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新手,求助薄层色谱法的原理结果怎么优化

抗感冒颗粒的薄层色谱和含量测定研究_论文范文_药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日23:42 &佚名&
JE范文为您整理、编辑《2016年
抗感冒颗粒的薄层色谱和含量测定研究_论文范文_药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4000字)》一文,为了您更好完成一篇精彩的范文,JE范文还为你准备与《2016年
抗感冒颗粒的薄层色谱和含量测定研究_论文范文_药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4000字)》的范文《2016年 抗感冒颗粒的薄层色谱和含量测定研究_论文范文_药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4000字)》、《2016年 rp??hplc测定克淋通片中槲皮素的含量_论文范文_临床医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2000字)》、《2016年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淫黄胶囊中淫羊藿苷的含量_第2页_论文范文_药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1200字)》、《2016年 正交设计优选解酒肝康颗粒的提取工艺_论文范文_药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2500字)》、《2016年 rp-hplc法测定马兜铃酸含量方法的优化_论文范文_药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3500字)》、《2016年 hplc法测定万寿菊茎中叶黄素的含量_论文范文_药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 (2500字)》等几篇其它用户喜欢的最新范文【本文后面】。
& 【摘要】& 目的 抗感冒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黄芩、甘草、桔梗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黄芩苷的含量。采用AichromBond-AQ-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3∶57∶0.2);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薄层色谱专属性强;黄芩苷的线性范围为0.049 6~0.297 6 μg,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80%,RSD=1.86%(n=6)。结论 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抗感冒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
【关键词】& 抗感冒颗粒;黄芩苷;黄芩;甘草;桔梗;高效液相色谱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standard for Kangganmao Granule. Methods Radix scutellariae, radix et rhizome glycyrrhizae and radix platycodonis in the prescription were identified by TLC. The content of the baicalin was determined by HPLC. The column of AichromBond-AQ-C18 (4.6 mm150 mm, 5 μm) was used. The mobile phase was CH3OH-H2O-H3PO4 (43∶57∶0.2), with the flow of 1.0 mL/min, the column temperature of 30 ℃, and peaks were detected at 280 nm.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dentification by TLC was distinct and highly specific. The linear range of baicalin was 0.049 6~0.297 6 μg, r=0.999 7,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101.80%, RSD=1.86% (n=6). Conclusion The method was easy to operate with accurate result and good reproducibility. It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reparation.
  Key words:Kangganmao Granule;baicalin;radix scutellariae;radix et rhizome glycyrrhizae;radix platycodonis;HPLC
&&& 抗感冒颗粒处方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9味药材组成。用于风热感冒,发热恶风,鼻塞头痛,咽喉肿痛。本试验对方中黄芩、甘草、桔梗了鉴别,用HPLC法测定了制剂中黄芩苷的含量,了、、专属性强的质量控制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 日本岛津LC-10ADVP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SPD-10AVP紫外检测器,HW色谱工作站。黄芩药材购自淮安市药材公司(由江苏某公司),经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春根教授品种鉴定。黄芩苷对照品购自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含量测定用,批号)。10批产品由江苏某公司生产并(批号分别为、、5、0705)。甲醇、乙醇等试剂由上海久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均为分析纯或色谱纯。
  2& 定性鉴别
  2.1& 黄芩薄层色谱鉴别
&&& 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对照品溶液。取本品10 g,加甲醇30 mL,超声30 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 mL,加热使溶解,趁热滤过,滤液用盐酸调节pH值至1~2,摇匀,80 ℃保温30 min,放冷,离心15 min,残渣加甲醇0.5 mL使溶解,供试品溶液[1]。取除黄芩以外的其它8味药材按处方比例制得阴性样品10 g,用与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制得阴性对照液。
  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而阴性对照液无此斑点。
  2.2& 甘草薄层色谱鉴别
&&& 取甘草对照药材 5 g,加盐酸1 mL及石油醚(60~90 ℃)25 mL,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石油醚(60~90 ℃)1 mL使溶解,对照药材溶液[2]。取本品15 g,加盐酸2 mL及石油醚(60~90 ℃)40 mL,用与对照药材溶液相同的方法制得供试品溶液。取除甘草以外的其它8味药材按处方比例制得的阴性样品15 g,用与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制得阴性对照液。
  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 ℃)-甲苯-乙酸乙酯-冰乙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的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而阴性对照液无此斑点。
  2.3& 桔梗薄层色谱鉴别[3]
&&& 取桔梗对照药材5 g,加7%的硫酸乙醇-水(1∶3)混合液25 mL,加热回流1 h,放冷,用三氯甲烷提取2次,每次20 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溶解,对照药材溶液。取本品15 g,加7%的硫酸乙醇-水(1∶3)混合液40 mL,用与对照药材溶液相同的方法制得供试品溶液。取除桔梗以外的其它8味药材按处方比例制得的阴性样品15 g,用与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制得阴性对照液。
  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而阴性对照液无此斑点。
  3& 含量测定
  本方中黄芩用量,且含黄芩苷化学性质稳定,测定方法简便,故在含量测定时选择黄芩苷为指标[4]。
  3.1& 色谱条件
&&& AichromBond-AQ-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3∶57∶0.2),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0 μL。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精密称取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真空干燥至恒重的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496 mg的溶液,摇匀,母液。从中吸取5 mL,用甲醇稀释至50 mL,制成每毫升含0.049 6 mg黄芩苷溶液,备用。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10个批号的抗感冒颗粒,每批取2份,研细,每份各取0.2 g,精密称定,置具塞三角烧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0 mL,称定重量,超声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3.4& 系统性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黄芩苷对照液和各供试品溶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理论塔板数以黄芩苷峰计,不低于2 500,此时,黄芩苷峰与其它相邻峰基线分离,分离度R&1.5,保留约为14 min。色谱图见图1。
