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VR/ARar和vr的发展趋势的瓶颈有哪些?

VR的五大槽点,看懂了才能不成为新炮灰?--百度百家
VR的五大槽点,看懂了才能不成为新炮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时下的VR厂商要做的不止是在输入输出、软硬件平台、SDK层面追求高性价比,要有所作为还得练就自己的“绝活”,或算法、或生态、或内容不一而足。
在时下的中国,“谁进入了VR不是新闻,谁没进入VR才是新闻”。从去年到今年,在资本的疯狂裹挟之下,VR快速席卷了每一个细分领域。众多领域的老将新兵纷至沓来,在技术、硬件、内容、应用领域各显神通。虽然夸张点说,VR的未来甚至就是移动互联的未来,但在这一巨大的风口之下,谁会飞到最后?《智慧产品圈》梳理出VR行业的五大槽点,看看排兵布阵的群雄们是否可以借此自掂分量、厘清未来?
价值:将成智能手机“接盘侠”?
HTC Vive 中国区总经理汪丛青在最近举办的GMIC 全球VR峰会上指出,在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时,VR 摆脱了过去不愠不火的状态,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每一代的新技术在计算行业中都会比上一代越来越快,越来越便宜,越来越有沉浸感。所以没有哪一技术比VR更有沉浸感,VR已在全球被认可是最领先的技术和平台。在未来4年内,VR 行业规模有望赶超智能手机业。
Pico(小鸟看看)首席执行官周宏伟同样看好这一行业的潜力:“VR行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在2020年,VR行业将达到千亿美元的量级。”
而伴随着 VR 设备的兴起,其他行业也会卷入到 VR 热浪中。“其中,零售业将以 30 万亿美元的体量成为VR行业最具价值的市场。此外,教育也将成为VR业最大的应用市场之一,这代表着未来的学习方式。” 汪丛青表示。
虽然AR“未来”,但未来已来。在国内厂商还在苦哈哈地围绕VR大做文章,但国外企业已在MR甚至AR领域开始全速发力了。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5年内AR将变成眼睛上的玻璃条,能投影全息影像,打三维电话,界时手机可能也将轮为附属甚至出局。在一切都在狂飚猛进的时日,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显然,VR的革命已经开始,但革命的“火种”如何点燃自己的价值呢?
技术:不再为基础技术过关而挣扎?
VR无疑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视觉体验和人机交互方式,融合了多媒体、传感器、显示、网络传输、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技术,涉及硬件平台、核心芯片与器件、软件平台、软硬件标准等。
虽然经过几年的洗礼,业界有人认为技术不再是VR的瓶颈,但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VR公司还在为一些基础技术过关而奋力挣扎。我们看VR产品的发布会,大家仍然是在强调自己的延迟低于20ms,刷新率达到75Hz,使用OLED屏幕,或者一体机使用了某新型芯片等等。前头有国际品牌的产品需要高山仰止,后头有无数的新手在揭竿而起,时下的VR厂商要做的不止是在输入输出、软硬件平台、SDK层面追求高性价比,要有所作为还得练就自己的“绝活”,或算法、或生态、或内容不一而足。
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副总裁陈楸帆就表示,VR技术需要追求动作数字化,目前,我们基于传统的惯性传感器的动作捕捉,开发了一些算法,包括研发虚拟拍摄的一些流程,今后甚至还会在医疗、体育行业的知识,通过AI 的方式整合到 VR 以及动作捕捉中来。
我国在核心关键技术存在短板方面尤其值得重视,在动态环境建模、三维图像加速、自然人机交互、网络分布式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要加强积累,在主控芯片、核心光学器件、高端传感器等关键器件方面要强力攻关,新型材料、人体工学设计、仿真系统、开发工具等相关配套技术要加快发展。要不,光有VR的“花架子”,而不从核心元器件进行攻关的话,最终也只是某某芯片厂商、传感器厂商作“嫁衣”。
随着硬件技术的完善,UI问题也将凸显。根据全新的人机交互情景进行语言设计,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VR产业的攻坚焦点,也会是接下来VR创业的重要窗口。究竟VR式UI最后会形成一家独大还是百花齐放,将是另一场我们拭目以待的产业革命。
体验:消费者的终极需求?
