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有广州 同志 微信群微信群吗?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微信“同学群”你怎么看?有人点赞有人吐槽
来源:潮州日报作者:龙兰 李艺莹 赵晓
近两年,随着微信的兴起,通过“人拉人”的方式,小学群、中学群、大学群纷纷冒了出来,有人兴奋不已,也有人吐槽抱怨,你怎么看?
不管时光荏苒,不管天涯海角,失散多年的同窗也能够在微信同学群里相聚重逢,再续往昔情缘。近两年,随着微信的兴起,通过“人拉人”的方式,小学群、中学群、大学群纷纷冒了出来,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在网络上再碰头。有人兴奋不已,追忆青春岁月纯真友情,甚至还组织线下聚会活动;但也有人吐槽抱怨,群里每日都充斥吃喝拉撒晒娃炫富等无聊信息,无奈之下只得设置“消息免打扰”,回归自个的现实生活。
微信上冒出了“同学群”
“终于找到 ‘组织’了!我来报到啦,大家这些年还好吗?”
“哈哈,‘小胖’归队啦,来来来,赶紧上张最近的靓照,看看还是不是如假包换的‘小胖’。”
“大家现在都在哪工作呀?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还留在潮州的呀?”
“小胖,看你朋友圈,原来咱俩离得不远!可惜了,这些年没联系上。”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网友“小胖”的同学群里“嘀嘀嘀”不消停地响着。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重拾同窗之情,保持联系,便利用微信,建立起同学群。发起人只要先把自己熟悉的小圈子的几个人先拉进来,再号召大家把各自联系着的同学拉进来,数十个人甚至上百人,都只需一两天工夫就凑齐了。不少网友都是同时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多个同学群。
网络上初次重逢,自然是欣喜万分。同学群刚建立时,大家总免不了追忆往昔,尤其是那些失联十来年的小伙伴们。大家唤起当年的大名、小名,数起历任的老师,谈起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在记忆的仓库里费力搜寻,找回那些久远的往事。在同学面前,很多人都褪去了如今职场上的恭维和谨慎,变得坦诚而率真,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聊到火热时,大家便觉得网上的“聚会”不过瘾,纷纷提议班干部组织线下聚会。于是,年少的同窗情谊在经历岁月洗礼之后的重逢,就如同一杯陈年佳酿,越发醇厚,悠远而绵长。今年40多岁的网友“追风”感慨地说,当我们步入社会,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会发觉同窗情谊最为纯洁、真挚,让人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温暖。
不过,当“怀旧”的主题慢慢消退散去,取而代之的便是现实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鸡毛蒜皮、时事热点了。此时,同学群里又是另一番嘈杂的景象:吃个宵夜喝杯果汁都晒的,讨论面膜护肤心得技巧的,转载时事新闻心灵鸡汤的……久而久之,同学群中,潜水的占了八九成,每天定时冒泡互道早晚安的也就是那三五个。网友“老牛”说,学生时代的往事是维系同学群的纽带,但追忆过后,也就没有“然后”了。现实是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生活圈子,交集少得可怜。“上班工作忙得头顶冒烟,下班照顾老婆孩子,哪有那么多时间每天在群里泡呢?”“老牛”把一个月前加入的小学同学群给屏蔽了。
聊天聚会增添生活乐趣
半年前,潘女士刚开始使用微信,便被同学拉入高中同学群。刚开始,群里才30多人,后来你拉一个、我拉一个,很快100多个同学便“齐聚一堂”了。
潘女士今年已经50岁了,平日除了做做家务,就只能看看电视剧,或者找邻居聊天打发时间,交友圈比较狭窄。但是,自从加入了微信的高中同学群,生活便开始发生了变化。
发黄的班级合照一发到群里,瞬间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熟悉的场景、依稀可辨认的脸庞,大家纷纷找出当年的“某某某”,回忆起当年的美好时光。潘女士说,有的同学小时候穿着朴素,在照片里极为不起眼,但现在事业有成,打扮时尚,都快认不出了;还有一些变化不大的,眼睛鼻子都有以前的影子,大家一认就找出来了。
除了通过微信联系,潘女士居住在潮州的同学们,还会不定期举行聚会。每次聚会前,大家就先筹集资金,有的出500元,有的出100元,然后由几位同学管理,共同筹备。潘女士说,通常是在饭店订一个大包厢,大家高兴地围在一起,一边享受美食,一边闲话家常,分享这些年的经历和心情。饭后,大家还唱起经典老歌,如《甜蜜蜜》、《北国之春》、《小城故事》。
到现在为止,潘女士已经参加了五六次聚会,少则二三十人,多则近百人。 “这个同学群,不仅拉近了我和同学之间的距离,也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潘女士开心地告诉记者。
无聊信息不堪其扰
“入群不到两个小时,几百条信息居然把我的手机震没电了。”詹先生今年才被拉入大学的同学群,两个月前进群时有100多人了,现在群里已经有203人了。
詹先生向记者抱怨说,每天群里的信息很多,有时一打开就有上千条未读信息,而自己作为一名上班族,根本没有时间一条一条去刷这些信息。而且,群里其实也就是那几个人在闲聊吹水:自家的小孩会爬会叫又可爱,五星酒店的点心手艺好值得推荐,休假飞去国外晒太阳买包包,等等。群里还有一个“转载狂”, 转载的信息无非就是心灵鸡汤、幽默笑话、起火爆炸,等等。偶尔兴起,几个有钱的大老板还在群里狂发红包,让沉寂已久的一群“潜水员”骚动起来。除此以外,也并没有其他什么了。
詹先生说,群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自己基本都是默默“潜水”,不过,群里不断闪烁的聊天记录,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说句实话,关系好的人都在联系着,关系一般的人,有这个群也没有多大作用。”现在,詹先生基本不会花时间去刷这些微信同学群的信息。本来,他想直接退群,好让耳根清静,不过,这样子的话,在其他人的手机上,会显示“某人已退出该群”的提示。碍于同学情分,无奈之下,他只能设置屏蔽群信息。
别让微信群“绑架”自己的生活
微信同学群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但同时也必须忍受海量信息的轰炸;它能分享自己与他人的快乐,却也增添了过度曝光的烦恼。如何更好地对待微信同学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晓玲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信同学群也一样,要善于利用,同时以宽容心、平常心对待,才不会让微信同学群“绑架”了自己的生活。
刘晓玲说,很多人都觉得微信同学群里的海量信息不胜其扰,但换个角度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生性活泼,有的喜欢打闹逗趣,在群里的各种发言与讨论,也只是他们真实性格的一种反映。如果觉得群里的讨论自己并不感兴趣,也无暇参与,那可以选择静观,不参与讨论,此时,也无需过于烦躁。
当然,如果一个微信群想长期存在并获得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与支持,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和凝聚力,那么,建议群主或者核心人员建立“群规”,比如禁止发布广告或垃圾信息,提倡聊聊有价值的话题,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同学群既有自由性,又有约束性。
刘晓玲说,微信同学群虽然只是一个网络社交工具,但它会渗透到真实的同学师生关系及社交活动中,与现实生活的社交活动形成互动,是真实的社交活动的延伸,并对真实同学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所以,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对待,让微信同学群成为调剂自己生活的“工具”,而并不是被其所“绑架”。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廖奕文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我们将筛选出优秀的春联作品,陆续进行展示和投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同志微信群二维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