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沂水工商局注册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他们说我起的名字是驰名商标不让用,我把他改成同音不同字可以吗

字体:[][][] [] []
沂水:全国劳模徐传亮
——记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裁徐传亮
  日凌晨,山东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裁徐传亮因病去世,年仅61岁。一个正值事业黄金期的商界巨星就这样离去,给沂水人民留下了无尽遗憾。
  悲伤在蒙山沂水间弥漫。送别那天,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大企业负责人,青援公司3000多名职工,还有当地万余群众自发地从各方汇聚到县殡仪馆,挥泪恸别徐总,人们久久徘徊在灵柩前,只为最后再看他一眼!
  在沂蒙山区,徐传亮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不仅因为他是青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更因为他是当地公认的民营经济“领跑者”。是他,把一个负债近百万元的小食品厂,发展成为拥有职工3000余人、总资产8亿元的大型知名企业;是他,创造了远近闻名的“青援速度”,一年一大步,年年上台阶,27年风雨兼程,以顽强进取的创业精神,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蓬勃壮大的发展之路;是他,扶持和带动了大批食品生产企业,成为“中国食品城”的缔造者。凡到过青援食品有限公司的人,无不为她的磅礴气势和旺盛生机所震惊,无不为公司总裁徐传亮所折服:这真是沂蒙大地上崛起的奇迹和神话!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与许多创业者一样,徐传亮与“青援”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受命于危难之间。
  1985年,沂水镇党委、政府抓住青岛市对沂水对口扶贫支援的有利时机,贷款80万元在县城北郊的河滩上建起了食品厂,取名“青援食品厂”。
  放下锄头下车间,从黑土地走进小工厂,农民办企业绝非易事。由于缺乏人才、技术及管理经验,青援食品厂经营不到一年就濒临倒闭,亏损近百万元。镇党委、政府为了挽救这个厂,决定调正在饮料厂搞得红红火火的徐传亮同志到青援食品厂任厂长。
  “那个破烂摊子你不能去,去了会耽误你一辈子”,好心的邻居这样劝他;“现在的饮料厂正搞得红红火火,若跑到这个要关门的企业,搞不好你连个退路都没有了”,知心的朋友多次提醒他;“传亮啊,一月400元的工资咱就知足了,这可是咱庄户人家挣两三年的,你现在一扔不干了,咱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啊?”善良妻子的掏心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敢拼敢闯英雄胆,危难之中显豪情。眼看着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厂子就要厂倒人散、四分五裂,镇里近百万元投入眼睁睁就要付之东流,刚过而立之年的徐传亮决心背水一战,放手一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自己的年轻与热血去闯一闯“食品”这个当时还显得萧条冷落、毫无起色的“螃蟹窝”。
  上任伊始,徐传亮就一头扎进工人中间,骑着他那辆“大金鹿”自行车一家一户地访问,苦口婆心地交谈,找领导、找班长、找职员谈青援食品厂的现状,谈存在问题的“症结”及发展的建议,学兄弟单位的经验。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终于挖出了作坊式生产、封闭式经营是青援食品厂濒临破产的根本原因。
  他凭借多年经营饮料厂的经验,带领全厂干部职工,新上了饮料生产线,生产汽水、果酒、山楂酒、美味可乐等产品,在当时市场上适销对路。3个月后,工厂纳入了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随后,他大胆地从建章立制入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了全员承包责任制,制定了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随之有了转机,当年完成产值80万元,实现利税5.5万元,&创造了该厂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病危残喘的青援食品厂终于艰难迈出了复苏的第一步。就是为了这一步,徐传亮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就是为了这一步,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就是为了这一步,他趟过了多少个坎坎坷坷……此时此刻,生性刚硬的汉子落泪了,这泪水有辛酸、有苦涩,有自豪、有幸福,也饱含着坚韧和信念,还有对未来发展的无限希望……不多言语的徐传亮讲话了:“现在,我们大家是同在一条船上,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冲出激流险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可能有谁来帮我们。企业要发展,大家要过好日子,一切的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
  “青援有救了”,“我们有希望了”……八百里蒙山沂水到处都荡漾着这春天般的信息。时至今日,人们仍不会忘记:1986年,在全国各地都在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日子里,在小平同志领导全国人民谱写历史新篇章的故事里,勤劳勇敢的沂蒙老区人民,也从徐传亮这位新任厂长身上看到了企业振兴的希望之光。
  真正的拼搏者是永不满足的。刚刚歇口气的徐传亮又率领“一班人”踏上了探索企业新的发展创业之路。1987年,钙奶饼干是当时食品市场上的紧俏货,而八百里沂蒙竟没有一个能够生产的厂家。
  “上钙奶饼干!”徐传亮分析行情后一拍桌子定板,不但得到广大职工的一致拥护,更是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主意既定,立即行动。徐传亮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两下泗水,三下临沂,五去青岛。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馒头,渴了喝几口路边的山泉水。为了建立高起点、高档次、不过时的标准食品车间,徐传亮在多次请求都得不到厂方允许参观、考察的无奈情况下,只好悄悄地转到人家的厂房四周用自己的步子,用最古老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反复丈量,推敲研究……
