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团吃饭怎么买单帮买单上报到店有时间规定吗?

1.5K19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884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美团点评整合迎首次人事震荡_网易科技
美团点评整合迎首次人事震荡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大美团”深度整合 迎来首次人事震荡)
■IT时报记者 章蔚玮11月底,一封内部“转岗意向书”正式揭开了“大”合并后第一次人事震荡的序幕。新的整合方案中明确,美团将全面接手的到店餐饮业务,大众点评的高管转而负责“非餐”业务,而留给各地区一线销售经理的将是“去”和“留”的难题。“不裁员、不降薪。”这是美团、大众点评宣布合并后,后者的CEO张涛曾在公司内部传达的精神。然而在张涛挥泪告别之后,“大美团”立刻迎来人事地震。美团全面接手团购闪惠业务深圳市宝安区广场大厦是美团在深圳的办公驻地,进入12月之后,大众点评的销售团队陆续入驻这里,与美团销售人员进行正式融合。而类似的人员融合正在全国各地区同步上演。《IT时报》记者从“大美团”内部获悉,12月开始,美团和大众点评将不再各自独立运营,各地区美团管理层正式全面接手大众点评和美团两个平台的到店餐饮业务,而大众点评原管理层则主要负责结婚、亲子、家装、丽人、KTV、休闲娱乐、外卖等非餐事业群。经纬划分正变得越来越清晰。根据美团和大众点评公布的合并调整方案:原有业务条线将细分为到店餐饮、到店综合、外卖配送、酒店旅游、猫眼电影全资子公司等七大事业群。其中到店餐饮事业群业务最为核心,包括餐饮团购、闪惠买单、预订、选菜、点单、餐饮商户广告,由原美团网COO干嘉伟负责。12月起落实的人员调整方案则进一步明确,各地区的到店餐饮都将由美团管理人员全面接手。去或留,这是个难题“昨天接到好几个餐饮老板的电话,问我是不是美团接手了,我说不是。其实是自欺欺人,我知道点评要淡出舞台……”“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没一个领导出来说一句话,早上去报到,一个领导都看不见。”近期,各地区多位点评销售经理在社交圈写下了点评内部当下的状态。11月底,美团和大众点评的销售经理同时收到公司发出的一份内部邮件,宣告新一轮内招启动。这轮内招覆盖146个城市的“到店综合事业群”“到店餐饮事业群”以及“其他BG&BU”四个事业群,涉及员工达到数千人。邮件内同时附有一张“转岗报名申请表”,提供了“第一志愿”和“备选志愿”两个选项,但对于大部分点评方的销售经理而言,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内招,而是关系到自己在“大美团”未来去留的艰难抉择。“重点客户都是与美团共有的,我的卖量比美团多很多,不过估计以后要跟美团共享客户条线,考虑转去其他部门。”有的销售经理认为很难融合。一位山东地区的点评餐饮事业部销售经理告诉记者,11月底美团主管已经全面接手他所在部门,而他们的上级主管也已经转岗到丽人事业部,要不要跟着老领导一起转,他仍在犹豫。留给销售经理犹豫的时间并不多。12月4日,是这份内部转岗申请书递交的最后截止时间。根据这次转岗要求,到店餐饮事业群的销售经理必须在12月完成客户归属权的交接,从明年1月开始,美团—大众点评内部将启动新的提成制度。点评“老臣”面临大批转岗“双方到店餐饮业务销售团队重合度最高达80%。”在业内人士看来,“大美团”这次启动内招的目的是在内部先消化一批重合劳动力。餐饮作为大众点评内部的支柱业务,想要在短时间内“安置”涉及的销售人员,客观上很难实现。“刚电话面试完,估计也没啥戏,报的人太多了。”目前摆在销售经理面前的可选志愿主要是丽人、结婚、酒店旅游、KTV、外卖以及推广等餐饮之外的事业群。早在11月27日,非餐事业部就已经在内部发布了求贤榜,愿意在部分岗位降低条件,放开跨城市转岗。对于大部分餐饮事业群销售经理而言,转岗就意味着放弃此前积累的所有资源,“非餐事业起步慢,目前依然处于低频低价阶段,转过去,一切又要从零开始……”一位销售经理告诉《IT时报》记者,上个月其负责项目的140万收入中餐饮业务达到120万,而90%收入来自餐饮几乎是他们生存的常态,接下来,他们要面临的窘境是在内招覆盖的146个城市中,有73个城市无“非餐”业务,这些城市员工的职位竞争变得更加残酷。随着大众点评高管全面退出城市餐饮事业群,他们将无法回避转岗或离职的无奈现实。离职潮来袭早在2个月前,部分地区的点评销售经理们就已经感觉到了压力。9月底,大众点评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刷单大检查,据其内部邮件通报,涉及刷单人数达到927人,到11月,他们开除了其中的55人,涉及区域包括天津、山东、东北、江苏等。一位已被开除的原大众点评员工告诉记者,为推广闪惠业务,公司曾动员店铺示范一分钱埋单演示,她总共刷了88单1分钱,金额不足1元。结果,10月底,她收到了公司辞退的邮件,理由是违纪刷单。
另一方面, 尽管点评在内部邮件中表明11月到1月三个月期间,提成值会取较高值发放,但从12月以来,大众点评到店餐饮的佣金在悄然下调。朋友圈内一批销售经理抱怨佣金下调过快,“我有一家店11月3日佣金是300元,16日佣金是240元,12月3日的佣金成了170元……”留下难,想转也难。目前,与餐饮相关的推广、酒店、外卖等岗位在部分区域供不应求。就在记者截稿前,一位点评员工收到了“没有岗位”的回函。尽管在邮件中也写明,可继续留在原岗位,但让他真正担心的是,若是这次转岗不成功,是否意味着日后面临被裁的危险。另外,一些人选择了离职,转去阿里口碑或糯米,根据一位大众点评内部人士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天,已经有接近百人离开。而在未来,这个数据可能会继续上升。
本文来源:IT时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马上评|亿级广告“诈骗案”,该谁买单不能成糊涂账|李娟|比亚迪|广告商_新浪新闻
马上评|亿级广告“诈骗案”,该谁买单不能成糊涂账
马上评|亿级广告“诈骗案”,该谁买单不能成糊涂账
原标题:马上评|亿级广告“诈骗案”,该谁买单不能成糊涂账据澎湃新闻报道,一个神秘中间人李娟,在过去近3年时间,串联起数十家广告商,砸下数亿元营销费用,为比亚迪做品牌推广。然而,比亚迪先后三次发布声明称,李娟冒用上海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的身份,伪造比亚迪多枚印章,以比亚迪名义与多家单位及机构展开广告宣传类合作。比亚迪均不知情,也与比亚迪无关。在公司报案后,李娟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与李娟有过合作的多家广告公司,虽认为比亚迪对于李娟所开展的市场推广活动不可能不知情,但如今仍陷入不知向谁追款的困境。有广告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李娟近日已经以1200万元的房产来源不明为由,向警方“自首”。
纵观报道,该涉及数亿元的广告费诈骗案件,可谓离奇之极,如广告商在砸下数亿元营销费用后,索要费用时却遭遇推诿,不知道该找谁承担责任;如神秘中间人李娟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比亚迪后,却成了涉嫌伪造印章的诈骗分子;如如此砸重金的宣传推广,比亚迪竟然毫不知情。但无论该事件最终朝什么方向发展,广告商所投入的巨额营销费用,理当有人为此买单,而非白白地打了水漂。 该事件看似没有头绪,涉事各方的说法相互矛盾,无法印证出比亚迪公司是否真的委托中间人李娟从事广告活动。但据报道,李娟在事发后已经投案自首,警方理当将此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侦查。如果通过侦查,能够查清李娟的真实身份,找到比亚迪公司委托李娟从事广告宣传活动的证据,或者李娟系比亚迪工作人员,那么,比亚迪公司无疑应该为李娟的行为承担责任,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广告商的费用。至于李娟的相关活动是否具有过错,则属于公司内部管理问题,广告商无法知晓,没有过错就无需自担损失。 退一步而言,假使李娟杜撰了与比亚迪的关系,伪造了相关印章并以此开展广告宣传类活动。那么,李娟就有可能构成诈骗或者合同诈骗犯罪,不仅应该承担刑事责任,还将承担退赔广告商经济损失的责任。也就是说,无论李娟为何许人也,无论其是受比亚迪委托从事广告宣传活动,还是擅自从事该活动,都应该有人为广告商的付出承担责任。 然而,在李娟构成犯罪、被判处刑罚的前提下,即便比亚迪知道或应该知道李娟的广告宣传行为,广告商要想要求比亚迪承担法律责任,恐怕也有难度。《民法通则》、《合同法》规定了“表见代理制度”,即虽然行为人事实上无代理权,但相对人有理由认为行为人有代理权而与其进行法律行为,其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另外,一般来说,本人以自己的行为表示授予他人代理权而实际上并未授权,或者明知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造成第三人误以为行为人有代理权时,本人要对相对人承担实际授权人的责任。 也就是说,单纯从民事角度来看,如果广告商或者中间人李娟有证据证实比亚迪公司或者管理层知道李娟从事了推广宣传比亚迪的活动,却不加制止或否认的话,其就应该为李娟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维护交易安全、诚实信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必要制度。 但问题在于,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被告人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的,应当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说,一旦李娟的行为被认定为诈骗犯罪并被判处刑罚,广告商的损失就只能通过刑事退赔途径挽回了。可以说,此事件中,持续多年、大张旗鼓地从事某种活动却无人承认、认可、买单,中间人又主动投案的情况,既罕见,更蹊跷。相关部门有必要本着对当事人负责、对公众负责的态度,深入调查此事,抽丝剥茧,让真相大白于天下,避免该纠纷成为谁也说不清的糊涂账。让受害人的损失得以挽回,也让市场交易主体引以为戒,提高警惕,少遭遇骗局。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App Store 上的“美团众包 - 自由接单,轻松赚外快”
只能在 iOS 设备上的 App Store 获取此 App。
你是不是有一些时间,闲着也是闲着?有些商家有很多订单需要有人把它送到消费者手中,却苦于找不着人。美团众包,正是这样一款应用,连接你和商家,只需轻松完成注册,就可查看到你附近需要完成的任务。自由接单,月入数千元。从此,做自己的老板,为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平台优势:1.时间灵活,自由接单2.按单结算,月入数千元3.对接国内最大的外卖平台,订单源源不断4.实时查看账户余额,自助提现【温馨提示】美团众包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持续使用GPS定位服务以便给用户派发附近订单,切换至后台使用时,仍会继续,相比其他操作会消耗更多的电量,影响电池的续航时间。Continued
GPS running
in the background can dramatically decrease battery life仅支持iOS 8及以上的系统安装和使用美团众包
1、跑腿订单支持骑手电话联系开启隐私保护的顾客。2、对于极少数用户收不到取货码的跑腿订单,点击确认送达时,APP会弹窗提示骑手无须输入取货码。请留意弹窗提示哦。
1、红包单火热来袭,奖励多多(逐步开放)2、微笑行动体验优化
1、红包单火热来袭,奖励多多(逐步开放)2、微笑行动体验优化
1、装备商城首页全新改版2、增加工作统计,收入单量一目了然(逐步开放)3、跑腿订单支持和用户在线会话,更方便4、帮买订单用户支付后系统及时语音通知,更贴心
1、装备商城首页全新改版2、增加工作统计,收入单量一目了然(逐步开放)3、跑腿订单支持和用户在线会话,更方便4、帮买订单用户支付后系统及时语音通知,更贴心
1、优化了部分体验性能2、解决了部分骑手登录后信息显示错误的问题
1、特权单设置优化2、装备商城订单支持线上退货,更方便3、健康证增加办理流程引导,更贴心4、跑腿订单联系顾客支持号码隐私保护
1.帮买单线上支付提示优化2.微笑行动拍照全新升级
1.微笑行动拍照全新升级2.其他体验优化
1.自动识别证件信息,注册更便捷2.帮买单支持用户线上支付垫付款3.上传本人头像可对外展示(逐步开放)4.隐私政策更新
1.新增“路线规划“:帮你规划路线,送单不超时!2.红包单等你来抢:送达即可拆红包,听说有大奖(逐步开通中)3.商城物流信息实时查看,确认收货有保障!
