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网络工程程是什么院系

热门城市 |
华北地区 |
东北地区 |
华东地区 |
华中地区 |
西南地区 |
西北地区 |
华南地区 |
2016高考信息:
特殊类招生:
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高二必读:
各科辅导:
高三必读:
各科辅导:
高中留学:
本科留学:
热门词条:
最新词条:
您现在的位置:
& 网络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网络工程
(本科类
)
该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网络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英语、线性代数、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通信原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TCP/IP协议、网络工程、因特网应用技术、网络安全、计算机密码学、入侵检测技术、宽带通信网络、无线网络、网络系统设计与集成、Unix系统原理与应用、网络管理与维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Web技术与应用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学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的组织及实施、网络运行管理和分析、网络应用开发以及网络教学等工作。
同类型大学推荐:
高考院校库分数线统计时包含了特长生分数,因此最低分和平均分可能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数据为准。
如果您发现网页当中的任何错误,欢迎发送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谢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简介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历史沿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后更名为信息与通信系,2006年学校院系调整成立了信息与控制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是一个年轻、朝气蓬勃的学院。学院于1998年获“系统分析与集成”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06年,学院获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8年,“系统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被评为中国气象局局级重点学科。2012年,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工程三个专业获批省重点专业建设计划,自动化、物联网两个专业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计划。2014年,学院获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专业设置——学院设有系统科学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四个本科专业及方向: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特点,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系统工程方向),培养具备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复杂的管理、生产、服务等领域从事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具有精密仪器设计、制造、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掌握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方面的软、硬件设计能力,能够在工业企业、计量检定部门、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仪表设计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电气检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制开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系统集成等具有宽广知识面和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师资队伍——信息与控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专职实践教学人员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85%,40岁以下教师全部博士化,半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为47%。另外,学院有多名海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院长和兼职教授。1人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人获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资助,2人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5人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1人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人才,6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获批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同时,学院有多人担任国内外各种重要学会的理事或常务理事,多人获各种奖励。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上传考研真题与资料
硕士报考指南········硕士招生信息汇总·········
我的电子书热门城市 |
华北地区 |
东北地区 |
华东地区 |
华中地区 |
西南地区 |
西北地区 |
华南地区 |
2016高考信息:
特殊类招生:
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高二必读:
各科辅导:
高三必读:
各科辅导:
高中留学:
本科留学:
热门词条:
最新词条:
您现在的位置:
& 网络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网络工程
(本科类
)
该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网络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学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的组织及实施、网络运行管理和分析、网络应用开发以及网络教学等工作。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英语、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TCP/IP协议、协议分析、局域网工程、因特网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集成、Unix操作系统及应用、网络管理与维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与应用、Web技术与应用等。该专业培养四年制普通本科生。毕业生继续深造方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系统分析与系统集成、自动化、通信工程等。毕业生就业部门和行业主要有政府机构、气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所、部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
同类型大学推荐:
高考院校库分数线统计时包含了特长生分数,因此最低分和平均分可能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数据为准。
如果您发现网页当中的任何错误,欢迎发送邮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谢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院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其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中文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办时间:1960年所属地区:中国南京学校类型:理工类属性:全国重点大学、省部局共建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省属重点大学、74所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大学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政府类别:公立大学知名校友:郑国光,吴国雄,许健民,朱云来,宋英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960年1月,理学院气象工程系成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建院时得到了中国首任气象局长的大力关怀,包括中央气象局的留洋专家等师资进入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5月,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分出,在南京江北龙王山下独立建校,更名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批准,正式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承担世界各国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的培训任务。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并入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4月,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 。2000年2月,由中国气象局部属高校转为江苏省属高校。2004年5月,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教育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截至2015年6月,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多人,教师1500多人,拥有院士、、百千万国家级培养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等专家60余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等10多个。专任教师博士化率70%以上,国际化率达54%。教师中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入选“”1人,“千人计划”4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双创计划”4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项目资助6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2人,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人、“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4人,科技创新团队1个。
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体育部等22个院(部)和长望实验班,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拥有气候与环境变化教育部首批国际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序号专业名称学科门类二级学科类所属学院1大气科学理学大气科学气科院2应用气象学理学大气科学应气院3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环境生态应气院4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工学环境与安全大物院5理学海洋科学海洋院6环境科学理学环境科学环科院7理学环境科学应气院8环境工程工学环境与安全环科院9应用化学理学化学环科院10给水排水工程工学土建环科院11遥感科学与技术工学测绘遥感院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理学地理科学遥感院13工学测绘遥感院14地理信息系统理学地理科学遥感院15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数学数统院16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数学数统院17统计学理学统计学数统院18物理学理学物理学物电院19应用物理学理学物理学物电院20材料物理理学材料科学物电院21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理学电子信息科学物电院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电气信息计软院23工学电气信息计软院24网络工程工学电气信息计软院25电子信息工程工学电气信息电信院26通信工程工学电气信息电信院27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电气信息电信院28工学电气信息电信院29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学仪器仪表信控院30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工学电气信息信控院31自动化工学电气信息信控院32物联网工程工学电气信息计软院33会计学管理学工商管理经管院34物流管理管理学工商管理经管院35金融工程经济学经济学经管院36财务管理管理学工商管理经管院37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工商管理经管院38市场营销管理学工商管理经管院39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经济学经管院4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经管院41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公共管理公管院42行政管理管理学公共管理公管院43法学法学法学公管院44英语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语院45汉语言文学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语院46对外汉语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语院47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语院48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语院49艺术与科技文学艺术类传媒院50动画文学艺术类传媒院51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传媒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学校校园占地2189亩,拥有27个教学实验中心,其中,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有高性能计算平台,峰值每秒56万亿次。