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社群+电商内容营销销是电商的出路?

得社群者得天下,不管是小米,还是罗辑思维,都是得社群而赢天下的典范。不过,社群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才能使我们的生意“如鱼得水”?
1 中国社群平台发展史
早在1997年论坛已基本开始兴起,后来QQ群成为了互联网交流群体的基本单位。微博打破了六度分割理论,让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交流。2011年微信诞生,在移动设备的协助下,人与人的连接更加便捷,而今天每一个微信群都是一个社群的雏形。
按照社群的基本属性,中国主流社群大致可分为六种:电商类、体育类、科技类、娱乐类、社会类、文化类。个中牛X大佬也是海了去了:
【小米靠粉丝营销把自己做成了一个估值450亿美金的公司】
【秋叶PPT作为一个纯纯的学**平台,两年时间内吸引粉丝30万】
【罗辑思维打造互联网知识社群,一天内就从用户手里要出了800万】
【伏牛堂依靠以湖南人为中心社群式运营,已经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2 为什么要做社群营销?
消费理念变迁DISCOVERY
对于产品而言,能够摆平大众的功能性已经沟带了,定向打击,小众突破,以情感价值制胜成为新的选择。在购买体验中,对于财富和地位的炫耀已经被“情怀炫耀”所取代,人们追求的是能够彰显自己在审美、品味上的优越感,能够参与到品牌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
小米的系统开发分享、米粉间在平台上的技术话题分享;逻辑思维的罗振宇死磕自己,以及对于书籍、课程等独特的价值观的分享,纯纯的学**平台秋叶PPT的答疑、指导、分享等等,都会让粉丝在其中找到体现价值的地方。
社群成本大幅度降低DISCOVERY
现在形成群体,已经是大写的EASY。从互联网发展的整体发展路径看,从门户时代,到搜索时代,如今已经步入第三时代——社交网站时代。
社群的核心在于分享,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产出者(但是每个社群都必须有一个核心的意见领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都是“零距离”,为了同好而入群,只需要生产信息、分享信息、完善信息就能满足自身的优越感。从企业建立社群的成本分析,在门户时代和搜索时代,企业一般通过传统的网站建立社区,需要购买域名、设计网站、精心维护,成本较高;而在社交网站时代,企业可免费申请微信账号,以此为中心,召集会员,UGC产生内容,志愿者招募负责运营,只要玩法合适,便可收获理想效果。
因此,当财富炫耀转向情怀炫耀,当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当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向着能够让用户参与进来的社群前行,也就必然而然。
3 前 & &提
1:社群不是微信群
很多人会认为,基于微信或其他社交软件之上,建很多的微信群,然后拉同属性的人,满了,再建新群,再拉人……反正不管他是不是有同属性的,不管他是否意愿,先拉进来(拉新),再促活,再留存。
然后一开始红红火火吵吵闹闹聊几句,没过几天就冷清了,渐渐地成为了死群,有人说话,没人回应,群内人发东西,无非是广告链接、文章分享、再加个红包求转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很难想象一群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聚在一起能干嘛?所以就只能广告了。而很多所谓的行业群,你以为加进去能学**、能认识到谁、能把这些人变**脉,但是你会发现,半年甚至一年下来,其实真正让知识、人脉资源变现的,没有几次机会,甚至一次都没有。
当然,有的人号称管理着几十个500人群,并自诩为社群首席运营官,虽然他每天看那么多群有多苦逼我不知道,但我想说,假如把微信群功能取消,你的“社群”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社群并非建立在微信的基础上。
2;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动机在哪里?
