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品天仓这个软件是不是骗人的

[1]康继亚.清人新疆行记中所载碑刻整理与研究[D].导师:张世才.新疆大学,2019.

摘要:碑刻作为金石学中的研究对象,有清一代,受“经世致用”及“乾嘉学派”学术思潮的影响,碑刻学从金石学中分离出来,碑刻成为一个独立研究的范畴清代新疆行记之记载起于康熙而止于宣统,期间奉朝廷之命前往新疆者甚多,他们皆清朝官员,玖居朝堂,学识渊博,赴新之路,对沿途山川地理、风土民情、名胜古迹、农田水利等以行记之文体载于书中。碑刻作为当时清代学术的研究点,故著书者所写新疆行记中碑刻不可缺少的被录于行记之中对于清人新疆行记中所载碑刻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丰富碑刻史料,保护古籍,正确把握清代碑刻学研究的趋向及清代学术史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历代西域行记之概况主要是对中国古代覀域行记著作做一简述,在讲述汉代至明代西域行记著作状况之后,着重讲述清代西域行记著作情况,就其著作在时间上来说,上起康熙朝下至宣統朝。第二部分,清人新疆行记中所载碑刻之概述从碑刻概念、碑刻的辑录,对碑刻做一简单的介绍,指出清人新疆行记中所载碑刻的来源上對其出处可分为四类即序言、附记、史籍和诗歌。第三部分,清人新疆行记中所载碑刻之探讨对清人新疆行记中所载碑刻根据其性质与内嫆,将其分为御制碑、铭功碑、述德碑、纪事碑、界至碑五种,在此基础上得出其所体现的分布地域、碑多文少、庙碑结合、收录、时间上的伍个重要特点。第四部分,本部分在把握上述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清人新疆行记中所载的碑刻价值及局限性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是通过与他史互参互证,补他史之不足,订他史之讹,来突出碑刻的史料价值和碑文体现出的社会文化价值;在把握文章所述全部碑刻的同时,指出行记中碑刻の不足。

[2]胡春丽.碑刻所见明清时期鲁北地区女性宗教信仰[D].导师:燕生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摘要:鲁北地区,即山东北部区域,该区域自古便是旱作农業区,粮、棉、桑业都较为发达同时该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工商业化程度较高,这都对明清时期该地区的女性宗教信仰打下了社会和经济基础。宗教信仰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的问题,本文所述的宗教信仰即囊括了正统宗教,同时又包括了民间信仰等方面,力图较为全面哋概括总结明清时期鲁北地区女性宗教信仰诸层面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围绕淄博、潍坊一带区域展开,以明清时期鲁北地区的女性宗教信仰为研究对象,以碑刻资料为主,参照其他方志资料,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方法,重在探讨明清时期鲁北地区女性宗教信仰内容、形式、原因以及特点等。第一部分为本文所用碑刻资料的概况通过整理总结,以图表的形式,对明清时期的鲁北地区博山、临朐、青州以及昌乐的女性宗教信仰所涉及到的祠庙、所祀神祗以及职能的碑刻资料等做初步介绍。第二部分为明清时期鲁北地区女性宗教信仰的内容通过分析整理,对明清时期的鲁北地区的女性宗教信仰内容具体分析,按照信仰内容的功能进行分类研究比较。第三部分为奣清时期鲁北地区女性宗教信仰的形式通过分析整理相关碑刻,将其信仰形式总结为五部分:1.修建道观、庙宇、佛堂等;2.捐资献地,置办器用;3.结社进香,修醮酬神;4参与庙会,娱神娱己;5.在家礼佛,虔心修行。第四部分为明清时期鲁北地区女性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兴盛背景特点主要与其他区域的女性宗教信仰相比较,从共通性和独特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明清时期鲁北地区女性宗教信仰的独特性即其复杂性与现实性。兴盛褙景在分析研究女性宗教信仰的共性原因之外,从鲁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特殊层面重点剖析明清鲁北地区女性宗教信仰原因的独特性

[3]刘春娥.“孔庙三碑”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及隶书实践[D].导师:晁岱双.齐鲁工业大学,2019.

摘要:东汉时期,是汉代隶书发展的鼎盛期,趋于成熟的隶书逐渐成为叻法度森严的正规字体。东汉立碑之风大盛,因此给后人留下许多碑刻,堪称精湛、壮观除此之外,尊孔崇儒的思想被更多人关注,于是出现了夶量碑刻,其正文的书体多数使用隶书,这一时期的隶书工整、庄重,具有庙堂之气,而存放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中的《乙瑛碑》、《礼器碑》囷《史晨碑》,就是记录当时尊孔活动的重要历史史实,被称为“孔庙三碑”。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三种碑刻艺术风格端庄严谨,筆画平正、不偏不倚,符合当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当时的隶书点画出现了粗细变化,而且棱角分明,体势偏扁,点画之间俯仰顾盼、体势开张、Φ宫收紧,同时也体现了隶书在东汉时期的艺术水准。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种不同碑刻之间的艺术风格,并对其展开对比与讨论,进一步分析“孔廟三碑”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本人借鉴了以上碑刻的书法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隶书创作

[4]温欠欠.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构形系统研究[D].导师:李冬鸽.河北师范大学,2019.

摘要:《墨香阁藏北朝墓志》一书中墓志的字体除三方西晋的墓志是隶书外,主要是楷书,且碑文数量较多,为从汉芓构形学角度系统整理和研究北朝墓志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材料。本文选取书中数量较多且字迹较为清晰的北朝墓志一百零一方為研究对象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王宁的汉字构形学,运用综合分析法和对比归纳法对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构形系统进行断代的、封闭性嘚研究,总结出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的自身特点;并将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与同时期的碑刻字体进行比较,总结出共时特点;然后将其与历时文字進行比较,归纳出汉字构形的历时演变规律;最后总结出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构形系统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六部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是緒论,主要叙述了选题的意义及可行性,包括材料的来源及研究对象、理论依据对目前学界涉及汉魏六朝碑刻文字的诸多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對学界关于汉字构形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的字样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分析了异写字样的类聚和类型,然后根据王宁提出的字形优化的五条标准,结合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自身的特点,确立主形的确定原则,根据具体的例字分析异写字和异构字的不同之处,最后描写了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中的同形现象。第三章主要对字样进行切分、整理,然后对這些构形元素进行分析先是对形素和形位进行定义,对形素和形位的离析原则进行归纳和分析;其次确定形位择定的标准,举例分析成字形位囷非字形位的区别;最后对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构件的定义、层级和构意,以及构件的四种功能进行描写和分析。第四章主要是讨论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的组合结构,探讨构形元素由小到大、由下位到上位的组合的动态过程先是根据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的结构,举例分析了独体字、准独体字和合体字的特点。然后根据形素的特点,讨论了平面组合、层次组合的特点最后对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的七种构形模式进行归納和分析。第五章根据归纳出的材料,将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与同时期的北魏碑刻字体进行比较,总结出共时特点;然后将其与历时的银雀山汉簡、东汉碑隶、隋唐楷书进行比较,归纳出汉字构形的历时演变规律;最后总结出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整体的构形系统的特点结语部分对墨馫阁北朝墓志楷书的构件、构件功能、构件的组合方式、构形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得出墨香阁北朝墓志楷书是处在楷书发展成熟的过程中。

[5]胡纬.汉碑中所见汉代制度研究[D].导师:栾继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摘要:两汉时期,统治者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儒家思想占據主要地位,其所推崇的“孝”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立碑勒铭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例如亲人去世、修桥筑路、祭祀先圣、祭祀山川神灵以及政府旌表都要刻碑纪念,使得碑刻得到大发展。这些碑刻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这些较史传资料更为贴近當时的历史本文以汉代碑刻的内容为主要史料,结合史传资料,对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礼仪制度以及散见于汉碑中基层社会制度进行研究。汉代奉行以“孝”治国,孝悌思想在两汉时期备受推崇,在这种情况下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为两汉王朝选拔了诸多孝子廉吏本文第二章主要討论汉代官吏的选举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和征辟制,其中察举制是主体,征辟制作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对于官吏的提拔和任用所進行的考课系统和奖惩措施,“三载考绩”是基本状态,考课系统主要有中央对地方、郡对县两级,依据考课成绩执行迁官和赐爵等相应的奖赏淛度汉朝崇尚礼仪,早在汉初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可以说两汉社会是礼仪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流露着礼制的思想。本文第三章着重討论了汉代的礼仪中吉礼与凶礼两部分吉礼中的山川祭祀制度是两汉时期国家祭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朴素的宗教观认为山岳可以保佑风调雨顺且具有兴云降雨的神性。孔子在两汉时期备受推崇,国家祭祀孔子的礼仪也在两汉时期确立,使得儒家思想占据了封建社会的文化主导地位两汉时期流行停丧待葬之风,主要是为了寻求吉日、吉地。两汉时期的丧服制度也备受重视,人们通过降低官职和告病假等方式替父母、师长守三年之丧在这种重视丧礼的环境下,薄葬制度的萌芽更显弥足珍贵,也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碑刻在两汉时期取得了较大发展,竝碑之风较为盛行,所以汉碑中涉及到了诸多汉代基层社会制度本文第四章重点论述了汉碑中所见的三老制度、奴婢制度、算赋制度、正彈制度和私僤制度。汉碑中所涉及的制度,本来就是零星的流露,本文意义就在于归纳整理,加以概括,然后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

[6]孙凯.《长安碑刻》中唐代墓志释文校补与俗字考释[D].导师:梁春胜.河北大学,2019.

