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平台校园网贷陷阱的陷阱有哪些

校园网贷,馅饼还是陷阱?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记者李华当潮流先锋,拥有最新款的iphone手机,装备最先进的单反相机,用科技武装到牙齿;做旅游达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遍五湖四海,去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五彩缤纷的世界,带给大学生新鲜感、求知欲的同时,也滋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消费欲望。于是,一个具有较强消费需求且超前消费意识强烈的群体――大学生,成为网贷市场的一块“乳酪”。在大学生信用卡“折戟”之后,网贷平台瞄准大学生群体,“抢滩”校园网贷市场。“月息低至0.99%”、“最高可借5万元,1小时内到账”、“免息、免面签、免证件,3000元秒到钱包”……一夜之间,校园网贷平台的宣传广告铺天盖地撒进大学校园,无一不标榜低门槛、宽审核、快到账,让人有种“天上掉馅饼”的错觉。然而,“想贷就贷”的背后,却暗藏着网贷平台良莠不齐、实际利率居高不下等陷阱,再加上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出现了“拆东墙补西墙”、无力偿还等情况,甚至陷入恶性连环债。由校园网贷引发的连锁效应不可小觑。网贷催生大学生“剁手族”“真是该‘剁手’。”看着手机上提示还款的信息,大二学生王妍(化名)忍不住唉声叹气。一切的起因,就在这个手机。王妍说,这个学期开学时,同寝室的两名室友用上了iphone6s,说是家里人送的新年礼物,让她羡慕不已。想着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她就向父母开口要一台,却遭到了父母的一致反对,因为她现在的手机是上大学的时候买的最新款,用了才一年多。钻进牛角尖的王妍,根本听不进父母的劝说,又觉得没买新手机很没面子。后来,在同学的介绍下,她在一个大学生网贷的平台上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手机。“当时是和父母赌气,没多想就买了手机。”她说,原本一次性支付近5000元,分12期后每月只要支付400多元,在她能负担的范围内。随后,她在这个网贷平台上多次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大多是一些小东西。因为每月有400多元的贷款要还,起初她很节制,不会让自己的还款额超过每月500元。可是,几个月后,当她发现还能在该平台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到购物网站的产品后,她的购物欲望一发不可收拾。每个月,父母把生活费一打到她的银行卡上,她就把三分之二的钱拿去还网贷,之后一边吃泡面,一边又用网贷购物。恶性循环几个月后,王妍实在无力偿还,不得不把事情告诉了父母。在一次长谈后,父母帮她还清了所有借款,而她答应以后再也不网贷。在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年《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中,通过对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一半来自网络贷款。“除了购物分期,还有现金借贷,只要完成手续就直接把钱转到银行卡上。花钱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是负债,越陷越深,越欠越多。”她说,同学也有使用现金网贷的,一些人起先是应付紧急花钱的情况,后来心态变成了“不借白不借”,结果债台高筑。采访中,记者发现,从手机、平板电脑、单反相机等电子产品,到化妆品、包包、鞋子等生活用品,再到旅游、学车、整容等,大学生使用网贷的内容包罗万象。低门槛宽审核隐患多为什么选择网贷?有过网贷经历的大学生说,不用担保、抵押,不用本人签字,不用线下审核,只要一张身份证、一张学生证,就能在网上分期付款购物或直接取到高达数万元的现金,很有诱惑力。记者在网上搜索“校园网贷”、“大学生网贷”两个关键词,其中“校园网贷”显示搜索结果190万个,“大学生网贷”显示搜索结果211万个。在相关搜索中,还显示了“大学生网贷平台”、“哪个网贷平台最好”、“网贷平台排名”等选项。从搜索结果来看,“名校贷”、“宜人贷”、“人人贷”、“趣分期”等网贷平台名称五花八门。“在校大学生可预支5万元”、“仅需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获取最高1万元的信用额度”、“门槛低,额度高,最快1天到账”、“费率低至0.99%,全网平台最低”……各种各样关于“校园贷款”的广告信息,充斥眼球。点击进入一家网贷平台的首页,其宣传页面显示:低门槛、无需任何抵押和担保,只需身份证和学生证,在线完成。而另一家网贷平台的借款页面,其注明的借贷申请流程相对复杂,包括注册机信息验证、借款申请、获取额度完善资料和视频签约,多了一道视频签约的手续。选择一家网贷平台用手机号码完成注册后,记者尝试在线办理借款手续,填写了借款用途、借款额度、分期期限等信息,最终因无法上传学籍证明而放弃。记者转而拨通了该网贷平台的咨询电话,以在校硕士生的名义申请贷款。“研究生的贷款额度是2万元,如果是‘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的在校生,贷款额度还能再提高。申请很简单,你把身份证、学生证拍照上传,审核通过后就能拿到贷款,1天内肯定能到账。”该网贷平台的工作人员一再强调手续简单、到账快速,并不断催促记者抓紧申请。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教育部提醒广大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其中的风险,避免踏入陷阱。
