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苹果恢复需要多长时间手机看书时需要某个自然段朗读怎么设置

渴望读书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渴望读书的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站
20种方法培养孩子阅读 让阅读成为孩子终生的习惯
点击次数:24
更新时间:日13:44:15
20种方法培养孩子阅读 让阅读成为孩子终生的习惯1先是听书,及早开始在孩子还是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读书、念诗给他听。文字的韵律,配上妈妈温暖的声音,真的能成为孩子潜意识里最初的印记。其实越早使用这种方式越好,用来进行胎教也是可以的,历史上周文王的母亲就是这样,结果周文王生下来就很聪明,能够“以一而识百”(举一反三、闻一而知百)。2童年故事,终身难忘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多少人的童年回忆里,感恩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爸爸妈妈或者姥姥。给孩子讲故事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儿童听父母讲故事的时间长短,与他数年后的阅读水平有很大关系。父母每天给孩子朗读故事,能让孩子理解更多的词汇,提高理解的速度。故事还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放飞孩子的想象力。父母看到孩子被故事吸引后,可以告诉孩子,只要认识字,自己就可以在书本上阅读这些故事。3持之以恒,日久见效从读一本书开始,持之以恒的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很多父母兴致来了,买本书给孩子讲一下,坚持了几天看孩子兴趣不大,就放弃了。一天讲一个故事不难,难的是一年365天每天都讲故事。只要坚持下去,两三年就能看出效果。4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孩子都有一个心理特点:对于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东西特别执着,听故事也是一样,他们对喜欢的故事百听不厌。但是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讲。当孩子不停地要求重复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不要让急躁和抱怨伤害了他们的兴趣,耐心是父母的必修课。5要有感情,声情并茂书是死的,故事是活的,父母不能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充满感情地讲故事,带着动作和表情,模仿不同的声音,让孩子进入故事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他自然可以体会到故事的意义。读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6家中有书,营造环境家里没有几本书,怎么能引导孩子喜欢读书?所以让孩子的身边堆满书,或者单独给孩子设置一个读书的小天地,准备很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儿童书籍,使孩子可以在自己的领地里,快乐地读自己想读的任何一种图书。7父母陪读,营造氛围孩子最强的能力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习惯,都会无形地影响到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如果不读书,经常看电视、玩游戏,有事没事拿着手机刷朋友圈,家里就没有读书的氛围,孩子自然也不会喜欢读书。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应该放下电子产品,和孩子一起读书。8常去书店,开拓眼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常在书店逛,自然沾书香”。带孩子进书店,让孩子徜佯在书的海洋中,通过书店的环境感受读书的气氛。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效应”。书店里图书齐全,总有一种书是孩子喜欢读的。在这里,不用教他们,他们自己就会翻开来读,这对吸引孩子对书产生兴趣非常有帮助。图书馆也能产生书店的这种效应,培养孩子泡图书馆的习惯。9兴趣优先,引导阅读阅读不能强迫,要适当引导。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书籍。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经常给孩子买很多书,但孩子很少看书,原因可能在于没有选对书籍。父母如果以自己的判断,或者按照别人的经验,以及流行的看法,来为孩子选择书籍,那是非常不可取的,让孩子自己选择,孩子容易产生兴趣。10利用厌倦,诱导阅读让孩子在厌倦的事与读书之间做选择,比如故意将孩子上床睡觉的时间提前,然后告诉孩子,不想睡觉可以看书。“看半小时书”还是“马上关灯睡觉”,孩子十有八九是选择看书,这不见得是孩子爱看书,而是他们都讨厌睡觉。11户外读书,新鲜体验读书环境可以挑选,也可以与其它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把读书和有趣的户外活动联系起来。带着孩子到户外玩耍,在帐篷里读书,在吊床上读书,在小船上读书,一切能给孩子新鲜有趣体验的阅读活动都是孩子想要的,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有利于孩子爱上读书。12孩子朗读,宠物来听孩子不大愿意读给父母听,但是孩子肯定愿意读给他们的宠物听。用宠物、孩子心爱的玩具作为替代,让孩子给他们朗读。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让孩子读给他们的兄弟姐妹听,或者孩子愿意给谁读书,就创造条件让孩子给谁读,无论对象是一只蚂蚁、一只蝴蝶还是任何奇怪的东西。13给予纸笔,鼓励乱画允许孩子乱写乱画,给书上画的女人添上胡子,再加一只眼睛,都是孩子想象力肆无忌惮的表现。如果要教育孩子爱护书籍,就给孩子一个笔记本,鼓励孩子和故事中的人物交流,比如想送他什么礼物呀,写下来,不会写就画。14说来听听,参与讨论孩子慢慢大了,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候鼓励孩子读书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父母也可以参与讨论,但是要接受孩子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还是错。这样孩子逐渐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自主思考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父母也可以让孩子试着将观点写出来,或者试着自己编一个故事。15见缝插书,触手可及在孩子玩耍的地方也可以放上书,并且让孩子触手可及。比如在家中的阳台放个小书架,上面可以摆有名人的自传、科普杂志等等。孩子在阳台玩累了之后,可能会顺手拿一本翻,根本不用父母劝导,而且很容易看上瘾。16多读经典,超前阅读引导孩子多读经典。尽量给孩子买没有删减、原汁原味的书。不要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过于浅薄的书对大脑很难起到足够的刺激,所以可以买一些相对来说,有点超前的书给孩子看。17阅读方法,因类而异为了让孩子保持恒久的阅读兴趣和读书热情,就必须指导孩子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例如:精读、略读、跳读;朗读、默读。对于不同体裁的读物还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经典的读物要精读,对于故事类读物要略读,为了寻找某些资料时可用跳读。优美的诗歌和散文适用朗读,较为深奥且逻辑性较强的文章适宜默读。18偏重享受,不可功利有的父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写好作文,提高成绩,倾向于选择专家指定的书目或者教辅类的书籍,甚至“作文宝典”“作文大全”等等,成了父母和部分孩子的最爱。这种太过功利化的读书不可取,会败坏孩子的阅读胃口,使孩子忽略了读书本身的意义。读书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孩子读书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一例外。19静等花开,不能急躁读书并不会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明显的或者直接的效果,所以父母不能急躁,不要觉得孩子多读几本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了,就可以迅速提高成绩了,否则就是书白读了,读书没有用。事实上,孩子大量读书的效果大约在初、高中才能表现出来。孩子读书越多,知识和知识之间就能形成连接,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能产生正向反馈。所以让孩子坚持读书,总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朵。20联系实际,读无字书将孩子的阅读经验融入生活,也要带孩子旅游,见见世面,读读无字书。看了那么多关于恐龙的书籍,就一定要到博物馆看看恐龙的化石;读过《水浒传》,不妨就带孩子去“水泊梁山”景区看看,让读书与实际相互印证一下。这样更能启发孩子思考,毕竟孩子读书最终是为了把握现实生活。阅读是一种长时间提升个人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手段,希望各位家长能对孩子多加引导,通过上文的20种实用方法,让孩子从此彻底爱上阅读。
上海虹口区赤峰路433号31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朗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朗读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漫读生活&浅尝美好
& & & & & & & & &
文/&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来自&&的投稿
致理想&&转自&
【冷技巧】教你怎么阅读外文文献
&NO.1中科院大博士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好习惯受益终生)&一.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我是学自然科学的,平时确实需要不少外文文献,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虽然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已经不算少了。但是有时还会碰到查不到的文献,而这些文献的数据库我们所在研究所或大学又没有买,怎么办?我基本通过以下向个途径来得到文献。&&1.首先在Google 学术搜索里进行搜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当然这只是碰运气,不是万能的,因为我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也算是得到全文文献的一条途径吧。可以试一下。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从Google学术搜索中,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Google学术搜索中会显示出你搜索文章的引用次数,不过这个引用次数不准确,但是从侧面反应了这篇文章的质量,经典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很高的.同时如果你用作者进行搜索时,会按引用次数出现他写的全部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哪些文章比较经典,在没有太多时间的情况下,就可以只看经典的.&&2.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顺便推销自己吧。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甚至可以下到那个作者相近的内容的其它文章。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写的,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类推。