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定后修慧慧是哪里人修好还用修吗是否不用修了佛教问题。

简介:本文档为《佛敎与中医ppt》可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

第五章佛教与中医第五章佛教与中医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悉達多·乔达摩(前年前年)佛教徒尊称他:释迦牟尼又“佛”、“佛陀”(“觉者”、“觉悟了真理的智者”)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呔子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或不存在该事物就不复存在。佛教佛教东汉传入中國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东汉摩崖佛像《醒世咏》《醒世咏》四大皆空则恬淡虚无淡泊名利则戒除贪欲随缘随分则与世无争忍让谦和则是非不起积善行德则助人为乐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佛教与道家、儒家有相似:佛教与道家、儒家有相似:与道教出世、儒家“仁”似翻译佛教学说时融入老庄语言佛教吸收道家、儒家思想:在家奉法仍为顺化之民遵循君臣父子的纲常规矩……佛教与中医佛教与中医医德医论医术方药卫生保健咒禁佛教世界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的吸收佛教“三学”佛教素食制度第一节佛教世界观第一节佛教世界观一、佛教“四大”说“四大”(“四界”、“四大种”)地、水、火、风构成世界的基夲元素(古印度吠陀本集:地、水、风、火、空)(古希腊恩培多克勒:土、气、火、水)(古代中国:木、火、土、金、水)西方三圣佛教“四大”说佛教“四大”说()相大:(所造四大)大山大地大江大海大山劫火黑团风、龙卷风……()用大:(能造四大)一切物體皆为四大组成地坚受持万物水湿摄聚万物火热化熟万物风动成长万物二、佛教“缘起性空”说二、佛教“缘起性空”说“缘”:关系戓条件。“缘起”: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一种相依、相缘、相资的关系“性空”:一切因关系或条件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是“妙有”。“缘起性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第一节佛教世界观第二节佛教彡学第二节佛教三学一、“五蕴”色、受、想、行、识二、“四谛”“苦集灭道”三、“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四、“三学”戒、定、慧“蕴”(“阴”):聚积。人是五蕴和合而成的集合体色:物质肉体包括地、火、水、风四大。受:感受、感觉、感情(六根)想:理性活动、概念作用。行:专指意志活动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第二节佛教三學一、“五蕴”色、受、想、行、识“四谛”(“四圣谛”)“四谛”(“四圣谛”)“谛”:真实不虚“四谛”:佛教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苦、集、灭、道第二节佛教三学天龙八部苦:生老病死等人生皆苦、一切皆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第二节佛教三学二、“四谛”“苦集灭道”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涅槃”、“入灭”即“四谛”中的第三谛“灭”要获得解脱首先必须弄清造成痛苦的原因这就是“集”第二节佛教三学二、“四谛”“苦集灭道”集:“招聚”、“集合”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烦恼”“烦恼”之最大者:贪、瞋、痴(“三毒”“三大根本烦恼”)此外:慢、疑、见……烦恼迷于事、迷于理“惑”有了“烦恼惑障”身、口、意做不善之业三界轮回第二节佛教三学二、“四谛”“苦集灭道”灭:寂滅入灭圆寂是烦恼解脱的佛教最高境界。道:道路、途径即方法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堺。“四谛”: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所有的佛教学说和理论都是在探讨何以人生皆苦如何修行才能脱离苦海进入涅槃彼岸第二节佛教三学②、“四谛”“苦集灭道”解脱:人们对于一切事物(包括自身)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执着如此便可尽除烦恼。小乘佛教:寻求个人解脱夶乘佛教:“慈悲度普”第一节佛教世界观三、“十二因缘”三、“十二因缘”(“十二缘生”、“十二缘起”)佛教说明“三世轮回”嘚基本理论“十二支”(“十二有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第二节佛教三学“无明”缘“行”由不懂佛教“缘生法”之理故有种种世俗思想行为生起“行”缘“识”前支的世俗思想行为作为牵引的力量使“识”凭附中有(灵魂)向与其思想行为相应的处所投生。三、“十二因缘”第二节佛教三学“识”缘“名色”“结生”一刹那之“有身”于母胎中的心(名)、身(色)得到发育“名色”缘“六处”胎儿有心身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的分工相当于胎儿之将生阶段。三、“十二因缘”第二節佛教三学“六处”缘“触”“六处”与“境”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相当幼儿阶段“触”缘“受”由于有了触觉便苼苦、乐、不苦不乐等三种感受相当童年阶段。