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级处理器和i5发热量大不大?

从TDP看性能!带你走进CPU功耗的世界
TDP:35W/37W&  产品:低端T后缀Intel桌面CPU,双核,低电压版四核笔记本CPU。  介绍:35W是Intel CPU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大家最熟悉的就是35W的双核CPU,相信用过笔记本的你肯定都有认识,比如经典的-3210M/-2640M等。另外,还有少部分低电压四核笔记本CPU的TDP为35W,如-3612QM。至于桌面系列,T后缀的CPU均为35W的节能版,不过频率降低不少所以在DIY领域无人问津。  至于37W是四代以及五代标准电压双核/四核的独特的TDP,因为整合了电压控制器,所以需要额外的2W供电,比如大家最熟悉的Core i5-4200M笔记本CPU的TDP就是37W。TDP:45W/47W&  产品:中高端T后缀Intel桌面CPU,四核笔记本CPU,部分APU  介绍:45W/47W是四核笔记本CPU的标准TDP,除了四代和五代四核笔记本CPU由于一样的整合了电压控制器原因,而采用47W TDP外,其余非至尊版四核CPU均为45W,所以一般游戏本都要采用大于90W的电源适配器。中高端Core i5/i7桌面CPU也采用这个TDP,毕竟频率加上核心数上去了35W很难做到(笔记本CPU都很难做到呢)。此外,A10-7800,&#0K的动态TDP的低值也是45W。TDP:51WCPU-Z对六代CPU的识别能力有缺陷  产品:Skylake 以及 G家族  介绍:跳过了五代,六代酷睿i3终于露面了。取代四代Core i3的它在频率以及内置核心显卡(与i7一样的HD 530)上十分给力,同时TDP也稍微降低到51W,明显这是14nm的功劳。TDP:53W&  产品:Haswell Refresh架构Pentium 家族  介绍:破坏摩尔定律的Haswell Refresh架构,除了熟悉的i7-4790K外,还有一系列Haswell Refresh架构Pentium Celeron家族,其中奔腾二十周年纪念版G3258就是53W TDP。TDP:54W&  产品:Haswell Core i3家族  介绍:Haswell Core i3家族独享54W TDP,是2013年到2015年的主流市场的主角。当然这不是重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那略微坑爹的数字游戏,从Core i3-4130加到Core i3-4170&&TDP:55W/57W  产品:至尊版四核笔记本CPU,三代酷睿Core i3  介绍:曾经的架构的双核Core i3 CPU的TDP就是固定在55W,相信大家都有所记忆。此外,至尊版笔记本CPU也是采用55W的TDP,而Haswell的为57W,目前最强的笔记本至尊版CPU为i7-4940XM。虽然Broadwell以及Skylake都铺货了笔记本四核CPU,但是相应的至尊版还没出现。65W&&目前TDP 65W的CPU种类不少(CPU-Z又在六代i5那识别错误了)  TDP:二代Core i3,四代或之前的S后缀的Core i5/i7,Broadwell桌面CPU,Skylake架构Core i5,非黑盒版的A8/A10/Athlon X4  介绍:60W以上都是桌面级CPU的天下了。其中65W是一个喜闻乐见的TDP数值,很多主流的CPU的TDP都设定在65W。i3默秒全的始祖SNB Core i3就是采用65W的TDP,而从移动CPU移植过来的Broadwell以及14nm的Skylake Core i5都是这个TDP,可见制程以及架构的进步让更高定位的CPU享受到更低的TDP,这是我们喜欢看到的。  此外,四代或之前的S后缀的Core i5/i7也是65W TDP,作为节能版的它们在追求性能的台式机领域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对这类CPU很少认识。非K后缀的APU以及Athlon X4也是采用了65W的TDP,方便入门用户组建低功耗APU轻量游戏平台,同时我们看到AMD的主流与低端CPU在发热控制上还是很给力的。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DIY硬件图赏
DIY论坛帖子排行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散热压得住桌面级CPU吗 会不会降频_百度知道
散热压得住桌面级CPU吗 会不会降频
我有更好的答案
神舟 未来人类这些品牌全有台式机cpu用在笔记本上的。具体具体怎么样不好说,个人是不推荐这样的配置的。主要就是怕散热没有保证。
采纳率:85%
来自团队:
如果散热不能降温,轻者会自动关机,严重的会烧cpu、
什么散热?笔记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什么是桌面级处理器_百度知道
什么是桌面级处理器
桌面级处理器:是指用作桌面型电脑使用的的处理器。对功耗、环境温度没特殊要求的处理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台式电脑、服务器的处理器。它对应的移动端处理器。关于移动端处理器:是专门针对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而设计的处理器,它与桌面级处理器的区别在于,移动处理器的正常工作电压一般比较低,核心较小,发热量比台式CPU低的多,可以在更高温下稳定作业,而且耗能较低,但价格相对贵。
采纳率:74%
来自团队:
就是通常用作桌面型电脑使用的的处理器,对功耗、环境温度没特殊要求的处理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桌面级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纳闷了!同配置的笔记本发热量差异咋会这么大呢?_产品_电脑爱好者
纳闷了!同配置的笔记本发热量差异咋会这么大呢?