用文章的title来搜索,是因为在国外有的网站上,例如有的国外大学的图书馆可能会把本校一年或近几年的学术成果的Publication的PDF全文献挂在网上,或者在这个大学的ftp上也有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全文.这样就很可能会免费下到你想要的全文了.&&3.如果上面两个方法都没有查到你要的文献,那你就直接写邮件向作者要。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文献给别人,因为他把这些文献给别人,也相当于在传播他自己的学术思想。下面是本人向老外作者要文献的一个常用的模板:&Dear Professor &&&&I am in &&&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你的文献题目)&but I can 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would you 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Thank you for your assistance.&Best wishes !(or best regards)&&&&&本人的经验是讲英语的国家的作者给文章的机率会大,一般你要就会给,其它不讲英语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作者可能不会给。出于礼貌,如果你要的文献作者E-mail给你了,千万别忘记回信致谢.&&4.最后一种方法其实大家都熟悉,就是发贴在小木虫上求助。我还用另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让我所在的研究所图书馆的管理员帮我从外面的图书馆文献传递。不过有的文献可能是要钱的。一页0.3元,由于我们看文献的钱都是由课题出,所以也就不太考虑钱的问题了。&&二.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学会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立足于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技能.提高自己在当今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我们科研人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时时刻刻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了解最新的科研文献,但是对于我们常用的数据库,我们又不可能每天都去访问一次数据库来查看是否有最新的文献出来,而对于许多国外的数据库.文章的出版效率非常高,有的是每周出几篇新的文章,有的是每半月出一次,还有一月出一次的,所以大家发现很难有精力保持每天都去浏览数据库.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国外的数据库有个很好的服务功能就是如果你在其数据库的网站上注册了邮箱,数据库就会自动在每期有新的文章出来时把文章的内容及链接发到你的邮箱里,直接通知你.这样就对我们获取到最新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以Elsevier为例,在数据库网站上有"Alerts"点点击进入,要求你输入"User Name"和"Password",这是对已经注册了邮箱的人进行的.如果你还没有注册,同样会看到右边有一行英语"If not, Register Now. It&s FREE and allows you to"这时点击右边的"Register Now",就可以进入进行注册,选择你要求的期刊以及你所研究的领域等等,当然还要填好你接受邮件的邮箱,注册成功后,以后就可以收到最新的文献了,同时你可以随时修改你的接受邮件的邮箱.不仅是象Elsevier这样的数据库有这个功能.几呼所有的外文数据库都有"Email-Alert"这一功能.大家可以试试.&&三.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其实做科研,不看文献要做好科研,可以说一点可能都没有。只有广看论文,深入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响当当的文章出来。读文献一定不要心浮气躁,或者就是想着混个毕业。相反我们要沉下心来,大量阅读文献,在读的过程中有的文献看懂了,但是看不懂的文献也可能会居多。看懂的认真学习借鉴,看不懂的 深入探索,实在不行就暂时放下,过一段时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慢慢也就弄明白了一些。即使还是看不懂,但是心里知道有那么回事,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做了铺垫。另外千万不要只是为看文献而看文献,我们看的目的是为了能为我们自己的科研所用,所以看的过程中一定要和你自己的数据相结合,当看完一篇文献后,要好好总结,如果用自己的数据,又该怎么样解释。还有一些牛刊物上的文章,不但要学习文章里面的知识,还要学习牛人写文章的文风。好的文章肯定会有好的文风,这些都是我们将来写文章要学习的。&&另外相信很多搞科研的同行会有个感觉,就是看过的文献,如果只是做做标记,划下划线,还是很容易忘记,过段时间要查询起来也费事。尤其是看过的文献有几百,上千篇时,虽然可以归类整理,但效果还是不好。&&我建议大家边看一篇文献时,边打开word文档,边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复制过去,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 方法操作简单,将来要查询和反复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写文章时,相关文献及其亮点都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积累久了,对提升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除了这样,我还有时把一些很经典的段落或都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在一个本本上,这样不但在以后写文章时直接拿出来看,省事省时间,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很有利于以后你和老外交流时的口语表达。&&最后,请大家始终记住,我们查文献都是为了科研,千万不要只查不看,费了那么大劲查到了就一定要看完.就算是你大概的看了一下也是有用的.同样对科学问题要辩证的看待,文献上别人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不要迷信权威.&&& 科学本身是人类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一个思考过程。科学行动则是推行某种思考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些思考过程的有效性,进而修正和改善这些思考过程,以期达到最高的认识。像一切科学实践一样,科学的判断力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信仰和情绪。 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或者说我们全体,在我们的专业经历中,都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科学工作者应当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敢于摒弃先入之见,敢于摆脱对错误思想感情上的依附.&&NO.2这是一位出国留学博士生的学习体会,放到师生互动栏目里与大家交流、分享。&这是我受网上一篇文章的启发并结合我们专业的特点,写的一点个人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要在高起点上开展学术研究,阅读英文原文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英文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不需赘述,国内多数理工科院校的研究已经实现了和国际的接轨,管理和经济学科相对滞后,但是部分团队已经走在前列。&&中文文献看多了之后就会发现很多内容似曾相识,英文文献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更胜一筹。阅读英文文献的目的不是为了论文增加几个参考文献而看上去好看,当然国内有些人是这么做的,更有甚者为了增加英文参考文献而引用二手或者三手文献,在转引过程中漏洞百出。广泛阅读英文文献是提高综合能力及水平,优化知识结构,转换思维方式,拓展研究视野的必由之路,当然最重要的是将国际先进和中国实际相结合。&&(1)英文原文读不懂怎么办?&其实我以前也根本没读过原文,也看不懂。这儿有个好办法:找一本中文经典的书籍,仅看某一节你感兴趣或与你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一两篇英文的综述(review)认真阅读一下,不会的单词可用金山词霸查一查,也许你读第一篇文章需要花两天,你过两天再读第2遍时,你也许只要一天;然后你再读第2篇时也许你只要半天!然后你一定会真正发现读英文文献的快感!(引用部分)&&我和这位作者有相同的体会,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可能有些困难,当你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之后,就会很快进入状态,并且感觉受益良多。&&(2)我们需要阅读什么样的文献?&虽然英文文献总体上水平比较高,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值得阅读,阅读文献的前提是能够检索到对你有价值的文献。第一步知道如何检索文献,现在学校的英文数据库平台很多,可以尝试检索和合理利用。当然机器检索不能完全找到和主题相关的文章,需要扩大检索范围,然后认真阅读摘要,筛选和自己工作相关的文献。第二步知道如何确定文章的价值,这和中文文献阅读具有相似之处,首先是重要期刊的文章,其次是著名学者的文章。例如在国家创新体系领域,Lundvall\Freeman\Nalson\OECD\Porter &等这些重要的作者和机构的文献是必读的,不仅要精读他们的经典文献,而且要追踪其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工作论文、讨论稿等。通过对重要作者的研究和经典文献的阅读能给你打开一扇门,让你进入一个由核心作者、相关作者、主要期刊和主要研究机构形成的学术网络。&&(3)阅读英文文献需要持之以恒&英文文献的阅读需要持之以恒。不只是为了写文章或者做项目才去检索和阅读文献,而是需要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这是选题和把握前沿领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当然,文献阅读的效果不会在短期内显现出来,不能说读了几篇英文文献就怎么样,但是当你把英文文献作为主要阅读对象时,可能会渐渐发生变化。&&有些中文文献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数据可靠性差、观点(判断)不可检验;方法运用存在缺陷;文献综述不全面等。对于多数社会科学而言我们最终还是要研究中国问题,中文文献是入门的基础,国内重要期刊的文章仍然需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果平时读得多了,自然会有感觉,找更高级别杂志的文章读。国外著名的科学家一般都有一个习惯,即每周都认真读1-2篇Science, Nature, Cell等高级别文章。这个习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而且Science对中国人是免费的!Nature中也有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即使没有密码之类,也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呀。临床的同志一定要读读The lancet和新英格兰杂志!这两本简直太经典了!&&NO.3如何阅读外文文献?&本人是学经济的.看了大量的外文文献.开始时也觉得效率低,不是单词不认识,而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后来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和大家共享.&&三步骤:&首先,通读各个小标题.通常英文文献都很长.拿来文献,先把各个小标题串一串.弄清楚内在的联系.&其次,跳进去读各个小标题内的内容.标注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在必要的段落标示出作者的观点.这是为了第三步做准备.&最后,跳出来,再把全文串一遍.根据做好的标示做好阅读摘要.&&这样就完成了.&&No.4【转帖:读外文文献的一点体会】&PS:一直不会看外文文献,学学人家。