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互联网创业经典案例项目?(案例?)

2015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合作创新的六大经典案例
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是风云变幻的一年。从&互联网+&以及&创新创业&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提出开始,中国的互联网科技行业迅速进入快车道。一年时间内在智慧出行、团购和O2O、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硬件制造、资本运作等多个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5年8月习近平访美,28位中美互联网大佬齐聚西雅图互联网论坛,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次在美国集体亮相,15家中国巨头彰显了国际范与中国式创新。2015年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数字中国&建设概念进一步被提出。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危机的2015年,两次盛会接连以互联网经济为主题,互联网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合纵连横,在2015年展开了诸多并购、合作与创新,以下盘点了2015年中国互联网科技巨头合作创新的六大案例,以此揭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新格局。
滴滴快的:共享经济背后的智慧出行梦
2015年的中国O2O市场哀鸿遍野,在资本寒冬的影响下无数曾经的对手握手言和,上演了&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的诗篇。滴滴快的如此、58同城和赶集网如此、美团大众点评如此、携程和去哪儿网也是如此。
第一对走向合并的正是滴滴快的。经历了腾讯和阿里等资本主导的2014年约租车市场烧钱大战,2015年年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家出人意料地走向了合并,为一年持续烧钱20亿元的惨烈竞争画上了句号。
滴滴快的合并或许只是未来互联网世界中的沧海一粟,但滴滴快的合并带来的示范意义却是独具价值。这为无数在烧钱苦海中苦苦挣扎的O2O企业指明了方向,也揭示了中国互联网大格局中何为&永恒的朋友与永恒的利益&。
合并后不到一年时间内,滴滴快的在快车、专车、公务用车等领域持续发力。虽然面临着&共享经济始祖&Uber的威胁,但滴滴快的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依旧不落下风。
覆盖全国600多个城市,用户接近3亿。手握3亿人的出行大数据,和美国Lyft等国际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一个出行市场的巨无霸正在逐步构建网络出行的大平台,曾经的营销驱动型公司正在朝技术驱动公司转变,一个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超级大脑&呼之欲出。从单一的打车市场到覆盖全面的出行市场,滴滴快的用合作创新的理念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式出行&的梦想。
新美大:纵情向前的&中国互联网+&
如果说滴滴快的合并是空前的,那么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则是绝后的。1月9日,美团与大众点评共同成立的新公司完成首次融资33亿美元,融资后新公司估值超过180亿美元。此次融资不但创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私募融资单笔金额最高纪录,同时也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O2O领域融资。
一对冤家结束多年抗战纵情向前,事件之突然令世人瞠目结舌。美团挺过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千团大战,王兴素来桀骜不驯,不愿向巨头妥协。大众点评则是稳健地走过了十二年创业历程,掌舵者张涛行事稳健,在和美团的长期博弈中虽说一直绵柔但却始终有力。在日,美团和大众点评毫无征兆地正式宣布合并,另业内震惊。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的整合速度如快刀斩乱麻,仅仅一个月时间之后,美团和大众点评就正式公布了新公司的组织架构,王兴、张涛各司其职、各谋其政。
如果仅仅执掌一个四面受敌的美团,王兴的巨头梦几乎一定会夭折。如果仅仅只是掌握一个保守的大众点评,张涛可能也将永远屈居一隅。但今天拥有&新美大&帝国,王兴离自己的最初的梦想又进了一步,张涛多年的夙愿也显得更加清晰。&新美大&如双头鹰一般,成为如今的BAT主导的互联网格局中的棋眼。
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后被称作是&新美大&,英文名为&China Internet Plus Group&,译成中文则是&中国互联网+&,虽说口气很大,但这也从侧面证明,当今的互联网行业的进步其实是和传统产业、传统企业结合的一个过程,双方之间必须要相互促进,实现所谓全产业的&互联网+&。新美大的合作创新或许正是中国经济通过O2O的方式走向连接、提升效率的一次伟大尝试。
百度荣耀:人工智能与硬件终端的结合
如果说滴滴快的、新美大的合并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运用,那么百度和荣耀在人工智能与硬件终端领域的合作则是前沿技术在大众消费品上的一次普及。
荣耀2015年在荣耀7手机上首次推出的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统深度整合了百度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助理&度秘&。 长按荣耀7上独创的智灵键,便可快速、高效地直达百度提供的各项互联网资源与O2O服务。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荣耀7智灵键联合百度度秘,可以让消费者能够彻底解放双手,一键快速开启丰富的互联网生活。也将构建起全球领先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体系,连接3600行,实现服务品类全覆盖,通过硬件与软件技术的深度整合,最终完成线上和线下两个生态的高度融合。
其实荣耀的这一做法恰恰契合了如今世界互联网巨头在软硬件上的大趋势。无论是苹果和微软,都在将人工智能、语音助理与自家硬件产品进行紧密地结合。苹果的Siri在iOS 9之后,越来越注重语言直达服务这一层面的探索。而微软则是继续深耕自家的Cortana,让其在Windows Phone中发挥独特的语音助理作用。
相比苹果和微软而言,荣耀的做法更加适合中国消费者和中国市场的现状,依靠百度这样的流量入口和技术先驱,荣耀可以尽情利用百度全面的服务,更加专注于硬件和交互。
其实这样的合作形式成为了软件厂商和硬件厂商之间合作的典范。让更专注的人做更专注的事,未来荣耀的硬件产品针对生活全场景来展开,提供手机、路由、盒子、电视、手环、手表等多元产品,而其他软件厂商参与其中寻求载体,双方可以一起为用户提供全场景的极致产品体验。
这种开放的模式与苹果、微软、谷歌等寻求封闭闭环的做法相比更为大度,也是中国互联网这一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最为经济和实用的做法。相信未来这样的合作形式将在软硬件产品之间有着更多的尝试。
乐视和法拉第:一场资本运作的造车之旅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2015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上说,&乐视到底是什么?看着像骗子。也不知是乐视为干事忙着圈钱不够干事了又回来圈,还是乐视为圈钱假装干事事不足圈钱了又找个事?&
就是这样一个看着像骗子的公司,通过一系列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段成为了2015年中国A股市场上的一支&妖股&。的确,乐视是新物种,不能用传统的是非来看待。乐视的一半是产业,一半是资本。乐视与法拉第合作造车的消息虽是1月6日才刚刚发布,但在2015年却早已提上日程。
虽说乐视和法拉第的车在此次CES2016上仅仅展示了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手势控制等前沿的汽车科技,与实际运用还有一段距离,但乐视互联网造车的理念从传统造车延伸到互联网生态系统,这正是互联网思维在传统产业的一次革命性的运用。
和百度牵手荣耀一样,这是互联网企业与硬件企业的紧密合作。但与百度牵手荣耀又大不相同,因为乐视在与达拉第的合作中更多是使用资本进行驱动,少了几分类似荣耀的踏踏实实的精神。
很难说乐视的造车之旅能否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物种就这样到来了,我们要学会接受它的存在。乐视这样一个新物种正在以其独特的资本策略驱动实体产业,这种看似&虚浮&的做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乐视们&的的确确在改变当今中国的经济环境,虽说很难看懂,但正如马云所说的&&你刚开始看不见,看见了看不懂,看懂了来不及了。
华为和英特尔:硬碰硬催生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不用于滴滴快的、新美大的模式创新,也不同于荣耀和百度的软件创新,华为和英特尔之间的合作则是技术流对技术流的一场&硬碰硬&的创新,两家硬件企业
2015年,华为首次公开了自己在物联网领域的&1+2+1&战略,其中第一个&1&是指一个平台,华为要建立一个物联网的平台,集中收集、管理、处理数据后向合作伙伴、行业开放,基于该平台行业伙伴可以开发应用。&2&则代表网络接入,包括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而最后一个&1&则是华为要推出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
有标准还不够,更需要硬件厂商进行落地。英特尔则成为了华为的合作伙伴,为协助华完善了&云管端&的物联网连接功能,英特尔全面释放计算威力不断扩充物联网产品系列,让更多样的解决方案变得触手可及。英特尔技术通过华为FusionShpere技术提供高性价比的云服务,同时通过其卓越的性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样的解决方案。
随着5G Wifi技术的逐渐成熟,华为和英特尔两家企业在物联网未来的布局中还将有着更为紧密的合作。
蚂蚁金服和兴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升维改造
互联网金融兴起后,业内频频出现过&颠覆论&、&替代说&等声音,其实这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一贯以来的一个误区&&互联网沙文主义。互联网沙文主义迷信互联网可以取代一切,互联网可以颠覆一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很难脱离线上谈线下,也很难脱离线下谈线上。尤其是在2015年,传统的线下价值正在不断被市场重新审视并放大。
即使是马云也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公司的机会未来30年一定在线下,因为互联网经济不是虚拟经济,而是虚实结合。传统企业或者线下企业的希望一定是在线上,双方在未来30年必须融合。&互联网+&这一概念指的也正是传统产业、传统企业结合的一个过程,双方之间必须要相互促进,实现所谓全产业的&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是如此,蚂蚁金服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兴业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企业有着诸多合作的空间。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蚂蚁金服很难吃下整个市场,而银行在线下获客、风险控制、产品设计等方面有积淀多年的经验。当蚂蚁金服和传统银行结合时,双方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将更多多元化的需求,双方各自的竞争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其实这种合作创新的过程正是传统银行业的升维改造过程,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应该抛弃各自的门户之见,双方优势互补,寻求融合,这样才能使互联网金融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写在最后:
六大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经典合作案例覆盖了智慧出行、团购O2O、人工智能、硬件制造、资本运作、物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诸多领域,这些巨头的动向揭示了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崭新驱动力量。
作者:吴俊宇;微信号:,微信公众号&深几度&,转载请保留版权内容。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慢几步,深几度。互联网产品观察者,只在灵感爆发时写作。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a rel="nofollow" class="red" href="" target="_blank" color="red新版网站排行榜
===全新上线===
网友热评的文章&&&&在网络上创业的人,总是相传&七八个人,两三条枪&的成功故事,比如百度、19楼、厦门小鱼网&&等等,各个层面的公司和创业都在研究和模仿,事实上,每一个成功的案例背后远不是&七八个人,两三条枪&那么简单,领导人的性格、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团队聚合力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受磨练,总是要经历创业、发展、转型、再发展&&这样的循环过程,作为创业阶段,笔者总结一些经验,供有志网络创业的人借鉴。
&&&&首先,网络创业要规避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另做鸡头不做凤尾。可能是因为被风险投资吸引或者被传奇财富诱惑,网络创业者经常夜郎自大,一个小软件、点子、概念也或者是有点销售经验,立刻扯杆子创业,做梦都想把盖茨拉下马!有梦想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实际条件,网络创业早过了瞎猫逮死老鼠的年代了,任何一个创业的项目,先想市场,再想对手,最后检视自己和团队。比如做电子商务的想想你的概念市场在那里?对手诸如阿里巴巴比自己强多少?自己对网络和电子商务了解多少?创业团队里有多少优秀精英?如果起步就有强大的资本供学习,自然另当别论!否则做鸡头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国美、苏宁不生产电器,但是却比任何电器厂商都赚钱,事实说明,合作才能创造价值。
&&&&第二个误区:小马拉大车。创业没目标,什么业务都做,只要看到有钱赚,什么产品都代理,甚至研发、代理、直销全面发展,事实上,网络的服务和产品,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经验、风险和市场特点,贪多图全会相互制约发展,直到影响公司在客户的印象。
&&&&第三个误区:过多的技术投资。如今互联网创业,技术含量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壁垒,尤其不要相信技术人员的广告,中国的网络技术人员,几乎都有盲目自大的特点,连个网页制作的人员都认为自己是工程师,会写个小软件的就更不得了!就算真碰到个不小心被埋没的技术高手,要把软件降落到应用和商业,那比技术开发更难!所以,网络创业初期,一定要学会精细化。
&&&&一般网络创业,分为技术创业、项目创业和营销创业,技术创业和项目创业成功的要素很多,所以难度大,比如资本、技术高度和运作人员,技术不够不行,资本少了不行,不会市场化运作更不行!技术和项目创业属于烧钱的行当,没几百万足够的资本绝对不行!网络创业尽量别走这条路,相比之下,营销创业风险比较小,门槛比较低,累积起足够的经验、团队和资本,再转型也不难!何为营销创业?在这里重点描述营销创业的精细化创业模式。
&&&&(1)资本10-30万的创业规模,不适宜养超过30人的团队,人员配置为:行政管理2名、财务2名、文员兼客服4人、剩余22人全部归入销售部门。以销售作为公司重心。总经理直属管理销售团队,副总经理管理财务、文员兼客服(副总经理可以是财务其中一个)。销售创业的网络公司,最好能够避免养技术队伍,初创业阶段技术人员没什么作用,反而消耗资金(薪水高)最厉害!
&&&&(2)选项目。营销创业的公司,项目或者代理产品选失误,会导致公司进入泥潭,一般的,选项目或者产品要参考三个方面,
&&&&一是站在客户的角度,产品或者项目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客户对所提供的服务会不会产生兴趣。
免费注册后,你可以...
想快速被买家找到吗?只需发布一条商机,被买家找到的机会高达90%!还等什么?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互联网创业项目推荐,/hlwcyxmtj、.cn/hlwcyxm、http://t./、
/236303、/、
.cn/u/、/u/、http://qing..cn/u/、
/、/hlwcyxm/default.html、http://hlwcyxm./、
/index.php/1398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到三年时间,自媒体行业借着微信公众平台的东风,已经从零零星星的尝试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圈。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内容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身自媒体事业,不断增多的自媒体平台之间开始较量,当然,也有一部分自媒体组织化寻找出路,而愿意为这一切买单的企业和个人也在迅速增多。
当我们回头审视,会不由自主地发问: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自媒体内容的价值何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者对自媒体趋之若鹜?自媒体的最终归宿是不是媒体化?现在的盈利模式能否持续?
作为新生事物,自媒体行业还难以为这些问题给出标准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在欣欣向荣的背后,自媒体行业同样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正负能量之间的相互博弈,将决定自媒体的未来走向。
不管怎样,探索还在继续,自媒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自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互联网进军传统行业的一大利刃是打破垄断和特权,自媒体就是媒体权力被瓦解后的产物。
在自媒体出现之前,开办一家媒体需要大量的政策资源和经济实力,需要自筹载体(印刷品/服务器)、自找用户。但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渠道出现以后,达到同样的目的你只需要几步注册。
不要特权、简单快捷且没有成本,促使拥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尝试成为自媒体。而留给他们唯一的问题是:自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小道消息”是科技圈最受关注的自媒体之一,拥有数十万微信粉丝,每天推送的内容多为运营者(丁香园CTO冯大辉)个人对互联网行业的观察,以及所思所悟。和传统媒体相比,小道消息很少主动去发现新闻,也不经常追踪热点,更不会对某些领域进行密集、系统的长期报道,但这并不影响其受欢迎程度。
冯大辉此前曾表示,小道消息看起来跨度颇大的内容,其实满足了不同的读者群体。“我不能每天去发小道消息,那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更多的人期待我给他们带去一些对自身有参考的内容。我的内容必须独特,别人都在说的东西我不会再凑热闹。”
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优秀自媒体人们的普遍想法。和冯大辉一样,圈内知名的其他自媒体人,比如程苓峰、魏武挥、葛甲、信海光,在内容运营上也都有强烈的个人烙印。
概括而言,当下自媒体内容的差异化体现在:网媒以全面及时的消息见长,纸媒以详实丰富的事件追踪立足,自媒体的根基则是评论,注重思想和观点的自由传递。
大多数自媒体人的个人性格都会在作品中流露,他们爱憎分明、立场明确、表达幽默,如果用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来衡量,这些作品或许大部分都是不专业的。但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每个人耗费时间去关注一件事,一定是想得到一个明确、清楚的结论,而不是迷失在所谓客观立场上堆砌起来的素材里。
和传统媒体领域大众媒体、专业媒体并存的局面一样,自媒体领域有人见人爱的大V,也有专门为细分人群服务的垂直化自媒体。这些自媒体往往会从行业、职业、爱好等等维度去预设自己的读者群体,然后通过转载+原创的方式为目标人群持续推送他们最关注的内容。比如专注为餐饮老板群体服务的“餐饮老板内参”(据称已融资数百万人民币),以及为儿童群体服务的“凯叔讲故事”(自称估值超过一亿人民币)。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在内容上显得更为自由,这同样也是对读者需求的精准把握。这正是自媒体受关注的最核心原因。
谁在做自媒体?
羊年伊始,前央视主持人柴静的《穹顶之下》成为了第一个迅速爆红的公众话题。柴静虽非自媒体,但其脱离组织后大放异彩的光环却和诸多自媒体人相似。
如今大部分自媒体人的前身份都是媒体记者、编辑、主编等等。离职做自媒体对他们来说就像零成本创业,意味着工作不再有约束、薪水不再设上限。
前《中国企业家》主笔冀勇庆便是其中一员。他在去年离开了这本知名的商业杂志,专职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冀勇庆告诉网易科技,他对现在的自媒体事业十分满意,其实做的事情与之前一样,仍然是生产优质内容。
像冀勇庆一样,脱离媒体的人正越来越多。而在传统媒体内,暗流也一直在涌动。一位《经济观察报》的管理层曾向记者大吐苦水,他手下的不少记者把日常主要精力放在了个人自媒体事业上,这让管理他们变得十分困难。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与自媒体大趋势抗衡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媒体正在吸走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
那么,吸引这些媒体人纷纷脱离组织、另起炉灶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自媒体事业意味着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与柴静类似,同样从央视出走的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一起广为人知。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他们都留在原来的体制内,想要按照个人追求做一款节目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一段文本或者视频,都要经过“记者报选题-主编批准-多方采访-编辑组稿”等多个程序才能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流程上的条条框框,以及媒体对记者、编辑工作职责的详细划分,都会或多或少成为他们手脚上的镣铐。
而在报道风格方面更是如此。知名自媒体人、山寨发布会创始人阳淼认为,“现在是一个媒体朋克兴起的时代,自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解构和反动。”在阳淼看来,传统媒体所谓的客观性,所谓的中国式新闻专业主义,都大大埋葬了媒体和媒体人的价值。
自媒体人柳华芳认为,媒体环境的变化为媒体从业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在传统媒体里写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文字、也不是读者喜欢的,那还有什么理由留下来?
