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密码忘了怎么办怎么改密码

新浪微博越来越 “重” ,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有哪些?为什么?
我的图书馆
新浪微博越来越 “重” ,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有哪些?为什么?
近期新版升级之后,功能增加不少,页面也越来越复杂,速度也有所下降。
【的回答(176票)】:
新浪微博的“重”,不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新浪微博自己的需要。营收是新浪微博下个阶段的重点,即围绕新浪微博建立完美商业模式。
Twitter模式的轻,难以承载重大的商业企图,这从Twitter与Facebook 10倍的估值差距就能看出来。新浪微博最希望的是,借Twitter的鸡窝,孵Facebook的鹅蛋。但问题是,这两种模式是完全不兼容的。Twitter因其轻便,而获得了用户,用户因其轻便,而沉溺其中,而信息因其受关注度,而获得传播。一旦Twitter的timeline中充斥大量与用户兴趣无关的商业信息,一旦大量复杂的操作(如游戏)在Twitter上铺陈开来,则Twitter原有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新浪侥幸抓到一只母鸡,却总是希望它下的是鹅蛋,这就是新浪微博变重的内在原因。随着新浪微博变重,随着新浪微博营收压力的增加,核心用户的流失是可以预见的。
【张亮的回答(39票)】:
感觉新浪在做一件南辕北辙的缘木求鱼行动。
缘木求鱼,是新浪看准了 Facebook 过去 7 年做的那件事儿——没错,做的很大的一件事——想复制之。
南辕北辙,是不知新浪为了双向的通讯和人际关系,可能会破坏其原本单向的广播机制。
这一切只是因为今天 Facebook 是一家一千亿美元的公司,而 Twitter 是一家以百亿美元的公司。哦,还有那只企鹅。
当然,新浪也许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小心翼翼的拐大弯实现 Facebook 和 Twitter 也不曾完成的壮举:1+1&2.
但 1+1 没有大于 2 通常是有其理由的。
我很遗憾新浪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广播式新闻媒体的热忱,其实这是很好的机会,当它拥有大量的权威和明星用户,有效的广告机制甚至直接营销很可能即将破壳而出。我完全相信 @veggieg 在新浪上一块钱卖一首歌,一周就可以卖出百万首去。我也完全相信@李开复 在新浪围脖上推销自己最喜欢的应用或书,可以卖的很快。
新浪不去跑通这个体系,令人遗憾。
【刘畅的回答(17票)】:
这么巨大的信息流,加上处理各种类型信息的功能很正常,各取所需,但成千上万的人总有些想整明白所有功能的,然后他们把自己累死了,个人觉得大部分用户只会感觉到UI的变化,从这点上微博变化不大,微博的新功能也没有影响到微博快速的核心属性,TIMELINE还是那个TIMELINE。侥幸抓到母鸡之说,一方面我觉得是对别人付出努力的不尊重,一方面让我有一种机会等同于行业领先的错觉,说有点得罪的,那饭否哪去了?SNS是个新兴行业,个人觉得就算FACEBOOK也是一种探索的状态,它们心里整明白了一种模型,但市场也不一定符合它们期望的这个模型,在市场未成熟前,谁也无法以自己的一种所谓模式俯看吞并另一种模式。有不同的声音说明大家重视这个东西,是好现象,同样的,从现象发起主体来说,有改变比没尝试好。而新浪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些尝试中听取意见,希望培养用户的同时尽可能小的让用户迷失。
【刘晓川的回答(8票)】:
转载一篇文章《新浪的触顶和腾讯的逆袭》,个人感觉在这里看来还是有些对题的,原作者为:
-----------------------------------------------------------------------------------------------------------------------------------------
