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开店的话一定会被泄露个人隐私泄露案例吗?

我今天真实体会到了隐私被泄露的感觉
· 142 天前 · 5533 次点击
前几天在国内某搜索引擎搜索了一款车型。
今天接到电话 问我是不是在考虑这款车 blahblah。
我的的确确跑了几家 4S 店 但确定一定留的电话都是另外一个号码。
然后我回到家 我看了一下手机和电脑都未登录这家搜索引擎的账户(但一两个月前登录过)
所以这样一来 大家会觉得是什么环节暴露我的电话呢?
23 回复 &| &直到
03:25:18 +08:00
& &142 天前 via iPhone
记得之前讨论过运营商层面也有可能泄露
& &142 天前 via iPhone
银行都可以泄露更何况运营商了,保险一个身份证号码都可以查到存款的世界
& &142 天前
运营商工作人员贩卖隐私央视都报道过好多了
与人接触的任何环节都会泄漏
& &142 天前 via iPhone
开车在路口开了几次高德地图,到目的地的时候收到
[滴滴顺风车] 附近 40 位乘客等你顺路同行;注册顺风车车主,提交后 7 日内完成首单奖 30 元。
& &142 天前 via Android
& &142 天前 via iPhone
买车后一堆电话推销股票、卖房的
& &142 天前 via Android
上次心血来潮百度搜了下加拿大留学,然后,然后那些小说网站上面的广告好多和加拿大留学有关:-P
& &142 天前 via iPhone
@ 这个是按照 cookies 自动展示 Google 也一样 不过可以自己关闭
& &142 天前 via Android
@ +1,我也正想说是 cookie,cookie 能储存很多数据在本地,现在网站基本会抓取 cookie 来判断用户感兴趣的东西。举个例子,在 taobao 搜内衣,在其他网页的 taobao 广告全是内衣推荐,然后你清除浏览器 cookie 后再去看那个弹窗就没你之前搜索的推荐了。不过 cookie 也会有生存时间,时间结束后会自动清除。至于手机号码泄露这事,很无奈,从注册网站、填快递单诸如此类就已经泄露了,现在都是大数据分析,很容易就能知道了。
& &142 天前 via Android
运营商环节:IMEI,IDFA,cellphone,这些人家都有 map 上的,同时你的流量信息也是有的;
SDK 厂商环节:上面那些同样有,甚至定位信息都有;
手机厂商环节:某些带所谓智能生活的手机,比如某米,文本挖掘,图像识别,这些都嵌在系统层面了,当然人家不会为了那点钱卖信息,人家自用就行
& &142 天前
如果是用流量的话:
& &142 天前 via Android
所以每次谈隐私时总有人跳出来,说隐私早被泄露完了,无所谓了。我都是呵呵的态度,开心就好
& &142 天前
搜索引擎环节,我觉得但凡曾经登录过,之后都会被关联。
我之前有一次看奶茶店加盟项目,然后就接到另一个项目的推销电话。前后五分钟的事。
& &142 天前
ISP 也属于帮凶
& &142 天前
如果不穿衣服上班,出门没有警察抓的话,他们一定会这样做的,反正都被看光了,穿不穿无所谓了
& &142 天前 via Android
@ 其实只是现有的状况没有损伤到他们的利益而已,反正是别人,所以才无所谓。等到他们自己碰到了就会知道了
& &142 天前
「隐私泄露又怎样,我又不是什么大人物,谁会在意我的隐私」
& &142 天前 via iPhone
@ 这个问题要从别的角度看。我作为一个商家,我现在要推销我的商品,我就要从别人手里买适合作为我客户的人的隐私信息。
那么首先肯定有个人靠你的隐私赚得盆满锅满,然后我用这些信息也赚的盆满锅满。原地踏步的是隐私泄漏受害者。而这些是非法的,犯法的人越来越富有,你就不想想这些人以后很有钱了会做出什么更非法的事么?看看百度就知道了。
以后大家就是这些大公司的财产。
& &142 天前
数据被拿去卖钱了
& &142 天前
买房之后,一直有贷款电话打进来.
& &141 天前
主要是非法获得使用个人信息没有投诉处理渠道、或者门槛太高,如果投诉一个未授权的推销电话直接从推销方扣话费 100 给受害者,问题基本上能马上解决 90%
说到底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而有能力改变这个状况的有关部门 dont give a shit
& &141 天前 via iPhone
这个根搜索引擎关系不大,看到过提供这种服务的平台,应该是具体浏览的网页问题
& &141 天前 via iPhone
@ 带引号,是在嘲讽哪种说法
& · & 2029 人在线 & 最高记录 3541 & · &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0 · 53ms · UTC 12:35 · PVG 20:35 · LAX 04:35 · JFK 07:35?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网售个人隐私开房记录都可查 信息黑市为何如此猖獗?|个人信息|隐私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网售个人隐私开房记录都可查 信息黑市为何如此猖獗?
