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2号三号相较于潜龙2号二号有哪些升级?

您当前的位置:
“潜龙二号”5潜印度洋 展现无母船值守“新本领”
http://www.lfcmw.com 
发布时间: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5日结束在西南印度洋的第二航段作业,4500米级无人无缆自主潜水器“潜龙二号”在本航段5次下潜,并启用无母船值守作业和多探测传感器模块化搭载作业两项“新本领”。
大洋49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表示,“潜龙二号”本航段在西南印度洋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玉皇”“白堤”等作业区块进行了5个潜次的下潜作业,水下作业时间共计141小时,使命总航程325公里,获取到大量近海底精细三维地形、区域水体异常及近底地磁等分布特征数据。
据介绍,“潜龙二号”在3月2日下潜作业时,启用了无船值守作业“新本领”:“潜龙二号”团队在海面上布放具有自主航行和遥控航行能力的无人监控平台,实时监控“潜龙二号”在水下的行动。
“以无人监控平台为辅助,在母船和潜水器之间起到信息承接作用,实现无船状态下的水下监控,从而使‘潜龙二号’在水下作业期间既能解放母船,又能达到监控的目的。”陶春辉说,采用无船值守监控技术,“潜龙二号”下水作业后,母船可执行其他任务,待潜水器任务结束后,母船返回到作业区进行回收。
与此同时,“潜龙二号”还启用了多探测传感器模块化搭载作业。探测传感器模块化搭载,可满足科学家在海上调查作业时,灵活增加传感器,实现相关传感器与无人潜水器一同下潜,获取更丰富的调查数据。
“潜龙二号”研制课题组组长、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十三五”期间,“潜龙二号”将采取边应用边升级的方式,逐步增加和完善新功能,以获取更多科学应用成果。此次两项“新本领”通过初步运用测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潜龙二号”由我国科研人员自行设计、研制。作为一套集成热液异常探测、微地形地貌探测、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测等技术的实用化深海探测系统,它主要用于多金属硫化物等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作业。
按照计划,“潜龙二号”在本航次第二、第三航段下潜作业,将完成近300平方公里的微地形地貌、水体异常和磁力探测任务。
另据了解,“潜龙二号”的兄弟——在其基础上优化升级的“潜龙三号”预计今年4月进行首次海试。
编辑:王昙
更多精彩尽在廊坊传媒网()
新闻热线:
传稿邮箱:
广告热线:
&>>&新闻排行榜
&>>&即时新闻“潜龙三号”首次亮相 将创“三龙”探海新局面
“大洋一号”再出发 “潜龙三号”迎海试本报记者 陈 瑜 经历3天的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4月15日,“大洋一号”再次起航,从厦门奔赴南海执行综合海试B航段任务。在此航段中,又一探海利器——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潜龙三号”将迎来首次海试。
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潜龙”家族为何再添新成员?与家族其他成员相比,有何过人之处?此次海试对未来“三龙”(“蛟龙”“海龙”“潜龙”)聚首有何意义?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
 仅靠“潜龙二号”难以满足需要
长3.5米,高1.5米,体重1.5吨,立扁形身体,还有4只“鳍”——从外形看,“潜龙三号”延续了“潜龙二号”的“胖鱼”基因。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对“孪生兄弟”的总设计师是同一个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刘健说,这种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有利于减少垂直面的阻力,便于潜水器在复杂海底地形中垂直爬升,也可以增强水面航行能力。
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仅靠人类的潜水技术难以到达深海的绝大部分区域,水下机器人因此有了用武之地。
水下机器人通常被分为三类:载人潜水器(HOV)、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潜龙”系列属于自主水下机器人。
“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有约一万平方公里,探测任务繁重,仅靠一台‘潜龙二号’,难以满足大洋深海资源探测的需要。”刘健说。
在“潜龙二号”基础上优化升级
为应对水下复杂的地形地貌,“潜龙三号”同样采用前视声呐作为避碰传感器。这种成像声呐也被认为是潜水器的“眼睛”。控制“潜龙三号”的计算机在采集数据后,通过图像处理方式来识别障碍和周围环境,结合避碰策略,下达紧急转向、紧急变深或变高以及跟踪指令。
4个可旋转舵推进器相当于潜水器的“鳍”,借助它,潜水器可以灵活地前进、后退、旋转,在海底“翻山越岭”。
虽是“孪生兄弟”,但刘健说,“潜龙三号”在“潜龙二号”技术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最大续航能力增加,噪声有所降低。
“‘潜龙三号’的技术指标仍然是30小时,我们通过降低电子设备功耗,提高推进效率等措施,使最大续航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刘健说。
为“三龙”聚首打下基础
本次海试前,2017年年底,“潜龙三号”完成历时29天的千岛湖湖上试验。
“通常海试可验证湖试无法验证的指标,如最大深度等,偏重于功能性试验。”刘健说,此次是“潜龙三号”首次海试,其技术状态有待验证,此外也存在出现技术故障、遭遇恶劣海况等风险。除了对“潜龙三号”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进行验证,海试中还将根据需求,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和多金属结核试采区进行试验性应用。
按照计划,海试通过后,“潜龙三号”将在我国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航次中被实际应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性能。