凯文·凯利最近发文指出,体验是VR和混合现实(MR)领域的新货币,像 Magic Leap 等公司提供的技术将让我们能够生产、传递、量化、精炼、定制、增强、探索、分享、转载各种体验,这种从创造、传递和消费信息到创造、传递和消费体验的转折定义了这个崭新的平台。毕竟,消费者的终极需求还是更好的体验,而不是技术本身。
因而,体验将成VR厂商能走多远的“热词”。北京幻城科技有限公司CEO赵超越曾对记者指出,未来VR将走两个极端的路线,一条是极致体验,这需要非常好的硬件设备、非常牛的软件技术,然后在一定的空间场景去做应用。另一条路是极致简单,可让VR移动互联网化,即随时随地随身VR。他认为后者会更广泛的普及,而前者则是多接大单做定制。
而体验与产品形态也息息相关。Pico CEO 周宏伟预计认为,移动VR一体机将是未来 VR产品的主要形态,因其在移动性、便携性、佩戴的舒适性上较有优势,并且可产生各种方便的交互方式,成本也较低。他还指出,作为一个新的硬件形态,它在 UI设计和系统定制方面需要不同于其他的硬件平台,需要重新设计。
实现更好的体验还需要提升产品的舒适度。随着VR设备进入真实市场的比重不断提升,提高舒适度必然是产品升级的主要方向,新材料、新工艺等将成为促进下一阶段VR产品完善的新角力场。
内容:成败皆系于此?
有一种说法,VR是一个大厦型产业,硬件和技术的矩阵革新是它的基座,而内容展现是它的顶楼。可以说,VR未来最大的挑战之一来自于内容。缺少了内容支持的智能硬件,说到底也只能是极客们的玩具,只有硬件平台具有充实的内容辅助,才能成为大众普及的产品,并且内容生态是 VR 硬件能够为客户带来差异化的重要一环。
我国VR目前在内容上相对匮乏。针对VR应用的影视、游戏、直播等消费级文化娱乐内容供应不足,已有VR产品内容体验不佳、用户粘性较低。而在面向医疗、教育、工业制造、商业等行业应用领域中,还缺乏统一规范的VR物理和行为模型,应用开发成本较高。
构筑内容生态,不仅需对接各方的优势资源,深耕各种软硬件技术如3D拍摄、3D协同设计等,也要打造自己的平台战略。乐视虚拟现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岱表示,乐视在VR方面已经整合了大量的资源,其中既包括乐视既有的视频内容,也包括乐视自己的硬件终端和体验店,将来乐视也会对内容开发者和制作者提供相应的支持。
因而VR想要生存,打造优质内容,获取市场的直接信任是一条必须走的路。很显然这亟待提高内容的定义能力,开发便利的开发工具,明确各领域的应用场景和目标需求,健全内容生态和服务体系,这也需要产业链的协同作战。
投资:应关注开发工具、拍摄、内容等?
VR庞大的市场蓝海,等待我们的不仅仅是产品的角逐,也必将成为资本较量的主阵地。资本的不断注入,更是加速了VR的蹿红,目前各路资本的投资重点有50%集中在硬件,其次是平台和内容。
合一集团高级副总裁李捷认为,VR真正出现像 Apple 或者安卓这样的生态还需要至少好几年的时间,比如完整的软件、硬件、第三方工具,包括支付,甚至一些基于 VR 的更高质量的内容。“因而,硬件行业并不再是投资VR好的进入机会。相反的,在开发工具、拍摄、动作捕捉技术以及内容方面,投资还是很有机会的。” 李捷表示, “游戏、广告、电商和直播互动很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爆发,投资者应围绕VR的拍摄、内容、平台、观看、变现五大方向来分析整个市场。”
在这个等待迸发的时间点上,认清趋势、拥抱趋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如何才能拥抱未来呢,-2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2016中国智慧家庭博览会”隆重推出VRAR专区以及5月20日举办的VR/AR技术应用及渠道对接高峰论坛将从“VRAR解决方案及行业应用案例”、“产业链协同助力VRAR落地”、“渠道与商业模式的构建”以及“核心技术与创新应用案例”四个维度,进行VRAR生态系统架构的重构,将给你不一样的重量级答卷。
VR/AR技术应用及渠道对接高峰论坛
5月11日前报名,还可以免费参加家博会三大峰会&七大同期活动!
