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如何现实:不同一个页面显示多个文档不同的侧边

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日志总数:530 篇
评论总数:2259 篇
标签数量:890 个
链接总数:23 个
运行天数:3134 天
最后更新:益学会·译文我和E的宇宙飞船 | 我们坐在巴比伦河畔,一想起锡安就禁不住哭了。
我们坐在巴比伦河畔,一想起锡安就禁不住哭了。
大学时候深陷EVA和御姐情结作祟的深恋葛城美里,让我转遍了上海的小市场淘到了一个当时看来很高仿的不锈钢十字架,系着黑色的线,这些年无论我走到哪里,面对着哪一个陌生的天花板,我都会把它放在枕头底下。有一次想不起前因后果的在床上醒来,枕头上自己的头发一根根的,清晰真实的不像一个梦境,于是把手伸到枕头底下,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冰凉的十字架,于是安心的重新闭上眼睛,原来我只是在梦中。
草薙素子有一个腕表,她用它来确认每次更换过义体之后,她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草薙素子。有个少年相信the one对他所说的1999年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场梦,他从屋顶不断的下坠,不知道他是变成了一具破碎的尸体,还是在被机器与黑暗所统治的未来惊醒。而在一家医院的脑神经外科里,有一位病人,他会做很长的梦,他在沉睡的时候一瞬间会全身痉挛,他在那一瞬间做梦,梦里的那个瞬间从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直到增加到上百年,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做永远没有完结的梦,谁也不知道,做了永久的梦之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内篇·齐物论》)
电影(剧透慎入)
所谓六道,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生生死死,轮回不息。看电影的时候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寒气逼人,不亚于快到七月半的这阴风阵阵,当闭上眼睛梦境袭来,挣开眼睛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梦境的所产生的那种恐惧,是因为当你以为真的醒过来的世界,你要如何相信这真的不是另一个梦呢?如果划破手指的痛感,填饱肚子的满足,十指相握的湿热,拥抱时候剧烈的心跳,以及那些关于快乐、伤悲、诺言的记忆,都无法相信的话,该怎么办?Dom也许从来没有醒来过,谁都不知道那辆轰鸣而来的火车将他们带向何方,Mal跳下去的世界里有没有个女人一个人在一片荒凉的末日景象里惊醒。没前没后没上没上,忘记了自己怎样的来到又会怎样的离去,其实,也许我们从来就没醒来过,六道轮回,回回皆为梦幻。
Nolan抛出来的结局太让人纠结了,被Mal死亡的执念所抓住了的Dom,借由这次复杂的任务迷宫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从负罪感带来的自毁情结里解脱了出来。可是伴随着他一步步将对亡妻的执念淡化的同时,对孩子的执念却一步又一步的加强,如果强到他不惜构建这样一个复杂的maze,为了在自己潜意识里植入你可以放开亡妻你可以见到孩子的这个inception,让自己在最美的一个梦里醒过来也不是什么不可厚非的事情。Nolan把这一幕留下了,陀螺停与不停,都在观者的一念之间,而Dom的真实,也将如薛定谔的那只小猫,永远徘徊在谬论与迷宫之中。
如果把斋藤悬赏Dom组团为了完成任务的这个世界用来作为现实的参照(人间道)的话,第一层梦境是绑架富二代的火车乱入、枪战追车、落水,留守的是印度人药剂师,通过伪装的教父植入富二代潜意识的是父亲有个保险箱+密码,kick方式是汽车下坠及落水;第二层梦境是酒店里迷惑富二代拉他入伙同样是打斗,留守的是基友Joseph Gordon-Levitt,通过Forger给富二代植入的概念是教父藏着父亲的遗嘱和遗言,kick方式原本是炸掉楼下的房间造成下坠但因第一层梦境的下坠所产生的失重影响被基友改成炸电梯;第三层梦境是诱骗富二代和他们组团进入的雪山城堡医院,留守的是Forger,同时COS冲田总司的病娇(师兄语)斋藤死掉意识进入limbo,富二代虽中弹但是通过通电电击保存着意识被Dom和Architect拖入第四层梦境;第四层梦境是Dom以前创造过的和Mal白头偕老过的世界,Dom被Mal捅了一刀,Architect找到富二代两人一起下坠双双被kick回第三层,富二代醒过来通过Architect构建的迷宫被植入了父亲的遗言及遗嘱,此时斋藤所需要的任务是达成了;Limbo(地狱道),斋藤自第三层死了之后就一直在日式碉堡里面老去,Dom也许是因为被捅的那一刀死的晚了点来到limbo,见到斋藤,暗示他们两个人需要死去才能回到现实。