&&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确实也觉得外文的质量就是高(也有凑数的烂文章),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老板。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读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可能写得有点乱,凑合看吧,我们一起奋斗!!!&&NO.5 &abuck曰:&1、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这个问题重要吗?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献?&是否有人做过?&自己会怎么设计方法来解决?&&3、 A 通过图表,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 & B 图表说明什么问题?能否说明该问题&& & & & & 自己要得到这张图会用什么方法?&& & & & & 作者用的是什么方法?&& & & &C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吗?&&4、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假设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些方法是否符合论证命题的需要?&通过这个方法,你觉得大概能得到怎样的结果?&是否有能得到更好结果的方法或更加简单的方法?&他为什么这样设计试验?是怎么想到的?有什么创新?你为什么没有想到?&5、A这些设计能否满足需要?为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缺陷或进一步需要阐明的地方? 结 果分析统计方法有什么缺陷&B这些试验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每项试验都有什么意义?哪些是 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C如果是我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会得到什么结论?&&6、A 文章的结论是什么?和你想的差异在哪里?&B 结论可靠性如何?对原来的结论有什么支持或变化? 你如何评价?&C 讨论中是如何从已知的知识得到结论的&&7、A试验结果是否支持文章的结论 问题、设计、方法和讨论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达到目的的?有哪些哲学思想和技巧?&B 还有哪些不确定采用的是推测的地方?为什么不确定?我能否进一步确定?&C 文章是如何描述结果、如何解析图表趋势,论据如何组合,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8、和同类文献,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9、和以前的文献,作者思路上有什么变化,下一步是什么?我能否有进一步改进或者加入?&&10、别人还有哪些地方没做?要是我接着此方向继续做,哪些是在我所在工作条件下可以做的,哪些必须要做,哪些别人肯定比我做得更好更快?&&看introduction 回答问题1和2&看图片 回答问题3A&看结论和abstract 回答6A&再看图片 回答3B和3C&图片和结论相结合 回答6B和6C&阅读abstract和结果 回答问题4、5A和5C&比较结果和结论 回答7&比较以前的文献 回答6B和9&比较同类文献 回答8&回答7B和10&最后全部问题过一遍&
&&来自&&的投稿
关于文献不得不说的那点事~&&转自&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办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看了一大半的关于明史的书看完。下午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花半小时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晚上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凌晨2点,跟某同学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工作日平均会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孤独的滋味当然不好受,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要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孤独也是这样,偶尔偷得半日闲自己去看一场电影,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能自己和自己喝啤酒,后果当然完全不同。我以前跟一位曾经因为某政治事件而坐过牢的朋友聊天,他描述那几年被单独关押的生活,这样形容:度日如年,度年如日。
说得可真确切。
我曾在日记里大言不惭地写道:出于责任感,我承担了全世界的孤独。我的意思是,我不但孤独,而且我的孤独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里太女人;在学者里面太老粗,在老粗里面太学者;在文青里面太愤青,在愤青里面太文青;在中国人里面太西化,在外国人里面太中国....我觉得上帝把我派到人间,很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认同紊乱的心理实验。
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
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这句话的谦虚版说法是: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有时候也着急。我有有幸生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没有吃过多少苦,但是在我所经历过的痛苦中,没有什么比孤独更具有破坏力。这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还因为一个人思想总是需要通过碰撞来保持。长期的孤单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
总之你会担心,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但另一些时候,又惊咤于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还能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可见要把一个人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忍受的极限会是什么养的结果?& 让我告诉你,忍受是没有极限的。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情。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
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
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天气、季节、超市里的蔬菜价格、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说真正-打量它。当然还有书、报纸、电影电视、网络、DVD、CD,那里面有他人的生活、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音乐的美、知识的魔术、爱的可能性、令人愤怒的政治家...
我们九九八十一生都不可能穷尽这些道理、美、爱、魔术的一个小指甲盖,怎么还能抱怨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少。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事实求是的态度。就是说,它是自由。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叫《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
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我想自己终究是幸运的,不仅仅因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为我还挺结实的。总是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总还能在上帝他老人家数到&九&之前重新站起来,再看到眼前那个大海时,还是一样兴奋,欢天喜地地跳进去。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因为这种幸运,我原谅自己经受的挫折、孤单、原谅自己的敏感、焦虑和神经质,原谅上帝他老人家让X不喜欢我,让我不喜欢Y,让那么多人长得比我美,或者比我智慧,原谅他让我变老变胖。
因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质给了我: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地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学者中的老粗,老粗中的学者,知己真真难求……&&转自&
中国青年,请恋爱!
我写这样一篇文章不是因为我觉得我国光棍太多,想发出倡议造福大家,而是我觉得很多人理解错了&恋爱&的意思,以致搞不清自己为什么要恋爱。
可能是由于语言的关系,英语中表示&in relationship&的两个人叫&lovers&,台湾则将自己的另一半称为&牵手&,而中国把正在谈恋爱的男女通称&对象&。我们来想想平常都把&对象&一词用在哪里,受访者叫做&采访对象&,受害者称为&被害对象&,如果您硬要把您爱的女朋友称为&被爱对象&,好像是牵强了那么一点。不过您要是觉得没关系且您女朋友也不介意,那就叫吧。
前几天我表妹打电话跟我大大吐槽。她从华师大毕业后回到哈尔滨一所省重点高中当老师。由于我表妹已年届24,且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好工作&,每天给她&介绍对象&的人踏破门槛,让她不胜烦恼。但是看着周围一起工作的同学都在忙着相亲结婚装修房子,她又感到压力巨大,觉得过几年自己就嫁不出去了。
好笑的是,去年更有一位上海的同学追到哈尔滨,一再向她表示他是上海户口且家里在上海有三套房子,就是给他结婚准备的,我表妹如果能跟他,以后一定衣食无忧云云。
同类的&有房族求婚男&我的大学室友也遇到过。我自己也遇到过。我认为这不能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之大,我认识的人如此有限,就已经&发作率&这么高。这些男生不高不富也不帅,学历一般,工作一般,能力一般,他甚至都不是真的爱你,也不确定你爱他,他们唯一的筹码就是&我家在上海有套房,是给我结婚用的&,并且坚信自己的筹码足以制胜。
是什么使他们如此自信?接下来的故事让我找到了他们信心的来源。
我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天,一个亲戚家的阿姨给我打电话,问我知不知道上海郊县的房价现在怎样,我说阿姨我大学还没毕业呢哪可能知道房价怎样,不过我可以帮你问问。阿姨于是在电话那头感慨说还是女孩子好啊。我有点发懵,问&郊县房价&和&生女孩好&有什么关系,阿姨说,女孩家里不用给买房啊,男孩子就不一样了,没有房就没有女孩跟你结婚啊。
原来阿姨的儿子在上海工作,谈了女朋友结果黄了,因为他儿子没房。我说阿姨您别理她,因为没房子就分手的肯定不是什么好女孩,咱以后再找个好的。阿姨说现在女孩子都这么现实,不能怪人家,怪我们自己没先为儿子考虑周全。然后阿姨又劝我说,你以后也得长点心眼儿,不能被什么&爱情&冲昏头啊,没房子就没有保障啊,一定得找个在上海有房子的!
因为房子和你结婚的女生,爱的不是你,而是你的房子。然而很多男人有些本末倒置,认为自己有房子就能博得女孩的爱。他们似乎也不想要真爱,他们要的只是一个&镇宅之宝&。
我一直写上海,是因为我的生活圈子就在上海,没有别的地方可写,并不是说只有上海才存在这种现象。
拿哈尔滨来说,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可以称他为&无房&,因为他只是这个大集体中的一人,且足够代表性。&无房&从黑龙江某县来到哈尔滨读大学,谈了个女朋友,哈尔滨人,两人相处得还不错。&无房&的父母在县城里开一家小饭馆&&非常小,我去过,和复旦附近的&阿猫一条鱼&差不多大。楼下开饭馆,楼上住人。&无房&就在饭店的二楼小隔间里长大的。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投胎和遗传基因的重要性,父母就没房,你还指望他们给你买么!