馆藏纸质文献199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达36种,58个子库,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近1800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55个专业覆盖理、工、管、文、 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硕博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构建并有效运行“大气象”学科体系,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与装备等学科获二期项目立项,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列入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名单。初步形成了以大气科学学科为高峰,以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学科为高原,以基础学科为高地的学科生态圈。&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览表序号二级学科获批时间1气象学2007.08省部级重点学科一览表序号建设名称学科名称获批时间1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05.072“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06.073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科学2009.104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大气科学2008.065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1988.126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7农业气象学8气候学9海洋科学2008.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2008.0811仪器科学与技术2008.0812电子科学与技术2008.0813公共管理2008.0814环境科学与工程2008.08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8.0816管理科学与工程2008.0817工商管理2008.0818数学2008.0819物理学2008.0820光学工程2008.0821系统科学2008.0822地理学2008.0823农业资源利用2008.08学位授予一览表序号学位类别一级学科二级学科1博士/硕士大气科学气象学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3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4应用气象学5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6雷电科学与技术7集成与气象应用8空间天气学9海洋气象学10气象信息技术11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12数学13地理学14系统科学15科学技术史16生态学17光学工程18信息与通信工程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环境科学与工程21软件工程22管理科学与工程23工商管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7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共建体制下大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全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挑战杯”竞赛全国一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 Cup公开赛全国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11年至2015年,主持了973项目、、国家行业专项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0多项,获专利授权1250多项。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百项,科技经费达4.12亿元。学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和中国华云集团、美国IMSG公司、芬兰维萨拉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协议,合作开展气象装备研发等。学校教师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且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学校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一览表序号级别获奖项目名称负责人所属学院年份1国家级天气学徐海明寿绍文大气20062国家级数值天气预报陆维松沈桐立大气20073省级农业气象学申双和应气20044省级微型计算机原理张颖超信控20045省级天气学寿绍文大气20066省级数值天气预报沈桐立大气20067省级大学物理实验郭胜利数理20068省级大学物理实验李传起数理20089省级应用气象学方法申双和应气200810省级云降水物理学银燕大物200811省级物理海洋学王坚红大气200812省级环境科学概论郑有飞环科200813省级雷电原理王振会大物200814省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周显信公管200815省级人工影响天气原理与方法牛生杰大物201016省级微型计算机原理张颖超信控201017省级管理信息系统曹杰经管201018省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程建军公管2010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雷丁大学,,等15个国家的 48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创办了巴哈马“”,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留学生资格。学校拥有“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4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校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校庆日每年5月14日。校歌《同心创辉煌》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啊,艰苦朴素,勤奋好学,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同心创辉煌。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啊,人民重托,祖国召唤,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同心创辉煌。
10知名校友
气象系统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现工作单位1981大气探测中国气象局局长许小峰1981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1983农业气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19831984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颜宏天气动力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1969气象学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迟学岐1978总参水文局副局长潘剑翔1968总参水文局总工程师张书余天气动力学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1982农业气象系湖北气象局局长姚学祥1983河北气象局局长史玉光1983新疆气象局局长杨卫东1983黑龙江气象局局长黎健1983浙江气象局局长余勇1983广东气象局局长秦元明1978大气物理系吉林省气象局局长汤绪1982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卞光辉原江苏省气象局局长翟武全1984江苏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1988河南省气象局局长吴岩峻海南省气象局局长王银民1982重庆市气象局局长彭广1985四川省气象局局长陈晓光1991(硕士)青海省气象局局长丁传群1984宁夏省气象局局长于波2005(博士)安徽省气象局局长王建捷1982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邓北胜1984气象系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臧建升河北省局副局长张守保河北省局副局长关福来1996(硕士)河北省局副局长胡永祥山西省局副局长刘桂芬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朱其文1982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冯磊1995上海气象局副局长袁招洪1992大气物理系上海气象局副局长张立祥1982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潘敖大1986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濮梅娟2004(博士)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薛根元1982大气物理系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1988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彪1982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魏应植1982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李集明1990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魏丽1982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沈建国1988(硕士)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春虎2001(硕士)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赵国强1986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潘志祥1982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刘家清1985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局长汪扩军1985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1998(硕士)广东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覃武198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徐友光海南省气象局副局长顾建峰1987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李良福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马力1982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尼玛丹增1975西藏气象局副局长旦增顿珠1987西藏气象局副局长赵一平1984西藏气象局副局长王莘1982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国胜1985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孙安平1988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冯建民1983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党志成1987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张杰1984大气物理系新疆气象局副局长任宜勇1982新疆气象局副局长李彰俊2005(博士)内蒙古气象局副局长周恒1984大气物理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司长何清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李柏1982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刘扬1982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卢乃锰1985大气物理系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学术界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现任工作单位1966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健民1965中国气象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196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物理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院长张小军1982天气动力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导高炜1982农业气象系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钱维宏1982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教授赵强1991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1984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王元198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蒋全荣1966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主任,教授王体键2000(博士)南京大学教授陈宝君1996大气物理专业南京大学副教授黄建平198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张文煜1986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戴新刚1982气象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周兆德海南大学副校长,教授袁潜华1984气象系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敬峰1985应用气象系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教授罗卫红1984农业气象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士珩1982气象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顾卫1982天气动力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绍民1988应用气象系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孙睿1992农业气象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宁1982天气动力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章新平1982天气动力学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岳荣先1982数学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孙彦坤1988农业气象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逄勇  