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有哪些日系车有哪些夏日

《教子有方》-手工爱好者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帐号自动登录&密码登录&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 / 2 页查看:7758|回复:16《教子有方》当前离线UID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主题帖子精华参加活动:0 次组织活动:0 次该用户从未签到电梯直达发表于
14:21:15|||
本帖最后由 爱上水晶秀 于
16:06 编辑
& && && && && && && & 教子有方 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保护自尊,培养自信 意志——性格的基石——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 智商·情商·个性——人才从哪里起步 孩子胆小怎么办?——胆量需要锻炼 怎样教育太任性的孩子——对症下药,让任性失效 假如孩子“人来疯”——采取措施,改变孩子行为定势 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正视差异,努力完善自己 “小群体”与孩子的发展——不可盲目对待“小群体” 假如孩子不喜欢老师——帮助孩子与老师沟通,建立感情基础 男孩、女孩的交往——理解发展需要,积极正确引导 让残疾孩子也有幸福人生——身残志坚,自立自强 警惕学习疲劳——科学用脑,加强保健 孩子考试怯场怎么办?——减轻压力,自我调控 发展孩子智力,提高学习能力 家长的智力活动影响孩子——做爱动脑筋的家长 学习需要“入境”、“入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指导孩子学会学习——坚持“五步学习法” 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 超前学习与开发智力不是一回事——不要盲目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眼睛是智力的窗户——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寻找记忆的规律——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发展智力的核心因素——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给头脑插上翅膀——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帮助孩子克服磨蹭、马虎的坏习惯——提高学习责任心,专时专用讲效率 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怎样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该不该请家庭教师——认真分析,慎重选择 教育孩子学“做人”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克服重智轻德的施教偏差 孩子必须有孝心——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一 不爱劳动难成人——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二 培养孩子节俭的好品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三 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四 培养孩子一颗爱国心——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五 让孩子从小知法、守法、用法——家庭不能忽视法制教育 孩子是班集体的主人——让孩子成为集体中的积极分子 教育孩子从小遵守社会公德——自私自利难在社会立足 孩子太娇气怎么办?——自找苦吃能治娇 给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抓住教育的好契机 孩子旷课、逃学怎么办?——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孩子不遵守纪律怎么办?——提高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的“两面”行为能转变——怎样进行诚实教育 孩子偷拿家里钱怎么办?——辨析原因,以正确方法引导孩子 孩子成了“电视迷”怎么办?——让电视成为家庭教育的好帮手 教孩子学会文明礼仪——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 您想让孩子听话吗?——孩子服从教育的基本条件 给孩子做榜样——家长的示范作用 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温馨、和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家长有缺点、有错误——家长对自己不能护短 让孩子闯一闯——孩子需要磨炼 好的教育方法哪里来——认真学习,掌握家教科学知识 家长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发挥孩子的主体精神 家有家规——约束合理,持之以恒 棍棒之下,难出孝子——不能打孩子
走出家教误区 爸爸、妈妈,谁的教育责任重?——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家庭教育要有计划性 不可盲目迷信智商——不要说孩子脑子笨 教育孩子有矛盾怎么办?——家教要形成合力 用钱奖惩好不好——奖惩孩子有学问 横比与纵比——不要总对孩子说“××比你强”
正确处理学与玩的关系——把孩子当孩子,玩儿也是学习 言教、身教、境教三结合——走出单纯说教的误区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坚持表扬为主 家长学历高,一定能把孩子教育好吗?——家教有家教的学问 家长文化低,也能培养出人才——家长不要妄自菲薄 排除单亲家庭的苦恼——调整心理,阔步前进
了解今天的孩子 孩子情况知多少——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孩子天天在变化——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
独生子女有优势——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
独生子女有弱点——要防患于未然 孩子的智力怎样发展——开发智力要符合规律
非智力因素更重要——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孩子应该身强体壮——不断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孩子有孩子的朋友——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需要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增强家庭的吸引力
少年儿童中的自杀现象——加强珍惜生命教育,防止悲剧发生
孩子也是大写的“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是明天的人才——家庭教育要面向未来 分享到:&
? 关注手工爱好者官方微信:mydiyclub & 为您分享关于手工制作,生活小常识,创意设计,美食制作,美容时尚等一切关于美好生活的创意和技能,每天为您的生活增添多一份色彩,热爱生活的你怎能错过?