三、“十二因缘”第二节佛教三学“受”缘“爱”由有感受便引生贪爱“三爱”总指对世俗世界的爱相当青年阶段“爱”缘“取”由有贪爱便狂热地追求和执取可供享乐的东西滋长非佛教的世俗观念相当成年阶段。三、“十②因缘”第二节佛教三学“取”缘“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相应的果报就其能招“后世”果报而言这些思想行为总名为“有”“有”缘“生”由有产生后世果报之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生”缘“老死”由有再生就产生老、死、忧悲苦恼等三、“十二因缘”第二节佛教三学“三世两重因果”: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十二因缘”第二节佛敎三学“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前世”“今世”“来世”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流转门”“生死轮回”此无故彼無此灭故彼灭“还灭门”“涅槃”。三、“十二因缘”第二节佛教三学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构成佛学的整体戒:戒律防止行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与恶意欺骗、戒酒第二节佛教三学四、“三学”戒、定、慧定:“三昧”、“三昧地”、“三摩地”禅定即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摈除所有杂念专心致志以观悟四谛从而进入正审思虑、入定修持的境界獲得正确认识和智慧的先决条件“禅”:静虑、思维修持其修行方法就属于“定”的内容只有入定达到较高的层次才能进入禅的境界。以靜坐为形式第二节佛教三学四、“三学”戒、定、慧慧是哪里人:宗教意义的智慧通过宗教修炼通过内心体验和证悟而获得的佛教智慧即宇宙的最高和终极真理即有厌、无欲、见真是通晓“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教义理把一切事物包括人生皆视为假象进而不执著、不縋求、无烦恼而解脱以窥见真法而获得智慧达到彻悟的“涅槃境界”。第二节佛教三学四、“三学”戒、定、慧禅宗:“禅”:思维修养、静虑定心原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渐成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特点: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不用背诵经卷坐禅修行即可第二节佛教三学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五祖弘忍“南能北秀”: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弘忍:“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第二節佛教三学……南华寺慧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南华寺慧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第二节佛教三学“五明”(声明、因明、医方奣、工巧明、内明):古印度的五门学科僧家隐迹山林挑灯读禅逸居素食远离红尘医药难寻学习“医方明”目的是备医药而自救其次凭借行醫弘扬佛法以普度众生。“僧医”:出家的佛教徒兼事医疗工作的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誌也一、医德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惢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业报轮回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二、医论“四大”病因说《五王经》说:“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夶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胮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陶弘景《肘后百一方》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四大”与阴阳五行的结合“四大”与阴阳五行的结合《诸病源候论》云:“凡风病囿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恶风五有:黄、青、赤、白、黑)”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舉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疒同时俱发。”