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设备的寿命系统优势这么明显,他的使用寿命是多久

专家您好!我想了解下,全闪存储系统优势这么明显,他的使用寿命是多久?实际使用中的故障率有多少?专家您好!我想了解下,全闪存储系统优势这么明显,他的使用寿命是多久?实际使用中的故障率有多少?回答邀答的回答&
, portant很详细赞同浏览450其它, portant评论377&
— talk with trend,talk with technologist
京ICP备号-30 (速途网专栏 作者:娄昊川)坚果云是一款中文存储服务,前身是&坚果铺子&,提供免费的云空间,与dropbox类似,用户可以直接把档案同步到坚果云,供自己和伙伴用任何设备访问。自上线以来,几乎所有用户都反映该产品满足了他们很多需求,那这个产品背后的精神和团队究竟有着怎样有趣的故事。
  今天我们采访了坚果云的两位创始人,同样也是坚果云的打造者,蔺皓和杨剑:
  Teambition:坚果云和dropbox是最像的,同步性能都非常好,想比之下坚果云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蔺皓:dropbox也是一款存储个人数据并且可以同步的工具,坚果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为用户提供了设定多个文件夹的权利,用户可以安装坚果云以后根据提示同步原先电脑中已经有的多个文件夹到别的客户端。这样你本来就整理好的文件直接同步就可以了,不用像使用dropbox那样要重新整理,也不用像dropbox那样只有一个文件夹可以用。
  Teambition:坚果云的作用是同步文件,那我们为什么不用网盘来做这件事情呢?
  杨剑:主要是简单。对于自己而言,不用手动上传、下载文件。对于与工作同步而言,第一时间同步文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沟通时理解的分歧。此外,你一定会有很多客户端吧现在,比如说安卓手机或者iphone,ipad,坚果云能够将你的文件第一时间同步到不同客户端,而且可以展开不同人之间的文件共享。你甚至可以直接把苹果电脑中的文件夹直接同步到另一个windows系统的PC端中,这个非常酷,他解决的问题是网盘不能解决的,他的跨平台同步功能能够帮助到人们更好地协同办公,异地办公。
  Teambition:坚果云产品的精神是什么?
  蔺皓:它背后的精神有两点,一个是简约的气质,还有一个是效率。我们把功能做得很简约,打一个比方,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提供积木,用户想怎么用都行,而国内大多数同类产品是把这个积木打好成为特定的风格,然后再呈现于用户。我们在初期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觉得更应该把如何使用的权利留一些给用户。我们没有把文件夹的功能定死,比如说我们不会特别指定一个文件夹要放照片,另一个一定要放代码,或者要放日志。因为在我们看来,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所以我们仅仅提供能够同步的多个文件夹(积木),而不会去指定它应该搭成什么样子。第二点杨剑可以介绍一下。
  杨剑:好的,因为我们最想帮助的是那些需要存储工作文件的人或者团队,所以我们建立了跨平台(iOS、Android、wp、windows、mac、linux等)多个客户端,另外还有网页版,此外,还通过智能增量备份、局域网同步、压缩等技术手段加快了文件的同步速度, 这些都能够大大提高人们工作效率。我们更想做一样东西给工作带来帮助的,而不只是上传一些照片、手机通讯录、歌曲这类大众化、娱乐化的产品。作为技术出身的人,我们更崇尚效率。
  Teambition:坚果云团队早些都是一些什么行业背景的人?
  蔺皓:我们的创始人最主要是韩竹、杨剑还有我,都是做技术出身,这也使得我们更加专注于产品。因为我们的产品涉及到个人文件的存储,所以我们认为用好的技术去保护这些数据、加快数据同步是很重要的。
  Teambition:早期团队成员当初是怎么认识的?
  蔺皓:早期团队除了我和杨剑,还有韩竹。他是坚果云的发起者,但今天有事没来。上学时,我曾去一个大IT公司实习,韩竹是我的mentor,他在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底层系统搭建上很有建树且对创业非常执着。我被他的技术和人格魅力吸引了,所以离开学校后就自然而言的一起创业了。
  杨剑:我和韩竹很早就认识了,以前在大学的时候是同寝室的,而且是老乡,所以在大学的时候就同时一起做过很多项目。
  Teambition: 现在坚果云团队都是全职的人吗?有实习生吗?你们是怎么吸引人才的?
  蔺皓:除全职员工外有一些实习生,而且我们实习生很厉害,其中有一位KT,是复旦的,多次获得全国ACM竞赛金牌。怎么吸引的话我觉得最多的还是我们的技术团队总体很强,像这些实习生实际上并不看重薪酬,他们会更喜欢我们这里尊重、专注技术的氛围,我们实际上也正在努力营造更好的氛围能让他们学到更多东西,也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
  Teambition: 团队在做产品的过程当中会用自己的产品吗?
  蔺皓:这个是必须的,我们有一个原则,叫做&吃自己的狗食&,创业初期由于资金和精力的有限很难获取大量的市场数据来反馈用户的想法,所以之前在早期的时候我们就尽快做出原型,然后把自己作为这个产品的铁杆用户,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去发现有什么问题,然后再改进。所以我们的迭代是很频繁的,每周都会有迭代,这样的开发更加敏捷。
  Teambition: 身边有哪些朋友在用坚果云?都是什么行业的朋友?
  蔺皓:都在用,而且什么行业都是有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上学时的导师是教软件工程的,他就让所有的学生都装坚果云,同学们平时用它来上传作业。我们的产品走得是极简路线,就像刚刚说的让用户自己搭积木。
  杨剑:是的,而且坚果云非常人性化的一点在于它把读写权限留给用户自己决定,就像刚才的那个老师,老师的坚果云文件夹是可以自己设定访问权限的,他的文件夹里面有许多学生的作业,为了防止抄袭,他设定了一定权限使得学生只能上传文件夹但不能读取其他学生上传的文件。正因为这点,那个老师现在已经完全将坚果云取代了他们原先使用的ftp。
  Teambition: 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杨剑:为了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我们坚持不打广告(打广告是需要分析用户数据的,但我们不想这样做),所以目前只有提供付费高级版本的商业模式。我们会有免费版本、专业版和团队版,专业版、团队版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主要是考虑用户体验,所以先让用户来决定好不好需不需要付费。说到这个我们的用户反馈来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很多用户不会管你专业版多了什么功能,他们认准你的品牌觉得你靠谱的时候就会想:&这个公司的产品还可以,支持一下,买了。&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们把更多的经历花在产品上就是想让用户觉得坚果云给他们存储文件方面带来更高的效率了。
  Teambition: 我看到你们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空间成长计划,里面有一条&月付用户将在每月续费时获得赠送的1GB空间&。这个模式很有意思,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创意的续费方式呢?
  蔺皓: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用户随着他阅历的增长,数据存储量增加是很正常的事情,也说明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的时候养成了存储管理文件的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大家在工作时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率。所以随着用户的成长我们会送空间。
  Teambition: 你们团队是怎么会有坚果云这样一个idea的?
  蔺皓:韩竹他当年在全球顶尖IT公司是做底层技术的,他无论对行业还是技术都很有见解和经验,然后总是抱有创业的梦想,而我们当时看到了dropbox时就很兴奋,但它坚持不支持多个同步文件夹让我们感觉很困惑,于是想是不是中国也应该有一个好用的类似的工具,所以就和他商量做这个。就有了这个idea。
  Teambition: 坚果云的核心文化是什么?
  蔺皓:就像我们的团队精神一样,讲究&效率、安全、简单&,我们把我们的这种文化注入了产品体验中。
  Teambition: 既然你说到了安全那我想问,坚果云他是怎么保护用户的数据的?
  蔺皓:这是我们的技术上的一个壁垒,我们除了做跨平台以外,还利用和网银一样的技术去进行通信加密,利用和军方一样的AES算法来进行数据加密存储。你的文件在离开您的电脑前,就会被切成多个文件块,并利用Https加密传输到云端的不同服务器中。就连我们自己都看不到用户的具体信息,因为有两层加密技术,而且信息优势碎片化的存储在服务器不同地方。
  Teambition: 这个产品做了多久?
  杨剑:做了两年差不多,今年3月份上线。
  Teambition: 下一步有没有继续开发或者新版本发布的时间表?
  杨剑:实际上我们每周都有新版本,我们会问我们的朋友体验下来的结果怎么样,一直在看他们的反馈,现在所有的客户端都已经上线。另外,有一个给团队版本也刚刚上线,或许这个会使得用户和你们未来的teambition配合使用,坚果云是用来共享文件的,我们同步的是团队最终的一个个小成品(文件形式),而你们是注重在这之前的这个过程,同步分享团队内部协作时的信息、任务进度之类的。
  Teambition: 恩是的,你总结的很到位。我们非常注重团队协作的过程跟进。你们团队平时在工作的时候也同样会有协作吧?能分享一下你们在这过程当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呢?
  蔺皓:我们早些时候实际上是在家办公的,soho嘛,那个时候沟通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当时还没有团队协作平台,只有有邮件、IM(即时通讯)工具、电话这种沟通方式,在这些途径中,我们最喜欢的是邮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软件开发是一件脑力密集型工作,一旦打断很难重新集中注意力。邮件可以延后回复,避免干扰正在聚精会神工作的其他伙伴。只有较紧急的事情我们才会使用IM工具;只有结论未确定或需要头脑风暴的话题,我们才会使用语音工具沟通。在集中办公以后,我们仍然认为通过邮件沟通,减少对伙伴的干扰,对于提高效率很有益处,尽管当面沟通可能更快。
  Teambition: 你们是soho办公到还是蛮有趣的,那是不是很受诱惑?因为毕竟在家里有一张大床在那边。
  蔺皓:哈哈,是的,但是我们基本上都很自觉,其实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们对服务器、存储方面的各种技术都是非常感兴趣的,虽然没有到像硅谷他们的startup那样为了写产品熬夜的状态,但是基本上我们都很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杨剑:是的,而且在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互相分享自己的知识,也时常促使自己成为技术上的多面手,实际技术上很多都是融会贯通的,写web端的也可以去写ios端,当然前提是要把自己那一块先负责好。团队每个成员成长都很快,所以你说的那张床对我们来说,越到后来也越没有吸引力。
  Teambition: 你们团队里面在出现了争执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
  蔺皓:我们有一个易者优先法则。就是说,如果在有限的时间无法得出结论,那么就选择最容易实现的方案来做。这样可以让用户感受到创业公司的活力,也有助于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最有说服力的用户反馈。另外,我们发现过度争论容易造成细节化和琐碎化,完全忽略用户使用的直观感受。易者优先法则反而更容易反应用户所需。
  Teambition: 你们是怎么回顾你们的工作成果的?