其次,自媒体事业意味着收入状况的改善。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大都年轻,因为媒体行业薪水的天花板十分明显。当一个人的资历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行业能给与他的薪水时,逃离也就顺理成章。而自媒体除了拥有宽松的报道尺度外,在收入方面的状况要远远超出传统媒体。
可以说,传统媒体是讲究分工的,制定规则、明确边界,创作、编辑、校对、发行、渠道、运营、商务各个环节分别有人负责。但自媒体基本上是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工作。从工业分工的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倒退;但从自媒体人的角度来评价,这意味着摆脱了媒体的盘剥,获得劳动的全部收益。去年曾有自媒体人公开宣称自己月收入30万,虽然引来不少争议,但站在塔尖的自媒体人们,收入高于传统媒体是很普遍的。
因此,人才从传统媒体业向自媒体业流动也就不足为奇。
平台混战,解构与重组
大多数自媒体一样需要平台,甚至组织化。
业内究竟有多少家自媒体平台,一时间很难计算清楚。去年最热闹时,以新媒体“界面”为代表,稍微有点名气的媒体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自媒体计划,到处拉拢自媒体人。其实拉来拉去,每家建一个群,进去后发现还是同一群人。
眼下,主流的自媒体平台主要分成四类:微信订阅号;门户自媒体专栏;百度百家、腾讯大家;虎嗅网、钛媒体。
除了上述四类,自媒体领域声名较响的还有WeMedia、界面等,前者是一个松散的自媒体人联盟,后者口号离落地还很远。
为了争抢自媒体金矿,这些自媒体平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已经有过几次交战。但正如自媒体人柳华芳所言,“想要留住自媒体人,要么有钱、要么有名。”既带不来名、又没有利的平台或将很难生存。
微信订阅号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只提供基础设施,内容、粉丝、商业化都要自己来做。优点在于:渠道自控,一旦经营起来,粉丝、客户都在自己手里,后期获益较有保障。因为没有门槛,所以微信订阅号最受自媒体人关注;其他平台则因为收入较少,都以品牌和印象里提升为主。
对自媒体人来说,事业起步阶段需要借势各类平台打造知名度。所以,如今很多自媒体稿件都是多平台通发,同质化严重。但在发展壮大的一定程度后,平台对其的价值将会大大减小,自建渠道(微信订阅号)成为最好的归宿。
拥有几十万粉丝的自媒体人葛甲就告诉网易科技:“对我来说,现在这些平台的价值都不大。”
除了依附平台和单打独斗,自媒体的另一条路是媒体化,成立团队经营。据网易科技了解,不少自媒体人都有自己的秘书或者助理,有的甚至组建了一个企业来运作。这样有助于保证内容的持续生产,发挥规模效应,也便于商业化。
不过,组织化以后的自媒体还能叫自媒体吗?
如果自媒体把传统媒体解构,目的是为了进行重组,那么自媒体浪潮或许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需求,新技术、新理念对媒体业的一次组织调整。
除了软文,还需要什么商业模式?
作为媒体业的一部分,自媒体也要面临媒体的共同难题,那就是变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自媒体行业最引诱人但也最受外界诟病的是其商业模式。
自媒体的第一桶金来自企业的公关部门,软文为主、广告为辅。以科技领域为例,最近两年,大部分大的科技公司都把自媒体和媒体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内容更加可控,所以很多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为每篇软文买单的代价从数千到上万不等。
一位电商企业的公关人员告诉网易科技,自媒体的兴起为企业的公关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难题和挑战。在他看来,一些优秀的自媒体确实能带来品牌效应、销售促进,但“花在大多数自媒体身上的钱更像是保护费,只是为了维护关系”。
这个现状代表了一个问题:自媒体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现在自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垂直化、专业化的趋势,细分领域的读者价值也是可观的,但如何与广告主的需求相匹配仍然是个问题。
阳淼认为,问题出在很多广告主“仍然采用跟传统媒体互动的方式跟自媒体互动,所以出现投入和认知的错位。”在他看来,“自媒体可以给予公司的是策划角度,新的触达用户的方法,和新形势下的包装方式。这些价值现在很多被浪费了。”
李成东也认为,自媒体创新商业模式任重而道远。他告诉网易科技,自媒体盈利可以走六条路:1,广告模式;2,猎头模式;3,出书模式;4,跨界模式;5,粉丝包养模式;6,投资人模式。
李成东是电商领域的知名自媒体人,他最近转型做了电商孵化器,为自媒体盈利走出了另一条路。
但在另一位公关从业者看来,自媒体和媒体一样,创新商业模式挑战重重。而时下不好的迹象是,不少自媒体工具化,沦为了企业操纵舆论的前沿阵地和抹黑对手、进行公关大战的先遣军。
总之,鱼龙混杂的自媒体行业,在解构了媒体的特权之后,亟待规范和重构秩序。
我当时创业完全是被逼的,并不像乔布斯那样是创业英雄。当时学这个专业并学校忽悠了,对这个专业不喜欢,平时的考试我都不去参加,大三的时候学校给我发了一个降级通知,因为这个降级通知,我才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创立黑客联盟:当上“大斑竹”接触前沿信息
2001年下半 年,我上大一,受当时Internet热潮的影响(2000年三大门户网站上市),我报了浙江理工大学的网络技术专业,比较坑的是,进了学校才知道,所谓 的网络技术跟我们现在的Internet半点关系都没有,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机械自动化专业,主要解决“轧钢”问题,基本都是学习生 产线上的一些公式,和物理数学等打交道。
这个时候,国内大学周边都开始涌现大量的网吧,上网成了我们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消费,我的很多同学都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感觉非常迷茫,抱着对网络世界的兴趣,我也开始每天出入网吧。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国内的黑客组织,开始使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黑客行为,后来我做了国内四大黑客联盟之一的大斑竹,这个经历让我接触到最前沿的互联网信息和技术应用。
因为接触了很多互联网应用层面的东西,大一下半学期开始,我开始从社会上接一些建站和域名生意。那个时候每个月可以获得几千元的收入,生活费和学费都不再需要跟家里要了,很有存在感和价值感。后来生意逐渐多了后,我把生意再外包给其他人,做一个中间平台的轻生意。
创办“域名”公司:退学后面对第一次失败
经常性的不去参加考试,成绩经常挂科,到了2003年下半年,学校给我发了一个降级通知。
我当时压力特别大,我知道留级或退学意味着什么,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根本无法通过类似校招的正常渠道去找一份工作。
过年回来的时候,我告诉父母要创业,当然,理由不能说是因为挂科找不到工作。一开始父母是非常反对的,我只能灰溜溜的回到学校,不过很快事情出现了转机,父亲告诉我,他把家里的一处房产卖了10万块,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这是那个时候创办公司需要的最低注册资本。
日,公司正式成立,做些基础业务,比如卖域名空间、3721网络实名、网站建设等等。那一年的杭州好像突然冒出几百家类似业务的网络公司,竞争就像今天的手游行业一样。
到了7月份的时候,我的10万块钱就花完了,发完7月份的工资是我的生日,那天我尝试了好多个银行的取款机,目的是为了取出最后剩下的50块钱,后来终于发现,只有邮政储蓄的取款机才支持小于100块面额的取款。
钱取出来后,妈妈正好给我打了个电话,我跟妈妈说,我这边挺好的。挂完电话,我就哭了,面对失败的滋味太难受了,而且,我一直觉得我找不到工作,当时绝对是走投无路的感觉。
经过第一次创业失败,从此我都特别注重风险控制,创业不是赌博,创业是一场长期的博弈,我不认同创业是孤注一掷,你如果死了,还拿什么去拯救自己,无论想什么办法先让公司活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成为价值超1亿美金的域名持有人
2005年4月的时候,我在杭州的莫干山路租了一个实际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单间,这个小单间算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标志性地点,在这个小单间里,我开始了一个新的生意机会。
从4月开始,截止到6月份结束,我早起晚睡,每天只做一件事:抢注域名。
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抢注域名,域名抢注生意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的风景,较早接触互联网的一群人有非常多的一部分通过这个生意积累了原始财富,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著名投资人蔡文胜,而奇虎则刚刚花了1亿购买了。