  贝多芬曾说过: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徐传亮就是靠着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日夜奋战,最终拿出了可行性报告。
  可是,新上这条生产线需投资100万元。这对于一个负债近百万元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为使钙奶饼干生产线早日上马,徐传亮说服了家人,把仅有的准备盖房用的2000元积蓄全部拿到了厂里,并在全厂提出了集资上项目的口号。在他的感召带动下,全厂干部职工你300元,我500元,有的还借来亲戚朋友的,很快就筹集了18万元。
  镇里拿出了10多万元。
  县委、县政府给予了有力支持。
  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青岛食品厂,派来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从青援厂选拔了21名工人到青岛培训学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节约有限的发展资金,徐传亮带头投入到基建工程中。全厂职工自己动手挖地基,铺基础,砌炉灶,安设备,顶风冒雨,风餐露宿,昼夜奋战在工地一线。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经过多方面的扶贫支持和企业上下的共同奋战,1989年5月,青援食品厂第一条钙奶饼干生产线正式投产了!其产品“特制钙奶饼干”色泽鲜艳、口感香脆、甜度适中、质量上乘,投产后一直保持了“部优”称号,成为青援厂拳头产品和当家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这一年,青援食品厂完成产值1026万元,实现利税68万元,产品达到了4大系列50多个花色品种。姗姗走步的青援食品厂从此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勤勉睿智铸辉煌
  起步艰难,腾飞更难。要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必须营造规模优势,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使之实现快速裂变,造就群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博击力和抗击力。
  徐传亮正是这样的实践者。
  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判断能力实践着这一目标。跑市场,搞调查,学经验,不懈地研制配方,筹集资金,扩大规模,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一)快速的裂变
  1990年,徐传亮瞄准市场空档,新上方便面生产线一条,填补了临沂市空白。1991年,又征地30亩,投资300万元,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改造技术,使企业实现了又一大跨越,成为全县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
  1994年,是青援食品公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青援食品厂率先在工业区内征地160亩,投资3500万元,建起了一座规模大、标准高的现代化企业,创造了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当年,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实现利税1137万元,成为沂水县唯一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从此,企业一年一大步,年年上台阶。
  1995年,企业实现产值2.27亿元,利税1814万元;
  1996年,企业实现产值3.7亿元,利税2865万元;
  1997年,企业实现产值4.6亿元,利税5208万元;
  1998年,经省工商局依法核准,企业更名为山东青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2002年成功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
  企业一路稳步走来,不曾有过大的挫折和风险,这与徐传亮卓越的善于发现和判断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潜在价值的能力是分不开的。1999年,企业投资1.3亿元,当年建成并投产了3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和6000KW热电联产项目。2003年,又征地370亩,一次性投资1.2亿元新建五分公司,并迅速投产达效,实现了大跨度、飞跃式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食品生产企业。
  自2004年开始,公司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实施了沼气发电、烟气脱硫、污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淀粉糖设备工艺制造等技术改造项目,新上了高档方便面、辣酱、八宝粥、多功能饼干和巧克力等先进生产加工设备;公司积极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兴企”战略,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100余人,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营销、研发和管理团队,使企业逐步向创新型企业过渡。
  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行业进入了群雄纷争的时代,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年近六旬的徐传亮经过认真分析,毅然决定,大力转方式、调结构,淘汰落后产品产能,涉足多行业生产经营,让企业“脱胎换骨、断臂求生”:
  2010年3月,成立了山东青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军房地产业。
  2010年6月,投资3亿元,新上了年产20万吨糖醇项目,使企业的糖醇总产能达到年产40万吨,新增产值7亿元,利税5000万元。
  2011年,本着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集约经营的发展思路,投资2亿元,实施了食品产能整合提升项目,彻底淘汰了生产效率低、市场前景差的肉制品、糖果、豆奶粉等三个系列256个品种,全面实现了由高用工、低产能向管理现代化、工艺自动化、操作机械化、产品高端化的转型升级。在总体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下,青援仍旧保持了持续增长。
