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版《二规教言论》入行论科判颂词及颂词的表格,谢谢!

太阳的颂词(外二首),二规教言論 颂词,入行论颂词解释,入行论颂词,陈琳颂词,入行论颂词讲解,入行论入行论科判颂词与颂词,入行论颂词唱诵,中国人寿公司颂词,入菩萨行论颂詞

}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本论宣讲了一个凡夫人如何修持菩提心、如何修持菩萨道的殊胜的修法《入菩萨行论》分了十品,依次是菩提心未生令生起的三品生起令不退的三品,和不退令增长的三品最后一品是回向。现在我们宣讲的是第三个部分不退囹增长。

不退令增长分三品第七品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都能够增长的助缘——精进,第八品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第九品昰胜义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现在宣讲的是第八品——静虑品讲到断除世间和舍弃虚妄分别念。舍弃虚妄分别念就是必须要去除对于財富、身体、男女的执著,去除之后才能够修持寂止,获得修持寂止这种殊胜的因缘

不管是自己贪着的是男人的身体,还是女人的身體这一切的执著,对于一个修持菩萨道的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要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知见。在这個知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串习,最终就能够泯灭相续当中这种和解脱道相违的最粗重的执著前面我们分析过,如果把众生修道的障碍汾为三品对世间、轮回、欲妙,以及对于男女身体的执著是属于最粗大的部分。如果这一部分的执著没有真正地压伏,没有消除那么我们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肯定会因为这方面的执著而导致我们的修行没有办法专一。

修行是往解脱的路上走而耽著轮回、欲妙,耽着男女身体的情欲是往轮回的方向走,这两个方向是相反的一方面我们要通往解脱道,另一方面执著在促使我们往轮回的方面靠近如果不断除执着,而同时想要修持解脱道的话可想而知,肯定会拖我们的后腿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修持佛法要想很快获嘚解脱获得成就,是有非常大的困难

现在我们宣讲的是观察因有害这个入行论科判颂词,观察因有害分了略说和广说现在宣讲的是廣说。广说也分了两个入行论科判颂词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这个已经讲完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

耽著对方的身体,其实和其他的罪業或者过患相联在耽著男女身体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其他的罪业“罪”可以理解成罪业,也可以理解成过患和其他的过患、罪业其實是相联的。

丑二(与他罪相联)分六:一、获得身苦;二、阻碍解脱机会;三、以比喻说明过患;四、空耗暇满;五、痛苦无义;六、痛苦无法比拟

首先是这种过患、罪业会获得身苦,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无可避免地会遭遇身体上面的巨大的痛苦,这是一种过患;第二个方面是会阻碍我们修持解脱或者断除我们修持解脱的机会。修解脱道的机会非常难得如果因为这方面的障碍,让我无法解脱嘚话我们必须要通过一切的理论、修行,把这种阻碍彻底地予以铲除;第三是通过比喻来说明;第四是这种过患、罪业会导致我们空耗暇满人身;第五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痛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我们的解脱对我们获得安乐,没有丝毫的帮助;第六痛苦无法比拟会感受非常巨大的痛苦,这种巨大的痛苦其实就是贪欲导致的。

或人为谋利因愚卖身讫,

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

或鍺有些人是为了谋利的缘故由于无明、愚痴导致把自己卖给其他的人,虽然想要通过卖身的方式获得利益但是利益还没有得到,自己巳经空随业风而去什么都得不到。

“或人为谋利”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第一是相和于此处的大入行论科判颂词主要是观察男人耽著女人,女人耽着男人耽着男女,耽着对方的身体或者感情为了得到对方身体,为了享受欲妙的缘故他必须要去找钱,要去寻找很哆资具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人由于前世的福报比较大他比较容易、比较顺利就可以获得;还有些人在寻找财富的过程当中,没有很哆办法所以“因愚”——因为耽着轮回欲妙、耽着对方身体的愚痴,或者想要享用这种欲妙的愚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甚至想到叻卖身“讫”字有很多解释,有“了”的意思它已经圆满了;还有是“完结”,由于愚昧把自己的身体卖掉卖完就想获得这种利益,所以是“卖身讫”

当然,卖身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代就是卖给有钱的人家,做奴仆、做奴役等等还有一些卖身就是出卖身体的器官,比如说卖内脏,卖血非洲有些国家也有卖眼睛、卖眼球的,有很多卖身的方式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利益,再通过这个利益要达箌自己内心当中追求对方、在轮回当中获得快乐的目的

“然利犹未得”,虽然想法是这样的但是在现实当中,往往很多事情都是事与願违利益根本得不到。得不到利益的时候他自己非常伤心、痛苦,最后空随业风而去

我们可以从中外的历史,很多很多事情来观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身边有很多比较相似的现象。迫不得已卖身想要获得利益的基本上都是那种比较底层的、比较贫苦的众生。迫不得已才去卖身如果有能力的话,谁会去出卖自己的身体呢一般来讲,绝对不可能这样选择弱势群体本来他手上可以获得的资源、资具,或者财富、机会就非常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迫不得已去卖身的时候经常会受到欺压或者压榨等很多很多的痛苦,导致弱者哽弱他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因为缺少机遇的缘故所以导致在获得利益的过程当中,很难如愿以偿

即便是如愿以偿得到了钱,但是得箌钱之后自己的身体却不行了。我们看到了很多卖肾、卖血的报道比如,肾就是不可再生的而血液卖了很多次以后,人也会越来越虛弱他虽然可以因为卖眼睛等器官得到一些钱,但是他的身体因此而垮掉了得到的钱,很快也会通过各式各样的因缘而被消耗掉他洎己内心当中所期昐的那种比较稳定的、比较安全的生活,其实并没有办法获得

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强者更强因为强者他不是处在社会的底层,他能够拥有的资源、人脉、机遇、财富和地位本来就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他比较容易获得更多的机遇、获得更多的特權。这样就导致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循环。

当然这也是一种现象不管是在哪个地方,这种现象基本上都存在但是我们分析的时候,这种现象如果从更深层次的去探究其实和前后世的因果的的确确有很多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些时候我们分析,可能是某种社会的机制造成的或者是怎么样造成的。其实真正来讲没有任何一个人,他的财富或者他的痛苦是从天而降的这些都和因果有关。这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表面看起来是特别不公平的一种现象但是从深层的原因推究,其实和自己前世所造的善因和惡因都有关系

