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干tsm战队百度百科科

朴赫居世居西干_百度百科
朴赫居世居西干
朴赫居世居西干(?-4年)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新罗的建立者。公元4年,传位于其子南解次次雄。
朴赫居世居西干建国传说
据野史《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灭亡后,大批卫满朝鲜难民南迁到今韩国庆尚道的杨山村(???)、高墟村(???)、珍支村(???)、大树村(???)、加利村(加利村)和高耶村(高耶村)六个村庄。前69年, 6个村庄的首领聚集在一起讨论建立一个国家并推举一名国王。这时,一束奇异的光从天空照在杨山林中的萝井上。一匹白马从天而降。高墟村的首领在奇光所到之处发现一个巨蛋。一个男孩从蛋中破壳而出。男孩身上发着光,树林里的鸟儿和动物为之舞蹈。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赫居世居西干。
高墟村的首领收养了这名男孩。在这男孩13岁大的时候,6个村庄的首领推崇该男孩为国王,定国号为徐罗伐(???)。赫居世居西干后与龙女金氏完婚。[1]
朴赫居世居西干治世
据野史《三国史记》记载,前41年,赫居世居西干和阏英巡游新罗国,帮助新罗国民提高农业产量,被新罗人奉为二圣(??)。[1]
前37年,赫居世居西干在今韩国庆州建新罗国都金城(?
《三国史记》
?)。前32年,修建皇王宫。[1]
前28年,乐浪入侵新罗。看到新罗人民丰衣足食,门不上锁,乐浪人相谓曰 &此方民不相盗 可谓有道之国 吾侪潜师而袭之 无异于盗 得不愧乎& 乃引还。[1]
前20年,首领要求新罗进贡。新罗当时派瓠公去了。由于没有带贡品,首领非常恼火。瓠公于是指责的无礼。首领决定将瓠公处死,但得到周围人的阻拦。瓠公后来被允许回到新罗。[1]
前5年,东遣使到新罗。 赫居世居西干赠送了20匹马.[1]
朴赫居世居西干家庭
后:金氏夫人(龙的女儿)
子:南解次次雄、日知葛文王[1]
朴赫居世居西干新罗历代国君
赫居世居世干
南解次次雄
 世里智王
284年—298年
 未召王 (奈勿王追崇)
  奈勿王
 实主王 (宝金王)
 金智大路 (金智度路) (金智哲老)
 法兴太王
 真兴太王
 金彡麦宗 (金深麦夫)
 真智太王
 真平太王
 真安太王 (真平王封)
  真正太王 (真平王封)
 真德女王
 文兴大王 (武烈王追崇)
 文武大王 (文虎大王)
 神文大王
 孝昭大王
 金理洪 (金理恭)
 圣德大王
 孝成大王
 景德大王
 惠恭大王
 开圣大王 (宣德王追崇)
  宣德大王
 玄圣大王 (元圣王追崇)
  神英大王 (元圣王追崇)
  兴平大王 (元圣王追崇)
  明德大王 (元圣王追崇)
  元圣大王
 惠忠大王 (昭圣王追崇)
  昭圣大王 (昭成大王)
 哀庄大王
  (金重熙)
 宪德大王
 兴德大王
 金秀宗 (金秀升) (金景徽)
 翌成大王 (兴圣大王) (僖康王追崇)
  僖康大王
 金悌隆 (金悌顺) (金悌颙)
 宣康大王 (闵哀王追崇)
  闵哀大王 (敏哀大王)
 惠康大王 (神武王追崇)
 金礼英 (金孝真)
  成德大王 (神武王追崇)
  神武大王 (神虎大王)
 文圣大王
 宪安大王
 金谊靖 (金祐靖)
 懿恭大王 (景文王追崇)
  景文大王
 金膺廉 (金凝廉)
 宪康大王
 定康大王
 惠成大王 (惠圣大王) (真圣女王追崇)
  真圣女王
 孝恭大王
 宣圣大王 (神德王追崇)
  神德大王
 景明大王
 景哀大王
 弘毅大王 (敬顺王追崇)
  睿兴大王 (敬顺王追崇)
  宣兴大王 (敬顺王追崇)
  懿兴大王 (敬顺王追崇)
  神兴大王 (敬顺王追崇)
  敬顺大王
朴赫居世居西干在位年大事记
在位年  大事朴赫居士元年即位[2]
朴赫居士五年阏英降生[2]
朴赫居士八年  倭寇侵犯新罗[2]
朴赫居士十七年始祖与王后被称为“二圣”[2]
朴赫居士十九年  小国投降新罗朴赫居士二十一年  建设金城,将其作为国都[3]
朴赫居士三十年[2]
乐浪犯边境,很快又回去了朴赫居士三十八年  使者被侮辱朴赫居士六十一年始祖驾崩[2]
.百度阅读——三国史记[引用日期]
.新罗——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杨益,郑嘉伟.《不可不知的朝韩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企业信用信息浙江大学医学院_百度百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与、、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并于次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和药学院。2009年浙江大学实行大部制,将医学院和药学院重组,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部。2014年浙江大学实施学部制优化改革,医学部更名为医药学部,医学院和药学院独立建院。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设有7个院系,开办4个本科专业;共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近16000人,在读医学生约5000人(其中本科生约2500人,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200余人,留学生500余人)。[1]
浙江大学医学院历史沿革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  以下按照年代顺序: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到浙江省立医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部共六个部分进行叙述:
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史略
浙江省立医学院
1871年,英国圣公会在杭州创立大方伯医院(广济医院,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
1881年,又创建了广济医药专门学校。
1912年,韩清泉等于6月1日创建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年夏季即开始招生,第一期招生60名,是中国自办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之一。韩清泉为首任校长。
1913年,学校又增设药科,为中国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校名也因之改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1914年,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作为临床实习教室和细菌、医化、化学实验教室,并作为分校和临床实习医院。
1920年,浙江省政府拨款7万元,购刀茅巷地30余亩,建楼房3座,平房20余间,自建校舍。次年7月落成。
1925年6月,因参加“五卅”运动,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2个班的学生愤而脱离学校。
1927年8月,浙江省政府把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
1928年9月,教育部长蒋梦龄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
1931年5月,由于医专校友、社会人士及在校师生的反对,教育部撤销1928年的停止招生命令,继续招生。
1931年8月,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32年9月,利用办校基金6万余元,筹建附属医院。次年8月,建成门诊部及附属医院新房二幢,设置病床104张。
1936年,又征购校西、校北民房,将原校址从35亩扩充至83亩余,添建学生宿舍、膳厅、教室、研究室及运动场等,次年8月落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学校为避免战争空袭,部分学生移至玉泉及灵隐上课,11月12日晚,浙江省府决定各医院、学校于五日之内向浙西撤退,医专决定迁往淳安,12月再迁至缙云。1938年春,迁往临海。
1939年8月,临海校舍遭敌机轰炸,物资受到部分损失,学校改迁至天台。是时,适值英士大学成立,奉令医专停止招生,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学校再次停办。
1941年春,天台告急,学校迁至缙云壶镇,次年 学校再迁回临海。
1943年,由于重庆等地的校友及校内师生的反对,浙江省教育厅被迫同意医专恢复招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夏,浙江医专开始迁回杭州。
1946年1月,第一批学生回杭州。因杭州沦陷期间,原刀茅巷校园各建筑设施均被拆毁,校舍荡然无存,只能再暂借玉泉、灵隐部分庙宇作为临时校舍,开始复课。获校友王肇康帮助,用联勤总部第二十二后方班部分房屋作校舍(即湖滨校区西南部分)。
1947年春,浙江省教育厅拨款,购置孩儿巷民房二座,修缮后作为附属医院,设病床100张,同时,开设门诊。1947年夏,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开始招收六年制新生。
