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仪只能扫第一张提示只能从下面的玻璃glass上扫描是怎么回事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提高分辨率,去网纹。
设置正确的模式
大家还关注
金士顿16gu盘发热是怎么回事 金士顿1...
金士顿16gu盘发热是怎么回事 金士顿1...扫描仪说明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扫描仪说明书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蜂鸟手机端
切换到宽屏
浏览(5967)│回复(10)
蜂鸟网用户等级和积分规则改版啦!
积分换礼活动已开启,您可以用积分兑换礼品,详情请点击:
关于在平板扫描仪上用防牛顿环玻璃扫描后反而会产生牛顿环一事详解并解决方法
既然被点名了,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探讨一些心得,也期待大家一同参与,共同&烟酒&!!!
关于用防牛顿环玻璃在平板扫描仪扫描后反而产生了牛顿环,可能大家尤其是初玩者(像我这样的)不甚理解,而原装的片夹又很垃圾,大家不得不各显神通,据我知道的,有自制胶皮镂空压片的,有自制透明亚克力压片的,有玩湿扫的等等,当然最省心,效果仅次于湿扫的就是用防牛顿环玻璃了,我不建议用湿扫,虽然效果可能是最好的,但每次清洗婴儿油时忒费劲,时间长了擦拭伤玻璃,万一液体渗进去了.......所以我没用过湿扫,见别人用过后有点怕怕。
以上各种方法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在扫描时让胶片达到最平整,具体说一下防牛顿环玻璃,其他的扫法就不说了,自己联想一下。
用了防牛顿环玻璃为什么反而会产生牛顿环,据制做者说,是由于防牛顿环玻璃的重量把胶片与扫描仪自身的玻璃压的太死,当出现大面积空白时如天空等,就会产生牛顿环,甭管你是否是按照药面向下,光面向上,防牛顿环玻璃的防面向下,光面向上这一原则都会产生牛顿环,柯达的E100VS是最容易产生,富士的RV0轻微些,但是也有,可能柯达的片基要厚于富士,所以产生的牛顿环也更严重(没认真比对过)。
如果把防牛顿环玻璃四角垫上比胶片稍厚的黑色消光布,那问题马上迎刃而解!!!
为什么要垫黑色消光布,首先要避免产生杂光(其实只要稍厚于胶片的深色布都可以,我用的是天桥上5块钱一个的黑色手机绒布套,剪裁下来做的),垫上四个角的目的就是不能让胶片与扫描仪玻璃贴死,这样就不会产生牛顿环了,正如王朗兄所担心和疑问的是,用防牛顿环玻璃就是为了让胶片更平,垫起来不就不平了吗?不对..........依然很平!!!要知道胶片的弧度是在两侧(黑边处)垫起来只会让黑边有轻微的不平,真正用到的底片面积还是很平的,同时也不会产生向下弯曲,大可放心!另外可能还有人担心,不紧贴扫描仪玻璃能扫的清晰吗?要知道,这时候胶片还是在一个平面上,只不过当把防牛顿环玻璃四角垫起来后,这时候胶片是紧贴着上面防牛顿环玻璃的,爱普生V750的工作原理是找到焦点后开始扫描,跟是不是贴扫描仪自身的玻璃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这是绝对的吗?我没有仪器测量过,但通过同一张底片不同扫法(垫与不垫)放大后没看出差别,如果看出差别了,首先可能的是你垫厚了。
既然已经写了这么多了不妨再多写点儿。首先我怀疑扫描仪上的玻璃可能就是一块普通的钢化玻璃,好点儿的,充其量是钢化光学玻璃,而不是防牛顿环玻璃,办公室用的扫描文件的扫描仪大多数人都用过,那个压的就很死,为什么没有产生牛顿环,首先文件是不透明的,而胶片是在透明的地方(大面积)才会产生。那现在市面上的防牛顿环玻璃在问题解决后是不是就完美了?据制做者说,他们用的并不是高档的光学玻璃,扫描后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偏色,跟原厂的比如说0ED专用的比不了。不过他们近期正在改进中,据说快了,是法国进口的光学玻璃。
不多说了,都有点像广告了,原本是在王朗兄那里答复的,后来发现罗嗦了这么多“蚊子”不妨大家一起来专门探讨,同时也让还在困扰中的影友们方便搜索..............................!!!
本帖赠分共1人加分,共加5分
已有1人赠分
引用闪电蜗牛发表于1楼的内容
作者: 闪电蜗牛既然被点名了,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探讨一些心得,也期待大家一同参与,共同&烟酒&!!!
关于用防牛顿环玻璃在平板扫描仪扫描后反而产生了牛顿环,可能大家尤其是初玩者(像我这样的...
学习了,真是好帖!
引用秋水梵心发表于2楼的内容
正在学习中
引用眉毛凤凰发表于3楼的内容
寻找铁鞋******
作者: 闪电蜗牛既然被点名了,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探讨一些心得,也期待大家一同参与,共同&烟酒&!!!
没办法的办法,多谢闪电蜗牛兄的分享!
