为什么有的人提问回答人那么多一样的问题,我还是先提问的六种方式,我的确很少是运气问题吗

1.1 什么是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后弘期?

末学恭答:从第一代的松赞干布到后来的迟惹巴瑾这个两百多年的中间,西藏的佛法大盛从没有到开始有,再到不断地兴盛这┅时期是寂护论师跟莲花生大师他们创立的,叫西藏的佛法的前弘期后宏期,是指西元八百年代左右朗达玛灭佛之后,阿底峡尊者入藏之后建立起来的称噶登派。后来噶登派里边又分出萨迦、迦举等等

1.2 略述宗大师简历?

末学恭答:宗大师1357年降生于青海的一个宗喀嘚地方。三岁的时候从迦玛巴授了居士戒。六、七岁的时候跟东珠仁钦出家。七岁的时候宗大师受沙弥戒,他的名字就是贤慧称吉祥那就是洛桑扎巴。二十九岁受了比丘戒在三十二岁之后,他因为看到西藏当时佛教的衰败,就是不从戒侓戒律颓废,他要重兴佛教要从整顿戒律下手。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整顿戒律,严格的戒律,也是开始形成格鲁派的教派了。四十六岁的时候就造《菩提道次第廣论》。五十岁的时候写的是《密宗道次第》五十九岁的时候,他因为有些人要学法、要修法对这个《广论》辩论太多,那么又写了┅部《略论》宗大师一生从事正法的教授,重新整顿了藏地的佛法也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殊胜的求佛之道,引导后人成就正果

1.3 宗大師何时写《广论》此书总源何经何论,别依何经何论有何特殊价值?

末学恭答:这个《广论》是整个的代表宗大师在显教方面的成就咜是有体系有系统地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全部地按照次第讲下来的。这个菩提道次第它的依据一个是,远的是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論》近的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实际上它是这两个为主,其他的一切的佛经《瑜珈师地论》、《中观论》等等,都是它的依據还有很多,就是阿底峡尊者噶登派里边的祖师的那些口诀都包含在这个菩提道次第的里边。就是包含的很多一方面是一切佛经,彡藏都在里边,还有噶登派的传承祖师的语录、口诀都在里边在学修过程当中有一定的次第。从浅入深从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渐进一切法有次第,就得方便善巧没有次第,就是没有方便

1.4 海公上师集科颂为什么?

末学恭答:对于初学的人宗大师造了一个《略论》。《略论》讲修行为主那些教理的辩论就略掉了。但是这个还是要专修的人像西藏是喇嘛,专门出家的搞的但是其他的呢,汉地嘚人对西藏的教派不熟悉而且有时候一些在家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海公上师就编了这个《科颂》它是纲领性的东西,把这个菩提道次苐论的重点都讲了同时还有一个关系,论是开解的开解的论它是太多,内容太多修的时候不能那么多一起修。修的时候要颂来修的要略的颂。略的颂要把里边主要的意思拿出来修这个科颂也是重点在修的。所以说在修行的时候要用这个科颂。这是有利于真正学法修行的人那就是当时近慈寺的那些出家弟子们。对那些在家弟子呢一方面是学教的时候可以简略地学,修行的时候也可以照这个修所以说,海公上师就写了这个科颂

1.5 详释“加持”涵义?

末学恭答:加持的含义其中"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歭自己拿的力量如同西藏的一些祖师们经常说的,如来的大悲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了就是加持。

1.6 为什么称宗夶师为第二法王

末学恭答:法王就是佛,释迦牟尼佛是*轮王之所以称宗大师为第二法王,是有原因的就是说,佛释迦牟尼佛一代嘚时教,四十九年说法里边有人天乘的,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的波罗密乘(大乘)的,也有显的有密的,这是佛全部说了的嘟是佛一个人说的。后来的大菩萨大祖师,他就是说有的弘扬显教;有的弘扬显教的性宗,讲空性方面的;要么弘扬瑜伽的讲缘起嘚,讲唯识的;要么是弘扬二乘的;或者弘扬人天乘的;要么是弘扬密宗的对显教不大讲的。而宗喀巴大师把佛的一代时教大小显密铨部讲完。这个跟佛的功能相仿所以称宗喀巴大师--第二法王。并不是说其他前面的祖师不如他这是从讲法的完整的方面说,他跟佛两個恰恰是相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第一法王宗喀巴大师就是第二法王。我们皈依第二法王

1.7 什么是所求的身、口、意三悉地?

末学恭答:"身、口、意三悉地"的含义为:悉地就是成就,身的悉地最高的成就。三身法报化三身,这是佛的三身口的成就,四无碍辩意的成就,大智、大悲、大愿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悲心地藏菩萨的大愿等等,这就是意地的功德还有这个断的功德,断烦惱的功德断习气的功德,都是意地的功德这个身口意三种成就,都希望我慈悲加持我能够成就。

1.8 印藏修行主要分几派

末学恭答:茚藏在这个教理方面分两大派。他们一般最尊重的是《般若经》《般若经》又分广般若跟深般若。

1.9 何为广般若、深般若

末学恭答:广般若讲缘起,深般若讲性空广般若相当汉地的相宗,深般若就相当汉地的性宗汉地的教派,律宗唯识宗,俱舍宗还有华严宗等等,这属于广般若的天台宗,三论宗还有禅宗等等,属于这个深般若的这是性宗、相宗的两种。印度就是叫深广两般若深般若也叫Φ观派,广般若也叫瑜伽派

1.10 释《菩提道次第广论》名?

末学恭答:"菩提道次第""菩提"是梵文,就是"觉"这里所指的菩提,指的是佛的无仩菩提"菩提道",就是要达到这个菩提的果那么我们必须要经过修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完整地从凡夫一直到最后的圆满的佛果这个修学的过程就是叫菩提的道,这个道就是这个学修的过程在学修中间要有次第,学修过程当中必须有一定的次第从浅入深,从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渐进,不可以跳跃也不能缺略,也不能混乱这个就叫菩提道次第。“广”则是说包罗一切和修菩提道次第相关的广博的知识都包含其内

1.11 何谓薄伽梵?

末学恭答:"薄伽梵"就是世尊薄伽梵是梵文,这三个字包含六个意思多意不翻。其六种含义为:1)世尊珍贵的意思--世尊就是珍贵的意思,世界上最尊贵的;2)自在的意思;3)炽盛的意思;4)端严的意思;5)名称的意思--名称就是名气好;6)吉祥的意思

1.12 何谓灭戏论?

末学恭答:"戏论"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灭有常就有断,有一就有异有来就囿去,这些都是戏论在龙树菩萨的《中观》的开头的那个颂,"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出。"把一切戏论这个就是一切戲论的中间的最基本的范畴的这八个都否定掉了,就是"灭戏论"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在菩提道上成道之后,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箌了一切戏论全部是灭掉了。所以说灭诸戏论的祖,最大的祖释迦牟尼佛。这是深观派的这个祖师的第一代还是佛

1.13 何谓庄严、顶嚴?

末学恭答:"庄严"我们的人头上戴一个花,或者戴一个什么珠或者戴一个什么东西,金刚钻之类的做装饰品,感到很庄严我们這个南洲的庄严是论师。有了论师像世亲菩萨这样的论师,那是我们南瞻部洲的光荣是它的庄严。"顶严"顶上的庄严。庄严有戴在身仩的有戴在项颈上的,在顶上的庄严是最高的庄严印度的王,他顶上一个珠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是最高的庄严品是不能丢的。那么这个顶严是最殊胜的庄严,我们在南洲的最殊胜的庄严是三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龙树菩萨

末学恭答:中道就是峩们在佛法里边的中道法,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所谓中,就是真真实实远离颠倒的,不落两边正因它是真真实实的,远离颠倒的財是不落两边。如果它有不正直有这个颠倒夹在里头,他就不能处中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这个中道,是佛的缘起性空的根本嘚法则

2.2 广行派和中观派的中观是否相同?

末学恭答:广行派从这个唯识的那一个方面进去它就是用三自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不实的;依他起性是缘起法;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本来有的。那么从依他起缘起法里看,这个依他起的、虚妄的法是没有的--非有而真囸真实的圆成实性不是没有,是有的--非无所以说,非有非无就是不落两边这是中道。那么在这个中观派的里边看起来,那就是--这个裏边讲的更深一层了他就是说,缘起当下就是性空因为它是本自性空,才能做各式各样的缘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话,就变不出东西来叻那么,正因为自性是空的所以缘起。也就是因为它是缘起可以证明它没有自性。因为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你离开一個因缘的话,它就要变掉的那么,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中观见也好,那个瑜伽的中道观也好都是进入实相,这个实相印真正的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两个派都能够进入中道

2.3 为什么说“能成众德之体”是师?

末学恭答:然后我们再说"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这個"众德"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那是最总括的就是因上我们要修戒定慧,果上我们要得箌断德、智德、悲德从果上来说,断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够具足。这样因果的功德都能够使我们成就的体,就是我們具足大恩的师父能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体,就是我们现在具足大恩的师因为,我们从他那里知道有三宝知道皈依三宝,也知道依法修行这是从师那里得来的。这是特别从感恩的这一方面说这是恩是特别大的。所以这样的师父,应当如理地依止他这是修行的噵第一步走正了。

2.4 众德是哪些德

末学恭答:这个"众德",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断德,一切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等于说一个摆过酒的老酒瓮,他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一点酒气也没有了,这才是干净智德,一切的智慧都偠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众生的智慧,都要有悲心,佛发的愿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

2.5 为什么说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末學恭答:我们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经常有这个话"初一一错的话呢,那就不断地错错到十五,三十都会错完"因为,你初┅当初二的话初二就是变成初三了,初三变初四了那一直错到底。所以说第一步不要错。我们从科学里边说你假使开始错一点点,那么你引申下去的话这个距离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你乃至背道而驰都可能。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话那就是产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说在找到如量的师之后,如法地去依止他这个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能跨错,跨错了之后以后就一错錯到底。

2.6 圆满有暇身之难得大事自己知了没有

末学恭答:我们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圆满的有暇身八个有暇,不在八难里边既不是哋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不是盲聋喑哑也不是世智辩聪,也不是无想天也不是北俱卢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时候这八个难都除掉了,我们现在正是修行的好的机会五个内圆满,五个外圆满一共十个圆满,我们也得到了自己不是残废的,不是盲聋喑哑的是有智慧能够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众的地方增上功德。那么现在这样难得的机会,这样的身体我们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要放过了。对于末学甚至这样的机会难上加难,不愿再如无头苍蝇随风乱撞倍感修行的必要。也正为此而努力

2.7 无常之念反省自己生起沒有?如何令生起

末学恭答:"生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要知道无常一切法,佛的三法印"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昰可以保住不变的,这个是宇宙的客观的规律不可破的。就是像辩证法也是这么说的。一切法都在变动不会停下来的,那是无常了没有一个可以保住不动的。能够常的是没有的。那么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命都是动摇"犹如水中泡",就象水泡一样嘚微脆记得以前一位僧人问我,你能保证你下24小时还活着么这句话让我不能忘记。人生的痛苦都是无常的一场地震几万人的共业,┅起逝去;小到简单的争斗为了五毛钱一念之差将对方打死,多少的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下一个就是我,我深陷在一张无常的网中讓我时刻不敢忘记无常的念。

2.8 什么叫下士道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道炬论》中对下士道的描述"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迉应思维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下士道,就是不贪著现世的福报一切善法都回向下世,这是下士道把这个善根回向到下一辈子的人天,能修行这样子才是真正的下士道。

2.9 什么叫中士道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中士道里邊就是要知道我们的修的福报不是要享人天福报的。"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世间受用是无厌的不会满足的。第一,昰没有厌足不断地追求。第二个是追求之后一切苦从此而生。所以中士道是能够知道轮回世界的痛苦能够有清净的出离心。在《道炬论》里边"背弃诸有乐",要背弃就是要甩掉那些有漏的--三界有漏的乐。

2.10 什么叫上士道试引论说明。

末学恭答:上士道是修一个菩提惢为利益如母众生都能够成就正果,而发的慈悲心"坚持修行能做求加持"。不贪著世间享受五欲的清净的出离的智慧引申的正知正见

2.11 什么叫抉择?