一个普通人,假设玩了微信1—2年,估计号里面也会充斥着各种群,什么公司群、小组群、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同学群、小分队群、旅游群、兴趣群、临时群、客户群……太多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分析一个人加群的动机在哪里:
感情联络:亲戚朋友同学间;
学**提升:寻找比自己更专业的人;
宣传推广:宣传公司的产品、服务,又或者个人品牌;
社交/人脉资源:认识同兴趣、同行业的人;
工作需要:公司同事,项目小组,部门。
从以上5种动机来讲,不管我们如何建立并开始一个社群的运作,往往最后会变成一湖死水,在获得目的及不甚其扰的情况下,进而退群,但是作为亲戚、朋友、同学的群,即便我们不聊天,也会一直保存下去。
因为亲戚朋友同学群有其感情、记忆基础,这种基础会带给人一种归属感。使得里面的人在脑海里都根植了这类“社群”的概念,而且他们在没有微信QQ之前,一样是社群,他们有同学通讯录,只是微信QQ的群功能,让彼此的交流更为便捷。
有人说一定得亲戚朋友同学群吗?不。像小米之家、吴晓波书友会、罗辑思维会员群等,都有这种归属感,它不多不强烈,但就是让身处其中的你感觉到这是一个圈子,你可以在这里玩耍,也会有人给你回应,可以学**,可以社交等。
所以,一个最为理想的社群是具有归属感的。
4 如何去设置一个社群圈子?
1:明确目标:我们这群人要做什么?
90%的群并没有明确什么目标!比如“互联网资源对接群”、“北上广深同城相亲会”、“全国程序员交流群”……
很多运营建了这类群,就开始瞎聊了,他们认为,互联网这么方便,人跟人之间可以互相勾搭,加微信,发名片,设置备注名称,然后就自由对接了。然而并没有,除了极少数人在泛加好友外,群员几乎0交流。
并不是人们懒,不愿主动交际。而是在人的潜意识里,对于社交是有心理防线的,当他不了解一个人或没兴趣的时候,当他觉得无法为自己提供价值的时候,为什么要添加呢?但是你会发现,如果群里一个人站出来分享,往往就会被人关注并主动添加,因为大家从他身上看到了价值。
什么是明确目标?
比如一个品牌发起的一场夜跑活动,聚起了一群夜跑爱好者,定时间定场地完成一场夜跑,那么这个群体的目标很明确。
比如一部电影,导演把演员、编导、执行导演、剧务、灯光、宣传策划等人找齐,组了一个100多人的剧组,要在3个月内拍完一部电影,这个目标也很明确。
比如一个诗歌爱好者,找到了学校里面上百个对诗歌感兴趣的同学,组了一个社群,发起早晨8点到教学楼某个位置读诗的活动,这个目标也很明确。
2:设置管理
目标是目标,蓝图是蓝图,愿景是愿景,还是得有实实在在去执行的人,所以设置一个社群,就必须配备管理。
这个管理并非就一个群主,目前社会上还没有专职群主岗位,因为这样投入也不值得,所以大部分都是兼的。
但很多社群往往就设置一个群主,这个时候,创建人就会孤掌难鸣了,群内说话经常没人回应。为什么不设置多几个副的,还有物色几个活跃的?给予物质激励。(注意,一定要有激励,现在的人都很现实。)
3:设定规则/培养习惯
当确认一个目标之后,要思考如何开展?并且在开展的过程里,培养用户对社群的基础认知与**惯。
比如某地方商会,在经过几年的管理运营之后,商会成员会知道每月25号有什么活动;
比如一个社团,在经历几年之后,会知道有自己的周年庆、纪念日;
——比如某知名自媒体大号,养了一群女粉丝,每天在群里分享新鲜事、八卦事,这种分享已成**惯,然后这些素材就会成为自媒体的内容输出。
规则是人定的,相信很多群规都会明文规定写着不许发广告、备注地方+职业+姓名、不许私拉人……但大部分群规是废的,久而久之还是有人违规。
因为这些社群除了设定硬性规则外,还没有很好的引导群员认知和培养**惯。如何去设置游戏规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①定期话题讨论
这个话题是什么?这里没有答案,每个品牌和自媒体的调性都不一样,讨论的自然不一样。但不管什么话题,并不是说今晚群主跳出来说我们讨论一下“论聂荣恒和吴亦凡的颜值高低”这样就完事的,这样得来的效果反而只有几个人瞎扯。
定期话题讨论应该具备一定的仪式感,比如今天预告明天晚上21:00—21:30分将讨论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并选取积极发言的给激励,让群员有一定的心理期待与动力。另外,群内的活跃分子和KOL,可以鼓动他们一起参与说两句,对讨论的氛围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将选取优质的讨论结果整理成文,不管是群内发布也好还是自媒体发布也好,都会形成更大的影响。