  原标题:网上嚣张叫卖个人隐私 信息“黑市”为何如此猖獗
  个人信息泄露严峻性不断升级,贩卖“黑市”日益猖獗。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网络中存在大量公开售卖包括酒店开房信息等仅在少数渠道可以获取的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准确度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数据大量来自“内鬼”和“黑客”渠道,建议有关部门及时从销售渠道端追查非法交易,遏制“黑产”泛滥。
  银行流水、开房记录付款可查
  原本保管严密的居民个人信息,却可以被任何人在网上以几百元至上千元的价格买到。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只要知道姓名或身份证号,就可以购买到任何人近十年的酒店开房记录。
  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并联系到一个名为“客服中心”的QQ联系人,称可查最新开房记录、出入境记录和银行流水,记者征得一位同事同意后,支付了对方要求的1500元且提供了其身份证号码。
  该QQ联系人在两日后提供了该同事2008年以来多达52条酒店开房信息,包括开房日期、酒店地址、入住时间、退房时间、房间号等极为具体的信息。经该同事确认,这些信息基本准确无误。
  经过反复试验调查,记者发现此类个人信息买卖的地下黑市十分猖獗,并存在三大特点。首要特点是交易十分活跃,广告遍布网络。在输入“个人信息 查询 私家侦探”等关键字后,显示出诸多网站,号称能查到所有个人信息。在QQ搜索“个人信息查询”等关键字也能找到大量提供相关服务的QQ群,每个QQ群中都包含很多活跃联系人。
  令人吃惊的是,一些网站甚至免费提供隐私信息查询。在百度搜索“开房信息查询”并在结果首页进入一家网站后,在搜索框输入任意姓名,就可查询到该人身份证号码、年龄、生日、地址、电邮和曾经的一条开房信息。
  其次是信息并不全面。记者今年出差入住的部分宾馆信息未被包括在内,且当日测试的酒店开房信息亦未被囊括在内。该QQ联系人自称,最近警方严查,因此要求与记者在凌晨沟通。他还表示,如果花费5600元还可查询银行流水记录,花1600元可查询个人所有航班信息和出入境记录。
  第三个特点是衍生诸多诈骗产业。很多网上个人信息售卖者声称可以查询微信等即时通讯聊天记录,但记者经两次尝试后发现这主要为诈骗行为,在支付数百元定金后对方均无法提供并消失,从事此类交易的QQ群也大量存在于网络中。
  除去个人信息外,一些百度贴吧还存在大量的非法数据交易广告。如在百度“数据买卖”贴吧中,叫卖“三大电信运营商内部数据”、“各行业客户数据”、“网购买家数据”的内容随处可见。
  内鬼、黑客导致数据安全基本失控
  从事信息安全工作多年的安全专家李铁军分析认为,个人隐私信息“黑产”庞大,形势严峻,亟须加强监管。从信息来源看,个人隐私信息主要来自“黑客技术截获”和“内部人员违规泄露”两条路径。
  就在记者调查同期,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案件,正是来自相关单位内部人员与社会人员相互勾结所为。公安部表示,2016年以来共侦破此类案件18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00余人,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300余亿条,其中,抓获涉及40余个行业和部门的内部人员390余人、黑客近百人。
  李铁军认为,对于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特别是个别管理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可能存在大量管理漏洞,能批量获取居民酒店开房信息、网吧登记信息和银行卡余额的只有少数内部网络可以做到。这些都不是黑客可能轻易入侵的。
  他认为,数据保护形势异常严峻,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由于数据管理和监管的缺失,在互联网上几乎可以查到任何人的信息,从唯一身份信息到交通、位置、航班等日常信息无所不有,泄露数据量之大已几乎覆盖到每个网民。
  一线民警告诉记者,在此前查处的这类案件中发现,互联网上每天进行着规模巨大、覆盖全国、买卖便捷的公民个人信息交易。在众多社交媒体群组中,信息贩子不停地通过互联网发布需求、互通有无。除了被反复买卖的“二手”数据,“一手”信息来源有很多途径,例如有黑客侵入一些数据库,非法获取各种个人信息并销售牟利,还有一些能够接触公民个人信息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数据在网上出售。
  除去内鬼外,黑客也是数据泄露的重要途径,这一链条相对分散。根据李铁军的研究,这一人群分为三个层次。最顶端的黑客具备发现漏洞和攻破系统的能力,在全国有数百人。其次是买卖和利用这些漏洞的人,懂得如何利用漏洞获取数据和倒卖信息,可能有上万人。最底层是大量希望利用数据牟利的群体,以广告营销为目标的公司和用个人信息诈骗的团伙最多。
  不仅如此,除了明目张胆的“黑产”,“灰色”的数据交易行为也普遍存在。如一些数据交易所交易的数据包括居民保险、企业贸易通关、专利、征信、工商、司法、行业生产销售、城市交通服务数据等,但由于我国对数据权属、个人信息的定义等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企业之间在平台上交易个人数据,还属于“无章可循”阶段,同样存在大量隐患。
  专家建议从渠道端严打数据“黑产”
  猎豹移动发布的一份全球隐私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由于第三方市场缺乏管理,导致恶意应用在这些地区泛滥。2014年,猎豹移动全年截获手机病毒及恶意应用APP共约280万个,是2013年数据的3.29倍,其中60%以上属于移动支付和窃取个人隐私类。
  2015年猎豹移动安全实验室从钓鱼网站收集系统中回溯过往拦截历史,发现自2014年7月以来就有6300多个专门收集银行卡信息的钓鱼网站,研究人员仅从30余个钓鱼网站中就获得了超过3.5万条银行卡记录。据推测,遭遇此类钓鱼网站攻击,泄露银行卡信息的受害者保守估计在700至3500人/天。
  公民隐私被严重侵犯以及多行业个人信息数据非法暴露在互联网当中,反映了我国数据安全管理仍存在大量薄弱环节。对此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应从渠道销售端严格追溯非法数据倒卖,并从长远规划数据的安全存放和流通规则,保护公民信息隐私,妥善处理数据安全。