元旦前,腾讯微博开放新版测试,试用后颇多感慨。因懒惰拖了一个半月,才来写这篇文章。
整个2011年,一直有人说“新浪微博不行了”“新浪微博滑坡了”。狼来了喊了一整年,到年末似乎声音越来越大,这倒不是什么大灾变,有可能仅仅是轻微的触顶回弹,甚至只是上升速度放缓而已。
对淡出新浪微博的用户做了几个小样本访谈,原因很雷同,都对公共话题感到麻木,又厌倦了大路货转发。看上去,似乎正印证了“社交才是微博的出路”“腾讯微博才是最后的赢家”,我可不这么想。我访谈的用户在新浪微博也有自己的社交关系,同事/同学/家人等等,小圈子里经常发一些生活类的话题。尤其在淡出新浪之后,他们并没有回归原本常泡的人人、豆瓣,或转战腾讯微博,而是处于一种“什么都玩腻了”的飘忽状态,像是被重口味“吃伤到了”……
对于社交之于微博,我有几个观点:
★国内用户分享生活的频度并不高,主打社交牌的话,无法维持微博的热度与速度,因此还需要引入公共话题来调和信息生态。加入媒体的基因,会让微博这盘菜的口味更香更丰富。
★公共话题与社交网络并不是对立面,被公共话题吸引来的普通用户,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分享生活并扩大社交图谱。精英的互动来自其话语权,草根的互动来自其社交关系,各行各路便是。
★有人说公共话题与精英体系压制了草根的话语权,这是没谱的事儿。相对来说,微博的公开属性对个人分享带来干扰更大,隐私问题不会因为“目前都是朋友们关注我”就变得无足轻重。
★信息的高速流动既是微博最大的魅力,同时也稀释了最有价值的信息,单单靠关注分组、悄悄关注并不能根治。从“稀释”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公共话题,大量转发“廉价娱乐推”对社交的祸害会更严重一些。
★援引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的观点:“Twitter一直在为公共对话提供服务。社交于我们不是唯一被用户使用的的部分,我们看到Twitter更多是一个信息工具。”这也正是我对微博客的理解。
归根结底,微博的社交化,生活化,都是顺水推舟的生态发育过程,产品设计或运营无法强行加速,更不可能华丽逆转。不论腾讯喊出“心声”口号,还是新浪加强对生活推的引导,都得在漫长的时间里见效。
从急功近利的角度,我更建议新浪在运营上强化“有时效性的本地生活信息”。如果用户能够以微博的形态,便捷查询同城最新的电影/场次、最近的展览/演出、名牌打折消息、数码新品上架、附近的餐馆特价、酒吧优惠……会不会有吸引力?发布消息的认证商家只需要按格式发一条推而已,即便对网络无知也能轻松应对。
再说说腾讯微博。对于腾讯微博、腾讯开放平台我一直很好奇,这么大的一个生态圈,没法走马观花就得出什么结论。但既然玩不进去腾讯微博,熟悉的人又都在新浪微博,找个人访谈都没辙。只好雾里看花。
恰逢腾讯微博新版测试,跟去围观之后,对产品设计赞不绝口。体验版借鉴了Twitter的Phoenix界面风格,又有不少创新细节,如微群与主界面的结合,轻巧的消息浮窗提示,人见人爱的清爽UI,干净流畅到让人欢喜。这些交互层面的改进都还是毛毛雨,真正打动我的是“实验室”,相当于用插件的方式来添加新功能,丰俭由人,拿到足够的实测数据后再考虑全面发布。
这一击,恰好打在了新浪微博的软肋之上。新浪微博最大的问题不是有人厌倦了,离开了,而是产品越来越臃肿,像个三四百斤的胖妇人。新浪的想法太多,目标太多,试错也太多。每一项新功能的推出都满足了一部分用户,也让另一部分人抱怨然后无视。不断的叠加与试错,堆积成山,产品重得喘不过气来,至少带来三条隐性伤害:
1、产品被塞得太满,新功能的插入不便,阻滞了更多试验进行
2、界面元素太多,分散了用户注意力,试验效果受到干扰
3、即便发现了什么潜在机会,受限于产品复杂度,也很难快速集中突击
我在12月底的一条微博对此评价道:腾讯微博的新架构能容忍更灵活,更敏捷的尝试,并在一击而中后更迅猛地发力。它现在还不能打败新浪微博,但制造了“未来有可能”打败新浪微博的机会——在以前,连这个机会都是完全没有的。腾讯借改版轻装上阵,勇敢探索和新浪微博不一样的打法,产品架构强有力地支持了冒险精神。给出一年,两年时间,未尝没有翻盘的可能……俗话说一命二运三架构嘛。