镜头在这里耍了一个最大的把戏,下一个镜头就是Dom睁开眼睛回到作为参照物的现实,比别人醒来的晚,并没有检查手腕有没有连线的针孔,最后也没有拍到陀螺停下来,其实他心里和我一样有着怀疑吧,只是他的执念让他相信这个美好的世界就是真实的。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把戏就是一行人从四层富二代和Architect被kick回三层,三层因为雪山城堡炸塌而把富二代、Architect和Forger踢回二层,二层是基友炸了电梯使得他们四人一起回到一层,但是在一层落水之后他们没立刻回到作为参照物的现实,而是各自从水里逃生(富二代和Forger,Architect、药剂师和基友,Dom和打酱油的斋藤还在水底),并没有拍出除了Dom和斋藤外的五人是如何被kick回现实的。当然可以解释为药剂的生效时间过了什么的,或者是空姐帮他们放音乐了,也可以说得通这一点。
其实回头看,有一点想法和师兄不谋而合,那个打酱油的斋藤都能一个电话就解决一个通缉犯的问题,至于费了这么半天劲儿还差点把命搭进去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商业对手,而最后的结果看来反倒是把父爱浇灌到了一个总想着不能逃不能逃的中二少年干涸的内心里,等于是在人生路上帮了富二代一把,就结果来说,这过程太浪费了吧,还不如把富二代设定成混世魔头天天想着毁灭世界呢……
其实角色上莱昂纳多这次的丧妻无法与孩子团聚的徘徊在精神崩溃边缘的父亲,与不久前他在老马的《Shutter Island》中的角色重合度太高,以至于在limbo界的有好些个镜头都有从《禁闭岛》里穿越过来的感觉,而一直我就觉得莱昂纳多很有戏,无论是《成长的烦恼》时候的正太,你跳我跳小白脸的时候,还是到《血钻》《美版无间道》的胡子拉茬模样,他的成长、他的认真努力都在向人证明着他的执着,其实学院派应该给他的承认,已经让人等得太久了。
回到Dom与妻子Mal的这条隐藏线上,如果同样把接受任务的世界作为现实参照物的话,电影里大部分时间的Mal都只是一个潜意识的投影,是Dom的潜意识因为思念、负罪等等情绪所构建的Mal的形象,所以在第四层Dom可以解脱的说“你不是Mal”,因为从头至尾真实的是一个人的Mal只有那个一直质疑着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从阳台上纵然一跃的那一个个体吧。而其他时候的那些破坏Dom的计划纠缠着Dom的,其实都只是他自己的内心影子。说到跳楼这里不得不说Mal冲着Dom喊得那句“Will you jump with me?”,让多少人闪回到十几年前莱昂纳多的you jump I jump的浪漫情怀,只是得到的那句怒吼的回答“Are you out of your mind”又带来多少的唏嘘呢。
只是让Mal舍弃一切跳下去的原因真的就是Dom给她世界并不真实的inception吗?他们曾经在第四层梦境里白头偕老,尽管那世界里只有他们两个人,他们却在不断的创造中相伴直至死去。等他们从limbo中卧轨归来到现实之后,不在是只有他们两个人的世界了,Dom西装革履的朝九晚五,Mal在主妇的生活中对着菜刀发呆,在你如此相信你已经和一个人厮守一生了之后,还能面对着他对别人的殷勤吗?也许背叛并没有发生,也许一开始只是一个怀疑和一点猜忌,但是星星之火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也许没办法相守到老”的令人沮丧的想法里烧遍了整片原野,也许Mal只是想回到那个“只有我们两个人”,“你的眼里不会有别人”,“而我也不会因为一点点的猜疑而变得丑陋”的世界里。而这被我多联想了的一层,也许也是Dom那如此深厚的负罪感的更深一层的原因吧。
148分钟的电影其实很快就结束了,一个周末收回了六千多万票房,和IMDB的9.3分高分,还有无数还为上映地区的人的期待。和上一部影坛上如此万众期待的大热门相比,《Avatar》的技术虽然很炫,但是故事很俗;《Inception》却是用很务实的操作和适当的技术表现力,带来一个如此炫目华丽的,像是寄生虫一样植入脑中影响着潜意识的概念一样让人无法摆脱的有关现实还是梦境、记忆还是虚幻的不断的思考。
在看完电影三天之后,断断续续的完成这篇观后感的日子里,我闭上眼睛之后仍旧停不下来的做梦,被这电影影响的梦的频率像紊乱的生物钟一样,一次次的把我推到梦的湖底,而又一次次在窒息中浮到水面,其实所有的那些疑惑,都因为都有过相同的体验,Dom有他的陀螺,你的手里有什么?只是把自己从梦境里拖出来之后,生活真实的甚至有些冰冷,不管你在六道的哪一轮回之中,享受着哪一种的时间轴,该生活的还是一样要生活,无论是平淡还是精彩,都在你的双手之中。也许能做的就是在每次睁开眼睛之后,都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没有一丝的遗憾。
PS,所谓装逼遭雷劈我是深刻的体会到了,我在第一天自以为深沉的写下了“如果划破手指的痛感,填饱肚子的满足,十指相握的湿热,拥抱时候剧烈的心跳,以及那些关于快乐、伤悲、诺言的记忆,都无法相信的话,该怎么办?”这样的话语之后,立刻遭到及时的警示,手指被划开了一个口子,出血了不说伤口还生生的疼。好吧,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名为“现实”的参照物了,不用再提醒我了!