1.等级体系即将全新升级(具体时间见通知)2.其他体验优化
1.订单加小费了,快来接单2.用户申请退款状态及时通知,订单不再被拒收3.支持在线聊天啦(逐步开通)
【智能客服】送单、提现遇到困难?在线客服及时为您解决【提升保额】保险保障时间延长至送单全天,且不再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让您无忧送餐【快递送装备】购买装备,快递上门,省去取货烦恼【骑手社区】我们自己的社区家园,想炫耀想吐槽,社区逛一逛(逐步开启)
“设置”中新增“我的二维码”,部分小区保安可扫码识别您的身份
国庆节前最后一波更新,大家过个好节,顺便晒晒你的战报!【个人战报】每日/每月,单量、里程清晰统计,敢炫耀你的送单的战报吗?【排行榜】来比比谁走过的路最远!夺冠的心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筛选商家】新订单可通过商家筛选啦!同店订单一并都拿走!(逐步开通)
1.订单卡片全新改版,信息更清晰,抢单更高效2.保护个人隐私,隐藏敏感信息,用虚拟号码联系顾客(逐步开通)3.其他功能体验优化
1.帮买订单购买物品展示优化,简化送单流程;2.订单详情页新增订单类型、顾客期望送达时间;3.其他细节优化;
1.帮买用户取消订单需与骑手协商2.取、送货订单数量提示优化3.其他体验优化
1.支持与顾客在线发消息,免去电话沟通的繁琐2.个人中心可查看自己拥有装备3.支持线上视频培训4.其他功能优化
1.支持系统自动接单(部分区域)2.其他体验优化
1.支持跑腿商家端订单
1.跑腿订单支持上报到店、上报异常2.保障您的权益,跑腿订单取货需拍照留证3.保障货品安全,帮送订单送达时需输入收货码
细节体验优化和Bug修复
版本 3.8.12
1、跑腿订单支持骑手电话联系开启隐私保护的顾客。2、对于极少数用户收不到取货码的跑腿订单,点击确认送达时,APP会弹窗提示骑手无须输入取货码。请留意弹窗提示哦。
2.9(满分 5 分)
2.3K 个评分
2.3K 个评分
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第一点自由,干就有钱,随时随地无限制,提现也特别方便,我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人,真可以说人生地不熟,众包自带的地图刚开始确实让人抓狂,但是我觉得的挺精准的,用别的地图起步就靠自己判断了但是有语音提示不熟悉路的我一般都会用高德地图,但是熟悉路线以后那还有看地图的?但是也不当误事啊?没什么啊?看评论真挺不值的,这不满意那不满意,在家做梦最好了,不付出哪里来的回报
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第一点自由,干就有钱,随时随地无限制,提现也特别方便,我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人,真可以说人生地不熟,众包自带的地图刚开始确实让人抓狂,但是我觉得的挺精准的,用别的地图起步就靠自己判断了但是有语音提示不熟悉路的我一般都会用高德地图,但是熟悉路线以后那还有看地图的?但是也不当误事啊?没什么啊?看评论真挺不值的,这不满意那不满意,在家做梦最好了,不付出哪里来的回报
系统不够聪明,客户的地址只能选择大概。后缀的详细地图根本无法识别。从系统直接转到高德导航,连移动方向都识别不到。单独用导航输入地址无此现象。希望改进促进效益!进去订单详细后再点击抢单不应该再出现确认对话框。建议给几秒钟可以取消抢单!太容易误操作了。
系统不够聪明,客户的地址只能选择大概。后缀的详细地图根本无法识别。从系统直接转到高德导航,连移动方向都识别不到。单独用导航输入地址无此现象。希望改进促进效益!进去订单详细后再点击抢单不应该再出现确认对话框。建议给几秒钟可以取消抢单!太容易误操作了。
经常不小心碰没有按返回键就碰到了订单,所以就算抢订单,取消都来不及!如果美团外卖给我们一分钟时间就好了?就像自动派单一样给一分钟时间选择就完美了。
经常不小心碰没有按返回键就碰到了订单,所以就算抢订单,取消都来不及!如果美团外卖给我们一分钟时间就好了?就像自动派单一样给一分钟时间选择就完美了。
启用“家人共享”后,此 App 最多可供 6 名家庭成员使用。&p&我觉得这样的女生可以算得上见过世面了:&/p&&p&&br&&/p&&p&&b&有全面又稳定强大的心理预期。&/b&尽管可能没有游遍世界、吃过顶级珍馐,但是对于高档的消费有心理预期,也有抵抗能力。不会因为一顿饭、一份礼物就改变自己看人和对事的态度。现如今,很大程度并不是贫穷限制了一个人的想象力,而是无知和懒惰。&/p&&p&即便是在这个答案下被吹捧的一些社交礼仪,也并不是只有王孙贵族才学习得到的。&/p&&p&&br&&/p&&p&&b&包容世界的多样性,求同存异。&/b&这个世界的选择太多了,不是所有事情都有一套自己的金标准。所以当遇见和自己有所不同的人事,还能先保持礼貌、再思考合理性、再做出行动,才能更称得上见过世面。是见过世面的对立不是足不出户,而是明明已经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还是大惊小怪。这个人连这款口红品牌都没听过?她背的包是很早前就淘汰的款式了吧?&/p&&p&这种人最怕的就是,真的有一天她发现有款大牌口红她不认识,羞得想钻地。&/p&&p&但是见过世面的别人会怎么表示呢,她们通常没有任何表示。&/p&&p&&br&&/p&&p&&b&有批判精神。&/b&批判精神和批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中性,是基于自身阅历和知识发起的。见过世面的女生,即使是诺奖得主在台上讲座,也可以提出一些疑问和思考。像我这样有点瓜怂的人,提一个问题会左思右想好几次再举手。而有些女生提问常常得到演讲者“good question”的评价,不得不说看得透自己的水平。而爱批评也是见过世面的反例吧,不仅难以包容,甚至管不住自己的口手,动辄就要批评和抬杠,才是见识浅陋的表现。&/p&&p&&br&&/p&&p&&b&除了物质世界,见世面很重要的是见过形形色色的人。&/b&&/p&&p&不轻易把信任和安全委身给不熟悉的人,即使你信任的人有一天因为不可抗力出现,内心也不会因此崩毁。即使谈过几次感情,在微博转发男生都是大骗子,还是可以愿意和心动的人慢慢发展,既不一蹴而就,也不作着生活。&/p&&p&&br&&/p&&p&有人说,带她看若她&b&涉世未深&/b&,就带她看尽人间繁华; 若她&b&心已沧桑&/b&,就带她坐旋转木马。&/p&&p&为什么涉世未深对应的不是见过世面?因为见过世面的人,理解你的心意,就会做出回应。&/p&&p&何必装作未被世界欺负的样子,在旋转木马上兜兜转转。&/p&&p&&br&&/p&&p&最后,这个问题没必要割裂男女。&/p&&p&&b&见过世面,最大的用处应该是和别人相处时候让人觉得舒适吧。&/b&&/p&&p&&b&你可以常常和我一样,觉得自己见得世面还不够,但是别满足于当下了。&/b&&/p&
我觉得这样的女生可以算得上见过世面了: 有全面又稳定强大的心理预期。尽管可能没有游遍世界、吃过顶级珍馐,但是对于高档的消费有心理预期,也有抵抗能力。不会因为一顿饭、一份礼物就改变自己看人和对事的态度。现如今,很大程度并不是贫穷限制了一个人…
&p&首先,我想对知乎表达一点失望:看了前面多个高赞答案,竟然没有一个贴一下那『万字长文』具体写了什么。我理解在展示出信件原文后再谈『怎么看』,才能为之后的分析提供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p&&p&而让我惊讶的是,我搜索了国内大部分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却发现这些报道很多根本没有贴出这篇『万字长文』的原文,甚至连一个链接都没给出来。很多报道上来就开始扯心理学如何如何,情感如何如何,你们倒是先为读者说明白出了啥事啊?&/p&&p&以下是我找到的『万字长文』原文:&/p&&blockquote&原文如下:(文中当事人、单位、地名全部为化名)&br&&br&  ◆男孩子&br&&br&  我是80后,男性,来自小城清阳(化名),在一个驻当地的上级直属事业单位成长。父母都是体制内普通人,文化程度在同龄人里较高。&br&&br&  我最早经历的、但很晚才意识到的危机之一是我家人尤其是我母亲并没有完全接纳我。她以前多次陶醉地给我讲我两三岁时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并给我看过一张我的裙装照片。大约我上学前班时,我母亲当着我的面对着她想像中的女儿“芽芽”说话(我是独生子)。&br&&br&  事后来看,我认为我母亲并非完全不能接纳我的生理性别,更不是一定要二胎,而是不能接纳男孩子的刚强、自主等气质。有一事可为佐证:小学时我反复受到欺凌,我母亲叫我去给老师讲,而且要哭着讲。&br&&br&  这些事情并没有影响我记事以后的性别意识和取向,但这种拒绝接纳孩子现状的偏执和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欲望却在后面的几乎每一件事中以不同形式重演。我读研时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也认为此事反映我的原生家庭有重大缺陷。&br&&br&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五岁半被送进单位自办的小学。我母亲一直倾向把我关在家里,喜欢包办事情,做得太过分时甚至和我父亲多次争执。虽然清阳不冷,但和很多家长一样,我母亲喜欢让我穿很多,而且喜欢按自己的审美指定我的衣服(衣服这个词在“离开之前”一段还会出现)。一年级或二年级初秋的一天全班文艺表演,前一天班主任让大家穿及膝短裤来,而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不准许。结果班主任看见我穿长裤到场很不满。我抱着最后的希望提出把裤腿卷起来,被当众怒斥。我母亲和班主任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没有告诉班主任穿长裤是我母亲的要求,也不知道两人后来是否交流过此事。我只能说,孩子有时注定是弱者。&br&&br&  ◆剥鸡蛋&br&&br&  小学一年级时一个同学基于我动手能力较差的事实,开玩笑说我“很聪明但不会剥鸡蛋”。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的二姐、我的二姨(后文还会几次提到此人)耳里,她总以此取笑我。我父母拒绝保护我。这时我已经出现了无法控制的抠指甲行为(我后来明白是焦虑症状),并因此受到父母训斥。&br&&br&  而动手能力的确一直在困扰着我。小学六年级的一次科学课上,我正巧和上述同学一起做实验,打算把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串联成一条回路,七手八脚做好后却发现开关合上灯灭,断开灯亮。我们觉得奇怪,老师发现我们连了两条并联线路:一边是导线和开关与电池短接,一边是灯泡直连电池。我们尴尬不已。&br&&br&  ◆奥数班的意外&br&&br&  我五年级时开始在离家四五公里的市里上奥数班,周末我父亲带着我坐车过去,而当时我母亲很不乐意我去。我当时学起来很有感觉,虽然一开始摸不着节奏,但后来进步相当快。六年级时一次奥数班考试,我带去的一个很普通的人造革文件夹丢失,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我回家后我母亲既不痛惜物质损失(确实没必要),也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安慰我(这一点不妨和下文毕业旅行一起看),而是表现出一种混合了得意和癫狂的怪异情绪,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此事和穿衣服都是过度保护的例子。