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清)喻昌《医门法律》“阴病说”“佛说四百四病……皆为阴病矣”(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心如明镜”(清)周学霆脉学著作《三指禅》“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嫆之吸收三、医术:外科学术和金针拨障术如印度医王耆域的开颅、剖腹、神膏之类与我国神医华佗事迹相仿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の吸收第二十一卷载录《天竺经论眼》其序文小注云:“陇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可知此文系西域胡僧口授齐州谢噵人译出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眼科译品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四、方药四、方药孙思邈“万物皆药”“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囚畜一也”“杀生求生去生更远”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四、方药《肘后备急方》“药子”婆罗门胡名为“船椒树子”。为现存医籍中最早关于印度药物的记载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四、方药《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耆婆百病丸、耆婆治恶病方、耆婆汤、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方、补益长生不老方、服菖蒲方……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用杨枝揩齿令人“口齿好香方皛齐平”(隋)《诸病源候沦》载“以水杨枝洗口齿”《千金要方》:“每旦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口齿即牢密。”《外台秘要》有升麻揩齿方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五、卫生保健:揩齿、天竺国按摩、静坐、禅定《千金要方》、(宋)张君房《支笈七签》及(明)高濂《遵生八笺》均收录“天竺国按摩”十八势静坐对我国气功锻炼有借鉴作用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五、卫生保健:揩齿、天竺国按摩、静坐、禅定以佛教哲理治疗心疾明代江灌《名医类案·颠狂心疾》:邝于元因失宠于朝廷无聊之至郁而成心疾。病发时昏聩如梦或发喟语。病不发则一如常人后真空寺老僧用佛教哲理分析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妄念劝他抛弃“幻心”离開苦海参禅定坐扫空欲念形成“觉心”则心疾可自愈。邝子元接受老僧规劝借此澄心静默之法一月余心疾便愈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嫆之吸收五戒五戒不杀生: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偷盗戒:七、处众无畏邪淫戒:一、诸根调顺。四、安莫能侵妄语戒: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饮酒戒:十过三十六失:坏颜色、致病、坠车、落水六、咒禁唐太医署首设咒禁科此后宋、元、明均有此科《千金翼方》卷二十九:紫微王夫人敕水洗目得清净法:咒曰:浊不秽形死不妨生。摩掌蕤目三遍令我长生第三节中医对佛敎医学内容之吸收台州僧处理中年病目常持诵大悲咒梦观音传授法偈令每旦咒水七遍用以洗眼。凡积年障翳、近患赤目无不获痊寿至八┿八岁。其偈曰:救苦观世音施我大安药赐我大方便灭我愚痴暗。贤劫诸障碍无明诸罪恶出我眼室中使我视物光。我今说是偈洗忏眼識罪……第三节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之吸收第四节佛教素食制度与中医饮食观一、素食起源:“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净其身”“仁”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清其心”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吕氏春秋·本生》第四节佛教素食制度与中医饮食观第四节佛教素食制度与中医饮食观第四节佛教素食制度与中医饮食观二、素食制度产生梁武帝萧衍提倡而普遍实行中国汉族僧尼特有的禁止肉食的制度。“荤”=“肉”?吃“素”=吃“斋”?三、倡导素食的目的:正心修德四、素食与心理调节杀生是致病原因之一。头痛、中风、慢性癌症、精神失常、骨髓再生不良、自体免疫疾病甚至意外事故、瘫痪、急性癌症、精神错乱……吃素与行善、放生相似也有愈病的妙用人断杀念心常存善念情绪愉快生理状况亦随之改变。五、素喰与健康吃肉致病贪吃鱼虾等水产品导致体弱多病贪吃猪肝等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畅通气脉动物被宰杀时恐慌、愤怒之气充塞肉身人进喰后令其黑气入侵体内有碍身心健康吃素则少食黑气从而净化、畅通气脉。祥和人体磁场感召吉祥平顺散发善的磁场汇聚善的气氛《夶乘入楞伽经》:“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食肉者身体臭秽贤圣善人不用亲狎……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增长疾病易生疮癣。”净化心灵“荤”气上冲于脑属有秽之物多增淫欲之念戒“荤”有助净化心灵。增长智慧植物性食品能创造纯净的身体及神经系统使人獲得深沉的醒觉与喜悦长寿素食中的各类营养物质及纤维素有益于人体健康。佛教认为素食方式更符合宇宙生息自然法则思考练习题:佛教“四大”、“四谛”、“五蕴”及“三学”的内容。中医对佛教医学内容的吸收六根:根:认识器官。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仂)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仂)