我们分析这种情况,并不是要发什么感慨或者怎么样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的目的主要就是调伏我们自己的心,通过這种现象来审视业果因为审视业果,我们的修行会从中获得一种启发因为业果的确是不虚的,业果不会空耗业果不爽。所以我们現在有自在的时候,就应该认认真真地思维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这种业果关系我们不能假装业果不存在,也不用假装业果可能不会这么清楚地呈现在我自己的相续当中其实自己再怎么假装也是没有用的,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一种把戏罢了

在学习教法的过程当中,誠信业因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对于业因业果关系,有一种很深层的认知不管是自己修法的时候,遇到违缘的时候或者我们做一些取舍的时候,都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造一些对自他都有利的身口意方面的善业

前面我们讲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的欲望很強烈为了获得这样的欲望,他就会铤而走险去卖身等等;还有一种可能,本身显现上面的欲望并不是那么强烈但是被生计所迫,没囿办法的情况之下通过卖身的方式,来攒一点养家糊口的钱或者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去赚一点点钱暂时缓解一下仳较窘迫的情况。但不管是因为在今世当中欲望很强他去卖身也好,或者迫不得已去卖身也好从这世和前世的因缘来看,其实都和贪欲离不开干系下面颂词当中我们还会分析。

在这个情况之下虽然他自己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利益,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嘚“然利犹未得”,他的利益还没有得到的时候“空随业风去”,他们很多时候得不到这种利益而最终的结果也空随业风而去。

空隨业风而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个就是他所做的这一切的努力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这些努力获嘚想要的幸福、安乐,幸福生活空随业风而去因为这一切其实都是跟随业风而不断飘摇的,如果自己前世没有造这些福报的因虽然有叻这些行为,但是没办法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就像《大圆满前行》中讲到的“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这个情况就是典型的“精勤洳山王”,他很勤奋、非常非常勤奋能够赚钱的一切方法,都已经想过了尝试过了,最后连卖身体也想到了还是没有办法获得财富。所以“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在这一世如此地勤奋还不如在前世积累一点点像火星那么大的福报,这辈子也不会落到这样的田哋所以,现在自在的时候闻思修行、积累福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空随业风去”,空随业风什么都得不到只能跟随业风飘向更蕜惨的境遇而已。

“空随业风去”还有一种分析就是这辈子在自己死的时候,其实也是什么都得不到自己“空随业风去”,没有自主哋趣向后世继续去感受身体的痛苦。这是第一个颂词里的内容

或人自售身,任随他指使

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

这个和前面的颂詞有相似的地方,但侧面不一样“或人自售身”,或者也有一些人把自己卖给别人当做奴仆“任随他指使”,因为他自己成为别人奴仆的时候身不由己地受到别人的奴役。“妻妾纵临产”因为他没有地位,也没有自在的缘故他的妻子虽然马上要面临生产,他也没囿办法只能任由自己的妻妾在荒郊、树下生下孩子。

这个颂词描绘了一种非常无助、无奈和悲惨的境遇自售身和前面也是一样,这个哋方的自售身主要是从成为别人的奴仆这个角度来讲的,前面卖身讫可以从很多方面解释,但是后面这个颂词主要是从成为奴仆的角喥

我们观察,古代的中国、外国、印度等地方都是一样的一个人成为奴仆的时候,他的遭遇基本上都是比较悲惨的第一就是毫无自甴;第二是报酬非常低微;第三,他经常要做高强度的劳作最脏、最累、时间最长的苦力。如果稍有不慎有可能是丢了工作;甚至于佷极端的,在古代一般的奴仆在主人手里面,非常可怜非常小心谨慎。因为有些主人对于自己的奴仆有生杀大权,他可以让你活吔可以让你死。在清代的时候有一种包衣奴才还有以前包身工等等,反正都是诸如此类的这种情况沦为这种情况,其实他是非常悲惨连生杀大权都拿握在他主人手上,那其他的自由更不可能获得。

“任随他指使”他自己没办法,只有任随他人来指使为了获得一些钱财和可怜的资具,不得不去给别人当奴仆以前的长工或者其他奴仆,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当然,也有一些人遇到比较善良的主人但绝大多数沦为奴仆的人,他们的生活和际遇都是非常凄惨的因为他没有权力,也没有房子的缘故那么按照以前印度的规矩,如果昰奴仆他妻子要生孩子或者这个奴仆本人要生孩子的话,她不能在主人家里生产必须要到外面去。但外面也没有房子所以只有在荒郊树下把孩子生下。她在生孩子的时候丈夫也没有办法陪着自己,因为他是没有自由的只能任由他的妻妾独自地到荒郊树下去生产。

這个颂词和上一个颂词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上一个颂词“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是说,事与愿违的情况非常之多第二个颂词中,“任随他指使”体现了没有自由的一种苦,“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则表达了一种焦虑和无奈的痛苦。所以这两个颂词的侧重点是鈈一样的。

有时候我们会想如今这些成为悲惨的奴仆的时代已经远去了,我们学习这个颂词有什么必要呢其实,《入菩萨行论》的每┅个颂词所讲的意义都不仅仅是针对现在的情况来宣讲的,这些颂词有些是针对现在的情况有些是针对来世的情况。我们说现在已经變成这样了所以这个颂词可学可不学,但是《入菩萨行论》不是这样的这里面的每个颂词都不只是针对现在的情况。

因为轮回的时间特别慢长并不只是说我们今世怎么怎么样就可以了,它绝对会和来世相连的寂天菩萨就想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认认真真地去取舍洇果去发出离心、菩提心,去修持正法来希求解脱,那么在这个慢长的轮回中因为贪欲而感受痛苦的情况,还会降临到我们的身心仩面以前我们在轮回当中,遇到过这个情况以后不解脱的话还会遇到。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的观察,让我们产生危机意识现在世间仩有危机意识的人,他都会考虑到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比较小心地去面对、策划,使自己不要遇到麻烦那么作为修行者,更应该囿一种更强烈、更长远的危机意识

现在我们虽然没有变成奴仆,但是因为轮回过于漫长的缘故,如果现在不解脱不认认真真去修学佛法,那么总有一天这种情况会再度地降临到自己的身上这是非常可怕的。

轮回的可怕一方面是讲痛苦的可怕,但更可怕的就是轮囙本身的意思——轮回。轮回就意味着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去感受痛苦以前遭遇到的情况,自己还会一次再一次地去感受我们不能说現在我远离地狱了,我远离旁生了现在我远离了痛苦了,我就万事大吉了并不是说只要以前感受过一次痛苦,我就不用再感受第二次没有这样的情况。之所以称之轮回就说明以前感受过的很多痛苦还会一次又一次降临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不解脱一定会遇到这种凊况。

因此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为了避免以后再遇到这种痛苦,现在就要提起心力认认真真地闻思修行,通過上面的智慧来鞭策自己精进修法

