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进帮扶方式操作方式!

武警海口市支队党委机关:扎实改进作风 实施重点帮扶--党建


原标题:扎实改进作风 实施重点帮扶

7月上旬,武警海口市支队对机关重点帮建的几个后进中队进行按纲建队考核,结果显示,这些中队正规化建设和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明显提高。支队政治部主任袁辉祥说:“这是党委机关扎实转变工作作风、倾力为基层官兵解决难题带来的喜人变化。”

在蹲点培训会上,该支队支队长何诗礼提出对多年未评先进的中队实施重点帮扶,蹲点干部要选强配准,深入基层帮建解难。蹲点期间,蹲点干部严格落实“五同”,注重了解战士感受,倾听基层心声,在与基层官兵同娱乐中建立感情、广泛谈心中摸思想、同吃住中找问题,切实掌握基层中队建设的真实情况。

在蹲点帮建中,机关干部对基层官兵的感情加深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也心中有数了。针对基层官兵个人和家庭涉法问题较多的实际,支队保卫部门及时开展“送法到基层”服务活动,先后帮助50余名官兵家庭解决了涉法问题。该支队还定期开展机关基层双向讲评,采纳基层官兵合理化建议25条。(雷辙 林凌)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兴府办发20174

关于印发兴国县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县直(驻县)各有关单位:

  《兴国县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已经2017年1月16日县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兴国县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二、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战略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二)强化学生强健体魄和文化修养

(三)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加快普及15年基础教育

(一)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三)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五、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一)优化县域学校布局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六、推进教育共享化开放化信息化

(一)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二)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

(三)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纵深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一)推动各项政策全面落地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五)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八、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二)改善社会育人环境

(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四)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九、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

(三)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五)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构建有效监管体系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四)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十一、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强化规划协调管理及监督检查

(三)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氛围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抓住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推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赣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结合兴国县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条件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是我教育发展最快、成效最好、人民群众最满意的一个历史时期。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市乃至全省先进行列,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大幅提高,全县实施每个乡镇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增加1746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有效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并进入全市前列,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参与人数快速增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

教育公平有效促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全面建立,教育精准扶贫启动实施,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实现应助尽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城就学待遇和升学考试待遇,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应入尽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得到加强,启动“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及孤儿特困生”关爱工程全县424所学校约10万名学生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城乡、校际教育差距缩小,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逐步得到保障。

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的规定“十二五”期间,全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达48.2946亿元,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9.8%。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大幅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改、扩)建校舍25.74万平方米,校舍D级危房基本消除,校舍总面积达93.25万平方米,校园总面积达3850亩,分别比2010年增长19%、5.7%。教师队伍不断加强,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两区人才支教、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等政策有效实施,每年培养培训教师8000人次,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增加2311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提升。

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2014年1月,教育部、江西省政府联合签署《关于共建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意见》,建立了部省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全县教育振兴发展得到了跨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工作、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多个国家、省级改革试点取得明显实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县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10个实验区之一。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普通高考各项指标持续攀升。

教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中职和成人学校向社会输送 8400名技能型人才,就读高校的毕业生2.55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县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专栏1:兴国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期。教育事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同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重大战略实施带来新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迫切需要教育主动融入、积极对接、密切呼应,培养和凝聚高素质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人口变化趋势带来新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学龄人口规模恢复性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迫切需要教育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推动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前做好应对。

教育改革趋势带来新期待。作为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受惠县,要求我们先行先试,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教育发展不足带来新挑战。我县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总量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相对不高,需要树立教育发展新思维,统筹兼顾,突破发展瓶颈,形成更有活力、更具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战略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奋力打好六大攻坚战,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坚持“建校标准化,办学特色化,管理规范化,发展均衡化”的“四化”工作理念,夯实教育发展基础,优化教育结构布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推进我教育改革和发展,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我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完成苏区振兴发展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超前规划,优先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

坚持共建共享。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更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改革开放。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把教育改革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学校、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创新解决难题推动发展激发活力。要大力实施北上南下战略,打造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借智借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依法治教。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广大师生权益,依法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总体目标是: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教育总体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显著增强,坚持“建校标准化,办学特色化,管理规范化,发展均衡化”的“四化”工作理念,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具体是:

教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加快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15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继续教育深度发展,学习型社会基本建立;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差距不断缩小;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基本构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满足需要;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教育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充分显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困难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优化布局城乡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实现多层次,宽领域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更具活力,政校关系融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确立,管办评分离稳步实施,教育督导更有实效,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人力资本积累再上台阶。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结构更趋完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增加,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稳步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

专栏2:兴国县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

普惠性幼儿园占比(%)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万人)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责任、创新、实践”为重点任务,创新育人模式,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科学制定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抓好德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深入挖掘课程教材的育人作用,构建富有兴国特色的、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喜爱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强辨别能力。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结合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开展对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视家庭教育,开展家教、家风、家训育人活动,落实家庭基本责任,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关心下一代成长,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家校社区合作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教师、模范人物和优秀家长的言传身教、行为引导的作用,加强示范引领效应。强化诚信教育和诚信管理,培养广大青少年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构建德育新模式。将苏区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兴国本土文化等融入中小学德育教育。扎实推进校园文化示范工程,着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充分利用我县红色文化资源,继续打造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深入开展“苏区精神进校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三进”主题教育活动和学习《长冈乡调查》之再调查实践活动,树立一批中小学德育示范校和校园文化特色校。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留守孩关爱工作机制,推进“心防”工程建设,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二)强化学生强健体魄和文化修养

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作为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健康学校创建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中小学校体育装备,改革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广泛开展青少年班级、校际、区域三级足球联赛。普及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一代新人。

强化美育教育。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为导向,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逐步开齐开足艺术课程,鼓励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影视作品进校园,继续抓好兴国山歌文化进校园,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开展各项艺术教育展示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两门艺术爱好。

(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践行知行合一。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教育,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

培育科学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特别是合作探究能力。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开展创新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四、加快普及15年基础教育

促进公平、守住底线、补齐短板、提高水平、完善制度,加快发展公平有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缩小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教育获得感。

(一)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1.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认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2.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根据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聚集和农村人口转移趋势,合理规划城乡幼儿园网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按城区每3万人口、农村每个乡镇布局1所公办幼儿园,因地宜在较大行政村新建或通过农村小学改扩建建设1所公办村级幼儿园,在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及幼儿班。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举办附属幼儿园(或学前教育部),增加残疾儿童入园机会。加强残疾儿童康复资源中心建设,做好适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适龄残疾儿童入园。

3.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幼儿园教师配备工作。坚持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保育、后勤和保安人员可实行定岗定钱不定人的办法,由县级财政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或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统筹解决。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扩大我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覆盖面。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解决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附属幼儿园(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监督民办幼儿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足额足项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2)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每年按岗位需求计划,为贫困边远地区定向培养幼儿教师。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鼓励引导幼儿园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取得合格学历。健全幼儿园园长、教师及保育人员的岗前和岗后培训制度,立足园本培训和假期集中培训。继续实行农村幼儿教师定向培养制度,引导县职业学校办好幼儿专业班,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确保每三年所有幼儿园长及教师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推动县直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送教下乡工作常规化。

4.加强幼儿园监督与管理

(1)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充实管理力量,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收费行为等的监管。卫生计生部门要切实把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和指导,落实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等机构的责任,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指导。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定期自查自纠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对卫生、消防、园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消除,对事关幼儿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应充分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

(2)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完善制定幼儿园管理办法,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推进依法规范办园。建立健全公办幼儿园年度考核及民办幼儿园年检、退出,幼儿园收费巡查监管,幼儿园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公示等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定期组织教育、公安、市场监督管理、民政、人社、卫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分类治理无证办园,对基本达标的,督促完善后及时颁发办园许可证;对未达标但整改后符合条件的颁发办园许可证;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予以关停;对规模小、条件差、有严重安全隐患的立即关停,并妥善安置在园幼儿。

 (3)加强幼儿园建设管理。加强幼儿园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管理,提高幼儿园园舍的适应性和安全性。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幼儿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本着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节约用地的原则,按有关规定确定幼儿园的布局、选址、规划与建设用地、建设规模、园舍构成与建筑面积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一步到位,目前条件不具备的地方规划设计必须一步到位,然后分步实施。

