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老乡,你们谁给我一张兰州五泉山公园,嘛呢寺山门图片

新编五泉山 导游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编五泉山 导游词
上传于||文档简介
&&全​面​介​绍​兰​州​名​山​五​泉​山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嘛呢寺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嘛呢寺,系寺院,始建于。重建于十二年。位于五泉山公园半月亭的西面。因惠泉众流汇合处有嘛呢转轮而得名嘛呢寺。[1]
嘛呢寺基本概况
嘛呢寺因其建於甘肃省兰州市内,又称嘛呢寺。此寺始建於清同治年间,後毁於火灾,清光绪年间在原址重建,占地面积四千六百三十七.七五平方米,属藏传佛教。「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停止活动,被占用。一九八二年落实了宗教政策,归还宗教界并批准开放为藏传佛教寺院,嘛呢寺现有大小殿堂共二座,主要供奉观音、文殊、地藏菩萨等;有僧舍二十间,寺僧十人(其中喇嘛四人,和尚六人)。主要宗教活动为每月初一日、十五日的法会等。[2]
嘛呢寺流传历史
嘛呢寺,系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明代。重建于同治十二年。位于五泉山
公园半月亭的西面。因惠泉众流汇合处有嘛呢转轮而得名嘛呢寺。嘛呢寺坐落在西麓边缘,坐南朝北,入山门登32级台阶为一进10米的院落,东有仄仄门,依依径,可通曲曲厅,有一株重点保护古树侧柏。西有重重院,叠叠园,院中有24级台阶为过厅,两侧有悬楼,东为瞰霞楼,西为延月楼,过厅两侧有四大天王画像,正中有铜铸弥勒佛,韦驮菩萨像,寺院正南为三间观音殿,院内有嘛呢转轮,一株国槐,为兰州市的重点保护古树,荫遮半院。[3]
观音殿东西两侧有月亮门二个,进东门为僧舍,进西门为一小院,南面为三圣殿。院内有门可通西麓,门额题“嘛呢寺”,同治十二年建。观音殿、三圣殿、嘛呢轮,始建于明代,重建于同治十二年,该殿距今有460多年的历史。观音殿内有唐卡8幅,甘珠尔经卷108卷,1982年嘛呢寺归还市佛协后,重新塑造了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以及西方三圣像,重建了嘛呢转轮。1992年重新木雕了地藏王,面然菩萨像,配置了鼎、钟、罄,108个嘛呢转轮。寺院对古建筑进行了重修和保护,2005年耗资65万元重铸了弥勒佛、韦驮菩萨像,彩绘了四大天王画像,翻修了月亮东门旁十三间僧舍及瞰霞楼,延月楼,彩绘了整个寺院,使寺院焕然一新。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 [引用日期]
.中国寺庙网[引用日期]
.甘肃宗教事务局
[引用日期]兰州市五泉山嘛呢寺&|&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嘛呢寺,系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明代。重建于同治十二年。位于五泉山公园半月亭的西面。因惠泉众流汇合处有嘛呢转轮而得名嘛呢寺。
  嘛呢寺坐落在西麓边缘,坐南朝北,入山门登32级台阶为一进10米的院落,东有仄仄门,依依径,可通曲曲厅,有一株重点保护古树侧柏。西有重重院,叠叠园,院中有24级台阶为过厅,两侧有悬楼,东为瞰霞楼,西为延月楼,过厅两侧有四大天王画像,正中有铜铸弥勒佛,韦驮菩萨像,寺院正南为三间观音殿,院内有嘛呢转轮,一株国槐,为兰州市的重点保护古树,荫遮半院。
  观音殿东西两侧有月亮门二个,进东门为僧舍,进西门为一小院,南面为三圣殿。院内有门可通西麓,门额题“嘛呢寺”,同治十二年建。
  观音殿、三圣殿、嘛呢轮,始建于明代,重建于同治十二年,该殿距今有460多年的历史。
  观音殿内有唐卡8幅,甘珠尔经卷108卷,1982年嘛呢寺归还市佛协后,重新塑造了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以及西方三圣像,重建了嘛呢转轮。1992年重新木雕了地藏王,面然菩萨像,配置了鼎、钟、罄,108个嘛呢转轮。
  多年来,寺院对古建筑进行了重修和保护,2005年耗资65万元重铸了弥勒佛、韦驮菩萨像,彩绘了四大天王画像,翻修了月亮东门旁十三间僧舍及瞰霞楼,延月楼,彩绘了整个寺院,使寺院焕然一新。(编辑:程红)[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热点宗教文化
推荐宗教文化
最新宗教文化新闻关于甘肃兰州五泉山公园旅行常识的问题:五泉山五个泉的来历
当前位置: →
→ 五泉山五个泉的来历
五泉山五个泉的来历解答旅友问题,助人一臂之力,还能赢旅游币!
何乐而不为呢?
&[问]&关于的问题:五泉山五个泉的来历
&& 提问时间: 11:43
悬赏:50枚旅游币& 已过期
请回答&该问题已过期
&第1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5;26
兰州五泉山,人们说,当年霍去病兵马途径这里,干渴难忍,于是霍去病以剑戳地,泉水涌出,留下了5个泉眼,以后此地便叫五泉山。
&第2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5;34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层楼叠阁,沿山铺阵,溪流如带,绿树掩映,好一派清幽山色。五泉山因山上有五眼山泉而得名。相传武帝时,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屯兵此山,士卒疲渴,霍去病“着鞭出泉”。这五眼泉至今犹在。一为甘露泉,在文昌宫西边,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如甘露。二为掬月泉,在文昌宫东面,泉宽约尺许,深约五尺,形如井状,中秋之夜,月出东山,这里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盘中。三为摸子泉旷观楼下的摸子洞中。过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说摸着石子的生男孩,摸着瓦片的生女孩。清末学者刘尔欣曾在洞口书写一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四为蒙泉,在东龙口下。这里悬崖凌空,有瀑布泻下,如挂练,如扬丝,坠入乱石丛中,溅起无数明珠,流到草坡间,积成一片明镜。“蒙”为卦名,寓意东谷山下有险之意。五为惠泉,在西龙口下的企桥南端谷底,泉圆形,水净沙明,清澈见底,味甘美,宜于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于民,故而得名。
&第3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7;27
传说西汉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万人,奉武帝之命征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他的部队途经兰州,扎营在皋兰山脚下。经过了长途跋涉,全军已是人困马乏,附近一带怎么也找不到水源,不能做饭。
  副将急忙请示,要骠骑将军拿主意。
  霍去病镇定自若,拿起马鞭在山坡上戳了五下,霎时有五股清泉顺着鞭痕从山坡汩汩流出,水味甘甜,不仅供足了三军将士的用水,而且一直流到了今天。据说,这就是五泉山名的来历
&第4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7;43
(一)西汉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万人,奉武帝之命征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他的部队途经兰州,扎营在皋兰山脚下。经过了长途跋涉,全军已是人困马乏,附近一带怎么也找不到水源,不能做饭。副将急忙请示,要骠骑将军拿主意。霍去病镇 定自若,拿起马鞭在山坡上戳了五下,霎时有五股清泉顺着鞭痕从山坡汩汩流出,水味甘甜,不光供足了三军将土的用水,而且一直流到了今天,成为历代百姓饮用的重要水源。据说,这就是五泉山名的来历。其实,公元前121年年仅20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时,从今天的甘肃临洮出发,过焉支山,与匈奴军队鏖战于皋兰山下,这个皋兰山是今天张掖地区高台县北的合黎山,兰州的南山大约在北朝的时候才称作皋兰山,与霍去病毫无关系。但是后来的人们,一直把兰州的皋兰山当作霍去病远征的皋兰山,明朝以后就有了霍去病鞭戳五泉的传说。
