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我在街电共享充电宝官网里借2小时的充电宝,为什么等我归还的时候钱一直没返给我呢?

共享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安全吗?巨大的陷阱可能在等你!
  共享理念的到来,带给我们很多的便利,共享充电宝可以给我们的手机应急。不过它存在着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日,共享充电宝更是趁势兴起。像共享单车一样,用户通过手机支付,便可定点获取一台充电宝。然而,这东西的安全性实在&&
  共享充电宝出现一小时内免费使用共享充电宝正在逐步投放到多个城市,其一般操作流程为:扫码&&注册&&付款&&借出过程与共享单车类似用户通过电子支付即可快速借到一台充电宝,使用完毕后可定点归还。其收费标准为1小时内免费,超过1小时按1元/时收费,1天10元封顶,押金100元。然而,充电线需要自行购买,10元1条。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共享充电宝存在不少槽点,比如位置设置隐蔽、借来容易归还难等问题。一位深圳市民表示,日前在一家餐厅借了一台共享充电宝后忘记归还,而自己又距离借还点很远,只好放弃100元押金,权当买了一台充电宝。
  充电宝将木马植入支付宝
  不用密码就能把钱转走
  早在出现共享充电宝之前,很多网友已经担心使用借来的充电宝,数据是否会泄露、账户是否安全等问题。
  一位业内技术人员表示这是完全可能的,当充电的时候,木马程序就可能已经进入手机后台,即便拔掉充电宝,手机仍然处于被接管状态。
  在一则新闻视频中,测试者将一部安卓手机和一台做过手脚的充电宝连接起来,通过电脑就可以控制这部手机。
  还可以直接进入支付宝付款二维码的页面,即使不知道用户的密码也能够把里面的钱转走。
  专家提醒
  手机在使用充电宝时,如屏幕出现要求用户点击&同意&、&确定&、&接受&等弹框,就说明该充电宝可能有问题,切勿点击带有允许描述的按钮,而要点击&拒绝&、&取消&等选项。
  微型芯片藏身充电宝
  电商平台最低只卖100元
  那么这个&加料&的充电宝,里面究竟有什么?
  原来正常充电宝中没有的&树莓派&微型芯片,就是劫持手机的关键。当手机连接上&加料&充电宝的瞬间,也意味着连接上了&树莓派&,通过小小的&树莓派&,手机就可以被远程操控了。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树莓派&,会发现大量出售&树莓派&的网店,价格在从100元到500元不等。
  网上有大量出售&树莓派&的网店
  一家名为&树莓派全国总代店&的网店客服透露,买家需自主开发编程,将&树莓派&植入充电宝中,就能实现对手机远程控制。
  网络技术专业人士黎先生解释称,可以将&树莓派&看做一台小型计算机,开发者需具备一定的软件、硬件开发能力,在里面写入攻击代码&&
  当手机连入了相关充电宝,屏幕上就会显示是否同意连接本台电脑。一旦点击同意或确定,&树莓派&就将自动传输手机数据到指定服务器,或将手机数据储存在本机中。
  共享充电宝:损坏的机器拒绝归还
  同时,共享充电宝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充电宝被损坏,会被拒绝归还。
  就此问题致电街电科技客服,对方回复称:&要想在我们的充电宝中恶意植入芯片等,就不可避免地对充电宝造成一定损坏,等到归还时,我们的系统就会自动判断出来,就会拒绝这个充电宝正常归还。另外,我们也会及时指派工作人员前去修复。&
  你们接受这样的充电宝吗?
  实在是需要使用的时候,
  各位小伙伴们还是要提高警惕。
  谨防受骗哦~
  对于共享充电宝,
  你是怎么看的呢?
关注电子发烧友微信
有趣有料的资讯及技术干货
下载发烧友APP
打造属于您的人脉电子圈
关注发烧友课堂
锁定最新课程活动及技术直播
在无线充电技术上,采用了标准的QI协议并通过认证,支持最新的iPhone8/8P、iPhoneX、三...
怪兽充电创始人兼CEO蔡光渊此前曾任优步上海的总经理兼全国市场总监,而其核心创始团队主要来自美团、优...
摩拜此番封测的“共享充电宝+自行车”的模式,算是是对以上制约因素的一个突破。接近摩拜产业链的人士告诉...
共享充电宝企业中已经有包括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乐电、泡泡充电等七家共享充电...
享购物车、共享怪兽、共享纸巾、共享姨妈巾等等,共享经济之所以泛滥,是因为商家喜欢打着共享的噱头,把落...