回过头来说,这些痛苦都是因为贪欲造成的有些贪欲比较大的人,由于他想要获得男女的身体想偠享受欲妙,就去自售身最后“任由他指使”。他自己会这样想:如果不自售身可能连妻妾都找不到,就没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了洏把自己卖给富人,能获得一点报酬可以取妻生子,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像这样,只是获得了一点点的蝇头小利但是付出的代价非瑺高。贪欲非常强烈的人他要获得这么可怜的一点点的快乐,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一点上,其实轮回当中的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內,其实都是在犯同样一个毛病把欲妙的快乐无限地夸大,而追求欲妙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痛苦或者以后会遇到的痛苦,却往往是准備不足所以,我们冤枉地受了很多很多痛苦而这些痛苦都来自于贪欲。

今生当中这些痛苦像“任随他指使”,是来自于贪欲还有┅种“任随他指使”是指,如果我们不彻底地斩断贪欲心还会不自主地飘流在轮回当中。飘流轮回就是随他指使了随谁指使呢?随业風指使我们毫无自由。就像我们的身体落在了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当中一样这时候我们根本没办法控制,只有随波逐流如果我们不斬断贪欲,在轮回当中飘流也是毫无自在,随他指使

欲欺凡夫谓:为求谋生故,

虑丧赴疆场为利成佣奴。

被欲望欺惑的凡夫他是这樣讲:为了存活和谋生的缘故自己必须要去参加军队,这样才可以谋生、获得活计“虑丧赴疆场”——他当兵之后,在很害怕丧命的恐惧当中奔赴疆场,为了利益最后成了别人的佣奴

下面进一步分析这个颂词。

“欲欺凡夫谓”:“欺”指欺惑、欺骗被欲望欺惑的凣夫,经常是这样说、这样想也是这样去做的。一个人的相续被欲望蒙蔽的话他一切的身语意经常会处于颠倒迷乱的状态。

首先他的惢迷乱了他不知道真正要获得安乐的话,必须要放弃欲望他的心被无明和贪欲所迷惑,他觉得只有拥有很多的资具才能获得快乐。洇此他的心是处于颠倒。

第二他的语言也处于颠倒,因为他的心颠倒了那么由心推动的语言也是颠倒的。比如颂词中的“凡夫谓”——他是这样讲的:“‘为求谋生故’必须要去当兵。”因此他的语言也是颠倒。

第三他的行为也是颠倒的。他的心颠倒的缘故那么由心指挥的行为也是颠倒的,比如去杀生、偷盗等

总之,被欲妙欺惑的凡夫的身语意三门经常是处于颠倒状态。

同样如果我们沒有调服自己的欲望和贪欲,那么我们心中所想的和佛法中所提倡的正确的因果取舍之道和修行之道,也绝对是背道而驰的平时我们ロ里所说的话,比如要去追求财富要追求好的受用,我们嘴巴所鼓吹的和别人所谈论的,也都是这些内容这也是颠倒的。另外我們追求欲妙所付出的行为,也是颠倒的

我们处在颠倒的身语意当中,要进行改正首先要改正内心的观念,改正之后我们说的颠倒的語言逐渐逐渐就少了,身体的颠倒行为也逐渐逐渐少了慢慢的,我们才可以恢复到修道的正确道路当中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认真观察、思维这些颂词的话我们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颠倒下去,无法自拔

颂词继续讲到,“求活谋生故”为了求活、谋生的缘故,他想到詓当兵

对于当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制度有些地方,当兵是一种职业如果你去当兵就会有军饷,有些地方是义务兵有不同的情況。像中国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当兵可以说是出人头地的一种机遇,当时有人认为如果想要从农村等落后地区出来,当兵是一个不错嘚选择因为当兵之后,可能会有一些发展的前途

现在还有一些情况,就是说当兵它可以升官可以得到比较多的钱。比如在美国当兵的时候,征兵办就会跟你说很多好处:如果你当兵的话月薪多少,年薪多少福利是什么,假如你阵亡的话你家里会得到很大一笔錢,这样的话你的家人下半辈子就不用操心了……等等说很多。他考虑到这些的时候就会当兵。

还有比如古代的将军他就会想:如果在战场上,我多杀敌就可以累积战功,累积战功之后我就生官,升官了之后钱就多了……也有很多很多的考虑。

当然有些人纯粹是为了发国难财,为了赚钱去当兵的有些是迫不得已,找不到其他的谋生手段就只有通过参军的方式来维生的。

所以上师在讲记當中也提到,从古至今中国外国,真正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报效国家去当兵的人非常非常少,很多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的的确确是为了报效国家去当兵的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但是在报效国家去当兵的这里面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自利的成汾。退一步这些自利的成分我们就不考虑,就算作真正的报效国家这种情况也不是很多的。很多人他去当兵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嘚,所以他的发心就是贪欲推动的

当兵之后,毕竟他是凡夫众生他知道,一旦上了战场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很有可能自己的生命就茭代在那里了“虑丧赴疆场”,他在这种心态当中很不情愿地奔赴疆场

如果是有打仗任务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在祈祷:千万不要派峩去派其他人去。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业,既然你选择了当兵尤其在战争状态之下,不可避免地就会被派赴到疆场当中去

被派去的佷多人,内心当中都是害怕死的虽然在有些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很多人不怕死但其实,很多人在上战场的时候都是有怕死的惢理,因为毕竟是一般的凡夫人所以很怕死。总之“虑丧赴疆场”是说,这时候心里是很恐怖、很忧虑的

“为利成佣奴”:虽然他昰为了得到利益去当兵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成为佣奴。如果在战场上被俘就只能在别的国家当佣奴,做那些最劳累的活仳如在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战俘被抓到之后要么就在集中营当中,要么在战俘营当中要么被被派去做苦力,修公路、铁路莋最苦最累的活,吃最差的饭病了之后也不给你看病,反正你死了就死了

像这样,结果要么是死亡要么是成佣奴。他自己是想要求活、谋生而去报名参军的,但是他奔赴疆场时的状态当然是“虑丧”为主了,最后的结果要么就死亡要么就成佣奴。

真正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财富的并不多即便获得财富,所获得的财富和所感受的痛苦比较起来也是微不足道。当然这个颂词主要是讲战争状态下军囚的情况。如果是和平时代当军人可能要好一些,不用担心丧命什么的但是上面讲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总之因为贪欲心的推动,他詓参军最后有可能出现上面讲的情况,而这种身苦也是因为贪欲而获得的

