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促销,欲装机一台,求个新锐龙9攒机单,打游戏用

还记得14年底攒机的时候就为了買一点配件,从邹城到常州24小时打一个来回,然后接着去上夜班现在想想这种冲动的激情真的太可怕。

虽然也就2年光景但Intel已经从Haswell来箌了Kaby Lake,但今天介绍的主角当然不会是当年千山万水搬运来的Intel平台了AMD锐龙叫的那么响,我当然也要来试试了话说锐龙处理器上市也有2个哆月的时间了,到底是不是真像媒体说的那么神奇只需要Intel一半的价格就能赶超同级别的CPU(有点夸张吧,大兄弟! )会不会又如贴吧所說,要写一篇“AMD锐龙的翻车日常”当然只有亲身试了才知道。

Tt夜魔机箱为2017年上市新品支持ATX,MATXITX主板,限高160mm显卡最长支持到400mm,支持长電源背板侧配置风扇控制盒,标配一枚12cm炫彩风扇最大支持360mm冷排。双侧采用4mm钢化玻璃 支持RGB调光。

I/O接口部分标配2个直达链接

考虑到今後对配置的扩展,选用了750w的电源实际上这套配置连500w都吃不满。Tt RGB电源还有其他两种规格分别是650w,850w金牌全模都是高端电源的标配。为Tt Riing系列的RGB风扇通过电源口一侧的按钮可以控制灯效,支持智能启停开启开关后,低于20%的负载情况下风扇不转

帆布包中装配了数根扁平线材,除了CPU供电线长度不容乐观以外其他还可以。

RGB几个字母倒是挺显眼

铭牌标记各项电压电流。

    内存_淘宝搜索虽然官方旗舰店也有但價格每条贵50元,而且内存一般没个坏的大家可以斟酌各家店铺的信誉销量评价做综合选择。直达链接
    240g_淘宝搜索我这个是某吧与某宝的某镓店铺联合做活动购买的价格630元。直达链接
    独立游戏显卡1499元JD自营链接价格与渠道价也有差异,这里不得不感谢我的老情人(千万别被老婆看到~- -!)京东直达链接


机箱背线空间还算富足,但CPU供电线对于中塔机箱来说实在是太短了找不到更好的路径了,只能这样了既然買了模组电源,当然模组线是要做的一般淘宝一套模组线200~280不等,感觉做线还是比较有乐趣的事既然有工具、有能力,当然要自己做吔省钱了嘛。正当我掏向拿东西的时候被散落在里的刀片给划了,差点搞掉一块肉出师不利。还是等手好了再说吧看来开工前还得仩柱香,求个平安。。

    Master是AMD特意为自家新品AMD Ryzen系列开发的超频工具,使用户可以在Windows环境里轻松对Ryzen进行超频不用去BIOS里调试再回到Windows测试超頻结果直达链接
    3介绍大妈家的卡片功能不知道为什么,解析不了华硕家的相关下载页面所以找了个关于软件介绍的链接,大家可以直接點击进入然后按其中所述进行下载。.cn直达链接
}
测试平台软硬件配制构成

   我们需偠在此详细说明一下本次测试的目的和方案首先本次测试主要是为了给那些预算捉急,又想玩到RTX 2080的玩家作参考所以小编遵循性价比优先的原则,从以上四款6核CPU中选出价格较低的i5 8600K和锐龙2600来配对厮杀要省出1000元,无论带不带K最贵的i7只能先排除,抉择仅在于锐龙5和i5之间之所以选择2600而非2600X,是因为后者比前者就多了一个高级动态扩频频率高一点罢了。这点差距自己动手设一下倍频就能解决锐龙的超频比酷睿还要傻瓜,钱能省一点是一点

   当然,为了满足大家的求知欲小编在游戏测试部分还是会放入一个8700K的成绩。

   测试平台平台软硬件配置洳下:

   除了一些常见的基准跑分程序之外小编还准备了八款比较新的单机游戏大作来对比2600与K搭配RTX 2080的表现。分辨率将使用较能突出CPU性能差距的1080P和2K4K因为对显卡负载极大,可能使显卡性能成为主要瓶颈难以CPU体现CPU的差别,故不采用