当前离线UID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主题帖子精华参加活动:0 次组织活动:0 次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发表于
14:27:57|2
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自尊自信才能成功 ——保护自尊,培养自信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本来可能有十分的干劲,也只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长此以往,很难振作起来,成为一个被自卑感笼罩着的人。不但会延迟进步,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那将是很可怕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缺少成功的机会,处境不良;从内因说,可能是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重视,在集体中没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或者在老师、家长面前受到太多的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或者受到某种挫折(如考试成绩差)后没有应有的指导和具体帮助,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影响自信。而后,其表现不佳,又可能招致新的贬抑,形成恶性循环。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   有一个小男孩父母双亡,跟一个傻哥哥一起过。这个傻哥哥经常打他、骂他,不给他饭吃。他学习不好,班上同学看不起他。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一位老师接班以后,了解了情况,经常到他家里帮他收拾屋子、做饭,让他穿上整洁的衣服。傻哥哥看到老师的做法,也慢慢转变了对他的态度。这个男孩学习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表扬、鼓励他,他的成绩越来越好。这个男孩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我感觉在我的老师面前我是一个人,我的头上也有一颗太阳。”这事例多么引人深思啊!   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有那个男孩的境遇,但是,他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当他他有缺点、有错误、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地前进,应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性,就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家长的语言里消失。   打孩子最伤害孩子的自尊,任意惩罚孩子也伤害孩子的自尊。请家长家长记住,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洗净一双袜子,做出一个菜,钉好一枚钮扣,擦净一次地板时,他都有成绩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家长,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可是,家长往往只看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不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建议家长从小事抓起,多帮孩子一把。比如孩子不会刷碗,不要指责他,告诉他怎样刷才能刷干净,紧跟着鼓励他:“这回刷得真干净!”鼓励性的语言很多,家长应该多用、多创造。比如:“你真行!”“你真能干!”“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试着对孩子说鼓励性的话,可是孩子说:“我知道你在骗我。”这是为什么?说明这位家长经常否定孩子,没有从教育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孩子没有听出家长的真诚来。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经常贬斥孩子,伤害自尊,降低自信,与家长思想的片面性有直接关系。本来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有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说不出鼓励孩子的话,常常是因为他们自身也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够成功,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看来,家长的自信非常重要。   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另外,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意志——性格的基石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性格即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如何,跟他一生的发展、生活、工作乃至身体都有直接的关系。人的性格由四方面主要内容构成:对现实对自己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它们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性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自然有优劣之分。好的性格,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都是上乘,缺一不可。其中意志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既能调控态度,又能调控情绪,并且促进和保证理智的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太不自觉了,从不主动自觉地学习。自觉性是什么?就是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干什么事都没有长性,总是半途而废,要能坚持就好了。坚持性是什么?是意志品质的又一重要特征。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做事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没有果断性。果断性是什么?是意志品质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还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总想学好,可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制能力太差。自制性是什么?是意志品质的第四个重要特征。   自觉、坚持、果断、自制是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因素。   大家都知道古代“学弈”的故事:两个孩子一块儿听老师讲下棋的知识,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听讲情况大不相同。一个专心致志,只听老师讲解,任何事情也干扰不了他;而另一个心里总想着有大雁从天空飞过。想着用箭把它射下来炖肉吃。结果,前一个学得非常出色,后一个学得稀里糊涂。同样是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出现两种结果?是意志品质不同。前一个孩子上的明确,自觉性强,自制力强,能够坚持到底。   家长们不妨看看我们的亲友,我们的同事,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是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   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一个小孩子,幼儿和小学低年级会表现出意志品质的初步状态。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意志品质的各个因素发展很快。因此,必须从小抓紧意志品质的培养,一点也不能放松。   意志品质主要在实践行动中培养,适当讲道理是必要的,但关键是实践。   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异,这里提出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摸清孩子意志品质方面的薄弱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每人孩子都有一定的意志力,只是强弱不同,如果具体分析,其强弱的具体环节不同,要从孩子实际出发,找准弱点。   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一开始决心很大,干劲很足,但是三天热乎劲儿,后边就稀松平常了。这种孩子意志品质的优势在确定目标、确定行动阶段,而弱点在于坚持性和自制力上。对待这样的孩子,在确定目标之后,要打预防针,提醒他一旦干起来,就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在行动过程中,则要帮助孩子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断地激励他。在接近目标时,尤其要讲“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有几次这样的过程,孩子的薄弱环节就会得到扭转。   再如,有的孩子做一件事开头犹犹豫豫,难下决心,而干起来之后能够较好地坚持。这种孩子的优势在执行计划,而决定计划方面薄弱,内、外因素干扰使他难以果断做出决定。对这样的孩子,就应在一个行动的起始阶段,帮他分析利弊因素,尽快确定目标,培养孩子的果断性。   请家长注意,在一个孩子意志品质的表现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智因素和情绪因素。您的指导不可忽略这些因素。   从小事做起,磨炼孩子的意志。   千里之外,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是磨炼意志的好方法。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曾通过小事情磨炼自己的意志。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以工作精确、细致著称。他写字十分工整,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原来在年轻时,他就是把工工整整地书写作为自己磨炼意志的开端的。我国体育名将周晓兰,在球场上吃得苦、忍得痛,意志坚强,与她小时候在小事上的磨炼分不开。上小学时,她常因看电影耽误功课,在父亲帮助下,从克制看电影做起,功课做不完,把电影票退掉,再好的电影也不去看。经过一段时间,她战胜自己,养成了很强的自制力。正如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所说:“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因此,家长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要从孩子“小的克制”入手。   从小事做起,只是起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地磨炼孩子。当孩子能够迎接越来越大的困难挑战的时候,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就站在家长面前了。   教育孩子学会“跟自己做对”。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意志品质的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人更可贵的应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有志气的孩子,应该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就不相信我不能改正缺点,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要争取做到。”