反观新浪微博,作为市场领先者,作为和Twitter差异越来越大,独一无二的中国式微博产品,“高处不胜寒”正是最迷惘之处。我本人是新浪微博的铁粉,但在两年多的使用中,并未发现它有着鲜明的产品理念、产品价值观、产品原则性;或者说“有求必应”就是新浪的风格。用户要什么,运营要什么,政府要什么,领导要什么,新浪就加什么。最后做出来的产品虽能满足“各方面需求”,却是个气味混乱的大拼盘。值此触顶之际,正当是新浪锐意探索之时,产品的笨重却拖得跨不开步子。
说白了,这还是基因在骨子里作祟。谁在台前代表新浪微博?陈彤?曹国伟?又有哪个产品大牛手掌微博实权?对比清一色产品出身的腾讯高管,新浪微博虽遥遥领先,却过早患上三高。即便无视竞争对手,“产品三高”对急于靠微博营收提振股价,分拆上市的新浪来说,亦是极大拖累,人胖体虚打不动拳。
坊间盛传,新浪微博今年会开放个性化的显示广告业务,又有流言说,广告公司摩拳擦掌兴奋得很哟。对于微博广告能赚钱,我不怀疑,追随Facebook的辉煌则无可能。微博的信息焦点过于集中,页面结构过于简洁,用户行为过于单一,显示广告的天花板不算太高。即便照着Twitter的另类销售套路来,国内客户又无此觉悟。
算了,赚钱的事情我是外行,多说容易漏底。曾考虑买新浪的股票,被i美股的老同事打击了一番,深刻认识到自己对理财完全白痴,悻悻抛下贪念,在下岗岁月,在通货膨胀中流着泪坐吃山空。
【郝培强的回答(9票)】:
新浪不是越来越重,而是facebook野心慢慢显现而已,这点我很看好,很多人从现在的三栏布局发现了它的facebook野心。而我从它有api的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这一点。api才是核心的信息架构,twitter也有api,但是使用api的开发者做出来的客户端,而不是象facebook开发者那样作出用facebook登陆的app。而新浪微博一开放api就出现了大量类似facebook内应用的app。
这说明两个问题:
1、国内的开发者需要,可以让产品在其关系链中爬行的api,而国内的sns没做好(私心太重),他们对大的应用很好,这点没错,大的火的应用是用户可能选择你的原因,而多的优秀的小应用是用户不离开的长尾壁垒,他们对小的应用开发者不够友好和亲和。&
2、新浪自身的立足点在于此。
这是我很看好的。
【李剑波的回答(4票)】:
我觉得,可能我们不应该担心新浪新版产品的重,当然这个重确实带来了差的用户体验。我加载一个新浪微博的页面,居然带宽速率可以跑到300K!我觉得现在最担心的是新浪微博的杂。信息太杂了。前一段时间被大家唾骂的僵尸粉被新浪整理了一番以后,现在的微博信息则几乎80%以上都是社会性的,浮躁的,偏见的,虚假的信息。新浪微博越来越像报纸,而不是“亲密”信息与强关系链沉淀的地方。这一定是曹国伟最担心的。而新浪微博新版所做的努力就像各位所讲的,走向FB之路相信也是新浪微博不多的几个选择。
是的,新浪微博上可以卖出百万首歌曲,推荐出百万下载量的应用,但是这与那些动辄满屏社会性消息转发相比,这可能只是杂草丛中的一朵花。新浪而且还为此担负巨大的监管压力。新浪应该计算过这个得失。养一堆“骚客”在国内现在的环境下是一个0与1的游戏。
另外,微博的新版其实还突出了搜索,搜索是新浪一直在谋局的。就像twitter推行实时搜索一样,新浪希望成为集大成者,而不仅仅是FB。
anyway,新版真的体验很差,本来信息很杂,页面布局也变的很杂,希望微博团队能够看到这些信息,好好思考一下。比如说左边的消息与右上角的消息在功能设置上重复性为什么不能更精简一些呢? 每次翻到新页面,总是先跳出很多推荐能不能针对用户少一些。唉。。。。
【iJoy的回答(3票)】:
最直观的就是,批阅新浪微博越来越吃力了,很多时候满屏幕的转发…直接后果是我转入推的阵营了。另一个问题是新浪轻博客的鸡肋,这应该是有目共睹了。我心中的微博就是twitter加一个评论功能,可以不打扰到foer,这就足以。新浪微博越来越重,如果它的定位还是微博,即使这种改变是进步,新浪也不再是我所需要的微博了。
ps,新浪倒是可以把uc,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集合起来,做成google+模式,或许定位能更清楚一些。
【黄色蜻蜓的回答(2票)】:
新浪微博在做加法,越来越复杂;twitter要做减法,趋势是越来越简洁!