②嘉宾互动分享
你可以每周或者每月邀请几位嘉宾回来针对某个领域的话题进行分享,比如一家花店的,可以偶尔做做花艺技巧的分享;一家饮品类餐饮品牌,做饮品类调制分享……当然这种分享要定时间、方式(语音+文字),互动答疑等,嘉宾的邀请策略还是看自身的资源,也鼓励从群内挖掘。
在社群营销推广的概念上来讲,嘉宾分享之前,可以做一下相关的推广预告,比如一个针对大学生学**的自媒体,邀请了一位毕业生分享自身的大学经历和感悟,这期间通过在各渠道(微信、QQ群、系里宣传、班级宣传、社团合作宣传、学校官微等)预告推广,积累了大约十个微信群,然后再通过社群小助手等管理技术,让这十个群(5000人)都能截取到嘉宾的分享语音或图像文件等。
通过类似此类的社群营销,循环往复,为公众号增长粉丝,有了一定数量的粉丝群体,再植入商业赞助、广告变现和资源对接,完成一个社群营销的闭环。
③让群员获得参与感
“参与感”这个概念小米有提出来,方式就是聚焦起一群核心种子用户,为企业品牌产品的研发提供其使用反馈、意见,并在这个过程里,自然而然地成为品牌宣传的一个渠道。
前文讲到,社群并不是微信群,微信群只是交流载体,理想的社群是获得归属感的,而参与感是获得归属感的前提。
比如一间餐饮店,可以建立“一起做吃货(暂命名)”、一个护肤品品牌,可以建立起“新品试用群(暂命名)”,通过定期产品试吃/试用,给予产品反馈,甚至让他们参与进来给产品命名、拉投票等。
④线下互动沉淀
互联网是相对陌生和虚拟的,前文讲到,一群陌生人聚在一块,真的很难聊些什么的。做社群就像谈恋爱,两个人如果线上认识,刚开始聊蛮有热情,如果不实际见面,很快就冷淡了。
在建立社群归属感的基础上,还需要培养社群员的视觉、听觉、触觉记忆,只有真正从网友成为朋友,才会有继续交流下去的更大可能。
就像大学新生入学,建立了一个班级群,但大家还没见过面,没有共同记忆与话题,没有印象,从一开始的胡扯热情,到后面渐渐沉默,但是一旦开了新生见面会,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经常交流,那么话题就多了,即便不在群里聊,大家也会约出来聊。
比如一个青年社区,针对年轻职场群体,有自己的线上社群,隔三差五在自己社区内搞活动;比如一个书画坊,针对收藏者和书画艺术家,有线上社群,隔三差五的在自己店里做沙龙;久而久之,在他们各自完成商业目的与个人目的之余,并且能使得彼此对这里有一种记忆归属。
5 社群设计结构
1:入群门槛
设置入群门槛,不但能保障社群的质量,还会使成员感受到能加入该社群来之不易,从而形成身份认同感,更加珍惜社群。
2:会员层级
一个社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将社群的组员再来进行划分,设计会员层级。
这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会员,或者非会员,这种身份感的认同会使一部分成员对社群更加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让他们与另外更大一部分的旁观的、好奇的、投机者或随机性成员区分开来,最后形成社群真正的力量。
同时,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奖惩机制,并对灌水发广告等行为及时处理。
3:组织关系
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很多成功的社群,背后都有一个核心的组织者,如罗辑思维背后的罗振宇。这些社群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以某个人为中心的关系机制,到底能不能长久的运营和维持?
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秋叶PPT,它除了秋叶老师的单方面分享,还不断鼓励成员输出内容,从而摆脱了单方面的粉丝模式,社群得到了良性发展。
6 2016社群营销的趋势
1:社群走向专业化运营
2015年,是社群的元年,比较草根的人在做社群,如微商、自媒体等。
2016年,是社群走向专业化运营的年份。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加入到社群的行列中,出现更多的运营思路、更多有所侧重的方法等。&
2;企业内部社群化
2015年,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内部社群化,如海尔、韩都衣舍就是细胞化管理,内部社群
紧接着,2017年将是社群营销的一个爆发期,你们准备好了吗?