(二)在霍去病的传说之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经有了一个关于五泉来历的传说:东汉中期,汉桓帝联合宦官逮捕了把持朝政、贪赃枉法的大将军梁冀,论罪灭族。梁冀子孙中有一个名叫梁晖的,侥幸躲过了被杀的劫难,从都城洛阳逃出,一直躲到羌人占据的金城县一带。长期居住之后,他受到羌人的信任,被推举为大头领。当时天灾人祸,社会混乱,在金城呆不下去,梁晖准备率领部下迁徒他乡。当他的部众出发来到金城南山,就是现在的皋兰山暂且驻扎时,却被敌对的其他羌人包围。山上没有水,大家饥渴难耐,眼看就无法坚持。情急之下,梁晖把自己用榆树枝做成的马鞭插到地上,同时宰杀了一只青羊作为祭品,祈祷南山之神保佑他的部众。这一下果然灵验,山坡上顿时有神泉涌出,他的马鞭也刹那间变成无数棵榆树,化作大片的树林。泉水越涌越多,汇成小溪,自南向北,一直流人黄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梁晖,就把这个神泉称为梁泉。
&第5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20;07
五泉山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相传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20年)霍去病征西,曾驻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著马鞭,连击五下,鞭响泉涌,遂成五泉。这虽属神话,但五泉山“五泉”的神奇绝妙确为世人瞩目。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中峰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各泉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四廊相连。
五泉山可分西、中、东三路游览,三路均有楼台亭阁、长栈虹桥、清泉飞瀑,但布局各异,自成体系,各有独到之处。
若从西路前行,第一个风景点为“翠幽新圃”,圃内有梅花洞,洞内有几汪清池,几丈回廊,一座凌波轩,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游艺场。池中飞檐红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景致优美迷人。循西长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轮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即到企桥,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紧依在企桥边。泉圆形,四周绿树掩映,芳草环绕,泉水清澈见底,味甘甜,宜于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实惠,故名“惠泉”。
离开惠泉,踏着一道道青石阶回旋而上,就到了久负盛名的“嘛尼寺”。这里古槐浓郁,寺院清幽,一排悬楼横压寺门,东为瞰霞楼,西为延月楼,楼下前方有依依径、仄仄门、重重院、叠叠园、曲曲亭,小巧玲珑,曲折有致。出嘛尼寺,向高处继行,只见一面削壁上有涓涓清瀑直泻壁下一汪清潭中,这便是西龙口。这里距甘露泉很近。“甘露泉”是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地处文昌宫西边,孤亭掩护,源流纤细,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犹如甘露。相传此泉合“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出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宫。宫东侧有一垣花墙,其花瓶状小门的门楣上,大书着三个淡灰的隶字――掬月泉。此泉和其它几眼泉迥然不同,说它是泉,其实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样的深洞中,距地面深约1.6米。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盘中,“掬月”雅名由此而来。这里还是西、中、东三条上山路径的汇合处。
与文昌宫毗邻的是旷观楼。登楼俯瞰,兰州市容尽收眼底。楼下有一深约10米的古洞,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砾,这就是五泉中的“摸子泉”。常有信男善女钻进洞中,用手在泉水中摸索,摸着石头则得男,摸着瓦片则生女,刘尔栽诙疵趴谑橐欢粤胺碚庵置孕判形恰昂客拷鸾疟Ю矗笪改福幻髅靼装装咽纺萌ィ凳嵌铩!
出旷观楼榜着山岩再向高处登攀,就到了千佛阁。它修筑在东龙口的飞瀑上面,气势雄伟壮观,地形险要惊人,为五泉山最高的建筑物。凭栏下望,只见东长廊凌空而下,跨重岩,绕清流,环亭榭,把半壁园林团团围起,象捍卫林泉的长城。
迈出千佛阁沿东长廊缓步而下,就到了子午台和八卦台。这儿上临东龙口,下濒蒙泉。仰视可观东龙口飞泻而下的瀑布,俯瞰则可饱览五泉之冠的“蒙泉”。“蒙”为卦名,是六十四卦之一,坎上艮下,坎为水,艮为山,用“蒙”字概括东谷面貌,含山下有险之意。明人李文曾有诗赞美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第6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21;27
五泉山在兰州城南三里处,传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下,将士干渴难当,霍去病跃马挥鞭击山,顿时涌现五眼清泉,将士饱饮之后,继续西征。此为五泉山得名的由来。五泉顺次为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和蒙泉。
&第7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8;53
五泉山公园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来的建筑群10余处,1,000余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园内丘壑起伏,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五泉山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刚殿、大雄宝殿、万源阁、文昌宫、地藏寺、千佛阁等古庙宇依山就势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中峰两翼为东西龙口,五泉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各泉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四廊相连。 五泉山于1955年辟为公园,原有的亭台楼阁都已修茸一新,经过绿化和建设,园内曲径通幽,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山上举办庙会,除浴佛和法事活动外,还设有花卉展览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期间还举办灯饰展览。五泉山现已成为兰州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去处,也是来兰游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第8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2;50
五泉山概况
我们兰州夹在南北两山之间,南面的这座叫做皋兰山,五泉山就在皋兰山的北麓,是皋兰山的一部分。它背靠皋兰,面对市区,海拔有1600多米,现在占地面积是27.6万平方米,比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的一半还大。山上现在保存有明清以来的古建筑十多处,1000多间,规模宏大。庙宇楼台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长廊阁道上下连通,婉蜒曲折。山间丘堑起伏,林木苍翠,环境清幽,空气宜人,五眼长流不息的清泉,汇成潺潺的流水,曲回而下。五泉山,1955年被国家正式开辟为公园,是兰州人节假日休闲旅游的场所,每年还在这里举办各种灯会、花卉展览活动。公园里有动物园,豢养各类动物上百种;还有各种成人和儿童的游乐设施。
说到五泉山,不能不给大家讲一段传说:西汉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万人,奉武帝之命征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他的部队途经兰州,扎营在皋兰山脚下。经过了长途跋涉,全军已是人困马乏,附近一带怎么也找不到水源,不能做饭。副将急忙请示,要骠骑将军拿主意。霍去病镇