Shutter Island 禁闭岛
前三十分钟就让我猜出后一个半小时的内容了,是现在的编剧水平都到极限了呢,还是我只能再期待克里斯托弗·诺兰靠《Inception》再次让我燃起来呢?不过斯科塞斯本来也没想把故事拍得太复杂,结局其实很明了,而且在过程中的暗示很多包袱也一一都能捡得起来。
莱昂纳多的表演很靠谱,结局那句斯科塞斯自己加上去的话我也很喜欢。一方面你可以当做他真疯了并且疯得彻头彻尾,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是他完全清醒之后,最后来了段杰出表演以便借他人之手结束自己不堪回首的生命的。其实比起纠结他真正的精神状态,我更好奇的是他回忆里有关自己在纳粹集中营发生的一切到底多少是真实,多少是虚构的幻想呢?
人性这种东西啊,看来看去还是扭曲着的、挣扎着的Twisted
mind才比较好看。电影依旧是很流畅,跌宕起伏,不把着重点放在解谜上,单纯欣赏电影也是很不错的,那个孤岛和上面的灯塔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之路
没看之前我以为“革命之路”只是个象征意义的名字,看完才发现那条路真的叫革命路,真是个根红苗正的名字。没办法给这电影做太高的评价是因为无论是Sam
Mendes的执导还是莱昂纳多和Kate的表演都太过了,整个电影带着一股子学院派的高度,虽说是婚姻的杯具,但是却觉得只是看到两个人在歇斯底里的发疯。这种基调在一开场两人在路边的吵架风格就定下来了,连吵架到快打起来都在拿模拿样的夫妻实在是看起来一股子舞台剧味道。
话说十年之后的Jack和Rose的杯具也正是文艺青年们婚姻的不靠谱性的实在体现,更讽刺的是Kate拿了奥斯卡之后不久前也和Sam
Mendes分居,也不不光是奥斯卡最佳女主的诅咒,和这革命之路的过于崎岖也不无关系。其实就算到了梦想之地会怎么样,到了巴黎该折腾的还是得一样折腾,该离的还是得离,该死的还是得死。现实就是这么的真实,容不得那些故作姿态的矫揉造作的存在。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二战、纳粹、集中营,和两个八岁大的孩子,同样的题材故事一次又一次的被不同国家搬上荧幕,也许是沉重反思的德国电影看多了,明明是寒气逼人的德国军官没说一口硬邦邦的德语,然而讲起英语来真让人不习惯。两个小男孩很有灵气,演布鲁诺母亲的是《Up
Air》里的真·御姐啊,演布鲁诺父亲手下的纳粹军官的演员太帅了,虽然和电影情绪不符,但是他一出场我就想流口水。
其实看到最后我还在抱着期待,期待父母能及时找到布鲁诺,明明我知道该有什么样的结局是一定的,可是当它到来的时候,还是止不住全身的冰冷啊,战争屠杀什么的有人在就不可避免,但是孩子生命的陨落却没有办法不让人扼腕痛惜,因为那也许是未来、希望都将不复存在。
Daybreakers 嗜血破晓(这个译名很棒)
会看这个评分不高的电影完全是因为某天在电视里看到预告片,用了Placebo翻唱Kate Bush的《Running Up That
Hill》,配上冷色调阴暗的画面,是相当有感觉的一个预告片( or )。虽然之前就被提醒过是烂片,但是看完之后还是很意外,浪费了演员阵容就预告片能看看。其实有个挺好的背景设定,将传统的吸血鬼与人类的数量设定来到了倒置,食物危机也有一定的影射现实,“人类牧场”更有些Matrix的母体感觉,只是这一些说起来还好的方面被组合在一起拍得太垃圾。只有画面的冷色调的质感是整个电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是除了这个之外的末世感全无。
最近连着看了几部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幻夜》和《恶意》,回想到浦泽直树同是泥轰人的两部漫画《Monster》和《20世纪少年》,我的跳跃性思维又开始习惯性的找到了某种联系。