电脑爱好者
条评论 标签:
智趣狗上周五和大家聊了聊,但很多小伙伴都觉得谈热管意义不大,毕竟真正有能力对其动手动脚的专业人士太少了,说还是希望看到更多&干货&。
这不,小编就帮大家整理了更多和笔记本散热有关的知识和改善发热的技巧。只是放在一篇文章里太过冗长,所以小编计划分3天推送。而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聊聊的,则是为啥有些的发热量会更大。
细心的童鞋肯定发现了,哪怕是硬件配置完全相同的两款笔记本,它们的散热能力也可能存在极大差距。问题来了,(处理器、显卡)芯片相同意味着发热量也是等同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笔记本的热源由来
首先,咱们需要知道让笔记本变&热情&的温度由何而来。
笔记本内部的发热源有很多,比如处理器、独立显卡、芯片组、内存、硬盘、无线网卡和电池等等。但是,真正能让我们感触到的(引起键盘区域发烫)、或者说会影响笔记本性能(触发降频)和稳定性(过热重启或死机)的热源,则只限处理器与独立显卡芯片这两位&发热大户&。
至于其他芯片或组件,它们在工作时也会发热,但与前面提到的发热大户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无需额外的散热措施,哪怕7&24小时不间断工作也无需为这些&发热小户&而担心。
发热大户也分三六九等
为了照顾不同预算和需求的用户,笔记本处理器和显卡自然也要划分为三六九等,但性能越高,功耗和发热量越大的公式肯定是永恒不变的。
现阶段,笔记本处理器主要以Apollo Lake和Kaby Lake两大平台为代表,它们的代表和对应关系请参考下表。
考虑到笔记本显卡领域暂时是NVIDIA称王,而现阶段笔记本显卡的性能和功耗对比可参考下表。
对笔记本处理器而和显卡而言,TDP和性能成正比关系。比如哪怕是最顶级的酷睿i7-7Y75,受限于4.5W TDP,其综合性能也比不上酷睿i3-7100U(15W),而酷睿i3-7100H(35W)也能稳赢酷睿i7-7500U。
但是,笔记本显卡却存在例外。
GTX900M系列移动显卡由于都隶属于28nm工艺打造的Maxwell架构,而GTX10系列移动显卡则都衍生于16nm工艺的Pascal架构,拥有更高的执行效率和省电特性,因此哪怕是GTX1050的TDP很低,但依旧可以完胜TDP更高的GTX965M,这就是工艺和架构升级带来的最明显好处。
总之,一款笔记本搭载的处理器、武装的独立显卡TDP越高,就越需要更高效率的散热模块用于缓解发热压力。
如果散热模块的效率不足以&镇压&发热大户的&热情&,自然就会出现降频和各种不稳定的隐患。散热模块效率越高,笔记本的使用体验也就越完美。
问题来了,笔记本的散热效率又该如何计算和对比?