【三大主题峰会】
中国智慧家庭高峰论坛
中国智能硬件开发者大会
中国物联网数据应用开发者大会
【同期论坛活动】
AR/VR技术应用及渠道对接论坛
中国机器人技术应用与生态对接论坛
寻找爆品智能硬件创新大赛暨颁奖典礼
2016中国首款儿童双语伴读智能机器人首发仪式
2016中韩技术交流会
携手OpenLife,共创共赢的智慧家庭产业
第三届中国LED智能照明创新应用高峰论坛
中国智慧家庭博览会 组委会
展会咨询:庞小姐( )
【作者】李映(微信号:ilovekm2008)智慧产品圈副主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6万
阅读:13万
阅读:12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金星就是现代版的晴雯,古代以撕扇为乐,金星以撕大咖为娱。撕的痛...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热门推荐:
  第十五期智东西&创课邀请亮风台创始人/CEO 廖春元先生,对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进行深入解读,就AR和VR区别分享观点。
  智东西&创课 智能行业最大实名社群
  编者:
  智东西创课第十五期邀请到的嘉宾是亮风台 CEO廖春元先生。廖博士是国内顶级AR专家,曾在富士施乐硅谷研究院工作,亮风台推出的AR眼镜产品是国内少数可对标微软HoloLens的创业项目。
  本期智东西创课,我们主要围绕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为主题。我们发现,在VR(虚拟现实)技术大热的时候,AR(增强现实)被认为是更大的一个未来“金矿”,也是分析机构认为的下一个技术革新万亿市场,但国内创业者更多的还是集中在VR领域。
  本期智东西创课廖春元先生分享的主题为“为什么增强现实AR没有虚拟现实VR火”,从昨晚智东西创课廖春元的分享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其对VR/AR行业创业历程的理解。
  对这次智东西创课,我们也对廖总的分享进行了总结认为:
  1、为什么没有VR火?与软件技术、硬件平台、内容、资本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AR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这个领域虽然近年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离通用的、强人工智能还比较远。
  2、在AR最核心的CV/AI领域,华人占有半壁江山,以华人为主的创业团队在国际、国内上纷纷涌现,有相当国际水准。
  3、AR在教育领域有重大意义,借助AR,认知从二维拓展到了三维,同时融合听觉,把单一固化的教育模式变得更情景化、融入化,以立体交互的方式感知学习。
  4、AR产业的爆发将会是在能够搭建一个软硬结合、汇集大量好内容的平台的时候。
  谈到亮风台创业的历程时,廖总感慨道:做硬件不易,做前无成功产品化的增强现实智能眼镜更不易,亮风台投入了巨大的软硬件人才,超过三十位的人力投入,以极少的人力趟过了无数的坑旗舰机的迭代大概是1年1代。
  当然,昨晚第十五期创课的干货远不止这些。在后续的互动环节中,业内人士与嘉宾的碰撞更让我们看到了AR市场规模前景巨大。
  如果你未能参加昨晚的创课分享,那么下面的精彩实录便不能再错过啦~
  P.S.更多智能行业大咖的分享,加入智东西创课,在智东西公号回复“创课”入伙。
  嘉宾分享核心观点
  1、若VR首先颠覆的是数字娱乐产业,什么产业增强现实(AR)会最能颠覆。
  2、海外机构预测AR是比VR更大的技术产业,“大”在哪里?
  3、增强现实(AR)没有虚拟现实(VR)火的原因。
  4、增强现实(AR)主要技术瓶颈是什么,产业发展的爆发契机会是何时?
  5、国内AR创业生态状态,创业项目规模、技术方向现在的形态如何。
  6、最具标志性的微软HoloLens和MagicLeap的亮点是什么?
  7、中国创业者参与到这场AR产业版图中的机会会在哪些方面?