我觉得《白夜行》是一部杰作而《幻夜》是狗尾续貂的原因和大多数人一样,新海美冬绝对不是唐泽雪穗是我始终认为的原因。我能理解雪穗在《白夜行》里做的一切包括她的心情,她与亮司的羁绊让她在异常冰冷的人生中留着一丝的人性,尽管她利用了很多人伤害了很多人,可是其实她想得到的东西很卑微,她只是想要每个普通人都拥有而她偏偏缺失掉的一切,她疯狂的夺取身边每个人的东西,只是因为如果她不去抢夺她将会一无所有。而新海美冬则是一个完全的魔物,你感受不到她对任何人有一点点的感情和羁绊,她是一台机器,正如看到有评论说“她坏得没有质感”,就是这一点让人没办法对这个角色有共鸣。也有人说她是金融风暴后破产重新开始的雪穗,正如《白夜行》的结尾暗示一样,失去了亮司的雪穗丧失了最后一点点与人性的羁绊义无反顾的踏上了真正的魔女之路。其实这个说法让我很矛盾,我喜欢雪穗这个角色以至于不想承认她其实有这种黑化的可能性;可是我一直坚持着与亮司曾经的过去记忆是不会消失的,就算以后她要在没有亮司的世界里生存,她也会保留原来的一部分记忆对她的影响,而不会彻底的变成一个追求整容成完美洋娃娃的真·魔女的。
于是想到了从病床上消失了的约翰,当他知道了一切的真相,对法兰兹·波纳帕达,对安娜,对自己的母亲,对天马都已经丧失了最初的纠结之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变成一个男版的新海美冬?但是我想和上面的两位魔女不同,约翰所一直在追寻的一直都是虚无,无论是终结的风景还是对过去的抹杀,他一直都是没有存在感的。与魔女们还对生活有着实际的追求不一样,约翰就算能够得到半个国家财富的地下钱庄,他仍会毫不留情的将它毁掉。约翰更像是一个飘荡的幽灵,虚幻的没有实体,没有存在感,没有归属心,他能看到的只有那一片荒芜。曾经他对天马医生那么执着,是觉得大概他能和自己看到一样的风景,但是最后他还是会发现这个世界没人能够和他看到一样的东西,泡沫破灭之后,他会不会就此消失在风中了呢?
《恶意》这个故事我非常的欣赏,虽然我在中段也大概猜出了野野口的计划,但是整个一波三折、剥茧抽丝的推理过程,让我这种喜欢解谜侦探故事的人很是满足。虽然东野圭吾的手法并不新鲜,阿婆在《罗杰疑案》里有类似的第一人称阐述,纠结于案件中不和谐的部分由犯罪的动机追踪出真正的事实在若干集CSI或者Criminal
Minds里也有看到,但是作为文字的载体,《恶意》的确有让人一口气熬到凌晨四点也要看到结局的能力。
我会把《恶意》和《20世纪少年》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经过复杂的调查过程,把成年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找到童年时候的最初源头吧。野野口的性格很差,但是我也不觉得日高是个多好的人,我的观点一直是真·圣人是不存在的。后来看到他们童年生活的那段,不知怎么的我就一下子想到在朋友乐园里反复出现的贤知和朋友的童年生活,以及那因为一个徽章而引发血案。诚然我相当的执着于这种挖掘童年的过程,因为在小孩子的身上能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不经过家庭社会教育的并没有成年人的那种善恶观和责任或者自制力,他们的感情会很直接也会很残忍,他们才是真的“可以变成任何人”。在我看来,连环杀手、反社会者、反人类者什么的,他们的童年挖掘最具吸引力了。
“你的优秀让我自卑,你的包容让我痛苦,你的怜悯让我憎恨”,这句话能很好的形容野野口从小以来的感受,其实用在朋友(定清、福平、胜保三位一体)对贤知的纠结上也无不可。三人中定清是被利用的,福平是主体,胜保是影子,福平在千禧年策划的那场陷害贤知的灾难其实和野野口的目的有的一拼,在童年的回忆里,可以看到福平是很想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贤知的认可的,可是人群的中心总是贤知和他的小团体,而贤知那种自己不知的站在一定高度之上对于福平的怜悯和忽视,也加重了福平的扭曲心理。野野口无疑是twisted
mind的,但是他对日高的毫无缘由但是却日益扩张的“恶意”却不是不可理解的,读过小说的人会心里阵阵的发凉多半是因为曾几何时这种“恶意”也会悄悄然的在自己的心里生根发芽。
贤知用了整整二十四本漫画才经由朋友乐园想起来这一切罪恶、灾难的源头,一个徽章和他不受道德约束力的“恶行”,虽然大部分看起来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对于胜保这类本来就扭曲着的人格,不啻为一剂恶之花的催化剂。这也是我一直觉得的作恶不见得是一个“恶人”他的外在表现的多残忍或者可恶,伪善者的“恶”,一个看似心智健全实则道貌岸然者内心不经意所产生的“恶”,才是最可怕的源头。