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年轻时,没有静心读书的环境,他就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找一个角落读书。开始,嘈杂的人声使他头昏目眩,但他强迫自己把思想集中在物理知识上。经过磨炼,再乱的环境也不能把他从书本上拉开了。   大家知道,“劳其筋骨”是磨炼意志的重要方法。适合孩子的艰难一些的劳动、体育活动,能使孩子坚强起来。长途远足,爬山,跑步,游泳,较重的劳动……可供选择的内容很多,家长要指导孩子选择,关键在于坚持。   学会“跟自己做对”,要避免盲目性,不能冒险,不能脱离实际。要教育孩子:明确行动的目的,选择适合的内容和方式,一旦行动,不达目的不罢休。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尤其需要家长的榜样力量。如果家长懒懒散散,生活懈怠,做事没有信心,经常半途而废,是难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的。 智商·情商·个性 ——人才从哪里起步   智商(IQ)在近十余年时间里,成了极其热门的话题,教师们关心,家长们更关心。许许多多的家长在想:我的孩子智商高还是低?有什么好办法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出版界出版了一大批有关智商的书籍,测查智商也成了一些大医院、心理研究所、教育科研组织的重要工作。在北京就曾经有两个区对一大批学生进行过智力测查。   90年代中期开始,情商(EQ)又热起来,出版的原著、编著摞在一起有几尺高。这个话题不仅吸引了教师和家长,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企业发展、经营谋划的情商著作已看到了十数种。   我想,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人们在不断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年轻一代的发展。人们在越来越快地把关于人的发展的各种研究成果宣传、普及开来,期望有更多的人受益。   然而,对于广大家长来说,由于时间、精力甚至经济的原因,不可能读很多关于智商和情商的书籍,即使读一本两本,也难以变成教育措施,落实到孩子身上。而且很有可能因为了解的信息不全,走进教育误区。事实上,前些年就有家长被智商问题牵着鼻子走,在教育孩子方面走了弯路。   我想告诉家长,孩子的健康发展,成人成才,既不是单纯的智力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情商问题,应该是德、智、体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国外80年代以前,“智力成才”的观点影响很大;而90年代以来,“情商成才”的观点又占了上风。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人的成功,20%靠智力,80%靠情商;还有一种说法:人的成功,20%靠智力,20%靠机遇,60%靠情商。这百分比是很难测查的,无非是强调情商之重要。   我认为,情商这个概念是新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它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讲到了。比如,情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认识自己,觉察自己,中国自古以来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反躬自省”不就是讲的自我认识问题吗?情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在中国有几个人不知道“制怒”、“乐极生悲”的道理呀!情商的又一重要内容是要善于了解别人,学会移情,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诫我们:“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群育”的概念也是孔子提出的,实质就是培养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这也正是情商所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许多小孩儿都会背。因此,理解情商,应该联系我们的国情和实际。   关于情商的理论,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美国人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对理智与情绪关系进行了科学研究,他们发现,人的大脑中控制理智的部分和控制情绪的部分,各司其职又互相制约。一种生化物质产生的多少,影响着人的情反应,而情绪调控确实可以从小培养训练。这就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科学依据。   中国一位心理学教授龚浩然先生在1985年前后提出一个关于人才成长的重要观点:“智力正常,个性成才。”一个人智力好,只是成才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是他是否从小培养发展了良好的个性。有一些智商高的孩子,由于没有良好的个性,一生十分平庸。奥利弗·万德尔·赫尔姆斯认为,著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智力水平中等,但是性格却是上等的”。(转引自[美]苏伦斯·沙皮罗著《EQ之门》中译本)一个孩子,只要他具有正常的一般孩子所具有的智力,就能培养成才,关键是良好个性的培养。这里的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包括情感、性格、气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风貌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总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智商和情商都包括在内。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高度重视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开发,突出做人的教育。   在本书中,我们用不少篇幅谈了孩子智力发展的问题,用了更多篇幅谈了思想品德教育、非智力因素培养即情商的问题,希望家长在阅读时结合起来思考,使我们的孩子迈向正确的成才之路。? 关注手工爱好者官方微信:mydiyclub & 为您分享关于手工制作,生活小常识,创意设计,美食制作,美容时尚等一切关于美好生活的创意和技能,每天为您的生活增添多一份色彩,热爱生活的你怎能错过?
当前离线UID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主题帖子精华参加活动:0 次组织活动:0 次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发表于
14:32:02|3 超前学习与开发智力不是一回事 ——不要盲目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妇找我进行家教咨询。他们的儿子从3岁学习英语,到了6岁,已经能流利地朗读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材了,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小学3年级开始学英语课,老师是从ABC教起的。到时候,你们的儿子会怎样?”两口子眉头皱了起来。我给他们分析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小助手,做全班学生学习英语的带头人。孩子受到激励,巩固所学英语知识,进一步提高水平。另一种是孩子表现自己会英语,或者搭老师的话茬儿,或者不好好听讲,老师可能批评他。孩子在课堂上没有了学英语的积极性,情绪涣散,纪律松弛,反而出现了不良因素,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我告诉家长,目前不是加深学习英语课本知识的问题,而是考虑以后如何跟小学英语教师配合,防止出现不良因素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有些学校,办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家长配合积极,有的家长利用寒暑假,提前教(自己教或请家庭教师教)孩子下个学期要学习的课程。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发展孩子智力,把学习搞得更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种做法,大多数孩子知识学不好,智力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开发。   学习知识与开发智力有密切关系,但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前边讲过,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智力已经发展了全部智力的60%-70%(一说90%),余下的有待在小学、中学进一步开发。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知识,智力得到发展。但学习知识不是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游戏、劳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人际交往等等都可以发展人的智力。特别是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益。   那种超前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做法,在孩子第一次学习时,可能有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但第二次再学习时,就会由于已经“相识”而减低学习兴趣,智力活动不积极,于是出现“炒知识夹生饭”的现象。这样往往知识学不好,智力得不到发展,还浪费了许多时间。   那么,可不可以提前让孩子学些知识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要只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应该扩大孩子的知识背景,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对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有好处。   有的孩子,某些科目基础薄弱,上课听讲有困难。对这样的孩子,可以提前一段时间(也不宜过早)先请人(家长能做更好)给他讲一讲,奠定能够听课的基础,一旦跟上进度,就应该让孩子自己预习了。   现在有的出版单位出版了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讲课的录像带,如何使用这些录像带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录像带是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不能完全依赖,也不宜作为超前学习的工具。还有的出版单位出版了与课本内容一致的超前训练的书籍,同样不能盲目使用,需要慎重思考怎样使用才能有利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这些事情,不妨找孩子的老师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总之,家长要认识开发智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要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不应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应该指出,上课前的预习,不同于我们这里说的超前学习课本知识,预习是应该的。
