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NAS公司的网络架构构是否合适

基于SAN/NAS网络架构的存储整合技术 - 基础设施_CIO时代网 - CIO时代—信息化课堂与资源库
基于SAN/NAS网络架构的存储整合技术
基于SAN/NAS网络架构的存储整合技术
15:30:32&&来源:万方数据
15:30:32&&来源:万方数据
摘要: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业务数据的飞速增长,对IT 系统存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多个企业存储构架仍处于传统的以主机为中心的存储构架阶段,缺乏统一的存储资源管理平台。
&&&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业务数据的飞速增长,对IT 系统存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多个企业存储构架仍处于传统的以主机为中心的存储构架阶段,缺乏统一的存储资源管理平台,难以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对存储的灵活需求。众多企业在科技规划中提出了关于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要求,均需建立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存储构架,实现存储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 1 存储架构
&&& 1.1 传统信息系统存储构架
&&& 传统的信息系统存储构架是一种分布式的结构,各个系统自成一体,各自有不同的、且相互独立的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备份与恢复、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其最大特点是跟主操作系统有关,数据的所有处理工作是以主机为主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主机的任何改变(包括主机升级、操作系统升级、应用升级、网络升级等)都可能要对整个系统进行一次改造。
&&& 目前仍有许多企业的存储构架处于传统的存储构架阶段,随着信息的快速增长和存储技术的发展,把数据独立出来,建立可共享的、与主机平台无关的先进信息存储构架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 1.2 以信息为中心的存储构架
&&& 以信息(数据)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存储架构(即存储系统与主机服务器分开)是当今信息系统基础构架的主流,也逐渐被各企业数据中心所采用。如图1。
&&& 以信息为中心的存储架构,具有如下特点:
&&& 1)生产数据通过存储整合,实现主机与数据分离。
&&& 2)信息(数据)分层存储,根据信息重要程度和不同时期的价值,分布于不同存储上。
&&& 3)生产数据可以通过基于高端存储系统的解决方案实现平台级的容灾方案,实现高级别的容灾指标。
&&& 4)简化了信息系统基础结构,存储集中并独立于主机系统、存储资源统一管理。
&&& 图1 系统总体框图
&&& 1.3 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发展趋势
&&& 信息系统基础构架在经历了传统的信息系统基础构架,逐步发展为以信息为中心的存储构架。但目前这个理念仍停留在概念上,还没有落地。
&&& 从实施的角度看信息系统基础构架的发展和优化将通过以下几个阶段逐步实现的:
&&& 1)存储整合:通过对信息系统存储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整合,实现对存储资源分层管理。
&&& 2)虚拟化:在存储整合的基础上,通过虚拟化技术对进一步屏蔽服务器、存储网络、存储的复杂性,以便更好的实现IT 资源的统一调配。
&&& 3)自动化:是在存储整合和虚拟化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自动化设计,实现高效IT 资源自动化管理。
&&& 存储整合是基础,是信息系统基础构架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基础上, 在通过后续的虚拟化和自动化管理的不断优化,以实现IT 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业务的发展。
[page]&&& 2 存储整合技术关键概念