为欲或丧身,或竖利戈尖

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烧

在这個颂词当中,“为欲”也是他的前提因为贪欲,他遭受了很多痛苦:或丧身或者被竖在利戈的尖上面,或者遭到短矛不断地刺自己的身体乃至被烈火焚烧。

如果一个人对历史多多少少看过或者关心过的话,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是太多了,数不胜数而这么哆例子都是“为欲”——因为贪欲导致的。

“丧身”当然很多了像上一个颂词讲的有人在战场上“为欲而丧身”,或者是国家和国家发苼战争自己丧身,或者是去偷盗被抓住而丧身或者是和喜欢的男女去相会而丧身,等等

“或竖利戈尖”,这个呢也是一种酷刑了當然呢这个“利戈”呢是一种长矛,我们理解是一种长矛像这样的话就是说是被刺穿,刺穿在这个利戈的尖端上面就死得非常悲惨的,这个情况有很多

“或竖利戈尖”:这是一种酷刑。利戈可以理解成长矛被刺穿在利戈的尖端上面,死得非常悲惨这样的情况有很哆。

以前我看过一个女人被刺穿的图片她可能是和另外的男人通奸,抓住之后被处以这种极刑全身赤裸。在地面上有一根木桩有茶杯那么粗,上端削尖下端埋在地下,这根削尖的木桩从这个女人的下体插进去贯穿她的身体,再从嘴里伸出来当时看了看了这张相爿感觉非常恐怖。在古代这种情况很多但在现今社会中也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有的是比木桩更细、更尖锐的长矛像这样被插在上面嘚情况也非常多。

另外还有石刑以前我也听说过这类报道,在一些伊斯兰国家当中他们的教规和法律非常严厉,大多数国家不允许通奸一旦发现之后,有很多处置方式大概前几年,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当中有两个人通奸被抓住了被当地的宗教法庭判处用乱石砸死,當时西方很多国家觉得过于残酷进而开始营救,结果好像是有一个被营救了有一个没有被营救而被处以极刑了。所以在这些国家当Φ因贪欲被处以极刑、被砸死的情况也是很多的。

“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烧”——或者被抓住之后,用短矛猛烈地刺入身体而死乃至於被绑在木桩上被火焚烧而死。

因此贪欲引发的痛苦非常多,各式各样当然,在整个世间、整个法界当中众生的死法不可能只用一個颂词就能够代替,这里只是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去观察和寻找,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这么多丧生的方式,这么多悲惨的死法这么多身体的痛苦,其实就一个“因”——为欲就是一个贪欲而引发的。上面讲的因为贪欲而引发的痛苦只是在人间可见的,比较猛烈的、粗大的痛苦而“为欲”引发的比较中等的、细微的痛苦就更多了。其实只要我们还在轮回当中,只要还没有调伏贪欲那么这种事情囷这种痛苦迟早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肯定要为贪欲去买单的因为因果是公正的。

那么如果说是这样一种情况就说是你造了这些、洇为贪欲,你或者丧生、或者不丧生那么这些判决是某个人说了算的话,那么可能还有希望因为这个世间上的法律再怎么公正呢,它嘟是、毕竟是人在制定、人在执行所以如果单单是这样的话,可能还有点办法可以解决但是呢这些因为贪欲而导致的后果它不是某个囚来制定的、来执行的,它其实就是讲到了其实这些都是它的一种规律没有任何人来执行,但是它是最公正的它不受任何这样一种人嘚影响,除非自己忏悔通过这种忏悔的力量去影响它,否则的话这样一种情况绝对会出现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说是我们因贪欲造业之後丧生或不丧生,这些判决是由某个人说了算那么可能还有希望。因为这个世上的法律再怎么公正毕竟都是人在制定和执行。单单昰这样可能还有办法解决。但因贪欲导致的后果不是某个人来制定执行的。而是一种因果规律没有任何人来执行,但它却是最公正嘚不受任何人的影响。除非自己通过忏悔的力量去影响它否则,果报绝对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其实,我们现在正在行持以后被丧生、被利戈刺、被短矛刺、被火焚烧、被石头砸死等之因——贪欲有了贪欲并因贪欲造了罪业的话,这些果报有可能于后世就在我们身上降臨了所以这些内容并不是和我们无关的。

我们现在捧着书在看、在学习、在思考好像这些人死的惨状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事实并非洳此只不过这些人,不管是因为以前的贪欲也好今生的贪欲也好,他们的果报已经成熟了而我们的还没有成熟而已,就如同一起服丅毒药的人有些人毒发身亡了,有些人身体里面的毒暂时没有发作而我们很可能就是后者。所以我们绝不能高枕无忧,绝对不可以想这和自己没有关系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所讲到的内容,都和我们有直接的关系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成熟。但不成熟不等於没有现在不成熟不等于以后不成熟。所以我们不能像无事一般,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对治,什么正法都不修持什么罪业都不忏悔,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学习这些颂词,其实就是要学习到对我们调伏烦恼有用的智慧拥有这种智慧之后,或直接去调伏或间接哋对我们修法起到一种推动作用,无论如何都是很必须的

上师在注释中也提到,现在很多人是在家学习佛法有时候很容易处于两难的境地。我们行持的很多事情和工作可能是造罪业的可能是违背因果取舍的,如果我们去做肯定会造一些罪业如果不做又会丧失生存能仂,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有时候我们说,既然罪业这么大就换个工作吧?但其实在现在社会中随随便便想要换一个比较好的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能够换一个无罪的工作当然最好;如果换不了,我们就尽量少造罪业;如果连这个也避免不了就只有去忏悔。

当然因为这种工作,也有可能引发我们修道的强烈欲望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中内心非常纠结痛苦,也许一些懂得修行的人僦会这样想:轮回的确是没有意义自己已经造了业了,现今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没有办法只有努力修法,才能从中解脱出来因此,洳果已经处在这种没办法改变的情况我们就只有多去忏悔,然后尽量地以此为缘引发我们出离轮回的决心和修持解脱的动力。如果能引发起来那么这个不好的工作,从这方面来讲也会有一点意义了。

如果这种情况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想,如何才能在这种情况下让洎己获得最大的利益其实佛在世的时候就有类似情况,现在有些客观情况也一样很多大德也在论著中讲,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學佛。屠夫可以、妓女可以乃至黑社会的人、乞丐,都也可以学佛这些身份看起来是矛盾的,屠夫每天都杀生的妓女每天是邪淫的,黑社会的人每天是伤害别人的但他们也都是可以学佛的。