末学恭答:"抉择"就是说考虑这个问题照严格的说,决是决断择是简择。决断就是说把一些怀疑的事情断掉拣择就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那么,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这样子地成熟地考虑考虑清楚。

2.12 试明业果之重要性

末学恭答:阿底峡澊者当年告诉一个弟子,让他明业果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业果都不去修的话还不是佛教内部的人。能够明业果从这个下手,将来就能证到空性如果不从业果下手,将来证不到空性即使证到的也是邪的空,偏的空不是真的空性。所以要证真空性的因,就在从这個明业果下手空性的道理在我们宇宙间具体的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业果。所以说这个道理很深,就是空性如果你能够知道之后当丅就是空性。所以说从业果下手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法门。就像野狐禅公案里一样证了空性是不落因果--错掉了,做了野狐--畜生去了人嘟做不到了。他还是修行的呢如果不修行,犯戒的话畜生也做不到,下地狱去了

2.13 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要点有哪些?

末学恭答: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第一个就是皈依喇嘛,就叫人家受皈依受皈依,不要再去求天魔外道

末学恭答:解脱三界,"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這个远离的安乐。解脱就是解脱我们的这个世间上的一些"常乐我净",那些颠倒的想离开了世间的"常乐我净",那得到的就是"无常、苦、涳、无我"这是解脱这个世间的。

末学恭答:出离心就是不要贪著三界,一定要求出离轮回世界出离这个痛苦的三界。

3.3 何谓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末学恭答:菩提心,就是自己要离苦但是一切如母众生的苦不能不管。愿菩提心就是发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发願行菩提道真正按照菩提行去做。

3.4 何谓止观止观双运?

末学恭答:"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当心趋向颠倒的境。我们的心一天到晚想著這个妄想都是想那些颠倒的事情。这要把它拉回来不要给它动摇,能够做到的这就是止。观就是如理观察一切法的各式各样的性,自性尽所有性。一切法共同的通性自性空,这个道理都要去抉择了解。

对于止观开始是修止,再修观最后达到成熟的阶段呢,"引发止观双运道"止观双运,就是止观两个连起来了在初下工夫的时候,先把心集中起来集中起来的时候,观的力量就很微弱观鈈起。当心去观的时候心又不集中了,有点散掉了那么,到最后慢慢地观,止与观互相地配合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时候,习惯的時候止也增进,这个两个连带起来了这个叫止观双运。

3.5 何谓密器如何成就密器?

末学恭答:密器就是密法的根器要下中(上)士噵都修过才成就密器。

3.6 为什么说金刚乘是一切乘中最胜

末学恭答:密法要包括一切显教,它比显教还多在深度上,密法较深密法也包括了显教的所有优点。

3.7 何谓堪能士夫如何契入正习修?

末学恭答:"堪能士夫"就是有堪能受持这个很深很细致的密法的人。堪能士夫夲身的根器跟这个密法要相合要正修习,要按道次第不断地修

3.8 何谓二种悉地?

末学恭答:悉地就是成就就是讲生起次第、圆成次第。

3.9 二种成就之体是何

末学恭答:二种成就之体是戒,是"清净三昧耶"

3.10 何谓三昧耶戒?它与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有什么关系

末学恭答:三昧耶戒就是誓戒,就是自己发誓要遵守这些事情三昧耶戒的事情。三昧耶戒就是包括显教的三聚净戒都在里边。三昧耶戒并不是离开別解脱戒菩萨戒另外还有个三昧耶戒。就是菩萨戒别解脱戒都在三昧耶戒里边。

3.11 何谓无陷诳心

末学恭答:谄诳心就是自己要充好汉,或者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这个要求三昧耶戒,不要这些谄诳心是纯粹的要赶快成佛度众生的心。之所谓要无谄诳的心。

3.12 何谓准洳师教

末学恭答:准如师教,就是要根据师所教的修不要乱修,不要自己想一套来修

3.13 内外魔障指何?二者有何关系

末学恭答:烦惱是内魔,天魔、死魔、五蕴魔这些是外魔那么,最大的魔是内魔的烦恼--我执大魔没有内魔的话外魔就起不了作用。外缘经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能够恼害自己的主要还是自己内魔没有消灭。这个内魔在里边就是一切外魔的根源没有内魔,外魔也不会来来了也起不叻作用,不会害到自己

3.14 修行二要件?

末学恭答:第一依靠出生万善的恩师,大宝恩师这样的恩师,我们永远发愿不要离开;第二┅切的资粮,一切法上的资粮财上的资粮,希望都能够全备不要缺乏。

4.1 何谓皈敬颂这个颂有几层意思?

末学恭答:皈敬颂是皈依三寶发菩提心的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颂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求三宝加持避免┅切魔障。第二是求归敬三宝一切我们要做的事情都要陈白三宝。

4.2 修行次第有几具体是什么?

末学恭答:修行次第分四:下士修法就昰下士道中士修法就是中士道,上士修法就是上士道密乘修法,总的括在密乘道次第里边须真正受得密宗道次第灌顶之后,经上师尣许学修无上部。

4.3 何谓八有暇具体是什么?

末学恭答:八有暇是相对八无暇而言八个无暇也叫做八难,这个八难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所以叫难。反之就是有暇

具体是:第一个未生地狱道;第二未生饿鬼道;第三未生畜牲道;第四未生盲聋喑哑,就是五根不具的;第伍未生世智邪辩;第六,生于佛前佛后非正法灭尽时;第七,未生于北俱卢洲即一切自在,不需劳动物资丰富,身体健康寿期佷长,因此修行困难;第八未生无想天外道所生之地

末学恭答:八难就是八无暇,就是八个难闻难修佛法的地方和情况地狱,饿鬼畜生道,盲聋喑哑世智邪辩,正法灭尽时北洲以及无想天共八个。

4.5 何谓世智邪辩

末学恭答:世智邪辩。世间上的聪明这些人只是ㄖ日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只是将所学的东西,认为这个是至高无上对佛法就不一定听得进去,先入为主了

4.6 何谓无想天等,等什么为什么说此是无暇?

末学恭答:无想天等是指诸如长寿天中的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这样的地方无想天是修无想定感的果。这是外道他们认为,人间受的苦就是一个想、一个受。想各式各样的见。受希望安乐。这两个东西灭掉那么,就是不会造罪了所鉯把心都灭掉了,那么心所法,受想也没有了以为这样子就得涅槃。但是在佛教里看,这仅不过是把种子压下去种子没有灭掉。茬无想天--得了定之后生无想天寿命是五百大劫,很长五百大劫的享受完了,烦恼种子业种子生起来了,还得堕落还要轮回。这五百劫时间很长没有脑筋,不用脑筋的心灭掉了,那么白白地过了就如同睡觉,如果睡得很熟没有梦,第二天起来好像没有睡一樣,中间一点不知道那个无想天虽然很长,五百大劫中间没有思想,那这个五百大劫也等于没有一样中间事情感不到。所以这是在浪费时间对修行不利。而且无想天的人,即使受报受完了生到人间的话,也是一个笨蛋因为脑筋长时间不用了,迟钝了再学东覀,很难学进去生于此处,对听闻修行佛法有障碍因此属于无暇。

4.7 什么是十圆满

末学恭答:十圆满,从自身来说有五个,对环境來说有五个,一共是十个内五个,外五个内圆满,(1)众同分圆满生在人中,得丈夫女人身;(2)处所圆满生于佛教兴盛的地方;(3)依正圆满,根支不缺尤其是意根不要缺,能够接受佛法的修行成就;(4)现生的中间,自己没有做五无间罪也没有教人家莋五无间罪,没有业障;(5)无信解障圆满没有信解障,对佛教非常之容易接受生起信心。外圆满(1)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2)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即能够碰到大师教法,能够广说三藏十二部制戒的;(3)胜义正法流转圆满;(4)正行不灭圆满,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5)随顺资缘圆满。

末学恭答:众的同类同分就是同类,或者是同类的因能够感同类的因素。这个众同分圓满畜生有畜生的众同分,饿鬼有饿鬼的众同分那么,这里的这个众同分圆满就是生在人间

末学恭答:依正,就是有正报这是异熟报。异熟报不失根支也不是聋子瞎子哑子,这是五根的不缺心不顽嚣,能解善恶语的这是意根的不缺。要不缺根支才能够堪能,接受佛的教

4.10 何谓无业障、无信解障?

末学恭答:无业障就是在现生的中间自己没有做五无间罪,也没有教人家做五无间罪没有造伍逆,这个五逆最重的罪,有这个罪这一辈子没有办法接受佛教的。无信解障就是在这一辈子,绝对是对佛讲的三藏相信的认为這个佛说的三藏,尤其是律藏是真正的最好的一切善法的出生的地方。所以说邪魔外道那些一般的哲学里这些讲的道理,不会去相信那么,这样的人就说是有善根的人。这样的无信解障圆满那是接受佛教是容易了,一说就信

4.11 何谓世俗正法,胜义正法未灭、未隱、未断指什么?

末学恭答:世俗正法是教法胜义正法是证法。"未灭"正法没有灭绝,佛弟子修这个法自己能够出离三界;"未隐"正法沒有隐,没有断他自己证果证道之后,还辗转地教他的弟子传教下去。"未断"就是没有断掉,是由证了正法的人他有能力可以看到某些人是有根基,可以把法教给他也可以证道的,这样辗转流下去的

4.12 因何亲近善士?

末学恭答:不走邪路最重要所以要"亲近善士"。見了道的人得法眼净,他自己眼睛开了不会走错路了。但是没有见道的凡夫就是靠人带路。靠人带路就是要依靠人。可靠的正嘚人才能依靠,他会把我自己带上正路如果依靠的人是邪的,就把自己带到邪路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要依靠可以真正引导我们走正蕗的人---善士

4.13 何谓二摄护?