综合海试A航段首席科学家初凤友表示,在A航段中,“海龙Ⅲ”与“海龙11000”潜水器初出茅庐,为各种潜水器密切配合乃至“三龙”聚首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记者同时了解到,服务于深海探测的新科考母船有望于2019年下水。届时,它将可以同时搭载“三龙”,组成我国探秘深海大洋的利器。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中国勘测联合网是行业从业者学习交流的综合性互动平台
邦鑫勘测教育是高校师生和勘测行业从业者学习交流的必备助手。
今日搜狐热点您的位置:
“潜龙三号”潜水器首次亮相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4月15日,我国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驶离厦门现代码头,开始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B航段任务。其中,4500米级“潜龙三号”潜水器首次亮相。据B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介绍,“潜龙三号”潜水器在本航段主要开展载体配平、深海航行、最大深度航行等试验。同时,科考队还将利用“潜龙三号”潜水器和多种科考设备,共同开展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海试区的选址与环境基线调查、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区地质和环境调查。据了解,“潜龙三号”潜水器在“潜龙二号”技术基础上,可靠性、实用性、探测效率进一步提高,将成为我国大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的“利器”。此次“潜龙三号”赴南海海试,将进一步夯实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技术基础,大幅提升我国国际海域资源勘查的效率和精准度。据悉,4月11日,“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A航段海试任务,按照计划,B航段海试任务将历时19天,结束作业后预计将于5月3日停靠青岛。(记者刘诗瑶)
[ 编辑: 韦馨尧 ]
时下,退休后有钱又闲的爸妈成了旅游市场的一大消费主力。
广州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广州市群众举报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活动奖励办法(试行)》,对提供涉黑涉恶线索的群众进行公开奖励,最高奖励20万元。
昨天是清明节后的首个周日,虽然天气不是很好但拜祭高峰仍然如期而至。
根据报料人给出的线索,记者来到了给鱼上色的地方。只见平房内的地面上摆放着十几框鱼,几名工人正拿着刷子,将红色“染料”不断往鱼身上涂抹。
高考、中考临近,家长总是希望能为孩子出一分力从经济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诈骗分子正是瞅准了家长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冒充“子女”伺机骗取巨额“培训费、学费”。
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新时代新局面新学子”——2018年广州市属高校国家安全知识竞赛14日开锣,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10所高校组队参赛。
最近天气都这么热了,还不是夏天?没错,4月份两股冷空气都分别中断了广州的入夏进程。
大洋社区是广州日报集团旗下大洋网的互动平台,致力打造广州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的综合论坛。报料投诉民意通,同声同气老友记,我爱我家亲子乐,广州生活百事通。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大洋一号”再出发&“潜龙三号”迎海试
日08:51&&来源:
原标题:“大洋一号”再出发 “潜龙三号”迎海试
  经历3天的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4月15日,“大洋一号”再次起航,从厦门奔赴南海执行综合海试B航段任务。在此航段中,又一探海利器――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潜龙三号”将迎来首次海试。
  “潜龙”家族为何再添新成员?与家族其他成员相比,有何过人之处?此次海试对未来“三龙”(“蛟龙”“海龙”“潜龙”)聚首有何意义?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
  仅靠“潜龙二号”难以满足需要
  长3.5米,高1.5米,体重1.5吨,立扁形身体,还有4只“鳍”――从外形看,“潜龙三号”延续了“潜龙二号”的“胖鱼”基因。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对“孪生兄弟”的总设计师是同一个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健。刘健说,这种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有利于减少垂直面的阻力,便于潜水器在复杂海底地形中垂直爬升,也可以增强水面航行能力。
  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仅靠人类的潜水技术难以到达深海的绝大部分区域,水下机器人因此有了用武之地。
  水下机器人通常被分为三类:载人潜水器(HOV)、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潜龙”系列属于自主水下机器人。
  “我国在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有约一万平方公里,探测任务繁重,仅靠一台‘潜龙二号’,难以满足大洋深海资源探测的需要。”刘健说。
  在“潜龙二号”基础上优化升级
  为应对水下复杂的地形地貌,“潜龙三号”同样采用前视声呐作为避碰传感器。这种成像声呐也被认为是潜水器的“眼睛”。控制“潜龙三号”的计算机在采集数据后,通过图像处理方式来识别障碍和周围环境,结合避碰策略,下达紧急转向、紧急变深或变高以及跟踪指令。
  4个可旋转舵推进器相当于潜水器的“鳍”,借助它,潜水器可以灵活地前进、后退、旋转,在海底“翻山越岭”。
  虽是“孪生兄弟”,但刘健说,“潜龙三号”在“潜龙二号”技术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最大续航能力增加,噪声有所降低。