供应链服务
版权所有 (C) 深圳华强聚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以下内容来自品玩(PingWest),不代表科技美学的观点。事情是这样的,共享单车之后又一个谜の共享经济火了——共享充电宝。首先来看VC-SAAS的这张表吧:你一定有很多疑问,充电宝怎么共享?这东西怎么挣钱?资本为什么会投这个?腾讯投资共享充电宝还可以理解,毕竟今年1月后,腾讯已经不是第一次以投资的方式拉线下企业进小程序生态了。但其它投资机构跟着一起吹泡泡,就不那么说的通了,因为……共享充电宝不是个新生意,是个已经被验证过的“污点模式”以这两天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的共享充电宝“小电”为例,其所谓的共享充电宝,就是一个设在商户里、用户不可借走的充电站。这种手机充电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升级,这些充电站迅速从收费转向免费,并将盈利模式从向用户收费改为充电时往用户手机里安装流氓、盗取用户信息,终于被2017年的315晚会曝光示众。虽然央视用了一贯的“骇人听闻”的夸张手段,但这种充电站确实不安全为什么即便是被媒体多次曝光,手机充电站还是要义无反顾的走免费的道路?因为向用户收费不赚钱啊……付费的手机充电站1元/小时已经非常不得了,现实情况中充满一个手机确实要一个小时以上。但没有人会真的在手机充电站把电充满,也没有人会为了几十分钟的应急而付出更多的钱。手机充电站在付费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前些年投币式的付费率低,有了支付宝和扫码之后,付费率高了一些,但不少用户会面对“我手机都没电了,怎么用手机支付”的尴尬。而免费给用户充电,强制要求安装App则赚得更多——现在App推广成本高,随便一个App获客成本都在30元以上。先给用户5分钟免费充电开机,然后要求必须安装3个App才能继续充电,相当于把客单价提升到了90元以上。从历史发展路径来看,这是个低频高单价的污点生意,绝非这一轮共享充电宝企业在融资宣传时所说的“大众没看到的流量”。产品体验注定了只能做“打劫式”生意这一轮的共享充电宝与手机充电站并不是没有区别,几年过去了他们朝着两种方向去进化:一种以小电为代表——依然是不可移动的充电站,但比机柜式更小,与本地商户结合,满足客人需求。另一种以来电、街电为代表——像自动售货机一样吐出一个真的充电宝,让用户可以随意带走。然而,这两种场景都经不起推敲:小电的问题是失去充电宝移动充电的灵活性;来电、街电的问题更直接一些——共享单车都丢成这样了,充电宝这么小巧的东西怕是一星期丢一机柜吧。所以其实前些年那些免费的手机充电站其实是一种“正确”的进化思路,它正像是那些在雨天的地铁门口买伞的商户一样。你明知道他手里的伞质量次,价格高,紧急的时候该买还得买。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被媒体轰炸了那么多轮,传统的免费手机充电站依然我行我素地往用户手机里强装App,而用户也像是不在意一样的继续使用它们。但这种商业模式是违法且伤害用户的,很难说哪一天就有那个部门跳出来严管一下。这一点,来电和街电想的更明白一些,来电和街电的母公司都是充电宝生产厂。它们租借充电宝的前提都是你交了押金或用信用分抵押——你不还没有关系,就当卖你了。在每个家庭都闲置2-3个充电宝的情况下,来电和街电其实为自己生产的充电宝找了个新的销售模式——违约得越多,赚得越多。安全感产品做不了流量生意什么是流量生意?广泛、高频、刚需。因为我们都遇到过出门在外忘记带充电宝手机没电的窘境,所以本能的会认为充电宝是个流量生意。但其实你再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年会发生几次?恐怕大多数人只要出门有一次遇到手机没电就会想着在包里常备一块充电宝了。充电宝也用尽了怎么办?一块解决不了,下次就带两块。上文已经讲过了在使用体验上,自己带一块充电宝绝对比你电量红血的时候还要开着定位满街找共享充电宝要好得多。而且与共享单车不同的是,用户不可能随身携带一辆自行车,但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只需要包包重上几百克。更重要的是,用户购买、拥有、携带充电宝,绝不止是为了充电,而更多的是为了安全感。从本质上说,充电宝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而并不能满足这种安全感需求。我把机器铺的足够多,每个商场都有我们的充电宝,能不能让用户放心的从包里拿掉那几百克?不能。不带充电宝就像是一种赌博,而且赔率很低。赌赢了——用户只是包里轻了几百克,赌输了用户可能错过一个重要的微信或电话。而且赌能不能找到共享充电宝和赌能不能找到一家可充电的咖啡厅,至少在现阶段胜率应该差不多。赌输一次,就足以让人把私有的充电宝装回包里,而更多的人可能是压根就不想冒这个平白无故的风险。而且,私有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并不止局限于繁华商业区。出门旅游、出差等不确定情境下,携带充电宝的必要性显著提升,这些区域共享充电宝更难以覆盖。而共享充电宝覆盖较好的商业区范围内,用户离开电源线的时间大多不超过8小时。这个续航水平,智能手机厂商努一努还是能做到的,怎么都不会沦落到需要“每星期都去借充电宝”的地步。不管怎么看,共享充电宝都不会是下一个风口。共享充电宝的这一轮融资甚至已经不能用跟风来理解,简直是被资本平地起风吹起来的。共享专车是个好生意,被资本吹的太大了,回落一点总归是不错的。共享单车是个好主意,但不是个好生意,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连个好主意都算不上,甚至让人怀疑,投这些企业的投资人们……到底用不用充电宝?好像冠上“共享”两个字,一切解释不通的商业逻辑,就瞬间化为神奇风口了。共享经济就是这么被玩得一届不如一届的。共享充电宝,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的项目 - 简书
共享充电宝,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的项目
