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周四申购,何为工业物联网工程专业

小米、富士康、工业富联…企业集体上市给物联网产业哪些启示?
物联网智库
物女王(彭昭)
[ 亿欧导读 ]
小米、富士康、摩拜、中国铁塔等IoT领域的重点企业的整体动向带给物联网产业哪些启示:1.这些公司的集体上市对IoT意味着什么?2.IoT未来的走势该如何判断?3.为什么当下是布局IoT的最佳时机?
在圈浸泡已久的各位,料想都会非常关注IoT的整体动向,最近的一批事件将迷雾层层拨开,主流动向的轮廓似乎渐渐清晰:
小米在港IPO发行价最终定在17港元/股,估值约为540亿美元,于7月9日正式挂牌。
经由“绿色通道”快速过会的工业富联,在上市3天便开始一路下挫,走出巨大的下跌抛物线,跌幅超过30%。
收购了摩拜之后的美团同样启动了赴港IPO,公开信息显示,美团上轮融资是2017年10月,估值300亿美元。
在三大运营商卯足了劲布局5G的同时,中国铁塔已获得港交所上市委员会的正式批准,最快预计7月26日挂牌,高盛对其的估值为亿元。
小米、富士康、摩拜…都是IoT领域的重点企业,上述公司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并由此在业内引发了颇多讨论。尤其在小米估值“减半”和工业富联股价“暴跌”之后,物联网领域是否还值得投入,接下来如何进行合理布局,这一略显沉重的话题引发了业内不同的思考和意见。因此,通过本文分享一些我的粗浅思考:
这些公司的集体上市对IoT意味着什么?
IoT未来的走势该如何判断?
为什么当下是布局IoT的最佳时机?
大批企业将与IoT发生关系
从整体趋势上来讲,物联网是由一个技术与需求构成的合力推动,具有自身发展周期限制的螺旋式渐进领域,从物联网概念诞生至今,业内已经迎来了一波接一波的上市浪潮。
1991年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联网这个名词,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同时,物联网这一新兴趋势在国内逐步升温,迅速发酵。
在技术大刀阔斧发展的同时,相伴的是一批批传感器、RFID、智慧城市企业的先后上市。如今RFID和智慧城市企业均已步入成熟期,涉及RFID相关业务的上市已达30余家,涉足智慧城市的上市公司更是多达近百家。
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产业的迭代速度明显提升。未来几年,我们很有可能见证一批创立于2010年之后,围绕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消费端IoT平台进行布局的IoT企业进入上市阶段。小米已经在追逐自己的硬件巅峰梦,欧瑞博、艾拉物联、博联们的IPO计划还远吗?
无疑,二级市场对于这批物联网企业的估值,直接影响着尚在蹒跚学步阶段的IoT初创企业的生存状态。当下的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随后的低功耗广域网、物联网安全、AI芯片、边缘智能、工业大数据等领域,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通过近期二级市场对于小米和工业富联的冷静反馈,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虽然二级市场有更多资源可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但也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二级市场的固有规则和价值观行事。
一方面硬套概念和密集炒作不一定是加分项,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不会承担来自一级市场的估值压力,企业要用“真枪实弹”的事实数据与合法合规来打“赤膊战”。
与其在迷茫和多变的行情中焦虑,不如紧紧抓牢万变中的不变来坚定信心。无论市场对于物联网企业的现有估值如何认定,IoT作为技术与需求双重驱动型赛道的本质不会变化,IoT为市场持续输出全新方法论的本质也不会变。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还是制造业转型,都与IoT密不可分。
跳出“唯技术”的视角,IoT带来得更多的是消费者或者制造业解决各种问题的深度和效率的改进。以制造业为例,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未来,这一地位不会变化,但当国内劳动人口出现刘易斯拐点之后,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势必要正面应对。
根据官方数据,2010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仅仅比中国低0.4%,中国制造业从业人数为11444.5万人,而美国制造业只雇佣了1150万名工人,约为中国的十分之一。
在这一庞大的“存量”市场中,蕴含着巨大的“增量”机遇。工业机器人、工业云平台、两化融合技术以及各种垂直行业APP,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制造业现有瓶颈问题、提质增效服务。
从产业环节的角度来看,IoT的演进带来了方法论层面的变革。