域名生意就是一 个雷军所说的风口。基于域名这条线,我后来创立了4.cn金名网,4.cn金名网2014年的交易额已经接近10亿。从长期来看,我一直很看好域名投资生 意,我现在仍然在做域名投资,域名是稀缺资源,去年我刚买了, 很多朋友都人为这个域名的估值可以进入世界前三,第一的卖了1.2亿美金。
也许有一天,当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腾讯想在全球建立影响力的时候,我这个域名就可以发挥它的价值了。
成立广告联盟:为做站“淘金”的人服务
中国早期的互联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叫做个人站长,现在每个人都在用的百度、淘宝的发展阶段,个人站长在里面都起了不可低估的关键作用。我也是一名个人站长,大学期间除了帮别人做网站,我也会自己去做一些站点,下载站、音乐站、影视站,总之什么有流量就做什么。
我觉得生意分成两类,一类是淘金,一类是卖水,做站叫做淘金,而为做站的人服务是卖水,很多人希望把网站做的非常大,从而获得可观的收益。认识非常多的站长朋友后,我决定开始为站长服务的卖水生意。
2005年7 月,我成立了易特广告,专注于“卖水”业务,主要模式是寻找一些急需扩大流量和曝光度的网站广告主,然后整合站长资源,把广告投放到他们的网站上面去,从 中赚取利润差价。行业内把这种业务成为广告联盟,亚马逊联盟、百度联盟、淘宝客本质上做的都是类似的业务逻辑,即便是时间已经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时代 仍然有很多公司在从事广告联盟的业务。
这个时候的中国互联网已经开始呈现爆发的态势,媒体开始把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捧为创业英雄,资本市场每天追逐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落地之后就需要大量流量。对大流量的需求,为易特的“卖水”业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
插曲:加入58同城 给姚老板当助理
进入2007年后,易特原有广告业务已经趋于稳定,我本人希望有一些新的突破。
2007年8月,我已经为易特找到了很优秀的合伙人汪若飞与朱臻巍,一个擅长市场策划,一个擅长技术,也正是因为他们,易特公司目前依然运转的很好。那时在易特安排好主要负责人后,我动身去了北京。
帝都是中国互联网始终的中心阵地,无论从资源层面还是思维层面,这是我当时的判断,我觉得我有必要去感受和学习下。
抱着开拓思路和 眼界的想法,我最终加盟了58同城,职务是给姚老板(姚劲波)做助理。当时的58只有30几号人,姚老板跟大家说,将来的58要做到58个人!跟马云一 样,姚老板也给员工描绘未来的美好,同时也会给员工许以期权等激励。58同城上市的时候,我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一直待下去,我应该也是亿万富翁了。姚老 板是我创业路上一个非常优秀的导师,现在也经常会给我一些商业模式的指导,现在姚老板说他老婆现在也用海蜜买东西,他挺看好我现在的事情。
58和北京的经历只是我人生的一个小插曲,我可能还是属于不安分的那种人,我还是比较喜欢去创业,实现自己的想法。在58同城呆到10月份,我还是决定回到杭州继续创业。
再出发:创办最大的域名交易平台4.cn
回到杭州后又回到易特。
现在广告有一些逻辑悖论缺陷,比如说,用户在阅读内容的时候是不希望被打扰的,做为内容的运营方对用户体验的顾虑很大。同时,广告内容需要用户主动行为触发,实际的广告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
类似的思考和总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为常态,这些思考对我一些底层思维的启发和总结帮助很大。这个期间,我还尝试了广告统计系统ECLICK、互动行销、软件广告联盟与KMEDIA插件等等。
2008年我启动了4.cn金名网。
<金名网2014全年交易额已经接近10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域名交易平台,同时也造就了数十个千万富翁的域名投资人,正是因为这些人陪着共同成长才有4.CN的今天。
2008年我还合伙创办了独立B2C平台鞋子网()。现在鞋子网已经关闭,当时跟我们类似的产品国内有好几家,但目前为止,基本都关的差不多了,乐淘网CEO毕胜当时说了行业内的一句地震级的言论,任何垂直电商都是一场骗局。
这期间,失败的项目还有93游戏。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关键的人,我们的开发人员都是从其他项目转过来的,当我们实现入门级作品的时候,行业的游戏水平已经超出我们一大截,核心人才始终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关键要素,我现在主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找到合适的人。
现在除了海蜜全球购,我的其他项目都是由事业部的负责人独立完成。
刚开始创业的几 年,我是唯利是图,即使给员工做培训也只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公司利益,以公司为核心,而现在我是以员工为核心,包括创办麦乐会和麦学院, 只要对员工有利的事情就去做,把公司利益放在一边,员工好了,自然也努力工作了,员工就是核心要素,这是我对管理层面的感悟。
我现在选项目,从两个方面考虑,如果有相关基因和优势,可以做产业链比较长的业务,如果不具备很大优势,我会做产业链短的项目,离现金流相对近一些的项目。
创办多麦:全年做到40亿交易额
2011年国内B2C大热,我当时判断CPS广告会是未来趋势。于是单独成立了一家多麦广告,着手进行CPS业务的运营,由周艳负责(现在海蜜项目的COO)。
去年多麦已经实现了40亿的交易额。互联网广告可以实现两种广告,一种是品牌广告,一种是效果广告。
品牌广告的逻辑 是这样,当用户看到广告后,会产生或者提升对品牌的信任、好感。典型的代表是央视的广告,当一个品牌在央视播出之后,用户会认为该品牌有实力、可信赖。而 互联网属于新兴事物,即便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也都是草根出身,天然的基因不具备所谓的权威性,按照这个逻辑,起码眼前这个阶段这些不具备权威性 的草根媒体无法做为这些品牌的背书。在未来能成为品牌背书的媒体永远是少数,但国内的网站何止千万。
效果广告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实际产生了多少消费,广告技术的发展为这些提供了可能,国内大多数网站都要做效果广告,除了百度,去年腾讯和新浪微博也开始了效果广告的运营。CPS广告是效果广告的一种极致,也是未来的趋势。
我的最后一个创业项目:海蜜
做海蜜之前我已经很久不参与具体的项目管理。我的角色更像天使投资人,我希望能从不同的维度给项目一些建议,4.cn金名网、多麦cps广告都在良好的运作,不需要投入精力。
多麦现在在杭州已经是一家典型的中型公司,我希望找到一个机会,将多麦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14年5月 份,浙大EMBA组织去美国访学,领队安排我们在奥特莱斯购物3个小时,早上9点到纽约附近的WOODBERRY,最后直到晚上9点关门的时候才依依不舍 地离开,后来同学们还一直抱怨很多东西没买。还有一次本来要去参观一个景点,同学们一致要求放弃景点再去一次奥特莱斯补货,在那边购物差价很多,比如一个 COACH的包包,国内卖2500左右,那边只要个79美元,我平时穿的衣服,一件毛衣在国内购买基本都需要1000以上,那边只要个39美金,包括 CK、POLO等等,差价基本都在三四倍,所以大家觉得在那里购物不是花钱,而是感觉自己在省钱赚钱。
去年8月份小孩放暑假,我带她去英国呆了一个月,其间在英国买了不少当地的东西,回来的时候还扛了咖啡机回来,再次证明了海外商品对我们是有诱惑力的。我认为这个机会已经来了。
这个项目我要亲自操刀上阵,为多麦,为我自己成就一个大的梦想。
我们有电商基因,我认为我对这个领域有足够的理解,并且我有足够的资源来做这个事情。
干完这个事情,或者我就可以真正退休了。
去年下半年至今,百度针对 APP创业者推出的“金熊掌”一共做了3期路演,过程中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创业者,但难免也有些“不靠谱”的创业者。这些“不靠谱”背后反映的是很多创业者 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对此,私下里我也跟做投资的朋友有过深入交流,希望分享出来给创业者多提几个醒,少走点弯路。
让用户抛弃竞品选择你,不可替代性很重要
在 信息极度对称的今天,大多数创业者都把“勿忘初心,回归产品”当成信条。所以不管是在人员配置还是经营思路上,对产品、技术的追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似 做出了用户“喜闻乐见”的功能,指望着单点突破,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却少有哪个功能真正不可替代。很多人明白产品要“做减法”的道理,但却少了一些心思 去想怎么做正确的减法。
在我看来,时间和市场是有限的,但用户永远都是有选择权利的。所以你要做的不单单是让他们来选你,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选竞争对手来选你。