&&& 近年来,信息(数据)量的迅速增长和IT 系统的不断膨胀,为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如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实现不同数据的集中管理,如何实现网络上的数据集中访问,如何实现不同主机类型的数据访问和保护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网络存储技术及其产品的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各系统具有各自独立的存储设备,SAN(StorageArea Network)与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不仅仅拓展了网络发展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网络技术与存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的解决信息集中存储遇到的问题。
&&& 2.1 NAS 技术
&&& NAS 解决方案通常配置为作为文件服务的设备,由工作站或服务器通过网络协议 (如 TCP/IP)和应用程序(如网络文件系统NFS 或者通用Internet文件系统CIFS) 来进行文件访问。大多数NAS 连接在工作站客户机和NAS 文件共享设备之间进行。这些连接依赖于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来正常运行。NAS 采用了专业化的操作系统用于网络文件的访问,这些操作系统既支持标准的文件访问,也支持相应的网络协议NAS 使文件访问操作更为快捷,并且易于向基础设施增加文件存储容量。因为NAS 关注的是文件服务而不是实际文件系统的执行情况,NAS 设备易于部署。NAS 设备与客户机之间主要是进行数据传输。传输的处理过程需要占用处理器资源来中断和重新访问数据流。如果数据包的处理占用太多的处理器资源,则在同一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会受到影响。由于网络拥堵影响NAS 的性能,所以,其性能局限性之一是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
&&& NAS 存储的可扩展性也受到设备大小的限制。
&&& 2.2 SAN 技术
&&& SAN 作为网络基础设施,是为了提供灵活、高性能和高扩展性的存储环境而设计的。SAN 通过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例如磁盘存储系统和磁带库)之间实现连接达到这一目的。
&&& 高性能的光纤通道交换机和光纤通道网络协议可以确保设备连接既可靠且有效。这些连接以本地光纤或SCSI(通过SCSI-to-Fibre Channel 转换器或网关)为基础。一个或多个光纤通道交换机以网络拓扑(SAN架构)形式为主机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提供互联。
&&& 因SAN 是为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传输大块数据而进行优化的,SAN 对以下应用来说是理想选择:
&&& & 关键任务数据库应用,其中可预计的响应时间、可用性和可扩展性是基本要素。
&&& & 集中的存储备份,其中性能、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可以确保企业关键数据的安全。
&&& & 高可用性和故障切换环境可以确保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应用水平。
&&& & 可扩展的存储虚拟化,可使存储与直接主机连接相分离,并确保动态存储分区。
&&& & 改进的灾难容错特性,在主机服务器及其连接设备间提供光纤通道高性能和扩展距离。
[page]&&& 2.3 SAN 与NAS 比较
&&& SAN 和NAS 经常被视为两种竞争技术,实际上,这些技术各有所长,分别适合不同应用,二者在面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时还能够很好地相互补充,以提供对不同类型数据的访问。
&&& SAN 针对海量、面向数据块的数据传输,而NAS则提供文件级的数据访问功能。
&&& 表1 SAN 与NAS 对比
&&& 从上表可看出,SAN 利用的是Fibre Channel(FC)协议[3],而NAS 采用的是TCP/IP 协议。所以SAN 系统的成本、复杂度、配置都比NAS 要高和复杂,SAN必须冗余配置专用的连接设备和稳定的企业级磁盘阵列,而NAS 采用的是非常普通的TCP/IP 技术。相比之下,TCP/IP 协议消耗较大,Fibre Channel 协议在传输大量数据方面有较大优势。
&&& 从安全上考虑,Fibre Channel 协议作为专用协议,相对TCP/IP 协议更为安全。在行业特点和应用范围方面,SAN 技术在线事务、数据仓库、存储集中、等方面应用较广泛,从而多被对数据一致性、在线事务处理、备份恢复要求较高的金融行业所采用。而NAS 技术多用对数据一致性和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制造业。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SAN 是一种网络,是专门用于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进行I/O 传输的网络,适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NAS 则是一个专有文件服务器或智能文件访问设备,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对于企业中基于数据块的数据库应用,对数据一致性和在线事务的处理能力要求较高,适合于采用SAN 作为存储网络构架。而另外一部分基于文件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则适合于采用NAS 作为存储网络构架。根据以上SAN 和NAS 的对比,结合存储技术的典型应用范围,应采用SAN 技术作为存储整合的主要技术手段,NAS 作为存储架构的必要补充。
