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机写字mysql不支持中文文怎么回事

关注史泰博秘书微博
扫描二维码关注史泰博秘书微信
书写工具中心
办公纸张中心
生活用纸中心
文件存储中心
计算器中心
亿联 SIP-T22 IP电话机*...
图片仅供参考
同类品牌推荐
您可能喜欢
您的意见:
史泰博是全球最大的办公用品供应商之一。我们致力于使全球客户都能更简单地采购到品类齐全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办公家具和各类商务服务。目前,史泰博的销售额已突破250亿美元,为超过26个国家和地区内各种规模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捷优质的办公采购服务,客户遍布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
Staples is the world's largest office products company and a trusted source for office solutions.We provide products,services and expertise in the categories of office supplies,technology,furniture,and business service.With $25 billion in annual sales,Staples serves businesses of all sizes and consumers in more than 26 countries throughout North and South America,Europe,Asia and Australia—bringing easy to offices and consumers everywhere.
2004年10月,史泰博来到全球颇具潜力的办公用品市场——中国,在上海设立了史泰博中国总部。在成功立足上海市场后,又先后在北京、深圳、江苏等经济重地开设了分公司;多年来,史泰博始终在全国办公用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了客户首选的办公采购供应商
In October 2004,Staples came to the most promising office products market in the world–China,starting in Shanghai.After its success in Shanghai,regional branches were set up in Beijing,Shenzhen,Jiangsu and other economic centers.Over the years,Staples?has continued to lead the office products market in China.
史泰博使用的悦黑,尚雅字体,来自造字工房永久正版授权
正在转仓的商品,在订单确认时客服人员将与客户明确送货时间,由史泰博自有物流或委托的第三方物流负责配送。易水寒写字_天涯博客
王国华,笔名易水寒,现居深圳。已出版《书中风骨》《那些人,那些事》等十六部作品。本博均为原创,转载请先联系本人。手机,,QQ:;电邮:
今日访问:38
总访问量:9030857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106位
(1955)(60)(11)(41)(20)(570)(446)(182)(34)(35)(381)(44)(33)(12)(64)
(4)(3)(4)(7)(6)(4)(7)(9)(8)(8)(4)(8)(5)(7)(7)(6)(8)(8)(13)(10)(8)(8)(11)(4)(7)(6)(12)(6)(6)(8)(8)(8)(6)(7)(6)(7)(11)(7)(5)(4)(5)(7)(4)(4)(5)(12)(3)(6)(6)(10)(15)(9)(7)(15)(18)(9)(11)(15)(18)(25)(18)(13)(19)(19)(18)(21)(20)(16)(22)(16)(23)(19)(26)(18)(22)(23)(13)(16)(30)(22)(22)(22)(14)(21)(14)(16)(19)(18)(22)(26)(22)(23)(21)(24)(26)(20)(19)(24)(15)(17)(22)(23)(27)(16)(27)(22)(21)(29)(25)(16)(31)(28)(22)(20)(29)(19)(23)(22)(18)(27)(13)(16)(11)(25)(12)(24)(21)(23)(27)(13)(21)
博主成员成员成员
&&&&不知道其他城市怎么样,反正我所在的这个地方,电单车已成为城市交通的一大顽疾。电单车好像具有魔性,无论多么遵纪守法的人,只要一骑上车,马上像变了一个人,不仅可以在主干道上横冲直撞、见缝插针,在路口更像完全看不到红灯,直眉瞪眼就开过去了,时不时就有电单车司机在各种场合被撞伤亡的消息传出,但其他电单车司机充耳不闻,前赴后继。要说交警没下功夫也不客观。他们隔三差五就搞一次综合治理,这里严管,那里严查,甚至还“禁摩限电”,但总体来看,没个卵用。
&&&&相比之下,汽车司机就显得老实多了。虽然也有超速、抢道之类不良行为,但有几个敢闯红灯的?有几个随便压实线的?在路口观察,直接观感是,汽车都老老实实呆着,电单车像蝗虫一样刷刷刷横飞,让人心惊肉跳。
&&&&为什么有如此差别?显然不是汽车司机比电单车司机素质更高,根源还在管理上。对于违法的电单车司机,你拘留他?似乎没有这么大罪过;扣他的车?反正也就三千两千,二手的更便宜,不过几百块钱,他一赌气就可以不要。汽车司机舍得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使他真的不要汽车了,通过他的车辆信息,也能随时找到他。他如果耍赖,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查封他的银行存款,吊销他的驾照。他有单位,有公司,有银行流水,有社保,你随时可以制约他。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一个身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走路时闯了红灯。在咱们国家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事,即使被罚20元钱,被罚者还能跟交警胡搅蛮缠大半天,大大提高管理成本,久而久之,交警也懒得管了。而在德国,这个留德学生的行为直接被记入了个人信用记录,从此办不了驾照,坐不了飞机,贷不了款,可谓寸步难行。同理,在西方很多国家,你在自己家里大声喧哗,吵到了邻居,邻居一个电话把警察叫来,恶行登记在案,你就麻烦了。
&&&&我的理解是,管理者的服务与市民个人义务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有效的、全方位的服务可以让每个社会人与管理者紧密地连接起来。管理者既服务着你,同时也制约着你。你享受到了服务,自然就有了顾忌,怕失去这些服务,就要按着管理者制定的规则行事,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光靠讲大道理、靠强力压制有用吗?
&&&而在我国的城市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完全不在被服务行列。他们摆地摊、打零工、随来随走,没有社保,没有低保,买不起房也不贷款,买不起汽车用不着驾照,年终岁尾官方慰问送米送油也轮不到他们。他们甚至连身份证都用不着,反正在城市里就是混口饭吃。说句稍显极端的话,他这一辈子,除了被城管撵来撵去,跟政府机关几乎没任何关系。更直白一点,管理者为他提供不了什么有效服务。没有服务,互无关系,怎么制约他?
&&&&所以,很多看似鸡毛蒜皮却又常常引发重大矛盾的问题,根源也许在于全方位服务是否到位。管理者的服务如果平等地覆盖了每个人,每个角落,无论你开汽车还是电单车,都处于监控之下,约束之下,管理起来自然顺畅多了。
&&&&或曰,这种思维是不是歧视弱者?有钱的人走出国门去旅游,在外国大声吵闹、打架、乱写乱画的并不少见,他们享受的服务不少,还不是照样不守规矩?的确如此。但这是我们的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有了制约前提,还需完善制约机制,随时启用悬在违法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说有些旅行社已经将不守法不文明的游客列入黑名单,不让他们去旅游,不让他们坐飞机,对这些有钱又想享受的的low逼就是一种惩罚。你想去,但不让你去。如果再连接上贷款、驾照等相关制约,他是否会老实些?分类: |
&&&&搬入新家,原业主慷慨大方,把屋内所有用品都留给了我们。该先生有着岭南人的细腻,见缝插针把每个空间都塞得满满当当。但我们家人却秉持着北方人的居住观、审美观,喜欢宽阔、清爽。于是第一天就大规模清理原物。大理石茶台两张,留下一张就得了,沙发三组,留下两组就够了、挂在墙上的音箱,用不着;洗手间里的桑拿房,用不着。虽然原业主说过,这些东西才用了三四年,基本还是崭新的呢。
&&&&物品还可以再利用,总不能暴殄天物,那就卖掉吧。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旧物根本没人要。小区门口倒是有几个收废品的,但只收报纸、衣物、旧电视等,一看这么大的茶台和沙发,连连摆手。我们干脆大气一下,对收废品的说,送给你,不要钱。对方却答,这么沉的东西,搬下去很费劲,不给钱我们是不搬的。无奈,一个崭新的茶台,一个漂亮的沙发,付费才被搬离我们的房间。
&&&&或曰,还有收旧物的二手店呢。实在不行,到58同城或赶集网的二手店上去试试运气亦可,总不至于扔掉。但事务繁忙,时不我待,实无精力细嚼慢咽。事虽极端,却也普遍。我将此现象定义为物品的猝死。昨日还是主人座上宾,是金碧辉煌、宏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眼就是弃物,灰飞烟灭,一文不值。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一时彼一时”之类的感慨都无法表达这种落差了,只能说是断崖式堕落。
&&&&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在很多家庭,衣服是哥哥穿完弟弟穿,弟弟穿完妹妹穿,实在没人穿了,把衣服改成围裙,改成袜子,直到布匹破烂不堪,彻底寿终正寝。鞋子、帽子均如此。物品的消失就像人的老去一样,有一个从小鲜肉到中流砥柱,到与世无争再到老骥伏枥几度夕阳红的过程。对于物品来说,这样使用它,将其生命发挥到极致,也许是一种尊重。它跟人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产生了人的灵性,有了人的味道。终于有一天,它死掉了,离开了,而关于它的记忆还流传在主人的生命里,同主人的青春一样,时不时被提起来。
&&&&被扔掉的大理石茶盘、沙发、音箱、桑拿蒸房,价钱从成千上万到倒贴,与其本身价值无关,基本上取决于主人的心理价位。这位主人珍视它,它就是高大上;那位不珍视它,它就瞬间拜拜。没有一个恒定的,人同此心的标准成为它的护身符。
&&&&但我们的物品似乎还没多到真的要扔掉才可的地步,总有人需要它们。小时候,常常盼着湖北十堰的三姨给我们邮寄物品,每一个邮包都充满了惊喜。无论衣服,还是糖果,都带着城市的讯息。前几年,家乡的表弟开着豪车去十堰探望三姨,三姨又拿出旧衣物来,大家都无所适从。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了,它们不再被需要。可有的地方或许还有需要啊。我所在的小区,常有义工回收衣服定期送给四川凉山的贫困小朋友们,我觉得这就挺好。物品流动起来,便是其生命在延续。
&&&&想来&,如今物品生产的源头上就出现了问题。&我们生产出那么多东西,都是用来换钱和增加鸡低屁的,潜意识里希望使用者快点用坏,马上换新的。厂商只设计了物品的青春和夭折,没有设计它的老去;强调的不是结实耐用(结实耐用成了蠢笨的代名词),而是新颖;不对物品施加感情,只是当成玩物;鼓励喜新厌旧,随时抛弃旧物。从环保的角度讲,这当然是浪费。但不如此不足以拉动消费,不足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似乎比幸福感重要。小时候,知道暴殄天物要遭天谴的,但现在谁还管这些?