社群化营销,,你们现在有在玩嘛?
@你关注的人或派友
亲,先登录哦!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对方邮件地址:
您的反馈对我们至关重要!移动社群电商 伪命题还是真趋势?
作者: 蓝鲸TMT-曾响铃来源: 蓝鲸TMT 08:22:00
在国内,移动社交电商一直颇为尴尬。先是微商将朋友圈搅得昏天暗地,后有阿里操纵微博却模式不明。而今贴着“移动社交电商”标签的创业者们也没逃脱这份难堪。近日,辣妈帮旗下电商平台“荷花亲子”发出“临终遗言”,其电商转型之路戛然而止。 从2014年9月,辣妈帮推出跨境母婴电商平台“辣妈商城”,首次尝试“社区+电商”模式;到2015年3月,辣妈帮宣称完成1亿美金融资,并计划主要用于扩张电商市场份额;再到“荷花亲子”的坍塌,社交电商并没有给辣妈帮带来奇迹。另一家时尚女装社交电商平台美丽说也有点“生不逢时”,强大的社交属性并未让他在电商的尝试上减少摔跤,即便建立了“MUA”和“首尔站”两个自有品牌,最终还是被蘑菇街收入囊中,其电商业务也远未达预期。类似的还有去年从朋友圈蹿红的“拼多多”,这家对外宣称完成总额为1.1亿美元B轮融资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一路走来,褒贬不一。原本以为这种通过“团长”组团,分享链接,吸引参团用户,扩充流量的方式是移动社交电商的终极杀手锏,如今却引来各种投诉,用户之间的信任也在慢慢销蚀,若不能控制局势,结局不堪想象。可另一侧却是另一番景象。素有“移动互联网第一股“之称的点点客以工具为入口,在先后推出人人店、到店等应用后,今年又新推出人人电商,以商学院、大数据智能匹配、口碑基金、运营咨询等强运营产品进一步向移动社交电商深入,以工具+服务的模式希望帮助企业优化流量资产匹配,提升交易额。目前人人电商主要在点点客之中承担平台交易、电商平台建设两部分内容,已经拥有商家200多万,覆盖1亿多消费者。据悉人人电商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单独融资,此轮pre A轮融资由深创投领投。而另一家同样做“工具+服务”的微盟也是春风得意,从2013年16人的创业小团队起步到如今,微盟已号称中国最大的微信第三方开发服务商。2015年3月推出了个人免费开店平台V店APP,同时通过海外直采、联合跨境电商平台,加大与品牌商的合作力度,确保V店主获取优质货源。8月中旬V店改名为“萌店”,如今吸引超过2000万注册用户。去年11月微盟完成5亿元C轮融资,由海航集团领投。除此之外还有有赞,先是针对卖家新增了促销工具“多人拼团”,接着近日又上线了“媒体服务平台”,在社交电商上越走越远。这冰火两重天的待遇,又是一个怎样的征兆?为什么光搭一个平台型社交电商是伪命题?对比一下,我们很容易发现,前三家都是自己参与产品售卖(甚至自营),以收取交易佣金为主要盈利来源之一的平台型社交电商模式,而后三者则是为商家提供增值服务,从中获利的“工具+服务”模式。尽管他们都还在路上,也不能完全代表两类模式的未来,但响铃却想武断地说句:即便是搭上社交和移动的快车,试图依靠抢流量做自营再造一个类京东的平台型电商只会是南柯一梦。理由有三:1、供应链是平台型社交电商的死穴如果把天猫、京东等定义为传统电商,他们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供应链,而这恰恰是拼多多们的劣势,即便是全品类铺开,与阿里京东们比,拼多多们的体量依然微不足道,那在供应链的拿货价格、回款周期、商品供应保障等话语权上自然处于下风。2、电商的难度和成本远非想象电商一直是个重投入的行业。且不说IT开发和维护、物流和服务等,光是流量获取就是个无底洞。据艾瑞咨询数据,淘宝网每100元的流水中,其中33元变成了首页导流和搜索引擎优化的营销投入;因缺乏财力,90%传统商家难以获得导流机会,从而变成一座座僵尸空店。而打着社交幌子的平台型电商们充其量比阿里卖家们多了张感情牌,但这并不值钱。3、社交的力量被过分期望社交电商的本质是电商,而不是社交。