眼睛是智力的窗户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 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中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观察力是什么呢?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观察开始。如果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就要在自然条件下或在实验室里,认真观察具体的事物,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实验规律等等,从而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如果学习社会知识,就要观察社会生活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如果学习社会知识,就要观察社会生活和各种社会现象,了解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知识。即使是间接地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也离不开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观察活动。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既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家长的任务。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养成观察习惯。   明确观察目的,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孩子在心里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另一层是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在家里或外出,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家长与孩子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经常这样做,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培养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的能力。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先是观察父母怎样做,然后自己一边学着帮,一边观察。学会了做饭,也提高了观察力。   有的家长支持、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有的还写观察日记,不断给以指导。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有兴趣,又有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   指导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或分解)观察,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指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而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强度律: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异律: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活动律: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组合律: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比如观察一间房屋的布置,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协同律: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各位家长,请您记住有关观察力的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寻找记忆的规律 ——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大脑的重要功能;记忆力,是人的智力活动的重要标志。一个人记忆力强,会为他的智力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储备”;反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家长应该先了解有关记忆力的一些基础知识。   记忆是信息的摄入、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说,记忆包含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基本过程。   识记分为识和记两个方面。先识后记,识中有记。所谓保持,是指已经识记过的材料,有条理地保存在大脑之中。再认,是指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认识它他。重现,是指在大脑中重新出现对识记材料的印象。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我们在培养孩子记忆力时,当然要注意这些环节。   记忆,按其目的性和采取的方法,可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所谓有意记忆,就是具有自觉目的,通过意志努力,采取一定方法所进行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记忆都是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按其记忆方法不同,又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在不理解材料意义或材料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时的强记,主要方法靠反复复习。意义记忆是在首先理解材料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记忆,其方法是在理解材料含义和掌握逻辑关系基础上反复复习。在学习过程中,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二者都需要。而所谓无意记忆,就是没有自觉目的,没有进行意志努力,没有采取一定方法的记忆。这类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在学习过程中较少。   人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据科学家研究,一个正常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五亿本书的知识总量,一个人的一生能储存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这种能力,再好的计算机也比不过。一个孩子学习需要记忆的东西,只是使用大脑仓库的极小一部分。   记忆力是可以培养的。据史书记载,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小时候曾经记忆能力不强,念书时,背诵的作业总不能顺完成。老师检查时,他往往丢三落四。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之后,加强训练,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背诵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刻苦努力,终于成为记忆力较强的人,为他以后成为大学问家创造了条件。   究竟怎样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呢?   教孩子要有明确的记忆目标。   记忆具有意识性、指向性。要想记住什么东西,目的必须十分明确。在学习中,要记忆一个单词、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公式、一篇诗文,都要先给自己定个目的,以“必须记住”为目标来要求自己。不能记不记两可,记得住记不住没关系。无所谓的态度、应付差事的态度是不利于记忆的。   提高孩子记忆的自信心。   有的孩子记忆之前,先有畏难情绪,担心记不住,对自己没有有信心。这样,就在心理上产生了抵御记忆力的因素,造成精神不集中,总是记不住。人和人的脑力有差别,但并不大。同样的条件下,充满自信的人记忆快、记得多。因此,必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有的自信心,精神集中,头脑敏锐,记忆就快。经过一段时间,形成良性循环。   教育孩子注意理解、及时复习。   理解了的东西,容易记住。除了必须死记的材料,如地名、人名、年代等之外,凡有具体含义的材料都应先理解再记忆。记忆之后要及时反复复习,最大限度减少遗忘。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最初忘得快,随时间推移而减慢。因此,在记忆之后的前几天里反复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指导孩子注意用脑的艺术。   脑子越用越灵,但必须讲究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是劳逸结合。不开“早车”、“夜车”,保证睡眠。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休息。不同的功课,可以采取交替学习的方法。特别要养成讲求效率的好习惯。   用单侧体操增强记忆力。   人的左右脑功能不一样,记忆需要左右脑协调配合。现在孩子的学习,使用左脑比较多,右脑用得比较少,为了提高右脑的活力,可以做单侧体操,有意识增加左手、左腿、左脚的运动机会,刺激右脑,使之得到锻炼。   目前,在图书市场上有一些专门讲记忆问题的书,列出许多具体的记忆方法。家长可以带孩子买一两本,读一读,多学些好的记忆方法。而且应该鼓励孩子总结经验,创造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发展智力的核心因素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每位家长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我们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力,就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它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独立性:思维力强的人,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力强的人,对总是瓜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人让少年曹冲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这对一个小孩子是大难题。可是曹冲经过迅速而灵活的思考,很快有了办法。先让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拉下来,往船上装石块,达到原来水位记号停止。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的思维力很强,上述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逻辑性:思维力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维力强,看问题不片面,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   创造性:思维力强,对问题能提出创造性见解,别人没想到的,他能够想到。   关系思维,有一门新兴的科学——思维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这方面的书籍出了很多,我们这里很难作全面介绍。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找这方面的书读一读。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一两岁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   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搞家庭智力竞赛。   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总之,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经常想到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脑子是越用越灵。为了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在功课以外想些办法。? 关注手工爱好者官方微信:mydiyclub & 为您分享关于手工制作,生活小常识,创意设计,美食制作,美容时尚等一切关于美好生活的创意和技能,每天为您的生活增添多一份色彩,热爱生活的你怎能错过?