定自若,拿起马鞭在山坡上戳了五下,霎时有五股清泉顺着鞭痕从山坡汩汩流出,水味甘甜,不光供足了三军将土的用水,而且一直流到了今天,成为历代百姓饮用的重要水源。据说,这就是五泉山名的来历。其实,公元前121年年仅20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时,从今天的甘肃临洮出发,过焉支山,与匈奴军队鏖战于皋兰山下,这个皋兰山是今天张掖地区高台县北的合黎山,兰州的南山大约在北朝的时候才称作皋兰山,与霍去病毫无关系。但是后来的人们,一直把兰州的皋兰山当作霍去病远征的皋兰山,明朝以后就有了霍去病鞭戳五泉的传说。
在霍去病的传说之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经有了一个关于五泉来历的传说:东汉中期,汉桓帝联合宦官逮捕了把持朝政、贪赃枉法的大将军梁冀,论罪灭族。梁冀子孙中有一个名叫梁晖的,侥幸躲过了被杀的劫难,从都城洛阳逃出,一直躲到羌人占据的金城县一带。长期居住之后,他受到羌人的信任,被推举为大头领。当时天灾人祸,社会混乱,在金城呆不下去,梁晖准备率领部下迁徒他乡。当他的部众出发来到金城南山,就是现在的皋兰山暂且驻扎时,却被敌对的其他羌人包围。山上没有水,大家饥渴难耐,眼看就无法坚持。情急之下,梁晖把自己用榆树枝做成的马鞭插到地上,同时宰杀了一只青羊作为祭品,祈祷南山之神保佑他的部众。这一下果然灵验,山坡上顿时有神泉涌出,他的马鞭也刹那间变成无数棵榆树,化作大片的树林。泉水越涌越多,汇成小溪,自南向北,一直流人黄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梁晖,就把这个神泉称为梁泉。
霍去病鞭戳五泉的传说,可能是从《水经注》中的故事演变来的。人们把兰州的皋兰山误认作霍去病作战的皋兰山,于是也就把梁晖的故事安到了霍去病身上。
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五泉山有五眼清泉却毫不含糊。现在,这五眼清泉已是公园的重要景点,它们从东向西呈弧线形分布。五眼清泉,各具特色,人们分别给它们取名为: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和蒙泉。除了五泉之外,公园的东西两侧还有两股流水,出自东龙口和西龙口。五眼清泉各有什么特色呢?等到了实地之后,我会给大家一一讲解的。
百姓中有一句俗话说得非常有意思,叫作:“好山多让僧人占了,好衣服尽让女人穿了。”我们五泉山也是一个佛教名山,里面的建筑绝大多数是佛教殿堂。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是建于明朝的崇庆寺,俗称浚源寺,它建于明朝洪武五年,也就是公元1372年。除此之外,还有千佛阁、地藏寺、卧佛殿、嘛尼寺等等,使五泉山成为兰州佛教活动的中心。每逢佛教的重要节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比如水陆大法会等等,每当此时,整个五泉山上是人山人海。
五泉山上还保存有自金代以来的数百件历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铸于金朝泰和二年的泰和铁钟,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了。还有一尊铜接引佛,铸于1368年,就是明代始皇朱元璋刚当皇帝的那一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清朝字画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文物。
说到五泉山的建筑修复和保护,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物,就是刘尔韵壬A醵宰钟挚恚畔埃趾殴⑽迦饺耍婕轿鳎诶贾荩歉仕嘟慕逃摇⒀д吆褪榉摇9庑魇迥辏簿褪1889年,刘尔钥贾薪浚⑾群笞龉擦衷菏亢捅嘈蓿1897年辞官回到兰州,受聘担任五泉书院讲席,就住在五泉山下,自号“五泉山人”。他创办了兰州所近代小学,1911年创立乐善书局,1922年修建五泉书院,为兰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办学的同时,刘尔远喾匠锛式穑家4800多两,在年间对五泉山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扩建,修建了牌楼、太昊宫、企桥、半月亭等景致,修复了倾圮的庙楼阁,并在园内题园内题写了130多副对联。这些对联咏物寄情、恢谐幽默、寓意深远,不光有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更蕴涵着对人生的体味,对游人的指点,活泼隽永,耐人回味,许多都是语含双关、文蕴两意的佳作。过去,经常有人专门跑到五泉山,来抄录他的对联。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五泉山前,这个牌楼就是五泉山公园的大门,是山中所有寺院的山门,“五泉山”三个大字就是刘尔允樾吹摹9湃怂担骸暗巧皆蚯槁谏剑酆T蛞庖缬诤!!币馑际撬担宦凼怯紊交故峭嫠俗芑峄竦靡恍┨乇鸬母惺埽苣鼙患し⒊龇岣坏暮狼椤T复蠹业怯挝迦剑槁迦!
我们眼前有座雄伟的门楼,高悬在上的“乐到名山”四个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从这里开始,有东、中、西三条上山的路。进入这个大门,走的是中路,顺山依次有许多建筑。为了节约时间,少走重复的路,我们现在走西路,下山时从中路的这个大门出来。
现在大家请看我的右手边,这里有一道流水,石头丛中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溪流”二字,这水流就出自上方的泉水。
我们先来参观藏传佛教寺院嘛呢寺,要进入嘛呢寺,首先要经过一条长长的阶梯,坡度较大,登上去有点不容易,这也许能考验善男信女的虔诚。在我们的右上方,大家看,立着一对杆子,上面还飘着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吗?对了,那叫嘛呢杆,是藏传佛教里的一种圣物,信徒们把佛经写在幡上,每当风吹过一遍,就相当于把经文念了一遍,这和我们在电视上常见的转经筒的作用是一样的。嘛呢杆后面的那座建筑就是嘛呢寺,是西侧山坡上的主要建筑群,也是五泉山上惟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藏传佛教也称“藏语系佛教”或“喇嘛教”,主要流行于藏族居住区,蒙古、土、羌、裕固等民族也都信奉。喇嘛教以密宗为主,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的修行。
这寺前古树参天,寺旁有石桥流水,风吹树摇,泉落水响,真是“泉水响云绿,树高摇山青”。在这寺前停留片刻,准会使你横生遐想。
嘛呢寺正门上方中央有一个大法轮,两边各有一鹿,这是藏传佛教寺院的一个标志。进入寺院,迎面是一尊大肚弥勒佛,其前香火不断。他的身后是韦驮塑像。这个韦驮,金盔金甲,两脚平行而坐,十指合掌,横宝杵于两腕间。这个形象意味着,五泉山嘛呢寺不接待外来的云游僧人。这里有一个大经轮,僧众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它,同时口中反复念诵“嘛呢”,也就是六字箴言“吨嘛呢叭咪啤保涂傻玫浇馔眩Φ略猜>肿蝗Γ偷扔谀盍艘槐樗械木怼R虼耍磐矫浅嗽诜鸬睢⒕谩⑺略褐芪ё滞猓挂诩抑行P沤痰牟刈逋依铮话愣加写笮〔煌木郑惺忠〉男【郑行拇缶郑灰锌眨笔币∽S慰偷酱耍不嵝呷Γ砬蠓鹨约阂桓龊迷似蛘呤锹阋幌伦约旱暮闷嫘摹4蠹也环磷欢ㄒ呈闭敕较颉
嘛呢寺正殿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74年,其余建筑都是刘尔韵壬┙ǖ摹K履诒纠幢儆幸酪谰丁⒇曝泼拧⑶ぁ⒅刂卦骸⒌埃菩蜗笥腥ぃ灰恍┧律峄固庖杂獭⒎慎臁⑻伞菰频妊藕牛衷谛矶喽家逊掀U罟┓畹闹饕枪垡簟⑵障秃臀氖馊笃腥N鞑嗟钠罾铮┓畹氖堑夭赝跗腥5夭仄腥⑹模旱赜纯帐牟怀煞穑谏染》街て刑帷K且晃涣粢磺行腋8鹑说钠腥廊顺扑按笤浮薄
游客朋友,我们面前的就是惠泉,水流比较旺盛,水质特别好,过去一直是附近居民饮用和灌溉的水源,给人们带来实惠,因此被称作“惠泉”。用它泡茶,味甘气香;用它浇灌而成的兰州水烟和大枣,曾经是清朝贡品。自20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水量变少,而现代化的抽水设施使人们大量用黄河水灌溉,惠泉已失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而变成了一眼只供人观赏的泉水。
惠泉旁边的这座桥就是企桥,它的名字很有特色,而这副对联,则更有特色,看:“想过去么?过去便可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隐喻五泉山有世外桃源般的佳境,体现了作者追求避世隐忍的生活态度,也符合这里山水的一些特色:远离世尘,清净空灵,恰恰是隐士的乐园。再看那一面:“问来来往往人,今之云游,水意山情可乐否?”问大家玩得开不开心,又自答说,“到活活波波地,任天而动,花光草色亦欣然。”对联都是刘尔宰吹模遣皇潜鹩蟹缥?