日,杭州解放。杭州市军管会任命晏庄为军事代表,以学生7人,教师7人,组成了临时院务委员会。10月,改为正式院务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黄鸣驹,代行院长职务负责领导学校工作。
1951年10月,政务院任命省卫生厅厅长洪式闾兼任院长。
1951年,学院接办广济医院。10月孩儿巷附属医院改为妇幼保健院。为了便利专科实习,把广济医院作为外科教学医院,省立杭州医院作为内科教学医院,浙江省立医学院接管时全院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有专职教师46人(教授有王维松、高品璋、储镐,石华玉、朱焱、厉矞华、黄鸣驹、于达望、汪良寄、顾学裘、章志清等14人;副教授有惠云身、周鸣铮、吴燮灿、徐佩璜等13人,讲师5人,助教14人);兼任教师11人,教辅2人,职员(包括医务人员)85人。在校学生总数为449人,其中医本科177人,药科71人,医专科201人。全院图书馆藏书仅1265册,其中中文图书343册,外文图书922册。校舍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增设医学院。
1946年4月,教育部拨款2亿元旧法币(约合十万美元)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办费。是年初,浙江大学总校从贵州复员杭州后,医学院招进首批学生,共27名。医学院院址在大学路浙江大学老校址内。
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李宗恩组建浙江大学医学院筹备小组。筹备工作开始不久,李宗恩因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并主持协和复校工作,因此,推荐王季午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筹备工作。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招生的同时,开始着手筹建附属医院。
194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为王季午。
日,在杭州银洞桥田家园九号,建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为浙大医院,正式对外收治病人。门诊部设内、外、妇产、小儿、眼、耳鼻喉、皮肤等七科。住院部分设头等、二等及三等病房,病床共60张。此外尚有药房、放射、病案(门诊及住院病案并存)、手术室、营养室、图书馆。图书馆中各科的中国国内外主要杂志基本订齐。医学院教师与医院医师大都相互兼任。
日,杭州市解放。浙江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由军管会文教组接管。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46年秋起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止,共招学生6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系调整
1952年2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两校合并后,有教职员工336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1 7人,学校成立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黄呜驹,委员14人。
1952年3月,任命洪式闾兼任浙江医学院院长,周林为副院长。同年暑假期间续招三年制内科专修科和外科专修科新生各60名,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
两校合并后对附属医院也进行了调整。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内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1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人(包括医师30人,护士40人,其它15人)。病床134张,其中内科88张,眼科24张,耳鼻喉科22张。以广济医院作为附属第二医院,为外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2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包括医师38人,护士51人,其他14人)。有病床208张,其中外科191张,妇科7张、皮花科5张、牙科5张。1951年建立的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于1953年8月分儿科和妇科。
1952年起,学校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活动,在学生中也普遍开设俄文,停开英文课。
1954年2月,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分别成立浙江儿童保健院和浙江妇女保健院。
1954年8月,召开教学会议,取消了原内科、外科、眼科三系,合并成医疗系,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原公共卫生学系,改为卫生系。
1955年1月,成立校刊编审委员会, 2月《浙医》院刊正式出版。
1955年8月,进行了全国性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指示,将浙江医学院卫生系三年级学生并入四川医学院;将药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医学院。共调出学生278名,其中卫生系161名,药学系117名。调出教师45名:有药学系教师29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调往沈阳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有卫生系教师16人,包括教授3人调往四川医学院。院系调整后,浙江医学院成为中国国内医疗专业最大的单科医学院校之一。当时,在校学生有2633人,教职人员435人。
1956年5月,国务院任命王仲侨教授为浙江医学院院长 。
日,中共浙医第一届党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党委会,周林为党委书记,杨泮星为副书记。
1958年初,学校支援温州医学院的创办,各教研组共抽调了55名教学人员,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调往新成立的温州医学院,并赠送外文版图书1267册,30多架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日,召开了中共浙医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霍亚夫为党委书记,林尧、彭祖德为党委副书记。
1958年,创办了《浙江医学院学报》为季刊,1959年改办双月刊。
1960年,成立微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传染病研究所。
1960年,学校恢复开办药学系,招收新生60名。
1960年2月,召开了学校第三届党代会。大会选出9名新的党委成员,霍亚夫为书记。
浙江大学医学院曲折发展
1960年4月,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把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医疗仪器厂等单位均合并在浙江医科大学的管辖范围,实行统一领导。
浙江医科大学成立,使学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医科大学,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卫生系、中医学院等4个院系和工业卫生、外文、生物、化学、物理、口腔、儿科等7个专业。在校学生的规模发展到3700人。附属医院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保健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
1960年暑假,招收11个学科专业的新生600多人。9月,学校开办了夜大学,招收医疗系专修科学生177名,学制为4年 达到专修科毕业水平。
1961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将原来医疗、卫生、药学、中医、工业卫生、口腔、儿科、生物、化学、物理、俄语与专修班等11个专业调整为医学、药学、中医三个专业。
1962年暑期起,药学系又停止招生。以后只办医学、中医二个专业。学校规模由3700人调整为1800人。
日,省委决定将浙江医学科学院改为浙江卫生实验院,并与浙江医科大学分开,归省卫生厅领导。同时决定将浙江医科大学下属的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去,合并成立浙江中医学院,由省卫生厅领导。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学校全面停课。  1968年11月,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缺额,副主任赵潘水、赵克吉。
