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hp的 和什么区别

微信上发现谣言 你会举报吗_扬州日报
第B02版:身边事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一商场天花板漏水坍塌、“暴雨紧急通知”,都是假的
微信上发现谣言 你会举报吗
对于不明真相事件,最好不要转发
&&&&记者&赵磊&&&&这两天,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紧急通知”:刚刚开了防汛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今天晚上开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21日,扬州网友的微信朋友圈里又疯传一商场天花板漏水坍塌的视频。事实上,这些都是谣言。对此,小编提醒,对于不明真相的事件,最好不要转发传谣。&&&&视频谣言“牵连”某商场&&&&事实真相是怎么样的?&&&&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微信朋友圈传的天花板漏水坍塌视频是广西南宁电视台6月17日的一则新闻,是6月15日发生在南宁某商场的一次事故。&&&&记者的求证随后得到官方证实。21日12:57,扬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新浪官方微博“扬州网警巡查执法”发布消息:“今天,一个商场天花板漏水坍塌的视频在朋友圈疯传,消息指该视频为扬州一大型商场的事故。小编努力求证发现,此视频实乃南宁某商场于6月15日发生的事故。”&&&&随后该商场官方微博人员也在网上表示,他们早上已经在商场内巡场过,没有看到微信朋友圈热传的视频画面,希望大家不要传谣。&&&&&&&&市民发现谣言有地方举报&&&&如今微信朋友圈谣言防不胜防,如果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现谣言,该到哪里举报?记者昨了解,公安部联合新浪微博推出的“全国辟谣平台”5月已上线,用户可通过截图等方式对各种网络平台上的谣言进行举报。其中,我省的网警官微是“江苏网警”,扬州市的网警官微则叫“扬州网警巡查执法”,市民遇到网络谣言均可向上述平台举报。&&&&网络监管部门相关人士呼吁,没有消息来源的、耸人听闻的小视频文字说明,大多是虚假信息,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媒体或者个人,都应担负起责任,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不予转发。&&&&蓄意传谣将被追责&&&&扬州大扬律师事务所周俊律师提醒说:“微信朋友圈是网上的一个公共场所,虽然对象是特定人群,但如果在公共场所传播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界人士表示,查处传播谣言者有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受到刑事处罚。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本网站归扬州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所有 |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评论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2015微信“谣言”分析报告:5种手段“逼”你转发
来源:作者:
  10万+的谣言是怎样传播开来的?昨日,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推出了新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关注微信朋友圈中的文章“诱导分享”现象。200篇被举报为“诱导分享”的公众号文章中,有47%的文章涉及金钱主题。报告指出,“高阅读+高点赞+高举报”的谣言标题、内容吸引人,诱导分享倾向明显,通常涉及金钱、健康养生、奇闻逸闻等主题。
  名人题材比养生题材更受欢迎
  一篇文章广为传播、被转发分享、为大众所见,本是好事,但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择手段,采取诱导或者以强制手段逼转发,实为歪门邪道。为此,微信设置“诱导分享举报”功能,中山大学数据传播研究室对此发布了研究报告。
  报告分析了自日至日被举报为“诱导分享”排名前200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排名前六的“诱导分享”主题是:金钱(94篇)、名人相关(58篇)、社会秩序(36篇)、人身安全(32篇)、奇闻逸闻(21篇)、健康养生(19篇)、政治/政策相关(19篇)。
  这意味着,在这200篇被举报为“诱导分享”的文章中,有高达47%的文章涉及到金钱主题,29%的文章涉及到名人相关主题。
  诱导分享是指以奖励或其他方式,强制或诱导用户将消息分享至朋友圈的行为。以《谁打开,谁发财!》为例,这篇文章以发财为噱头来吸引读者,主要内容是告诉读者只要转发一条荷兰的谚语8次就能得到幸运的降临。同时,文章后半部分强调只要转发文章就能将财神爷带回家,带给亲人朋友。这篇文章充分利用了部分读者迷信的心理特点,带来了高点赞和高转发,进而促使阅读数和点赞数飚至10万以上。