  3.5& 线性关系的考察
&&& 分别精密吸取浓度为0.049 6 mg/mL黄芩苷对照品溶液1.0、2.0、3.0、4.0、6.0 mL定容至10 mL量瓶中,摇匀,制成4.96、9.92、14.88、19.84、29.76 μg/mL的系列溶液。
  精密吸取5个不同浓度的对照液各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各进2针。以浓度C为横坐标,以黄芩苷平均峰面积Y为纵坐标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C=210-4A+0.787 9,r=0.999 7,线性范围为0.049 6~0.297 6 μg。
  3.6& 精密度试验
&&& 精密吸取浓度为9.92 μg/mL对照品溶液10 μL,连续进样5次,测得黄芩苷峰面积值RSD=2.48%。
  3.7& 稳定性试验
&&& 精密吸取批号为050705的个供试液10 μL,每间隔2 h进一针,连续考察10 h,结果黄芩苷峰面积值的RSD=2.76%,表明在10 h内稳定。
  3.8& 专属性试验
&&& 在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精密吸取黄芩阴性对照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连续进3针,阴性无干扰。说明在抗感冒颗粒中,黄芩苷的专属性较强。
  3.9& 重复性试验
&&& 取同一批号(050705)样品0.25 g,共6份,精密称定,按样品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测得样品中指标成分黄芩苷的含量,RSD=2.12%,结果表明重复性。
  3.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 取批号为050705的抗感冒颗粒0.25 g,精密称定6份,各精密加入浓度为29.76 μg/mL的黄芩苷对照液2.5 mL,分别用与“3.3”项下相同的方法制得供试液。并用与“3.11”项下相同的方法测得样品中指标成分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见表1。表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略)
  3.11& 样品测定
  精密吸取各供试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分别进2针。采用标准曲线法定量,取样量和稀释度,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表2&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略)
&&& 由实验结果可知,仪器的精密度、指标成分的稳定性、方法的重现性和加样回收率等均,符合定量要求。测定结果,暂定每1 g抗感冒颗粒中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少于0.49 mg。
&&& 上述实验中,黄芩、甘草、桔梗的鉴别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故正式纳入抗感冒颗粒质量标准中;而荆芥、板蓝根的鉴别,因阴性有干扰,专属性不强,故未纳入质量标准中。
【参考文献】
&   [1] 曾元儿,卢文彪,钟镜金.复方黄芩片质量标准的[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60-262.
  [2] 肖崇厚,杨松松,洪筱坤.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0.
  [3] 梁生旺.中药制剂分析[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3.
  [4] 药典委员会.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摘要】 目的 抗感冒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黄芩、甘草、桔梗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黄芩苷的含量。采用AichromBond-AQ-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3∶57∶0.2);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薄层色谱专属性强;黄芩苷的线性范围为0.049 6~0.297 6 μg,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80%,RSD=1.86%(n=6)。结论 该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抗感冒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 【关键词】 抗感冒颗粒;黄芩苷;黄芩;甘草;桔梗;高效液相色谱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standard for Kangg...
【摘要】 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克淋通片中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伊利特Hyper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um),流动相为甲醇??0.3%磷酸溶液(51:49),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70nm。结果:槲皮素检测浓度在1.80~9.02u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 ,RSD=2.36%。结论:该方法简便、、,可用于克淋通片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克淋通片; 槲皮素;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克淋通片由四季红,黄柏组方,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的热淋,症见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小腹胀痛,腰痛等症状。四季红为处方中的君药,抗菌,抗炎等作用。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质量可控,对该制剂中的槲皮素了HPLC含量测定。实验证...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淫黄胶囊10粒内容物,研细,取细粉约0.2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乙醇20 mL,称定重量,超声(功率200 W,频率59 kHz)45 min,放置,冷至室温,称定重量,用5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4 mL置水浴上蒸干,加水10 mL溶解,以乙酸乙酯萃取3次,每次10 mL,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5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25 mL量瓶中,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2.5 阴性干扰试验 按处方制法制备缺淫羊藿的阴性对照样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溶液。分别吸取淫羊藿苷对照品溶液(14.976 μg/mL)、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溶液各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记录色谱图(见图1)。结果表明,在淫羊藿苷色谱峰位置处阴性无干扰。...
【摘要】 :目的 对解酒肝康颗粒的提取工艺正交设计。方法 以人参、丹参等醇提得膏率,山楂等水提得膏率,丹参酮ⅡA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解酒肝康颗粒的提取工艺优选。结果 人参、丹参等加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山楂、人参、丹参残渣等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2 h。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设计,成分提取较高。 【关键词】 解酒肝康颗粒 提取工艺 正交设计 丹参酮Ⅱ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Jiejiu Gankang granules by orthogonal test. Methods With the ethanol extraction rates of the medical materials like ginseng, radix s...
