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的语音怎么转发发

当前位置:正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你有没有这种朋友?一言不合,就发了N条三四十秒的语音就没想过人家在吃饭在路上在办公室里没带耳机怎么办?!要么外放被其他人听到大写的尴尬要么把手机贴在耳边好几分钟去听那个忽大忽小的声音有时候看着这七八九条未读的长语音除了想让对方吃屎没什么别的想法还有这样的刚认识加好了微信就开始飚语音飚…语…音…朋友我跟你很熟吗?刚认识啊!不管是同学是客户是什么也别一上来就语音啊一坨语音谁知道你要说什么你发语音是爽了怎么不想想听的人用语音,发的人是爽了动几下嘴皮子就出去了有时候还能连嗖好几页但对收消息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成吨的麻烦▼一样一条微信消息听语音比看文字的成本高得多扫一眼就get得到主要信息的文字非得找到耳机再解开耳机线戴上耳机或者手机贴在耳边几分钟还不一定听得清▼还有人明明自己那边吵得要死还一定要发语音发过来还以为手机炸了我说你说啥我听不见他又来一段duangduangduang咚咚锵▼手机震动了十多次,看到了十多个红点,但根本不知道信息重不重要。本来两三秒就能读完的信息,现在至少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本来极少流量就可以收得到的信息,现在要费好多流量。一条59秒的消息,听到49秒,突然又进了一条语音,一切需要重头再来……终于找到机会逐条听完,发现1分钟的语音里,关键信息只有几秒。想把信息分享给另一个相关人,但既没办法截图也没办法转发。两天后,再想找这几秒的关键信息,发现消失在茫茫语音中根本找不到!鲁迅先生说过 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发语音就等于抢我的钱啊!有的人讲完语音他还要再自己听两遍有的人听自己的声音还是外放的是觉得自己声音有多好听还是怎样谁能来告诉我一下这种人到底怎么想的有人说那么矫情,你可以语音转文字啊语音转文字是个好东西但你别讲方言呀一碰到东北话▼这是我同事粗去旅游了夸爱琴海好看布拉格教堂闪金光还给我们带了好东西……东北方言还算接近普通话的了换成其他方言你试试?这个妈妈讲的上海普通话谁有本事翻译得过来么▼…………这种语音转文字出来都什么鬼!你就不得不听万一聊天日常又是这个画风的▼你又不是我妈我为啥要迁就你?呵呵呵呵!有同感的点亮 !来源:辽沈晚报(lswbwx)、上海全知道(iknow-021)、网络编辑 左手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 诚意出品24小时新闻热线9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左边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标签:
相关文章Relevant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如何去模仿一种语言风格.比如人民日报的语言风格
首先:你要了解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方向其次:你要多看人民日报与其他日报相比,对同一件事情的报道角度有什么不同.最后:自己可以根据相关热点新闻,写个报道.写完后再看人民日报当天报道这件事或类似事件的语言组织方式看自己在那里没考虑到的再进行整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
国际新闻界
& | && | && | && | && | && | && | && | &
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
董天策 梁辰曦 夏侯命波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A Study on the Discourse Mode of Editorials in People’s Daily
DONG Tiance, LIANG Chenxi, XIAHOU Mingbo
School of Journal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inan University.
