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几个张翀墓飞

有感于航天飞机的绝唱之旅
前天,美国的“奋进号”航天飞机踏上了谢幕之旅。
30年前,我在9吋黑白电视前观看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首次着陆,感觉是那样的震撼(那时我国才刚刚发射了8颗人造地球卫星,5个月后,风暴一号才一箭三星),我打小就喜欢天文和航天,在科普书籍上早就知道了航天飞机这一名词,但在那一刻,我才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它的身影,驾驶员约翰.杨和克里平成为了心目中的英雄。
以后,由于它是可重复使用(主体部分),在发射频率、载人及载重量上的巨大优势(一个月一次,一次6-7人,重复使用100次,载货22-25吨),航天飞机就成了世界载人航天的主角,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航天员是由它送入太空的(联盟飞船一次仅能搭载3人),而且,航天飞机最长一次好象在太空呆了17天,也超过了苏制飞船(一般是4-5天)。按照设计要求,它应具备先进性、舒适性、高运载力、安全性和经济性。从实际使用来看,先进性、载货量和舒适性没得说,其比载人飞船明显降低的过载指数,使得航天员的选拔门槛大幅度下降(过载好象只有2-3G,对啦,是3G!一般人也能承受,而飞船要到5-8G,加加林首航太空时是5G),但后两者却差强人意。1986年和2003年,两次事故导致两架航天飞机升空爆炸或降落时坠毁,14名航天员罹难,这是航天史上最大的灾难。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设计上的问题,把对于先进性的追求放在首位,说到底是为了太空霸权的巩固。对比一下美苏两国的航天飞机设计上的思路,我感觉美国的航天飞机(太空梭)在下降阶段实际上是不可控的飘飞状态,这是很致命的。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则在航天器上(准确地说是轨道飞行器)配备了喷气发动机,这样返回大气层时可以进行自主的动力飞行,安全性大大提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航天飞机的维护成本高昂,而且没有能达到预期的发射频度(升空最多的一架好象仅39次),所以经济性也是促使其退役的重要因素。
我曾经对航天飞机极其崇拜,幻想着中国的航天飞机什么时候能够遨游太空。1988年初,好想有报道传我国有专家说我国也能搞航天飞机,令我十分的鼓舞。而且巧的是,大学的时候一次我骑车回家,有一个人要求搭车一段路,一聊他就是搞航天工作的,我问起他这件事,他说,话是那么说,但是科技实力尚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后来想想也的确如此,1991年,苏联(苏联快要解体之前)的一位航天专家来我国讲学,面对我们的诸位著名专家说,好象听说中国也能发射比较大的卫星了。这话在今天听起来极其可笑,也不无揶揄的成份,但也体现出了当时我国科技水平的状况。那时我国的运载火箭已经国际知名了,但运载量(近地轨道9.2吨)和美苏(好象达到了107吨)相比还差得很远。而且,除了技术角度的因素外,经济方面的原因更加突出,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根本谈不上研发,很多设备及工艺条件是很费钱的。当年我国准备用返回式卫星改装成单人飞船(曙光一号),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最终下马,就是因为即使上了天并安全返回,这样的单人单舱飞船也已经落后了,而且不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有益的作用。
有人说航天飞机的退役是因为它来的有点早。这话可能有一点道理。不过,人类不会因为它的退役再回到过去的老式飞船时代,新的航天系统正在论证及研发,未来的飞行器只可能更加先进、更加合理、更加安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翀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