好了,我们再往上走。
甘露泉是五泉中海拔最高的一眼,源流较细,据说它“久雨不盈,大旱不干”,味道甘甜,就像甘露。古人有“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的说法,所以它便被人们唤作了“甘露泉”。可惜现在的环境已使它面目全非,几乎干涸:最近几年不知从哪里传出它可通灵的说法,所以有好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往里面投钱,然后虔诚地许一个愿,希望美梦成真。大家也看到了,水面漂浮着那么多面值不等的纸币。其实,仔细想想,泉水又不会花钱,当然更不懂得货币的价值,如果想要发愿,何必投钱呢?这些钱还不如捐给希望工程。
甘露泉所在的院落就是甘露寺,如今香火已不太旺盛。
大家请这边走,前边这座建筑名叫文昌宫,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原是二十八星宿它西方七宿之一的奎星,在北斗星之右,民间俗称文曲星。宋元时期道士说,天上文曲星曾降生人间,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令他掌管人世间功名利禄,于是就成了道教中的大神文昌帝君。我们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文教的国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嘛,所以全国各地都有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庙、文昌阁等等。当然,最崇拜文昌君的,还是全国的读书人。
掬月泉摸子泉
这是五眼泉中最能引起诗情的泉水了,看起来像一眼井。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每到中秋前后,月亮升起,月影使出现在泉底,皎洁可人,伸手可掬,因此叫“掬月泉”,就是可以捧到月亮的泉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品着清泉沏泡的香茶,望着泉中玉盘般的圆月,谁能不诗兴大发呢?
我们面前的这个建筑叫旷远楼,摸子泉就在这个门里的岩洞中。传说想得子女的人进洞去,在水中摸到石子儿生男孩,摸到瓦砾生女孩,所以叫摸子泉。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中国人喜欢多子多孙,于是神仙里有许多是管生育的,可不是计划生育,而是保佑你能生多育,譬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什么的。摸子泉大概也跟多子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据说过去经常有善男信女们虔诚地在这里叩拜摸子,今天青年们也常到这里摸一模,不过是娱乐娱乐。大家看这门上的对联多有意思,是刘尔韵壬吹模实鞣浅L感常骸昂客拷鸾疟Ю矗笪改福幻髅靼装装咽纺萌ィ凳嵌铩!痹勖且蚕氯ツR荒#蟾鲇淇臁
近几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我们可能看惯了十字架上耶稣升天的形象,大家有没有见过释迦牟尼升天时的样子呢?释迦牟尼的升天可不像耶稣那样受尽磨难,恰恰相反,他去得很安详,侧身而卧,右手垫在头下,左手自然地放在身体一侧,他双目微闭,恬然若睡,面部表情似喜似悲,一副登极乐天的模样。这个形象在佛教中称作“涅”,是梵语的音译,后来翻译成“圆寂”。涅是一种境界,是经过修行,消灭贪欲之后的自然结果。佛已修行到了最高境界,到达了快乐寂静的境地。佛涅像俗称卧佛,在许多佛教寺院里都建有卧佛殿,供奉卧佛。这里卧佛的两侧,新近增添了八尊木雕金身菩萨。
五泉山的卧佛殿,初建于明朝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后来在清朝同治六年被火焚毁;现在的大殿是刘尔栽1923年重修的。这里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说是在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西宁总兵王进宝平定平凉提督王辅臣追随吴三桂的叛乱后,兰州乡绅在五泉山犒师,请王进宝作诗。王进宝想起刚刚看到卧佛,写了一首打油诗:“你倒睡的好!一睡何时了?众人像你睡,江山谁来保?”这首诗非常绝,至今在兰州还广为流传。刘尔韵壬灿幸桓泵粝吕矗骸盎共黄鹄绰?此等功夫,怕是懒人都借口;何妨睡着了,这般时代,倘成好梦亦欢欣。”面对于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先生借用卧佛写出了自己的无奈。卧佛寺至今还是五泉山上香火最盛的寺院,每到初一、十五,小小院落里挤满了进香的人。由于施主众多,这座寺院正在加紧修缮,新铸的铜浮雕《五百罗汉》,气势宏伟,具有现代艺术风格,不久将安置妥当,供人礼拜和观赏。
卧佛殿的西侧配殿的前墙,窗户上下新近增添了木雕佛教故事和天女,殿内供奉由信徒捐资建造的一尊木雕十八手观音像,两尊千手千眼菩萨像。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关照世间,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现。
卧佛殿的对面殿里,供奉的是韦驮,院落中的三座铁铸塔式香炉,香火不断。我们是从西门进来的,出东门回头看,门上有“卧佛寺”三个字。
往上走紧挨着的就是“千佛阁”的院门,我们不从这里上。眼前有一条旁出的石阶,请大家顺石阶而下,再沿水流而上。大家抬头看,悬崖上刻着“悬崖吐液”四个大字,为刘尔运狻P孪碌氖旒溆屑腹汕迦鞒觯谏绞湫纬尚〕靥粒饩褪嵌凇=籼掠星鄣恼坏溃先ゾ褪歉煞鸶蟆S行脑嗖『涂指咧⒌娜丝刹荒苌希荒苎厥追祷厍Х鸶笄懊牛谇Х鸶蠡崦妗
千佛阁是背贴山体的三层楼阁,一层长廊内有《五泉山千佛阁重修碑记》、《重修千佛阁记》和《新建先登桥记》三方明代石碑,年代久远,字迹已经不清楚。长廊墙壁上还镶嵌着大理石板,刻着当代书法家的手迹。二楼是丝绸之路历史故事蜡像馆,玻璃橱里有霍去病、张骞、忽必烈与马可•波罗、兰州水车的始造者段续、左宗棠等和真人等身的蜡像。三楼有一间殿堂,贴墙壁泥塑成假山造型,山间坑凹处摆满了或瓷或泥的小佛像,这些佛像在街头、商店能买到,很不艺术。不知此殿原来是什么样子。
我们又下到了卧佛寺门前,这次要走一段回头路,还是沿着这条石阶而下,只是见到水流后不再向上行,而是向下走。
大家记不记得我们一路走来,一共看了几眼泉水?对,是四眼。还有一眼在哪儿呢?好,现在我就带大家去看那最后的一眼泉水――蒙泉。这是五泉之中最奇特的一眼泉水了,就连它的名称来历都一直有争议。在三种说法:一是说它水质清冽,喝了之后可以让人变聪明,有启蒙的功效,所以叫蒙泉。一是就用它沏泡