后来我还读完了东野圭吾的《圣女的救济》和《宿命》,他其实很偏爱“魔女”角色,在其之上还有本格推理所必须的追溯到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复杂的伦理关系,然后综合起来构思一个精妙的骗局或者犯罪。《宿命》里比较萌的是从小到大一直互相竞争着的两个人之间的那种强烈的羁绊,我觉得是非常适合漫画或者动画的题材。话说东野圭吾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倒是拍了不少了,倒是没人漫画化或者动画下一下。
先要吼一声:炮姐V5,强待第二季!这里的第二季是电磁炮的第二季不是魔禁的第二季。
因为我实在喜欢魔禁的人设,才囫囵吞枣的拖着看完了魔禁,其实魔禁里的御坂美琴没有那么萌的,但是在后半段一方通行和两万个御坂妹妹的情节的时候,憔悴的炮姐很让人心动,但是炮姐真正的光辉还是在《某科学的超电磁炮》里啊。
其实电磁炮是标准的卖萌之作,打着微百合的标签从主角配角到反派都是各式各样或可爱或成熟的美女,男性角色几乎绝迹。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电磁炮能大红大紫的原因在于在卖萌之上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
学院都市和超能力等级的设定是让我觉得这个系列最让我感兴趣的地方之一,但是我对魔禁里的魔法科学大混战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当然各式的美女还是很养眼的。当然这个背景下完全可以开发出一些黑色的故事,而实际上整个故事体系还是安排了些幕后大阴谋和暗黑boss之类的,但是电磁炮里介于整体欢乐的气氛而弱化了这一部分,而实际上作为一个喜欢多想的无聊人士,其实学院都市里的等级制度以及无能力者或者低能力者渴望获得能力以至于走上歧途的行为,有很大一定程度上的现实影射,如果再多想一下,就可以写出个批判现实主义的评论。但是御坂、黑子、初春和佐天她们只是十三四岁的中二少女(其实只有御坂是真中二,黑子她们都是一年级),她们并不用去思考什么沉重的现实,只用坚持自己的小正义用自己的超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足够了。不过这也带出了我喜欢炮姐的第二点。
大概是最近看废萌片太多了,电磁炮借由御坂美琴带给我的这种的从内心燃烧起来的感觉实在是久违了。炮姐本身除了蹭得累之外也是有她独特的魅力的,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为此不断努力与奋斗,这么简单的生活哲学大概是因为被我遗忘了很久了,所以现在看起来才这么的燃。最后一集炮姐打大boss的时候从奔驰的汽车上爬起来的气势,真是让我难得的从骨子里都热血起来了。大部分时候电磁炮的动画都是些打打闹闹的校园卖萌生活,魔禁里的人物也常常过来打酱油,然后各种小萝莉和神秘御姐不断登场,也不会少掉TV动画必有的海滨泳装和浴衣庙会,角色们都各有各的萌点,J.C.Staff的制作很精美,还有OP尤其是第一首“Only
my railgun”很电波,一直让我不由自主的哼哼着。
说到电磁炮核心的御坂美琴,其实除了标准的蹭得累属性之外,炮姐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元素,她就像是个学习成绩特好的普通十四岁少女,也许就是她这些简简单单的信念和行动让现在心态很苍老的我怀念起曾经自己也有过的简单快乐时光了。另外黑子和初春也很萌,新井里美的声音听多了也习惯了,丰崎爱生还是天然呆,现在听见佐藤利奈的声音终于可以摆脱南家大姐的形象了。
说不清为什么这么执着于犯罪题材,直到看到有关浦泽直树的《Monster》的那本很玄乎的解析小说《另一个怪物》,里面有一段话让我一直纠结着的想法有了些许的清晰。
——人们认为制造快乐的行为是一种禁忌,而我相信人们体验禁忌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仪式,它给人以拥有超能力的幻觉,而且还是那种完全控制自己和别人的超能力,还可以让人与上帝更加靠近。第一个禁忌是性,接下来一个是毒品……你觉得最后一个是什么呢?
