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微信公众平台外部链接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软件外包服务
您当前所在位置:
&&&&&&&&&&&&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 日
   第一章业务背景
  现状与必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化运作决定了地域分布广的特征。随着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施工企业跨省市施工,跨省市经营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且随着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工作,更加充分体现出“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地域分散使得企业管理者难于及时、动态掌握各工程项目的运营信息,无法实时监控整个集团的运营状况、预测项目潜亏情况。因此,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迫切希望借助信息化对分子公司和各工程项目进行垂直管理。
  据我们了解,建筑施工企业多采用多级组织架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集团→子公司(分公司) →项目部多级管理体系。业务管理模式分为如下几种:第一种就是公司下辖多个直属项目经理部,公司直接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第二种是公司总部下辖多个子(分)公司,每个子(分)公司下面有多个项目经理部,这时公司更多的是通过子(分)公司来对项目进行管理。针对第二种情况,也有部分大型建企开始尝试成立区域化公司,减少管理层级。
  总之,集团化运作、集中化管理将是未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大势所趋。
  信息化解决的关键点
  通过开展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改进现有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水平和质量,优化重组业务流程(BPR),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公司的管理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第二章浪潮解决方案
  浪潮建筑施工行业解决方案是根据建筑施工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结合国内外众多成功经验和先进管理思想,专门为建筑施工企业量身定做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适用于所有工程施工类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程施工企业:
  房屋建造及市政工程施工;
  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港口、码头、航道及疏浚工程;
  化工、油田、电力、水电、冶金建设工程;
  工矿、管道施工工程; ● 建筑安装、装饰工程;
  整体架构
  浪潮建筑施工企业解决方案立足施工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为企业提供从软件到硬件、从技术到服务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主要包括:
  1. 战略规划层:从企业战略规划出发,满足企业战略管理量化的要求,实现对战略目标分解、战略指标评价以及通过各项业务标准建设、业务数据加工实现辅助决策分析。
  2. 集团管控层:从整合企业资源入手,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对各公司、各项目的管理模式创新、制度流程创新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即实现多法人组织架构下的“人、财、物”等集团管控。
  3. 项目管控层:从项目关键环节、关键资源要素管控入手,实现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组织层级下的各个业务部门所有项目关键环节的管理控制。
  4. 项目执行层: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入手,实现针对每个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5. 基础设施层:从系统底层运行支撑平台方面,所有系统均构建于浪潮云平台之上,各系统之间协同运作、无缝集成。同时,提供企业级服务总线支持与异构系统的应用和数据集成。从硬件网络安全建设方面,实现企业机房建设、服务器及网络设备、数据备份、网络安全建设。
  部署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这决定了各基层单位网络、硬件等基础环境有较大差异,因此应用信息化建设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部署:
  系统基于B/S架构,支持互联网应用。
  采用分布部署设计,可支持大集中式、分布式集中及混合模式等多种模式部署。
  对于网络条件不好的单位或项目部,支持脱机应用。
  对于没有网络环境的单位或者项目部,支持离线应用模式。
  对于建筑企业数据中心的部署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集中部署在集团总部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该模式适用于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架构相对简单的建筑企业,下属的办事处及用户都通过网络直接访问集团总部的数据中心。
  另一种是分散部署,该部署模式适用于规模庞大的建筑集团,其组织架构中涉及到二级集团企业,由于业务范围广二级集团的用户不同,因此采用分级部署,不同的用户访问不同的二级集团企业数据中心,集团总部对二级集团的业务进行汇总统一管控。
  浪潮解决方案拓扑
  要实现信息化构建目标,网络硬件等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它是整个集团所有应用系统的基础支撑环境。因此说网络硬件相关系统建设的质量,将是直接影响集团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体网络拓扑根据功能和服务对象将数据中心内网划分为主干网络区、前置服务器区、网络管理区、应用服务区、数据库服务区、双冗余FC-SAN存储区和终端接入区。
  以下将针对所规划区域分别作出功能描述:
  主干网络区
  设备组成:主干网络区设备主要由双冗余路由器、双链路负载均衡器、双带宽管理、双机防火墙以及双核心数据交换共同组成。
  链路连接:在网络边缘部署双冗余路由器配合接入外部两条以上运营商接入能力,路由器后串接链路负载均衡器,做网络路由的智能选择判断;在负载均衡器之后串接带宽管理设备,用于内网带宽的管理;紧接在带宽管理设备后串接双机主干防火墙,此防火墙同时具备防火墙功能、防病毒功能以及SSL VPN连接功能,并同时扩展使用入侵防护等安全防范功能;此设备作为内网主干的核心安全设备使用;在防火墙之后接入主干双核心交换机。达到内网双核心负载热备数据交换及提高内网整体数据交换的效率。
  前置服务器区
  所有对外提供服务的Web服务器都放置在DMZ区。Web服务器采用虚拟机(服务器)方式提供服务。在DMZ区将服务器群配置成为一定数量的虚拟化服务器。对于不同处理能力需要的业务系统,分配不同数量的虚拟化服务器,适应并发访问数量的需求。可对特定时间的用户访问量变化进行虚拟化服务器使用数量的调整,实现服务器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前置WEB服务器通常部署在防火墙DMZ区内,而且采用的是单一设备模式这样做在较小型的网络中是可行的。但根据现有网络规模估算,如果把Web应用所需的数据库系统也放在Web服务器上的话,因为Web应用需要在防火墙上开启相应的端口,这样数据库系统也就暴露在外部网络中,非常不安全。
  所以我们在考虑了上述因素后,决定采用应用+数据库相配合的方式,前端设计应用服务器,后台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双机RAC应用),应用服务器可置于防火墙的DMZ区,而后台的数据库服务器则可置于防火墙保护中的内部网络。前端应用服务器承载实现应用的软件及中间件,数据库服务器主要承载后端的数据库应用,实现访问时的数据库调用。
  网络管理区
  数据中心运行维护服务管理区将包括运行维护服务器,以及相应的管理平台。网络管理服务器预备在内网中通过安装一套网络管理软件来管理所有局域网中的终端设备。考虑到网络结构的统一性和灵活性,也将其部署在服务器存储区域。
  应用服务区
  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承载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层计算,采用虚拟化服务器方式可有效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对于不同业务处理能力的业务系统,将分配不同格式的虚拟化服务器,以满足计算量要求。
  数据库服务区
  数据库服务区中将放置数据库服务器,根据业务系统处理能力的不同,为不同业务系统分配不同资源,包括配置不同处理能力的物理服务器,建立不同级别的数据库服务。
  数据库服务器和前置应用等服务器采用“应用+数据库配合”模式。即前端设置应用服务器,内网后台设计数据库服务器(做双机RAC应用),应用服务器可置于防火墙的DMZ区,内网后台的数据库服务器则可置于防火墙保护中的内部网络。前端应用服务器承载实现应用的软件及中间件,数据库服务器主要承载后端的数据库应用,实现访问时的数据库调用。
  双冗余FC-SAN存储区
  对于数据中心的存储应分为三大类:数据库存储、虚拟化存储和备份存储(或磁带库,虚拟带库)。
  数据库应采用独立的存储设备以保证数据安全以及避免存储I/O竞争。数据库存储应采用SAN架构存储,且采用高速接口的硬盘。数据库存储应具备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存储扩容需求。
  存储raid采用raid10方式,以满足数据库读写速度要求。
  数据库存储容量保证在现有数据库文件大小的三倍以上,以保证数据库文件扩展需要以及日志存放需求。
  每个存储raid组配置一块热备盘,最大可能的保护存储raid安全。
  虚拟化存储组成云计算虚拟化存储资源池,由于大量虚拟机及虚拟机挂载磁盘都保存在虚拟化存储上,所以虚拟化存储需要高速的I/O及更大的容量来满存储需求。
  虚拟化存储采用SAN架构存储,配置高速磁盘。具备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扩容需要。
  虚拟化存储raid可采用raid5级别。每个raid组至少配置一块热备盘。
  备份介质采用虚拟带库,备份存储容量在备份一次产生的数据量的两倍以上,以保存一定时期的多个数据副本。
  数据备份存储可采用raid5方式。
  终端接入区
  下属子公司通过内部网络端口接入数据中心运行环境,使用终端接入区,通过终端接入区进入网络内部。
  终端接入层是各业务终端访问网络的接入点,必须具有足够的端口密度,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智能访问控制能力,在整个网络安全体系中构建设第一道安全屏障。
  云计算资源池构建
  公司员工在5000人级别资源池规划
  虚拟资源池建设规划
  虚拟化资源池主要包括前置服务器区、网络管理区和应用服务器区的所有计算资源。