以微博为载体,对新闻进行评论,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发展的新模式。从公民社会的角度看,微博新闻评论作为人们思想观点交锋的重要&集散地&,有利于表达人们的利益诉求,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对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面对这种新的舆论格局,各大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抢滩微博平台,除了把握先机发布新闻,还积极利用&评论&这一新闻文体抢占舆论阵地。因此,新闻评论在微博平台上逐渐衍生出新的形态&&&微博新闻评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目的
&微博新闻评论,属于网络新闻评论的一种,是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新近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廖宇飞,2012)目前学界对微博新闻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微博新闻评论的兴起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影响;二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博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进行研究。而对其隐性特征或者说内在本质,如话语方式、行文逻辑、言语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却鲜有研究。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下简称@人民日报)所发表的新闻评论,是《人民日报》继&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经济漫笔&&国际论坛&&任仲平文章&等评论专栏之后推出的崭新评论样式。由于微博新闻评论限于140字以内且时效性、互动性较强,其话语风格与传统新闻评论迥然不同。已有学者注意到,话语方式的革新是《人民日报》沟通官方话语体系与民间舆论场的有效方式。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2009)说得好:&当我们不拘于陈旧呆板的语言表述,努力创新表达方式,就能打破人们对人民日报评论的&刻板印象&。&她表示,《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可以进行&话语体系&和&修辞模式&的重建。
(二)研究对象:@人民日报新闻评论
本文以@人民日报所发表的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中有较大影响力。@人民日报开通仅4个月,粉丝就突破280万,在数量上超过《人民日报》纸质版2012年度278万份的征订量。截止日,@人民日报已拥有808余万粉丝。据新浪微博统计,@人民日报的影响力从2012年9月开始一直遥遥领先于中国之声、新华视点等中央级媒体微博。其次,@人民日报所发布的新闻评论较为系统和集中。&你好,明天&与&微评论&(从日起改名为&人民微评&)是@人民日报发布新闻评论的两个专门栏目,以评说最近新闻事件为主,大体以每日一条的速度更新。本文选取这两个栏目日至日所发布的349条微博为分析样本。其中,&你好,明天&157条,&微评论&192条,平均转发量4452.2条,平均评论量1336.1条,最高转发量高达132301条。就其转发量和评论量而言,@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是其所有微博中影响力和关注度最大的内容。再者,@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媒体的代表,发表的新闻评论较为客观理性,且话语方式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延续性,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征。
(三)研究视角:话语方式
对&话语&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其中,以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为代表的话语研究主要探讨政治、法律演说中的说服机制和技巧。进入20世纪,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研究开启了话语研究的新视野,结构主义成为话语研究的主要方向。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S.Harris)在1952年的《语言》(Language)杂志上首次使用&话语分析&一词。从此,话语分析作为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被各个学科广泛使用,甚至进入公众生活的领域,俨然成为一个经常见诸报端的&流行语&。最初,&话语&的研究对象只是对话、演说、故事等,现在已经拓展到法律、新闻、广告、网络等领域。荷兰学者梵&迪克(Van Dijk)(2003:56)在《News as Discourse》(《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首次将新闻语言纳入话语研究的范畴。在论述新闻话语的范畴并阐述其排序规则和策略时,他明确指出&新闻评论&也是新闻话语的组成部分:&新闻话语还有另一以记者和报纸本身的评论、观点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图示范畴。&因此,本文对@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话语方式的研究,主要基于梵&迪克的理论视角。
二、@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话语呈现
梵&迪克(2003:27)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指出:&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文本视角是从微观层面对文本各个层次上的话语结构进行分析,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语境视角则是把这种微观的分析与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对话语做宏观的描述。因为&新闻话语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新闻的文本结构,还包括传播语境中、社会文化语境中新闻话语的生产和接受过程。&(梵迪克,2003:32)
(一)文本: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