&&&&我自己不也是把毫不疼惜地把物品扔掉了吗?然后白白发一通感慨……
散步,散步
散布,散布
你指一指天,天就热了
你看一看地,地就潮了
冷雨热气交织
滴滴答答的痒
滴滴答答的痒
滴滴答答的痒
蒲葵上滴滴答答
你的头发,好痒
绿色还在继续
拦住一片哭喊
散步,散步
散布,散布
我们去散步
热热的,凉凉的
见惯了冷与热的人
不要让快乐太多
拿一把锋利的小刀&
削下一片一片
用花朵包起来
剩下的芳香&够你生活了
或者在细雨中呼喊
唤回一小撮幸福
用雨伞遮挡着
保持干燥&防阴防潮
一个香囊足矣
倾听你的歌唱
或者与落叶同时落地
捡拾某一个心形
贴在怀中&心跳加速
细微的纹路
用圆圈的形状&
走向看不到尽头的远方
或者等待雪
说着&不冷不冷
你被白色笼罩
手中还有鲜花雨伞和落叶
坚持温暖自己&坚持温暖别人
已经一年了
收集到爆竹里
点燃&&等待那一声脆响
散落在天空里
看见好风景我才想写诗
心里没有的,是已经没有了
错过了一片片原野&耀眼的向日葵
蓝天&风中飞散的垃圾&
高速路&&高速路上晕眩和事故
城市的街道
呆呆的摊贩&虎视眈眈的老板
倾斜的招牌&随时倒下来
锋利的阳光&穿破树叶泄露下来
在路边描出两行字:
看见好风景我才写诗
日分类: |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户部右侍郎花沙纳接到上谕:作为钦差大臣到朝鲜敕封王妃。彼时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没有大清皇帝的敕封,王妃就不合法。此前,使臣每次出行都要带五六名通官(通理各种政务,不专一职之官),这次为了减轻朝鲜的负担,命花沙纳只带一名通官,且成永久定例。
&&&&三月初四出发,五月底返京,这次漫长的旅行来回将近三个月。花沙纳是个旅游达人,他把整个出使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名为《东使纪程》,里面多次提到赏赐别人某某物品。从这些物品,似可管窥当时社会情状。
&&&&比如,开篇就提到,皇帝册封朝鲜王妃,依照惯例,赏以下物品:“蟒缎二匹、妆缎二匹,倭缎二匹、闪缎二匹、帽缎二匹、素缎二匹、石青缎二匹、大缎三匹、彭缎三匹、纱四匹、绸四匹。”一说皇帝御赐,人们常常仰之弥高,打量之下除了布匹还是布匹,实在没什么稀奇。此外还有“诰敕(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二通、节一柄、黄伞一柄、龙旗一对、御仗一对、钦差牌一对、肃静牌一对、回避牌一对。”均是显示皇权的道具,象征意义大于本身价值。还有“兵三名,夫十一名。车一辆。”那些兵夫被赏到外国,从此与亲人生死两茫茫,不知会有什么感受。
&&&&一路经过丰润、抚宁、山海关、大凌河、巨流河、沈阳、辽阳、凤凰城等,将近两个月时间,抵达朝鲜边境,花沙纳开始大发红包。整理如下:
&&&&四月初三,到宣川府,给从义州护送至此的护送官毡帽五个,小刀一个,荷包一个。随行之帮轿、执伞、牵马各项人役四十二人,各赏毡帽二顶,共八十四顶。
&&&&初六,到距离平壤一百七十五里的安州,本地官员纷纷来拜,国王也派使臣申宽吉持名帖在此等候。随仪赏绸一匹,小刀一柄,荷包二色,仆人小刀二柄,下走十人毡帽二十顶。跟驮人五名自义州至此更换,赏五顶毡帽。
&&&&初十日到达中和府,吃食官自义州送至此处交界而回。赏荷包、小刀。旗鼓官送至平壤,至此亦赏小绸一、书扇一。护送官二员自定州至此完成任务,共赏小刀二,荷包二,帽十枚。
&&&&十一日,到达黄海道的黄州镇,国王差户曹参判南秉哲持帖来候见。赏夫役五十二名毡帽各一,烟竹各一。
&&&&赏赐的物品种类繁多,最普遍的大概是毡帽、小刀、荷包。烟竹比较罕见。据查,烟竹是一种相对稀缺的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受赏者拿它干什么用呢?不得而知。总体上看,这些物品体积都不大,易携带。那么多人跋山涉水,肯定尽量减少笨重的东西。论价值,这些东西实用性强,不是很贵,但也绝对不便宜,拿回家给左邻右舍看看,足够自豪。
&&&&四月十七日进入汉城,十九岁的朝鲜国王亲自出来迎接,率领百官行山呼万岁礼。给使臣花沙纳送宴席,陪其聊天,恭敬万分。花沙纳住在南别宫。国王送来了一份礼单。好奇心强如花沙纳者,在书中没有详细抄录礼单上的物品清单,估计也是故意不写。他只说自己送给国王笔墨、笺扇、图石、茶叶、尺头、纺绸共八色(用的是“送”字,而不是“赏”了)。第二天国王又回礼,送来了点心数盒。
&&&&二十日离开汉城。国王送来药草十斤。此前国王知道花沙纳身体不好,特意选了这种有针对性的礼品。
&&&&返程的路上,花沙纳又是一路赏赐。
&&&&二十二日返抵黄海道,遇见去时的杂役在此等候,相见颇有故情。赏京畿道五十二人毡帽一百零四顶,打发他们回家去。
&&&&五月初三,来到两国交界的鸭绿江畔,朝鲜的伴送使、观察使、差备官等送至水边,依依惜别。花沙纳赏差备官绸子、小刀、对联、荷包等物品六份。赏跟轿军五十四名每名银五钱,毡帽一、烟袋一支。旗鼓官郑敛知自平壤来,赏银五两,荷包,对联。赏旗鼓官金洛裕银十两,小刀、荷包、冠带。通事二十两,小刀、荷包等。直接赏银此前并没出现,估计分别即是永别,为表情义,干脆来点实惠的。但书中还写了一句话:“其余各有等差”,就是说,赏赐什么物品,赏赐多少,不能率性而为的,一定有什么依据,或根据其官职大小、重要程度,或根据其辛苦程度、服务时间长短等等。
&&&&五月初六,花沙纳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薛礼站住下。赏给房主烟十匣。
&&&&初八,在路上休息时赏给办差的家人银两、小刀,荷包,赏给房主人卢姓(镶黄旗汉军人)布一匹、烟二十匣。当天,在连山关,赏给护送差官二员刀二柄,背旗子弓箭虎枪兵十四名东钱(可能是劳务费)二十八千钱。赏给店主东哈某某刀一柄,烟十匣。
&&&&去程时,花沙纳并没有记载在国境内赏赐下人。回来后却多次赏赐,想来,那些物品大概是在朝鲜没有赏完剩下的,反正带回去京城也没什么用,心灵放松了,干脆率性一回,随手送人了。
& & 我是“吓大”毕业的。我们那一代,几乎都是被吓大的。
&&&&从记事起,脑子里装满了各种禁忌,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个必须,那个必须。大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告诉我们各种禁忌。
&&&&比如,小孩不能踩门槛。农村的门槛是很高的,小孩子喜欢蹦蹦跳跳,尤其喜欢在有点小危险的地方搞点小刺激。但大人们说,踩门槛会受穷。一巴掌把小孩子从门槛上扒拉下来。那重重的一扒拉,实在是疼,让小孩子长了记性。从现在的角度看,那么高的门槛,不小心从上面掉下来可能会头破血流,摔掉牙齿。但大人们不讲这些“科学”,而是用一个貌似毫无关联的结论来吓唬你——受穷,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小孩不能玩火,否则尿炕”。小孩都喜欢划火柴玩,一根接一根的,但尿炕太丢脸了,传出去让人家笑话,为避免尿炕,小孩们都不敢玩火了。
&&&&类似的禁忌,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原因,估计大人们自己也不知道,就那么凭着惯性,口口相传,一代代流传下来。
&&&“年初一不能掏灰,不能扫地。煮饺子时不能乱说话。”小时候,每年初一都因为说话挨爷爷训斥,我只好拼命吃好东西,堵住自己的嘴。到现在则养成了初一禁言的习惯。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干脆什么都不说。
&&&&过年这一天的说道还不少呢。“不能拉风箱”,平时烧火做饭都要用风箱,但这一天风箱休息了,直接烧芝麻杆,寓意为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必须由一家之主亲自煮饺子。