  方案采用虚拟化技术,在虚拟化技术中物理服务器计算能力影响着虚拟机性能。将单台物理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最大化,以便于进行资源池资源动态分配,有别于传统的部门级和企业级服务器。云数据中心的WEB、中间件、应用等将面临下属子公司所有员工及外部的接入和访问,所处理的数据规模也将会成倍于现在的系统,这些系统需要更大的集中式处理的服务器。因此对于底层的硬件资源我们可以选择性能强劲、扩展性更好的x86四路E7平台服务器。
  通过浪潮NF8460M3高端四路服务器构建弹性可扩展的浪潮虚拟化云资源池,实现业务系统高可用、按需划拨资源。通过对中心IT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调配,达到绿色节能,降低整体TCO。
  物理资源池建设规划
  数据库服务区中将放置数据库服务器,根据业务系统处理能力的不同,为不同业务系统分配不同资源,包括配置不同处理能力的物理服务器,建立不同级别的数据库服务。
  数据库服务器采用物理服务器。多台物理服务器组成数据库集群。可采用Oracle RAC分区数据库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以及高可用性。数据库采用裸设备或Oracle ASM作为数据存储,可极大的提高数据库性能。
  建议采用浪潮天梭860,构建高可靠、高性能、高可用、高效率的数据库RAC系统,充分保证业务安全可靠。
  浪潮天梭TS860为浪潮全新一代自主研发的高端八路服务器,采用业界领先的高速互联设计,具备五大关键特性,达到业内最高规格,拥有60余项RAS特性,可靠性达99.999%。浪潮天梭TS860性能强劲,稳定可靠,是信息化战略重要装备和云计算服务的理想平台,致力于金融、电信、政府、能源、交通等关键行业的核心应用。
  存储资源池建设规划
  统一SAN存储系统:成熟的SAN网络技术,使用存储虚拟化技术进行不同SAN协议和网络的融合,最终向云计算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存放接口。
  FC-SAN双链路冗余纯光纤存储系统中含有多台应用及数据库服务器。其中数据库服务器做双机热备,其它业务应用服务器(多台服务器通过服务器虚拟化软件组成虚拟化群)。这些服务器通过光纤通道卡和相应光纤跳线分别连接两台光纤通道交换机;再由2台光纤交换机分别接入磁盘阵列和虚拟磁带库中。
  为了保证本存储系统业务的灵活性,我们将部署于FC-SAN存储区域内的多台业务应用服务器通过服务器虚拟化软件虚拟成为一个服务器群。未来,当数据中心方面在业务应用有新的需求时,利用虚拟化服务器群的功能虚拟出若干个应用服务器来做相应的业务支撑。
  利用FC-SAN独有的高性能与稳定性,满足数据库服务器和其它业务应用服务器的应用需要。即:当数据中心内部局域网用户或者是远程用户需要访问相应服务器存储数据时,都将通过现在设计的内部网络才能访问到存储平台(目标是存储介质的磁盘阵列)。同样,当数据需要读取或者写入磁盘阵列,也要通过相应服务器来完成。
  数据库应采用独立的存储设备以保证数据安全以及避免存储I/O竞争。数据库存储应采用SAN架构存储,且采用SAS高速接口的硬盘。数据库存储应具备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存储扩容需求。
  业务高可用建设规划
  业务应用高可用
  系统采用多台x86服务器,每台服务器运行多个业务系统,后端共同连接一个磁盘阵列。高可用方案能够不间断地监控资源池中的所有服务器并监测服务器故障。高可用方案确保资源池中始终有充足的资源,以便能够在出现服务器故障时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重新启动业务应用。
  当服务器上的任意一个业务系统运行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高可用方案管理节点可以在其他两台服务器上按照资源利用情况,重启一个故障的业务应用环境,使业务继续运行下去。即使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其他两台服务器仍然能够根据资源利用的情况,通过高可用方案管理节点重启已宕服务器上的所有业务应用环境,这样就使整个系统都处于一种HA状态,进而保证了整个系统业务运行的连续性。同时减少了硬件投入数量和开销。
  数据库高可用
  浪潮HA高可用解决方案面向重负载的高端数据库应用市场和对可靠性要求高的核心应用系统,定位于大型数据库应用和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领域,包括数据仓库应用、联机事务处理、联机事务分析等,为高性能、高可用需求的用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公司员工在万人级别资源池规划
  虚拟资源池建设规划
  虚拟化资源池主要包括前置服务器区、网络管理区和应用服务器区的所有计算资源。
  方案采用虚拟化技术,在虚拟化技术中物理服务器计算能力影响着虚拟机性能。将单台物理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最大化,以便于进行资源池资源动态分配,有别于传统的部门级和企业级服务器。云数据中心的WEB、中间件、应用等将面临下属子公司所有员工及外部的接入和访问,所处理的数据规模也将会十倍于、甚至百倍千倍于现在的系统,这些系统需要更大的集中式处理的服务器。因此对于底层的硬件资源我们从更大规模和尺度去考虑,系统需要有更高的计算性能、更大的内存、更好的可扩展性,我们可以选择性能更加强劲、扩展性更好的x86八路服务器平台。
  通过浪潮TS860高端八路服务器构建弹性可扩展的浪潮虚拟化云资源池,实现业务系统高可用、按需划拨资源。通过对中心IT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调配,达到绿色节能,降低整体TCO。
  物理资源池建设规划
  数据库服务区中将放置数据库服务器,根据业务系统处理能力的不同,为不同业务系统分配不同资源,包括配置不同处理能力的物理服务器,建立不同级别的数据库服务。
  数据库服务器采用物理服务器。多台物理服务器组成数据库集群。可采用Oracle RAC分区数据库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以及高可用性。数据库采用裸设备或Oracle ASM作为数据存储,可极大的提高数据库性能。
  考虑系统可靠性较高,根据X86架构的服务器以及基于UNIX系统的小型机的特点,虽然X86架构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与UNIX系统小型机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在处理性能上可以做到一致,但是X86架构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往往会使用更多服务器数量满足处理量,反而使设备单点故障点增多,宕机风险提高,相应的建设成本也会提高。因此采用浪潮天梭K1-950系统,构建高可靠、高性能、高可用、高效率的数据库RAC充分保证业务安全可靠。
  存储资源池建设规划
  统一SAN存储系统:成熟的SAN网络技术,使用存储虚拟化技术进行不同SAN协议和网络的融合,最终向云计算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存放接口。
  FC-SAN双链路冗余纯光纤存储系统中含有多台应用及数据库服务器。其中数据库服务器做双机热备,其它业务应用服务器(多台服务器通过服务器虚拟化软件组成虚拟化群)。这些服务器通过光纤通道卡和相应光纤跳线分别连接两台光纤通道交换机;再由2台光纤交换机分别接入磁盘阵列和虚拟磁带库中。
  为了保证本存储系统业务的灵活性,我们将部署于FC-SAN存储区域内的多台业务应用服务器通过服务器虚拟化软件虚拟成为一个服务器群。未来,当数据中心方面在业务应用有新的需求时,利用虚拟化服务器群的功能虚拟出若干个应用服务器来做相应的业务支撑。
  利用FC-SAN独有的高性能与稳定性,满足数据库服务器和其它业务应用服务器的应用需要。即:当数据中心内部局域网用户或者是远程用户需要访问相应服务器存储数据时,都将通过现在设计的内部网络才能访问到存储平台(目标是存储介质的磁盘阵列)。同样,当数据需要读取或者写入磁盘阵列,也要通过相应服务器来完成。
  数据库应采用独立的存储设备以保证数据安全以及避免存储I/O竞争。数据库存储应采用SAN架构存储,且采用SAS高速接口的硬盘。数据库存储应具备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存储扩容需求。
  业务高可用建设规划
  业务应用连续性规划
  系统采用多台x86服务器,每台服务器运行多个业务系统,后端共同连接一个磁盘阵列。高可用方案能够不间断地监控资源池中的所有服务器并监测服务器故障。高可用方案确保资源池中始终有充足的资源,以便能够在出现服务器故障时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重新启动业务应用。
  当服务器上的任意一个业务系统运行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高可用方案管理节点可以在其他两台服务器上按照资源利用情况,重启一个故障的业务应用环境,使业务继续运行下去。即使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其他两台服务器仍然能够根据资源利用的情况,通过高可用方案管理节点重启已宕服务器上的所有业务应用环境,这样就使整个系统都处于一种HA状态,进而保证了整个系统业务运行的连续性。同时减少了硬件投入数量和开销。
  数据库业务连续性规划
  浪潮天梭K-HA是“浪潮高可用集群管理软件”针对 K1系列服务器平台定制开发的高可靠集群软件,通过冗余配置,消除单点故障,保证整个系统连续可用性和安全可靠性。K-HA是利用网络来侦测主机及网卡的状况,在主机、网卡、硬盘控制卡、硬盘或网络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另一套备用元件上重新工作;若是主机故障则切换至备份机上继续应用系统的运行。K-HA解决方案始终提供可靠的监控、故障检测和业务应用环境向备份资源的自动恢复,为核心数据业务弹性奠定基础。
  K-HA主要面向重负载的高端数据库应用市场和对可靠性要求高的核心应用系统,定位于大型数据库应用和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领域,包括数据仓库应用、联机事务处理、联机事务分析等,为高性能、高可用需求的用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通过对K-HA进行配置,可以响应数百个系统事件,其中包括尚未足够严重,以至于可以中断正常系统运行的问题(例如,流程故障或系统资源耗尽等)。K-HA可以监控、检测和响应这种条件,从而保持出现随意、计划外软件问题期间服务的可用性。在一个K-HA集群中,最多可以参与8个运行K-UX操作系统(OS)的节点,是需要坚如磐石可用性环境的理想选择。
  云数据中心统一管理
  云管理系统为云平台的稳定运行和业务运营提供必要的各种支撑服务,主要包括业务管理、网络管理,实现对资源的管理与服务调配,实现对云计算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层和业务层提供统一管理、自动调度等运营和管理相关的功能,包括物理和虚拟资源的分配、监控、自动部署、安全、门户、计费等功能,并提供用户服务功能的实现以及与其他系统的相关接口。
  第三章浪潮的行业优势
  中国最具实力的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浪潮集团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经形成涵盖iaas、paas、saas三个层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凭借浪潮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为客户打造领先的云基础架构,基于浪潮企业、行业、政务信息化软件、终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支撑企业云、行业云、政务云建设。浪潮还拥有智能终端、移动通信、半导体照明等产业群组,为全球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全方位满足政府与企业信息化需求。