1.体裁:140字的&微言大义&。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评论就呈现出短小化的发展态势,以专栏形式出现的小言论遍地开花。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评论短小化的趋势在微博中进一步得以体现。由于微博140字的限制,&微评论&与&你好,明天&栏目成为《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历史上字数最少、篇幅最短的样式。例如,7月25日的&你好,明天&只有56个字:&也许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灾难。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记得。晚安。&
首先,字数的减少,使@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在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表达上更具典型性及概括性。在写作时进一步简化事实性信息,突出意见性信息,新闻事实往往只用一句话概括,甚至通篇均是意见性信息。如10月30日的&你好,明天&:&纷纷表示、一致认为,不明真相、别有用心,一些司空见惯的中国式表述,要么大而化之,要么居高临下。语言的板结,反映沟通的堕怠,透出权力的傲慢。从听不懂,到不爱听,到再也不听,语态陈旧滞后,影响传播效果,事关政令畅通。给官话洗脸,用时代语言沟通,何尝不是执政理念转变?安。&
其次,@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中的意见性信息从不泛泛而谈,其论证过程也省去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起承转合,有针对性地一事一议,在有限的字数内提出独到的见解。因此@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总能给读者以连贯顺畅、简洁明快的阅读体验,在总体上呈现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的风格特征。
2.词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是@人民日报上线后备受关注的特点之一,这种走下神坛、走向民间的话语风格在其新闻评论中得以最大体现,被网友称为&小清新&。@人民日报通过平易近人的表达,与读者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把自身打造为可闲话家常的朋友。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具体表现在@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对俗语、流行语及网络用语的大胆使用。
在349条分析样本中,&俗语&&流行语&及&网络用语&这三类词汇共出现55次,平均每10条新闻评论就有1.6条使用了较为口语化的表达。如网络用语&矮穷挫&、&白富美&、&躺着也中枪&、&元芳,你怎么看&等;流行语&骨感&、&穿越&、&不能承受之重&等;俗语&好了伤疤忘了疼&、&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甚至改编流行诗词&你过,或者不过,年票都在那里,不多不少&等,都出现在@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中。再如&屌丝&这一网络用语,在一段时间内更被连续运用。11月2日的评论:&经济总量、外汇储备、高速高铁,构成发展中国;分配焦虑、环境恐慌、屌丝心态,映射转型中国&;11月12日的评论:&让拼爹成为过往,给屌丝一个未来,需用制度力量打通板结的上升通道,撑起共同信念&。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变化和发展直接反应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人民日报在新闻评论中大胆启用新词、网络热词,一定程度上为板结化的话语模式和用词习惯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吹起一股清新鲜活之风。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在11月7日的&微评论&中对这一话语风格做了说明:&从&给力&到&屌丝&,再到&元芳,你怎么看&,人民日报与网络热词的亲密接触,都引来广泛关注。实际上这是时势使然。&
3.句式:立场鲜明,情感充沛。新闻评论的语言由不同的句式组成,按照表达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反问句、祈使句及感叹句;按判断类型来分,可以分为肯定句、否定句及双重否定句。通过对@人民日报349条新闻评论样本的分析,笔者发现:
1)@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大量使用祈使句。在分析样本中,共有218条微博使用了1句或1句以上的祈使句,占总条目百分比的62.5%。按方霁(1999)在《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的划分,祈使句可以分为命令句、要求句、商量句及请求句四种。&命令句&指话语主体要显示绝对权威而采取的强硬、直接的命令语气;&要求句&指话语主体在保持相对权威的前提下,采用相对委婉的语气来提出要求;&商量句&指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之间关系平等,因此采用不卑不亢的商量语气来表达建议;&请求句&指话语主体采用尊敬客气的语气来表达意愿,一般带有&请&等动词。在218条使用了祈使句的微博中,共有265句祈使句,这四类祈使句的使用频率见表1所示:
表1: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中各类祈使句的使用率
祈使句类别
有效百分比(%)
由表1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在行文中大量使用祈使句,但以语气委婉而观点明确、立场鲜明的要求句为主。其中,要求句常出现&需&&须&&不能&&不要&等明确的助动词,如&中国高铁需正名,中国列车需正向&;&现代化之路,不能只有物质的狂欢,更要为心灵和正义留一方净土&。同时,@人民日报还运用一定数量的商量句与请求句,在表达观点的同时尽量避免&说教式&、&灌输式&的印象,增加亲切感,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如&官员开会请言为心声&。此外,@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在行文中还倾向于使用否定句来表明立场。分析样本中共有221条微博使用了否定句,占总条目百分比的63.3%,如&坚持依法办案,不纵容姑息,不逢迎舆论,是法治的进步&。