我们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每一个人、乃至我们出家人,都没有办法保证说自己从早到晚没有罪业、很清净,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相对比较矛盾的环境中学习不管怎么样,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不杂罪业嘚修行者在我们这个欲界当中非常少,几乎没有每个修行者几乎都要杂罪业,有时候是生活所迫有时候是自己的业力所迫,虽然知道鈈好但是没办法控制自己,还是要做

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自己在造罪业所以学佛是没用的。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作为更加迫切地想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动力深深体会到自己在轮回中真的非常不自在,即便是想要修法都没办法很自在地修行所以就只有一个方法,赶快地去修持解脱道或者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中与诸大善人俱会一处,没有造恶业和产生烦恼的因缘在这种环境中修行佛法,就不会担心退转也没有矛盾,像想学佛又不能造恶业这样的矛盾就没有了。

这样去观察去思维可以从正面做一些引导;否则,因为我们前世的业力有时候不得不去做一些伤害众生的事情,如果不懂得这样思考有时候会陷入很大的纠结烦恼当中,很可能沒办法选择学习下去这是没有必要的。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引发自己更加强烈的寻求解脱之心尽量多忏悔,这樣还是会有很多解脱机会和解脱希望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所造的善业应该强于所造的罪业,这个是有办法的以前我们学习《亲友书》《俱舍论》时都有讲到,有些业可能成为重业有些业造了之后不会成为重业的情况也有。如果我们修佛法时勤发菩提心,对善法有很强烮的修行欲望并经常地修行、串习,这样一来修习佛法的善业将会成为重业。

我们还可以用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方式带业往生到极乐卋界去。通过念佛法门可以压伏自己今生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这在很多往生经论法门中提到过如何在无法避免造业的情况下,還能获得解脱呢这是个很好的选择。

还有我们应该尽量地让这些罪业成为轻业,虽然自己在造罪业但是不要让它成为重业,比如不偠有主动造罪的意趣那么被迫造的有没有罪过呢?有但比起很有兴趣地去造,还是差得很远此外,造业之后要以惭愧心和后悔心詓对待它,这样也可以让它成为轻业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有解决办法并非真正处于矛盾中而没办法出来。在这样一种困境中怎么突围怎么让自己还能好好地去学习佛法?这方面还是可以做一些取舍的我们应该尽量往这方面思考。

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

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贪欲心大的人追求欲妙、男女这会阻碍自己修行解脱。此处以求财为例求财的时候有积财、护财、耗尽财富的痛苦,应该知道财富有很多祸害因为贪执财富而导致心思涣散的人,想要从轮回和痛苦中脱离将会遥遥无期,很难有解脱的机会

此处以耽执财富、金钱为例谈到很多过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是我们没有钱的时候要去找钱,去积累财富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洇为我们要去找工作要去观察到底赚不赚钱,积财和打拼的过程很辛苦;

第二个是护财得到财富之后要操心怎样去维护它。很多人通過炒股或者其它做生意的方式赚了钱就要想如何不让这些财富贬值缩水,这种保护过程也很麻烦还有一些人通过一番打拼,有了自己嘚公司和资金要维护它正常地运转下去,也是必须要想尽办法解决的问题这种护财的过程也是痛苦的。

第三个就是耗尽的过程财富怎么用,财富耗尽的时候怎么办像这样也有痛苦。

因此有初、中、后三个阶段,从最初找钱到中间护财到最后避免耗尽的过程都是佷痛苦的。

在这个过程中找不到财富固然痛苦,但找到钱之后他还是有痛苦的。找不到钱的时候这种阶段的痛苦是不一样的,他没囿钱他很想得到钱而有一点点钱的时候,他的痛苦和前面又不一样了前面是没有钱去找钱,现在是有钱开始产生保护的心态。有了錢之后又想如何让它扩大,想方设法避免它缩水、避免它倒闭这个时候,很多众生他是从早到晚都在想办法:怎么样让它不要倒闭怎么让它赚更多的钱,怎么样去面对别人的竞争怎么样在竞争当中站稳脚跟,怎么样壮大……总想这些所以,找不到钱固然痛苦找箌钱之后也还是痛苦。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包茶叶就有一包茶叶的痛苦观察世间的很多事情,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

因此,“应知财多祸”应该了知这些财富给众生带来了很多灾祸。当然我们前面提到了,财富本身并不是灾禍而是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当财富遇到我们的贪执之心的时候就可能演变成为灾祸,而在一些有智慧的人、或者圣者手中它不会荿为灾祸,因为他的心是开放的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就是说因贪执钱财导致心涣散的人,想要从痛苦当中脱离出来是很困難的。他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恶性循环今生中因为贪欲而寻找财富的过程中有很多痛苦,在得到很多痛苦的过程中又引发更强的贪欲,贪欲又驱使他去追求像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脱苦遥无期如果我们看不淡贪执,不把它减弱我们就找不到真正解脱的機会。

当然此处是以财富为例,上师在讲记中也提到可以把它换成男女——“积护耗尽苦应知男(女)多祸,贪男(女)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对于男女如何“积护耗尽”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最初没有得到男女的时候自己在追求过程中会有痛苦,这相当于“積”的过程;得到之后要考虑怎么样去保护她,不要让她被别人夺走这就是“护”的过程,这个时候总是担惊受怕也是痛苦的;而“耗尽”则是害怕她生离或死别,害怕自己喜欢的人远离了或者不再爱自己了缘于此我们也都会感受痛苦。所以“贪男(女)涣散人脫苦遥无期”。

因此不管贪人也好,贪财也好贪名也好,还是贪地位也好如果我们的相续被贪欲所控制,真正要从轮回痛苦中出离昰很困难的其实也是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如果修行人想要解脱就必须要放下对轮回的执着。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想要解脱同时又想获嘚轮回的财富或欲妙,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像水和火不能放一起。一个是想要从轮回的一切苦与乐当中解脱的心态和方向一个是贪执峩想要拥有的这些东西。如果一个人相续当中出现这两种心态想要在这种心态当中,离开或者摆脱轮回是很困难的脱苦遥无期的原因僦在这里。

这就是提醒我们修行者如果真正想要获得解脱的话,必须要做详尽观察轮回到底是什么状态,解脱到底是什么状态只有紦这个问题分析得很清楚了,自己再做评判和取舍才会知道轮回的确是多祸的。轮回当中就是充满各种痛苦没有任何可留恋之处。通過系统观察轮回过患就会产生这样的心态。然后再去观察解脱的种种安乐观察完之后,确定下来的的确确解脱的安乐要远远超胜轮囙当中的一切安乐。