  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铿锵有力。徐传亮和以他为班长的班子成员一道,凭着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管理日益规范、效益连年翻番,攀上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顶峰。
  目前,青援食品公司已发展成为占地60多万平方米,辖青援食品有限公司、青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援热电有限公司、山东优佳置业有限公司四个子公司,年产食品能力6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龙头企业。产品发展到方便面、饼干、粥制品、调味品、淀粉、淀粉糖、面粉、纸箱等十二大系列近300个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尼泊尔、以色列、韩国、德国、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先后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单位”、“全国乡镇企业管理先进单位”、“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食品龙头企业”、“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山东省管理示范企业”、“山东省百强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百强私营企业”、“山东省环境友好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龙头企业”、“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达标单位”、“山东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徐传亮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抚对象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二)灵魂的升华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援食品公司之所以能奇迹般从沂蒙大地上崛起,除各级党委、政府及青岛食品厂的大力扶持外,根本的要诀在于徐传亮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铸造了永恒的企业精神,不仅使全体干部职工的心灵得到净化,而且促进了企业整体素质的升华,使企业在近三十年的市场风云中平稳地飞行。
  徐传亮始终坚持“三严一带头”,以严管不变应市场万变。他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之达到4大类1000余条;并始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企业管理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严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检查监督,严肃的奖惩兑现,党员干部带头,这是青援经验的集中概括。有一次徐传亮同志自己擦办公室玻璃时,不小心碰破了一块玻璃,按照当时的价值,他立即掏出5角钱交到财务科。由于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执行制度,在青援上下,不管干部职工,只要违犯制度都会自觉、主动地按制度上缴罚款。
  为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徐传亮探索了以宣传栏、公开栏、广播、工作考评为主的教育形式,即“五栏一播”、“十项考评”,将职工的教育提高与企业效益联系在一起。先后开展了优化管理整顿,财务管理整顿,业务整顿,厂风厂纪整顿,现场管理整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净化了职工灵魂,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在全厂形成了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以此带动和促进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徐传亮始终把以德立业定为事业的不可动摇的根基,把奉献给消费者的产品,看成是捧给消费者的一片爱心。他认为,把消费者视为上帝还远远不够,而应当视为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因为对上帝只是强勉于不可欺而已。而对父母至亲则是真真的浓情厚意和拳拳的跳动之心。正是由于这种爱心与厚德的作用,徐传亮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产品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厂、车间、班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严把材料入厂关、生产流程关和产品出厂关,加强产品质量监督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制钙奶饼干一直保持了“部优”质量标准,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青援”牌方便面荣获“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银奖”;“青援”牌饼干、方便面一直保持“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徐传亮常告诫职工: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因一时一事而失掉,要以德立业,决不赚昧心钱。2003年,一位原料供应商为降低成本,设法宴请了管业务的人员,被徐传亮发现后,对参加吃请的人员全部进行了罚款、调整工作岗位,并和这个客户中断了一切业务联系。
  徐传亮和青援人把人品和信誉一起鲜明地写在“青援”的旗帜上。青援的格言是:“消费者健康的增进,就是企业生命力的延续”,难怪有人说,吃着青援食品,能品出沂蒙山人表里如一的诚实与敦厚,&能体味出青援对消费者的脉脉深情。
  正是由于保证了高质量,才赢得了高信誉,才使产品占领了高份额的市场,在青援,没有客户拖欠货款,很多客户都是先把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货款先打到青援,然后来厂提货。
  科学的管理体系,“三严一带头”的成功经验,是徐传亮管理经验的灵魂和精髓,是企业蓬勃发展和快速裂变的根本秘决。
  徐传亮以改革者的献身精神,拓荒牛般的勤劳韧性,创造了青援这方绚丽的天地,谱写了一曲高亢的创业者之歌!