  众多成功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经验
  浪潮拥有众多建筑施工企业客户,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成功协助国内四大建筑施工央企中的三家进行集团信息化建设,包括: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建工集团、苏中建设集团、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云南路桥建设集团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了集团信息化建设,内容涉及到集团财务、资金管理、集团物资、集团资产、全面预算、决策支持、综合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企业门户等,拥有众多成功经验使浪潮在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上具有绝对领先优势。
  专业的建筑施工行业服务团队
  浪潮围绕建筑施工行业配备了专门的市场营销、售前咨询、项目实施、售后服务、产品研发队伍。并按照项目运作模式成立专职项目团队,比如成立了中铁建项目组、中交项目组,为中铁建、中交股份及其下属各级子公司提供对口信息化服务。因为专心、所以专业,浪潮在建筑施工行业的丰富经验、专注行业的实施服务能力将是广大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项目成功实施的强有力保障。
浪潮服务器
浪潮云服务
浪潮解决方案
浪潮智慧城市
浪潮信息安全
浪潮存储产品
浪潮税务云
浪潮通信云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分析
田培忠& 李新慧& 周万利& 齐芳& 卢霞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信息化是城市管理及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环节,是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服务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重庆市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经验,探索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平台建设的路径,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效改变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的状况,建立覆盖城乡的社区信息化网络,对城乡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向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提高统筹城乡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1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平台建设的背景分析
1.1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状况,利用覆盖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管理及社区发展的基础环节,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有效手段,主要任务是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提供现代化的手段。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位,更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社区信息化建设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加快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2、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城市化、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最新标志和更高效能的助推器,社区信息化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是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城市管理综合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3、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由之路。和谐社区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乐于接受新的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社区管理公开公正、方便快捷、诚信度高,居民有广泛地联系、和谐和睦,居民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和谐社区的具体表现。社区信息化建设为社区居民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使社区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公开透明,社区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数字文化的形成,而数字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助于“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对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和影响。所以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由之路。[1]
1.2 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
随着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相应的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此同时,农村社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本身基础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显落后与城市社区。
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要让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复合系统发展到一种理想状态,形成一种相互依托、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有效手段,通过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提供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位。同样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也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通过为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农村的综合竞争力,这也将更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借鉴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将城市社区文化融入于农村社区,城乡统筹最终就是为了达到城市和农村互相融合的目的,所以,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应该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
2社区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
2.1社区信息化概念的提出
社区信息化伴随着城市信息化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2005年初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以来,社区信息化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社区信息化,是中国根据自身组织结构特征独创的概念。西方国家并没有中国的市、区、街、居如此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更没有居委会这个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具有宪法授权、发挥中介桥梁作用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国的社区信息化概念涵盖了广泛的内容。2007年,民政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满足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多重需求的社区信息化定位。
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五”期间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市政管理、社会服务和社区信息化”。进一步开展多功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根据需求与经济、技术等基础条件,在部分城市开展社区综合信息服务试点,以解决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问题为出发点,提供求职就业、家政服务、房屋维修、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商业金融、社会保障和交通旅游等信息,总结和积累社区信息化建设经验,随后,逐步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中西部推广,使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形成规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区信息化的意义,绝不是居委会电子化,也不是基层政府工作化,而是代表社区居民,借助政府信息系统,构建起联通政府、企业与社区居民,以社区为单位的公众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是汇聚居民信息的基础,是联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桥梁,是社区、居民反映诉求、消除矛盾、参与治理的通道。可以说,社区信息化包括了这样几层基本含义。
一是实现社区基层工作信息化、社区组织活动信息化,加强居民沟通,提高社区自治能力的过程。