1969年4月,成立中共浙医大党的核心小组。赵潘水任副组长。1969年11月,在新昌县举办新医班,打算为以后创办新医大搞试点,共招收42名赤脚医生,学制一年。
1970年7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浙江中医学院与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仍定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招生。
1970年11月,开始恢复招生。招收学生712名,其中有解放军学员近200名,学制一年。
1971年1月,张庆三被任命为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起,在余姚、慈溪、东阳、义乌、诸暨、新昌、海宁、海盐等县人民医院建立八个教学基地,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投资25万余元。
1973年,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中医学院又分开。
1973年秋,招收三年制学生466名。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通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录取的新生。到1976年至,招收四届学生,共2448名。
1973年,学校决定恢复药学系,同年秋,由基层单位推荐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
从1966年---1969年四年间没有招生,从1966年---1977年11年间未招本科学生,少培养数千名医药卫生人才。
但在十年中,四所附属医院从未停诊。在此期间,附属医院曾组织过1千多人参加的三次大型农村卫生工作队,在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进行巡回医疗。培训当地赤脚医生3千余名,卫生员5千余名。
从年,先后有31人随8批医疗队去非洲马里等国工作。
1976年后,建立口腔系招收三年制工农兵新生。  1977年底至1978年初,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本科生即医学系,口腔系五年药学系四年。
1978年,后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校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校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等。还恢复了教师、业务技术人员的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该校为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
1978年,恢复了夜大招生。形成了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完整三个阶段体系。
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该校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从1978年到1982年的六年中,学校处于文革后的恢复重建时期,各系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医师上教学、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教学、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系毕业生的统考中,1982年与1983年均获第二名,1984年获第一名。
1983年,开始为石油部代培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学生。学生来源为全国各大油田所在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是年秋,首批石油部新生60名入学。
1984年1月,浙江省省委任命金干为校党委书记,郑树、刘秀华为副书记;任命郑树为校长,金干、丁德云、姚竹秀、沈成芳为副校长,王季午教授为名誉校长。接着,对系、部,处室和附属医院的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1984年,创建临床医学工程系,学制三年。秋,30名新生入学。1986年 学制改为五年,招生数同前。  1986年,恢复公共卫生系,学制五年。是年秋,30名新生入学。  1986年 调整和新建12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心脑血管病研究所、环境与健康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和医学教育研究所。  1985年8月,医学营养系招生,学制5年。  1986年10月,召开了学校第五届党代会。出席代表260名。  1987年10月,19层三号教学大楼正式开工。1991年8月,高72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耗资2300万元的19层三号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学校决定以该校12个研究所为实体,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
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5所医学院校中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该校也在其中之列。1988年秋,首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2名新生入学。七年制学生,头二年委托浙江大学培养,使其受到足够的理科基础、现代实验技术和外语等的训练,第三年回校本部继续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的学习。
1989年,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土捐资7000万港元,后又捐赠400万美元购置医疗设备,在杭州筹建综合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命名为邵逸夫医院。1994年5月,竣工开诊。该医院建成后,最初五年由美国罗马琳达(loma linda)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协助管理,1999年移交中方管理。
1993年5月 经浙江省教委批准,成立浙江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设有成人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  1996年,教育部批准浙江医科大学成立“国家理科人才基地”。  199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为“基础医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于1998年开始招生基础医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1997年5月,通过省政府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确定传染病学、肿瘤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外科学、药理学为七个重点学科。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97年起五年内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学校自筹6000万元,共计1.2亿元),用于浙江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
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发展
日,根据国务院指示,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
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9年7月,组建成立医学院。
1999年9月,对医学专业进行调整,原7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减为4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1999年9月,增加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的培养;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研究实验室在附属第一医院组建成立。