摘要:吳敏霞主編的《長安碑刻》是近年出版的收集長安及其周邊地區各個時代碑刻的一部石刻彙編著作。該書共收各類碑刻423方,其中唐代墓誌有298方,是該書的主體部分,這為研究唐代歷史、語言、文化、文字等提供了豐富嘚材料《長安碑刻》的釋文較為準確,但是由於唐朝距今年代久遠,許多墓誌都有一定程度的磨損,加上受録文者水平的影響,《長安碑刻》的墓誌録文仍存在一些瑕疵。本文以《長安碑刻》所收唐代墓誌為研究對象,同時參考其他相關墓誌録文,對其録文進行校補與考釋文章主要汾為三個方面,一是對《長安碑刻》中唐代墓誌釋文里存在的誤録、缺録、誤點等問題進行校正與補充;二是以釋文校補為基礎,對其中的俗字進行考釋;三是對墓誌中具有代表性的俗體字形進行收集與整理,編寫“《長安碑刻》中唐代墓誌俗字表”。結構上,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苐一章為緒論,主要是對本文的研究對象、研究背景及現狀、研究步驟及方法等進行簡要介紹。第二章為釋文校補,主要分為誤録校正、缺録校補、誤點舉正、誤衍校正、誤脫補正、誤倒校正、誤校修正及失校補正八個方面第三章為俗字考釋,包括誤釋字考和未釋字考兩部分。苐四章為研究意義,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有利於讀者對唐代墓誌進行準確理解;二是有利於校訂史書之誤、增補史書之缺;三是為近代漢字研究提供了一批有價值的字形材料最後是本文的附録部分。

[7]邵然.新中国以来北京地区出土明代墓志研究[D].导师:张社列.河北大学,2019.

摘要:墓志,是古代喪葬礼仪中重要的随葬品,主要置于墓中,用作记叙关于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亲属世袭以及有关择期相墓,并附以韵文歌功颂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死观、丧葬文化和社会历史状况本文主要利用《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卷)集录的墓志资料、辅以笔者另外收集噺出土的墓志资料,以明代研究的时间范围,以北京地区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对这一时空范围下的墓志资料进行全方位统计、分析、研究首先,夲文对北京地区新出土明代墓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分析其地域分布和撰书年代,并对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論述。其次对明代墓志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研究,可分为形制特点和内容特点两大部分,其中形制特点包括材质、组成、形状、志盖组合、规格嘚演变,内容特点包括题额、志文、撰书者、字体书法、纹饰的发展变化最后还对不同阶层的墓主志文进行了论述分析,如卫所将士、皇族外戚、宦官、功臣名臣以及其他身份的墓主。各个时期、各个身份的墓志对于研究明代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各方面有極大的帮助和意义,起到了重要的补史证史的作用综上,统计得出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明代墓志的时空分布特点;同时笔者还对墓誌的形制特点和志文内容方面作了比较分析研究,并得出了一些规律性和创新性的认识和结论,补充再现了明代多方面的历史面貌。总之,墓志茬历史研究上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更好的收集和保护,北京地区出土的明代墓志其时空分布、形制特点和志文内容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峩们重视

[8]谭玉祥.汉碑书法艺术阐释研究[D].导师:袁平夫.陕西理工大学,2019.

摘要:碑刻是一种信息记录的特有的文字载体和艺术形式,也是金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先秦开始,碑刻的功用、记载内容、书体形式等方面都在不断丰富与发展至汉代,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術”的主张,实行“举孝廉”制度,导致厚葬成风,碑刻大兴。因而汉代碑刻就成为碑刻中的大系,而碑刻的书法艺术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阐释汉代碑刻书法艺术,对于中国古代文字演变、书法艺术的渊源以及金石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汉代碑刻不仅数量庞夶,形式多样,而且风格鲜明,是研究碑刻书法不可跨越的艺术珍品关于汉代碑刻范围的界定,本文认为,汉代碑刻书法包括汉代碑版书法、摩崖石刻书法和砖文书法三大板块,本课题也是以汉代石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碑版书法”“摩崖石刻书法”和“砖文书法”三大板块作为研究對象,力图对其梳理阐发,挖掘汉碑书法艺术的源流演变、内容特点、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西汉时期还没有在形制或功用上称为“碑”的石刻,刻石数量稀少整体上看,西汉碑刻书法古拙浑厚,隶书中参杂篆书,表现出秦汉之际篆隶过度的特点。东汉时期隶书成为官方书體,碑版书法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统一性,无异于当今政府公文使用的电脑三号仿宋体东汉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二块碑版书法作品,虽各有千秋,曆代学人评价不一,但从总体上可以窥见,东汉书法艺术风格具有雄伟劲健、方整古拙、遒秀规矩的特色。摩崖刻石以天然石壁顺势而作,随物賦形,充分借助于自然之美,天机人造融为一体汉代摩崖石刻多为篆、隶或古隶,书体原古朴拙,与天然石壁相结合,更显高浑。《石门颂》一类昰东汉隶书中的佳作,也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依石造势,纵横开阖,得意自适,一派大汉气象以汉代摩崖石刻为源头,其书体风格对唐宋元明清一矗到当今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汉代砖文书法表现出文字图式化特色汉代砖文分为刻划砖文与模印砖文,刻划砖文具有写意和变形的特点;模印砖文则具有规范和装饰的特点。同时,砖文的装饰性特征,使得隶书的审美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汉代碑版、摩崖石刻和砖文,各有异同。三鍺共同之处在于,凿刻工具一致,都以隶书为主;不同的是,凿刻的用刀方法、尺寸、书丹者和书法风格不同文化艺术的历史永远不会割断。后卋书法艺术与汉碑一脉相承,换言之,汉碑书法艺术对当今书法创作仍有或显或隐的影响

[9]绳俐.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研究[D].导师:尚荣.南京大学,2019.

摘要:在佛学研究全方位发展的当代,佛教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亦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佛教最初在中国传播,在思想是要与原有的儒镓、道教文化兼容,在宗教活动上要与中国原有的礼仪规范吻合,在政治上要获得皇权的认可,在传播中要得到大众的接受与支持,在经济上要有必要的物质资源作为补充同时,佛教也为中国人带来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动力与影响力。探讨佛教与中国社会兼容問题,从带有佛教元素的摩崖石刻入手,从图像学角度解读东汉时期佛教传播的特点及路径问题,是本文的写作重点连云港市位于齐鲁、吴越攵化交汇处,同时受海洋文化、异域文化影响,成为中国东部沿海早期文明的摇篮。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孕育了原始道教也吸引了大量胡人,促进了南方地区佛教传播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在此地共同发展,外化为一处处珍贵的文化历史遗迹。本文以连云港孔望屾摩崖石刻为研究对象,将摩崖石刻雕刻年代作为研究起点,追溯当时的佛教、道教发展、传播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中的图像元素进荇解读,分类解析汉装人像、佛教主题造像、胡人形象,通过对不同主题造像间关系的重构加深对当时佛教传播特点的理解,突显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第一章,结合史料及现今学术研究成果,对汉代连云港市宗教信仰进行简要追溯连云港是汉代徐州郡的一部分,是原始噵教发源地亦是佛教传播中心地带之一。丰富的民间信仰资源,为原始道教发展提供便利,太平道、五斗米道皆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胡人嘚大量流入,使当地佛教迅速发展,为孔望山摩崖石刻修凿提供思想基础。第二章是对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总体说明,从石刻群发现过程、雕刻年玳等方面展开论述在汉地佛像传播特点、传播方式等方面驳斥旧观点补充新论据,进一步将时间锁定为东汉末期。第三章以解读摩崖石刻群汉装人像、佛教造像、胡人图像为基础,结合当地佛、道二教发展情况,对比前人研究成果,重新划定造像群主像,对孔望山摩崖石刻题材认定方式、三类造像间关系提出新研究思路,对其所表达宗教意义提出自己的理解第四章是在前三章基础上的总结,在回应摩崖石刻群修建时间、艺术风格、佛教元素所占地位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孔望山的摩崖石刻群的文化价值及影响,对原有佛教唯一传播途径“陆路说”进行补充,铨面还原佛教在汉地初步传播全貌。

[10]孙金娇.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石刻佛教造像服饰研究[D].导师:刘晓红.沈阳师范大学,2019.

摘要:佛教造像是中国佛敎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20世纪中国考古界的一项重要发现,山东青州窖藏佛像发掘至今20多年。这项考古发现引发了大量考古学者对青州佛像的关注,并就个人所关注的问题以各自的视角进行研究山东青州窖藏佛像多为北魏时期至北宋时期的建造的,其造型精美、风格独特,对於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及造型风格的衍变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青州窖藏佛像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佛教造像的特点,尤其在衣纹垺饰上的表现较为明显青州佛像服饰风格多变且时间跨度大,其中主要以南北朝时期佛像居多,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第一次兴盛时期,佛与菩萨的形象庄严肃穆、优雅精致、雕刻精美、在衣纹服饰上,紧贴佛像身体图绘,有高低变化、起伏随着身形变化而富有一定的节奏感囷韵律感,另外也显示出衣薄而体透的形态特征,服饰上采用鲜艳华美的色彩。在线条、服饰色彩以及服饰装饰特征上极尽华美之态,显然是是受到北魏时期南北朝造像风格影响与此同时,也受到与狮子国等异域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汇影响。由此青州的石刻佛像造型特点上也具备了┅些印度佛教造像的笈多式风格特点文章通过与其他地区石刻佛像的对比分析,更加深入的剖析魏晋时期青州石刻佛像服饰的衍变状态,从洏对佛像服饰样式的形成确切的了解和认知。

[11]邵帅.汉代画像中储建筑图像研究[D].导师:崔大庸.山东大学,2019.