以目前炙手可热的芯片为例,原有通用性芯片的发展思路显然不能满足的需求。现有产能根本无法满足IoT的大量部署,同时,IoT芯片需要为不同场景的应用量身定制,算法更优化、功耗与成本更低都是显而易见的细化方向。
因此,IoT为下一代芯片的演进带来了全新的方法论,就是针对不同场景研发针对不同垂直领域的芯片。与之相应的事实是,你看到越来越多的IoT公司正在自行研发芯片,满足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自动驾驶汽车等特定场景的应用。
从大国博弈的角度来看,中国不可能在高科技方面让步,IoT作为智能化的重要抓手,事关未来诸多层面的话语权。
在此前的文章《从IoT视角解读中美贸易之争,守住生态命门,重构全球化版图》中,我曾经分析过,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提出的关于两国贸易模型的思考。
他提出,当一个国家在以前并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比如高科技),突然取得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时,贸易未必会再是双方受益的,(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进步)有可能永久的损害美国利益。
所以,美国对于“中国制造2025”尤其紧张,在美方清单中包含的某些高科技产品,中国根本还没对美国出口,比如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还没造出来,美国就已经开始加征关税。正如上文提到,作为制造业转型的翘板和AI等技术落地场景的重要支撑,IoT领域的持续变革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尤为关键。
看到了中国在IoT领域的发展潜力与势头,最近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DC与GSMA均给予中国物联网市场正面评价。
IDC报告名为《2018年上半年全球物联网支出指南》,GSMA报告名为《大中华区引领全球工业物联网发展与创新》。
据IDC分析,到2022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达到1.2万亿美元,2017年至2022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3.6%。其中,中国物联网支出规模将达到3千亿美元,在全球的物联网市场中占比超过1/4,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
GSMA预估,到2025年,全球工业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138亿,其中大中华地区的连接数约为41亿,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能见度提升,IoT无惧真实
再来说说由小米与工业富联等公司扎堆上市所激起的涟漪。
我们都知道,对于早期企业进行估值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而且经常是一个主观的过程,需要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根据假设进行判断。
小米与工业富联的上市,对于物联网领域的最大意义在于,提升了IoT企业估值的能见度,并且褪去噱头和炒作的把戏,让IoT在资本市场洗尽铅华,以真实的面貌被对待和评价。
先从小米说起。早先各种市场传言则称,小米的估值为700-1000亿美元,雷军曾说“总不致于550亿美元都不值”,没想到一语成地。小米在上市前通过媒体过度炒作公司估值,这一涉嫌有违“静默期”法律要求的做法,不禁让人担忧其长期发展的底气。
对于小米的估值,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定义小米公司。雷军和公司管理层对外传达的是,小米是一家纯正的互联网公司。
但从小米披露的实际业绩中,报告期内,互联网服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9.6%和8.6%,主要来自于广告推广和移动游戏业务。来自智能手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37.15亿元、487.64亿元和805.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40%、71.26%和70.28%。
小米是互联网公司的这一定位很难达成共识,毕竟金融是一门科学,企业估值更是一项以数据为“准绳”的技术活。
把小米定义为IoT新消费与公司恐怕更为准确。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预测,3年内小米超过50%的营业利润有可能来自于消费IoT业务线。
小米的宏伟目标是促进各种智能家居产品间的互联互通,利用IoT平台构建丰富的生活场景,用大数据实现用户间的交叉引流。但从数据监测的结果来看,当前消费者购买智能家电主要仍是尝鲜心态,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便回归到产品的基本功能,不再为厂家引导的智能联网能力贡献兴趣和有效数据。
因此,判断小米生态链的业务发展,不得不暂时抛开“智能互联”的概念,回归到消费电子产品的本质。
