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是以企业级海量数据的什么为核心

《数据驱动营销:营销人员必知的15个关键指标/“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出版规划项目》([美]Mark Jeffery)【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数据驱动营销:营销人员必知的15个关键指标/“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出版规划项目
京 东 价 &
[定价 &¥]
PLUS会员专享价
您购买此商品可享受专属价
增值业务 &
重  量 &
搭配赠品 &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下载客户端,开始阅读之旅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据机构调研,54%的企业管理人员表示基于冲动或经验做出的战略决定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65%的人同意商业决策应该基于分析性数据。然而根据本书作者的调研,超过80%的公司尚未使用数据驱动的营销决策并因此面临各种挑战。所以,唯有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建立起科学系统化的营销管理体系,才是协助企业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超越对手、成功创新的关键。尤其是当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在来自各种渠道和实时动态的客户相关的海量数据中,分析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以推动执行高效能的精准营销,是现今企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书正是这方面的一本实用的《教战守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突破传统营销决策、克服当前营销的五大障碍,并有效运用15个关键指标,让数据真正驱动营销并产生的营销投资回报。  ——吴辅世,SAS大中华区总裁  ★为了解释这一句古老格言“花在营销的钱上只有一半是有用的,但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半!”,本书改变了管理策略,使你能够真正知道什么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书中的15个指标以及相应的案例是开拓新市场、驱动收入、提升客户满意度并提高利润率的工具。  ——JohnM。Boushy,美国赌场公司的前CEO  ★本书开创性地组合了在营销管理和显著提升绩效方面的市场调研方法、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务实建议。全部营销组织,CMO都必读此书。  ——BarryJudge,百思买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和首席营销官  ★B2C营销和B2B营销是迥然不同的。通过详细案例,本书展示如何在两个领域中都能应用数据驱动营销得到实际效果,这实在是出类拔萃。这本书不仅适用于营销人员,还适用于任何希望提高营销绩效的商务人士。  ——DavidG。Bills,杜邦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和首席营销官  ★每年,棒球队去佛罗里达和亚利桑那这些地方进行基础训练,这是提高成绩的基石。本书在营销中的位置也类似于集训在所有地面球类活动的地位。每个营销人员如果关心且想要提升都要精读此书,了解营销科学。  ——DerekUngless,DSW折扣鞋仓的执行副总裁和首席营销官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以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精选一相关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正在从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缩小地区差异等多个方面,释放巨大红利。随着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商业及创业活动提供了新机遇、新渠道,为解决各种发展难题提供了新工具。当今世界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信息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数字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化,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抓住了数字革命的机遇,创造了10多年的经济繁荣。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也紧紧追随着美国,积极推进数字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成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数字革命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在数字时代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中的后发性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样,数字经济活动也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和相应的基础设施与之配套。与以往不同的是,其中很多要素都需要数字化,且会产生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核心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和等的融合推动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导致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庞大的数据量及其处理和应用需求催生了“大数据概念”,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是“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数据升值被认为超过石油的价值,成为数字经济中的“货币”。数据如同农业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时代的技术、资本一样,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要素,而且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数据驱动型创新正在向经济社会、科技研发等各个领域扩展,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形成和重要方式。据小编了解,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到加速向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的过程中,数字经济正在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强大驱动力量,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的经济、新的业态、新的动能,受到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未来,数字发展经济将呈现七大趋势:1,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持续快速扩展。2,需求增长将鼓足数字经济发展动力。3,政策创新将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4,数字经济发展将加速完善保障支撑。5,数字红利共享机制建设将加速推进。6,数字经济与资本的关系将更加密切。7,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新平台。《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精选二信息和通讯技术产业在国际生产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数字化跨国企业有助快速提高东道国竞争力。事实表明,数字经济已改变全球,并正在改变全球价值链取向。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也给各国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对外资的监管必须适应数字经济需要,避免监管阻碍数字技术应用。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为商业及创业活动提供新机遇、新渠道,为解决各种发展难题提供新工具。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发布的将主题确定为“投资与数字经济”,体现出联合国机构对数字经济的重视。报告认为,数字经济已改变全球投资模式,并正在改变全球价值链取向。首先,信息和通讯技术产业在国际生产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观察数字经济对国际生产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信息和通讯技术跨国公司在全球百强跨国公司中所占的比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0年至2015年期间,这类跨国公司的数量增加超过一倍,增长了65%,营业收入和雇员人数增长了约30%,远高于其他行业跨国公司的成长速度。在最新的数字化跨国企业100强中,有30家企业都是近10年内成立的“年轻”企业。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和数字内容公司等数字化跨国企业的扩张速度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企业,在国际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其次,数字化跨国企业多为“”类型,有助快速提高东道国的竞争力。统计显示,在全球100强数字化跨国企业中,公司占其全部资产的比例仅为41%,传统跨国企业的比例为65%,两者存在较大差距。在销售方面,数字化跨国企业73%的销售额在海外,传统跨国企业的比例则为64%。这表明,数字化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以较少的实现了大比例的销售。“轻资产”“重销售”的数字化跨国公司,以相对较少的投资在东道国实现更多产出,促进了东道国的就业增长、税收增加,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互联网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可以较快改善其对国际的吸引力。再次,数字技术重塑全球价值链。数字技术既可导致基于大数据的集中生产,也可带来3D打印等灵活、分散的生产活动;既有助于海外生产回流,也可推动更多产业外包服务;既能促进东道国供应链关系重组,也能增加新的合作机会。全球各行业价值链若采用数字技术,将对国际化生产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也给各国投资政策提出了新要求。贸发会议认为,促进各行业信息和通讯,并助其融入全球价值链,应当成为数字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外资的监管必须适应数字经济需要,避免监管阻碍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行业发展应兼顾支持本地企业发展与促进数字化跨国企业投资。各国的投资政策应为数字公司建立一个有利的监管框架,并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包括建立技术创新孵化器、建设或改进电子政务、支持创投及其他创新型筹资等。在促进数字发展同时,各国政策制定者还需妥善处理合理的公共关切,特别是数据安全、隐私权、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保护和文化价值观维护等问题,在兼顾公共关切和私人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精选三日前,腾讯研究院举行数字经济公开课,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数字经济及其所带来的机遇进行了全面深入解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分享了对《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的看法并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数字经济驱动力进行了阐述。视频长度约23分钟,建议在vifi模式下观看,土豪请随意以下是其发言实录:非常感谢腾讯研究院邀请我来参加这次活动,今天讲数字经济,我稍微讲一些自己个人的看法,也可能跟发表的指数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也可能我不一定对,大家可以参照。首先数字经济的概念慢慢得到了共识。数字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有不同的解释,是一个有歧义性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国内现在用的比较多,在研究院的报告里面也都提到了。我们引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互联网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等等,当然还有数字经济。但是目前数字经济在国际上用的比较多一些,包括我们在杭州开的G20,对数字经济有一些倡议。在最近一带一路的会议上也提到在数字经济方面要开展一些合作,当然别的词也有。实际上最早的概念是信息经济,没有计算机的背景。当时讲信息经济是在统计信息指数的时候,那个指数要素是什么?比如你订了多少报纸,一个月花了多少电话费,这都算信息经济的概念,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数字计算机的概念。其实计算机出来以后还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模拟计算机(Analogue computer),一个是数字计算机(Digital computer),数字计算机出现以后就数字化了。