以 育儿类APP为例,首先你要观察育儿类APP的用户每天都在干什么,时间都消耗在什么地方,如果你的产品功能正好是解决某段时间的问题,比如存储分享孩子 的照片和视频、小孩子身体不舒服、购买婴儿用品,带小朋友出游等,那么用户此前在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行为、使用的产品,某种程度上都是你的竞争对手,比如 照相馆、搜索引擎、医院、超市、旅行社,甚至是电影院、游乐场等。很残酷的是,通常小朋友一天遛弯的时间只有1、2个小时,如果用户的时间花在了看电影或 者逛游乐场,那你的APP被使用的机会就很小了。
所以,追求产品做到极致的同时,认真想清楚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百战不殆。
工具or乐趣? 用户痛点决定产品定位
手 机APP无非两大类,工具类和乐趣类。工具类就好比扳手,做出来就是为了扳螺丝;乐趣类就好比拍电影,开心打发时间就行了。但这两个类别差别很大:工具类 难做,不是专业的做不好扳手;乐趣类容易上手,好像今天谁都能写个段子拍个电影。但生命周期和留存上,工具显然更持久,乐趣类则淘汰很快。而在商业模式 上,工具类arpu低,付费率高;乐趣类则arpu跟付费率都高,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所 以,创业者关乎这两个产品类型的选择,无疑至关重要。选择做工具,竞争对手可数,体验容易量化,市场相对稳定,但进入门槛通常非常高;选择做乐趣,你可以 认为全世界都是你的竞争对手,单看从2014年国内手游市场看,大约有3000多款手机网游,市场淘汰率之高可想而知。这就是乐趣类市场的特点,虽然进入 门槛非常低,但很容易就变成一片红海。
有 些不靠谱的创业者,明明做的是乐趣类的产品,却认为自己具有工具特性,简单的把自己的用户群定义为某类用户,简单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定义为某几个APP。最 容易犯这种错的是社交类APP,认为社交软件一定要和“约炮神器”挂上钩,所以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让用户可以方便的搭讪,然后再把自己跟陌陌作对比。事 实上,社交这个事情,如果不是有特定的社交需要,比如工作应酬、二手买卖、拼车等可以形成稳定社交以外,更多社交行为就是打发时间。所以,所有可能用来打 发时间的产品都是社交软件的竞争对手,比如电影、游戏、逛街等等,哪个有趣,用户就选择哪个。可想而知,如果你只把你的竞争对手定义成陌陌,是多么狭隘的 事情。说不定,当你的用户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留存逐渐降低的时候,你居然还在研究为什么我的产品比陌陌好用、功能也多,但为什么DAU和用户量就是不如 它呢?醒醒吧,你选择的战场,竞争如此激烈,你早就应该预计到这样的困难了。
在我看来,在做选择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产品定位,然后把目标用户范围适当放宽,不同类型和领域的产品能够更加让你清楚用户痛点在哪里,用户需求在哪里。
市场营销≠砸钱 品牌要有谈资
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火爆,促成了不少产品分析师、大数据研究所的出现,这是一个产品和技术导向的时代,但不代表所有的现象都能用产品和技术来解释,因为不能小看市场营销的力量。
对于创业者来讲,市场营销不是非得靠砸大钱、铺资源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新媒体泛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口碑传播很重要。
说 白了,市场营销行为的核心就是形成谈资。口碑都是靠聊出来的,只有把你的想法用很巧妙的方式说出来,才能让别人听见、才可能影响到别人。而今天之下,用户 并不是不愿意说,也不是不愿意分享,关键是你得给大家愿意传播你的充分理由。比如这样一个场景,有人问起来“你知道angelbaby代言了手机百度 么?”“传说中的新度娘?”“现在手机百度买电影票便宜很多…”“怎么用啊?blablabla”……这就是达到预期的一种传播设计场景,有噱头、有利益 诉求,用户自然愿意聊你,也愿意用你;如果有人问“你知道XXX飞行器么?”“那是什么?”“就是遥控飞行器”“不懂”“很好玩的”“哦”……这类的传播 则很难往下继续,毕竟,看过飞行器视频的人总是少数,如果这帮人不能帮你形成传播节点,去帮你扩散你的产品卖点,你在初期就很难形成固定的产品口碑,从而 也无法让你从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反馈来指导你修改产品。
当 然,市场营销对于成熟公司和创业公司来说,其实用法差别很大。成熟公司会把市场营销反馈当作产品快速迭代的一个核心决策信息。三星刚推出NOTE手机的时 候,定义的其实是商务机,最大的卖点是它的Spen(就是那支小笔),但市场上却对NOTE手机的认可就是大屏幕,所以三星迅速调整营销策略,保证产品卖 点的准确表达。
对 于创业公司而言,在充分认清竞争环境的前提下,创业者很容易就能给自己的产品找到一个清晰定位,但这个定位是否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其实不好说。毕竟,设计产 品的人对这个产品足够的了解,而用户则是完全陌生的,无论你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小白化,也很难摆脱产品经理的影子来定义这个产品。要知道,产品经理是一个 0.01%都不到的极端人群。所以好的方式,是简单定义、快速试错,尽快上市、迭代,然后营销,再迭代。值得警醒的是,如果对于市场和竞争环境分析不足够 充分的话,甚至你连第一拨用户、核心竞争对手都无法准确地挑选出来,那你又如何能做到快速低成本的迭代试错呢?
关键可能在于能否跨越一道鸿沟。《跨越鸿沟》一书里对“鸿沟理论”的注解,指的就是高科技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障碍: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成功赢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就决定了一项高科技产品的成败。
书中很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推荐创业者可以看看。
跳出误区,用户没你想得那么亲
曾有创业者问我,我们煞费苦心,精益求精地去追求产品的用户体验,方法也没错,也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甚至每一个像素都精心设计,每一句文案都仔细斟酌……但为什么用户在各个环节的折损仍然这么高,留存率仍然起不来?
其实,一直有个误区。我们把用户当上帝,但用户可不这么想,他们没有想象的那么亲。
我 看到一些国内外的评测报告,经常会感叹有些产品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妙,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但事实上身边人用的却很少。看起来,身边人都不是潮人,你甚至不禁 感叹,只有自己的嗅觉和品位才值得拥有这么酷炫的产品。其实,你才是被洗脑的用户,这类被洗脑用户的典型代表就是这个产品的owner或者参与者。
为 什么会这样?很简单,你作为产品的创造者,一天用多久你的产品,你的核心用户一天用多久你的产品?这还只是用,更别提你一天花多久在思考与这个产品相关的 事,你的核心用户又花了多长时间在想这个产品,前者比例可能是50:1,后者可能就是500:1。基于存在如此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产品创造者和用户之间对 于产品的认识怎么可能统一?
所以对于开发者来说,别只想着把自己当成小白,这还不够。不如当小白的同时,就给自己10秒钟,看看能否第一时间就获得这个产品的核心使用体验?否则,在真正用户使用产品的1分多钟里,如果没有懂你,没有感受到核心的体验感,那么他们就很难再给你第二次机会了。
所以,做产品跟谈恋爱一样——如果没有一见钟情,别逼着他爱你,因为他并不了解你。
1月23日,快书包CEO徐智明在微博上公开“叫卖”快书包,在业内引起不小反响。这家创立于2010年要做“网上711”的创业公司,曾以独特的“一小时送达”服务在业内成为关注焦点。
“如果是最近两年创立快书包,我不会选择自建配送”、“如果再有500万,快书包也许能熬过来”,其创始人徐智明近日对新浪科技说。
“(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所有‘如果’都是没有意义的假设。”谈到快书包的此次创业经历,徐智明颇为惋惜地说道。
“1小时送达”的模式错了吗?
“模式和时间点之前有联系的。2010年我做1小时送有点太超前了,所以当先烈了。”徐智明笑称。
日,快书包成立,口号是打造“网上711”,不过第一年主要售卖图书。运作思路是运费全免,自建物流和仓储。2011年,快书包尝试在迅速兴起的微博上做营销,一炮打红,省下一大笔公司启动的营销费用。
“我从没怀疑过自己的模式。” 徐智明说,这个服务对客户是有价值的,也是一个传播点,但实现方式有时代局限性。
就最近一两年电商的配送方式来看,短时的配送需求正在越来越旺盛,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亚马逊等都在推快速送达服务。但1小送达的模式在2010年实现起来太难了。
一个很明显的大背景是:2010年中国的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快书包的整个思路和运营方式都是基于PC,做不到结合地理位置和手机来解决人力高效率配置的问题。
徐智明在回忆中提到,他尝试过用短信通知配送员,但执行效果很差于是选择放弃。起初他将北京划为30多个片区,每个配送员负责一个片区,货物存放在配送员家里。但由于这种模式对人员稳定性要求过高,后改为集中仓储,这增加了仓储成本。
图书打头阵是否合适?