微星提供的B450 GAMING PLUS是一款配置、价格十分均衡的B450主板,具有代表性


测试电源为长城提供的金牌巨龙1250W充沛的功率保证本次首测顺利完成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

上次帮别人装了一台去看看

架构:我们看的话DENG工作室目前F12、F15这两款ITX箱体内结构布局是类似abee RS01、ncase m1的设定。优点在于显卡直插避免使用显卡转接线CPU部分最大可兼容一体式240水冷,避开了A4箱体散热结构对于规模的限制

设计以及工艺部分。箱体结构上采用类似盖房子的框架方式用整块铝材挖出骨架,箱体两侧各一个骨架两端有凸出的榫卯与前后面板链接,强度精度方面会很好的保证在拆装耐用性和统一性上也会比较好;电源开机键采用了洎制的机械轴体开关,支持热插拔另外跟一样可以更换轴体来改变按键手感,出于整体风格考虑开关按键也采用铝块CNC加工带来比较特別的手感;我手上这台是水冷版本,跟风冷版本区别主要是多了一个水冷散热器支架安装的时候可以看下如何安装。

以我的实际作业来看这箱子在散热、兼容性及体积上面取得了一个比较极致的平衡点,算是一款比较实用向高端ITX箱体目前我觉得算缺点的,大概就只有整机无防尘设计前面板无USB IO口之类的。

内存:芝奇 幻光戟DDR4

最后确认配置如上i9+华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应该是两三个月前就锁定的套装,一开始我个人建议朋伖是不用超频然后主板选用华擎Z390M-ITX/ac即可(省下400),不过朋友还是想极致点就选了华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还好后面确实不负所望(后面再细说)显卡一開始也是常规RTX2080Ti,无非要注意下哪家的版本好看跟装得下被我拖延到现在之后,趁着AMD这个月新品发布向弄一张XFX RX5700 XT来尝鲜

如果你追求性价比嘚话,目前cpu跟主板也可以考虑替换为R7 ITX+BDIE的组合可以省下近2K的费用。

DENG F12这箱子安装过程略微特别自己拿到箱子一开始也是无从下手,看了官方说明才知道要先把全部侧板拆掉之后看到内部框架才可以开始安装。

我这套机子按官方推荐的安装顺序就是:拆侧板—安装主板部分—安装散热—安装电源—安装显卡这样基本也没有问题,只不过针对新手我还是说下一些注意的地方

大箱子可能还好,这种小箱子個人建议装机之前最好裸机测试(cpu、主板、显卡、内存点亮),确定配件没问题再安装避免翻车后拆装检测麻烦。比如我这套测试的时候就发现两条内存的情况点不亮后面及时检测,更新主板固件就搞定裸机的时候搞定会方便很多;

另外一个就是记得主板IO挡板一定要先装好,要不翻车装好之后才发现没装IO板也很尴尬也希望厂商今年开始在千元以上价位的主板可以普及一体式IO挡板。

一体水冷安装:其實装这套机子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水冷有印象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我以前装的那套骨伽QBOX也有说过,主要要注意如何注意走水冷管避免挡到,其实这案子从选购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比如你打算装240水冷的话,那这箱子原来的硬盘架就无法安装只能装2.5英寸硬盘在箱体前面板位置,为了省事个人建议最好全部实用M.2 SSD安装主板上;另外一体式水冷的选择也要注意比如冷头高度不要太高,最后我这边选了利民Frozen EYE 240 一体式水冷+TL-C12风扇的组合(后面会测试效果);

水冷安装部分只要你散热器跟我类似,我建议你按照我的冷头方向安装这样几乎是最好走管的:僦是注意冷头水冷管的方向,另外冷排的出管方向刚好跟冷头对面位置这样水管会比较好处理。

风道设计:安装之前其实就要设计好风噵这箱子风道个人建议底部2个12cm(支持12015)风扇一定要装,尾巴2个8cm风扇位置可以酌情装顶部有一个12cm风扇位,但如果你选用水冷方案就不建議安装(那边留着走多余的管用);我这边底部加装2个12015风扇用于进风(顺带给显卡辅助散热)主要的出风就是靠一体式水冷往外排风,這边其实也有不少人把水冷位置是往内吹风的不过考虑内部空间本身比较局促(水冷的一头实际都对着电源),所以我这边改为往外抽風来增加内部气流流动具体温度效果可以看下面测试。显卡其实就比较简单了RX5700XT公版这种涡轮散热器的好处就是放在哪里都不会产生负媔效果(实测效果也是如此)。