数字计算机出来的时候,尤其是PC出来以后,在80年代初期以后,以数字为基础的技术以及后来发展到网络,以数字计算机控制了网络为主的经济活动,一般当时就叫数字经济。所以信息经济出现最早,后来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在数字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形成的信息经济,应该这样来理解。现在仍然有用信息经济的概念,与数字经济应该是一个概念。再后来就有了互联网,互联网出来就更加强调了互联网的支撑作用,出现在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商业化是1991年),以前都是工业性的东西。目前数字经济概念从80年代、90年代开始用,是跟互联网和数字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有联系的,但是最近互联网发展以后,大数据的技术成熟开始应用,特别是在大数据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以后,也包括物联网产生大数据的支撑,大数据概念出现以后就变成了以数据驱动的经济概念。这个数字经济的概念,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数字经济的概念。所以基本上可以有两个数字经济的概念:一个是基于数字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经济,包括数字网络支撑下的经济,是比较广义的;还有一种是当前大数据驱动的或者是数据驱动经济,这个叫数字经济,讲法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为什么要讲这个东西,G20里面讲了数字经济,是一个广义的数字经济,现在你们的报告也是用的这个,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国际上知名的研究机构,比如说麦肯锡,讲数字和是讲窄义的东西,还有一些Govern Group,讲的是数字**,是采用大数据驱动的概念。比如现在我们讲的电子**,电子**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E-government,就是我们讲的电子政务。第二个阶段,Integrated government——整合型的电子政务,就是部门之间能够整合起来。第三个阶段,Smart government——智能**。第四个阶段,Data driven government——数据驱动**。所以从它的概念里面看的话,它的数字经济和数字**的概念是大数据驱动的概念,是最新的一个概念。我们在讲数字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区分开,这两个概念我认为都是有针对性的。现在我们强调,比如说我们讲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数据驱动型的企业,甚至数字企业(Digital Enterprise),德国人在讲工业4.0的时候,经常描述企业级的东西,已经不讲智能企业了,就讲Digital Enterprise,这个概念是强调大数据驱动,数据驱动是核心。机器换人,不是智能制造真正的核心,核心还是数据。去年百人会,孟院长他们也参加了,还有跟信通院合作了一个中国数字经济,那个时候还叫信息经济,做了一个定量分析的报告。这个报告也发表了,发表了以后,是用的G20会议中的广义的概念。我看你们数字经济里面分了三个部分,当然也是可以的。我比较倾向于数字经济是两个部分,这跟原来最早的时候讲第一信息经济部分和第二信息经济部分是对应的。第一部分是叫基础型、支撑型的信息经济,主要是ICT和互联网本身。其实我认为腾讯公司应该属于这部分,因为你们以平台型的企业为主;第二部分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用ICT和互联网,互联网+的概念,跟传统的产业能够融合产生数字经济。现在你们的报告里面我也注意到了,可能还加了一部分,完全新兴的一部分,是原来没有的,这样做也是可以解释的。但是这里面会有一个难题,将来融合了以后,分不出是新的,还是旧的,像电子商务就是这样。现在马云说了是新零售,但归根结底还是零售,没有什么电子商务的概念,还是零售业,所以新零售和旧零售分不出界线来。因为没有旧零售,都是互联网。所以这还是比较稳定的。我引用的就是百人会的图,这个图说明什么问题?百人会和信通院测算数字经济的时候,用了生产函数的方法,我参与了他们的研究。大家知道生产函数,一个是Capital,一个是Level,还有就是全生产要素。把全生产要素分成两块,包括 ICT投入部分和非ICT投入部分,产出部分还是原来的,然后用ICT投入部分和产出部分相比就是贡献率。用这个办法来测算出来,去年的结果是30.1%,你们算出来的结果是30.6%,所以用另外的一种方法做,这是很接近的。从绝对的话,应该说是仅次于美国了。美国是11,我们是3.8万亿美元。但是按照GDP比重计算,尽管是30.1%,但是总的讲还是跟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有距离。另外相比速度,用1996年的速度来比。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美国1996年就达到32.9%,就是现在我们在GDP中的比重,因此从1996年的32.09%到2016年的59.2%是这样的增长幅度。我们在1996年只有5%,现在达到30.1%,我们的速度绝对是世界唯一的。过去20年,我们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比重能够达到30%,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这两部分还有一张图,蓝的部分是基础部分,基础比重2002年到2016年是慢慢递减的,融合部分在增长,而且基础部分是在慢慢稳定了。所以这个可能是个趋势,也是很重要的,下一步我们真正要做文章的还是融合部分。顺便提醒一下,包括我们刚才主持人讲的,因为我们现在自己搞互联网,经常掉在那个圈子里去了,结果对我们这个行业是很不利的。和实体经济的概念,五六年以前我就提出这个问题了,现在我们说,互联网经济要跟实体经济走,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不是一对矛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一对矛盾。但是从***的概念,实体经济就是物质型的经济,虚拟经济是金融类的经济,像、期货,这些都是虚拟经济,其英文词是另外一个词。但是我们现在互联网里面有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这个Virtual World里面出来的经济变成一个虚拟经济,中文里面变成一个词,英文里面是两个词语,金融中的虚拟经济来自Fiction。那么Virtual也是一个虚拟,但中文词为一个词语,英文是两个词。所以***里面的虚拟经济不等于我们在Virtual World出来的经济,不是一回事。所以包括我们的电商、电子支付,电子支付可以说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电子商务完全是实体经济,****在前些时候把这个问题也明确出来了。所以我们不要去说,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如何,这个概念不一样。互联网经济大部分都是实体经济,只有互联网的金融部分或者是投资的部分,那应该说是虚拟经济。另外还有一个,虚拟经济在英文里面有一个Virtual Economic的概念, Virtual Economic是讲网络游戏,包括虚拟世界里面的一些虚拟货币、虚拟玩具,是虚拟经济的概念。所以这几个概念,在研究中一定要搞准确,否则我们自己就掉到坑里去了。现在要搞实体经济,就把互联网排斥在外面,有很多地方的领导没搞清楚这个事情,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互联网经济,尤其是互联网融合的部分更是实体经济。过去20年我认为很成功。我认为主要的驱动力是这几个方面,一个是PC最开始的时候,以及web应用。前年网信办曾经搞过一个“互联网发展20年”的回顾报告,为了乌镇互联网大会准备的,后来委我,让我牵头弄,所以我们对20年的整个的发展情况做了一个概括,那个报告也出版了。第一代我们的互联网,是网站推动的,包括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等。2008年以后智能手机出现了,移动互联网是个转折点。刚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数字经济发展非常快的阶段是移动互联起来以后。另外我认为要加上电商,电商前要加个定语,是消费型的电商。还有,社交、位置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还可以举很多,但是基本上就是这些。这些东西概括起来讲,我认为都是消费端、需求侧里面驱动的一种数字经济。所以我看到你们报告那本书里面也写了。看到这个对生产力怎么影响不大呢?其实这个问题跟发展阶段有关系。因为在消费端里面对方便消费者的行为有很大的贡献,对经济也有贡献。但是劳动生产力没有进入到企业这一层,就是2B这一块,在前面的阶段中并没有做出非常多的亮点,也并不是主要的。因此下一步,从现在开始我们重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竞争数字经济谁跑得快,谁做得好,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这点。我们不能躺在过去20年我们数字经济发展很快的功劳簿上。第一个就是物联网,特别是基于物联网的虚拟世界和物体世界,这个是讲虚拟了,融合了信息网络空间,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生产型互联网的基础,特别是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基础。第二个,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是另外一个驱动力。从技术上讲一共就是这两个东西,一个是物联网的CPS,一个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不一定是大数据,大数据是跟相关联的人工智能,现在完全是一个驱动力。还不是类脑的人工智能,类脑人工智能可能还有一段时间要去做,但是人工智能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从应用层面来讲的话,就是服务业、工业、农业跟互联网+的融合,我们叫作产业互联网化。当然还有社会生活的互联网化,现在我们已经做得比较好了,但是还要进一步的深化。还有就是社会治理的互联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这五点的话,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到下个十年需要的。我们现在都做得很好,我们电商是第一,我们社交是第一,也不错的。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块的难点,有挑战。第一点,融合传统产业的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2008年开始工信部抓两化,我都参与这个过程。现在新一点的亮点有,总体上来讲,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第二点,社会生活转型的难点,这个难点是什么?就是社会信用。我们社会信用的环节不改善,所有这些互联网+的所谓遇到很大的挑战。第三点,社会治理的转型难度,这里面有很多关键的问题。第四点,互联网本身技术架构也要有转型。现在互联网的架构,我经常说现在互联网是连接,BAT都讲,我们是做连接的。这个连接是什么呢?基本上是连接人和连接服务器的互联网。现在我们下一代的互联网,不是连接人,而是连接所有的事物。不仅连接服务器,IP地址能找到的服务器,能找到计算机,而且能找到服务器里面所有的东西,不仅仅是物,特别是数据、服务和过程。这四个东西,现在也是在互联网架构里面没有解决的问题。我本人现在也在跟美国一些科学家介入这个领域里面,在研究下一代互联网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技术和架构,在研究这个问题。因此,怎么应对呢?我认为,我们现在双创搞得很好,但是基础性的创新力度不够,很多双创还是一些表面性的。ofo是北大几个学生搞的,其中有一个学生我还听他讲过是学考古的。他的父母坚决不让他去创业。他说不对呀,他就出来做这个,这个都很好。但是可能不是光这些东西,还有一些基础创业领域。第二个,我们要纵深型的布局的深度。现在BAT在很多研究方面,是有一些纵深的布局。第三个,投资。我认为目前有很多风投对短平快的项目感兴趣,稍微时间长一点耐心不够,这个问题要解决。第四个,普惠性的深度和广度这个很重要。所谓普惠性就是我们社会边缘基层,我们的边缘地区,一些边缘的贫困地,这些东西是互联网要惠及他们的。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有难度的,也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取得新的辉煌里面要解决的一些关键点。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来源:腾讯研究院推荐阅读恒昌:六年坚守 迎中国金融创新未来顺义区常务副区长霍光峰莅临恒昌公司座谈成功投资和成功婚姻的秘密
看完恍然大悟!阳光计划启动,单项评分第一专访 | 恒昌CHRO沙平卫-追梦在风起云涌时又一轮淘汰浪潮来了,鹿死谁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精选四中国GDP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制造业、房地产、基建增速中国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自2012年之后逐年下降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新动能将逐步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
随着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走稳,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的议论又开始出现。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国外的“周期理论”套用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上。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的过关期,但不排除“L”形增长过程中的“W”形波动。不过,新动能的快速发展虽然可以部分抵消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能减弱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但尚不足以使经济呈“V”形反弹或全面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