  8、在打造亮风台AR眼镜过程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9、从现在Demo机看,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之后的迭代周期会是怎样的。
  10、VR技术所连起来的一整个产业链条已经开始出现包括内容、拍摄、设备等,AR的这个产业链结构会是怎样的?
  嘉宾简介
  廖春元,亮风台创始人兼CEO,知名视觉人机交互、AR专家。于1993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清华大学取得本硕学位后,进入计算机视觉发源地之一的美国马里兰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富士施乐硅谷研究院工作,期间连续三年获得杰出成就奖,是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2012年回国创立亮风台,2015年被评为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创业)”特聘专家。
  创课分享环节主持人(智东西总编国仁):
  本期嘉宾春元廖博士是智东西的老朋友,非常高兴今天能作客智东西&创课。
  廖博士是国内顶级AR专家,曾在美国施乐实验室做研究,亮风台推出的AR眼镜产品是国内少数可对标微软HoloLens的创业项目,廖博士今晚重点解读AR行业趋势和机会、难点、门槛,欢迎报名智东西创课。
  亮风台CEO 廖春元:
  谢谢智东西,谢谢大家坚守,按照惯例,我们来一个视频,Hello World!
  一个简单的开场视频后,我们就开始为大家分享今天的话题。
  问题一、如果说VR首先颠覆的是数字娱乐产业,增强现实(AR)会最能颠覆什么产业?
  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人类从原始人进化成了现代人,最终都是为了解放人类的双手,目前来看依靠一副眼镜是可取的。所以ARVR将会改变的不止是几个行业,可能是整个社会。
  说回来,如果预测的话,AR最能改变的也许是教育行业,确切来说,应该是“泛教育”行业。
  先说传统概念里的教育,比如学校教育。曾经有数据研究表明,在短期记忆力,通过语言传达能记住25%的内容,通过视觉传达,则可以记住80%的内容。AR就是进行视觉传达最好的载体。借助AR,认知从二维拓展到了三维,同时融合听觉,把单一固化的教育模式变得更情景化、融入化,以立体交互的方式感知学习。
  我想看了这个视频,大家应该对AR颠覆教育没有什么疑问了吧?
  而且教育不止是发生在学校里,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获取新知识都应该是教育的范畴。比如远程沟通与辅助教学,一线的维修工人可以和后端的技术支持专家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并且通过第一视角的方式输出问题,同时技术专家可以以AR的形式将维修意见反馈给维修工人,极大地提高效率。
  问题二、海外机构预测AR是比VR更大的技术产业,“大”在哪里?
  先来看看海外机构的预测数据:
  去年Digi-Capital曾预计,到2020年AR和VR(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可达到1500亿美元,其中AR将占1200亿美元。
  具体数字不重要,有趣的是AR/VR的相对大小。Digi-Capital在报告中指出,之所以AR市场规模大于VR市场,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闭环体验,对游戏玩家很有吸引力,但对大众用户却价值不大。
  Digi-Capital认为,由于VR头戴设备的特殊性,VR只能在“可控的环境内”使用,而AR则可以被运用于任何场合,因为后者不会侵扰或阻碍用户的体验。
  此外,VR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主机和PC游戏、3D电影以及其他细分领域,但AR技术的使用范围可以扩大至广告、互联网、视频直播、商务沟通、社交媒体等领域。
  所以海外评测机构所说的『大』,指的是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而之所以『更大』,是因为AR可落地的领域更广泛,可娱乐可严肃,既能改善使用体验,又能提高生产效率。
  问题三、我们回到大主题,为什么现在增强现实(AR)没有虚拟现实(VR)火?