二是由政府主导建设,代表居民和社区利益,促进部委、行业等信息与地域性社区信息整合的过程,以支持科学决策,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共享,实现方便居民服务社区的目的。
三是通过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社会对话,消除矛盾冲突,提高居民参与能力,实现以居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共治。从体系结构上讲,社区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可以由下图概括:
即三层体系;
①外部环境体系:政策支持、投资机制、应用培训和宣传。
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通信线路的架设,软硬件的配置。
③社区管理服务软件体系,其功能模块包括: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智能小区与物业管理信息化、居民家庭生活信息化等
因此,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是政策环境,基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管理服务软硬件的配置以及相应的管理流程、服务内容的优化。它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上下左右之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为民、便民、利民,造福一方。[2]
2.2 社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研究
2.2.1 相关概念界定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提出来的,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伙伴关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最早指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①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②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③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从众多社会学家在相关文献中对社区的定义中可以发现,有三个因素是大部分社学家都涉及到的,即:地域、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参考西方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种种定义,中山大学的黎熙元教授在其《现代社区概论》一书中对社区下了如下定义:社区就是区域性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借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构成社区的有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这五个基本要素。城市社区信息化发展研究专题小组在其报告《关于社区信息化的调研》中是这样对“社区”进行界定的:社区,按国内现行的解释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基本要素包括:①地域要素。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②人口要素。社区人口具有稳定社交关系的一定规模的人群;③区位要素。社区人口及其活动的空间分布;④组织要素。社区内有一定的组织形式,通过各种社会 组织开展各种活动;⑤心理要素。社区内居民在感情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于社区类型,从功能上可以把社区分为:经济型社区、行政型社区、文化型社区、宗教型社区等;从规模上可以把社区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从形成方式上可以把社区分为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而按照综合标准分类,一般把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2、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指的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农村社区的特征有:以耕种土地为生存基础;以村落单位为家庭的聚居形式;生活方式自然、简朴、保守,自给自足性较强;血缘关系是农村社区中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村落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受社区生活影响,并带有社区特征。
3、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强;经济复杂,职业门类多。
城市社区建设是指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过程,它不仅是指物质及设施条件的改善,也是指增强社区的内聚力,使社区更具有它应有的特征的过程。
4、社区信息化
社区信息化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社区居民相连接的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社区是现实社区与由信息网络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社区的有机结合,也是现实社区的映射和扩展。它使社区居民与社区管理者、各级政府以及工商企业、事业单位的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因此,信息化社区既受现实社区地域范围、管理权限、服务对象的限制又有信息网络超越这些限制的延伸和拓展。它是政务信息化、商务信息化乃至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末梢”,更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5、数字社区
数字社区是信息社会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也是数字城市的一个基础组成单元,数字化社区是指将社区管理、服务等各项功能融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系统,数字化社区的主要功能包括数字化的社区物业管理与服务和数字化社区信息服务两部分。数字社区,有人也把它称作智能化小区,其内涵是相同的。数字社区是信息化城市在人居环境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城市信息化中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重要建设内容,因此它是众多发达国家实施“数字城市”的一个热点应用领域。它通过综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建立以社区宽带网络为基础的、面向社区信息通信、安全防范和物业管理等应用系统集成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节能和高效的居住环境,实现社区日常管理与综合服务的信息化。[4]
2.2.2社区信息化建设研究
从三层体系结构,即外部环境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社区管理服务软件体系分析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
2.2.2.1 外部环境体系建设
1、政策支持
民政部在《年全国民政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2001年至2005年内实现“数字民政”工程和“便民”工程。“便民”工程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民政信息资源及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建设集热线电话、因特网查询、单键呼叫三位一体的智能呼叫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并构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在社区服务工作者与社区居民之间架起方便的桥梁,进而结合“数字民政”工程的建设,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一个信息化建设工程。
2006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印发的《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具体指出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2007年4月2日,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在北京联合召开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成立会。会议就成立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工作规则、社区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的实施计划达成了一致,并对有关企业进行了标准化知识培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统一规划,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努力克服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的弊端。制定社区信息化标准,有利于实现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调互动发展。加快制定社区信息化标准对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意义重大。这些相关支持政策的制定,对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投资机制
社区信息化是一项社会基础性工程,资金的投入量将非常大,现在各地建设的资金渠道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政府在支支,国家对建设资金的渠道来源还没有出台指导性意见,建设资金应由谁来承担,如何引入社会资源,如何监管和利用已有资源,使社区信息化建立在可靠的资金保障的基础上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是长期的,这对于电信运营商、信息内容服务商、众多商家,以及银行、物业管理公司都预示着无限的商机,它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组成一个以社区信息平台为中心的网络增值应用服务价值链,将快捷的网络接入服务、丰富的信息应用服务和便利的商业服务进行整合,建立起一个有助于促进互联网各项应用发展的良性生态圈。