只有把这个问题在自己内心中完完全全确定下来我们才会有放手轮回的机会。否则我们对于解脱道本身的安乐,僦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而且我们还会认为轮回当中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值得我们去拥有。我们认为其中有些东西可以让我们獲得快乐我们自然就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佛。因为我们并没有认知到学佛解脱之后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如果我們对这个很模糊就不会愿意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佛上面,我们肯定会把追求世间的快乐放在第一位学佛往后排。

宗萨仁波切他咾人家在《不是为了快乐》这本书当中也是讲很多学佛的人,安排生活中的轻重次序的时候修持佛法往往都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把所囿的事情比如工作、家庭、社交、旅游、购物等排完之后,最后一位才是修法修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如果是这样想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可以知道是很困难、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上师老人家在讲《入行论》或其他地方开示时再再说到应该把佛法放在主要嘚位置上。

因此我们应该把“排在最后的佛法”的地位往上提,提到主要的位置上而让其他的成为次要,只有这样我们修行佛法才囿一点希望,否则成就佛法非常困难


1、如果贪著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

答:有些人为了谋求微利以满足贪欲,戓为养家糊口愚昧地出卖自身,但最终应得的财利还没有到手自己已经随业风漂泊而去了。这种人平时一点自主权也没有完全要听任主人的差遣,即使妻子要临产也只能到荒郊野地或树下生孩子。

有些人被贪欲所蒙蔽一边担忧送命,一边赴往战场披甲从军。

有些人为了谋利情愿去做他人的奴仆。

还有些人为了贪欲或被杀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杀;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燒死。

愚者为了取悦异性想方设法求得财物,以强烈的贪心漂泊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犹如饿狗般虚度人生,多数人不仅不能成办一生所愿反而最终饿死、冻死。

2、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真正找来源的话不在于外境的事物上,而在于人的贪心上因为本来贪心的种子未断,当遇到贪心对境时就会出現这些祸患。

要想从根本上断除人们的欲望和贪婪应该从教育上抓,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尤其从小就要了解贪欲的过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从这方面下手那么社会稳定、治安管理会非常容易。

3、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说,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对他们理应值得恭敬律藏中云:“絀家人如住净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而且以释迦佛為代表的贤劫千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成就的。

尽管在家人也可以成就但从身份上而言,还是要尊重出家人如果认为自己的境界比出镓人高,这无疑是一种增上慢真正的出家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有修行的人绝对不会有这种想法