后来&无房&上大学了,他爸妈攒了8万块钱在县里买了个小屋子,从饭店搬去楼房住了。毕业以后&无房&在哈尔滨某国企找到了工作,颇受领导赏识,干得风生水起。
去年我回家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无房&被女朋友甩了,我说因为没房吧?我妈说对啊,现在没房谁跟你啊。我说那女的真没眼光,&无房&是潜力股,将来肯定是有权有势的主儿。我妈说什么潜力不潜力,人家干什么跟你一起奋斗啊,直接找个有房有车事业有成的不是更省事么。
现在&无房&的爸妈把那个8万块钱买的房子卖了10万,又搬回饭店的小隔间里住了。但是10万块钱还是不够在哈尔滨付个首付的。于是&无房&的家又回到了全家无房的状态。
我在新加坡的时候,发现新加坡的男女很无趣,他们谈恋爱的时候就一起去夜店,去游乐场,去看8块钱一场的电影,去&All Chips&吃饭,一起赚钱存钱。谈到差不多了,就去见见父母然后领证。领完证两个人手牵手到政府部门去申请买房子。政府会给一点补贴,然后两人付个首付再每月还贷款。
这是个最最普通的东方恋爱模式。但在很多中国青年男女却是奢侈。我有个同学说&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已经不能奢谈&谈恋爱&了&。而这个&我们的年纪&不过是二十四五岁。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在赶着结婚生孩子,搞得我也有点慌,又不知道他们究竟在急什么。我有个女性朋友,她男朋友在美国读博士。两人一年才见一次面。她跟我说她男朋友每次跟她打电话都怂恿她辞掉工作拿F2签证去美国,然后在美国生个孩子,这样孩子就拿美国护照,这辈子就不用愁了。
她说有时候我觉得他很陌生,都忘了他长什么样了。不知为何他越来越现实,不像是以前谈恋爱时候的他了。而他今年才25岁。我的朋友说,但是她妈告诉她,这说明她的男朋友开始成熟了,变得可靠了。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把&成熟&等同于&现实&,等同于&算计&,等同于&掩埋理想&。
当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谈结婚,谈买房,谈生孩子,谈孩子生在哪,谈房子买在哪方便孩子将来上重点学校。
是什么让二十多岁的我们变得如此&成熟&呢?
有人说,怨体制。怨市场。怨炒房团。怨富二代。
人们在怨体制的同时,又都去考公务员。人们在怨市场的时候,又紧赶着多买两套房。人们在怨富二代官二代的时候,又时时遗憾自己的爹不姓薄。
女孩子们说,中国的男人太不体贴太不知道替女生考虑了。
男人们说,中国的女孩太现实太功利了。
其实是怨我们自己的心态。如果每个人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恋爱&这个问题,其实它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爱&就是志同道合,共同奋斗。你们可以谈人生,谈理想,谈工作,谈学习。值得谈的东西有很多。它无关乎房子、车,无关乎你爹是谁。
当然,我们可以谈房子,谈孩子,也一定要谈房子,谈孩子,但请不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恋爱&时的全部话题。
我相信没有爱情只有房子和孩子的婚姻是走不长的。如果你硬要问我,你说了半天,那你能解释解释为什么外国离婚率那么高,中国的离婚率却低呢?
因为外国人比较笨,脑子不转弯,她发现对方不爱自己了,就选择离婚。而我们,为了名分,为了房子,为了钱,可以容忍自己的另一半在外面乱搞。她住在一幢大房子里,她打,她吵,她闹,她拼命拼命挽回,但她不离婚。然而这并不能代表她爱他。她爱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他爱的是什么,她也不知道。
好像很久没人告诉过我们,什么是&爱&,该怎么&爱&,怎样才能留住&爱&,怎样才能让那份&爱&长久地保温。我听过一个笑话,说新婚之夜很多新人都是在床上数红包记账中度过的。在一笑而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想想,我们的心里,到底缺了些什么。一幢没有爱的别墅是空旷的,精致的墙纸和吊灯填补不了爱的缺失。
我忘了说,我表妹和那个男生的故事结尾是,表白的当晚,他和我表妹在哈尔滨一家&毛毛春饼&吃了一顿32块钱的晚餐,然后要求和我表妹AA制结账。
&&来自&&的投稿
我们可以谈房子,谈孩子,也一定要谈房子,谈孩子,但请不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恋爱”时的全部话题。
中国青年,请恋爱!
我写这样一篇文章不是因为我觉得我国光棍太多,想发出倡议造福大家,而是我觉得很多人理解错了&恋爱&的意思,以致搞不清自己为什么要恋爱。
可能是由于语言的关系,英语中表示&in relationship&的两个人叫&lovers&,台湾则将自己的另一半称为&牵手&,而中国把正在谈恋爱的男女通称&对象&。我们来想想平常都把&对象&一词用在哪里,受访者叫做&采访对象&,受害者称为&被害对象&,如果您硬要把您爱的女朋友称为&被爱对象&,好像是牵强了那么一点。不过您要是觉得没关系且您女朋友也不介意,那就叫吧。
前几天我表妹打电话跟我大大吐槽。她从华师大毕业后回到哈尔滨一所省重点高中当老师。由于我表妹已年届24,且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好工作&,每天给她&介绍对象&的人踏破门槛,让她不胜烦恼。但是看着周围一起工作的同学都在忙着相亲结婚装修房子,她又感到压力巨大,觉得过几年自己就嫁不出去了。
好笑的是,去年更有一位上海的同学追到哈尔滨,一再向她表示他是上海户口且家里在上海有三套房子,就是给他结婚准备的,我表妹如果能跟他,以后一定衣食无忧云云。
同类的&有房族求婚男&我的大学室友也遇到过。我自己也遇到过。我认为这不能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之大,我认识的人如此有限,就已经&发作率&这么高。这些男生不高不富也不帅,学历一般,工作一般,能力一般,他甚至都不是真的爱你,也不确定你爱他,他们唯一的筹码就是&我家在上海有套房,是给我结婚用的&,并且坚信自己的筹码足以制胜。
是什么使他们如此自信?接下来的故事让我找到了他们信心的来源。
我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天,一个亲戚家的阿姨给我打电话,问我知不知道上海郊县的房价现在怎样,我说阿姨我大学还没毕业呢哪可能知道房价怎样,不过我可以帮你问问。阿姨于是在电话那头感慨说还是女孩子好啊。我有点发懵,问&郊县房价&和&生女孩好&有什么关系,阿姨说,女孩家里不用给买房啊,男孩子就不一样了,没有房就没有女孩跟你结婚啊。
原来阿姨的儿子在上海工作,谈了女朋友结果黄了,因为他儿子没房。我说阿姨您别理她,因为没房子就分手的肯定不是什么好女孩,咱以后再找个好的。阿姨说现在女孩子都这么现实,不能怪人家,怪我们自己没先为儿子考虑周全。然后阿姨又劝我说,你以后也得长点心眼儿,不能被什么&爱情&冲昏头啊,没房子就没有保障啊,一定得找个在上海有房子的!
因为房子和你结婚的女生,爱的不是你,而是你的房子。然而很多男人有些本末倒置,认为自己有房子就能博得女孩的爱。他们似乎也不想要真爱,他们要的只是一个&镇宅之宝&。
我一直写上海,是因为我的生活圈子就在上海,没有别的地方可写,并不是说只有上海才存在这种现象。
拿哈尔滨来说,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可以称他为&无房&,因为他只是这个大集体中的一人,且足够代表性。&无房&从黑龙江某县来到哈尔滨读大学,谈了个女朋友,哈尔滨人,两人相处得还不错。&无房&的父母在县城里开一家小饭馆&&非常小,我去过,和复旦附近的&阿猫一条鱼&差不多大。楼下开饭馆,楼上住人。&无房&就在饭店的二楼小隔间里长大的。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投胎和遗传基因的重要性,父母就没房,你还指望他们给你买么!