1988大气物理专业 河海大学教授陈荣1991计算机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刘传才1987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张继祥1984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盛立芳1989 天气动力学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石剑荣1966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亢利1985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许晓雯198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王炜1988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俞永强198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1985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志球1988大气物理专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黄耀1982农业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陈洪滨1982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1993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气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科学院百人计划安俊岭1989大气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崔晓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戴新刚198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守亭1968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刘屹岷1986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徐兴奎1986天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张庆云1977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研究员雷恒池1981大气探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云降水物理风暴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李双林1994(硕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刘骥平199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宜树华1999气候学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于强1984农业气象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闵庆文198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毅勇1990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江灏198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霞1995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郭铌1984气候专业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秦军2001大气科学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薛纪善196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龙骅196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卞林根1978天气动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亚丽199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英199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晶淼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华198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梁旭东199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国强198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朝林(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永平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建栋1991农业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建平1986农业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跃清1990(硕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辜旭赞19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 静198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永平1982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陈葆德1987(硕士)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董超华1969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张德二1965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张慧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毓荃1984大气物理系国家气象中心人影室首席专家国际学者1982应用气象系多伦多大学地理系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张明华1981大气物理系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刘征宇1982数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李金龙1985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1983农业气象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国君1983农业气象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沈素红1983大气科学系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首席科学家张人一1983大气物理系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邹晓蕾1981数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气象系教授,千人计划刘国胜1982大气探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李占清1983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蔡鸣1981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谢立安1982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海洋、地球、大气科学系教授,长江学者赵以强1982数学加拿大卡顿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主任嵇驿民1982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曲建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教授刘全华1982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朱迅1981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周学龙1989美国石溪大学张广俊1981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杨宗良1984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张根生1985美国乔治亚大学盛华196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赵慧泉1983农业气象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系教授余军1981数学美国佛蒙特大学数学和统计学副主任薛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主任孔凡铀1982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研究员金飞飞1981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张永新1992(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夏友龙1984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朱跃健1981天气动力学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谢平平1984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郭光197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翁富忠1982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汪学良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詹习武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韩勇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张勤198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杨松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李小凡1981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朱彤1988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周顺泰1981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吴万里1984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张昕1993气象系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刘延刚1979大气物理系美国纽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杨润华1978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芮华兰1981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安庶1981SAS Institute Inc王首平1982美国海军研究实验所赵天良1983大气物理系加拿大环境部1981美国农业部王萍1991大气探测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王国民1982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孙治安1982气候学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罗京佳1996(硕士)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他领域1981大气物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1978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罗宁1982大气物理系贵州省安顺市市长陈川气象系浙江省水利厅厅长数学系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1988天气动力中央电视台天气主持人
&*&参考资料添加成功后,需经过约1-2天的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方可查看。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册
浏览次数:10871&次
更新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网络工程师招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