——人类所能创造的最伟大的禁忌,便是谋杀。
其实不如说,我喜欢沉溺于各种打破禁忌,以及在其中的双方斗智斗勇的感觉,哪怕最后存在的仅是人生的现实的虚无。那么这仍旧是我一直在做的想做的,用尽办法想让自己哪怕是假象自己挣脱这种日复一日的平淡的普通的生活,挑战各种禁忌的可能性,假象自己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好像这样子自己就可以摆脱这种了无生气、墨守成规的固定模式。
《CSI》系列除了追了这么些年对于角色本身的感情积累之外,它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个各种各样的诡计、谋杀面前,科学的证据总可以将那些谎言撕开,得到一个事件的真相,可以算是客观的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真相,这是个值得享受的解谜的过程。虽然说起来有些冷血,但是我真的很能理解老G的态度,那种看似理智无情实则有站在制高点之上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Criminal Minds》又一次让我对FBI这个完全靠美剧电影塑造起来的职业的兴趣膨胀到极点,当然最早的当然是因为神棍片《X-files》。“连环杀手”这种类型的精神问题有着异常的吸引力,尤其是我的理论是建立在无瑕疵的“圣人”根本不存在,我们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精神病患的基础之上的。于是Criminal Minds就以行为分析、心理分析来解读那些连环杀手们扭曲变态的经历想法心理而显得充满魅力,因为那些阴暗的思想不是凭空而生的,亦不是他们特有的,其实那是人类的共性,我们只是在成长的时候被家庭啊社会啊教给了一个度,在什么程度之上就违背了社会的规则道德的标准,而其实在内心的深处,根本不曾真正的摆脱那些黑暗。
《白夜行》最近刚被棒子改了电影,但是我还是花了一个晚上几乎是熬夜着看完了小说,上一部和东野圭吾相关的还是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但是显然这部更加的让人着迷,因为雪穗身上的那种无情的冰冷感觉,和她背后的那个人可以丧失身份大开杀戒的只为获得救赎的坚定,还有他们之间那种远远超越了爱情或者亲情还是其他的什么的那种深刻的羁绊,也许他们的身体不曾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一直不曾分开。走在黑夜里的人期待阳光,在太阳之下的人却发现身边唯一存在的现实就是黑暗,这是矛盾却是另一种和谐吧。
浦泽直树的两部大作《Monster》和《20世纪少年》相继在复习和补完之后,仍旧留下了一种难言的感受。我已经说过我有多么崇尚约翰的那种绝对恶,但是对于《20世纪少年》因为其对末世未来那些构想太过荒诞,以至于我觉得过了千禧年之后的部分不如之前具有怀旧色彩的前半部分好看。其实我最爱的还是解谜的过程,以至于总是不看完就不能入睡,其实最后的真相让我觉得挺爽的,尤其发现“圣人”其实才是怪物产生的根源的感觉让我觉得比《Monster》里母亲的松手还要爽,尽管连我都觉得自己太阴暗扭曲了。但是实际上贤知的谎言与怪物朋友的觉醒正是那个度的表现,少年贤知那种程度的撒谎每个人都可能干过,但是后来都一样的长大,或者平凡或者不甘着,因为我们屈从在那个尺度之下,小心翼翼的过活,可是怪物朋友们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自己超越了那个度,从而病态的生命,也可以说是一定程度精彩起来。其实对于精神分析的方向,西方人更趋向用性解释,各种BT的方法方式也只不过为了得到完美的性冲动和高潮;而东方思维更倾向于情感补偿,对缺失的亲情或者友情爱情等等感情上的缺失所产生的补偿心理。
《The Boondock Saints》及其续集让我想到了《Harry Brown》,一个以暴制暴的话题,只不过用好像昆丁·塔伦蒂诺式的黑色暴力美学的形式主义包装起来,其实这种电影看得时候不用想太多,只要随着镜头一起感受暴戾所带来的美感就好。
