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怎么添加小猪佩琦社会人图片图片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03708e9bfeeee4a995a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8a9eefb6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4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figcaption&《卡利古拉》封面 译林出版社&/figcaption&&/figure&&p&&br&&/p&&p&&br&&/p&&p&加缪曾说&b&“我是根据不同的写作计划创作的,??我以动作性强的语言写剧本,以推理性形式写论文,而小说则是写关于心灵的阴暗面的。”①&/b& &/p&&p&&br&&/p&&p&在加缪25岁时,他撰写了他的首部戏剧作品——《卡利古拉》,他以历史上的暴君卡利古拉为原型,描写卡利古拉通过他的妹妹兼情妇的死,认识到世界的荒诞之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疯狂反抗的举动。最终,卡利古拉在认识到自己同样有罪后,把自己最后的爱卡索尼娅勒死,迎接被反叛者谋杀的结局。&/p&&p&这部话剧作为揭示加缪荒诞哲学中“荒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卡利古拉不只是作为暴君的形象出现。我们从中可以通过分析卡利古拉形象的多重象征,对加缪的荒诞哲学中人存在的意义进行深度的探讨。&br&&/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eda0bfeb5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eda0bfeb57_r.jpg&&&figcaption&卡利古拉&/figcaption&&/figure&&p&&br&&/p&&h2&作为自由象征的卡利古拉&/h2&&p&&br&&/p&&p&卡利古拉首先是自由的,他的暴虐行为正是他行使自由的表现。正如卡利古拉自己所宣称,他是整个帝国里唯一自由的人,他的绝对自由以一种疯癫的方式表现出来。&b&他夺走别人的财产,杀死别人的父亲,把别人的妻子卖进自己所开的妓院。&/b&他试图一个一个把人们视为最重要的东西毁灭,寄托于外物的意义夺走,他告诉他们这些意义都是虚假而短暂的,从未能长久。&/p&&p&&b&他否定人和世界,把人生的意义化为乌有,让生存的理由消失,将寄托于外物的意义抹杀,只为了自由本身。&/b&他破坏一切秩序,力图显现这世界背后荒诞的本质,他以虚无对抗虚无。&/p&&p&他甚至摧毁信仰,扮演成维纳斯的滑稽模样,他真的只是为了亵渎神灵吗?不,他口中的维纳斯再也不是爱与美的象征,她是&b&“没有对象的激情”、“丧失理智的痛苦”、“毫无前景的快乐&/b&”,她是人用来自欺欺人的命运。因为有了能替他们做决定的命运,人就有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卡利古拉知道,摧毁了一切价值以后,人就只能去寻找终极的慰藉,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神。他以蔑视神的姿态高举自由和自我的大旗, 不肯屈尊于神的庇护。&/p&&p&这不禁让人想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那个大白天点着灯笼,跑到集市上大声喊叫着“我们一起杀死了上帝”的疯子。&/p&&p&他们都是为了摧毁人们习以为常不加思考的习惯,试图“重估一切价值”。&/p&&p&卡利古拉与和尼采笔下的“超人”是有多么相似啊!&b&他们都使自己成为一切价值的标杆,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是道德和真理的准绳,他们是个人和人类的自我超越。&/b&不同的是,卡利古拉运用的是作为皇帝的权力,他教导的方式是杀戮和轻蔑,而“超人”则是权力意志本身。&/p&&p&可是抛弃了上帝的人真得能够负的起自由的重担吗?&/p&&p&作者在《卡利古拉》的美国版序言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b&“ 卡利古拉… … 以死来换取一个明白: 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拯救自我, 也不可能得到反对所有的人的自由。”&/b& 因此,绝对自由的卡利古拉,最终并没有体会到自由所带来的幸福,而是走向了毁灭。&br&&/p&&p&&br&&/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ac1d8a9bf5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ac1d8a9bf54_r.jpg&&&figcaption&小栗旬出演话剧《卡利古拉》&/figcaption&&/figure&&p&&br&&/p&&h2&作为死亡象征的卡利古拉&/h2&&p&&br&&/p&&p&卡利古拉是如何完成暴君的转变呢?从开始贵族们的对话就埋下了伏笔。卡利古拉从爱人的逝去中领悟到:&b&在死亡面前,人格、尊严全都是毫无意义的,连悲伤也不能持久,甚至痛苦也丧失了意义。&/b&死亡是一切意义的毁灭者。&/p&&p&尽管人类具有超越死亡定数的欲望和自由意志,但是死却是宇宙冥冥之中的定数,控制着人类渴求超越的努力。他认为在必死的困境面前,人必然会意识到这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渴求之间存在的荒谬。卡利古拉并不屠杀,而是随意列出一张名单,一个一个把贵族们置入死亡的境地,他试图以死亡来使人直面生活的本质,警醒人们,但这只是徒劳罢了。&br&&/p&&blockquote&&i&&b&卡利古拉&/b&&/i&
那么,你为什么要杀害我呢?
&br&&b&&i&舍雷亚&/i&&/b&
我对你说过:我认为你有害。我喜爱也需要安全感。大多数人也同我一样。在他们生活的天地中,如果最荒唐的思想在一刹那间就能进入现实,往往像匕首一般刺入心脏,那么他们就无法活下去。我也如此,不愿意在这种世界里生活。我更愿意把自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br&&b&&i&卡利古拉&/i&&/b&
安全和逻辑不可能并行不悖。
&br&&b&&i&舍雷亚&/i&&/b& 的确如此。我的想法不合逻辑,但是有益。 &br&  ……&br&&b&&i&舍雷亚&/i&&/b&
因为我渴望生活,也渴望幸福。我认为,彻底推行这种荒谬逻辑,既无法生活,也不会幸福。我同所有人一样,为了感受一下无牵无挂的自由,我有时竟然希望我所爱的人死去;我也觊觎一些女人,而这又是伦理或友谊所不容的。如果按照自己的逻辑干下去,我就应该杀掉我所爱的人,占有那些女人。但是,我认为这类模糊的念头不值一提。假如大家都要实现这类念头,那我们就既无法生活,也谈不上幸福了。再说一遍,我看重的就是这个。&/blockquote&&p&难道人人都未曾体会过这种荒诞吗?不,面对荒诞,人们只不过是选择逃避而已,他们&b&“用一系列熟知的、构建的意义把自己包围起来同时,他们又培养出了一种回避进一步思考的技能,从而使自己远离人类状态的阴暗面”。②&/b&在死亡面前,为了满足理性需要的安全感,人们选择抛弃真实,活在虚假之中,人在懦弱之下向恐惧屈服。&/p&&p&但卡利古拉不是,他对舍雷亚说道:&b&“你的皇上等待安息,这是他独有的生活与幸福的方式。”&/b&他早就预知了自己的死亡,并且他躁动不安的心早就期待着死亡,对他来说只有死亡才能带给他永恒的安宁。&/p&&p&最后让卡利古拉慷慨赴死的是他对于自己改造计划彻底的失望。在柏拉图的笔下,诗人的迷狂是激情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毫无规律和秩序可言的。但在卡利古拉的考验中,即便是诗人这种最接近非理性的存在,也不能意识到死亡的到来,直面荒诞的困境。&/p&&p&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卡利古拉还高喊“我还活着”,他以对死亡的思考开始,以对死亡的践行结束。尽管他对人们来说如同死神一般带来死亡,但仍旧没有让他们挣脱虚假的现实,带来更深的思考。&br&&/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d5fcc1cc5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d5fcc1cc54_r.jpg&&&figcaption&电影《暴帝卡里古拉》&/figcaption&&/figure&&p&&br&&/p&&h2&作为非理性象征的卡利古拉&/h2&&p&&br&&/p&&p&&b&卡利古拉反复无常的形象与这非理性的世界别无二致。人是理性的象征,也是有限的存在,而世界的非理性是无限的,有限的理性在无限的非理性面前就显得软弱无力。这荒谬感便来源于人的理性与世界的非理性间的对立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冲击,这就是他所说的“荒谬”的本质。&/b&&/p&&p&卡利古拉身上就洋溢着这种源出于“荒谬”的激情,一种“非人道的激情”将他拖向毁灭的深渊,破坏是他对抗荒诞的方式,他以恶反抗恶。卡利古拉身上表现出的变态,是弗洛伊德认为的支配人全部活动的两种本能&b&“生存本能”&/b&和&b&“死亡本能”&/b&的体现。它们是一切愿望的源泉,&b&生存本能追求着感官上的愉快和满足,死亡本能则追求着破坏甚至自我毁灭&/b&。卡利古拉身上反映着人竭力压制的自身的非理性因素,是人本能最真实的表现。&/p&&p&但他在加缪的笔下,其实是矛盾的结合体,他是理性与非理性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共同体现。他在疯狂的同时也是真诚的,他只顺从自己的心,自己的逻辑。他认为&b&“这种盯住自己一生的人绝无仅有的孤独,这种不受惩罚的凶手的无穷乐趣,这种人的生命碾成齑粉的无情逻辑,这就是幸福。”&/b&他拒绝一切虚伪、矛盾,运用最简单的推理——&b&“只要遵循逻辑,有始有终就行了”&/b&。然而这世界上是不存在绝对的逻辑的,有的只是荒诞。&/p&&p&这就是为何疯癫的卡利古拉始终寻求月亮这种不可能得到的东西。那是终极真理的象征,是理性与非理性不可能达到的和谐,是这个荒诞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永恒的“意义”。但最终卡利古拉也没有得到月亮。但加缪认为&b&“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存在人的真理,而我们的任务是赋予这个世界以理智,同其命运抗争”。&/b& &/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f9d79f1b8144edbf7a58b625d14613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6&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f9d79f1b8144edbf7a58b625d14613c_r.jpg&&&/figure&&p&&br&&/p&&p&&br&&/p&&p&&b&在加缪话剧中的卡利古拉,游走于历史的真实性与戏剧的艺术性之间。他是多重抽象概念的象征。&/b&&/p&&p&剥开《卡利古拉》貌似政治化的外壳下,加缪描绘的是&b&意识的悲剧,&/b&是&b&反抗的悲剧&/b&。它是争取自由的反抗者自我发现又自我毁灭的故事。&/p&&p&作为多重象征的卡利古拉,是加缪笔下满怀激情的如西西弗斯一般反抗的英雄。但同时他也是悲剧的,他在反抗荒诞的过程中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孤独,终于在无力警醒世人的困境中绝望,最后落得了身死人手的结局。&/p&&p&《卡利古拉》作为加缪早期的作品,虽然与萨特之类的存在主义者们拥有相同的悲观颓废的色彩,但仍然通过卡利古拉的行动满怀激情地进行着关于如何反抗荒谬的思考。&/p&&p&在荒谬中,人在死亡面前注定无处可逃,反抗荒谬的唯一方式就是面对它、承认它,并在其中生存下去。&br&&/p&&p&&br&&/p&&hr&&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ccc710a059fdade2218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ccc710a059fdade2218a_r.jpg&&&/figure&&p&&br&&/p&&p&&br&&/p&&p&&b&参考文献:&/b&&/p&&p&①[法]罗歇·格勒尼埃著.顾嘉深译.阳光与阴影— 阿尔贝·加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p&&p&②加缪全集-散文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84页.&/p&