&&&&“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旧时给死人上祭品时才这样做。
&&&&“不能敲碗”。对做饭者不尊重。
&&&&“不能骑狗骑羊,否则小鸡鸡会烂掉”。畜生性情不稳,万一失控,会伤及自身。
&&&&“不能倚门框”。电视上的妓女们常常倚着门框说话,姿势十分不雅。在讲究行得正坐得端的国度,各种不雅的姿势都要杜绝。传统的太师椅,板板正正,硬硬梆梆,坐上去并不舒服,但可以让你整个人显得端庄、肃穆。端庄比舒服重要。
&&&&在我们河北农村,夏天吃凉面都要拌花椒油,老娘每次都提醒我:“花椒要嚼碎,否则会划坏肠子。”当时听到这话确实害怕,赶紧把花椒嚼得碎碎的,还伸出舌头给老娘看。现在已经形成生活习惯,吃什么硬东西都嚼碎。
&&&&大人们对这些禁忌态度很认真,看我们不遵守,不仅仅是恐吓,有时候还佐以暴力。你吃饭不老实,跑到别人面前去夹菜,一筷子就抽过来了,好疼。原先在农村,“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能上桌”,这是基本的礼仪。估计是怕孩子打坏了盘子,或者胡乱夹菜,扰乱了气氛。现在的孩子都娇惯得不得了,满桌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客人被迫搜肠刮肚找各种美好的词汇来夸赞那个把唾液沾到所有盘子上的小孩儿。
&&&&小时候禁忌多,也不理解其实际内涵,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将其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后来渐渐地明白,这些东西都是人类长期总结出来的“人之为人”的经验,也符合趋利避害的本能。
&&&&我的文友郑德林甚至给出这样一个结论:禁忌都是保命的。他举了《水浒传》中的一个例子。林冲闯入白虎堂,被高俅陷害治罪。但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应该深知白虎堂是军事重地,相当于现代的军备司令部,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携带武器进入。那是一条红线。尽管是被陆虞侯和高俅联手陷害,起码林冲也没守规矩,他自己要负大部分责任。这就像不能闯红灯一样,一个好友告诉你,这边的交警都归我管,你随便闯红灯吧,他们不敢找你麻烦。结果你闯红灯出事,好友说的话不算了,你怎么办?还不是自己负责?每个小细节,小禁忌都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门槛可以踩可以不踩,不踩肯定没事,踩一下也可能没事,也可能活活摔死,你说该踩还是不该踩?
&&&&时过境迁,有些禁忌不一定全部照搬。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拉风箱,城市里连风箱都不用了,想拉都没有。但一些新的禁忌应该应运而生。比如我就教给自己的孩子以下禁忌和必须遵守的规则:小女孩不能吃太凉的东西;吃饭不能翘二郎腿,不能抖腿,不能唱歌;不能随便往地上坐;饭后一定要漱口;上车就系安全带,哪怕坐在最后一排。上大巴车也要系上,不能嫌麻烦;睡觉的时候不要整晚开空调;做事情要打提前量,留出多余的时间;写作业时不可以驼背……
&&&&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小的细节,件件关乎身体,自然也关乎生命。只要记住,总会有好处。
&&&在都江堰市,诗人文佳君邀我们到一个名为“铜锅牛肉面”的饭馆就餐,每人一碗面,其他菜品都是老板从别的店铺提前预定的,这个店只卖牛肉面。我吃完之后,只觉味道甚佳,却说不出佳在何处。文佳君说,这就对了,好吃就是好吃,管他为什么好吃。此店是都江堰“十大苍蝇馆子”之一,年轻的老板娘一个人从零开始,苦心经营,很有故事。佳君兄此言,让我管窥了“苍蝇馆子”之一斑。
&&&&所谓苍蝇馆子,是川人对一切街头小餐馆的统称。这些小餐馆大多面积不大,设施简略,甚至卫生条件也差强人意。但有些小餐馆颇具特色,一招鲜,吃遍天;一招绝,就是爷。不过,也需小心掉入“民间”的陷阱。真正的“民间”是良莠不齐的,优秀的、出色的东西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都得过且过,因陋就简,平庸无奇。一说民间,一提到平民,某些人常常下意识地与“神秘”以及最好的东西联系起来。这个“好”是怎么来的,不得而知,只能说明拥有话语权的人对“民间”的疏离和陌生。而正因为大多从业者是平庸的,少数专心于本业者就很容易埋没其中,需要有心人去淘,把他们从平庸中拎出来。
&&&&手头正好有一本吴鸿先生的《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他就替食客做了这么一件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成都人,他几乎走遍整个成都的大街小巷以及省内其他地方,寻找好吃的饭馆和有特色的美食,然后记录下来。各方面的信息显示,吴鸿是个“好吃嘴”,网络语言是个“吃货”。川地向来是各方食客向往的地方,朝拜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将四川美食神圣化和神秘化,而吴鸿反其道而行之。他是将这些美食平民化、世俗化,还原到食物本身。比如他介绍西安中路的“李孃(娘的繁体写法)兔头”,开篇就是“西安中路45号蓝色的门牌下端,是一个自动售卖安全套的盒子。一蓝一白,特别的显眼。如果安全套盒有知,会不会不好意思呢?……李孃兔头准确地说不是一家店,而是一个摊,白天不营业,下午5点才摆出来。一直要经营到凌晨3点,生意好得好像点燃了的炮仗,热闹得狠。”这个摊位除了兔头,还卖鸭肠、鸡皮、木耳、土豆片等,但所有的菜加在一起,最大的特点是“辣”。一个“辣”字引得无数成都小妹竞折腰。吴鸿在书中还介绍了豆腐皮、卤菜、冒菜等,一般人眼中,这些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吴鸿用一支朴实自然的笔,将之复制到纸上。他笔下的那些饭馆,有的还在红红火火地迎接着各地食客,有的已经关门大吉,有的改换门庭重打锣鼓另开张,如果没有他的记录,饭店的名字和曾吸引过无数食客的饭菜早已淹没在时间的大海里。
&&&&作为一个外地人,初来乍到,摸不着头脑,四处乱撞,有了这样一本手册,似乎可以按图索骥。其实也真有这样的功效。毕竟这些饭馆和美食都是作者一家一家去吃过的,有的还不止一次品尝,将其经验当成一个抓手和参照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书中所记虽不过川地美食的九牛一毛,但有总比没有好。
&&&&不过,若仅限于此可就大错特错了。吴鸿的文字,带着浓重的个人体温,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普遍性。这个世界上,自称“作家”、“作家”、“音乐家”的多,但自称“美食家”的却少之又少。因为美食(尤其中国美食)是极其个体的体验,强调所谓个性,配料多少、色泽深浅、口味轻重皆无一定论。可说人人都是美食家,人人又是美食方面的菜鸟,如果按照作者指点的去找到了这家饭馆,并且获得了共鸣,也只能说是一种缘分。
&&&&一个冬日的晚上,我们一行四人被吴鸿先生领进一家名为“毛庐老火锅”的饭馆。席间,吴鸿讲起,其他店的“老锅”多有苦头,这家的“老锅”有回甘;所谓“眉毛肉”,是猪胛骨上面的一块重约一公斤的的瘦肉,眉毛形状,但是肥瘦相间,不怕煮,越煮越嫩,口感甚好。他一边介绍一边举著示范,其兴致勃勃的投入之情,令人神往。吴鸿先生饭前先吃药,口腹之欲对其身体不无伤害。一切事物均为双刃剑刃剑,美食与健康并非比翼齐飞。但蔡澜酷爱猪油,常念猪油拌白饭之妙不可言,从健康角度讲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却又难舍难离。
