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网络上盗用他人图片,捏造事实发帖,算是诽谤罪还是侵犯名誉权 取证侵权呢?如何报案取证?

“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即可判刑_新华每日电讯
“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即可判刑
解读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五大焦点
日 08:35:4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字号 】【】【】【】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题(记者陈菲、华春雨、杨维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9日公布。针对司法解释中的五大焦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望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林维、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曲新久、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祥对此进行了解读。
  焦点一:明确“网络诽谤”犯罪标准诽谤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
  某明星被潜规则、某政协委员是外国籍……通过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往往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程度更深。对于这种行为如何认定?怎样才算构成犯罪?
  我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此次出台的司法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构成诽谤罪的两个要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分别予以了明确。
  根据解释,“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或“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即可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同时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谢望原指出,国家赋予公民充分的言论自由。但即便如此,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国家刑法均规定有“诽谤罪”。
  谢望原认为,我国刑法规定的诽谤罪一个显著特点是,只有“情节严重的”诽谤行为才构成诽谤罪,而一般的诽谤行为只能作为民事侵权或行政违法行为处理。
  长期以来,何谓“情节严重”一直是诽谤罪认定中的一大难题。“现在,司法解释予以了明确。这就意味着凡是利用信息网络恶意发表诽谤他人信息,达到上述四项标准之一的,行为人必须承担相应刑事责任。”谢望原说。
  孙军工表示,若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也不构成诽谤罪。
  孙军工说,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构成诽谤罪的标准,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门槛”。这充分体现了在依法、准确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网民的表达权,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引导为主的精神。
  焦点二:网络诽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可公诉
  按照刑法规定,诽谤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外,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即自诉案件。被害人如果没有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能对实施诽谤的行为人处以刑罚,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为了准确界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正确适用公诉程序,解释列举了七种情形:(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林维说:“考虑到网络诽谤行为的匿名性、智能性和高度危害性,如果对于诽谤案件的公诉范围仍然过度限制,势必使得公民个人举证不能,因而无法充分保障自身权益,也无法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维持。”
  林维认为,一方面要尊重公民自己提起诉讼的权利,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诽谤行为,合理适度地扩张公诉范围,完善信息网络诽谤案件自诉转公诉的衔接机制,通过刑事侦查、起诉、审判,及时对此类犯罪加以惩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保障和社会秩序、国家利益的维护。
  “解释对该问题作出了适当的规定,既保证了公民个人权利的自我行使,同时也保证国家刑事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使得刑事司法权能够作为最后的保障适时介入,维持信息网络秩序的健康发展。”林维说。
  焦点三:网上散布谣言起哄闹事可追究寻衅滋事罪
  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信息的迅速扩散、不易彻底根除等特性,借助网络辱骂、恐吓他人。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网络恶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引发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构成寻衅滋事罪。解释结合信息网络的“工具属性”和“公共属性”,规定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犯罪的两种基本行为方式。
  一是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二是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曲新久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对“公共场所”概念做符合信息社会变化的解释是可以接受的,互联网各类网站、主页、留言板等网络空间具有“公共场所”属性。
  “‘公共场所’是公众聚会、出入、交流的场所,既包括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等场所,也包括互联网上开放性的电子信息交流‘场所’。”曲新久说。
  曲新久指出,尽管在信息网络公共空间“起哄闹事”行为,没有造成网络上“公共场所秩序”的混乱,但是造成现实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危害更大,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破坏社会秩序的”的要求。解释将编造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等行为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兼顾了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
  焦点四:发布真实信息勒索他人也可认定敲诈勒索罪
  针对在网络上通过“发帖”或者“删帖”的形式,威胁要挟他人索取财物的,司法解释予以了明确规定。
  解释规定,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孙军工表示,不管是“发帖型”还是“删帖型”,这两种手段,实质上都是借助信息网络,主动对被害人实施要挟、威胁行为,进而索取公私财物,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应以敲诈勒索罪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他还强调,这条规定使用了“信息”而非“虚假信息”的表述。因此,行为人威胁将要在信息网络上发布涉及被害人、被害单位的负面信息即使是真实的,但只要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发布、删除该负面信息为由勒索公私财物的,仍然构成敲诈勒索罪。
  周光权认为,近年来,人民法院对利用网络实施的敲诈勒索犯罪,作了大量判决,特别是对在网上寻找所谓的负面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整理,选定目标对象并以在网上发布或扬言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发布负面帖子、揭露对方隐私为由向被害人施加压力、索要财物的案件等。解释是在刑法规定的框架内总结、提炼了以往司法实务的经验。
  焦点五:违反规定有偿“删帖”“发帖”可认定非法经营罪
  提到“网络水军”,大家并不陌生。他们由网络公关公司雇佣,以获取利益为目的,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以各种手法和名目在各大互联网论坛上发帖,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
  对此,解释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一)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王志祥认为,根据该规定,当前比较突出的“网络水军”、网络公关公司的非法经营行为应当予以定罪处罚。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未取得许可或者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合法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在我国并非完全处在空白状态。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水军”、网络公关公司的行为就可能对合法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造成危害。
  孙军工强调,这条规定必须以行为人明知所发布的信息是虚假信息为前提。“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所发布的信息为虚假信息,即使收取了一定的费用,也不应认定为非法经营罪。”但对于通过信息网络向他人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的,司法解释不要求行为人明知所删除的信息为虚假信息。
  “国家依法保护信息网络用户正常的、合法的信息交流活动,这属于信息网络服务基本市场管理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军工说,“行为人有偿删除信息网络用户发布的真实信息的行为,既侵犯了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信息网络服务市场秩序,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于法有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欢迎您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请问无缘无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能算诽谤罪么?最后有乌鲁木齐本地律师,有的话请与本人联系_百度知道
请问无缘无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能算诽谤罪么?最后有乌鲁木齐本地律师,有的话请与本人联系
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  主观要件,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情节严重的行为、图书,足以贬损他人人格,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分主客观两个层面,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  客观要件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报刊,则不构成诽谤罪、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在实务中、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名誉,即用大字报,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则不构成诽谤罪、图画,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另一种是文字,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所谓情节严重、名誉,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也不构成本罪。  严格从法律角度看诽谤罪;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所谓“足以贬损”,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一种是言语散布,调查取证属于难点。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破坏他人名誉;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书信等方法散布,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名誉严重损害的、小字报,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所谓散布,需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诽谤罪,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甚至公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算诽谤的。你可以告对方。侵权行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网络上传他人图片录音诽谤他人怎样定罪?_百度知道
网络上传他人图片录音诽谤他人怎样定罪?
网络上传他人图片录音诽谤他人是否算犯罪?怎样消除造成的影响?谢谢
提问者采纳
另外.情节轻微的不构成本罪,2,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赔偿损失,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团体,法人、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因为不清楚细节所以我不能肯定的说,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可以起诉要求侵权人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必须是情节严重的,破坏他人名誉:1.则算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名誉3诽谤罪(刑法第246条)
提问者评价
意思是用后果来定罪,后果严重就算诽谤罪,结果轻微就只能算侵权。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以诽谤罪论处公开道歉
造成后果才是构成诽谤罪,否则只是民法上的侵权。可以起诉,要求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
涉嫌诽谤罪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誉权纠纷 诽谤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