  我认为有四个因素:
  一. 软件技术。AR要普及,对核心软件技术的要求更高。因为AR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这个领域虽然近年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离通用的、强人工智能还比较远。所以我们看到做AR应用的公司很多,做AR基础平台的不多。
  二. 硬件平台。VR的使用,必须配合新的硬件,无论是配合手机使用的移动头盔,或是连接电脑的PC版,在这个阶段的VR设备相比5年前,已经处于一个较成熟的状态。
  而AR硬件相对出现得较慢,虽然2012年Google推出Google Glass,引领了智能硬件的风潮,但那个时候整个产业链相对不成熟,也不是销售给普通用户的最佳时机,Google Glass最终销声匿迹。
  直到2015年初,微软发布HoloLens,让大家看到了AR硬件的希望,但至今并没有大范围销售。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随着新一波AR硬件的面世,包括HoloLens,Meta,Magic Leap,也包括亮风台的HiAR Glasses等,大家对于AR的热情明显高涨。因为眼镜的形态,为AR带来了全新的想象。
  第三. 内容。AR/VR产品落地都需要足够多的内容。VR主打的影视和游戏领域已经有很多内容可以用。比如大屏幕个人影院是可以很快实现的。
  相比之下,好的AR行业内容,比如教育课件等,并不是立刻ready的,需要一定转换才能支持3D、支持自然交互。
  当然也有不同的一个观点:VR内容制作难度其实高于AR。
  因为VR的内容都是虚拟的,目的是“以假乱真”,用户期待内容分辨率要4K、8K,要实现360度视角。
  而AR的大部分显示内容就是真实世界,已经是真的了。只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相关虚拟信息即可,内容以帮助人类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为目的。
  所以,AR内容增长速度会随着人们使用范围增加而不断扩大。目前亮风台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充实内容,来支持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第四. 资本助力。这一波VR可以说是由Facebook 20亿美金催生的,在2015年,200多家VC为VR领域投入了35亿美元的投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游戏业还是科技界,VR都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AR相对更早期一些,VC才开始进入。不过AR行业也是后来居上,Magic Leap两轮融资就获得了十多亿美金,充分显示了AR行业的巨大潜力。
  问题四、增强现实(AR)的主要技术瓶颈在哪里?产业发展的爆发契机会在什么时候?
  AR的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所以AR的技术瓶颈和其它AI公司比较相似,短时间内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技术解决所有的AI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技术就不可以落地。只要限定好产品应用场景,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商品化。比如在儿童教育娱乐领域,已经有不少公司产品落地,做的相当不错。
  随着技术迭代,这样的产品会越来越多。应用领域从点连成线,再变成面,最终全面覆盖用户生活场景。
  关于爆发点,请看易观智库关于AR行业发展的预测,这与我们的观点基本符合。
  我们认为,AR产业目前还处在技术驱动的阶段,并且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技术红利期。AR产业什么时候爆发,可能就看什么时候能够搭建一个软硬结合的、汇集大量好内容的平台,估计这是在2018年左右。
  问题五、国内AR创业生态是怎样一种状态?创业项目规模、技术方向等。
  国内AR生态处于起步,但开始迅速发展。AR生态圈大致分为基础算法、硬件和内容三大板块。
  目前大多数公司在内容板块,算法和硬件的比较少。但2015年以来,三大板块都有公司获得千万级VC投资,比如内容、算法、硬件等。今年内应该会有一批新的AR团队涌现。越来越多的VC看重AR公司,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加速AR产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六、首先对外看,最具标志性的微软HoloLens和MagicLeap他们都牛在哪?
  微软HoloLens 的优势是技术和开发者积累。MS研究院在AI/CV领域积累多年,在识别、跟踪、建模等AR底层技术方面有很多不错的沉淀;此外HoloLens运行Windows系统,有助于把既有的Windows应用和用户群移植到HoloLens上。
  MagicLeap 不太一样,它的优势是在光场显示技术上,通过全面模拟真实物体的发光机制,给人以假乱真的体验。
  当然HoloLens 3000美刀的价格是一个大问题。Magic Leap何时量产、特别是小型化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如何根据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进行技术优化?如果适应不同市场需求? 如何切入外国政府和军用等敏感市场?这些是HoloLens、Magic Leap的挑战,也是国内AR创业公司的机会。
  问题七、中国创业者参与到这场AR产业版图中的机会会在哪些方面?