小米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前期积累的大量消费者数据,精准进行用户画像和反向产品定义,打造随意购买而不会出错的科技消费品。
相较于传统消费品公司,小米已积累了超过230PB海量的用户数据,其中既包括了性别、年龄、地域等用户画像数据,也包括兴趣爱好、上网行为等用户行为数据,以及体型、运动量、睡眠和基础代谢等健康数据。
小米通过积极利用自有的数据资源,把握消费者喜好逆向设计产品,并在线下店选址、商品组合和配货上进行探索,做到外观、配件、包装等风格一贯,功能与型号精简。尽量选择不冒风险,不需要教育消费者的产品,以满足中低端大规模普适性需求为目标,确保能有一个足够大的用户池,减少试错成本,提高底层基数。
基于这种发展路线,小米不太可能引起IoT消费电子产品的创新与变革,而是通过“降维攻击”,促进制造与销售环节的效率提升。
对于部分传统小家电和生活耗材产品,制造端市场份额分散,分销渠道层级复杂、终端加价率高,采用小米思维进行革传统模式的命,很容易切得一块市场蛋糕。
对于新型IoT电子消费品,包括智能手环、智能音箱、平衡车等,因为产业链较新,小米从一开始便运用在手机供应链端积累的资源优势,以低价切入市场,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79元智能手环,299元智能音箱,小米成功的把千元定位的智能新品拉低到百元接地气的售价。
但低价占领现有市场,并不意味着就能拥抱未来。消费电子产品具有天然的用户圈层,在低价尝鲜之后,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仍将回到自己所在的圈层,购买品质和价格与其口味相符的产品。若想改变用户的“固有圈层”,其难度相当与抵抗科技圈的“阶级固化”。
在小米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型与验证之时,想获得1000亿美元市值,至少还需要2-3年。作为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身先士卒者,小米的经历为我们合理判断IoT在消费端的发展现状以及二级市场的评判标准,建立了清晰的认知。
目前很多IoT企业还难以找到适合的可比对标公司,而在资本市场中,公司定位和行业归属问题的判断,并不取决于管理层的一厢情愿,而是要用事实和业绩来说话。
与小米的情况颇为不同,经由“绿色通道”快速上市的工业富联,在上市交易前,多家机构在测算其估值时,认为总市值有望达到6000亿元,上市后工业富联市值的确也曾一度高达5000亿元。
好景不长,在其上市3天后,工业富联股价开始一路下挫,从6月13日的最高点每股26.36元下跌到了7月6日的每股17.23元,跌幅超过30%,市值下跌接近1600亿元,有媒体调侃称已经跌去了整整一个中国联通。
上市之时,工业富联对自身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解读,她对自己的认知已经脱离了“当下时刻”的纯粹代工厂和制造商身份,而是升华到了“面向未来”的综合方案提供商的高度,提供工业互联网IIoT方案与服务。
2017年,工业富联跟随着大批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的脚步,开发了自有IIoT平台BEACON,探索将数字技术与其3C设备、零件、通路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结合,向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公司转型。
但实现可供自身使用的IIoT平台,和实现可供3C电子制造行业使用的IIoT平台,是彻底不同的两件事。实现可供3C电子制造行业使用的IIoT平台,和实现可供其它垂直行业使用的IIoT平台,又是彻底不同的两件事。
从实际情况来看,工业富联显然距离工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愿景尚远,整体上难以摆脱一个中低端加工企业的窠臼,加之受到苹果订单量全球锐减20%,以及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在当前阶段出现暴跌并不意外。
根据香港某证券公司测算,工业富联还要从当前股价下跌近30%才能吸引到投资者。
在此前的文章《GE撞得头破血流的工业互联网之路,富士康试图走到底?》中,我曾经提到,就工业互联网自身而言,其平台化发展的可行性尚未充分自证。
虽然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看似成为了各家制造企业的必选项,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不同企业所处环境和自身情况有很大差异,发展阶段和实际痛点也有不同,导致各个企业之间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难以快速复制。加之各个企业对自身数据安全性与私密性的考虑,目前IIoT平台仍旧以项目式定制化的方式推进IIoT的部署,并未形成整合所有应用的通用型能力平台。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用实践证明了相反的结论,工业数字化是垂直的、碎片的。
无论是对于消费物联网还是工业物联网,除了要有耐心,还是要有耐心。
为什么IoT in All的时机已到?