  “食品城”的奠基人
  历经风风雨雨,走过坎坎坷坷。徐传亮的汗水凝成了丝丝白发,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三十年来,青援食品公司如原子裂变,幻化成一个五彩缤纷的食品世界;似一艘母舰,载着千万沂蒙人驶入小康王国。
  一花独放不是春。徐传亮在抓好青援食品公司强筋壮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积极扶持同类企业生长壮大,辐射带动了“食品城”的建设与发展。
  他慷慨地传经验、传技术。县、镇都发出了“企业学青援”的号召,许多单位和企业纷纷到厂里参观学习。徐传亮及技术人员都认真介绍成功的经验,如实汇报企业情况。还多次派企业骨干和专业人员到其他企业举办管理知识讲座和技术报告,为同行传授技术、培训人才。
  他热情地帮上马、帮销售。徐传亮充分发挥自已建厂早、经验多、技术好的优势,帮助其他食品厂考察、上马新项目。先后帮助建起了群英、利丰等20多家食品生产厂家,为10余家企业选派了专业技术人员常年指导。随着食品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一些企业由于知名度不高,影响了产品销售,有的甚至严重积压,徐传亮便发挥优势,帮这些企业推销产品、介绍客户,使他们逐步走向市场、占据市场,促成了沂水企业“同行结亲家、抱团打天下”的良好局面。
  他勇挑重担,排忧解难。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沂水镇纸箱厂、城区运输公司等个别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困难,有的甚至破产倒闭。徐传亮同志主动提议,挑起重担,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93年以来,公司先后承担了沂水镇纸箱厂、京沂电器厂、城区运输公司等企业的债务300多万元,接纳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分流人员及下岗人员500多人。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先后解决了近2000名城镇待业青年和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减轻了政府压力,增加了职工收入,维护了社会稳定。
  青援公司的发展,倾注了徐传亮的心血和汗水,而在整个“食品城”的崛起中,他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徐传亮推行的“三严一带头”的管理方法,被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推广;他提出的“以严管不变应市场万变”等营销策略,已被许多企业借鉴;他所创造的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青援速度”,已成为许多企业学习的楷模。青援的辐射带动,使“食品城”日益发展与壮大;目前,沂水县食品生产企业已达到近300家,年产各类食品280多万吨。
  匈牙利着名诗人裴多斐说过: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徐传亮对整个镇域、县域经济的贡献,也不仅仅用企业实现的利税所能囊括。
  公司的快速发展也为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开辟了成功之路。在徐传亮及其一班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下,公司先后建起了50万亩玉米生产基地和3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了占地20公顷的养殖区两处,涉及数十万个农户,吸纳了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带动了沂水及周边地区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种植业和牛、猪等养殖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了“一人进青援,全家就有钱”,“一家奔小康,乡邻都沾光”的可喜局面,极大加快了沂水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食品业的快速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旅游、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多,服务网点遍布县城,运输队伍涉及20多个村街,达到100多家,当地靠食品加工增值和相关产业增收的人群大幅度增长,形成了富民兴县的“青援效应”。
  青援公司,成为中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
  徐传亮,成为“中国食品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无私奉献写春秋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迹与崛起,都记载了一代人的辛劳和汗水,任何一个企业的着名品牌后面,都站着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闻名遐迩的青援品牌上,刻下了徐传亮同志对社会、对人民、对消费者诚挚的爱心和厚德、对事业坚韧不拔地追求与开拓,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卓越心境。近二十年来,他以沂蒙山人表里如一的朴实与敦厚、热情和执着,勾划了青援食品公司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光辉路程,书写了蒙山沂水企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诚如英国作家奥威尔所说:“高尚的情操,最终总会赢得胜利,那些奉献鲜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领导者,总是比那些奉献安全和愉悦的领导者从他们的追随者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
  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崛起了,它没有高高在上;青援人富足了,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奉献;徐传亮成功了,他没有功高自居,大地永远记下了一个企业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足迹!