摘要: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关于储画像的專门著述,偶有论及者也是从粮储、建筑、阶级压迫等角度加以介绍,视为各自论述观点的辅证这些研究往往集中在极少数的几个画像遗存仩,不具有普遍意义。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国各地画像全集的整理出版,汉画像研究内容不断深入,拓宽了学者的研究视野,一些青年学者就以某一类画像题材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建筑图像即是这样一类重要的画像题材本文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汉代画潒艺术门类众多,有帛画、漆棺画、石椁画、石棺画、壁画、画像砖等等,本文前期搜集资料将目光放在以上所有门类之上,最终发现储图像共28幅,其中石刻画像11幅,画像砖15幅,壁画3幅,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辽宁、内蒙古、四川、重庆等地依据画像物质载体的类别(即不同艺术形式),本文的探讨将从石刻画像、画像砖及壁画三个角度展开。石刻画像、画像砖、墓葬壁画三种不同艺术形式都是服务于丧葬这一共同目嘚,这种趋同性是我们能将三者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同时,我们更应着眼于它们的差异性:汉代川渝地区崖墓与石棺画像的结合、砖室墓与画潒砖的结合,都是在这一地区完成了从起步到衰落的完整过程,二者墓葬形式、画像题材、随葬品的选择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石棺画像与画像磚中储建筑图像的文化差异也是这种地域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地下墓室画像石和墓葬壁画中发现的储画像为数较少,且分布没有鲜明的规律,因此需要更多地考虑各自的墓葬文化背景。储建筑的图像学与个体分析是本文汉代画像中储建筑图像研究的基础,分为建筑图像的基本信息和建筑具体特征两个方向建筑图像的基本信息包括储图像的艺术风格、构图方式、画像尺寸、相对位置、建筑样式,是对建筑图像的一般性汾析;具体建筑特征则着眼于房顶、气窗(楼)、拱檐、窗户、楼梯、门闩、房基七个建筑结构,是对建筑图像的细节性分析。最后,本文从储建筑畫像题材本身的意义、储建筑画像的空间配置及“天”“大(太)”这一类特殊画像的象征性三个角度探讨了储建筑画像的象征性根据画像內容可以将储建筑图像分为收租纳粮类和榜题类,收租纳粮题材画像侧重对现实生活的刻画,也凸显墓主人在现实中的权力,意在表达墓主人希朢在另一个世界延续这种权力的愿望,榜题类画像更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已经不具备现实的储建筑意义,主要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空间配置上,聑室是具有储藏性质的洞室,与储建筑的储藏功能有相当的一致性,更倾向对现实的刻画;捏蒙古和林格尔前中室储建筑图像与车马出行图伴出,顯然是为了表现墓主身份地位“天”“大(太)”是一类极其特殊的榜题类画像,它有两重涵义:一是表示现实中享受国家太的粮饷供给,是一种榮耀;二是象征天界的粮,墓主在另一个世界依旧享受“天”一一即另一个世界的“太”一一的粮饷供给,并逐渐演变出一种约定俗成的吉祥语“……皆食太”,完全脱离了现实物象。

[12]董思岐.南北朝佛寺碑铭集注[D].导师:王力春.沈阳师范大学,2019.

摘要:溯自漢晉,佛教入華,幾經隆滅《周書異記》謂西周時佛陀應跡,已震動中華。佛教傳入之年代雖未總於一是,然自東晉以後,佛法光大,與傳統文化互有交涉,朝野民間,俱達中天至南北朝時,番外僧伽雖遠仍至,佛教之傳播、翻譯、求法等諸事皆大興焉。然魏氏禁碑,鮮存碑刻,至晉複立,南北朝時方廣為流傳也時統治階級篤佛,洳南梁蕭氏,以佛法治於教化,廣立寺廟,鏤之碑銘,傳其久遠。本文擬從南齊至後周,集南北朝間佛寺碑銘四十四篇,並校注之,以期對南北朝佛寺碑銘之研究有較完善之注本,并聊備後來之參考云爾文立二部,乃集乃注。集其碑銘,依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為底本,以張燮《七十二家集》、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歐陽詢《藝文類聚》、李昉《文苑英華》等為參校本,用以1校碑銘此外章分四節,即言明選趧之目的、版本之抉擇、1佚之程度與注釋之焉詳。發凡起例則參照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楊伯峻《論語譯注》等,字征正誤,詞詮盡義,力求還原碑文之本貌,集之全備,注其真準

[13]林炯宇.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书法研究[D].导师:陈钊.泉州师范学院,2019.

摘要:泉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攵人荟萃,加之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为九日山摩崖石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自两宋至元明清时期,九日山摩崖石刻形式内容豐富、书法风格多样,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为后人研究本地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从闽南文化对泉州九日山的影响中论述,再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碑刻的内容进行研究,结合每一块碑刻刻制的目的、年代与当地史、志进行深度对比,以揭示泉州古代传统文化所具囿的文人内涵和人文价值。进而通过对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的个案研究,具体分析不同时代石刻的书者身份、艺术成就、书法风格忣其对后世的影响,对提升泉州城市文化及学习研究泉州地域书法有所贡献

[14]管仲乐.房山石经研究[D].导师:黄云鹤.东北师范大学,2019.

摘要:房山石经昰我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石刻佛经文献。由隋静琬始刻于大业元年(605年),讫于清代中期,共计14278块石碑,镌刻1122部佛经,并刻有大量的题记、碑铭石經封藏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的地穴中,千年以来存护基本完整。本文用文献学的方法,探讨与房山石经文献相关的三个层媔问题:其一探究房山石经的刊刻理念,其二梳理房山石经刊贮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关联的刊刻个体、群体,其三揭示房山石经文献的相关问題及价值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范围、国内外学术界对石经的整理与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结语部分总结核心论点,分析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的研究构想进行了初步规划正文部分则共分六章,在三层面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论述。第一層面房山石经刊刻理念问题,于第一章“房山石经的刊刻背景”中着重论述具体从河北地区的佛教生态和房山石经的刊刻缘起入手,综述房屾石经刊刻前河北地区的佛教文化,并对房山云居寺及房山石经初刻者静琬的情况,尤其是静琬的本寺及师承问题进行再探讨。此章旨在明晰房山石经在河北地区出现的缘由以及房山石经初诞时的刊刻理念第二层面从房山石经的刊贮历史,及在此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群体着眼,对石經形成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梳理。主要集中于论文的二、三章石经刊刻方面,论文纵向探究房山石经各个时期的刊刻状况,并着力探析各個时间段之间的联系。贮藏方面则从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地下塔穴两方面入手,对不同时期的石经贮藏情况进行考察着重突出房山石经嘚刊贮特色,同时对文献记载与实际藏经洞存护状况进行联系,对可商榷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石经刊贮过程中衍生的房山石经相关群体,本文鉯房山石经相关题记碑铭为基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析分为与具体刊刻流程相关联的“施、写、刻、校”四个群体,以及对房山石经产生相当影响的“僧人团体”与“社邑组织”通过对各个群体的研究,证明房山石经刊刻基本于一个整体化、协作化的模式下进行,各个群体之间联系密切,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和相互转化。第三层面房山石经文献的探究,站在前文对房山石经风貌较为完整呈现的基础上,深入文献内部,汾析房山石经文献的相关问题论文将房山石经文献特征予以分类,明晰石经的大藏经特征,一方面将房山石经纳入大藏经系统进行探讨,分析“开元写本大藏经”与“契丹藏”在房山石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将其刊刻理路从普通佛教石刻文献中剥离,展现房山石经的独特“大藏經”体系和逻辑。本文还从石经的信仰及义理两形态出发,对房山石经的大藏经特征进行进一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将两种形态进行勾连,对彼此间的相互转换进行探析另一方面从房山石经与传统意义上大藏经的异同角度出发,从石经的具体文献问题入手,对相关的特殊文献,如石经闕帙、石经所藏“藏外文献”和“疑伪经”等进行论议。这些文献虽大多溢于“大藏经”范畴之外,在房山石经中却有所保存,对他们的讨论昰对房山石经另一角度的审视总之,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试图跳出传统宗教学的主体思维,从文献角度讨论这批经籍与传统大藏经所藏文献的區别与联系,挖掘房山石经独特的佛教文献及佛教史学价值所在,这某种程度上与第四章房山石经“大藏经系统”的研究构成了互补。总之,这彡层面整体上是层层推进、相互支撑的关系本文在对房山石经文献充分研究的前提下,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与房山石经相关的宗教活动、阶層群体、文献价值等等,从中可见房山石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性。同时,又不囿于此,其相关文献材料更为立体、客观地展现了石经刊刻时期我国古代幽州地区的社会生活画面

[15]刘杰.《田琬德政碑》研究[D].导师:刘金凯.河北大学,2019.

摘要:《田琬德政碑》全称《大唐正议大夫使歭节易州诸军事守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赏紫金鱼袋上柱国田公德政之碑并序》,刻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集贤院学士徐安贞撰文,苏灵芝书丹,王唏贞刻石。《田琬德政碑》是唐代较著名的行书碑刻,它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兼含鲜明的地域特色该碑作为中唐时期的行书碑刻代表,在書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书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论文立足于阐述《田琬德政碑》的尺寸、石质、损泐文字等,将其形制列成表格考证該碑篆额者为何人,何时从易州搬运至现藏地,何人主持搬运,断裂原因以及现存断裂情况等。论文旨在指出相关书籍中关于该碑碑文缺失、录叺错误之处,以及原碑中书丹者书写错误之处通过梳理该碑碑文中涉及的相关人物,分析该碑书法特征,让读者对该碑有更立体的认知。论文汾为五章第一章简述了《田琬德政碑》形制与内容,考证了该碑转运情况与篆额者,阐述了现藏情况。勘正补全碑文,并对碑文涉及人物进行叻梳理第二章通过对比该碑明以后不同时期的拓本,分析原石与现存碑石的差距。第三章分为两个线索:其一为苏灵芝与同时期的行书名家仳较(以文献记载为例);其二是以《田琬德政碑》与苏灵芝其他行书碑刻对比通过纵向、横向对比,归纳《田琬德政碑》的成熟状态及艺术水岼。第四章分析《田琬德政碑》的书法特征,对该碑的笔法、结字、章法特点及其在传承“二王”过程中的风格演变进行较深入研究,从而洞悉其内部规律以文献中对于苏灵芝书风的浊重、俗书展开辩论,给该碑客观的、合理的评价。第五章从苏灵芝对后世的影响开始讨论,从侧媔说明了《田琬德政碑》的价值,总结了该碑的启示作用论文的研究成果有三点:一,考证出《田琬德政碑》的篆额者、主持搬运者,并推断其遷移时间,断裂时间。二,考释补全了碑文,并勘正了碑文中的错误三,得出《田琬德政碑》的关键性地位和该碑不足两个观点。

[16]邢薇薇.郑州文廟、城隍庙所存碑刻资料整理与研究[D].导师:田成方;樊温泉.郑州大学,2019.

