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有关友善的新闻之花处处开活动

志愿之花处处开
本报记者党贺喜
通讯员 陈 骋 “这个舞蹈表演得真好,怎么加入?”在郑州市文博广场,众多市民被广场舞《袖鼓》吸引,纷纷询问如何加入广场舞团队。 在一旁的金水群星艺术团团长娄晏坤向大家介绍,群星艺术团是南阳新村办事处创办的众多文艺服务团体中的一个,成立于2013年年初,此次广场舞《袖鼓》获得金水区广场舞比赛一等奖。截至目前,该艺术团已参加各类演出34场,观众达9500多人次。 和群星艺术团一样,南阳新村办事处还有多张文化名片。特别是在文化志愿服务方面,该办已经形成了“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网格文化志愿服务队”三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目前该办有1家街道文化站,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依托网格分别成立了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文艺志愿队伍,如东风社区成立了戏曲表演队,三北社区成立了盘鼓队,富田社区成立了百姓健康舞表演队,绿城社工成立了567艺术小分队,丰乐社区成立了书画协会。 据统计,目前南阳新村办事处已经组建不同类型的文艺志愿服务队伍20多支,在编文化志愿者1000余人。和网格文艺志愿服务队一样具有特色的是该办绿城社工服务站爱心课堂。爱心课堂除了免费帮助单亲、残疾、低保低收入及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提供文化课辅导外,还组织葫芦丝演奏培训、书法讲座等,截至目前,8期爱心课堂累计辅导困难青少年4871人次,2013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三等奖。#让文明友善之花处处盛开#河西区第十二届学子节顺利闭幕_渤海早报-爱微帮
&& &&& 【让文明友善之花处处盛开】河西区第十二届…
11月19日,河西第十二届学子节在梧桐中学举行闭幕式,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学子节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学子节期间,河西区各中小学积极围绕“文明友善 你我同行”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夸夸我身边的好老师、好伙伴”、“我与父母的故事”、“文明友善行为随手拍”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与此同时,各校还广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儿童村和各签约实践基地,开展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鲜明的主题、精彩的内容、活泼的形式吸引着孩子们积极参与。除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各校师生还通过捐书、捐物、捐款等形式对手拉手互助学校、以及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区进行了一对一、点对点的扶贫助困,倡导相互帮助、患难扶持的时代新风。通过这一个月的教育实践,各校师生已经将此次学子节的主题深深印在了心中。有同学激动地表示:“文明关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让文明友善之花处处盛开。而友善则更需要大家共同践行,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渤海早报记者 许浩“走近非遗”大型公益活动第二站来到“泥人张”经典艺术传承百年神韵日前,渤海早报联合本市中小学启动了“走近非遗”大型公益活动。11月20日,来自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的26名早报小记者走近泥人张,不仅看到了历代泥人张传人的作品,亲身感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亲自动手制作了粘土作品。感受百年世家传承11月20日下午,岳阳道小学的早报小记者来到古文化街通庆里4号院,泥人张美术馆就坐落在这个古香古色的院子里,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已经恭候大家多时了。一见到张宇,小记者们便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大家纷纷说:“我曾经看过张宇叔叔的照片,今天终于见到本人了,心里好激动!”“我们家就有泥人张的作品,这下终于见到‘泥人张’了。”“你们知道泥人张的泥是怎么来的吗?”张宇抛出的第一个问题,难住了大家,也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张宇耐心地解释:“泥人张用的泥都是河底来的,选用的是无杂质的胶泥,经过一系列工序,再加入棉花等辅助材料,以免作品开裂。”