一些数字社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如:增值业务提供商(凯爱-中国网)、IT服务提供商(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方案提供商(埃施朗)都曾尝试过数字社区的商业化运作,但目前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中国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
3、应用培训和宣传
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2.2.2.2 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从地域角度看,大范围包括宽带多媒体网络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平台建设,整合整个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信息化。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小范围包括智能小区建设。智能住宅小区是将信息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运用于住宅小区,通过有效的信息传输网络、各系统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应用,向住户提供先进的安全防范、信息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以期为居住者创造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生活空间。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种形态、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体不断涌现,其智能化的建设也同样欣欣向荣。同时,智能化建筑正健康有序地发展,各种行业的标准、规范应运而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修订稿)等正式颁布,标志着国内智能小区的建设标准已经日趋完善。近年来,由于居住小区规模的逐步扩大,许多按照城、镇规模建设的建筑群(主要为居住小区)也在兴建。因此,智能小区逐渐进一步延伸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城镇的规模。[5]
2.2.2.3 社区管理服务软件体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几个少数社区、自己建立网站,到绝大多数城市社区通过门户网站在线提供一体化服务和进行管理的发展过程。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实践来看,可以粗略地把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划分为四个层次:
1、开始出现的社区在线。一些城市社区率先建立门户网站,发布静态的社区信息,作为社区服务的工具。
2、不断加强的社区在线。随着一个地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众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促使社区网站的数量和信息内容快速增长。
3、交互功能的在线处理事物的社区在线,不但政府、社区可以通过社区网站发布政策和服务信息,而且社区居民能够通过社区网站提出建议和意见,下载一些表格,使得社区居民很方便地在线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4、后台以数据库管理为基础集成一体的动态社区在线。政府和社区全部的管理、服务、教育功能通过“一站式(onestop)”的门户网站实现完整的一体化。毫无疑问,随着我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的社区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将以第四层次为主。[5]
2.2.3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定义有待进一步明确,民众对社区信息化认识不一。
目前,智能小区、数字社区的定义已经逐渐明确,但是对于社区信息化是什么,怎么做,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社区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居民包括主导社区信息化的相关机构对于社区信息化内涵、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虽然社区物业内部管理系统诸方面均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但也有不少社区受制于居民经济实力和若干历史发展原因,社区信息化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
2、社区信息化各个省市重视程度不一,导致社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必须协调各级党政部门,调动各行各业力量,整合社会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垄断”,消灭“信息寡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必须明确职能部门或者成立相关机构进行管理,在场地、资金和技术力量等方面予以保障;
正因如此,如果主导部门对于社区信息化的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各个地方社区信息化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据调查,社区信息化与当地居民富裕程度并不呈明显正相关的状态。除了硬件投入以外,当地街道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软件投入成为了社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推进主体以及相关指导意见不明确,社区信息化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社区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保证。
目前,建设部、民政部以及科技部都有相关的数字社区试点推广的工作计划,但是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及具体指标体系反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通用的指导意见和明确的标准体系。智能小区已经有了相关的标准,而社区信息化的相关指标并还没有出台。这将制约社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如何使社区信息化的构想成为现实,如何对城市中最基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如何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成为摆在社区管理者和主导社区信息化的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3重庆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研究
重庆市现有街道121个、镇595个、乡306个,社区居委会1992个,社区党委645个、党总支266个、党支部1064个,社区专职工作者10505名、社区党务工作者8063人。全市平均每个社区有常住居民1682户,人口5196人,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人口最多的社区有常住居民11000户、42106人,最少的有54户、115人;幅员面积最大的社区为27平方公里,最小的为0.02平方公里。
3.1.1外部环境建设
1、政策支持方面
2007年9月25日,经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批准,重庆市成为我国第一个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大卫、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代表三方在《关于共建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和发展信息产业的合作协议》上签字。三方明确,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共同推进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重庆信息产业。这是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积极支持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的创新举措。
  协议确定了两大具体目标:一是建设国家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在重庆探索形成信息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适时在全国推广。二是打造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发展环境,提高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将信息产业发展成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
协议明确了多项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开展统筹城乡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与体制创新等课题研究;指导组织编制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规划;围绕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信息化人才实训平台和信息化投融资平台,力争在农民工信息管理与服务、城乡就业信息共享、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农村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探索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农村信息产品和服务、涉农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农村首席信息官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体验,加快增值业务发展,探索“三网融合”新模式;加快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会展、咨询等现代服务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支持发起后发地区信息化国际合作论坛,联合举办后发地区信息化国际博览会;支持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农村信息化试点,市、县和社区信息化试点,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试点,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区,长江上游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区域性电磁环境评测中心。对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加强指导,适时推进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通信、软件、智能仪表、汽车电子、数字医疗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适应农村特点的信息终端生产企业落户重庆;重点扶持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汽车电子等自主创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RFID、LED技术、数字医疗技术等的成果产业化;将以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为载体,建设面向行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培育形成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的产业聚集区,支持重庆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芯片生产线;发展信息产业投资促进中心、区域性信息产业创业投资机构等服务机构。
