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面图上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 集中标注怎么区分

  【摘要】分步说明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识图的方法。介绍了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的种类,说明了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中各种信息的含义"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的识图方法
2013年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分步说明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识图的方法。介绍了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的种类,说明了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中各种信息的含义,同时对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的某些特殊情况进行说明。 中国论文网 /1/view-5112327.htm  【关键词】梁上部纵筋;原位标注;支座;跨中   文章编号:ISSNX(01;-00095-01   梁的注写方式,分为平面注写和截面注写,施工图一般都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注写内容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原位标注是对集中标注在梁的具体某跨配筋进行修改的数值,在实际施工当中,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梁的原位标注包括梁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标注位置在梁上部的左支座、右支座或跨中)和梁下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标注位置在梁下部的跨中部分)。   一、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   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就是对梁的上部纵筋进行标注,分别设置有:左支座标注、右支座标注。   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格式有sφd或sφdm/n或s1φd1+s2φd2   d、d1、d2:钢筋直径s、s1、s2:钢筋根数m、n:上下排纵筋根数   如:225+220梁只有一排纵筋,但有两种规格,225放在箍筋的角部,220放在中间。   6224/2梁上排纵筋为422,下排纵筋为222。   为讲述方便,通常把上排上部纵筋(即紧贴箍筋水平段的上部纵筋)称为“第一排上部纵筋”,把下排上部纵筋(即远离箍筋水平段的上部纵筋)称为“第二排上部纵筋”。当梁的上部纵筋或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多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但该表示方式只适用于同一规格直径的钢筋“分排”,对于两种以上规格的钢筋分排,则要在斜线“/”的前后标清楚具体钢筋的规格和根数。如225+220/225:梁上排纵筋为225+220,下排纵筋为225。   在实际工程中,还可能出现“第三排上部纵筋”。如:梁第一排上部纵筋为422,第二排上部纵筋为322,第三排上部纵筋为222。   (一)支座原位标注值包含“上部通长筋”的配筋值。   如某框架梁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是222,而梁某跨左支座的原位标注是6224/2,则左支座第一排上部纵筋422中的222就是梁集中标注中的上部通长筋,这两根上部通长筋位于梁箍筋的角部。   (二)对设计人员: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原位,另一边可以不标注。对施工人员来说:当支座的一边原位标注了梁的上部纵筋,但支座的另一边没有标注的情况下,可认为支座的左右两边配置了相同的上部纵筋。这性质很重要,称为“缺省对称”原则!   (三)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必须在支座的两边分别标注。   设计时要注意:对于支座两边不同配筋值的上部纵筋,应尽可能选用相同直径的钢筋(根数就会不同),使钢筋能够贯穿支座,避免支座两边不同直径的上部纵筋均在支座内锚固。   (四)对设计人员: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纵筋相同时,不需要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标注。对施工人员来说:当某跨梁的上部没有进行任何原位标注,就表示该跨梁执行集中标注的梁上部纵筋,包括上部通长筋和架立筋。   二、梁跨中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   梁跨中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的格式与左右支座上部纵筋原位标注是一样的。   (一)对设计人员:当梁某跨左右支座与跨中上部纵筋相同,且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纵筋不同时,仅在该跨上部跨中标注,左右支座可以省去不标注。对施工人员来说:当梁某跨的跨中上部进行了原位标注时,表示该跨梁的上部纵筋按原位标注的配筋值,从左支座到右支座贯通布置。   原位标注在梁的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在梁左右支座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标注,表示钢筋全跨贯通。而原位标注在梁的左、右支座,则表示该跨梁的左、右支座附近有上部纵筋布置,而该跨梁“跨中”没有钢筋配置。   (二)框架梁或非框架梁悬挑端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应该注写在悬挑端跨中上部。之所以要进行“跨中上部的原位标注”,是因为梁悬挑端上部纵筋不在悬挑端的1/3跨度处截断,而是在梁悬挑端上部贯通。   (三)当多跨框架梁的中间跨是短跨时(如办公楼的走廊),这个跨度较短的中间跨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应该注写在跨中上部。   如果梁中间短跨的上部没有进行原位标注,但中间短跨两边的长跨的左右支座都进行了原位标注,则根据“缺省对称”原则,中间短跨的左右支座都应布置相同的钢筋。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短跨的实际配筋效果可能会出现:无论第一排上部纵筋,还是第二排上部纵筋,都可能在短跨的跨中发生交叉重叠现象。这在实际施工当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所以应该在中间短跨的跨中上部进行原位标注,则中间短跨的上部纵筋在本跨贯通,就不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而且与左右两跨的上部纵筋连通。   当中间短跨和左右两跨的上部纵筋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把靠近中间短跨的左右支座的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缺省,根据原位标注的“缺省对称”原则,缺省的支座仍然可以获得相同的配筋值。      参考文献:   [1]陈达飞,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441   [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问题详情
粱的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的内容包括( 项必注值及1项选注值。A.3B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粱的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集中标注的内容包括( 项必注值及1项选注值。A.3B.4C.5D.6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梁平法施工图中,箍筋加密和非加密区是用(  )号区分。A.";"B.","C."/"D."+"2某框架梁,第二跨左边支座上部配筋注写为6A.上一排纵筋为222,下一排纵筋为422B.上一排纵筋为422,下一排纵筋为222C.纵筋为622,其中2根通长筋D.纵筋为622,其中2根架立筋A.AB.BC.CD.D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论文写作技巧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梁平法标注方式方法梁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区别.doc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梁平法标注方式方法梁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区别.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梁平法两种标注
1.集中标注
(1)梁编号
类型代号、序号、跨数、有无悬挑代号。
(2)梁截面尺寸
当为等截面梁时,用b×h表示;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即为b×h1/h2。
(3)梁箍筋
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值。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要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加密区范围见相应抗震级别的标准构造详图。如φ10@100/200 4 ,表示直径为10mm的Ⅰ级钢筋,加密区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间距为200mm,均为四肢箍。
2、原位标注
(1)梁支座上部
梁支座上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上方,且靠近支座。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如:6φ25?4/2:上一排纵筋为4φ25,下一排纵筋为2φ25。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去不注。
(2)梁下部
梁下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下方,且靠近跨中。梁的集中标注中分别注写了梁上部和下部均为贯通的纵筋值时,则不需要在梁下部重复做原位标注。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如:6φ25?2/4:上一排纵筋为2φ25,下一排纵筋为4φ25。全部伸入支座;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梁平法标注方式方法 梁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区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梁平法标注方式方法 梁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区别
上传于||文档简介
&&梁​平​法​标​注​方​式​方​法​ ​梁​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区​别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