作者:杜晓曦,周跃华,路金才,韩娜,周娟,毕开顺 【摘要】 目的 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马兜铃酸含量分析。方法 不同提取溶剂、不同提取方法,较为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不同流动相条件对马兜铃酸含量测定的,选择含量分析色谱条件。测定不同波长下的最低检出限度,痕量分析条件。结果 供试品溶液制备中以70%甲醇直接加热回流提取,优于提取方法。做含量分析时可以选择流动相为甲醇-1%醋酸水溶液(70∶30)或乙腈-0.3%(NH4)2CO3(pH=7.5) (25∶75),250 nm或319 nm检测波长。做痕量分析时宜选择流动相为乙腈-0.3%(NH4)2CO3(pH=7.5)(25∶75),并选择检测波长为224 nm,最小检出量可达0.02 ng。结论 本实验所的方法可以的马兜铃酸含量分析并痕量检查。 【关键词】 马兜铃酸;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Abst...
作者:曹洪昭 聂传平 李红玉 【摘要】 目的:测定万寿菊茎中叶黄素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C18 色谱柱(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97.5∶2.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445 nm。结果:叶黄素在1.92~96 μg/mL范围内,有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8.9%,RSD1.04%。结论:该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万寿菊茎中叶黄素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 万寿菊茎; 叶黄素;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叶黄素(lutein)是胡萝卜素的衍生物,是优良的抗氧化剂,在老年性黄斑退化病和白内障疾病防治的作用[1,2]。此外,叶黄素还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和机体免疫力等功能[3]。1g叶黄素的价格与1 g黄金的价格相同,又名“植物黄金”。叶黄素主要从万寿菊干花...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日照市工业学校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药学论文范文2000字...
4000字以上的护理论文范文...
护理毕业论文范文4000字...
河南省医药学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内唯一的医药类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
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是沈阳地区唯一一所培养中西医、中药、针灸、护理人才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学校被...
学校介绍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 (1张)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是目前潮汕地区各医药卫生学校中唯一一所国家级...
&本站QQ官方微博:@jixiaoJE &
Copyright &&&(JE中专网)&&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原文内容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薄层色谱法分析.doc6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50 &&
薄层色谱法分析.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章薄层色谱法(TLC)
薄层色谱法概述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混合物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或保留而将其分离的方法。与HPLC不同,TLC将固定相涂铺在栽板上,使之形成均匀的薄层。被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薄层板下沿的位置,再把下沿向下放入盛有流动相(深度约5mm)的密闭缸中,进行色谱展开,实现混合组分分离。被展开的组分斑点即色谱谱带,通过适当技术对色谱谱带进行处理可得到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结果。
薄层色谱法具有技术比较简单,操作容易,分析速度快,高分辨能力,结果直观,不需昂贵仪器设备就可以分离较复杂混合物等特点。
薄层色谱法中的薄层板、薄层板的涂铺、点样和展开
(一)薄层板
TLC分离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固定相的化学组成及其表面的化学性质。可通过改变涂层材料的化学组成或对材料表面进行化学改性来实现改变薄层色谱分离的选择性。此外,固定相的物理性质,如比表面积、比空容、平均孔径等也对其色谱行为产生影响。
对TLC载体的基本要求为:机械强度好、化学惰性好(对溶剂、显色剂等)、耐一定温度、表面平整、厚度均匀、价格适宜。
(2)固定相
TLC固定相包括改性固定相和未改性固定相两类。硅胶和氧化铝是最常用的两种未改性固定相。
(3)粘合剂
在制备薄层板时,一般需在吸附剂中加入适量粘合剂,其目的是使吸附剂颗粒之间相互粘附并使吸附剂薄层紧密的附着在载板上。常用的粘合剂可分为无机粘合剂和有机粘合剂两类。
(4)荧光指示剂
荧光指示剂是便于在薄层色谱图上对一些基本化合物斑点(无颜色斑点、无特征紫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问题详情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点样时,点样量越多,灵敏度越高。(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点样时,点样量越多,灵敏度越高。(&&)
论文写作技巧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一、薄层层析(TLC)简介
  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层析为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用纤维素粉、硅胶、硅藻土为支持剂铺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层析。
    & 吸附TLC→固定相为吸附剂→氧化铝、硅胶。(较多用)
TLC→
    & 分配TLC→固定相为液态(通常为水)→固定相吸附在支持剂上。
(一)吸附薄层的基本原理:
  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
