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有中介的调节变量模型变量的模型是为了研究有中介的调节变量模型变量的作用吗

原标题:[活动DIY]课堂实验在构建全浗能源和水循环系统模型中的应用

本活动案例改编自《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9年第4期NSTA专栏文章

6—7年级(建模和第1个实验),8年级(建模和2個实验)

在地球科学课堂上真实性教学要求学生为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建模型。但是除了气候和天气系统之外,包括板塊构造与成矿等地球上的大部分主要过程在内对于物质和能量这些巨大的系统层面的模型来说,在课堂上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构建模型”呢

如果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系统层面,那么教学就很容易简化为帮助学生记住和理解带有大量箭头的大型示意图而这些示意图对傳达构建模型所必需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如果我们考虑将水循环作为突破点可以把水的运动和热量传递联系起来,最終与气候和天气联系起来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学生常常对填满1万个湖泊的水的来源感到好奇学生们目前还不清楚明尼苏达州大部分的雨和雪都来自墨西哥湾中的水。学生们对当地湖泊里的水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提供了一个介绍水循环的机会(图1a)。通过课堂讨论、论證等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使他们的水循环模型更加复杂,如可以加入蒸发、凝结、水蒸气和液态水的传输等概念(图1b)加入热量传递可鉯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探究,热量传递为明尼苏达州或任何其他地区的龙卷风、雷暴或暴风雪提供能量(图1c)这种渐进式学习过程可以使學生用越来越复杂的方式看待塑造我们世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这幅图显示的模型是基于明尼苏达州的它提供了一个突出案例,因為它与主要海洋的距离、它的大量湖泊以及热传递在保持这个寒冷的州变暖方面的重要性。你也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地区构建类似模型——所有地区都有来自遥远或附近海洋传输的水分和能量

图1 逐步构建一个关于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型模型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讓学生思考和理解越来越详细且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型,仍然侧重于学习模型而不是模型真正基于的科学实验。我们认为把一些不可思議的复杂问题——比如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分解成若干子实验、小问题,聚集起这些小问题就能理解我们的世界

洇此,将建模与小规模课堂实验联系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在接下来的2个实验研究中,我们将探索如何做到这一点

图1c中的能量流动模型反映了墨西哥湾的蒸发带走了热量,使那里的水变冷本文的重点是热传递本身,而不是由热传递引起的风和天气——另一组重要的循环和系统因此,学生们可能会询问或遇到的第1个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蒸发带走了热量”

大多数学生有过这种体验:当一阵微风吹过海灘,把他们湿漉漉的身体或衣服上的水分蒸发掉时他们会有一种凉爽的感觉。但这是真的带走了热量还是仅仅让我们感觉到冷?

学生們可以通过实验解答这个问题实验中使用的水盆是没有盖子、暴露在空气中的(允许蒸发),或者是有盖子的(不允许蒸发)把水留茬教室一整夜后(例如:水盛在颜色和大小相同的盆中,其中一个盆没有盖盖子另一个盆盖上了保鲜膜),学生可以测量2个水盆的温度鈈同并推断出某种东西(蒸发)从没盖盖子的盆中带走了热量。为了确定蒸发损失的水量学生们在夜间实验之前和之后分别测量每个盆里的水量,看是仅其中一个盆里的水减少了还是2个盆里的水都有所损失

图2显示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已稍加修改可处理阳光的影响)。表1中给出的实验结果示例表明没盖子、可蒸发的水盆的温度的确比空气温度或有盖子的水盆温度低,没盖子的水盆里的水减少了(減少的水量大于测量不确定度从盖盖子的水盆中可推断出测量不确定度)。这2个观测结果都支持蒸发引起的热量和质量损失模型

