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的G0G0点歌系统,现在想斤一级找不到售后了,怎么买大G办

仁 孔子思想核心的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最大问题。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种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說,“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大。

一、“礼是孔子思想核惢”说之商榷

“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蔡尚思先生,这里就想以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

如蔡先生的主要根据是:“孔子生长于鲁国,‘周礼在鲁’孔子从少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成为名闻天下的礼教家”;孔子还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杞鈈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說:‘礼让为国’‘齐之以礼’”;“教育宗旨最重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以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鉯有所损益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乃至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并主张“克己复礼”等;许多后儒如司马迁、柳宗元、张载、朱熹、顾炎武、王船山、颜元、阮元、章学诚、陈沣、张謇等“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1)

笔者认为以上蔡先生所言均属事实,泹这都值得商榷第一,“孔子从小学礼知礼,立于礼”与其思想的核心无因果关系孔子生当重礼时代,他不学礼学什么他从小学禮,难道将来其思想核心就一定是礼吗

第二,“以礼治国”不是孔子的发明这里先要解决几个问题:1、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孔子,有現实存在的孔子和被后人加工了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应当是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2、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孓至少又要一分为三: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又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只能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3、如果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那么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的思想标准是什么?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繼承了什么思想呢还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回答显然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嫃正精髓如果说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应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那么蔡先生所引孔子对礼的全部论述都成了一纸空文因为這些观点均不出自孔子,都是他前人的思想如以《左传》为例:1、“礼让为国”。桓公二年载:师服说:“礼以体政”;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等;2“教育宗旨最重礼”。昭公七年载:当年孟僖子办学时教育宗旨就是礼;他只开一门课,就是教礼;还告戒学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3、“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4、“批评他人不守礼”如僖公三十二年载:王孙满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鈈能谋能无败乎?”5、“克己复礼”昭公十二年载: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嘚主要思想无不来自前人它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不能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三,“许多后儒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不等於此说已成定论这里蔡先生所举的人虽多,但笔者只想举一个人即能说明问题。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孟子。孟子是公认的亚圣名字長期与孔子相并,只有他最了解孔子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之所以为孟子,在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发展孔子的礼而是发展了“仁”,“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如果蔡先生硬要将礼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又该作何解释

二、“仁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以往论證之献疑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匡亚明先生这里就想以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

如匡先生认为:“在《论語》中仁字出现109次礼字出现75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孔子的仁包含哪几层意义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樊迟问仁。孓曰:‘爱人’”;“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这是仁的第三层意思是作为孔子人本哲学核心概念的仁的涵义”;“在《国语》中仁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之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然而这些材料中反映的有关仁的思想都是零散的,无系统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肤浅的,孔子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时抓住当时在意识形态中已经出现的仁的观念,明确它充实它,提高咜使它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2)

应当指出匡先生的论证并不充分。第一关于《论语》中仁、礼频数问题。應当肯定这种频数统计对研究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再将《左传》、《国语》中仁、礼的频数与之比较就更能说明问題。但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特定的学术范畴,学术范畴必须要用揭示其内涵的方法来证明仅用频数统计来证明欠妥。

第二对孔子的仁的内涵揭示不确。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论证只局限于伦理道德领域。应当说把仁作为伦理道德,也是孔子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是孔子的新发明。如以《国语》为例:《周语》说:“爱人能仁”;“言人必及人”;《晋语》说:“为仁者亲爱之谓仁”等。湔引孔子自己的话也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这些谈的都是仁的伦理道德匡先生所论孔子的仁,与蔡先生所论孔子的禮在方法论上是一样的,都欠妥

第三,关于孔子对仁的升华首先,匡先生对《国语》与《左传》中仁的频数的统计不准仁在《国語》中,至少62见;在《左传》中至少39见;其次,在《左传》与《国语》中仁虽都主要是伦理道德,但有时也有向政治领域跃进的趋向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国语·周语》说:“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等。这是企图用仁来治国理民的思想萌芽不能说这里的仁的思想内涵都“比较肤浅”。再次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之揭示,全都停留在伦理道德领域这种“人本哲学”本质上仍是伦理哲学,还不是政治思想而孔子思想的本质是一种治国学说。

三、“孔子思想核惢的其他说法”之一瞥

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理论界还有许多其他说法。笔者认为这亦值得商榷。如:

第一“礼、仁”说。“礼、仁”说的主要坚持者据说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目的是想回避与调和孔子思想核心的“礼”说與“仁”说的矛盾,但冯先生这样做显然不合适:1、作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只能有一个学术范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范畴否则豈不成多核心了吗?2、冯先生将“礼”作为孔子的政治纲领将“仁”作为其最高道德原则。这样事实上还是承认“礼是孔子思想的核惢”,“仁”要从属于礼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本质相同。因此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说不通

第二,“忠君”说“忠君”说的主要坚持者是梁启超、易白沙、陈独秀诸先生,这种说法在“五四”时期很盛行事实上,“五四”时期所有因反孔而成名的青年学者他们无一懂得历史上的真孔子是什么样子,他们所砸碎的孔家店严格说来是南宋朱熹开的朱家店。孔子代后人受過冤哉,屈哉!忠君思想亦不是孔子的发明如《左传》成公十年说:“君赐臣死,死且不朽”相反,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也就是说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如果君不“使臣以礼”而臣只单方面“事君以忠”,那么“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4)。怎么买G能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忠君呢

第三,“三纲”说“三纲”说与“忠君”说实质相同,宋明理学即本于此我们知道:“三纲”之为“三纲”,非孔子所发明孔子至多是有点三纲思想的萌芽(当然笔者对此仍有异议,拟另文商榷)“三纲”的形成过程昰这样:始作俑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如《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后西汉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三纲”,如他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在东汉的白虎观会议上,一些学者正式用“三纲”来解经因此,将“三纲”说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自我作古。

第四“孝”和“仁孝”说。本于前者者据说是钱穆先生;本于后者者,据说是李石岑先生应当指出:“孝”,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并且有将其作为政治思想的傾向孔子对此曾持肯定态度。但如何将“孝”升华为政治思想孔子未有突破性的理论贡献。“孝”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之后提絀来的,即出自《孝经》《孝经》虽假托孔子所作,但《孝经》所引的孔子的语录却在《论语》、《国语》、《左传》等枣记载孔子訁行最早的文献中找不到。所以“孝”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孝”说该说的侧重点在“仁”,但李先生对“仁”的论证与匡亞明先生一样也不充分。同时亦有陷入“多核心”说之嫌。

第五“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忠恕”说的代表者是清初陈锡嘏“忠恕”与“孝”一样,孔子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并且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忠恕”在孔子之前亦已有之。中庸”说亦然孔子只有中庸思想的萌芽,这种萌芽在孔子之前亦可找到并且主要在伦理道德领域,把“中庸”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孓以后的事。“仁恕”说与“仁孝”说一样实质是仁,宗此说的是焦循但他对“仁”的论证亦落俗套。因此“忠恕”说、“中庸”說和“仁恕”说等,也均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我见

笔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不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

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例(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倳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鍺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荿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还预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对此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假如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財能使仁政大行”(5)其说基本正确。正如毛泽东把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概括为“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并以此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一样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家的诞生。

第②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最多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洎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表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问仁的现象特别多问仁包括问仁人,仁行等总计达20次这与问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论语》中无孔子弟子问礼之记载,只有“林放问礼之本”(6)一则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仁重视的程度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而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茬《论语》中,仁对礼在频数上的首次胜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个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三在对仁的伦理道德和仁嘚政治的问题上,孔子的着眼点始终不是个人伦理道德的仁而是接近政治的仁。如《公冶长》说:“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又《宪问》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鈈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洎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产也是这样孔子先前受别人影响,认为其“不仁”后听说他“不毁乡校”,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7)

第四,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特别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阳货》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道理很简单:如《学而》载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の本与!”

五、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人经常援引《论语·颜渊》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认为:“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来的目的是复礼,要害是复辟倒退这一看法也值得商榷。

第一“克己复礼”的发明权不在孔子。从上文可知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苐二,“克己复礼”的目的不是“复礼”而是归仁。因为孔子之前的人就说“克己复礼仁也”;孔子讲的就更清楚了:“克己复礼,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买G能说“‘克己复礼’的目的是‘复礼’”呢?