我认为当下是布局IoT的最佳时机,原因有二。
首先,从产业基础设施升级的角度来看,往往当底层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全新的机遇会逐渐显现出来,当下触发这一变革的正是5G。
各大运营商对于5G基础设施的布局已经启动,根据爱立信、GSMA等机构预测,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制造业…仅仅是5G应用的开始,她将带动智能设备的爆发,进而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如果说此前的移动通信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问题,随着5G的到来,大家彻底将目标指向了万物互联,预计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网络。比如,5G一个重要行业应用就是面向工业物联网IIoT的5G NR专用网URLLC。
GSMA与GTI共同发布的《中国5G:典型行业应用》报告显示,国内三大运营商正在大规模地进行5G外场试验,工业应用需求的满足首当其冲。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4.3亿个5G连接,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全球第一个5G商用网路预计最快2018年底,或是2019年初即将推出,《爱立信移动趋势报告》显示,从年,全球移动网络流量预计将成长8倍。
流量的快速增长释放了数据应用的更多可能性,这为依托于大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决策的物联网、、商业智能等应用,挖掘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其次,从人才涌动流向的角度来看,来自智能手机企业、传统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的人才正在涌入IoT领域。
根据Canalys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报告,2018年第1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9,100万部,较上年同期下滑了21%。中国信通院的报告则显示,今年1-3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8,737万部,同比下降26.1%。
智能手机销量的下行趋势,导致大量拥有智能手机设计、加工与研发能力的人才进入IoT消费电子领域,他们凭借早期在手机端积累的各类资源和管理能力,在IoT消费产品端发展可谓驾轻就熟。
另一方面,面对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需求,传统咨询公司、公司、系统集成商、设备制造商的大批人才进入工业互联网赛道,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充足的专业知识和配套设施,形成正向循环。
这些人才的入局,导致物联网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分化。面向未来,我更看好那些具备“一线一面”能力的企业,“一线”是指能够在垂直行业做深做透,具备产品形态和制造工艺的纵向技术壁垒,“一面”是指在垂直行业能力的基础上,具备生态视野和开放心胸,致力打造横向赋能平台。可以判断,下一波BAT一定会在IoT领域的某个隐性赛道诞生。
当然,在沿着IoT之路前进的过程中,困难随时都有。尤其在整个中国处在“至暗时刻”的阶段,大家面临的困难是普遍性的,很难独善其身。
首当其冲的便是资本寒冬,虽然这个说法过去年年有,但今年似乎特别冷。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只有103家完成募资,同比减少54.82%;募资规模为110.3亿美元,同比下降74.85%。4月情况更糟,完成募资的VC/PE数量同比下降69.41%,募资规模同比下降85.78%。
投资人正在变得空前谨慎,相应地,比投资人更为谨慎的,正是物联网领域的一线从业者们。IoT企业的发展,普遍都具有较长的周期,只有具备深度产业智慧、深刻认知、眼光长远、足够耐心的专业投资人才具备陪伴物联网企业一直走下去的特质和能力。
资本寒冬的到来并不是偶发性事件,这是市场整体降噪的必然过程。私募股权,无论是风险投资还是杠杆收购,都起源于美国。回顾历史,美国投资界则早已见惯了繁荣与萧条的多次潮起潮落,分别在1970年代,1990年代早期,千禧年前后,和2010年代后期经历了多次募资规模的急剧下降,但历次均已繁荣终结。
凡事一体两面,早在1998年巴菲特在演讲中就曾提到《对我而言,市场下跌是利好》。真正有价值的好东西从来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对产业的方向感和整体规划具备深刻认知,又有强烈使命感的物联网从业者最为善于把握风险中蕴含的机遇。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无论是人才、资源还是资本,最终都会找到出路,进入到本该进入的科技格局与业界地位之中。
本文小结:
1.无论市场对于物联网企业的现有估值如何认定,IoT作为技术与需求双重驱动型赛道的本质不会变化,IoT为市场持续输出全新方法论的本质也不会变。
2.小米与工业富联的上市,对于物联网领域的最大意义在于,提升了IoT企业估值的能见度,并且洗尽铅华、重现真实。
3.&当下是布局IoT的最佳时机,原因有二。首先,从产业基础设施升级的角度来看,往往当底层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全新的机遇会逐渐显现出来,当下触发这一变革的正是5G。其次,从人才涌动流向的角度来看,来自智能手机企业、传统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的人才正在涌入IoT领域。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集聚等方面着力颇多,创新机制、产业升级、人才引流、协同发展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相应的,人工智能、人才赋能正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步伐。
-19日,亿欧将在深圳举办,集合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众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科技创新未来趋势,盘点技术革命下的发展契机。
报名链接:
各工作岗位将被AI取代的概率
选择岗位,查看结果
制图员和摄影师
建筑造价师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
石油工程师
采矿和地质工程师(包含安全)
电气工程师
核能工程师
景观设计师
生物医学工程师
土木工程师
航空航天工程师
化学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
制图员和摄影师
快来扫描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吧!