【刘启明的回答(1票)】:
负面大家都说了很多了,都是那个point,太重了就不是微博了,不是微博了还能吸引用户么?
但是我还是觉得新浪做了一件挺正确的事情,因为微博承载了新浪太多的希望,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不这样做也是不行的。如果失败了,只能说新浪不适合利用微博盈利;或者微博本来就不容易盈利
【张劲松的回答(3票)】:
虽然微博越来越“重”,我还是比较乐观,期望看到新浪微博从45度用户关系逐步发展成腾讯一样的0度关系,这种挑战性来自于从45度到0度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在15度和0度都能卯实基础,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和良好体验。
45度关系(粉丝与关注)是新浪微博的基础,但这种关系要靠不停地事件营销来保持热度,对于新浪微博希望拓展更多的用户群体是没有用处的。接下来,我认为新浪微博应该重点经营15度关系,也就是草根博主与达人,据此把新浪微博变得更加下里巴人。15度关系的运营重点不再是名人而是话题,通过话题让新浪微博构建的这种生人关系更加稳固。现在来看话题在新浪微博的重要性正在越来越凸显,这是新浪微博之所以远远超越其他微博的原因。
不管是名人还是话题,用户关系还是生人关系为主,靠生人关系无法完全切入到腾讯的领域,新浪微博最终的目标一定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占腾讯的地盘。接下来争夺的热点就是熟人关系,对应到新浪微博也就是互粉关系的合理化和价值化。目前看这一步可能需要靠成熟的开放平台才能达成,游戏的切入是一条捷径,所以我们看到微游戏平台只支持互粉关系,应是希望能够借此引导用户有意识地去经营熟人关系,而应用开放平台并没有这么做。
新浪微博面临的诱惑太多也许是他们最大的风险,比如企业微博的经营,很明显的正在走向一个非良性的垃圾广告泛滥的不归路,这绝对是饮鸩止渴。
【凌汛的回答(1票)】:
新浪就使劲折腾吧
非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简单的产品作难用
新版微博的各种恶评不就证明了这一点
有精力先把载入速度给搞上去好吗,每次打开慢的要死
【孔成栋的回答(1票)】:
个人小看法
新浪微博一开始是以twitter为蓝本,但并不满足一twitter的模式
现在改成sns模式,也是新浪的一种本土化尝试
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微博,包括微博营销,包括官方微博.和twitter模式已经很不一样
这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不能说好和坏
只能说 这是一种尝试和改变
但是有个前提,我们80%的普通客户体验必须要好
【孙文俊的回答(1票)】:
新浪微博原本的产品功能已经做好了吗?起码我发现很多人抱怨的满屏转发信息浏览不过来的问题还是没有有效解决. &个人的暂时解决办法是分组作标签,但是默认还是全部都显示的。用户体验上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同时新浪每次就是做不好专注,老把自己想象成互联网大鳄。在我看来它远不是那几巨头的对手。
【郭权的回答(1票)】:
新浪的大动作显示出新浪投资人对微博的重视程度。
新浪的大跃进也显示出新浪的急躁和沉不住气。
他借鉴了推特的产品形式,想学非死不可的商业模式。
却学不会非死不可的精髓。
看过《社交网络》的人知道,非死不可的第一个财务总监要快盈利。
但是后来被否决了,因为脸书要打造为时尚,而不仅是赚钱的项目。
非死不可和推特的创业者都是带有理想的创业者。
但新浪是大门户,他们的股东要的是钱,何来理想?