&br&&br&  当然这起意外在我看来只是而且应该只是一声稍纵即逝的噪音。我在奥数班小组作业中和一个外校同年级的队友小欣很聊得来,长期记得他瘦小机灵的形象。小欣从市里顶尖的清阳中学保送到清华。他留校读硕的一年暑假我们又见了面,那时他的体型和脸型已经十分圆润了。之后他出国读博,我们偶有书信来往。&br&&br&  再说这边,我不久后就要上初中。家人毫无商量余地,让我上了单位自办的子女学校。从初一和初二,年级一直不到十个人,其中有几人是教师子女,其他的孩子们都去市里了。从初中开始家人再没有允许我去单位外面上课外班。&br&&br&  ◆清阳第二百五十一中学&br&&br&  初二末,单位系统内几所子女学校合并,在我家附近成立了第二百五十一中学(化名)。我父母以“你太小不能骑车”“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二五一中会重点培养你”等理由安排我初三去这里,中考前又违反之前让我自己选择高中的约定,强迫我高中留在二百五十一中。于是我中考应付了事。后来我成了该校唯一考上北大本部的学生——我丝毫没有自夸的意思,因为这是一段充斥着谎言、暴力和控制的沉重历史。&br&&br&  二百五十一中是一所烂校。看数字,清阳的教育与规模和发展水平相当的城市比算是顶尖,01年至少10人上清北本部,09年上升到30多人,而二五一在近百万人口的市区却平均五年出不了一个清北,从未有人奥赛成绩达到省一等奖——仅凭此说它是烂校也许流于应试主义,但以下一些事实能进一步反映全貌。小事直击素质:高三时(保持士气有多重要不用多说)我班上至少有一节英语课和一节数学课因为单位内部学生挑事,教师处理无效,离席抗议。大事则论人心: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是理智的,01年二百五十一中空前绝后的风光成绩也没能阻止内部子女纷纷去读市里的学校。于是这所彻底失去了生源的“名校”在成立十年出头后就黯然停招,再两年后解散。教师多数转岗,少数应聘到市里。&br&&br&  ◆绝境&br&&br&  家人逼迫我上二百五十一中的真实目的只有他们自己完全清楚,而他们一直对我隐瞒和搪塞,所以他们的目的可能永远是个谜。不过,有三点是明确的:我是几年内二百五十一中出成绩的少数希望之一;我父母的工作单位和二百五十一中是利益共同体;我在中学持续受到排挤和欺凌。所以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很可能包括追求自己的眼前利益。“你太小不能骑车”(我五岁半上小学)则可能反映了过度保护,而这种过度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然不在考虑之列。&br&&br&  二百五十一中的首要宣传点是“助普通生升优”,而校内“普通生”的资质和学习动机整体上相当不乐观,其中很多“普通生”身为内部子弟再不争气也会被学校留下,最后学校也不可能把少数优等生单独分班——这些因素决定了要“升优”就只能靠优等生输血。年级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除了我之外,家长非单位领导即校内教师,于是厄运降临到我头上。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我家人,他们软硬兼施让我留在二百五十一中,而且对我的处境毫不关心。他们可以对我说出“某师兄(同事的孩子)去读领头羊清中最后也不过考了省会某大学”这种话,而不提师兄体弱多病的事实。高一国庆后的一天,我向我父母反映我被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我父亲做迷茫状说“李校长怎么会打压你?他在以前那所子弟校时跟我可是老朋友”。我过几天再次跟他说,被他大骂到凌晨一点多。他吼道:“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而我母亲在干什么呢?睡觉。我一个人在夜里落了泪,主要并不是被我父亲的歇斯底里吓坏,而是担心中学的不良环境在我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伤痕,更是担心如果不能考到远离家的大学就会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从那之后无论校方、班上的不良学生和家人怎么对待我,我都不哭,因为哭了就会更被看不起。我并不爱哭。回忆起这段残酷的经历,我虽气愤和伤感,但也不哭。直到多年后,我给带我做本科毕设的博士生学姐写信,写到感谢姐肯定和帮助我、尊重和关注我的内心,已经而立的我终于忍不住哭了。&br&&br&  我并没有放弃改善处境的努力。高二上我给家人说我想找校方谈谈,我父亲不耐烦地说“人皆有好恶的对象,校方不喜欢你很正常”“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听着,任何人”“卢刚(震惊中美的枪杀案嫌疑人)就是对校方不满才杀人的”,我母亲皱着眉说“你对李校长意见有点大,我怕你说话过分。”后来他们甚至拿在北京科研单位、据说参选过院士的大姨夫来说事,说:“人家的学生管他一口一个先生地叫,你怎么对校方这么大意见?”&br&&br&  我没有得到跟校方谈的机会,也不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颠三倒四的话。家人对我的控制是全方位的,他们甚至如同对待“叛徒、内奸、工贼”一样,不准我提任何从二百五十一中学转走的人,包括一个高三转去清中考上了北大的单位外孩子。他们的做法不能单纯用身处小城市、在体制内工作来解释,有几个对比的例子说明我父母的决策和言行更多归咎于他们自身的缺陷。一个在中部县城当警察的亲戚的孩子比我晚几届考上了上海的寄宿高中,从那里考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再后来平静地就业和生活;我大学同班有四个同一大系统内的子女,都毕业于顶级中学。“太小”的孩子们并不都就近读书。我的单位里一位高工的外孙刚满5岁半上小学,后来凭实力考取全省排前三的省会文行高中(化名)。诚然,文行本身也不外乎一个名号,但背后却反映出家长给了孩子一条自由发展的坦途。很多人说我父母对我期望很高。实际上他们除了期望凭借我出名外,根本没有期望。同时他们对认识的人总是谎称我很喜欢二百五十一中学。&br&&br&  结果就是我直到高二末都一直被迫用大量时间帮助没有合作精神和自主意识甚至没有基本道德的学生,换来的是意料之中、变本加厉的排挤和轻侮。本就内向的我彻底不再期盼人际交往能带给我什么益处。学校没有充足的动手实验机会,没有实质运行的兴趣社团,我没有时间来系统地准备我知道十分重要的学科竞赛,也几乎没有机会与水平相当的同学讨论和合作——生源决定了我的班虽然按成绩分,但本身水平仍然参差不齐。而最严重的是,缺乏亲情等原因导致我没能树立高而稳定的自信心——北大招生面谈时老师看见了我的腼腆和忧郁,但我的外表和我父亲的表现也许还没有充分反映这些问题。我不在乎自己在这里能排到第几名,而是想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想有一群真正的朋友,想有安全感,但我没能得到机会。&br&&br&  高一到高二近两年,我的学校生活经历的事情很多,也很少,因为除了偶尔去外校参加竞赛外,每天都可以概括如下:完全按校方的统一课表上课;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中午回去和家人争执;晚自习再次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争执。我说二五一中学不是最适合我的,而我父亲用阴冷的语气说”但也不是最不适合的“,并批判我认为周边环境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同桌影响论”——而我后来才意识到,比起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象的损害才是更严重的。可能就在那段时间我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我没有成为卢刚,而一个同学却在高二期末被单位内部的不良学生用椅子打伤头部住院一周,全班人人自危——去外面上学的同级同学们无一出事,留在内部的却遭横祸,这足以说明“你太小不能骑车”的说法即使不是托辞,也是严重片面化的。&br&&br&  高三时换了校长和班主任,他们觉得以前那样“打一派拉一派不行”(高考后校长原话),我的处境得到改善,下学期学校又单独给了我一间自习室,但我的焦虑始终没有好过。二诊我感觉数学没考好,考完就当众大喊,因为我实在不敢想像,如果我的成绩不足以考到远离家的大学,我在成年的门槛上会受到怎样的操控。我压着情绪撑到了高考,其间也和家人吵过,他们带着歇斯底里的心态批评我心态不好。这段时间也谈不上什么学习方法了,整天就是随手拿出一套套题做到昏天黑地。偶尔的空闲时自习室里没人可以交流。我报了当时很热门的一个实验科学专业,几年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这个错误。&br&&br&  ◆杂记&br&&br&  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出,我父母在我读中学的事情上采用了“三步走”策略:粉饰——将中学描述得很理想(但“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的说法足以证明他们自己都不认为二百五十一中水平高。自己都不信的宣传语,别人自然不会信);否认——在我对学校的恶劣环境已经明确了解的情况下,否认我接触的事实;强迫——表面上承认我反映的事实,逼迫我忍耐中学的恶劣环境并与不喜欢的人交往。多年后,他们逼我与后文提到的姚奉献交往时,则是一开始粉饰,后来跳过否认直接强迫。&br&&br&  中学一事将家人的偏激、狭隘、冷酷、自私暴露无遗。初三开学前的暑假,我和他们在路上偶遇教了我初中两年英语、准备在二五一继续教完初中的班主任陈老师。老师是个清醒的人,她说,这孩子还是尽早出去读,二五一是什么档次大家心照不宣。很快我父亲就一改他之前两年每次见到陈老师时“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的说法,三天两头说陈老师课教得不好。而同样令我绝望的是他们并不了解我想要什么。高考之后,他们说:“你觉得学校整你,可是庆祝成绩的横幅上写的是你的名字。”我懒得回答。&br&&br&  多年后,已和家人决裂的我在绍兴三味书屋看到鲁迅为了免受门外学童玩闹干扰而请求换座位一事,想起我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批判的“同桌影响论”,一声叹息。以先生之才,求学都须寻一幽静之处,何况我这个普通人。&br&&br&  虽然我没有机会直接反驳“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但我上大学后逐渐知道:好的高中里还有很多比竞争重要得多的东西,比如友谊和关爱——我们能适应近乎残酷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人性的光明面。至于“清中这些好学校都是贵族学校”之类的话,根本没有反驳的价值,这里仅引以为鉴。