加缪曾说“我是根据不同的写作计划创作的,??我以动作性强的语言写剧本,以推理性形式写论文,而小说则是写关于心灵的阴暗面的。”① 在加缪25岁时,他撰写了他的首部戏剧作品——《卡利古拉》,他以历史上的暴君卡利古拉为原型,描写卡利古拉通过他的妹…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00d522e14eb66ebd36a_b.jp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8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00d522e14eb66ebd36a_r.jpg&&&/figure&&p&一、在信仰的废墟上&/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ccefd2e585f4ae971fdf5e3f721c62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41&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ccefd2e585f4ae971fdf5e3f721c623_r.jpg&&&/figure&&p&一个世俗社会的来临,总是伴随着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人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重建人文关怀以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切的中心问题。从人文精神的讨论,到去年的“二王”和“二张”之争,人文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家园一直是争论的关键词。作为高擎理想主义的坚定旗手,张承志和张炜因为其激烈的反抗世俗立场几乎吸引了公众的所有视线,而那些更具思想价值和建设意义的人物却落入了被忽略的寂寞命运。而历史的经验经常提醒我们,&b&在一场万众瞩目的文化思潮中,浮在表面的、风头最劲的,有可能是昙花一现的思想泡沫,而在波涛下面的沉静之处,倒常常可以发掘到跨越时代的精神金矿。 &/b&&/p&&p&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人物。 &/p&&p&他一度被列入所谓“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这不蒂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史铁生的姿态与其说是抗议的、批判的,不如说是沉思的,建设的。在理想主义重建的意义上,史铁生留给我们的,是比张承志,张炜多得多的东西。 &/p&&p&从年龄来说,1951年出生的史铁生属于红卫兵一代,这是理想主义的一代人,他们后来的许多行为都可以在青春时代找到早年的踪迹。尽管在80年代初期这代人对自己青春期的幼稚,冲动和迷惘有过痛心疾首的忏悔,但尚未来得及进行更深入的历史清算和理性反思,到90年代初,面对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潮和信仰虚无主义的泛起,张承志等一批老红卫兵就再度举起理想主义的旗帜,匆匆上阵应战。应战的姿态是悲壮的,但所用的武器却是那样的陈旧,几乎只是60年代青春期的翻版,以至于缺乏足够的思想魅力和现代价值吸引新一代年轻人。人们敬佩的只是张承志的血性人格,但对他与张炜那种偏激的、红卫兵式的道德理想主义或多或少持有某种保留的意见。 &/p&&p&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与张承志同样至今仍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不再以群体为本位,而代之以明确的个人立场;生命的意义不再与历史的或形而上的终极目标发生关联,而是对虚无困境的战胜和超越;他的理想主义也不再是咄咄逼人的,侵略性的,而是温和的,宽容的,充满爱心的。 &/p&&p&当种种政治乌托邦,道德理想主义在人间播种下始料不及的罪恶以后,信仰上的虚无主义开始在青年一代中蔓延。虚无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挑战,逼得我们在重建个人信仰的时候,必须回应这样的问题:如何避免理想的乌托邦在实践的过程中再次破灭,再次陷入虚无的循环?张承志、张炜在重构自己的理想主义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对抗虚无,却绕开了虚无所提出的问题,仍然将理想实有化,将信仰同一种历史的或形而上的具体目标相联系。在建构信仰的方式上,他们仍然是传统的。这样一种重建,并不能彻底战胜虚无主义,也无法为新生代提供重建信仰的示范。 &/p&&p&史铁生就不同了,他所重构的理想主义整体上超越了红卫兵一代的思想局限,回应了虚无主义的尖锐挑战。这种回应说来也很简单,首先是承认虚无,随后超越它,战胜它,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获得生命的意义。 &/p&&p&&b&一种脱胎换骨的人生转变,往往肇始于一个偶然的事件。&/b&如果没有2l岁时骤然降临的双腿瘫痪,我们很难设想史铁生能够比同时代人跨越得更远。生理的残缺使得生命的意义发生了问题,是生,还是死?只有当人被逼到考虑生死的时刻,才有可能在精神上获得新生。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西西弗斯的神话》)这种纯粹个人性的精神危机,要比那些群体性的精神危机真切得多,也更有震撼力。 &/p&&p&在深刻的绝望之中,史铁生发现生命的偶然和苦难的无常。残缺和苦难,就象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自我把握的。人的命运被偶然之网所笼罩,人生充满了荒诞感和虚无感。在当代中国作家之中,史铁生是最具荒诞感的作家之一,这使得他与自己的同代人有了某种精神距离,而与新的一代发生了思想接榫。史铁生感到,&b&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一是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二是痛苦,人生来有无穷的欲望,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三是恐惧,人生来不想死,但总是要走向死亡。&/b&(《自言自语》)这些困境是永恒的。无法克服的,它们构成了虚无感的人生背景。每一种困境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生注定是残缺的,荒谬和不圆满的,即使我们人为地进行好运设计,最后也会沮丧地发现它并不存在。&/p&&p&二、赋予荒谬以意义&/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4fb05ef43cd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4fb05ef43cdf_r.jpg&&&/figure&&p&在阅读史铁生的时候,常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b&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b&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生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个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样,变得乏味透顶。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p&&p&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的,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b&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b&”(《康复文本断想》)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但是,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如果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那么人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本身。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这犹如麦金太尔所说的实践活动中的“内在利益”,它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可以替代的外在利益,比如权力。金钱或地位等等,而是贮在一种内在的。无可替代的生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只有通过特定的实践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德性之后》) &/p&&p&理想主义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于意义的确证,传统的理想主义总是将意义的确证与某种终极的或具体的目标相联系,张承志和张炜也是如此。一种目的论的理想主义不是容易滑向对人性和个人的侵犯,就是因为过于实质化而走向幻灭,导致意义的丧失。当传统理想主义终于走向其反面,而留下一片信仰上的废墟时,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策略拯救理想主义,以回应虚无主义的挑战?史铁生提出,意义的确证应该从目的转向过程,因为只要人们眼光盯着目的,就无法走出绝境。而一旦转向过程,即使“&b&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b&”。“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他满怀欣喜地写道:“&b&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的悲壮。……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b&”(《好运设计》) &/p&&p&当意义的呈现从终极目的转向实践过程的时候,当目的被消解而过程被空前地凸出的时候,理想主义终于立于不败之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栖身所在。这是不能被颠覆,被异化的精神乌托邦,这是经受了虚无和荒诞的洗礼,同时又超越了,战胜了它们的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不再是实在的。功利的,它被形式化,空心化和悬置起来了,悬置在最具审美价值和非功利的实践之中。这又使我们想起了加缨,想起了他笔下的那个战胜了荒谬的英雄西西弗斯,也想起了具有现代荒诞意识的鲁迅,想起了他笔下的那个不知何处是归宿,却仍然要向前走的“过客”。同样,史铁生在理想的废墟上重建了理想的大厦,在虚无的命运中超越了宿命,他成了反抗虚无的英雄。 &/p&&p&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一种过程论的理想主义。