日,陈宜张院士捐资成立“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每年捐资一万元奖励2位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本科生。
2000年9月,临床医学专业停招五年制,普及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硕士),共招收学生365名。  2000年10月,成为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SMM)及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首批授权试点单位(MPA)。
2001年12月,郑树森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成为全国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单位之一。
日,彭淑牖教授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02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该院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成绩良好。
2003年12月,经统计附属第一医院发表SCI论文58篇,跻身全国医院20强,排名第5位。
2004年10月,医学院成功地组织申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创新平台。
2004年11月,曹雪涛教授以署名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名义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1OGY》上发表论文。
2005年10月,郑树教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12月,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施行了一起内镜下的胃癌剥离术,在浙江省创下了一项新纪录。通过检索该手术方法中国国内尚未见报道,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日,校友陈宜张院士一次性捐赠30万元,扩大了原“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的年奖励额度和奖励范围;日,陈宜张院士再次捐赠20万元,扩充“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日,陈宜张院士又一次捐赠50万元充实“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
日,启动了医学院整体搬迁到紫金港新院区的工作,10月30日整体搬迁基本结束。
2006年7月实施医学大类招生,医学院学生招生分医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类。
2006年9月首次招收来自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的成班建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43名,采用全英文授课。学制5年半。
2007年5月,由医学院广大校友发起设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杏林学长奖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开放式基金,是年筹得基金款项112万元。
日,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医学部,除药学院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以外,其中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新明确为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为副处级机构。
日,《浙江大学医学部章程(试行)》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
日,何超院长荣获美国CMB杰出教授称号。
日,医学部重新修订了《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聘条件》,进一步规范了卫生技术系列职务晋升的要求和程序。
日,浙江大学医学部广东校友联谊会在广东省口腔医院成立。78级校友、广东省口腔医院院长章锦才当选会长。
日,陈江华教授在华盛顿荣获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颁发的“国际卓越成就奖章”,成为今年全世界4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专家。日,药学院迎来了百年华诞,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代表、兄弟院校和药学界各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庆典仪式。
日至11月1日,第八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APRU)全球卫生研讨会于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日下午,郑树森院士被授予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11月,杜立中教授荣获“2013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卓越贡献奖”。
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和支持,浙江大学医学部控烟研究中心完成的“全球医学生控烟调查”中国报告发布会在医学院举行。国家卫计委、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等组织的官员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2013年12月,李晓明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授。
日,李兰娟院士团队的“H7N9禽流感的病原学及临床诊治研究”项目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日下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共建浙江大学湖州医院的协议》,湖州市中心医院揭牌“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与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金长征共同为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揭牌。[2]
浙江大学医学院办学条件
浙江大学医学院师资力量
浙江大学医学院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共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近16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包括“青年千人”)1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首席科学家8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教授及正高职人员近800人,博士生导师349人,硕士生导师815人。[1]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3]
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学专家)、(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传染病学家)[3]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段树民[3]
美国科学院外籍医学院士:巴德年[3]
德国科学院院士:(病理学家)[3]
美中国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外科学家)[3]
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首席科学家:、、、、、、、管敏鑫、杨小杭[4]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李明定、杨小杭、管敏鑫、孙毅、杨晓明(长期转短期)、康毅滨(短期)[4]