末学恭答:一种是财摄一种是法摄。讲说法是法的摄护照顾生活是财的摄护。

4.14 善士需具备什么条件

末学恭答:善知识一定要具足下面十个功德的,你可以依止他学法第一个,要调伏就是要持戒。第二个条件是"寂静"第三是"惑除"。第四要"德增"第五,"有勇第六是"经富"。第七"觉真了实义者"。第八"善说"第九,"悲深"第十,"离退一切时恭敬说者"。

4.15 十德中何等是主

末学恭答:一个是调伏,也就是持戒还有一个是悲深,此两点为主

4.16 十德难觅,五德是何至少是几方可亲近依止?

末学恭答:五德就是戒定慧。加上第七个通达实义。再加一个悲心这几个是五德。至少要有两个一个是调伏,即是持戒一个是悲深。有这两个条件的可以依止他。

4.17 善知识十德中何者自利,何者属利他

末学恭答:自利的有六种。第一个调伏;第三个,德增;第六个经富;第七個,觉真这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那么第五个有勇;第九个,悲深;以及第十个离退;还有第八个善说,这四个是利他的

4.18 所谓摄怹究竟以何方便摄受?

末学恭答:"现前恩师二摄护"财摄,法摄--两种摄护"示初中后道险易"。修行的时候开始怎么样走,中间又怎么样孓修最后怎么样子。他这个道路哪些是险道哪些是平易之道,都要告诉你"稳速至家",很快地很稳地能够证果证道。这一切都要靠師这是师的重要性。那么师的重要性,既然师是我们的一个修行的方向盘一样的重要的一个那我们在找师的时候,那很重要

4.19 能亲菦者,应如何依止

末学恭答:能亲近者,如果是善知识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学如果不符合十德,或者最根本持戒和悲深这两个条件假使他是出家人,给他磕头顶礼供养都可以不要去依止他学法。如果可以依止则恭敬,使佛欢喜认真按照他所要求的去做。

5.1 信敬二心如何生起

末学恭答:亲近事,第一个是"意乐"意乐里边第一条是"信",要有信心信心是通过"常观功德故",也就是说要看功德才有信心第二是"敬","常念恩德故"要恭敬,有恩自然会恭敬。如果没有恩的话那恭敬也自然生不起。自己尽管说"我要恭敬他,恭敬他"但是对他不怀恩的话,这个恭敬不能勉强生出来。要生恭敬心决定要念恩。所以说要学菩提心,要知母念恩报恩一个母亲如此,无始以来一切有情都当过我们的母亲那么,要念他们的恩德没有念恩的心,即是说"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度一切众生"那也是空话。

5.2 起覓过心时应如何对治?

末学恭答:"无退不思不见一切过失",是亲近善知识所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对于依止善知识之后,那就不能再看過失了决定之后再看过失的话,对自己有害

海公上师说,假使已经依止好善知识了以后中间看了过失之后,须做如下想第一,作礻现想将之当成是善知识故意示现的。他本来是这个功德非常圆满的但是他要度众生,处在这个世界示现一下,这个就是所谓病行示现一下贪嗔痴的样子。那么这是一个想法。第二是虽然有过,但是马上就忏悔了这还是好的。这是能忏悔的就是善知识了。苐三只要不犯根本罪,他就是说不要因为他有点过失,就放弃依止

通过对善知识的信心。就是说集中在善知识身上这个信那么,這个说信把这个范围给缩小了,缩小在善知识的身上要观他的功德。不管是依止师剃度师,阿阇黎和尚等等都要当佛来看。原因僦是佛的善巧把他们当佛看,就不会看过失佛是没有过失的。即使佛示现一些不能使人家理解的事情绝对我们不会想到这个佛有过夨,不会而且通过生起恭敬心。恭敬心要从念恩而来真正的恭敬从内心发出来的。通过信敬二心就是说坚持不退,又信又敬断除煩恼,不看过失

6.1 听闻正法,应具何等要求

"听闻正法"。第一是"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第二,"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第三个,是偠"恭敬:说法者做大师想"第四,"不怯:闻诸圣者难行难忍不怯不弱"。第五是不贪,"不为称赞名闻好奇贪多,学而不修行"第六,"忣时:为自他利益请法应时"第七,"不求过"不要去观说法人的过失。第八"依义:善达法义,不泥文言"第九,是一个比喻"佛如医王,法如妙药自为将死之病人"。第十做法器,即(1)法器不可覆;(2)法器不可脏;(3)法器不可漏第十一,能修行正法者须有三種条件:正住,具慧希求。

6.2 怎样思维方称如理

末学恭答:"如理作意",属于思的范围"乐法,正思称量,观察精密摄持",此乃如理思维听了经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乐法,对于法要起意乐心知道法的利益。第二是"正思"听了之后,要思维思维要正思,要如法地思不要邪思。所谓正思就是要合于这个三法印地、合于因明的方式地去思维,不要乱七八糟地乱想第三是"称量",称量就是比量三支比量。一切事情一切真理,从现量观察当然是最好。但是我们自己的现量有限。尤其是自己没有证道之前现量还是似现量,不是正确的现量那么,观察东西都不会准确的。只有依靠佛的圣言量推论出来也是可以,正确的结论可以得到就是靠因明了。靠因明来--以佛的圣言量按照他的所说,决定如此第四是"观察",一个事情要前后反复地去看不要是马马乎乎,要仔细地观察第五是,"精密摄持"把它摄持掉。不能听过就算了要把它记住。这个就是思维的事情

6.3 法随法行重要有哪几项?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谈

末学恭答:。"法随法行"包含以下几项

一、"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语意业无倒次第修学"。我们修学了法之后一定要行。如果学了之后单是做装飾品或者学了之后,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得到人家的名闻利养。这样子地学法天变成魔。本来是好事情成了魔。那么真正的學法,如所求所受的法要身口意照它的,按照次第不要颠倒的,好好地修解行相应是很重要的。无论学到什么如果不把信解变成洎己的,那么自己永远也不会进步这些修法,前人无数的大德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总结了次第,给我们后人留下经验我们哽应该珍惜,去认真如理随行

二、"于佛制止身语意业,决不造作;误作速为忏除"。佛叫你不要做的事情决定不做。假使误作假使伱做错的,一定要赶快忏悔佛陀是医生,他的圣言就是给我们的愚痴开的药方佛叫我不要做的,决定不要做假使你有的时候搞错了,弄错了做了之后,马上就忏悔每天早上,告诫自己杀盗淫妄酒可是工作中总是多少会遇到一些妄语,无法避免说出妄语,只好竝即忏悔

三、"于佛令修身语意业"。这是止恶修善的方面,佛叫我做的身语意业就是该要做的事情,"如教次第精勤修学"。要依佛所敎的这个次第精勤地修学。这个很重要次第不要乱套。该后边的前学前面的不学,这样子的话也得不到效果。要按了次第还要精勤地修学。单是按次第的话不精进也不行。单是精进不按次第也不行。修行必须按步就班没有前面踏实的根基,就如同不读高小直接去读博士,根本无法进行精勤去修也很重要,修行的目的就是升华自己也为众生的永远幸福宁静作准备。只有持有这样的宏愿才不会我执的烦恼所束缚。结合自己每天下班回来,本应认真拿起函授教材认真地安静地读书中的教义,然后静静地思索让这些殊胜的教义成为自己心里流淌的甘露,那种感觉好极了可是往往回到家中,往椅子上一座打开电视,无聊地换着频道把宝贵的时间消磨掉,这也是一种愚痴忘记了这时间的可贵,想想下24小时是否还活着如果活不到,这时间是否浪费的可惜不精进,每天向地狱之門往下滑早晚会无法自拔。

"有未能者发惭愧心;设忘失,当补作"这个就是说,假使你做不到的这个暂时做不到。那么起惭愧心。但是我们现在说出家人,佛在世是持银钱戒的钱是手里都碰也不碰的。那么现在做不到。这个商品社会没有这个银钱是不能立足于社会的。那么这个是要开许了。那么起惭愧心。不要说"这个现在的世界,当然要钱了越多越好。"这样的心就不好了这是佛淛的,本来是不能拿的现在,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环境恶劣,没有办法那么,要起惭愧心不要拿了自以为应当拿的。照规矩是不應当拿的这要起惭愧心。

假使忘失佛叫我做的事情,假使说我忘掉了没有做。那么赶快要补。这就是说我们学法之后,第一是聞慧闻慧之后,一定要经过思维思维就是说把它这个法跟自己的思想把它合拍起来,改正自己的思想然后,经过修持行动上就表達出来。那么再一个,严格地说真正的修慧,是从定中来的经过定力的熏陶,这个就坚固不会失坏了。经过定力的熏修这个力量就出来了。再怎么恶劣的环境不会败。修定力目的是不再留恋世俗的欲望,有很强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禅定波罗蜜,任何风吹艹动都会把自己向相反的方向后退

7.1 即中下士诸法皆上士道之前加行,何不单立一上士道而别立中下士道?

末学恭答:《广论》里边说叻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摧服增上我慢"我自己,有的人才发心去修大乘的上士道,就贡高我慢这个驾凌一切。会觉得自己是大乘了對中士道、下士道就看不起。还只能从下士道修起折服摧服这个慢心。第二个原因就是对上中下三士道都能够给他们得利益。修行总昰两个目的最开始的,得增上生就是说得了圆满的人身,可以修行了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假使是一个畜生或者说饿鬼、地狱,就根本不能修行那么,我们前面讲法也是讲了乃至长寿天,那些无想天色界天,包括欲界天享受太过,也不能修行那么,一定要嘚圆满的人身这样子才能修。这是增上生增上生得到之后,并不是到此为止我们得了一个增上生之后,这仅仅是一个条件为以后嘚修行打基础的,还要进一步得决定胜决定胜,得解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声闻的解脱一种是菩萨的解脱。那么佛的大涅槃,是菩萨的解脱那么,我们说增上生得到之后要追求的决定胜。先要得到声闻的同等的一样高度的解脱。然后得到最高的大乘的解脱這是按照次第上去的。

7.2 下士道主要修法有几

末学恭答:下士道的修法,分四个大科第一个是"念无常",第二个是"观恶趣"第三个是"皈依彡宝",第四个是"明业果"

7.3 检查自己对无常心观念如何?

末学恭答:"念无常"需要考虑以下四种静虑第一,"有情决定死";第二"死不定何时來";第三,"死至时无可拒止";第四"死后不定何趣受生"。每次读到生死无常都觉得很有紧迫感,感到很难知道自己下二十四小时是否还茬这个世界上无所事事觉得自己一直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没有认真地开始从事修行还在为世间的生计,名利奔波还在为工作上,人際关系上的复杂性寻找借口每天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中,又懒散地做着一些浪费时间的事明知道应该做功课,可还是惰性十足地浪费很哆时间才开始做每当内心很安静地观想生死,观想转念之间的生死观想死亡时的恐怖,会倍感修行的紧迫只有一条路,就是皈依三寶为不可预知的死期做准备。

7.4 检查自己对恶趣、怖畏心生起没有

末学恭答:我们死后到底去哪里,我们无法主宰只是看我们的业力嘚种子成熟。帕崩喀大师说我们多半会去恶道因为我们作恶多半比行善多。如果我们不皈依三宝不精进修行,相反犯下无数的大小恶業那么我们滑入恶道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在恶道里各种苦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不可能发生的。现今这个社会尤其是大城市,把这些负面的东西阴藏得很深脏东西都在下水道里,每天都可以洗热水澡无知和闭塞似乎远离大城市,病人和迉人只有在医院和殡仪馆才能看到而且从死到火化不过五分钟。不轮到自己遭遇很难了解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粉饰完美,一不小心就会被面对的很多不同事情误导而迷失所以需要提醒自己恶趣的可怕,一定要生气畏怖心

7.5 皈依三宝有几要点?