尽管它是从个人的苦难中得出的人生真谛,尽管它仅仅是一种个人化的人生哲学,然而,它的意义建构规则和理想落实方式,对于信仰危机以后虚无主义蔓延的世纪末中国,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每个人的信仰对象可以不同,但是信仰的方式却值得反思。由目的转向过程的理想主义,很可能是经受过虚无主义思想洗礼的新生代更容易接受的一种信仰方式。 &/p&&p&&b&比较起信仰的方式,理想主义以什么为本位也许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b&80年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不时所欲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中国人的现代观念之中,注入以自由为核心内容的个人意识。中国传统的理想主义都很缺乏个人意识,它们总是以某种超验的或历史的终极之物为本位,要求人们为之献身和奋斗,可惜的是,对传统理想主义的反思尚未凯旋,在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又再次出现了传统理想主义的回归,即以张承志和张炜为代表的道德理想主义。理想固然是好东西,但是要看以什么作为理想的依归。在“二张”那里,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些“民族”、“人民”、“贫苦民众”等神圣词汇。显然,他们的理想主义不是自我的精神拯救,而是救世的工具;不是以个人的内在信念和自我意识作为支撑,而是再一次将自我融化到群体之中。个人在理想之中消失了,个人成为无足轻重之物,我们很难设想这种非个人化的理想主义对现代人有什么持久的吸引力。 &/p&&p&相形之下,史铁生的理想主义似乎是别有境界。&b&从一开始,他的所有困境。所有痛苦都是很个人化的,因而那些苦难也显得更为真实。&/b&史铁生考虑的核心问题也是灵魂的拯救,但这仅仅是一种自我拯救,并没有赋予任何社会/道德的神圣使命。史铁生在他的名作《我与地坛》中坦然承认,他当初投身写作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如此卑微的写作动机,在传统理想主义者看来大概是不屑一顾的,我却被他深深地感动。因为它是那样的真切,那样的诚挚,显示出生理残缺的史铁生作为一个人,一个理想主义者反抗命运,争取自身尊严的非凡勇气,显现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所真正拥有的精神力量。&/p&&p&三、真正的精神圣徒是谦卑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b7c05b81c8b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b7c05b81c8bb_r.jpg&&&/figure&&p&我特别注意到《我与地坛》初稿的写作日期,那是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群体的狂欢,融入了时代的潮流。史铁生除了那些与众相同的社会良知之外,独独还保留着一分难得的淡泊和宁静,在人声鼎沸之中静静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是一种清醒的个人意识,一种稀罕的精神定力,一种即使投身群体也依然保持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能力。在那样的时刻,只有史铁生才能做到。 &/p&&p&&b&谁也不会否认史铁生的血是热的,他是一个富有激情和理想的人。但在他的激情背后,总有一种基于个人意识的清明理性。&/b&1995年的文坛是热闹而又不乏无聊的,似乎又重新出现一个只重立场,不重观点的时代,好象谁的立场最坚定,姿态最鲜明。口号最激烈,谁就拥有精神圣徒的资格。史铁生对此是有警惕的,他指出:“立场与观点绝然不同,观点是个人思想的自由,立场则是集体对思想的强制。立场说穿就是派同伐异,顺我派者善,逆我派者恶,不需再问青红皂白。”(《“足球”内外》)他厌恶群体性的“立场”,而独重更富个人色彩“观点”,他的理想主义,与其说是激情的产物,不如说是理性思考的结晶。 &/p&&p&比较起救世,史铁生更注重的是救心,对个人灵魂和精神残缺的拯救。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手握终极真理,可以以救世主或思想先知自命。他以为生命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可以对终极发问,却不能赢得终极的解答,自由与爱,总是以问题的方式而不是答案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心灵(《记忆迷宫》)。史铁生习惯于以一种将心比心的平等姿态与读者对话,与他们进行真诚的思想交流。真正的精神圣徒是谦卑的,史铁生已经接近了这样的境界。 &/p&&p&在如今甚为流行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中,似乎一讲到理想主义,就意味着抵抗世俗,似乎神圣与世俗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从精神气质来说,史铁生是最富宗教感的作家之一(尽管他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教徒),然而他对世俗始终抱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在他看来,神圣是以世俗为前提的,“神圣并不蔑视凡俗,更不与凡俗敌对,神圣不期消灭也不可能消灭凡俗,任何圣徒都凡俗地需要衣食住行,也都凡俗地难免心魂的歧途,惟此神圣才要驾临俗世。”(《“足球”内外》) 超凡而不脱俗,是一个圣者的自信和潇洒。正如史铁生所说,上帝安排了俗世,是为了考验人类,把他们放进龌龊里面,看看谁回来的时候还干净。就象放飞一群鸽子,看看最后哪只能回来。(《随笔十三》)大概,只有惧怕自己抵御不住世俗诱惑的“圣者”,才会那般地仇视世俗。真正的圣者总是在俗世又超越俗世的。 &/p&&p&史铁生的宽容和大度不仅体现在对世俗,而且也表现在对不同的价值观念。他颇不赞成拉大旗的做派,建议“不如‘少谈点主义,多研究点问题’,让所有观点都有表达的机会,旗倒不妨慢举。”(《“足球”内外》)他明确表示:“&b&很多严厉的教派,如同各类专横的主义,让我不敢靠近&/b&”。(《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宽容并不意味着随意,在关系到正义或正当的大是大非面前,史铁生的态度是不含糊的。然而,在一个现代多元社会中,价值已经与道德发生了分离,一个社会应该有共同的道德,但可以有多种的价值观。一种理想主义自然有其特定的价值观,但并不因此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可以对其他价值观“不宽容”。现代社会的理想主义者,大可不必是充满仇恨的复仇之神,不妨做一个洋溢着博爱的慈善笑佛。 &/p&&p&史铁生所持的无疑是一种爱的理想主义。与张炜强调“恨”相反,史铁生的所有希望只有一个,让世界充满爱。爱的哲学,可以是浅薄的说教,也可以是深刻的生命体验。史铁生的爱心,并非如一般说教那浅薄。因为他的爱是从虚无中升腾,经历过荒诞的洗礼。他的确在各方面很象加缪,那个“地中海的儿子”加缪。在他们两人身上,不仅有虚无的,悲观的阴霾,也有爱的、乐观的阳光;不仅有对荒谬命运的否定,也有对人类情感的赞美,史铁生总是在人的苦难中发现爱,他相信爱总是与命运的巨大灾难联系在一起。“&b&爱,永远是一种召唤,是一个问题。爱,是立于此岸的精神彼岸,从来不是以完成的状态消解此岸,而是以问题的方式驾临此岸。爱的问题存在与否,对于一个人,一个族,一个类,都是生死攸关,尤其是精神之生死的攸关。&/b&”(《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 &/p&&p&这就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宽容的、注重过程的、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它以虚无为背景,又超越了虚无,它是人生悲剧中的微笑,荒谬命运中的浪漫,俗世社会中的精神乌托邦。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史铁生将会被更多至今仍在虚无中探索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并日益显现出其跨时代的思想魅力。&/p&&p&来自文史哲部落,原文摘自《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许纪霖 著,中华书局,2007)&/p&&blockquote&作者简介: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致力于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blockquote&
一、在信仰的废墟上一个世俗社会的来临,总是伴随着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人如何获得生命的意义,重建人文关怀以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切的中心问题。从人文精神的讨论,到去年的“二王”和“二张”之争,人文精神…
&p&A同学出生在富豪家庭中,B同学出生在偏远山村的家庭中。对这两位同学而言,他们的命运是生下来就注定的,A和B永远设想不到对方的生存状态。&/p&&p&问题到这儿是没什么好说的,B同学一辈子安安静静呆在山里,与大自然为伴,过着山里人应有的生活,不存在接受不接受,优雅不优雅。&/p&&p&问题在于,如果B同学不幸接受了知识,走出了大山,看到了A同学的生活状态,是否还甘于接受自己的命运。&/p&&p&嗯,无论接不接受都是个悲剧,就像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知识之果,变得聪明,会思考,有了欲望,随之带来的是上帝的惩罚,因为那是一切原罪的开端。此时再让你退回到那个原初(PS:初心是个忽悠人的词)到来的地方,你会发现已经回不去了。不接受吧,你的起点与B同学相比低的不足挂齿,这时你可能会喜欢上博尔赫斯,因为他会教你如何「低下你苍白无力的头,悲哀的走自己的路」,你可能也会喜欢上萨特、加缪或贝克特,因为他们会教会你分辨出自由、自在和自为。&/p&&p&总之,B同学要优雅而不“自卑”的活着,既要接受自己的现实(伦理实体的必然性),又要努力超越自己的现实(努斯精神的超越性)。&/p&&p&以B同学举例有些极端,不过,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都处在B同学的不同阶段,都是很普通的人(像今天的各种进城务工人员,各种漂),这也是生活的真实,命运就是这么安排的,我们都是被很偶然的因素抛到这个世界上的,正义是没有的。&/p&&p&你既要接受,也要反抗。&/p&
