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派投资 财富VS20177 注册目录/Account在哪里?

钜派投资钜焦发表最新调查报告,北上广深“财务自由”的门槛是2.9亿元?财务自由真的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衡量吗,钜派投资今天解读导读:

那个英国老帅哥胡润,春节前又跑出来打击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热情了!

他宣布,由于房价上涨,所以在中国实现“财务自由”的标准要涨价了。如果你生活在北、上、广、深,你们家的资产没有2.9亿人民币,那么就免开尊口,别到处吹嘘自己的“财务自由”了!

如果你有幸只生活在二线城市,比如杭州、南京、成都之类的城市,那么标准可以降一降。但对不起,也需要有1.7亿元人民币。

说实话,看到这篇报道,我以为遇到“假胡润”了。不过百度了半天,竟然发现这是个真消息。

在你心里,“财务自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有了多少多少钱就可以提早退休?许多人都将“财务自由”视为“我可以歇一歇了”的信号,但随着时间更迭,这个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的“贬值”却无处不在。

到底怎样才算是财务自由?普通人又能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

曾经以为财务自由是这样

我在 2000 年刚毕业那会,我大学的好朋友推荐我看《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看起来要和我瓜葛很久。当时第一次听到“财务自由”这个概念。粗浅地理解为:

资产到一定程度,每年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大于生活所需。所以你无需再工作,即可以安度余生。

但凡抽象的概念,人们都难以理解,所以后来有人计算过,人究竟一生要赚多少钱,才能“财务自由”?

我记得 2003 年左右,那时候互联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做了仔细地分析,600 万人民币。在 2003 年的时候,即使是对于北京居民,600 万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吃瓜群众纷纷表示不可信。如今更是到达了2.9亿。

还有一次上班路上,碰到一个 30 多岁的同事,他说如果自己中了 500 万大奖(福利彩票),第二天就退休。

另外一个例子,我一个同事买了当时北京望京的联排别墅,当我听说 100 万的总价时,非常吃惊。而现在,这个小区最小的户型 150 平米,每平米单价早早超过了 10 万。

但是,情况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约是 2009 年,我们去参加外地的活动。大巴上,一对年轻人调侃说:

如果现在中了 500 万,也就是买一套北京房子,退休还早。

现如今,我身边的同事,谈起财务自由,想大多数人心中所想的,是小几千万。

不要觉得几千万很夸张,在北京中关村、望京等地区,普通住宅的房价已经逼近 10 万一平米,而学区房早已超过这个价格。原来因为 10 万一平米的学区房而被调侃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地区,10 万已经是旧黄历了。

所以,小几千万,也就是两套房子的价格。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这让当初觉得是可以退休的“天文数字”,变得没有那么神圣。

虽然房价增长不等于通货膨胀,但房价增长迟早传到到其他生活领域。超发的货币总得有安身之所。房价停止增长之时,便是其他生活物资增长之日。

这样的通货膨胀还会继续下去吗?谁也说不清楚。但它给我们一个提示:

当你以固定的“数字”去定义财务自由时,那个谁也无法预言的通货膨胀会狠狠地敲打我们。

我们的所有存款,一直随着时间贬值。当我们在工作时,好公司的工资会随着通胀水平也在水涨船高。这让我们得以保持甚至不断提高生活水准。

但是当我们年龄变大,职场竞争力下降,收入无法同步增加。甚至更老之后离开工作时,麻烦就来了。

通货膨胀会显著地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准。

若把自由定义为“免于恐惧”,那么财务自由的定义就是“有能力战胜年龄和通货膨胀”。

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为什么要和大众保持距离?虽然从众是安全的,是安逸的,但是,从众是最危险的一条道路。

因为财务自由,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个“普世结局”,都是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境界。

所以,跟随大众,你的财务水准最终也只能达到大众的境界。

  了解自己,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我相信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能让自己有独树一帜的品牌和影响力,才有可能把个人价值最大化。

只有把个人价值最大化,才有可能得到财务自由。

  不断把“现金”再投资——投资财务,投资自己。

现在大家都有投资意识了,我觉得除了做财务方面的投资,最终的是投资于自己的头脑,投资于自己的品牌。毕竟,你所有的财富,都来自于健康身体和那颗有智慧的大脑。

在股票投资中,有一个被人忽视的秘籍,就是“分红再投资”,就是拿分红的钱再度买入这只股票。《投资者的未来》(杰里米·J·西格尔)这本书就是在分析和分享这个原理。

同样,最值得“再投资”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拿挣到的钱再度投入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有智慧,更有个人品牌。

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买一个看起来很贵的东西,比如最新的 Macbook Pro 笔记本,比如 Mavic Pro 无人机,比如最近正在考虑的 Telsa Model X(之前定的 Model 3第一是到货时间太晚,第二定位会远低于 Model S 和 Model X )。

当我成功地说服自己,这些都是自己的“生产力工具”时,原本的“消费”就变成了“投资”。

? 你能让自己更加有吸引力吗?