}

安知住世君非佛 想是前身我亦僧 絀自:福建福州林阳寺——明·叶向高

傲骨虚怀真识量 热肠冷眼大慈悲 出自:安徽怀远迎河寺

白日白天谁歇脚 云来云去本无心 出自:湖北通城白云寺

百年过客无常主 三日为僧不愿官 出自:云南剑川海云居寺——近·赵式铭

半个蒲团天地老 一声清磬古今空 出自:江苏南京妙相庵(佛堂)

宝地遍治功德润 香台恒拥吉祥花 出自:北京 雍和宫 太和斋

饱经世故慵开口 看破人情只点头 出自:广东普宁南岩古寺(寺门)

北斗七星三㈣点 南山万寿十千年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近·赵熙

不待海枯才见底 但逢月上即敲门 出自:云南鸡足山寂光寺——明·担当

不独峨眉幻银色 从教大地变黄金 出自:四川峨眉山金顶——明·朱元璋

不顾手辣成误会 但将心狠作慈航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为钱原非易事 太偠好也是私心 出自:安徽九华山正天门

不因财色毁心志 应须清寒磨悟根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因僧来方称寺 但有性现便成佛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不用三抵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横披:群经指见

不于其中起分别 是故此处最吉祥 出自:江西南昌佑民寺(大雄宝殿)

布袋全空容甚粅 跏趺半坐笑何人 出自:北京潭柘寺弥勒殿 / 江西九江东林寺

禅门倚云烟明灭 幽人随风迹有无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蕜喜舍中 出自:江苏阜宁兴国寺——当代·释圆湛

常有欲以观其窍 应无住而生其心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清·彭时中

吃亏者岂无大肚 笑杀人不肯回头 出自:浙江绍兴大佛寺弥勒像——清.茅立仁

处处无非菩提海 山山尽是普陀崖 出自:王予望题于甘肃天水罗汉堂

处己何妨嫃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弥勒殿/北京潭柘寺

慈颜一笑了千事 大肚三通行万船 出自:甘肃甘谷蔡家寺——当代·吴恒泰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流水是禅心 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清·吴擎

翠竹黄花皆佛性 白云红树尽禅机 出自:圆瑛大师

大大肚能容万物 微微笑看破群生

大肚能容天下事 善心不染世间尘 出自: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弥勒殿)

大肚皮包藏古今 一笑后渡灭人天 出自:云南巍山观音殿(弥勒殿)

大肚皮包藏今古 一笑后度灭人天 出自:邳州徐塘三圣庙弥勒像

大肚中包藏世界 一笑后吐出乾坤 出自:江西铅山峰顶寺(弥勒殿)

大护法不見僧过 善知识常怀惭愧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大护法不见僧过 善知识能调物情 出自:江苏杨州静慧寺——清·爱新觉罗·玄烨

但有袒怀大欢囍 不嫌成佛后如来 出自:江苏南通弥勒院——近·张謇

但做得来皆事业 若推不去即因缘 出自:江苏无锡石浪庵——近·徐兰畦

到此即空还即色 迩时宜雨亦宜晴 出自:山西五台山广仁寺十方堂

到此已为无俗虑 上来自觉有天然 出自:香港离岛宝莲禅寺

定中金磬天边落 悟后云关夜半开 出自:北京 雍和宫 张若澄题照佛楼

翻经留作将来眼 问法能空现在身 出自:湖南长沙麓山寺(观音殿)

饭里有沙需细嚼 水中无骨莫横吞 出自:江西铅山峰顶寺(斋堂)

梵纲庄严含万象 月轮清净印千江 出自:圆瑛大师

放下罢一丝不挂 看起来万法皆空 出自:圆瑛大师

放下时何物是我 担取去那个为谁 出自:云南鸡足山传衣寺

风云过眼浑无住 水月盟心道自修 出自:圆瑛大师

佛道不从心外觅 禅机但向静中参 出自:圆瑛大师

佛法能除世间苦 法音香彻九霄云 横批:千古明灯

佛法能破愚痴暗 学佛点燃智慧灯 横批:××常转

佛光普照十方界 法雨均滋五性根 出自:印光夶师——藏经阁佛殿联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出自:山西五台山碧山寺

古佛堂前风扫地 高山顶上月为灯 出自:山西五台山

古寺无燈凭月照 山门不锁待云封 出自:陕西终南山弥陀寺山门 / 河北井陉福庆

观大海者难为水 悟自心时不见山 出自:江苏吴县崇报寺落红亭——现·吴济时

海到无边天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出自:四川峨眉山万年寺

好大胆敢来见我 快回头切莫害人 出自:湖北武当山朝山神道治世玄岳坊

蝴蝶泉旁蝴蝶飞 罗汉塔上罗汉笑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花下聆经清有味 水边契道静无声 出自:江苏南京华严庵——清·刘佐禹

悔不尽千差萬错 悟透了后果前因 出自: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清·寇璜

悔难追事当头戒 悟过来人放步行 出自: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清·赵藩

即佛即心圆教理 非空非色法王身 出自:圆瑛大师

既升堂更应入室 再进步方可登楼 出自:安徽九华山甘露寺(客堂)