2、投资机制方面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运作为辅。例如:在建设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中国移动M2M全网业务运营支撑中心等一系列项目中,重庆市政府与重庆移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在合作目标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用地、税收、供水供电、相关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和优惠,为通信设施安全提供必要保障,促进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江北区政府在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指出,实施“1115”信息化工程(基础设施整合工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工程、五大推进信息化工程)大力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制造业信息化、城区管理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的发展,打造“数字江北”。 并制定科技融资政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体制的科技投资体系。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措施和科技项目导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资科技产业和从事科技开发,加快形成骨干、先导、新生三支力量的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积极投入研发资金,争取全区平均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形成政府引导注入、民间资本投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元化投资格局,通过3—5年,初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市场化的科技融资体系。
3.1.2基础设施建设
1、通信网络日臻完善
直辖7年来,我市建成了以光缆传输为主,卫星和微波传输为辅的数字传输网络。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本地电话网,建成了智能网、互联网、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等,建成了重庆互联网交换中心。通信传输和通信交换全部实现数字化。全市通信网络及信息平台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到2003年底,通信光缆总长6万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G、固话交换机容量达868.7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达686.2万户,短消息中心容量达864万条。 广电网络加快建设。到2003年底,全市已建成覆盖40个区县的广播电视光缆网络,广播人口覆盖率92.3%,电视人口覆盖率95.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2%。建成了有线电视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网、光传输同步数字系列(SDH)网、异步传输模式(ATM)网、有线电视 IP(互联协议)网,建有专用电视会议系统、宽带IP综合业务和ATM数据专用网络平台。
 & 邮政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到2003年,初步建成全市邮政综合业务计算机网和邮政储蓄计算机网,邮政系统计算机总数达3282台,建有电子化邮政支局145个,有计算机联网的邮政储蓄网点1145个,邮政业务总收入达8.3亿元。完成了自动取款机(ATM)和电子收款机系统(POS)的升级改造,开通了电子汇兑业务和185客户服务中心,重庆邮政电子商务(CQPOST)网站改版运行。
2、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经过有关部门几年的努力,至2004年年底,重庆市已经启动了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其中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已经完成1:5万的地理数据覆盖全市,1:1万的地理数据覆盖50%的区域,1:2000的地理数据覆盖1100平方公里,1:500的数据覆盖主城区500平方公里,GIS数据已应用到公安110、消防119、城市交通、国土规划、市政建设、环保、电力、燃气等领域。
&&& 2004年6月,”基于短消息的位置服务系统”和“城镇化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基于短消息的位置服务系统”实现了GIS技术与手机定位技术、短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 而“城镇化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则以GIS和DSS一体化平台为基础,对人口库、法人库和基础空间数据库进行了集成。
&&& 有关专家说,世界上75%到80%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作为“数字地球”的骨架支撑技术之一,地理信息系统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而重庆人为自己戴的这顶地理信息帽则体现了“数字重庆”已渐入佳境。
3、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取得进展 &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稳步进行。全市电子政务框架基本成形,初步建立起跨部门的党政信息平台。全市已有90%的市级部门和部分区县实现了网络互联互通和网上电子公文传递,建立了11个大类、35个栏目的信息资源体系,更新完善了中国重庆门户网站,有120多个市级部门和区县建立了政务网站,逐步开展网上办公和为民服务。社保、农业、教育等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起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市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已基本建成,已有39个区县开通农业信息互联网站,分布于乡镇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达到250个。西部大学校园网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初见效果,全市各高校都建起了校园网,远程学历教育和网上培训逐步普及。
3.1.3社区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建设
重庆市在社区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方面各有特色。
位于市渝中区的大坪街道,按照““便民、利民、安民、乐民”的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和谐社区,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该街道办事处首先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街道门户网站及以街道为主站的多个社区网站,推行街道政务公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体系,开发了社区综合服务与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形成服务信息互动、社会资源共享、全程动态监控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了街道居委会网上办公,提升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了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建成“96000数字社区服务平台”,开发建成社区市容投诉短信平台、长效目标管理快速处置系统,建立社区呼叫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站(www.),实现了社区资源的数字化和市容环境网络化管理。
重庆市合川区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在全区571个村(社区)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站,让农村和城市实现信息共享。合川区云门镇石簸村是该区率先建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示范点的村之一。虽然刚刚迈出信息化建设步伐,但当地村民已经尝到了信息甜头。村民刘忠树长期以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去年从远程教育网上了解到种花生效益好,就改种了3亩多地的花生,并按照网上的介绍,用生物活性肥料。刘忠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种花生的收入比玉米高出一倍,用了生物活性肥料的花生颗粒饱满,比用普通肥料的每亩产量高出40公斤,看来没有信息技术,真是种不好地了。”&