后来&无房&上大学了,他爸妈攒了8万块钱在县里买了个小屋子,从饭店搬去楼房住了。毕业以后&无房&在哈尔滨某国企找到了工作,颇受领导赏识,干得风生水起。
去年我回家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无房&被女朋友甩了,我说因为没房吧?我妈说对啊,现在没房谁跟你啊。我说那女的真没眼光,&无房&是潜力股,将来肯定是有权有势的主儿。我妈说什么潜力不潜力,人家干什么跟你一起奋斗啊,直接找个有房有车事业有成的不是更省事么。
现在&无房&的爸妈把那个8万块钱买的房子卖了10万,又搬回饭店的小隔间里住了。但是10万块钱还是不够在哈尔滨付个首付的。于是&无房&的家又回到了全家无房的状态。
我在新加坡的时候,发现新加坡的男女很无趣,他们谈恋爱的时候就一起去夜店,去游乐场,去看8块钱一场的电影,去&All Chips&吃饭,一起赚钱存钱。谈到差不多了,就去见见父母然后领证。领完证两个人手牵手到政府部门去申请买房子。政府会给一点补贴,然后两人付个首付再每月还贷款。
这是个最最普通的东方恋爱模式。但在很多中国青年男女却是奢侈。我有个同学说&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已经不能奢谈&谈恋爱&了&。而这个&我们的年纪&不过是二十四五岁。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在赶着结婚生孩子,搞得我也有点慌,又不知道他们究竟在急什么。我有个女性朋友,她男朋友在美国读博士。两人一年才见一次面。她跟我说她男朋友每次跟她打电话都怂恿她辞掉工作拿F2签证去美国,然后在美国生个孩子,这样孩子就拿美国护照,这辈子就不用愁了。
她说有时候我觉得他很陌生,都忘了他长什么样了。不知为何他越来越现实,不像是以前谈恋爱时候的他了。而他今年才25岁。我的朋友说,但是她妈告诉她,这说明她的男朋友开始成熟了,变得可靠了。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把&成熟&等同于&现实&,等同于&算计&,等同于&掩埋理想&。
当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谈结婚,谈买房,谈生孩子,谈孩子生在哪,谈房子买在哪方便孩子将来上重点学校。
是什么让二十多岁的我们变得如此&成熟&呢?
有人说,怨体制。怨市场。怨炒房团。怨富二代。
人们在怨体制的同时,又都去考公务员。人们在怨市场的时候,又紧赶着多买两套房。人们在怨富二代官二代的时候,又时时遗憾自己的爹不姓薄。
女孩子们说,中国的男人太不体贴太不知道替女生考虑了。
男人们说,中国的女孩太现实太功利了。
其实是怨我们自己的心态。如果每个人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恋爱&这个问题,其实它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爱&就是志同道合,共同奋斗。你们可以谈人生,谈理想,谈工作,谈学习。值得谈的东西有很多。它无关乎房子、车,无关乎你爹是谁。
当然,我们可以谈房子,谈孩子,也一定要谈房子,谈孩子,但请不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恋爱&时的全部话题。
我相信没有爱情只有房子和孩子的婚姻是走不长的。如果你硬要问我,你说了半天,那你能解释解释为什么外国离婚率那么高,中国的离婚率却低呢?
因为外国人比较笨,脑子不转弯,她发现对方不爱自己了,就选择离婚。而我们,为了名分,为了房子,为了钱,可以容忍自己的另一半在外面乱搞。她住在一幢大房子里,她打,她吵,她闹,她拼命拼命挽回,但她不离婚。然而这并不能代表她爱他。她爱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他爱的是什么,她也不知道。
好像很久没人告诉过我们,什么是&爱&,该怎么&爱&,怎样才能留住&爱&,怎样才能让那份&爱&长久地保温。我听过一个笑话,说新婚之夜很多新人都是在床上数红包记账中度过的。在一笑而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想想,我们的心里,到底缺了些什么。一幢没有爱的别墅是空旷的,精致的墙纸和吊灯填补不了爱的缺失。
我忘了说,我表妹和那个男生的故事结尾是,表白的当晚,他和我表妹在哈尔滨一家&毛毛春饼&吃了一顿32块钱的晚餐,然后要求和我表妹AA制结账。
&&来自&&的投稿
我们可以谈房子,谈孩子,也一定要谈房子,谈孩子,但请不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恋爱”时的全部话题。
漫说大学——钱理群
今天看到在座的诸位大学生们,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四十八年前的事。四十八年前我十七岁,考取了北大中文系,也是非常的兴奋,同时也有点惶惑。我想,这是跟诸位上大学的心情是一样的。上大学对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当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诸位同学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一、大学时代:人生的盛夏&
为什么说这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呢?根据我的经验,十六岁到二十六岁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十六岁以前什么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赖于父母和老师,十六岁以后就开始独立了,二十六岁以后就开始考虑结婚啊、生孩子啊这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时间就不多了。而这十六岁到二十六岁十年之间,大学四年又是最独立,最自由的。当然如果你想延长的话,你还可以考研究生,将这四年再延长一下。如何不虚度人生中这最自由的、最没有负担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四年的时间,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大学之不同于中学,最根本的转变在于:中学时你是未成年人,对你的要求很简单,你只要听老师的、听父母的,按照他们的安排去生活就行了;到了大学你就是公民了,可以享受公民的权利,但又不到尽公民义务的时候。中学生和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学生是被动地受教育,而大学生是主动地受教育。当然在大学你还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听从课程的安排,那是国家教育对你们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由地设计和发展自己。有同学给我写信说我考上大学了,满怀希望进大学,结果一上课就觉得老师的课不怎么样,对老师不满意。我觉得其实每个大学都有一些不太好的老师,北大也一样!不可能所有课都是好的。中学老师不太好的话,会影响你的高考。但是在大学里,关键在你自己,时间是属于你的,空间是属于你的,你自己来掌握自己,自己来学习。不必像中学那样仅仅依赖老师,需要自己独立自主,自我设计。&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学是干什么的?你到大学来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我想起了周作人的一个很基本的观点:一个人的成长一切都顺其自然。他说人的生命就像自然的四季:小学和中学是人生的春天;大学是人生的夏天,即盛夏季节;毕业后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到了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人生的季节跟自然的季节是一样的,春天该做春天的事,夏天该做夏天的事。自然季节不能颠倒,人生季节同样不能颠倒。而现在的问题恰好是人生的季节颠倒了。我在北京老看见那些老大妈在那里扭秧歌,扭得非常起劲。按说这时候不应该再扭秧歌,是因为她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扭过秧歌,所以到老了就要扭秧歌,而且扭得非常投入、非常狂。我有时候就在想,&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可以的,如果&老夫&没完没了地在那里&狂&就不对了,到处都在跳就不大正常了。现在是老年人狂,相反,少年却是少年老成。这就出了大问题。所以我经常对北大的学生讲:&你此时不狂更待何时?&这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按照我的观点,儿童就是玩,没别的事,如果让儿童去救国,那有点荒唐。首先在大人方面是失职,没有把国家治理好,让儿童来救国;而对儿童来说是越权,因为这不是他的权利,不是他的事。但现在的中国经常发生这种人生季节颠倒的事。&
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主要该干什么?这又让我想起还是四十八年前我刚进北大一年级的时候,中文系给我们开了一个迎新晚会,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温小玉师姐说过一句话:祝贺你们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就要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爱情这东西可遇不可求,你不要为爱情而爱情,拼命求也不行。现在好多年轻人赶时髦,为时髦而求爱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万不要放掉,这是我们过来人的教训。我在大学,其实是在中学就遇到了非常喜欢的女孩子,但是不敢,另外当时我是书呆子,就知道一门心思读书,懵懵懂懂不知道这就是爱情。所以大学里如果遇到了真正纯真的爱情就不要放弃。知识、友谊和爱情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是美的!友谊是美的!爱情是美的!大学期间同学的友谊是最可珍贵的,因为这种友谊是超功利的、纯真的友谊,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说实在话,进入社会之后,那种朋友关系就多多少少有些变味了,多少有利益的考虑。你们可能体会不到,我们都是过来人,现在我们大学同学喜欢聚会就是回忆当年那种纯洁的、天真无邪的友谊。一生能够有这样的友谊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所以我说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因为你追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记得作家谌容有篇小说叫《减去十年》,如果我可以减去十年或二十年,如果现在是当时的话,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去追求知识、友谊和爱情。因为这是我们年轻人的权利!&
二、&立人&之本:打好两个底子&
我们还要问的是,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通常说大学是培养专家的。你在大学里是学得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以后一方面可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也是谋生的手段。我想对谋生这类问题我们不必回避。鲁迅早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们求学有这种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识,成为专家,以后可以谋生。