四川著名的蒙顶茶非常好,使茶味纯正,爽口宜人,因此就把它叫作蒙泉,并且有诗为证。明代文人李文在《咏五泉》中写道:“上人邀我烹新若,水汲山中第五泉”,赞美的就是蒙泉。你看,这两句诗已经作为对联刻在亭子的石柱上,而且蒙泉边就有许多茶座。第三种说法是说它的位置在山下,头上有山,山下是水,上山下水。根据《易经》的说法,八卦当中“坎为水”’“良为山”,下水上山就是下坎上艮,正是六十四封之中的“蒙”封形象。《象传》在解释六十四卦卦名时说:“山下出泉,蒙。”因此就叫“蒙泉”。《彖传》又说:“蒙,山下有险。”因此又有人说,“蒙”字是概括蒙泉一带的地势,下有陡峭的山坡,提醒游人注意。
蒙泉旁边的这座八卦池是刘尔韵壬拗模刂杏邪素蕴ǎ蠢此故潜冉显尥谌炙捣ǎ蠹揖醯萌绾文?不过,蒙泉能够启蒙,能使人变得聪明,我想不是真的,不然这泉水早就让被考试折磨得晕头转向的学生们喝光了。当然,就现在的水质而论,是大大不如从前了,但愿随着西部绿化工作的开展,西部气候环境的改善,我们的五泉也能焕发生机,恢复昔日的模样!到那时,大家如果能重游五泉山,我们兰州人一定会用蒙泉水沏出的蒙顶茶来款待大家: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四角的亭子叫做猛醒亭,名字很特别,与其他文绉绉的楼台亭树的名字相比,它多了一份刚毅,昭示着兰州人对一段历史的永久记忆。亭子里存放的泰和钟,记录着日军在兰州留下的罪恶!泰和钟的“原籍”不是五泉山,它本是华林山古峰寺铸造的,寺毁后悬挂在普照寺。1939年,日军飞机三次轰炸兰州,把在今天兰州市区兰园一带的普照寺夷为平地。当时普照寺已有1300年历史了,被炸后只有泰和钟安然无蒜,1954年,政府把它移置到五泉山,修亭立碑,使它重见天日。
这口铁钟,是我们兰州现存较早的金石文物之一,高约3米,口径约2米,重达万斤,铸造于金章宗泰和二年,就是公元1202年。铁钟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大钟呈八角形,铸造精致,声音洪亮。钟的上方铸有佛号颂辞,下方是布施者的姓名,中间是150字的铭文。这些文字至今还是非常清晰,因为有护栏,咱们在外面看不大清楚。
东边山坡上的长廊,我们在蒙泉已经看见,是沿山坡上下的,叫跃龙长廊。
孙中山纪念堂
这里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尊全身铜像,大理石底座高3.5米,座前正面的这块铜牌上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铜像高2.5米,是1926年为纪念孙先生逝世一周年而建的,原来立在兰州中山林,1952年移到了这里。
铜像后的这座建筑现在是孙中山纪念堂,原来叫做秦公庙,是祭祀初唐大将秦琼的地方,1956年,改建为中山纪念堂。这是一座民族式建筑,坐南朝北,朱红漆柱,雕梁画栋。堂内有展览,正壁中央悬挂着中山先生的遗像,展橱和墙壁上陈列着反映中山先生生平及辛亥革命的照片,有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手迹,有他写给同盟会会员的亲笔信和手书《建国大纲》的墨迹,以及他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同部分代表的合影等等,都是比较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里是整座公园高低两部分的分界线,可以供游人休息。这边原来有一副对联:“谁叫人只管好高,上上上上;我替你从容定喘,来来来来。”俨然是一位隐居世外的老翁奉劝只顾向上攀的世人的口气。而现存的这副对联是横着写的:“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也是刘尔宰吹模苡行┤松芾怼
再往上,就是我们参观过的文昌阁,所以我们开始下山。
这座三层四角的楼阁,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建筑,底层叫“望来堂”,二层叫“思源楼”,最上层叫“万源阁”。当初是清代西北地区选拔举人的一个考试场所,是左宗棠奏请朝廷设立的。在此之前,因为西北地区人少,所有的考生都必须不远千里,跑到陕西去应考,特别不方便,左宗棠就申请设立了这个“兰州考点”。阁楼最初建在兰州市区萃英门附近,1927年前后迁移到这里。阁楼里现在陈列着一些展品,一楼是甘肃民间艺术展厅,有古来三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庆阳地区的剪纸,白马藏族绣的敦煌佛像,还有黄河奇石、兰州刻葫芦。我们甘肃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北接新疆,南邻四川、陕西,所以它的民间艺术具有相应的地域特色。以兰州为分界线,北部地区的民间艺术作品,带有明显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粗犷而质朴;南部地区的民间艺术作品,具有巴蜀特色。
二楼有2002年4月塑造的刘尔韵壬肷硗瘢抢贾萑嗣裎思湍钏;の迦降墓ǘ芙ǖ摹;褂斜省⒀獾认壬囊盼锖拖壬子训奶庾帧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崇庆寺的后院,它是五泉山上最古老的寺院,俗称浚源寺,初建于1372年,就是明代洪武五年、永乐年间重修。寺院由大雄宝殿、金刚殿、碑亭、钟鼓楼等组成,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大雄宝殿,里面主要供奉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塑像。“大雄”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道德法力的尊称,意思是说,佛像勇士一样无所畏惧,具有无边的法力,能够降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四魔。所以人就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殿堂称作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所供佛像一般有一尊、三尊、五尊、七尊四种不同的设计。这里供奉的是三尊佛像,称“三世佛”。关于三世佛,有横、竖两种说法。竖三世佛是从时间概念上说的,是指过去佛迦叶或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横三世佛是从空间概念上说的,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
主药师佛,中间婆婆世界即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横三世佛又称“三方佛”,这里供奉的就是三方佛。我们对面左边的是药师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钵中盛甘露,右手执药丸。佛经中说,他曾发过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祓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中间的是释迦牟尼。右