牛顿环又称“牛顿圈”。在光学上,牛顿环是一个薄膜干涉现象。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详见百度“牛顿环”:
单色光透过“不平整”的两块透明光滑平面部位接触以后就会产生牛顿环,这时候两块平面不是面接触,而是个别光滑部位的接触,接触部位周围有空气气隙。如果两块透明光滑平面非常平整,并紧贴一起形成面接触没有气隙则不会产生牛顿环。
可见牛顿环的产生只与透明平面贴合部位是否平整有关,而与平面厚度无关。所以柯达重些富士轻些并非柯达片基厚,而可能是富士的药膜厚,避免了平面的个别光滑部位接触。
垫了消光布实际是把防牛顿环玻璃架起来使胶片药膜面不要紧贴稿台玻璃(稿台玻璃也是不平整的)来避免牛顿环。这样的清晰效果虽然比放在片夹上好,但应该不如贴在稿台玻璃上,起码在佳能9000F这种单平台透扫上差别比较大,双平台的可能差别小些。当然,究竟能差多少就难说了。因为片子冲洗出来如果药膜较厚又没有大片的过薄处(即负片暗部太过,正片高光太过),可不用架起。如果片子药膜太薄(负片欠曝正片过曝),可以考虑架起。但这只是治标的办法。
治本的办法还是买稿台玻璃非常平整的扫描仪(这个不太好办)和高档平整度非常好的防牛顿环玻璃。我的玻璃是在美国买的,不管片子多薄都很少出现牛顿环(偶尔也有)。下面这张的右下部大面积漏光造成基本打透片基,还是没有牛顿环。(佳能9000F扫)
引用曼哈顿老农发表于4楼的内容
几个问题:1 玻璃稿台 我觉得肯定不是防牛顿环玻璃 无论V700还是V750 ,都是有专用的底扫镜头,配合片夹使用的
不和玻璃接触, 所以官方认为你 不用考虑牛顿环的问题所以肯定会节省成本
引用irf540发表于5楼的内容
其次 V750没有对焦吧, 要不然怎么会提供可调高度片夹啊,
我测试过, 高分辨率镜头的焦点在玻璃稿台正上方的约3.3毫米处
引用irf540发表于6楼的内容
作者: 闪电蜗牛既然被点名了,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探讨一些心得,也期待大家一同参与,共同&烟酒&!!!
关于用防牛顿环玻璃在平板扫描仪扫描后反而产生了牛顿环,可能大家尤其是初玩者(像我这样的...
感谢楼主的分享,对初学者有大益处!
引用半老王郎发表于7楼的内容
又懒又笨,却很快乐的人!
引用黑减白加发表于8楼的内容
多谢大家共同参与,很多影友回帖说“学习”,这让俺倍儿感压力,不得不补充再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一些绝对的话都是相对的,比如说“压死”,可不是绝对的“压死”不留一点儿缝隙,而是相对于原厂片夹或自制片夹来说的,如果想做到绝对“压死”不留缝隙,那就要像电分一样涂婴儿油了。
另外以上理论基本来自于防牛顿环玻璃的制造者,只是俺理解后换成了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告诉大家的,俺的宗旨是一切为摄影服务,出片才是王道,器材及附件都是浮云,只有当出现问题后,能有较好的解决方法就可以了,求本追源太累。
老农兄补充的很好,问题的根源让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540兄提到的V750是否是自动对焦,说实话,说明书打买来就没翻动过,都是听说的,据说V750的扫描方式有2种,那具体两项选择是不是一个定焦,一个变焦不得而知,没深究过,俺就是傻用,好用就好。
感谢王郎兄提出问题让大家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是唯一的真理。
各位影友继续“烟酒”.............
引用闪电蜗牛发表于9楼的内容
作者: 闪电蜗牛多谢大家共同参与,很多影友回帖说“学习”,这让俺倍儿感压力,不得不补充再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一些绝对的话都是相对的,比如说“压死”,可不是绝对的“压死”不留一点儿缝隙,而是相对于原厂片夹或自制片夹来说...
说两种扫描方式 其实是两个镜头 ,一个是可以覆盖整个稿台, 焦点也放在玻璃稿台上面1毫米以内,
还有一个 你选择底片,就会切换到高精度的镜头 其实 就是焦距更长的一个镜头, 那个镜头要配合片夹使用 ,片夹夹上胶片后,会把胶片垫高3毫米左右,
所以那个镜头的焦点也是稿台玻璃上方3mm左右 ,每台机器都会有一点误差
所以 才会提供高度三档可调的片夹
仔细看你的片夹,
背面有几个垫脚
垫脚是活动的 上面画着有箭头,
然后片夹装垫脚插槽的前后有一个圈和另外一个符号,
箭头朝圈安装
就是默认高度,
箭头朝下安装 由于垫脚的奇异结构,就会再垫高0.5毫米左右,
全拆下垫脚, 就是降低0.5毫米;
引用irf540发表于10楼的内容
关于在平板扫描仪上用防牛顿环玻璃扫描后反而会产生牛顿环一事详解并解决方法
您可以发表新主题
您可以回复主题
您可以上传附件
您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论坛启用HTML代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扫描仪玻璃板清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