  杨剑:我们的经验是,代码Review可以有效弥补代码测试覆盖率不够问题。我们要求每个人在提交工作成果之前必须做review,另外所有的代码也邀请其他伙伴进行review。具体而言,我们使用代码托管服务bitbucket,每个成员拥有主干代码的一个fork,每次提交代码前都必须通过difference fork和pull request的功能进行review。另外,这也保证产品的任意方面都至少有两人能理解,即使在一些意外情况下,也能快速响应,保持团队健康。
  结束语:
  非常感谢坚果云团队腾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他们分享了非常多的干货,也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把产品打造得这么好,使更多的人享受文件同步的乐趣和方便,也祝愿他们团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把团队的这种精神继续注入产品中间,是更多的用户感受到&安全、简单、效率&。
  本文为Teambition(团队协作平台开发小组)独家报道,转自Teambition官方博客(Teambition Code):
Views(...) Comments()最新用户评论
在《弯曲评论》发表了NetLogic买断RMI的文章之后,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并引发了对多核系统微处理器的热烈讨论。其中讨论的话题有:RMI的前途,RMI与其竞争对手Cavium的相关比较;后来话题扩大,读者开始讨论:x86架构,MIPS,ARM,PowerPC等在通信设备领域的优缺点。在讨论中,读者的评论中涉及打大量的最新技术和体系结构。笔者对每个评论都做了详细的阅读。并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相应的阅读。
关于多核系统,各种ISA体系结构方面,笔者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思考是这样的。
应用系统决定论:
应用决定系统,系统决定硬件。换言之,是应用程序决定一切。而不是有了什么好的处理器,才有什么好的系统设计,才有什么好的应用。任何一个通用处理器设计,一个网络处理器设计,都是有其要服务的系统,要服务的应用,要服务的市场,一步一步决定其逻辑功能部件的。换言之,不需要的部件,即使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角度再好再美,都会被无情(但正确)的从die上去除出去。笔者在参与设计处理器时,经常遇见这样的事情。一开始确实不适应。但慢慢的就理解了:只有是应用的,才是正确的,也才是最佳的。最佳就是一个带有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定位。能在某个时间段服务于某个产品从而获得某些市场,如果一个芯片能够为这个目标服务,这就是最佳的。
RMI与NetLogic:
简而言之,是MIPS多核+TCAM的组合。 TCAM是各大通信公司,特别是路由器公司的七寸。你算法再好,你也得Lookup快不是。读者可以试想下一代RMI的XLR或者XLP芯片有了TCAM的接口(Interface)。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笔者撰写的“”从而比较思科的QuantumFlow网络处理器的体系结构。从技术上而言,RMI与Netlogic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整合。
MIPS的问题:
基于MIPS的32位操作系统,或者网络系统,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这就是MIPS的天生缺点。2G之上的空间必须在Priviledge模式运行。这对于网络大系统,例如在下面读者aaa的评论中提及的:“aaa 于
6:35 am 大地址空间,大内存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尤其在高端的系统.64bit core 是一种发展趋势.”。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评论。从笔者的眼中,aaa读者的此言一出,笔者立刻能判断其工作的相关性质,工作范畴和能力。可谓评论中之精华。MIPS 64位系统是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MIPS ISA的系统和公司要非常注意的一个事情。要知道,问题不在MIPS本身,而在于你现在的历史代码,历史系统是否准备好(READY)了没有?32位系统朝64位系统的迁移绝非一日之功。要下定决心,但要非常慎重。
ARM朝高端系统方向发展:
这一点确实是正在发生。读者要注意,ARM朝高端发展的含义其中包括:通信设备厂商用ARM的软核设计其高端的网络通信处理器。可类比的是:思科的SPP和QuantumFlow利用了Tensilicia的Xtensa(类MIPS ISA)处理器。这方面,笔者点到为止。
PowerPC的落后:
FreeScale确实做多核方面动作缓慢,令人失望。但PPC的社区势力强大,而且随着IBM要开始与思科一绝高低,IBM必将发力在通信,存储,数据中心等等领域,从而与思科决战。因此,IBM必将通过各种合纵连横的方式大力发展PowerPC的网络处理器芯片。
IA32和EM64T的野心:
Intel在IA32方面与嵌入式系统基本无关。另外在Netburst微结构时代的Intel微处理器,基本上不可能使得通信设备厂商的板子的功耗budget,散热等等方面能做得下来(电源系统,风扇系统可是一个通信设备的两大重要部分)。但Intel在转向Core微结构和现在的Nehalem微结构后,Intel芯片的生命可以说是非常的健康和旺盛。随着外网总线,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排除工业界的OEM厂商,例如,台湾,韩国等等,会使得中低档通信设备的Fabric,IO卡,数据处理卡等等都迅速山寨化。换言之,决战都在软件,而非硬件。如果这一天到来,基本上意味着中小型公司单独做网络处理器变得没有任何意义,除了网络通信大公司购买CPU的软核自己定制网络处理器。再出类似于RMI和Cavium这样的公司的前提将基本上不再存在。
当然,上面都是笔者自己的一家之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详细阅读众多评论如下。
5:18 pm edit
”估计RMI的员工基本上不可能挣什么钱“ 老陈真体恤民情呀! 团队是fabless的根本,团队要散了,就啥都没有了。
# 陈怀临 于
8:35 pm edit
观察XLP和XLR,从网络的角度,最大的就是加了一个POE–Packet Order Engine。可以回顾一下Cavium芯片。。。我个人非常认可这一点。否则,拿软件做Packet Ordering,高端系统确实不好做。
9:04 pm edit
应该说,XLP最大的变化是对CPU核的增强,据说单个XLP核,在同频率下较XLR性能高一倍以上
# Panabit 于
9:36 pm edit
很想知道XLP的POE的详细参数和细节。不知道同Cavium的SSO比,有什么特点。
# matrix 于
1:36 am edit
XLP vs. XLR
1.主要是cpu core上,XLR core是一个multi-threading标量处理器,主要面向network throughput优化(目标是memory/IO密集型业务)
而XLP core是一个4-issue,out of order,4-threading(SMT)超标量处理器,对于主控平面(计算密集型业务)和数据平面(memory访问密集型业务)都很合适。同时由于采用40nm技术,主频得以提高。所以简单地说,XLP 1 core性能是XLR 1 core 3倍。
2.POE(packet of order)引擎的引入
3.接口的变化.XLR算是10Gbps方案,XLP则是40Gbps方案。XLR support 2 XGMII/2 SPI4,4GMAC,HT.XLP support Interlaken(40Gbps),XAUI(40Gbps),pcie(16lane,2.0)
4.支持4片XLP芯片间full mesh互联(inter-chip-connect,ICI),并保证跨芯片cache一致性和芯片消息环(Fast message network,FMN)处理一致性,用于高性能计算和100Gbps
# Jerry 于
3:37 am edit
据说RMI的每个员工都有不少股票,这次他们能够赚不少钱了吧!
5:15 am edit
个人认为XLP内置的RAID5、6运算加速是重点。据说RMI行业收入的最大头是存储,存储无处不在,相比之下通信和安全太小了。而未来的存储一定是IP 的天下,XLS已经做到了TCPOffload,加上丰富的接口和PCI-E 4x,做HBA没有问题。现在XLP再一出来,做存储控制器应该也没问题了。
# 陈怀临 于
5:56 am edit
通常而言,RMI完了。Game Over了。如果对投资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虑购入Cavium的一些股票。当然,我的意思你如果你觉得投资这个sector有兴趣。
# slopover 于
6:39 am edit
可怜的RMI,事件是无情的,不知道Cavium会怎样
# 多核产品经理 于
7:00 am edit
”估计RMI的员工基本上不可能挣什么钱“这句话应该是对的。据说RMI在中国的团队比较大,我想接下来就是裁员了,在中国!
本人接触过RMI的中国的技术支持,大部分都是从华为、中兴和当年的华三出去的。这些技术支持的技术能力还是很强的,RMI在中国凭借着支持团队优秀的支持能力战胜了Cavium,进入了无线、安全以及数通领域。
相比之下Cavium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支持能力比较弱,在中国没有战胜RMI并不是因为的多核处理器本身,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注重本地技术支持。
XLP能搞定的事情,我相信Cavium的多核处理器肯定同样能够搞定!只是我们关心的是使用哪一个会更容易,更迅速的产品化,那就不得不考虑本地支持能力。
Game Over了,也许这是Cavium的一个机会,在中国战胜RMI的好机会。他们裁员你就招人,用这些人重新占领。呵呵,看来Cavium的股票要涨价了。
7:45 am edit
这次收购RMI的员工可能要倒霉了,从技术上来说RMI比NetLogic强的多,也更有发展, 但是运营是Netlogic的强项。 老板是很爽的,但是RMI下面的员工恐怕股票要打水漂了。
# 陈怀临 于
8:15 am edit
我从RMI的结局,也在思考龙芯的命运。RMI的创办人和团队的技术实力与计算所打个平手应该不为过吧。你胡伟武为了中华民族复兴:-),RMI员工做 startup为了生存与活命。不应该说人家工作不勤奋。这么多的account(客户),但volume上不去,结局仍然是这样的黯然出局。
龙芯,以MIPS ISA为起点,以Linux做宿主操作系统结果目标却是通用计算机和家庭上网本。即使龙芯3流片成功,x86指令系统能虚拟化成功,但到底市场在哪里?除了曙光,谁是买家?