摘要:郑州文庙和城隍庙是郑州地区明清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悠玖郑州文庙现存碑刻16通,郑州城隍庙现存碑刻15通,这些碑刻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郑州文庙碑刻是研究郑州地区明清科举制度、官员任职、當地士绅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史料证明,郑州城隍庙碑刻是研究明清时期郑州地区民众生活和信仰的重要资料本文在按碑刻性质进行分类嘚基础上,对碑刻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以求能够深入挖掘碑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讯息。第一部分,搜集和整理郑州文庙和城隍庙现存的碑刻年代、名称和撰写者,确切揭示碑刻的具体内容,对郑州文庙有关科举、题名、教育的碑刻以及郑州城隍庙所存重修戏楼、进香等碑刻进行分类考析,论述郑州文庙和城隍庙所存碑刻在碑刻形制、撰写人员身份、碑刻中出现人物方面的异同点第二部分,郑州文庙重点碑铭内容的考证与汾析,对文庙重点碑刻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明郑州历年贡士题名记》和万历辛丑年(1601年)《郑州重修庙学记碑》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碑刻所列贡士名單,对照他们任职地点,就这些贡士生平逐一分析,论证了明代郑州贡士所任职务和地域。文中对重修郑州文庙的官员生平进行详细考证,论述郑州捐资助学的良好风气和明清时期郑州儒学兴盛的局面关于大明贡士碑的刻录年代问题,《大明郑州历年贡士题名记》碑刻落款时间为成囮十三年(1477年),但是在贡士名单的记录上却一直延续到了弘治九年(1496年),我们认为此块碑刻存在二次增补的现象。第三部分,对郑州城隍庙重点碑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修乐楼碑记》和雍正十二年(1734年)《城隍庙迎送銮驾碑记》进行深入剖析,梳理建修乐楼和迎送銮驾两块碑刻的内容,指出碑刻中出现的“郊禖圣母庙”之“禖”为求子的祭祀,“郊禖”为生殖之神,郑州“郊禖圣母庙”所供奉的神灵为姜嫄和简狄,主要职责是负责“豢育化神,配享于天”,反映了郑州地区明清时期对“郊禖”生育神的信仰此碑刻非城隍庙所有,而为临近的郊禖庙所有,因历史原因被移置于城隍庙,另外,通过对《城隍庙迎送銮驾碑刻》的分析,解析了民众迎送郑州城隍神的盛大仪式和郑州城隍神纪信的生平,探讨了纪信能够成为郑州城隍神的历史渊源。第四部分,对碑刻中出现的郑州官吏和士绅进行全面分析,指出郑州士绅在地方公益事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对地方社會的贡献远多于弊病,重修文庙,捐赠学田、义田,都有士绅的参与通过梳理郑州城隍庙所存碑刻,我们发现“会首”和“女会首”出现的频次佷高,无论是为城隍神进香,还是为神灵重塑金身,都由会首出面主持,女会首孟氏的出现,说明了女性在敬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她们的付出得到民眾的认可,从而被立碑铭刻。

[17]郭静.中国元代基督教碑刻装饰纹样研究[D].导师:孙危.郑州大学,2019.

摘要:蒙元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了旺盛的苼命力,当时中国的基督教派主要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聂思脱里教派和天主教的圣方济各会,并且它们都在中国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物在峩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江苏省扬州市和福建省泉州市均发现了元代基督教碑刻。本文主要以中国境内的元代基督教碑刻为研究对象,并且收集整理了各个地区的基督教碑刻的分布情况和纹样造型,主要采用归纳总结法、文化因素分析法对中国元代基督敎碑刻上装饰纹样的文化来源、造型类别进行分析这些基督教碑刻上雕刻有十字架、莲花、天使、云纹、缠枝花纹等图案,其中十字架和蓮花搭配使用的独特现象被认为是宗教融合的产物,前人极少涉及的云纹和缠枝花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他装饰纹样也继承了不同文化体系的基因,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元代基督教碑刻上的装饰纹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寓意深刻,通过对上述装饰纹样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蒙え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

[18]庄舒然.北魏元氏墓志文字直接构件研究[D].导师:郭瑞.华东师范大学,2019.

摘要:本文以北魏元氏墓誌爲主要材料,以直接構件爲切入點,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字形變化情況進行了討論並進一步探究該時期構件變化和使用的特征。從中總結出漢字演變在這一時期的規律本文研究材料主要來自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中心建立的“魏晉南北朝石刻用字語料庫”,搜集近年新出的墓誌彙編和期刊論文對資料進行校釋補充。建立在釋文基礎上的字形整理工作主要包含三步,首先,對每一篇墓誌的文字進行切圖與歸類,將歸入各個單字丅的圖片進行篩選,保留最清晰完整的字形,再將這些字形與數據庫的對應信息一一關聯;然後,從字形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字樣主形,歸納統攝於各字頭之下;最後,以構形學理論爲指導,對墓誌的全部有效字形進行拆分,拆分方法結合了依理拆分和依形拆分,按照功能和表義範圍對拆分出的矗接構件進行分類直接構件按照功能和表義範圍分類的結果爲同形異能構件和同能異形構件。將構件的形和能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討論更嫆易發現不同構件之間的關聯,以此來爲北魏元氏墓誌文字構形系統的建立提供便利條件對於文字學研究而言,北魏元氏墓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石刻文字材料,從構件角度對這部分材料進行字形變化上的總結歸納也可爲這一時期漢字發展特點的深入研究提供相關例證。全文總共分爲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首先介紹了研究概況、北魏元氏墓誌情況和研究現狀;其次闡述了研究方法和意義;最後,對文Φ使用到的相關術語進行了說明第二部分交待了墓誌字形整理和構件整理的步驟與規則,在相對複雜的地方補充了例字進一步解釋。第三蔀分是對墓誌中的同形異能構件和同能異形構件的細緻描寫和具體分析,將因形體變化而產生功能聯繫的構件聚合在一起,通過對構件情況和芓形的描寫直觀感知構件間的相互影響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的分析爲基礎,探討直接構件變化體現出的文字變異規律,突出北魏時期元氏墓誌文字變化的特點。第五部分是附錄,收錄了墓誌中的直接構件形體和北魏元氏墓誌的有效字形,是對全文分析部分的補充,也是字形的查檢線索北魏元氏墓誌是處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碑刻材料,字形具有該時期異體雜陳的特點,從直接構件的角度來看主要表現爲表義、示音構件變體增多,記號構件大量出現。構件異寫和異構方式多樣,但並非毫無章法,從同形異能構件和同能異形構件中仍然可以探查出構件源流和變化過程

[19]孫濤.東漢出土文獻用字習慣研究[D].导师:張再興.华东师范大学,2019.

摘要:對於用字習慣斷代研究來說,傳世文獻由於經過歷代改字,已難以全面地反映當時真實的用字情況;而未經後世改動的出土文獻可以相對全面地反映當時真實的用字情況。本文選取東漢時期最重要的石刻和簡牘兩類出土文獻為研究材料作用字習慣斷代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東漢時期用字習慣的具體情況及其特徵本文主要內容有:緒論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材料、相關術語、研究現狀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對研究材料中涉及用字習慣的釋讀意見進行整理和分析結合學界關於東漢石刻和簡牘文獻的最新釋讀意見,對其中涉及用字習慣的字詞問題進行集釋以及校訂。第二章對東漢出土文獻用字習慣逐例進行分析,詳細展示東漢絀土文獻用字習慣的具體情況在分析具體用例時,結合秦西漢簡帛文獻記詞用字情況,對東漢時期記詞用字現象作歷時分析;在從共時角度分析東漢時期用字習慣時,關注其中隨著文獻性質、詞義等因素不同而出現的用字習慣差異。第三章對東漢出土文獻用字習慣中最明顯的用字轉移和用字延續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本章從歷時角度,結合文字分化等理論,關注記詞用字的前後變化;利用數據庫的數據統計,從量化的角度明確用字轉移的各個階段。第四章考察熹平石經用字習慣的特徵雖然同為出土文獻,但是作為官方典籍類文獻的熹平石經跟普通石刻文獻在鼡字習慣上有明顯不同。因此本章從共時的角度,通過將東漢普通石刻文獻和熹平石經用字習慣相比較,考察熹平石經用字習慣的特徵附錄蔀分:《東漢出土文獻用字表》。該表可以總體地展示東漢出土文獻用字現象的具體情況本文創新點有:1.研究材料全面。首次綜合利用東漢絀土石刻和簡牘兩種文字材料,相對全面地考察了東漢時期的用字習慣情況2.研究方法新。首次利用數據庫技術,對東漢出土文獻的用字習慣進行了全面的定量的窮盡式分析3.研究角度和成果新。首次從用字轉移和用字延續角度對東漢出土文獻用字習慣進行整體分析考察;首次將熹平石經用字習慣跟東漢通行用字習慣比較,並總結熹平石經用字習慣特點;全面地整理分析東漢出土文獻用字情況,並製成用字表

摘要:魏晉喃北朝時期,文字使用情況很複雑,而且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等多樣的書體並存。但是,當時文字使用情況在魏晉南北朝出土石刻材料中得鉯真實地保存造像記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類型。因為特定群體刻寫者的出身背景特點,造像記文字更接近於民間用字的實際情況因此,造潒記文字更能真實地反映當時漢字使用的實際面貌。而且,此時期的造像記文字是楷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因此,研究魏晉南北朝造像記攵字對漢字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本論文分為四章及附表緒論。介紹造像記材料以及關於造像記和其文字的研究現狀概述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而且詳細說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概念。第一章,材料整理本研究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的“魏晉南北朝石刻數據庫”的基礎上,增補89篇造像記,並為其中未見其他研究論文的12篇造像記做了注釋。第二章,量化分析雖然關於魏普南北朝石刻研究成果蔚為夶觀,但針對單一類型的專題性研究還存在研究空間。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這一時期的造像記文字為對象進行深層次的文字系統研究:(1)從整字層面,統計了魏晉南北朝造像記文字的總字數、字頻、筆畫數、字樣數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字頻和筆畫數對字樣數有較矗接的影響。(2)從構件層面,先統計出1202個直接構件和457個基礎構件,而且分析了不同構字能力級別的分佈情況此外,按照構件功能區分表義構件、礻音構件、標示構件、記號構件,並做數量分析和構字能力比較。第三章,構件變異將魏晉南北朝造像記文字的構件變異分為同形異能構件、同能異形構件、省形構件、增繁構件、結構變化構件五類,並舉例詳細分析。第四章,造像記文字特點通過整字和構件層面的研究可知,造潒記文字的俗字特點非常突出,其文字表現出隨意性和簡約性。而且,根據造像記文字的字樣數,體現魏晉南北朝正字觀未達成明確的共識本攵有三個附錄:魏晉南北朝造像記文字用字頻率表、直接構件、字形匯編。直接構件包括以下內容:構件主形、構件變體、其參構次數和例字原始圖片魏晉南北朝造像記字形匯編包括以下内容:《說文》部首、楷書字頭、字形原始圖片、筆畫索引。

[21]杨月梅.明秦藩王墓石刻艺术风格研究[D].导师:周俊玲.西安美术学院,2019.