[page]&&& 3 信息系统存储整合实施
&&& 3.1 系统设计构架
&&& 采用以SAN 为主、NAS 为辅的企业级存储系统,集中存储平台,并通过VSAN 进行逻辑隔离,设置生产存储集中、数据备份两个存储功能区域。同时,在存储集中区域根据业务数据分层的原则,可依据应用系统业务特点实现分层存储,如核心业务存储模块、高端业务存储模块、一般业务存储模块、文件存储模块。系统整体设计上采用以SAN 为主的企业级存储系统,构建集中存储平台,即大部分存储模块部署至SAN存储网络、文件存储模块部署在NAS 存储网络。对于不便实现整合的系统,可依然保留现有存储数据。存储整合采用的存储设备要求是中高端存储,可支持多业务系统使用。总体构架图如下:
&&& 图2 系统设计构架图
&&& 设计上采用虚拟存储网络技术对SAN 网络中不同应用类型进行安全隔离。建立专用的IP 存储网络用于接入NAS存储,与生产网络区分。各模块采用VSAN进行安全隔离。存储整合后,便于对存储资源统一管理,如从存储需求、容量、数据保护、性能、监控、服务报告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
&&& 3.2 SAN 存储区域网架构
&&& 在存储网络的设计上,为实现冗余,采用2 台存储导向器组成双矩阵网的模式,两个存储区域网各自独立,不进行互联。
&&& 图3 双矩阵网
&&& 通过服务器端的多路径软件(如Power Path、SDD)来实现源设备到目标设备之间链路切换或者负载均衡两个Fabric 为对等的SAN 网络[4],由高端存储导向器为核心组网形成,两个矩阵网都具有高可靠性的设计,主机和存储设备冗余接口分别接入到两个存储矩阵网中。当一条链路或者存储矩阵网(Fabric)出现故障,导致I/O中断之后,由主机多路径软件实现I/O 路径切换。存储导向器具有加快存储网络快速收敛的增强功能,通过对端口的状态监控。能够检测到链路的通断,快速收敛,通告主机去进行多路径的切换。
[page]&&& 3.3 NAS 存储区域网规划
&&& NAS 存储系统是基于IP 网络的存储技术,用于存取服务器文件系统,所以需占用大量IP 网络带宽,为不对现有生产网络造成影响,一般情况,需独立建设一个专门IP 存储网络,服务器使用专门的网卡去访问NAS 存储系统(使用专门NAS 服务器管理)。为防止其他区域的服务器以服务器为跳板利用IP 存储网络进行跨区域攻击网络行为,还可在IP 存储网络中部署专门的防火墙,用于各区域间安全隔离。
&&& IP 连接网络的可用性与SAN 存储网络相比,可用性稍有降低。为提高可用性,一般使用NAS 存储的主机可配置双网卡连接存储网络,通过服务器操作系统上的软件功能,将两个网卡绑定成1 个IP 地址(虚拟成1 个网卡),实现1 台服务器内双网卡的冗余设计,在单条线路不稳定或发生故障时,冗余线路提供存储通道能力,支持系统正常运行。
&&& 3.4 优势特点
&&& 未实施整合时,存储系统是独立的和分散的,不利有于集中式存储资源管理。而当采用企业级存储架构整合之后,可实现一种网络式的、集中式的管理,可更有效地管理存储资源,网络和自动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简化的集中的存储构架使得存储相对独立于主机,使得存储资源得以集中管理和维护,同时,统一规划的存储资源,使得信息在不同层次存储之间的移动成为可能,有利于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ILM)的机制。
&&& 3.5 扩展
&&& 在存储整合实施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展信息系统架构,实施同城数据中心或异地灾备系统,企业可以通过在同城和异地建立对应的存储系统,设置相应的数据复制关系,平滑的实现同城同步、异地异步的的体系构架。存储整合后,利用统一存储设备的数据复制功能,实现数据和系统区域性扩展。
&&& 4 结语
&&& 通过存储整合实施,可简化目前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存储构架的不足,解决企业内部关键业务数据的过于分散,难于管理和扩展的问题。促使业务数据更为集中于中高端存储,并可在此基础上推动同城数据中心、异地灾备中心的建设。总之,存储整合是满足各企业业务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责编:fanwei博客分类:
SAN : 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储区域网络