  可以从几个纬度来看:
  第一,核心技术。在AR最核心的CV/AI领域,华人占有半壁江山,以华人为主的创业团队在国际、国内上纷纷涌现,有相当国际水准。
  第二,市场。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是全球领先的,因为我们有最多的用户,中国是最大的市场,能滋生出最多的需求。很多需求,比如二次元,具有明显的东亚特色,本土团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市场。比如对于工业应用,本土团队跟中国企业的沟通和资源整合力,是一般国外公司难以达到的。
  第三,AI训练数据。当前的很多AI技术,比如最热门的深度学习,都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来训练计算机。通过和美图的深度合作,我们掌握的、中国应用场景的图片训练数据处在非常领先的位置。比如用中国人脸训练出的人脸landmark detection 精度已经超过了国外所有公开发表的结果。
  第四,运营数据。AR应用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沉淀数据和用户,中国创业者在本土有先发优势。AR 行业刚开始热身,格局远远未定,创业者在很多细分领域都可能具有先发优势。
  第五,硬件供应链。就像即便是Apple很牛,iPhone最终还是在中国生产的。作为本土公司,在硬件的供应链整合方面有很多优势,比如灵活、成本低等。
  问题八、在打造亮风台AR眼镜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哪些方面?
  提起来都是泪啊~
  打造一个AR眼镜,至少涉及算法、电路、光学和工业设计几个方面,每一块都需要专门的小组去处理。最难的恐怕是资源整合、供应链管理方面。
  感兴趣的童鞋也可以看看视频:
  问题九、从你们现在做到的Demo机的程度投入了多少人力、财力和时间?之后的迭代周期会是怎样的。
  做硬件不易,做前无成功产品化的增强现实智能眼镜更不易,亮风台投入了巨大的软硬件人才,超过三十位的人力投入,以极少的人力趟过了无数的坑
  旗舰机的迭代大概是1年1代。中间可能根据行业和客户需求做一些定制化。
  问题十、VR技术所连起来的一整个产业链条已经开始出现包括内容、拍摄、设备等,AR的这个产业链结构会是怎样的?
  我们来看这一张图~
  这是AR/VR的产业链,其实两者从底层到应用的结构是相似的。
  具体细节先免去,其中最基础的是系统研发者处理的底层核心AR算法,这是亮风台从AR SDK切入的原因。上述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10个问题和一些想法,请大家指正!
  主持人(智东西总编国仁):
  针对几个关键问题:
  1、增强现实(AR)没有虚拟现实(VR)火的原因。
  2、微软HoloLens和MagicLeap的亮点和技术优势。
  创课交流提问环节主持人(智东西总编国仁):
  辛苦~感谢廖总的精彩分享,很多即兴的分享部分非常精彩,比预备的内容丰富很多,对VRAR行业的对比和总结也十分全面。
  下面是创课嘉宾问答环节。
  提问者:王威@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生
  VR和AR最值得研究的关键技术分别是什么?
  廖春元:VR : CG, AR: CV/AI,会有不少区别的。比如AR的镜片是要半反半透。我说的是OST: Optical See-Through的AR方式。
  提问者:陈利伟@东方富海投资 合伙人
  AR光学显示技术中波导阵列的技术成熟度如何?会否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方案?
  廖春元:目前成熟度最高的是Lumus的产品,但因为成品率还不高,暂时不能上大量。国内也有几个团队在做。估计1年左右会起量。
  提问者:刘志锋 深圳云投科技 微投影应用
  廖博士如何看Avegant公司Glyph这种HMD产品的市场及未来发展?
  廖春元:个人感觉这是一个简化版VR眼镜,作为一个便携播放器在视频播放等领域应该有不错的市场,但要考虑如何将来跟真正的VR竞争。
  提问者:谢伟鹏@潮州移动 主管
  廖总,目前做AR相关的CPU公司有哪些?亮风台HiAR Glasses智能眼镜是用什么公司的CPU呢?
  廖春元:目前AR并不需要特别的CPU,可以使用通用的手机CPU芯片。我们的v1功能机是用了展讯的。
  提问者:冯小三@华勤通讯技术产品经理
  请问 VR AR 最终会殊途同归到MR 吗?