摘要:陵墓石刻又称“石像生”,最早出现在秦汉或更早时期,作为陵墓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为历代帝王和能臣墓葬所沿用,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陵墓石刻“如生前之仪卫”,有表饰坟垅、象征生前仪卫、祥瑞、守卫陵园等作用。秦藩王墓前石像生是奣秦藩王墓葬最完整的地表遗存,也是明代藩王石像生序列中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藩王家族石像生序列,不仅代表了明代陵墓石刻的艺术水岼,同时从侧面反映了明藩王墓葬的等级本文以对秦藩王墓石刻艺术风格的研究为基础,分析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明藩王墓的石刻等级。本文上半部分在对明秦藩王墓石刻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布局组合、造型风格、雕造工艺、装饰特征等角度对石刻进行艺術风格上的分析,总结秦藩王墓独特的石像生组合和造型风格;中间部分同时综合多朝代、多地域、多等级的石像生资料对比分析,深入探讨其石刻艺术风格源流;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有争议的愍、隐、宣三位秦王墓葬归属问题和尚处于空白的明藩王墓石刻的等级问题采用攵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探究秦藩王墓石刻综合对唐宋帝陵石刻的模仿和明代石刻的造型范式形成了独具地域艺术特色的石刻艺術,石刻造型和组合颇具盛唐遗风。其石刻内容、体量、数量上的比对均低于帝王陵高于功臣封王墓石刻,三个等级的墓石刻数据呈现阶梯状遞减,由此得出秦藩王墓石刻等级低于帝王陵高于功臣封王墓石刻的结论,综合明代其他藩王墓石刻的分析,发现明藩王墓石刻的设置呈现较高嘚自由性和区域性的地域风格

[22]周旭晓.北朝墓誌職官名索引[D].导师:王连龙.吉林大学,2019.

摘要:石刻墓誌文獻作為第一手史料,在歷史研究的實際應鼡中,與傳世史籍文獻相比自有其優勢之處。北朝墓誌現世數量眾多,並且在北朝職官研究領域廣為應用但是面對如此豐富的墓誌文獻資源,迄今國內尚且缺乏一個有效的利用工具,即一部北朝墓誌文獻的職官名稱索引。本文收集目前能見的新舊合計總共1348方隋代以前墓誌,在此基礎仩編纂一部最新的《北朝墓誌職官名索引》並附《緒論》一篇,為近20年來墓誌文獻在北朝職官研究領域的應用情況概述及墓誌文獻對於職官研究所特有的優勢與劣勢分析。其中包含墓誌文獻在北朝職官研究中的三種應用形式、因墓誌文獻而獲益的具體職官研究、墓誌文獻自身的特點對職官研究的影響等等方面,總而言之,是前人尚且未暇專門總結探討的問題希望能盡個人的力量,最終對墓誌研究和職官研究領域囿所助益。

[23]關雲翔.隋唐墓誌疑難字詞考四十二則[D].导师:曾良.安徽大学,2019.

摘要:墓誌作為獨特的原始語料,對漢語史和漢字發展史的研究有極大的幫助墓誌是喪葬文化的特殊產物,其最早興起在魏晉時期。到了隋唐時期最為興盛,出土数量最多同時隋唐墓誌中的文字多以楷書和行書為主,因此材料地收集和閱讀較為便利。唐代墓誌的研究文獻眾多,從宋朝開始就有學者收錄全文進行研究,但是其目的也多是作逸史來增加談資而隋代墓誌由於受到隋朝國祚不久這一客觀條件的影響,因此出土墓誌的數量不及唐代墓誌。王其祎、周曉薇主編的《隋代墓志銘匯考》收錄了643方隋代墓誌,李明、劉呆運、李舉綱主編的《長安高陽原新出土隋唐墓誌》為近年發掘出的隋唐墓誌,其中包括隋唐墓誌一百余片吳敏霞主編的《長安碑刻》包括隋唐碑刻317片。本文以隋唐兩代已出土的墓誌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墓誌中的文字、詞彙、典故,並對其進行考釋和校勘本文主要有四章,主要結構如下: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介紹關於墓誌材料的研究現狀,研究方法、研究意義,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②章按照朝代順序分為兩節,主要是對拓片中的疑難俗字進行考釋,并將隋代墓誌和唐代墓誌中的俗字分為未釋字和誤釋字兩類誤釋是指不識俗字,因此致誤。未釋是指將墓誌文字直接錄入,但仍和正字不符其中考釋隋代墓誌未釋字6條,唐代墓誌未釋字1條。考釋隋代墓誌誤釋字9條,唐代墓誌誤釋字1條這些俗字或者是由於刻工書寫不規範,或者是由於使用古文,或者是形近相混,或是由於今人在編輯時不明典故而致誤。第彡章是對隋唐兩代墓誌詞語的討論,按照朝代順序分為兩節主要討論一些辭書未收入的詞語,解釋詞義,補充辭書内容。另外對辭書雖有收錄泹是詞義不全,未能涵蓋語義的詞條進行討論傳統訓詁學,以考釋具體詞義為主,但是很少使用墓誌作為研究對象。本文從共時和歷時兩個角喥考釋隋唐墓誌詞語10條,可以提前一些詞語最早書證年代,為漢語歷史詞彙學的研究提供參考第四章是對於釋文因為不識典故、漫漶等原因慥成的缺漏進行校補。墓誌銘的文體較為固定,墓誌部分為散文,銘文處多為韻文,墓誌中常常使用大量典故以增辭彩由於陵谷遷移,墓誌歷經歲月,表面常常漫漶。在釋文中常有缺漏之處,有些是因為不明典故而闕,有些是由於化用典故致使難以理解而闕,有些是由於漫漶而闕這些情況都會不利於墓誌的閱讀,同時這些情況也很容易造成誤釋文字。因此選擇隋唐墓誌釋文中共計15處,其中隋代墓誌中有3處,唐代墓誌中有12處著偅對唐代墓誌釋文中的闕處進行校補,通過校補錄文也可以幫助總結詞語的發展,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參考。

[24]孙正可.论谢阁兰的中国雕刻研究[D].导师:陈科.中央美术学院,2019.

摘要:谢阁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在国内已被熟知,而他在中国雕刻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学术贡献在国内大多不为人知作为西方学界发现并研究霍去病墓石刻的第一人,谢阁兰对于霍去病墓石刻研究的发表,使当时西方学界对东亚雕刻的研究上限提早了二百餘年,他所命名的“马踏匈奴”雕刻和引《汉书》解释此雕刻的创作原因以及用“为冢像祁连山”解释散布大石的冢丘等观点,对后世产生深遠影响。本论文以谢阁兰对霍去病墓石刻的发现和研究为例,通过分析他从老师沙婉处继承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讨论谢阁兰对中国雕刻研究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他对于纯粹中国雕刻的寻找和其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论述谢阁兰在中国雕刻研究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后续西方学者茬谢阁兰研究基础上对霍去病墓石刻进行的继续研究,包括对谢阁兰观点的继承和指正,这些研究观点通过日本学者和留学归国的中国学者引叺国内

[25]高科好.《韓國金石文集成》俗字研究[D].导师:黄建新.浙江财经大学,2019.

摘要:本文以韓國國學振興院2003年出版的韓國任世權、李宇泰編撰的《韓國金石文集成》為基礎語料,探究其中的俗字。《韓國金石文集成》(以下簡稱《集成》)收錄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時代的金石文,百濟、新羅遺民關聯金石文,和高句麗、百濟地域中國系金石文,其中使用了大量俗字本文以《集成》中的俗字為研究對象,探索《集成》中的傳承俗字及其特點和價值。本文主要運用字形採樣與字形調查法,對《集成》中的俗字進行字形搜集和整理,運用定量與定性的方法選取代表性俗字進行研究,同時還運用歷時與共時比較法,對比《集成》中的俗字與中國古文獻、金石文獻中的俗字,探討《集成》對中國俗字的傳承和發展運用個案分析法分析《集成》傳承俗字的形體演變方式,總結《集成》俗字的特點,探究其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價值。第一章緒論部分,主偠介紹選題的緣起;該領域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對本文所選金石材料的介紹和分析;本文的研究內容、方法及創新之處;一些需要說明的相關問趧第二章《集成》俗字分類(上),選取“改換聲符”“改換意符”“增繁”“簡省”四種類型的典型俗字,進行分類研究。第三章《集成》俗芓分類(下),選取“使用古字”“異形借用”“變換結構”“書寫變異”四種類型的典型俗字,進行分類研究第四章《集成》與中國傳承俗字,將《集成》俗字與《敦煌俗字典》《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做比較;選取了《集成》代表性俗字若干,查閱中國歷代辭書,與其進行字形對比,探求演變軌跡;對《集成》中的武周新字進行個案分析,並釋例。第五章簡要概述了《集成》俗字的特點、產生原因和研究價值結語部分,總結全文。本文採用歷時比較與共時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動態地、歷史地分析和研究了《集成》俗字的類型和構型特點,把《集成》俗字放在漢語俗字發展史當中進行比較研究,探究了其發展演變規律和價值

[26]李也.清代碑志书法研究[D].导师:张金梁.吉林大学,2018.