NAS :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网络附加存储
NAS不一定是盘阵,一台普通的主机就可以做出NAS,只要它自己有磁盘和文件系统,而且对外提供访问其文件系统的接口(如NFS,CIFS等),它就是一台NAS。常用的windows文件共享服务器就是利用CIFS作为调用接口协议的NAS设备。一般来说NAS其实就是处于以太网上的一台利用NFS,CIFS等网络文件系统的共享服务器。至于将来会不会有FC网络上的文件提供者,也就是FC网络上的NAS,就等日后再说了。
注解:NFS(NETWORK FILE SYSTEM) 适用于LINUX&UNIX系统
&&&& 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适用于windows系统
SAN\NAS的区别:
可以这样来比作:SAN是一个网络上的磁盘;NAS是一个网络上的文件系统。其实根据SAN的定义,可知SAN其实是指一个网络,但是这个网络里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元素,主机、适配器、网络交换机、磁盘阵列前端、盘阵后端、磁盘等。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习惯性的用SAN来特指FC,特指远端的磁盘。那么,一旦设计出了一种基于FC网络的NAS,而此时的SAN应该怎样称呼?所以,在说两者的区别时,用了一个比方,即把FC网络上的磁盘叫做SAN,把以太网络上的文件系统称为NAS,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理解。
普通台式机也可以充当NAS。NAS必须具备的物理条件有两条,第一,不管用什么方式,NAS必须可以访问卷或者物理磁盘;第二,NAS必须具有接入以太网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以太网卡。
SAN\NAS的性能对比:
1、 SAN快还是NAS快
首先,看下SAN与NAS的路径图,如下:
显然,NAS架构的路径在虚拟目录层和文件系统层通信的时候,用以太网和TCP/IP协议代替了内存,这样做不但增加了大量的CPU指令周期(TCP/IP逻辑和以太网卡驱动程序),而且使用了低俗传输介质(内存速度要比以太网快得多)。而SAN方式下,路径中比NAS方式多了一次FC访问过程,但是FC的逻辑大部分都由适配卡上的硬件完成,增加不了多少CPU的开销,而且FC访问的速度比以太网高,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如果后端磁盘没有瓶颈,那么除非NAS使用快于内存的网络方式与主机通信,否则其速度永远无法超越SAN架构。但是如果后端磁盘有瓶颈,那么NAS用网络代替内存的方法产生的性能降低就可以忽略。比如,在大量随记小块I/O、缓存命中率极低的环境下,后端磁盘系统寻到瓶颈达到最大,此时前端的I/O指令都会处于等待状态,所以就算路径首段速度再快,也无济于事。此时,NAS系统不但不比SAN慢,而且由于其优化的并发I/O设计和基于文件访问而不是簇块访问的特性,反而可能比SAN性能高。
既然NAS一般情况下不比SAN快,为何要让NAS诞生呢?既然NAS不如SAN快,那么为何还要存在呢?具体原因如下:
l NAS的成本比SAN低很多。前端只使用以太网接口即可,FC适配卡以及交换机的成本相对以太网卡和交换机来说非常高的。
l NAS可以解决主机服务器上的CPU和内存资源。NAS适用于cpu密集的应用环境。
l NAS由于利用了以太网,所以可扩展性很强,且容易部署。
l NAS设备一般都提供多种协议访问数据,而SAN只能使用SCSI协议访问。
l NAS可以在一台盘阵上实现多台客户端的共享访问,包括同时访问某个目录或文件。而SAN方式下,除非所有的客户端都安装了专门的集群管理软件,否则不能将某个lun共享,强制共享会损坏数据。
l 经过特别优化的NAS系统,可以同时并发处理大量客户端的请求,提供比SAN方式更方便的访问方法。
l 多台主机可以同时挂接NFS上的目录,那么相当于减少了整个系统中文件系统的处理流程,由原来的多个并行处理转化成了NFS上的单一实例,简化了系统冗余度。
2、 SAN好还是NAS好
关于IO密集和CPU密集说明如下。
l CPU密集:程序内部逻辑复杂,磁盘访问量不高。
l IO密集:程序内部逻辑不复杂,耗费CPU不多,但随时存取硬盘上的数据。
l IO和CPU都密集:不适合单机,必须组成集群。
显然,NAS对于大块顺序IO密集的环境,要比SAN慢一大截,原因是经过大量IO累积之后,总体差别就显出来了。不过,如果要用10G以太网,无疑要选用NAS,因为底层链路的速度毕竟是目前NAS的根本瓶颈。此外,如果是高并发随机小块I/O环境或者共享访问文件的环境,NAS会表现出很强的相对性能。如果SAN主机上的文件系统碎片比较多,那么读写某个文件时便会产生随机小块IO,而NAS自身文件系统会有很多优化设计,碎片相对较少。CPU密集型的应考虑使用NAS。
NAS以文件的形式+LAN连接存储介质;
而SAN以块形式+光纤连接存储介质。
转自:http://space.itpub.net//viewspace-687400
浏览 30443
浏览: 3202273 次
来自: 北京
abcdefghij ...
abcdefghij
现在使用文件形式可以显示数据,但是第二点您说 使用生成文件的链 ...