当前离线UID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主题帖子精华参加活动:0 次组织活动:0 次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发表于
14:36:42|4 给头脑插上翅膀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大家都听说过想象这个概念,但是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能不能提高想象力?人们对这些问题不一定有太多的了解。   为了弄清什么叫想象,先得介绍一个概念——表象。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想象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我们读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图画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想象的结果。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采取所谓“思想实验法”,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数学推导而成的。因之,有一位物理学家赞叹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鼓励。”而爱因斯坦自己则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小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图形、图画,对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现的具体事物也很难知道它的具体样子,写作文干巴巴,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想象力,还直接关系着一个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想象,包括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自觉目的,信马由缰,不需要付出努力,对智力发展意义不大。有意想象是有自觉目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的想象,是人的智力活动的一部分。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   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象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观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请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家长与孩子相互描述。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形象化的东西特别多,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积累。   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要有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书法,还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学、航模、舰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让孩子用笔记录下来,不断修改。天长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会越来越强。   笔者有两个学生,他们小时候就喜欢编故事、写故事,上高中时已有小说发表,一个写科幻小说,一个写学生题材小说。现在,他们都在大学当老师,同时是业余作家。   总之,为了发展孩子的智力,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当孩子的头脑插上想象翅膀时,他会飞翔得更高更远。
帮助孩子克服磨蹭、马虎的坏习惯 ——提高学习责任心,专时专用讲效率   磨蹭、马虎是孩子在学习中常见的毛病。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有一个形成过程,不是哪一天突然磨蹭或突然马虎的。教育者教育方法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磨蹭与马虎表现不同,具体原因和矫治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分别加以探讨。   孩子学习磨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兴趣低落,硬着头皮应付,疲塌无奈,能拖就拖,缺乏自信,不负责任;第二种“慢性子”,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任你着急催促,依然故我;第三种是缺乏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不知道时间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因此,矫治磨蹭要分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第一种情况要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责任心上下功夫,家长可参考本书中有关培养兴趣等专题采取教育措施;第二三种情况要在专时专用、提高学习效率上努力。以下是我提供给家长的参考方法。   一、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跟孩子讨论磨蹭的害处,使孩子认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的基本道理。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人就会被淘汰,就会生活艰难。磨蹭的坏习惯,有害终生。   二、加强专时专用、提高效率的训练。帮助孩子确定每次学习的时间、任务、目标要求,到时完成,评价结果。每次学习,都把三者结合起来。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三者的要求有所区别。要让孩子尝到提高效率、增加玩乐时间的甜头。   三、增加计时性活动。孩子磨蹭,不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文具、洗衣物等。因此,克服磨蹭毛病,需从不同角度入手。从孩子实际表现出发,增加计时性活动是可行的方法。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设定,然后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进行。事后家长与孩子一起评价,调整要求,下一次做得更好。对低龄的孩子,如果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行计时阅读、计时记忆、计时答题、计时劳动的小竞赛,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让自己孩子跟讲效率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发挥孩子之间的影响作用。可以事先与讲效率孩子的家长联系,请家长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带动磨蹭的孩子。   孩子马虎毛病的形成,有三个基本原因:一是年幼时的马虎现象没有及时纠正,形成定势;二是责任心不强,应付的成分太多,缺乏真正的责任意识;三是功课太多、作业太多,不快做做不完,于是忙忙叨叨,丢三落四,错误迭出。   矫治马虎,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生活实例,让孩子认识速度、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认识马虎可能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有亲友从事精密、细致的工作,不妨带孩子去看看他们的工作情况,请亲友现身说法,会给孩子思想以较大影响。在科技事业中,也有大量的实证材料。   二、指导孩子形成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习惯。有些孩子马虎导致的作业错误,常常由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给检查出来,一一指正。这种方法对克服马虎的毛病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而更加马虎。正确的做法是指导孩子自己检查、验证学习效果。家长的检查在孩子检查之后,而且不要具体指出错误,而是划定出错范围,让孩子自己查证。特别要培养一次做对的习惯。   三、指导孩子自己制订惩罚马虎的措施。比如,由于马虎,作业或考试出了问题,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取消一次看电视或电影的娱乐活动;也可以罚自己背诵两段有关讲认真、不马虎的格言、名言、谚语,或者学讲一个有关的故事。   四、进行“细活儿”训练。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细活儿”,不认真绝对做不好。对于马虎的孩子,通过干“细活儿”,可以克服他的毛病。例如,写正楷字,画工笔画,缝衣服扣子,淘米,挑沙子,择洗蔬菜,计算水电费,动脑筋游戏等等。让孩子有目的地去选这类事情干,经常训练,就会越来越细心。   不论是克服磨蹭的毛病,还是克服马虎的毛病,增强责任意识都是首位的。一个不负责的孩子,是克服不了磨蹭、马虎的毛病的。本书中,不少专题谈到了责任心的问题,请您互相参照一下。
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怎样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是,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对于指导孩子学习又没有好处。   讲看一些简单化的做法:   “快考试了,好好复习,争取双百(或双优,或达到××分),考好了有奖励。如果考不好,你什么也甭想。”   “把成绩单给我拿出来……就考这成绩呀!我看你越来越没出息!”   “你上次都比这次分数高,我看你越活越抽抽儿!”   “从明天开始,你不许玩儿,只能给我好好念书,什么时候分数上去了,什么时候再玩儿。”   除此之外,还有正颜厉色连训带骂的,甚至还有拳脚相加的。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啊!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家长只是训和骂,孩子仍然胡里胡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儿,但分数仍然上不去。   分数是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   其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五,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请您参阅本书中有关专题的分析。   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说事儿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在此给家长提出几条建议:   不给孩子简单地定分数指标,在具体指导上下功夫。   有些家长简单地对孩子说:“这次必须达到××分。”这样,除了增加孩子思想压力,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应该指导孩子分析薄弱环节,订好计划,改进方法,越具体越好。当然要以孩子主动思考为主,不能强加给他。   主动找老师联系,请老师帮助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应该主动去请教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越是找不准孩子学习问题原因的,越要及时找老师讨论,请老师出出主意。有的老师分析不透没关系,还可以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三、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   家长明白了分数背后有很多因素,就可以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考试过后,不天天催问:“分数单发了没有?”   孩子把分数单给家长看,家长应保持平静的态度,可以说:“你主动把分数单给家长看,很好。咱们找个时间具体分析分析这次考试情况,好吗?”   孩子迟迟不把分数单拿出来,可以启发他:“这次考试应该总结一下,你先考虑考虑,今天或明天晚上咱们一起分析分析。”   孩子成绩不好,不要简单责备,而采取理解的态度:“这次没考好,咱们再努力。你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什么时间一起讨论讨论?”   这些做法是举例性的,各位家长肯定会选择更有效的方法。 该不该请家庭教师 ——认真分析,慎重选择