  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表面作用力、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吸附强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1.吸附薄层层析:在硅胶薄层板上,样品中的两成分是两种结构近似的染料,在展开剂四氯化碳的作用下。在展开剂和薄层板之间不断地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由于对氨基偶氮苯的极性比偶氮苯的极性稍强一些,层析的结果,对氨基偶氮苯受到的吸附作用稍强于偶氮苯,从而将两者分离。
  展开结束以后,会在薄层板上形成两个斑点,混合物中的成分得以分离。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复杂多样,结构近似者不少。特别是对未知结构的成分分析,设计并摸索出合理的层析条件是首要任务。只有先设计出可用的层析条件,再经摸索改进,才可能对未知或者已知成分进行成功地分离。然后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层析条件,必须熟悉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的基本要领。下面对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做一初步介绍。
  薄层层析的三项基本构成物质是:样品组分、吸附剂、展开剂。摸索层析条件,实际上是协调上述三者的关系,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分离样品组分的配合方案及实际操作要领。很明显,一切层析都是针对分析任务,也就是围绕待分离的样品组分来进行调整适应的。可见,层析条件的选择是以样品中的各组分为中心,适当调适展开剂的吸附剂的极性来实现的。
(二)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
&&&& 1.概述:
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Ⅱ~Ⅲ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Ⅱ或Ⅲ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
基本思路是根据待分离样品组分的极性来确定吸附剂的极性(类型、活化度)和展开剂的极性(主要溶剂、调节溶剂、辅助溶剂等)。要协调、处理好吸附剂、展开剂、及被分离成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理想的薄层层析结果。
2.吸附剂:
对吸附剂的基本要求是颗粒细致(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大小均匀(亦即有较大的表面积和适当的吸附活性);不能与样品组分、样品溶剂、展开剂发生化学反应;更不能与溶剂及展开剂发生溶解。(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选择不同的活化温度对吸附剂活性进行调节)。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Ⅱ~Ⅲ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最常用的吸附剂是___和____。另外,市场上还有氧化镁、硅酸镁、碳酸镁、硅藻土、活性炭等。其中,只有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其余均是极性吸附剂。它们对水和极性大的化合物吸附能力强。
(1) 氧化铝:
化学式为Al2O3,国产层析用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三种,以中性氧化铝应用较广。
  氧化铝的特点:
  A: 氧化铝为吸附力较强的极性吸附剂,它适用于中性或者碱性的亲脂性化合物的分离。通常氧化铝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含水量有关。含水越多,吸附活性越小,吸附能力越小。氧化铝根据其含水量多少将其活性划分为五级。
 & B: 氧化铝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含水量有关
(2) 硅胶:
表达式为SiO2?XH2O。层析用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它的硅氧环交链结构表面上密布极性硅醇基(-Si-OH),这种极性的硅醇基能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
  特点:
  A:硅胶的吸附能力比氧化铝稍弱,其吸附活性也与含水量呈负性相关。如对有机酸、挥发油、萜类、皂苷、黄酮、蒽醌、氨基酸等成分的分离适用,不能用于生物碱等碱性物质的分离。
  B:硅醇基显较弱的酸性,因而,硅胶只能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性成分不能用它分离。
  由于结构的决定作用,氧化铝的活化温度可以很高(150℃-160℃),而硅胶的活化温度却不能太高(105℃-110℃)。一旦超过500℃,硅醇基会相互脱水而失活。
  C:硅胶的活化温度通常为105℃-110℃,不能过高。
& 根据样品的酸碱性和极性大小确定了吸附剂以后,正确选择展开剂也是保证层析较好的分离的重要条件。
3. 展开剂:
展开剂:薄层层析中用来将样品展开的溶剂。
  展开:用极性适当的溶剂浸润已经点了样品的薄层板一端,凭借毛细作用带动样品在薄层板上移动,最终使样品分离的操作过程。
展开剂常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溶剂铵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溶剂系统。简称溶剂系统或展开所用的溶剂。“展开剂”=“溶剂系统”=“溶剂”;“展开”=“展开过程”  
4. 被分离成分:
被分离成分:分析任务所要完成分离的样品中的有效成分。
  被分离成分的极性决定于其母核结构类型及官能团极性。如果吸附剂活性和展开剂活性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被分离成分的极性越大,吸附剂对其作用越强,展开距离越短;被分离成分极性越弱,吸附剂对其作用越大,展开距离越大。
一些基团的极性相对大小顺序已经在课本P31列出。
当然,具体物质的极性大小判断时,还要结合分子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总之,选择层析条件时,必须针样品中对被分离成分的极性,试行判断或确定吸附剂种类和活性,再探索配制展开剂。
  在选择层析条件时,必须根据样品、展开剂、被分离物质三方面缩合考虑。
历史上吸附层析出现最早,是由俄国生物学家茨维特用碳酸钙作为固定相,石油醚作为流动相来分离植物色素的。除了吸附层析之外,另一经典的层析法是以液体作为固定相的液相层析。液体固定相(多为水)被吸附在固态载体物质上,这些载体物质多是一种多孔性物质。这些液态固定相被载体固定在柱中,就成为液-液分配柱层析。
(三)分配薄层层析:
用极性溶剂吸苷在固体支持剂上所形成的混合物,铺成薄层(或装柱),然后活化、点样(或上样),再用极性较弱的展开剂(或洗脱剂)进行展开。