上周末,苦苦寻求业务突破点的聚美优品将目光投向了共享充电宝行业。有意思的是,在陈欧前脚宣布3亿元现金入股街电科技后不久,王思聪后脚就在朋友圈开怼:“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一时间,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不断被唱衰,却疯狂获得融资王思聪的看衰,并没有妨碍共享充电宝行业频繁获得融资,共享充电宝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在席卷着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至今,共享充电宝领域所获得融资金额超5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这其中包括红杉资本、IDG、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机构,当然还有腾讯。而根据36kr的最新报道,就在今日又有三家公司宣布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其中「Hi电」宣布在4月中旬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由光速中国领投;「小电科技」则宣布在5月初完成了B轮3.5亿元融资,由红杉中国和高榕资本联合领投,而在早前宣称看不懂共享充电宝的腾讯则继续跟投。此外,主打小机柜模式的「非常电」宣布获得早驰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如今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在商场或超市提供装有充电宝的机柜。另一种则不布设机柜,主要与餐饮店、咖啡厅、KTV等场所合作布置的桌面型固定充电宝。客观上来看,共享充电宝确实有实际需求。随着智能手机所承载的娱乐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我们如今越来越难离开,再加上手机的CPU、GPU、闪存等功能愈来愈强大,即使电池技术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耗电时间确实加快了。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超过13亿,每天会产生超过10亿次的充电行为,其中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资本市场看好,其实背后逻辑不难理解。共享单车行业的爆发,让资本市场开始对B2C共享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共享充电宝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频、刚需、大市场」,并且容易获得正向现金流,所以因此成为新风口。资本的加持也为共享充电宝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当线上流量逐渐枯竭,线下流量价值被重估时,类似于智能设备充电等刚性需求正在唤起新的线下场景。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三大误解摩拜单车投资人、熊猫资本毛圣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自己觉得共享充电宝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需求。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持有成本实在太低了。买一个充电宝可能三十多块钱,六十多块钱就买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还有就是我觉得替代方案很多,它流动很麻烦。自行车比如说我用好了停在这里,下一个人可以接着用,而且是不固定点。现在大家都做无桩这个概念。充电宝我租用了以后,充完了然后放哪儿呢,我还得放回它的点。」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识,虽然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了大量资本的青睐,但在不少人看来,共享充电宝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应急使用场景的一种补充,并不能称得上是一门生意。而这种担忧却主要来源于对行业的三大误解。1、如今充电宝体积越来越小,购买成本很低,随身携带也并不是负担,对于很多人来说,既然有自己的充电器,为什么还要租借一个呢?中国每年的充电宝销量非常大。统计机构TMR的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移动电源(充电宝)每年的需求是361亿美元。作为手机保有量和需求量大国,中国将占据充电宝销量的大部分市场。而据专业人士计算,中国每个城市人口购买充电宝的数量如今已1.7个,不少用户甚至了购买四五个充电宝。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充电宝每年更是有着累计高达上亿的销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充电宝人均持有量并不低,然而充电宝的使用本身却是反人类的。当我们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的时候,同时也需要给充电宝充电。而且在很多人连钱包都不愿带出门的时候,随身携带一台充电宝并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体验。类比于共享单车行业,在共享单车这样的新生事物诞生之前,自行车的人均持有量并不低,但很多人出门却还是宁愿选择公共交通,而不是选择骑自行车。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和需要给充电宝充电一样,骑自行车需要到处找停车的地方,并且还要带上一把笨重的锁。至于能较低成本购买一台充电宝,我们就不会再使用共享充电宝,那则是无稽之谈。想想看,共享自行车诞生之初,很多人都觉得骑一辆自行车需要缴纳299元押金,每次骑竟然还要1元,这么贵那还不如自己去买一辆,不过后来这些人都去骑共享单车了。与此同时,其实我们身边早已有很多最后三公里的替代出行解决方案,例如黑摩的、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但大家后来还是选择了更为方便的共享单车。为什么?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便利性。2、很多商家都能够提供充电设备,或是充电宝或是插头,所以共享充电宝基本上没有什么使用场景,肯定不会是高频需求。首先我需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线下的商家都能提供各类充电设备了,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出门身上还会带一个充电宝?