&br&&br&  ◆疯狂的暑假&br&&br&  世外桃源毕业旅行&br&&br&  (题记:我个人认为这是至今对我影响最大的单一事件,不仅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我在大学初期甚至后来的心理状况冲击太大,而且因为这件事情反映了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交流方式拙劣到何种程度。)&br&&br&  一场不能输的高考,北大录取。接着似乎应该有北大学子家庭的一段快乐和奋进的时光,但来北大前十天,我遇到了前半生最匪夷所思的事件之一。先说一些背景。暑假中家人和学校无所不用其极地宣传我的成绩,但那段时间我家里的气氛一直很怪异,尤其是我母亲时而无比兴奋时而莫名奇妙地发火或悲伤。我家人的一些同事都有点看不过去,劝我母亲说她伤心什么。没用,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充满狂躁和沉闷。一天下午我去学校找几个老师,过了一会我母亲也去找校长。我离开学校前,一个同学告诉我:我母亲把我小时候的事情讲了两个小时。同学对我母亲的表现感到奇怪和略有不安,这表情和语气立即让我预感这个暑假要出事,只是没想到会在一个最不可能出事的时候出下面这么荒唐的事。&br&&br&  8月下旬我父母“请”我(实际上是强迫)进行了一次毕业旅行,和单位里的好几家人一起去世外桃源旅游区,有个年轻男导游跟团。一路上我母亲不停地讲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我没完全听清,但她的声音和表情都十分焦虑(愁眉苦脸地用紧张的声音赞颂自己的孩子如何优秀是多么滑稽的一幕)。&br&&br&  这次旅行组织得很乱,到达的当天晚上住宿没安排好,晚餐时大家集体拒绝动筷子。最后到了旅馆,同去的人(我父母的同事)里,有两家各带了一个小学毕业的女孩。大家在前厅焦急地商量怎么住宿。这时导游指着我,当着我父母及两个女孩的父母等二三十人来了一句:考上北大的尖子生秋岸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气氛一下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我父母也什么都没说。当时没配手机——就算有,也捕捉不住如此突然的事件。我也没想到去投诉,再说已经很晚了。最后住宿还是解决了。进客房以后,我很不平地对我父母说:导游为什么这么说?然后我父亲不耐烦地说了我几句我已经记不清的话,我母亲歇斯底里语无伦次地大骂了我一顿。我父亲第二天还给我说了一句: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常见……我清楚记得当时我在带着情绪沿石板路上坡,我父亲从我后面赶上来到我身边。此时我自然对这次旅行已经毫无兴趣了。返程中的一张照片上,我沉重的表情、迷乱的目光和紧张的姿势完全看不出考上北大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br&&br&  事件的一些细节无法还原,比如两个女孩家长的反应、导游在路上听见我母亲拿我炫耀时的心理活动。可以确定的是,导游的话固然不合适,但我父母的处理方式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极大冲击了我对“家庭”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准成年人的社会价值的评估。自然,我也再没和他们一起长途旅行过。&br&&br&  我的家人一直拒绝我提世外桃源的事,一提就骂,朋友和咨询师都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反应却没有答案。那么,如果我父母换一种方式处理,比如哈哈大笑,后果会不同吗?一定会,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架空,因为从之前他们歇斯底里地宣传我、莫名发火或悲伤等表现来看,他们已经疯了,在疯狂状态下只会有疯狂的反应。这样说虽然失之宽泛和通俗,但可能是对于他们当时心态的唯一没有争议的描述。&br&&br&  另一方面,世外桃源事件对我造成这么大的压力,跟我一直缺乏安全感和对周边事物的掌控感可能有关。就是说,一个在安全的家庭中成长,有权决定自己考哪所高中、高中学什么、跟什么人来往等等的孩子,因为知道自己有能力拒绝伤害,所以在此事发生后应该不像我这么担忧。这个假设难以验证,因为后一个孩子的父母根本不会大骂无辜的孩子,根本不会在旅游车上愁眉苦脸地拿自己的孩子显摆,甚至根本不会强迫孩子去旅行。即使假设成立,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也是父母的责任。&br&&br&  如果以上讲述的事件不够清晰,那么我长话短说:一个刚从如前所述的学校环境中脱身的孩子在公众场合被开不适当的玩笑,父母不帮反骂。那么,他对父母还能有多少信任?他对参与社交活动还能有多少勇气?他会因求助不得而何等自卑?……比以上这些答案更紧要的是现实:我马上就要去上大学,必须在开始这段新生活之前尽可能修复已经危机四伏的内心。不过留给我的时间只有十天了,而这十天与世外桃源之旅并无本质区别,仍然狂躁、闭塞,甚至加上了一些怪诞,令人窒息。&br&&br&  ◆离开之前&br&&br&  我父亲的一个表兄弟或是堂兄弟当时在清阳经营酒店,给我父亲说他想虚构我临考前在他管理的酒店住过的故事,用“北大学子”的名头来招揽生意。我父亲似乎并不反感这种营销,而我不喜欢跟这种商人来往,这次只是焦头烂额到了没有精力去厌恶他,也不知道后来他们怎么操作的。我耳朵里充斥着家人“北大都是人精……你不行的……”之类的话。我赴北大前,我母亲执意带我去当地的批发市场给我买质量差、样式怪异的挎包、衣服和鞋。她苦着脸要我试穿。世外桃源的事情刚过去,我不愿和她出去。我几乎没有离开家,无法做任何事情来改变处境。自己出去旅行放松自然免谈,我也没有机会跟朋友交流减压。如果说有什么交往,那就是按家人的要求跟北京的大姨多次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和我父母点头之交的一个家庭的孩子和我考上了同一个系,他们在第一次见到这个同学前、连这个同学的名字都没念流利的时候,便以一种如获至宝的语气告诉我:xx喜欢告密,你在大学里老实点。&br&&br&  ◆生存:To be or not to be?&br&&br&  我相当清楚自己上大学前积累的种种缺陷。凭我的情况,在本科学习初期的压力本已肯定不小,而世外桃源事件及其后的一些事又带来了大量无意义的、无法转化为动力的压力,这一切很快造成了无情的后果。专业的实验课比重较高,我开学初的一次实验没做好,瘫在寝室床上脸朝墙不跟任何人说话。我担心父母说的“你不行”这么快就应验了。北大人的荣耀和我不甘平庸的心理决定了我不能接受这个想法,不过我渴望找到弥补缺陷的方法并行之有效地完善自己。于是与过去的抗争便成了我大学四年的主题。&br&&br&  开学前两天我见到了大姨。她开场便冷冰冰地说:“你妈——那个人,对孩子总是管得太死,不愿放手。”我心里有了疙瘩。这不是因为我不同意大姨的话——事实上可能没人比我更了解细节,而是因为既然大姨对她妹妹有意见,那么无论表面文章如何,内心也不会对妹妹的孩子好到哪里去。后来,她一次次地摆架子和玩权术让我越发反感,而父母反复要我去找她。我以忙为借口提出不想再去她家,我父亲看出我和大姨之间有些“不和谐”(我预料到他能看出),但劝我忍受她的态度:“有位大师说过,壮年好说教。”我没有和大姨翻脸,但自行停止了来往。多年后我才知道我父亲这是曲解了钟书先生的《谈教训》,先生本主张戒随意教训人。他记错了原文,是否还有故意曲解的动机则不得而知。总之我大学毕业前,父母也和大姨闹翻了,原因据说是大姨编造外婆的话,想让弟妹们都唯她马首是瞻,结果穿了帮。细节不清楚,权当野史。&br&&br&  那个时候我嘴很笨,有一次给某个表亲打电话,最后想找点话说就说“祝你正常”。对方转告给我父母,他们提醒我这是句不礼貌的话。我向表亲道了歉,多年后我父母却用了这句话。&br&&br&  大一我是班上唯一配了传呼机的人。于是有一次我一边听着大姨数落我家人,一边收到他们发来的信息。大一下学期在焦虑极为严重、课业形势严峻的时候我找了系里辅导员。我说父母给我打电话太多,甚至悄悄联系我的同学了解我的情况。辅导员说他们或许只是想听听我的声音。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辅导员并不了解我大学前的经历。我一边渴望自救一边在焦虑中挣扎,紧锁着眉头咬着牙背书、做题,一次次力不从心地做砸实验。成长环境的局限、国内心理咨询起步晚等因素导致我一度不信任心理咨询师,直到我自己转行心理学后。&br&&br&  我高三时很胖,大一一年体重下降了12千克,至毕业时下降了16千克。我后来想到,之前体重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过大的压力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北大至少有完全的安全感和相当的自主性,所以压力减轻,内分泌逐渐得到调整。&br&&br&  与过去的抗争并不容易。少年时我的诉求被反复无理忽视的经历挥之不去,我父亲说”凭成绩好?哼”时的狰狞表情一次次烧灼我的视网膜和内心。努力真的会为自己赢得尊重吗?我究竟是否值得爱,是否配得上成功?……To be or not to be? 我时而陷入悲观与迷茫——我来自一个封闭和情绪化的家庭,我不容易合群,我的动手能力被从小嘲笑到大,时而拾起勇气与理想——我是北大人,我身边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同学,我理应找到自己的价值。很多人都会经历形形色色的内心斗争,所以我对那时自己的挣扎并不感到奇怪。成长过程就是光明与黑暗较量的过程。只是当时如果有足够的外部力量帮我解决心理问题,我后面的路可能会更顺利些。最后的结果是:我并没有融入这个专业,不过没有挂科;英语成绩不错。&br&&br&  也正是英语不错让我有了出国的想法,虽然对我来说这难度不小。大约是大三升大四时,我父母不失时机地向我介绍了他们的另一个“老朋友”——姚奉献。姚是我外婆的干女儿、大舅的大学同学,曾在省委工作,据说见过一些大人物。从80年代起,姚长期在美国生活。我父母说她“特别坚强”、上班“打飞的”(生活体面)、“思想已经完全美国化”等,甚至特别提及姚奉献和我大姨不和。他们以这些牵强的理由一直劝我多和姚交流,但对于姚出国的原因及出国后的行为遮遮掩掩,被问及时很不耐烦。我也知道他们是在不顾一切地寻找以后控制我的代理人,但当时我想姚奉献毕竟是我能联系的第一个在美华人,在美十多年的她起码英语应该很好。而且至少表面上,至少在这个时候,姚奉献的确做出了一点长辈的样子,既不像大姨那样盛气凌人,也不像二姨那样尖酸刻薄,更不像我父母那样僵化保守。基于以上原因,我并没有拒绝与她用电话和邮件交流——后来我为自己的见识和决心不足付出了惨痛代价。&br&&br&  最后的春节&br&&br&  05年大四的除夕正是二姨的生日。那几年我还是年年春节回家的,但这一次我担心二姨借生日的机会惹事,就在04年底给我家人打了个电话,委婉地说我不希望在毕业季与二姨冲突。我父亲以无可辩驳的语气说:“你这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今天的二姨和昨天的二姨不一样。”最后我同意春节回家。&br&&br&  二姨来了。她看见我在做一件塑料模型,用三角眼瞟着我,讪笑:”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我从5岁开始就被她戏弄过,再加上后来多年频繁被她借上文所述剥鸡蛋等事嘲笑,对她向来没好感。大学几年我在专业学习中相当被动也有动手能力的原因,于是我猛地站起来怒视她。我父母在场,但他们以前从不保护我,这次自然也没敢对二姨说不。