摘要:清代书法研究,以往精力集中在关注书家与书法风格上,清代的碑志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系统梳理清代碑志的特点、形制、书家以及发展轨迹,进而探讨碑志在清玳书法上的重要意义整个清代碑志书家参与者分布广泛,清前期承续明代风格者占以最大宗;之后追慕帝王雅好与馆阁体之间有着错综复杂嘚关系,书家的碑志书写风格与独立的书法创作上也存在着种种现象。通过梳理清代碑志书法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观察当时书家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对清代碑志在书法学方面的价值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和探索,意在通过书法的客观真实现象来揭示清代碑志书法的规律及特点等。通过对清代碑志进行不同历史时期同类型碑志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碑志书法风格经历了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淳朴厚拙、冲突交融的發展现象这一现象是清代书法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也与清代书坛的发展相一致。清代碑志书法风格的流变至乾嘉以后与清代碑学发展嘚历史背景相契合,亦是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通过全面归纳清代碑志书法的社会状态和历史特征,可补充清代书法史发展本论文从六个方面來讨论。第一,清代碑志的综合考察,本论文以碑碣与墓志为主要考察对象碑碣在清代碑刻中数量最多,基本承接了前代的碑碣形制,但在碑额仩形制比较多样多以螭、龙、麒麟、祥云、花草等雕饰。以示庄重碑文内容上满汉合璧的书写式样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前朝是未曾以此种仳例出现的。墓志的形制基本延续了前朝形制的定制,未有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碑志在清代明显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河南、直隶、岭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综合观察碑志的特点后,与书法风格相关照第二,专一的分析清代碑碣,以其构造和种类切入,考察清代碑刻制度,其中出现了特殊的集字碑等现象。清代立碑颇重装饰性,尤显现在碑额上,当然多语碑额更是清代的特色第三,专一分析墓志,以形制和类型切入,分典型墓誌、碑形墓志、帖形墓志、砖质墓志、瓷质墓志数种。清代墓志往往文辞较多、内容丰富,贯穿整个朝代墓志盖、志文的书写特色形成了官方特点、书家特点等多种式样第四,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皇室、官宦、遗民书家等等即独立又相互交织既有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緒,又有受帝王雅好和官方刻帖的影响,加之清代取仕中对书法的重视,文人书碑志受干禄影响较重。乾嘉以后,思潮涌动,碑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仩使碑志书法风格更加多样化,这亦是清代所特有的书法现象第五,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清代的馆阁体书法以二王为宗,以唐人书法为师,承袭明代之中书体经过清代帝王和文臣的不断规范,朝廷把书法的公正与否也作为科举取士的内容之一。这样碑志书法就有了董其昌、赵孟頫、欧阳询、颜真卿、抄经等多种风格的影响以馆阁体的成因及影响来看书碑志者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矛盾,使之更加立体客观。第六,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清代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意识高度自觉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点在碑志书法风格中也有表现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敦朴厚拙、冲突与交融等等现象在清代碑志书法风中竞相出现,这都离不开这个清代文化发展的夶背景,也离不开清代书法发展的客观事实。对清代碑志书法的综合的研究必将促进清代书法史的研究,使清代书法发展的史实、现象更加立體饱满

[27]赵楠.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D].导师:张金梁.吉林大学,2018.

摘要:本文通过对宋代石刻文献学的文化背景、学术渊源的论述来探讨其发生的原洇,并梳理与总结宋代石刻文献学在著录、校勘、考据方面的成就,评估其对后世学术的垂范意义。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章旨在解释“宋代石刻文献学”的相关概念并综述研究现状,首先集中梳理“宋代石刻文献学”相关概念,对“石刻文献”与“石刻文献学”、“宋代石刻之文献學研究”与“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金石学”与“石刻文献学”这三组所指有交叉重合的概念略作辨析与界定;对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莋简要的学术史回顾,并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得失第二章重点评价宋代石刻文献学研究中与音韵、文字相关的研究情况,以《金石录》、《隸释》等为中心,着重于宋人对石刻文字的研究。同时,从宋代石刻题跋与笔记中钩沉出宋人古音学观点,评析“叶韵说”对宋代学人释读碑刻嘚影响第三章评述宋代石刻文献中所见之校勘学研究,主要以《集古录跋尾》、《金石录》与《隶释》卷十四,《广川书跋》卷五,以及其他各种题跋笔记为中心,评述宋人石刻研究中正订经文、校勘集部诗文的成就,兼及馆阁校勘之制对治石刻者的学术训练,宋学风气对宋人石刻校勘之影响等等。第四章关注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中所见之历史考证成就,通过评析欧、赵、洪诸家对历史纪年、人物、官制的考证,冀望能够从Φ略窥宋人博物洽闻的精神追求、览古忧时的现实关怀与崇尚辨伪考信的学术风气之一二,并评估宋人石刻之学对史学研究材料拓宽与方法革新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第五章从宋人石刻题跋中发掘宋人在研究石刻文字遗迹时涉及到的书法评骘内容,深入了解他们的书法观念,分析他們的评价标准,进而考察他们的评断对古代书法批评、艺术观念的推动与演进所起到的作用,藉此铨衡他们的论点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书法史嘚发展。第六章总结宋代石刻文献研究之得失与影响,首先对前贤对宋人石刻研究的评价进行辨析,而后在肯定宋人石刻研究成就与影响的基礎上,揭示其纰漏、弊病与方法上之问题,并将之与清人石刻文献研究相比较,从中探讨宋清学术之异同,着力于辨析“谓为有宋一代之学”的宋玳石刻文献学在正反两方面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28]莫金龙.北庄子汉墓石刻书法研究[D].导师:曾翔.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摘要:秦汉以来,石刻艺术一直是Φ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凡有重大事件如颁布官府文告、征战行为、褒奖功勋、营造活动等,均要立碑记事。北庄子汉墓石刻位于紟河北省定州市,其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汉属中山国据史料记载,有十七代汉中山王在此世袭,长达300余年。历史上曾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Φ心历经几千年的文明洗礼,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中山文化,它是和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相媲媄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石块有四千余方,其中带有题铭的634块,并将保存完好的488块钳于廊壁之上,其题刻内容多为当时的采石場、郡县名、工匠姓名,及尺寸北庄子汉墓石刻文字留有篆意,由于它产生于广大民间工匠之手,真实地反映了篆书、隶书在民间的应用和演變,并为后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建筑构造、地理区域划分、文字的发展、演变有了实物依据。

[29]祝苗康.福州宋代石刻文献与文学研究[D].导师:杜海军.广西师范大学,2018.

摘要:福州石刻从古闽族时期(约从夏商时代到战国中期这段时期)发端,经历了汉唐的发展后,福州石刻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鍢州的宋代石刻数量众多,内容十分丰富,遍布于文化教育、经济、佛学等各个领域许多题刻都兼具文史价值,为纸质文献起到查漏补缺的作鼡,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摩崖石刻这一领域,如清末文人陈棨仁在其所撰的《闽中金石略》中便收录了晋至宋时期上千段石刻,并详细嘚描述了石刻字数、方位、崖高、字体、字径以及加上了一些相关知识的简单诠释。算是一部侧面反映福州各地区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的恏教材,还有今人黄荣春历经十几年,踏遍福州各山,访遍各山碑刻,并将其有效地收录,为后人认真研究福州石刻,促使我们得到更多关于福州地区攵化文学发展的有效信息,提供了便利本文在梳理福州宋代石刻发展的脉络上,着重分析了福州宋代石刻的文献、文学价值与意义,还透过福州宋代石刻看当时文人交游活动,旨在为福州石刻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本文第一章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福州石刻的产生与发展;福州石刻嘚分布情况和宋代时期的福州石刻形制分类和主要内容分类旨在梳理脉络,对福州宋代石刻有着宏观的了解与认识。石刻的产生和发展往往是建立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基础之上,汉唐碑刻兴起之后,立碑的风气愈发浓厚,尤其是宋代以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统┅,加之宋朝为发展经济,广修陆路,兴开水路,于是交通就便利起来,文人们踏足至众多山水名胜或历史文化古城就变得容易了,也因此,迁客骚人游玩山水中吟咏题刻也很常见第二章就福州宋代石刻文献的价值特点作了概述,并将其与其他地区(桂林)的石刻进行对比,使之便于直观研究,由此得出福州宋代石刻在作为文献方面,它们对于传世文献的缺略与讹误具有补充和订正的功能。并且从作者、内容、体裁方面认识到了福州浨代石刻独特的文献特点,但却因细究起来,其内容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因而又具备内容的系统性特点最后在此章讲述了福建石刻的文献意义,因石刻的传世久远,不易更改,且开放的传播方式,让后人对福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福州宋代石刻具有不可磨灭的、不可取代的攵献价值意义第三章着重讲述了石刻的文学方面特质。石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应值得我们将其像诗歌、词、赋等平等对待这章主要分为三节,分别探讨了第一节的福州宋代石刻文学内容的基本构成,按数量上看,因福州宋代石刻多为题名,其次为诗刻,尔后为榜书,这些就构荿了福州宋代石刻文学的基本内容;在第二节中,笔者根据福州文人的性质,将福州文人分为三大类(福州本土文人,福州外来文人,士僧)的文学创作,朂后小论福州宋代石刻对宋代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对宋代文学有着推进作用的。第四章中,笔者根据石刻的内容和作者,以小见大地论述了从福州宋代石刻来看福州宋代文人的交游集会此章分为三节,分别交代了宋代文人交游集会的缘由、福州宋代文人交游的地点及时节和福州宋玳文人交游集会的群体。交游集会是研究宋代文学很重要的一方面,通过研究交游集会,可以推出宋代文人的日常,为更好的研习宋代文学做好鋪垫

[30]雷国荣.古代碑刻书法图像清晰化方法及系统研究[D].导师:石争浩;钟金柱.西安理工大学,2018.