2)@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在结尾大量使用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数量分别为102条和53条,占总条目的29.2%、15.2%。丁树声()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出,&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比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人民日报这一话语风格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体验上有了焕然一新、淋漓畅快的感觉,而且更有利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获得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因为&问句的出现意味着将态度直接强加给读者或者邀请读者直接参与交际并作出态度和行为的选择&(Badarneh,2009)。12月14日的&微评论&用反问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塑化剂标准不科学?三聚氰胺无毒?人体排毒功能强大故不会损害身体?即使真有道理,也应该拿出有力的科研成果,以体现专家的严谨;肆意大放厥词、耸人听闻,反倒刺激公众神经,让人怀疑其价值立场。学术是社会的良心,请不要以这种方式挑战常识,好吗?&@人民日报新闻评论通过对以上句式的灵活运用,来表现自己的褒贬扬抑和喜怒爱憎,这种立场鲜明的话语方式有情感、有热度、有诚意。更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4.修辞:增加气势,暗寓褒贬。修辞手法是新闻评论中用以增加美感,展现其语言风格的最主要手段。现代修辞理论认为,新闻修辞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借&势&服人,即&修辞者通过对&势&合于一定法度的运用,促使受众信服自己的说辞&。(刘亚猛,)对349条分析样本统计后发现,共有264条新闻评论使用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使用率高达75.6%。其中,对偶、对比、比喻、排比为最主要的四种修辞手法,其占全样本的百分比,见表2。
表2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修辞手法使用统计
个案百分比(%)
1)&对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手法。&对偶&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由于微博新闻评论篇幅短、字数少,排比句的使用相对较少。对偶手法的大量使用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排比句的空缺,增加新闻评论的气势,使全文具有&形式美&:如&六年讨薪路,讨的不该是心酸;两月判决书,判的不该是废纸。开发商拒不执行,底气何来?农民工权益不得保护,公平安在?&对偶能通过建立特殊的文字结构来调动读者的情感,使新闻评论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对偶还能使新闻评论的格局更工整,展现语言的节奏美和对称美,体现文章整体的审美特质。
2)@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还利用&对比&修辞手法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使观点更为鲜明。既有对立矛盾事件的横向对比,如&城市化列车飞奔向前,农民买一张票却很难。提速的城市化,请别忘了田埂上无力追赶的人群。&也有&过去&的历史事实与&现在&的新闻事件作纵向的对比。如&今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但没有公理公道,哪有友谊友好?历史问题,默许就是促成;主权问题,宽忍就是放纵!&
3)@人民日报新闻还善于运用&比喻&进一步发挥评议功能。在评论最近几起教师虐童案时,借用家喻户晓的童话,把虐童的教师比作&狼外婆&,把受害的孩子比作&小红帽&:&校园本是花园,却变成摧花的所在。我们呼吁有关部门严格师资管理、严惩&狼外婆&,防止&小红帽&悲剧再次上演。&@人民日报新闻评论通过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可以更含蓄、更形象地表达其褒贬态度。
5.论证:&诉诸逻辑&和&诉诸情感&相结合。作为一种论说文体,@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也注重论证的结构和方式,善于把&诉诸逻辑(logos)&和&诉诸情感(pathos)&相结合。
1)逻辑论证:&资料&理由&主张&的模式。&诉诸逻辑(logos)&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归纳的论证方式之一,&三段论&
和&例证&是其主要手段。有西方论者认为,这个方法可以让读者去分析任何论辩中的逻辑(转引自刘洋,2009)。笔者对@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样本进行内容分解后发现:由于@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篇幅仅在140字以内,不能像传统的评论那样用较大篇幅完成严谨的论证过程,其逻辑论证基本采用了&资料&理由&主张&的模式。即先摆出近日发生的事实性信息作为&资料&,再通过&理由&进一步深入分析,最后通过发表&主张&阐明自己的立场。以11月30日所发的&微评论&为例,就可看出@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逻辑论证过程:【微评论:他们为什么前&腐&后继】河南原交通厅长董永安被判无期,而此前已有三位前任落马,这个位置何以成为&官员轮流转,腐败当中留&的&政治百慕大&?这说明,缺少有力的制度约束,换人换不来清廉。反腐倡廉,在惩罚贪官的快意恩仇之后,更应注重权力监督体系建设,才能有效遏制前&腐&后继。在这里,&主张&是指说服者在论证中试图证明的结论及表明其所站的立场,相当于微博新闻评论中的&论点&。&反腐倡廉,在惩罚贪官的快意恩仇之后,更应注重权力监督体系建设,才能有效遏制前腐后继&,属于@人民日报所提的&主张&。&资料&是说服者提供的、作为支撑主张的事实,相当于评论中的&背景材料&。&河南原交通厅长董永安被判无期,而此前已有三位前任落马&,属于&资料&部分。&理由&指的是&主张&和&资料&之间的关联性,担当这两者间的桥梁作用。如&这说明,缺少有力的制度约束,换人换不来清廉&就是整个论证过程中的&理由&,说明了资料中&高官落马&与主张中&注重权力监督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2)情感论证:话语中的&公民视角&。亚里士多德(20 06:23)认为:&当听众的情感被演说打动的时候,演说者可以利用听众的心理来产生说服的效力,因为我们在忧愁或愉快、友爱或憎恨的时候所下的判断是不同的。&除了严密的逻辑论证,@人民日报还善于在评论中&诉诸情感&,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目的。对349条分析样本统计后发现,@人民日报新闻评论有将近半数(49.6%)的评论采用了&公民视角&来发表见解,而&国家视角&只有26.4%,见表3。&公民视角&的建立使@人民日报能够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对政府提出规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发出指令。这一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的诉求表达机制,能从情感上拉近官方媒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有效避免观点被&束之高阁&,从而达到&打通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舆论场&的目的。
表3: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话语视角
有效百分比(%)