我个人目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 Setev 于
8:35 am edit
呵呵,龙芯!又是一个打着民族旗号的产品。大跃进式的工作方式。
掂量出自己的分量,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应该是做事情的首要解决的。难道像大跃进,喊亩产万斤,难道你的一亩山坡地就真能出产5000斤了?
我倒是佩服珠海炬力这个公司。
# whoknows 于
8:41 am edit
cavium下一代的处理器是65nm,这是他们致命缺陷。从投资角度来说,合并后的netlogic/rmi都
比各自更为强大,但是对rmi员工来说,这次贱卖
确实太惨了,意味着几年的辛苦都白费了
# Panabit 于
8:53 am edit
我相信通过这件事情,那些一心绑定在RMI或者CAVIUM上开发自己产品的二三线网络安全厂家就要仔细考虑了,这样的风险是否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也许,X86会重新抬头。
# 陈怀临 于
8:57 am edit
我同意Panabit的观点。特别是Intel的最新微结构Nehalem之后,x86确实很好的架构了。
9:10 am edit
我还是不看好Cavium,他们和XLP对应的处理器最快也得明年才能出来吧。通过RMI这件事情,会有很多人发现,X86可能更可靠(综合);同样,也会有人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处理器的重要。
# whoknows 于
2:01 pm edit
hw,zte他们非常欢迎这次合并,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因而,这次合并对cavium非常不利。在电信设备/网络设备市场,x86架构未来几年之内都没有机会。从接口丰富程度,从功耗来说,x86都相差太远太远。
# 陈怀临 于
2:06 pm edit
whoknows应该改成Iknow。连华为与中兴很high这次合并都知道:)。圈内人呀。希望多让华为或者中兴的弟兄们访问弯曲评论:-)
# youdontknows 于
6:31 pm edit
我怎么听说很多华为的人已经开始唱衰这次贱卖了,而且听说RMI的很多员工已经开始跑路了,真是树倒猢狲散啊
# Panabit 于
7:00 pm edit
就目前的技术层面而言,除了通用处理器是国内掣肘外,其它像POE或者局部加速的技术,国内都可以实现,因此,完全可以利用我们自身的技术,再加上X86等功能强的CPU来做一个系统。可以利用X86换掉RMI或CAVIUM的MIPS CORE。功耗方面,在高端系统,X86没有明显的劣势。至于你所说的接口丰富等方面,完全可以有外围硬件替代。另外,从长远角度看,对数据包做更高层次的检测室大势所趋,所以,数据包都经过通用CPU,而不是目前的防火墙所简单的SLOW/FAST模型,这也意味着需要功能更强的通用CPU来实现。还有,目前X86的外围网卡和芯片组已经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比如Intel宣称的IOAT技术,就已经在网卡里增加了RSS来作为LOAD BALANCE,增加了DCA技术来将数据包DMA到内存的同时,加载到CACHE里,这些都是可以显著增强数据包处理性能的特性。
# Idontknowtoo 于
7:01 pm edit
哪那些绑定在多核上的topsec,leadsec不变得前途未卜了啊?
# Panabit 于
7:19 pm edit
HW,ZTE欢迎这次合作,这不太可能吧,这哪是一个积极信号,看看CISCO同这些公司的关系,难道不心存忧虑?我倒是觉得将这看着一个警钟比较好。至于国内那些将自己的全部产品线押宝在CAVIUM上的,就更加要注意了。CPU,还真是国之重器呀!
# whoknows 于
8:42 pm edit
Panabit 没有真正去了解过电信网络设备领域这个行业,还在用PC领域的眼光去看问题。SOC为什么可以在网络设备大兴其道,整板成本是关键:不光是外围器件的数量可以上,加上PCB布线生产加工的难度降低。 btw,你说的intel哪些功能,cavium/rmi/freescale的芯片上都已经有了,而且在市场上卖的产品都用上了,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
# whoknows 于
8:46 pm edit
员工跑路是可能的,但是,对于电信设备制造商来说,对他们是利好而不是利空。NETLOGIC在国内的业务最主要就是hw/zte,他们需要大量使用tcam+多核处理器的方案,两个公司合并以后,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参考设计。
# whoknows 于
8:50 pm edit
功耗方面,在电信设备上的CPU是不能有风扇的。就一点你就想想跟x86架构功耗差别有多大。何况cavium/rmi都是soc,里面还集成了很多其他的接口和引擎,整版功耗比x86方案不只少一点两点
# whitebird 于
9:04 pm edit
对于 OEM 厂商来说,应该是利好。说明 RMI 稳定了。
对于 RMI 员工来说,不做评论。一切皆有可能。
RMI 的技术值得尊重
9:13 pm edit
现在那个电信厂家还在使用x86平台?
本人做了8年核心网,RNC和接入网,从TI/DSP+ Intel/NP,到今天到muti-core,还从来没有使用过x86,从前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选择x86。
但是听说Z公司核心网使用的是x86,但我们从来不用x86,x86适合PC但不是和嵌入式这个领域。
x86好好做pc吧!
RMI不知后续如何?XLR/XLS不以后知是否还能像今天这样风光!
# 陈怀临 于
9:24 pm edit
很热闹。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
1.为什么x86更适合于PC和Server?
2.为什么MIPS和PowerPC更多用在通信?
3.为什么ARM更多用在移动设备handheld?
我个人认为我能回答2,3.但不能回答1说服我自己YET。
9:27 pm edit
现在那个电信厂家还在使用x86平台?
Juniper的路由器都有x86系统做Routing Engine
# puzzled 于
9:31 pm edit
.为什么x86更适合于PC和Server?
2.为什么MIPS和PowerPC更多用在通信?
3.为什么ARM更多用在移动设备handheld?
还请说说看
# Panabit 于
9:32 pm edit
各位千万别误会,我并没有说X86用在电信核心网。我主要是针对国内现在的二三线网络安全厂家所做的评论。另外,Juniper等已经在走通用处理器 + ASIC的模式了,只不过用的不是X86,而是PPC等。另外,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X86现在的架构已经解决了IO问题,这正式发展自己的外围 ASIC的好时机。
# 帅云霓 于
9:34 pm edit
试回答陈首席的三个问题:
1:X86在PC和Server行业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最初业界IBM和Intel的联盟造成了这个现状。Intel的X86系统,及当时操作系统DOS是开放的,因此聚敛了很高的人气。
2:MIPS和PPC属于RISC架构,性能可以做得很高,因此在专用系统中比较好用。另外MIPS属于大端(Big Endian),与网络字节序相同,减少了转换字节序的开销。
3:ARM处理器可以做的功耗很低,很精简,因此适合没有固定电源,使用电池供电的移动设备。
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大侠指正。
# 陈怀临 于
9:47 pm edit
我期待大家的讨论。我看一下大家的讨论。对Panabit对系统的理解比较欣赏。能说出x86解决了I/O问题这句话,说明确实有点功力:–)。是个搞技术的好苗子。也希望其他华为的同学们看看Nehalem的介绍。
当然,并不是说Nehalem微结构可以做NS5000E的Forwarding了。只是说,事情都在悄悄地演变着。。。。。。
# puzzled 于
10:01 pm edit
首席对 Netronome的NFP32XX,EZchip的NP3,以及多核,有没有相关的比较,比如针对路由器这种应用,谢谢
# 帅云霓 于
10:09 pm edit
X86的IO问题,我觉得根源在其体系结构,X86属于CISC,但演进到P3/P4时代实际上用RISC+微码来实现,这样造成内部晶体管数目和面积膨胀,放不下更多的I/O附件。(不能和RMI那样的SoC比啊)
因此,X86的I/O就要受外部总线的吞吐量限制了。最初是PCI,为解决这个问题又发明了PCI-X和AGP技术,但仍然是瓶颈。PCI-E出现以后好了一些,但是和RMI之类的处理器的内部IO互联、FMN还是不能相比。
如果Intel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清楚这种处理器功耗该有多大,价格该有多高?
# 帅云霓 于
10:13 pm edit
补充上面的:
如果,市面上出现了某种x86架构的多核处理器,具有强大计算能力同时,也集成了很多IO部件,性能可能优于RMI/Cavium,但由于成本、采购量等各种原因,其性价比一直低于MIPS/PPC的多核处理器,那么,在市场上Survive也是有难度的。
这里面还是用户需求的问题。光具备超强的技术/性能,傻快傻快/傻多傻多,而不能抓住用户需求,那么只可能是业界的流星。
# matrix 于
10:15 pm edit
“x86解决了I/O问题这句话,说明确实有点功力:–)”
===呵呵,首席也没有必要这样损人吧?x86 IO扩展能力问题由来已久,路人皆知,了解这个问题需要功力?
新进的PCIE算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PCIE在Qos方面(通道化等等)还是有瓶颈,还有一段路要走。
x86作为route engine没有问题,计算能力强,但是也就说明了控制平面的可行性。
1.x86以前没有soc方案,需要外挂桥片,这个对成本和pcb设计是一个问题(特别是中低端方案,对价格敏感)。当然去年intel也出了一个soc的片子,还集成了安全加速引擎和低速遗留接口的支持(T1,E1),说明Intel又有做通信的想法了。
2.x86平台的功耗问题,一直让人头疼。高端的至强平台,功耗到100w+,客户单板设计相当头疼。不说100w+,就是50w,现有客户都抱怨不断!