A同学出生在富豪家庭中,B同学出生在偏远山村的家庭中。对这两位同学而言,他们的命运是生下来就注定的,A和B永远设想不到对方的生存状态。问题到这儿是没什么好说的,B同学一辈子安安静静呆在山里,与大自然为伴,过着山里人应有的生活,不存在接受不接受…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8f00994cefdf93bdcbad4ff_b.jpg& data-rawwidth=&508&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8f00994cefdf93bdcbad4ff_r.jpg&&&/figure&&p&转自第一哲学家公众号&/p&&p&哪怕是再大的图书馆,如果它藏书丰富但却杂乱无章,其实际用处就反不如那些规模虽小却条理井然的图书馆。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因为,&b&只有当一个人把他的所知结合各方面来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使其为己所用&/b&。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细思考,因此他必须要学习新东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能成为他的真知。&/p&&p&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和学习,却不能随意地思考。&/p&&p&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p&&p&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b&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b&&/p&&p&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p&&p&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一个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阅读别人的思想,如同吃别人的残羹剩饭,或穿陌生人丢弃的旧衣。&/p&&p&通过阅读获得的思想与自己心中萌发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遗迹与春天里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样。&/p&&p&阅读只是独自思考的代替物。阅读时,一个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管束。&/p&&p&此外,很多书籍都无甚益处,除了向我们表明错误的路径如此之多,如果一个人听从这类书的引导,就会误入岐途。但是,受天赋指引的人,亦即独立、自发、正确思考的人,却拥有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因此,一个人应当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涸的时候才去读书——即使是最优秀的头脑也会经常发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p&&p&因手拿书本阅读而赶跑自己的原创思想,不啻是冒犯神灵的罪过。&/p&&blockquote&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blockquote&&p&独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知道与权威暗合,此时的权威也同时增强了他们二者的力量。&/p&&p&阅读是在用别人的、而非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自己的独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系统,即使它不是严密、完备的。没有什么比孜孜不倦地不断阅读,让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脑中更为有害的事了。&/p&&p&&b&那些将一生的时光都花在了阅读中并从书籍中获取智慧的人,就像是从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个国家的详细状况的人&/b&。这些人可以提供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地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透彻的了解。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深思的人,则像是亲自到过某个国家的人。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谈的事情,他们对此地的状况完全了解,说起来如数家珍。&/p&&p&但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等待他们的到来。&/p&&p&我们必须要等待恰当的时机,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在独自思索。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余时间用来阅读是可取的做法。正如我说过的,&b&阅读是对独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别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精神材料——虽然常以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思维完全不同的方式&/b&。出此原因,一个人也不应该读书太多。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不会习惯于思考的替代物,因此而忘却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才不会习惯于踏上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遵循别人的思路而忘记自己的思维。当然,更不应该仅仅为了读书而完全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p&&p&单纯的经验和阅读一样,并不能取代思考。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犹如进食之于消化吸收的关系。当经验吹嘘说只有通过它的发现,才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时,就像是嘴巴扬言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劳。&/p&&p&有思想之人的作品与其他庸人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b&主题鲜明、内容明确的特点,及由此而来的清晰、流畅&/b&。因为这些人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不管是以散文、诗歌或者音乐的形式。而普通之人却没有这种果断、清晰,因此二者之间就很容易区分开来。&/p&&p&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征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直接、明确的。他们说的任何东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其表达见解的方式中也完全显示出这一点。因此,这些人像精神王国的王侯一般,拥有无可辩驳的权威。而其他人只是处在从属的地位,这从他们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达风格中就可看出。&/p&&p&因此,&b&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b&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的普通大众,随波逐流于各种各样的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与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p&&p&在现实世界中,哪怕它被认为是多么的美丽、愉悦和迷人、惬意,我们还是不得不受制于万有引力定律来活动,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但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是了肉体束缚的精灵,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没有了贫困之苦。&/p&&p&这就是为何一个完美充沛的精神头脑,在某一神妙时刻从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乐、幸福,在现实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p&&p&浮现在脑中的思想,犹如站在眼前的恋人。我们幻想着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思想,自己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是,眼不见,心不想!&/p&&blockquote&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时写下,也会有被遗忘的危险,再也无法挽回;最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不与之结婚,也难逃被遗弃的命运。&/blockquote&
转自第一哲学家公众号哪怕是再大的图书馆,如果它藏书丰富但却杂乱无章,其实际用处就反不如那些规模虽小却条理井然的图书馆。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72ac3cebfdd38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2ac3cebfdd38_r.jpg&&&/figure&&p&提到《巴黎最后的探戈》,你会想到什么?&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bc581f200c847d6bcc180_b.jpg&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bc581f200c847d6bcc180_r.jpg&&&/figure&&br&&br&&br&&p&那场“黄油强奸戏”,是吗?&/p&&br&&br&&br&&p&民众对这场戏的“兴趣”源于女主角玛利亚·施奈德2007年在《每日邮报》的一次访问。&/p&&br&&p&之后,“48岁男主和导演策划鸡奸19岁女主”、“那场强暴戏竟然是假戏真做”……这样的标题就开始被各种媒体疯转,直至今日。&/p&&br&&p&“去,拿黄油来!”(“Go, get the butter.”)也成为影史上的经典句子。&/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80e6dd5ee2dcccc5e7e6_b.jpg& data-rawwidth=&1020&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80e6dd5ee2dcccc5e7e6_r.jpg&&&/figure&&br&&br&&br&&p&&strong&真相是如何呢?&/strong&&/p&&br&&p&“黄油戏”的确是剧本里没有、当天临时加的。开拍前玛丽亚才被告知有这个细节。她当时没带律师,也没带经纪人,反正就这么拍了。据导演贝托鲁奇在2013年的采访(文末附链接)中说,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想得到一个女人对这事儿的真实反应,而不是演员式的表现。&/p&&br&&br&&br&&p&影片里的情节是后入式强奸。&/p&&br&&p&拍摄现场情况是:马龙·白兰度确实用了黄油作润滑介质,但是并没有真的强奸。&/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ff6deb2faa5eae51a123e3_b.jpg& data-rawwidth=&488& data-rawheight=&3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ff6deb2faa5eae51a123e3_r.jpg&&&/figure&(女主角玛丽亚的受访原话)&/p&&br&&br&&br&&p&前一段看英剧《9号秘事》,很多人都说其中一集是影射了《巴黎最后的探戈》。&/p&&br&&p&第三季第一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e208b159cb74b1b6993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8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e208b159cb74b1b6993_r.jpg&&&/figure&&br&&br&&p&女主被绑在床上,准备演出剧本里的最后一个镜头。