1)建立科学导向。健全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建立达标上等级的激励机制,深入持久开展各级各类幼儿园达标上等级活动,促进规范办园和提升科学保教水平。继续抓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工作,以“健康、快乐、发展”主题活动为抓手,探索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完善幼儿园保育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机制,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

2)加强专业引领。完善区域教研与园本教研制度,县教研机构应配备幼教教研员,根据幼儿园数量和布局,以乡镇为单位划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域,包片到园、指导到人等方式,深入开展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及时解决教师在保教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

3实施对口帮扶。加强省级、市级示范幼儿园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省、市示范幼儿园必须与至少一所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结对帮扶,促进帮扶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

学前教育普及推进计划。全县城区每3万人口、农村每个乡镇中心和人口较大行政村都建设举办1所公办幼儿园,城区新建第三、第四两所公办幼儿园;新增一批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大力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推动县域内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加快城镇区域学校改扩建计划,基本消除大班额。继续开展城区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边远学校倾斜。大力提升乡村及薄弱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到2017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加快实现义务教育装备标准化,推进义务教育提质创优。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大力改善学校体育、艺术、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开齐开足开好音体美及信息技术课程,鼓励研发并开设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品质。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推动中小学“绿色评价”,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制,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

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保障城乡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建设标准。推进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常态化,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05所(含村小、教学点及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和18所初中改造任务,新(改、扩)校舍面积25.74万平方米,购置电脑5800台,教学仪器设备1.84万台件套、图书146万册等,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

  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规划兴国县城区新(改、扩)建小学3所,其中新建兴国县思源学校,计划投资7500万元,校园占地100亩,按60个教学班,容纳学生3000名,规划校舍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新建一所容纳学生3000名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容纳2000人的兴国县城南小学升级改造城区周边的潋江镇小学,逐步纳入城区小学的分部,扩大城区小学的容纳量。将长冈中学、埠头中学、列宁学校建成城区学校分部,纳入城区学校管理,扩大城区教育资源,缓解城区“大班额”现象。

  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改造中小学58所,重点改扩建茶园中心小学、梅窖中学、均村中学、枫边中学、樟木中学、南坑中学、城岗中学等条件较差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新(改、扩)学生宿舍19.7万平方米,厕所及其他用房1.7万平方米;逐步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规划新建宿舍3070套,面积10.75万平方米,购置生活设施设备3070套。将教师困难住房群体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范畴,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三)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扩充优质资源。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二一分流、高三分流”等多种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建立普通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通用技术课教学,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探索富有活力的高中教育教学发展模式。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继续实施普通高中评估制度,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先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加强对普通高中举办国际班的规范管理。

  普通高中建设攻坚计划。改善提升现有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改扩建兴国县平川中学图书楼、实验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改扩建兴国三中综合楼4600平方米。扩充高中教育容量,新建一所容纳学生3600名兴国县城东高中;使全县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巩固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力度,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我县职教园区建设,在经济开发区新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推动新建一所容纳5400人的职业技术学院,促进我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扩充特殊教育资源。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新建一所以听障为主、康复为辅的九年一贯制公办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或学前教育部)或推进学前残健融合教育模式,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落实5%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

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继续实施《赣州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重点做好随班就读学校特教师资培训和特教资源教室配备工作,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全纳教育,采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提高普及水平。扩大培养规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落实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科研工作,探索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等融合教育机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加强特殊教育条件保障,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占地约30亩,按照21个教学班(其中聋哑9个班,智障9个班,康复3个班)容纳学生约290人,新建校舍8340平方米,完善附属配套设施,投资约2000万元。加大力度支持资源教室建设,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改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保障条件。确保到2020年,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

五、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加快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力度,推动学校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层次类型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优化县域基础教育布局

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强化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规划,以县为基础,实行新型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教育布局规划“多规合一”。根据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人口发展与流动等因素,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严控超大规模学校建设,基本形成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要的学校布局结构。城镇新建小区配建学校实行“交钥匙”工程,促进学校与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强城区、城乡结合部、城镇危旧房改造区学校建设,逐步解决 “大班额”问题。有序扩大城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

加强农村学校布局规划。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针对地广人稀、山区、库区等特殊困难地区群众就学需求,办好寄宿制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努力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将规划制定和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督导和社会监督范围。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多形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中高职对接培养试点工作,实现中职、高职的“3+2”衔接。对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紧密连接精准扶贫工作。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参与校企合作办学。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我县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将职业教育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推动完善产业聚集区职业院校设置。加快推动产业聚集区院校布局,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支撑和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我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