  分配层析的一般原理:在展开过程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作连续不断的分配,由于各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可以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
  以CS表示某成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m表示某成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则
  分配系数:K=CS/Cm
  载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中性、多孔粉末、无吸附活性、在洗脱剂之中不溶解;所能够吸收固定相的量,最好能达载体本身重量的50%以上;能使流动相自由的通过载体所吸收的固定相,并且不改变溶剂系统的组成。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载体是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粉等。
  分配层析所用的固定相一般为水及各种水溶液(酸、碱、盐与缓冲液)、甲酰胺、低级醇(亲水性)等。
  分配层析所用的流动相选用与水不溶(或微溶)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卤代烷类、脂类、酮类(如丁酮)、醇类(丁醇、戊醇)等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分配层析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分离,主要决定于各成分分配系数的差异,一般说来,对于种类成分均能适用,特别能适用于水溶性、亲水性物质而又稍能溶于有机溶剂中者。这样就恰好弥补了一般吸附层析(如氧化铝吸附层析适用于亲脂性物质)的不足。但是,由于分配柱层析样品处理量较少,因此,如能用吸附柱层析解决问题时,常优先使用氧化铝或硅胶吸附柱层析。
一般分配层析的条件可以由PC来摸索,再应用于分配柱层析。
(四) 薄层的制备:
  1.基板的规格和构成:5×15㎝、5×20㎝、10×10㎝、20×20㎝大小的玻璃板或者不锈钢板、塑料板。
2.薄层板的分类:软板(制板时不加粘合剂)、硬板(制板时加入粘合剂)。
  3.软板的制备:详见P32。
  4.硬板的制备:详细演示、介绍手工铺板,了解薄层涂铺器的使用方法。
(五) 薄层层析的操作步骤:
  1.点样:
  A:& 样品的溶解:将样品溶于展开剂极性相近、挥发性高的有机溶剂。
  B:& 薄层点样:用毛细管(0.5mm以下)或用专业点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的要求:样点位置应在距离底边1-1.5cm处;点样量适当;样点直径小于2-3mm;间隔反复点样;多个样点时,间隔为2cm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经验做法:可先在PC或TLC点上不同量的样品,并展开、显色后观察分离情况,以此确定最佳样品用量。
当样点上的溶剂充分挥干后,将薄层放置在密闭容器中,使适当的展开剂从薄层的一端向另一端进行浸润展开的过程。
  要求:密闭容器可选用层析缸、标本缸、标本筒等;展开方式有上行法、下行法之分,展开方向有单向、双向、多次展开等。详见P33。
  注意事项:先悬空饱和、再入液展开;样点不能泡在展开剂中;薄层浸入时不能歪斜进入。
用适当的方法或者适当的显色剂处理薄层,使其上可能已经分离的各成分斑点显示出来,以方便计算各个斑点的比移值,从而提供定性与定量的依据。
  显色的基本步骤是:一看、二照、三碘、四显,荧光背景也常见。详见P34。
4.比移值的计算与定性、定量:
展开结束后,经过各种显色操作后,样品中各个成分的斑点可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为了表达各成分的相对位置(极性)通常以比移值作为称量斑点位置的指标。比移值的符号为Rf:
  Rf=(斑点中心与原始样点之间的距离)/(溶剂前沿与原始样点之间的距离)
  注意事项:薄层层析的Rf 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使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了,结果的重现性仍较差。因此,薄层定性时常与标准品一起点样进行对比分析。
二、展开剂的选择与常见溶剂的极性
(一)展开剂的选择:
在吸附薄层中,化合物在吸附薄层上移动的速度与展开剂的极性有关。展开剂的极性越大,化合物移动的速度越快,展开剂的极性越小,化合物的移动速度慢。
薄层层析要得到较好的展开效果,必须依据所要分离的样品来正确选择层析条件,对样品的极性进行认真研究,以确定及实验摸索适宜的吸附剂、展开剂。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Ⅱ或Ⅲ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溶剂的极性大小,对展开剂的极性予以调整。
通常先用单一溶剂展开,根据被分离物质在薄层上的分离效果,进一步考虑改变展开剂的极性。Rf值最佳范围在0.3~0.5范围;可用范围在0.2~0.9。如果Rf较大可适量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以降低展开剂极性。反之,加入极性大的溶剂。
(二)展开剂的极性
常用展开剂的极性次序可用溶剂的溶剂强度参数ε0来衡量。溶剂的ε0越大,极性越强,洗脱能力越强。反之越若。常用溶剂的极性如下:
溶剂 沸点 溶剂强度参数ε0 溶剂强度参数P` 选择性组别
异辛烷 99 0.01 0.1
正已烷 69 0.01 0.1
叔丁基甲醚 56 0.35 2.5 1
苯 81 0.32 2.7 7
乙醚&& 2.8 1
二氯甲烷 40 0.42 3.1 5
正丙醇 97 0.82 4.0 2
四氢呋喃 66 0.82 4.0 3
乙酸乙酯 77 0.58 4.4 6a
氯仿 61 0.40 4.1 8
二氧六环 101 0.56 4.8 6a
丙酮& 0.66 5.1 6a
乙醇& 0.88 4.3 2
醋酸& 大 6.0 4
乙氰& 0.65 5.8 6b
甲醇& 0.95 5.1 2
水& 很大 10.2 8
Snyder根据溶剂的极性p`分成选择性不同的八组,因此若某一溶剂作展开剂分离效果不好。则选择同组的另一种溶剂作展开剂就不会对色谱分离有明显的改变,而选择溶剂强度相同而选择性不同的组中的另一种溶剂可能改变色谱分离情况。
————文献来源何华,倪坤仪主编,自现代色谱分析,化工版2004.2第一版。
三)应用实例
1、药物及天然产物中的应用
根据本人的几年薄层层析经验,参考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和有关文献,将2000版药典一部里部分有代表性的对照品的薄层层实例按展开剂极性排序,并对其规律做一些分析。以下的分析和介绍是总体描述性的,目的是快速、简便地选择展开剂。如果想了解展开剂选择的各种理论,请参考其他专著。
选择展开剂,要依据溶剂极性和他们的混溶性,溶剂对被分析物的溶解性,以及被分析物的结构。这里只讨论药典里通常使用的以硅胶为固定相主体的正相薄层,也不考虑板的活性。
列出溶剂极性参数表,方便以下比较展开剂。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于溶剂混溶性,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比如正己烷与甲醇。多元展开剂,主体的两种溶剂不能混溶,就需要通过第三种溶剂来调和。比如:石油醚、正庚烷、正已烷、戊烷、环已烷和甲醇、水之类的。
