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目录真的来了,3年后仿制药会比现在更安全吗

“一致性评价”或重创医药上市公司 仿制药品种预计消亡80%
来源:财经网
  医药行业今年下半年以来巨震不断。  就在上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其中提出,部分仿制药需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未通过者将被注销药品的批准文号。  作为全球第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二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目前我国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95%以上均为仿制药,有资深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一致性评价或会直接导致药品文号消亡至现有数量的10%-20%,而首当其冲的将会是在年期间大量申报品种的医药企业,中国近5000家制药企业中的约3000家化药仿制药企业将直面严峻的行业整合拐点。  多数药企的致命打击  投资界接连呼吁,上月出台的《意见》对于仿制药企来所是重磅利好:根据最新透露的方案,对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人社部正会同国家卫计委制定与原研药相同的支付标准,按照同一额度来报销,而不是按照现行的根据同一比例来报销,这意味着患者在选择药物时会更多地倾向于更便宜的仿制药物,行业将迎来利好。  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未来&的利好兑现之前,国内大多数的仿制药企将不得不面对大量文号被淘汰的现实,比起前者,这一损失会更大。  此次公布的《意见》指出:对日前批准的基药类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对2007年以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品和2007年以后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品,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在3年内仍未通过评价的,将被注销药品批准文号。在2018年年底前目标将完成所有基药产品的一致性评价,未通过者将被注销药品的批准文号。  &申报一致性评价,长期对行业一定是利好,但是短期内企业都会很痛苦。因为一致性评价要求企业在申报时所有的流程都要走一遍,每个药品等于重新申请一次文号,我们内部估算申报至少要花一到两年时间,而资金耗费每个品种需要至少300万。&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田舟山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  正大天晴是在年间大批获得药品批准文号的企业之一,事实上,那段时间也正是国内不少制药企业从&弱&转&强&的关键时期,文号的多少直接与企业的实力挂钩。  不难发现的是,2007年也正是此次《意见》进行一致性评价筛选药物的时间节点。  &2007年食药监系统大地震,原因涉及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那个年代药品拿个批文就和生个孩子一样简单,甚至有企业一年拿到的批文品种就达到了100多个,要真按照标准来,可能连打图谱的时间都不够。所以,那段时间我们国家批准的药品良莠不齐,影响直到现在。这也是这次食药监要进行药物质量整肃的根本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  每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申请花费的时间需要一到两年,资金300万起步,这意味着什么?以目前国内的医药龙头企业国药集团和上药集团来说,二者均现有药品批准文号1500个以上,倘若这些品种全部走一遍一致性评价的申请,需要的资金耗费就高达45亿之多,更何况上千个医药品种要想在短短三年内全部申请完,从人力、物力的角度都似乎是个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  如果不走一致性评价呢?  这个选择对企业的打击可能是更加是致命的,因为根据公开的相关激励措施,同一品种达到三家以上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在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评价的品种,药品的最主要销售渠道被直接砍断。  业内的不同声音  &对于恒瑞制药、华海、海正这样的巨头企业来说,上千的文号它们不可能每一个产品都去申请,总会有顾不过来的时候,一致性评价对于提高他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成本。在这个时候有的小企业反而会选择冲一冲,可能可以抢到一些市场份额。&以上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对于目前国内运营情况较好的制药企业来说, &二八法则&是近年来维持企业技术和资本实力的秘诀:20%的药物为创新药,80%的药物为仿制药,这样既保证企业利润,也能让企业保持创新,增加竞争力。如今,80%的仿制药势必会面临筛选,因为短短两年时间要想完成上千文号的一致性评价几乎天方夜谭。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业内公认此次一致性评价的通过率相比较此前的药品审批核查通过率会大大下降,这在无形之间对进行一致性评价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提高了门槛。  &以全球另一个仿制药大国印度来做参考,他们的仿制药进行的是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一般通过率也只有60%,更何况在我国很多相同的品种批文有的高达几十上百个,如果现在只认可一致性评价通过的前三个品种,后面的产品就不会进行申请,从这个角度考虑,未来仿制药的文号可能会下降至如今水平的10%-20%。&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一致性评价落地后一定会显著提升药品质量,此次改革应用的是经济手段调整而不是行政手段,比如前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后面的药品就不能进医保采购,公司会更主动地来对接这样的政策调整。整体来说,注重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以及注重外延式并购发展的公司将会从这一政策中受益,比如。&医药投资人士高特佳投资集团合伙人王海蛟对记者表示。  王海蛟的看法代表了身处这次改革中的另一部分人:一致性评价的高要求会直接淘汰行业内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毕竟不会有人拿着不合格的产品花费大量的经费和精力去申请,行业洗牌必定加剧。另一方面,大企业还可以选择并购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中小药企用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强者更强&。  业界呼吁政策&温柔&推行  &现在有说法会分阶段来做,目前已经做完了第一批68个产品的一致性评价,后面可能会继续推进第二批、第三批,可能会根据药品的使用量和竞争厂家数量公布后面几批的国家目录。&以上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整个一致性评价的方案还比较紊乱,并没有同意的一盘棋。&  对所有药物进行一致性评价并非想象中容易,其中关键在于如何解读&一致&二字。按照现行规范,所谓的&一致&是指仿制药和原研药具有相同的质量和疗效;但质量和疗效是否一致,又该如何判定?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业内已经争论已久。  另一个问题在于其对参照对象的规定。事实上,目前很多上市比较久的仿制药,已经找不到确切的原研药作为参照对象,有些时候,药品评审员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判定,企业报送来做一致性评价的参比制剂是否合适。  &在缺衣少药的年代,像国药、上药这样的企业其实有过很多的历史贡献,很多可能成本40多块的药,现在都是几块钱在卖,如果进行一致性评价,就极有可能导致这类药物的市场断货。&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对于企业来说,其实一致性评价真的大范围推进后,我们也有一些期待,对于那些过了专利保护期的产品,如果通过一致性评价了,仿制药招标的价格现在是原研药的半价,未来是否可以和原研药物一样?&田舟山对记者表示。  作者:王悦 关键字 一致性来源一财网)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现状调查及对策_余珊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现状调查及对策_余珊珊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健康界APP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白热化