但是人不仅仅要有功利目的,他还要有更大、更高的一个目标,一个精神目标。我们所确定的上大学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有人文关怀的人。人文关怀是指人的精神问题。具体地说,你在大学时要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二、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在这几者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健全的关系?思考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人文关怀。这样才会建立起自己的一种精神信念,以至于信仰,才能为你一辈子的安身立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问题大学期间解决不了,研究生阶段也一定要解决,因为这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问题。同时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性情,锻炼自己的性格,发展自己的爱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大学的根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是&立人&。所以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底子。首先是专业基础的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变化非常快,你将来工作需要应用的知识不是大学都能给你的。尤其是自然科学,你一年级学的某些东西到了四年级就有可能过时了,知识的发展太快了。因此,大学的任务不是给你提供在工作中具体应用的知识,那是需要随时更新的,大学是给你打基础的,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今后的社会发展快,人的职业变化也很快。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你大学学物理你就一辈子搞物理,你很可能做别的事情。你在大学就必须打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和终生学习的基础,这是一个底子。第二个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就是刚刚我提到的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这两个底子打好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就像李玉和对她妈妈说的:&有妈这碗酒垫底,儿子什么都能对付&。大学里这两个底子打好了,那么走到哪里你都能够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前面说过,大学里要追求知识、友谊和爱情。我在这里侧重谈一谈该怎么求知识,怎么读书的问题。关于读书,周氏兄弟有两个出人意外却意味深长的比喻。鲁迅说:&读书如赌博&。就像今天爱打麻将的人,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还继续打。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而读书也一样,每一页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如果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被称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读书也一样,要为读书而读书,要超功利,就是为了好玩,去追求读书的无穷趣味。周作人也有一个比方,他说:&读书就像烟鬼抽烟&。爱抽烟的人是手嘴闲空就觉得无聊,而且真正的烟鬼不在抽,而是在于进入那种烟雾飘渺的境界。读书也是这样,就在那种读书的境界&&它是其乐无穷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把这如此有趣如此让人神往的读书变得如此功利、如此的累,让学生害怕读书。我想同学们在中学里都是深有体会的:一见到书就头痛,其实要是我一见到书就高兴,就兴奋。中学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读书变成最乏味的读书,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现在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应从中学那种压抑的、苦不堪言的读书中解放出来,真正为趣味而读书,为读书而读书,起码不要再为考试去读书。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读书是为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好玩!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洋洋、满头大汗,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问&&这位女同学也很著名,就是后来的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搞逻辑学?&&为了好玩!&金先生答道,在座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鲜。其实&好玩&二个字,是道出了一切读书、一切研究的真谛的。&
还有一个问题:读什么书?读书的范围,这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更现实的、更具体的问题。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也就是课外的书。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对于别人、别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周作人也自称是杂家,他主张大家要开拓自己的阅读范围,要读点专业之外的书。&
这里我想着重地谈一谈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知识分子说:&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所谓巨人都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那时候的巨人像达芬奇这些人,不仅是会四、五种外语,而且在几个专业上都同时发出灿烂的光辉。恩格斯说:&他们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这使他们的性格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在&五四&时期也是这样,&五四&开创的新文化的重要传统就是文理交融。比如鲁迅和郭沫若原本是学医的,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还有好多著名的科学家最初都是写小说、诗歌的,像著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他的一篇小说就被鲁迅收入新文学大系,有相当高的水平;还有著名的建筑学家杨钟健先生、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丁西林是北大第一个开设《普通物理学》的教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戏剧家。大家都熟悉、都羡慕的杨振宁、邓稼先,他们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人们在回忆他们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在一棵大树底下背诵古典诗词的画面,他们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前几年我看了几篇杨振宁先生关于美学和外国文学的论文,谈得非常到位,造诣很高。在这里我不妨谈谈我的大哥钱宁&&著名的科学院院士、黄河泥沙专家。我大哥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大家可能注意到我有一部关于曹禺的研究著作,最早告诉我曹禺还有《原野》这部戏剧的就是我大哥。他对《红楼梦》很有研究,我在他面前自叹不如。他对《红楼梦》的热爱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在临死之前他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富于浪漫主义的想法&&建立与&红学&相媲美的&黄学&,研究黄河文化。这样的一种想象力、这样的气魄让我非常佩服。自然科学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一定是与人文交融的。那是一种科学的大境界!&
我们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到第三代自然科学家,他们都是在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问题是到了49年以后,由于这种文、理、工、医、农的合校大学体制的改变,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学生知识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狭窄。现在有些学者的精神气质、气度、精神修养上与前辈学者有距离,而这个距离不是临时努力读书能够弥补的。精神气质差异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在于缺少文理交融的境界。在一般情况下,学理科的人缺少文学的修养,缺少哲学的修养显不出他有什么缺欠。反过来一般学文学的人不懂自然科学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学理工的有没有文学修养和学文学的人有没有自然科学的修养就会显出高低了。知识结构的背后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问题,而一个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的精神境界。&
理科学生首先要成为专业的人才,这个门槛是不容易进的。相对来说,学文科的是考试难,进了大学要毕业非常容易。而学理科的就不行,入学难,毕业的门槛也很高,理科的学生真正要把专业的知识学到手是非常难的――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懂理科,所以把理科看得很神圣。学理科确实可以把一个人带到一个陌生的全新的世界,但是如果你把眼光完全局限在专业范围内,发展到极端就容易把自己的专业技术的世界看作是唯一的世界,惟知专业而不知其他。这样就把一个人的精神天地局限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知识面越来越窄,兴趣越来越单调,生活越来越枯燥,这是很多理科学生都会经历的过程。这个时候你的精神就会平庸化、冷漠化!大家可以发现这几年出现的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发生在理科学生身上的居多,一个就是清华大学学生的&硫酸伤熊&事件,还有一个北大的高材生到了美国枪杀自己的导师。这都发生在理科学生身上,引起我长久的思考。这些学生在专业上已经很好了,但是由于知识的狭窄导致精神上的冷漠化,缺少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爱。当然这个问题文科生不是不存在,但理科学生更容易把技术看作是一切,这样实际上就把专业功利化、把个人工具化了,就成为了专业知识的奴隶。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现代科学技术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对于理科学生来说首先要进入专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要做本专业的第一流的人才。但同时要走出专业,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里,要看到专业技术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对于理科的学生这个问题格外重要:就是你在丰富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不然你就是奴隶!&
在座的还有许多学外语的同学,在这里我还要对你们做一点忠告。我发现这些年外语学习越来越技术化、工具化,学外语就是学语言,缺少了对文化的学习。学英语、学俄语恰好缺少对英国、俄国的文化、文学的必要修养,这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曾经为北大外语系硕士生考试出我们专业的考试题,我就发现最简单的题他们都做不出来,连胡风是什么人都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职业的危机,随着外语教育的发展,以后说外语对年轻一代是越来越寻常的事,如果你仅仅是把语言说得流利,而不懂得语言背后的文化,你就失去了优势。特别是到外国去留学,仅仅会外语有什么用处,仅仅是语言好形成不了你的优势,因为别人的语言也会很好。学语言也不是多难的事情,在学校里打好了基础,在外国呆几年,语言也会好得很。所以你必须要有文化,你学俄语,就必须对俄国的文化、文学有很高的修养。学语言的同学不要把你的专业就变成单纯地学语言,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背后的文学,否则你同样成为一个工具。当年周作人就说:&不能只盯着英语文学,我们还有德、法,还有朝鲜、蒙古&。这就是世界眼光,尤其就全球化以后的发展大趋势来看,我们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学语言的人不仅要精通一种语言,还要旁通几种语言,这需要一种更开阔的视野。&