一场小吵后,我父亲可怜兮兮地说:“你和二姨之间有一件东西是不能不要的,那就是亲情。”我没理他。&br&&br&  过了这个已经没有意义的春节,我逃回学校。至今,我没有再回家度过春节。一个快要大学毕业的男孩子无法在自己家里保护自己,我对自己十分失望。我对努力考学、做研究的意义产生了明显的怀疑,同时又担心毕业课题的进度。往远看,有动手能力的问题在,我做这个学科有多少前景,我又有多大资格换专业?我的毕业学期一开始便陷入了一片混乱。&br&&br&  我要感谢很多人在毕业季中帮助我,尤其是带我做毕设的博士生学姐,姐对我的肯定和关心大大缓解了除夕闹剧的冲击。我父母却多次说“你整天那副气哼哼的样子,你瞧你认可过谁,你觉得谁对你好过?”、“你二姨、二百五十一中学、我们介绍给你的人,你都觉得他们对你不好,你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吗?”虽然我写给学姐的信足以证明这些问题都是无理的,但我清楚我自己、我父母以及他们认可的人、我认可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所以这些问题没有反驳的价值。&br&&br&  ◆命运与冒险&br&&br&  一线希望&br&&br&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一家专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做实验。冷静下来看,当时这个选择其实说明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直接层面上则基于两种负面心理:因为自卑而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别的专业,抱着赌徒心态固执地相信自己玩命就能回本。我碰得鼻青脸肿,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方向,一年多后决定换专业,去了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事实证明换专业是明智的,我第一次申请出国便拿到了美国一所排名前50大学的半奖硕士录取。一个小硕的确没什么可炫耀的,只不过这已经是凭我背景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br&&br&  意气风发的我为面前的冒险之路而兴奋,而在光荣与梦想的背后,一场由旧事和新事共同造成的惨烈动荡正在初露端倪。&br&&br&  ◆“老朋友”&br&&br&  我开始申请时,家人把我的出国计划告诉了姚奉献,姚通过家人以动人的语气提出帮我改英语个人陈述,我就寄给了她,结果她马上把材料转交给她丈夫的一个拐弯抹角的亲戚、同样在美国工作的贾庶炬。此人先找我要了材料的中译稿。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看不懂一个英语尚可的中国学生写的稿子——可以想像我看到贾来信时的心情,不过我还是把中文给他了。接着贾在我那篇肯定需要很多改动的陈述中只改了无关紧要的一句,加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短语。我对姚说她找的人专业不合、英语也不好,她支支吾吾不愿承认。我向父母反映此事,他们也支支吾吾。姚自己揽下的事情自己总得了结,她只好答应帮我看稿子,但总是说自己要上飞机了没空云云,最后在我反复恳求下看了一遍材料,改了一点。我担心误事,就请课题组同事们帮我改,他们完全读懂了我写的东西并给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这时候我知道,姚奉献可给面子但不可深交。&br&&br&  那个夏天我去美国报到前和姚通话。她得知我准备从清阳经北京转机去美国,便让我开学后一周再去学校,因为那时有一班北京直飞西海岸的飞机,方便我去看她(当然,我看了她还得再飞到离西海岸不近的学校去)。我很震惊,向她说明我的学业不能耽误,她马上用慷慨激昂的语气说“哎,缺课算什么,美国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方”,我匆匆应付几句便挂断了电话(这里和“未完的路”一段结合看,颇能说明姚奉献其人如何)。11月,贾庶炬学术造假一事曝光。我告诉姚,她在电话里用最难听的话大骂此人。我皱眉。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事情,我不仅发现与姚无共同语言,而且愈发感觉此人心术不正,例如像大姨一样喜欢玩权术整人,而同时我家人几乎每次联系我时都要求我多和姚说话,有空去找她。我顶着压力一直没见她。一年多以后,我不得不告诉家人我与姚交流困难,他们不以为然,并替姚找借口,说她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奔忙,没时间了解我、记住我学的什么专业。我虽然感觉不对,但还是立即认真地提醒他们:我刚上大学时也按照他们的要求对大姨“三天一电话七天一拜访”,结果没几年我和他们先后跟大姨疏远,所以我还是和姚这个老朋友保持距离好些。&br&&br&  我家人回了我一大段鸡汤。我感到和家人的关系前景不妙,因为我意识到,他们到这时还让我与姚交往,说明他们想讨好姚奉献、炫耀自己有个读研的孩子,以及通过姚奉献监控我的决心从来没有死过;尽管他们至今没有承认自己有这些目的,而是一直声称要给我找个大朋友或者人生导师。他们对我的回答,与其说是随口做出的,不如说反映了他们事先就铁了心维护姚奉献——但几年后终于维护不下去了。&br&&br&  ◆隐患爆发&br&&br&  初步做到了扬长避短,课程学习确实比以前得心应手多了。但是,出国第二年的春季,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开始回想沮丧的事情”(当时给人写的求助信),后来发展到了只要拿起文献就会想起中学、二姨和世外桃源的旅行。虽然我是学心理的,但方向与临床相去甚远,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秋季,注意力等方面的情况已经恶化到了必须果断采取措施的程度,我就决定去学校的咨询中心(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咨询)。这一步非常正确,只是晚了。&br&&br&  在和咨询师的交谈中,纯粹计算我说话的时间,我花了大约六小时用还算不错的英语(至少咨询师全听懂了)讲了上述内容中大约四分之三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事,没有讲我认为相对不重要的大姨和姚奉献。讲到大四除夕二姨惹事时,我为了说明模型是什么,特意带去一盒舰船模型给咨询师看。咨询师说我几乎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按当时标准没有经历过严格意义上的“创伤”(可能新版的DSM手册会扩展定义,或者加入“发展性障碍”的分类),所以诊断报告是按广泛性焦虑障碍写的。也是在那里,我时隔多年第一次向别人回忆了世外桃源旅行事件。一位与学校咨询中心合作,在当地儿童医院任职的中年女精神科医生听了我的陈述后郑重告诉我:以后我的孩子不能让二姨接触。我感到专家的确和我父母不一样。我选了一个时间发信告诉家人我被诊断出焦虑障碍,后来又寄回了诊断报告(这一步现在看来极不明智)。他们起初不为所动,后来虽承认事实,但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br&&br&  隐患的集中爆发,社交和适应能力的早期缺陷,加上我选择研究具体方向等等失误,使我的学业异常艰难,不过终于一步步走了下去。我趁病情较轻的时候选修和自学了一些高级统计课,觉得总会有用。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我对姚奉献已经彻底绝望,但为了给他们一辈人基本面子,还是答应偶尔给她打电话。我说了也做了,但只在4月我硕士毕业前打了一个电话。这次谈话本来波澜不惊,我告诉姚我要毕业了、感谢她,但她最后来了一句“你们那些人,用什么药,什么仪器啊机器啊做实验……可要注意安……”我没等她说完就挂了,因为我知道再说下去肯定吵架。我意识到,这个一直声称想和我做朋友、曾经主动请求帮我改申请文书的人,不仅完全不了解我的过去和现在,也完全不想了解这一切。她也从未学过任何要用药和仪器做实验的专业,因此她的话并非出于职业习惯。紧接着姚给我的电话留了一段听不太清楚的语音,我则立即给她写了一封简短、明确,不带任何感情的信说明我的专业已经和我本科时完全不同,并提醒她:她曾经主动要求看我的陈述。她没回信。我继续赶论文。&br&&br&  刚毕业,我以写给姚奉献的口吻写了一封近4000字长信,寄给我的家人,列举了姚为人的各方面问题,向他们解释我为什么与姚已无可能再交流,但没有发给姚。我希望一方面对姚奉献疏远但避免对抗,一方面保持和修复与家人的关系。我想,他们一向要求我多交流、勤讲理(且不管是否真心如此),那么如此翔实的事实和严密的论证(至少在我看来如此),应该可以不困难地让他们明白我的想法,明白该怎样处理我和姚的关系。他们一向要求我遇事“内紧外松”(自己充分重视事件,但不刺激对方),我现在是在完全照做。&br&&br&  我预想了他们的四种反应:其一是他们授权我全权处理与姚交往一事,这种情况最顺利,但可能性最小;其二是他们还可能向我说明,虽然理解我与姚谈不到一块,但他们与姚多年的感情难于割舍,希望我还是尽量与她混个脸熟——那么我坚持不理会姚就行了;其三,对我最不利的情况,也不外乎是他们难以改变年轻时对姚的良好印象,质疑我讲的事情——即使这样,我想时间也会证明一切(果真如此,只不过这一来就是几年);最后,他们也可能说“事情重大,我们考虑一下”,然后一拖了之——这也不坏,我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直接去忙自己的事就行。我并没有想到第五种可能:他们把粉饰、袒护二百五十一中学的故事重演一次。我觉得有基本良心的人都不会这么干——这么想是因为毕竟我还是个学生。&br&&br&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虽然开头承认我的“愤怒是真实而强烈的”,但之后的阴狠超出了我的想像:称我的信“有狂呼乱叫的味道”,“不过,本没什么交往却又非要绝交不可,未免太狭隘甚至无礼了。”最刺眼的则是“要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在我离开二百五十一中好几年后,“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听着,任何人”的胡言乱语突然回响——图穷匕见!最后竟然还有一句他们多年前曾经提醒我不要说的“祝正常”……我目瞪口呆,浑身发冷,接着一拳砸在桌子上!血全涌进了脑袋,最后我瘫在床上呆呆地盯着天花板。&br&&br&  回过神来,我终于意识到这么多年有一个基本假设是错的:我父母是讲道理的人。大概我和很多人一样,被他们从不对我动手、从不冒脏字(这是我当时的想法,我那时没想起前文所述“最卑贱的狗”)的表象骗了。我读研期间从二年级上学期到最后毕业一直在接受心理咨询,最近又拿到了学位,心情一度好转,结果这一切都毁于一封信。拿到硕士学位的第十天我住了院。&br&&br&  情感的孤儿&br&&br&  过去无数的悲凉和伤痛像电影一样闪过。我跟很多人谈了这次和家人的冲突及相关的事,唯独没有再和家人谈。我慨叹: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我面临一道二选一的题:认为我过去经历的那些事情叫爱,或者承认自己缺少爱。