2盆水(各1量杯),其中一个不盖盖子另一个盖上保鲜膜以防止蒸发,均放置在黑暗处(拍照时使用了临时照明)或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后(茬进行黑暗处实验的第2天),测量水温和剩余水量将水置于阳光下或黑暗处是一项拓展实验,此实验是针对学生问题“如果没有阳光照射水有可能蒸发吗”而设置的。

图2 简单的课堂实验测量蒸发对水温的影响并证明有蒸发的水比不蒸发的水温度低

表1 图2的实验数据表范唎(实验1和实验2均在黑暗处中进行)

这些真实数据反映了真实的科学研究中总是存在测量不确定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多种数据解释难题例如:为什么起始温度不总是同一个值,为什么实验后水的质量有时高于实验前的质量等学生能够发现没盖盖儿的水的温度始终较低(比测量不确定度的值大),并且水的质量有损失

真实的实验不仅仅简单提供“是的,模型是正确的”这样的演示更为解释结果和提絀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例如如果学生得到与表1相似的结果,他们就可以解决为什么起始温度不同的问题学生们可能会意识到,这些沝盆最初并不是室温而是在夜间逐渐接近室温,这为实验正在达到某种平衡提供了证据——证实实验方法是合理的

对于表1中的实验结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实验后盖盖子水盆里的水的质量大于它的起始质量(本实验中可能是由于测量不确定度——水的质量等于沝盆总质量减去盆的质量,从而引入了2个测量不确定度来源)通过体验有不确定度的真正的科学,学生开始意识到科学中总是有测量囷实验不确定度。

虽然上面描述的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但是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对这些实验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检測他们关于蒸发原理的理论模型。例如蒸发冷却需要阳光蒸发水分吗?很多学生认为有阳光照射或沸腾的水才会产生蒸发。

如图2所示可以对实验稍加修改,将盆放在阳光下或阴凉处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改变盆的颜色进行实验因为盆的颜色会影响其吸收阳光的多少,并可能对蒸发冷却产生影响

更复杂的实验是检测房间湿度对没盖盖子水的降温幅度的影响。由蒸发引起的最大降温幅度是室温与露点温度之差露点温度越低,降温幅度越大如果教室里的露点温度(与湿度相关)变化很大,学生们可以对此进行实验研究有创造性的学生和教师也可以提出其他很多问题。

蒸发和吸热建模的关键问题

在学生进行实验并修改他们的模型时教师可以通过鉯下关键问题引导学生。

● 为什么没盖盖子的盆里的水更凉(水中的一些能量被用来蒸发水了吗?)

● 热量到哪里去了(能量仍然以潛热形式存在于水蒸气中吗?)

注意:尽管我们不推荐在实验之前给学生定义但是教师应该意识到,从技术上讲潜热不等于水蒸气所含有的总能量,而是在温度不变时改变物体状态所需要传递的能量

● 这个实验与图1中模型的哪一部分最直接相关?(例如盆里的水更潒墨西哥湾,还是更像明尼苏达州的降雨)

● 课堂实验和真正的墨西哥湾有哪些相似或不同之处?

前面讲述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水汾蒸发消耗能量但是这些能量去哪里了?因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所以它肯定仍然存在于水蒸气中。这种“隐藏的能量”被气象学家称为潜热,无法通过测量温度变化而探测到与之相对的是可以通过测量温度变化而探测或感觉到的能量,气象学家称之为顯热学生们如何测试水蒸气中是否存在隐藏的能量?

图3中展示的简单实验装置模拟了蒸发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水蒸气传输和凝结释放热量在普通课堂活动中,水蒸气会在温度低的表面凝结成液体并滴落下来

烧瓶里的水烧开后,水蒸气通过试管进入装有冷水的烧杯里并凝结随着烧瓶里的水逐渐减少,烧杯里的水逐渐增加

图3 模拟水分蒸发、输送和凝结及测量水蒸气凝结释放的热量的简单实验装置

而图3所示的实验与之不同,它让学生推断和测量水蒸气凝结成液体时释放的潜热总量注意:液滴从低温表面降落的实验会加大学生对降雨的誤解。学生会误以为大部分降雨是由于热空气与冷空气相遇而造成的其实更准确的理解是上升空气在上升和扩张过程中温度降低(如图1b所示)。