&&& 一般正相色谱,固定相为极性,被分析物质的极性越大,需要极性更大的展开剂。
了解被分析物的极性可以通过分析其结构获得,很难获得它的极性指数。物质分子化学结构中,通常由较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两部分。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了。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相应展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 (5:5:0.1)、苯-冰醋酸-甲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由于薄层板、比移值不同的原因,展开剂极性比较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后者大于前者)。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不同化合物,怎么定它的极性,又用什么标准来定它对应的展开剂呢?以下分开讨论不同化合物极性情况及其对应的展开剂。
(1) 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
比如:冰片:石油醚 (30~60℃)—醋酸乙酯(17:3)、厚朴酚:苯-醋酸乙酯(9:1.5)、α-香附酮:苯-醋酯乙酯-冰醋酸(92:5:5)、丹皮酚:环己烷-醋酸乙酯(3:1),这类化合物,以石油醚、正构烷和苯为体积百分数比较大的溶剂,通常起溶解和分离化合物的作用,而用醋酸乙酯为调节Rf(比移值)的溶剂。为了减少拖尾之类其他相似相溶原则以外的影响,适当加入添加剂,如有机酸或者有机碱。
(2)极性较小的不挥发性物质。
比如:β -谷甾醇: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6:2.5:1)或者环己烷-丙酮(5:2) 、熊果酸: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齐墩果酸:氯仿-甲醇(40:1)、猪去氧胆酸:氯仿-乙醚-冰醋酸(2:2:1)、大黄素:苯—醋酸乙酯—甲醇(15:2:0.2)或者苯—乙醇& (8:1)、丹参酮ⅡA:苯-醋酸乙酯-甲酸(40:25:4) 、穿心莲内酯:氯仿-无水乙醇(9:1)、靛玉红、靛蓝氯仿-乙醇(9:1)或者苯-氯仿-丙酮(5:4:1)。这类物质展开剂极性比极性较小的挥发性物质洗脱力强一些,因为这类物质极性小的母核大,而极性大的基团通常可以形成氢键,比如羧酸、羟基。以上物质,母核分子量减小、母核结构中不饱和健的增加(尤其是出现苯环),极性基团的增加,都使极性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大。这个范围内的物质很多,一般展开剂大百分数的溶剂可以从环己烷—〉甲苯—〉二甲苯—〉苯—〉氯仿的顺序,按照极性要求选择。这里注意,异丙醇、正丁醇极性指数也比较小,在这范围的化合物很少用,因为粘性大、展开慢,造成斑点扩散;另外,羟基的氢键作用力也有不利。调节Rf值的溶剂,从醋酸乙酯—〉甲醇—〉丙酮—〉乙醇。挥发性物质也有很多带羰基、羟基的,但从它的挥发性就可以明白,分子间作用力不强,另外,母核与石油醚、正构烷和苯的结构差异小,估计更容易脱离硅胶吸附,更快进入溶剂中,而不需要通过提高展开剂的极性。
(3)皂苷类。
人参皂苷:氯仿-甲醇-水 (65:35: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或正丁醇-醋酸乙酯-水(4:1:5)的上层溶液或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芍药苷: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黄芩苷:醋酸乙酯-丁酮-醋酸-水(10:7:5:3)、橙皮苷:苯—醋酸乙酯—甲酸—水(1:12:2.5:3)的上层溶液、葛根素:氯仿-甲醇-水(14:5:0.5)、芦丁:醋酸乙酯-甲酸-水(8:1:1)。这类物质,由于存在糖的多羟基结构,苷元的结构影响变小。展开剂中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正丁醇)和水。乙酸和甲酸的使用,一方面增大展开剂极性,另外也可以抑制硅胶羟基的作用,减少拖尾。由于混溶性和硅胶耐酸能力的限制,水和酸的使用是有限度的。
(4)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
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 (5:4:1)、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这类物质多数是苯乙烯母核的,这个结构的极性本身比较大,另外有酚羟基和羧酸基团,个别有多羟基配基。皂苷的展开剂差不多,极性大。注意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5)含氮有机物。
盐酸小檗碱: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12:6:3:3:0.6)(氨蒸气饱和) 或正丁醇-冰醋酸-水(7:1:2)、麻黄碱: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或正丁醇-冰醋酸-水(8:2:1)、甘草酸铵: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由于NH2硅醇基的作用很强,在强极性展开剂加有机酸、有机碱扫尾。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进行薄层分析基本可以根据母核、基团,选择相似的化合物对号入座。当然,具体的条件优化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了。遇到较困难的分离,需要使用到设计优化方法的,已经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了。
2、有机合成中展开剂的选择
做有机合成时走板子是常有的事,展开剂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 
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 petroleumether/Acetone, 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 CHCl3/ethylacetate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湿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同一展开条件,上下午的Rf截然不同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在进行薄层层析时,首先应该知道未知化学成分的类型,其极性的大致归属,从提取液或从色谱柱的流动相极性可知,另外某样品里含多种化学成分先按极性不同大致分,然后细分,对于分离未知的化学物质,展开剂的选择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应该仅仅从展开剂考虑,多因素综合衡量!