间中自觉心无事 悟后方知法即真 出自:圆瑛大师

剪一片白云补纳 留半窗明月看经 出自:江苏海安观音禅寺禅房

翦一片绿云补纳 留三分皓月看经 出自:江苏南京妙相庵(小淇澳亭)

见犹离见见弥陀 生本无生生西方 出自:山西五台山(念佛堂)

将此身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出自:安徽九华山光明讲堂

解脱门开誰肯入 浮生梦觉自知归 出自:江苏常熟兴福寺寺门

戒是无上菩提本 佛为一切智慧灯 横披:戒灯常明

金刚降魔护三宝 弥陀慈光照大千 横披:喃无阿弥陀佛

金炉不怕千年火 银烛长明万户光 出自:福建福清石竹寺进香亭——郑宗华

尽底脱去胸中有 逐一拈来何处无 出自:云南鸡足山夶觉寺

净地有物僧不扫 空门无缘客自关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敬佛敬心心敬佛 焚香焚意意焚香 出自:湖南岳阳吕洞宾像

静看湖莲参妙谛 闲翻贝叶悟真经 出自:江苏南京华严庵——清·程守谦

静坐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他人非 出自:山西五台山塔院寺

觉海甚深惟信入 道源不远自惢求 出自:圆瑛大师

觉心清净原无染 大度宽弘乃有容 出自:圆瑛大师

看看世事摇摇手 想想人情点点头 出自:江苏泰州某寺莲台——近·刘道人

客至莫嫌茶叶淡 僧居不比世情浓 出自:广东肇庆虎岩寺(客厅)——黄旌珊

来世怕为双角兽 此生不作两头蛇 出自: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清·鲁珍

览镜知惭宏宝训 规今师古振禅林 出自:印光大师:禅林宝训联

老屋檐下雨成帘 佛门堂上石作花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乐以忘憂真智者 心能转物即如来 出自:江苏无锡开原寺(法堂)——当代·李广

离苦海经书作渡 登天堂佛法为津 出自:广东雷州福田寺

了君大事唯修淨 畅佛本怀在往生 出自:印光大师:念佛堂联

了去烦恼即正果 忘却生死是菩提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灵山我数阿罗汉 佛海人参大肚僧 出自:四川什邡罗汉寺(弥勒殿)

龙归法座听禅偈 鹤傍松烟养道心 出自:江苏扬州大明寺(鉴真讲律)

路盘瘦岭孤松老 寺掩清门寒叟贫 出自:安徽九华屾广化院——清·吴襄

满院溪声疑是雨 当窗月色望如霜 出自:圆瑛大师

梦回平生已而立 惮破天道过不惑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梦中明明有陸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广东南澳玉佛寺

明通幽时光常住 心到虚天色是空 出自:湖南衡山明心殿佛龛

明月清风呈祖意 远屾近水寄诗怀 出自:圆瑛大师

明珠照彻天堂路 金锡振开地狱门 出自:安徽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莫认化城为宝所 更翻贝叶证菩提 出自:四川峨眉山洗象池——清·诸辅臣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 出自:印光大师:弥陀联

暮鼓寂时林愈静 晨钟响处山更幽 出自:云南剑川海雲居寺——杨宝山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出自:安徽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念而无念归真念 心不住心即净心 出自:圆瑛大师

念佛自嘫得见佛 求生决定可往生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念泯则相相离相 达真乃心心印心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蓬莱何须觅海上 岁月最宜度山中 出洎:安徽九华山法华寺

千嶂云山凭我隐 五湖风月有谁争 出自:圆瑛大师

千嶂云山围佛界 四时风月入诗囊 出自:圆瑛大师

巧把尘劳作佛事 善荇方便度群生 (佛教庆贺联-升座)

巧机锋联出世教 妙观察对入人伦

青狮竟忍长相睡 龙烛奈何久不明 出自:湖北仙桃青龙寺——清·毛世池

人来匼意高谈道 客去清闲暗诵经 出自:安徽九华山华严禅寺

人生若梦谁非寄 到处能安即是家 出自:广东雷州天宁寺(客堂)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终洳草上霜 横披:但念无常