答案很简单,因为线下现有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不足以满足用户当下的需求。这样一个场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多少次我们去咖啡馆寻找插头充电的时候,发现有插头的地方都早有人了。在线下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则恰好满足了用户额外产生的充电需求。不久前,我去三里屯那边逛了一圈,在线下调查了数十个商家,在询问为什么愿意让共享充电宝企业免费放充电宝机柜的时候,大多数商家给我的回应是这样的:之前有不少顾客找我们借充电线,但很多人借完之后就忘记归还了,丢失数据线是常有的事情,这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一根好的数据线成本其实不低。如果同时有好几个客人都需要充电,那就很尴尬了,因为很多时候店里面没有那么多插座和充电宝。当然这些只能样本不一定具备行业性,但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用户普遍的充电需求是共享充电商业模式的基础,但共享充电宝能成为现象级产品背后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们其实是为B端商户服务C端用户提供了一项基础设施。至于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刚需需求,其实很好论证,很多人出门都会带上一个充电宝,忘带充电宝的时候,他们甚至愿意去咖啡馆进行一次至少30元的消费,这些场景都恰恰说明「出门在外手机充电是一种刚需」。而前文已经论证,相比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花1元钱租个随借随还的充电宝并不是很难的选择。既然是刚需,那么共享充电宝行业摆在大家唯一的问题就是:租充电宝到底是一种高频行为,还是只是偶然性的需求。我们可能需要留待一段时间进行观察,但在这之前,有两家企业已经对外公布了运营数据,这或许值得我们借鉴一二。街电此前对外宣传,目前街电已铺设近4万台柜机,市场上有20多万的电源数,用户数已超300多万。使用场景主要在连锁餐饮、KTV、酒吧、洗浴、重点商圈、商场、医院、星级酒店,在一些人流量高的咖啡厅和酒吧等地,充电宝的日均使用次数最高能够达到30次。来电科技则表示,其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对具体个人而言,出门在外租充电宝也许并不是高频行为,但考虑到共享充电宝大多投放在人流量极大的场所,对大众来说,手机恰好没电租个充电宝这可能又是一种高频行为了。3、共享充电宝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电池技术的发展,快充和无线充电都会对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想象一下,你出门前发现只有20%的电量了,如果你能花5分钟充到80%,你会在家充完再走还是出去碰运气?确实电池充电技术在飞速发展,快充和无线充电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厂商重点突破的方向,很多手机充满电需要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国外研究机构甚至通过石墨烯开发出20秒高速充电的手机锂电阴极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充电也将会成为主流,但真正想要从实验室到量产这可能至少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毕竟这不仅只需要来自厂商的努力。和智能手机碎片化的使用场景一样,手机充电其实也是一个碎片化的应用场景。我们在随时随地使用手机的同时,电池电量也随时可能消耗殆尽。不同于商家提供的充电解决方案,充电宝正是满足了我们随时随地、即充即走的需求。而共享充电宝带来的真正革新其实是可移动化,比起快充、无线充电,共享充电宝可以随身携带,随处归还,这其实才是其能生存下来的根本。对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快充技术的普及或许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但我们要知道,目前智能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充电宝的需求在短期内并不会受电池技术提升影响。即使我们能在家很快将电充满,但出门在外的时候,无论是快充还是无线充电,其实并不能彻底解决手机续航的问题,我们的手机仍然会遇到没电需充电的情况。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也许会很快看到快充技术的普及,但在商家没办法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时,这很可能会反过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一大利好。毕竟用户能够更快的完成对手机的充电,将会就意味着充电宝更快的周转率。一个总结共享充电宝可能会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倘若共享充电宝能够有足够铺货量,做到彻底解放电源、随借随还,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像共享单车那般的高频刚需。至于来自商业模式的担忧则大可不必,毕竟共享充电宝本身成本就不高,回款周期非常短,再加上获取大量线下流量后后,通过广告进行商业化也会存在极大想象空间。当然,在如此短时间内涌入这么多玩家和资本,共享充电宝行业确实存在泡沫,随着对线下商家资源竞争的加剧,后来者再进入的成本显著提升,我们也许会看到「针对商家端补贴」的新一轮“千团大战”,但在这之前,也许我们应该给共享充电宝行业更多的耐心。
贝多多是一款全资产记账APP。可以实现“一个APP管理全部资产负债”,包括信用卡、花呗、白条等负债账单,及P2P网贷理财、基金、股票、银行卡、支付宝等资产账单。实现了个人财富的智能化管理。
这几年互联网的造富神话速度,远远超过当年李彦宏、马云、马化腾、张朝阳等大佬们造富神话的速度,几个亿身家已经不是事儿了,按XX亿美金来算身家的才会成为大家眼中的“红人”。 “风口上的猪”成为过去式词汇,可创业者们追逐风口的热情却没有变化,比如轰轰烈烈的共享单车,一屏(24个)...