笔记本散热效率的基本公式
受限于机身结构和厚度的制约,无论是轻薄本还是游戏本,大家的散热模块的设计和工作原理大致相同,都是覆盖芯片表面的散热片+热管+散热鳍片和涡轮风扇的组合。
散热模块的工作流程,是处理器和显卡运行时发热,热量首先会传导至覆盖芯片上的散热片,然后由热管传递到散热鳍片上,最后再由涡轮风扇去吹鳍片,通过冷空气与鳍片的热交换来带走热量,从而达到控温的目的。
通过气&固热交换的原理我们可粗略得到一个公式:散热模块效率=温度差&鳍片面积&气流速度。
通过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提升笔记本散热能力的3种方案:①提高鳍片与空气间的温度差;②加大散热鳍片面积;③增加气流速度。
而之所以同配置笔记本存在发热量差距很大的问题,就是因为针对①②③的设计有所差异。明天,咱们就聊聊如何从以上3种方案着手,看看优化笔记本散热能力的思路和手段。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合字B2-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Copyright(C) cfan.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周涛律师&&
&&(总)网出证(京)字第047号用BIOS屏蔽四核处理器的两颗核心,功耗和发热会变小吗?_百度知道
用BIOS屏蔽四核处理器的两颗核心,功耗和发热会变小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15%
为什么现在是多核的时代,原因在于高频率时发热量太大,而不是高频率单核的时代并联的设备并不会断路啊,而且频率是一定的
四核领先酷睿当道 Intel 酷睿四核平台性能揭秘自去年初,Intel开始大力普及双核处理器以来,双核处理器的出货量节节上升,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而7月份发布的酷睿2的出色的性能加上更低的功耗发热,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在酷睿2双核处理器取得良好战绩之后,Intel又乘胜追击,在去年的第四季度提前发布了桌面级四核处理器Core 2 Quad QX6700,并且在今年年初提前推出了定位于桌面主流级别的四核心处理器-Intel Core 2 Quad Q6600,拉开了四核心处理器普及大战的序幕。时隔一年,处理器市场上Intel和AMD的角力仍然持续,不过已经从一年前的双核处理器之争发展到目前的四核心处理器之争。不过目前还只有Intel正式推出了其四核心产品,而按原先预定计划,AMD采用65纳米技术的四核产品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末才会推向市场。这在时间上已经落后Intel超过半年,给了Intel极大的时间占据先机。Intel亚太区营销及技术总监 黄逸松手持英特尔四核心处理器为了给AMD更大的压力,Intel已经于复活节假期前后正式发布了四核新处理器的旗舰产品Core 2 Extreme QX6800,使旗下已经发布的四核心处理器已经达到三款,并且于4月22日大幅调整了包括多款酷睿2双核心及四核心处理器在内产品的价格,进一步增强了对AMD的压力。经过4月22日的价格调整之后,目前新上市的Core 2 Quad Q6600千颗价851美元下调至530,跌幅约为37.7%,而且这款处理器在第三季度将再会次跌价,疯狂下调到266美元,进一步的压低四核平台的价格,届时用户将仅需2000元就可以上四核平台,这样这款Q6600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跌了68.7%。而随后Core 2 Quad Q6600将由千颗单价530美元的四核Q6700取代,而Exreme版QX6700的位置也将由Core 2 Exreme QX6800取代。至今年第三季度,Intel旗下的四核心处理器产品线基本部署完毕,消费者也可以以较为主流的价格购置四核心平台,确实让人翘首以待。不过暂时来说市面上正式销售的盒装四核心处理器并不多见,Core 2 Quad Q6600可以说是仅有的产品,并且到货数量极少,适合高端玩家选购。Core 2 Quad Q6600是Intel在2007年中最为重要的一款产品,这款处理器的核心代号为Kentsfield,前端总线频率为1066 MHz,其实际工作频率为2.4 GHz,由两颗Conroe核心合并封装而成,对应的双核心版本为E6600,每颗双核心拥有4 MB共享式二级缓存,合计容量达8 MB,核心工作电压1.35V。而这款处理器的接口依旧采用了LGA 775,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无论是965还是975X都可以通过更新BIOS来支持Q6600,为用户提供了高兼容性。Core 2 Quad Q6600处理器的规格和双核心的core 2 duo E6600没有太大的差别,频率同样为2.4GHz,也是1066MHz的前端总线,但二级缓存容量增加到8MB,相当于E6600的两倍。作为一颗面向高端主流用户的产品,Core 2 Quad Q6600的规格还是令人相当满意的,加上其价格的大幅度降低,增加不少的竞争力。