  “‘潜龙三号’的技术指标仍然是30小时,我们通过降低电子设备功耗,提高推进效率等措施,使最大续航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刘健说。
  为“三龙”聚首打下基础
  本次海试前,2017年年底,“潜龙三号”完成历时29天的千岛湖湖上试验。
  “通常海试可验证湖试无法验证的指标,如最大深度等,偏重于功能性试验。”刘健说,此次是“潜龙三号”首次海试,其技术状态有待验证,此外也存在出现技术故障、遭遇恶劣海况等风险。除了对“潜龙三号”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进行验证,海试中还将根据需求,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和多金属结核试采区进行试验性应用。
  按照计划,海试通过后,“潜龙三号”将在我国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航次中被实际应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性能。
  综合海试A航段首席科学家初凤友表示,在A航段中,“海龙Ⅲ”与“海龙11000”潜水器初出茅庐,为各种潜水器密切配合乃至“三龙”聚首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记者同时了解到,服务于深海探测的新科考母船有望于2019年下水。届时,它将可以同时搭载“三龙”,组成我国探秘深海大洋的利器。
(责编:张歌、吴亚雄)
推荐阅读世界首台!我国量子计算机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这是历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基于单光子的量子模拟机,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这一国际学术界称之为‘量子称霸’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潘建伟说。
从“气象特警”到“随身空调” 航天技术来到你身边航天技术民用化已经不是新鲜事。宝宝使用的尿不湿、方便面里的蔬菜包等,这些产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术转化而来,而我国现如今在航天技术转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经覆盖汽车、电子通信、医疗仪器等多个民用领域。
关注人民网微信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正文
热点题材基金榜
中国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奔赴南海 将展开首次海试
来源:澎湃新闻
关注中金在线: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中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15日搭乘“大洋一号”科考船奔赴南海,将展开首次海上试验及试验性应用。
  据“潜龙三号”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健介绍,此次海上试验将对“潜龙三号”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功能进行验证,还将根据需求,在水合物试采区和结核试采区进行试验性应用。
  “十二五”期间,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负责总体,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研制了中国首台实用性的6000米AUV——“潜龙一号”。
  同时,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中国大洋协会联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研发了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潜龙二号”,主要用于深海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的探测,并且在中国大洋40航次、43航次,以及正在进行的中国第49航次大洋考察中得到应用。
  “潜龙二号”在应用过程中完成了近500平方公里的热液区海底精细地形地貌探测、发现多处热液异常点,获得大量高清晰近底照片,为中国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资源评估奠定了科学基础,表明“潜龙二号”具备良好的海底探测能力。为满足未来中国深海探测任务的需要,中国大洋协会于2016年决定建造“潜龙三号”。
  “潜龙三号”于日通过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的实施方案评审,日完成出所检测,日完成千岛湖湖上试验。
  据介绍,“潜龙三号”在“潜龙二号”技术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是一套具备微地貌成图、温盐深剖面探测、甲烷探测、浊度探测、氧化还原电位探测、海底照相以及磁力等探测功能的4500米级自主潜水器。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对记者表示,“潜龙三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潜龙系列潜水器的新成员,以深海复杂地形条件下资源环境勘查为主要应用方向。此次海试及试验性应用,将进一步夯实中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技术基础,提升中国国际海域资源勘查水平,助推深海科学研究发展。
  3月20日,“大洋一号”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本次海试共45天,分A航段和B航段进行。“综合”是本次海试一个亮点,本次综合海试涵盖了5项装备海上试验和3项科学调查,试验区域跨越东海、西太平洋和南海。
  按照计划,海试通过后,“潜龙三号”将在中国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航次中被实际应用。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潜龙一号.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