专家分析,校园不良网贷存在诸多风险,一是高利贷、诱导贷款、提高授信额度易导致学生陷入&连环贷&陷阱。二是部分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少数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钻金融监管空子,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三是校园不良网贷平台存在信息盗用风险,被冒用身份者可能会面对信用记录被抹黑及追债等问题。四是校园网贷平台&校园代理,层层分包提成&等发展模式破坏正常校园秩序,暴力追债现象威胁学生人身安全。
为此,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要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责任编辑:裴书平
关键词阅读:
版权声明:资阳网是资阳日报社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资阳日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资阳网”和作者姓名;资阳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协议。如若违反,资阳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新闻本周排行评论本周排行
1&&<span style="float: color:#ba
2&&<span style="float: color:#ba
3&&<span style="float: color:#ba
4&&<span style="float: color:#ba
5&&<span style="float: color:#ba
6&&<span style="float: color:#ba
7&&<span style="float: color:#ba
8&&<span style="float: color:#ba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
资阳日报社版权所有&&&& |&& 风险频发的校园网贷,馅饼还是陷阱?
风险频发的校园网贷,馅饼还是陷阱?
日 来源: 作者:
  校园网贷风险多发,一些学生网络借贷导致背负“巨额债务”
  钱凌是江苏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大二学生,去年6月,他认识了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唐兴。唐兴告诉钱凌,他们公司正与多个大学生分期贷款平台合作,招聘学生做兼职,只要帮忙在平台上“刷单跑量”,学生就能轻松获得报酬。唐兴还表示,做兼职的学生事前可以签订一份免责协议,一旦还不起钱,兼职学生不承担责任。
  “赚钱快、收入高、无风险”――钱凌便一口答应了这个“好差事”,和唐兴签订了免责协议,然后向平台提交了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和入学年份等信息。没到两天,注册就审核通过了。钱凌立刻申请了12个月期贷款,金额1万元,月利率0.99%。
  提交申请后,钱凌很快接到贷款平台的客服电话。核实完信息后,半小时内,钱凌的银行卡就收到了1万元,他随即将借款转给唐兴,同时拿到1000元的兼职报酬,并被告知以后还款的事就不用他管了。但两个月后,当钱凌接到贷款平台催促还款的电话时,唐兴的手机却再也打不通了……
  钱凌的遭遇并非个案。据常州警方介绍,除钱凌外,还有常州工学院等高校的10名学生掉入唐兴的陷阱。
  曾有媒体报道,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一名学生,用十多个同学的信息网贷了70多万元,自己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同学们则不停地接到催款通知,严重影响学习生活。
  此外,除了校园网贷诈骗以外,也有一些大学生为了讲排场,不惜在网络平台借贷来实现超前消费和高消费,有的明显超出了承受能力,背负“巨额债务”。
  消费观念不理性、个人信用保护意识淡薄、网贷平台无序扩张等是主因
  近年来,互联网借贷平台瞄准了大学生群体,以P2P贷款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分期付款等形式慢慢渗入校园,宁静的象牙塔成为网络借贷平台争夺的地盘。
  “很多校园贷款平台审核存在漏洞。有些甚至举着身份证拍个照,读一段话录个视频就可通过审核。这可能是校园网贷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州警方办案人员告诉记者。本文章共3页,当前在第1页&&1&&&&&&
【】【】【】【】校园网贷,馅饼还是陷阱?