(二)语境: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生产和接受。
&语境&视角是跳出对新闻评论文本的微观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去考量新闻评论话语整体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生产和接受过程。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话语生产,主要是在坚持权威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协商式对话&的范式,且在字里行间努力营造出富于公信力与责任感的话语风格。
1.坚持权威的话语体系
尽管上文提到@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在话语方式上有许多大胆革新与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的鸿沟。然而,《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仍然坚持权威、客观、公正的话语方式。这体现在@人民日报的话语善于利用微博&时效性强&的特点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在社会舆情聚焦的事件上、在公共危机事件上、或在事件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等&关键时刻&,@人民日报总在第一时间主动发声,把握言论的主动权。在349条分析样本中,共有179条评论是针对焦点新闻事件或舆论热点而发布的,占样本总数的51.3%。例如,2012年12月发生&黄金大米&事件,湖南有关方面迟迟未公布事件的调查结果,@人民日报在&微评论&中呼吁:&真相不应总靠猜测,不能总在追问后姗姗来迟。调查有何进展,新的质疑又该如何说明,都需及时回应。&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又一次退赛引来舆论一片哗然,@人民日报在当日发表评论,对困惑、愤怒中的受众进行引导:&我们是否想过,凡事上升到国家荣誉固然不够大国,仅从利益关系揣测是否也有失公道?利益真的成了时代价值的&粉碎机&,从此只有诛心之论,没有感动信任?&
2.尝试建构&协商式对话&的范式。
&对话&是巴赫金话语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存在就意味着对话的交往。&(巴赫金,1998:93)&对话&理论所倡导的&多元表达观&被传播学等学科借鉴。喻国明(2007)在《传播语法的改变与话语方式的革命》一文中指出,&我们要从过去那种话语霸权的模式中走出来,逐渐学会遵循新的游戏规则,从过去的单一声部齐唱的话语表达方式,转型到能够容纳更多的声部,更多的混声的合唱的话语表达方式。&当前,微博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受众提供了即时对话的平台,深刻地影响了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形态。诚如王君超(2011)所说,&微博建构的话语方式,体现了美国新闻学者詹姆斯&凯瑞倡导的李普曼式的&告知新闻&到杜威式的&对话新闻&的转向&。@人民日报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大大改变了新闻评论过去以单向灌输观点为主的话语方式,开始尝试构建起官方媒体与普通网民&协商式对话&的范式。首先,以包容心态开放&评论&和&转发&的功能,让网民畅所欲言,碰撞观点,参与天下大事的评论。其次,主动向广大网民约稿,积极纳言。日,@人民日报上线半年之际发了一条特殊的&约稿微博&并且&置顶&:&每天新闻那么多,您不能总听我们自说自话,是否也想不吐不快?没关系,如果您观点新鲜、独到、理性,欢迎来稿邮件至,公共言说空间,不能缺了您的声音!共同参与,推动社会进步!&此外,@人民日报新闻评论还经常在文中提倡&对话&中的&多元表达&,如&微评论:在多元表达中凝聚共识&;&多元时代要以最大诚意包容不同声音&等等。这一话语方式的革新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网民纷纷 通 过转发和评论各抒己见,形成了&多声部&的发声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人民日报&粉丝&数量猛增以及新闻评论&转发&和&评论&的次数上。在349条统计样本中,@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平均转发量达4452.2条;平均评论量达1336.1条,见表4。
表4:&你好,明天&&微评论&的转发量、评论量均值、极值
转发量(条)
评论量(条)
3.强调公信力与责任感
亚里士多德(2006:75)在《修辞学》中指出:&既然修辞术的目的在于影响判断,那么演说者不仅必须考虑如何使他的言说能证明论点,使人信服,还必须显示他具有某种品质,须使听众认为他是在用某种态度对待他们。&通过对@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中的话语进行考察,可以挖掘出其所要展示的一些品质或者说所秉持的信念。运用词频统计的方法对349条样本考察后发现,@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中关于&责任&和&公信&这两类品质的论述多次出现。其中,&责任&出现25次,&公信&出现19次,分别占统计样本总数的7.2%及5.4%。如10月21日的&微评论&:&言必行才有公信力&。8月8日的&微评论&:&公信力不是拍胸脯就能拍出来的,而在于实事求是,在于对真相和正义的维护。&又如在十八大前夕,@人民日报在&你好,明天&中,发出呼吁:&步入深水区,改革不可废,承诺不可弃,担当不可丢。这是历史使命,也是责任义务。&
@人民日报在话语中高频率地使用&公信&与&责任&这两个词语,不仅表明对这类社会议题的高度关切,也体现出《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对其自身肩负的&责任&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同时,作为党最重要的喉舌,《人民日报》也深知&公信&这种品质对于媒体形象的重要性。如9月2日的&你好,明天&,既是@人民日报对自身的鞭策,更是一次强调&责任&的形象建构:&43天,粉丝过百万。这是激励更是鞭
策,是承诺更是使命:做一个诚实的微博,不骄矜、不浮夸,以敬畏之心守护事实真相;做一个负责的微博,不盲目、不媚俗,以虔诚之心呵护发展进步。&
三、简短的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人民日报的&你好,明天&及&微评论&,无论文本还是语境,都呈现出独特的话语方式。在文本上,140字以内的篇幅限制使@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在写作上呈现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的话语风格,给读者以连贯顺畅、简洁明快的阅读体验;在词汇使用上,@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大胆借用新词及网络热词,语言富于现代感,更&接地气&,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人民日报与民众间的距离,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吹起一股清新鲜活之