? 你能让自己更有智慧吗?

? 你能让自己有对未来有更多的 insight 吗?

? 你能让自己有更多变现能力吗?

如果希望在这几个答案上都答 Yes,那么请把现在挣到的钱大胆的投入在自己身上。

因为只有自己,只有不断提高的自己,只有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自己,才是战胜通货膨胀的终极武器。

为了达到真正的财务自由,我们需要战胜年龄(注意,不是靠 PS 和美颜相机,那是自欺欺人),也需要战胜通货膨胀。

为了战胜年龄,我们需要拿现在挣到的钱的一大部分,来投资于自己,让自己具备挣未来钱的能力。

怎样发现自己的挣钱能力在提高,就是不断增加的正向现金流。如果一个来源不够,那就开更多的源。但是开源无需节流,让更多的现金流向“投资自我”这个方向。

其实 Amazon CEO 贝索斯每年都在给股东讲的道理,就是 Amazon 以现在的利润,不断投入,去获取更大的自由现金流。

这是这家净利润几乎为 0(经常为负),但市值将近 4000 亿美元公司的估值的秘密所在。如果以这种方式去运营自己,你能接受自己每年“净利润率”为负吗?

为了战胜通货膨胀,我们要有正向的“复利”,至少这个复利要大于通货贬值的速度,假设通货每年贬值 6%,那么我们就至少得达到 6% 的复利增长,才可以持平。

要想增值,还得要比 6% 高。为了战胜通货膨胀,我们就得投资于那些可以战胜通货膨胀的资产或者股票。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那些卖的贵的,不打折的,不断涨价的品牌的产品?为了让自己战胜通货膨胀,我得了解哪些品牌可以逆势而涨。

而我们自己最终的选择,也就是要么靠近这些品牌(加入这些公司),要么受益于这些品牌(买这些公司的股票),要么成为这样的品牌(做这样的事情)

}

钜派投资钜焦发表最新调查报告,北上广深“财务自由”的门槛是2.9亿元?财务自由真的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衡量吗,钜派投资今天解读导读:

那个英国老帅哥胡润,春节前又跑出来打击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热情了!

他宣布,由于房价上涨,所以在中国实现“财务自由”的标准要涨价了。如果你生活在北、上、广、深,你们家的资产没有2.9亿人民币,那么就免开尊口,别到处吹嘘自己的“财务自由”了!

如果你有幸只生活在二线城市,比如杭州、南京、成都之类的城市,那么标准可以降一降。但对不起,也需要有1.7亿元人民币。

说实话,看到这篇报道,我以为遇到“假胡润”了。不过百度了半天,竟然发现这是个真消息。

在你心里,“财务自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有了多少多少钱就可以提早退休?许多人都将“财务自由”视为“我可以歇一歇了”的信号,但随着时间更迭,这个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的“贬值”却无处不在。

到底怎样才算是财务自由?普通人又能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

曾经以为财务自由是这样

我在 2000 年刚毕业那会,我大学的好朋友推荐我看《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看起来要和我瓜葛很久。当时第一次听到“财务自由”这个概念。粗浅地理解为:

资产到一定程度,每年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大于生活所需。所以你无需再工作,即可以安度余生。

但凡抽象的概念,人们都难以理解,所以后来有人计算过,人究竟一生要赚多少钱,才能“财务自由”?

我记得 2003 年左右,那时候互联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做了仔细地分析,600 万人民币。在 2003 年的时候,即使是对于北京居民,600 万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吃瓜群众纷纷表示不可信。如今更是到达了2.9亿。

还有一次上班路上,碰到一个 30 多岁的同事,他说如果自己中了 500 万大奖(福利彩票),第二天就退休。

另外一个例子,我一个同事买了当时北京望京的联排别墅,当我听说 100 万的总价时,非常吃惊。而现在,这个小区最小的户型 150 平米,每平米单价早早超过了 10 万。

但是,情况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约是 2009 年,我们去参加外地的活动。大巴上,一对年轻人调侃说:

如果现在中了 500 万,也就是买一套北京房子,退休还早。

现如今,我身边的同事,谈起财务自由,想大多数人心中所想的,是小几千万。

不要觉得几千万很夸张,在北京中关村、望京等地区,普通住宅的房价已经逼近 10 万一平米,而学区房早已超过这个价格。原来因为 10 万一平米的学区房而被调侃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地区,10 万已经是旧黄历了。

所以,小几千万,也就是两套房子的价格。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这让当初觉得是可以退休的“天文数字”,变得没有那么神圣。

虽然房价增长不等于通货膨胀,但房价增长迟早传到到其他生活领域。超发的货币总得有安身之所。房价停止增长之时,便是其他生活物资增长之日。

这样的通货膨胀还会继续下去吗?谁也说不清楚。但它给我们一个提示:

当你以固定的“数字”去定义财务自由时,那个谁也无法预言的通货膨胀会狠狠地敲打我们。

我们的所有存款,一直随着时间贬值。当我们在工作时,好公司的工资会随着通胀水平也在水涨船高。这让我们得以保持甚至不断提高生活水准。

但是当我们年龄变大,职场竞争力下降,收入无法同步增加。甚至更老之后离开工作时,麻烦就来了。

通货膨胀会显著地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准。

若把自由定义为“免于恐惧”,那么财务自由的定义就是“有能力战胜年龄和通货膨胀”。

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为什么要和大众保持距离?虽然从众是安全的,是安逸的,但是,从众是最危险的一条道路。

因为财务自由,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个“普世结局”,都是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境界。

所以,跟随大众,你的财务水准最终也只能达到大众的境界。

  了解自己,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我相信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能让自己有独树一帜的品牌和影响力,才有可能把个人价值最大化。

只有把个人价值最大化,才有可能得到财务自由。

  不断把“现金”再投资——投资财务,投资自己。

现在大家都有投资意识了,我觉得除了做财务方面的投资,最终的是投资于自己的头脑,投资于自己的品牌。毕竟,你所有的财富,都来自于健康身体和那颗有智慧的大脑。

在股票投资中,有一个被人忽视的秘籍,就是“分红再投资”,就是拿分红的钱再度买入这只股票。《投资者的未来》(杰里米·J·西格尔)这本书就是在分析和分享这个原理。

同样,最值得“再投资”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拿挣到的钱再度投入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有智慧,更有个人品牌。

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买一个看起来很贵的东西,比如最新的 Macbook Pro 笔记本,比如 Mavic Pro 无人机,比如最近正在考虑的 Telsa Model X(之前定的 Model 3第一是到货时间太晚,第二定位会远低于 Model S 和 Model X )。

当我成功地说服自己,这些都是自己的“生产力工具”时,原本的“消费”就变成了“投资”。

? 你能让自己更加有吸引力吗?

? 你能让自己更有智慧吗?

? 你能让自己有对未来有更多的 insight 吗?

? 你能让自己有更多变现能力吗?

如果希望在这几个答案上都答 Yes,那么请把现在挣到的钱大胆的投入在自己身上。

因为只有自己,只有不断提高的自己,只有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自己,才是战胜通货膨胀的终极武器。

为了达到真正的财务自由,我们需要战胜年龄(注意,不是靠 PS 和美颜相机,那是自欺欺人),也需要战胜通货膨胀。

为了战胜年龄,我们需要拿现在挣到的钱的一大部分,来投资于自己,让自己具备挣未来钱的能力。

怎样发现自己的挣钱能力在提高,就是不断增加的正向现金流。如果一个来源不够,那就开更多的源。但是开源无需节流,让更多的现金流向“投资自我”这个方向。

其实 Amazon CEO 贝索斯每年都在给股东讲的道理,就是 Amazon 以现在的利润,不断投入,去获取更大的自由现金流。

这是这家净利润几乎为 0(经常为负),但市值将近 4000 亿美元公司的估值的秘密所在。如果以这种方式去运营自己,你能接受自己每年“净利润率”为负吗?

为了战胜通货膨胀,我们要有正向的“复利”,至少这个复利要大于通货贬值的速度,假设通货每年贬值 6%,那么我们就至少得达到 6% 的复利增长,才可以持平。

要想增值,还得要比 6% 高。为了战胜通货膨胀,我们就得投资于那些可以战胜通货膨胀的资产或者股票。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那些卖的贵的,不打折的,不断涨价的品牌的产品?为了让自己战胜通货膨胀,我得了解哪些品牌可以逆势而涨。

而我们自己最终的选择,也就是要么靠近这些品牌(加入这些公司),要么受益于这些品牌(买这些公司的股票),要么成为这样的品牌(做这样的事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S201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