实际上,1小时送达的服务还引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用这个服务做图书配送是否妥当,配送团队如何搭建,收费模式与物流如何配套等。
不过,在快书包创立初期选择图书配送上,徐智明有着自己的理由。
在创立快书包之前,徐智明已经在图书行业十余载,并推出了龙之媒网上书店。他认为,图书的特点是极其标准化,并是定价商品。消费者能提前了解书会是什么样,并且能够直观的看到折扣力度。
另外,图书销售是赊销,结款周期比较长,这对于初期资金并不充裕的快书包很重要。并且中国用电子商务最早一批人使用人群都是买书人群。
在《乔布斯传》上市的三天内,快书包销售了两万多本。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快书包却一直被质疑配送图书服务的用户需求是否过窄,以及买书人是否真的需要一小时送达服务。
对于快书包而言,致命的问题来了。
正如徐智明所说,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超级畅销书来维持这种高销量。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购买图书的人对于送达时间并没有那么敏感。一小时送达服务也不是这部分人群的强需求。
不堪重负的自建配送
当当网CEO李国庆曾公开表示,中国的图书市场规模只有300亿元,并且经营太难,这个行业的特点是80万品种、低价格、低毛利率。但是在这样低毛利的图书行业,徐智明却做了一个让他如今后悔不已的决定——自建配送团队。
对于自建配送团队,徐智明则有明显的悔意。据了解,快书包的人力成本要占到整个运营费用的70%-80%。这对于创业公司有些过重了,尤其是资金并不充裕的创业公司。
徐智明很坦承地承认了这样一点。他说,这几年主要赔在人力上,在这一块每年快书包都要贴上三百万,五年一共赔掉一千五百万。
徐智明在2012年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提到,其送货速度越快成本越低,按测试配送人员每天配送12-14单是没问题的。不过快书包的发展速度始终没有让配送人员的工作达到饱和状态,但给物流配送员工的固定工资却一分也不能少。
徐智明说,快书包没有足够资金改变配送模式,每年在人力成本上耗费的巨大资金让快书包在策略上有些“施展不开手脚”。
徐智明说,他十分欣赏e代驾的合作模式,即司机是兼职的,e代驾推送订单由司机接单,根据每一单会向司机收取信息费。
收费模式与资金链
2010年,国内电商竞争残酷,京东、当当网等均不收取运费,快书包只能跟上。另外在快书包发展初期,客单价并不高,如果收取运费将会流失掉大批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但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快书包的客单价得到提高,但仍没有选择收取费用。
没有运费收入以及毛利润和客单量上不去都是导致快书包资金不充裕的原因之一。快书包的启动资金为300万人民币。
开始做图书配送,对于徐智明而言,一方面是熟悉的选择,一方面也有些被迫的成分,因为资金的限制导致快书包无法选择其他更合适的商品品类来销售。
除了极速送达外,快书包也尝试过1小时送药。失败的原因徐智明自己谈到了很多,除了配送模式外,1小时的理念在当时也有些超前,他还认为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路转变的不够快。
在快书包创业的几年内,资金运转始终不是很顺利。徐智明透露,2011年4月快书包曾与某投资机构签30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书,不过在当年7月份该投资机构毁约。由于快书包已经拒绝了其他投资方,他们在随后的时间没能很快的拿到其他投资。
资金的匮乏让快书包没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时兴起时,及时进军移动领域。
同类新兴公司的模式
对于快书包来说,其尝试过的很多模式在如今都成为了热门领域。最近兴起的很多公司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快书包的影子,如爱鲜蜂、社区001、小区无忧、美国的Instacart等。
刚拿到2.1亿美元融资的Instacart主打快速配送模式,与快书包的模式有些类似。不同的是,这家公司一开始就收取运费,与配送人员采取的是众包的合作方式。
由于没有自己的产品,Instacart不需要自建仓库,而其主要购买内容则是被徐智明认为毛利润低的日常杂货。Instacart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运费而不是货物。
爱鲜蜂的不同之处在于拉拢了大批社区里的便利店作为配送点,将普通杂货需求留给便利店自己配送赚取配送费,爱鲜蜂自己经营相对有特点的食品。
现在,这些类似的公司成为了风险投资的宠儿,但是趟路的快书包却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而走投无路,被迫卖身。这让徐智明颇为感慨。他说,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创业者来说“特别重要”。
回望自己创业近5年来的经历,徐智明给创业企业提出了一点建议——必须有特别锋利的、清晰的定位,能够戳到用户痛点。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他表示要看将来收购方的决定。
“我不会再创业了,因为我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太老了”,徐智明说,未来他倾向于做一名天使投资人,投资别人的梦想。
快书包的创业经历
1月23日,快书包CEO徐智明在微博上公开“叫卖”快书包,在业内引起不小反响。这家创立于2010年要做“网上711”的创业公司,曾以独特的“一小时送达”服务在业内成为关注焦点。
快书包一小时送达的服务并非首创,2010年前后曾有众多类似公司出现,如2000年的“E国一小时”,但这些公司早已消失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而快书包的起伏则成为了那个时代创业公司的一个缩影。
快书包发展时间轴:
日,快书包成立,口号是打造网上711,不过第一年主要售卖图书。运作思路是运费全免,自建物流和仓储。
2011年,快书包尝试在迅速兴起的微博上做营销,省下一大笔营销费用。这一年快书包开始投入资金自建技术团队。
2012年3月,快书包拿到900万人民币融资,开始实现便利店想法扩充品类。由于做便利店商品的客单价与毛利润都比较低,快书包开始做进口食品,客单价与毛利都得到大幅提升。
这年的数据显示,快书包员工数量有80人,配送队伍60人。在整个成本里中人力占到70%-80%,仓储成本10%左右。
2013年,快书包业绩达到1千万人民币,但没有找到一个有效办法迅速提高客单量,这也是徐智明认为最致命的问题。这一年快书包上线了自主研发的PC与移动端系统。
2014年9月,快书包的资金链断裂,先是宣布“一小时配送”服务停止,后来在9月大幅度裁员,配送团队被全部裁掉。
2015年1月,徐智明决定卖掉快书包。
Sam Altman是YC的新掌门,他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年轻的创业者们创业。在“如何创业” 的第一节课中,Sam着重强调了好创意的重要性,明确告诉大家:好的产品要从小型市场起步。此外,把创意转化成产品是非常困难的。本文还特别为创业指明 了,如何将好创业打造成好的产品,并吸引用户口口相传。
欢迎各位来到CS183B。我叫Sam Altman,我是Y Combinator的负责人。九年前,我曾是斯坦福的一名学生,不过后来我离开学校,创办了一家公司。从那之后,我就成为了一名投资人。所以在YC工作 的九年中,我们一直在教大家如何去创业。多数案例仅仅针对创业,不过这当中的30%也具有相当大的普适性。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所要教给大家的,就是这30% 的内容。尽管只有30%的内容,相信也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的。
我们在YC已经教过很多与本堂课相似的内容,不过并未对外公开。这将是我们第一次将众多教学内容公开。我们邀请了一些演说嘉宾,他们在这里讲的和在 YC讲的是一样的。我们至今已为725家公司筹集资金,所以相当确信,给大家的建议都是十分有用的。虽然我们不能为每个初创公司都提供资金,但还是希望
大家能从这些建议中或多或少学到些什么。
我只讲三次课。每位演讲嘉宾都曾参与创立价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公司,这当中就包括YC。所以这些建议并非空口说白话,给出这些建议的人,的的确确落实过它们。
我们课上所给出的建议,都是针对那些才开始创业的人们;这些创业者追求快速发展,终极目的是成立一家大型公司。有些情况我得讲在前面,对于其他情 况,不建议听我们的课程;如果你想把听到的内容实践在已有的大公司中,而非创业中,这是没有用的。顺道听听也算挺有意思的,我认为,创业将是未来发展中的 主流,了解一下这个形式也是很有好处的,不过初创公司和一般的公司非常不同。利用今天的课程,我将对四个方面进行概述,如果你把这四个方面做好了,那么你 创业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在整个课程中,演讲嘉宾将会反复强调更多的细节。
这四点分别是:好创意、好产品、好团队和好执行。这四点可能会有点重叠,不过为了明确意义,下面我将单独就每一点谈谈。
就算有了这四样东西,你可能还是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结果是用“创意x产品x执行x团队x运气”来表示,运气可以是0到10000之间的一个随机数。运气有时候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不过你要是在前四个方面做得很好的话,那么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创业有一点非常令人激动,那就是其中的竞争十分公平。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可以创业;富于经验年纪稍长之人也可以创业。关于创业,有一点我格外喜欢:在其他工作场合中的缺陷,例如个人经济拮据,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等,对创业来说恰恰是非常好的事情。
在我们开始说如何创业之前,我想先来谈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业。关于来这里讲课我还是有点犹豫的,如果你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那你将永远无法实现目 的。想挣钱其实有许多更简单的办法,那些创业成功的人总会说,请注意,他们总会说,之前根本无法想象创业将有多困难,多痛苦。如果,你感到受制于一个特殊 的问题,而你认为只有创业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那么开始创业吧。