浙江省特级专家:、、、、、陈江华[4]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梁廷波[4]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李晓明[4]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宏[4]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胡汛、、、、、、徐骁[4]
求是特聘教授:、、、、、、、、、、余红、、、赖蒽茵、、、、、、顾琛、、、、、、、、、、王慧明[4]
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姚玉峰[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虞朝辉[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院系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设有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学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系、护理系等7个院系。建有八年制医学博士(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并在中国国内率先建立了四年制生物医学本科新专业,开设了浙江大学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建制留学生教育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
院系专业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学制基础医学系(院)生物医学(求是科学生物医学班)4年公共卫生学系(院)预防医学5年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  5年/8年  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系口腔医学  资料来源:[5]
浙江大学医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生药学)、浙江省重点学科11个、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24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6个。[1]
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1]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代谢病诊治研究、生殖医学、、腔镜外科、新生儿与围产医学[1]
重点学科  学科级别数目名 称 (获得时间)国家重点学科
1 、内科学(传染病)( 2001 )
2 、外科学(普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 、妇产科学
3 、眼科学
4 、药物分析学
浙江省重点学科
2 、 ( 1994 )
3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 1994 )
5 、( 2002 )
6 、 ( 2003 )
8 、 ( 2003 )
9 、 ( 2003 )
11、药物分析学
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
1 、 ( 2003 )
2 、 ( 2003 )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
1、普外科学 ( 1998 )
2、 ( 1998 )
3、心血管病学 ( 1998 )
4、骨外科学 ( 1998 )
5、临床医学基因工程 ( 2001 )
6、 ( 2001 )
7、 ( 2001 )
8、( 2001 )
9、( 2001 )
10、口腔颌面外科学 ( 2001 )
11、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 ( 2001 )
12、(生殖内分泌)( 2001 )
13、( 2004 )
14、耳鼻咽喉学( 2004 )
15、(儿童保健)( 2004 )
16、计划生育学( 2004 )
17、流行病学(扶植)( 2004 )
18、感染微生态学
19、医学组织工程学
20、精神病学
21、神经外科学
22、烧伤外科学
23、临床病理学
24、小儿心胸外科学
博士、硕士学位点一览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071003]生理学√√[071005]微生物学√√[071006]神经生物学√√[071007]遗传学√√[071009]细胞生物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10010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2]免疫学√√[100103]病原生物学√√[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5]法医学√√[100120]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临床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100201]内科学√√[100202]儿科学√√[100203]老年医学√√[100204]神经病学√√[1002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0206]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9]护理学√  [100210]外科学√√[100211]妇产科学√√[100212]眼科学√√[100213]耳鼻咽喉科学√√[100214]肿瘤学√√[100216]运动医学√√[100217]麻醉学√√[100218]急诊医学√√[100220]全科医学√√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100301]口腔基础医学√  [100302]口腔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5]卫生毒理学√  中西医结合[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100701]药物化学√√[100702]药剂学√√[100703]生药学√√[100704]药物分析学√√[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0706]药理学√√中药学[100800]中药学√  管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资料来源:[6]
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览专业学位授权点名称学院名称临床医学硕士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医学院口腔医学硕士医学院口腔医学博士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MPH)医学院资料来源:[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检验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护理、呼吸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麻醉科、肿瘤科、、老年病科、科、临床药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病理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专科护理、、普通外科、烧伤科、皮肤科、眼科、急诊医学科、肿瘤科、变态反应科、神经内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病理科、普通外科、临床护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儿科重症、科、小儿呼吸科、小儿消化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妇科、产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牙体牙髓病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建设