边的是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
大雄宝殿对面是金刚殿,这位少年将军就是韦驮,是一位护法神。佛经上说,四大天王部下各有八位神将,辅助天王管理庶务。韦驮是护法大神南方天王摩下的八将之一,负责东西南三洲的护法事宜。在四天王三十二位神将之中,韦驮以武勇著称,排在众神将的首位。佛经中传说他疾走如飞,勇猛善战,忠心耿耿。当初曾有邪魔将佛祖涅后的两颗牙齿夺走,韦驮从后面追赶上来,驱除了邪魔,夺回了佛牙。这方面的传说还有许多,所以寺院中常在天王殿设他的塑像,请他保护寺院。这位韦驮左手握宝杵,右手叉腰,左脚略向前,表示欢迎外来僧人留居寺中参学。
这里是金刚殿的正面,金刚殿是浚源寺中最古老的建筑。它的屋顶是歇山式,四角翘起,屋脊用绿色琉璃装饰,辉煌耀眼。殿内原来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金刚的塑像,由于年久,早已不存在了。现在金刚殿里供奉的是一尊铜接引佛,佛教认为他能引导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这尊接引佛铸造于明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朱元璋刚做皇帝那一年,比金刚殿的建造还要早。它重达1万多公斤,高1丈6尺,就是5米多,是取佛经“佛陀丈六金身”的意思。它本来是在兰州庆阳路的接引寺内,后因佛寺塌毁而被压碎,直到1953年才由市政府将碎片铆接成型,重新镀金后放置在了现在的位置。佛站在铁铸的莲花宝座上,左手托钵,右手微伸,面目丰腴,微含笑容,神态恬静而又凝重,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接引佛安置在五泉山的那年秋天,正值达赖和班禅取道兰州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游览五泉山时,给接引佛献了哈达。“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派”砸断了佛的左手,掠走了铜钵,所以,他现在左手里托着的不是铜钵,而是工作人员为了好看而放上去的花瓶。当时幸亏工作人员连夜将他用五合板围住,外面涂上红油漆并写上毛主席语录,才使“造反派”没敢再行破坏,要不然我们大家可能看不到他了。接引众生普渡福地的佛陀,自己的造像却是依靠众生才能保全,真不知道,是佛法威力无边,还是众人势力强大。这尊佛像的造型和艺术价值之高,国内堪称一绝,为铜像之精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这里举办庙会,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纷至杏来,人山人海。铜佛的背后,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韦驮。
我们再看这株大槐树,它至今已经六百多岁了,树围有5米多呢!它在兰州的槐树里面不敢称大,只能算是小字辈。因为在我们兰州,珍奇的古树虽然不多,但千年以上的唐代国槐却也不少。在祖师爷面前,这棵明代的槐树自然卑微多了。
大家现在看这尊孔子像,是不是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是以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为蓝本,结合现代雕塑手法塑造而成的。这尊孔子像是由香港孔教学院第十七任院长汤恩施博士,在1999年敬立的。铜像高3.3米,底座1.7米,重达1吨。基座正面刻着“孔子行教像”五个字,两侧是孔子东游图和授学图,后面的这段话大家应当熟悉,它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大同篇》。
好了,我们又见到了“乐到名山”牌匾,就是说我们已经下到山底。我的左手方向有一汪池塘,称莲花坞。池上有新修的九曲桥,桥的尽头是“双龙壁”;背后有三幅砖雕,中间是“卧马”,西侧是“松鹤鹿”,东侧是“松羊”。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大家自由游览,一小时后,我们在公园门口集合。活动中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可以用电话与我联系。咱们一会儿见!
&第9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3;17
钟灵毓秀五泉山
五泉山在兰州城南三里处,是一处凭借真山真水,营造释道儒文化的园林名胜。苏杭园林多为平地凿池叠山,人工营造景观,庭院深深,小巧玲珑,多了几分雕凿痕,少了几许自然情趣。与此迥然不同,五泉山是地质年代自然形成的真山真水。它海拔1600米,位居雄浑高峻,海拔2129.6米的皋兰山西北麓,第四纪下更新统五泉组砾石层底部的潜水露头处。它由三条小山两条深涧组成。隋唐时期在今兰州城区设五泉县,宋代设兰泉县,可见五泉山得名之久,山与泉的关系之密切。到了元代,《大元一统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已将五泉山与霍去病联系起来。传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与匈奴鏖战于皋兰山下,将士干渴难当,霍去病跃马挥鞭击山,顿时涌现五眼清泉,将士饱饮之后,继续西征。此为五泉山得名的由来。但据《史记》、《汉书》霍去病本传,与匈奴麈战的皋兰山在张掖塞外,而今兰州当时尚在塞内,两地相隔数千里之遥,应是异地同名之误。
传说归传说,五眼泉是真的,而且其分布大有变化。明代及清前期,中泉位于地面,泉水汩汩涌现,水波回旋;东西四眼泉俱为悬崖瀑布,有如风雨驰骤,从半空中泻落树梢。清代后期以来,自西向东沿砾石层底部泉水露头线,高低错落,顺次为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和蒙泉,瀑布巳不在五泉之序列。但是,这五眼泉,水量充沛,夏不干涸,冬不结冰,水质甘美,为优质矿泉水。
两汉魏晋十六国至唐宋时期,兰州皋兰山等南部山脉覆盖森林,元明以来,迭遭战火及乱砍滥伐,森林消失,而五泉山却因泉水滋润,残存着森林。明景泰间兰州进士段坚《五泉寺》诗云:“千尺松杉欺晚雪,一番桃李媚春风”,就是证明,至今两涧之内古木阴森,三百多年生的银白杨,胸径2米多,浓荫如盖,高达20多米,就是森林的孑遗。古人诗句中注意到了五泉山林木花草依赖泉水的因果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旖旎自然风光。明正统时兰州探花黄谏《五泉山)诗云:“水绕掸林左右连,萧萧古木带寒烟,”段坚《五泉寺》诗亦云:“水流东涧来西涧,坐倚南峰对北峰。”明正统时大同人李文《游五泉》诗云:“落花泛泛流双涧,古塔巍巍出半天。”生动地展现了五泉山林木花草因泉水润泽而长势丰茂,泉水因林木花草掩映而景色更加秀美的相互关系。