&&&&因此我想,再好的馆子,也不过是一个馆子。只有吴鸿这样,怀揣一颗执着的吃货的心去打量世界,苍蝇馆子们才能散发出光环。心有美食,处处美食,这也是禅机之一种。
(《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吴鸿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定价49.80元)分类: |
&&&&《舌尖上的中国》百看不厌,闲着没事时就搜出视频复习一遍。里面介绍的每种食物都让我产生快到那个地方去大快朵颐的想法。比如建水烧豆腐。多年前应伍立杨先生之邀去云南,还真在建水停留过一两个小时,但不知有此味,活活错过了。下次应该专门去那里尝一尝。比如金华火腿。只闻其名,从未吃过,听到名字就感觉有食欲,也应到金华去买一只。
&&&&或曰,如今天下一盘棋,食材大挪移,想吃火腿随时随地可以买,网购也可以,干嘛要去金华。我说,好吃的东西一定在原产地。吃煎饼就要到山东,吃辣白菜去延边,吃大盆菜到深圳,甚至吃拉面到兰州,品小吃到福建沙县。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物产,这个地方的物产经过这个地方的人打磨,就成了本地特色,这是人与物的缘分,无可替代,你也强求不来。
&&&&或曰,跑大老远去产地吃,和在本地坐等而食,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我在东北生活时,超市里有卖荔枝和芒果的,图新鲜买几个来尝尝,味道颇像烂地瓜。就想,这有什么好吃的?苏东坡吃这些东西居然还希望长作岭南人?后来在深圳吃到应季的荔枝、芒果,诶,味道隐隐还是那个味道,怎么口感就不一样了呢?这种差别我还真难用语言描述出来,你只需在东北吃几次荔枝,再到岭南这边来吃荔枝,自能领会个中不同。这么说吧,北方的荔枝味儿是怪味儿,岭南的荔枝味儿是正常的、大自然的味儿。
&&&&全国各地都有泡馍、肉夹馍和凉皮。但在西安吃的泡馍就是不一样。就这,当地人还笑话我呢。出租车司机说,不要去媒体经常报道的那些店,比如“某某家”之类,店家要迎合四面八方的口味,菜品做了调整的,专蒙你们外地人。要去就去小胡同里的连锁店,本地人常吃的,口味才正宗。我按图索骥,去吃了一次,确实好。怎么个好法,不告诉你,你自己去喽。
&&&&荔枝半生不熟时就摘下来,从南运到北。送到消费者手中时,似乎刚刚成熟,但它跟那些在树上长成的怎么能一样呢?食物无法保存太长时间,即便偶有,因为两地气候不同,从那边运到这里,物理属性也发生变化了。外形是一样的,核心物质则大相径庭。
&&&&或曰,物产也不是永远在一地,随着人的迁移,物产也会走路。辣椒本来产于墨西哥,现在我国东西南北都有种植和食用,这怎么讲?的确如此。但墨西哥辣椒肯定跟中国辣椒味道不一样。人有随遇而安,物有随土而安,能落地生根,证明有存活的环境,但存活与存活不一样,长成的东西还是不一样。要吃墨西哥辣椒,还是要到墨西哥去吃。
&&&&宋朝有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的规矩,意思是当权者不得向各地索要地方特产和美味佳肴,只能食用汴梁(开封)附近出产的物品。主要目的是防止横征暴敛,但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讲究饮食卫生。远方运来的物品容易变性变质,也没成熟的检测机制,吃坏肚子可就麻烦了,干脆拒绝。
&&&&或曰,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这么快捷的运输方式,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飞机早晨运过去,到那边中午就可以吃,物品怎么会有变化?
&&&&我说,有变化。吃它的人不一样了。这边厢,本是天天吃的常用食物,食客端个搪瓷缸,在当街树荫下吃。那边厢当珍惜物品,远方高价运来的,当然不能造次啦,要用青花瓷,认认真真端坐在酒楼里小口品。这样的吃,味道岂能一样?
&&&&或曰,饮食也要讲究原教旨?
&&&&我说,我只是对“原汁原味”抱持敬意。希望各地物产葆有一点神秘,同我拉开一点距离,让我有一个向往,一个盼头,一点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事物已经败落到如此地步,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里,我怎么拒绝得了扑面而来的各地饮食?分类: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纪人大概跟牛、马的买卖有关。古代有一个字“驵(读作zǎng)”,意为壮马,后特指“马侩”。马侩是个什么东东?《史记&货殖列传》中列举商业门类,于最末有“节驵会”三字。这里的“会”通“侩”,节,意为“节物贵贱”。三个字连在一起,意为评估马匹的价值高低,再进一步理解,其实就是通过评估马匹的价值来营利,用现在的方式讲,就是经纪人了。
&&&&古时候,牛马经纪人门槛比较低,成本也低,只要脑子灵光,凭一点家畜知识,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进入。《后汉书&逸民逢萌传》中记载,逢萌与徐房、李子云、王君公等人关系很好。当时天下大乱,徐房与李子云为了自保,像其他豪强那样网罗徒众上千人,啸聚江湖。王君公性格恬然,不肯与之为伍,而是“侩牛自隐”,在乡下安静地做个牛经纪。由此也可判断经纪人需求量较大,是个常态的、常见的行业。
&&&&我的老家河北阜城县农村,把集市上撮合牲口买卖的人称为“近记”,这两个字应该是“经纪”的以讹传讹版。另有一种说法,现在的普通话其实是满族人说的蹩脚汉语,据此推断,“经纪”在清朝以前本就读作“近记”也未可知。
&&&&经纪商人作为商业中重要的一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汉书&音义》里有一句话令人费解,“谓估侩其余利,比千乘之家”,意思是,做经纪人挣的钱,可以跟那些家中趁一千辆马车的人相比。古代,马车、战车都是重要不动产。门槛低的行业,利润一定微薄,照此原理,经纪商人挣不到多少钱,怎么能跟这样的人家比?
&&&&原来,做中介的那些人,做着做着就开始坏了心肠。汉朝的经纪商,往往由“会”变成了“榷会”。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榷会的百度解释是1.为商贾说合交易并总计其财货以征税;2.古代倚仗特权,促成商人之间的交易,从中取利。说到底,经纪变成了拥有专利权的经纪。谁来买,谁来买,由中介说了算。
&&&&而中介的权力背后一定有官府的力量(所有的垄断经营背后都有官府的影子),否则无法约束百姓的进出。正常的交易,应该是买卖双方自愿。官府出手,难免带上威逼的成分,你想干也得干,不想干捏着鼻子也得干。否则官府给你小鞋穿。《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说,“赵王擅权,使使即县为贾人榷会,入多于国租税,以是赵王家多金钱。”以封君身份、皇室宗亲之尊而经营榷会之业,收入多于封土上的租税,可见其利之大,亦可见各封国之不择手段,涸泽而渔。
&&&&再往后,榷会演变为“辜榷”。辜榷亦作“辜较”,即由经纪的独占,变为买卖的独占,这是更进一步的垄断。《汉书&翟方进传》:“是时起昌陵,营作陵邑,贵族近臣子弟宾客多辜榷为奸利者。”《后汉书&灵帝纪》中,记有“光和六年,初置騄骥厩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榷马,一匹二百万”,从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必需品要从拥有专卖权的豪强手里买入,价格畸高。反正都是公家的钱,谁在乎呢?