linux用得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楼主你好,按照你的配置方法可以浏览到目录,不过打开都是只读的。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773203',
container: s,
size: '200,200',
display: 'inlay-fix'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基于sannas网络架构的存储整合技术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基于sannas网络架构的存储整合技术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5:46:4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基于sannas网络架构的存储整合技术
关注微信公众号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6新编FC、iSCSI、NAS:服务器虚拟化环境下谁是最好的存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6新编FC、iSCSI、NAS:服务器虚拟化环境下谁是最好的存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FC-SAN和IP-SAN以及NAS两者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一般来说,企业在面临iSCSI SAN存储解决方案时,多半喜欢拿FC
SAN及NAS与其做一番比较。在此先就FC与iSCSI做一比较,基本两者同属走Block协议的SAN架构,只不过前者透过光纤,后者借由IP传输数据罢了,而两者在管理及应用上也大同小异,其间只不过优劣好坏的差异。
至于SAN与NAS的差异而言,SAN与NAS是完全不同架构的存储方案,前者支持Block协议,后者则支持File协议,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协议及架构的标准。
如果硬要从中做个区别的话,那就是SAN的精髓在于分享存储配备(Sharing Storages);NAS则在于分享数据(Sharing
Data)。总而言之,NAS与SAN因为架构及应用领域的不同,所以不会相互取代,而会共存于企业存储网络之中。
&& 具体归纳整理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接口技术:iSCSI和NAS一样透过IP网络来传输数据,FC则不一样,数据是透过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来传递。
数据传输方式:同为SAN的iSCSI及FC都采用Block协议方式,而NAS则采用File协议。
传输速度:就目前的传输速度而言是FC(2Gb)最快、iSCSI(1Gb)次之,NAS居末。基本上,FC及iSCSI的Block
Protocol会比NAS的File
Protocol来得快,这是因为在操作系统的管理上,前者是一个“本地磁盘”,后者则会以“网络磁盘”的名义显示。所以在大量数据的传输上,iSCSI
绝对会比NAS快得多。
&& 资源共享:iSCSI和NAS共享的是
存储资源,NAS共享的是数据。
管理门坎:iSCSI和NAS都采用IP网络的现有成熟架构。所以可延用既有成熟的网络管理机制,不论是建置、管理或维护上,都非常方便及容易。而FC则完全独立于一般网络系统架构,所以需由FC供货商分别提供专属管理工具软件。
管理架构:透过网络交换机,iSCSI及FC可有效集中控管多台主机对
存储资源的存取及利用,善用资源的调配及分享,同时速度上也快于网络磁盘的NAS。
成本:比起FC而言,以太网络是个十分成熟的架构,而熟悉的人才甚多,所以同样采用IP网络架构的iSCSI及NAS,建设成本低廉、管理容易而维护方便。
传输距离:原则上,三者都支持长距离的数据传输。FC的理论值可达100公里。透过IP网络的NAS及iSCSI理论上都没有距离上的限制,但NAS适合长距小档案的传输,iSCSI则可以进行长距大量资料的传递。
系统支持:相较起来,iSCSI仍然比较少。FC主要是由适配卡供货商提供驱动程序和简单的管理程序。
iSCSI与各类型存储方案综合评比
&&& 与Fiber
Channel(以下简称FC)一样,iSCSI也属于SAN大家庭中的一员,它的问世显然是冲着FC
SAN的缺点而来的。长久以来,FC几乎成了SAN的代名词,但由于相关软硬件的建置成本偏高、管理技术及门坎也较高,所以几乎只有中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做这方面的建置与规划,中小企业限于自身规模,也只有望洋兴叹。
无传输距离限制、建置管理成本低是最大特点
iSCSI最重要的就是能在成本上提出大幅改善的方案,也因此打破了SAN为中大型企业禁脔的藩篱,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SAN所带来的好处及便利。到底是哪些优良特质,让iSCSI成为目前存储业界最热门的话题呢?以下即为读者做一番简赅的归纳及分析:
建置成本低廉:不论是适配卡、
交换机或缆线的建置,iSCSI都比FC便宜许多。其中适配卡部分,只要Host端主机本身内建的一般网络卡或网络芯片,搭配免费下载的iSCSI
Initiator驱动程序即可,所以在适配卡方面可以达到完全免费的境界。