《杀人回忆》是奉俊昊在国际影坛上的成名作,这是一个非常像《Zodiac》的案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扑朔迷离的最终也是悬而未决的连环凶杀,于是看完之后那种憋屈的想要拼命挠头的感觉也很《Zodiac》很像,我说我讨厌没有答案的谜题,于是我就得不断地说服自己我所相信的就是标准答案。其实瞬时间我可以想到很多条去侦破这个案子的线索,但是和《Zodiac》一样,立刻又会觉察到其实以电影为分析基础又会被导演所误导,没有实地操作那些真相就永远只能飘散在风中了,其实现实才更多的是这样而不是像美剧一样每次都会得到想要的真相和凶手的。
无法挣脱的背叛
虽说是新番里的BL耽美向,但是一开始就是男变女的天雷设定,然后就听到保志总一朗如此之受的声线就很想笑,但是听到石田彰的腹黑还是很开心的。福山润和麻里奈的姐弟路线也很有萌点啊,樱井孝宏的忠犬攻路线也算有看头,J.C.Staff真是不负众望的不是BL就是百合啊。虽然风格上有些太像《Loveless》了,省钱的定格画面和脸部特写也太多了,但是冲着豪华的声优阵容比如还未出场的小野大辅、宫野真守、神谷浩史、子安武人、桑岛法子、三木真一郎等等还是要追下去的。
荒川爆笑团
原作粉碎机新房昭之又来袭啦!又是神谷娘娘,再加上坂本真绫,总让我觉得像是阿拉垃圾君在和两仪式谈恋爱=口=bbb。我等新房忠实粉丝已经习惯了在如此众多的吐槽点之中,蛋腚欣赏动画,然后独自笑得开心了。话说“接二连珊”和“招兵买马”这两个名字的中文翻译真是太绝了啊!小珊这个金星电波女和小招这个绝望先生真是蛮搭调的,这个河岸上生活着的民那桑也一个个笑料满满,杉田智和的星一出场我就以为银桑穿越来了,子安武人的黑手党修女一开口的时候我的口水都快笑喷出来了,真是太欢乐了!现如今新房厨的口号就是:我们不需要正常人!
闪光的夜袭
A-1这次可踩了地雷坑,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很容易成为争论的焦点,抱着找骂点的态度看了两集这部发生在1931年的魔都上海日本超能力特务机关成员周旋在关东军、国民党和武装军阀之间的虚构的谍战故事。先是被吉野裕行的中文水平笑喷了,剧情设定他是资深日本间谍和中国人交流无碍的那种,可是说这样的一口中文,再加上其他的中国人角色都是找的真中国人配音,一对比起来是个人就知道你是个特务了吧,这也太爆笑了。其实抱着比较中肯的态度来说,这部的定位不是很右翼,基本是在试图用日本式的思维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保持日本人角度的客观的讲特务的故事,估计在日本国内也会被人喷左翼,这样两边不讨好的设定白白浪费了很好的作画和配乐。
Beats!》(群殴天使)第二集:风格开始有些凌乱了,OP的天使弹钢琴还挺有Key社的感觉的,但是那首歌不好听。开始每个人乱七八糟的死法有些搞笑,爬人梯的时候伪团长的表现很萌,后面又来了一段黑历史估计伪团长怎么死的是个大谜团,再之后的武器基地明明就是个锡安,且天使的弱点是可爱的东西?!真不知道岸诚二这次在麻枝准、Key社和众多厨啊黑啊的压力之下能不能坚持住,还是继续越搞越混乱呢。
《薄樱鬼》第二集:还在看这部说明我还是有颗乙女心的,虽然这和我看《恋姬无双》时候的大叔心是同一颗。土方、冲田加上斋藤一这些帅哥们真是美好啊,中嶋敦子的人设果真是少女最爱,另外OP很好听,等待单曲发行。不过因为情节太单调太乙女了估计我也坚持不了几集了。
《少年犯之七人》第二集:和那些欢乐的卖萌的买声的卖肉的番比起来,这部还真是异常的沉重,尤其再配上林原惠姐姐那冰凉的旁白,还真是让人觉得灰暗。但是冲着在这世风日下中的冷静制作,也绝对值得一看了。
是枝裕和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拍《誰も知らない》,他手中的镜头像是现实一般记录了四个孩子一年多的时光,被遗弃、在无人知晓的城市角落,曾经抱着希望的坚持着,梦想破灭之后麻木着,但是说他们凭借本能也好、或者是说认命后的淡漠也好,他们其实和这世间一切渺小但却真实的生命一样,生存着。
其实电影一开始我有联想到Ian