六、推进教育共享化开放化信息化

坚持将发展教育作为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教育开放合作水平,国际合作、区域合作、校际合作呈现新格局。坚持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落实学前教育困难幼儿资助项目对就读于普惠性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烈士子女、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就读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免除学杂费;对当年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给予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对当年录取和在校就读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一步支持兴国县职业中等学校升级改造,将中职免学费标准按省属中职执行。

  创新教育扶贫模式。加快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程,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合理布局贫困乡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贫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乡村倾斜。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支持贫困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充分利用学生营养餐食材需求的市场,积极引导配餐企业对接精准扶贫工作。

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就业指导与支持。落实好中职助学金、中职免学费政策和雨露计划。大力支持兴国县职业中等学校升级改造,发展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让有需求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一对一”就业帮扶工作。实施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计划,努力实现就业脱贫。

教育精准扶贫工程。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大力提升教育扶贫资助精准度,重点加强对特困群体的资助力度,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全覆盖。率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免除学杂费。建立上下联动、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教育扶贫机制,构建“一对一”的特困学生资助平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在现有“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及孤儿特困生”关爱工程的基础上,将其他“困境儿童”纳入到资助范围内并进一步提高资助标准。完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监测、考核和评价机制,保障贫困家庭孩子不但上得起学,而且能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二)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适应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提高保障水平,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坚持“两为主”、完善“两纳入”,简化优化入学办理流程和证件要求,保障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权利。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帮助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健全服务体系,突出关爱重点,建立台账,掌握情况,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重点加强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和救助。推进学校校长、教师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对口帮扶校内农村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对口帮扶人。强化家庭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创新关爱与教育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

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做好有就业意愿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和帮扶工作。

(三)推进教育对外合作交流

加强与国内名校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教育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引进优秀师资到我县送教上门等多形式的教育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尽快缩短与全国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

深化学校间交流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与国内知名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多渠道进行文化教育交流,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支持职业学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优质课程资源,鼓励中外职业学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5M,教学点接入带宽达4M以上。有条件的学校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场所。所有中小学、教学点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和资源进课堂,有条件的学校建设直录播教室。中小学实现人人拥有学习终端和网络学习空间。

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全县6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创新普通教室、学科教室、功能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由校园卡、传感设备、安防监控、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校园智能感知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和师生校园学习生活智能化、个性化。

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专递课堂”建设覆盖所有教学点,帮助提高教学点的开课率,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推进“名师课堂”建设,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所有省级特级教师、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各级教研员等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创建重点学科的特色网络教研社区。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使名校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员,为教育教学创新提供师资保障。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各种信息化教学应用活动,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形成信息化教学应用新常态。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创客教育等教学新方式,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优势,拓展教与学空间,优化教与学过程,实现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精准化,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实施“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推进“三大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县所有中小学、教学点出口带宽大幅度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无线校园网,网络环境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所有6所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带头建设“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所有省级特级教师、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其他名师均要建立“名师工作室”或名师网络教研社区,通过一校带多校、名师青蓝结对、名校网络公开课等创新教学新模式,将优质资源和优质课堂推送到所有薄弱学校、教学点,有效解决边远乡村学校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真正做到城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

七、纵深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建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意见》,坚定信心,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试验区建设,探索一条革命老区教育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一)推动各项政策全面落地

持续对接政策落地。对标部省《共建意见》和教育部《贯彻意见》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出台的系列支持文件,细化实化各项政策,强化未落实事项跟踪对接,推动部省合作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将教育部、省政府、市政府的支持政策、项目转化为教育改革发展实效。继续争取国家、省、市重点强化对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不断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渗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打造具有科学性、地方性的基础教育校本教材。全面开展课程实施监测和管理。推进普通高中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优质的选修课程。推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任务驱动学习。推进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的有效合作。积极推广学前教育科学保教模式,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顶岗实习,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化学徒制。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探索发展产教融合型企业。鼓励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构建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制度。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顶岗实习、岗位资格认证等方面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推行“双证书”制度。