我选了后者,因为前者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从那时开始,我用“情感的孤儿”来描述自己。&br&&br&  我给姚奉献写了一封简短的绝交信,并直截了当地指责我父母没有骨气。但到了这时,我还没打算跟他们彻底闹翻,毕竟没感情也有交情,尽量好聚好散。可是事态仿佛循着定数一般,沿着残酷而简单的轨道迅速恶化。我毕业那年年底,05年除夕挑事的二姨开始发表大量“黑色段子”和谣言,最后竟然连散发这些言论的敌对势力媒体的名字也不再遮掩——某种意义上,的确“今天的二姨和昨天的二姨不一样”了。如果说这些言论本身对我影响不大,那么有一点我不得不担心:在大家庭里如果认同敌对势力都可以不受谴责,就没什么事情不能做了。我立即给家人说了我对二姨这些行为的不满,因为我觉得他们就算不讲道理,总还得讲原则。结果我遭到一阵无端指责,我也明白了不讲道理的人必然也不讲原则。这时,我清楚这段延续了二十多年的病态关系已经到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时刻。其一,二姨肆无忌惮的言行也许是偶然,但我这时已经明白,自半年前我和姚奉献绝交时,我和家人的决裂就只是迟早——他们对姚奉献言听计从,而我不过是他们眼里一件随意使唤的工具,他们怎么可能容忍区区工具挑战自己死心塌地伺候的人?其二,通过劝我与姚奉献交往时写的那段鸡汤里漂的两句干话,他们的为人已经昭然若揭:“为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只要有必要,可以跟任何人搞好关系。”——平时宣扬的什么道义、科学、信仰、原则,当然还有我,都可以弃如敝履。我知道以我原生家庭为中心的圈子已经变得危机四伏,但我要求生,要争取或有或无的未来,于是摊牌成了唯一选择。大四除夕二姨挑事后我已经有了决裂的想法,但没能下决心。经过这几年,姚奉献推波助澜,父母执迷不悟,而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成长和觉醒,一切终于无可挽回。&br&&br&  第二年春节前几天,我正式写信与他们决裂,把“人皆有好恶的对象”一句送还给他们,最后咬牙切齿地写道:记住,在世界的一角,有一个伤痕累累的灵魂在恨着他的教育者们。我没有用感叹号,因为字词已经足够了。我父亲回信说我“病得不轻”,并建议我“回家休养”。我没理他。&br&&br&  六、为将来而记下的过去&br&&br&  未完的路&br&&br&  从“起源”算起,三十年的时光,文中的几个重要角色将在历史中留下怎样的形象,都已经或者即将论定。生活本身有时就是一部不可思议的剧作。&br&&br&  二五一中是清阳80年代至今唯一解散的普通高中。它的倒下是任何上得或上不得台面的手段都无法改变的必然。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一国之大事如此,一校之小事也如此。&br&&br&  我父母鼓吹“学会和有问题的人交往”,却没有和老朋友姚奉献继续交往下去。我在美国期间,姚奉献有一次回国走访了清阳等地,任务包括为涉外非政府组织“树才乡土阅读联盟”(化名)在中小学筹建图书馆。她在清阳停留时住在我原来的家,并由我父亲带路与当地志愿者会合前往学校考察。几年前的秋季,该组织因存在政治问题而被查。次年初,随着清阳有关部门在排查工作中发现姚奉献作为该组织关联人员,企图拉拢当地退休干部,我父母不管与人断交是否“狭隘甚至无礼”,立即与她断绝了一切交流。不久,我错开春节回了一趟清阳办事,顺便和他们对质了一些事情。我问家人,为什么要逼我和姚奉献来往。他们托辞“我们不了解美国才犯这个错误”。不了解美国不要紧,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才是致命的——我想着,却没说,因为和不敢正视问题的人没什么好谈的。鉴于姚奉献的事已经曝光,我家人承认逼我和姚奉献来往的做法不对究竟是不是因为他们明白了自由发展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br&&br&  那年除夕二姨挑事后我再没见过她。这次对质,我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替她的胡说八道找理由,不再像那个除夕一样劝我顾及和她的“亲情”,而是——用发泄式的语调——告诉我她“疯了”——无法无天的她惹怒了已经卧床不起的外婆。听到他们声称已经不记得那年除夕的事情,我虽没再说什么,但我知道被忘记的过去都可能重演。&br&&br&  而我的路还要继续,或者说重新开始。最晚从高中开始,我便一直在上进和厌学间挣扎,而我硕士毕业前后和家人争吵、住院后,更一度严重怀疑过努力的意义。亲和力和动手能力的弱点对找工作十分不利。硕士毕业后最初两三年,我已经谈不上什么斗志和规划了,有一搭没一搭地到处工作,多次旅行也没有治愈自己。其间偶尔得到过认可,但没能一直做下去(有研究说这是欺凌受害者的普遍问题)。后来,出国前带我做心理学科研的老师和其他几个朋友都鼓励我继续做研究。我决定坚持下去,至少为了那些关心和肯定我的人。去年我合署发表了目前专业的第一篇英语论文。另一方面,自身心理的修复则是个必然极其漫长而且很可能曲折的过程。&br&&br&  结语&br&&br&  时过境迁。在欺凌事件两分钟就能用智能手机发上微博的今天,教育者及被教育者的错误和恶行也会付出更高的代价。我的成长经历决不能被效仿,更不能被遗忘。这沉重的一切必须被钉在教育的耻辱柱顶端。&br&&br&  我的遭遇有一定的必然因素。时代大背景权且不谈,我的父亲在一个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长大,极端自卑,而我的母亲作为老幺从小受宠。这两人在一起本就有风险,而社会支持的不完善进一步导致教育实践中的错误没能得到预防和纠正。另外,我肯定是亲生的。&br&&br&  我的感情经历写不出多少,所以放在最后。我有过喜欢的对象,也用自己的方式付出过和努力过,但我的经历决定了我建立亲密关系是非常困难的。&br&&br&  这篇文字里的部分内容,我以“为将来而记下的过去”为题发给过很多同辈朋友,希望他们“平等友善地和娃们沟通与交流”(一个朋友的回复)。我们和我们的子女大部分是普通人,然而,再普通的生命,也应当身为人而得到尊重,也有资格追求安宁或精彩的生活。&br&&br&  谨以此文献给重拾梦想的时刻,并纪念我所有的成就、努力、幸运、错误、迷茫和伤痛。&/blockquote&&p&简单谈谈我的看法。&/p&&p&我理解,王猛这一路其实一直在努力自救,他一直真诚地想搞明白自己身上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倾诉了6个小时。他转专业去了心理学,就是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他多次给家人写信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后来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想法。他一遍遍梳理自己的人生中一幕幕痛苦的回忆,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他甚至把医生开具的诊断书都直接寄给了父母。&/p&&p&但他的父母从来没有给过他最起码的尊重,只是不断辜负着他对他们的期待,不断纵容着自己和外界对他的各种伤害,不断掩饰着自己和他人所犯下的各种错误,也不断无辜地问着『问题在哪里』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p&&p&倘若王猛的父母真的是没有文化,那局面反倒不会沦落至此,因为他们至少还会对文化教育保持敬畏,对王猛的观点保持尊重。最糟糕的局面,恰恰是王猛的父母都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自认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自以为自己机关里那一套待人处事的习气和规则可以生搬硬套在接受了高等文化教育的子女身上,自以为自己那偏执固执的价值观可以生搬硬套在内心敏感却又精神独立的子女身上。这种无来由的傲慢,才是摧毁他们家庭关系最大的罪魁祸首。王猛的文中已经清楚明了地指出了问题的来源和所在,然而他们仍然固执己见,一边拒绝接受,一边说『搞不懂』。&/p&&blockquote&采访中,老刘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br&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br&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有一次还主动用别人的电话给我们打电话,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老刘看来,儿子这些举动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blockquote&&p&而王猛母亲的一番话,更让我觉得有些惊讶。&/p&&blockquote&“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你的学科,也不了解对方是不是专业的人,你不认同,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blockquote&&p&『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很难想象这句话出自一个母亲的口中。她可能并没有想过这些『错』对王猛本人造成多少心灵的伤害。王猛本人已经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在强迫自己遵守着父母为自己定下来的人际交往规则,他写了那么多来控诉这段交往对自己造成的压力后,母亲轻飘飘一句话就把所有责任甩给了他。难怪他会在收到父母逼迫他继续和『有问题的人』交往并『祝正常』的信后,『一拳砸在桌子上』,可怜也可叹的是,至今哪怕读了他最后通牒的这一万五千字,他的母亲仍然惯性地把所有锅甩给他。我理解光凭这句蛮不讲理的话,王猛和他父母的决裂就不可能轻易缓解。&/p&&p&但在他父母那边,却仍然把王猛看做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甚至表现出了一种让我这个外人看来都会觉得莫名羞耻的所谓的『宽容』:&/p&&blockquote&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blockquote&&p&一边说着『搞不懂』『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一边又在期待『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我简直想不出比这更加精神分裂的态度了。王猛那一封封信,一次次妥协,难道不是他在忍着心灵的伤痛尝试『走近』吗?真正反手推开他的人不就是你们自己吗?竟然还能说出这样子仿佛错的人是王猛,主动权在王猛身上的话来,我都能替王猛感受到一阵渗透肺腑的冰冷和绝望。