因此所谓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实际上是如何设计自我的知识结构的问题。大学期间自我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识结构的设计。周作人对知识结构的设计能给我们很大启发,他说:我们的知识要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认识人自己。要围绕着认识人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周作人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来读书:第一,要了解作为个体的人,因此应学习生理学(首先是性知识)、心理学、医学知识;第二、要认识人类就应该学习生物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第三、要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要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知识。第四、&关于科学基本&,要学习数学与哲学;第五、&关于艺术&要学习神话学、童话学、文学、艺术及艺术史。他说的这些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略知一二。既精通一门,同时又是一个杂家,周作人提出的这一点并不是做不到的。&
那么在大学期间我们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怎样打基础呢?我有这有这样一个看法,提供给大家参考。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都必须学好几门最基础的课程。一个是语言,包括中文和外语,这是所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基础。顺便说一下,这些年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的学习,你们的外语水平都比我强得多了,我非常羡慕。但是却忽略了对中文的学习,包括许多学中文的学生甚至到了博士阶段还有文章写不通,经常出现文字、标点的错误。有一些学生外文非常好,中文非常差,这样一个偏倚就可能失去母语,造成母语的危机。这是一个令人非常焦虑的问题。越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问题越严重。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同时要通一门或者两门外文,不能偏废。在注意语言的同时,还有两门学科的修养值得注意。一个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的思维对人很重要,无论你是学理的还是学文的,都要用哲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有没有哲学思维是很重要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数学,数学和哲学都是最基础的学科,也同样关系着人的思维问题。当然,不同的专业对数学和哲学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学经济学的人,必须有很高的数学修养。对学中文的人,数学修养虽然不必那么高,但是你也要有一定的修养,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打好一个语言、哲学与数学的底子。这是关系到你的终生学习与终生发展的基础。&
第二方面,必须打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底子。我认为在专业学习上要注意两个要点。一个是要读经典著作。文化讲起来非常玄、非常复杂,其实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经典著作生发出来的。就我所知道的中国古典文学而言,中国早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国的文史哲、中国的文化其实都是从几本书生发出来的,就是《论语》、《庄子》、《老子》这几本书,看起来很简单,但以后的中国文化就是由这些原典生发开来的。我带研究生,尽管学的是现代文学,我也要求他们好好地读《论语》,读《庄子》,读《老子》,有时间还要读《史记》,学文学的要读《文心雕龙》,就这么几本书,并不多。当然,这属于补课,按说这几本书,在大学期间就要下功夫好好地读,把它读得比较熟。读的时候最好读白本,读原文,千万不要去读别人的解释。必要的时候看一点点注释,主要应该面对白本原文、面对原著,你反复读,读多了自然就通了。有这个以后你的学术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我的专业&&现代文学而言,我就要求学生主要要读三个人的著作:鲁迅、周作人、胡适。把这三个人掌握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你就拎起来了,因为他们是领军人物。专业学习要精读几本书,几本经典著作,在这几本经典著作上必须下足够功夫,把它读熟读深读透。这是专业学习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通过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学习,掌握住专业学习的方法。这样在专业方面,你既打了基础,有经典著作做底子,同时又掌握了方法,那么以后你就可以去不断深造了。我刚才说过理科学生也要学文,那么学什么呢?我也主张读几本经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几个原点性的作家、作为这个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他这个民族是家喻户晓的。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到这些原点性作家这里来寻找思想资源。比如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所有的俄国人都读托尔斯泰、所有的德国人都读歌德,每个民族都有几个这样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这些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是这个民族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了解的,也是这个民族的知识的基础、精神的基础、精神的依靠。具体到我们民族,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大体可以读这样几本书:首先是《论语》、《庄子》,因为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头。第二,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就必须读《诗经》、《楚辞》,还要读唐诗。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潮时期,唐诗是我们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学,它体现了最健全、最丰富的人性与民族精神。第三是《红楼梦》。这是总结式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第四个是鲁迅,他是开现代文学先河的。我觉得理工科学生即使时间不够,也应该在以上所谈的那四五个至少一两个方面认真读一点经典著作。我建议开这样的全校性选修课,你们修这样一两门课。有这样一个底子,对你以后的发展很有益处。&
第三方面,要博览群书。要学陶渊明的经验&&&好读书不求甚解&,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随便翻翻&,开卷有益,不求甚解。在北大有无数的讲座,我鼓励我的学生都去听讲座,听多了你就不一样了。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听课的有一半的是旁听的。课堂上老师姑妄讲之,学生姑妄听之。你睡着了也不要紧,懵懵懂懂也听到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就能让你受益无穷。我们曾经开玩笑,也是北大人比较自豪的一点,说&我们的学生就是四年睡在寝室里不起床,他听也听够了。&因为那地方信息广泛,什么消息、什么人都有,听够了出去就可以吹牛。你不要看是北大学生就怕他,他虽然什么东西都知道一点,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听来的。他虽然不求甚解,但他知道一点儿就比你高明。所以你们每个人底子打好了,然后就博览群书,知识有的是读来的,有的是听来的。人才是熏陶出来的,是不经意之间熏出来的,不是故意培养出来的。我做王瑶先生的学生,王先生从来不正儿八经给我们上课,就是把我们带到他客厅沙发上胡吹乱侃,王瑶先生喜欢抽烟斗,我们就是被王先生用烟斗熏出来的。我现在也是这么带学生,我想到什么问题了,就让学生到我家的客厅来和他们聊天,在聊天中让学生受益。真正的学习就是这样,一边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基本的经典读熟、读深、读透,一边博览群书,不求甚解,对什么都有兴趣,尽量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这两方面努力,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如果你还有兴趣,那么就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就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博士生在专的基础上还要博。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三,沉潜十年:最诚恳的希望&
我还要讲一个问题,读书、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这些年大家都不谈献身了,但是根据我的体会你真正想读好书,想搞好研究,必须要有献身精神。我至今还记得王瑶先生在我刚刚入学作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对我说:&钱理群,一进校你先给我算一个数学题:时间是个衡量,对于任何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常识&&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这二十四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这方面花得多了,另一方面就有所损失。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不能求全。&讲通俗点,天下好事不能一个人占了。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想把好事占全,样样都不肯损失。你要取得学习上的成功、研究上的成功,必须有大量的付出,时间、精力、体力、脑力,必须有所牺牲,少玩点甚至是少睡点觉,更没有时间来打扮自己。你打扮自己的时间多了,读书的时间就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怎么安排时间,我没有一个价值判断。你打扮自己、你整天玩,那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不能说读书一定就比玩好。不过你要想清楚,这边花得多那边就有损失,你打扮的时间、玩的时间多了,那就会影响读书。想多读书就不要过分想去玩、去打扮自己。这背后有一个如何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既要物质的充分满足又要精神的充分满足,那是一种理论的说法,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说法,或者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合理角度说的,落实到个人是比较难实现的。我认为落实到个人物质首先是第一的,所以鲁迅先生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他说得很清楚,生存、温饱是物质方面的,发展是精神方面的。在物质生活没有基本保证之前是谈不上精神的发展的。过去我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要安贫乐道,这是一种骗人的东西,千万不要上当。要你安贫乐道的人自己在那里挥霍,我们不能安贫,我们基本的物质要求要满足,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