  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城镇地区尤其引起重视。这是社会人才竞争的一种反映,是不能简单对待的事情。有的专家一概而论地反对请家庭教师,恐怕有失偏颇。   目前,请家庭教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由于家长着眼于孩子的某方面特长发展而请家庭教师,如请专业教师教孩子演奏乐器(钢琴、提琴、二胡等),或者孩子某一学科学得较好,请家庭教师给以深化、提高(外语、数学、物理等);另一类是孩子学习不好,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请家庭老师,这一类型比较普遍。   凡为了发展孩子特长而请家庭教师,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不可忽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中学阶段是为孩子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的阶段,如果为了发展特长而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发展,有可能得不偿失。一些家长有为孩子早期职业定向的心理,期望孩子将来从事某一种职业,往往在特长上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不重视孩子的其他素质,甚至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其他方面差点没关系。事实证明,过早为孩子进行职业定向教育,达成愿望者比例极小,更多的是专业不成气候,还影响了全面发展。   要重视孩子的态度。   为发展孩子特长而请家庭教师的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态度。孩子的态度决定学习的兴趣、认真程度。如果仅仅是家长一头热,只是强加给孩子,没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然会费力不讨好。因此,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态度,做好沟通与说服工作,不能“强按头”。   注意家庭教师的选择。   请这一类型的家庭教师,一要看专业水平,二要看教育水平。有的人专业水平较高,但不善于教育引导孩子,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反而会降低兴趣。反之,教师的专业不行,也达不到目的。   为了提高孩子一科或几科学习成绩而请家庭教师的家长,应该注意:   分析孩子的实际。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造成的原因有若干方面。可能是一方面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   学习基础、学习方法问题。   以前基础没打好,学习新内容自然吃力。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时间用得多,效果并不好。   非智力因素原因。   不少孩子,脑子够聪明,就是不下功夫,这往往是非智力的因素方面存在问题。有的缺乏兴趣,有的意志薄弱,有的没有责任心,有的没有奋斗目标,有的习惯不佳……在每个孩子身上反映不一样。因此,家长要仔细分析。   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孩子与某位老师关系冷淡甚至紧张,必定降低孩子学习这门功课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成绩滑坡。   智能方面存在差距。   这也是客观事实。据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研究,人有七种智能,在每个孩子身上,七种智能的发展水平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对他们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七种智能是:语言智能,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在一个人身上,七种智能的发展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教育能够扬长避短。家长分析孩子情况时,可以借鉴这种智能观点。   确定请家庭教师的具体目的,根据需要选择家庭教师。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找出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在请家庭教师时,就能心中有数。鉴于每个教师的情况不同,应该通过中介机构或中介人(大中城市有介绍家庭教师的机构)把孩子的情况说清楚,便于选择合适的教师。如果是自己直接请教师,应该先打听教师的情况,不能盲目。   与班主任、科任老师沟通,求得指导帮助。   请家庭教师之前,最好与孩子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商量一下,共同分析需不需要请教师、请什么样的教师。家长应重视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或师生关系方面存在问题,更要与老师共同配合,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关于智力因素、学习水平、非智力因素、师生关系等,本书中都有具体阐述,建议您考虑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时参考一下。? 关注手工爱好者官方微信:mydiyclub & 为您分享关于手工制作,生活小常识,创意设计,美食制作,美容时尚等一切关于美好生活的创意和技能,每天为您的生活增添多一份色彩,热爱生活的你怎能错过?
当前离线UID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主题帖子精华参加活动:0 次组织活动:0 次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发表于
14:39:45|5 教育孩子学“做人”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 ——克服重智轻德的施教偏差
  从一般认识上看,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家长同意“孩子从小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占85%, 认为“孩子智力开发最重要”的不足10%, 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从家庭教育实际看,大多数家长也把孩子的学习问题放在第一位。重视学习、重视智育是对的,但在施教中忽视德育就是一种偏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   首先是“学历社会”倾向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烈。一个人要得到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没有文凭是不行的。正如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所说的:“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奔文凭,就得抓学习,学习上不去,其他就谈不上了。这里的一个认识误区是:文凭与人才能否完全划等号?单纯抓学习,学习能否上去?即使上去了,能否适应未来的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光抓学习,拿文凭也困难。   其次是家长抓学习能抓住具体东西,而抓德育似乎很抽象,比如,孩子每天的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各种数学班、作文班,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拿过来就能“说事”,提出要求,表扬批评。而孩子的品德习惯问题就不那么具体,不那么好抓,像孩子缺乏孝心,只能一般地说说,说了不管用,连说也懒得说了。家长一般会这样想:孩子还小,慢慢长大了就懂事、懂礼貌、懂得关心人、有好习惯了,殊不知,恰恰是放松了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品质、不良习惯,再改就很难了。   第三是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理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知识掌握得多,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这一套,做一套。在我们的高等学府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方面,不能单打一地光抓学习,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   那么,抓德育抓什么呢?   德育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家庭教育角度看,重点内容应该是: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教育。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不然,家长对孩子有以情激情的有利条件。家长的爱国之情,对孩子是最好的熏陶。爱国主义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   责任心、义务感的教育。这既是家庭美德的内容,又是社会公德的内容。从小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义务感,无论做家事,还是做公事,都能认真负责,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勤劳节俭的教育。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这是传统美德。一个有孝心、尊长辈的孩子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进步,让父母、长辈少操心,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温馨与幸福。   遵纪、守法的教育。我们已进入法制社会,从小知法、守法,会运用法律武器的人,在社会上能更好地发展,开创事业。否则,可能在社会上摔跟头,甚至误入歧途。   诚实、守信的教育。诚实、守信受人欢迎,受人尊敬,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论做什么工作,以诚实、守信获得发展才是最可靠的。弄虚作假、欺世害民的人终将被唾弃。   理想、志气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缺乏干劲。个人的理想、志气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否则早晚要碰壁。   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都必须从小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终生受累。   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小开始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交往能力,培养乐观的性格,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上面列出的这些德育基本内容,家长可能感到太多不好办。其实,这些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包含着意志品质培养,也同时可以进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学校、班主任有具体布置,家长应及时了解,结合孩子的实际,积极配合,抓德育就不会盲目了。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希望家长不断加深理解。我们还将对家庭德育的主要任务作为细致的阐述。
孩子必须有孝心 ——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一
  我们从电视节目中看到:   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孩儿,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着瘫痪在床的奶奶。奶奶该吃饭了,他把父母做好温在锅里的饭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边。他为父母分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   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母亲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生,被评为十佳少年。   看着这样的报导,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许多为人父母者热泪盈眶。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里,谁孝敬谁甚至出现了颠倒的现象,难怪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   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据调查,许多家长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就相当满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举手让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辈们则觉得孩子非常乖。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讲文明礼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自学自愿,而且形成习惯。   孝心,作为传统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温馨幸福。有人调查,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间一代孝敬长辈,孩子就会懂得孝敬父母、祖辈,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呈现一种和乐融融的气氛,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   孩子真正培养起孝心,对他是一种前进的动力。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在离家外出时,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   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   第一是要明理。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形象去理解。   第二是给机会。这一点非常重要。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孩子应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遇有为难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第三是父母要做出好样子。父母对孩子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真孝心、假孝心,是骗不了孩子的。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心里去。   第四是父母要在关心孩子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孝心。孝心是充满爱心的伦理行为,应该重视以情育情。当然,家长的关心、爱心要适度、适时。   孝心是从封建时代传下来的,旧时代讲孝心有一些糟粕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是应该批判的。