&/p&&p&怀着这样的态度,这对父母开始了『反思』,并给出了一个逻辑上看似非常自洽的解释:&/p&&blockquote&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br&&br&“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一开始是很用力的,但后续遭遇不顺,又一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再往后,到美国上研究生,出国时还有很高的目标,前期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学业出现困难时,也就开始认为是周边的人有问题,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blockquote&&p&&b&缺乏认识问题的客观态度,一切所谓的反思都是南辕北辙的找借口。&/b&受过教育的老王撇开了国外心理学专家开出的专业诊断,替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儿子做出了心理诊断,最后果不其然落脚在『迁怒于家人』这五个字上。再一次,我们看到了父母这种强行甩锅的傲慢是如何成为加剧分歧的引爆点。&/p&&p&&b&在我看来,王猛的性格是格外坚强的,他已经体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抗挫折能力。&/b&王猛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哪怕在最痛苦最抑郁的状态下,他都在努力寻求着答案。天生敏感的他熬过了烂高中的折磨成功考上北大,又承受了北大全方位的压力成功毕业,在读硕士时就能够突破内心的障碍走进心理咨询室(我自己有过体验所以知道这非常不容易),用英语和心理咨询师倾诉6个小时——我不知道把他老爹扔到国外后敢不敢去开口?在他这对父母多年的精神压迫下,他仍然寻求到了自己独立的契机,毅然决然断绝了父母的联系,这如果不是坚强和勇敢,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够称得上坚强和勇敢了。他的父母可能不知道,在一个个夜晚,痛苦的王猛可能很多次孤立无援的在深渊的边缘徘徊过,他没有跨出那一步,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如一个战士那样对抗着他内心深处被父母哺育出的恶魔。这样一个勇敢的战士,却被他的父母评价为『软弱』,实在是荒谬到了让我想笑又想哭的地步。&/p&&p&而更让我心寒的是,很多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媒体采用了和王猛爸爸类似的解读,把『残废的皇族』,『巨婴』等标签毫不留情地贴在了王猛身上,就如同他们不贴原文就能开始报道的『客观』态度一般。似乎没有人真正在乎王猛这一万五千字背后力透纸背的坚强,却似乎如同苍蝇盯上肉一般都盯在了『北大状元』『留学生』这层身份所暴露出的『心理问题』上。看着这一篇篇煞有介事却翻来覆去截取只言片语来谈问题的报道,我突然能够体会到王猛内心深处那一抹深可见骨的悲凉:&/p&&p&&b&你本想同这个世界好好讲道理,但这个世界不仅没有耐心听你讲道理,更一脸正气地质问你问题在哪里。&/b&&/p&&p&&br&&/p&&p&参考链接:&/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du.sina.cn/zl//zl-ifyqyuhy7633158.d.html%3Ffrom%3Dw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 - 手机新浪网&/a&&/p&
首先,我想对知乎表达一点失望:看了前面多个高赞答案,竟然没有一个贴一下那『万字长文』具体写了什么。我理解在展示出信件原文后再谈『怎么看』,才能为之后的分析提供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而让我惊讶的是,我搜索了国内大部分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
&p&如果在截止目前的人生里,有什么事情是我认为我领悟到的最重要的,那就是&b&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b&&/p&&p&我的成长经历,如果刨去在学校里因为纪律不好、早恋、翘课、打架、打球摔断腿这些十年以后都没所谓的事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中国学生成长经历。进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中考区排名前10,高考分数也足以排入第一梯队。之后我从复旦辍学出国,去的也都是北美最好的大学。&/p&&p&走在这条路上的我,直到大学的时候,都一直认为社会的金字塔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筛选形成的。的确,至少从一个校园里的学生的角度来看,中考的失败者们,高考的失败者们,出国留学去了一个不那么知名的大学的留学生们,相比于人大附、清华、哈佛的同龄人,他们被排除在了某一种可能性之外。这种残酷的独木桥就是多少年来鞭策我们每一个人时刻不敢松懈的原因。&/p&&p&毕业以后,起初,父母是达官显贵的去接手家族生意,哈佛毕业的去Top tier投行,清华北大毕业的去知名券商,三本毕业的小学同学去某个不知名的公司领一个月三五千的薪水,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符合设定的。&/p&&p&紧接着过几年,事情慢慢就有点奇怪了。一些在校时候成绩非常优秀的、毕业以后也顺应着期望去投行拼死拼活的,慢慢的受不了了,离开这个行业,去做其他压力小一些的行业,在美国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一些教育背景一般般,但是上学的时候就特别“折腾”的同学,回国创业,现在已经小有所成;一些接收父母生意的,干不下去,最后公司卖掉的也有,倒闭的也有;也有一些毫无背景的,工作之余勤勤恳恳的爱好着自己的写作,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作者。&/p&&p&在一个经济自由度越来越高,具象的门槛对一个人的发展束缚越来越小的社会,到底什么事情决定了你要走的路呢?&/p&&p&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一些学生时代看起来特别优秀的人,后来成了特别平凡的人,而又让那时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些人,后来做出了一些似乎超越了他水平的事情。我想这样东西在今天和在两千年前是没有区别的。那就是你的渴望。&/p&&p&我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在这里不是要judge任何人的生活选择。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终你获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但是我最终明白的是,&b&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别被这些一时的标准迷惑。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b&因为即使你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获得了一份高薪高压的工作,如果你是个不那么野心勃勃的人,那么你早晚会被压力逼迫离开这份工作;即使你学的是理工干的是码农,如果你最热爱的是写作,那么早晚有一天,你会用你的闲暇时间因为热爱而驱动自己创作。也许你在工作中得到的是薪水,但你的人生在你的写作里。&/p&&p&大多数人应该都会相信,李白如果做了官,他还是会有一天脱靴骂高力士,他还是会有一天浪荡江湖。为什么?因为他那么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是不可能因为一纸封诰就杀死自己心里澎湃的诗情画意的。&/p&&p&所以,再后来,当我每年遇到那些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应届生的时候,我总是像无数前辈们一样,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喜欢做金融?你喜欢金融的哪个细分?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细分?这个行业你认为会带给你什么?&/p&&p&我也一次又一次的听到下面的这些答案:“金融很刺激,能够改变世界”、“金融需要数学头脑,我数学学得很好”、“金融挣钱多,是很体面的工作”、“我喜欢M&A,一种直觉”等等。&/p&&p&当然也会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人,娓娓道来,告诉我他们对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告诉我什么事情表明了他们基因中的东西适合这个行业。&/p&&p&第一种人让我哭笑不得,而第二种人,哪怕他们的答案不那么全面和正确,哪怕他们的答案里有一些矫揉造作,我依然认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渴望要远比第一类人强得多,他们可能会在这个行业里生存的更好。因为当你发现这个行业的本质和电影里决定世界的刺激感与高大上毫无关系的时候,还要有一种别的东西让你愿意去从事这份工作。因为不管金融行业可以给你提供多高的薪水,我相信早晚都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钱的Marginal Utility不如每天下班陪你老婆吃一顿幸福的晚餐、不如一年可以有五个月去周游世界、不如去写一个程序、不如写一篇小说。把一件事做到8分好也许是因为钱,但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定和钱没关系。&/p&&p&另一件想起的事情,是在北美的那些年里,有几年夏天住在温哥华。有一个夏日的晚上,我坐在&br&自家院子门口,看着才六七岁的外甥和外甥女儿在门口的车道上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追跑打闹。夕阳落下来,整个天边都是红色的,夏天的温哥华一点都不热,落日余晖晒在我身上,暖暖的。那一瞬间,温哥华那种闲散的生活仿佛积累在一起突然拍打在我的心上。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老年人,每天在这个有雪山有大海的地方,每天遛狗、做饭、和朋友打打牌、陪陪小朋友。&/p&&p&我想很多住在海外移民城市的人都有过相似的感觉。温哥华、墨尔本、Orange County,这些地方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养老院,整个城市与世无争的安坐在那里,和北京上海纽约这种分秒必争的地方形成最鲜明的对比。我也猜想很多中国人奋斗了一辈子就就是希望自己从中国这个压迫感过剩的社会里逃出来。但是在那个晚霞美如画的夏日傍晚,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逃出来。我才不到25岁,我要离开这个地方,我还想滚滚红尘,我还想做一些什么事情,我还想怎么样都好,但是我不想静止。