  廖春元:MR是Mixed Reality?还是Mediated Reality? 这个概念现在大家都有点混淆~大致可以认为Mediated Reality是最全的一个定义。不过从核心技术上讲,我个人认为基本上只分AR和VR两种,而VR可能是AR的子集。
  提问者:谢英弟@iwing创始人/CEO
  廖博士,AR的化学学习视频很有意思,只是没有看到使用AR的必然性。仅仅有contents是否也可以达到类似地教学效果?在教学领域有没有数据表明互动和非互动所带来的差异?
  廖春元:如果是用Content可能也可以,但学生好奇感带来的印象深刻度要打折扣。可能更好的两个例子是立体几何、物理磁场的可视化。曾经有数据研究表明,在短期记忆力,通过语言传达能记住25%的内容,通过视觉传达,则可以记住80%的内容。AR就是进行视觉传达最好的载体。
  提问者:黄亮@深圳市鼎盛精密组件 总经理
  请教廖总AR和VR的光学设计上会有很大区别吗?
  廖春元:其实区别还是有的。请参考楼上贴出的眼镜视频。 尤其是OST, Optical See-Through的AR方式,其中的镜片要求是半反半透的。当然用带摄像头的VR眼镜也可以实现VST,Video-See-Through的AR方式。
  提问者:姚成@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生
  在AR领域,视频透射式头盔与光学透射式头盔相比,有没有可能一枝独秀,同时发展,还是直接就被淘汰?
  廖春元:可能是同时发展,适用于不同应用场合。VST 在实现虚实对齐方面会容易一些,但可能面临和VR显示类似的问题(清晰度和延迟),适合于做Mediated Reality。OST 相反,适合于要求用户佩戴走动,要求 mobility 的场合,比如旅游、汽车、军事等。
  提问者:吴威@青岛恒都商贸 销售总监
  请问廖总,刚才讲座提到,AR产业最先可能适用的是教育类行业,而根据了解,VR设备频繁或长时间佩戴不可避免的会对眼睛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请问在这方面,AR设备是否有相同问题或比VR设备具备哪些优势。
  廖春元:我不掌握严格的测试数据,但个人体验,OST AR设备的影响要小于VR。因为大部分内容是真实物体。
  问题10
  提问者:袁伟@软积木 PM
  请问现在主流的AR内容用什么工具在做啊?
  廖春元:Unity 3D的应该比较多,现有SDK基本都支持U3D。
  提问者:彭银华@深圳井智高科机器人 副总经理
  请问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在AR/VR中的应用场景如何?
  廖春元:激光雷达提供深度信息,在3D场景建模中可以用到。对物体的识别和跟踪也会有帮助。更广一点,陀螺仪、GPS等传感器在AR/VR中都很有用,可以和摄像头配合。比如在视觉处理模块没有足够信息(比如只看到光板一块)的时候,惯性传感器可以一定程度上继续跟踪用户的头部姿态(特别是角度)。
  问题12
  提问者:蒋勇@富士康科技集团 产品开发课主管
  目前市面是否有AR成品?未来将为大众解决哪些问题?
  廖春元:软件产品已经有不少了,包括SDK和应用,比如儿童教娱领域在2015年涌现了很多,网上都可以查到。硬件产品,HoloLens刚发货,Meta2 据说3个月后,我们的量产版在今年内。AR产品最终的定位是可穿戴计算平台的核心,就是一个新的计算机,所以可以解决的问题会很多。除了目前有的计算机功能,AR 会在教育、游戏、营销、旅游、智能驾驶、军事等很多领域发挥作用。
  主持人(智东西运营 王宁):
  多谢廖总的耐心解答,也感谢智东西智能行业圈内朋友的守候关注,智东西第十五期创课,分享和问答环节到此,后面是自由交流环节,廖总可以根据自己时间选择性回答大家问题。
  智东西&创课
  最有价值的智能行业实名社群
  在智东西公众号回复“创课”入伙
  新起点新机遇,智东西2016招新
  欢迎应聘以下职位
  记者编辑岗:
  #新媒体运营/编辑
  #VR/AR行业记者
  #智能汽车行业报道记者
  #机器人/无人机行业记者
  #智能家居/物联网行业记者
  运营岗:
  #活动/社群运营主管
  欢迎自荐/推荐,简历至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智能硬件第一媒体,每天推送智能硬件行业最具价值的资讯,专注...
1009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r瓶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