(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合理设置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和学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入学。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合理规划设置农村、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保留或设置必要的农村教学点,为辖区内每一所小学、初中合理划定招生范围,严格控制学校班额。优质高中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均衡招生名额不少于70%。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保障进城务工等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录取时与当地生源享受同等待遇的权益。

积极推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开展中小学“绿色评价”,将课业负担、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等作为重点内容,为社会评价学校、政府考评学校提供依据。改革小学生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推进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并作为初、高中毕业凭据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稳妥实施中、高考改革。适应并推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省安排部署,遵循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到位的原则,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机制,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根据上级要求对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进行调整。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注册入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职业学校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应当将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重要的录取标准。健全学前教育等专业实行初中毕业起点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统筹招生制度和统一招生平台,扩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区域范围。

(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落实“一校一章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依章办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办法,推动学校依章治校。完善公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拓展师生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学校重大决策和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当经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讨论、民主决策。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完善职业学校理事会制度。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各部门统筹推进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会商机制。落实普通高中用人自主权,创新编制管理方式,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探索学校自主确定用人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分系列管理和准聘长聘制度。改进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学校对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

(五)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放宽准入条件,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通过政府补贴、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和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推动民办学校合理定位、差异发展、特色办学,着力打造一批民办教育品牌。

规范民办教育管理。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民办学校产权归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审批、变更、重组和退出机制,推动民办学校行业自律。

优化社会力量办学环境。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与人事管理制度,支持民办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且不得低于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在资格认定、业务培训、职称晋升、表彰奖励、科研立项、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建立公办学校、幼儿园对民办学校、幼儿园教师帮扶机制。

把握部省共建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机遇,实施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工作”国家试点,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提升;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开展“1+1慕课”试点,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新路径拓展新渠道扩大覆盖面深入开展研学旅行,打造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为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经验。

八、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改进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管理,树立良好校风校纪。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红色”为基调,与“绿色”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探索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整合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艺术馆、乡村文化活动中心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继续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构建教育诚信环境。着力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完善诚信考试管理体系,充实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加大对考试违纪、论文抄袭等失信违约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将个人助学贷款办理情况与其他个人消费信贷相关联。

创建平安校园。贯彻落实《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安全防范机制,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网建设,充分发挥综治网格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切实提升校园防控能力,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全面提升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中学全面建设防艾、禁毒教育园地,建立县级法治警示教育基地。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机制,层层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完善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建设,村完小以上学校配备专职合格保安并安装较为足量的高清视频监控探头。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强化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健全安全台账。开展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做好涉校矛盾纠纷的信访接待答复和调解。完善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涉校事件调处机制及学校风险防范和风险分担机制。

(二)改善社会育人环境

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和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开展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经营性网吧。促进企业社会履行教育责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办学和育人活动,主动为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便利。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强化家长教育,引导父母做好学生第一任老师,促进青少年人格、心理健康成长。

优化语言文字环境。形成“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长效机制。一是继续以“推普周”“经典诵读”为契机,开展丰富的活动,提升教职工、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二是加强局机关和学校语言文字应用监督检查,实现全面规范使用公文格式、汉字以及标点,进而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是以县城学校及示范校为中心,辐射带动乡镇、农村学校,实现“人人使用规范字,人人都讲普通话”的基本目标,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整体提高。四是加强对学校校长、园长、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工作,新进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符合教师资格所规定的普通话等级要求。五是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社会,从而实现普通话、规范字全民化局面。

(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发挥教育评价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改进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防止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探索实行推进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完善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面向未来,制定并完善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作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建立学业负担监测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将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实习实训环节、就业能力的评价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能力的主要内容。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

(四)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全过程,广泛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的校本课程和教材,加强资源环境的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理念、知识、能力和素养,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修订和落实学校建设标准,强化绿色节能环保要求,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用新能源、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学校建筑节能水平,杜绝豪华学校。提高校园绿化水平。加强节能运行管理和监督评价,探索建立学校用电、用能、用水等资源利用统计和报告公示制度。完善评价监管措施,形成有利于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校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类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成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九、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各校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构筑覆盖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制度网络。推动学校针对师德建设突出问题,完善相关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学风教风作风建设,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手段和载体,开辟思想教育新阵地,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引导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提升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

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与管理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首要内容,建立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机制,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提拔任用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吸引一流人才从教