&/p&&p&我拿到job offer回国的时候,我也知道这不见得是一个多么好的选择,但是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迈出这一步,我才知道接下来一个新的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在旧的我身体里活活困死。&/p&&p&回到问题上。我想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回首自己在学校里的日子,甚至是迈入社会的日子,最应该遗憾没有一开始就被告知的是,&b&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最大的缺失。残酷的社会压力逼迫我们通过复制所谓的成功道路来获取社会资源,而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动能才是决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b&&/p&&p&这些东西最终会决定你愿意为什么奋斗,最终会决定你对一份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最终会决定你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舒服的,最终会决定你人生的意义。&/p&&p&&b&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不见得立刻就有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不断变化的&/b&,这些问题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样子互为对照,去不断地追问,又不断地在追问后塑造。&/p&&p&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会发生很多反复,你会不认识自己,也会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p&&p&&b&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是你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认识自己这件事情,恐怕越早开始越好,因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去选择你是应当离开,还是应当留下。&/b&&/p&&p&以上。&/p&&p&&br&&/p&&p&PS:近期一个开交流圈子的想法,欢迎大家给我私信或留言。感谢!&/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internal&&skiptomylou:开张迎客,欢迎大家加入我的交流圈子&/a&
如果在截止目前的人生里,有什么事情是我认为我领悟到的最重要的,那就是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成长经历,如果刨去在学校里因为纪律不好、早恋…
你们说这么长是为了骗赞?&br&为什么余额宝收益不足3%,P2P却超过10%?因为前者风险低,后者风险高。&br&——————————————————————————————————————&br&上面算把问题答完了,下面说点别的~&br&————————————————————————————————————————&br&我不是不支持P2P,P2P就应该有自己的细分市场。连夜写这么篇东西,一是看不惯二爷莫名其妙被喷,二是看不下去某些从来没做过债权的外行的荒谬言论,再做一下投资者教育,免得大家受骗上当。&br&向投资者支付10%的收益意味着借款人需要支付超过12%的成本,在这个财务压力下的贷款不良率是多少?用一个很简单的公式来算 借款人成本-投资者收益=平台毛利 如果平台毛利小于等于不良率,P2P就会出现亏损,投资者出现利息损失,如果不良率高于借款人成本,投资者就会出现本金损失。而需要关注的是在投资者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平台毛利和借款人成本与不良率是正相关的。另外我很想知道&b&10%以下是安全的,&/b&这个10%是怎么算出来的,别扯什么经济规律,二级市场~按我之前好心的假设平台只收2%的过手费,那么12%的借款人成本意味着基准利率上浮160%,这个成本下的不良率~嗯~画面太美不敢想。刚发现有人自曝家门毛利10%还抛去运营成本,这么说借款人得有20%以上的成本了~这种收益人家敢给,银行都不敢收。&br&接下来看投资标的。普天之下投资标的的底层资产不过两种,一种股权,一种债权。&br&先说股权,1、标准化股权,A股 新三板,有没有人听说某个人炒股或者哪只基金只赚不亏给你10%的年收益还能保持流动性的?当然,算上管理费要11%。2、非标准化的企业股权,比如PE、VC的跟投,相当于借钱给风投。企业有种风险叫做代理人风险,意思就是债务人更倾向于将借贷用于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正如我前面所说,高收益就是高风险。&br&而至于债权,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在这个收益率下的债权不良率是不忍直视的。更重要的是&b&现在的借款平台没有风控&/b&,在债权质量存在先天不良的情况下缺乏风控是一件多么感天动地的精神啊。我来说说为什么没有风控:1、大多数公司在技术上没有条件,我不是说算法,我是说基础数据,没有银行会大方地把他们的经验数据分享给P2P公司做模型。所以说什么高科技批量审批,秒放贷款的,真的就是扔骰子。2、由于技术上实现不了风控,只能用人力去弥补。什么?要招人去一家一家访问?写报告?不不不,这不符合互联网精神的政治正确,再说也没这么多人。3、本来人就不多,专业风控的人就更少,现在你们听说这么多互联网金融牛人大V,到底哪位是做资深信贷的?做过几年审查人,现场尽调做过吗?授信做过吗?押品做过吗?贸易企业经营特点知道吗?零售商店资金流转规律知道吗?一上来就是我做风投所以我懂,别闹,不挨着,对于没有建立模型的机构,看小企业就是凭经验,看得多,吃过亏了你才知道这些人到底在怎么玩。所以各位投资者借给P2P的钱风险跟你们本地民间借贷的是一样一样的,本地借钱出去你还有个二姨,大表姑的可以打听,还能收个两分利前置,P2P可直有1分、分五的利啊~还不能前置。考虑到这里,真的,各位投资者,你们还是去做民间借贷吧。当然我虽然不反对民间借贷,但我也不支持投资者去做这项投资,因为民间借贷是个“柠檬市场”。投资人会因为坏的借款人而提高投资收益,而高投资收益会驱逐好的借款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市场。&br&对了,作为投资人,如果P2P真的把你们的钱送去投这些了~你们知道吗?他还舔着脸跟你说保证本息无忧呢~~&br&大V有一句说得好啊,找股东背景好的,这句话本身很正确。但是却让我突然想起来进银行时候一位前辈说的话“银行不是典当行,不是有抵押物就能放款,你得想着他能不能挣钱还你。”你们一上来不去考察一下自己到底投资了什么东西,反而把宝都压在素未谋面,注册资本是不是实缴,B轮吹牛的那3、5亿美金有没有到位都不知道的互联网平台的资本金上。担保公司还算有个金融办管管,死了多少~投资这么个东西还想要10%收益?美的你,这不是作死什么是作死?扔骰子吹牛你还有个对手,这就是比大小~&br&总结一下,往后三五年,我相信P2P会洗牌,我们的投资者会接受教训,投资渠道会多样化,P2P也会成为金融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但是昨儿看朋友圈有个P2P的人说当前金融四大支柱银行、证券、保险、P2P,这就属于过分缺乏常识~马上需要被屏蔽朋友了)。而现在的P2P市场就是在烧资本金,你不知道哪家资本金会烧完,一般散户投资者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去做平台偿付能力的调查,对于投资人而言,就是扔骰子,所以让别人去接受教训吧~我们看看教材就可以了~市场未来会更好,现在不要去做烈士。&br&附1&br&以下言论不足以作为论据:&br&1、某教授、领导、专家、来自常青藤的我表哥、来自高盛的我同学说,P2P是安全的。&br&2、我、我二大爷、我同学、我七姑妈一直在投P2P赚到钱了,所以P2P是安全的。&br&3、某P2P都这么多年了存在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他是安全的。&br&等类似论据&br&附2&br&我认为的投资品风险顺序表&br&活期存款&br&定期存款&br&银行保本理财 货币基金&br&银行非保本理财 村镇银行各类存款&br&基于有部分债权纳入政府负债的政府融资平台 上市国企 央企发行或保证的资管或信托&br&基于没有纳入政府负债的AA+级以上国企(不包括部分债务偏高的地区) 一般上市公司发行或保证的资管或信托(上述两级一半会在信托、券商的财富中心销售)&br&基于没有外部评级的国企(以及部分债务偏高地区的AAA以下的国企)、一般上市公司中的房地产企业发行或保证的资管或信托(一般会在地方政府背景的P2P平台销售)&br&基于一半区域大型企业发行或保证的资管或信托&br&基于银行资产的ABS劣后,比如车贷和个贷 基于未知债权的知名P2P&br&基于本地关系的民间借贷 &br&基于未知债权的不知名P2P&br&基于求三块钱回家,良晨他日必有重谢。&br&附3&br&&blockquote&尹小二同学的答案里还有这么一段话让我觉得很搞笑:
「现在投资货币基金,就好像一个平均的色子,你每次掷出来的结果都在2%-3%之间。投P2P呢,大多数时候集中在8%-10%,但是偶尔就落到-100%去了(跑路鸟,延期兑付鸟)。你要是觉得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欢迎来到赌场。但是如果要这种博弈,我更愿意跟小伙伴来几局得州。」
&br&如果玩金融都是这么个思路,那么 VC、PE、信托、基金都可以关门了,尤其是做互联网行业投资的,成功的项目十不存一。&/blockquote&你说VC、PE十不存一,这很有道理,但是信托基金如果真的也是十不存一的话,真的会关门的!你拿去投资什么没所谓啊~问题是投资者不知道你们拿钱去投资什么啊~投资者的钱不是钱啊?我们做金融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投资人的钱当钱,不是&b&玩金融&/b&,投资者的钱投出去了,投向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损失,血本无归还是损失利息,而不是投资者把钱给了我们金融机构,我们就能去玩了。金融也分好多种的~王思聪可以去玩VC,怎么玩都行,但你不能把普通投资者当王思聪看,如果你要用他们的钱干王思聪干的事儿就一定要让他们知道。
你们说这么长是为了骗赞? 为什么余额宝收益不足3%,P2P却超过10%?因为前者风险低,后者风险高。 —————————————————————————————————————— 上面算把问题答完了,下面说点别的~ —————————————————…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1fcd83de77ba4fab3a8de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团红包谁买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