小产编说 共享充电宝的蓝图里,有一些动人的旋律。 在物联的时代,你需要一个物联的大脑。 共享充电宝,其实早已不是充电宝。 本文作者@柳胖胖,独立互联网分析师,资深产品经理,个人微信号:leslie0724,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 在新兴的共享领域中,OFO和摩拜两家公...
据36氪消息,共享充电宝公司「怪兽充电」已于日前完成近2亿元新一轮融资。领投方为国内某私募基金,原有投资方蓝驰创投、广发信德、云九资本、高瓴资本、顺为资本、清流资本等均参与跟投了本轮融资。 而事实上,「怪兽充电」本次融资,距离其亿元A 轮融资(2017.07)不到4个月。 ...
2017年的时间过了还不到一半,外界就弥漫成了“共享”的天下,很多创业者想凭借共享的外壳寻求资本的亲睐,而在既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又一次脱离了冰冷的口袋,鱼跃龙门之后成为很多投资者的座上宾。 从3月底到4月初,短短10天时间里,就有5家企业相继宣布获得融资,总金额近10...
ofo不负众望又融了7亿美金,而上周在达沃斯论坛上ofo创始人戴威和摩拜创始人胡炜炜“在一起”的合影也让人浮想联翩。据说,两家公司的估值都已经达到了百亿人民币。 这是什么概念?达到这个估值的时候,阿里用了6年,腾讯用了7年,但ofo和摩拜只用了3年。 不过,按照目前共享充电...
泪落第几行
纸泛黄 无处再多情
回忆殇 能否只当是寻常 不动不摇不哭不忧徨 恰逢家讯问归期 不清不明不定不思量 但说将日近 勿想勿念勿牵天凉 我心浪心方
文:沫沫qing 柳絮随风似断魂,江天暮雨泪纷纷。 乱碑罅隙添新冢,可是去年扫墓人?
欣赏:当着孩子们的面夸先生今天特别有耐心,抱着1岁半的儿子,牵着着7岁半的女儿,游了南京的夫子庙、海洋馆,原来没有妈妈的日子,爸爸一样很棒,赞扬的结果,先生当场赢得两个孩子的欢呼和拥抱。收获:先生当场承诺要支持妈妈安心学习,明天继续带孩子们游玩。 漏斗技术:1.建立教练关系...
一月份居然就这样过完了,貌似下个月迎来的不是农历的新年,始觉万象更新;而是觉得2015都已经过去一个月马上就又要到年底了的空落和焦虑感。年轻时候说逝者如斯夫也好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也罢,都不及中年心境里时间的覆水难收来得五味杂陈。 我的2015计划之一是“每天写点文字,500-...我对共享充电宝的6点看法
本文作者 柳胖胖,独立互联网评论人,资深产品经理,微信号leslie0724,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
ofo不负众望又融了7亿美金,而上周在达沃斯论坛上ofo创始人戴威和摩拜创始人胡炜炜“在一起”的合影也让人浮想联翩。据说,两家公司的估值都已经达到了百亿人民币。
这是什么概念?达到这个估值的时候,阿里用了6年,腾讯用了7年,但ofo和摩拜只用了3年。
不过,按照目前共享充电宝项目的融资速度来看,这个纪录很有可能会被刷新,因为其整体融资额度已经是共享单车刚出现时候获得融资额的 5 倍,而尽管这两个市场的投资机构是高度重合的:金沙江、经纬、红杉、腾讯和阿里等等,但仍然有一些大型的超级产业基金尚未进场。
和共享单车刚出现的时候受到无数非议类似,共享充电宝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它在很多方面上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但我认为如果站在这类项目参与各方的角度上来看,去分析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很多事有其合理性。
共享充电宝,以及其它很多的共享项目,虽然只是打着共享的帽子行分时租赁之实,但其本质是这一波线下线上供应链重构浪潮的中间态,而资本可以大幅加速这个中间态的推进:它要么快速欣荣成长,要么快速日暮途穷。
无论哪种,从长期来看,对这波重构的整体进程依然是有利的。总之,一旦开始,大家都没法轻易停下来。并且,早点挂掉比慢慢拖死要好。
另一方面,资本认为充电宝租赁项目的财务模型不错,作为寻求回报和快进快出的目的考虑,投资本身是没问题的;而对用户来说,永远不会嫌便利的服务太多,尽管低频但有胜于无,有肯定比没有好,真要手机还有1%的电,你肯定希望路边马上出现一堆充电宝;而创业者们在offline to online的这波浪潮中,积极寻找着线下业务的终极入口形态,也许逆袭BAT的破局机会,亦会在这里产生。
一、场景不对需求低频,需寻找新的爆发点
和共享单车不同的是,共享充电宝乍一看确实相似,实则背后的逻辑完全不同。共享单车不论现在是如何的疯狂烧钱铺量,它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是有刚需场景(摩拜的白领上下班和ofo的大学校园)在背后支撑的。更何况,这些场景,还足够高频,目标用户的使用次数很可能在每天1-3次之间。