管理门坎及维护成本更低:一般来说,FC
SAN多半需要特定的工具软件来操作管理,所以需要对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教育训练,而且费用不低。但由于iSCSI乃透过IP网络来传输数据及分配
存储资源,所以只要使用网络现有的管理功能即可,相较起来,的确可以省下大笔管理人力及训练成本。
节省存储资源、做好集中管理:由于iSCSI与FC同样支持区块协议(Block
Protocol)的数据存取模式,所以比采用档案协议(File
Protocol)的NAS,更能透过集中管理的方式,有效避免存储资源的浪费,进而节省不必要支出。
没有距离的限制:由于iSCSI是透过无远弗届的IP网络来传输数据,所以理论上,传输距离也可达到无限制的境界,这对于异地数据的传输及备援等应用相当有帮助。
传输速度够快:拜GbE以太网络之赐,理论上,iSCSI的速度可达1Gb,虽然速度仍比不上FC
SAN的2Gb,但效能上已超越大部分的NAS。更重要的是,一旦下世代的10Gb以太网络普及的时候,iSCSI就可能以10Gb的高速狂飙,甚至比FC
SAN的下世代版本-4Gb还要快。
人才较多:随着因特网的日益兴盛,造就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TCP/IP网络人才,比起门坎较高的FC
SAN来说,这对于专走IP网络Base的iSCSI而言,可说是一大利多。
数据碰撞及支持性低等问题成为推展阻力
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虽然iSCSI的优点不少,而且十分抢眼,但仍有许多待解决的缺点,以下就让我们一起分析看看iSCSI到底有哪些缺陷:
扰人的噪声碰撞问题:由于iSCSI走的是IP网络,其中当然充斥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庞大数据及噪声,所以碰撞情形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此一来,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导致延迟的情形发生,大大影响了传输的效能,甚至数据的正确性。针对这类问题,不少厂商专研解决之道,其中像是乔鼎信息(Promise)即宣称,该产品提供的Data
Digest功能,可有效解决噪声问题。
2. 仍有改进空间的效能瓶颈:这方面可分成下列几项来讨论。
传输频宽问题:前文已提到,目前的1Gb频宽,尚不及FC的2Gb,这方面待要等到10Gb以太网络普及之后,才有可能赶上。但就目前企业的网络状况来看,GbE以太网络的普及率都有待加强了,所以10Gb何时来临,还是未定之数。
(2) 流量控制问题:这方面也没有FC来得好。
I/O端的速度限制:Brocade指出在Host主机及Target存储设备两处的I/O端速度一直提振不上来,所以即使10Gb以太网络真的普及,I/O端的速度瓶颈仍然会拖跨这个传输效能。
(4) 软件iSCSI
Initiator效能不彰:其乃透过软件仿真来执行SCSI指令,所以会耗费掉大量的CPU资源,造成整体效能的低落。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透过安装频率较高的CPU来解决,但相对地便会有额外的成本支出。
3. 硬件iSCSI适配卡较贵:如果想要让整体效能有好的表现,那么就必须添置较贵的iSCSI HBA卡或稍贵的TOE HBA卡(TCP
Offload Engine),整体成本会因而大幅攀升。据Brocade指出,不论是FC
HBA卡或FC交换机的价格都在逐步调降中,同时该公司会推出价格颇为低廉的FC交换机,如此一来,在寻求高效能的前提下,iSCSI的成本优势会相对减少。
支援的平台及软硬件仍少:虽然目前Windows、Linux、UNIX、Netware都已陆续推出软硬件的Initiator,但数量及完备性仍不足,尤其是版本特多的Linux,目前只有SuSE及Redhat有解决方案;其中,SuSE只有软件、Redhat只有硬件。此外,HP-UX及Novell
Netware只有软件,SUN
Solaris则只有硬件,而且一些平台上的设定十分复杂困难。换句话说,目前只有微软Windows平台具备最完备的支持性。但是目前业界及政府机构的数据中心,有相当数量是采用非Windows平台系统,再加上也有不少公司内部系统是属于多种作业平台环境,所以各平台解决方案的提出,仍是iSCSI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5. 令人质疑的安全性:IP网络环境复杂,再加上懂IP的人相对的多,所以安全性也相对地令人质疑。
6. 无法兼顾效能及跨平台性:前面已提到iSCSI Initiator可分为三种,亦即软件Initiator驱动程序、硬件的TOE
HBA卡及iSCSI HBA卡。就效能而言,Initiator驱动程序最差、TOE居中、iSCSI HBA卡最佳。但是iSCSI
HBA只能走iSCSI协议,而无法透过NFS(Network File System,SUN制定)或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微软制定)等档案系统协议与应用服务器沟通。但Initiator驱动程序及TOE则同时支持iSCSI、NFS及CIFS三种协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宽带ip网络的架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