不爱劳动难成人 ——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二
  家长们不会忘记几个非常熟悉的观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永远不会过时。而且,我们广大家长都在亲自实践着这些观点。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   据调查,现在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   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这是有原因的:   一个原因是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功课太多,安排劳动有困难。这是当前的实情,但是,是否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呢?也不是。有些孩子不是“做”作业,而是“磨”作业,20分钟的作业,40分钟还“磨”不完。如果改掉磨蹭的毛病,就能安排劳动了。换句话说,如果安排了必须完成的劳动任务,“磨”的毛病也可能改得快些。   第二个原因是家长怕孩子干不好,还不如自己干痛快、省事。你越不让干,他越不想干,越不会干。劳动习惯必须有一个培养过程。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一个懒人,一辈子都是麻烦。   第三个原因是家长可能有一种误解,认为电气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论社会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需要劳动越来越少,现在不必让孩子劳动。其实,高科技化前提下的劳动并不是轻松的。家长只要想一想,为什么有人在电脑前晕倒,甚至有人(如作家王小波)逝世在电脑前面,就会知道坐在电脑前的工作,其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没有经过劳动磨炼的人,很难胜任。   第四个原因是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有的家长认为今天的孩子就是应该享福的一代。情感占了上风,劳动教育被忽视了。据调查,英国小学生的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而中国仅仅是12分钟。我们孩子的劳动是不是太少了?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如果家长忽视了劳动教育,就是忽视了孩子学做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机会,害处很大。一旦孩子成了懒人,想让他变勤俭就非常难了。   重视劳动教育要注意三个层面:   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意识教育。   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及家庭生活实例说明劳动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家庭和个人的意义。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劳动光荣,劳动神圣,劳动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养成劳动习惯。   不形成习惯不叫热爱劳动。习惯是一种自主、自动的行为,养成劳动习惯的人,不劳动反而不舒服,他们眼里总有可干的事情。这样的习惯不通过长期训练、培养是形不成的。   掌握劳动技能。   劳动需要动脑子,干什么活有什么样的干法,劳动的程序、操作要领、技巧需逐步掌握。任何劳动,由于技能水平不同,会有快慢、质量好坏的差别。因此,掌握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层面。   热爱劳动的教育主要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一个时期内按孩子的实际情况固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如果隔三差五,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30-50分钟为宜,根据功课多少调节。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都应安排,不应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社区、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双休日、寒暑假安排的劳动量应该稍多一点,最好干些比较复杂的既费体力又费脑力的劳动。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家长必须注意不应简单地把孩子当劳动力使唤,不应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不应简单地以金钱和物质对孩子的劳动进行奖惩。如果孩子在劳动中有失误,不能训斥和责备。应该重视劳动过程的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愉快。   进行劳动教育,家长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要解放思想。你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劳动,孩子未必会把时间真正用在专心学习上,何况劳动不仅养成好品德、好习惯,还对发展智力有很大好处呢!
培养孩子节俭的好品质 ——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三
  先讲一个小故事:   北京的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出4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女儿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我们能不能很快卖完。女儿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费了不少时间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小女儿去问卖报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帐,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挣几毛钱,而且费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妈妈,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她。这个女孩后来很懂得节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对年轻父母经过认真思考,才采取了很朋教育效果的方法。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一所小学,捡拾的物品堆满了一间屋子,大至皮茄克,小至铅笔、橡皮。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人去。一次家长会上,校领导讲了这件事,说再不认领就处理给废品收购站了,也只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领。这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真理也不会过时,何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仅仅走在奔小康的路上。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   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怪孩子,我们大人有责任。社会上的许多传媒起劲儿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时代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确实应该改变。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吃饭更讲营养,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无可非议,而且应该提倡;但盲目花钱、随便浪费永远是坏事情,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新的时代,应该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三类——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生存性消费、享乐性消费容易理解,发展性消费指为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事业发达所进行的消费。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对孩子如何把钱用在有利于发展上应该认真动动脑子。我们认为,不管花钱多少,以下三条是重要的标准:   一、是否高效益地使用金钱、财物,合理消费,用所当用;
  二、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品质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三、是否杜绝了奢侈浪费、享乐主义。   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我们提出几项具体建议:   一、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钱。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不义之财绝不可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应联系实际生活给孩子讲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年龄大的孩子,可以跟他专门讨论钱的问题。
  二、教孩子学会花钱。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找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要让孩子学会先认真思考再花钱,而且逐渐养成习惯,避免盲目消费。有些家长让孩子“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帐”,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三、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把剩余的钱存起来。教会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好品质。   四、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即使家里很有钱,也要坚持前述的三条标准。   五、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都是人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的生产劳动过程,参观书籍、报刊的印制过程。   当然,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首先应该从家长做起。家长从认识到行为,都应给孩子做出好样子。   节俭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关注手工爱好者官方微信:mydiyclub & 为您分享关于手工制作,生活小常识,创意设计,美食制作,美容时尚等一切关于美好生活的创意和技能,每天为您的生活增添多一份色彩,热爱生活的你怎能错过?