浙江大学医学院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设有医学信息学课程组、细胞生物学课程组、病理学课程组、遗传学课程组、病原生物学课程组、生物化学课程组、分子生物学课程组、教改课程组、生理学课程组、药理学课程组、免疫学课程组、病理生理学课程组、神经科学课程组、解剖学课程组、组胚学课程组等15个课程组。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7]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7]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8]
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带头人级别外科学教学团队郑树森国家级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夏强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医学心理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生理科学实验
国家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
组织胚胎学
省级精品课程
资料来源:[9]
专业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4+4(,本博连读,4年非医类本科教育和4年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和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将有不少于150名优良学生直接进入“5+3”一体化培养,即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该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经过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后,学生将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掌握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当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并成为未来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者、研究者和领导者。
生物医学专业四年制: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生物医学“3+1本硕学位”培养项目,即在浙江大学学习3年,第4年赴爱丁堡大学学习1年,可获得浙江大学学士学位和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10]
浙江大学医学院国际交流
2012年,医学院全年出访人员共602人次,接待来访团队89批181人次;承办国际会议9次及海峡两岸会议1次;聘请中国国外知名大学教授11人担任客座教授,1人担任名誉教授。学院对外活动交流频繁,参加了浙江大学德国周活动,访问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基尔大学、德国心脏中心等6所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考察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5所著名高校;先后访问了台湾大学医学院、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等5所医学院校及其附设医院。继续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展“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与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夏洛蒂—洪堡大学和柏林大学附属医学中心、日本静冈县立病院机构、台湾阳明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涵盖了学生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和临床合作等多个领域。[11]
浙江大学医学院学术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平台
研究组(PI制)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验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2个),建设有“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985科技创新平台。[1]
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12]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验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呼吸药物研究实验室[12]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12]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12]
其他部级重点实验室:全军特种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肾病免疫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中药血液病药理实验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腔镜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血管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12]
浙江大学医学院建设成果
截至2013年12月底,医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16项(其中李兰娟院士领衔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6项(进步奖5项,创新奖1项),省部级奖项占浙江大学科研成果获奖总数的1/3。其中2013年获科研总经费逾4.15亿元,在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86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5项,全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326余篇。[1]
科研主攻方向
浙江大学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985科技创新平台设在医学部, 该平台以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疾病发病及干预的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依托浙江大学医学、理学、工学及相关学科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以下几个科研主攻方向。
——重要疾病分子与细胞基础的研究
围绕重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开展:细胞器的发育与功能的分子基础;细胞发育、分化、迁移与运动的分子基础;组织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分子机制;信号网络修饰与疾病模式构建;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等前沿性基础研究。
——感染免疫与传染病防治研究
开展感染微生态学和感染免疫学、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新型防治技术、艾滋病等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的诊断新技术和治疗、病原生物学的早期诊断技术开发等研究。
——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分子分型与个性化治疗研究
开展肿瘤预警与早期诊断、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标志的发现与鉴定、国人常见恶性肿瘤的分子分型及基因突变谱、抗肿瘤靶向药物和肿瘤病因与发病机制、国人肿瘤生物资源保存标准化建设等研究。
——神经科学与神经精神疾病研究
开展神经可塑性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及其行为学、神经胶质细胞生物学及其生理病理意义研究和重要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神经保护靶点和药物干预新策略等研究。
——干细胞、再生医学与器官移植研究
开展器官移植相关基础与临床新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及产业开发研究,新药筛选的干细胞技术体系、干细胞临床应用标准等研究。