# manofsteel 于
10:16 pm edit
RMI是一家技术导向型公司,从多线程到现在的4 issue等都体现了追求技术决心,但其在芯片内部实现了这些东西固然有其好处,但是考虑一下功耗,成本,据了解RMI给客户的芯片都是LP版本的,die size都很大,成本相对都比较高。
公司毕竟是商业的,完全追求技术路线的公司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方面,感觉RMI输给CAvium。
# matrix 于
10:17 pm edit
再论功耗问题,freescale一个宣传策略:30w功耗作为嵌入平台功耗的分界线。肯定是有一定道理滴
# 丘子隽 于
11:01 pm edit
有没有介绍下Freescale的PowerPC平台特点的
# Panabit 于
11:54 pm edit
想不到我关于X86的一序话居然是丢下了一颗炸弹,呵呵。
12:06 am edit
intel Ep80579
# guest 于
12:27 am edit
二三线网络安全厂商也会转RISC平台。台湾传统工控板厂商都在积极开发和推行cavium/rmi的中低端的标准板。x86平台在网络设备上的可应用范围会越来越窄。 网络设备这个行业的生态跟传统的pc/server 完全不一样。
3:04 am edit
看了很多评论,发现很多人的理解还是很肤浅.X86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至少在通信领域,嵌入式以MIPS和PPC为架构的多核处理器还是主流,这里有很多原因,功耗,BOM成本,IO接口,IO处理的能力,多核配套软硬件环境,IO处理能力,任何一样,X86目前都没有优势,X86的计算性能,我做过和 RMI,OCTEON对比,基本上如果同主频,OCTEON的CORE和X86一致,RMI的CORE设计相对性能较差(10级流水线,单 issue).RMI的下一代,应该讲从路标的角度讲,要比OCTEON的下一代更吸引人,多issue,多线程,加入类似OCTEON硬件保续单元等等,基本上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把原先OCTEON的优点都抄袭下来了.就是具体的流片时间要人担心,另外功耗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而OCTEON的下一代相对应该更可靠,基本上只是升级工艺,更多的内核而已.现在市场上,不是你画个图给大家就可以,推出的时间点,稳定性都很重要.目前从纯计算的角度讲,如论是RMI还是CAVIUM,相对于X86也并不吃亏.
5:57 am edit
1,这个价格是不是贱卖不一定,现在的形势太差了,IPO基本无望,投资者退出无门,合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合并(Merge)后如果整合成功,RMI的前途或许更光明,至少投资者看好-$NETL随着消息的宣布上涨10%+, $CAVM这两天倒是在跌。同样是上周,另一家MIPS厂商SiCortex,虽然增长势头很猛(HPC市场)-但没有新的投资进来,不得不宣布变卖资产,停止运营了。
2, x86在通信市场的看点不是Nehalem,而是将来基于Atom的SOC。上面kkk提到了Intel去年发布的EP80579,这个是Atom之前的产品,基于Pentium M “Dothan”内核的单核SoC,这个芯片TDP在11w-21w之间,90nm工艺,主频600M-1.2G,集成度丝毫也不亚于其他通信处理器。采用Atom之后,只怕每个通信处理器厂商都得紧张一下了。Intel的优势实在太多了-制造,研发力量,以及x86的低成本,但能否在通信市场成功还得看商务(business)方面的因素。
3, US半导体初创公司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永不复返了,尤其是处理器公司,再也不要想有QED那种几十亿美金的收购案了。希望在东方……:)
结论: no idea on RMI, long Intel. My two cents
To Panabit:
为什么说通用处理器是国内OEM的瓶颈,从MIPS授权IP受出口限制吗?比如最高端的MIPS 1004K。当然,即使有核,到SoC/系统也有很多工程困难。
x86的I/O问题是个什么问题?是指FSB?PCI-E等也只属于系统结构层次吧,跟ISA是不是x86没关系.
5:58 am edit
为什么Natal的评论需要被审核?
# 陈怀临 于
6:08 am edit
系统的AI智能决定是否审核:-)。可见机器人永远不能战胜人。
# KISS.曹操 于
6:15 am edit
tektalk明天也系统维护吧。
好像凡是明天不处于技术维护状态的网站,都属于不怎么样的网站 :)
# guest 于
7:36 am edit
atom性能太差,而且intel都将其生产外包给台积电,可见其在intel中的地位。 intel在通信市场近期难有作为,即便是传统的防火墙厂商(topsec/网御/网神),他们也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积极转型。
8:16 am edit
EP80579是比较失败的产品,自身不过硬,又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便宜,据说到现在几乎没有国内安全厂商采用。平心而论,我认为那个平台还是不错的。
# matrix 于
6:41 pm edit
“x86的I/O问题是个什么问题?是指FSB?PCI-E等也只属于系统结构层次吧,跟ISA是不是x86没关系.”
===显然,上述讨论不是讨论ISA之间优劣。
这里讨论的是具体的产品—采用x86架构的Intel的片子和采用mips架构的RMI CAVM的片子,FSL ppc产品线.
KISS大大,对于以高集成度为卖点的SoC来说,难道我们只会关注它说采用的ISA?
7:20 pm edit
Netlogic &—RMI
Netronome &— Intel IXP
IDT &— Tundra
寒冬呀,日子不好过。
个人不看好RMI, Netronome,小厂家。
做方案还是用大厂家的多核吧.
# Panabit 于
7:58 pm edit
我觉得,从RMI被贱卖这件事情,看到的不是对谁有利亦或不利,而是一个信号,就是一个我们产品所依赖的第三方是否稳定的信号。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当自己的产品线全部采用RMI或者CAVIUM的时候,一旦出现不稳定的信号,自己是否可以承受。当然这个能否承受与否,是因公司而异的。我并不是竭力推荐 X86,我只是说,X86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多积极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持续下去,比如最新出现的i7,其QPI,总线方面,PCIE 2.0的支持已经多通道内存的支持,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从CPU的角度看,X86无疑是强劲的,当然接口肯定不能同通信处理器相比。不过我认为,如果厂家自己有能力丰富接口而弥补这些不足,X86倒不失为中高(高-)端安全产品一个较好的选择。现在的安全产品有一个趋势是朝应用层发展,这也对更多的 CPU处理能力提出了要求,X86在这方面无疑是有优势的。至于matrix兄,陈首席可不是在损我,你要相信这一点,呵呵。大家都在以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事情,有时不妨适当跳出一下自己的圈子,呵呵。
# Panabit 于
8:12 pm edit
回KISS兄弟,我说的X86 IO问题主要是指:
1)内存带宽和CPU之间的扩展性
2)CPU和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扩展性
早期大家也知道,通过FSB和北桥,内存带宽不具备同CPU同步的扩展性(当然现在也不是100%同步,但是已经是一个极大的变化了)。至于2)QPI和PCIE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是至少已经足以对付相当大的IO带宽要求了。
还有一个积极的变化是,IOAT。我觉得IOAT中最值得欣赏的特性是DCA(Direct Cache Access),这个特性用的得好,对小包的吞吐会有相当大的贡献量。其它的特性如RSS,如果自己做外围ASIC或FPGA的话,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倒没有DCA那么明显了。
# guest 于
8:25 pm edit
说实在的,个人感觉panabit兄对cavium/rmi/freescale的芯片不是很了解,甚至对x86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才不能正确去比较它们的优势和劣势。感觉你是在安全行业,但是对安全产品的硬件方面,也不是太了解,所以,觉得很多看法感觉只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x86在安全产品有市场,完全是历史的原因,现在这个市场正在远离它。随着安全厂商的成熟,他们有能力去构建自己的软件平台的时候,基于非x86平台的解决方案会占越来越多的份额。就拿高端来说,用 risc加内容过滤芯片的组合,性能上会比x86 纯软件的方案会强很多。 拿 I/O 说,pcie总线由于协议复杂,有效数据的吞吐量只有理论值50%左右。这个对于高端系统会成为吞吐的瓶颈。
当然,最终的胜者还是要靠市场来决定,就像当年HT/PCIE之争,rambus/ddr之争,最终胜出的不是性能最好的,而是市场能接受最快的。
# matrix 于
8:26 pm edit
panabit兄,供应商的稳定性问题,肯定是设备商最关心的问题。当年H3C在greenfield上栽了大跟斗,所以HW,ZTE等大客户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肯定多多。
btw,我们也要破除供应商就一定是大厂商的迷思。Intel不是也把IXP系列给倒手了吗?对于像Intel这样大恐龙,瞧得上通信处理器(甚至是通信多核处理器)这个细分市场吗?
退一步说即便是Intel重新玩通信处理器这个市场,Intel这个级别的公司,按照它的运营模式一定能够在这个细分市场赚得盆满钵盈吗?
startup在创新肯定有可取之处,否则在美国这个充分竞争市场,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其实这方面可以学习cisco,对于有价值的startup加以收购(当然,这个又要考虑米国政府同意与否了)。
# guest 于
8:29 pm edit
panabit 兄,我觉得你需要认真研究一下cavium/rmi的芯片再来讨论会更有意义些,因为我感觉你似乎完全不了解他们。如果我说错了,请见谅
# matrix 于
8:41 pm edit
“拿 I/O 说,pcie总线由于协议复杂,有效数据的吞吐量只有理论值50%左右。这个对于高端系统会成为吞吐的瓶颈”
===guest兄,吞吐真还不是大问题。pcie 2.0 5Gbps per lane,multi-lanes问题不大。再说传说中的pcie 3.0,8-10Gbps per lane,就更不是问题。
pcie的问题还是Qos,通道化支持channelization suppport),flow control弱。作为packet interface,先天不足,不能和SPI4 Interlaken接口pk。
# 陈怀临 于
8:43 pm edit
行,文人相轻的老毛病快要出来了。其实,技术观点通常都是各有道理。这与个人的经历有关。所以不要勉强。互相学习才是王道:-)。
我现在有个好的习惯。我特别讨厌开会。但只要我去参加一个会,我事先会想尽方法告诉自己我要学到点东西。否则,我参加会议是受罪:-)
关于Matrix的“其实这方面可以学习cisco,对于有价值的startup加以收购(当然,这个又要考虑米国政府同意与否了)。”。如果您阅读我这些年关于华为的文章,其实是在劝他们在技术上做好准备,购买公司,扩展起来。
华为目前山头林立。藩王遍地。而且许多人极端自信。认为什么都可以和应该自己做。
我拭目以待。
# Panabit 于
8:43 pm edit
guest,谢谢你善意的提醒。Cavium和RMI的东西,我很早就有研究过了。当时国外一家公司在国内的Cavium性能验证工作也是我做的(当初是CN38XXX刚出来的时候)。关于它的那个POE改成SSO这个名称,我也知道其为什么改的,呵呵。
# 陈怀临 于
8:51 pm edit
这篇文章本身一般,就是报道一个业界收购。但引发的讨论相当优秀。基本上涉及到了目前通信业界的精华。而且人员参与感觉来自各大通信公司的骨干人员。我自己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我会把这篇文章标注为“弯曲推荐”。
# matrix 于
9:16 pm edit
Panabit 兄,”我觉得IOAT中最值得欣赏的特性是DCA(Direct Cache Access),这个特性用的得好”
Intel的DCA特性不清楚,DCA哪年推出不知道。
但是这个玩意不是新东东。RMI XLR推出之时,就有一个L2 cache Allocate功能,报文DMA到内存的同时,可以把报文同步搬运到L2 cache,后续软件处理可以有效减少cache miss rate,从而提高性能。
注意这玩意XLR一直都有,XLR是多少年前的产品了?