当前离线UID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积分主题帖子精华参加活动:0 次组织活动:0 次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发表于
14:42:31|6 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 ——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四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讲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无数优秀炎黄子孙的人生轨迹中,都鲜明地印刻着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对老年人也倡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强精神。   我们的家长们都在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求生存、求发展,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事情都依赖家长,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会做;有的家长抱怨孩子没志气,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整天疲疲塌塌不见起色;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总是知难而退;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玩心太重,玩起来劲头特别大,一坐下来读书就无精打采,潦草、胡弄,甚至厌学、逃学。孩子不自强,不能怪孩子,是我们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当造成的。有三个主要原因应引起重视。其一,不想念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总是持怀疑甚至认为孩子不行的态度;其二,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评价太少;其三,包办、代替太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这些原因积以时日,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没有了自信,谈何自强?   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需要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   一、帮助孩子树立奋斗目标。没目标就没有奔头。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定得太高,总也达不到,孩子会失去信心。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目标要具体,内容要少一点,不能一下子贪多,多了达不到,难以建立自信。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的目标,就及时肯定,孩子就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   二、帮助孩子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成就动机,问题再多的孩子,也渴望有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孩子订出了具体奋斗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家长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成功由小到大,在于点滴积累。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关键。   三、变责备为激励。缺乏自强的孩子,越责备越没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教育者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常用的语言是:“这次干得不错”,“有进步,我很高兴”,“好样的,再努一把力会更好”,“你真行”,“好棒,该庆祝一下”,“知错就改,挺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四、取消包办代替,多给孩子自主机会。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如果家长包办代替,孩子就养成依赖性,依赖是自强的大敌。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强精神的形成。有自强精神的孩子,生活上也不依赖家长。   五、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孩子的成长,必须经过各种考验,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不丧气,总结教训,振奋精神,继续前进。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重要时机。让孩子从小懂得“人生无坦途”,“要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培养孩子一颗爱国心 ——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之五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下五千年,爱国主义是一条粗重的红线贯穿其中,艰苦卓绝奋斗,创造灿烂文化,抵御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过去、今天和未来。人们都会背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人们都会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多数国民的心里扎了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每位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的家长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任务,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家庭不积极配合,效果就不理想。因为家庭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自身的优势。家长与孩子的亲缘关系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家长与孩子的共同生活有利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小时候受到过家长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上小学时,有一次随母亲乘船从武汉到九江去,长江上外轮很多,气势汹汹。他母亲吟了一首内容为列强侵略中国的诗,让夏明翰根据眼前情景也吟一首诗。他思索片刻,高声朗诵道:“洋船水上漂,洋旗空中飘,洋人逞淫威,国耻恨难消。”诗虽稚嫩,但感情充沛。家庭教育在他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促使他后来发奋读书,走上为国为民的人生之路。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爱国精神与学习没什么关系,只要把学习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什么时候进行都可以。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我们不妨想想,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故乡,不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不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不热爱自己的国家,他的身上是否缺少一种前进的动力?如果他只是为了得好分、受表扬、升大学、挣大钱而学习,能跟我们的时代与社会发展合拍吗?纵观历史,众多的志士仁人、科学家、艺术家、英雄模范,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都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有远大的报国志向,如果不是这样,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吗?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只顾眼皮底下利益的人是达不到那种境地的。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按规律办事。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有层次的,由近及远,由具体形象的情感熏陶到思想认识到道德情操,由爱国之心到报国之志。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爱父母、爱家乡、爱国旗国徽、学唱国歌等切近的事情做起,重点在情感教育。中年级以后逐渐增加国情知识教育,爱国英模人物的形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小学六年级、初中增加热爱当代中国,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在家长的心里,既要有爱国主义这条红线,又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   二、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央和各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节目,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收听,互相讲座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近些年出了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书籍,报刊上也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应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既增长知识,又提高思想境界,不但促进品德发展,也促进智力发展。   三、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现在,各地都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地区级的。学校组织集体参观,家长要大力支持。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全家人一起去参观,能够看得更仔细,感受更深。有条件的家庭,应支持孩子或全家一起外出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让美好的山水风物、历史文化积淀在孩子的心中。   四、跟孩子一起参与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抗灾救灾,扶危济困,希望工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祖国统一各种充满爱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应积极参加。家长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不要狭隘、“近视”,精力、经济的付出,会获得心灵的收获。   五、家长要随时注意自己言行,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出于某些原因,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有不当的看法甚至有些怨气,发表言论应注意场合、态度,免得在孩子心中留下不良的种子。您,毕竟是爱国的,心理上的调整、克制肯定能够做到。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愿人人都有一颗爱国心。
让孩子从小知法、守法、用法 ——家庭不能忽视法制教育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这是一段极具警示性又符合实际的话。让我们分析一个事实:   南方一座有近600万人口的城市,1991年分4批判处了172名罪犯死刑,其中18-25岁的年轻罪犯115名,占被处死人数的66.9%。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人走上了断头台?调查研究说明,他们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从小就有不好表现。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有多方面原因,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分析,这些孩子的不良家庭影响是:一、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管教无方,法制教育更谈不上;二、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在115名孩子中,独生子和老小占77.4%,家长溺爱至极,使孩子从小为所欲为;三、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就缺乏法制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现象;四、家庭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   另一方面,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   令人痛心的事实告诉我们,孩子从小就缺少法制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法制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进行。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提高自身和孩子的法律意识,要认真学习法律常识。我国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法制不健全造成的不良社会现象在逐渐减少,每一个公民都应成为知法、守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自身利益的人。建议家长买一两本有关法律的书放在家里,经常翻阅,大有好处。最好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经常议论一些法律问题,有利于全家人形成法律意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系轿车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