  “诱导分享”类文章是怎么实现永流传的?阅读数、点赞数和举报数反映了它们的传播效果,传播者最期望的应该是高阅读数、高点赞数和低举报数,因为这代表该条谣言传播范围广且相信的人多。
  报告根据文章是否明确出现鼓励或要求读者分享转发的文字,将诱导分享类谣言分为显性诱导分享与隐性诱导分享两类。在此次200条被举报为诱导分享的文章中,有59%为显性诱导分享,另外41%为隐性。显性诱导分享物质诱惑、迷信蛊惑、条件强制、道德捆绑和顺便一提五类。
  逼你转发的“五大武器”
  霸王枪:条件强制
  在所有显性诱导分享类文章中,出现得最多(35.6%)的诱导方式是条件强制,即要求读者必须在分享后才能够阅读全文或获得测试结果。据统计,该类诱导分享文章81.0%都涉及明星名人,显著高于其他类谣言中15.2%的比例。
  迷情丝:道德捆绑
  道德捆绑是指在诱导分享的文字中明示或暗示转发或分享行为是对某种价值观、道德观的支持或反对,例如“不转就不是中国人”、“如果你看了不生气就不用转”等。该类诱导分享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在所有显性诱导分享中占比33.1%。
  勾魂汤:迷信蛊惑
  迷信蛊惑类分为两类,一类是祝福型,即在诱导分享的文字中出现诸如“转发分享的人接下来一个月会有好运”、“转发可保全家平安”之类的让人获得心理安慰的内容;另一类是诅咒型,即诅咒不转发的人将会招致厄运。祝福和诅咒经常同时出现,在所有迷信蛊惑类诱导分享中,它们同时出现的比例为43.8%。
  金钱镖:物质诱惑
  物质诱惑类诱导分享是指文章声称在转发分享后有机会获取某些物质金钱奖励。该类诱导分享文章93.8%都是广告贴,显著高于其他文章中24.5%的广告贴比例此类诱导分享一般号召读者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后截图发给公众号,或者还要加上“集赞”等附带条件。
  打醉拳:顺便一提
  “顺便一提”类诱导分享是指没有用如上四种特别方式诱导,只是在文末或文中写着如“请转发分享给家人朋友”这类的话语。没有强制、没有威胁、也没有利益和道德捆绑,读者是否转发分享不会带来不一样的后果。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傅鹏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本报记者 梁建勇  随着智能通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诈骗手段如今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上演着。近日,在一知名高校的广东校友会微信群中,就冒出一名诈骗者以校友之名混入群中。潜伏一段时间后,开始以各种名义向校友骗吃骗喝骗住。好在校友们通过比对身份证、从工作单位求证等多种渠道,及时揭穿了诈骗行为,并未造成校友的经济损失。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通过微信、QQ等新兴渠道行骗有愈演愈烈之势。相比传统的电话诈骗“猜猜我是谁”等,这种新技术条件下的诈骗隐蔽性更强,可能造成的危害性也更大。比如在这一案例中,这名诈骗者在微信群中“潜水”,观察各位校友的言行。对群内的内容、人际关系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后,才开始向其他校友套近乎。发言记录、资料登记相对详尽,本来是为了方便网友们聊天,但这一方便之处却被诈骗者利用。正因为此,诈骗者表现出来的言行可行度更高,更利于行骗。  记者发现,微信群、QQ群是如今深受各类人群喜欢的社交网络平台。这些社交平台虽然已经运行成熟,但依然存在不少的安全漏洞。比如说,微信群是可以自己查找加入的,不一定需要有人拉入,因为微信群有二维码,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这样一来,开放式的微信群就可以将群友都暴露在陌生人眼皮下。此外,微信群无“群主”概念,任何群成员都可以拉人,这样审核把关的功效就大大降低,甚至可以降为零。只要有任何一个微信群成员的安全意识薄弱,群成员信息照样可以完全被骗子收入囊中。  专家建议,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加强群主的把关意识。当前,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群主核实申请加入者的资料时也得设置“多重防骗”,身份证号、照片、住址、工作单位等,多一重核实就少一分危险。而在群友的交流之中,也应该尽量少透露个人隐私信息。同时,应对任何诈骗行为都是一样,只要涉及借钱、转账等经济往来,更是要慎之又慎,最好当面核实才保险。  技术进步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新式诈骗带来了便利。尤其是在微信群、QQ群这样的易发领域,网友们更是应该做到“内松外紧”,群内热火朝天的气氛不改,群外却应多留个心眼。来源番禺日报)The requested page does not ex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hp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