 来源: □本报记者 谢婷 实习生 陈燕
来源:作者:□本报记者 谢婷 实习生 陈燕责任编辑:yfs001
“还款困难户”的学生,除了找家里的“坚强后盾”外,受访者中有的通过兼职打工,有的则选择冒险“拆东墙补西墙”——再借一家平台补上家的亏空。这样带来的恶性循环,无论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风险。大学生消费观需引导不过,尽管隐患重重,仍有一些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新兴事物,不能将校园网贷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在监管上迅速跟上。“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虽然校园网贷饱受诟病,但校园网贷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经济,能在短时间内将较低利率的贷款资金交到用户手中,确是急人所需,特别是面对当下大学生创业的浪潮,这种高效的资金融通渠道给予有想法有干劲但缺乏资金的大学生创业者莫大的支持。关键是需要加强监管。”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蔡思斌律师说。省消协投诉监督部段主任认为,校园网贷破局,不仅依赖监管部门和财经素养教育的跟进,同样学校有义务帮助学生端正消费观,明确过度借贷、冲动消费的后果。“校园网贷是馅饼还是陷阱,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说,网贷进校园,给一些有需要的同学解燃眉之急。但从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借贷不少都是花在手机、电脑、衣服等炫耀性消费上。这说明大学生亟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金钱和时间花在最具长远利益的事情上。此外,还要补上大学生“财商”教育短板,学会驾驭金钱、建立风险意识,把提前消费、信贷投资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网贷进校园 福音还是陷阱?
绘图:马嘉雯
近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生因无力偿还网络贷款而跳楼自杀的消息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网络贷款”流行校园,究竟是学生的“福音”还是“陷阱”?专家表示,当前大学生强烈的消费需求为网络贷款平台提供了商机,学生在被便利性和低门槛吸引的同时却容易忽视潜在风险,网贷市场亟待健全规则、加强监管。
该生参与博彩炒股而欠债
日前据媒体报道,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因无力偿还共计几十万元的各种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小郑为何要频繁网上贷款,又是如何屡次贷款成功最终债务缠身的?
记者前往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采访了解到,小郑在2015年暑假期间曾参与网络博彩并炒股,为此已欠下债务累计50余万元。
据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小额贷款平台成了小郑赖以“周转资金”的依靠。并且,为借到更多钱,小郑开始借用、冒用共计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诺诺镑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爱学贷、优分期、闪银等14家网络小额贷款平台,共计贷款58.95万元。
小郑在网络平台的“帮助”下还债,但债务不断累积,一次又一次的“小额”贷款和利息,最终叠加成让小郑难以承受的“巨额欠债”。
网贷虽便利却有潜在风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陈介绍,“这种借款方式很方便,只需要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行。相比之下去银行办理手续就麻烦得多。”
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瞄准大学生日常生活开销的需求,校园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发展起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借贷平台很受学生欢迎,但部分贷款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而学生在增长的消费欲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连环贷”,坠入财务“陷阱”。
“现在银行已经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又有买电脑、手机等产品的用钱需求。”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表示,“爸妈给的钱不够,又不好意思和同学借,面向在校生的小额贷款平台就有了市场空间。”
学生消费贷款应理性
专家表示,大学生网贷需要警惕“力所不及”的风险,同时应具备正确合理的消费观,而平台则应规范审批流程,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经营业务。
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指出,大学生有强烈且实际的消费需求,又有较高的违约成本,平台也因此有相对好操作的风控手段。“对于不还款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通知同学、辅导老师的形式来督促其还款,或写进诚信记录里,不还款会影响毕业,这样就能对学生网贷群体形成有效约束。”马骏说。
“目前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有关部门应对平台加强监管,平台要对大学生贷款资质进行一定的审核,对虚假信息审核不实的,平台也要承担责任。”杨东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园网贷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