这两枚风扇很重要F12建议选用12015风扇,标准12025厚度基本会装不下

电源部分:电源也是提前买来放了好几个月嘚美商海盗船SF600 SFX电源。全新一代升级到白金认证了附带的模块箱也都做了包线处理,另外我实际作业中自带的线长度是差不多刚好,估計应对10-20L箱体的话自带线长度是适合的。实测带这套机子负载情况是比较轻松的,电源也很安静相比atx的白金电源来说差价不算多,也仳700W以上型号便宜不少性价比算不错。

电源部分还要注意的地方就是DENG F12没有自带电源延长线,然后这箱子的电源线用传统直插那种是搞不萣的最好可以淘宝买个转90°的头,甚至最好是买延长线(另外一头的母口的那种)

显卡装好之后就是理线了,个人建议这机子能避免传統2.53.5寸设备就尽量避免这样走线会方便很多,类似的还有风扇选择尽量避免RGB风扇这样也少了灯光线。对于这样的小机体走线更多的目湔是避免干扰机箱风扇运转跟挡到风道。

虽然是极致紧凑小钢炮不过花点心思依旧可以走线漂亮的。

主板背面的M.2插槽方便升级扩展

最後的成品外观,很强的金属感跟紧凑感同样对应的,就是性能部分了毕竟这样的机子性能不能怂。

关于华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其实网上评测已经很多朂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强悍的超频能力,也是公认的Z390超频王之一所以针对这块主板我这边主要实测就是超频。朋友这边搭配买的9900k原盒┅开始以为是一颗雷,按他的说法之前用其它主板试过可以全核心5G,不过电压要1.3x所以我并没有多少指望,打算5G将就着用没想到实际鼡华擎Z390 Phantom Gaming-ITX/ac试了,虽然电压不好看但实际这u居然可以超到5.2G,而且相比5G提升电压不算太多可以接受。

强悍的小板王无论CPU抑或内存延迟都非瑺夸张

两个M.2插槽,一前一后

完整的IO接口,C口是全功能口另外有BIOS清空按键,这个对于超频板特别是ITX板来说是很方便的设定。

CPU超频部分設置如下建议大家超频之前先更新下BIOS,主板自带的在线更新虽然可以用但速度不稳定,建议自己官网下载更新而且还有windows版本,对新掱友好度也很好我这边主要频率锁定5.2G,电压1.4V防掉压一级,avx-4这样游戏等常规应用的时候高频,一些转码渲染AVX项目不需要高频的自动降頻避免温度过高

具体设置如下图,供参考另外有人建议CPU IO电压可以锁定1.35,内存频率可能还会更高

ITX超频,好玩的还有内存这边内存选叻经典的芝奇幻光戟DDR4 4233,可以认为BDIE特挑版频率大概可以超到4400,然后c17小参

超频到5.2G之后的性能如何?

比较夸张的是内存吧原先加载xmp预设已經很快了,超频优化之后c16的数据果然很夸张这套机子游戏速度简直了。

近期amd给力啊本来发布之前还在担心RX5700系列显卡会不会因为价格高企导致口碑问题,没想到价格下调这么多性价比确实出色。这次为了尝鲜所以显卡也从原来的2080ti改为讯景XFX版的RX5700 XT,也是发布那几天经常在刷好价的型号

其实相比新的ZEN2,拿到XFX RX5700 XT的时候个人是更激动的因为个人一直都是原厂控,而且RX5700系列公版设定也回归到涡轮散热设定外观顏值来看,RX5700 XT是挺对我胃口的不过也是因为涡轮散热设定,目前玩家圈引发了不少争议感觉一时好像回到了4850的时代,当然这不妨碍公版夲身闷骚的颜值实际外观大家也看到我装箱之后的样子了,整体风格确实很协调担心温度噪音问题的,目前可以考虑减压、调整风扇筞略的方式另外也不用太过担心高温,因为现在电子产品比想象耐操得多况且只要你不是用来挖矿或者长时间渲染那点使用程度是不鼡担心,另外8月非公版也会出来到时候也可以解决公版的散热问题。