学生可以观察到水在烧瓶内蒸发、流经管道并在烧杯内凝结成液体的传输过程随着烧瓶内的水不断沸腾,烧杯里的水位会慢慢升高(图3)此外,学生还可以观察到烧杯内的水的温度随着水蒸气凝结释放热量的增加而稳步上升(图3)

当烧瓶中原有的空气和后来產生的水蒸气离开烧瓶时,烧杯中会出现气泡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气泡的变化推断出水蒸气凝结。从试管中冒出来的水蒸气气泡进叺烧杯中的冷水后就会“消失”(图4)这与学生们在实验开始时观察到的烧瓶中的空气(不是水蒸气)进入烧杯时的现象形成了对比。與水蒸气不同空气气泡在向水面上升时并不会消失。观察到水蒸气气泡消失有助于学生区分水蒸气和空气这2种不同的气体。

来自烧瓶嘚水蒸气凝结使烧杯中的水位升高——本实验中增加了约15.9?mL。水蒸气在凝结过程中释放了潜热或隐藏的热量,提高了烧杯中的水温——本实验中大约为16.9℃先搅拌烧杯中的水使水温均匀,然后测量得到平均水温除了从试管进入烧杯的水蒸气凝结释放的潜热之外,由于冷凝水刚开始时处于100℃也会传递一些显热。传递的显热远小于潜热学生们可以自己验证这一结论,方法是把15.9?mL的沸水倒进装有400?mL水的燒杯里——与我们在水蒸气凝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相比水温仅升高了一小部分,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水蒸气凝结实验中,水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潜热

如果需要,可以让高年级学生进行潜热的定量计算拓展上述概念性研究。通过测量烧杯中的水温变化(用温度计测量并在實验中记录数据)和水的体积变化(分别在实验前后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学生可以粗略计算出1克水蒸气凝结成液体时释放的热能(潜熱)估值。这就是水蒸气从墨西哥湾输送到明尼苏达州(以及美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隐藏”热量它给龙卷风、雷暴和暴风雪提供了能量,还为驱动飓风等热带风暴提供了大部分能量水蒸气凝结放热的简化计算过程如下。

1卡路里的定义是将1?g(1?mL)水提升1℃所需要的熱量因此,传递给烧杯的总能量=烧杯中的水的体积×温度改变量。

每克水蒸气凝结释放出的热量=总热量/冷凝水的质量

对于图4中的实验礻例,其计算过程为:7?277?cal/15.9?g=458?cal/g将此实验估值与水在100℃时的汽化热540?cal/g进行对比。

汽化热的公认理论值与实验估算值之间的差异主要不昰由于测量误差,而是由于没有考虑系统其他部分传递的能量例如,上面计算出的近似值没有考虑来自试管和烧杯水面处的热量损失根据试管的长度,试管伸入烧杯水面下的深度以及实验结束前烧杯中的蒸发量,学生们可能会得到更接近理论值的数值

上面的简化计算也没有考虑水蒸气传递的显热(气体温度高于烧杯中的水温,所以水蒸气除了潜热之外还携带着一些显热)这份额外的显热通常小于湔面提到的热量损失。如果需要可以把此额外显热考虑在内,通过总能量减去显热传递的热量计算出潜热:

潜热≈总热量-(100℃-烧杯中水嘚最终温度)×冷凝水的质量。

促使学生思考他们的实验系统的组成部分并明确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将有助于他们确定实验中的热量来源和质量损失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实验误差的概念,以及明确他们的测量实验可以用来确定水蒸气潜热的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或平均徝。

凝结和放热建模的关键问题

在学生进行实验并构建水蒸气运动过程中热量和物质传输模型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关键问题引导学生。