临床试验机构成香饽饽
来源:证券时报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稀缺的临床研究机构资源,评价试验的高额费用,这些都宛如孙悟空的紧箍咒让仿制药药企们喘不过气来。
去年8月,质量和疗效(简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时隔4年后,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但期初各界对此不以为然。不过,随后各种政策“补丁”及系列配套政策在今年的陆续落地,外界态度开始改变。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具有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等特点。热衷“喝酒吃药”的A股投资人,如果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还重视不足,结局可能会很悲剧。前所未有的力推政策,使得仿制药企业如坐针毡。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公布的时间表,政策划定的289个仿制药品种,需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涉及到1800多家药企,几乎涵盖了A股所有仿制药企业。业界预计,未来3年内,制药行业进入“收入承压+成本上升”的阵痛期。围绕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相关事项,近期,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对部分药企了解及实地探访,直面感受各方最新动态。也试图透过他们的所思所想,寻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受益者。密集政策改变药企预期7月的浙江骄阳似火,再加上“G20”的逼近,浙江很多企业已开启“议假模式”。但这些,对于这里的仿制药企业而言是可望而不可求的。陆续出台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使得仿制药企业如坐针毡。“A股市场的IPO大塞车,将会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过程中上演。药企就是排队待审的拟上市公司,临床试验服务机构就像保荐人,而且一致性评价还有时间大限,所以仿制药企业将进入到一场激烈的淘汰赛。”对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华东医药董秘陈波如此描述。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文中明确指出“加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与参比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随后两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又发布《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等文件。而在期初,上述出台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恐怕没有多少药企引起重视。时间回到4年前,2012年1月,国务院在《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曾提出,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分期分批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但因为各种原因,推进进度缓慢,到2014年底,一致性评价工作基本陷入停滞状态。如此种种,对于此轮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实施,很多药企和业界人士在期初都不太在意。不过,高层对仿制药一致性的重视程度,却在药业的观望和等待中不断加大。2016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甚至开辟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栏,其中今年3月以来出台的相关文件多达16份。据此,不难看出监管层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重视度。为何要力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公开表态是,仿制药质量提高了,临床上实现与原研药品相互替代,改变现在原研药在有的大医院药品销售中占比达到80%的局面,有利于降低药品总费用支出,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国产仿制药的竞争力。“今年以来,感觉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文件出台。从政策出台的高规格、密集度,可以看出监管层推进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速度和决心。”面对接踵而至的政策,一家上市药企负责人向记者感慨。密集出台的政策使得许多药企从此前观望状态,进入积极行动阶段。以京新药业为例,该公司已经成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研究中心和专职的QA部门,由公司副总经理亲自挂帅,对重点品种优先评价。公司将整个工作分解为参比制剂备案和采购、药学研究、稳定性试验、BE备案及研究、申报资料整理与上报等阶段,预估时间为16—24个月。按照这个时间进度科学决策,制定了重点品种详细的开发计划,建立研发、生产、市场部联动机制,重点推进,从而确保在2018年大限前完成。预赛批量药企自动弃战7月中旬,国家药监总局在杭州举办了第一期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培训班。根据国家药监总局的计划,江苏、山东、广东、四川、河北和黑龙江等7个制药大省,也将在8月上旬举办完成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培训。多个制药大省的系列培训工作,被业界视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即将全面铺开的信号。但是,从政策力推走向落地实施,到底有多少药企能顺利闯关,恐怕没有多少企业有底。据悉,我国虽然是一个仿制药大国,但却不是仿制药强国,低水平仿制扎堆现象严重,很多药品的批文数量达几十个、甚至过百,药企之间恶性竞争。同时,大量获批上市的仿制药,从没进行过与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价,普遍存在质量差、疗效弱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为此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增添了不确定性。可以佐证的是,2008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曾组织过一次摸底抽查,选择部分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进行体外溶出试验比较,发现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体外溶出行为差异悬殊,无一能达到合格标准。“药品结构决定了其化合物疗效,好比拿同样的配方做菜,我们做的菜与大厨师做的比较,口味还是会有不同。目前,很多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比较,价格往往贵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即便这样,在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相对集中的治疗领域,患者也倾向于用进口药。这些都说明,国产仿制药的工艺仍存在差距。”对于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差别,一家上市药企董秘这样概述。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差距,或许预示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不乐观。据了解,此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原则主要包括:首先,与原研药品具有一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药学相等;另外,生物毒性等效。一位地方疾控中心负责人认为,最开始,一致性评价是从临床评价开始的,即:质量、疗效相同的情况下,药企自查自纠,如有申报材料造假,未来三年不允许任何新药申报,这对药企的影响较大。当时,恒瑞医药、双鹭药业、天士力等国家知名药企,纷纷撤回了自己的重磅品种。