# Panabit 于
9:25 pm edit
Matrix 兄,你说得很对,的确是这样的。正是由于这些,所以我说X86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IOAT的推出我想有3年左右吧(所以应该比XLR晚一些,至于 DCA,应该是07年出来的,是IOAT2中的内容,所以就更晚了)。另外,据我所知,XLR刚开始推出的时候,是将小于112 Bytes的包放在内存中,所以当时Cavium在这方面的测试结果要差于RMI。后来Cavium也做了这一点(但是好像是98 Bytes以下的报文,这两个数字我需要再考证一下)。Intel的这个DCA特性强在什么地方,就是它拥有相比CAVIUM或者RMI大得多的L2和 L3 CACHE,所以能够同步更多的报文。
# matrix 于
9:41 pm edit
Panabit兄,你对RMI packet L2 cache allocate功能理解有误。
它有一个寄存器,可以控制报文头部多少字节同步搬运到L2 cache。比如说,设置寄存器为0xf,则搬运packet header 15个cacheline(32 byte)= 480字节进入L2 cache。
报文整体都在内存中,但是报文头在cache,而一般报文处理显然处理报文头的几率大得多!
9:43 pm edit
Freescale叫它为cache stash.
从MPC8560, 03年就有了。
到了P4080,都能stash到指定的L1, L2, L3 cache。
9:45 pm edit
还是matrix是行家里手
# Panabit 于
9:50 pm edit
Matrix 兄,“报文整体都在内存中,但是报文头在cache,而一般报文处理显然处理报文头的几率大得多”,我赞成你的观点。可以控制SIZE的特性是刚开始就有的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特性,Intel的DCA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东西,或者说目前支持IOAT的网卡或其它外围设备还不支持这个可控SIZE的特性。另外我想再阐述的是,我的观点并不是否定或完全肯定任何一种架构,我的核心观点是,当我们一直对某个东西熟悉,并心里否定另外一个东西的同时,不妨想一想,“我这样对不对?”。另外,架构的选择也同自己面向的领域和产品形态息息相关(当然这都是废话了,呵呵)。通过X86这个“炸弹”,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希望弯曲评论越办越好!:)
# matrix 于
9:54 pm edit
aaa兄,P4080 宣传今年Q2样片。现在能够sample了吗?
FSL通信处理器老大哥做惯了,市场需求反应有些迟钝呀。
# Panabit 于
9:55 pm edit
Matrix 兄,“报文整体都在内存中,但是报文头在cache,而一般报文处理显然处理报文头的几率大得多!”,我非常赞同你的这个观点。另外,XLR的这个控制 SIZE的寄存器是一直就有的吗?这个特性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让你在CACHE POLUTION和性能之间自己来做平衡。Intel的DCA,或者支持DCA的网卡或其它设备缺乏这种特性。
# Panabit 于
10:09 pm edit
Matrix兄,有兴趣的话,私聊一下,我的MSN: softmic_。
# Panabit 于
10:11 pm edit
感谢弯曲评论这个平台,让我认识到这么多高手,衷心祝愿弯曲评论越办越好!!!
10:16 pm edit
matrix兄,有同感。
FSL确实是有点钝。
这不,被Cavium和RMI的多核逼上梁山。
1:12 am edit
问陈首席的问题,貌似netlogic买断rim是为了增强其 multicore processor+tcam业务,这个业务与np+tcam在交换路由或者其它领域会有冲突吗,国内的厂家像HW,ZTE,DATANG,H3C现在用的主要是cavium还是rim为主(与tcam结合的部分)?
# Racoon 于
5:38 am edit
前面Matrix兄和Panabit兄提到RMI packet L2 cache allocate功能,确实可以通过配置将部分报文直接放到L2 cache里,但问题是此时报文还没进入CPU内部进行处理,仍然积压在其硬件加速单元里。大量尚未开始处理的报文占用L2 cache,必然会导致正在处理的报文出现cache miss的可能性增大,对性能也没有好处。
当然在流量较低时,使用这个特性可以降低单个报文的处理周期。
所以个人感觉这个功能没啥用,呵呵
# KISS.曹操 于
6:00 am edit
@老韩: EP80579确实算是比较初级的SoC产品-只是把传统的Core+北桥+南桥+加速器做到一个die上,感觉并没太多系统级优化,例如互联设计等。
你说的失败的地方主要是哪里?芯片指标不过关,还是软件栈支持不好,或是系统开发方面?
—————————————-
EP80579是比较失败的产品,自身不过硬,又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便宜,据说到现在几乎没有国内安全厂商采用。平心而论,我认为那个平台还是不错的。
# Panabit 于
6:07 am edit
Racoon兄,你说得对,会有这样的问题的,所以那个可配置的SIZE寄存器是一个很好的特性。这个对小包的贡献还是挺大的,X86的CACHE比较大,也会好一些。
# Panabit 于
6:09 am edit
Racoon兄,你说得很对,的确有这样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CACHE产生的POLLUTION了。所以那个可配置SIZE的寄存器就很重要。这个特性对小包的贡献是蛮大的。特别是在做性能测试的时候,呵呵。
# KISS.曹操 于
6:10 am edit
@matrix大大
隔行如隔山啊,术语涵义不同,看到x86的第一反应就是ISA,不是系统,呵呵
—————————————-
这里讨论的是具体的产品—采用x86架构的Intel的片子和采用mips架构的RMI CAVM的片子,FSL ppc产品线.
KISS大大,对于以高集成度为卖点的SoC来说,难道我们只会关注它说采用的ISA?
# KISS.曹操 于
6:11 am edit
顺便搭车问各位大大几个问题:
1,从OEM系统用户角度看,FSL的e500比e600的优势有哪些,对于通信应用来说?
2,FSL的e700是不是取消开发了?QorIQ的roadmap里有没非e500的产品?
7:03 am edit
EP80579,简而言之就是性价比不高。我一开始觉得最有可能的应用是SMB级的存储,Netgear,Linksys之流可能感兴趣,可一直没有看到。
Intel现在已经把80579边缘化了,后期传说中加入IXP RISC核的计划也停了,现在推的是Atom和ce600/1G。
# 陈怀临 于
7:07 am edit
得,Intel买断Windriver。x86进入什么市场?嵌入式:-)
# matrix 于
7:31 am edit
今天简直太匪夷所思—Intel 收购windriver
难道intel要大举进入嵌入处理器市场(通信处理器算是其中的细分市场)?
难道要首先收购windriver,给powerpc和mips一个下马威?
服了,真是混乱年代,必须神经彪悍!
7:42 am edit
我期待大家的讨论。我看一下大家的讨论。对Panabit对系统的理解比较欣赏。能说出x86解决了I/O问题这句话,说明确实有点功力:–)。是个搞技术的好苗子。也希望其他华为的同学们看看Nehalem的介绍。
当然,并不是说Nehalem微结构可以做NS5000E的Forwarding了。只是说,事情都在悄悄地演变着。。。。。。
————————–
2,x86作为通用处理器。架构优先考虑内存带宽。IO性能差,接口不够丰富。总体价格高。通信处理器瓶颈不在计算能力。
3,不过freescale继续熊下去,相信不远ppc就会被x86和mips消灭掉。。。
8:53 am edit
这两天还在与windriver的人交流Wind River Test Management。我还说难道Wind River也要学Thoughtworks做咨询公司了。不想晚上就看到被Intel收购的消息。
世界变化之快,真是 太刺激了。
2:17 pm edit
Intel想干嘛?
一统天下?干掉arm/ppc/mips?
# 陈怀临 于
2:25 pm edit
不知与ATOM芯片的长期发展是否有关系。反正,加强软件力量,获得一大批已经存在的客户account意思是事实了。换言之,华为的VRP vxworks是捏在Intel的手上了。咔咔:-)
2:34 pm edit
这桩收购,带来很多变数.
2:40 pm edit
Freescale这下该找谁(montavisa, Green Hills, QNX???)来支持它的芯片?
Cavium还有Netlogic(RMI)它们该如何面对呢?