——生殖健康与妇儿疾病诊治研究
开展女性生殖医学和出生缺陷相关疾病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展妇科疾病围产医学、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危重病的综合防治和遗传性精神发育迟滞疾病研究以及少儿肥胖及其并发症的综合防治研究。
——创新药物发现和研究  在985平台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 科技重大专项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和“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的两个单元技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创建新药源头设计、药效和毒性评价、药物代谢、药物制剂、药物分析、现代中药、制药工程等一流水平的研发平台,开展了肿瘤、神经精神、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疾病治疗药物的源头创新研究。[14]
国家科技奖励
李兰娟院士主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彭淑牖教授主持的“刮吸解法的建立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研制”获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黄河教授主持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彭淑牖教授主持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树教授主持的“中国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兰娟院士主持的“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姚克教授主持的“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树森院士主持的“肝移植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蔡秀军教授主持的“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胰脾外科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荷凤教授主持的“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谢幸教授主持的“宫颈癌发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建立与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金洁教授主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化疗新方案的创建和推广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建安教授主持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兰娟院士主持的“重症肝病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沈华浩教授主持的“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应用”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
中华医学科技奖
1、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10年,谢幸团队,《卵巢癌病变进展机制与阻遏策略研究及应用》
2010年,方向明团队,《烧、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与严重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2、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03年,李兰娟团队,《革兰阴性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研究》
2012年,沈华浩团队,《支气管哮喘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2012年,厉有名团队,《蛋白质组支撑技术及其在重大疾病等研究中的应用》(第三完成单位)
2013年,杜娟团队,《基于药物及疫苗开发的艾滋病病毒分子致病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3、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10年,陈忠团队,《癫痫的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2010年,俞云松团队,《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及其耐药性的防治策略》(第二完成单位)
2011年,吴育连团队,《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2011年,李红团队,《糖尿病血糖监测新技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第二完成单位)
2012年,陈忠团队,《癫痫,脑血管疾病的流调,差异表达cDNA文库及机制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4、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
2011年,徐翔团队,《中小学生正确用药科普知识教育与青少年药物滥用预防》
科研经费增长情况
科研经费增长情况
SCI论文发表情况
SCI论文发表情况
浙江大学医学院学术期刊
世界儿科杂志
《世界儿科杂志》(英文名: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是中国唯一一份同时被SCI及IM等著名国际检索机构收录的儿科期刊,于2007年被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列入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 来源期刊,2008年被MEDLINE/PubMed收录。2009年首发影响因子为0.365,2010年上升到0.945,2011年更跃居为1.216。三年间影响因子年均增幅近0.4,短期即完成跨越式发展,2011年,直追同类优秀期刊而跃居亚洲第一,2012年继续位列亚洲第一,在国际同类期刊中位居全球第75名。该刊的稿源数量每年都在大幅上升,从2005年的62篇上升到2012年的514篇,中国国外稿源占72.3%,期刊继续按国际惯例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年退稿率已超过87.3%。
《》是中华医学会主办,代表中国国内急诊医学水平的学术性期刊。原《急诊医学》杂志于1990年创刊,2001年第1期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主要报道中国急诊医学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设有专论、论著、临床研究、综述、讲座、经验交流、院前急救、继续医学教育、急诊护理、病例报告、学科建设等栏目。
《》是由国家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和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研究学术刊物,是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刊和全国医学教育核心期刊。该刊2004年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实用肿瘤杂志