  “图享受就不该当干部,讲索取就不是共产党员”。这是徐传亮同志当了近30年老总的座右铭,近30年的风风雨雨,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实践了这句朴素的诺言。他靠人格的力量凝聚人心,他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就了一番事业。但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光环并没有使他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广大职工的心中,仍然是那个朴实朴素、严于律己、宽待职工的好厂长。
  徐总的办公室非常简陋,职工都往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他却没有一间自己的休息室!有时工作到半夜,不便回家,就在沙发上凑付一夜!他每天骑着一辆骑了20多年的“大金鹿”自行车上下班,青援人已司空见惯。在厂里的一日三餐,他同职工一样排队买饭,他说:“这样吃的自在,也便于了解食堂饭菜情况”。对于非业务性的请吃请喝,他一律拒之门外。迎来送往,出发坐镇,他没有用企业家的行头去包装自己,没有在西装革履上多费心思,没有时髦的名牌服装去刻意打扮;一块“上海”牌手表他戴了20多年,一个铝饭盒伴随着他走过了一生;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把自己看作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没有半点凌驾于职工之上的优越感与权力欲。
  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居,保持一份纯朴恬淡,奉献爱心一片,这就是徐传亮!
  在青援,谁都清楚,他们的老总很“抠门”。一个年贡献利税过亿元的老总,一个3000人的大首领,因公出差,从不搞特殊,千方百计去住最廉价的宾馆;在外吃饭,从不惑于高级饭店的招徕,却常是路边小饭摊的光顾者,一碗汤泡饼,一碟着肉菜足矣!这或许是一个成大业者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吧!
  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创事业者,需要有大刀阔斧的魄力,众醉独醒的精神,潮流影响不了他,风气麻醉不了他”。徐传亮同志用朴实的生活轨迹作了最好的注脚!人们常常无奈社会上的送礼风,可在青援食品公司,谁都知道徐老总不收礼,更不准给他送礼。无论是客户职工还是关系单位,一律谢绝,实在退不了的,就交公处理。唯其如此,青援公司才建起一套严整高效务实的群体,衍生了敢立潮头的动力!
  青援人的骄傲不止这些,他们熟知自己的厂长:远离灯红酒绿,把出入娱乐场所视为羞耻,心中只有市场、产品、创优、发展。是他的朴实与正直,赢得了事业的胜利,是他的执着与奉献,结出了青援食品公司的累累硕果。
  徐传亮对自己抠门对职工却非常大方,在他的倡导下,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7栋宿舍楼、3处高标准的职工餐厅和俱乐部,投资800万元建立了专家人才楼,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职工小区和2处职工医院、1处幼儿园。
  走进今天的青援,那“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工作生活环境令人赏心悦目!走近青援人,那掩饰不住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因为社会上有的,青援这方天地几乎都有,生活有保障,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在这里已成了现实。徐总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声有色,深入人心;高标准的福利设施建设、种类齐全的娱乐投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广大职工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青援职工“以厂为家”的思想人人都有,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蔚然成风!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在徐传亮的带动下,公司职工一次性捐款达30多万元。
  孰不知,一名优秀企业家和3000名职工的贴心人——徐传亮同志,却是他家庭中一名“不合格”的成员!