中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起逐年下降,但2016年下半年出现弱复苏,2017年前三季度GDP增长分别为6.9%、6.9%和6.8%。随着GDP增速走稳,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进入“新周期”的议论又开始出现。部分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已走完增速换挡期,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未来将重回高速增长轨道,其主要理由在于供给出清和需求复苏;但更多专家学者则表示,中国经济在过去7年中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未来“L”形增长的探底过程仍将持续。那么,如何看待“新周期”这个话题?如何依据中国经济基本面来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国外相关的研究,***家熊彼特在《经济周期》(1939)一书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经济周期,即50年左右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0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和3年左右的基钦周期。库兹涅兹通过对1930年之前美国经济数据的系统整理,发现了一个约2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特征。后人将两者整合,发展出了“四周期嵌套理论”。
尽管有关经济周期的研究文献相当繁杂,但目前西方主流***家认为,经济波动的周期规律性是有限的。比如,1930年以前美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较为明显,大约是18年一个周期,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结果。二战以后,美国经济中服务业比例大幅上升,服务业的周期波动性远比工业要低,因此二战后美国经济波动发生的时间间隔的随机性更强,不能简单套用战前的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来分析了。当前,主流***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已经转向经济波动的内生机制上来,尤其是需求在短期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梳理当前国内关于“新周期”的辩论,可将各自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关于当前新的周期形态是否已产生的相关争议。有观点认为,新周期不同于旧周期,它是由非理性增长转到理性增长的。这个周期更多是以提质增效、美化环境、增进民众福祉为重点的新周期,不同于以往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债务、追求高增长的时期。持相反观点的人士则认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动力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还主要靠投资拉动,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尽管上升较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缺乏可持续性。
第二类是针对中国经济目前究竟处在周期的什么阶段的相关论议。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仍在L形增长的平台期,但终端需求已经趋于稳定,一是它脱离了过去长达7年的下行轨道,会逐步稳定并进入L形的底部;二是经济波动幅度会比以前明显收窄,进入稳定增长期。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将重返高速增长阶段,当前处于新周期的起点,其理由是:第一,新周期需求的复苏是超的;第二是供给的出清;第三是新**周期的开始。但最近的观点已经收敛到“产能周期”,即新周期不是U形的复苏,而是经济L形下的供给出清;新周期的核心是从产能过剩到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龙头修复为新产能周期积蓄力量。
笔者认为,第一,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的“周期理论”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进入中高速增长,是受全球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减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中长期看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传统周期理论无法对这样的变化给出适当的解释,因为这是一种增长平台的转换,或者是增长阶段的转换。这种现象是后发追赶型经济体所特有的,与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周期现象不是一回事。
第二,“新周期”需要有更明确、清晰的界定,否则会带来一定的认识混乱。有人把新周期视为与过去7年回落相对应的大幅反弹,并认为触底以后经济增速会明显回升,甚至重返高增长轨道。实际上,这种看法仍然是把过去7年的回落看成经济周期的一种波动现象,但无法从逻辑上和现实中得到支持。在高速增长惯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把新周期看成是对高增长的回归,在预期和政策上都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当一国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将转向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经济增速将会逐步放缓。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9%,比第二产业高出12.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中国正在步入工业化后期,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由于服务业的资本边际产出和劳动生产率总体上低于制造业,服务业比重上升会降低经济增速。据测算,“十三五”(年)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平均为6.2%。
事实上,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6.9%,虽然是2015年四季度以来的最快增速,但依然明显低于1978年至%的年均增速。除了经济增速之外,其他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也明显低于历史水平。1月至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低于2002年至2012年两位数以上平均增速。累计增速为7.5%,也低于2015年以前两位数以上平均增速。其中,制造业投资和分别仅为4.2%和5.1%,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据此判断,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L形增长态势仍将持续。经济增速放缓与国际经济新平庸、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工成本快速上涨、能源资源生态约束不断增强等影响因素密不可分,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如下所述为其主要依据:
一是2017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同步复苏格局,但主要是靠发达国家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行为作为支撑。当前欧美的经济复苏并未恢复到国际前的水平,日本和新兴市场国家还面临着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扩张相互掣肘的问题。就增长动力来看,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五次科技革命周期的下行阶段,而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学为代表的第六次技术革命仍需较长培育阶段。
二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推进,劳动力红利出现衰减。2012年以来,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至2016年分别净减少345万、244万、371万、487万和349万人。在二孩政策放开后,2020年前人口总和生育率将继续稳定在1.8左右,低于2.1的更替水平,预计“十三五”后三年我国还将累计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近900万人。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也在放缓,2015年农民工总量较2014年仅增长1.3%,2016年略有反弹至1.5%。人口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可能会带来劳动力供给不足、内需不振、创新能力减弱及财政养老压力增大等问题。
三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近10年的年均增速为13.5%,不仅显著快于欧日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快于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企业用地成本明显提高。近10年来我国土地出让价格年均上涨8.1%,商品房年均售价累计上涨超过200%。
四是生态环境、能源资源的约束不断增强。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全,但人均少,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年间,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铁矿石、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资源的国内保障程度不足50%。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综合利用率只有35%左右,单位GDP用水量和能耗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和2.5倍,相应带来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这些都意味着长期以来的高碳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综上,从长远来看,适度提高对GDP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加大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力度,主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既有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中国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影响,更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的过关期,但不排除L形增长过程中的W形波动。
1.新动能快速崛起,经济韧性明显增强。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并且其增长的“含金量”更高。有专家测算,新动能对我国经济的支撑力已达30%,激活了消费,支撑了新增就业,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中国经济正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胶着期,步入新动能加速扩张的关键期。新动能将逐步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格局。
第一,新动能将重塑经济生态系统。一方面,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等为主体的新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7年1月至9月,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7和4.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产业跨界融合互动加速推进,以互联网、物联网、宽带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快速向装备制造、建筑家居、交通物流、商业金融、消费电子等领域广泛渗透,新经济思维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要素配置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服务模式,推进各行业信息网络化、数据智能化、平台生态化发展,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生态系统。1月至9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6826亿元,同比增长29.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0%,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2.8%。
第二,新动能将改变经济运行机制。伴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壮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崛起,分享经济、粉丝经济、个性经济等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产业构架重构,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和资金链,助推经济驶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新主体大量增加,2017年1月至8月,全国新登记企业399万户,同比增长12%,日均新登记企业1.64万户;在2016年新增就业中,新动能的贡献率达到70%,全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