获取验证码
新用户登录后自动创建账号
登录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账号为用户名/邮箱的用户 选择人工找回
关联已有账户
新用户或忘记密码请选择,快捷绑定
账号为用户名/邮箱的用户 选择人工找回
获取验证码
创建关联新账户
发送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未完成注册的用户需设置密码
如果你遇到下面的问题
我在注册/找回密码的过程中无法收到手机短信消
我先前用E-mail注册过亿欧网但是现在没有办法通过它登录,我想找回账号
其他问题导致我无法成功的登录/注册
账号密码登录
关联已有账户
曾经使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网账户的用户
创建并关联新账户
曾用微信登录亿欧网但没有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的用户
没有注册过亿欧网的新用户
先前使用邮箱注册亿欧网的老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特别通道
扫描二维码,下载亿欧客户端
Android & iOS
亿欧公众号
小程序-亿欧plus富士康的物联网,和腾讯、阿里的物联网一样吗?富士康的物联网,和腾讯、阿里的物联网一样吗?鲁网资讯百家号转载自百家号作者:京比特人人都在谈、但似乎大家都说不太清楚的IoT物联网概念,这两年逐渐开始有落地进入实用阶段的迹象了。无论是阿里、腾讯、百度这些BAT企业,还是各种中小型创新企业,甚至家电行业的传统制造型企业也在开始提出自己的物联网模型。最近在物联网领域比较引人瞩目的事件,是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即将上市。富士康这个以代工起家的企业,到底能在物联网技术中提供些什么、这个企业到底实力怎么样?5月16日,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演讲。他高调地表示,富士康将以从芯片到通讯设备、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AI的全方位优势,在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中,挑起大数据和AI应用“领头羊”的角色。他甚至表示,某些“互联网公司”如果做汽车这样的实际产品的话,只能做其中的“娱乐系统”,而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郭台铭嘴里的“互联网公司”意指何方?相信观者自有答案。不过富士康如此重兵投入到物联网领域,也令人更加关注富士康这样的实体制造企业,与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之间在物联网布局上有何异同。看看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的招股书万物互联、先将所有的智能、半智能设备都连接起来,然后再以人工只能AI实现各种功能和应用,这就是物联网。概念大家都在谈,但到底该如何落到实处?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蓝图,而富士康这个制造业巨人,以一纸招股书把自己有什么能力、想做什么已经说得很清楚:1. 全线覆盖的制造能力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富士康就是个代工做手机的厂家。但实际上,这个企业是电子信息产业里拥有全线制造能力的巨人。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2016年富士康占据了全球电信设备制造市场越20%的产能。像电信基站、光传输这样的设备,富士康是全球主要制造者之一。同时,富士康还占据了全球网络设备超过30%的制造产值、全球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产值的超过40%。富士康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如此惊人的制造实力,是郭台铭雄心的物质基础。2. 八大项目开启工业互联网布局招股书中,富士康公布了即将开展的八个大项目。包括由全国各地下属公司实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和高效能运算平台、高效运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和云服务设备、5G以及物联网解决方案、智能制造研发、只能制造产业升级、产能扩建等。这些项目将推进富士康实现实体经济与大数据、AI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并为深度参与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15》蓝图打下坚实基础。富士康与阿里、腾讯的异同之处实现万户互联、用人工智能AI技术全面赋能,这是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与规划的参与者都在强调的事情。但富士康与阿里、腾讯等BAT企业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阿里方面,马云多次谈过公司的物联网布局,指出要实现“5年内连接100亿台设备”。