# 5np4g.powerpc 于
5:20 pm edit
montavisa我记得好像是Intel是背后最大支持者,powerpc这几年确实有些没落了。。。
# anonymous 于
5:58 pm edit
华为对intel的芯片很清楚的,有专门的团队在研究,intel也有一个专门团队跟华为负责接口。而且,华为内部也作了intel的刀片,跑suse linux, 供内部使用,以及搭售服务器的时候顺带卖卖。
做设备厂商,性能不是最重要(能满足市场规格就可以),整板,整框设备成本能降下来才最重要。买一个设备挣一笔钱,在选型的时候,某个方案可能因为多一个FPGA片子都可能会导致出局。所以,intel不做soc,基本上没有可能能赢通信市场。
不过,收购windriver,倒是增加了很多变数。
# anonymous 于
6:10 pm edit
VRP 只是数通的软件平台。其他产品线不是基于这个。更底层的是Dopra。不过,hw所有的东西都是工程化很好: 模型简单,上手快(新员工能很快干活),调式手段丰富(出了问题可以有很多追踪/排查手段,这个很对工程化及其重要)。但是,从纯软件设计角度看,结构很差,很混乱,效率/性能也是非常低。
2:22 am edit
1. X86的对于嵌入式系统来讲,是综合性的欠佳,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比如讲功耗,有人说ATOM的功耗很低,可是你仔细看下ATOM的功耗低是只它这颗芯片的功耗,没有包涵外部的桥芯片等等.而现在的嵌入式系统都是SOC,我们讲RMI还是OCTEON,这些芯片是都是直接出几十G的外围接口,在看看通信设备的需求,有XAUI/PCIE/SERDES等等不同的接口,但是X86就需要挂桥,还是桥,这个整板的功耗是多少?这个成本又变成多少.所以大家看问题要站在系统设计的角度去看,而不是只是单纯的从一颗CPU,单纯的看它的CACHE有多大,主频有多高.真正有系统设计经验,熟悉多核的架构师,应该会明白我的意思.而不是只是简单的测试一下.
2. 至于安全厂商大量应用X86架构是有历史原因的.而且目前众多的安全厂商正在转入MIPS多核领域.
3. 目前对于华为这类通信厂商,其平台软件是综合支持各类体系的CPU,无论你是MIPS还是X86,这个无论哪家厂商出问题,华为收到的影响有,单不是绝对的,只要软件适应多核架构,有被选的方案,并不是主要问题.RMI被收购,其实从可靠性来讲,倒是更好了,要不作为私有股权,RMI就像是一颗炸弹,这回加入NETLOGIC,反而应该会有更好的发展,倒是CAVIUM面临的竞争会更激烈,因为相对来讲CAVIUM芯片从将来讲,可能整合性会弱于RMI. 比如RMI+TCAM?一切皆有可能
4. 风河也被收购了,又一颗炸弹.大家都能看到上网本的火爆,导致了嵌入式超便携系统的可能,而这个系统,intel还是微软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收购风河,加强自己的软件能力,也许有一天intel会收购CAVIUM,who knows.
11:35 am edit
1,你可以用Intel EP80579和Cavium CN52xx或PQ III MPC854x做一个详细的比较-外围接口,价格。另外,Atom的设计功耗是Dothan的1/10,相信基于Atom的SoC也会解决SoC的架构问题。或许x86作为通信处理器的最大障碍是software stack支持的问题,性能scaling对于Intel来说不是问题-只是来自非系统工程师的看法。
2,IMHO,Intel绝对不会收购non-x86的半导体公司了-肯定也不会收购AMD
我觉得XScale/IXP的出售都说明了他对x86的信心。
# 随便扯两句 于
7:21 pm edit
Tolapai平台在国内已经发布快一年,跟intel一贯的做事风格类似,发布时就已经携带了很多合作伙伴做好的应用来展示,基本上是已经成型的产品。但是,目前市场上用于这个平台的产品并不多,在二三线安全厂商有一些产品,不过也不知道市场卖的如何。Tolapai的双核版本好像还没有发布。至少目前从市场看,Tolapai还不能说有多大成功。
和你的观点恰恰相反,如果x86是software stack的问题,intel很容易去解决。想当年IXP多么庞大的软件库,intel都做得非常好,所有通信厂商都对此赞不绝口。我以为还是和硬件/系统设计相关部分的才是目前x86的弱点。
Xscale/IXP出售不是对x86的信心,而是迫于无奈:看不到获胜的前景。在出售他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直到现在,intel对于如何重新进入这一市场没有明确路线图。
而当初intel进入NP市场,软件/硬件/文档/客户培训都是做的非常到位,所以很快能把其他家NP拉在身后。
# ALL IP? 于
8:14 pm edit
很热闹,在下也来班门弄斧一把。
X86当前来看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作为控制面比较合适,而且是在对CPU性能要求比较高的控制面应用,以及对高层业务处理比较多的特定领域,例如DPI。
Intel在Embedded领域是有大的动作,X86也在向SOC方向发展,但其主要基于PC应用的视角设计的处理器确实不适合作为数据转发应用,个人判断未来几年内Intel的X86处理器在转发领域难有所作为。如果Intel确实想进入这一块市场,只能通过收购一家合适的公司,靠自己的得看 3-5后的X86新架构如何做了
# ALL IP? 于
8:25 pm edit
Intel 收购WindRiver的影响估计通信业界都会在看,看Intel的后续策略,如果其能保持原有的第三方态度,能够很好的支持PPC/MIPS的后续发展的话,Vxworks在通信领域会得到继续的发展。但这点很难,这和intel想在Embedded领域大展拳脚是冲突的。
linux和FreeBSD之类的软件可能会对此次并购持欢迎态度。相信有长远目标的公司对是否继续使用vxworks会进行深入的评估,很可能会转型,因为PPC/MIPS的新一代处理器如果Intel不支持,其后续的产品是没有发展的。
# ALL IP? 于
8:35 pm edit
X86在数据面的应用,先不考虑其性能如何,首先产品的系统方案就会很复杂,需要配合大量的外围芯片,硬件综合成本非常高,工程实现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8:39 pm edit
@随便扯两句:
thanks for your information
我想问个问题,如果Software stack等等不是问题的话,Tolapai(1088-FCBGA)的封装-比CN52xx(729-BGA)和PQ III(783 FC-PBGA)多了300+个pin-对系统设计的芯片选型大概有多大影响? 是不是对board cost/reliability等等方面来说。
顺便请教一下各位大大:一般来说本土厂商系统工程师选择芯片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优先级?
# ALL IP? 于
8:48 pm edit
RMI要被卖掉在圈子里面已经流传了很久,应该是一个半公开的秘密,可能最大的秘密就是谁来接盘了,没想到突然爆出Netlogic来。
TCAM由于其优异的查找性能在转发领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由于TCAM的功耗与其容量基本是线性增加,随着路由表和转发表越来越大,在核心路由器领域,TCAM的容量问题已经成为转发表的一个瓶颈。
在中低端领域,10G以下处理能力的设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还是比较多的,RMI的竞争力并不是很明显。
如果如前面的大侠所评论的那样,Netlogic希望通过收购RMI来增强其TCAM的竞争力,用处多大实在难说。一句话,Netlogic收购RMI的效果有待继续观察。
# ALL IP? 于
9:01 pm edit
根据个人的经验,大厂是不能迷信的,这年头,挂羊头卖狗肉的多去了。观察某个产品的长远发展要看这个产品在其公司的地位,只有其核心产品的保障性才强一些,外围产品特别是跟风想赚一把的,前景都不太美妙。
IBM实力强吧,但因为NP得市场对于IBM来说实在太小了,发展又要投入很强大的力量,最终还是放弃了。
Intel更是前科不少,在光通信一片火热的岁月,Intel也毫不犹豫的进入,收购一些公司,不知道有没有听说过Intel的10G光收发模块,但现在早就解散了,其相关的IC业务也卖完了。还有IXP的例子,前面的大大已经说了不少。
# ALL IP? 于
9:20 pm edit
Cavium在下一代多核的进展上好像碰到困难,其路标已经再三推迟。。。Cavium在这个领域能走多远,也许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其下一代多核的成败上面。
Freescal在多核上反应比较慢,不过终于还是反应过来了,不管是CORE还是芯片规划,在后续的发展上有着相对清晰的路标。在下一代多核上,FSL除了延续在控制面的竞争力之外,在IO处理上也在大幅跟上,同时其节能和安全加速引擎看起来也还可以。
也许在1年前Cavium/RMI还能够比较轻松,但相信09年10年后,FSL的压力应该是很明显的。注意啊,是FSL侵入Cavium/RMI领先的领域,而不是全面的竞争。
只要FSL的内部不发生问题,从长远看,能够和Intel抗衡的还是FSL。
# ALL IP? 于
9:29 pm edit
还有一个ARM,现在发展势头还是比较猛的。ARM携其在消费领域的霸主地位,正在向更高端的领域发起冲击,这是其发展的必然,也是终端消费领域发展的需要(各种智能终端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对CPU的处理能力必然要求更高)。
因此,在低端市场,PPC必将面对ARM的竞争。
这样看来,PPC以后的日好像不会太好过啊,前有狼后有虎,高端有Intel虎视眈眈,低端ARM在发起冲击,中间还要和MIPS周旋,苦啊。。。。。。。
# ALL IP? 于
9:38 pm edit
观察处理器的时间不长,上面乱七八糟写了一些,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大大指正。
此外,建议弯曲开辟一个处理器专栏,以便朋友们交流各种信息和讨论
6:47 am edit
ALL IP分析的很有道理,建议也很有价值。支持。
# 陈怀临 于
6:53 am edit
谢谢建议。会讨论。Stay Tuned。
# 大力水手 于
9:09 am edit
赞同ALL IP的观点,未来处理器的一定是X86和ARM的天下。
intel的技术就不用多讲了,那些到现在还认为x86不适合嵌入式通信领域的就大错特错了,intel 一直没有停止过在通信市场的脚步,尽管放弃了IXP产品线,现在intel 把面向嵌入式的产品都转到X86上,后续的路标完全可以取代PPC和MIPS多核。
ARM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消费电子的性能,现在新的ARM多核的DMIPS已经和PPC,64位MIPS的性能相当。ARM支持厂家众多,从纯技术的角度考虑,ARM的寿命肯定超过MIPS。
MIPS面临的困境是其性能不能和网络处理器类的产品抗衡,不能做到高端数据转发平面平台中去,如果做控制平面根本不能和Intel的多核对比。另外,基于Mips架构的芯片的性能根本不能达到厂家宣传的规格,基本上缩水三分之二。我说的是全业务流量处理,不是简单的一个没有跳转的pipeline的转发。尽管集成一些硬件加速器,个人认为还是归为通用CPU类吧。
和网络处理器相比,MIPS多核在基于通用C编程性上不可否认有一定优势,但是其问题是性能优化,问题定位,代码维护方面远不如网络处理器方便。
MIPS多核的成功在中国,没有H和Z公司的支持,RMI,Cavium估计早就坚持不住了。在无线接入,中低端路由,安全等领域占领了一步分市场,这是以前都是PPC和网络处理器的市场。
在说说网络处理器,其硬件的性能,软件的编程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市场空间并没有大家预想的那么大,很多都退出了这个市场,现存的占据市场三分之一的是intel的IXP系列处理器,其次是LSI(agere),wintegra,Ezchip,AMCC等。由于intel放弃了IXP的后续研发,在高端市场上Ezchip,Xelerated两家逐渐成长起来,不过Netronome(获得IXP技术的公司)也开始发力继续开发基于IXP技术的新产品,正在迎头赶上。Xelerated 的客户就是H公司,没有H,X公司早就game over了,Ezchip尽管没有拿下H公司,但在Z公司也占有了一定市场。这两家公司主要在核心路由,光传输等项目。
高端市场上,随着Netronome的后来据上,相信高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编程灵活性上没有一家网络处理器能和基于intel的IXP架构相比。
第一次访问弯曲评论,简单拙见,纯属个人意见,欢迎深度交流。
5:13 pm edit
楼上的口气很大,感觉你对网络处理器比较熟,且对其有某种偏见。
笔者认为,
1. x86不可能在通讯数据平面有所作为,这个大家已经说得很多了。纵观intel的历史,它曾经也想进入通信市场,但结果呢?然而在控制平面还是有极大的可能。Intel收购windriver,其目的很明显。用它的atom去侵入arm的已有市场。
2.PPC/MIPS不可能消亡。embedded是个细分的市场, x86, arm不可能通吃.但ppc/mips来自x86,arm的威胁会越来越大.将来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好过. PPC,现在该叫Power了. 目前主要有IBM, Freescale, AMCC支持.曾经有个PA semi,最后Apple买断了. 还有xilinx FPGA也集成了IBM的4xx core,但貌似xilinx准备抛弃它了. Freescale应当是Power的主力军,如果它哪天倒了,那莫Power(ppc) 阵营也即将瓦解. Power在IBM也就是它的server/supercomupter在用,其出货量很有限.再说,IBM现在大量采用x86作为它的处理器. AMCC就不用说了,它的主力都来自IBM.没有完整的产品线,市场份额也不大.一句话,PPC的未来就靠Freescale了.