第三,新动能将有助于破解社会发展难题。当前,我国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压力。发展新动能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就业。从收入水平提升能力来看,新动能领域主要包括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从吸纳就业能力来看,随着传统经济领域的时空界限被不断突破、虚实空间逐渐被打通,就业时间、空间界限将被打破,新动能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明显强于传统经济。2017年1月至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74万人,同比增加2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8.5%。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比同期的经济增速快出了0.4个百分点。
第四,新动能将有利于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新常态以前,东部地区更多聚集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更多承担能源、资源、原材料等基础支撑任务。新常态以后,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既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能转移,同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能源深加工、现代装备制造、大数据等新动能、新业态,重庆、贵州、成都、西安等发展模式在中西部崛起,为全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2017年上半年31省市区GDP增速前10位中,除了福建省之外,其他均为中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更大范围内促进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
2.虽然新动能的快速发展可以部分抵消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能减弱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但目前尚不足以使经济呈现V形反弹或全面开启经济增长“新周期”。
在笔者看来,“新周期”应该是一个新动能取代旧动能、产业结构中新产业起到支柱作用、经济增速持续回升的经济增长周期。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国内长期积累的供给质量不高、内需仍较疲弱等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新兴需求难以对冲传统需求的走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仍需转变,投资增长缺乏后劲,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制造业投资空间明显收窄,不愿投、不、不能投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在投资需求放缓的同时,虽然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潜力较大,但短期内这两大需求的释放难以传统需求的走弱。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尚不足以对冲传统要素资源的弱化。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依然不够,如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自给率不足20%,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仅为30%。2016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规划到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5%,而欧洲一些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一般为3%至3.5%。
三是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市场、地方**性债务、金融等领域面临的诸多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很重,煤炭、钢铁价格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企业去产能意愿下降,处置“”成为去产能工作的牛鼻子。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一线和部分二线热点城市住房价格反弹的预期仍然存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一些地方**存量债务较重。
展望下一阶段,需求能否明显好转,仍是判断经济能否持续复苏的关键所在。目前来看,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去产能和环保政策趋严、趋紧等因素影响,四季度需求面会弱于上半年,企业经营压力将有所增大。预计四季度GDP增速约为6.7%,2017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为6.8%左右。
但是,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这将为后续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从国企改革来看,按照《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年底前尚未改制的69户央企将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国资委监管的大型央企将加快调整重组步伐;稳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央企重组整合,以重组整合为契机深化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从去过剩产能来看,要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健全企业,积极推动市场化、法治化。提质增效,提高主业核心竞争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处置央企历史遗留问题。从财税、户籍、土地制度改革来看,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细化和落实“人地钱挂钩”政策,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地、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综上分析,今年以来有关“新周期”之争议,其核心就是对当前中国经济怎么看和下一步中国经济怎么走的判断。当前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要站在经济长周期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经济仍是阶段性企稳的状态。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速仍将会在6%至7%之间波动。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本文系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精选五日清晨,数万民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国庆升旗仪式。 视觉中国 图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过上美好生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然而,至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进而实现现代化,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攻坚克难,尤其过去五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转型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是世界性难题当前,全球发展呈现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发达国家掉入“发达陷阱”并存的格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系指: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普遍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减速或保持缓慢增长。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实现现代化的一道坎。至今,全球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由中等收入演变成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并不多。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五十多年来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有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南美、东南亚诸多国家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中等收入陷阱”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20世纪60年代的菲律宾和70年代的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家,当时都进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但目前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在各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实行“技术立国”、“教育立国”战略,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通过引进、模仿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尽快走上自主创新道路,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强有力的引导作用。不成功国家的教训,主要表现为:有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自然资源,而这些自然资源的价格波动很大,当价格较低的时候,增长就会放缓或停滞;有的国家主要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制造业,这种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消失,也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或滑坡;有的国家是由于**不稳定,国内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停滞;还有的国家是由于政策失误,没有处理好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出现了经济萧条。归结起来主要是: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产业无法有效升级;创新能力不足,没有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腐败多发以及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社会动荡;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国家战略和**政策偏差;泡沫经济造成金融危机。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程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托廉价劳动力优势,紧紧抓住全球化机遇,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经过近四十年艰辛努力,迈进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达8000多美元,实现了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厂。尤其是过去年来砥砺前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一是严重少子化、老龄化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基本国情。人口少子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也是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不少国家民粹主义泛起、新保守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弥漫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症结在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根源在于主要经济体老龄化在加深。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短期看,是由于当前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彻底难以为继。从长期看,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严重失调,未富先少、未富先老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目前,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6% ,**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比美国的19%还低。