“公共信息服务站就是农民眼睛向外的窗口。”公共信息服务站比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示范点的信息更全面。它由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文化共享系统,农村数据广播网,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农信通、农业新时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等七大部分组成,将提供规模教育培训、文化信息、劳务信息、农业咨询、劳动保障信息等多种服务。通过公共信息服务站,广大农民群众将实现与最新信息的“无缝连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信息服务。&该区将在两年时间内建立一个区级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30个镇(街道)公共信息服务分中心,571个村(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站。该区相关职能部门将共同参与建设,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所有信息化建设资金将打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为了让农民群众尽快掌握信息技术,每个村(社区)将至少安排一名信息技术员进行指导。合川是重庆市率先启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区,其做法值得在全市推广。
3.2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的同时,重庆市社区信息化建设也同样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一部分社区领导在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潮流的今天,思想观念依然陈旧落后,不知道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不懂信息在行政决策与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价值,甚至认为信息化是务虚,是浪费钱财的无效投入,搞不搞无关紧要,这样的社区往往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机构,没有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即使建立了信息机构,但因为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事实上等同于形同虚设。
2、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的管理。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从外部环境建设到社区服务综合性平台建设,都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协调管理的作用。但在目前的社区信息话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主体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有些社区只有企业信息化,却没有政府机构信息化;有些社区只有政府信息化,而没有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另外,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社区群众组织与公众之间都缺少必要的网络联结,其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只有微观层面的各自为政,而没有宏观层面的计划、统筹、协调和管理。
3、从中央到地方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目前,建设部、民政部以及科技部都有相关的数字社区试点推广的工作计划,但是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及具体指标体系反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通用的指导意见和明确的标准体系。智能小区已经有了相关的标准,而社区信息化的相关指标并还没有出台。
4、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开发不够。
国家对建设资金的渠道来源还没有出台指导性意见,建设资金应由谁来承担,如何引入社会资源,如何监管和利用已有资源,使社区信息化建立在可靠的资金保障的基础上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社区信息平台成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内容服务商、商家,以及银行、物业管理公司的网络增值应用服务价值链,充分展示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也值得深思。
5、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
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的投入,从前期开发到后期维护都必不可少。传统的社区工作往往是些文职,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知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3 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发展思路
通过分析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结合一些国外成功经验,联系重庆市具体情况,同时紧紧围绕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含义,提出重庆市统筹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即:构建一个平台,完善三个系统,理顺四级管理,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制度建设与人员培训齐头并进。
3.3.1 构建“服务型”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体现在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上。重庆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秉承“为民服务”的宗旨,在内容划分上把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分三大块:一是公共服务,二是商业服务,三是公益服务。
1、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向社区的延伸,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已比较完善,除各级政府都搭建了自己的电子政务平台外,还开发了诸多的管理系统,社区公共服务可通过资源共享来完成。
其内容可以包括: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栏目。
2、商业服务
“商业服务”是电子商务向社区的延伸。社区电子商务以社区居民消费群体为顾客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为目的,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通过数字化社区管理服务网络平台,与电子政务系统、金融机构、网络技术公司及其它各种信息咨询平台的联接,从根本上改造了传统的电子商务流程,使这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其内容可以包括:便民信息服务,社区电子商铺等栏目。
其中社区电子商铺采用市场化运作,企业和商家入驻社区电子商铺必须通过公开竞标和严格筛选,得到社区物业管理部门认可时方可入住社区电子商务平台,租用社区电子商铺。由于物业部门对社区居民消费的集成、数字化社区自身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备、经由物业组织的社区商务的交易过程有着安全保证等原因,企业或商家入住社区电子商务的成本明显降低,且呈现出入住商家多元化的趋势,即既有超级卖场、购物中心和大型商场的入住,又有知名的网络专营商、专卖店的参与,同时还应有社区周边零售商的连锁加盟,甚至社区“交换空间”的居民个人,它们能够很方便的建成自己的电子商铺,在社区电子商务平台上发布广告和商品信息,招揽顾客。社区电子商务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完成生活所需,在网上订餐、购买商品、预订机票、开展业务、请保健医生等等,它使社区居民更方便、更廉价地购物,更轻松愉快地休闲,同时实现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商更大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还可为社区的发展带来资金上的支持,促进社区的繁荣和社区服务的完善。
而目前在重庆发展迅速的“重庆利安电超市”,则是一种集电话费、公用事业收费、行政事业收费、电子机票、火车票、汽车票、保险费、景点门票、非处方药品、图书、社区服务信息、彩票、菜篮子、房产信息等各类服务的综合。
短短几年时间内,“利安电超市”在八大主城区发展了四十多个网点,并计划在2009年达到1800个网点,整个平台建设分步实施,逐年完善:
功&&& 能&& 模& 块& 一& 览& 表(表一)
项目实施计划:
2007年:搭建平台,组建部门,磨合机构,锻炼团队
2008年:基本完成项目搭建;完成550家经营网点建设目标;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走出主城区,在二级区县建立分子公司2—3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回报;得到政府认可和支持;为2009年的发展打好基础。
2009年:全面完善和提高平台功能,向全重庆市推广并普及,完成网点建设目标。在主城区尝试便利店模式。
“利安电超市”的运营模式为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商业化运作提供思路。
3、公益服务
“公益服务”包括:社区保绿、社区保洁、慈善捐赠、助残救困、司法援助等栏目。
3.3.2完善三大功能系统
1、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系统
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不仅仅只是一个网站,要充分调动一切有效资源为民服务。所以该平台应该是由社区便民服务网站、社区居民求助热线和智能呼叫系统等组成。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网构成的信息平台,服务社区居民,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居民提供网上综合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新闻发布、法律维权服务、网上娱乐(网络游戏、音乐、视频VOD点播系统等)、远程教育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咨询服务(心理、技术、政策等咨询)、就业服务、电子商务服务(订阅订购、配送服务)以及交通、旅游、票务、证券、气象、医院、学校、商店、保姆、接送、家教、代办、托管等公共设施的信息查询。
2、社区综合管理系统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以社区空间地理信息和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将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的基础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并加以利用。使用对象为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同时根据需要调用公安、民政,计生、环保、教育、房产等部门的管理信息,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新、准、实的数据信息,供社区管理和决策使用。