腾讯方面的马化腾也提出,要建立人、物、智三要素互联的大网,为中国经济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比较之下,我们会发现阿里、腾讯的愿景版图中,主要谈论的还是“云端”,强调一个“超级大脑”能够给为各行各业做带来的赋能。例如,马云就曾经在云栖大会上以三个“赋能”的实例来展示阿里的物联网:通过潜入阿里云“按钮”,让外卖送餐的物流最优化、通过引入阿里云让音响产品变身智能界面等。BAT们的物联网,显然主要偏向于“软”的一面,并不太强调硬件的具体实现。而富士康则不同,它在从云端的智能芯片制造、到具体每一台智能设备联网需要的网络设备、再到5G应用需要的基站,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制造能力、都有自己实打实的硬件解决方案。以硬件能力为基础,协助并引领客户重定义制造规范,为客户提供全新的整套解决方案、在产业链和生态系统的全面连接中发展处新的应用,这就是富士康为实体经济与物联网深度融合提出的解决之道。强调具体硬件实施能力的富士康,与强调云端赋能的BAT,中国物联网领域里两种不同的势力在碰撞和竞争中将带来怎样的精彩,我们拭目以待。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鲁网资讯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鲁网-山东新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郭台铭和富士康的野心:血汗代工厂成为历史,工业物联网引领潮流郭台铭和富士康的野心:血汗代工厂成为历史,工业物联网引领潮流嘉禾说百家号提到富士康,人们的一印象要么就是“全球第一代工厂”、富士康跳楼事件、富士康压榨员工等。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富士康过去没有自己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永远都无法摆脱代工厂的噩梦。而郭台铭和他带领的富士康王国野心远远不止于全球最大代工厂,不出意外富士康的未来将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郭台铭富士康的血泪史有一句话说得好:乔布斯是苹果之父,郭台铭是苹果之母。这句话的依据就是全球的苹果手机有一半都是富士康代工生产的。苹果手机从2007面世以来,总共卖出了10亿部,而有一半都是在富士康的郑州生产中心组装的,所以这句话实至名归。虽然头顶苹果之母的光环,郭台铭的代工厂却生存于产业链最低端,虽然生产了接近一半的苹果产品,富士康的利润却极为微薄。例如iPad,零售一台价格是499美元,而富士康得到的代工费用仅仅是11.2美元,而富士康需要付出的是大量的人力、厂房设备等成本。这些都让富士康被贴上了“全球最大代工厂”的标签!代工厂这个词想来都不是褒义词,工厂的流水线可以24小时不停作业,工人们也从事着机械一样的工作,身心压力极大,后来爆发出来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佐证。富士康被指为了完成生产任务,让工厂工人不停加班,对工人价值疯狂压榨。而这一切都显得毫无创造力,宛如一潭死水。郭台铭不喜欢这样的标签。郭台铭和富士康的野心富士康为了摆脱这个标签,开始向技术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业务尝试转型。当年日本东芝打算出售芯片业务时,富士康报价270亿美元,远远高于市场估值的2倍,而最后的结果是这个业务以18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苹果和贝恩的财团。也就是说,虽然你出的价格高,但是就不卖给你,你能怎么滴?根本原因是因为富士康是中国的公司,日本企业是不可能把芯片这样的高端核心技术转让给一个中国的公司。某日本官员透露:“如果把芯片这样的核心业务放到中国生产,中国马上就会窃取日本的该技术,日本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的,所以一定会权利阻止中国得到核心技术。东芝可以卖给美国的企业,但是不能卖给中国的公司!”这次收购的失败的确让人感到沮丧,但悲痛过后就是奋起。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富士康调整了公司组织框架,成立了半导体事业部,准备进入高端制造领域!富士康成立工业物联网公司(工业富联)正式在A股上市,上市当天市值达到了3906亿元,!种种迹象表明,富士康的野心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虽然类似芯片这样的高精尖领域,富士康想要分一杯羹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我相信富士康有这个能力能够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希望不久的将来,富士康能够撕掉“代工厂”的标签,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代名词!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嘉禾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分享一些信用卡、金融等财经心得。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士康工业物联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