中国的少子化程度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而老龄化则在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0.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当前,中国劳动力供给不足已拉开序幕。2012年至2016年这五年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1900万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69.8%下降到2016年的66.7%,减少了3.1个百分点。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推算,20~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到2030年只有7.64亿人,将比2010年减少6900万人,降幅达8.3%。其中20~34岁的青年劳动力(这是劳动力的主力军、生力军,也是创新和消费的主体)2020年后将出现悬崖式急剧减少,2022年至2025年4年间,每年将净减1100万人以上,到2030年只有2.21亿人,将比2010年减少1.04亿人,下降幅度达32%。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带来劳动成本的迅速上涨,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困难,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年均上涨10%左右,农民工工资年均涨幅在15%左右,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当前企业投资缺乏动力,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有直接的关系。此外,人口结构失衡也弱化社会创新能力,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 ,削弱消费能力,影响内需,给社会养老造成空前压力,从而引发产业竞争力下降,制约经济增长。至今,全球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都是在人口结构健全情况下取得的,然而,目前中国在中等收入阶段就已进入了少子化社会、老龄化社会,这将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跨越之后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二是、高房价。严重少子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而房地产泡沫则使经济下行雪上加霜。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高峰都是在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进入高收入阶段才出现。但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膨胀**超前于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在未进入高收入阶段,中国就出现较严重房地产泡沫。经过十多年的房价大幅度上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较严重的泡沫。房地产抑制了消费和内需,造成实体经济空洞化,弱化了创新动力,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制约了生育,拉大了贫富差距,孕育着金融危机风险。劳动力短缺造成用工成本刚性上涨叠加高房价推升企业的商务成本,在这样的双重不利因素夹击下,近年来,实体经济出现不少困难。三是资源、环境难以为继。中国是世界工厂且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这带来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问题。当前,中国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到四倍。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全球首位,占四分之一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名列全球首位。四是全球变老、外需疲软长期化。当前,全球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全球正在变老,国际需求疲软将呈长期化,这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之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四大潜力将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尽管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新挑战,但也要看到,中国拥有体制优势,经济发展的韧性好、回旋余地大。当前中国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化滞后及城镇化水平低下的发展瓶颈。创新能力、市场化程度、服务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中国在这四个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市场化、服务业化、城镇化水平方面也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既是约束条件也是发展潜力所在,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有效推动中国发展。创新潜力。当前人类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劳动力、资本而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世界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加快重点领域技术突破,以期引领未来发展,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目前,由于人口结构严重失调,中国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且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只有大力推动创新,才能提高效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当前,中国拥有巨大创新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2亿人,每年有六百多万大学毕业生,教育经费投入已占GDP的4%,研发人员总量达300多万人,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申请也居世界首位。市场化潜力。近四十年来,中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基本取向,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的主体内容和方向,但当前,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仍在半程中,商品领域的市场化发展起来了,但要素领域和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还相对滞后,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价格存在着一定扭曲。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来看,农业基本市场化,工业除部分资源品未完全市场化外,也已基本市场化。但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却相当较低。除传统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之外,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化潜力。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制造业环节只占产品价值的不足20%,而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则占据着产品价值80%以上的份额。服务业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服务业实力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拥有竞争优势,获取大部分利益。当前人类发展已由工业文明迈向知识经济文明,全球经济已经演变成以服务为主的经济,但中国服务业化水平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就业比重也明显偏低。中国要成为国际大国和强国,必须在研发、文化、信息等服务业领域上发力,成为服务业大国和强国,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低端的状态。否则,只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继续充当打工仔角色,获取廉价利益,付出的是高昂环境代价。十八大提出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经济就需要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从三大产业来看,农业与工业再保持高速增长将相当困难,而服务业众多领域却供不应求。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当人均GDP超过时,服务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8000多美元,服务业将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服务业已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在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中,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城镇化潜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大潜力所在,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发展,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还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城镇化率57.4 %,而实际城镇户籍人口只有41.2%,与发达国家80%水平相差甚远,也**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方面,中国仍大有潜力可挖。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6.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依然十分亮丽,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维持在30%左右。因而,中国有望在2024年左右实现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基本经验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进程中,中国积极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通过改革开放,中国解放了思想,激发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构建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认识、处理了**和市场之间关系,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发挥了**作用,有效克服了市场失灵的风险。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敢于向体制机制中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加快破除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已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对外开放,中国打破了闭关锁国,大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与中国巨大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中国的发展是改革与开放并举,奉行的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经济发展已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更加开放的中国更能造福世界。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思潮弥漫全球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亚洲基础设施的设立等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机制,体现的是中国的大国担当,通向的是共享共建的世界治理新秩序。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推动者,正有力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第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并注重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前,中国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要求中国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讲就是抓住了这个第一要务和中心。尤其是过去五年来,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根本上说,都以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为基本前提。