上述的药企自查自纠,是指2015年7月国家药监局开展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自此,我国医药行业掀起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在研药品撤回浪潮,涉及到上市药企约30家。以恒瑞医药为例,该公司撤回的品种多达13个。根据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截至3月1日,1622个文号中的1171个药品注册申请已经撤回,占自查总数的72.2%。另外,24个药品注册申请CFDA不予批准,再加上4月29日公布的6个不予批准申请,30个药品合计占自查总数的1.85%。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的新药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被部分业界人士视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预赛。上述疾控中心负责人称,知名药企纷纷撤回,这说明在临床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来源于一期、二期数据整理不够规范,或者确实做不出很好的实验效果,是不得已而为之情况下的撤回。“三三原则”考验药企抉择智慧四年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开始推动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分两批选择了75个试点品种进行一致性评价。然而,最终通过评价的品种屈指可数。对一致性评价该采取的方法存在较大争议,使得这项工作到2014年处于实际停滞状态。试点工作的前车之签,使得业界对仿药企业普遍不乐观。而且,从国家药监总局的政策要求来看,此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一次规定时限的高难度项目。首先是时间紧,要求日前批准的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需在2018年底之前完成。其次是任务重,仅前述有明确政策时限的就有近300个品种,涉及到1883家企业,批文数约1.8万个。而且,此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还指出,首家品种完成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三年完成一致性评价,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政府采购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上述规则,行业内俗称“三三原则”。“按照目前的政策和中介服务能力,至少三分之二的上市仿制药品种会被淘汰出局,这个毫无疑问。”上述一家上市药企负责人称。同时,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指出,国内制药企业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在参比制剂和药学评价上普遍需要从零开始,再考虑到临床资源不足,产能瓶颈明显,预计整个一致性评价工作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相关机构统计显示,入选首批一致性评价品种批文最多的上市药企包括上海医药、华润双鹤和白云山,批准文号数量分别为505个、211个和200个,药品品种分别为164个、99个和99个。此轮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药企所需费用,主要涉及参比制剂和临床试验两部分。前者用于购买原研药品或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后者就是向中介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由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预期升温,相关方面“坐地起价”,其中涉及后者的费用,已经从原来的50-60万,飙升至目前的500-600万元。对于很多药企而言,数百万的一致性评价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华东医药董秘陈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很多药品的销售一年的收入也就几百万,用10年的利润去赌一个充满未知的一致性评估,应该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致性评价的实施,正在促使仿制药大户做出取舍。上海医药副总裁刘彦君表示,公司仿制药品种超过150个,这一轮评价中,恐放弃一半。“大部分药厂肯定捡赚钱少、利润薄的先扔,可能会涵盖一些‘廉价救命药’,例如出厂价只有8元钱的治疗新生儿癫痫的ACTH(注射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我国很多药企来说,能做出首仿药、二仿药已是幸事。更多药企是在原研药的基础上做反复的模仿。譬如常见的阿司匹林、维生素等大众化基药,仿制药比比皆是。根据相关机构统计,在此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诺氟沙星胶囊涉及的批准文号为849个,涉及企业数量为750家。“按照政策要求的3+3原则,同一基药仿制药太多,关联企业在评估经济利益这笔账的同时,还需要看同行的脸色。所以,药企现在的行动都是自己在准备,大家都在等药监局的申报预披露。据说这项工作有望下月正式启动,届时,根据申报的预披露名单,药企的工作将会更有针对性”。一家上市药企负责人称。大浪淘沙谁是仿制药行业赢家一致性评价对于很多仿制药企而言是一场输不起的卡位战。利益的驱使,使得彼此的天平正在发生改变。在采访中,多位业界人士向记者提及现有政策可能会做出修正,包括“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政府采购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认定”。“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数量限定,可能会从3家修改为3批。另外,临床试验基地,可能会从目前原来限定范围内的三甲医院有条件的向二甲医院放开”。一位上市药企负责人对记者称。政策修改往往是利益博弈的结果。预期中的政策修改是否会落地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从各方的诉求中挖掘受益者。一致性评价的常用方法是体外溶出和体内生物利用度试验(BE),此次一致性评价涉及到品种数量巨大,这使临床试验基地成为了产业链的稀缺资源。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目前,有资质从事BE研究的临床试验机构,数量仅为100多家。若按现有的BE试验基地,每家1年接5个项目来计算,一年也就能做500个项目,远低于潜在的BE项目的数量。目前,药企的BE试验,往往会委托给一家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RO),服务费由CRO公司与临床试验基地按比例分成。临床试验基地的稀缺,使得BE试验的成本不断攀升。记者从仿制药企及CRO公司方面获悉,“原来,做一个BE试验的费用大概50-60万元,现在价格已经涨至500-600万元。而且价格依旧看涨。”在国内资本市场,拥有CRO公司的上市企业约5家,其中泰格医药是行业代表。BE试验费用跳涨,上述公司自然是受益者。然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家受访CRO企业却依然满是“怨言”。上述CRO公司负责人称,“目前,做一个BE试验大概需要3-4个月,而拥有临床试验资质的医院,一张病床的收入约500元/天。比较而言,医院方面觉得不划算。与此同时,国家药监总局去年的严格核查临床试验数据事件,使得医院方面的风险增大。因此,有临床试验资质的医院,承接BE试验研究的积极性下降。”记者获悉,由于临床试验机构在链条中属于稀缺资源,其在此次一致性评价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议价权利更高。CRO公司开展BE实验实际获得的收益,大部分会进入到临床试验机构。加上可以预见BE试验的洪峰,部分CRO公司联合仿制药企等方面,频频向监管部门上书请愿,希望监管部门后续对临床试验基地采取放开的政策。实际上,影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企业,除了CRO公司,还包括地位日渐提升的辅料企业。随着一致性评价推进,以山河药辅为代表的辅料企业,在药企心中的地位在提升。态度的转变,取决于辅料能影响到药物的溶解和吸收,进而影响到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估。当然,在仿制药行业的淘汰赛中,涉及药品较少,或拥有“绿色牌照”的药企,也是这场“浩劫”的受益者。前者代表包括华东医药,该公司涉及药品约5-6个品种;后者代表包括华海药业。以华海药业为例,该公司是我国医药重镇——浙江台州的一家制剂企业,2004年启动国际化战略,在美国申报ANDA文号。按照2015年数据,该公司约7成收入来自海外,其中主要是美国市场。目前,该公司已经拥有21个ANDA文号,去年新获批的有6个,其中不乏缬沙坦等重磅品种。拥有21个ANDA文号对华海药业意味着什么?按照目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在中国境内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上市并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药品,经国家药监总局资料审核,及生产现场进行检查后,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换而言之,手握21张金字招牌的华海药业,可以采取“出口转内销”的发展战略抢占市场。华海药业董秘祝永华称,目前,我国的药品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对市场和渠道较为重视,但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而对于药企和客户而言,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才是生命线。一致性评价政策的实施,势必会掀起仿制药企业的洗牌和整合;同时,华东医药陈波称,一致性评价政策对相关药企的新药报批,药品研发及战略规划,都会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原文标题:一致性评价时短量大 仿制药企业进入淘汰赛)