而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在许多人的调研后发现,确实会有用户需要,比如自己忘带充电宝又着急用手机,但这不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只是“少数人的偶发需求”而已。
当充电宝租赁项目化身“共享充电宝”项目的时候,无论桌面派、小机柜还是大机柜,统统面临被渠道绑架的问题。先不说共享充电宝故障率惊人的问题,用户的付费意愿与场景强相关,而现在很多的商家们,早就不再甘心为共享充电宝们白打工了。
这其中,陈欧投资的街电为代表的小机柜派,尤其尴尬一些,它场景不如桌面派,渠道不如大机柜。而以小电为首的桌面派,尽管拿到了腾讯的投资,但其本质极其依赖渠道,并且依附于特定的消费场景,用户很难就为了充会电而去餐馆吃顿饭的。关键是,由于充电宝的存在,有可能降低餐馆的翻台率,这对餐馆来说是致命的。
对于以来电为代表的大机柜派来说,它的本质还是传统生意里的分时租赁,所以它的成本结构可能是最好的,需要拓展的线下渠道(商场)也更集中一些,甚至,它有可能像共享单车一样,把机柜放到户外去,脱离现有的商户渠道的束缚。但是,想让用户忘记“电量”的概念,放下电源充电和自带充电宝,走到哪都随时随地不担心没电的问题,现在看来难度依然很大。
本质上,充电宝自持的成本很低,真的遇到过手机没电关机而耽误事的人,肯定会买个充电宝随身带着,而很多人可能还不只拥有一台充电宝。同时,手机自有电池的寿命还在延长,快充技术也不断发展,个人判断,当下的共享充电宝,能否爆发需要看是否能找到新的使用场景。
同时,共享充电宝的租赁和归还两个主要动作,都是不自由的,必须从特定的地方借并还到特定的地方,如果这里的机柜还满了怎么办?还得重新去找别的机柜,这就丧失了移动的便利性,有点像共享单车出现前,不温不火的城市有桩租赁自行车。
不过这一点,在后面第三点也会提到,由于充电宝和单车KTV等线下项目不同,充电宝其本身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的特点,如果和线下的同城配送合作,或许会是新的爆发点。
毕竟我们得明白,自助服务的形态只是线下场景的一种,未必适合所有的线下项目。共享充电宝未必需要像单车、KTV和娃娃机那样笨重地通过线下铺货去建立规模,结合自身特点去灵活地突破限制才是合理的商业发展路径。
二、资本:优质标的稀缺,资金踩踏严重
互联网投资窗口越来越短,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很多投资都在一张熟人网里被快速消化掉,市场留给这类项目的时间通常不多,投资人往往很焦虑,如果开枪不够快,很有可能与风口擦肩而过。
vc们在选择投资共享充电宝的时候,大概有以下四大原因:
1、焦虑:已经错过了投资共享单车的上车机会,这一轮投资共享充电宝最积极的,正是那些没投上共享单车的vc,他们不想错过共享经济浪潮的赚钱机会,死也得死在里面,好对LP有个交待;
2、钱多:据报道,共享充电宝行业融资总额超过 12 亿元人民币,是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能有这么充沛的资金供给,也是因为TMT领域这两三年,优质的赛道和项目实在是太少了;
3、占位:很多VC认为共享经济是物联网的推动力,因此,那些最容易被共享的东西会成为浪潮中的主角,所以不管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先占住坑位再说;
4、命格:因为我叫朱啸虎。
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总体来说,充电宝这类缺乏刚需和场景支撑的产品,是被资本强行催熟并披上了共享项目的外衣,背后实则是VC基金超募但又找不到好项目后造成的资金过剩,挤压效应由此出现,稍有风吹草动大家就会一窝蜂冲上去。”
其实本来在线下,充电宝的分时租赁就是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租赁不等于共享),一般可在2-6个月内可以回本,根本无需融资。
但是,这种租赁生意带来的碎片型流量,比如校门口的摊位,比如商场某个楼层的过道,可以支撑起一门好生意,但支撑不起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想要讲一个更大的故事进行融资,必须扣上共享的帽子。
并且,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在不做补贴的前提下正常营业,一旦补贴开启,所有vc的财务模型都会失效。当然,由此而带来的寡头效应也就意味着,如果有某家公司靠着创新的模式一旦脱颖而出,那么可能它会迅速吸引所有的资金而让其它共享充电宝项目难以为继。
三、所有共享项目的背后,本质都是资源的分时租赁。
如果某种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被分开的,那么这种资源就具备了被分时租赁的先天条件。而由于其两端和分时的配置效率要做到足够高,才有可能把商业模式跑通,背后对“信息的整合”要求就会很高。