打板前,她还轻松地和剧组人员调着情。没想到,拍完,导演喊话继续拍下一场。她很纳闷,哪里有下一场?这时,剧组人员在她身下铺上塑料布(剧本里没有的),女主开始呈现真实的非演员式的惊恐。后来她被杀了,而全部过程都被摄影机记录下来,成为影片的一部分。&/p&&br&&p&很难说这剧情的灵感就是来自于《巴黎最后的探戈》,因为类似的情节也曾出现在电影《无声言证》和小说《屠宰场之舞》里。&/p&&br&&br&&p&只是,要再强调一遍,《巴黎最后的探戈》里,马龙· 白兰度并没有真的强奸女演员。&/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cdef4736beb668d1c3bde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60& data-thumbnail=&https://pic3.zhimg.com/v2-1cdef4736beb668d1c3bd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cdef4736beb668d1c3bde_r.jpg&&&/figure&&br&&br&&br&&p&&strong&尽管如此,女主玛利亚还是受了刺激。&/strong&&/p&&br&&p&晚年的她说现在的快乐特别简单:“我喜欢去见朋友、去市场买菜、回家做饭,但我再也不用黄油做饭了,”她笑着说,“只用橄榄油。”(”I like to see friends and go to the market and cook. But I never use butter to cook any more,& she laughs. &Only olive oil.”)&/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艳遇、暴力、不伦……等关键词凑在一起,会生成点击率。&/p&&br&&p&《巴黎最后的探戈》这部曾经的禁片吸引观众的第一诱惑就是其中男女主角的“不正当关系”。&/p&&br&&p&我看过网上那种快速讲电影的视频节目,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顺了一遍男女主角的“恋爱”故事,就算讲完了这部片。&/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3c532dd2fb96b554e93df_b.jpg& data-rawwidth=&1021&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3c532dd2fb96b554e93df_r.jpg&&&/figure&&br&&br&&p&但,仅仅如此吗?&/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马龙· 白兰度饰演的男主角45岁,结婚多年的妻子有外遇,且刚刚自杀。他作为公寓楼的房东,选了楼里一间待租公寓躲起来。&/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dcaf795adb3c38af8cdbae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dcaf795adb3c38af8cdbae_r.jpg&&&/figure&&br&&br&&p&玛利亚·施奈德饰演的19岁少女本来是想租屋,进入房间发现马龙后,与互不相识的他做了爱。&/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9d3dedf9b369ef2cd5e4abec69a1f5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9d3dedf9b369ef2cd5e4abec69a1f50_r.jpg&&&/figure&(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文字)&/p&&br&&br&&p&少女不停地索取,她要这位神秘的中年男子告诉她名字、身份、过去。她要爱。&/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0d54df7e2fde_b.jpg& data-rawwidth=&1025&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0d54df7e2fde_r.jpg&&&/figure&&br&&br&&p&而男人只想躲起来,不需要名字,不需要家乡,甚至不需要活。&/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影片开头,导演为演职人员表配了两幅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画。&/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5c73cd798e666f38faf8e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5c73cd798e666f38faf8e_r.jpg&&&/figure&&br&&br&&p&培根这个人的画,多以抽象的肖像来表现男性心灵的痛伤与孤寂。&strong&这个画家的作品风格也奠定了整部片的基调:畸形、病态、真实。&/strong&&/p&&br&&p&培根将肖像画画成似人非人的扭曲形象明明是超现实,为什么会说他的画真实?&/p&&br&&p&因为这些画歪曲的只是事物的外在,而曲解下呈现的却是事物真实的面貌。&/p&&br&&p&培根总是将画面的主体置于一个密闭的空间之中。而这个密闭的空间是自然空间,也是心理空间。在这样空间的营造之下,画面变得封闭,压抑,具有令人窒息的孤寂感。房间作为一个没有时间与空间的虚无的存在,本身已经幻化为一个混沌的生命体,将人类精神的阴暗面彻底释放了出来。&/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8dd9ca383db5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8dd9ca383db5_r.jpg&&&/figure&&br&&br&&br&&br&&blockquote&紧闭的房间,认不出的家具,质地和色彩都很龌龊,都由一个无罩的灯泡照亮,这正是为暴力行动准备的好地方;在这里,性变成狗似的扭打,所有的感情都同样地包含在狂暴及其残余——孤独之中。&/blockquote&&br&&p&——你以为这是影评人在写《巴黎最后的探戈》,其实这是关于培根的美术论文中的一段话。&/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ad0b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60&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bad0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ad0b_r.jpg&&&/figure&&br&&p&多么贴切!&br&&/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我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义愤填膺地说,“抖S怎么能听民谣?!”&/p&&br&&p&在人们的想象里,属于S的音乐应该是摇滚、重金属、低音炮电子。&/p&&br&&p&然而,性爱中的施虐方在日常往往是温和、忧郁的。不然,怎么会有“释放”的说法。&/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c2d522aa256ad6be68be06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47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c2d522aa256ad6be68be06_b.jpg& data-rawwidth=&370& data-rawheight=&47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0&&&/figure&&br&&br&&br&&p&男人在某一天突然想试试新花招,他摆出臣服者的姿态,嘴里却继续羞辱着女主角,仿佛这就能使他调整回该有的步子,像是探戈。&/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455e19a0f44b5c9d8e6d667e31dbffa8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7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455e19a0f44b5c9d8e6d667e31dbffa8_r.jpg&&&/figure&&br&&br&&br&&br&&p&相应的,作为被动的一方,也可能是暴烈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d3e5dacf2bcd8119750_b.jpg& data-rawwidth=&1021&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d3e5dacf2bcd8119750_r.jpg&&&/figure&&br&&br&&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两人在这个禁闭的房间里抽象地做爱。&/p&&br&&p&在男人与少女的互动中,看不出他对她的爱恋,有的只是焦躁和对压抑的解放。他把少女当作肉(meat),而不是肉体(flesh)。&/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b5a55b6fd908ebb7afed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b5a55b6fd908ebb7afedf_r.jpg&&&/figure&&br&&br&&p&这个做爱的房间并没有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他们仿佛被分别囚禁在各自的情节之中,始终保持着疏离的关系。&/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a37c27da45d_b.jpg& data-rawwidth=&1019& data-rawheight=&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3a37c27da45d_r.jpg&&&/figure&&br&&p&男人依然沉重、悲伤、孤独。&/p&&br&&br&&p&而少女,还有着大把的未来。&/p&&br&&p&她有恋爱对象 —— 一个年轻的电影人,热血、充满行动力,脑袋里有喷涌不停的灵感。&/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8d48c016b4ddb344ee48d24f2a9461a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60&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f8d48c016b4ddb344ee48d24f2a9461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8d48c016b4ddb344ee48d24f2a9461a_r.jpg&&&/figure&&br&&br&&p&男友对少女的热情就像艺术家对自己的灵感女神。男友说我想每天都拍你,我要娶你!&br&&/p&&br&&p&买婚纱的时候,少女却还是放不下那个落寞的中年男人,穿着婚纱跑回了房子。&/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e1a_b.jpg& data-rawwidth=&1025& data-rawheight=&5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e1a_r.jpg&&&/figure&&br&&br&&br&&p&而男人再次让她失望了。她断然离开。