没有发展这个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寸步难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尤其是过去五年来,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实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不断谱写出中国道路的新篇章,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发展已不仅是经济总量增长的问题,更是全面的发展,其中绿色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国是世界工厂,且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这带来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中国的能源资源需求已成为世界能源资源需求的主要推手,如果还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不着力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仅中国的能源资源将快速枯竭,全球的能源资源也将难以为继。实现绿色发展显得十分紧迫,这不仅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对全球发展负责。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及时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提高。严重老龄化已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进一步健全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挑战,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五年来,中国进一步完善了人口发展战略政策,释放了生育潜力,减缓了人口老龄化压力,确保了人口安全。第三,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大力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基因工程等方兴未艾。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已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过去五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强调创新应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过去五年来,中国坚持问题导向,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赶超,在一些关键领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形成了比较优势。中国强化了激励措施,大力集聚创新人才,激发了一大批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的创新激情。中国正在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使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已由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在电信设备、能源设施、铁路、船舶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中,中国企业已可媲美甚至反超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实施,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四,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是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采取了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在既无资本又无技术,只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历史背景下,这种选择也是必要的。但是,实施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环境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造成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目前,中国GDP占世界总产出份额为16左右%,消耗的煤炭、一次能源和淡水却分别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0%左右、22左右%和15%左右,依存度达65%。因此,二十年多前,中国就提出要改变增长方式。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此外,当前全球正在变老,国际需求疲软将呈长期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处理得不好,中国就有可能掉入“后中等收入陷阱”,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将长期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局面。过去五年来,中国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重处理好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问题,转型发展开启出了新历史篇章。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正加快向内需为主、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制造大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正在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和服务强国转变。中国正以大力推动创新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以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推动经济发展走向中高端,实现有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精准脱贫、共同富裕。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因素。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是扩大内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优化经济空间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初始,中国就高度重视消除贫困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效避免了“两极分化”问题。通过近四十年的努力,中国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97.5%降至4.5%。到2020年,中国将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十几亿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局面。《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国家,对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反贫困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为全球反贫困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精选六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载体,是我国发展新经济的主要力量。为响应中央号召。赛迪顾问通过对全国334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量化分析,得到2016年中国城市新经济竞争力百强榜。本榜通过对这334个城市的新经济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综合评析新经济在支撑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过程中的阶段水平,挖掘未来城市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动能与新潜力,以期对经济研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定义新经济—何为城市新经济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新一阶段的新经济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消费为三大方向,以高潜力、高附加值、高边际效益和较稳定增速为主要特点,以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高端装备、大健康等产业为主要领域,融合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等多种经济类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集聚科技研发、生产制造及消费等诸多环节,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是我国发展新经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载体。城市新经济是在城市发挥自身高端劳动力和科技投入的集聚效应,以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具有高潜力、高附加值和较稳定增速的经济类型。在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与社会深刻转型中,城市必将在发展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将进一步引领我国新经济的更快发展。评价新经济——城市新经济竞争力百强榜在确定城市新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过程中,赛迪顾问聚焦城市新经济的全流程,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模式,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交网络数据分析等新方法,融合宏观、微观数据,应用新方法对城市新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定。赛迪城市新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共三级,其中一级指标围绕全流程共三个,二级指标围绕一级指标的特点领域从发展热度和发展水平两个维度评价,并进而得到共34项三级维度。应用大数据平台对评价指标的监控、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后,赛迪顾问计算出全国33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新经济竞争力得分,并取其前一百名组成2016年城市新经济百强榜。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位列2016年中国城市新经济竞争力前三名。2016年 赛迪城市新经济百强榜盘点新经济——2016年我国新经济发展特点近年来,我国城市新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经济正经历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时代即后工业化时代的重大转变,较发达城市已拥有高质量、多元化、精细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及金融密集、知识密集、科技密集、人力资本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城市新经济呈现出了如下特点:一是城市新经济竞争力梯度明显。从城市竞争力分数的分布来看,2016年我国城市新经济梯度明显。其中北京、上海站稳我国城市新经济的第一梯队,两地新经济竞争力得分均超过75分,遥遥领先其他城市。深圳作为新经济追赶者以59分位居新经济榜单第三名,成为第二梯队唯一成员,但与北京、上海仍有较大差距。广州、东莞、厦门等城市新经济竞争力排名得分在35分左右,处于我国新经济的第三梯队。从榜单来看,大部分城市均处于20分以下。二是沿海城市新经济发展领跑全国。从全国来看,沿海城市新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全国。从新经济竞争力评价百强榜中可以看出,除了首都北京以外,第二到第六名均是沿海城市。沿海地区因为其优异的地理、资金、产业基础和商业环境等优势,在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禀赋优势,2016年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城市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三是城市新经济往往以城市群为纽带延伸。从百强榜可以看出,我国各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新经济竞争实力,环渤海的北京、天津,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中原城市群的郑州,长江城市群的武汉,成渝城市群的成都、重庆等城市的新经济竞争力均处于榜单的前20名。从城市群来看,各大城市群新经济发展也具有较为一致的特征,如长江城市群的新技术整体指标较为领先,成渝经济群以新产业为主,中原城市群则在新应用方面整体得分较高。展望新经济——城市新经济发展趋势及建议新经济代表着当前中国经济的活力,代表着未来发展的希望。