但是你基本的物质权利得到保证了,比如你已经有助学金了,你已经基本吃饱了,你有教室,有宿舍让你住下来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那各位同学就应该考虑如何设计、安排自己今后的一生,并为此做好准备。如果你一门心思去追求物质也可以,但你就不要想精神方面要怎么样,不要喊&我痛苦啦!我痛苦啦!&有人在全心赚钱,同时又在想&我空虚&&&你不要空虚,你就是要追求享乐那就这样做好了,不必要求全。将物质要求作为人生的主要追求,那你精神方面一定有损失,这是肯定的。我对自己也有设计:第一,我的物资生活水平要在中等,最好要在中上水平。比方我需要有宽敞的书房,这不仅是一间书房的问题,这是一个精神空间的问题。我就希望有比较大一点的房子,这就与我的精神自由性联系在一起。但具备了这样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以后,就不能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因为我要求我的精神生活是第一流的。我不能同时要求精神是一流的,物质也是一流的,我不能跟大款比,那我心理永远不平衡。所以我觉得同学们应该考虑好,如果你决心偏重于精神追求,在物质上就必须有牺牲,当然前提是基本物质要求要有保证。在基本物质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你就不能拼命去追求那些东西了,这一方面你得看淡一点。有所得必有所失,这不是阿Q精神。面对大款我并不羡慕他们,但我也不鄙弃他们,他们有他们的价值,有他的追求。只要你是诚实劳动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东西,我尊敬你,但是我和你不一样,我追求的是精神。我讲的献身精神不是像过去讲的那样,什么物质也不要只是去献身,我不是这个意思。现在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得无厌,什么都想得全,恨不得什么都是第一流的,稍有一点不满就牢骚满腹,我见过很多同学都有这种问题,这是不行的。这是你做的选择,有所得就有所失,有所失反过来才又会有所得。&
另外在学习上,必须要潜下来,我一再跟学生说:&要沉潜下来&。我有一个对我的研究生的讲话,这个讲话后来整理成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沉潜十年》。&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要沉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我觉得很多大学生,包括北大的学生都面临很多诱惑。北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诱惑太多,因为有北大的优势要赚钱非常容易。我想烟台诱惑少一点,这是你们的优势。还有就是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多北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非常兴奋,充满种种幻想。一年级的时候混混沌沌的,到了二三年级就觉得自己失去目标了,没意思了。看看周围同学不断有人去经商,去赚钱,羡慕得不得了。再看到有人玩得非常痛快,也羡慕得不得了,所以受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懒惰。现在大学生的致命弱点就是懒惰&&北大有所谓&九三学社&的说法:早上九点起床,下午三点起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门心思想赚钱,一门心思想这样那样。有的人非常热心地做社会工作,我不反对做社会工作,但有的人目的性极强,过早地把精力分散了,就无法沉下来,缺少长远的眼光,追求一时一地的成功。同学们要记住你现在是人生的准备阶段,还不是参与现实,还不是赚钱的时候。当然你做勤工俭学是必要的,也是应该提倡的,但是你不能在大学期间只忙于赚钱,要不然以后你会后悔的。因为你一生之中只有这四年是独立自由的,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的,赚钱以后有的时间赚,从政以后有的时间搞。这四年你不抓紧时间,不好好读书,受种种诱惑,图一时之利,放弃了长远的追求,底子打不好,以后是要吃大亏的,会悔之莫及。&
我跟我的学生谈得非常坦率,我说:我们讲功利的话,不讲大道理。在我们中国这个社会有三种人混得好。第一种人,家里有背景,他可以不好好读书。但他也有危险,当背景出了问题,就不行了。最后一切还得靠自己。第二种人,就是没有道德原则的人,为达到目的,无论红道、黑道还是黄道,他都干。但对于受过教育的人,毫无道德原则的什么事都干,应该是于心不甘的吧。第三种能站住的人就是有真本领的人,社会需要,公司需要,学校也需要。所以既没好爸爸,又有良心有自己道德底线的人,只有一条路&&就是有真本事。真本事不是靠一时一地的混一混,而是要把自己的基础打扎实。今后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社会,是一个发展极其迅速的社会。在这种发展迅速、变化极快、知识更新极快的社会,你要不断地变动自己的工作,这就靠你们的真本事。大家要从自己一生发展的长远考虑,就是讲功利也要讲长远的功利,不能从短时的功利考虑。我们不必回避功利,人活着自然会有功利的问题。大家应该抓好自己的这四年时间,把自己的底子打好。这样,你才会适应这个迅疾万变的社会。&沉潜十年&就是这个意思。现在不要急着去表现自己,急忙去参与各种事。沉下来,十年后你再听我说话,这才是好汉!因此,你必须有定力,不管周围怎么样,不管同寝室的人怎么样,人各有志,不管别人怎么做生意,不管别人在干什么,你自己心里有数&&我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把底子打好。要着眼于自己的长远发展,着眼于自己的、也是国际、民族的长远利益,扎扎实实,不为周围环境所动,埋头读书,思考人生、中国以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这样沉潜十年。从整个国家来说,也需要这样一代人。我把希望寄托在十年后发表自己意见的那一批人身上,我关注他们,或许他们才真正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在这一批人身上,而不在现在表演得很起劲的一些人,那是昙花一现!沉潜十年,这是我对大家最大、最诚恳的希望。&
在沉潜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著作的时候,会面临两个难关:第一,面对经典你进不进得去。你读《庄子》、《论语》、《楚辞》、《诗经》,甚至读鲁迅,都有这个问题。所谓进不进得去是讲两个障碍,第一就是文字关。现在中文系许多学生古文都读不通了,标点都不会点了,那你还谈什么进去,这就是文字关。还有更难的,中国的文化是讲感悟、讲缘分的。你读得滚瓜烂熟却不一定悟得到,找不到它的底蕴,体会不到它的神韵,也就无缘。有的人就是把《论语》、《孟子》都背下来了,但你听他讲起来还是隔的,所以很难进去。进去以后更难的就是出来的问题,因为东西方传统文化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博大精深。在你没读懂的时候你可以对它指指点点,你读得越懂就越佩服它,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你就被他俘虏了,跳不出来了;这样,你就失去了自我,还不如不进去的好。&
我现在就面临这个问题。有人问我:&钱先生,您和鲁迅是什么关系?&我说了三句话:第一、我敢说我进去了。进去很不简单啊,这是很高的自我评价;第二、我部分地跳出来了;第三、没有根本地跳出来。所以有人说&钱理群走在鲁迅的阴影下&。不是我不想跳,我当然想能跳出来超越鲁迅,能成为鲁迅的对手&&那是什么境界啊!所有的学者都向往这样一个境界。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学力量,没有足够的思想力量,没有足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跳不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你失去了自我,所以这是更难的一点。记得当年闻一多先生去世的时候郭沫若对他的一个评价:&闻先生终于进去了!但是闻先生刚刚出来的时候就被国民党杀害了。这是&千古文章未尽才&。&我们讲&沉潜&也面临这个问题:你怎么&进去&又怎么&出来&。这是非常困难的,大家对这样的前景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把它简单化。否则你沉了一年又进不去,觉得很苦就退出来了。更不能&三分钟热度&,受到某种刺激,比如说今天听了我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兴奋了,明天就进图书馆了,进了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或者遇到了&拦路虎&,啃不下去了,或者看到别人都玩得很痛快,觉得自己这么苦读,有点划不来,就不干了。这样不行,不能知难而退,要知难而进,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沉潜&就要有一种韧性精神。鲁迅曾经谈到天津的&青皮&,也就是一些小无赖,给人搬行李,他要两块钱,你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还说要两块,对他说道路近,他还是咬死说要两块,你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块。鲁迅说:&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就是你认准一个目标,比如说我要沉下来读书,那就死咬住不放,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失败,都不动摇,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叫认死理,拼死劲&&听说山东汉子就有这样的传统,你们的父老乡亲中就有这样的人,在我看来,要干成一件事,要干出个模样,就得有这样的精神,有这股劲头。这看起来有点傻,但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傻劲,而现在的人都太聪明了。但不要忘了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聪明反被聪明误&,我看到某些聪明人,特别是年轻的聪明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杞人之忧。当然,我也没有意思要将沉下来读书、思考这样的选择绝对化,神圣化,好象非得如此不可。我希望大家沉潜十年,不是说不沉潜十年这个学生就不行了,人各有志,是不必也不能强求的。但你如果有志于此,那我就希望你沉潜十年,你实在沉潜不了,那也就罢了,但是你得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事去做,找到适合你自己的生存方式。&
四、读书之乐:以婴儿的眼睛去发现&
话又说回来,读书是不是就只是苦呢?如果只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那我在这里号召大家吃苦我就不讲道德了。世上真正的学术,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是非常愉快的。现在我讲学术的另外一个方面。这话要从我读中学时说起。我读中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很受老师宠爱,品学兼优。我高中毕业的时候,语文老师劝我学文学,数学老师劝我学数学,当然后来我学了文学。高考时用今天的话说&非常牛&,所以我报考了取分最高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学校让我向全校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讲一讲为什么学习成绩这么好。我是南师大附中的学生,我的经验现在在南师大附中还很有影响,我们学校的同学老师到现在还记得我的经验。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说:&学习好的关键原因是有兴趣,要把每一课当作精神享受,当作精神探险。我每次上课之前都怀着很大期待感、好奇心:这一堂课老师会带着我们去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新大陆?我上课之前都作预习,比如今天讲语文我会先看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怀着一种好奇心去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刷机需要多长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