&&&&垄断经营顺理成章地给豪强们带来了巨额利润。奇怪的是,到了今天,垄断经营者如高速公路之类也号称赔钱,真搞不明白他们是怎么赔的。分类: |
&&&&2015年我最关心什么问题?想一想,竟然是养老。
&&&&十一期间回乡,一帮中学同学把我拉到县城喝酒。结果喝多了,右肋周围疼痛难忍,怀疑是肝儿疼。问了懂医学的朋友,说也可能是胆和肾有问题。父母都有点着急。我回到深圳的第二天,母亲就打来电话询问病情,并督促我尽快去医院检查。平时都是老爸打电话,母亲极少跟我们通话。此时可见其心焦程度。她说了一句话很触动我:“你可别拿身体不当回事,我们还指着你养老呢。”
&&&&父母年近七十,都是普通农民,没有退休金。古人讲养儿防老,岂不知在今天很多地方还有现实意义。今年下半年推出的二孩政策,诚然是要解决劳动力不足难题,但推动社会自主养老也未必不在政策制定者的考量之内。像我们这些人到中年的,上有老下有小,战战兢兢,死都死不起。关键是,我们自己也要考虑养老问题了。曾经觉得“养老”二字离自己远而又远,最近几年,尤其今年,老友相聚,话题最后都要落到养老上。
&&&&首先是在哪里养老。有句话叫做“叶落归根”,据说人越到年老越是怀旧,我小的时候还听说有两个老人闯荡关东多年,最后竟然回到故乡的小房子,并死在了那里。但我的故乡近年连年雾霾,空气质量一直排在全国倒数十名以内。回乡时在那座小城里可以闻到一股古怪的酸甜气味,空中漂浮着好多细小的棉絮状的东西,刚开始以为是小虫子,仔细打量才发现那是粉尘颗粒,污染物由气体变成了固体,进入人的肺里会是什么样子?想想都吓人。我的第二故乡东北似乎也是个选择。妻子是东北人,三亲六故都在那边。但这些年东北的雾霾也越来越严重。去年冬天回去,连续几天,整个城市干冷的空气里都弥漫着烧糊的气味。专家们对这种气味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貌似非常专业,然并卵,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的趋势却是谁也挡不住。并且东北经济状况不好,人口不断外流,将来那里怎么样,真不好说。
&&&&还是在岭南养老靠谱。气候好,自然环境好,整天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的。但生活成本太高了,房价一路看涨。仅今年一年时间,深圳房价在原来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几乎又翻了个倍。妻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咱们卖了深圳的房子,回乡生活一辈子吃喝都不愁。但也只能如此这般想想而已。有些走过的路,回头看看,已没有回去的车票了。深圳附近的中山倒不错。深中通道动工在即,修好以后,半个多小时就可以由此及彼。中山市容整洁,人口不多,小区安静,经济基础又好,并且有个多年的好友也在此地,来了以后不陌生。我头脑一热,真的跟同事跑到中山去看房。嘿,一栋别墅的钱,在深圳都不够买二十平米的房子。同事立即下单买了一个。幸亏我手头没钱,否则也忍不住出手了。
&&&&但房子好只是一方面,你吃什么,喝什么?曾经虚妄地以为人到中年便获得了经济自由和精神自由,给外人的观感也确实如此。殊不知,我们仍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和制约。二孩政策、房价、环保,每一个风吹草动,都不可避免地调整我们生活的方向,改变我们原先的想法。单个的人是一个蚂蚁,无助地在水中飘浮着。30年前,一个作家曾放豪言:“等我凑够五万元钱,就再也不工作了,专心写作”。当时的一笔大钱,现在都不够一年的生活费。同样,你以为卖了深圳的房子回乡就可以衣食无忧,几年后也许活活饿死。所以我们最后能有所期待的,还是养老保险。
&&&&受大形势的冲击,我所在的这个大型国企中,有些子公司效益不好,鼓励员工以各种方式提前离职,比如满30年可以退休等。我算了算,自己已经工作十八年,按这个政策,还有十二年就能光荣退休了。那时候自己的身体还好,还能东逛逛西看看,享受自己的生活。近日网上忽然流传出一份“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虽然人社部回应是假的,政策仍在制定,不过明眼人都能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网民骂声一片,皆因他们看到了延迟退休背后的动机不外乎让你晚领退休金。到时候你身体不好,估计也会允许提前退,反正机会给你了,你可以干到六十五岁,你自己挺不下来我就没办法了,社保却铁定要65岁之后才能给你。像我这种岁数的人,差不多还要再工作二十年。想想真是心灰意冷,不用再顾虑什么养老问题,在单位干一辈子得了。分类: |
&&&&小时候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如果死了,他的亲人不哭行不行?这是因为我的老家河北农村至今还保持着若干丧葬古风。比如,停丧几日、何人祭奠、入殓时辰、头七、三七、五七上坟之类,自然,这些仪式可以保留,也应该保留,但提供一个肃穆的氛围就行了,而我从小耳闻目睹仪式中非常强调“哭”。死者亲属在每个环节都要一把鼻涕一把泪,放声嚎啕,哭得死去活来,精疲力尽。眼泪哭干,最后只剩下干嚎。不哭天抢地会被视为不孝。其实孝不孝的,亲人活着的时候对他好点,让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心情愉快即可,死后表现得再伤心又有什么意义?伤心总是难免的,可谁都改变不了生生死死的事实,每个人都会死,只是时间、地点无法提前预定。
&&&&朋友去南亚某国旅游,在一个小岛上目睹了一起车祸。警察用布盖上遇难者的身体。家属赶来后,在尸体前双手合十祈祷了几句,不哭不闹,静静地等待着处理后事。朋友说,他们对待死亡太超然了,仿佛置身事外。事实当然比他描述的要复杂一些,但岛国人那种淡定的态度让我们这些中国人感到不解,他们麻木不仁,还是另有原因?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貌似宏大的哲学命题。即,我们对待死的态度是什么?
&&&&因为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我们东方人对死亡严重恐惧。民间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把所有关于生死的思考都消解了。有一位前同事,年纪轻轻得了绝症。最后几天陷入迷幻状态,一觉醒来,急迫地对照顾他的亲人说:“我梦见某个老大夫藏有一个偏方,就放在他家的房梁上,赶紧去找那个老大夫!”家人看着他,无语泪流。在这里,怕死是一种本能,就像动物被大水冲走时要下意识地扒住一根稻草一样。但这种本能也跟我们的文化有关系。我们的文化中把死渲染得太可怕了,悲壮的死,惨烈的死,大义凛然的死。悲壮、惨烈的背后实际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疼。看到了疼,又知道早晚有这一遭,纠结心理让大家无可奈何,只好装作没有这么一回事,暂时逃避,忌讳谈死,以“万岁万岁万万岁”为目标,梦想“再活五百年”,用“可以永远永远存在下去”的心态生活着,一旦死亡来临,不由“大吃一惊”,怎么还真有这回事?于是拼命抗争,仿佛砧板上待宰乱蹦的鱼,人类的最后一点自尊荡然无存。
&&&&假设一下,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我们就时不时告诉他,死亡其实没有什么,是人类的正常轮回。水到渠成的死亡和突发性死亡都是人类离开的方式。好好活着,好好死去,每一天都是过程,死亡只是终点。这样,那一天来临时,他的心里是否会稍微踏实一些?当事人的亲属也不至于天崩地裂,无所适从。
&&&&我国古代有一种丁忧的方式,父母去世了,儿子要辞工回家,在坟前搭建一个窝棚,吃住于此,守孝三年。现在的人做不到这些了,但也可以用一些替代的方式来表示一些哀悼的心情。在一次聚会中,见一位朋友胡子拉碴,惊问为何不刮一刮,答曰父亲去世,以此纪念。我觉得这样挺好。逝者走得坦然,生者亦庄重从容。
&&&对待死亡的态度可以改变生的态度。要我看来,很多生硬的掠夺、生猛的撞击、生分的纠结,恰因对死亡的恐惧和抗拒。历史上多少皇帝为了长生不老胡作非为,他若以死为鉴,以生为敬,或许过程会干净得多。
一.北方产绸缎,南方穿葛衣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丝织业是我国长三角一带的特产,到湖州、杭州、苏州等地一定要买点丝织品回来。殊不知,中国的丝织业最早是在北方发展壮大起来的。两汉期间,北方的丝织业一度达到鼎盛。
&&&&《地理志》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山东多丝”;“齐……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沂泗水以北,宜桑麻”;“邹鲁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齐鲁冠带衣被天下”。虽然只是片言只语,可见当时山东地区纺织业的发达。其原料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丝,一种是麻。丝即蚕丝,蚕吐出的像线一样的东西,是织成绸缎的原料。麻是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称“麻”,可制绳索、织布。流传至今的一些词汇如麻绳、麻袋、麻衣等,都与此有关。“齐鲁冠带衣被天下”的意思是,山东做的衣服够全天下的人穿了,供给充足,仿佛温州的皮鞋曾经供给全世界穿一样。
&&&&原料充足,与此有关的手工业也特别发达。或者说,正因为本地有发达的加工能力,所有也才有了原料的大生产、大丰收。两者相辅相成。
&&&&在汉代,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管理纺织、服装的官员。名为“三服官”,全国只有两地,一个是齐郡的临淄,一个是与齐鲁区域接近的陈留之襄邑(今河南省睢县一带)。这两个地方各有特点,齐郡善于机织,襄邑善于刺绣。一个是加工,一个是再加工。但三服官的设立跟老百姓没什么关系,人家的任务是主做皇帝冠服(或许也兼顾皇室其他人员)。《汉书&元帝纪》中说,“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凡三。”春夏冬三季的衣服统统由他们打理。但这些官员似乎不怎么干活,政绩不突出,常常受到非议。《汉书&贡禹传》中说,“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筒,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好几千人给皇室做衣物,一年花费成千上百万,值不值?《汉书&哀帝纪》中记载,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勿作输。”他们连个女红都干不好,撤了算了。