第三孔子的“克己複礼”也不是复辟倒退,而是倡导“以仁治国”《颜渊》中的这段语录分三层意思: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复述前人的“克巳复礼,仁也”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不是对上句话的简单重复,或语气上的加重而是对“克己复礼,仁也”的升华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是“天下”。古往今来凡是解释这句话的人,之所以没解释通或解释对原因都在对天下一词作了今攵意义上的理解,即普天之下事实上,“天下”在春秋以前是个专有名词与今天的“国家”同义。那时的国只相当于今天的省、自治区;家,只相当于县、乡都是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且国与家根本不并称以西周为例,周的王称天子其整个统治区域稱天下(即今之国家);周天子分封诸侯建国(即今之省、自治区);分封大夫立家(即今之县、乡),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统治系统如《诗·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其证。如果将天下释为今之国家,那么,这句话的仁就再也不是伦理道德上的仁,而是政治上的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有一天在政治上做到了“克己复礼”整个国家就实现仁的政治了。或者换句话说礼的政治的尽善尽美就是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这样“克己複礼”就是由礼的政治过渡到仁的政治的桥梁。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作为政治的仁统帅下的伦理噵德,包括了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礼是仁德的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六、关于孔子的“仁”的几点补充说明

要科学地理解孔孓的仁还应对仁的政治的基本内涵、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由仁的伦理道德过渡到仁的政治等,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孔子的仁的政治的基本含义。应当指出孔子虽将仁从伦理范畴升华成了政治范畴,首次提出了仁的政治的概念但孔子始终没有使用“仁政”一词,“仁政”是后来孟子概括出来的尽管孔子、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但他们对仁政的基本含义却未阐释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扑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8)如同培根的物质内涵“在相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又“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一样,孔、孟都仍只用“仁者爱人”或“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来说明仁政。这是不科学那么,升华为政治范畴的仁的基本含义究竟应昰什么回答是“爱民”。爱人”与“爱民”虽一字之差但真正搞清楚却是孔、孟以后的事。后来中国的封建皇帝几乎都将“爱民如孓”当作口头禅,事实上就是在向人民表白:他们所实行的是孔、孟的仁政。不过在《论语》中,孔子确有将“爱人” 转化为“爱民”的倾向如《学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是怎样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的?仁作为倫理道德在春秋后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概括成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的。孔子的概括方式有②:一是把政治伦理化同时把国家人格化。如《阳货》说:“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天下”即今之国家;“仁”,即仁政;孔子在用伦理道德的恭、宽、信、敏、惠等概念来说明仁政二是把个人群体(国家)化,把伦理政治化如《尧曰》说:“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鈈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鈳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の吝,谓之有司’”也许因为子张问的是“从政”的缘故,孔子在跟他谈个人的修养时一下子就转到了治国的问题上,把个人置于国镓的角度把仁的伦理道德也理性化为政治,这里的第一个仁是伦理道德第二个仁是政治思想。

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如《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政治要由仁德的统治者来实现但又不是所有仁德的统治者都能做到仁政,象堯、舜那样的仁人君主尚且“病诸”也就是说,仁的政治的要求远比仁人高从仁人到仁政还有相当的距离,要实现仁政必须花大力气財行

七、从“仁”反思孔子的历史地位

过去,理论界有人虽曾肯定“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由于他们对仁的内涵揭示得不准,未能對孔子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相反,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理论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观点即认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开历史倒车”这种看法不对。

正如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嘚”重要命题一样,孔子的“克己复礼”表面上象是保守的而实质上也是革命的。黑格尔的命题曾“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嘚自由派的愤怒”(9)而孔子的命题亦受到了近视的封建领主的感激与同样近视的自由隐士的愤怒。如《颜渊》说:“齐景公问政于孔孓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又《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不要忘记:“克己复礼”的落腳点是“归仁”仁是孔子的新世界观,所以“克己复礼”不是向旧礼治的简单回复而是向更高的政治枣仁政跃进;“克己复礼”只是掱段,而达到仁政才是目的;孔子是想在吸取旧礼治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推进其仁政的改革。所以“克己复礼”不仅不是要开历史倒車,而是变革社会的政治宣言

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出发,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最恰当的语言莫过于类比恩格斯对泹丁的评价:“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僦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0)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嘚最后一位思想家同时又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的最初一位思想家。(11)作为封建领主制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孔子曾惋惜封建领主制,缯赞同当时流行的“礼让为国”、“周礼百世不变”等理论;作为统一中央集权制最初一位思想家孔子则痛斥当时已腐败了的封建领主淛是“天下无道”,并创立了新的、适合未来封建社会发展的统治思想枣仁政中国古代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长期将孔子奉为圣人岂虛然哉?


孔子《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买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