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保障教师各类权益。推动地方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

吸引优秀毕业生从教。落实免费师范生制度,加大对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任教。

造就一批优秀校级干部。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制度。落实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行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遴选等方式选拔校长,建立全县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开放式的后备校长培养选拔制度。

(三)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2020年,公办幼儿园、小学教师以及初中教师基本达到国家规定学历。加快推进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专科化,初中教师学历本科化;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15%;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30%以上。继续做好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县、乡、校三级培训网络,不断强化教师在职提高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引领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大投入,建设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优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条件,整合教研、电教等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实效。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园)长全员培训,每位教师在五年全员培训周期内参与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依法确保教师培训经费的落实,中小学校按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费用。民办学校也要按不低于本校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

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培养一批名校长、名师和领军人才。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制度,建设优秀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孵化地。进一步完善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培养、选拔、晋级、考核评价机制,对名校长、名师要重实绩、重示范,实行动态竞争和管理。继续开展“名师送教下乡” 活动。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建设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计划等多种形式,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推进县域内校长交流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的比例,推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为重点,加大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力度,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式培养或培训。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区人才支教计划、学前教育志愿者巡回支教计划,实行骨干教师巡回讲学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建立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将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鼓励支持教学效果好、身体健康的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推动地方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村小和教学点采取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全面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彰。

加快补充紧缺教师。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着力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推动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实行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员短缺问题。实行义务教育教师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政策,配齐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加大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补充力度。

(五)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按编制标准及时补充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和年龄结构。采取招聘补充、购买服务等方式配齐配足幼儿园教师,落实每班“两教一保”要求。继续实行中小学教师招聘省统考为主,县级自聘为辅的补充制度,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杜绝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

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坚持师德为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积极探索学生、专家、同行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教师长期从教荣誉制度。

严格教师职业准入。落实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准入和教师资格证定期注册制度。新进教师必须依法取得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书。建立健全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对不胜任岗位的教师按政策规定实行转岗、分流或待聘。

完善教师职称制度。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岗位,实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化解评聘矛盾,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职数在优先向农村教师倾斜。对已聘人员教学业务的定期量化考核,对于无法胜任所聘职务的人员可以不受聘期限制进行调整,予以解聘。

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依法保障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严格控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强化服务功能。

强化政府服务。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专业性指导和服务,重点加强教学指导服务}

界首:“五改进”强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

今年以来,界首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阜阳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强化精准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针对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工作发现问题,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开展全面整改,全面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改进督查方式,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挂图标牌。重点解决脱贫攻坚领域存在的非贫困村内壁字、标语、横幅张贴悬挂不规范、破损;贫困户不同材料之间信息不一致,错填漏填较为突出;部分村“三册两审一核”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贫困户家中政策宣传资料、银行存折(卡)过多,健康扶贫手册、明白卡、脱贫光荣证等没有起到作用,贫困户不清楚具体用途等问题。

改进帮扶方式,克服帮扶措施不实问题。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实行“一村一计划,一户一方案”,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解决扶贫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产业扶贫政策未能有效激励贫困户;缺乏一户一策,有的甚至搞“数字”帮扶;扶贫手册中帮扶成效内容填写重复、虚假等突出问题。

改进帮扶理念,克服帮扶成效不实问题。认真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精准帮扶”工作,严格落实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科学制订“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确保做到“六必须六到位”。解决帮扶单位、联系人帮扶成效不实;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干部、镇村干部担当意识薄弱,敷衍塞责;部分帮扶单位责任心不强、帮扶联系人工作不实,不能深入贫困户家中,对贫困户家庭情况不了解等突出问题。

改进帮扶质量,解决能力不足问题。加强帮扶干部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和走访帮扶,切实提高帮扶干部水平和责任心。解决扶贫干部工作要求不高、质量低;非贫困村基础工作真“抓”不够,扶贫手册、户档资料、明白卡填写不规范、漏填错填涂改较多、有的让扶贫对象提前签字等问题。

改进问责形式,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开展脱贫攻坚领域违规违纪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行“月调度”,加大对查处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通报曝光频率和警示力度,开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警示教育。解决脱贫攻坚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不力,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扶贫领域存在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对问题线索隐瞒不报,甚至袒护包庇等突出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改进帮扶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