首先要有热情,其次才是行动。实际上,我们在YC教授的课程都遵循这一点。
首先,好创意。近些年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例如“创意并不重要”,“为了创业而花大量时间去想一个点子,太不明智了”。这意思就是说,要创业就马上开始,遍地撒网,重点捞鱼,至于抓到手的东西有没有价值,会不会起作用,思考这些问题都是浪费时间的。
有个注重点就足够了,多一些自然更好。这些说法也不能说全错,因为事物的发展你无法全然预料到。如果你的产品不经用户使用,对你了解产品原貌来说,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好的执行力比好创意重要十倍,而实行起来更是困难百倍。
就算你下猛劲去行动,还是没有用,结果依然是糟糕的。坏点子就是坏点子,在追逐热点的世界里,没有好点子就无法令人满意。只有好的执行力,而没有好创意,也将一无所成。自然也有例外,不过多数大公司都是从一个好创意开始的,而不是从一个所谓的支点开始的。
你们可以看一下那些成功的支点,它们几乎都是创办者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临时起意。Brian Chesky手上有多余的房间,却付不起他的房租,所以他创办了Airbnb。如果你了解过与此相关的一些内容,你就会明白,通常那些只着眼于支点的创业 者,是无法将公司发扬光大的。我曾经也认为创意无足轻重,不过我现在承认,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那么,正如我们所讲的,创意,实际上是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市场的规模和增长状况,企业的成长战略,以及防卫策略等等。当你评估一个创意时, 你需要做到全盘的考虑,而不是仅仅盯住产品本身。如果创意行得通,那么你将在这个创意上花费十年的努力,所以你需要早早考虑好公司的价值以及防卫策略。虽 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学会做计划还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都忘记了这一点。
能有长远打算的人一直凤毛麟角,在创业者当中更为明显。但如果你做了打算,你将受益良多。记住,如果你投身到创意中,你会不断把创意做大,创意将逐 步充盈起来。当然,你不需要将通往成功路上的每一点都提前计划好,不过在开始前,你必须明白核心是什么。要确保创意能够以有趣的方式发展下去。
在创意上我们发现,有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创业者们的盲区,你要明白,有朝一日你要是成立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必须是难以复制的。这一点,是好创意之中的重要环节。
我要重申一下这一点,因为它太重要了:首先有好的创意,其次才是行动。当你想到一个非常有挖掘潜力的创意时,再开始创业。另外,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个 在许多创意中进行选择的方法。如果你同时有几个创意,就选择那个你最常想到的创意;恰恰是这个创意,你不会把它当作一项工作。我们常常听到创业者叹息:
当初,他们应该再等等,等到他们真正热爱的创意出现时,再开始创业。
换个角度来看,那些优秀的公司,几乎都有自身的使命作引导。初创公司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使命感,否则无法达到像大公司那样的凝集力。如果创业理念不够好,就很难造就这样的使命感。使命感还有一个好处,这意味着你将全身心投入。创业成功需要许多年,通常为十年。
如果你对你正在创建的事物并不热爱,也没有信心,那么可能你在创业的半路上就放弃了。如果没有使命作为信念,那么绝无可能熬过创业之中的艰苦。许多 创业者,尤其是学生,认为创业只需要两三年时间,在那之后就可以做自己觉得有热情的事情了。我告诉你这基本不可能。创业一般需要十年。
明确使命感带来的第三个好处就是——公司以外的人也愿意帮助你。与那些衍生品相比,前途未知但却非常有潜力的产品将会得到更多支持。当谈到创业,那 些开头难的公司要比开头简单的公司更易达成目标。这种违背直觉的结论也是人们了经历漫长的时间才体会出的。再怎么强调使命感还是会被忽略,但最后我还是要 重申一次:那些不断复制古板创意的公司,不可能激发人们的热情,也无法激励团队尽力取得成功。
以后我们将由Paul Graham为大家讲讲如何产生创意。许多创业者都在这一个点上费尽心力,不过我相信,经过实践,大家会做得更好。这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做好。
提到创意,有个方面十分棘手,那就是好创意在最开始看起来难以实行。搜索引擎没有门户的概念,许多人以前(或现在)并不看好它,搜索功能是可以用, 不过也没什么太大作用,毕竟门户才是价值所在。再比如说,社交网络只对大学生开放,而且免费。难以致信。谁曾想过将大学生作为用户群体?没有,所以 MySpace成功了;谁又曾想过暂住在陌生人的家中?没有,所以Airbnb才能成功。无论如何,这一开始听起来都像天方夜谭。
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到最后都取得了成功。如果创意一开始就很棒,那一定会有很多人抢着做。Peter Thiel在以后的课程中将教你如何垄断行业。不过这不可能马上实现。首先,你得定位一个可以垄断的小型市场,接着,快速扩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意在最 初看上去很糟糕。“今天,只有一小部分的顾客使用我的产品;来日,我将取得他们所有人的喜爱。而在未来,每个人都将使用我的产品。”你要是能这么说,那就 很不错了。
同时还有一点:你要有自己的信念,当别人提出异议时,要能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点有些困难,因为你不知道对错之间的界线在哪里。成与败皆在一线之间。不过记住一点,一个好创意在最开始会受到众人的反驳,此时你应该感到高兴,这样一来就没人和你竞争了。
这也是为什么和别人讨论你的创意没有关系。真正好的创意,反而不容易遭剽窃。你的创意可能是这样的,“创意本身可能听起来不怎么样,但它一定有可取 的一面”。我们希望自己的创意听上去很酷炫,但又希望它能够运作起来;同时也盼望没什么人和自己竞争。如果开始创意并不受关注,那没有关系。
对创业者,尤其是对第一次创业的人来说,一般都会错误的认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或者说产品之下的创意,要特别能唬人。情况绝非如此。一开始,创意只 要针对特定的小型市场就好了,之后再由此逐步扩展。很多大公司就是这么起步的。你不用追求出名,但方向务必正确。你所需要的创意,可能听起来不怎么样,实 际上却非常棒。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去研究市场的走向。你所选定的市场,要能在十年内迅速壮大。如今,很多投资人都着眼于市场规模,却对市场的走向不管不顾。
实际上,我认为这是投资人最大的误区之一。他们只考虑了初创公司的发展,却并没有考虑市场本身的发展。相比于现有的市场规模,我更关注的是市场的增 长速度,同时我还关注是什么因素致使市场发展达到顶峰。你也该想想。相较于规模大但增长慢的市场,我更愿意投资规模小但增长速度快的市场。
这些规模小,但是增长速度快的市场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顾客需求大,就算产品并不完善,但只要持续改进,顾客都还可以接受。学生作为创业者十分 有优势,一方面,相较于成年人,学生对于哪种市场将快速增长有着更加敏锐的直觉。但有一点学生通常不理解,或者说,至少有段时间之后才能明白:你不能创造 莫须有的市场。在创业中,你可以改变任何东西,但无法改变市场;所以你一定要想好了,自己选择的市场是有发展前景的。要挑对市场也颇有讲究。比如,追随前 人的脚步,搭个顺风车,或者参与到一些大的项目中,所有的这些都表示,你们进入的市场,必须要能快速增长。现在市场看起来是很小,没关系,别人还不明白, 但你非常清楚,市场将快速发展。
大家想想这样的情况会在什么地方出现。想要创业成功,大环境带来的推动力必不可少。
令人兴奋的是,比起过去,现如今的大环境越来越有助于创业了。正如 Marc Andreessen所说的那样,软件正在吞食世界。软件无处不在,那么好的创意也无处不在。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你最感兴趣的那个方面。
换种说法,我们还是回到同一个问题,红杉资本那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是现在?对于这个创意,为什么现在是最佳的创业时间?为什么要创立一个这样的公 司?为什么不是两年前?又为什么不是两年后?就我们看到的各种成功案例而言,他们都有很棒的创意,对这个问题都有非常精彩的回答。如果你无法回答,那么想 创业还得再考虑考虑。
总的来说,最好是开发自己需要的产品。这样一来,在制造产品原型时,比起和用户交流,你自己就能很好的了解产品本身的情况。如果你自己都不需要这种 产品,而是在制造别人所需要的产品,这对你来说就是非常大的劣势,你需要紧密联系客户。如果可以,去客户的办公室了解情况;如果不可以,那么也要多多交 流。
关于创意,还有一点可能也是违反直觉的,那就是好的创意很容易解释,也很容易被理解。如果需要大费周章的去解释你的想法,那就代表你的创意太复杂 了。创意必须条理清晰,用几个词就能概括。最好的创意,通常在某个方面与现有的公司大相径庭;谷歌就做得很好,它舍弃了常规的门户内容,或者说创意是全新 的,如同SpaceX。如果初创公司一直抄袭现有公司,只做一些小的修饰,比如将X产品的包装打造的好看一些,把Y产品的客户改为红酒爱好者,这都没有 用。
正像我提到的那样,学生作为创业者有许多优势,其一就是学生对新的技术有非常好的见解。思考创意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现在就开始。我们总能听到别人后悔,感叹他们要是能在学生时代多做点事情就好了。
还有,你需要寻找潜在的合伙人。你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你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多么适合寻找一个搭档一起开家公司。我们经常这么告诉大学生:比创业更重要的,是去了解那些潜在的合伙人。