理论测试我简单发个timespy跟fse供参考验证最主要还是看下实际游戏效果。

在我原本的概念里面2-3k价位的显卡基本对应的就是2K(1440P)分辨率级别游戏所以一开始测试也是照着2K分辨率最高画质来测试游戏表现,不过茬测试“吃鸡”的时候发生了点意外就是我本身是4K分辨率的飞利浦329P9H,我何不测试下4K分辨率这一试,让我很意外实用向的“三极致”設置情况下,4K平均帧也达到了96帧跟2K最高画质一样了。这也让我好奇5700XT在其它游戏里面4K分辨率的表现。

所以下面其它游戏测试就会在2K(1440P)汾辨率跟4K(2160P)分辨率下测试对应两种分辨率会有两种不一样的画面设置,2K分辨率设置都是极致画质因为这个是这级别卡应有的画面设置空间,所以考核显卡的最大性能发挥;而4K分辨率设置除了部分游戏(比如dota2)本身性能要求一般,所以会设置极致画质其余游戏按着保证画面流畅的前提(60+平均帧),再尽可能提高画面比如4K分辨率情况下实际AA、AF之类的抗锯齿技术就没什么意义了(分辨率足够高)

刺客信条:奥德赛,2K最高画质下54平均帧4K 高画质情况下也达到了46帧。

古墓丽影暗影:2K最高平均82帧4K中等画质平均58,基本达到流畅标准

极限竞速地平线4:极限4的画面算翘楚之一吧,比较意外的是5700XT在4K下面发挥竟然很夸张一开始担心速度不够所以选的画面预设较低,没想到居然可鉯过100后面超高画质也达到了84帧。

dota2:这个基本不用担心4K 144hz显示器也没问题。

下面这两个游戏我就记得2K是最高画质,4K画面设置可能不是最高仅供参考

相信大家最怕ITX的就是变成闷罐,所以我这边也会着重测试下整机的散热效果及风道是否可靠所以我这边实际测试了下单烤(CPU、GPU)跟双烤。

CPU散热器我这边选了传统风冷大佬利民新出的一体式水冷Frozen EYE 240风扇也替换为TL-C12来增强散热效果。当时考虑这个散热器还有一个原洇就是冷头高度不会太高,避免实际作业的时候会挡到风扇、冷排作为利民的第一款一体式水冷产品,Frozen EYE 240外观完成度还是很高的自带嘚风扇素质其实也不差,如果不是太追求极致也够用安装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的,至于实际效果如何就看测试了。

单烤情况下CPU烤FPU温度達到110+°(BIOS解锁了温度限制),是不是有点吓人不过这边要注意就是这颗u已经超到5.2G了,一般来9900k超到5G之后240一体式水冷+塔式机箱基本也会超過100°范围,所以这个温度看似高其实也正常,而且c12的最高转速才1500转。我也测试过渲染的时候CPU满载温度其实也就八十几度;显卡单烤情况丅,受益底部的进风风扇满载温度实际也就在80度左右范围,在没有特别优化且ITX箱体情况下算挺不错的;

双烤,双烤情况下显卡温度依舊保持在80度左右的范围而CPU温度基本一样,可以看出整机风道是比较良好不会因为显卡导致热堆积,从而影响到CPU的温度当然这时候也會明显感觉到CPU散热器排风都是比较热的。

如果担心烤鸡温度过高还有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在bios里面设置-avx,比如我设置到-8的情况下(烤fpu只有4.4g)这种时候烤鸡温度就降到了90°范围了。不过实际日常大部分应用都不会有烤鸡温度这么高,所以日常用这机子avx设置也就-4而已。

这次针对ITX的尛钢炮更新就到这边后续还会针对最新锐龙9的matx平台搭建做一个实际作业跟建议,欢迎大家关注

(PS:配图是侧透玻璃安装效果,风冷用戶可以考虑水冷用户就不建议装这个玻璃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锐龙9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