风;在句式选择上,@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灵活运用祈使、否定、反问、感叹等句式来亮出观点,立场鲜明,情感充沛,富于感染力;在修辞运用上,@人民日报新闻评论通过对偶、对比、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气势,表达自己的爱憎,使文本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最后,@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在论证过程中把&诉诸逻辑&与&诉诸情感&巧妙结合,通过公民视角来组织话语,以沟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话语体系。在语境上,@人民日报作为《人民日报》在新媒体领域的代表,新闻评论在整体上仍然坚持权威理性的话语风格。与此同时,尝试通过构建&协商式对话&来增加与民众的沟通。这一话语方式的转向,或者说传播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尊重多元表达,重视民间诉求渠道,并致力于扩充公共言论空间的言论创新。@人民日报上线之初就确立了&观点立博,依托报纸评论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栏目&(转引自仵佩,2013)的原则,因此其话语方式的革新或坚守,不妨可以看作权威官方媒体
在新媒体时代的适应性举措。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应该如何转型,特别是&微博新闻评论&这一新兴文体的发展等相关课题,@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或许能提供一定的思考向度和方法借鉴。
(责任编辑 李慧娟)&
引用文献 [Works Cited]
丁树声(2009).《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Ding, Shusheng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hinese grammar.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方霁(1999).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语文研究》, (4), 14-18.
[Fang, Qi (1999). The pragmatic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imperative clause. Linguistic Researches, (4), 14-18.]
廖宇飞(2012).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青年记者》, (20), 85-86.
[Liao, Yufei (2012). The writing request and features of microblog reviews & editorials. Youth Journalist, (20), 85-86.]
刘亚猛(编) (2004).《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北京: 三联书店.
[Liu, Yameng (ed.)(2004). The power of symbol pursuing: reflection on the western thoughts of rhetoric.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刘洋(2009).《中英文新闻评论的劝说策略分析》.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论文. 贵阳.
[Liu, Yang (2009). A comparison of persuasive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 commentaries. Master Thesi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卢新宁(2009).党报评论的历史方位&&关于评论竞争的思考 兼谈&任仲平&的追求.《新闻与写作》, (11), 8-10.
[Lu, Xinning (2009).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party newspaper: reflection on the competition of commentary and discussion about Ren Zhongping's aspire. News and Writing, (11), 8-10.]
王君超(2011).微博的&颠覆性创新&.《传媒》, (4), 61-62.
[Wang, Junchao (2011). The subversive innovation of microblog. Media, (4), 61-62.]
喻国明(2007).传播语法的改变与话语方式的革命&&在纪念《新闻透视》开播20周年论坛上的演讲.《现代传播》, (4), 70-72.
[Yu, Guoming (2007). The changes of communication grammar and the revolution of discourse mode. Modern Communication, (4), 70-72.]
亚里士多德(2006).《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Aristotle (2006). Rhetoric. Shanghai: Shanghai Century Publishing Group.]
巴赫金 (1998).《巴赫金全集》(钱中文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Bakhtin, M. (1998). Works of Bakhtin. Shijiazhuang: Hebe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梵迪克(2003).《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van Dijk, T.A. (2003). News as discourse.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Badarneh, M.A. (2009). Exploring the use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editorial discourse: a case study of Arabic editorials. Text&Talk, 29 (6), 639-659.
版权所有 & 《国际新闻界》编辑部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明德新闻楼 邮编:100872 电话:010- E-mail:
本系统由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的语音怎么转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