3、社区智能管理系统
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将居住区的公共场所(停车场)视频信息、住宅内部安防信息、住宅内部的煤气泄漏报警信息、住宅内部的火灾报警信息等统一到社区智能管理系统上,为社区居民的安全保障提供服务。
3.3.3理顺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管理。
理顺市、区和县(市)、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形成“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乡镇)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和“网格管理、后续支撑”的城市管理机制。
市级政府要提高认识,把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城市各项基础工作的总“抓手”,并时刻注视着社区建设的实质性进展。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方法等多方面,推动街区工作重点向社区建设转移。区街居民各级组织要淡化本位意识,强化大社区观念,积极主动地密切与所有驻区单位和居民的联系,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跳出过去那种主要对区属、街属、居属单位负责的“小圈子”,切实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各方面同创共建新型社区的意识和氛围。
3.3.4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属公共事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要实现的是“一站式”的服务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持。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资源共享无法实现,重复建设将无法避免。同时,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还需采取市场化运作。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给网络营运商和电子商务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平台,蕴含着无限的显性和潜在的商机。网络营运商为了提高宽带市场占有率,扩大其市场份额,有利益驱动它积极投入社区建设,而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平台又为网络游戏和金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电子商务的开通提供了绝好的机遇,通过信息化的服务收取必要的费用,维持社区信息化可持续的发展。
3.3.5制度建设与人员培训齐头并进
制度建设应注意三个方面:
1、要把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予以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和必要的基础投资;
2、尽快制定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规定及管理办法;
3、明确统一、高效的管理部门,负责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及建成后的管理工作。
同时,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客观上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和高素养的社区居民。目前,广大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还未能充分形成信息化管理意识,许多社区管理者未能转变管理方式,仍然习惯于上传下达式的信息化交流,不习惯“一站式”的网络管理和服务,而广大居民也习惯于接受固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因此,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其他各种社区资源,加大对社区数字化管理的教育、宣传力度,通过讲座、培训、竞赛等多种途径来提高社区管理者和居民的信息应用水平,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社区数字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和美好前景,从而接受、习惯、喜欢信息化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是社区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综观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信息化建设前期轰轰烈烈,建成后平平淡淡直至最后悄无声息。关键就在于没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队伍来维护系统的更新和管理,“一站式”的门户服务网站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都没改变。为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严格落实经费保障,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也可以高校为依托,建立一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这是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4 统筹重庆市城乡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路径
根据城乡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发展思路,统筹重庆市城乡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路径,即以一个平台为核心,三个体系为支撑,打造三大块服务内容。
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是建设的核心,它连接前台用户和后台管理系统。其界面内容按照服务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三大块区域:
一是公共服务区,在公共服务区可以设置政策法规、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就业保障、治安求助、环境保护、社区组织、社区财政、社区党建等等子栏目,整个公共服务区都采取动态交互式系统,各个子栏目可以链接到相对应的后台管理系统,如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库。公共服务区的后台数据维护主要由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其服务对象包括政府、居民和企业等。
二是商业服务区,在商业服务区主要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的相关资讯,可以设置电子超市、家政服务、就业服务、咨询服务、网上娱乐、证券资讯、网上订餐、票务代订等相关子栏目,整个商业服务区的各个子栏目同样也是采用动态交互式系统,链接到相对应的后台管理系统。其中咨询服务、家政服务、订餐订票等服务不仅可以通过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网络界面,还可以使用求助热线、智能呼叫系统等多种系统网络,提供便民利民的快捷服务。商业服务区的后台数据维护由相应的服务提供者来负责,数据来源除后台数据库外,有些栏目如费用代缴,还必须调用社区智能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
三是公益服务区,该区域主要提供公益服务方面的资讯,可设置的子栏目可气象信息、社区保绿、社区保洁、慈善捐赠、助残救困、司法援助等子栏目。同同样,都是采用动态交互式系统,通过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调用后台数据。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
后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系统、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社区智能管理系统。
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系统主要指在硬件形式上,除了网站,还应包括电话,短信平台、智能呼叫系统等,多种通讯方式提供的综合性服务。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主要与其他系统平台提供接口,如电子政务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相互调用、共享数据资源。
社区智能管理系统是智能化社区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与各智能化硬件相连,如智能水表、电表、气表,智能呼叫系统、社区可视监控系统等,智能化硬件采集的数据汇聚到社区智能管理系统,以供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的前台用户的调用。
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企业用户通过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各尽其职、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 徐卫建.数字化社区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鸡西大学学报,第6卷 第5期,2006年10月
[2] 王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社区信息化:关注民生的桥梁与纽带
[3] 范建华. 和谐社区建设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唐闻捷. 温州医学院.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探微.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5] 向芳,振韬. 重庆电信规划设计院.“数字城市”中的信息化建.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8年03期
【相关报道】
主办: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协办:民政部信息中心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化建设平台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