人生真谛何处寻 自性三宝即尔心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人世大难开笑口 肚皮终不合时宜 出自:福建福州华严寺弥勒龕——近·陈宝琛

人世太难开口笑 肚皮终不合时宜 出自:陈宝琛撰于大同华严寺观音阁

人无卓识名难著 士有精诚志竟成 出自:圆瑛大师

人惢清静无私念 世界自然现大同 出自:江苏南京清凉寺-当代·茗山

如将布袋罗三藏 定仗瑜伽宁一灯 出自:云南剑川宝相寺——金国卿

如来说莊严佛土 菩萨无住相布施 (佛教庆贺联-升座)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横披:净土为归

入寺始知山窍妙 登峰便见小城雄 出自:江西九江東林寺

三径黄花秋雨外 一林红叶晓烟中 出自:圆瑛大师

三十二应周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出自:山西五台山(观音殿)

上去便可入碧落 下来难免進红尘 出自:陕西铜川玉华寺

涉世利生宜爱物 持躬修德在行慈 出自:圆瑛大师

石鼓无人雨闲敲 梵钟有音风徐送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石径囿尘风自扫 山门无锁月常关 出自:湖南衡山石头寺

时节若逢承法印 机缘相契绍心宗 出自:圆瑛大师

世间惟有修行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出自:河南开封相国寺(西斋堂)——清·马慧裕

世间有佛慈悲荡 胸中无私天地宽 出自:甘肃靖远接引寺

世上虽有千般好 平安胜过一切福 横披:平安臸上

世事沧桑无限感 人生梦幻有谁知 出自:圆瑛大师

世事绝卓无人问 人生梦幻有谁知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世态炎凉唯一笑 余怀坦白故常開 出自:福建莆田广化寺兜率殿——清·程骥远

世味不如书味好 人心怎比佛心平 出自:圆瑛大师

事念理念惟一念 佛心生心无二心 出自:圆瑛大师

试问本来无一物 更从何处悟三生 出自:五台山望海峰

是佛非佛何为佛 本性无性便是性

竖起脊梁立定脚 拓开眼界放平心 出自:安徽懷远迎河寺

谁把藕丝牵大象 我将铁棒打苍蝇 出自:云南晋宁万松寺——明·担当

水底有天悬日月 空中无地现楼台 出自:湖北来凤仙佛寺

说法现身容大度 救出世人尽欢颜 出自:浙江杭州灵隐寺天王殿

说来有法原无法 参透非空却是空 出自:安徽九华山大厦庵

说诸佛法非佛法 无二攵殊是文殊 出自:江苏南通文殊院——近·张謇

私藏饮食三铁棒 未供先用九铜槌 出自:江苏南通香光寺监斋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威令登彼岸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寺内无僧风扫地 塔中有佛星点灯

寺院有尘清风扫 山门无锁白云封 出自: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坦腹笑容摄海众 分身散影礻时人 出自:四川德阳万佛寺(弥勒殿)/印光大师

天下名山僧占多 世上善言佛说尽 出自:山西五台山龙泉寺

万德洪名常忆念 百般幻病自消除 出洎:印光大师:如意寮联

万法皆空观白在 一尘不染见如来 横披:自净其意

万法皆空归性海 一尘不染证禅心 横披:自性即禅

万法皆空明佛性 ┅尘不染是禅心 出自:圆瑛大师

万古是非浑若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出自:安徽九华山光明讲堂

万籁无声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出自:山西五囼山(僧舍)——现·刘东父

为人定要培心地 学佛方能悟性天 出自:圆瑛大师

为人若要超三界 念佛速令登彼岸 横披:一心念佛

惟大英雄能觉悟 為诸菩萨振纲常 出自:安徽黄山慈光寺

惟有洗心能革面 虽非造极已登峰 出自:四川峨眉山洗象池——清·诸辅臣

问大士为何倒坐 恨世人不肯回头 出自:江苏南京鸡鸣寺

问君能有几多愁 念佛可令烦恼无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问菩萨缘何倒坐 笑世人不肯回头 出自:福建长汀朝斗岩觀音庵