付费查看全文(0元)
登录查看全文
付费查看全文(0元)
登录查看全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相关附件下载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扫描二维码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一致性评价开启&仿制药强国&之路
一致性评价开启&仿制药强国&之路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题研究
中国仿制药工业&大而不强&,一致性评价姗姗来迟
过去十年中国仿制药市场发展迅速,规模近5000亿元,仿制药在处方量中占比达95%。然而大量国产仿制药粗制劣造、安全无效,行业毛利率不到10%,远低于国际平均50%的水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终于落地,意义重大。
他山之石:美国重BE,日本重溶出
FDA对仿制药的申报以生物等效性为基础,对每个药品制定其BE技术指南。符合条件的BCS I类药物可豁免BE。严格的cGMP监管保证了药品上市后多批次重复生产的质量稳定性。日本98年开展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采用严格条件下的多条溶出曲线与原研药比较的方法控制仿制药质量,并且用此曲线对上市后药品质量抽查、复核,成效显著。
中国版一致性评价即将全面推行
12年CFDA启动一致性评价,后因评价方法争执不下而搁浅。15年中国药监进入新时代,一致性评价全面启动,采用&欧美派&BE作为金标准,并设定生死时限(分别18年底前和首家通过后3年内),行业格局将迎来巨变。随着评价细则逐渐落地,药企已经在行动。
投资建议:利好CRO和制剂行业龙头,药用辅料产业升级加快
I、CRO行业受益于一致性评价,需求激增。我们预测一致性评价对应的理论上限市场规模达1500亿元,CRO企业可承接临床前药学评价和BE试验中的数据检测分析业务,业务需求将大大增加。但临床试验核查仍然警钟长鸣,药企和医院更愿意选择品牌强、管理规范、质量过硬的CRO龙头企业合作。重点推荐泰格医药(行业龙头,上下游资源丰富的平台型企业);
II、高品质仿制药生产企业迎来发展良机,&出口转内销&模式大有可为。仿制药的核心在处方工艺,大量制剂能力差的中小药企将被淘汰。而单个品种供应厂家减少后,通过评价的产品可能提价。制剂能力出色的企业有望量价齐升。国内药企通过制剂出口,然后转内销,以质量换市场,未来前景广阔。重点推荐华海药业(制剂出口的龙头企业有望在国内市场大显身手);
III、药用辅料标准随一致性评价水涨船高,产业升级加快。对仿制药质量要求的提高必然会传导至上游的药用辅料行业。近些年安全事件频发,中国对药用辅料的监管逐渐加强。行业380亿元市场规模、400家生产企业的杂乱格局将会改变,产业升级加快。重点推荐尔康制药(市场唯一独享淀粉胶囊广阔空间、低成本优势带来强盈利能力);建议关注山河药辅。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执行不达预期;临床试验机构不足,制约BE试验。
关键结论与投资建议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三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制药行业本身、CRO和药用辅料。
制药行业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大量低端仿制的药品和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处方工艺设计能力强的企业市场占比有望不断提高,重点推荐华海药业;
CRO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业务需求大增,推荐泰格医药;
药用辅料是仿制药制剂的关键组成,质量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产业升级加快,重点推荐尔康制药,建议关注山河药辅。
核心假设或逻辑
一致性评价工作继续推进,指导细则逐步公布,现阶段的关键困难如参比制剂的购买、BE的供需失衡等能得到合理解决;
CRO行业受临床试验核查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管理规范的企业业务逐渐恢复,承接一致性评价业务订单,业务量明显上升;
多家仿制药企业就相同的重要品种展开激烈角逐,最终质量优异的产品过关,低水平仿制的则不会通过评价,被撤销文号;
药用辅料行业监管持续升级,分类管理方案能尽快落地。
与市场预期不同之处
市场认为仿制药属低端制造业,即使未来市场集中度提高,对企业也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认为仿制药属于有核心技术壁垒(处方工艺)的高端制造业,它面向的市场更为广阔,仿制药企业也能成长为巨头,迎来春天。此次一致性评价便是良好契机。
市场认为一致性评价工作对CRO企业利好有限。我们经过测算,此次评价对应的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这其中CRO行业承接了相当大的部分,包括药学评价和BE试验的数据检测服务。而在临床试验机构稀缺的条件下,资源丰富的CRO市场价值更加明显,将成为企业顺利开展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重要支持力量。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企业核心品种在早期通过一致性评价。
行业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增加,业绩大增。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一致性评价政策落地及执行不达预期;
评价工作实际开展遇阻(如原研药的购买困难、临床试验机构数量不足,制约BE试验的开展),进展缓慢;
仿制药企业处方工艺能力较弱,难以在规定时间达到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
评价结果不达预期;
政策变动风险。
中国仿制药市场发展迅速,但质量水平低下
全球用药市场仿制药占比不断升高。近年来全球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医保支付压力不断增加的问题,对于质优价廉的仿制药需求增长明显。而全球重磅创新药专利悬崖期的到来则为大量仿制药的上市提供了契机。据IMS统计,全球仿制药市场规模在总体药品市场占比不断提高,2014年达到23%,未来这一占比有望继续增加。
中国仿制药市场发展迅速,总规模达5000亿左右。自2001年公布第一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后,中国的仿制药市场历经十几年,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总体仿制药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左右,占总药品消费市场的约40%。从国内药品消费量方面看,仿制药占比超过95%。仿制药品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临床上的用药需求,而较之于原研药,低廉的价格也减轻了患者和国家财政的负但。另一方面,由于对仿制药的监管不够严格,而巨大利益和相对低的研发成本吸引药企大量涌入,特别是在2002年-2006上半年,国内仿制药批件数量呈井喷之势,最疯狂的时期甚至2005年当年就有超过10000种药品获批上市,这一时期上市的药品仍然是目前中国药品市场的主力。2007年以后CDE每年获批上市的药品数量急剧下降,近几年每年只有几百个品种获批,而这其中仍然以化药仿制药为主。