PPC太自大,不open.相反MIPS跟PPC不一样, 它的license模式比Power要强一百倍.不少公司license了,在STB, HDTV, networking还是有不小的份额.在相当长的时间了,MIPS ISA不应该会倒.(对了不是还有个ICT的Godson???
), ARM是其最大的对手了.
3.个人很看好ARM的前景, 其商业模式和产品技术上都值得称赞. 它的ecosystem很庞大很完善.其规模不亚于x86在PC市场.
技术层面,arm汲取其他体系的精华, superscaler, mutli-core,.. (mutli-thread?)还有SoC bus. AXI总线(split, out of order)..
重要的是open….成打的IP基于ARM的总线标准.
intel要打败ARM还是很难. 个人觉得intel cash flow太多, 烧得慌!
4.NP专著与data plan, 目前高端市场固然有一定市场. 但随作 mulit-core GPU with network acceleration地加入, 和设备商的ASIC/FPGA for dataplan.
市场份额下滑是一种趋势。
# ALL IP? 于
5:53 pm edit
未来的处理器一定是谁的天下估计还是很难说的吧,从目前来看,Embedded处理器市场3-5年内应该是群雄争霸的时代,X86、MIPS、ARM、PPC都有一定的机会更进一步。
如果Intel真正打算向做PC一样来做Embedded的话,几年以后倒是很可能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前提是Intel的处理器架构会为Embedded而改变吗
ARM在低端消费领域是无敌的,但要向上走,其成本功耗的优势还能有多少,还需要观察,性能要求越高,相对的对成本的敏感就相对低一些。特别是进入通信领域,可靠性要求越高。。。ARM任重而道远矣
NP最大的优势是灵活性,但灵活性也就决定了其技术的复杂性和可实现性,到目前10G/20G NP才比较成熟,而40G NP等了n年了都没有出来,100G就更不知道在哪儿了。。。在IP领域顶峰还是得靠ASIC+FPGA来搞定。NP在中低端市场还比较现实。但随着多核 CPU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领域NP和多核CPU(MIPS/PPC)有得争。。。
# ALL IP? 于
6:06 pm edit
不少大侠对Intel的IPX好像很推崇。据本人的了解,IXP12xx、24xx的市场表现还可以,可能很多安全领域的在应用。
而ixp28xx,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当时在10G NP市场也很是热闹,可惜AMCC半途而废、IBM不干了、好像还有一个Agere,但28xx好不好可能只有用它的人才有发言权。28xx其实本质还是一个5G的NP,10G还真是难为它了,cisco后来用它做了一个5G的处理平台
6:51 pm edit
同意楼上的。。。
# 陈怀临 于
7:54 pm edit
得。这几天x86派的得势,MIPS选手不吭声了:-)。PowerPC的人马就没有出现:–(。
# ALL IP? 于
8:07 pm edit
怎么这么快就划分势力范围了,陈首席觉得在下应该是哪一派呢,呵呵
吐血敲了这么多键盘,没有入得高人法眼,几无响应,积极性都有点受挫的感觉了。。。。。
# 螺丝钉 于
8:31 pm edit
在通信和网络市场,我个人觉得可以从设备商的decision maker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他们不会太关注powerpc Core还是MIPS Core, 重要的是SOC, 是接口, 是feather, 是功耗, 是die size, 是内部加速器; 如在存储市场,额外卖点在RAID接口, TOE功能等; 在无线市场, 额外卖点在SRIO, SNOW3G等; 在网络interface Card,卖点在于接口(如XAUI, SPI4), 保序,流原子, QOS等等; 从这个市场看, 并不是power跟mips的PK,而是cavium, rmi, freescale公司之间的PK.
8:39 pm edit
所以X86,ARM怎能一统天下呢???
不同的maket segment有不同的需求,
设备商的需求是多样的。
8:47 pm edit
die size设备商还关心?他们更关心money, price.
是否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会那天我量产时,你都关门了。
* 价格/供货
* 技术支持。
# 陈怀临 于
9:03 pm edit
ALL IP,我一回到家就是看是否有讨论。你们的每个发言我都是反复看和想。自己也学习了许多。
我对IA32,ARM/xScale(4xx,23xx), MIPS(5K,7K),PowerPC(4xx,7xx,74xx)都有工程级别的实战接触。这里面,我对xSCale是不太满意。换言之对IXP不太感冒。MIPS其实对系统软件工程师不太方便做大系统,特别是如果是32位系统。PowerPC和IA32不错。另外,我对EM64T,也就是x86的 64位计算看过一些东西,感觉很decent(干净)。
在最近的评论中,关于ARM要朝通信和高端设备上抢饭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在发生的。。。
# 螺丝钉 于
9:07 pm edit
die size设备商当然关心啊; 比如无线市场, 很小一块板需要放入一个多核cpu, 多块dsp和fpga, die size也是很重要的; money, price, roadmap, 支持当然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前面的意思是一个当前产品的卖点, 不是说公司的卖点;设备商选型当然是全方位的, 我前面更多的是指产品这一块;
9:37 pm edit
那是package和pin的规模.不是die size.
# JackBauer 于
10:49 pm edit
40G NP已经商用。
1:36 am edit
@陈怀临: 我挺ppc的-曾经吃饭的玩意 :_ )
@螺丝钉: 多谢解答。继续请教一下,如果core不是differentiator的话,从应用角度来说,目前要使设备商迁移到另一种处理器/SoC是不是不存在太大困难?另外,对于芯片供应商来说,那些接口,feature,功耗,加速器也不容易差异化吧?
3:05 am edit
看了各位大大的帖子,也凑个数,纯属抛砖引玉
从通用core/processor的角度来说,接下来五年内的竞争非常有意思,太长远的就算了-”The long run is a misleading guide to current affairs. In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个人觉得,x86和arm现在的位置都处于上升势头。因为都有killer customer,有volume可以支撑继续投入: arm统治mobile handset,x86是pc/server。而ppc/power的位置有待持续观察,mips的形势就不太妙了。
MIPS:商业模式跟ARM雷同,缺乏占垄断性地位的市场,消费类市场高端部分肯定受arm的侵蚀,通信市场受ppc压迫,还有新进入者x86。目前来看处理器方面有完备的产品组合(低中高端),但一些MIPS vendor,如Broadcom/PMC等都不在core上继续投入了,而反观ARM,除了ARM本身,Qualcomm/Marvel等作为ARM的架构受权者都在积极推动处理器内核的研发。MIPS Technologies作为公司能不能生存下去我都觉得是个问题-最近买了chipidea又卖了就是个证据,他自己都还在寻找战略。实话实说的说,MIPS卖给ICT/Godson倒是个非常好的归宿-跟党走,大富大贵不一定,衣食无忧是肯定的,这样才可以保留一个“通用”处理器的名分。
ppc/power: 在部分市场(通信,Game Console,HPC)占一定统治地位,还有个强大的爹娘-但都三心二意。但各厂商之间研发重合,同样存在互相竞争。
IBM,嵌入式系列卖给AMCC-但却依然继续开发4xx系列内核,桌面处理器在apple那里被干掉了,服务器的POWER系列处于防御状态,mainframe也一样面临x86/IPF的进攻,而且他自身还有个强大的x86产品线。
Freescale作为公司也是有麻烦,基带部分没卖出去,公司除了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网络通信处理器,还有mcu/Arm-based应用处理器等产品线,在保证roadmap的情况下,通信处理器的统治地位短期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
AMCC的ppc好像是专注于storage市场?P.A.Semi有一个卓越的设计,但Apple买来就砍了。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arm/x86对处理器市场的渗透,各个ppc厂商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能否保持足够的市场份额和收入来保证持续的研发投入?未来或许ppc厂商面临巨变-个人觉得成立power.org远远不够,”what if”整合成一家厂商?