&/p&&br&&br&&p&男人收拾起所有的碎片,想要找她回来。在他心里(或更准确地说,脑袋里),少女就是他的披风。他认为只要和她开始新生活,就会有可能的风。&/p&&br&&p&他说,“让我们离开公寓,走到外面去,拥有其他。”&/p&&br&&p&少女疑惑地问,“其他?”&/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f8edaa7785caa7ca384eff8_b.jpg& data-rawwidth=&1020& data-rawheight=&5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f8edaa7785caa7ca384eff8_r.jpg&&&/figure&&p& (画面左边的牌子上写着“波西米亚”,男主显然没有走那条路)&/p&&br&&br&&p&男人带少女去他常去的俱乐部,那里正在举行探戈舞比赛。&/p&&br&&br&&p&他走过舞池,喃喃自白。&/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81e2d0e582a05d26bdf7d4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8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81e2d0e582a05d26bdf7d4_r.jpg&&&/figure&&br&&p&布尔乔亚的他,对波西米亚的她说,我叫保罗,45岁,我是公寓楼的房东,我太太自杀了,我的摄护腺出了问题。&/p&&br&&p&在俱乐部里,原本脆弱的边缘人,摇身一变为轻松、世故的社会人。男人潇洒地随探戈舞曲移步,拍掌叫服务生上酒,手指夹着烟、身体前倾,跟少女装着逼,像我们在夜生活中见惯了的那种中年男人。&/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c2bf0a890c001e7f79fb_b.jpg& data-rawwidth=&1021&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c2bf0a890c001e7f79fb_r.jpg&&&/figure&&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p&我一个朋友在&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_2hiwCw_NelYwV9I7F1oy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文章&/a&中提到Sandra LaMorgese博士对&strong&BDSM也属于冥想&/strong&的研究。&/p&&br&&blockquote&“冥想是一种身心补充的药物,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最终超脱物质欲念。根据这个定义,任何专注于心灵和放松自己心灵的东西都可以是冥想。”&/blockquote&&p&(亚文化公众号“普罗萨克” ) &/p&&br&&br&&p&这让我想到其实《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的男女主角在两性能量的转换间也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子空间”。&/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91eb35d0e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91eb35d0e_r.jpg&&&/figure&&br&&br&&br&&p&曾经的他们,一个迷茫,一个虚无。&/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c_b.jpg& data-rawwidth=&1021&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c_r.jpg&&&/figure&&br&&br&&br&&p&而现在,少女已经有了新的人生目标,即将走向确定的方向。她修完了“人的本质(遇见男主之前的她)?人的异化(房间里的她)?人的解放(走出房间的她)”这三个阶段。&/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d35ae5e58af17b007fa6eb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d35ae5e58af17b007fa6eb_r.jpg&&&/figure&&br&&br&&p&望着周边的中年人,她百无聊赖,她只觉得他们……可怜。&/p&&br&&br&&p&在男女主角的对话间,导演贝托鲁奇剪进了探戈舞者的旋转,呼应了两个人心理上的博弈。&/p&&br&&br&&p&少女终于知道了男人是谁:“旅馆先生”、自然爱好者……&/p&&br&&p&而这些都不能引起她的兴趣。&/p&&br&&p&她把头埋在桌上,“都结束了。”&/p&&br&&p&男人说,你在讲什么,你这个小贱人,若你说这是结束,那就是另一个开始。端着一副女人说“不”就是“要”的架势。&/p&&br&&p&少女在桌下给了男人最后的手淫,起身离开。&/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246d5cd31_b.jpg&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4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figure&&br&&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p&导演贝托鲁奇在拍这部片的时候32岁,正处于思想极度颓废的状态,这部片子是他探寻自我的一个尝试。&/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7f80158fdf37360cbed5e52fff7360d_b.jpg& data-rawwidth=&1021& data-rawheight=&5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7f80158fdf37360cbed5e52fff7360d_r.jpg&&&/figure&&br&&br&&p&拍摄期间,贝托鲁奇曾试着向马龙解释角色,他说影片中男主的角色是自己的”成年时光”,而玛丽亚是他曾经的”梦中情人”。马龙后来说,他根本就不明白贝托鲁奇当时在讲些什么。&/p&&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69a108d141c87fd05eed135e0f087b9_b.jpg& data-rawwidth=&1023& data-rawheight=&5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69a108d141c87fd05eed135e0f087b9_r.jpg&&&/figure&(镜子,在电影里从来都不是随意出现的)&/p&&br&&br&&p&其实简单说来就是,片中那个年轻的电影人,和中年的男主,都是导演自己的心理切片。而女主,则代表着幻灭中的一抹希望。&/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80e6c990adffa6bac1c_b.jpg& data-rawwidth=&1023&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80e6c990adffa6bac1c_r.jpg&&&/figure&&br&&br&&br&&p&本来这部片是拍了马龙的正面全裸镜头的,据说因为导演的自我代入感太强,以致看着马龙的裸体产生了自己在裸的羞怯感,最终就没用那些镜头。&/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p&绝望的男主角有一个更绝望的结局。&/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8e9bad5542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e9bad5542_r.jpg&&&/figure&&br&&br&&p&中年男人想要从少女身上得到肯定从而重获价值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f6f773f949bca354affd3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f6f773f949bca354affd3_r.jpg&&&/figure&(男主和死去的妻子)&/p&&br&&br&&p&导演在探索了男主与少女的不伦、与前妻的精神隔阂、与母亲的难忘往事,和与情敌的同性暧昧后,最终让他回到了母体的“舒适圈”。&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24a1e0df308a462bd24f21cbf3ab0ba4_b.jpg& data-rawwidth=&1025& data-rawheight=&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4a1e0df308a462bd24f21cbf3ab0ba4_r.jpg&&&/figure&&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p&&strong&60年代的法国经历了阿尔及尔战争和“五月风暴”学生运动。&/strong&法国人在战后的虚无情绪中开始寻找自我生存的意义。&/p&&br&&p&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会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沦为机器的零件;为什么会被文化工业制造的“虚假需求”控制,按照广告来娱乐和消费。&/p&&br&&br&&br&&p&&strong&讽刺的是,两位演员与导演的工作关系,就像对法国当时时代特性的一个回应。&/strong&演员因为导演的“法西斯”式的执导法而产生了恨意。&/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fbaf18faa9052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10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fbaf18faa9052_r.jpg&&&/figure&&br&&p&因为太生气,女主角玛丽亚在片子拍完后就没再和贝托鲁奇讲过话、见过面。&/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40bc84b28c37592ddecce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40bc84b28c37592ddecce_r.jpg&&&/figure&&br&&br&&p&男主角马龙也一直在采访中批评导演的专制,直到多年后贝托鲁奇主动上门求和。 &/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f988f97ee2604adbf1d7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f988f97ee2604adbf1d7_r.jpg&&&/figure&(纪录片:马龙,听我说)&br&&/p&&br&&br&&p&马龙觉得贝托鲁奇背叛了他,因为他从马龙身上盗走了很多真实的情感。而马龙,对自己表演专业的认知一直是表演,而不是暴露自我,暴露内心让他感觉不安全。&/p&&br&&p&男女主演都觉得自己被导演强奸了。&br&&/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p&玛丽亚15岁时因与母亲争吵,离家出走跑去巴黎,靠做临演和模特勉强度日。虽然她爸也在巴黎,但是并不想管这个女儿。碧姬·芭铎(对,就是那位著名的碧姬·芭铎!)救了她,给她提供了住处,还介绍了经纪公司给她。