两涧最深处,俗称东龙口、西龙口。悬崖峭壁间瀑布飞泻。水气蒸腾,水珠四溅,其下聚为水潭,清澈可鉴,卵石杂陈,小虾游弋自如。泉流潺涓,汇流成溪,穿越古柳长杨,向山外流去。溪上建有磨房,水激磨转,磨制面粉。东涧较为显豁。西涧深邃,无不古木参天,或隐或现红墙绿瓦。
中麓隆起若坦腹,从北向南逐步升高,自元代起,建有层楼叠阁,参错其上。白云缭绕,槐杨蓊郁,恍若仙境。东西两麓相对,回环拱抱,有如关锁结为胜境,并与中麓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两涧三麓的万千气象。
五泉山的建筑文化,经历了由释到道,再添加儒的一个过程。至迟到元代佛教已进入五泉山,建皇庆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敕建,改名为五泉寺。永乐七年(1409年)重建,改名为崇庆寺。经元明两代经营,至清初,五泉山自山麓至山巅,“佛院禅房参差缭绕,揽胜不穷,登临难遍”。①由福泉门进山,中麓依次为金刚殿、大雄殿、轮藏殿,大悲殿、奎文阁。东为卧佛殿、地藏庵、五龙宫、,最高处为千佛阁,建于悬崖之间,通过搭建而成的栈道式的先登桥可以到达。其下即为“石树青葱,泉流喷薄”的东龙口。西燃灯寺,酒仙殿、慈母宫、大佛殿、清晖阁。最高处为三教洞。东麓有老君庵。西麓有嘛呢寺、二郎庙。其中奎文阁、五龙宫、酒仙殿、慈母宫、二郎庙为道教建筑,三教洞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其余皆为佛教建筑。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泉山建筑物毁于兵火。经乾嘉道咸四朝陆续募款修复,逐渐恢复旧观。道光十五年(1835年)甘肃布政使梁章钜游览五泉山,但见“琳宫绀宇,蔚然巨观”,遂书楹联赠寺僧曰:“佛地本无边,看排闼层层,紫塞千峰平槛立;清泉不能浊,笑出山滚滚,黄河九曲抱城来。”②用极精确的语言,点明了五泉山泉流环绕佛刹,登临可远眺黄河、城池、长城的特点。
同治六年(1867年),五泉山建筑又被兵火焚毁。经地方绅士募款,同治,光绪间陆续复建。尤其是1919年至1924年,兰州翰林刘尔忻,募集4.8万两银子,以工代赈,全面重修五泉山,不仅使山水清灵之气随处显露,而且突出了释道儒文化并存的人文景观特色。他改崇庆寺为浚源寺。从甘肃举院(今兰医二院址)迁来明远楼,建于青云梯下,命名万渊阁,奉祀太昊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以及周敦颐、邵雍、程颐、朱熹等理学家,并撰楹联曰:“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寄托了培养儒家人才,延续儒家文化的理想。阁西建太昊宫,自下向上共建四台殿宇:一台为三楹砖门,均有题额,中为“高山仰止”,右为“奋上兴下”,左为“继往开来”;二台为秦子祠,主祀孔子弟子秦祖,配祀景清等十三人;三台为壤驷子祠,石作子祠,主祀孔子弟子壤驷赤,石作蜀,分别配祀赵充国等十一人,张轨等十一人;四台为伏羲殿,主祀太昊伏羲氏,配祀女祸氏,黄帝轩辕氏。并将上祀四十二名乡贤的事迹编为语体文小传,楷书于各殿外墙之上。这样安排的思路是,表彰上古至清代以来的陇上圣贤豪杰,以鼓舞激励民众见贤思齐,弘扬儒家文化。
刘尔忻巧用白话文为五泉山建筑物撰书一百三十多幅楹联,用苍劲浑厚的隶书题写,阐扬深邃的儒家思想,构成五泉山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有的楹联富有人生哲理,如青云梯联曰:“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有的出以幽默,嘲讽封建迷信,如摸子泉联曰:“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将石头拿去说是儿孙。”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①清陈如稷《兰州志》。
②清梁章钜《楹联丛话》。
幽邃神奇红泥沟
五泉山东麓亦有一条极为幽邃的山沟,人称红泥沟。沟顶为皋兰山麓,山体坍塌,形成悬崖,裸露红胶泥层,名为红泥岩。清代泉水从山洞中涌出,泉眼大如车毂,清澈寒冷;岩下渗出点滴泉水,潺漫而流,人称红泥泉。冬季结为厚冰,夏季融化,渗漉纵横,自南向北泉流渐大。沟窄而深幽,土层肥厚,经泉水滋润,密生古木,遮蔽炎阳,因之盛夏进沟,顿觉凉气入怀,精神一振。泉水富含与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故烹茶酿酒,风味殊绝。农民自半山开渠,泉流回转,绕山而流,又架渡槽,引泉出山灌田。所灌沟外果树蔬菜,其味尤美。所灌烟叶最佳,烟坊制为水烟,并以“红泥”为商标,畅销海内外。尚建水磨数盘,借以磨制面粉。沟东崖有志公洞,为南北朝时金城人宝志和尚修行处。传说宝志坐禅,嫌蛙鸣聒舌,说不许叫,从此沟内青蛙绝迹。实际上是沟内气温低,不适宜青蛙生存而已。后来宝志南下建康(今南京)修习禅业,行为怪异,驰名南朝,圆寂后加号道林真觉禅师。后人据此创造出济公活佛的生动形象,广泛流传于民间。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兰州人依山麓建造惠泉寺,楼台高耸,几欲崖齐。士人登临,听泉赏景,饮酒赋诗,为兰州城外名胜。
夜雨滴落后五泉
五泉山背后叫后五泉。它是从皋兰山西南麓形成的一条山谷,谷内密布古树,缠绕藤萝,凉爽宜人。两侧布置寺庙,映掩在绿树芳草之间。左侧凿山出石佛,遂依岩凿三个山洞,供石佛,并塑坐立各佛,依山建寺,名曰福泉寺。后来建悬楼,起高阁,上悬“水石人心”匾额,虽笔划少,但写得遒劲有力,灵气飞动,系明代兰州举人杨泰升手迹。右侧为黑虎洞,洞口树木遮盖。其上有菩萨殿,“枕岩阿,俯
涧,境僻而尘稀,且烟云之变幻有足多者。”①山谷最里,岩石悬空,犹如覆屋,岩顶泉眼密如蜂窝,不断滴落,“夜深露气重而泉溜愈多,听之宛如雨声”,②故又名夜雨岩。这里元代已记载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之中。明肃靖王题有诗碑:“淡淡笼轻霭,沉沉映落霞。雨馀声愈急,风劲滴还斜。秋树浮残叶,春山泛落花。翻疑最深处,犹似隐仙家。”描绘了夜雨岩朝夕不同的景色,春秋各异的风韵,表达了艳羡仙人超凡脱俗生活的情感。嘉庆中,兰州道严娘祷雨有应,改名为“灵雨岩”,并树碑纪事。1919年,青海屯垦使蒯寿枢在岩下建一尊释迦牟尼佛立像,虽系用钢筋水泥塑造的,但庄严妙丽,胜似泥塑多多。
-----------------------
①民国颜永桢:《兰州楹联汇存》。
②元刘应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层峦迭嶂白塔山