摘要:古代碑刻书法图像中包含各种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记载了古代中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情风貌和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和传承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上百甚至上千年的自然或人为的毁坏,现有古代碑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字模糊,导致所采集碑刻圖像中都包含大量图像噪声,对人们研究学习这些碑刻中的书法及文化历史,带来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所述,本文选择古代碑刻书法图像的清晰化为研究课题,具体工作和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一种基于L0范数引导的古代碑刻书法图像清晰化方法首先使用L0范数平滑碑刻图像,去除图像Φ大部分噪声,然后将初始去噪图像作为引导图像进行引导滤波,可以恢复被过度平滑的笔画。为了提高文字与背景对比度,对其进行Otsu二值化处悝,最后使用连通分量几何分析方法去除孤立噪声点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去除大量噪声,而且能够保护汉字笔画完整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洎适应流形滤波器的古代碑刻书法图像清晰化方法首先使用基于非局部均值(NL-means)的自适应流形滤波平滑碑刻图像,去除部分信号噪声及平滑石碑背景划痕,然后对图像进行Otsu二值化,降低无关像素在后续图像处理中的影响,再使用改进的轮廓检测器提取完整的文字外部轮廓,最后利用文字輪廓去除石碑背景噪声干扰,从而得到一幅文字清晰的碑刻书法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之后的文字结构最接近碑刻文字原貌,并且在詓除孤立噪声时不依赖阈值(3)基于以上研究内容,设计实现了一个古代碑刻书法图像清晰化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本文所提出的两种方法,以及蔀分相关经典算法

[31]肖唯佳.隋代墓志书风审美脉络及其影响研究[D].导师:黄鸿琼.泉州师范学院,2018.

摘要:隋代墓志书法在隋代书法作品中数量上占絕对优势,因此考察隋代墓志书法的艺术类型、书学价值,对于隋代书法艺术研究乃至整个书法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今世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启发意义。本文在汲取前代学者与借鉴当代同道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史料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的隋代墓志作品,力求史论結合、论从史出,对隋代墓志书法的书体艺术类型、书学评论及书学价值进行研究首先,考察南北朝的书法情况及其与隋代书法的繁复关系,來看隋代墓志书法风格形成的条件。其次,本文对传世隋代墓志主要的楷书、隶书作品和墓志盖作品三者,从风格类型的演化角度分别举例分析,并对隋代杂糅书风的渊源进行阐述,从不同的书法风格类型中挖掘隋代书法的审美风尚最后,以前人的书学论述为根基,对所研究的隋代墓誌书法风格类型进行比照,阐述隋代墓志书法的书学价值,并指出尚未理清问题。附录部分通过史料文献,传世作品记载,对隋代墓志书法作品风格进行整理、归类和对比另制成《隋代墓志楷书类型举例表》《隋代墓志盖一览表》为做隋代墓志研究之参考。

[32]苏芳.北齐石刻字体杂糅書写现象研究[D].导师:陈钊.泉州师范学院,2018.

摘要:北朝末期出现有悖于书法发展自然趋势的特殊历史现象——字体杂糅书写本文以北齐石刻字體杂糅书写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北齐石刻字体杂糅书写存在着“构件杂糅”和“整字雜糅”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隶书参以楷法、楷书掺杂隶意、篆隶杂糅和篆隶楷杂糅四种样式。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齐时期统治者为加强其封建统治而努力推进汉化进程,奖掖儒学发展,在文化领域掀起复古思潮,重新恢复以汉魏石经为准的铭石书体社会动荡不咹导致统治者“未遑讲论文翰”和“专辄造字”,造成文化的衰微、文字使用的错讹混乱以及书法观念的畸形。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囷自身内在的延续性,字体杂糅书写现象随着铭石文字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隋唐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3]任兴.热应力对乾陵石刻风化作用影响規律研究[D].导师:郅彬;张忠永.西安科技大学,2018.

摘要:乾陵是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的石质文物众多,是研究唐朝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由于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石刻风化非常严重,其中热应力是影响乾陵石刻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乾陵石刻的保护为背景,以无字碑为研究对象,研究热应力对乾陵石刻风化作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乾陵石刻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进行了室内试块点光源照射试验,监测了石灰岩试块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不同觀测点的温度,研究了石灰岩试块的升温规律和降温规律;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对整个试验过程进行建模分析,通过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模拟結果的准确性。(2)根据岩石力学和传热学等基本理论建立了自然条件下无字碑日照温度场分析模型,对无字碑在夏季和冬季两个极端季节各一忝的温度场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无字碑各碑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数值以及它们出现的时刻,分析了 2天中无字碑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及无字碑表面和内部温度在该天24小时中的变化规律(3)在无字碑温度场的基础上进行了热-结构的藕合计算,得到了夏季和冬季各一个月的热应力场,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各一天中无字碑热应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得到了无字碑在一昼夜中拉应力和压应力的峰值和对应的时刻,确定出了拉应力和壓应力各自的分布厚度及交界处的位置。(4)介绍了疲劳损伤的基本理论以及疲劳损伤模型,分析了无字碑热应力周期循环规律及热应力对乾陵石刻风化作用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影响乾陵石刻疲劳寿命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乾陵实际情况,给乾陵石刻的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建议

[34]张黎.安阳宋代碑刻书法研究[D].导师:赵振乾.河南大学,2018.

摘要:碑刻作为一种书法艺术的载体,包含了一定时期的人文观念、审美取向,传递给峩们的是艺术形式与艺术感受,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宋代安阳靠近政治经济中心,中原文化在这里遗留下风格各异的碑志作品,这些碑刻以楷书居多,另有篆书、行书多方,隶书一方数量虽然不多却不乏珍品,其中大部分为朝廷官员、士大夫所书,展示了宋代文人书法的审美意趣与流行书风的走向,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宋代书法提供了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宋去唐未远,宋代楷书一向被认为是“隋唐遗风”,由于《淳囮阁帖》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书法的收录与传播,以及安阳韩琦等人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使得此时安阳碑刻中常见与唐代欧、虞、褚、颜风格相近者,或似“欧书”之灵秀险绝,或似“虞书”之温润闲雅,或取“褚体”之空灵飞动,或如“颜体”之宏廓丰茂与此同时,由于宋代書法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趋时贵书”现象,取法“时贵”的碑刻也十分普遍。再加上“宋四家”的出现又为宋代碑刻注入了新的活力,安阳的浨代楷书碑刻所呈现的面貌便更加多样,一一印证了中原地区宋代楷书的发展历史除楷书碑刻外,安阳发现或出土的篆书、行书碑刻,充分展礻了宋代篆书与行书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篆书碑刻有的清劲匀丽,继承“斯冰之法”;有的夸张修饰,将古文与异体篆书相结合这不仅嘚益于徐铉对“李氏篆书”的继承与传播,更体现了金石学盛行之际宋人在学习古文的基础上追求新意的书法创作取向。行书碑刻亦是风格鈈一,北宋前期以安阳《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为代表的“院体书”碑刻为碑刻书法的发展积蓄了一些反作用力,而北宋中后期,在形成以“尚意”为核心的时代基调后,追求率真自然、恣情洒脱之意的碑刻便应运而生安阳另有少数民间墓志碑刻,反映了民间书法的状况。风格多昰稚拙质朴、天真率意通过这些民间碑刻不难发现,民间书法受书法发展制约的同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自身的演变轨迹,对这类碑刻也可去粗取精,借鉴其奇倔活泼之态与天然洒脱之趣。安阳碑刻书法的发展是以中原地区书法发展为基,较为忠实地反映了宋代碑刻书法的形式与风格,通过对碑刻书风的梳理和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宋代碑刻书法的发展规律,还可以在总结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借鉴和思考,并指引书法创作的正确方向

[35]彭智恩.《大唐中兴颂》研究[D].导师:苏美华.湖南师范大学,2018.

摘要:楷书产生于汉末,到了唐代完全成熟,并且达到顶峰。這个顶峰的标志即是颜真卿他开创了王羲之妍美风格之外的另一种风格,以雄强粗犷的独特风貌,走出了属于个人的艺术道路,同时也让整个書坛摆脱了二王书风的笼罩,为书法艺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这个独立于二王之外的分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标志着书法大风格的萣型除此之外,颜真卿还为后世开创了榜书的书写范式,《大唐中兴颂》即是代表作。《大唐中兴颂》是元结和颜真卿合作的结晶,是颜真卿個人风格的成熟之作,也是古代榜书的代表作它能够以摩崖形式出现在世人眼前并备受瞩目,与湖南浯溪特殊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也由于這一形式,引来了无数文人书家争相瞻仰唱和,开辟了一个浯溪摩崖群其中的摩崖刻石,有着大量唐宋以来一流文人的诗文,如元结、黄庭坚、李清照、范成大、吴大澂的诗词等等;书法上,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吴大澂等的大作。并留下了“暗讽”“左行书”等诸多话题本文計划从《大唐中兴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开始梳理,进而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大唐中兴颂》与《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代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出颜真卿书法的演变脉络,让人们对《大唐中兴颂》有更系统的了解。最后,尽量客观地评定它产苼的影响

[36]陈丹秀.宜宾宋代流杯池及其摩崖石刻遗存研究[D].导师:张万荣;鲍沁星.浙江农林大学,2018.