因此,一个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就能大幅消除原先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垄断这种资源的分时租赁生意。
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的Uber和Airbnb。
车辆的位置、房间的情况和客户的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家独大的平台可以为两端(b和c)同时提供这类资源的最佳配置,找到附近能够马上过来接送你的车,或者挑到一套满意的民间住宿。
而这种“资源”,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服务。
比如Uber和滴滴,表面上提供的是一辆汽车,开过来接你然后送你去目的地,实际上背后提供的是“出行服务”。用户有从a点到b点的出行需求,已知的解决方案(下楼在路边叫taxi,等公交等)都不好用,所以需要Uber和滴滴这样的出行服务解决商。
但如果你觉得滴滴的出行服务也还不够好用呢?比如就要去很近的距离,叫车太贵,走路又很热很累,也没有公交车直达,那么这个时候共享单车或许可以胜任这样的服务。
表面上用户是对资源(比如某种硬件)进行租赁,实际上用户真正要的是服务,滴滴和ofo等只是服务供应的不同形态而已。
现有情况下,ofo是滴滴的一种很好的补充,但由于ofo比滴滴更高频(高过快车和出租车),反而来有颠覆滴滴的可能性,因为这是滴滴涉足并颠覆的其他出行服务领域(比如专车、代驾、顺风车等)都不曾出现过的局面。
而对共享充电宝来说,表面上提供的是一个充电宝,其实本质上,你要的并不是那一个硬件,你需要的是这个硬件所提供的“电力传输”服务。
因此,业界现在成型的拿到充电宝时候就开始计费的模式,也许并不合理,或者说,是在服务上并不够极致。因为当你借了3个小时充电宝然后归还的时候,真正使用的时间也许只有1个小时。如果你要租赁的真正的资源和服务其实是“电力”,那么很明显,按照你使用充电宝充电的那一个小时计费,才是合理的。
很明显,共享充电宝由于低频的特性,反而更需要一个整合平台的出现。如果市面上只剩下一家共享充电宝供应商的话,那它的存在依然是reasonable的。而这家公司究竟会是铺货和拿渠道最多的公司,还是产品最接近资源服务终极形态的公司,暂时难下定论。
在现有的充电宝项目不停覆盖商场和餐馆的时候,人流更大的便利店和地铁站应该是充电宝的下一站,那儿可能是移动租赁(带走)的场景高发地。
最后我认为,现有的桌面派、小机柜和大机柜虽然确实是在抢占线下红利,但和迷你KTV、共享单车和娃娃机等项目不同的是,充电宝是小而轻的物件,完全可以借助同城配送公司的力量,比如美团和饿了么的配送队伍,进行非用餐高峰期间的充电宝配送服务,上门送货也上门取货,这样一来,完全解放了电力这种资源的服务半径,很有成为共享充电宝项目的下一个爆发点。
四、互联网创业核心能力变迁史:从技术和产品到运营和融资
这几年,对互联网创业者的核心技能的要求,一直在变化。
在早期,这个世界是属于技术男的,哪怕现在看来无比简单的网站搭建,在当时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玩转,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雷军等,都有这样的背景,并不同程度地在早期直接介入开发工作。
但很快,技术的门槛被撵平了,码农虽然依旧是核心竞争力,但光靠技术拉不开竞品友商之间的差距。产品经理被推到台前,乔布斯,张小龙,享受到了rock star般的待遇,跟风而来的还有一大票自称首席用户体验官的ceo们。
不过随着现在同类竞品们的UI界面和产品体验已经没太多差别的情况下,运营和资本决胜负的时代终于来了。
其实从阿里的淘宝身上,已经可以看出“强运营和强资本”是如何盘活一个“看上去极其不靠谱一开始也不完全不赚钱”的产品了。只是一直到了千团大战期间,由于资本的催化(有了美国市场这条顺畅的退出通道),这些招数才被更多公司广泛地运用起来。
团购,打车,直播,共享单车,无不如此。在运营和资本这两项能力上,创始人如果自己并非完全具备,就需要找相应的牛人加盟。
比如马云做这件事的时候,他自己其实是有团队(早期的十八罗汉等)能做好运营的,但如果没有当时的CFO蔡崇信,淘宝这事会麻烦很多;王兴虽然因为融资问题贱卖了校内,但是等做美团的时候他其实在这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弱,但IT极客出身的他,如果后面没能请到阿里铁军出身的干嘉伟负责线下的团队和业务,美团团购的业务也许还是老大,但现在绝无可能做到如此大的盘子且外卖、电影和酒店等业务四面出击;而本身就是阿里大区销售出身的滴滴程维,则请到了在高盛工作多年的柳青出任CEO,为后面不断融资并购快的和优步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项能力,我认为也是包括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以及所有涉及线下业务的公司能否最终发展壮大的决胜点。
五、共享经济的入口:谁会是线下项目的微信?