随后,孟文尊小记者作为代表,向大家讲述了他对泥人张的了解,不仅得到张宇的赞扬,也让小记者们对泥人张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泥人张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了泥人张的悠久历史,从180余年前的创始人张明山讲起,一直说到第六代传人张宇,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并参观了泥人张美术馆摆满历代作品的展室。动手体验泥塑魅力参观结束后,小记者们来到泥人张美术馆二楼。工作人员已经为小记者们准备了纸粘土,让小记者们亲自体会“泥塑”的魅力。“你们可以选择一块自己喜欢的彩泥,先把它揉成圆形,然后用力挤压一下。”在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教授之下,小记者们都“捏”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小记者说:“我要把这件作品送给爷爷,希望他身体健健康康。”还有的小记者说:“我要永久保留,因为这是在泥人张做的,是一辈子的记忆。”小记者和家长齐点赞为了让小记者们进一步体会泥人张的魅力,大家来到位于古文化街的泥人张世家门店。在这里,小记者们纷纷向泥人张美术馆副馆长李丹提出问题:“泥人张使用的是什么颜料?”“‘白求恩’是什么时候创作的?”“这件‘李白’是花多长时间制作完成的?”李丹一一给出了答案。活动临近尾声,许多小记者仍依依不舍。有小记者表示:“泥人张是天津的一张艺术名片,今天我感受到了泥人张作为非遗的魅力,以后我也会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推荐,让更多人了解泥人张,了解非遗。”家长们也纷纷为活动点赞,有家长表示:“我是第一次对泥人张进行深入了解,亲眼见到了许多难得一见的作品,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渤海早报记者 袁文瑞 路遥 实习生 宋祎本市小学生接力传承非遗文化万千葫芦大饱眼福11月21日,伴随本市初雪的到来,渤海早报“走近非遗”大型公益活动再次出发,来自红桥区实验小学的120余名渤海早报小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庐”参观学习。一问一答学习文化小记者们在“葫芦庐”第四代传人赵伟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博物馆。刚进去,小记者就被房顶上吊着的葫芦、玻璃柜中摆放的各式葫芦工艺品深深吸引,更让小记者们好奇的是那些制作葫芦的工具和古籍。小记者们将赵伟老师团团围住,“这个像铅笔一样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我们现在做葫芦也要用这些工具吗?”“这书上画的就是古时候做葫芦的方法吗?”小记者们争相提问,生怕错过一点知识,而老师也都一一耐心解答。为了让小记者对葫芦有系统的了解,赵伟老师更详细介绍了葫芦的制作过程。大家也明白了“葫芦撞子”都有其特定的标准要求,从器型选择到图案选配都有严格的比例,葫芦庐现有的2000余种“撞子”可都是传世的“宝贝”。学习烙画手绘祝福学习烙画之前,赵伟和其他老师为小记者们详细讲述了烙画机的工作原理和烙画技巧。“烙画时要注意把握火候和力度,施刀时要做到准确度高、用力恰当、行刀缓慢、手一定要稳……”大家竖着耳朵认真听着老师一步步的讲解。终于轮到自己动手了,小记者们拿起画笔立即投入到创作中。由于图案是用烙画笔烫上去的,所以是黑色的,但是聪明的小记者们用彩色画笔让葫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一位甚至将抽象风格画在了葫芦上,赢得了其他小记者的赞赏。许多同学把对爸爸妈妈的祝福烙在了上面,虽然不乏错字,但是一笔一划却道出了最真挚的祝福,让本次活动的意义更加丰富。【记者手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习非遗,提高保护非遗的意识,是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和责任,从小做起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有利于非遗文化的发展。“走进非遗”大型公益活动将持续进行,更多的非遗文化等待小记者们组队探索。渤海早报记者 赵濛 实习生 李靖扬 摄影/史嵩
点击展开全文
渤海早报官方微信。发布最新本地资讯、同城活动,常有各种福利。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福安:志愿服务掀热潮,雷锋之花处处开
来源:文明风
启动“学雷锋环保志愿者在行动”活动
文明风3月11日讯(通讯员 程文伟 陈艳屏)今年3月5日是第53个学雷锋纪念日,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雷锋精神,大力倡导“行善立德”志愿服务理念,组织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福安市以“邻里守望·情暖福安”主题,开展多种形式志愿服务活动,掀起学雷锋活动新热潮。
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
3月3日,福安市文明委牵头组织各文明单位近千名志愿者,启动“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各个志愿团队的志愿者们热情高涨,他们分组、分区域对市区各街道路面、广场公园等地进行清扫和整理,捡拾道路两边的废弃生活用品、清除卫生死角、清理牛皮癣,并向群众发放环保宣传单,号召人人参与环境建设和保护。