当前,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征兆已经显现,面对科技创新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面对全民创业热情逐渐被点燃,创新创造已然成为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国经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经形成;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各行各业加速互联网化,并直接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新经济、新动能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整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对于城市而言,新经济的发展机遇不言而喻,挑战亦不容忽视。对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何保持经济、技术、基础设施先发优势,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落后的地区如何依托后发优势,在新经济时代利用颠覆性创新、高增长性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是未来城市发展新经济的重要目标。赛迪顾问建议,在我国城市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消费升级与全面开放、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新经济发展动力。(作者:王高翔)更多内容请搜索并下载满天星APP《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精选七27日上午,世界经济第11届新领军者年会(2017年夏季)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国务院**李**出席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本次会议对奠定世界经济在全球化的发展,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17年夏季达沃斯盛会的具体盛况,以及李****在本次会议上说了什么?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作为达沃斯的“老朋友”李****连续5年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就转型、描绘经济增长新蓝图、推动创新 创造价值等发布4次开幕致辞如今首提“双创”谈中国经济……表示 创新——势在必行 的决心聆听,中国最强音6月27日至29日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本次年会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为主题与会嘉宾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 “推广以人为本的技术”“引领持续再创造”“创造可持续系统”“应对地缘经济变化”等议题6月27日上午国务院**李**出席在大连举行的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李**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尊敬的施瓦布**,尊敬的各国**首脑,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我首先要代表中国**对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昨天晚上,我和施瓦布先生会面,大家共同回忆10年前在大连出生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如果说那个时候是一个婴儿的话,现在已经成长,而且是在世界迅速变化的过程当中成长的。我和施瓦布先生及夫人以及部分嘉宾一起走出会见室,眺望远景,有一座青山,青山的表面遮了一层薄雾,我们在欣赏这幅图景的时候就联想到了当今的世界,这个青山就代表了世界的稳定性,人类的可持续性,人类文明的不可间断性,而这薄雾可能代表着世界存在不确定性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召开今天这样的会议,正是要在变化中用稳定性、用适应人类文明发展前景的创造性,来应对不确定性。现在世界经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展,特别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催生着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业态,人类在过去任何一次工业或技术革命当中,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更多的机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逆全球化的声音在抬头。当前世界经济有回暖迹象,但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动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结构性的问题更加凸显,地缘**的风险还有所上升。但是,我认为正像我们昨天看到那幅图景一样,用中国话讲,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够用稳定性来战胜不确定性。当然,我们这个稳定性是在创新和变化当中持续增强。在今年年初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席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述了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的主张。本次论坛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为主题,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大跃升、人类文明大进步。这一轮工业革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孕育兴起的,其速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也为各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是如果举措不当,那么也会在增长当中带来包容性不足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公平性的问题。如果一部分人受益多、另一部分人受益少,而传统产业和就业受到的冲击又难以弥补,资本回报和劳动回报差距就会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有社会意义。推动包容性增长能够实现比较平衡的发展,反之就会导致部分劳动力和资源闲置,市场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社会和区域的分化就会凸显,经济增长也难以持续。实际上,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是增强社会公平性和发展普惠性;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是实现可持续增长。与以往的工业革命相比,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因为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新的供给和需求,**拓展了发展空间,也给各方带来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更加便利地创业创新创富。现在,在中国偏远山区里的农民,他们的特色农产品也能够在一两天之内通过网购、快递,迅速进入中国的大城市,价格是在当地销售的若干倍。这个事例表明,如果我们充分地把这些机遇提供给所有人,只要他们有能力而且愿意创造,他们获得的就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融通发展,催生了更多的新领军者。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这些正在变成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企业、国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实现普惠的发展。当今时代,推动包容性增长,必须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因为经济全球化极大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流动,使生产者有了更大的市场,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消费者可以从世界各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如果没有全球化,没有开放,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世界各国也都从中受益。在全球化面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全球化本身,因为全球化是给所有的人、所有国家提供机遇,但是如果准备不足,适应不够,那么就可能发生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走路崴了脚,就怪地不平,不再往前走了。而是应该更好适应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改革和完善国际经贸规则,以保障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现在人们在讨论“公平贸易”的问题。事实上,自由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贸易公平的前提,限制贸易自由就会带来贸易的不公平,而公平贸易是自由贸易的应有之义,因为贸易不公平就无法持续,至于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和争端,要考虑彼此国情,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平衡点,尤其是在国际多边规则下,应一视同仁,不能将单边规则强加于人,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双赢。推动包容性增长,离不开各国自身的努力。各国能否利用好机遇,加快经济发展,解决好失业、收入差距拉大、贫困等问题,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选择和行动,这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国情来打造普惠发展的模式,来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来改革面向未来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者在产业变革中的适应性,以化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让发展惠及人人。讲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不提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将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虽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但这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平稳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容性不断增强。我们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大趋势,抓住全球化潮流不断地扩大开发,在发展战略上体现包容,在体制机制上保障包容,在政策举措上促进包容,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包容性增长之路。当然,我们还在探索之中。我们首先坚持把就业置于发展优先位置,因为就业是包容性增长的根本。没有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谈不上包容性增长,增加收入、创造社会财富就成为无本之木。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每年有1300万左右大中专毕业生,还有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所以我们把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关键指标放在就业上,我们提出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我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扩大就业,创造就业岗位,而且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个人稳定就业。过去几年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这四年来新增城镇就业5000多万人,所以有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关的国际权威机构,在进行多项经济指标评估当中,把中国的就业表现列在世界各国的第一位。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确在就业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对于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能够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这本身就是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就业的渠道要开辟,就业的岗位要增加,就必须扩大全社会创业创新的参与度,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也是当代中国创业创新的特征。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厚植社会创业创新的沃土,取得的成效超出预期。