共享项目概念的大热,除了因为线上流量太贵和用户红利消失之外,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开始寻找线下流量的入口。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从2011年左右开始的O2O大潮,虽然核心是在线下的服务(团购、外卖等),但那基本都是对接现有的存量场景,用户的使用流程基本还是从online to offline的过程。但这一次的线下项目,玩法变了,它更多的是创造增量场景,用户使用流程是从offline to online,获得线下流量的红利。”
什么样的项目形态,会成为线下服务的入口?会不会有一种形态能达到BAT的业务形态的效果,也就是说,它会垄断来自线下的流量,各种线下项目要开启和服务的时候,可能都很难绕过这种形态?
短期来看,因为线下流量的分散化和多样化,用户相互之间并无社交关系,很难想象线下会有一个像微信集中统一度如此之高的入口形态。
但是我认为,确实有一些业务形态,要比另一些业务形态具备更基础,更底层的入口潜力。
目前来看,有两种形态距离这个入口的定义最为接近:
1)各种线下产品和服务的线下汇集:便利蜂和711这样的便利店形态;
2)各种线下产品和服务的线上入口:美团、微信小程序的线上赋能形态;
便利店的形态看上去是最接近这个入口定义的。随着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不管是淘宝还是沃尔玛具备的性价比优势可能都会渐渐消失,少量精而优的商品被摆放在有限的货架上,但因为品牌优势,用户反而觉得已经够选了,这就是便利店形态面对各类商品的渠道优势。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庄辰超再出发做的便利蜂,要涉足共享单车和外卖自提了,因为它要提供的,是线下服务的入口,我相信后面它肯定还会再做更多传统便利店看上去不会做的事。
而美团更像是“线下服务的线上入口”,它自己并不提供任何服务,但它自己是一个超大的渠道入口。同时,它的地推部队,弥补了信息到服务之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团什么都做容易四面树敌,但是如果从线下服务的综合线上入口来说,这事除了阿里之外没有比美团更合适的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滴滴的定位才是“出行服务”,但是由于出行也是线下服务里的一种,所以美团也已经在涉足滴滴的业务,只是最后的玩法不同而已。
六、历史的潮流,三方的博弈
历史总是如此,以不合理的姿态向前狂奔,但回过头看,一切都显得很合理。
2000年左右的时候,公司经常因为融资不顺利而“创业维艰”,到了十年后的2010开始,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一种被资本“矫枉过正”的状态。
一个概念的兴起,先不管产品和商业逻辑,大量资本涌入后造成的现状就是,产品确实有需求,但市场瞬间红海了,提供同类服务的公司太多,后期只能合并。
从团购,直播,单车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千X大战”的套路不断上演,已经倒下的躯体成为后来者的养料。
王兴曾经说过:“我和很多人沟通过「4321」,很多细分领域会经历多进4,4进3,3进2的过程。多进4就像百团大战、百车大战、百播大战,新机会出现时,一堆人冲上去,一段时间混战后可能有4家初步胜出,通常是BAT加上创业公司里的胜者,但这不是个稳定结构,所以还会有4进3,3进2,比如百度外卖先出局了。总有消费者喜欢不一样的品牌,可口可乐或是百事可乐,耐克或是阿迪。企业更不希望供应商只有一家。我觉得有两家是很正常的。”
在这波资本狂潮推动的共享经济里,我们从大量不合理的表象中,其实还是可以看到如下三方面的合理性。并且在其中,资本、创业者和用户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博弈。
1、资本的贪婪本质:资本永远是资本,你可以说它是邪恶的,但它的本质就是追求回报,快进快出。它为互联网提供了免费模式的可行性,更为互联网提供了补贴模式的成功案例。在淘宝,美团和滴滴这样的案例的鼓舞下,资本的这种特性只会越来越明显。
2、增量场景的开拓:专车和taxi都是滴滴出现前已经有的服务,真正让滴滴火起来的是快车(当然也包括红包补贴这种营销手段)。中国的共享经济大潮的玩法,从来不是真正的“把我不用的东西出租给你用”(包括从淘宝开始,真正的二手物品售卖都很少),而是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线下服务来提供给用户使用(快车单车充电宝)。这些项目大体都会有一个对标的传统服务,但是玩法完全不同,共享项目们通过线上服务对接(主要是信息整合和移动支付等)来重构传统服务。
3、offline to online:现在的共享经济,核心的方向并没有错,也就是在线下找机会,并且,打通线下到线上的供应链。纯线下的生意,比如小卖部,饭店或者超市,商业前景是极其有限的。基于线下起家的项目,需要创造新的用户使用场景,并且做好线下线上的联动,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才能充分享受到线下流量的红利。并且,线下项目其实也同样可以拥有网络效应:一种互联网人长期以来一直以为只在线上项目上才会产生的效应。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充电宝 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