网站目的不同,结果也会往哪个方向走。
虽然新浪不至于倒塌,但绝对无法取代美国人看待推特的地位。
但也最终学不会非死不可的商业模式,微币迟应该是失败品。
【张朋的回答(0票)】:
can be light, can be heavy, while typically light. it's all up to you to decide.
【张乐惠的回答(0票)】:
新版本功能多得要命。我用了下,火速退回老版本。因为新浪微博于我只了解下朋友信息,和新闻热门资讯,过多杂乱的信息堆积给我,消化不了。
我觉得新浪可以做区分的版本,比如喜欢简单的就简单版本,喜欢娱乐的做个娱乐版本嘛。喜欢游戏的加游戏模块,让大家自由切换。不用都整合在一起。毕竟人的需求不同的。
也可以学习下腾讯啊,呵呵 那些大块的功能就一个按钮就好了,不用大面积堆积到用户页面上。页面简洁很重要啊。让用户自己去添加新的需求。
【叶青的回答(0票)】:
我倒是觉得新版本还是挺不错,私信加附件有附件功能、有微博相册,还可以圈人等等,我觉得都不错。最重要的时间轴信息流也还是原来的信息流,没有改变,左侧下边的微博应用并没有多碍眼。只是那个游戏应用的邀请,如果可以屏蔽就最好了。
【蚂蚁的回答(0票)】:
中国目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sns正做得半死不活,似牛非马,其它的像IM,电子商务,微博的格局比较清晰。新浪微博感觉去sns领域混战中抢一块肉比在微博领域做老大要肥得多,所以就往sns比较偏重的用户关系走。期待新浪能把校内干掉。。新浪这种切入sns的方式比校内抄facebook要强一些,说不定就适合中国。
【乔兴的回答(0票)】:
中国用户本来就是有特色的,所以新浪才会搞的有特色。
【黄一兵的回答(0票)】:
问题在于,它们膨胀的欲望,而不可能真正关心用户,用户只是他手中的棋子而已。
【陈云飞的回答(0票)】:
其实我觉得各位的回答有点奇怪。
因为很多人潜意识里都认为你新浪微博是模仿twitter的,你现在怎么越来越不像twitter了。
但是看看facebook和twitter市值的对比吧,他为什么非要走twitter的媒体路呢?虽然它是以媒体的模式创建和成长的。
但是当年,QQ还是个聊天工具了,它走得跟MSN、ICQ不同,但这不代表它不能在商业上成功。
这种大公司的实质想走的模式只是赚钱模式,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林秋雯的回答(0票)】:
早就越来越多喜欢炫耀浮夸的人,把微博当做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
【陈佼的回答(0票)】:
作为一个暴发户,新浪还是急躁了点。成功欲望太强的人,成功几率反而就低了。
【调调的回答(0票)】:
微博的核心应用是140字的微博当核心不再显得那么核心了。用户必定会有所流逝。或许已经有人放弃了新浪微博
【涛涛onair的回答(0票)】:
不注意核心价值的保护
反而让杂七杂八各种复杂的推荐和应用
堆满用户的视线
势必会让一部分因为简单而喜欢上微博的人另谋他处
中国人总喜欢大侠
因其大而完美而被人称颂
却忘了最初吸引人的那一点魅力
新浪收手吧,要得不偿失的。
【郭翔的回答(0票)】:
新浪微博越来越重,同时鼻祖twitter反攻大陆,https访问已经无碍,新浪微博的流量还会保持快速增长,但是信息质量越来越低。
【limh的回答(0票)】:
核心的功能不被弱化,用户自然还在。
【袁雯的回答(0票)】:
新浪微博能火是历史的侥幸么?当然不是,他们从来不是一个产品很牛的公司,完全是运营方面补充了产品的弱势。当然它火了,但是产品一旦停止了,必然会到走向灭亡。面对这一切他们都会寻找很多出路,比如和第三方合作的微游戏,等等。可是真费劲!