可平台型社交电商们却常常高估了由社交链吸引过来的用户的转化率和消费习惯。尽管冲动消费和粉丝经济是社交属性带来的红利, 但在实际购物中,用户还是会货比三家。社交最大的作用是触达,而不是转化。所以后来者单纯依靠移动社交就想再造一个阿里真心难,何况阿里京东们自己也在移动社交上卯足了劲。为什么老老实实做工具+服务才可能推倒阿里既然这样,那是不是做“工具+服务”才是出路?事实上除了开头提到的那三家第三方服务商,辣妈帮从去年开始就把电商业务转接给第三方,即开放接入端口,允许品牌入驻,将平台化身为流量提供者。简单的说,辣妈帮也是逐步从自营转向靠当房东卖流量卖服务挣钱。从现在看,在阿里京东笼罩下的电商世界,专注于“工具+服务”的挑战者更有主动权,理由也有四:1、场景化替代价格战无论是天猫还是京东,都是在价格上大做文章,价格战也是此起彼伏,这时候服务质量趋于接近,价格就“逆袭”成为最敏感的影响因子。同时传统电商充当着分销渠道的角色,解决的是去哪买的问题。而专注于“工具+服务”模式的平台则是帮助用户解决买什么以及买了后怎么用等问题,是在设计虚拟的消费场景,这个场景下熟人和分享是关键点,信任货币是流通工具,“红人”/KOL/明星是传播节点,转化在半熟泛社交下完成(想想微商和罗辑思维的卖月饼)。他们塑造的是情境化社交,基于不同的场景先有社交行为再有交易行为,这个场景可以是基于时间,地点,对象,职业等等,所以母婴、女装、校园、聚餐、旅游等等都被他们赋予新的职能。但他们又不直接参与交易,就如罗辑思维背靠的有赞,浪莎、万达集团入驻的点点客、人人电商,他们提供的是具有社交属性的微商城工具,以及如人人电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不仅为人人店、到店等工具的落地提供运营指导、案例、实战培训,更以社交电商这个行业为中心,提供最新资讯、方法论,甚至移动营销工具培训,运营实操,干货案例等专业、科学和系统化的培训。他们“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不参与也就意味着交易自由,自身风险降低,而在价格战问题上,他们用个性化、场景化去替代。2、流量资产积累取代流量竞价电商的永恒话题是流量。传统平台型电商就是聚合型的流量中心,商家只能挤破脑袋抢流量。虽然流量相对精准但成本却非常高,而且还要面对用户多家比价,最后的结果是多数电商陷入卖货难,转化率低,利润更低的困境。据悉淘宝卖家55%-60%不挣钱,30%勉强维持生计,真正挣到钱的只有3%左右。平台型社交电商和垂直电商也多是因为这个不堪重负。只做“工具+服务”的平台则避开这个麻烦,他们搭建的是平台,并不用为流量操心,但如果涉及到流量,又能塑造出新的竞争力,比如人人电商在提出“流量资产”概念外,还专门建立了商学院来传授知识,通过在线课程、魔训营、游学、沙龙分享会等模式,鼓励商家分享。再结合人人电商具有的多种功能和工具帮助商家沉淀流量资产,将资产裂化、放大,再加上大数据匹配、运营培训、口碑资金的督促和刺激,来帮助中小商户完成建立流量资产,获得高转化率。“不碰货”萌店则是选择在功能上更新来帮助商家加速流量获取,比如其新版APP将重点放大四种拼团模式,即“一元团”“秒杀团”“超级团”“海淘团”等,分别映射娱乐、促销、爆款及跨境四个维度,以扩大消费形态来解决转化问题。此外他们还在塑造“电商IP”的概念,传统电商模式下的流量基本上来自购买,无法再次利用,成不了流量资产。而网红等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模式就有所区别,流量是来自内容经营,来自粉丝互动,所以流量可以积累,可往复循环利用,形成用户和产品和品牌之间的良性循环。这实质是把人的“IP”构建成一个产品, 让电商不再是单纯的搜索浏览买卖路径,而是话题传播互动冲动消费,卖的是关系和情怀,互动成为核心竞争点。3、“在shopping”替换“去shopping”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用户24小时在线,这大幅提高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而社交平台的介入,让更多购物信息渗透到碎片化社交场景中。