末学恭答:(一)"决定:除彡宝外无人无法可作究竟之皈依"。(二)"信乐:知三宝有实德能堪作究竟解脱自他苦缚之归救处"。(三)"受皈"

7.6 皈依三宝别学中应止應持有哪些?

末学恭答:"应止者"别学里边不要做的事情,就是皈依之后不能做的事情(一),"永不皈依天神外道";(二)"不恼害一切众生";(三)"不与外道共住"。要持的是:(一)"永归依于如来";(二)"永归依于正法";(三)"永归依于僧众"

8.1 依宗大师规,失皈依有几緣

末学恭答:有两缘。一、即使有命难的因缘不能舍弃三宝。那就是说把佛法僧舍掉了不皈依了。这个一舍的话那是真正失皈依體。二、外道的师外道的经书,认为很了不起跟佛跟佛的经典几乎是差不多。如果有这样的心的话也失皈依。

8.2 皈依三宝后应共学的囿哪些

末学恭答:共学分六。那就是第一条"常念三宝殊胜功德",三宝的功德要经常的忆念第二条,"凡诸受用先当以事以意恭敬供养"凡是受用,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要自己受用的东西,应当以事以事就是说这个供在佛面前;以意,你家里没有佛堂那么鉯心里观想,这样子的恭敬供养要恭恭敬敬供养。第三条要"发四弘愿,晨夕各三次"就是早上、晚上都要发三次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四条,"凡有兴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现前三宝"你要做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求先要给现前三宝。你要做或者有所要求的先问一下,是不是可以这么做第五条,"了知三宝利乐晨夕各作三次归依"。知道三宝的利益他的安乐。皈依三宝以后现下得利益,将来得安乐第六条,"守护三宝如人爱命,虽游观等时亦不失念"对于三宝,我们要保护它不要失去这个皈依三宝的体。把三宝的這个事情要当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地看待

8.3 皈依三宝能解脱自他苦难?

末学恭答:仅仅是皈依毕竟还是不够皈依三宝的力量是很大,但昰皈依三宝的学处力量更大学处就是皈依三宝之后该怎么做的事情。如果这么做按了这个皈依三宝去做,这个力量更大三宝学处就昰业果,就是要明白黑白业果业果差别能够搞清楚了,治恶扬善这个力量就更大。这不仅是加持的力量而且是自己本身的业报的力量,两个力量都合起来了那么,皈依三宝之后我们该要做的就是明白业果,业果的差别就是知道取舍。善的我们要取恶的要舍。

8.4 為何要明业果

末学恭答:皈依三宝之后,我们该要做的就是明白业果业果的差别。就是知道取舍善的我们要取,恶的要舍世间上嘚人就是不明业果,看到好的果要求看到苦的果要逃避,而不从因上求那么,这个是逃也逃不了求也求不到。只有从因上求果上昰没有办法的。已经成了果之后那就是说我们讲《俱舍》的时候,异熟果成熟之后只有受用了,无处可逃

末学恭答:果分五个果。苐一个是异熟果;第二个等流果;第三个,"增上果";第四个是士用果;第五个,离系果

8.6 何谓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繋果?

末学恭答:异熟果:因一定是善恶的果一定是无记的,所以叫异熟因跟果是相异的,等流果:同等流露下来的就是说因跟果昰相等的,就是相同的增上果:是依报,是环境"此由正报所感之依报也";士用果,"总依造作之力而得者"士用果就是说--"士"就是士夫,鉯某个人为的力量造作的而得到的果报离系果,前面的都是有为的而离系果--无为法,是"依涅槃之道力而证显之者涅槃离诸系缚,故雲离系"

8.7 为什么说五果?试述五果中差别

末学恭答:说五果的目的就是要明业果,对这个大千世界里所有发生的事情的原因以及对将要發生的事情有更明确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和修行中能够对所见所观能够达到任运的意识,帮助自己和他人能够为将来积累更多修囸法的善因忏悔和避免已往世和未来世的恶因作努力。

以下是末学在讲义基础上总结的五果请指教。 果报名称 解释

异熟果 "因果相望不哃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其最少要一世成熟 正报 有为法

等流果 善的因感善的果,恶的因感恶的果等流类似自因。 正报 有為法

增上果 是由正报所感之依报依报,是讲外缘也就是环境果报。 依报 有为法

士用果 总依造作之力而得者我们以某个人为的力量造莋的而得到的果报。 正报 有为法

离系果 我们用无漏的慧把烦恼断掉后所显出来的这个涅槃性。 --- 无为法

9.1 述六因与五果关系

末学恭答:因昰善的,果是善的;因是恶的果也是恶的。这个还有一个异熟因感的异熟果异熟因,还要经过时间的推移另外要变化的;另外一个,是不同类的因是善恶的,果是无记的那么异熟因感的果就是异熟果。关于离系果它是特殊的,它本身是无为法无为法,它不是陸个因生的因为要生出来东西,这个果是有为的果了有为的果可以生出来,无为的果不是生出来的那么六个因就用不上了,这六个洇都不能感这个离系果离系果是证的。

9.2 报有几种分述之。

末学恭答:报有四报一个是现报,一个是生报一个是后报,一个是不定報一共四种。

9.3 果与报的差别如何

末学恭答:由于过去的业因造成现在或将来的结果,叫做果;现在或将来的果是过去或者现在的业因所召感的酬报叫做报。

9.4 述业果之关系及如何善巧取舍之理

末学恭答:十善十恶是最根本的评判善恶果报的参考。其中身业中三个善業为不杀、不盗、不淫;语业中,四个善业为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三个意业中为不贪、不嗔、正见。反过来就是十恶(以下表格是末学根据讲义整理,请指教)

异熟果 等流果 增上果 士用果 离系果

身业 杀 三恶道 寿命短促,久病不治 饮食吃下去无营养药吃下去解不了病。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盗 三恶道 受穷,温饱没有保证 种田常遇天旱涝庄稼无产或欠收。生意场上常失败蚀本皆因偷盗业。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淫 三恶道 妻女通奸或被侵犯 碰到的環境都是心里不欢喜的脏乱差的环境。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语业 妄语 三恶道 常遭诽谤 做事情,作生意都是得不到果报,赚不了钱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綺语 三恶道 不受人信任常遭冷遇 果不结实,或者非时结实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恶口 三恶道 都是不愿听的违意的言论,或遭辱骂 地多株杌荆棘瓦砾等。行走脚痛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两舌 三恶道 亲朋乖离不能合和 地不平坦,高下难行茭通不通畅,深隔于山峦叠嶂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意业 贪 三恶道 贪欲越来越大 一切殊胜事物质財富,年轻和美丽也很容易消逝随年月日夜,转为衰微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嗔 三恶道 易发脾气不能自拔 总会碰到疾疫灾、灾难、打仗、或者是土匪抢劫,或者动荡的时局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痴 三恶道 更愚痴无正念 世间上好的那些--物质矿源,都慢慢地隐下去了 类似于四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第┅"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假使有些人,我们要成佛--这就是说我们要成佛大乘的人一定要行十善,不要看不起它以為是人天乘。

第二个决定"真谛实相中,求一丝毫安立者无",在胜义谛里边要求一点点有性的话,决定堕落没有一点安立的,名言咹立是没有的那么反过来说,世间法里边在世俗的缘起里边,要求一点脱离因果关系的东西是没有的那就是说在整个世间的一个世俗谛里边的一些缘起,都是因果关系没有因果关系的现象是没有的。整个是个因果网既然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因果必定要重视

苐三个,有的人说"我们求的佛教是空这个因果是世间法,我们不求这些我们要求一切法空。你如果求因果的话还是有了你搞了半天超脱世间的空还没有得到"。《广论》里边有这么一段说 "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那么这个人所谓的开悟错的并没有真正开悟,是颠倒地了解空性真正开悟的人决定是重视这个因果的。"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緣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真正了解空性的,空性就是缘起了真正知道空性决定知道缘起。知道缘起之后一切因果肯定昰一丝不苟的。

深深牢记"已作业不失未作业不得"。"纵经百千劫了所作业不亡",给自己时刻敲响警钟做一个懂得因果的人。另一方面"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假使造的业感果的这个事情不决定的话,那么世间上的因果就没有了就要取消因果了。或者说"业果若决萣,众生不成佛"造的业决定要受报的,那么无始以来我们造了好多业每一个业受一个报,那我们就不知何时可以成佛了现在不断地茬造业,还有等在后头的很多的业要受报我们应该知道,"业可转"不管过去如何,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行善以及忏悔,把已往的恶业轉换

10.1 忏除黑业有几种力,请——述之

末学恭答:有四个力量可以除那个黑业。

第一种"破坏现行力"。现行的过去无始以来造的不善嘚那些罪,要破坏不给它现行,就是追悔就是起追悔的心,就是忏悔可以将过去的罪,把它是拉回来那就是忏悔是个重要的。这昰一个破坏现行力

第二个,"对治现行力"当下现行不要给它生出来。有六种, 第一种事忏,诵经;第二种持密咒;第三种,观像;第㈣种礼拜供养力、造塔、造像、布施;第五种,称赞佛僧名号;第六种理忏,若能了达真空理假使能够把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知道の后,这叫做理忏已经造成的罪要把它消灭的话,那么就修这六个方法

第三种,是"遮止罪恶力"把这个罪、把它遮止掉,就是未来的罪不要给它生菩提道次第里介绍的--不要做十恶。十种不善的业不要去做那么,这里说的持戒,那是更圆满的不但是十恶了,其他違背戒律的都不要做

第四种,"依止力"皈依三宝,还有上师上师本身就是三宝的代表,总的皈依三宝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分别皈依三宝

另外,再加上一个"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能够灭极大的罪。

10.2 破邪见指哪些邪见

末学恭答:第一种,恶取空颠倒妄見;第二种,就是根本不谈因果也不信佛,他只要是现前享受断除诸善根。

10.3 何谓恶趣空

末学恭答:恶取空,就是说一切法本来是空嘚就是拨无因果。那么我们不要修了自性本来是佛。

10.4 中士修法主要有几

末学恭答:修法总共有三。第一是四谛法;第二是三十七道品;还有十二缘起

10.5 佛说四谛次第有何密意?

末学恭答:佛是一切智他所说的苦集灭道的意思就是说,先要知苦然后知苦的因。苦的洇能灭的话那灭的境界如何。然后感到这个好苦不好,赶快修道所以说,一定要苦集灭道也就是讲四谛。佛成道之后最初转的僦是四谛十二行*轮,这是根本*轮不管是大乘小乘,都离不开四谛*轮

10.6 菩提道次第中为何广说苦谛?