【Ellery的回答(0票)】:
如此改变带来是一种新的尝试 成功的基石在于理解用户 我觉得这里的答案大部分稍显得过于专业视野 跳出自己 从大众客户看新浪微博才能预测这次改变带来的结果&其实很多因人际关系离不开新浪微博&同样也有人对于转发乐此不疲 围脖达人这种草根产品也有成效 试用过新版之后 我也觉得过于负重 其实新浪可以通过这次机会 逐步删减一部分垃圾产品 将新版变得简便一点 每次变化都会带来阵痛 顶住了 新的拳头产品就会浮出水面
大体来讲 新浪的战略已经形成 我觉得新浪应该speed down 一点点改良与发现 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修正具体的计划细节 才能把大战略执行成功
【Yucheng Liu的回答(0票)】:
新浪微博算是一家独大,新版中引入很多具有商业性质的元素,说明它要建立以新浪微博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开放api只是小小的开始。
纵观国内互联网的现状,是大头少小头多,几家称霸的局面暂时不会被打破,甚至威胁也只是来自大的对手那里,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互联网大佬独大后,就要做全,要做垄断,这与国外的竞争有本质的区别。国外环境更多拼的是创新,专利。所以新浪在做加法,是要吃掉竞争对手盘里的菜。
至于这种模式是否成功,我想从现状的局面来看很顺利,微博是信息时代的最大载体,而且大多中国网民要么是不选择,要么就选择最大的。
体验之类的,是随带的策略。
馆藏&6262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世外桃源”。
迄今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将全线贯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各种微博为何最后仅剩新浪一家?
  微博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称谓,这种互联网产品模仿自一个叫推特的东西。这种东西早在2009年年初就已经在全世界发展得蔚为壮观。2009年新浪网开始把独立开发、模仿推特这种产品,并试图把它在中国市场全面铺开。8月新浪微博就开始内测。之后隔了不太久包括搜狐、网易、腾讯乃至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大公司多开始相继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
  在中国各大网站微博PK的最原始年代,就像今天各家门户网站都有各自固定的粉丝一样。产品几乎就是同质化的,但是并不妨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平台上玩不同的微博。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会觉得自己玩的微博比对方玩的微博品味高一点。
  这个时候,如果格局就这样定下来,我们今天的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一说微博没人会默认新浪微博,就好比新浪不敢把自己的网站域名改为一样。
  社交网络发展的规律性表明微博只能存在一家
  按照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社交类的产品网站,只有明显的差异化+良好的用户体验才可以留住固定的客户(注:客户可以有很高的重复率),这就决定了它的竞争不像门户网站那样,而是非常之激烈。在类同质化的情况下,根本不会允许很多家并存,甚至只能存在一家。像在国外Facebook、推特、Instagram都是靠明显的差异化留住客户的。说白了,你要让人感觉,他玩的是不一样的东西。没有哪个人会在两个差不多的玩具上耗费等价的时间。不像门户网站和专业性的网站,同时存在几家是司空见惯的。
  中国微博的运营和它们之间的竞争也是这样,最先退出的是百度,接着退出的就是网易,搜狐微博和新浪微博的竞争在一定时间内也相当激烈。标志性的事件是2011年的姚晨与凌霄离婚。这两个人自打成为夫妻以来,姚晨的微博在新浪,林霄的微博开在搜狐。包括运营商和网民在内的人才瞬间发现,好像永远没法互粉。似乎太晚熟了一点,但是这就为以后埋下了伏笔。
  这种感觉是很奇怪和很难用语言去描述的。就好比,某件事情发生了,你和我去哪家门户网站看新闻,并不太妨碍我们最后了解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之间并没有认为彼此再选择品味上有多大的不同,而微博似乎不一样,微博是我们选择把我们的心的某一部分留在那里的某个地方。我们不可能把同样程度的心思和时间留在两个几乎相同的玩具商。
  当然,还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互粉。
  于是,热衷玩微博的人开始步入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时拥有不同客户端的微博,并让他们尽可能的同时更新。第二阶段,发现自己不可能同时同步更新自己的所有微博,于是开始有选择性地优先更新某一个或两个。第三阶段,经过综合比较彻底只保留一个微博客户端,而这个客户端就是新浪微博。