  首先应从销售渠道追溯严打。虽然数据泄露源头端监管难度大,但因为大量交易渠道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QQ群等公开渠道,并关联到个人甚至企业实名的账户,因此非常容易追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安全是我国大数据产业的短板,存在技术与管理的双重风险。居民个人隐私被公开贩卖,正反映了这两大风险,应从源头上追溯非法数据倒卖案例,打击“黑产”。
  其次要加强源头端数据权限管理。对各行业涉及数据信息的领域加强管理要求,针对“内鬼”大量存在的学校、政府机关、快递公司、电商等泄露案例频发的领域,可要求建立数据管理机制,将系统权限和数据获取记录集中管理,并增加预警机制。
  再次应夯实数据管理的法律基础。有专家表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大多依照2012年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这已远远不能覆盖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为此应加快大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完善隐私保护的法律基础。
  此外还应确定大数据管理的权责部门。在我国逐步建立国家大数据中心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并将个人隐私保护作为建设过程的重要内容,针对大数据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式,以及数据权属、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政府数据公开等难题,明确专门的监管部门,充分管理和利用好数据战略资源。(记者 王晓洁 郭宇靖 卢国强)
直播会不会是一时风潮?它能帮陌陌走到多远?“约炮神器”之后,...
在消费升级的互联网下半场,得女性者得天下,无论是是从客户端,...
比特币存在已经很久了,媒体热潮也炒过好几轮,为何近期比特币会...这8种情况最易泄露个人隐私,你中招了吗?
我的图书馆
这8种情况最易泄露个人隐私,你中招了吗?
  来源:占豪
  家长们在朋友圈晒孩子一定要注意保护隐私,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这些信息不要随便公开。近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提醒大家,以下这8种情况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大家一定要注意!
  1.网络购物要谨防钓鱼网站
  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登录的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要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提醒】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核实网站的域名是否正确,审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上发送的支付链接,以防是钓鱼网站。
  2.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
  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经意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提醒】对于已经废弃的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妥善处理好。
  3.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
  银行、移动或联通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提醒】在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用于××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复印完成后要清除复印机缓存。
  4.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详细到小学)、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甚至身份证号。
  【提醒】一般情况下,简历中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
  5.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
  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地说出或者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网上伪装身份实施的诈骗,都是利用了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提醒】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6.慎在微信中晒照片
  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有些人喜欢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此外,微信中“附近的人”这个设置,也经常被利用来看到他人的照片。
  【提醒】晒照片时,一定要谨慎,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要通过设置分组来分享照片。
  7.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提醒】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8.慎用公共场所免费WiFi
  在智能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是,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提醒】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好把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
馆藏&2188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隐私泄露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