翻翻朋友圈、聊聊微信群就可以看到好友分享的购物信息,并直接下单;完成购买后,还可以将商品分享在朋友圈或者购物圈,直接通过评论点赞的方式实现互动。购物成为了社交的一种手段,微盟、有赞、点点客们就是在不断强化这种“在shopping”的状态,而替换掉“去shopping”的状态。4、分享代替推销最后“工具+服务”型平台更多是的在建立一套分享机制,让原来推销产品的工作变成分享观点。因为在信息过载时代,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人们不会为恣意的推销转移注意力,只会为具有口碑价值的好内容买单(产品也是内容形式的一种),所以品牌着手进行人格化、达人化的塑造,基于“网红经济”的电商模式后来居上,肆无忌惮地将粉丝流量变现。甚至还有人总结出公式:移动社交电商=有影响力的个人(KOL)+社交媒体传播+人格化的店铺或产品而微盟、有赞、点点客们则是这人格化店铺的设计师,架构者。他们就是在帮助用户完成社交时间和电商购物时间的结合,让用户能一边社交,一边电商购物,并从推销中脱离出来。更为关键的是工具+服务模式也是地产模式,事实上无论在何种政体、何种文化的国家,金融和地产永远都是最赚钱的生意,因为具有基础设施和高度垄断双重属性。也只有用移动社交电商的地产模式才能推翻阿里式的地产模式。但笔者并无认为“工具+服务”型的移动社交电商就一定能干掉传统电商,未来传统电商、移动社交电商和传统零售三种形态,3:3:4的比例或是一个最好的共存关系。最后,说说几点担心1、“好友”是真好友,还只是消费者或是推销商品的对象?近日英国学者进行的一个通话研究显示,人们的友谊关系按照亲密程度分为不同的类型,通话记录显示,平均每一个人最亲密的好友为4个人。次亲密的好友为11个人,更远层次的友谊可以维护30个人,而联系最少的好友层次,平均只有129个人。这就意味着许多所谓的“好友”其实并非友谊,而仅仅是消费者或是推销商品的对象。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担心:当这种好友关系被捅破,因信任构建的这种电商价值体系和逻辑是否还能继续存在?社交电商如何才能从仅一百多人的核心社交圈延伸扩大,最终形成强大的分享、销售链路?又要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微商被好友拉黑的覆辙?在这些现实的问题面前,社交电商不能过分高估自有的社交圈和好友的质量,友谊的小船可能一声不响就翻了。2、行业仍处于探索期,大家都无成功经验相对于传统电商模式,社交电商优势集中在购物的体验和关系上,但难点也在此,即便是腾讯和阿里等巨头,依旧在摸索。而且社交和电商一直存在着互斥效应,一旦商业信息泛滥就易导致朋友圈人人喊打就是明证。“刺猬理论”也在提醒:在社交和电商之间,需要找一个“安全区域”。3、社交本质是流量,垄断会不会再出现在社交电商这盘棋中,KOL、网红、明星、品牌商等总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有的集聚了巨大的流量,有的实现了“流量繁殖”、“流量沉淀”,这就会引发另一重担忧:想要去中心化的社交电商会不会又一次陷入以网红为中心的流量垄断?试想下当罗辑思维有了几千万用户,谁还记得它背靠着的有赞?不仅仅是有赞、萌店,其实只要是中心化运营的平台都有“被绑架”的威胁,一旦卷入中心化,又会进入少数人吃肉,多数人喝汤的尴尬局面。现实中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巨头瓜分行业,垄断市场的残酷,这是商业逻辑对效率。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移动电商频道
电商服务推荐
跨境软件定制请问电商现在偏向于内容营销么?_百度知道
请问电商现在偏向于内容营销么?