3月8日晚,溪柄镇溪柄村在镇区中山公园灯光篮球场,结合“3.8国际劳动妇女节”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当晚,村两委及包村干部悉数到场,为广大妇女同志送上节日祝福,并就垃圾分类、公共环境卫生维护、环境与健康等展开宣讲,号召广大妇女同志带头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美丽溪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溪柄中心小学也组织“学雷锋环保队”开展“学雷锋、我能行”主题实践活动。“环保小卫队”身披红绶带先后到中山公园、背街小巷等地清扫垃圾。劳动现场各班在负责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打扫,现场秩序井然,劳动氛围浓烈。不多时,马路干净漂亮,焕然一新,得到了路人的一片赞美。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文明网盟文明委成员单位地方文明网站文明行业志愿服务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编辑热线:爆料热线:8559171广告热线:8505366
文明之花处处开
发布时间: 15:00
九江新闻网
文明之花处处开
&&永修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掠影
讯(李爱兵 郑文斌)近年来,永修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倾力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评选道德模范引领文明新风,建好文明队伍开展志愿服务,优化发展环境肥沃文明土壤,使这座千年古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文明和谐景象。
评选道德模范倡导文明新风
这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好人终有好报;朴实和善的好人&&日前,一则&黄广琴荣登10月中国好人榜&的帖子在永修人论坛上引起热议,网友纷纷为28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的永修普通农村妇女黄广琴点赞。该县注重挖掘身边好人,精心评选道德模范,不断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文明新风。
该县开展&最美永修人&&最美家庭&&最美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首届永修县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经过投票、考察、公示等严格程序评选出道德模范。为掀起向道德模范学习热潮,该县县委、县政府发文号召全社会向道德模范学习,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永修人论坛等领域开辟了宣传学习道德模范的专题、专栏,及时报道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营造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据悉,近年来,该县已评选出县首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0名,先后涌现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徐端怀、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陈永忠、&中国好人&黄广琴、&最美伸手哥&王铁山等道德模范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建好文明队伍开展志愿服务
&每到节假日,总有一群好心人来看我,给我带些好吃的,真是太感谢他们啦!&这段时间来,永修县涂埠镇敬老院老人涂腊梅时常想念起志愿者们对她的好。该县加快建设文明家园时,打造高素质的文明队伍,引导群众争做文明使者,把爱心传递到全县每个角落。
该县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广志愿服务引领社会时尚。开展&做文明有礼永修人,机关干部我先行&活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送医下乡&&法律进社区&&小手拉大手,文明我先行&等志愿服务,广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让文明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确立长期帮扶对象,开展为残疾家庭免费维修电脑、爱心义卖、募捐活动。创新爱心帮扶机制,开展干群&心连心&点亮&微心愿&活动,由党员干部组成&微心愿&征求小分队,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中征求&微心愿&,采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社会发布,寻求社会爱心人士认领,多方联手帮弱势群体实现心愿。目前,该县网上注册的志愿者达26000人,已组建3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今年已为2000人提供了送医、送药等爱心志愿服务,帮弱势群体实现&微心愿&523个,热心公益已成为永修市民的自觉追求。