白塔山是兰州城区第二高峰、海拔2067.2的九州台的东支。经千万年风吹雨打,岩石裸露,沟壑纵横,层峦叠嶂起伏,形成了兰州八景之一的“白塔层峦”景观。山体逼近黄河,为兰州城的天然屏障。山根盘绕古驿道,西北通河西、西域,东北通宁夏、蒙古,形势极为险要。山下建金城关,锁钥镇远浮桥。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太监刘永诚在山顶创建白塔禅院,院东北建三星殿、文昌宫,、魁星阁,成为兰州胜景。刘永诚虽为太监,但善于统兵作战,曾为偏将,随扈永乐皇帝多次北征朔漠。宜德中征兀良哈,正统中又与太监曹吉祥分道征兀良哈。后监镇甘(今张掖)凉(今武威),出征沙漠,屡立战功。景泰三年(1452年)十二月,为抗击瓦刺,在北京建立精锐部队“团营”,由刘永诚等人掌管。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刘永诚率军支持明英宗复辟,立有不世之功。成化中卒。刘永诚一直握有兵权,战功显赫,战伐频繁,杀戮过多,在边塞重镇兰州建白塔禅院,当有赎罪祈福,保护地方安宁的意念在。复经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修,在塔院最北建地藏菩萨殿,山下建玉泉阁,一反中国名山在山顶建玉皇殿以应苍天,山脚筑地藏寺以接地气的传统仪轨,意在体现《周易》“地天泰”的奥义。《周易》的泰卦是下乾上坤,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地在上,这种卦象,象征通泰,能使天地阴阳交和,万物生养畅通,保一方百姓平安。其后又在塔院与玉皇阁之间,就山势顺次建十座庙宇,供奉十殿阎罗,统称十王殿,进一步强化了化灾、祈福的理念。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甘肃巡抚绰奇在塔院西侧建慈恩寺;康熙五十七年(1778年)又在慈恩寺西侧建救苦观音洞天,俗称水帘洞,以普济众生。其后又在塔院西南风岭山建三官殿,东建云月寺,东南建罗汉殿。遍山殿宇错落,无所遮拦,尽显阳刚之气。这与幽深秀丽的五泉山恰成强烈对比。
塔院居中为白塔。白塔由正方体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楼阁塔身及绿琉璃塔刹组成,高十七米,呈八面七级。每级塔面均有佛龛、风铃。塔体涂白垩,浑如白玉雕就,故称白塔。塔南为三楹悬楼,供奉文殊、观音、普贤菩萨,故名三大士楼。塔北为准提菩萨殿。殿北为地藏菩萨殿,供奉石雕地藏菩萨,殿中背光有彩塑四飞天,造型别致。
塔院有镇山三宝,但有两种说法。一为地藏菩萨石像,造型古朴;康熙青铜钟,钟身清秀,发音清越;绰奇《修建北山慈恩寺碑记》,以行书书丹,刻工精美,字势雄强多变,潇洒秀逸,有《兰亭序》的风韵。二为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这种树是南方树种,兰州露天难活,实为乡土树种文冠果,因开淡紫色花,遂被附会为紫荆树。实际上禅院的宝是高僧,代有高僧,传灯有序。其中造诣最高者为住持僧释归愿。归愿清道光时兰州人,俗姓苏氏,号法颠。戒行严饬,从儒入释,兼能诗文。著有《法颠语录》四卷行世。
山上寺庙如众星拱月,突出白塔,显其卓然独立的雄姿。白塔建于山顶,耸人云表,颇似文笔,黄河在下有如砚池。其意蕴是:企盼兰州贤俊辈出,文笔点砚,蓝天为纸,挥写韩(愈)潮苏(轼)海般的大文章。还有人说:桥门(通济门)城楼如龙首,镇远浮桥如龙身,白塔山十王殿节节相连如龙身,山颠白塔则如龙尾翘立天际,则是将山上山下景观喻为一条巨龙,盘伏于奔腾澎湃的九曲黄河之上,沟通南北交通,保佑金城平安。不管怎么说.白塔山自上世纪后半叶数代兰州人不断绿化,使它变为翠峦碧峰,跟黄河、中山桥构成了兰州标志性的景观,为海内外所熟知。
金山寺位于白塔山西面。苹果梁的正南端。此梁有如鱼钩伸于黄河白马浪中垂钓,因之称此梁为“金汤钓”。金山寺正在“鱼钩”的“钩”部。据寺中旧碑载:“向有佛舍三楹”,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金山寺。故其最早的建筑应在明代。寺因山势高低,随形而建,高低错落,俯视白马浪,蔚为壮观。山下有山门,山门内西侧为弥勒佛殿,正中直上为韦陀殿。再上稍东为大雄殿,殿东为菩萨殿,东 面稍低处是药王殿。菩萨殿高处为火神庙。朝东北而上为八卦亭,再上稍西为三官庙,再朝东北最高处为混元阁。西侧稍低处为关帝庙。韦陀殿西北较高处为三圣庙。朝西北而上为斜角殿,再上为观音殿,再朝西北而上为轩辕殿。经殿北绕过石桥为禹王庙,庙内塑大禹像。庙前六角亭内立《禹王碑》,传说为大禹所书,原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上。字体怪异,有认为蝌蚪文的,也有认作鸟虫书的。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酒泉侯建功摹刻,立于禹王庙前。1963年,兰州民间艺人李海舟发现,碑倒于地上,遂告白塔山公园主任尹建鼎,尹派民工移置于白塔山牡丹亭内,1980年移存于白塔寺。《禹王碑》文曰:“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衰劳,馀伸梗郁塞。昏徙南渎,衍享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无永奔。”碑左下有楷书识文。碑文用古奥典雅的语言,记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歌颂了大禹的盖世功劳。书法古朴厚茂,沉着遒劲。登临六角亭俯视,则见黄河从脚下环流而奔,有如身处海上仙山。过禹王庙,可达西侧最高处。山上由于平地少而窄,故建筑物多为悬楼。有些寺庙之间,架设栈道,沟通来往,有岌岌可危之感。
金山寺的建筑风格以奇险绝悬而闻名。其文化内涵,则是佛、道、儒和平相处。多悬名人匾联。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常于重阳节登高望远,饮酒赋诗。当地官员常陪来往官员登高游览宴饮。1938年,修甘新公路时,拆金城关,削山嘴,附带拆毁弥勒殿。抗战时,日本飞机轰炸兰州,八战区新西北杂志社及印刷厂曾迁至金山寺。解放后金山寺为某干部学校。60年代中期金山寺被拆除。
&第10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8;35
传说西汉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万人,奉武帝之命征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他的部队途经兰州,扎营在皋兰山脚下。经过了长途跋涉,全军已是人困马乏,附近一带怎么也找不到水源,不能做饭。 副将急忙请示,要骠骑将军拿主意。 霍去病镇定自若,拿起马鞭在山坡上戳了五下,霎时有五股清泉顺着鞭痕从山坡汩汩流出,水味甘甜,不仅供足了三军将士的用水,而且一直流到了今天。据说,这就是五泉山名的来历。
&第11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18;41
13qazwxsedcrfvtgbyhnujmik,o
&第12个回答者:
&&回答时间: 21;05
:提问需要悬赏旅游币,回答被采纳可得到悬赏的旅游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州五泉山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