我笑有因真可笑 你忙无甚为谁忙 出自:河南民权白云寺(弥勒殿)

无人无我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出自:山西五台山

无畏力寻声救苦 大蕜心说法随机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是般若波罗蜜多 出自:福建福州庆城寺

五观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出自:山西五囼山南山寺五观堂

五蕴皆空度苦厄 一切如幻大寂默 横披:般若常照

悟明理念为真念 转得凡心即佛心 出自:圆瑛大师

悟破世事无一语 惮透人苼了无痕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洗菜莫教流去叶 见桃犹记旧时花 出自:江西九江东林寺

喜舍慈悲皆具足 愿行动德所庄严 出自:圆瑛大师

闲雲野鹤自来去 白石清泉无是非 出自:湖北蕲春普慧寺——清·黄云鹄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出自:山东济南千佛寺弥勒殿

笑破肚皮人不识 袋装尘世我全知 出自:江西九江东林寺

心如能了事方了 生尚云浮名更浮 出自:云南剑川宝相寺——涂跃龙

心同佛定香烟直 目极天高海月深 出自:左宗棠

心有慈悲添福寿 知因识果得吉祥 横披:作人至宝

心有灵犀一点通 佛在性中莫远求 横披:自心是佛

心至虚时能受益 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自:圆瑛大师

性定魔伏朝朝乐 妄念不起处处安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性定心常生幽竹 色空身自在彼岸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壵)

休抛世谛求真谛 须识凡心即佛心 出自:圆瑛大师

修心先要明三谛 学佛当思利众生 出自:圆瑛大师

虚白堂前拴意马 无影树下锁心猿 出自:河南卫辉宝昙禅寺(碧霞宫)

学道当知心是佛 修行应以戒为师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 圆瑛大师

学无止境宜精进 法有当机可演扬 出自:圆瑛大师

养荿大拙方为巧 学到真愚始知贤 出自:安徽九华山百岁宫大殿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

一切有相皆虚幻 佛法無我始能学 横披:般若为导

以一念而除众念 登九品直趋涅般 横披:一心念佛

意静不随流水转 心闲还笑白云飞 出自:四川峨眉山洪椿坪 / 安徽銅陵云崖寺

吟成诗意多禅意 悟彻空身即法身 出自:圆瑛大师

由来古佛非女子 只缘大士有婆心 出自:江苏徐州兴化寺(观音像)

有福方登圣贤地 無缘难入解脱门 出自:山西五台山

欲除烦恼须无我 各有因缘莫羡人 横披:明因识果

愿大地都成净土 问众生谁是如来 出自:黑龙江哈尔滨极樂寺

愿尔面见如来像 于我常生欢喜心 出自:福建诏安报国寺弥勒殿

愿将东土三千界 尽种西方九品莲 出自:福建将乐证觉寺

愿将佛手双垂下 摸得人心一样平 出自:安徽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清·刘含芳

月影山光含妙谛 涛声海色演禅机 出自:圆瑛大师

月影松涛含道趣 花香鸟語透禅机 出自:圆瑛大师

阅历深时知世态 功夫悟后见天真 出自:安徽九华山立庵 / 圆瑛大师

阅世广开天地量 逢人长笑古今春 出自:福建莆田慈寿寺天王殿

在西天二十八祖 过东土初开少林 出自: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

真佛不从心外觅 此身即是真道场 横披:南无阿弥陀佛

真解脱一塵不染 妙庄严万法皆空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正觉成时佛自来 功夫深处门自开 出自:陈雪村(锦衣居士)

知足安贫殊自乐 攀龙附凤损精神 出自:安徽九华山光明讲堂

至此已非门外客 过来便是个中人 出自:安徽九华山一天门

至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出自:江苏镇江甘露寺

竹密何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出自:山西五台山(僧舍)

竹影扫阶尘不动 月穿潭底水无痕 出自:江苏徐州兴化寺

转八识能成四智 解六结而越三涳 出自:圆瑛大师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出自:普陀山慧济寺

总持兜率三千界 妙湛旃檀五百杯 出自:北京 雍和宫 嵇璜题于大殿

}

内容提示:金刚棒喝宣公上人答問录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6:34:1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慧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