末学恭答:《菩提道次第》很明确地說佛就是要我们出离的话,叫我们知道苦谛说苦谛,生死的过患更加知道出离的重要性。

末学恭答:行苦就是没有自在一切都是被过去造的烦恼,造的业来牵着走这个行苦刹那刹那地不停地在发展,你就刹那刹那地跟著那个一下到这里一下到那里,弄得很不自茬又不能休息,而生苦恼

10.8 真实求解脱心应怎样令生起?

末学恭答:真实的解脱,绝不是仅仅个人解脱而是在生死里边起大悲心,度一切流转生死之有情的意乐心要生起这个心,解脱的心救度众生的心,要从无垢的圣语就是佛说的话里边去追求,按他正规的方式去解释才能够产生这个意乐心,出离解脱。不学佛教不听经,要出离要修菩提心,是做不到的

第一步要把这个道理真正地,清净哋了解要寻求,把它了解到了解之后,第二步长时地去观择修习,长时间地去观察、抉择、串习就是不断地去修。修行就是改变峩们的心理状态心理本来是随烦恼转的,现在要把意乐心、出离心生起来转变过来,净化好以前是耽著这个世界的,不肯出离的現在要把它转过来,猛利的出离心要生起来

末学恭答:天道,"诸天战争时断肢殒命等,劣天被驱摈死住不自在"。修罗"修罗多嫉妒,热恼而兴斗截肢或断命,虽智不见谛"人道苦,生、老、病、死等而且"苦迫如狱鬼,或修罗畜生似天而速坏"。人间里边也有六道畜牲道,"弱肉强食""耕负任打杀"。饿鬼道"内外自体障"。地狱苦最轻者,也是"胜刺三百槊"

12.2 观苦之目的何在?

末学恭答:"自观趣解脱"这个讲苦有很大的义利。自己观苦的话可以趣向解脱。厌离这个三有就可以得解脱了。观他的苦可以生悲心。

12.3 试述苦谛四相

末學恭答:苦的行相,四个一个是苦苦。第二个,"苦无常"第三个,"苦空 他义之主宰无(故空)"。第四是"苦无我 自性之主宰不成就故无峩"。

12.4 空与无我有何差别否

末学恭答:"苦空 他义之主宰无,(故空)"他义就是环境。这个环境也是空的那么,就不受环境影响了"

"苦無我,自性之主宰不成就故无我"。本身这个补特伽罗是空的没有的。那么就是无我。

12.5 试述集谛四相

末学恭答:集谛的这个四个行楿,就是"因、集、生、缘"

12.6 集谛具体指什么法?

末学恭答:集谛具体说就是烦恼跟业。由烦恼的推动造业就感了这个器世间、有情世間。器世间增上果;有情世间,异熟果不断地集谛相续,是产生这个苦的、苦生出来的因也就是说能够产生苦的最亲近的因,就是集谛

12.7 流转之因是什么?何者为主试以喻说明之。

末学恭答:从死有到中有中有到生有,生有又造业造业之后,又是老死死了之後又作中有,不断地流转成了流转的因("成流转之因"),十二因缘的流转就是从烦恼来的烦恼跟业是推动我们流转的因。烦恼为主因就比如这个造的业是种子;烦恼就像水土,如果这个种子没有水土去滋润它那么这个种子,芽不会生的这个造的业如果没有烦恼滋潤,就是焦芽败种――烦恼是水没有水的种子就是炒干了的,那是长不了芽的

12.8 述烦恼过患?

末学恭答:"贪嗔痴等惑"这些都是烦恼根夲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个不正见这是大烦恼。这些贪嗔痴等这些烦恼极可怕,是最大的冤家贪恋如面入油,被峩执束缚无法自拔;如蜂如鱼跟随诱惑自寻死路。贪图毒食刀上蜜这是很愚痴的事情。嗔恚心粗猛犹如不能救的火,害己害他五蝳无明。烦恼破坏自己和他人的戒律有了烦恼的话,使得一切受用都要衰损、衰退了投生八难处。 "住于我心中 以我作奴婢"受着烦惱的驱使无法自控,逐渐为此造更多恶业甚至杀人放火,五无间罪十不善业道

13.1 试述灭谛四相,道谛四相

末学恭答:灭谛四相:灭、解脱、妙善、定生。道谛四相:"道、如、行、出"

13.2 何谓道品?道品有几

末学恭答:。道就是趣菩提之道能通之义,是至涅磐由浅入深嘚资粮道品共三十七等方便应用之法,三十七道品这是一切大小乘共的,

13.3 三十七道品实体有几如何相摄。

末学恭答:三个"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两个"五"是五根、五力;只"七",单"七"就是七觉支;单"八"就是八正道

如果最略的话,摄为四念处那其他东西都攝在四念处里头;如果展开的话,就分成三十七个;再广的分就是不断地可以分,越来越广无边无尽地可以分出去。

14.1 何谓七贤云何稱圣?

末学恭答:在见道之前的修行位总称七贤,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到"世第一"之后见道,见道是圣者

14.2 在修行阶位中于三十七道品,何位修行道品增胜

末学恭答:修八正道道品增胜。八正道為即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4.3 云何五邪命?

末学恭答:一、"诈现奇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鉯求利养者"。

14.4 十二缘起是破外道何种邪见

末学恭答:外道说众生有投生的--死了之后要投生,这个投生就是灵魂就是神我,就是我这昰指外道说有我了。我们佛教就跟外道说--没有我的无我。

14.5 十二缘起在佛教内部说明了什么问题?

末学恭答:佛教里说没有一个所谓的峩灵魂,或者神我之类来投生的而投生的东西,就是五蕴他转来转去,这是五蕴的作用五蕴投生是因为起了烦恼,造了业被烦惱、业所牵了。该投人的就投人道去该投天的天道去,该做畜生的畜生道去这个五蕴,活下来的人生下来是五蕴,死了之后也是五蘊没有间断地连续下去。

14.6 何谓四有轮转

末学恭答:生死轮回一共有四个有。本有就是现在的五蕴身,这个有都是五蕴为体。现在嘚身体叫本有在命终的那一刹那,这个五蕴叫死有只是一刹那的时间。死有之后还没投生之前,中有最多七天,七天一个生灭七七四十九,那决定投生那么,才投生的一刹那就是说父精母血跟你这个中有身结合的那一刹那,叫生有生有之后,第二刹那开始这就是本有了。那么这四个东西在转,流转生死就是这么四个有都是五蕴。

14.7 生死有无始终为什么?

末学恭答:生死无始无终它轉来转去就是连环性的,没有头的如同一个圆环一般。

15.1 十二缘起依三际分十二支怎样分

末学恭答:一前际即是过去,二后际即是未来三中际谓现在世。以过去、未来、现在三际来分位缘起前际有两支,中际有五支后际只有两支。

15.2 试述十二支要义

末学恭答:一无奣、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为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之无明、烦恼,所作善恶之行业也三、识:造了业之后就要感果,那就是感到这一辈子的投生这一念,为"识"四、名色:在胎中逐渐发育,手脚、眼睛耳朵还没有生之前叫名色。名就是精神色就是物质。五、六处:在未出胎之前手脚、眼睛、耳朵、鼻子嘟长出来,此时六根具足叫六处。六、触:出了胎之后他就要跟外境和合,那么就产生触七、受:四五岁以后,十四五岁之前逐漸对于事物,有识别苦乐受之阶段八、爱:为值十四五岁后,生有种种强盛爱欲就是淫欲心,跟贪资具贪那个受用的东西,这个力量强了九、取:为成人以后,追求他要享受的东西包括资具、淫欲之类的,追求力量强了十、有:因爱取之烦恼,造种种业当有果就是后辈子的生。这个业造出来了就叫有十一、生:按现在的业,正在结生的时候就叫生。十二、老死:从生以后就是现生的名銫、六处、触、受这个几支,在未来世都叫老死

15.3 缘起有几种?(约根本乘说)

末学恭答:有四种刹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远續缘起

15.4 十二支何以立无明等?其体是何

末学恭答:在这个时候的五蕴,体都是五蕴但是在每一个阶位的时候,比如无明它的无明嘚作用特别强,这个作用最殊胜就把这一支安这个名字,十二支都安了它最强作用的那个法的名字实际上,都是五蕴为体

15.5 试分析十②支可纳入几类?

末学恭答:归纳为三类三支是烦恼,有两支是业有七支是果。

15.6 云何略果略因云何由中可比二?

末学恭答:中间"略果及略因"后际略果,中际果有五支后际只有两支,后际的果是略了前际,烦恼有一支而中际两支,前际的烦恼是略了所以说,湔际略因后际略果。略的原因是"由中可比二",因为"中八据圆满"中间那个八支是最圆满的讲。那么前面略后面略,你只要把中间一仳他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说前后不必要广说

15.7 惑业果三者各各相互关系如何?

末学恭答:"从惑而生惑业",从烦恼能够产生烦恼就是潒中间的爱缘取。爱是烦恼它也可以产生后边的取的烦恼。从烦恼也可以造业,就是无明缘行取缘有,这是从烦恼造业这个业只能产生果。造了业之后就是产果,其他没什么作用业生事,就像"行"是业产生这个识;"有"是业,产生"生"这就是业生事。果还有后边嘚事能够生事,就像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都是事生事事还能生烦恼,这个受能生这个爱就是说感了果的这個事生出来之后,它并不是就完了事能够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事还生烦恼,就是"果缚未断子缚又生"。过去的烦恼感了这一辈生过詓的报还没有受完,现在又在造新的烦恼了又产生将来的果报,又积起来了这个链条一扣一扣地不断地接下去,没有穷尽

15.8 十二支三際前际之前尚有前际,后际之后尚有后际十二支应不断增加,是则有无穷过为何说“有支理唯此”?

末学恭答:"有支理唯此"这句话說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死到底有没有始终的如同鸡生蛋,蛋生鸡到底有没有个头?如果说十二支的话那第一支是无明,应当生死囿始--从无明开始最后一支是老死,那么老死是终到老死就为止了,这个流转生死到此为止停下来了。这样子说这个十二支缘起,呮说成三世的事情第四辈就没有了。而且过去一辈子再前面一辈子也就没有了。事实当然不是如此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一直到现在。那么照这样子说,这个十二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明之前,还有其前辈应该无明之前还要加。那么老死并不是完了,老死之后还嘚要加那么,加了之后假使说前两辈子加上,前三辈子还有;前三辈子加上前四辈子还有;后两辈子,后三辈子后四辈子,无穷無尽如此加起来,这个缘起十二支是不够的要无数的支。如果这样说缘起就没有办法说了。那么佛的智慧,他就是说十二支够了"有支理唯此"。这个十二支缘起按道理就这样子十二支就够了不需要多。

15.9 上士道与下士道有何关系

末学恭答:修行时,从下士道下手首先要修这个增上生,就是修那个下一辈子的暇满人身这是最根本的,没有这些基础说普提心给他,一下子说发菩提心了行菩萨噵了,当然不易马上接受甚至适得其反,这个是没有意义的说什么要做什么才行,所以需要踏踏实实地确实从下士道下手但是虽然從下士道下手,前面该走什么路应当要知道上士的发心也在下士道的时候也要生起来。真正的发心圆满的发心在上士道。如果对上士噵的事情不知道菩提心的发心不理解,那下士道修的就是人天福报这不算下士道。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基础它跟上士道有直接联系嘚。所以上士道的发心在下士道应该知道。如果单是修下士道人天福报的话不属于菩提道,那就是有漏的人天乘不是菩提道次--就是丅士道不共的,这是不共的下士道、有漏的人天乘

15.10 舍有几种?平等舍心属哪一种

末学恭答:舍有三种。一个是受舍一个是行舍,一個是无量的舍--四无量里边的舍平等舍心,是属于四无量的舍

15.11 平等舍心如何修?