若以下回答无法解决问题,邀请你更新回答
我有更好的答案求助知道网友
因现在的电商获取流量越来越贵了,利润越来越低,导致好多商家寻找其它销售途径,比如社群营销。VX的出现让社群营销更为方便,所以很多线上商家开始布局电商社群营销,但是商家也没有能力开拓VX上的更多功能,这就出现了很多社群营销服务商,做的出色的有很多社群营销工具,有好评返现,签到有礼、客粉管理以及分肖等功能,更好的增加与用户的粘度。。望采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社群电商=微商?半年融资一亿的环球捕手到底是做什么的?_凤凰科技
社群电商=微商?半年融资一亿的环球捕手到底是做什么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社群电商典型代表有拼多多、云集电商、环球捕手等。网易旗下的“网易推手”也开始了类似的营销推广模式。过去,社群电商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名声并不太好,他们很容易跟“微商”划上等号,又或者,陷入“传销”的质疑。
肖今心经常在朋友圈晒出她近期囤的美食:从库尔勒香梨、火爆的日本白色恋人巧克力,到应季的阳澄湖大闸蟹&&没有她覆盖不到的品类。除了一名典型吃货,肖今心的另一个身份是环球捕手的代理人。在朋友圈里,她还乐意分享自己作为代理人每天的收入情况、团队成员的销售业绩、做一名微商的心得体会和最新参加的分享会和讲课信息:哪位代理人是第一天上班、业绩如何,&紧跟趋势、轻轻松松赚钱&是他们的常用话术。与综合类,垂直类等传统分类不同,目前的电商模式按照销售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搜索型电商;另一种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催生的社交型电商,充分利用朋友圈等熟人关系,被称为&社群类电商&。社群电商典型代表有拼多多、云集电商、环球捕手等,目前网易旗下的&网易推手&也开始了类似的营销推广模式。不过,过去社群电商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名声并不太好,他们很容易跟&微商&划上等号,又或者,陷入&传销&的质疑。流量越来越贵中小商家寻求出路在BAT等巨头的夹缝中,中小型电商要寻求出路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人们日常使用的APP都离不开BAT的影子,最大的流量入口已经被巨头控制,并且不断扩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情境中,&流量从哪来?&是电商创业者们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是花钱推广,买越来越贵的流量?还是另寻出路?环球捕手想到的是后者。主打高端美食平台的环球捕手前身是天猫国际上一家名为格格家海外专营店的高好评率食品店,在格格家的供应链趋于成熟之后,CEO李潇创立了环球捕手,并在2017年3月、10月分别得到了以真格基金与广发信德为首的总额上亿的融资。在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环球捕手连续两天(10日、11日)实现首小时营收过千万的目标。这个数据在阿里巴巴双十一两小时销售额超800亿的记录面前似乎显得微乎其微,但作为一个上线不到一年的小众美食平台来说,成绩已经不错。李潇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天猫与京东虽然已经占领了中国线上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很难扶持中小型商家的生意,在淘宝与京东体系中,大商家能够带来更多的流量,而小商家从来不是巨头们关注的重点。环球捕手专注服务于小商家。微信并没有对淘宝开放途径,但微信的普及度以及微信支付的崛起使这个平台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社交那么简单。对电商创业者来说,微信就是一块还没有被阿里巴巴占据的领地。流量帝国腾讯并没有在微信里打造电商品牌的计划,曾经倚靠于微信的拼多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脱离出来自成一派,种种迹象表明社交型电商能够借助微信的高度活跃度迎风而上。拼多多行事低调,其创始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2017年9月Quest Mobile的一份报告中,拼多多受年轻人的喜爱程度仅次于天猫(电商类产品)。拼多多的成功让许多社群类电商看到了希望,在微信这个月活的体量下,一定可以跑出几个成功的电商公司,而不是像现在微商市场那样小打小闹。拼多多定位多在三四线城市,产品质量是最大痛点。而环球捕手更想做高配版的&拼多多&。
[责任编辑:李易安
责任编辑:李易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29055
播放数:16138
播放数:38595
播放数:1643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社群营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