&/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50a7d6bf172f9bce1885fce34a531c1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figure&(碧姬·芭铎 )&/p&&br&&br&&p&玛丽亚是双性恋。她曾在早年的采访中说自己睡过55个男人和70个女人。另外,她还抽大麻、可卡因和海洛因,自过杀。&/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24a4db7f7bcadfaedd6ae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24a4db7f7bcadfaedd6ae_r.jpg&&&/figure&&br&&br&&p&1980年她遇到了后来稳定交往的同性伴侣,也是这位伴侣鼓励她戒了毒。&/p&&br&&p&玛丽亚终生未婚,没有孩子。&/p&&br&&p&晚年,她创立了一个叫“The Wheel Turns”的组织,帮助工作机会减少的年长演员们。她说,50岁以上的女演员处境很艰难;当一个女人变老,终于有了一些好故事可以讲,讽刺的是,却没有人愿意听她说了。&/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br&&p&我总觉得玛丽亚对贝托鲁奇的怨恨有些孩子气。&/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c076efb3b9effce72e8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60& data-thumbnail=&https://pic3.zhimg.com/v2-7c076efb3b9effce72e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c076efb3b9effce72e8_r.jpg&&&/figure&&br&&br&&p&例如,她说,贝托鲁奇是个满身是汗的胖子;贝托鲁奇和马龙因为这片子赚了一大笔,而她自己只拿了2500英镑;贝托鲁奇是个共产党(语境中是贬义);贝托鲁奇就是个流氓皮条客。她还说贝托鲁奇被过誉了,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后就不再有什么具影响力的作品,她甚至觉得《巴黎最后的探戈》是个烂片。&/p&&br&&p&……大概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吧。&/p&&br&&p&只说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一点,之后,贝托鲁奇至少还拍了大名鼎鼎的《末代皇帝》、《偷香》、《梦想家》。&/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736a2a8b52c3c6de1150_b.jpg& data-rawwidth=&452& data-rawheight=&2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736a2a8b52c3c6de1150_r.jpg&&&/figure&&br&&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贝托鲁奇的工作方法也许有问题,但他的艺术成就绝对不该低估。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勇于剖析自我和诚实面对内心。&/p&&br&&p&深的上文说过了,现在说说浅的,性幻想这事儿。&/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d89c970d49dc49e0a17efae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d89c970d49dc49e0a17efae_r.jpg&&&/figure&&br&&br&&p&《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故事源于贝托鲁奇在街头看见的一个陌生美丽女子,他想与她疯狂做爱,而不用知道其它任何事。&/p&&br&&p&《偷香》源自他在法国南部城市与一群英国人旅行的经历。当时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他们这些近四十岁的男人都很喜欢她。电影讲的就是他们对这个姑娘的爱恋和想象。&/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p&&strong&导演最好是各个领域的好猎手,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其它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像贝托鲁奇,就可以用上等的影音技术自如地表达他的艺术追求。&/strong&&/p&&br&&p&为了烘托人物心理,片子里的影音多经过精巧的设计。&/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4cb75a531e33bf5a983e0b_b.jpg& data-rawwidth=&369& data-rawheight=&1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9&&&/figure&(摘自“Rotten Tomatoes”影评人网站)&/p&&br&&br&&p&原声里的那只主旋律有各种变奏版本,例如鼓的加入烘托了男主的愤怒与暴力,不和谐的萨克斯暗示了情绪的不稳定与边缘性,而像猩猩叫喊般的采样则隐喻了两人情欲关系的动物野性……&/p&&br&&p&*原声链接:&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usic.163.com/%23/m/song%3Fid%3D139609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网易云音乐&/a&&/p&&br&&p&反之,在舒缓的段落里,主旋律会变得甜美悠扬,甚至化身为圆舞曲。&/p&&br&&p&据说本来定下阿根廷探戈作曲家埃斯托·皮亚左拉为电影作曲,导演贝托鲁奇决定改用了爵士音乐家高特·巴比里(Gato Barbieri)。他认为高特的萨克斯管演奏,会给影片带来更加丰富而激烈的感觉。 &/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片中的摄影也很有特色。&/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443cd8d043c4f384c451d93c9c96a79f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60&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443cd8d043c4f384c451d93c9c96a79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443cd8d043c4f384c451d93c9c96a79f_r.jpg&&&/figure&&br&&br&&p&镜头的移动仿佛带着音乐性,&/p&&br&&br&&p&在构图上,导演则多次采用了将人物压迫到画面一边、甚至一角的方式。这种构图法突出了角色在社会环境中的失重,表现了人物心境。&/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baad32efe7fcb_b.jpg& data-rawwidth=&1020&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baad32efe7fcb_r.jpg&&&/figure&&br&&br&&p&在马龙那个长篇呢喃独白的段落里,光线明暗的变化让固定机位下马龙即兴发挥的表演饱含着忧伤的诗意。&/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e378c988e6df52322c3a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60&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ce378c988e6df52322c3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e378c988e6df52322c3a_r.jpg&&&/figure&&br&&br&&p&在人物调度上,贝托鲁奇有很多新鲜的尝试。例如,男女主角在第一次做爱后,原本是全景的景别,通过女主的几个打滚,使人物逼近了摄影机,就变成了强化观众参与感的景别。&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29cdab5bce32f2cfcf2796e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60&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29cdab5bce32f2cfcf2796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9cdab5bce32f2cfcf2796e_r.jpg&&&/figure&&br&&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strong&男主角到妻子的出轨对象家聊天,算是片子里难得的幽默部分,黑色幽默。&/strong&&/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f8e20cb84f749b0734ca6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f8e20cb84f749b0734ca6_r.jpg&&&/figure&&br&&p&他们穿着同样的浴袍,喝着同样的威士忌,拥有同样的房间装潢。两个人像侦探般抽丝剥茧地分析着那个女人的心理。让我想起村上春树在《刺杀骑士团长》里说的:丈夫不懂一起过日子的妻子,就像你每天看到天上那你对她一无所知的月亮。&/p&&br&&p&聊完那个女人,两个男人谈起逝去的容貌、头发的保养,和腹肌的锻炼……&br&&/p&&br&&br&&p&这个男人的房间墙上贴着些照片和海报。&/p&&br&&p&我认出了一些,从而认定了这面墙是导演贝托鲁奇的灵感墙的念头。&/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c31cbfadb9f02c63231d_b.jpg& data-rawwidth=&1025&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c31cbfadb9f02c63231d_r.jpg&&&/figure&&br&&p&波伏娃、加缪、萨特 —— 存在主义哲学(或说文学)的三大巨头。&/p&&br&&p&另外,&/p&&br&&p&波伏娃照片上面的海报是法国女艺术家 Sonia Delaunay 的作品。&/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6244025efcea11c89e40f937c832994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6244025efcea11c89e40f937c832994_r.jpg&&&/figure&&br&&p&这位艺术家以抽象的鲜艳几何图案为主要创作元素。&/p&&br&&br&&p&我想这可能是导演建造的影像迷宫的来源,那些镜子、玻璃形成的滤镜造成的缤纷色块,那些迷失的自我。&/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9b6e2f1ffab7f3f91badd8a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79b6e2f1ffab7f3f91badd8a_r.jpg&&&/figure&&br&&br&&br&&p&波伏娃照片下面的海报关于英国雕塑家Henry Moore。