《》杂志创办于1986年,由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肿瘤专业学术期刊。被各检索系统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I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第5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肿瘤学核心期刊。2012年《实用肿瘤杂志》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部主管的中文双月刊。1958年创刊。主要刊载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相关论文。是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IM/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收录,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创刊于2003年,由浙江大学主办,主要栏目:专家述评、论著、临床研究、教学探索、综述、经验交流、临床护理、病例报告,为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浙江大学主管,浙江大学医学院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联办,健康人生杂志社出版的综合性健康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医学领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动态等内容。[15]
浙江大学医学院医疗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拥有7家高水平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第一医院),核定床位2500张
注:包括庆春、城站和大学路三个院区;位列中国公立综合性医院社会贡献度排行榜第6位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第二医院),核定床位3200张
注:包括解放路院区和滨江院区;位列中国公立综合性医院社会贡献度排行榜第28位
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邵逸夫医院),核定床位2400张
注:包括庆春院区和下沙院区,是中国大陆首家通国际医院评审(JCI )的公立医院
4、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核定床位1120张
注:杭州市学士路1号;2013年度,妇产科声誉全国第4名
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核定床位1300张
注:包括滨江院区和湖滨院区;2013年度,小儿内科声誉全国第3名,小儿外科第10名
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浙江省口腔医院)
注:浙江省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牙科综合椅近百台,病床50张
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省义乌医院),核定床位920张
注:义乌市商城大道N1号,浙江大学首家异地建设的附属医院[16]
浙江大学医学院合作医院
浙江大学绍兴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金华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宁波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三级甲等[17]
浙江大学医学院托管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仑分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三门分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民族分院(景宁县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衢江分院(衢江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龙泉分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建德分院(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兰溪分院(兰溪市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余杭分院(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宁海分院(宁海县妇幼保健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衢州分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永康分院(永康市妇幼保健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武义分院(武义县口腔医院)[17]
浙江大学医学院文化传统
浙江大学医学院学院标识
部徽图案由求是鹰、盾牌、医学院建立年份和阿斯克勒庇俄斯蛇杖组合而成;蛇杖为医学传统象征,盾牌、求是鹰象征捍卫健康、保卫生命、对医学事业实事求是。
仁心仁术 求是求新[18]
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精神
仁爱 求是 创新 卓越
释义:体现了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校训,又突出了医学学科特色,表达了以大医博爱、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和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浙医”精神。  仁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属性。医学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满足人对康寿的需求,而评价医学的最终标准是能否为人们带来幸福。因此,“仁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属性。
求是,彰显了浙大人科学求索的精神内核。“求是”,作为一种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已内化到浙大人的思想、意志及品质之中。
创新,提供了浙医人前行进取的动力源泉。在探索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总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只有把“创新”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才能满足一流院校开展一流研究与培育一流学生的需求。
卓越,反映了浙医人的高标准追求理念。只有时刻努力,不断追求卓越,才能成为一流医学院校。[18]
浙江大学医学院学院领导
浙江大学医学院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名誉院长
常务副院长
党委书记、副院长
副院长(兼)
副院长(兼)
副院长(兼)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资料来源:[19]
浙江大学医学院历任领导
历任院长  届序姓名任期备注1韩清泉17.01校长2钱崇润2l.10校长盛在衍22.06代理校长3李 定25.01代理校长、1923年为校长吴 粹26.02代理校长4丁求真27.07校长5朱其辉32.12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校长6丁求真34.06校长7程 浩35.01校长朱文治35.02临时代校长8王 佶46.08校长9陈宗棠47.081947.6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任院长10蒋 鵾49.05院 长黄鸣驹51.10院务委员会主任、行院长职务11洪式闾55.04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院长12王仲侨58.09院长13郑 平63.09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14李兰炎68.11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张庆三77.07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刘亦夫78.07浙医大革委会主任15王耀亭79.03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16王季午84.01校长、1984.1为名誉校长17郑 树92.03校长18郑 树96.10校长19陈昭典98.09校长、至日“四校”合并20陈宜张03.11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21巴德年09.10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21段树民2009.10--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资料来源:[20]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sm战队百度百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