McEwan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水泥花园》(那本硬壳书是九间MM送我的),父母死去后的四个孩子在自家房子的孤岛里,成为水泥花园的囚徒,他们相依为命,在这与世隔绝的世界里试图维系家庭的完整,而他们最后选择的方式是长女与长子的结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父亲与母亲。当然麦克·尤恩不是只想说个姐弟乱伦的故事,父母形象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对社会架构的理解和模仿,都渗透在独白式的叙述之中。与麦克·尤恩所代表的西方式的对情感和性的直白与狂躁所带来的恣意而大胆的文字感觉不同的是,在有些相似性的题材上,是枝裕和用典型的东方式的对感情的内敛和平静,以不动声色甚至有些不带感情的镜头,带给我一场近似乎冰冷淡漠、但是内心却无法抑制阴霾与温暖并存着的如同交战着一般却又奇异融合了起来的影像记忆。
他的镜头那样的克制与收敛,一开始会让你觉得他并不是在批判着遗弃子女的父母,他也没有在鞭笞着并无关怀之心的路人,也没有在愤怒着如此的社会现实,他的镜头好像全无情绪只是在记录着,用一个个的细节和环境,记录着四个孩子一年的时间,秋冬春夏如何交替,头发如何变长,衣服如何变得褴褛,红色的指甲油如何变得黯淡,房间如何变得脏乱,和生命是如何的逝去。而是渐渐的就会发现这个悖论,那就是,这镜头是怎样的无情,那影像就怎样的好像有生命力一样刻入你的内心,让你无法像镜头一样的平静。再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已经进入了这片影像之中,那飘落的樱花好像就落在你的手心,而心里有些东西也在飞机飞过那荒凉之地上小小坟墓的上空之后,永远的失去了。
是枝裕和对配乐的极简和真实环境音的执着让代入感更加的强烈,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在明甩掉纱希援交赚来的钱之后失意的在街头狂奔,稍微矫情一点的导演一定会在这里配上一些煽情的音乐,比如用自赏派的来表现他此刻的迷惘,再比如用Leave(by
R.E.M.)这种来表现他的绝望的,等等,但是是枝裕和让这一段狂奔只有真实的背景音,路人的杂语、汽车的声音、店铺的音乐,和明压制不住的阵阵的喘息。其实也正是这样的对比,在明和纱希埋葬完小雪之后,晨光中走在无人的路上,楯隆子清澈而温柔的歌声响起,那种触动便毫无障碍的从屏幕里传递了过来,那种无法言喻的感情震撼就像一场绝望的暴雨,将浑身浇得湿透,想啜泣的时候,抬头却发现不远处反射着太阳光辉的悄然绽放、带着生命的希望的那一道彩虹。
看完电影找到楯隆子所唱的插曲《宝石》,深夜里反复的听着,“僕は大きくなっていく,だれもよせつけられない,異臭を放った宝石(我们渐渐的长大,成为一颗没有人可以亲近,散发恶臭的宝石)”。突然想到复习《Monster》之后一直萦绕在脑袋里的纠结了妮娜和约翰一辈子那句话,“你们都是美丽的宝石,人类可以变成任何东西,所以千万不要变成怪物”。可是怪物一直都在,只是我有时候分不清,到底自己原本就是怪物,还是这个世界慢慢的把自己变成了怪物。
是枝裕和说电影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案件。
1988年1月东京西巢鸭地区一名母亲为与男友同居,留下长子(14岁)及三名分别七岁、三岁及两岁的女儿在家。四名孩子无户籍,亦没有上学。其后两岁的幼女因偷吃长子损友的杯面而被毒打致死,当中长子亦有踢伤妹妹,之后把尸体埋到埼玉县秩父市公园。同年7月邻居发现该屋长期只有小孩居住而报警揭发事件,两名女儿严重营养不良,更发现病死的次子的尸体。母亲被控遗弃及伤害子女,被判入狱三年但缓刑四年,之后接回入住保护中心的两名女儿返家。而长子被控伤害幼妹致死及遗弃尸体罪,被判入教导所,并正式入学接受教育。
其实他的镜头总体还是乐观的、对于人性充满希望与温柔的对待的,同样都是被母亲抛弃的孩子,如果《Monster》的约翰是一个幻想式的极端,《无人知晓》就是一次对人性的美化。而现实恰恰是在这当中,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里,我们到底应该走向何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求在页面页脚中显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