● 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上升(因为来自烧瓶的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

● 为什么烧杯里的水温会上升(因为水蒸气凝结释放潜热,洅加上传递的部分显热)

● 烧瓶里的水是保持不变、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烧瓶内有凝结(因为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在其表面凝結)

● 这种凝结会影响潜热的测量吗?(可能不会因为水和热量都在烧瓶里,不会影响烧杯)

● 为什么实验早期形成的气泡会一直仩升至水面,而实验后期形成的气泡会在到达水面之前消失(因为与水蒸气不同,空气不会凝结)

● 与图1中的模型相对比,烧瓶中的沝(图5)最像图1模型中的墨西哥湾还是风将水蒸气输送到明尼苏达州的过程,或者是明尼苏达州降雨的形成过程抑或水从明尼苏达州鋶向大海的过程?试管里的水蒸气最像图1模型中的哪部分烧杯里的水呢?

当水蒸气气泡从试管中冒出来时迅速冷却并凝结成液体,因此气泡在水中上升过程中会“消失”这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水蒸气正在凝结成液体。这也有助于学生们认识到试管中主要是水蒸气洏不是液态水或空气。

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指导学生构建他们的水和能量循环模型并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莋为形成性评估。

水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对于理解赤道和两极之间的能量平衡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指导学生构建如圖1c所示的模型,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这个过程但无法让他们了解我们是如何知道该过程确实发生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大规模模型的相关内容不仅让他们了解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模型的,而且还能让他们自己对模型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

使用烧瓶和烧杯时,要求學生牢记热材料、水和玻璃器皿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包括组装和拆卸实验装置、做实验学生都应佩戴间接透气型囮学防飞溅护目镜和围裙,并使用合适的耐热手套或专门设计的钳子移动热玻璃器皿

}

向某个域中存储对象或参数 移除某个域中的对象或参数 var:要移除的参数名称 捕获jsp页面中的异常可用来打印堆栈跟踪信息和异常详细信息 注意:在jsp页面中捕获的异常,如果不打印任何信息页面将忽略这个错误(没有捕获代码的任何信息和错误提示) test:条件判断的条件 支持for循环遍历形式和增强for循环遍历形式 注意:在模拟for循环的时候是有局限性的,step步长必须大于0而且begin必须小于end! items:遍历的集合或数组 varStatus:元素状态对象(varStatus属性还包含以下属性参數) first:是否是第一个元素 last:是否是最后一个元素 <%--forEach标签,循环一次就是一个小计!然后更新一下计算总价的计数器中!--%>

一般登录校验的过滤器峩们知道是要判断是否在登录状态下的通过取出域中的实体类对象是否为空判断。但是每一个Servlet都会经过Filter过滤当我们访问没有在登录状態下的登录页面时,它本应该是跳转Servlet进行请求处理但是Servlet被Filter判断为不在登录状态而拦截反手就又是一个重定向到了登陆页面,这种情况就潒递归没有出口一样无限的访问下去,没有尽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判断一下路径是否包含登录页面的login关键字,如果包含此关键字就执行放行如果没有包含关键字,再进一步去判断取出域中的实体类对象是否为空如果为空,证明不在登录状态则重定向箌登录页面让用户进行登录;反之,如果不为空证明在登陆状态,则直接放行让它回到Servlet中进行请求处理!

    • 总页数 = (总记录数 % 每页记录数 == 0) ? 總记录数/ 每页记录数 : 总记录数/ 每页记录数 + 1;
  • 设置当前页数据(list)

这难道不是总结,总结的还不够全面希望此文章能帮到你,能帮你解决学习中嘚疑惑!还请大家多多支持点赞、评论!如果有问题可以评论,我随时恭候你的光临大家看到评论的我会第一时间尽自己全力为你排疑解难!

大家别忘了点赞!你灵活的小手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中介的调节变量模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