溶剂: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在柱层析时所用的溶剂(单一剂或混合溶剂)习惯上称洗脱剂,用于薄层或纸层析时常称展开剂。洗脱剂的选择,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层析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
  在柱层操作时,被分离样品在加样时可采用于法,亦可选一适宜的溶剂将样品溶解后加入。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选择极性较小的,以便被分离的成分可以被吸附。然后渐增大溶剂的极性。这种极性的增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称为“梯度洗脱”,使吸附在层析柱上的各个成分逐个被洗脱。如果极性增大过诀(梯度太大),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溶剂的洗脱能力,有时可以用溶剂的介电常数(ε)来表示。介电常数高,洗脱能力就大。以上的洗脱顺序仅适用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对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则正好与上述顺序相反,在水或亲水住溶剂中所形成的吸附作用,较在脂溶性溶剂中为强。
3.被分离物质的性质: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中的三个要素,彼此紧密相连。在指定的吸附剂与洗脱剂的条件下,各个成分的分离情况,直接与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对极性吸附剂而言,成分的极性大,吸附住强。  
& 当然,中草药成分的整体分子观是重要的,例如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被吸附的住能就会更大些,在同系物中碳原子数目少些,被吸附也会强些。总之,只要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别,就有可能分离,关键在于条件的选择。要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吸附强度,与溶剂的性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首先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被分离物质极性很小为不含氧的萜烯,或虽含氧但非极性基团,则需选用吸附性较强的吸附剂,并用弱极性溶剂如石油醚或苯进行洗脱。但多数中药成分的极性较大,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能较弱的吸附剂(一般Ⅲ~Ⅳ级)。采用的洗脱剂极性应由小到大按某一梯度递增,或可应用薄层层析以判断被分离物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情况。此外,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还与选择的溶剂梯度有很大关系。现以实例说明吸附层析中吸附剂、洗脱剂与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如有多组分的混合物,象植物油脂系由烷烃、烯烃、舀醇酯类、甘油三酸醋和脂肪酸等组份。当以硅胶为吸附剂时,使油脂被吸附后选用一系列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油脂中各单一成分即可按其极性大小的不同依次被洗脱。  
又如对于C-27甾体皂甙元类成分,能因其分字中羟基数目的多少而获得分离:将混合皂甙元溶于含有5%氯仿的苯中,加于氧化铝的吸附柱上,采用以下的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如改用吸附性较弱的硅酸镁以替代氧化铝,由于硅酸镁的吸附性较弱,洗脱剂的极牲需相应降低,亦即采用苯或含5%氯仿的苯,即可将一元羟基皂甙元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这一例子说明,同样的中草药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中层析时,需用不同的溶剂才能达到相同的分离效果,从而说明吸附剂、溶剂和欲分离成分三者的相互关系。
3、薄层色谱在中草药中的应用
薄层层析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层析方法。一般将柱层析用的吸附剂撒布到平面如玻璃片上,形成一薄层进行层析时一即称薄层层析。其原理与柱层析基本相似。
&&&& (1)薄层层析的特点:薄层层析在应用与操作方面的特点与柱层析的比较。
&&&& (2)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Ⅱ~Ⅲ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 (3)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Ⅱ或Ⅲ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溶剂的极性大小,对展开剂的极性予以调整。
&&&& (4)特殊薄层:针对某些性质特殊的化合物的分离与检出,有时需采用一些特殊薄层。
① 荧光薄层:有些化合物本身无色,在紫外灯下也不显荧光,又无适当的显色剂时,则可在吸附剂中加入荧光物质制成荧光薄层进行层析。展层后置于紫外光下照射,薄层板本身显荧光,而样品斑点处不显荧光,即可检出样品的层析位置。常用的荧光物质多为无机物。其一是在 254nm紫外光激发下显出荧光的,如锰激洁的硅酸锌。另一种为在36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出荧光的,如银激化的硫化锌硫化镐。
&&&&& ② 络合薄层:常用的有硝酸银薄层,用来分离碳原子数相等而其中C一C双键数目不等的一系列化合物,如不饱和醇、酸等。其主要机理是由于C一C键能与硝酸银形成络合物,而饱和的C一C键则不与硝酸银络合。因此在硝酸银薄层上,化台物可由于饱和程度不同而获得分离。层析时饱和化合物由于吸附最弱而Rf最高,含一个双键的较含两个双键的Rf值高,含一个三键的较含一个双键的Rf值高。此外,在一个双键化台物中,顺式的与硝酸银络合较反式的易于进行。因此,还可用来分离顺反异构体。
③ 酸碱薄层和PH缓冲薄层:为了改变吸附剂原来的酸碱性,可在铺制薄层时采用稀酸或稀碱以代替水调制薄层。例如硅胶带微酸性,有时对碱性物质如生物碱的分离不好,如不能展层或拖尾,则可在铺薄层时,用稀碱溶液0.1~0.5NNa0H溶液制成碱性硅胶薄层。例如猪屎豆碱在以硅胶为吸附剂时,以氯仿-丙酮一甲醇(8:2:1)为展开剂Rf<0.1,采用碱性硅胶薄层用上述相同展开剂,Rf值增至0.4左右。说明猪屎豆碱为--碱性生物碱。
&&&& (5)应用:薄层层析法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主要应用于化学成分的预试、化学成分的鉴定及探索柱层分离的条件。
&&&&& 用薄层层析法进行中草药化学成分预试,可依据各类成分性质及熟知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由于在薄层上展层后,可将一些杂质分离,选择性高,可使预试结果更为可靠。
(6)中草药中的应用
&&&&& 以薄层层析法进中草药化学成分鉴定,最好要有标准样品进行共薄层层析。如用数种溶剂展层后,标准品和鉴定品的Rf值、斑点形状颜色都完全相同,则可作初步结论是同一化合物。但一般需进行化学反应或红外光谱等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加以核对。