但最能让人提起购买欲望的,还是其强大的性能。因此,在四核心处理器大战普及之前,我们有必要让消费者看到目前四核心处理器的性能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在下面我们选择了目前Intel平台的全部三款四核心处理器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测试,而AMD平台由于暂时还没有推出其四核心产品,目前仅有“4X4”平台的产品可以达到四个核心的水平,因此我们也选择了AMD的Athlon 64 FX-70作为一个对比,希望为消费者在两个平台之间的性能差距作一个直观的比较。具体的测试平台如下:Intel平台处理器为以下三款:Core 2 Extreme XGHzCore 2 Quad QGHzCore 2 Quad QGHzAMD平台处理器为以下一款:Athlon 64 FX-70 ×2作为测试平台使用的主板,Intel平台方面我们选择了经典的Intel D975XBX2,基于Intel 975X+ICH7R芯片组;AMD平台方面则选择了华硕L1N64-SLI WS,基于NVIDIA的nForce 680a SLI平台。除了主板之外,其他的配件都是相同的,分别为两条海盗船Corsair TWIN2X 1GB DDR2-800内存,希捷酷鱼10代320GB SATA 300硬盘,GeForce 7900 GTX 512MB显卡。这次进行的全部测试都在Windows Vista Ultimate x64 Edition下进行。在正式测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Intel在今年最为重要的一款处理器Core 2 Quad Q6600的规格,具体有cpu-z的截图完成。Intel Core 2 Quad Q6600是一款采用65nm工艺,核心代号为Kentsfield的四核心处理器,采用的是LGA 775接口,测试使用的这颗Q6600为B3步进,支持Intel的EIST节能技术,空闲时会自动降低倍频及核心电压,达到降低功耗和节能的目的。这款Q6600处理器的外频为266MHz,倍频为9倍,主频为2.4GHz,具有四个核心,每个核心配备64KB的一级缓存,每两个核心共享4MB的二级缓存。从这个页面我们可以看到Q6600的二级缓存确实分成两组,都是采用16路联合的方式工作,与双核心的E6600相同,但容量增加了一倍。接下来就是详细的测试成绩介绍:SiSoftWare Sandra是一套功能强大的系统分析评测工具,拥有超过30种以上的测试项目,主要包括有CPU、Drives、CD-ROM/DVD、Memory、ScsI、APM/ACPI、鼠标、键盘、网络、主板、打印机等,全面支持当前各种芯片组和AMD、Intel平台。在Processor Arithmetic测试的两项成绩中,三款Intel平台的四核心处理器的成绩随照频率的高低依次降低,但三者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并且都保持了对AMD FX-70平台的明显优势,即使是频率最低的Q6600都可以领先FX-70平台接近50%,优势十分明显。而在测试CPU多媒体运算能力的Processor Multi-Media测试中,无论是整数运算还是浮点运算,Intel平台都大幅领先AMD平台,其中整数运算能力方面最低的Q6600也是超过的FX-70的3倍!Core核心架构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并且可以看出Intel平台上四核心处理器的效率要远远高于AMD的“4×4”平台。CineBench 9.5CineBench 9.5是用于测试CPU在多任务环境下应用的一个软件,通过对一个画面的渲染速度来测试是处理器基于单核心和多核心的性能。从Cinebench 9.5的测试成绩来看,这个软件对多核心的支持要好一些,而从上面的测试成绩我们可以了解到Q6600的性能还是比FX-70强一些,多核心协同工作的效率也要高一些,其他更高级别的四核心处理器性能自然更强。不过两个平台的效率都维持在3.15倍以上,基本上反映了支持多核心运算的应用水平。pc Mark 05PC Mark 05是测试系统整体性能的软件,在这个软件的测试中,我们发现AMD的FX-70平台基本上没有发挥出四核心平台的应有水平,也就是说“4×4”平台暂时来说还不是十分成熟,成绩自然不高。而Core 2 Quad平台中三款处理器的表现都相当不错,Q6600的成绩也已经超越了目前绝大多数双核心处理器,仅仅不及主频更高的Q6700以及QX9800。Sysmark 2004 SESysmark 2004 SE是BAPCO出品的权威性测试软件,它通过对一些常用软件进行实际使用,从而比较真实的反映出系统性能。因此这款软件的测试结果在日常应用中极具参考价值。SYSMark 2004 SE由两部分组成:Internet Content Creation和Office Productivity。SYSMark 2004 SE的测试成绩一共产生6组测试结果,Internet Content Creation和Office Productivity各产生三组,最后根据两个部分的分数整合成为总分。这款工具可以在不同负载的工作模式下将复杂系统的性能充分展示出来。