&&&&但裁撤的只是山东的三服官。《舆服志》中说:“显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卿已下用华虫七章,皆五色辨。乘舆刺绣,公卿已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显宗乃东汉明帝刘庄,他的衣服是陈留贡献的,说明后汉时陈留襄邑仍为服官所在地。
&&&&除了山东,还有一个地方丝织业已成气候。这就是成都。蜀锦发源于战国时期,历史悠久。但相对于中原地区,蜀地仿佛孤悬海外的飞地,跟内地没什么交流,蜀锦是他们的特产,要买也只能去他们那里买。彼时的普世价值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上去了,一切都好办。蜀锦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再加那时候人们商品意识不强,原料、技术、人才几乎没有流动,所以蜀锦一直蜗居西南一隅,没有外流。
&&&&那么,南方土著用什么做衣服布料呢?用葛。葛是一种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二三丈,缠绕他物上,花紫红色。茎可编篮做绳,根可提制淀粉,纤维可织葛布。这是一种比麻更粗糙,更不抗用的品种。上上下下所有阶层都穿葛布。那时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的是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整个长江以南还是没怎么开发的蛮荒之地。他们吃的用的都比较落后,也属情理之中。
&&&&著名经济学家李剑农对此总结道:“中国固有之服装原料,以丝麻为主。普通丝织物为绢帛、麻织物为布。两汉时期,桑麻并产于北方,尤以丝织物为盛。长江南岸则以麻葛织物为主。东汉时期,桑蚕业虽然开始南移,然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普通服装,似乎仍以麻葛织物为主”。
二.士大夫引导消费
&&&&先来看一个故事。《东观汉记》中记载,西汉元和年间(公元84-87年),荆州刺史给皇帝写信汇报工作,说,我来到长沙地界,见围观的人都光着脚,便问随从的人是怎么回事,不穿鞋子应该很痛苦吧?随从回答,当然辛苦。十二月盛寒时,&他们的脚大多会冻裂,流出血来,只能烤火取暖。春天气候转热,烤出的脓包就会溃烂。几十年前桂阳太守茨充曾教当地人种桑蚕,江南开始有人种桑养蚕做鞋子,但效果不明显。
&&&&这里的江南,指长江以南,似乎指代中上游更多一些。今天的江南基本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沪一带,甚至更小到长三角。这个地方古时候被称为江东。西汉时的桂阳郡,辖今湘南粤北十一县,基本属于蛮荒之地。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在两汉时期,南北方交流还很少,条件所限,人们对外来物品的羡慕率和期待值也不是很高,哪怕那些物品能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但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以长江为界,南北双方互相征战,却也因为人口经常大规模流动而互相融合。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文化上,巨大的差异也带来巨大的隔膜。人们开始关注彼此的生活习惯和物产的不同。具体到文化人这里,常常互相不服,互相讽刺。
&&&&&北魏末年,南朝梁将陈庆之送北魏北海王元颢返洛阳即帝位,陈庆之被任命为侍中。后来陈庆之得病。北朝士人杨元慎来为他治病,口含清水喷到陈庆之身上,然后念念有词道:&“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为飰,茗饮作浆……布袍芒履,倒骑水牛……”杨元慎通篇都在讽刺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其中关于穿戴的,提到了“冠帽”、“衣裳”、“布袍芒履”,都很寒酸。杨元慎为什么瞧不起他呢?因为北方穿用丝绸,南方还是葛麻,北方比南方更讲究些。
&&&&但也有北方人士羡慕南方的衣服布料。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也许是葛布确有不同之处,总之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士大夫阶层)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南方衣物,以此形成了南方衣物的紧俏。魏文帝曹丕特意下诏批评这种做法。《与群臣论被服书》全文如下:“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难晓也。夫珍玩必中国,夏则缣总绡穗,其白如雪;冬则罗纨绮固縠,衣叠鲜文。未闻衣布服葛也。”真正的好东西都在咱们这里(即中国)。咱们的衣食住行,是祖上一辈辈传下来的,有着光荣的传统,无可替代,没听说穿葛衣还能穿上瘾来的。你们千方百计淘换那些玩意,是不是疯了?
&&&&事实上,葛布在南方确实不值钱。《陈书&姚察列传》中说,姚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有个学生给他送来“南布一端,花束一匹”,姚察说,我平时也就是穿“麻布蒲束”,你这些东西咱都用不着,还是拿回去吧,谢谢不送。可见士大夫中仍以葛布为艰苦朴素,保持本色。但这不能说明南方人不喜欢北方的麻布和绫罗绸缎。逆向思考一下,正因清廉者坚持穿葛布,和百姓打成一片,恰可反证不清廉者不喜欢穿葛布。毕竟,任何时代都是不清廉的官员占了大多数。
&&&&追求舒适,追求好奇,某些时候乃人类进步的动力。而官府及士大夫所谓的精英阶层,又是引领社会潮流的,他们的追求像潮水一样常常带动全社会追求和喜好。北方士大夫喜欢南方的衣物,南方的士大夫喜欢北方的丝织品,这就有了双方的内需。有了内需,接下来就应该是大生产,大发展。
&&&&于是,北丝南移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三.人口流动决定丝织品的南移
&&&&说到丝织业人才南移,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人口大流动、大迁徙、大融合。无论干什么,人都是第一要义,没有了人,其他都是白扯。
&&&&东汉末年直至魏晋,群雄并起,中央政府一直没有建立大一统的政府。与此同时,有一种叫做“部曲”的组织出现。最初,士族大户为了自保,把宗族、宾客、佃户、门生、故吏等组织起来,平时种地,战时出兵。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无路可走,纷纷投奔过来请求保护,而士族大姓正需要扩充规模,于是来者不拒,私募部曲。这种部曲相当于私人武装,全体人员只效忠“主公”一人。曹操手下的兵将只认曹操,不认皇帝,司马懿的手下也只认司马家族的人。部曲和主人之间是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各地军阀动辄带着部曲(甚至席卷整个郡县的人)一起东奔西走。事实上,这个时期的手工业者已经与农民共同沦为半奴隶状态。而有特别技能的人,为武夫将军所需要,则尤不愿意给以自由。
&&&&掌握丝织业技术的那些人,原本在北方老家生活得好好的,但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裹挟在逃难者、流离者、被俘者、胜利者的队伍中,一起从这里跑到那里,从那里跑到这里。跑到哪里就把技术带到哪里。这里有几个例证:刘裕灭姚秦,迁关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百工来到南方。南朝的丹阳,有官设的“锦署”,专门为皇家服务,这些机工即来自关右的“百工”;北魏道武帝灭后燕,徙山东六州民吏及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三月诏徙长安城工巧二千家于京师。
&&&&随着丝织人才的流动和南移,南方宫廷里出现大量用织工。陆凯曾经上书给当时的吴主孙皓说,“先帝时,后宫列女以诸织络,数不满百。先帝崩后,更改奢侈,伏闻织络及诸徒,乃有数千”。他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忧,认为织工太多会带来奢靡之风。但在广大民间,提倡桑蚕之业逐渐成了应有之义。《三国志》中,有位姓华的大臣向孙皓建议应“广开农桑之业,积不訾之储(不可估量的储藏)”,“宜暂息众役,专心农桑”,并得到了正面回应。有了政策上的支持,民间的呼应,就有了对丝织业的认可共识。
&&&&同时,丝织技术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提高。织机的构造不像耕具那样守旧,在三国时期颇有改进。《三国志&方技传&杜夔传》注记马钧改良织机的事,说他“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总之吧,技术的改进属于全国性的,北方发明后,很快就会推广到南方。这还有归功于人口的流动。&
&&&&南方的丝织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政府征收的各种税赋中,开始布绢皆收。晋书中提到,苏峻攻陷宫城,发现宫中收藏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这说明,绫罗绸缎不再是北方的特产,已经在南方扎根发芽,逐渐壮大。
&&nbs分类: |
&&&&那天跟人谈起所谓的著作。我说自己已经出版了十六本书。这其中,多数是出版社正式出的,还有一两本是某个书店掏钱给我印的,他们想在网上独家出售。这十六本书,仅仅是回忆书名,我都费了半天劲,好在最后一一想起来了。
&&&&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上大学时其实也是出过一本书的,那本书叫什么名字不得而知,印刷出来的样子却依稀可见。简单的封面,幼稚的设计,里面收入了好多我曾经写过却再也找不到的篇目。那些文字,现在看来相当不成熟,但它们都曾经出自我的笔下啊,是我的心血好不好?我珍视它们。找到它们的那一刻,仿佛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那么真切的喜相逢,心情难以言表。而且,这本书似乎跟“学人书店”有关系。在我曾经生活过的那座城市,学人书店名气响当当。但这本书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是他们帮着出的,还是在那里代售过?想不起来。
&&&&这种感觉是模模糊糊的,找不到源头和症结所在。隐约有这么回事,但禁不住触摸和梳理,一触摸,就没有了;一放开,任思绪乱飞,它就出来了。而这种感觉不会无来由,一定是有原版(原型),有出处,出处在哪里?不知道。
&&&&我什么都不知道。
&&&&齐秦在一首歌中唱道:“你懂不懂得一种感觉叫做荒凉”。而我想问,你是否有种感觉,叫做遗失?