优化发展环境肥沃文明土壤
美化亮化城乡环境、开展窗口单位群众满意度测评、公开曝光县里&老赖&&&永修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时,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深植精神文明土壤,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
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该县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了文明示范街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评活动,把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农贸市场等纳入专项整治范畴,开展净化、硬化、绿化等创建工程,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压缩外运模式,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法治环境,加快法治永修建设,开展&群众满意窗口&创评活动,完善首问责任制、按时办结等便民制度,为办事群众提供最优服务。优化市场环境,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通过电视、网站等媒体公开曝光&老赖&,法院、文明办、公安等部门联合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信用惩戒,让&老赖&寸步难行,构建文明诚信社会体系。据了解,近年来,该县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优化城区人居环境,实施了12项便民制度,已分批次将582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其中129人贷款、购房及高消费受到限制,倡导了社会文明诚信。
[责任编辑:刘枫]
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主管
九江市政府新闻办、九江日报社主办
九江日报社承办
联系我们 电话:
广告合作:
地址:南湖支路九江日报社12楼新闻检索:
回访“震生宝宝”:在灾难中降生 在感恩中成长
――来自灾区群众的感恩系列报道(四)
程爱军(左)和姐姐一起玩耍
  回访“震生宝宝”:
  在灾难中降生 在感恩中成长
  1月4日,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村民冉晓丽同往常一样,陪着快满3岁的儿子李向军唱歌玩耍。李向军出生于地震后第二天,能活着不容易,孩子也是一家人的希望。冉晓丽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点滴时光,渴望他健康快乐成长。
  同在太平镇,兴林村村民程万军正在房屋旁平整场地,准备扩建猪圈。累了,便逗逗孙儿――“地震宝宝”程爱军,看着一家人幸福地生活,他觉得自己再辛苦也值得。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芦山、宝兴、天全……房屋顷刻倒塌,满目疮痍的灾区,有生命黯然失色,也有新生命升腾希望。三年重建,山河重振,灾区重生,曾经的新生儿家庭今又如何?记者走进灾区进行回访。
  感恩故事:
  难忘那场帐篷中的“生命保卫战”
  “姚爷爷、朱奶奶,元旦快乐!”
  “姚爷爷、朱奶奶祝愿爱军健康成长!”
  元旦佳节,程爱军向成都军区总医院政委姚榕送去了新年的祝福。
  挂断电话,程爱军的母亲杨艳又拿出一本厚厚的纪念册,一边为小爱军翻看姚爷爷的照片,一边告诉他:“我们小爱军的命是姚爷爷和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生救的,小爱军长大后一定要记得感恩,做一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
  杨艳一家是太平镇兴林村一户普通农户,如果不是“4?20”芦山强烈地震,这家人或许永远都不会与成都军区总医院结缘,更不可能和姚榕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
  “4?20”芦山强烈地震刚过去3天,妊娠期已满的杨艳面临分娩。无奈之下,在丈夫程伟的陪同下,杨艳走到了30公里开外的太平镇政府,成都军区总医院地震伤员救治点就设在这里。
  医疗队是空降太平的,并没有携带产科专用器械。紧急情况下,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在彩条布搭建的帐篷中开启了“生命保卫战”。
  10时16分,婴儿降生,程伟一家喜极而泣。程伟说:“解放军的救命之恩,这一生永远也不会忘!”程伟拉住姚榕,非要让他给孩子取个名字。姚榕想了想:“孩子是解放军接生的,就叫他爱军吧!”