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个经典的软件暂时来说对四核心处理器的支持还不是十分完善,无法充分发挥处理器的性能。在这个测试中,Intel平台继续保持了相当大的优势,Q6600也明显得表现出了比FX-70平台更强大的性能,尤其是Internet Content Creation的三项测试更是如此。不过二者在Office Productivity的测试中的差距略微缩小,但FX-70仍然不能追平Q6600。3DMark 063DMark 06测试,除了测试系统的图形性能之外,还可以测试CPU的处理能力。3DMark 06的测试总分主要依赖于显卡的性能,对平台整体性能没有太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在总成绩方面四款处理器搭建的平台成绩基本一致,但仍然是Intel平台以一定的优势领先。而在CPU性能测试子项目中,Core 2 Quad平台的高效率的优势得到了明显的表现,Q6600也以较大的优势抛开了FX-70,取得了更好的表现。视频编码测试:在视频编码测试中,除了Windows Movie Maker的编码测试是以完成时间作为测试成绩之外,另外三个测试都是以FPS作为测试成绩,帧数越高性能越强。在这个测试中,Intel平台的传统优势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四个测试项目中全部取得了领先,而且频率最低的Q6600都以明显的优势抛离了FX-70,可见Intel在多媒体应用上的优势依然是十分强悍。音频编码测试:在音频编码测试方面,我们选择了经典的Lame MT mp3编码软件进行测试,其中包含了四组测试,并分别得出单线程和多线程的测试成绩。由于该软件对Intel平台有特别的优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单线程还是多线程测试,只要打开了对intel处理器的优化选项,Intel平台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性能提升。而即使不使用Intel平台优化,Q6600的性能还是领先于FX-70,Intel平台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仿真及建模测试:在处理器性能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以往很多需要在专门的工作站上完成的仿真及建模工作现在交给性能较强的家用机也可以完成,因此我们在测试四核心处理器性能的时候引入了物理粒子仿真测试以及地图建模测试,给四核心处理器的性能带来更多的体现。在这个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Q6600的性能要比FX-70高出超过30%,可见Intel平台的多核心处理器系统运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AMD平台,对于需要更强大运算能力的用户来说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游戏测试:最后是四个近期游戏大作的测试。四个游戏发布的时间都比较晚,基本都加入了对多核心处理器的支持,不过基本上都只能支持双核心同时运作,对于四核心平台来说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在这四个游戏的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Intel的Core 2 Quad平台很好地继承了Core 2 Duo平台中的优势,保持了对AMD同档次平台的领先。写在最后:双核心处理器已经成为了目前CPU市场的绝对主流,但市场不会就此停滞不前,双核心作为主流只是暂时的,在Intel和AMD的联手推动下,四核心处理器甚至更多核心的产品都将陆续面世。虽然目前还没有多少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多核心处理器的性能,但我们从上面的测试不难看到,多核心处理器、多线程操作、多任务环境都将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目前来说,Intel已经在多核心处理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好的优势,借用Intel宣传的一句话,那就是四核领先,酷睿当道。如果AMD无法尽快拿出对抗Intel四核平台的有力法宝,那AMD在CPU领域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辛苦从Intel手中取得的市场占有率将会迅速回归Intel的怀抱。
还可以的,你可以试试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四核处理器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桌面级处理器和i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