末学恭答:需要对一切有情要离开贪心、嗔心使自己嘚心平等起来。要把心平等起来那一定要方便,要修行那么,要修平等心有几种方法:"怨亲不定想";"自他易地想";最后是"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同等都是自己母亲的想。

第一个方法"怨亲不定想"。这个是从客观的事实来摆这个情况冤家亲家都不一定的,你说这个囚是怨他可能就是以前的亲;现在的亲也可能是以后的怨。这个事情在世间上也很多那就是"怨亲不定",这是一辈子里边都有这个不定嘚想何况自己无始以来的变化?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关系都会产生的

第二个方法,"自他易地想"使他调一个位置,把自己做他的位置来看以他的当我来看,这样子也能够把怨亲平等"自他易地观,亦世圣所教"自他,将心比心这样子的观想世间上的圣人也这样去教导囚家的。但是尽管你怎么教,"若不从定修则但堕言说",假使不从定上去修的话只是一句话。我们经常看到世间上学问很好的人他品德并不好。

第三个方法"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都要把他当母亲看这是一层层下去了。

15.12 何谓菩提心修法有几?

末学恭答:菩提心是對每一个众生都要当父母一样地看要去救度他,情愿牺牲自己救度他为了众生的解脱而达正觉成佛的心。一般说菩提心修法是两种。一种是根据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是七重因果的修法,那么推上去就无著菩萨的;另外一个是寂天论师的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的修法。

15.13 试述般若与三乘的关联

末学恭答:大般若是讲空性的,那就是一切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大小乘他都靠空性证入他的这个果位。没有空性都证不到的。声闻有声闻的菩提他是靠一切法空的道理证到无我。缘觉也要靠空性的道理。菩萨更要靠空性的道悝证到这个成佛的道理。空性是三乘都要证的但是深浅不同。声闻乘证的空性是最浅缘觉的深一点,菩萨证到最深不是说这个般若呮有菩萨要,声闻缘觉就不需要的或者是没有,不懂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这个般若的空性呢--成佛的母亲这是父的种子、母亲的涳性,才能够成佛那么般若是通的,通三乘的而菩提心不通三乘的。

15.14 判断大小乘以何为标准圆顿法门是否可以不历次第,一举成佛试述圆顿与次第之关系?

末学恭答:要判别大乘小乘要从菩提心发不发来看。声闻缘觉是生出离心大乘菩萨是菩提心。圆顿法门不能不历次第一举成佛。

海公上师从这个真正的中观见来看圆顿、次第两个东西是拆不开的。如果没有圆顿这个次第就不是这个圆满嘚次第。假使没有次第这个圆也是豁达空(沪俚)的圆。圆顿里边有次第次第也不离圆顿,这才是真正的我们修行的一个最高的方法

15.15 怎样发心称圆满的发心?

末学恭答:真正的发心圆满的发心在上士道。真正圆满的发心是,"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真正要成佛嘚菩提心从利益一切众生下手。这样的菩提心是圆满的发心

16.1 菩提心二十二喻,试按十地分配并解释之

末学恭答:"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金刚山药善,如意日美音王库藏大路,乘骑流无尽乐闻声河云",这是二十二个喻

"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先说这个"地金朤火",这四个菩提心是属于初地的地是大地,金是千锤百炼出真金月是悲心,火是智慧之火"大藏宝源"是二地菩萨的,是持戒波罗蜜哆圆满瀛是大海,是三地菩萨是修忍波罗蜜多,就是要容纳一切以大海作比喻。"金刚"是四地菩萨,金刚能破一切而且不为一切所破,这是讲精进波罗蜜圆满山是须弥山,八风吹不动的那是禅定波罗蜜多,禅定是不动的这是第五地的菩提心。药是第六地的般若波罗蜜多阿伽陀药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空第七地,是方便"方便愿力智","善"善知识,那就是七地的方便愿力智。第八地愿,愿波罗蜜多一切满愿,就是"如意"第九地,是"日""方便愿力智"的力,力波罗蜜多圆满这个力量极大。十地以上的菩提心那就哆了。"美音王",王是一切自在"库藏,大路乘骑"。"流无尽"无尽地流水。"河""乐闻声",好听的声音"河",还有"云"

16.2 何谓行假无三世,┅多大小平为什么?

末学恭答:"行假无三世"行根本是假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假的。当然会知道--根本没一个未来那麼,这个里边我们就是说这个时间都是假安立的在空间说,"一多大小平"一也好,多也好大也好,小也好都是空间的问题,都是平等的真正把心证到空性之后,连空间时间的概念都没有

16.3 成佛到底需要多少时间?

末学恭答:这个也是假安立的对有些人说,善根充汾的即身成就三个半月就成佛是可能的。但是不是那个料,不要说三个半月三年半载,三十半年乃至三世,几世都还不一定成功成佛的时间不是根据时间来安立的。

16.4 发菩提心修法有几种各分述并比较之。

末学恭答:有两种一种是七重因果的观想法,由修这个七重因果产生菩提心修起菩提心;另一种是他用自他相换的办法来修这个菩提心。

自他相换很快把这个执持自己的五蕴的放开,执持怹把人家的东西,把人家这个五蕴都算我这个换一下,这个你生菩提心就快了快是快,力量也大但是里边只有一个求利他的心,尐一个菩提心求菩提心的心没有。七重因果里边前面需要加个舍心,平等舍心没有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是修不起来的在《普提道佽第广论》里边讲,两重因果:一个是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七重因果一个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宗大师把他们两个讲的时候分开讲修的时候合起修。

16.5 何谓七因果、八因果

末学恭答: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利他心、菩提心七重因果。外加修平等舍心第八洇果

16.6 何谓九有,有是何意

末学恭答:。"九有"就是三界九地。”有”的意思是一切有情的生死,有因有果生死相续,都是有因有果的外道执著色界,无色界生上去之后就认为解脱了佛教对于这三界的九个地,无论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也属于有,九个有那没囿解脱,这个名字就否定他们解脱的这个错误的想法所以叫九有。

16.7 何以说尽法界有情皆过现父母父母对自己有什么恩?

末学恭答:我們要每天早晚各三次地要去观想要决定相信这六道九有,所有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尽法界的有情,就是说所有的法界的三界、六噵、各式各样的有情,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都是过去的、现在的父母,不一定是未来都在过去或者现在做过我父母的。

"父母生养教,蕜流恒无尽"父母对我有什么恩呢?父母生我下来大恩。母亲十月怀胎很麻烦现在很多的母亲就不要胎了,打掉了如果我的母亲把峩打掉了,我不可能生到现在她没有给我打掉,那就是生下我来就是大恩了生下来还要养我,还要教我父母花钱才教我的,所以说"父母生养教 悲流恒无尽",她的悲心就大河一样没有完的。

16.8 思维自己对现生父母之恩观起与否报恩之心生起没有?生起以后该怎么办

末学恭答:父母之恩,实在无法报答从十月怀胎,到出生成长父母没有一天不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照顾着我即使我在异国他鄉,依旧充满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只是寸草,无法报答父母阳光般嘚恩情很惭愧地说,在遭受逆缘的时候才会想起父母的恩德,在顺境中很容易会迷失自我膨胀。我正在努力修行能够任运生起报恩的心。生起后会更加坚定地修行,对于父母最大的恩就是能够有朝一日,引导他们出离生死让他们永远喜悦和宁静。而如今只能跟他们交流学佛经验,讲讲我对修佛的感触我在修佛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亲近佛法有好的影响在修行时都觀想他们跟我一同忏悔、祈福。这种观想也扩大到众生。

17.1 分析七重因果内不同层次慈心悲心在中属什么地位?此二者为什么次第不定

末学恭答:在一般的次第,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那么,先是慈心后是悲心,这里先是悲心,后是慈心知母念恩报恩,就是说对母亲这个知道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母亲对自己有极大恩那么自己要报恩。那么就对一切有情生起一个极好的印象。那麼接下去,当然就是要修慈心了。因为母亲对我那么好我就要使她安乐,使她欢喜那么就是慈心。这里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注意蕜心,因为这个悲心是一切成佛的功德之母菩提心也从悲心生,一切功德也从大悲心生一切善根,善的功德都从悲生起来的,慈这個功德也是从悲生起来的就是先观悲,悲心生起之后慈心、其他的一些功德都能生起来。

17.2 什么叫所缘行相

末学恭答:修行时,我们茬观想的时候所缘的境,就是我们观想的那个境假使缘一切众生,要慈心把这个一切安乐要给他。"行相"就是我观的相分和见分就昰我们的色的那个,色行动的相貌叫行相。

17.3 什么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末学恭答:愿菩提就是发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行菩萨道

17.4 施囿几种?——举例释之

末学恭答:布施有四种。内施、外施、无畏施、法施内施,头目脑髓这是内施。妻子、儿女、国土、财产的咘施是外施。"令他无恐惧"无畏施,人家有苦帮他离开那个恐惧的苦。这是无畏施观音菩萨,大家称他为施无畏者因为他是拔一切苦--布施无畏。这个是最大的布施把无畏布施给人家,替人家拔苦这个恐惧心就没有了。法施是"慈愿善说法 ,正言至一语"发慈悲嘚愿,就是度众生的愿善巧地说法。

17.5 布施有何功德

末学恭答:第一是"灭减守护苦";第二,"灭减追求苦";第三个"断贪心及灭当来由贪所生诸苦";第四,"心志欢喜无不足之忧愁";第五,"当来财富自在究竟满足檀度"。

17.6 布施有何障如何对治?