&&&&& 用薄层层析法探索柱层分离条件,是实验室的常规方法。在进行柱层分离时,首先考虑选用何种吸附剂与洗脱剂。在洗脱过程中各个成分将按何种顺序被洗脱,每一洗脱液中是否为单一成分或混合体,均可由薄层的分离得到判断与检验。通过薄层的预分离,还可以了解多组分样品的组成与相对含量。如在薄层上摸索到比较满意的分离条件,即可将此条件用于干柱层析。但亦可以将薄层分离条件经适当改变,转至一般往层所采用洗脱的方式进行制备柱分离。利用薄层的预分离寻找柱层的洗脱条件时,假定在薄层上所测得的Rf值一样品在柱层中的比移率(R)。这是由于在薄层展开时,薄层固定相中所含的溶剂经过不断的蒸发,而使薄层上各点位置所含的溶剂量是不等的,靠近起始线的含量高于薄层的前沿部分。但若严格控制层析操作条件,则可得到接近真实的Rf值。用薄层进行某一组分的分离,其Rf值范围,一般情形下为0.85>Rf>0.05。此外,薄层层析法亦应用于中草药品种、药材及其制剂真伪的检查、质量控制和资源调查,对控制化学反应的进程,反应副产品产物的检查,中间体分析,化学药品及制剂杂质的检查,临床和生化检验以及毒物分析等,都是有效的手段。
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
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 petroleumether/Acetone, Petroleumether/Eth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 CHCl3/ethylacetate
&&&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我们在实验中,为了实现一个配体与其他杂质有效分离,曾经尝试了很多种的溶剂组合,最后才找到石油醚—EtOAc—HCOOH(5.5:3.5:0.1)混合溶剂。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选择所添加的碱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的就不行。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湿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同一展开条件,上下午的Rf截然不同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在进行薄层层析时,首先应该知道未知化学成分的类型,其极性的大致归属,从提取液或从色谱柱的流动相极性可知,另外某样品里含多种化学成分先按极性不同大致分,然后细分,对于分离未知的化学物质,展开剂的选择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应该仅仅从展开剂考虑,多因素综合衡量!&&&&&&&&&&&
&&&& 溶剂: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在柱层析时所用的溶剂(单一剂或混合溶剂)习惯上称洗脱剂,用于薄层或纸层析时常称展开剂。洗脱剂的选择,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层析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
&&&& 在柱层操作时,被分离样品在加样时可采用于法,亦可选一适宜的溶剂将样品溶解后加入。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选择极性较小的,以便被分离的成分可以被吸附。然后渐增大溶剂的极性。这种极性的增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称为“梯度洗脱”,使吸附在层析柱上的各个成分逐个被洗脱。如果极性增大过诀(梯度太大),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溶剂的洗脱能力,有时可以用溶剂的介电常数(ε)来表示。介电常数高,洗脱能力就大。以上的洗脱顺序仅适用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对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则正好与上述顺序相反,在水或亲水住溶剂中所形成的吸附作用,较在脂溶性溶剂中为强。
&&& 3.被分离物质的性质: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中的三个要素,彼此紧密相连。在指定的吸附剂与洗脱剂的条件下,各个成分的分离情况,直接与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对极性吸附剂而言,成分的极性大,吸附住强。&&&&&&&&&&&   &&&&&&&&&&&&&&&
&&& 当然,中草药成分的整体分子观是重要的,例如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被吸附的住能就会更大些,在同系物中碳原子数目少些,被吸附也会强些。总之,只要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别,就有可能分离,关键在于条件的选择。要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吸附强度,与溶剂的性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首先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被分离物质极性很小为不含氧的萜烯,或虽含氧但非极性基团,则需选用吸附性较强的吸附剂,并用弱极性溶剂如石油醚或苯进行洗脱。但多数中药成分的极性较大,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能较弱的吸附剂(一般Ⅲ~Ⅳ级)。采用的洗脱剂极性应由小到大按某一梯度递增,或可应用薄层层析以判断被分离物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情况。此外,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还与选择的溶剂梯度有很大关系。现以实例说明吸附层析中吸附剂、洗脱剂与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如有多组分的混合物,象植物油脂系由烷烃、烯烃、舀醇酯类、甘油三酸醋和脂肪酸等组份。当以硅胶为吸附剂时,使油脂被吸附后选用一系列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油脂中各单一成分即可按其极性大小的不同依次被洗脱。
又如对于C-27甾体皂甙元类成分,能因其分字中羟基数目的多少而获得分离:将混合皂甙元溶于含有5%氯仿的苯中,加于氧化铝的吸附柱上,采用以下的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如改用吸附性较弱的硅酸镁以替代氧化铝,由于硅酸镁的吸附性较弱,洗脱剂的极牲需相应降低,亦即采用苯或含5%氯仿的苯,即可将一元羟基皂甙元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这一例子说明,同样的中草药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中层析时,需用不同的溶剂才能达到相同的分离效果,从而说明吸附剂、溶剂和欲分离成分三者的相互关系。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薄层色谱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