中国的创业创新,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不仅有科研单位、企业推动的“双创”,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加进来,用中国话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我们提出“双创”以来,如果从2014年算起,每天新增市场主体4万家,其中新登记企业1.4万户,也就是一年有500万左右新登记企业。企业的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今年5月中国每天新登记企业更是达到1.8万户。我们打造开放共享的“双创”平台,各类创新主体携手合作,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聚众智、汇众力,使创业创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前些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颁布了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已经列第22位,比2013年上升13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我们的创业创新,不仅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有条件去创造就业的岗位,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而且它让人民普遍受益。我们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比如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都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促进了其健康发展。这不仅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就业岗位,而且便利了群众生活,在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中,新动能的贡献率占70%左右。“双创”让更多人改变自身命运有了机会,也拓宽了社会纵向流动渠道。中国的创业创新,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双创”推动了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使很多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我昨天参观大连的一家80多年历史的企业,他们发展大量的“双创”平台,已经使自己的产品85%以上实现定制化,面对及时变化的市场需求,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在这个柔性生产线上发挥他的才智。所以说,“双创”也改造了传统的动能。中国的创业创新,因其“众”而成其快、成其势、成其强,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效途径。我们还不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问题很不容易。我们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三张保障网。虽然水平不高,但是它覆盖面很广。我们还设法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农村脱贫攻坚、城镇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过去30多年,中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目前我们还继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要使剩余的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曾经有1亿多人生活在城镇棚户区,过去8年我们改造了3000多万套房屋,让8千多万居民住上了新楼房,这几乎相当于一个较大国家的人口总量。中国包容性的增长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地更好,更有尊严,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活力。我讲这么多成绩,并不掩盖中国还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时刻记在心中的,我们还有贫困人口和很多低收入的人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推进包容性增长,路依然很长。我们还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可能很关心今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可以说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经济增长6.9%,尤其是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二季度保持了一季度继续向好的态势。1—5月,不仅传统的发电量、货运量、企业新订单都明显增加,反应新经济的一些数据增长得更快,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是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特别是就业使我们感到更加欣慰,因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4.91%,处于多年来最低水平。近期,多家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经济再平衡稳步推进,这也反映出市场的预期。中国经济指标运行中有令人欣慰的方面,内在结构的变化更为可贵。这些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没有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也没有沿袭过度依赖投资、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而是通过改革创新,持续调整结构,使经济增长从过去的过多依赖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服务业带动和内需支撑。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4.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1.6%,占了半壁江山;经常账户的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下降到1.8%,内需已经成为的顶梁柱。这些重大转变,凸显了中国经济结构和品质的改变与提升,也使经济增长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给世界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从消费来看,中国每年不仅购买大量的国外消费品,去年进口了1.6万亿美元的产品,而且全年出国达到1.3亿人次。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准备。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国外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指标有短期小幅波动是难免的,但稳中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今年年初我在记者会上明确说过,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这是有根据的。我们从上半年的形势看,完全可以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我们会仍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更大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特别是要着力推进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负担。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提供便利服务,消除各类企业投资和发展的障碍。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清理各种涉企收费,在前几年减税降费2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已经出台了措施,再减轻企业负担1万亿元,对此,我们会加大督察力度,使市场主体有减轻负担的切实感受。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倡议立足于共商共建共享,也为世界各国和工商企业提供新的机遇,还可以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实现多赢。我们将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把“双创”引向纵深,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创客融通创新,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的是现在中国很多大企业,特别是巨型的企业,已经开辟了众多的“双创”空间、“双创”平台,培育了大量的创客,甚至在最高端的航天航空领域,企业通过云平台,吸引数百万创客参与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我们还要继续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推动钢铁、煤炭、煤电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消费至关重要。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扩大消费就可以拓展市场巨大的潜力,也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我们将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壮大新兴消费,这不仅能改善人民生活,也可以为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持续发展增添动力。我们将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工业革命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的市场准入,放宽外商多年来投资且十分关注的一些领域的比限制,推进和完善的管理模式,在支持政策上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在企业登记环节上,我们正在一些地方试点,将全面推开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一个窗口办事并限时办结,使外资在中国办企业更加便利。我们在积极推动工业制造2025,在一些科技创新政策,和符合WTO规则的扶持政策上,对所有在中国注册的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我们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利润留在境内投资,你们可以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但是我相信长期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你们会感到这里是最佳的投资之地,你们已经融入了这里的经济发展,而且有了很强的当地化的能力,如果把新增的利润在中国进行再投资,一定会创造更加丰厚的利润。当然我也向大家保证,所有外资企业的利润只要在中国取得的,完全可以按照你们的意愿自由进出,不会有任何限制。我们也支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引导外资投向中国的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为那里的潜力很大。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日益开放,给世界各国会带来更多机遇,将继续是最富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欢迎各国工商界来华投资兴业,和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这也是共同推进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当然,有人认为中国可能还有一些风险,我们不否认。我们已经看到这些风险,中国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我们始终在坚持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确,在金融领域还有一些风险,但我们有能力,来守住不发生的底线。一些领域的风险我们发现了,也会及时处置。目前看,风险是总体可控的。我们正在采取有效措施,把这些风险点逐步地化解。对中国来说,我们会统筹兼顾,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化解各种风险。中国**的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国民储蓄率、商业银行的、等相对较高,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防范各类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我希望,国内国外各类企业都对中国经济有良好的明确的预期。我们在这里不是做宣传,是用事实在说话,是向大家展示完全可以实现的前景。女士们、先生们!中国人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必将是更加精彩的世界。我们愿同各国一道,致力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工业革命进程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包容性增长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福利来了!!!作为东北首家对接的平台,7%-11%,周期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映众gt610海量版驱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