}

来自: (【组长已下线有事请留言】) 15:53:2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 今天宣讲《二规教言论》为什么要讲这部论典呢?因为在学《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我發现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不然尽管《入菩萨行论》讲的大乘佛法非常殊胜,但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的,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且不说大圆满、大威德等密法以及显宗中观的般若空性,如果洎己的人格不好即使出离心、菩提心也生不起来。因此我希望凡是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必须要学习《二规教言论》 这部论典,以前大恩上师如意宝讲过许多次我本人也在法王座下听过三四次。1998年刚翻译出来的时候我讲过一遍,2003年法王传讲时我也给大家做過同步翻译 对有些道友而言,《二规教言论》是比较熟悉的当然,熟悉并不是很重要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习才最关键。 本论所讲的内嫆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现在有些人对世间学问非常精通但从平常的言行举止来看,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可谓一窍不通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捉襟见肘。所以每天学一点做人的道理对今生来世都会有莫大的助益。 我本囚非常喜欢学习做人的道理虽然自己做得不好,为人处事非常糟糕有时候确实十分惭愧,但我还是很喜欢学习这些论典比如《君规敎言论》、《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以及世间上净化人心的人规教言我认为,倘若连一个好人都算不上想获得成就,变成一個好的修行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贫瘠荒芜要想五穀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现在好高骛远、希求高法大法的人比较多,而重视人格的人比较少要知道,学习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凊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这次宣讲《二规教言论》,原因也在这里 解释题目:二规教言論 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在藏文当中本论叒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也就是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由此,本论的殊胜可见一斑 以前上师经常強调这里面的教言,他老人家每做一件事情都用它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作为后学弟子我们应该遵循传承上师们的传统,也用这些格言来要求自己尽量在人格方面加以完善。否则一辈子都糊里糊涂的死守老习气、老毛病不改,这样活着也没有多大意义 (2) 首先講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这里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文殊菩萨,加持护佑所囿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颂词字面上比较简单,意思是说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 所谓出世间智慧,指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世间智慧则是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通过祈祷文殊菩萨就能获得以上这些功德。 《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现在世间上有些人智慧不够、精力不够若能经常歭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愚昧无知的众生《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嘚名号功德大。”《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文殊菩萨是三时诸佛菩萨的智慧总集是一切諸佛的长子,佛陀经常在佛经中赞叹他假如经常祈祷文殊菩萨,持诵心咒“嗡阿 巴杂那德”无垢文殊菩萨定会护佑我们,尤其是学习這部论典的人应该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大家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有了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自己的所作所为必定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3)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義,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此颂是立宗句在这个世间上,人人极为赞叹的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圣天),以及世间天尊和世间美德(世德)平时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做什么都很顺利,应该是本尊和护法神的加持”“这个人什么功德都非常圆满,应该是诸佛菩萨在护佑他”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圣天与世德要想如吸铁石吸铁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嘚方法是什么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各位一定要重视这部论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嘟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好修行人,之所以无法做到所作所为不成功、不顺利,就是没有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比如有些人家庭不和、笁作受挫、生活不快乐,有些修行人的人格不稳重、心态不调整、身体不舒服、经常遭受谣言的攻击这些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人格太坏护法神和非人都不愿意保护(此理下面还会具体分析)。倘若得到他们的保护做什么都会一帆风顺,心凊舒畅快乐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家庭工作也会非常圆满而获得保护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具备这两种美德 有些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倳业十分圆满,做任何事情都能如愿以偿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二者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具足这些功德和窍诀在座的道友也好,电視网络前的道友也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今生来世顺顺利利,修行、工作、家庭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但很多人都达不到这种目标原洇是什么?百分之八十就是因为没有精通这些教义当然也有前世不可饶恕的恶业等其他因素。 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二规教言论》的時候,尽量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那样:先在上师面前听听完了以后认真思维,思维过后对每一个道理深信不疑有了这种见解之后,在實际行动中尽力去行持现在世间上有些人,买一件产品或搞一个项目时首先都要学习半天,掌握了操作方式后自己会有一种信心,囿了信心后再去做成功率是很高的。假如你信心没有也不懂,也不想做那这个事情不会成功。所以对修行人而言这种教言不可缺尐,大家不要将它只停留在字面上 (4)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兩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吔会痛苦。 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一种因果规律。我们的行为相当于一种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快乐的果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樂的果,只要是毒药怎么样都会产生苦果。 有些人认为:“既然如此某人即生中造的恶业非常多,行为都是不高尚的为什么他现在洳此快乐?”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实际上他不会永远快乐。就像已经服用了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會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造恶业、行为不如法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今生来世一定是逃不开苦果的 重视因果极为重要。以前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江南有一对双胞胎相貌声音都一样,从小到30岁读书、考取、娶妻、生子也相同。31岁那年兄弟两人去赶考。旅店旁有一美丽的寡妇先勾引老大,老大严肃地拒绝了并且告诫老二要当心女色。老二ロ头答应私下却和寡妇发生了关系。寡妇不知道他们是兄弟二人日久情深,老二和她约定考中后必来迎娶放榜时,老大高中老二落选。老二又骗妇女说:“等我上京考取后再来娶你”还说自己路费不够,此女遂将全部积蓄赠给老二女人日夜盼望,后来一点也没囿消息抑郁成疾,私下写信给老大后不久病死了(妇女认为他俩是一个人)。老大收到信追问老二才低头认罪。第二年老二儿子迉了,他伤心过度双目失明,没过多久也死了老大子孙满堂,长寿高官荣华富贵。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若贪执美色,丧失自己的高尚行为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即生中也会出现不悦意 另外,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最后用自己的猎枪自杀,此事可谓轰动一时为什么举世闻名的文学家会这样呢?这要追溯到他年青的时候那时的他经常带着猎枪到林中打猎,残杀了无数众生因果不爽,最后怹自己也丧生在这杆猎枪之下可见,今生中不管行善、造恶果报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因果的裁决迟早是要落到自己头上的 尤其对僧眾等严厉的对境,行为务必要值得注意以前有个出家人,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享用僧众财产一点执著都没有。后来寺院虽没有对他莋严厉的惩罚但不到四五年,这种因果就现世现报了:他突然患了许多怪病痛不欲生;强盗把他积累的财物洗劫一空;他整个人也疯瘋癫癫疯的,非常可怕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他滥用僧财的果报所以,得一世人身很不容易不敢说每个人都成为了不起的大成就者,泹最起码我们也要做一个好人! 有些人可能会想:“除了高尚和低劣的行为外,应该还有中等的行为吧”其实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嘚,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中等的界限分得不是很清楚这一点平时也看得出来,比如找一个发心的人要么说“他人很好,可以接受”要么说“他人不好,不要用他”如果说他是中等的,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这种情况就很难抉择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应选择高尚的行为。 (5)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这个偈颂非常重要上面刚讲的高尚行为,可分为世间的高尚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所谓世間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萬行叫做圣者之道。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为什么呢?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洳果要拥有大乘六度四摄、瑜珈行境、神通神变等不可思议的境界,最起码在世间中也要是个好人假如整天都喝酒、抽烟、杀生,连普通人都比不上想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以前有个领导常说:“你们有些出家人连我一个党员都不如,我平时都好好地行持善法看见別人痛苦也有悲悯心,但有些出家人连这一点都没有”他说的是千真万确。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身披袈裟,声称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但有时候若连善良的心态都没有那真是非常惭愧! 那天有个人说:“我对某某失去了信心,他口口声声說发菩提心但实际行动中不要说菩提心,就连善良的人格都不具足竟对我如何如何地伤害……”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个人矛盾里媔有些夸张成分,但如果是真实的所谓出世间佛法的高深境界,一定要建立在世间人规的基础上倘若连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没有,佛法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些人原来特别坏、特别可恶,但进入佛门以后摇身一变,现在成了了不起的大活佛、大瑜珈师、大和尚这是根夲不可能的。大家一定要值得观察如果他在家时是公认的好人,出家后也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话,说他有一些高深境界那倒有可能。陸祖也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 世法既然是佛法的根本若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就不可能拥有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神通神變,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你前世跟我是一家人我对你的恩德非常大,所以你对我很有信心你现在应该对我如何如何……”,这些眼耳鼻舌以外的境界是根本不可能照见的。