  而在由于第二阶段步入第三阶段的时候,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PK得最惨烈。最终当然是腾讯微博败下阵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2013年的时候,江湖上就开始流传腾讯微博被腾讯抛弃的消息。到了2014年年中,流言的内容更加翔实:团队被解散。而腾讯的官方回应是:确实是有部分员工被并入微视,但团队没有解散,腾讯微博还将做下去(不过有趣的是,微视后来也被抛弃了)。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腾讯微博不再是当年腾讯眼中的“战略级产品”,它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那就是洗洗睡吧。
  第一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腾讯微博丧失了先机。2010年4月才开始内测的腾讯微博,比2009年8月就开始内测的新浪微博晚上了大半年。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负责人在2014年和我谈及这个事情时,用了一句“每晚上一天就是晚上一年”的说法,以说明丧失先机对腾讯微博的发展有着多么致命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投入差异
  新浪是全公司压上阵去做新浪微博的,因为新浪完成了一次以曹国伟为核心人物的MBO(目标管理)。推高新浪股价是管理团队的一致意愿,而做好微博就是推高新浪这个传统门户的不二法门。在极强的利益驱动下,新浪倾全力一博,迸发出来的能量绝不可小觑。
  包括腾讯微博在内的几个竞争对手,虽然在文案上都用上了“战略级产品”、“高度重视”等称谓,但是不是像新浪微博那样豁出去上,是很值得拷问的。客观讲,新浪微博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一个“创业团队”,而不是大公司搞了个产品。自王志东离开新浪后,新浪微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算是有主的产品。而腾讯微博,从今天看回去,它并不是要进取些什么,更像是要防守些什么。动机不同,这是失利的第二个原因。
  豁出去上,总是要工具的。这个工具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构成了腾讯微博失利的第三个原因:在内容运营上,腾讯的确不如新浪。
  新浪是一个老牌门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新浪从来就是以内容运营见长。门户一开始并不生产内容,到了后来开始做总体比例上依然是少量的自我内容生产,门户的优势一向不是去在那里采写什么,它的优势在于在那里“编辑”什么,换而言之,就是内容运营。说得再直白点,门户一向懂得如何“推销”内容。
  新浪并不像腾讯那样拥有一个QQ弹窗,它所有的流量都得依靠内容的再包装:标题吸引不吸引人啊,内容在首页或频道首页上部署得合理不合理啊,如何用图文混排的方式来粘着用户访问时长啦,这些事,新浪干了十余年。
  第四:博客优势是一种历史积累
  新浪在博客这个应用上也是获得极大成功的,这个成功给它带来了两个结果:其一是名人资源,其二是对网络原生内容(并不是传统媒体那种内容)的再包装再运营的能力。这两者,是运营微博时极好的经验,而对于腾讯来说,其实并不具备,或者说,较之新浪,差上好多。
  微博其实是一个“运营主导”的产品,它的核心就是数亿用户所生产的内容。如何运营――或者直白点讲,如何炒作一个话题――不仅能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个话题,而且还能就这个话题再生产内容,这样的技巧,绝不是一个QQ关系链和一个QQ弹窗能做到的。
  事实上,虽然腾讯门户的流量很大且超过新浪,但它非常依赖于QQ弹窗,这不能代表腾讯内容这一翼的运营能力。而且正是因为对QQ弹窗的流量依赖,腾讯并没有培养起一支足以匹敌新浪运营能力的内容运营团队。这在我看来,是腾讯微博最终失利的核心原因。
  很早之前,我就一直认为,腾讯微博是腾讯的防守型产品,主要针对的是新浪微博不至于抢走它最核心的资产:社交关系链。到了微信推出且壮大之后,这个产品的防守目的已然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腾讯微博又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它的确拖缓了新浪微博的商业化速度,并通过微信,将“现象级产品”五个字从新浪微博手中重新抢了回来。
  腾讯微博,的确可以安息了。
  本文来源前瞻网,未经前瞻网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发现趋势 预见未来
23743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路由器密码忘了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