国产仿制药质量低劣,行业平均毛利率只有5%-10%。如此以来,中国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仿制药大国,但远不是仿制药强国,低水平仿制扎堆现象严重,很多药品的批文数量达几十个、甚至过百,药企之间恶性竞争。同时,大量获批上市的仿制药从没进行过与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价,普遍存在质量差、疗效弱的问题。CFDA曾于2008年组织过一次摸底抽查,选择部分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进行体外溶出试验比较,发现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体外溶出行为差异悬殊,无一能达到合格标准。低水平仿制和恶性低价竞争使得中国仿制药普遍盈利能力较差,行业平均毛利率只有5%-10%,远低于国际上仿制药平均40%-60%的毛利率。因此中国仿制药工业大而不强,仿制药的质量水平急需提高。2012年CFDA最早提出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规划,到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文及近日CFDA发布实施细则,中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终于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体外溶出和体内BE试验是一致性评价的常用方法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做到与原研药质量一致(体外一致)和疗效一致(体内)。质量一致包括稳定性、杂质、晶型、辅料及溶出行为等一致,最常用的是测试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体外多个有区分力的不同介质中的溶出行为来考察是否一致。疗效一致则通常是采用生物等效性试验(BE),确认仿制药和原研药具有相同的生物等效性。
体外溶出是前置的评价方式,某些情况下即使体外溶出一致了,原料药中的杂质、辅料、晶型等方面的差别也可能会影响体内的生物等效性。因此在美国或日本,申报仿制药时必须提交生物等效性试验证明资料。药品上市后在多次大批量生产过程中,不同批次产品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导致生物学方面逐渐不等效。因此在上市后的质量再评价工作中,日本采用抽查、比对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的方法进行药品质量复核。
体外溶出方法:首先剖析出原研药在有区分力的不同介质中的溶出曲线(至少4条,并且要包含低pH值条件、转速也不能太高),然后调整现有的处方工艺使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溶出曲线一致,再进行逐级放大到一定规模并能保证溶出曲线一致。通常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溶出F2相似因子要大于50,认为两者相似。
生物等效性(BE)试验: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反映其吸收速率和程度的主要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生物等效性研究是在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利用度(BA,制剂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的速率和程度)比较基础上建立的等效性。药代动力学是常用的方法BE研究方法。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的生物样本(如全血、血浆和血清或尿液)中药物浓度,获得药物浓度--时间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curve)来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吸收到体循环中的动态过程。并经过适当的数据分析处理,得出与吸收程度和速率有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等,通过统计学比较以上参数,评价拟上市药品和被仿制品是否为等效制剂。
在美国做BE试验的失败率约40~50%,而日本在仿制药申报的药学评价阶段要求先做到体外多条溶出曲线与原研药一致,而体外一致和体内一致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后续再开展BE试验时,通过率大大提高(通常认为在95%以上)。因此在开展体外溶出试验时,若F2相似因子做到70以上,会大大提高BE成功的几率。
I、美国的仿制药监管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反应停&事件爆发,随后美国通过《Kefauver-Harris药品修正案》第一次规定NDA必须包含对于药物有效性的&实质性证据&,在此之前并未对药品本身的有效性进行强制要求。随后在1966年FDA实施药效评价项目(Drug Efficacy Study Implementation),用三年完成了24年()内批准的3443个药品有效性评价。最终结果确证2225个品种有效(64.62%)、1051个品种无效(30.53%)、167个品种无结果(4.85%)。
而在1984年通过的《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案》(Waxman-Hatch法案)则确立了美国现代仿制药研发、审评的新模式。此前,仿制药的审批程序与原研药没有区别,被要求进行同原研药生产商一样的安全和有效性试验。Waxman-Hatch法案则极大地简化了仿制药的审批程序,仿制药申请人仅需向FDA提供数据证明该仿制药在药学上与参照药等同,并提供数据,证明仿制药同参照药品之间的生物等效性,即所谓简略新药申请(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ANDA)。Waxman-Hatch法案是现代仿制药工业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此后仿制药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基于Waxman-Hatch法案,FDA对仿制药的监管要求是以与原研药治疗等效为目标,治疗等效=药学等效+生物等效。在药学等效的基础上,处方开发必须基于BE试验。FDA为此建立橙皮书《Orange Book: Approved Drug Products with Therapeutic Equivalence Evaluations》,收录已批准上市的新药和仿制药的信息,其中会指定参照药RLD,并指明其拥有者和规格。
在药学等效方面,FDA关注杂质、处方工艺、批量放大、控制策略等,建立起审评标准和技术指南。2004年1月起,FDA推出了&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数据库&,详细罗列了各制剂溶出度试验各参数以及取样时间点,并规定采用F2因子对溶出曲线的一致性进行评估(F2因子需大于50)。
在生物等效方面,FDA针对每个药品,科学地制定其独有的BE试验技术指南,企业和CRO按照统一的BE指南开展研发和BE试验。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通常在24-36岁的健康志愿身上采用单剂量两次用药,双组交叉设计进行。试验组试验结果的几何平均值在参照药品值的80%~125%生物等效性区间里,则可判定两者生物学等效。迄今为止美国已陆续出台1350个仿制药的BE试验技术指南。同时,FDA接受任何国家CRO(需符合GCP规定)的BE试验结果,这些CRO需要接受FDA和委托方的审计(定期和有因审计),因此它们BE试验结果绝大多数是真实和规范的。这也是美国上市的仿制药基本都能做到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因。
BE试验的豁免
2000年8月FDA发布了免除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行业指导原则,2003年制定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为仿制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根据药物的水溶性(最高剂量能够溶解于& 250 毫升,pH在1.0~7.5范围的溶液中,称为&高溶解性&)和通透性(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吸收超过90%以上,称为&高通透性&),BCS将药物分为4类。其中第I类药物(高溶解性、高通透性)在满足下列条件时可以申请豁免BE试验。包括:①此药物必须在胃肠道内稳定;②添加的辅料对药物活性成分的吸收无影响;③此药不属于治疗窗狭窄类药物(如胰岛素、抗凝血药、抗精神病类药物);④此药不属于经由口腔壁吸收类药物。满足以上条件的BCS I类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程度与吸收速率和程度已经不是药物进入体内的限速步骤,体外溶出一致等同于体内生物等效。而BCS IV类(低溶解性、低通透性)不仅要做体外溶出,还要做体内BE。II类和III类则可以做体外溶出,也可能做体内BE,视具体药物而定。
目前全球上市的口服固体制剂以BCS I、II及III类为主,但全球在研药品中多为II类和IV类,因此未来仿制药的方向也更多是针对这两类药物,这对制剂工艺的要求要高于I类制剂,制剂工艺水平高的企业未来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