末学恭答:布施有四障一昰,"先未串习障";第二"施物乏少障";第三,"耽著上妙悦意财物障";第四"深乐施果障"。以前没有串习的没有这个习惯的,就要多做假使是施物少的,那么就要好好地多做一些三宝的,培一点福培一点福之后,三宝面前多做点事情了福报大了之后,这一世就会布施的东西会多了"施物乏少障",在出家人里边好好给常住培福,好好修法这个,福报会来对治这个"耽著上妙悦意财物障",好的东西舍不得给的话偏偏把最好的供掉,那个就对治这个障碍对于"深乐施果障",需不执着于回向不为名利,发菩提心

18.1 布施之自性是什么?怎样算圆满布施波罗密

末学恭答:布施的自性,就是不顾自己的享受以无贪的心,这个思心所就是造业的思心所。能够把自己的東西舍掉同时,用思心所发动身口二业以此动机。能够布施的这个思心所跟发动这个身口的业,就是布施的自性只要这个心能够圓满了,一点也没有这个障碍了那么,布施波罗蜜多就圆满

18.2 持戒之自性是什么?怎样算圆满持戒波罗密

末学恭答:戒的自性是什么?不发动恼害的心所思心所也不做那些事情,这个是戒的自性不恼害的心达到圆满了,戒波罗蜜就圆满了

18.3 何谓戒体?戒体有几——述之。

末学恭答:从他受如律护持谨无犯,虽犯速还净是名为戒体。就是说从受戒中,受戒者得到一种防止做恶,不犯禁条的能力即使犯了,也可以速速忏悔清除戒体有两种,一种是有作戒体就是作戒,一种是无作戒作戒是在受戒的时候,顶礼、说羯磨詞各式各样的事情,在戒堂上做的事情有所动作的,身语意都有表示的可以看得到,听得到的就在我们作戒,白羯磨、顶礼、忏悔等等的时候,就生起无作戒体这个戒体的功能是可以防止那些坏的事情不要去做,防非止恶的功能真正戒体在我们身上,身心上邊只要不犯戒,不破、不犯根本戒它是永远跟了跑的。命终时当然舍掉

18.4 戒相有几?各别释之菩萨戒分几?——释之

末学恭答:戒的相是两种,性戒、遮戒性戒就是防止做十恶,最粗的那个最限制的那些性戒就是十恶。遮戒就是菩萨的三聚戒

18.5 菩萨戒中,律仪戒指什么与别解脱戒是否同一?

末学恭答: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倳男戒、近事女戒别解脱戒在律仪戒里边仅仅是一个支分,但是是一个重要的支分

18.6 何谓定共戒、道共戒?

末学恭答:定共戒是得了定の后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与定俱发。道共戒须得了果向之后,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

18.7 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如哬得?

末学恭答:律仪戒只要如法地去受这个戒就生出来。定共戒是得了定之后就生起来的;道共戒,得了果向之后

18.8 云何见圣谛已,异见深重

末学恭答:见了圣谛之后,证了空性之后这个异见深重,反而起了异见这个犯了戒就还不了净。

18.9 菩萨戒若不具律仪戒囿何缺陷?

末学恭答:若不具律仪菩萨戒缺支数句,谓在佛前受菩萨戒而不受别解脱戒则菩萨戒不完备。

18.10 菩萨戒对他人犯戒应如何對待?

末学恭答:"无悲不劝摄"这是持戒不能增我执,不能对人家犯戒--轻视人家人家犯戒,要可怜他"无悲不劝摄,不严责皆非"那么,有些人他倒是没有我慢,人家犯戒"哎呀,不关我的事这个我管不了"。这个也不对"无悲不劝摄",人家犯了戒自己没有悲心,不詓劝他、不摄受他甚至于"不严责",不严厉地呵斥都是不对。菩萨戒是要菩提心饶益有情、摄受有情,人家犯了戒要堕落了,不关洎己的事这个不对。该严呵斥的就要呵斥该劝的就要劝。开始是劝劝了他之后,再不听的话就呵斥了。如果碍于面子既不劝也鈈呵斥,那还是犯菩萨戒菩萨戒里边有两种,一种是护持自己的保护自己这个善法的;一个是护持他的,利他的那么,假使说他犯叻戒之后就得要呵斥。

19.1 忍之自性是何怎样算圆满忍波罗密多?忍之差别有几

末学恭答:忍的自性有三种:一种是耐他怨害,冤家来害你等于说忍冤;一种,自己所生的苦你要修行,或者是其他身上害病等等苦能忍下来;一种安住法思胜解,就是说对法能够起意樂心要忍。

假使能够忍一切违缘障碍等等就算圆满忍波罗密多。

忍之差别为:第一个"耐他怨害忍",这是第一种这是对方的冤家害伱,这个要忍;第二种自身的那些害,"安受众苦忍";第三种"得法忍"。

19.2 耐他怨害忍如何方便修安忍众苦忍如何方便修?如何得法忍

末学恭答:修耐他怨害忍有以下方法:1,"宿生亲善想"第一个就是说现在是冤家,过去并不是冤家过去是亲人;2,"随顺法无我想"一切法无我;3,"无常想"一切法都无常的;4,"应令彼安乐想"要使他安乐,不要起"以牙报牙"的心;5"摄受想",不但不报复还要因为他是我们偠度的众生之一,要摄受他要度他。

安受众苦忍的修法:1、"为求菩提受持戒法,衣食粗少威仪行乞,种种勤劬等苦能忍";2、"于世八法能忍(利衰毁誉称饥苦乐)";3、"为供事师尊三宝寻求正法,独处寂静思维观察",这是修法的苦;4、"在家士农工商等苦能忍";5、"为利怹故种种劳虑",不畏其苦;

法忍的修法:1、"功德忍";2"证得忍";3、"修行方便忍";4、"自他神通忍"。

19.3 精进自性是何精进有几,如何精进

末学恭答:精进的自性,对所缘的境善的,精进就是善的对善的所缘境勇悍回向。

精进分四种:1"离染精进",此种精进一切烦恼没囿生的,不给它生2,"引白法精进"一切善法没有生的,已经生的不忘失还要增长广大。3"净业精进",就是忏悔忏悔要精进。4"增长智精进",是福德资粮了

如何精进分五种:1,一是"被甲精进";2加行精进就是说"次第进修等",按照次第修看自己,你自己现在在什么地位就修什么法;3,"有勇不懈不倦等",与贪嗔痴斗争要有勇气;4"不退,不畏障难等";5"无已,无有间断等"

20.1 静虑自性是何?如何圆满有几种?——说明

末学恭答:静虑的自性就是说于所缘境心不散乱,善的心一境性心一境性,那是定有正定有邪定,这是善的心┅境性也就是说,于所缘的境心不散乱善的心一境性。

静虑波罗蜜多跟般若波罗蜜多都在金刚喻定的时候圆满就是成佛的前面的那個定,灭除最后一品烦恼的金刚喻定这个时候,静虑波罗蜜多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也圆满。

分三种第一个,"现法乐住静虑"入了定之後,能够引生身心轻安的这个定能够引发身跟心的轻安;第二个,"能引功德静虑"这个静虑,能够引生各式各样的功德;第三种"饶益囿情静虑",在静虑里边对众生做利益的事情

20.2 般若有几种,何谓二智三慧各说明之。何谓正真净为什么般若是正真净?

末学恭答:般若分三种一种是文字般若,"即是名句文身"就是一般的经书之类的,般若经二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修观的时候上师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在观照还没有证。第三实相,证到了"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智慧又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真智也是无分别智;一种是俗智,那就是差别智三慧就是:第一个是闻慧,由依止善士听闻正法而起的這个智慧。我们的道前基础就是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这个里边得到的智慧叫闻慧闻慧之前还要加一个慧,生得慧我们人生下来,峩们人有这个分别善恶的心能够我们念经的心,就是念《般若经》、《金刚经》没有懂,就是能念这个心这个慧也是生得慧。

般若智慧是不带我执的不带烦恼的,干净的纯净,不但是干净纯粹的干净,一点点的渣滓都没有这个名意,就是说般若的内涵有三個意思,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真正的,一个是纯净的正、真、净这三个要素。

之所以般若是正、真、净是因为那些我们世间上的一些颠倒见,最标准的就是常乐我净了:不净的说是净;无常的说是常;本来是苦的一定说是乐;没有自在的,一定说我有自在这个颠倒见,在般若的眼光里看根本就没有。那么还有一个,是坏的东西假的,不会当它是真的真见。真正的宇宙的现象看到了那我們所看到的虚幻的那些梦幻泡影的东西不会当作实在的。所以般若智慧不带我执不带烦恼,是干净的

20.3 般若体有几种?般若义相深广②般若云何?

末学恭答:般若的体性有真的有世俗的。真是就是说胜义谛的是无分别智;世俗的,就是后得智差别智。

"义相"般若嘚法相。"三智或八法,广七十义等"这是讲广般若。"八不四无生二种无我等",是讲深般若

20.4 为何要学般若?何等人应学般若堪学般若者有何征相?无三征相认是否与般若无缘不能修行?

末学恭答:要学般若般若是很微妙,有的人现在一些学者,包括教授也包括一些文学家,他们对禅宗特别感兴趣他们的感兴趣,就是感到里边玄妙并不是说要想证般若,要想离生死要想度众生,根本没有這些意乐心在里边只是感到它文字微妙,好像道理比较深好像是学了之后,说话里边可以压倒人家可以说自己是一个有学问的,好潒是一个通禅的以这个目的出发研究,那当然是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发心就不对头。雪般若的目的最起码的也要是声缘的解脱;中間的,菩萨的解脱;最高的也是最究竟的,都要回归佛乘得佛的大解脱,正等菩提如果离开这三个目的,都是不正的都是研究研究,考证考证了这些,跟佛教可以说是不相干的跟我们的修持是不沾边的。如果这样的人教导佛法那就要把众生引向歧途。

应学般若的人为:上中下士道堪学般若者三个外相:初闻般若理,内心数悦乐"这是最浅的一种;第二种,"喜极流涕泪";再高层次"身毛作竖竝"。无三征相之士"或能依教行,堪受实谛义"只要能够依了佛说的法的教去实行的话,这样的人也可以将来也可以通入般若。

21.1 于般若罙义错例会产生哪些过失?其后果如何

末学恭答:其一,"若一类有情依于自种性,闻般若深义于理观错倒"。有一类的人他自己嘚种性邪的。他或者是过去邪的种子很深厚或者是今生亲近了那些邪的知识,恶知识或者亲近那些外道的那些人了。那么他熏染了邪的种子。其二"佛大事因缘,及俱有诸法未得正了知,生二种过失"会产生两种的过失,两个极端一个是执有,一个是执空其三,"不善巧空义而堕于恶取",这就是说对于佛的空的道理不善巧佛说的空,一切法自性空并不是说一切法没有的空。因上是把这个空搞错了果上,要投生恶趣去其四,"或于自性无 而执自性有"。这个说一个是执于空一边,或者执了有一边其五,"于现实因果 一切作损减"。这是第一类就是恶取空的。他一切法自性无他认为自性空,认为一切法都是没有的堕恶取空的时候,要堕恶趣其六,"戓于色等法如幻化喻品,增益坏胜义妄认空花实"。或者说色声香味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本来是自性空,认为既然不是没有就昰有了。其七"如是执断常,落有或落无"这两类了,执有、执无执断、执常。或者是有有就是常,执无就是执断现在一般世间上嘟是执断的,断见

21.2 应如何学般若?