顺便再搭车问一下:
1,FSL的e700是不是砍掉了?全部转到e500/e500mc?这个应该没有NDA吧,我记得2006年之前的FTF还有谈e700,2007年好像没说了,后面的FTF没关注了。
2,Xilinx嵌入405/440的FPGA主要是用在哪方面?系统厂商方面的对这种产品的感受如何?
x86: AMD几乎给不了Intel任何压力,本身已经自宫-”only real men have fabs”,如果本身的设计再出麻烦,生存都是个问题。所以Intel现在可以聚焦于“x86 anywhere”了,Intel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上的优势明显-领先6-12个月(?),技术上的两个短板low power x86 and SoC-目前有14款32nm工艺的atom-based soc正处于开发中(source: EETimes),针对嵌入式市场的software stack的软件链都正在解决中。接下来主要的PK,一是在mobile internet device上跟arm,虽说击败arm不可能,但占据部分市场份额是一定的。而且这一次必须要狠狠地打,应该是首要目标,也是接下来最大的看点。二是 GPU,x86-based Larrabee Vs NVidia。三是非MID的消费类电子,其中包括game console(这是个量很大的市场,如果赢了,可以烧掉ibm微电子的一个大粮仓了)。与上面一位大大提到的相反,在Atom上和TSMC的合作,并非不重视,而是一个战略性的举动,适当的时候可以将Atom直接授权给系统厂商(Atom的IP不对半导体公司开放的),抢占市场。另外,Intel的力量还不仅仅在技术方面,市场力量同样强大,Pentium 4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产品,但却依然是市场上一个成功的产品。但x86是否将通信市场视作tier-one目标就是一个问题了。
结论:long x86 and ARM, no idea on ppc, short MIPS, as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
# 螺丝钉 于
4:04 am edit
@KISS, ,个人觉得core不是differentiator,从应用角度来说,目前要使设备商迁移到另一种处理器/SoC应该难度不大,大公司一般会做一些多核支撑平台,减少各种产品差异性; 而且迁移更多是工作量问题; 当然如果厂商特有的feather, 移植需要费点劲,如用到octeon的定时器功能,flow atomic功能的话, 迁移到rmi上就需要使用软件或者换实现方法;
对于芯片供应商来说,那些接口,feature,功耗,加速器差异化技术上讲也容易互相学习模仿, 但是市场的原因会有个继承性和一些取舍问题;比如从路标上看, rmi更侧重作更强的内核,更多的cache; cavium更侧重更多应用加速器; FSL更中规中距一些,没看到太多出彩之处; MIPS多核在安全,通信,存储等领域应该会有一席之地;
4:04 am edit
同意24层whoknows.
不能用PC的视角来看通信设备。
4:12 am edit
25层“NETLOGIC在国内的业务最主要就是hw/zte,他们需要大量使用tcam+多核处理器的方案,两个公司合并以后,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参考设计。”
1。问题是有多少RMI的核心成员能留下?
通常startup被收购后,人员会大量流失。
2。两家公司整合roadmap, IP merge也得需要时间。
hw/zte能等多久呢?
4:18 am edit
29层陈怀临
很热闹。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1.为什么x86更适合于PC和Server?但不能回答1说服我自己YET。”
2. 生态系统.
4:50 am edit
“x86在通信市场的看点不是Nehalem,而是将来基于Atom的SOC。…采用Atom之后,只怕每个通信处理器厂商都得紧张一下了。Intel的优势实在太多了-制造,研发力量,以及x86的低成本,但能否在通信市场成功还得看商务(business)方面的因素。”
我们不得不承认Intel有强大研发制造实力.但用一个in-order, single issue的atom集成tolapai的外设,很难想象它在网络通信市场能有多大作为.
# ALL IP? 于
5:36 am edit
@ JackBauer: 40G NP已经商用?方便透露一下吗。。。。
# ALL IP? 于
5:56 am edit
@ KISS:据了解FSL可能专注于e500mc了
6:07 am edit
补充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在80s-90s初RISC热潮兴起的时候,一度占据了server市场的很大份额,但pc上失败了,原因是:MS的OS代码较烂,而且使用了大量汇编,x86也较复杂很难移植到新平台,而服务器系统一般采用unix,代码很容易进行移植,RISC也很简单,所以小型机就挂了。
后来,随着x86的发展,同样是因为服务器上unix移植性好,而且risc也较简单,于是又转到性价比更高的x86平台了。
ps: IBM去年有一个防御性收购-Transitive,最著名的就是支持了Apple Rosetta系统背后的公司,专门用软件干这种事。
—————————————
很热闹。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1.为什么x86更适合于PC和Server?但不能回答1说服我自己YET。”
6:23 am edit
40G NP: Bay Chesapeake和Broadcom BCM88025/QE-2000都量产了.
Xelerated的HX330有望成为第一颗100G NP,
原计划2009 Q2 sample,不知道现在如何?
6:26 am edit
@aaa: 这里确实值得商量-free post,价值是free :_ )
1, atom不是针对网络通信市场的核,主要针对ARM。而且intel如何看待通信市场,通信系统厂商肯定更清楚。
2,atom是多线程,从指令集效率来看,或许x86的single issue可以与MIPS的1.x issue相当-不过这得根据具体应用特性
3,从低端入手,得到volume,再向高端演进是很好的做法。至于x86会否有所作为,大家一起观察…
6:28 am edit
@ALL IP?:thanks。这么说来freescale短期内是不会有64bit的ppc了
6:35 am edit
大地址空间,大内存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尤其在高端的系统.64bit core 是一种发展趋势.
Freescale不可能miss它.无论是叫e700还是e500xx,
64bit core迟早会上.
# ALL IP? 于
6:43 am edit
我说的40G是指上行/下行都为40G,而不是上行+下行=40G。
QE-2000就是一个20G的TM,88025估计也是20G的吧,虽然提供了24GE+2×10GE接口,但实际上应该是收敛到20G,而且是以太,同时不知道性能如何?
HX330也是如此吧
—————————————
6:23 am 40G NP: Bay Chesapeake和Broadcom BCM88025/QE-2000都量产了.
Xelerated的HX330有望成为第一颗100G NP,
原计划2009 Q2 sample,不知道现在如何?
# ALL IP? 于
6:49 am edit
确实如此!
—————–
6:35 am 大地址空间,大内存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尤其在高端的系统.64bit core 是一种发展趋势.
Freescale不可能miss它.无论是叫e700还是e500xx,
64bit core迟早会上.
# 大力水手 于
6:56 am edit
Xelerated的HX330,2009 Q2 sample,确实现在没有update了。100G的目标,基本上是cut-through,因为HX330内部TM只有50G能力的限制。
还有Ezchip 的NP4,估计也延迟了。
Bay Chesapeake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Broadcom BCM88025/QE-2000在国内只有一个项目。
6:58 am edit
可据我所知,e500mc只是用一个传统FPU取代了SPE,最大的变动是增加了hypervisor支持。不过e500v2已经支持36bit物理地址空间了。
e700是一个64bit,4-issue(?)设计,流水也比e600长-一时找不到那篇文章了。
7:07 am edit
@螺丝钉: thanks
7:10 am edit
* 128KB backside L2 cache per core虽然个人认为少了点。
* CoreNet接口,这个很重要。
* new core to core signaling (msgsend/msgclr).
* 中断优化, interrupt proxy.
“e700是一个64bit,4-issue(?)设计,流水也比e600长”
pipeline长不是件好事.如何能达到主频要求.个人希望Freescale还能保持它的7段流水.
# 陈怀临 于
7:24 am edit
我会在美西时间星期天的晚上8点,将这次大家对多核系统,处理器方面的讨论整理出来,并且发文。
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次讨论。
我个人对处理器接触比较多,也参与设计芯片。但感觉真是天外有天。你们说的许多我都不懂。
这就是集体的力量。
# ALL IP? 于
7:55 am edit
期待陈先生的整理结果,从前面各位大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是行内的资深人士,可能受限于职业操守和NDA的限制,在很多话题上不能深入透彻,但也可以看出不少有用的信息。
希望关于处理器的讨论能够继续下去,更希望早日能够用到我中华自主之处理器芯片!!
# matrix 于
8:53 am edit
在通信和网络市场,我个人觉得可以从设备商的decision maker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他们不会太关注powerpc Core还是MIPS Core, 重要的是SOC, 是接口, 是feather, 是功耗, 是die size, 是内部加速器;如在存储市场,额外卖点在RAID接口, TOE功能等; 在无线市场, 额外卖点在SRIO, SNOW3G等; 在网络interface Card,卖点在于接口(如XAUI, SPI4), 保序,流原子, QOS等等; 从这个市场看,并不是power跟mips的PK,而是cavium, rmi, freescale公司之间的PK.
这个我要顶,一看就是专家
# matrix 于
9:03 am edit
1,大家对ISA讨论得很带劲。其实说白了,ISA之间的PK就一口水坑。同意KISS大大的引用—“从长远看,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不太关心ISA之间的pk
2,我认为讨论一些更实际的东东则更有意义。上面的螺丝钉大大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各位大侠继续……
# matrix 于
9:21 am edit
112楼 陈怀临
得。这几天x86派的得势,MIPS选手不吭声了:-)。PowerPC的人马就没有出现:–(。
windriver都让intel给收了,这几天x86自然很得势了。
mips吧,就看rmi和cavium撑撑门面,自然势单力薄。
至于powerpc吧,fsl的兄弟老大哥做惯了,不屑讨论此类问题了。
(3个打分, 平均:5.00 / 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储卡寿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