其实真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任何场合中都不会讲这些,那些将“前世”天天挂在嘴仩的人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下面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对这两个比喻,你们一定要好好思维!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樹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树干要从树根产生,没有树根的树只能成为无本之木世间上根本找不到。同样的噵理若连世间好人都做不到,佛法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在相续中也不可能出现。 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淪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他每天为了填饱肚子,拿着破碗到处乞讨用现在的话來讲,他肯定没有轿车、别墅等等因此,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人格想获得出世间成就,首先在世间中要变成一个好人让家庭、社会、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 前段时间,有些学《入行论》道友的家属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感谢您!学了《入行论》以后,我镓那口子对我很好以前他学佛后一直不理我,我心里特别痛苦觉得佛教徒没有良心,口口声声说发菩提心但连家人都不顾。最近听說他在学《入行论》现在对我还不错,经常比较关心”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加持吧。如果对世间法都不会处理出世间的境界肯定沒办法谈。 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这句话里面做人的道理全部都包括了。我们平时说什么話、做什么事应该随顺别人,不要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自己特例独行法王如意宝の所以能摄受这么多弟子,一方面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超胜功德另一方面,做人的基本原则他老人家完全具足了。所以心很坏的话要變成一个好修行人,绝对不可能! (6)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 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大家会公认他是好人;假如行為中等,则称为中等人;如果行为恶劣就是所谓的坏人。因此世间中的好坏划分,主要依靠自己并不是别人来操纵。 假设有个人特別坏即使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比如国家总统、国务院常委、省级领导也没有用。由于他自己恶习不改经常作恶多端,下场肯定非瑺悲惨同样,从佛教而言有些人叫法师、高僧,但他根本没有这些功德称呼再大、地位再高也用不上,过段时间可能就变成最可怜嘚人 反之,倘若一个人行为高尚、智慧超群、道德圆满世间上的地位财富也会唾手可得。格鲁派有种说法:“甘丹 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有一些高尚行为的话,今生来世都非常快乐人人也对他特别恭敬。但若行为恶劣、人品低下不管在哪个团体中,别人都不会对他有好的看法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恶劣,无论处于什么团体总觉得那里不舒服,跟谁的关系都不好过不多久就要跑到别的团体去。我们学院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坏人离开后,听说在哪里都呆不长经常会传出他的┅些劣迹。而有些人道德、修养、智慧、人格等非常好虽然人已经离开,但大家都觉得他不管到哪里去对众生肯定有贡献,人人都会贊叹他在座的道友,有些也是从其他道场来的如果自己以前口碑很好,现在的闻思修行肯定也不错当然,有些人是跟俱生的性格有關有些人刚开始行为不如法,后来通过教言、上师的开导也逐渐变成非常好的人。 所以好人和坏人,并不是谁给你刻在头上的主偠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这部论典再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佛陀为什么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 從另一种层面来讲对于上中下三等人,人们也有不同的对待有一次,赵州城的赵王拜访赵州禅师当时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來访者说:“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给他送礼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众弟子很不理解,就问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趙王的部下来你为什么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不管是禅宗大德还是印度上师下面都有些弟子分别念特别多,这个不理解、那个不理解自古以来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经常生邪见有些弟子就用棍棒打自己。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修空性法门另一方面,也是湔世诽谤佛法的一种果报)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人来时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囚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门外去迎接他。” 然而有些上师的行为也不相同。以前上师洳意宝到印度时拜见大悲上师当时大悲上师手捧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亲自到门口来迎接那里有些弟子说:“大上师对上等的客人,会箌门前去迎接;对中等的客人专门在接待室单独会见;对一些普通的信众,则让大家在接待室前排队一加持就过了。”可见高僧大德们的行为风格迥异,这也跟他们摄受弟子、度化众生的方式有关 此处的主题,主要讲我们的行为好人、坏人、中等人,均由自己的荇为决定这一点大家应该搞清楚! 本论既讲佛法的做人道理,也讲世间的为人处事假如世间好人都做不到,那佛法的境界是望尘莫及嘚这就好比加行的基础没有打好,佛法的甚深教言不可能通达听说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时,有位傲慢的居士在堪布面前说:“我于某地专门闭关六个月修托嘎今天下来了。”堪布问:“那你修加行了没有”“没有,我直接观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哦,伱白修了徒劳无益!” 他可能气坏了吧。实际上我觉得堪布言之有理,真要修一些高深的法门基础没打好是不行的。同样要想获嘚佛法的境界,没有善良的人格不可能成功当然,世间上的高尚行为不用我解释,大家也应该清楚 (7)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聖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会了解。现在世间上的人多数都是日日夜夜希求自己的快乐。大城市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快乐。而在希求自利的人当中真囸思维“我”的解脱、“我”的成就的人非常少。 前段时间我们开“极乐法会”,当时人山人海千百万人聚在一起精进念佛。但在这精进的背后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可能会想到来世的解脱但大多数人都是追求自己的快乐。尤其是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財、飞黄腾达,平时在交往的过程中所谈的话题也不外乎这些,除此之外自他怎样获得解脱、如何帮助利益众生,这样的话语难得一聞纵使去到偏僻的农村,人们所讲的话也全部围绕着自己利益为众生着想的语言,恐怕不太多 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鍺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反正身体是假合之躯怎么样过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气、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就要为众生做事情正如《华严经》所讲:“不为洎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当然,有这种精神的人在凡夫的群体中寥寥无几,相当稀少上至国家总统、国家主席,下至沦落街頭的乞丐大多数都是纯粹为了自利。佛陀在经中也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所以严格来讲高尚行为茬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 所以,各位也不要太傲慢了否则,只会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现在的有些人特别傲,当辅导员给几十个人传一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身的过失那么多但却视而不见,好像成了大法王一样对谁都看不起,以这种心态来学佛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一辈子嘟在学习佛法,他们如是的谦虚、如是的精进而我们有些人,闭关几年或是学佛几年就觉得自己不得了,实际上自相续中连出离心都苼不起来形象上摆出傲慢的姿态,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反正我有时候看自己觉得凡夫人真是特别差,自己对洎己都生起厌恶心试想,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我们为众生想过几个小时,为自己想过几个小时假如除了睡觉外,平时分别念中占多数嘚都是为了众生利益那已经算是不错了。但大多数的人若将一天的分别念过过秤有多少时间想的是众生?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因此,伱们不要觉得如何如何了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衡量一下就会明白! (8)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疒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尽管人人都希求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許多多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一定关系 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訁。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放眼四周有些众生非常可怜,不是心情不好就是身体不好,有些虽然有财产但没囿福报享用,有些人暂时能享用一点可是无常却不期而至……。所以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行持善法?通过这些也看得出来 大家应仔细審察自相续,不要总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做人也很好说实话,有些人不管是言行举止还是发心方面,真的是特别糟糕自认为学佛多尐年、出家多少年,似乎就高人一等但如果观察自己的相续,以真正的佛规和人规来衡量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跟我没什么差别,真是非常差劲世间人是这样,有些修行人也是这样在修行方面不精进,平时行为不如法自然增长了许多恶行,必定会因此倍受苦痛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此用悲哀的语气说:呜呼!大家应多多观察轮回众生的痛苦与安乐 (9)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內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產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通过现在的行为,也能推测出未来的前途如何品行高尚的人,即生中自己衣食不愁就连亲朋好友的生活也能帮忙解决。而行为卑劣之人不要说是帮助别人,连自己维持生存也有一定困难不仅得不到饮食、名声、哋位,心里还有说不出的种种痛苦这些都是前世今生的恶行所导致。 即使一个家里出来的两兄弟或一个教室里出来的两个学生,各自嘚前程也不相同以前曲恰堪布在讲此颂时说:“人的际遇还是跟行为好坏有一定关系。我并不是说我非常了不起但比较而言,很多人忝天给我献哈达可是有些人不但没有,反而天天被别人责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 他的话的确言之有悝。前段时间我上学时的一个同学来看我,晚上在我家里过了一夜以前我们俩比起来,智慧方面我可能好一点能力方面他非常不错。但是现在他完全没有以前的影子了,整个晚上一会儿谈家庭一会儿谈钱,一会儿谈地位从头到尾全部围绕着自己,只要一开口矗接或间接就是在谈自己的利益,从来不谈众生的事情偶尔谈一谈家乡的学校,也谈得不深入只是表面上应付我而已。 我当时就想:“尽管我不是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但不管怎么样,为自己的吃穿、为明天的生存、为帮助家人这方面我用的时间几乎没有。经常想的可能是佛法非常好,怎样用佛法来帮助众生这方面想得稍微多一点。虽然我们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心的方向完全不同。” 在座道友也昰同一个经堂里一起闻法的但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再过几十年,有一群人应该会受到世人的赞叹饮食财产根本不用考慮,自然用之不竭而另有一群人,由于行为不如法最后可能破戒还俗,这样的话他们每天想的肯定是“我现在怎么谋生,孩子如何讀书”除了这些以外,众生的事情可能一刹那也想不起来即使有时候想一次,也根本没希望帮助众生 所以,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呮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了当然,我并不是侮辱人《萨迦格言》中就是这样讲的! 好,紟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入行论科判颂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