  新的生命不仅给程伟一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废墟上的灾区带来了激情和希望。小爱军的出生和成长受到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出院当天,医疗队员都来送他。姚榕还专程从县城买来孩子的衣物、奶粉和玩具,并安排车辆将一家人送回家。在此之后的三年里,姚榕和成都军区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先后13次来芦山看望爱军。
  知恩要感恩。程伟说,经过灾后维修加固,一家人实现了安居梦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增收致富,培养孩子长大成人成才,将自己收获的温暖传递下去。如今,程伟除了在工地务工,还同父亲程万军管理着上百亩经济林木,并着手猪圈的扩建,准备扩大母猪养殖规模,拓展增收渠道。
  感恩直升机为她
  开启了“绿色通道”
  对于这样的感恩之情,冉晓丽永远铭记在心。
  “孩子是解放军接生的,命也是解放军救的,就叫李向军吧!”谈起儿子的出生和命名,冉晓丽至今都热泪盈眶。
  日,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员在太平镇晨检时发现,冉晓丽有意外情况。如把她送到芦山县人民医院,需4小时颠簸,很可能有生命危险。唯一的方法是用直升机把冉晓丽送到成都抢救。当天晚上8点41分,经医院前后方接力救治,孩子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平安降生。
  第二天上午,母子均安的消息传回太平镇,姚榕给刚出生的婴儿取名“李向军”。向军,有像军、拥军、爱军之意。
  近三年过去,这个直升机救援的“震生宝宝”已经茁壮成长。“孩子能够平安出生,要感谢解放军,感谢共产党。” 冉晓丽说,一出生就见到解放军,说明向军和解放军有缘,“解放军是孩子一辈子的恩人,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机会也能当兵。”
  感恩对话:
  军民有情 大爱长存
  “孩子是一家人的希望,今后就盼着孩子能够有出息。” 程万军说,“唯此,才不负大家的关爱和帮扶。”
  日,程万军第一次知道自己得了一个孙儿,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孙儿的模样。当天上午,医疗队到兴林村巡诊。这次,除了为兴林村所有受灾群众体检外,还为程万军带去了孙儿的照片。“老程,给你道喜啦!你的孙儿叫爱军,程伟让我起的名。” 姚榕笑道,“要给你道歉了,抢了你的‘命名权’。”
  程万军这才知道,眼前这位姚榕是儿媳和孙子的救命恩人。虽然孙儿已在帐篷中安然诞生,但因为通讯中断,道路不通,他并不知情。让程万军没想到的是,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疗队还到家来给他报平安,听到母子均安的那一刻,程万军悬着的心也落地了。
  “爱军这个名字起得好!他的命都是解放军给的,还能不爱军?”看着孙儿的照片,程万军脸上泛起许久不见的微笑,并请姚榕给孩子留句话,让他长大后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姚榕写下了:爱军,祝你茁壮成长、快乐生活!
  程万军说,大家都很关心爱军,前后多次到家里来看望他,为孩子送来儿童用品、食物、早教机等礼物。姚榕的爱人还亲手为小爱军织毛衣。在程万军看来,救命之恩犹如再生父母。每年,一家人都会去成都看望爱军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程万军说,农村人说不来什么,也拿不出啥好东西,只能备些干笋、腊肉等土特产,作为感谢。
  延伸阅读:
  传递感恩 升腾希望
  李向军、程爱军只是芦山太平镇“震生宝宝”的一个缩影,在太平镇、在芦山、在雅安灾区,像他们一样,在百废待兴的废墟上出生的婴儿还有很多。
  日上午9时52分,在雅安市人民医院,一名孕妇在医院的急救车棚内诞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看着躺在身边的“地震宝宝”,母亲给女儿起名叫“孔震生”,以纪念日这个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天。
  日清晨6时38分,天全县人民医院救灾板房中,随着 “哇”的一声稚嫩的啼哭,该县第9个“震生宝宝”降临人间。
  李向军、程爱军、马睿军、孔震生……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至今,这些故事依旧动人心弦,依旧充满人性之光。而那些鞠躬尽瘁守护生命的人们更是值得敬佩!
  三年重建,当日的“震生宝宝”也到了读幼儿园的年纪,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有一个同样的希冀:有生命就有希望,重生的家园里,孩子在成长,感恩在传承,希望在升腾。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唐小未
北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A.本网(北纬网)稿件中“稿件来源”一项一律标注“北纬网”,本网以及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北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北纬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B.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北纬网(包括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C.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夏天
【已回复】
【办理中】
【已回复】
【办理中】
【办理中】
Copyrigh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友善的新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