&br&&/p&&br&&p&他的雕塑以表现抽象的人体闻名,最知名的作品是《母与子》。&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e2e7ded34fc1b6a26c0dc27292df64e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e2e7ded34fc1b6a26c0dc27292df64e_r.jpg&&&/figure&&br&&br&&br&&p&这个男人还有一面墙,上面都是爵士乐手。&/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353b568f037f8b8ebf5d492e5981164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353b568f037f8b8ebf5d492e5981164_r.jpg&&&/figure&&br&&br&&p&这些我就认不出来了,欢迎留言告知。&/p&&p&(注:公众号里已经有人留言回应了。说可能有Louis Armstrong 和 Ella Fitzgerald)&/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h2&关于汁源&/h2&&br&&p&B站有这部片的删节版。&br&&/p&&br&&p&想看未删节版的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strong&巴黎最后的探戈 &/strong&。&/p&&br&&p&这部片有几个版本。我的文基于129分钟的那个,你们在后台留言得到的也是这个版本。&/p&&br&&p&因为影片存在巨大争议,导演贝托鲁奇的祖国的威尼斯电影节只放映了部分片段。根据意大利猥亵语言和行为的法律,影片还被起诉了。随后,片子在纽约电影节首映,门票被炒到了150美金!因为该片在某些国家是禁片,人们甚至从海滩边界偷渡到邻国去看。&/p&&br&&p&……&/p&&br&&p&本来想说,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啊!&/p&&br&&p&这两天发生的事儿,这句又突然变得不合时宜了。&/p&&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df033e84ad207bcd94e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df033e84ad207bcd94e5_r.jpg&&&/figure&&br&&p&且看且珍惜。&/p&&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c756e2c1ffd671b85a02ac_b.jpg& data-rawwidth=&64&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4&&&/figure&&br&&br&&br&&br&&p&&strong&参考资料:&/strong&&/p&&p&1,导演贝托鲁奇的访谈(视频,YouTube):&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youtube.com/watch%3Fv%3D22pQlooA9OQ&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youtube.com/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22pQlooA9OQ&/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2,女主角玛丽亚的访谈(文字):MailOnline:I felt raped by B by LINA DAS&/p&&p&3,赵荔红:法国情色电影中的女人&/p&&p&4,窦琦:从单向度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研究&/p&&p&5,任丰:电影大师贝尔托鲁奇的视听思维初探——以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精彩开端段落的视听语言为例进行分析&/p&&p&6,韩佳政、刘焱:《巴黎最后的探戈》——对现代主义边缘的畸形表达&/p&&p&7,张涛、安博:弗朗西斯·培根绘画中的现代性特征分析&/p&&p&8,陈露:空间的隐喻——解读弗朗西斯·培根绘画的空间语言&/p&&p&9,李珂:浅析培根《三联画》中的“扭曲”意味&/p&&br&&br&&br&&br&&br&&p&原创by黄老师&/p&&br&&p&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p&&p&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2b7f762a56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2b7f762a56_r.jpg&&&/figure&&br&&br&&p&长按识别关注&/p&
提到《巴黎最后的探戈》,你会想到什么? 那场“黄油强奸戏”,是吗? 民众对这场戏的“兴趣”源于女主角玛利亚·施奈德2007年在《每日邮报》的一次访问。 之后,“48岁男主和导演策划鸡奸19岁女主”、“那场强暴戏竟然是假戏真做”……这样的标题就开始被…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e6aaf438f692_b.jpg& data-rawwidth=&81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e6aaf438f692_r.jpg&&&/figure&在当下的中国现实环境,并不适合辩论,因为谁都烦跟一个“刺头”天天嚷嚷,哪怕你嚷嚷得再对,又如何捏?只会破坏一片和谐的气氛。&p&但是,保持沉默不见得就是没话可说,比如我们有些话可以放到网上来说,或者匿名来说,总之还是要说的。在这其中,说话的逻辑和基本的法则就显得尤为必要。&br&&/p&我很少在微信群跟人辩论,偶尔有一次,也是不欢而散。因为微信避免了面对面不悦的气氛,但并没有提高辩论的质量和层次。&p&有些不同意见,不论谁对谁错,最基本的应该能达到越说越清楚的目的,但往往并不如人意,&strong&要么循环论证,要么离题太远,要么前后矛盾含糊其词&/strong&,难怪鲁迅先生会感叹中国人的思维是一锅粥。&/p&&p&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上流行的文章被骂为标题党,因为它的论点牛逼(&em&懂得挠你最痒的地方&/em&),论证干瘪乏力,像心灵鸡汤类的,完全是无论证的,这样论证不严谨或压根无论证的文章,你一天就算能读上10000篇,除了心里噗通两下,其实一无所获。&/p&&p&所以,有必要再提一下论证的技巧和基本的逻辑训练,本文是所罗门在《大问题》的两篇附录之集合,个人感觉参考价值较大,以飨读者。&br&&/p&&p&即使一则论证的前提和结论均为假,它也可能是有效的。例如:&/p&&blockquote&所有的狗都是绿的,苏格拉底是狗,因此,苏格拉底是绿的。&/blockquote&这是一则有效论证,即使它的前提和结论都为假。要使演绎论证能够保证结论为真,它的前提必须为真,而且该论证必须是有效的。&p&有效论证具有正确的形式,而无效论证则没有。论证的正确形式基于一套基本的推理的规则,比如:「三段论形式」。&/p&&p&所有的P都是Q,S是P,因此,S是Q&br&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但是,&/p&&p&所有的P都是Q,S是Q因此,S是P就不是。我们是如何知道这点的呢?由于(有效的)演绎论证的定义就是前提为真能够保证结论为真,所以我们可以看看能否找到一种虽然具有真的前提,但却具有假的结论的论证。&/p&&p&如果没有这种论证,那么这种形式就是一种有效论证形式。如果存在这种论证,那么它就不是一种有效论证形式。&/p&&p&因此,我们之所以知道前面那种形式是无效的,是因为我们可以构造这样一个例子:&/p&&blockquote&所有的柠檬都是黄的,萨姆(&em&一只金丝雀&/em&)是黄的,因此,萨姆是一个柠檬。&/blockquote&当你怀疑一则哲学论证有可能是无效的时候,你可以先把该论证翻译成形式符号(&em&“所有的P都是S……”&/em&),然后再去找另一则符合这种形式,但却有着真的前提和假的结论的论证(&em&“那就好比说……”&/em&)。&p&&strong&只要有一种情况的论证形式是无效的,那么这种形式就不是一种有效的论证形式。&/strong&&/p&&p&一则三段论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所组成(&em&两个前提项都被称为中项&/em&)。这些陈述本身的形式都是量上的,由“一切”、“有的”、“没有……”和“并非所有……”所引导。&/p&&p&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演绎论证都是三段论,还有一些论证包含着其他各种各样的推理和复杂情况。&strong&最为常见和著名的两种论证形式是肯定前件(modus ponens)和否定后件&/strong&(modus tollens)。肯定前件具有如下形式:&/p&&blockquote&如果P,则Q,P,因此,Q。&/blockquote&例如,&br&如果苏格拉底老是给人添麻烦,那么他将会有麻烦。苏格拉底不会停止给人添麻烦。因此,他将会有麻烦。&p&否定后件具有如下形式:&/p&&blockquote&如果P,则Q,非Q,因此,非P。&/blockquote&例如,&p&如果你足够认真,那么你将考第一。你没有考第一。因此,你不够认真。&/p&&p&尽管满足这其中任何一种形式的论证都是有效的,但它是否也是正当的则要&strong&取决于前提是否为真&/strong&。&/p&&p&有两种论证表面上看似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但其实却是无效的。它们是:&/p&&blockquote&如果P,则Q,Q,因此,P。&br&非P,因此,非Q。&/blockquote&例如,&p&如果你起床太晚,那么你将错过早饭。你错过了早饭。因此,你起床太晚。&/p&&p&这两种错误分别被称为肯定后件谬误和否定前件谬误。这两种谬误必须加以避免!&/p&&p&有一种否定后件论证在哲学上有特殊的用途,它被称为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p&&p&一位哲学家主张P(&em&比如“正义就是强者所坚持的任何东西”&/em&),他的对手主张如果P则Q(&em&比如“如果正义是强者的意志,那么强者不公正也就是公正的了”&/em&),但这里Q显然是荒谬的,因此为假——于是最初的断言P必定也为假(&em&这个例子是苏格拉底的一则著名论证&/em&)。&/p&&p&攻击一种哲学立场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说明,尽管它表面上很合逻辑,但其结果却是荒谬的。&br&还有,许多论证尽管从形式上说是有效论证,但它们却是谬误。也就是说,它们并不违反推理规则和演绎论证的正当形式,但却仍然是不好的论证。&/p&&p&比如说,重言式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论证(&em&“如果P,那么P”&/em&),但在一次讨论或在一篇哲学论文中,这样一种论证显然对于问题的深入起不到任何作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几乎总是不好的“非形式”谬误:&/p&&p&&strong&只作断言&/strong&&/p&&p&你接受一种观点这一事实不足以让别人也相信它。陈述你的观点并不是对它的论证,除非你只是在回答一次公众意见调查,否则每种意见都需要有论证作支持。&/p&&p&当然,有一些陈述是大家都会照字面接受的,所以你用不着去论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法争论,因为如果遇到挑战,即使是常识中最明显不过的事实,也必须被论证——这正是大部分哲学所要讲的。&/p&&p&&strong&循环论证&/strong&&/p&&p&另一种谬误虽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猪佩琦卡通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