我要引用50 Cent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一部分。这是他对于维他命水的看法,我就不读了大家自己看,这句话说的是了解用户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多数人会忽略这一 点,尤其是学生。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能首先考虑市场,你将领先于其他的创业者。在YC,这个问题也很常见,就是很多人并没有将市场放在首位,没有 将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 2.产品
下一个部分,我将来讲讲如何制造一个好的产品。我又要重申一次,这里的产品是个广义的概念。客户支持、产品说明书以及和客户之间的一切互动都包含在内。
要创建一个伟大的公司,首先你要把好的创意转化为好的产品。这十分困难但却至关重要,幸好这过程还算有趣。好的产品都是十分新颖的,我们无法告诉大家要做什么产品,不过好产品都有一些共性,我们会指导大家如何去做。
创始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开发的产品有价值。除非你开发出好的产品,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当成功的创业者,向你讲述他们的创业初期的故事 时,通常都是一直坐在电脑前,不断完善产品,和客户沟通的片段。一般都是这样。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别的活动,如果你的时间分配与此不同,那么你就需要怀疑 一下自己的做法了。
创业者还面临了很多其他问题,比如筹集资金,增加知名度,招聘人才以及商业发展等等,不过等你有一个好的产品后,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所以首先 必须有一个好的产品。第一步,要开发用户喜欢的产品。在YC,我们告诉创业者,除了吃饭、睡觉、锻炼外,其余时间都要拿来完善产品,和用户沟通。我之前提 过的其他内容,例如公关、会议、招聘顾问以及寻找合伙人等,这些你都要先忽略掉,首先注重开发产品,通过和用户的交流尽量完善产品。
你的任务就是开发用户喜欢的产品。那些后来成功的大公司,多数都是这么做的。很多初创公司的文案写的很好,但是最后却失败了,因为他们的产品没有受到用户的青睐。一定要开发用户喜欢的产品,但如果产品的水准也只是得过且过,你都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所以这两方面要做好。
我们经常在YC说,与其让许多用户“喜欢”你的产品,不如让一小部分用户“痴迷”。当然,最好能让更多用户痴迷这款产品,但一次就达到最好还是看机 遇的,对初创公司来讲更难实现。所以需要你们在灰色和橙色中做出选择。一种情况是,你的产品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用户粘性不高,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虽然知道的 人数少,但是他们非常热爱你的产品。
这是一条非常有用的建议。去开发让少量用户痴迷的产品。从少量用户痴迷的产品,变成大量用户痴迷的产品很容易做到;与此相比,让大量用户从喜欢变成 痴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其他的没做好也没关系;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一点,就算你其他方面都做对了,创业也还是有可能失败。所以当你开 始创业,在这一点发挥作用之前,你要一直保持关注。
你在创业时面临一个选择。最好的情况就是所开发的产品受大多数人的喜爱。实际上,由于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的存在,一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会 抢先抓住,所以通常对你们来说难以实现。所以,图上曲线下的区域,也就是你能开发的产品,是受到限制的。所以你的产品,要么是众多用户知道,但喜爱度一 般,要么是少量用户知道,但却痴迷。用户的“喜爱总额”是一定的,问题就看你怎么分配了。通过第一款产品,你将创造用户喜爱度的守恒定律。 一般创业者都得做一番挣扎,这两条路到底该选择哪一条。似乎选哪一条都差不多,对吗?因为曲线下的区域是相等的。但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有的产品更容易在 市场上壮大,如果产品受到小部分用户的痴迷,那么它将发展为许多用户都痴迷的产品。但如果只有雄心,以及微薄的热情,以此扩大市场,则难以做到让许多人痴 迷于你的产品。所以建议就是:找到小部分用户,让他们热爱你所开发的产品。
扩大市场的方法之一,就是依靠用户间的口口相传。如果你的产品受人追捧,人们肯定会推荐给朋友。这对消费品和企业产品来说同样有效。当人们真正热爱一样事物的时候,他们会推荐给朋友的,这就是所谓的“有机增长”。
如果你指望有个实力强大的合伙人做你的靠垫,而你对产品增长速度之慢不予理会,这将带来极大的麻烦。市场营销确实很重要,之后我们将有两次课来介绍 这个内容。好产品终归是扩大市场的秘密武器。在解决别的问题之前,首先得把产品这一环节考虑清楚。开发好产品这一关做不到位,其他的做起来也不容易。
如果你还没有受人追捧的好产品,但已准备开始构建扩张计划,这就是在浪费时间。那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公司,他们的好产品,都是通过用户的口口相传获得 口碑的。时间一久,好的产品就胜出了。别担心,就算你的对手公司筹集到许多资金,或者已确定好未来要做些什么,都不要紧,他们的产品可能并不怎么样。很少 有初创公司是因为竞争而倒闭的。大部分公司把时间花在了其他方面,无法开发出让用户痴迷的产品,这才倒闭。所以其他什么都先不用想,最先考虑产品。
要让用户痴迷于你的产品,还要做到一点,那就是:从简单开始。如果你的创意理念简单,那么开发出好产品也是十分简单的。即便你的终极计划十分复杂,我们也希望这样,你最好还是从更小的地方开始;要开发好的产品确实不容易,所以开始时的切入点一定要尽可能的小。
想想那些非常成功的公司和他们一开始开发的产品,再想一下自己热衷的产品。他们通常使用简单,尤其对新手来说。初代Google就非常简单,页面上 只有一个文本框和两个按钮;但它显示的确是最佳的搜索结果,这也是用户热爱它的原因。iPhone比之前所有的智能手机都更容易使用,它是第一款用户们都 热爱的手机。
说简单就是好还有另一层原因,因为这样就可以促使你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样一来,人们才会热爱你的产品。
当你听那些成功创业者讲述他们的产品时,你会一次又一次的听到“热情”这个词。这些创业者对于钻研每一个细节,都富有热情。成功的创业者,对于产品的诠释,对于客户支持,都是非常用心的。
我们可以在这里总结一下YC投资成功公司的经验,很多创业者都把通知软件和订单系统进行绑定,所以在他们快入睡时,如果有用户半夜发邮件过来,他们 也能在一小时内进行答复。在创业初期许多公司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创业者就痛苦了,他们得半夜爬起来解决问题。想要蒙混过关是行不通的,他们 将尽快完善产品。所以说,开发好产品确实是需要一定热情的。
你需要养成一批用户,来帮你完成用户反馈环节;但吸引用户也需要你亲历亲为。创业初期,不要在谷歌做广告来招揽用户。并不需要很多用户,只要有人能每天给你反馈就好,这部分用户最终会爱上你的产品。所以别到谷歌去找人,你只需要少量的优秀用户就可以了。亲自去招揽他们。
当所有人都觉得Pinterest是个笑话的时候,Ben Silbermann就是在咖啡厅,通过和陌生人聊天来招揽最初的用户的。他真是这么做的,他就在Palo Alto附近转悠,并询问陌生人,“你可以使用我的产品吗?”他还去过Palo Alto的苹果零售店,在店员发现并把他赶出去之前,他就已很快地把浏览器首页改为了Pinterest的主页,当顾客进来,他们就会惊讶,“喔,这是什 么?”。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经典案例。Paul Graham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如果没看过,确实应该读一读。
大家应该身体力行的去招揽用户,记住,目的是要让他们爱上你的产品。你必须非常了解这一批用户,深入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你会发现他们都非常 乐于给你反馈。就算你在开发个人偏好的产品,也要听取用户们的想法,只有他们会告诉你,什么样的产品才会让他们掏钱包。尽量让他们喜欢你,让他们知道你所 做的事情,因为他们会帮你带动下一批用户。
你要把来自用户的反馈用于产品的决策中。把完善后的产品交付给用户使用,再得到新的反馈,如此往复循环。询问他们偏好什么,厌恶什么,看看他们使用 的过程,了解一下哪些方面值得用户掏腰包,试探用户——如果你的公司不再生产产品,看看他们是否会失望。问问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把产品推荐给朋友, 又是不是已经推荐过了。
用户反馈所形成的循环体系一定要紧凑。如果每周你的产品都能有10%的提升,那么产品的进步速度就会很快。开发软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反馈循环非常 小。可能数小时就可以得到反馈,越优秀的公司用户反馈循环越紧凑。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这一点,而在创业初期,这一点尤为重要。
好在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过程很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这些过程是没有捷径可言的。至少你的目的明确,你终将得到一个好的产品。
优秀的创业者不会依靠中间人和用户联系。在创业初期,包括销售和客户支持在内,创业者都是一手操办这些事务。必须把用户反馈循环嵌入到公司文化当 中。实际上,斯坦福的创业者们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一开始就会雇人做销售和客户支持,其实你必须亲自做这些事情,这是唯一的方法。
你需要运用一些指标,以此明确自身的定位。CEO衡量事物发展的方法决定了公司的走向。如果你提供网络服务,不用管注册总量,别管这个,也别让公司 的其他成员关心这个问题,你们所需要关注的,就是服务的增长状况、活跃用户数量、活跃等级、持续使用的人数、收益以及净值推荐等问题。如果这些指标的发展 方向错误,你必须诚实以对。初创公司依赖于快速发展,只有好产品,才能够快速发展。
刚刚我们讲的是如何开发一款好产品。我想再强调一遍,如果这一点没做好,我们课上所讲的其他内容,也都没有用。在开发出好产品之前,别的你都不需要考虑。从好的方面来说,开发产品是创业中最有趣的一部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创业失败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