&&&&它,或者他,或者她,本来属于你,你曾经坚定地相信那就是你的,从没怀疑过,然后,就没了。而你,还记着他,她,它,常在不经意间杀回你的脑海。
&&&&还有一个遗失的笔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生们酷爱“交笔友”,没有手机微信QQ之类的,写信交流想法,发泄躁动的青春期情绪,乃是常态。你在报纸上刊登了哪怕豆腐块大小的一篇短文,只要后面附有地址,就能收到成百上千封全国各地的来信。因为时不时有些文字见报,我收到的类似信件很多很多,回信交流过的笔友估计也有百八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如过眼云烟,跟自己的青春一样悄悄地没了。但是1989年安徽什么县的一个笔友(似乎是亳州之类),读完他的信心有所感,但当时因为有事没来得及回复,那封信找不到了。如果联系下去,也许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朋友,莫逆之交,也许像其他笔友一样无疾而终。不管怎么样,那个遗失的笔友几乎成了我所有笔友的代表词,每每闯进我的梦中。&
&&&&遗失感几乎都是以梦入心的。
&&&&貌似我还遗失过房子。总觉得自己在某地还有一套房子。不大,位于城市边缘,经年未打理。迷蒙中和妻子聊天,忽然想到,对了,咱们还有一个房子呢。是不是该去看看了。妻子说,已经租出去了。她回答得真切,我听得真切,前提都是我们真的有一个房子。那是我们的,而我平时很少想到它。
&&&&那时候就会感觉到梦与现实距离之近,简直触手可及。从去年存放的衣服兜里掏出一盒烟,一把零钱来,总会产生白捡一个东西的惊喜。而遗失的事物,我对他们(或它们)是知道的,了解的,他们(或它们)本来就属于我,只是遗失了,什么时候遗失的,怎么遗失的,还是想不起来。
&&&&&这种遗失感怎么来的?莫非潜意识里对目前的境况不是很满意?还是对过去的一切有遗憾,希望它更完美?
&&&&窗外广场舞大妈们一阵热烈的《最炫民族风》飘来,悚然一惊,慢慢意识到这只是个梦,惺忪半醒中回味梦境,有种怅然若失之感。
&&&&还有什么遗失过的事物呢?
&&&&想想,还真有三两个说都说不出的痛点、痒点,就那么无声无息地遗失了,人与宇宙相比,渺小得可以忽略;遗失的事物与人生长河比,渺小而若隐若现。或许某一天,它也要进入到我的梦境来。
&&&&而我抚摸着它们,不知是真是假。
&&&分类: |
&&&&西汉初年,娄敬曾向刘邦建议,匈奴离长安不过七百里地,骑兵一天一夜就能赶到。万一发生战事,长安堪危。现在关中地区战后少人,土地肥沃,“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充实关中,无事时备战,有事时出征。刘邦采纳之,从上述地区迁移了十万余人到关中。到了明朝,新贵朱元璋也来了这么一手,迁移成千上万的富户到首都南京及他的故乡凤阳。
&&&&先看看数据。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手下调查百姓经济状况,工部从中选出五千三百户迁移到南京。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命令户部调查浙江、江西、福建、湖广等九布政司及应天、苏州、松江等十八府州的富户,家有土地超过七顷的共计14241户,列出目录,朱元璋亲自召见,“量才用之”,说是这样说,其实就是他们搬家到南京。
&&&&朱元璋特意说明“欲令富民入居京师”是学习刘邦。其实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刘邦迁移的是能征善战的人及其后代,注重其作战经验和潜质,朱元璋迁移的是富户,注重其经济实力,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刘是备战,朱却为何?把那么多富户集中到京城,出于什么目的?
&&&&表面上看,还是有不少好处的。富人有经济实力,到京城后可以迅速建成一个繁华的都市。民间传说当时的南京城有三分之一是著名富户沈万三投资修建的。即使具体数据有出入,而沈万三在建设南京新城上出过大力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还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手里有钱才敢花钱,才愿花钱,才能花钱。做个小本生意,开个饭店,肯定愿意跟有钱人做邻居。富户家庭子弟大多接受过文化教育,基本素质高,可以提到整个城市的文明指数。
&&&&可换一个角度想,强行把马云、李彦宏、王健林、宗庆后、马化腾、刘永行等人都搬到一个城市里,对国家发展有好处吗?一个人由穷变富原因很多,与其资源、人脉、居住地的风土人情都有关系,换个地方或许就不灵了,所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况且当时的富户多为地主,即“田赢七顷者”。人搬走了,土地走不了,必须卖掉或托人管理,如果出了事。还得舟车劳顿回来处理,增加管理成本。富户经过这么一折腾,极易迅速变穷。所以如果算经济账,迁富户充京师,利弊参半,甚至弊大于利。&&&&
&&&&朱元璋算的其实是政治账。作为草根起家的革命者,对富豪的直接感受是他们的为富不仁,武断乡曲。至于富豪提供就业、创造社会财富,上缴税收的另一面,要等革命者上台之后,执政多年,需要维护现有秩序时才能体会得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刚上台就把富户中的代表人物召集到南京教训了一顿,要求他们不许欺凌乡邻,要安分守己,以保其富。否则就保不住财富。仇官仇富、抑官抑富的革命者思维和做事方式很容易获得底层百姓共鸣,估计民间已经掌声响起了,朱元璋再加把油,把他们迁移到身边来。
&&&&你们不是牛逼哄哄吗?但再牛逼也不过是我的一颗棋子,我想把你挪到哪里就挪到哪里。放在我的眼皮底下天天看着你,谁还敢有二心?俗语讲“擒贼先擒王”,把有经济实力和有话语权的人制服了,其他人自然俯首帖耳。
&&&&富豪闭嘴天下安。这才是朱元璋打的小九九。
&&&&不知道这些富户后来怎么样了,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但其子朱棣往北京迁移的富户倒有一个绵长的结果。
&&&&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即位。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与之内讧,成功上位。这位被称为永乐皇帝的先生登基后继承乃父遗风,大搞移民政策。这其中有因战乱造成的人口亏空,需要从人口较多的山西、河南一带往自己的大本营北京迁移。著名的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即是此时流传下来的。还有迁富户充实北京的需要,其心理应与朱元璋有相同之处,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还有复仇心理。朱棣以藩王身份推翻侄子,自己当皇帝,一度被理解为篡位,民间反对声音不绝于耳。在双方征伐的过程中,南方富户肯定对建文帝朱允炆有所支持,将其全盘端走,可谓斩草除根。
&&&&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留存下来。政治上被边缘化,经济上也被抽血。朱棣首先从南京“取民匠户二万七千以行”,两万多户能工巧匠搬到北京。后又下令选应天、浙江富豪三千户,充实到北京宛平、大兴两县做厢长。“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五石的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附顺天府籍,优免差役五年”。明代在乡称里,在城称厢,厢长相当于里长。让这些富豪搬到京郊帮着官府管理地方,同时还免除差役,看起来还是很优待的。但对于安土重迁,被迫北上的富户们来说,再多的优待也弥补不了他们心灵的创伤与现实的落差。
&&&&祖先的坟墓还在故乡,想家是一定的了;大老远搬出来,被本地人时不时欺负一下也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经济上需要重打锣鼓另开张,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能不能创业成功,继续维持富裕家境,只能听天由命。明史中说“供给日久,贫乏逃窜”。事实证明很不乐观。时间长了,他们坐吃山空,由富变贫,社会地位降低,只好跑路。有的回原籍,有的干脆另选地方,只要官府找不着抓不到就好。
&&&&但你是跑了,富户充填京城的政策不能改。官府命令,凡有跑路的,“辄选其本籍殷实户佥补”,从你老家选取其他富户来填补。这就相当于连坐。其实哪里有那么多富户,经过第一轮筛选迁移之后,剩下的按成分划分也就是一些中农。那就矬子里头拔大个,谁家财富多于其他人谁就倒霉,反正窟窿得填上。老家剩下的“富户”不愿意来,只好检举揭发逃窜之人。由此造成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深。