总体而言,在仿制药的监管方面,中国与美国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实际上目前CFDA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正是效仿FDA的监管方法,因此此番对仿制药一致性的评价几经周折最终确定以BE试验作为最终衡量标准。
II、日本的仿制药监管
日本1998年起采用&体外多条溶出曲线法&进行药品品质再评价。日本自1993年起跟随美国开始讨论仿制药再评价,并于1998正式推出&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但并未直接套用美国的制度,而是根据国情基于动态、持续监管的原则,通过全面、细致、严格的体外溶出度试验来对药品的内在品质进行评估。即通过&在严格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下,在各种介质中均具有较高的、一定的溶出曲线&,来提高体内外相关性,并倒逼药品生产企业加强对制剂工艺的研究与改进。最终经过长期的设计和变更完善最终形成一套科学、严谨、有效的药品质量管控体系,以保证口服固体制剂对于不同患者均能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而日本这种多条溶出曲线的质控方法在标准上远高于中国及美国对溶出度的要求,中国和美国药典在溶出方面只是要求一种介质、一个时点、一个溶限。(即便如此,中国药典要求的标准仍低于美国)
日本对仿制药的质量评价,要求必须达到以下三项要求:
生产规模不少于10万单位、个别昂贵品种可适当降低生产规模。
在至少四种pH值溶出介质中与原研制剂的溶出曲线进行比较,均应一致、亦F2因子大于50;且溶出度试验条件应尽可能选用严格的参数。
产品上市后的市场抽查、处方在一定范围内的变更、生产产地的变更等等,均采用溶出曲线的一致性来评价。
以上所称四条溶出曲线是针对大多数普通制剂,而针对难溶性、缓控释、肠溶、PH依赖型、治疗窗狭窄等五类复杂制剂需要更多条溶出曲线才能更为精确地体现原研药的内在特征,相应地对仿制药企业的制剂工艺要求更高,技术壁垒较强。
编制橙皮书,收载标准溶出曲线。确定以体外溶出曲线作为评价标准后,日本国家药品审评部门于1998年起,开始编辑出版参比制剂目录《日本医疗用医药品质量情报集》(即Orange book)。在该《情报集》中,登载了有效成分、制剂类型、制剂规格、参比制剂的生产厂家、溶出试验各参数、四条标准溶出曲线、该制剂的溶出度试验质量标准、该原料药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有解离常数、在四种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以及在水中、不同pH值的液体中和光照条件下的溶液稳定性等),供全国药品生产企业参照执行。
日本仿制药申报时仍然需求BE试验,上市后采用溶出曲线法复核。日本仿制药在申报时都要开展生物等效性研究,并提交相关资料,没有豁免机制。实际上日本药品上市批准体系相对封闭,不承认国外的相关实验数据,而是需要重新开展药学、临床双重研究。在开展药品质量再评价过程中发现溶出曲线和临床药效具有高度可推论性,此后申请的口服固体制剂,申请批准时已经要求进行溶出试验的评价,不再进行单独的质量再评价和橙皮书的收录,而对于上市后药品质量的随机检查复核中广泛采用溶出曲线法。
原研药企也要参与,主动剖析标准曲线。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药品品质评价过程中,并非只针对仿制药,原研药也需要被评价,如果不参与其中,可能会不被批准,也无法出现在医疗部门的用药目录中。因此原研厂商都积极参与,主动开展溶出试验,寻找最能反应参比制剂内在品质的溶出曲线,由此若能成为参比标准会直接受益。参比制剂溶出曲线公布后,要求相应仿制药生产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工艺革新或处方改良,以达到公布出的四条溶出曲线,否则将撤销该药品文号。
统一指挥,分工明确,进展顺利。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是由厚生劳动省统一部署,药监部门制定研究指南,原研企业提供参比品并主动剖析标准曲线,最终由国家健康科学研究所确定标准曲线,公示后企业开展自查及处方工艺的调整。由于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评价工作进展较为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评价指定的成分中,除一些难溶性等特殊品种以外,基本全部完成了质量再评价。最终,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共评价了706个化学原料药(API),1362个制剂,最后批准通过4000多个批准文号。通过&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对于生产工艺与处方的深入研究,大幅度提高了日本仿制药的品质。
日本一致性评价推动仿制药市场扩大。由于日本实行全民医保,在过去医生倾向使用原研药品;同时,日本国民观念中一直认为廉价的仿制药质量远不如原研药品,导致日本仿制药市场规模一直很小。而一致性评价地开展使仿制药质量和疗效能基本达到原研药的水平,同时老龄化人口增加带动医保支出成本高涨,质优价廉的仿制药成为首选。2002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发布通知,要求全国医院尽可能使用仿制药。2007年,厚生劳动省发布《促进仿制药用药安全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将仿制药的处方量占比从2007年9月的18.7%提高到2012年的30%。日本仿制药市场发展明显加快,这其中,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成功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则上采用BE试验进行一致性评价
中国版一致性评价已箭在弦上。2012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规划》提出,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批准的仿制药(据CDE数据,中国现有的18.9万余张药品上市许可证中的95%是在2007年以前发放的),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其中570种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临床常用的化学药在2015年前完成,共涉及3.3万个批准文号。2012年11月底,CFDA成立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办公室,并启动评价工作。此后,国家食药监局开始推动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分两批选择了75个试点品种进行一致性评价。截至目前,中检院只公布了其中5个品种的标准溶出曲线。由于对一致性评价该采取的方法存在较大争议,截至2014年底,这项工作处于实际停滞的状态。
2015年CFDA新任管理层上任,中国药监进入新时期。一年以来药监局出台系列改革政策,其中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全面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继CFDA在2015年11月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后,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日CFDA公布参比制剂选择、溶出曲线测定及生物等效性研究三个技术指导原则,标志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已箭在弦上。
关于一致性评价方法的争论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方案制定之初对日本经验的全面借鉴,提出优先考虑体外试验,同时也保留企业开展临床研究的权利。
第二阶段为,体外溶出试验为主,鼓励进行体内试验。
第三阶段为原则上采用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进行评价,采用溶出方法评价的今后还要进行BE试验评价。
可以看出,对BE试验的态度从&保留权利&,到&鼓励&,到最终&原则上应采用&,经历了三步变迁,使得最终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从目前出台文件来看,监管层倾向于选择以生物等效性(BE)试验为主的&欧美派&评价方法,然而以体外溶出曲线为主的&日本派&评价体系由于成本低、复核容易、可操作性强,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力捧。