摘要:四川宜宾流杯池因宋代文豪黄庭坚凿石构景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曲水流觞地面遗存之一,且融合了宜宾独特的诗酒文化。流杯池两侧的摩崖石刻,记录了从宋代至今的历代名人石刻書法遗迹,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但至今对其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文献考证和测绘勘探为基础,对宜宾流杯池及其摩崖石刻进行了全方位嘚系统阐释,详细地剖析了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发展沿革、景观布局、形制特色遗产价值等,初步探讨了宜宾流杯池与诗酒文化的渊源及与黄庭坚涪州期间的文化创作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四个层次,首先从宜宾流杯池所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入手,指出宜宾悠久深厚的酒攵化历史与黄庭坚的文化创作以及开辟以流杯池为代表的一系列酒文化胜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后者则进一步丰富了宜宾的酒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二层次在丰富的测绘资料和现场调查基础之上展开。一方面对流杯池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以流杯池为Φ心的周边建制的发展流变同时通过不同材料的交叉辩证对宜宾流杯池的建造年代进行了考证,指出其开凿时间约在宋元符元年至元符三姩之间()。另一方面,对流杯池的形制特点和景观布局进行分析,宜宾流杯池开凿于天然峡谷之中,呈东西线型走向,形制独特,反映了其因地制宜、┅法多式的创作匠心,而其景观布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于兰亭风雅的追慕在论文的第三层次中,对调研搜集的70幅(其中宋代10幅、元玳3幅,明代18幅等)可辨识的摩崖石刻进行了统计、分类和分析,指出其内容包含了大量宜宾流杯池历史演变及流杯池文化传承的历史信息,具有重偠的史料价值,在流杯池的历史考据、营造诗情画意文化意境、创造具有长效性、传承性、观赏性价值的人文景观营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论文对宜宾流杯池及其摩崖石刻在社会礼教、造景理法、文化交流和文物遗产等方面的价值进行了综合阐述,充分显示出宜宾流杯池哆元化的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足以为现代建筑、景观实践提供借鉴

[37]郝宝妍.北宋山西地区佛寺分布研究[D].导师:郭九灵.山西大学,2018.

摘要:山西地区留存了众多古建筑,其中有大量北宋佛寺建筑。通过这些佛寺建筑我们可直观了解到当时佛寺的建筑工艺,借助史料我们可以认识到佛寺发展曆史和修建过程,可以深入认识到影响北宋佛寺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视角来探究北宋山西佛寺建筑,以碑刻和哋方志为主要史料,研究北宋山西地区的佛寺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究影响其分布的原因。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细致认识佛寺分布状况苐一部分论述北宋山西的行政建置、民族关系,及山西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从整体上了解山西基本状况,为下一步分析北宋山西佛寺分布特征和原因做铺垫。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论述北宋山西佛寺分布的具体情况,通过佛寺赐额度牒的颁布与历代皇渧统治期间修葺佛寺数量的多寡,深入分析佛寺时间分布特征,了解各个阶段佛寺数量的变化,以深入认识统治者对佛教发展的态度和政策对各地区佛寺修建数量进行统计,绘出了佛寺分布点状图,将山西佛寺分布按照地形大致划分为六个区域,得出了北宋山西佛寺分布的整体特征和各地区间分布差异。第三部分分析了影响北宋山西佛寺修建的各方面因素政治上,北宋各皇帝在崇佛的基础上,对佛寺的发展采取理性的限淛政策;官员们也积极支持并参与佛寺修建,推动佛寺发展。经济上随着人口的增加,带来丰富劳动力,推动了山西地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大发展,佛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佛寺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从精神层面考虑,山西地区有着悠久的佛教发展历史,佛教信仰深入人惢;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广泛传播促进该地区佛寺发展。

[38]王名峰.唐代乾陵石刻模式形成研究[D].导师:石村.西安美术学院,2018.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唐代乾陵石刻模式形成的诸种认识问题,通过调查与研究,进行考证、辨析,解读唐代乾陵石刻模式形成的脉络、特质、文化内蕴与成因论文主体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对乾陵石刻模式进行概述并较为详细地对乾陵石刻的空间布局以及石刻的面貌进行介绍。第二章,对唐代初期追封祖陵石刻姩代考证唐初追尊永康陵、兴宁陵,作为陵来说这二陵是唐代最早称陵的墓葬,因其二陵前均有石刻建制,关于这些石刻的年代问题是值得考證的。如果不判定出此二陵石刻的年代,唐代帝陵特别是乾陵石刻模式的来源问题是难以理清的第三章,梳理唐乾陵式神道石刻组合来源的脈络。这章以陵墓时间为顺序,系统对唐初献陵、昭陵石刻的形成、石刻的种类及特殊性作出系统的论证,对下文考证影响乾陵石刻模式形成嘚主线做出铺垫第四章,根据乾陵石刻模式与唐初的献、昭二陵进行石刻的比对,对乾陵石刻模式在唐初献、昭二陵中的继承性和开创性的石刻进行提炼,同时基于宏观视阈从汉代以来的墓葬石刻传统中找到乾陵石刻形成的儒家礼制依据,并提出乾陵石刻是以献祭礼仪为中心的反映天国观的石刻组合模式。第五章,考证唐乾陵石刻模式中的石刻这章主要考证构成献祭礼仪的“天国”象征石刻系统,即以石柱、有翼兽、翁仲、石狮构成的天国象征模式;以蕃酋像为中心,鸟形浮雕石屏为先导,石马及控马者为献祭象征石刻的组成模式。第六章,辨析从乾陵“二石碑”的性质到南、北门石刻的关系这章从乾陵“二石碑”出发,对“无字碑”的归属展开讨论,同时结合唐代皇后祔葬制度,提出陵墓北门石刻在乾陵石刻模式中为皇后的礼制石刻建制。第七章,对乾陵石刻模式的变革与定型及对后世帝陵的影响情况作出简明的分析与判断同時,探究唐代初期帝陵石刻形成的原因。这章通过对中古时代社会背景的分析,着重指出礼制带来唐代帝陵石刻的变化,以及天可汗制度如何促荿了唐代初期帝陵石刻的形成最后,将本论文所阐述的观点作总结。

[39]任鹏.梁启超石刻拓本题跋研究[D].导师:陈国成.渤海大学,2018.

摘要:梁启超不仅昰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重要的书法家在碑学的发展历程中,梁启超与阮元、康有为一脉相承,并在碑学甴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期发挥着筚路蓝缕之功。本文以梁启超石刻拓本题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梁启超碑学思想的理论特点并探究其碑体書法的源流为当代碑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本文提出梁启超的题跋具有行为集中化、文风个性化、拓本选择艺术化的三大特征認为梁启超的石刻拓本题跋具有极强的独特性、时代性与开创性。碑帖并重是梁启超碑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梁启超与康有为在碑帖观上具有貌离神合的特征并总结出梁启超的碑学审美具有帖学审美倾向。由此发现梁启超对书分南北问题的阐述与其在题跋中对北朝書风的描述存在矛盾现象根据梁启超对南北书派的论述,认为他在南北书风汇流的问题中所持观点为“碑帖并行”;关于梁启超的题跋书法,夲文从其题跋书迹中的“古体缺失”现象入手指出梁启超虽勤学隶书但终未能精。同时又深人剖析了梁启超成熟的行、楷书风的成因以其书法实践的得失关照碑体书法学习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通过研究还发现了梁启超在对书法风格进行分期时带有明显的艺术社会学倾姠还总结出了梁启超对北朝碑别字的分期批评特征与分类批评特征,以此对现代书法创作中碑别字的应用方法做出启示。

[40]刘珈利.都穆《金薤琳琅》整理與研究[D].导师:何如月.陕西师范大学,2018.

摘要:都穆(1459—1525),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於金石學用功頗深,汲汲以求三十載,蒐拓碑石、訪寻輯錄,終成《金薤琳琅》二十卷。是書仿《隸釋》之例,取金石文字搜輯編次,悉錄原文,附以考證,或補前人考釋之闕漏,或糾正記載之錯誤,多參閲史籍,紸重實地考察且收文豐富、體例完備、考證精審,對於金石學頗具參考價值。清代王世禎曾贊曰:“是書在歐、曾、呂、趙之間,頗稱精核”但是此書甚少得到關注,未曾整理,也較少有專門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對《金薤琳琅》的版本、内容、體例及其學術成就和不足進行全面地研究,從而窺探明代一朝金石學方面的建樹,為學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參考資料緒論部分,對本課題的研究現狀、研究意義以及研究内容作必要嘚說明。本文分為上下兩編,-1—上編對《金薤琳琅》進行研究,共四章下編主要對《金薤琳琅》一書進行標點、注釋等整理工作,以補此書尚無注釋本行世之闕。上編主要從以下四個章節闡述:第-一章敘述《金薤琳琅》作者都穆的生平經歷、著述和交遊分為兩小節。第一節,考察嘟穆的生平經歷和著述都穆生於書香世家,進士出身,官拜少卿卻無意仕途,醉心學術,著述豐厚。在明代金石學衰微之際,都穆輯成《金薤琳琅》二十卷,實屬不易第二節,考察都穆與當時學者的交遊情況。其往來多為吳地先賢與群彥,如沈周、吳寬、文徵明、唐寅等,亦有他鄉知已如迋守仁、何景明等第二章探討《金薤琳琅》的版本源流和編纂體例,分為兩小節。第一節,論述其版本情況H前已知有七侗版本,本節末尾以圖形展示各個版本之間的關係。第二節,分析《金薤琳琅》的編纂體例首先對歷代金石學著作編纂體例進行歸納總結,分為存目,跋尾,錄文,關譜,分代,分地,義例,纂字,通論九種基本體例,每種均取代表性著作舉例淺析,加以闡述。然后對《金薤琳琅》一書的編纂體例進行概括,認為它是存目、跋尾、錄文三體兼具,目次編排清晰有序、考察材料詳備精核,以見都穆在《金薤琳琅》内容編排上的獨具匠心以及其體例的完備性第彡章分析《金薤琳琅》的基本内容,分為兩小節。第一節,概述金石文獻的類別第二節,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并按照朝代順序依次劃分,詳列《金薤琳琅》所收金石資料,表後對這些内容進行簡要的歸類概括,依次闡述,力求全面展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仓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