&&&&时间到了宣德六年,永乐皇帝的孙子宣宗朱瞻基明文规定,富户已迁京入籍,逃回原籍或者躲避他处者,发配口外充军。《明律》充军条例多至二百三十条,发边充军分为附近(千里)、边卫(二千五百里)、边远(三千里以外)、极边烟瘴(四千里为限),可见惩罚之重,且“官司邻里隐匿者俱坐罪”。此时,距离朱棣死去不过六七年,宣宗对其政策有一定延续性。尽管措施严厉,但富户逃往事件似乎没有停止。这个过程中,官府也似乎在检讨该政策的利弊。到了五十多年后的弘治朝,朝廷终于变得开明起来,宣布免除在逃富户的罪行,不必再押解到京,每户每年只需交纳三两银子,补贴宛平、大兴两县的现任厢长。你不愿意当厢长就算了,掏钱免灾。此时,最初逃亡的那些富户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也垂垂老矣,抓回来意义不大。朝廷此政策也算符合实际情况。当然,或许还有新逃往的富户。五六十年后,原富户的子孙还在逃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见政策十分歪曲了。宽待之,也好。嘉靖二十九年,离永乐迁富户已经一百多年了,皇帝下诏说,从原先收取富户的银子中收取四百两,给宛平、大兴两县厢长代役。逃亡富户查实者每年减少一两银子,只交二两就行了。至此,算是给了他们一个正式的说法,真乃皇恩浩荡。
&&&&明史中说,“太祖立法之意,本仿汉徙富民实关中之制,其后事久弊生,遂为厉阶。”老祖宗朱元璋主义正确,亦本好意,最后还是底下和后代落实不好,才成为恶政。又是上梁不歪下梁歪的典型说法,而我们看到的是,对恶政的清洗,如同吐一块口香糖到地上,他自己嚼完舒服了,殊不知,清洁工要擦啊擦,擦了一百多年。分类: |
&&&“你随手丢弃的垃圾,可能就是我们家园里那些小伙伴一生的痛苦。”这样一段解说词下面,是几张触目惊心的图。
&&&&一只白鹤,从头至尾套着一个塑料袋。也不知道怎么套上去的。是白鹤自己钻进去的,还是大风刮过的时候,正好把塑料袋吹了上去?看塑料袋脏兮兮的样子,应该有段时间了。白鹤的羽毛也已发乌,眼睛无神,貌似随时会窒息而死。
&&&&一根铁丝,乱七八糟地缠在一只海豹的脖子上。不是勒得很紧的那种,而是漫不经心地缠了一下。海豹无助地昂着头,油黑发亮的皮肤与脖子上勒出的粉红的疤痕形成鲜明对比。
&&&&海龟的龟壳应该是长圆形的吧。而这一只海龟,龟壳竟是8字形,仿佛小蛮腰。腰中间套着一个带孔的塑料制品。大概海龟小的时候钻到了孔中,从此带着它游走一生。
&&&&它们形状可怜,表情痛苦。人的痛大多写在脸上,而动物的痛只能写在他们身体造型上。
&&&&对于人类来说,那些套在动物身上的垃圾随手便可扯下去。但动物们没有手,大概也没有智力让周围的亲人朋友帮着它扯下去,也不会自己到树桩上蹭掉。他们只好带着那些垃圾走来走去,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垃圾自己掉落,那就是它们的终身枷锁。
&&&&但垃圾做成的桎梏还不会一招毙命,动物们带着它还要活下去啊。怎么活?它们的肉必须屈服于那个强加在身体上的物体,顺应其形状调整自己的姿势。植物也有这种本能。我养过几株绿萝,广口玻璃瓶中的绿萝围绕着瓶口长成一圈,长筒玻璃杯中的绿萝则笔直地长长一束。海龟的龟壳如果还按长圆形生长,就会被那个塑料孔越勒越疼。而且是长久的疼,刺痛。肉体上的异物永远无法融入肉体。鞋里的一粒沙子都会让你低头弯腰,一根小小的木刺扎进手掌都能让你坐卧不安甚至痛不欲生,一个蚊子嗡嗡嗡在你耳边转悠,叮咬你几下,都能让你一宿睡不好,何况一个长久的桎梏。无论人与动物,肉体都是很脆弱的,简直不堪一击。
&&&&于是它就长成8字形。脱离了常轨的肉体,乍一看都奇形怪状,像是歪瓜裂枣,让人悚然心跳。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塑料袋,一根纤细的铁丝改变它们到如此地步。就像孩子小时候,你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就改变了他的方向。他以后的态度,对他人的影响或影响力,皆出自你最初的“无意”。一个小小的痛点在他身上结下多大的疤痕,不得而知。&&
&&&&人其实没比动物强多少。周围走来走去的人,外表看上去差不多,而心灵千差万别。很多人带着小时候套在身上的桎梏,带着伤,走到了今天。在旁观者看来,那些桎梏真就是无所谓的东西,随手便可摘下,而对当事人来讲,那是重伤,是甩不掉抹不去的痕迹。
&&&&也有强悍的人,在别人看来很重的桎梏,他却轻轻摆脱。一个在当地还算有点名气的人,三十多岁的时候,老婆得了绝症。两人是患难夫妻,情深意重,日子刚有点起色就遭此大难,对其打击甚大。治疗过程中,他提心吊胆,彻夜难眠。他求医问药,四处借贷,几乎穷困潦倒。然而,在妻子去世一两年后,传来他再次恋爱的消息,而且很快结婚了,而且有了二胎,而且还时不时在博客和微博上晒一下。
&&&&有人受不了了。你这是干嘛呢?这么快就从苦难中走出来,不现实啊。你要痛不欲生才对。几年内都得愁眉苦脸,未曾开口先落泪。你轻易地解脱了,让那些为你担心、操心的人怎么办,你把他们置于何地?
&&&&旁观者心中其实个个都有一个套子。那些偏见、固执、傲慢、自以为是和廉价的同情,就像随手乱扔的垃圾,准备随时扔到当事人身上,让他在这些套子里生活一辈子。
&&&&反省一下,对你的孩子,你的家人,对你的朋友同事,对你周围的陌生人,你是不是也给他们下过无形的套?
&&&&在中国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很多人似乎过着明显高于自己工资的生活。月薪三四千甚至更少,也买了好几十万的房子,按时还按揭;有的还开着汽车,虽然车不贵,总有十来万,抵得上他不吃不喝三四年的收入。还能时不时的大餐吃着,苹果6拿着,名牌穿着,该旅游的还旅游一次。你去算吧,怎么算他那点工资都不够。可人家逍遥自在,跟土豪生活没什么区别。当然,你可以说,“我每天省吃俭用从没买房买车没旅游没吃大餐”。好吧,咱不抬杠。我说的是别人,不包括你总可以了吧。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工资不高,却可以过上土豪一般的生活呢?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原因。
&&&&一是灰色收入。提到低灰色收入,人们就会想到政府系统的跑冒滴漏、贪污受贿。的确,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部分收入是一些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的重要来源之一,吃的用的都是“公家”的。制度和监督的不健全、不作为让很多人有了挣外快的机会。但随着“八项规定”、“反腐倡廉”越搞越深入,这种现象已有了较大改观,灰色收入来源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尤其是中下层公务员。
&&&&二是投资收入。说中国人喜欢投资,很多人一定不同意。在他们的经验里,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存钱。其实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是由经济政策和经济现状等外部环境决定的。跟个人兴趣没关系。存款利息高,投资无门的时候当然要存钱;穷掉了底,随时温饱不保的时候,也要存点钱才有安全感。反过来,温饱问题解决了,利息又低,把钱存在银行里擎等着贬值,谁还存钱?当然要投资了。所谓投资,不过是利用各种方式放高利贷,回款快,回报率高,尤其在我国南方,民间借贷成风。这种投资风险很大,但也确实为一部分人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与此相关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无息借贷属于名正言顺。中国人其实忌讳从朋友那里借钱,平时很好的关系,常常因借贷产生矛盾。相比之下,从直系亲属那里借贷就理直气壮多了。在买房买车治病救人等重大事件发生时,亲人们大多会慷慨解囊,能拿多少拿多少,如果手头富余而不借给对方,还会遭到鄙视。这种应急式借贷在民间比较普及。
&&&&三是全家挣钱一人花的生活方式。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挣钱愿意给子女花。平时小打小闹的零花钱就不说了,有大支出的时候垫付首付甚至直接买单也不鲜见。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了年轻人的提款机。此外还有一人挣钱全家花的方式。有位朋友,家中兄弟众多。老大做生意成了大老板,上亿资产,弟弟妹妹要么在他的公司里任职,要么干脆直接从那里揩油。吃饭用哥哥的名字签单,买东西拿到哥哥的公司里报销,这么点小钱,当哥哥的要是太计较,也就没法相处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如果自己吃独食,兄弟没有跟着沾光,乡里乡亲的都不会看好这个人。
&&&&&四是群体消费的方式。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去吃大餐了,其实他是白吃的,下一次他还是白吃。七八个人一起吃大餐,他吃了十来次,只需年终请一次就够了。也就是说,他其实只需花一次大餐的钱,即可吃十多次大餐。虽然也有人推行AA制,但天天AA制、处处AA制也不现实。用中国话讲:不符合国情。
&&&&我把以上几条统称为互助式消费。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方式。我这么说,可不是认为这样做就合理,恰恰相反,我觉得我们的工资制度有问题,很多单个的家庭,光靠工资几乎无法养家。正是有了以上原因,才勉强过得去。如果工资足够养家,谁也不愿意这么干。自己的钱自己花多舒服。
共131页/1955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team游戏不支持中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