体外溶出与体内BE各有千秋。体外溶出度试验与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BE)相比,具有干扰少、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花费少等优点;而且要想实现仿制药一致性的长期监管不可能采用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只能依靠体外溶出度试验。另外,药品的生物等效性也是在全面的体外溶出度试验基础上进行的,全面的体外溶出度试验是体内生物等效性的充分保障。采用溶出曲线评价药物的一致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如果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溶出速率全面相似,则两者的生物利用度差异必将得到极强的控制。实际上美国和日本的仿制药都要求必须做BE,但上市后如何保证每一批产品都能达到原研的标准,日本采用了多条溶出曲线法进行随机抽查复核来控制;美国则源自对设计、生产过程(cGMP)的严格管控来保证批内及批间产品与参照药的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但无论哪种方法,对企业来讲,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成为当下事关生死的最重要事件,已获批上市仿制药市场存量格局将被重构,只保留质量水平高、能尽早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而未来按照新的注册分类办法,新申报的仿制药将完全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与疗效一致的原则进行审评,只有制剂处方工艺能达到原研药水平的药企才有希望不断获批新产品上市,过去低水平仿制、蒙混过关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药企已经在行动
虽然目前仍有很多细则不清晰,按照此前CFDA的部署,一致性评价工作以企业为主体,要求企业主动确认需要评价的品种、选择参比制剂并开展对比研究。据我们了解,很多企业早已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以期能在正式开展后早日通过评价。目前企业需要开展的工作首先是确定品种,然后购买参比制剂进行药学研究(以体外溶出为主,若不相似需尽快修改处方工艺)。而对于是否需要开展BE试验,则需要等待后续细则进一步明确后咨询一致性办公室(我们预测CFDA可能会成立专门的仿制药审评中心)和专家委员会的意见。过去国内上市了很多改酸根/碱基、剂型、规格的药物,由于没有完全对应的原研药作为参比制剂,这类药物在进行一致性评价时,BE试验会成为比较重要的参考标准。
I、CRO行业受益于一致性评价,需求激增
CRO行业受益于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业务量大幅增长。主要包括临床前的药学评价服务和临床BE试验服务两类。
包括稳定性、晶型、杂质、辅料、体外溶出等,全套检测评价费用在100-300万元不等。如常见的体外溶出试验,单个品种检测费用在5-10万元左右,但考虑到很多品种与参比制剂差异较大,需要修改处方工艺,其成本要远高于此。由于一致性评价工作细则尚未出台,出于成本控制考虑,目前药学评价工作基本上由企业自己在做。但由于一致评价工作已限定时间,拥有多个品种的企业未来必然没有足够资源和时间完全自行开展药学评价,势必会将部分业务外包给CRO企业。目前很多CRO企业承接企业一致性评价药学研究的业务订单,如药明康德等。
在2015年以前,申报仿制药开展BE试验只需要24名餐前受试者,成本大约为1万元/每人(指临床机构对药企的报价,1万元包括临床+检测,两者费用比大约1:1,不同机构、不同项目报价不同,临床试验费用可能稍多于检测服务费用),因此BE试验的均价在30万元左右(通常临床试验机构按照需要的受试者数量x单价对药企报价)。但自去年以来临床BE试验价格飚涨,由此前30万元左右跃升至百万元以上。上涨原因一方面是需求大增,主要是老6类仿制药申报热度不减及一致性评价预期,另一方面则是临床试验机构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国470多家临床试验机构,仅122家开展过BE和I期临床试验,但目前实际真正在接受BE/I期项目订单的临床试验机构只有50多家。而近期,临床试验机构复核工作再次启动(本应于去年开展,受临床试验核查延迟),更是影响了临床机构承接外部订单的进度。
按新规定BE试验需要48名受试者(此前只要求餐前24人,按新规定要求加做餐后24人),平均开展每例试验的费用目前已上升至2-3万元,因此BE试验平均报价在100-150万元左右。缓控释制剂及高变异度制剂需要增加受试者数量,费用会更高一些。不同地区和城市临床试验机构的BE报价差距较大,如北京协和医院报价为400万元,上海一些大型临床机构的报价也在300万元以上。但受去年临床试验核查及一致性评价的影响,目前的市场报价极不理性,特别是在一致性评价细则尚未落地的情况下,药企都处于观望状态,极少真正有签约一致性评价的BE试验项目。
CRO佣金:CRO承接BE试验,通常按项目总报价的3%-5%向药企收取服务费用。CRO品牌度高、BE试验复杂程度高,则收取的费用更高,可能到8%-10%。
一致性评价的理论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CRO行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目前药监局共批准了18.9万个批准文号,其中化学药品批准文号多达11万个,95%以上均为仿制药。这18万个文号中,在市场实际有生产销售的批准文号只有4~5万个,2/3的药品文号是没有实际生产的&僵尸文号&。按照国务院一致性评价意见的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根据中检院的统计,这其中共涉及300个品种,17897个批准文号,1883家药企。再加上&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我们估计此次一致性评价涉及的文号过3万个。
按照上面所分析目前市场上开展一致性评价的成本,假设药学评价按上限200万元计算,BE评价均价按300万元计算,因此单个仿制药制剂完成评价的均价按500万元计算,则一致性评价的理论市场规模约3万*500万元=1500亿元。考虑到很多品种会主动放弃评价、豁免BE、及药学评价成本波动范围较大,实际可能达不到该规模。
该市场对应主体包括药企(部分药学评价)、CRO(部分药学评价及BE试验的检测服务)和临床试验机构(BE试验及检测服务)三部分, CRO企业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未来三年CRO行业将会受益于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但我们认为在当前及未来药监局严查临床试验的基调下,制药企业选择合作CRO时将更加谨慎。管理规范、品牌知名度强、有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的行业龙头和标杆企业受益更加明显。CRO行业的集中度有望籍此番一致性评价及药审政策改革不断提升。
重点推荐:泰格医药(300347.SZ)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临床 CRO 企业
公司订单数量和质量远超行业其它竞争者,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口碑效应。自2015年下半来以来开展的临床试验核查将对CRO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大量没有品牌效应、管理不规范的CRO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有望继续扩大领先优势。
一致性评价即将开展,公司业务订单有望大增
&公司拥有丰富的临床试验机构(特别是大型三甲医院)和药企资源,此次一致性评价原则上采用生物等效性试验进行评价,后续正式开展后公司承接的业务量有望大增。同时公司也可承接一致性评价中的临床前药学评价业务订单(方达的CMC和药学分析)。虽然15年下半年开始的药品临床数据自查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短期影响。但长期来看,公司业务质量水平较高,稽查过后行业秩序得到整顿,公司有望迎来一段较快速的成长时期。 & &
外延并购步伐加快,整合全球优质资源
此前公司先后收购了美国方达、韩国DreamCIS,以及在印度成立临床数据管理的子公司。同时设立并购基金和新药产业发展基金,以培育早期项目,待其成熟后纳入上市公司。未来公司将根植中国,辐射亚太地区,并进一步整合全球资源,发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业务,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打开长远发展空间。
II、高品质仿制药生产企业迎来发展良机,&出口转内销&模式大有可为
一致性评价为中国优质的仿制药企业发展提供良机。由于国内制药企业绝大多数以生产仿制药为主,在创新药研发方面与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全球制药巨头间有天壤之间,可以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土药企仍将以生产仿制药为主,而中国药品消费市场巨大,能在几千家仿制药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也能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从全球仿制药巨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仿制药虽不如创新药高端,但用药市场巨大。仿制药企业凭借出色的制剂工艺水平,面向全球市场,一样可以做大做强。如全球仿制药巨头Teva和Sandoz年销售额也超过百亿美元。Teva是以色列的一家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老牌药业,雄占全球仿制药市场20%的份额。深厚的积累使得公司已具备向创新药领域开拓升级的能力,目前每年的研发投入也达到十几亿美元之巨。而Sandoz则着眼于全球市场,强调渗透率和全覆盖,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拓展市场。