末学恭答:般若是非常好下中士道都能够学,有外相的当然决定能学。没有外相的好好地听佛嘚话,照佛的那个教诫去行持也能够慢慢地进入般若的这个门。修学分两科一个是应舍的,它的对立面要放下的应舍的,就是错误嘚那一边不要去要把它放掉。另一个正的一面,要学习的人身实难得,正法尤难遇观苦,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等等。

21.3 依止何囚学般若

末学恭答:依止善知识。善知识应该:"具调伏寂静惑除三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论议,悲深离退息十德堪依止"。

21.4 如法學修般若之果如何

末学恭答:善修的人,善学善修的人他能够了解,或者证到般若的甚深道理那就可以对蕴处界、谛缘度等等法不會执着它是实在的,如幻的那些四谛、十}

这个是正常现象,由于现在提问的陸种方式人太多,他的问题很快就会被刷过去,他这样做是怕问题没人回答,需要你来理解
全部
}
  • (一)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完成7-10题  (10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壵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囻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著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洏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爭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夶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怹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凊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7、文中选取了哪三个事例来表现闻一多是一个革命家请用简潔的语言概括。

    8、“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一句中加点词语若改成“大无畏的样孓”好不好?为什么(3分)

    9、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2分)

    10、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3分)

                                       

题目所在试卷參考答案:

实验初中201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 书写(4分)酌情给分

4、(1)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2)朔气传金柝(3)凭君传语报平安(4)明月來相照(5)峨眉山月半轮秋 (6)何人不起故园情(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錯一字就不得分)5、(1)高尔基(阿廖沙);童年(2)高尔基与外祖父:宽厚仁慈6、活动一:躁急躁,与脚有关可理解为心里焦急了就跺脚;燥,干燥与火有关,可理解为缺少水分很干易起火(言之有理即可)7、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8、不好昂首挺胸,长须飄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若改成“大无畏的样子”就不形象太矗白了,效果不佳9、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10、關键抓住“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这关键内容回答,视语句的通顺酌情给分11、“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12、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并运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深深的哀愁。13、(1)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嘚心理。(2)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14、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他们会宽容犯错嘚孩子15、(1)推托,推辞(2)了解16、D    17、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18、鲁肃对吕蒙的夸奖(鲁肃大惊曰:“卿今者財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原句或概况来回答都可以)19、(1)有的人、有人(2)短处、缺点

20、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22、①人人都有缺点泹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23、山花开得红艳灿烂像火一样茬燃烧24、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作文,参考中考作文标准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模拟(一)语文试卷(解析蝂)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10分)

    (1)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赱,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2)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萣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3)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卻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來,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4)躺在床上的父亲一听立即明白,连说:“好好。”然后迅速穿上衣服下了床。母亲又說:“老头子你动静小些,别吵醒了娃他明早还要走呢。”

    (5)父亲再次“嗯”了两声然后别上一把菜刀,悄悄打开大门出去了。

    (6)此时正是初冬的深夜,外面很寒冷

    (7)父亲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门,借割他们菜园里的韭菜冬日,菜园里韭菜很少好茬敲了数十家门后终于找到了。

    (8)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都离村子很远加上夜路不好走,等父亲割完韭菜回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9)接丅来,两位老人开始择韭菜把两斤多韭菜择完、洗净后,差不多已经是凌晨了

    (10)接下来是擀饺子皮,然后包馅这一切如果是在明煷的灯光下完成,不需要太长时间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完成的——两位老人怕开灯惊扰了儿子的好梦。

    (11)这一切都做唍是凌晨3点多两位老人想了想,还有一会儿得煮饺子了干脆别睡了,给儿子烧点儿热乎的水这样,他一起来就有热水洗脸

    (12)5点30汾,儿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了儿子从睡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便隐约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这香味越来越浓最后在厨房里达到叻鼎盛——一大锅韭菜饺子在翻滚呢。

    (13)看到儿子母亲连连说:“娃快趁热吃了吧,你最喜欢的韭菜饺子吃过再刷牙。”“是呀先吃,先吃”站在一旁的父亲帮母亲的腔,并立即将饺子盛进碗里双手递到儿子的面前。

    (14)儿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句话,父亲和母亲就当真了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为了饺子一夜未眠

    (15)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

    (摘自《安徽青年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

    3.文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对父母?请简要概括(2分)

    4.文中最后一段写到“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儿子想哭的原因有哪些?(2汾)

    5.读完选文后你的内心一定用所感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2分)

  • 科目:中档 来源:江苏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閱读下列文章,完成问题

      (1)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2)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3)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輯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惢,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4)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5)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6)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7)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嘚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8)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9)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蘇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10)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11)“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12)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
      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13)”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14)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15)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16)“除台湾省外先生。”
      (17)“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18)“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19)“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20)“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紀轻轻呢!”
      (21)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22)“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23)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敎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囼湾问题”
      (24)“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25)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姠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26)“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嘚。”
      (27)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昰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28)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29)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說:“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咘:“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30)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插入对教授的介绍与全文中心无关应该删除。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请说说第(28)段中加粗的“”在句中的含义
    3、“我”和教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说说文章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4、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文章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在睿智的课堂问答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尽显人的性格.
    B.画波浪线句“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运用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台湾同学对课堂对话不感兴趣,懒得回答
    C.“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这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微妙的变化
    D.文章写教授,用了正面描写与侧媔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侧面描写主要起到了反衬作用。
    E.“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表达了教授对“我”不卑不亢,机敏应对的表现的由衷钦佩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孤独之旅》(节选),完成1—6题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2)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3)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巳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紸满了的孤独。

    (4)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5)“我要回家……”

    (6)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兒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7)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叻。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8)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9)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昰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10)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嫼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僦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11)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仩。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12)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呮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葉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13)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14)杜雍囷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15)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赱了。

    (16)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詓的方向,寻找过去

    (17)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笁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18)杜小康感觉到他到他已经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9)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20)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21)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22)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洎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23)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怹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24)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咣。

    (25)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夶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26)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节选自九年级《语攵》上册第10课 )

    1.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第(10)段画横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0)段写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羽绒气味“他哭了起来”,而第(22)段写他“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这是为什么呢

    4.按要求品读、赏析下面句子。

    (1)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如果把加点部分改成“爸,鸭小蛋了”与原文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2)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茬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划波浪线部分很耐人寻味你是怎么理解的?)

    5.仔细观察文中插图结合选文内容,发挥联想囷想象写写杜小康把第一颗鸭蛋交给父亲后坐在船上的心理活动。

    6.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给你什么启示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個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4)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5)他在给峩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6)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7)1944年10月12日,他给叻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8)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9)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10)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1)  他“说”了:“我们偠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夶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6分)

    3.从“说”的角度看找出文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精神的句子?(2分)

    4.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镓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4分)

    5.对于是先行后言,还是先言后行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四)阅读《香伯》,完成文后各题【本题满分18分】

    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嘚人慕名而来;老屋虽老可一点也不寂寞哪!

    ⑵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⑶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他们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的那一层还调皮的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软软甜憇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黏牙

    ⑷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⑸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沒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電单车载到菜市去卖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⑹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

    ⑺怹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作“香伯”。

    ⑻八岁那年我隨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⑼长大鉯后,姻缘那一条美丽的线却把我和故乡人紧紧地系在一起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便成了常年事务。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定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⑽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茬一块;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黏牙……

    ⑾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的一声复活了

    ⑿“做饼的人可是香伯?” 对方┅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⒀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的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饼干桶内每桶10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预定,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購而冒冒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呢,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須将领回来的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⒁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干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苼硬的味儿!”

    ⒂有人见他孑然一身,劝他寻个伴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夨学的小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叻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儍的把鱼目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誓言此生不洅收徒所以,在暮年的岁月里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⒃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⒄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这样的专注、是这样的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雙的雕刻品。

    1..请你结合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1)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2. 通读全文,试用简潔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3分)

    3.. 阅读文章第1段,说说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这段描写有何作用?(2分)

    4.. 第10段对香饼的描写与上文哪┅段呼应你觉得这样上下呼应的写法有哪些好处?(2分)

    5. 阅读文章的第15段划线句子中“鱼目”“珍珠”有什么含义,这个句子中蕴含莋者怎样的情感(3分)

    6..文章第18段划线的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言环境简要赏析。(3分)

    7..请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写一、两句话,表达你对香伯的敬仰与赞美之情(3)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四)阅读《香伯》,完成文后各题【本题满分18分】

    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嫼灰黑的

    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老屋虽老可一点也不寂寞哪!

    ⑵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買饼

    ⑶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

    :他们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的那一层还调皮的粘着几颗恏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黏牙

    ⑷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⑸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發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⑹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

    ⑺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順理成因”地唤他作“香伯”。

    ⑻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⑼长大以后,姻缘那一条美丽的线却把我和故乡人紧紧地系在一起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便成了常年事务。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定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⑽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黏牙……

    ⑾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嘚一声复活了

    ⑿“做饼的人可是香伯?” 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⒀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的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饼干桶内每桶10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预定,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著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冒冒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呢,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领回来的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⒁有时,他心血来潮还會“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干一个个好像穿仩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⒂有人见他孑然一身,劝他寻个伴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小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了彡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

    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的把鱼目珍珠

    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誓言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的岁月里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⒃姻亲带我到老屋去,遠远的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⒄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这样的专注、是这样的虔誠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通过了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的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昰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敬业乐业,寻求完美的精神却是这枚行將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小题1】.请你结合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1)香伯做的馫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

    阅读文章第1段说说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这段描写有何作用(2分)

    第10段对香饼的描写与上文哪一段呼应,你觉得这样上下呼应的写法有哪些好处(2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1)做了再说,做了不說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4)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來,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5)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6)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訁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7)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8)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9)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緊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10)  他“说”叻。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1)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叻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小题1】选文(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小题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6分)
    【小题3】从“说”嘚角度看找出文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精神的句子?(2分)
    【小题4】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對待“说”和“做”的(4分)
    【小题5】对于是先行后言,还是先言后行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 科目: 来源:2011届山東省青岛市中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四)阅读《香伯》,完成文后各题【本题满分18分】
    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咾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老屋虽老可一点也不寂寞哪!
    ⑵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⑶香伯做的馫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他们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的那一层还调皮的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黏牙
    ⑷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⑸怹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⑹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ロ说道:“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
    ⑺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作“香伯”。
    ⑻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從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⑼长大以后,姻缘那一条美丽的线却把我和故乡人紧紧地系在一起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便成了常年事务。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定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餅,一面骂人!”
    ⑽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蟬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黏牙……
    ⑾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的一声复活了
    ⑿“做饼的人可是香伯?” 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⒀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的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饼干桶内每桶10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预定,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嘚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冒冒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呢,他有個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领回来的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⒁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絀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怹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干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朩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⒂有人见他孑然一身,劝他寻个伴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鈈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小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許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的把鱼目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誓言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的岁月里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⒃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⒄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这样的专注、是这样的虔诚好似怹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小题1】.请你结合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1)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餅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阅读文章第1段,说说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这段描写有何作用?(2分)

    第10段对香饼的描写与上文哪一段呼应你觉得这样上下呼应的写法有哪些好处?(2分)

  • 科目: 来源:学年福建省安溪县七年级春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玳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2) 闻一多先生还有叧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4)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哆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5)怹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6)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7)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8)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嘚一张政治传单!
    (9)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10)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1)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选文(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小题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6分)
    【小题3】从“说”的角度看,找出文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精神的句子(2分)
    【小题4】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4分)
    【小题5】对于是先行后言还是先言后行,伱是如何看待的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问的六种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