  他把家里仅有的盖房钱全部拿到企业,为此盖了一半的房子整整停了一年的工;家中女儿上学,他从不接送;亲戚朋友找他安排工作、办事,只要不合乎规定,他从不答应。在出任青援食品厂厂长的前一天晚上,他把妻子、儿女叫到一起约法三章:一是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二是不能贪图享受;三是不能给亲戚朋友开方便之门。有一年,厂里搞优化组合,他还把自己的妻侄给“优化”下去了,为了这事,妻子责怪,亲戚反脸……
  如今,一提到徐老总,职工们无不潸然泪下:是他临危受命,振臂高呼,救活青援;是他在披星戴月中冥思苦想、风餐露宿中艰难寻求,外出只为企业奔波、回厂只为企业筹划;是他为了找到青援发展的一个个突破口,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地工作,累倒在岗位上;甚至在身患癌症重病期间,他依然坚守在公司新项目的建设工地上!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吐血不止的徐传亮仍旧在电话里调度着企业的经营进展情况、牵挂着在公司加班的职工的生活,守在病榻旁的妻儿泣不成声,强忍悲痛帮他记录着,他们理解老徐:公司和职工是他同呼吸共命运的患难兄弟,更是他日思夜想、朝夕相处的命根子!他放心不下啊!
  听完了汇报,老徐用微弱的声音嘱咐:“告诉加班的员工,天晚了,回家的时候注意安全。”
  所有的人,泪飞顿作倾盆雨……
  正是这至清至洁的品质,对青援高度负责的精神,才保证了今天的青援公司有条不紊,蒸蒸日上;正是这无私的心境,高尚的情操,才凝聚了青援公司压倒一切的号召力与向心力!
  以德立业、追求卓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徐传亮以改革者的风范,以开拓者的胆识,以奋斗者的脚步,在沂蒙大地上树起了一座可歌可泣的不朽丰碑!
  (徐笑声)
责任编辑:王琳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学生文明素养,中小学通过“诚信进校...沂水县工商局四步走助推乡村旅游步入发展快车道
[发布时间:日 来源: 点击:次]
  一是登记准入快步走。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为新开业的乡村旅游业市场主体开辟登记绿色通道。推出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特办服务,确保登记准入一路畅通。与旅游、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密切联系,协助申请者办理各项登记注册手续。对辖区乡村旅游行业开展走访调研,将旅游市场主体开办情况登记造册,为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依据。今年以来已受理开业申请13家。  二是规范引导稳步走。一方面规范乡村旅游主体的经营秩序,加大对乡村旅游主体证件资质、环境整治、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支持乡村旅游主体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发展闯市场,鼓励乡村旅游主体发展休闲采摘、旅游观光、垂钓游乐等休闲活动,打造集餐饮、游玩、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对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偏少、管理服务水平比较落后的经营者,开展上门服务、送法下乡、普法宣传等工作,指导经营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发展壮大迈步走。该局还积极实施商标战略,引导相关乡村旅游经营者申请注册商标,增强创牌意识。指导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企业争创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发展乡村旅游与提升特色农副产品知名度的互利双赢。目前,旅游产品已拥有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件。  四是诚信建设大步走。针对旅游合同纠纷、消费欺诈行为问题,县工商局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作用,在7个乡村旅游景区设立维权服务站点,及时受理、调解、处置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乡村旅游行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沂水旅游的良好形象。
主办单位: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承办单位: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中心
地址:济南市燕子山路43号
邮编:250014
业务咨询电话:
鲁ICP备0033036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商局注册营业执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