中国近5000家制药企业中约3000家化药仿制药企业将在本轮一致性评中迎来生死考验,行业整合拐点到来,有较强处方工艺能力的企业将受益,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大好局面,未来中国仿制药企业中也有机会跑出黑马。
一致性评价为制剂能力出色的仿制药企业带来良机:
量:监管部门对所有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设定生死时限,必然会导致大量品种放弃或不能通过评价。而对通过评价的品种在招标时也给予优待,预计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是必然趋势,有限的部分能通过评价的品种将重新瓜分市场,销售大幅增长。
价:行业完成洗牌后,单个药品的生产厂家减少,留存的品种对医保的仪价能力提高,有望提价(理想状态下,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国产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但价格便宜,将大幅替代原研药市场,因此整体上还是会减轻医保负担)。同时,高质量水平仿制药,生产成本也相应较高,政府鼓励高品质仿制药的发展,在政策方面也可能会给予支持。
由于留给药企开展一致性评价的时间有限,企业必然需要先选择核心产品开展对比研究,争取尽早通过评价。以下我们罗列了部分A股上市公司中销售额较大的仿制药品种。
国内制药企业未来方向:制剂出口,曲线救国,以质量换市场。我们认为在当前无论是药品监管部门、医保支付部门,还是临床应用对高品质仿制药需求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国内制药企业通过向欧美及日本等规范市场申报,研发和生产高品质的仿制药制剂,掌握规范的制剂研发流程,不断提高处方工艺水平,从而能够大批量生产质量稳定、治疗等效的高品质仿制药制剂,未来将大有可为。目前国内企业仿制药获得FDA批文所需要的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5000万元不等,虽然远高于在国内的上市成本。但制药企业通过精选优质品种,集中投入,走国际化道路,改变过去广撒网的低端策略。未来&以出口转内销&,国外上市制剂可回归国内,享受发改委单独定价权及招标中的优惠政策,以质量换市场,真正抓住各方需求的痛点,在行业深度变革和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有望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国内大部分普通的化药生产企业,获得高速成长的机遇。
仿制药企业也有春天,制剂能力是决胜关键。仿制药研发生产的核心因素是处方工艺能力,这与创新药的研发完全不同。实际上在过去国内很多药企好高骛远,死磕创新药研发,忽略了其巨大的投入成本和研发风险,结果一无所获。近年来这种风向有所转变,监管层给出的指引方向也在发生变化,契合临床用药需求、缓解医疗支出负担的仿制药工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认为过去被认为是低端的仿制药工业地位将不断提升。乐观地预测,若通过此次一致性评价工作及未来的新仿制药审评政策改革,中国能够从仿制药大国,真正成为仿制药强国,未来中国制药企业研制的仿制药将不仅能够满足本国人民&安全、有效&的用药需求,同时还能够将制剂出口海外,行销全球。而我们本土优质的制药企业也有望借此机会实现产业升级,分享全球药品市场的快速增长,逐步成长壮大。
重点推荐:华海药业(600521.SH)
制剂出口的龙头企业有望在国内市场大显身手
华海药业是国内最早开始布局制剂出口业务的企业之一,早在十多年前便已开始研发、仿制高品质原研药品,在美国申报ANDA批文。十余年的积累,目前已具备较强的制剂工艺能力,在美国获批二十个以上仿制药,其中包括多个缓控释制剂。公司采取&出口转内销&的发展战略,目前已成效渐显。海外制剂已步入正轨,&研发、申报、上市销售&业务模式逐渐成熟。未来公司有望显著受益于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出色的制剂能力将在国内市场大显身手。
原料药价格稳定,制剂业务潜力巨大
公司主要原料药品种供求稳定,价格走势良好。制剂业务增长迅速,国内外制剂均步入发展快车道,潜力巨大。国外制剂方面,目前已有超过20个ANDA批文,同时有30多个产品处在FDA审查流程之中,预计明年将有5-10个产品获批,未来2-3年将步入收获期。去年公司主动撤回多个品种的临床试验申请,根据药监局最新出台政策,均符合优先审评审批条件。目前公司已经组建专业团队负责将已在欧美上市的产品转报国内注册;同时对正在欧美申请注册的产品在国内进行同步申请注册提出加快审评的申请。公司多个出口制剂产品将直接受益于优先审评新政,加快在国内的上市步伐,未来形成制剂国内销售和出口的二元格局,进一步增强在国内化药制剂行业的竞争力。
制剂业务高速增长,不断改善收入结构
我们预计15年全年公司有望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其中原料药19亿元(其中沙坦类10亿元,普利类3-4亿元),制剂收入14亿元(预计国内、国外制剂分别有望达6亿元、8亿元),制剂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预计原料药和制剂的整体增速分别在20%和40%左右,整体毛利率分别在37%和65%左右。由于制剂毛利率远高于原料药,公司毛利构成中制剂贡献超过原料药,进一步显示公司由原料药向制剂转型成功。
制剂出口迎来收获期,维持&增持&评级
预计15-17 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48/5.70/7.53亿元,EPS 分别为0.57/ 0.73/ 0.96 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4/34/26x。公司制剂出口业务迎来收获期,国内制剂将受益于优先审评审批新政,整体制剂业务保持快速增长,维持&增持&评级。
III、药用辅料标准随一致性评价水涨船高,产业升级加快
药用辅料是影响一致性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药用辅料是药物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药物制剂中,辅料的用量通常占大部分,因此在制剂剂型和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药用辅料在药品中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到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因此仿制药与原研药不等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料的选择不恰当或质量不达要求。提高辅料标准是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重要一环。
安全事件频发,中国对药用辅料的监管逐渐加强。2006 年我国发生的&齐二药事件&(用工业二甘醇代替医用丙二醇作辅料)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歇,甚至造成死亡;2012年发生&毒胶囊&事件,再次引起监管部门对药用辅料安全的重视。日,《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正式实施,《规定》明确要对药用辅料生产实行GMP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用辅料行业的进入壁垒,过去很多化工、食品企业是药用辅料的主要生产商,由于不具备GMP资质将逐步退出药用辅料行业。《规定》提出要实施药用辅料分类管理,即对新的药用辅料和安全风险较高的药用辅料实行许可管理,对其他辅料实行备案管理等。
《中国药典》是目前国内权威的药用辅料标准体系(最低门槛标准),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用辅料大约有543种,但具有药用质量标准的占少数,《中国药典》2010版只收载了其中的132种,而最新的2015版则增加至270种。在2015版药典中,针对药用辅料的标准进一步规范化。可以预测未来监管部门将会出台更多政策,加强对药用辅料行业的监管,促进行业升级。
龙头企业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高。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对仿制药质量要求的提高必然会传导至上游的药用辅料行业,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2015 年国内药用辅料的总产值约380 亿元,药用辅料生产企业有近400家,市场集中度不高。今后随着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例如备案制度的推行,将使得药用辅料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提高,集中度将提升。质量标准高、生产规模大的行业龙头将受益于辅料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