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网络语言暴力案例伤害,怎么办?

现在位置:
初二那年暑假,班上两个女同学到他家串门。他和她们坐在一起聊天,那是他平生第一次与同龄女孩交往。
后来,女同学提议一起去街上转转。他身无分文,便去找母亲,希望给他一点零花钱。
母亲不肯给。
他一再恳求,甚至哀求。母亲最后掏出五块钱,扔在地上,且一脸嫌弃和气恼地说:“拿去!”
女同学等候在门外,并没有看见这一幕。如果不是真的需要,那一刻他一定转身走回房间。但,他弯下腰,捡起那五块钱,和女同学上街了。那天他就用那仅有的五块钱请她们一人喝了碗大碗茶,而后便就各自散去。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朋友说,当年的那个男孩现在30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他一直不肯结婚。
语言暴力对一个人伤害有多大?
他不结婚,也不回家。他也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这样一个人过。
朋友问他原因,他说,这一切都源于那扔在地上的五块钱。
朋友说完,问了一句,那扔在地上的五块钱究竟摧毁了一些什么呢?
我沉默地听着,在她说到摧毁的时候,我的内心无端地难过了好一阵。想起小时候,家里不宽裕的时候,最害怕老师通知说,明天要把材料费交上来,或者不交就没办法参加考试,而后顺利毕业。每每这样,之后的心情总是很沉重。放学的路上会想很多关于回家之后如何跟妈妈说,因为前几天才刚刚缴交过校服的费用,再要一笔材料费,一定会被说,学校的老师到底怎么回事,三天两头要求交钱?这次学习成绩是不是要争取第一,要不这钱白交了。
而这样通常还不是令自己伤心的原因,最怕是,妈妈在心情不够好的时候,边拿出钱边愤愤地说,拿去吧。然后顺带骂上自己几句。自己也知道那阵子家里经济压力大,伴随而来的,妈妈掌管着家里的一切开支,捉襟见肘的时候,常常会心情压抑,再碰到子女入学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开销,无法排解这种郁闷时,又碰到自己杵在她面前憋红着脸,却始终不肯离去。钱不交不行,学不上不行。那种压力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掉的分寸常常不止一星半点。
理所当然,同学间约伴玩耍,或者想要购买一两件新衣服所需要的钱更是难上加难,我妈每次无奈之下掏出钱的时候,表情都是怨恨的,就像她从来都后悔自己生了这样的女儿。像讨债鬼,像无底洞。
青春期的那个阶段,伴随着每场跟妈妈伸手要钱的心理抗衡,走得很艰辛,常常会拿过钱后,然后一个人默默地走回房间,关上门,咬紧的牙关再也绷不住,然后低声地哭泣起来。那时候满心都是决绝,想着等自己以后长大赚钱了,一定全部还给他们。
张爱玲说的&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她说的爱情已是如此程度,对于亲情,对于毫无经济来源的小时候的自己而言,向父母索要零花钱而遭到恶意对待的时候,何尝不是一场更具杀伤力的严峻考验。这种考验不像情人,不好可以换掉,掉头走开,它就像深入骨髓的疼痛一样,常常令人生出再也无法完整的绝望。
那个上了初二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在他伸出手想向妈妈要一点零花钱时,他已经完全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男孩子应该知礼体面有教养,知道朋友来访应热情相待。
在他伸手那一刻,在他心目中母亲的形象还是完整的,是他可以伸手的人。
而在他母亲掏出五块钱扔在地上,呵斥他“拿去”的时候,至此一个男孩的尊严已经体无完肤。而最最屈辱的是他不能拒绝,他需要那五块钱,两个不明就里的女同学还在外屋等着他,期待一场愉快的同游。
当他弯腰捡起那张纸币,他一定听到了尊严碎裂一地的声音。内心里对那份亲情的完整感受也就随之四分五裂了。
从伸手要零花钱,到弯腰捡起那五块钱,客观时间只有几分钟,而在他的心理时间上,却漫长如整个人生。
而更令人唏嘘的也许是,作为儿子心中翻腾的一切,那位母亲可能从头到尾全然不知。
而这样的事,也许张爱玲和她母亲的故事更能说明这期间潜藏的能够被称之为悲剧的东西。
早年读张爱玲的文字,看到她描述自己的母亲黄素琼,她说她一度认为母亲是美丽与光明的象征,母亲的一切都是好,令她心向往。因为父母早年离异,她一直跟父亲生活,缺失母爱的一段时间,令她更加渴望那份爱。后来她从父亲家中逃出投奔母亲,母亲接纳了,令她一度很感恩。
黄素琼对她不算不好,请了一个犹太教师给张爱玲补习数学,每小时五美元。还教张爱玲练习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并告诉她如果没有幽默天赋,千万别说笑话。黄素琼一心一意想打造出一个优雅的名媛出来,但不幸,张爱玲不是这块材料。
她没有那种活泼妙曼的风范,始终学不会巧笑浅嗔,一笑就嘴巴全张开,一哭就是青天落大雨,让黄素琼很失望。除了写在脸上的质疑,她还会冲着女儿咆哮,声称后悔当年认真照顾她的伤寒病,还说她活着就是为了害人。
她发泄完情绪,该干嘛干嘛去了,却让张爱玲长久地不安。她说,“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因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对于一个孩子,父母就是全世界,她和父母的关系,也决定着她将来和世界的关系,跟父母之间是轻松,是紧张,是尖锐,还是柔和,她将来和世界也会是这样。
所以在之后的朝夕相处中,她敏感的心灵更真切感受到母亲的打量:自己在女儿身上的投资是否值得?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清晰意识到这之后,她便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将从母亲那暂时拿来的钱完整还上。
嗯,还了你,你就不是我的债主了,就不可以再对我品头论足挑三拣四,让我一生活在你质疑的目光里。还了你,我们就不相干了,你就不能那么理直气壮地对我责难,你不知道你责难的,是我的一整个世界。就是这样咬着牙关凛然地坚决。
她坚决到在胡兰成逃亡时需要钱,她都心坚如铁不将自己用来还母亲债的金条拿出来,并且设想好了最绝然的做法是将钞票放在一打深色的玫瑰下,装在长盒子里还给母亲。这用了她少女时代积攒起来的所有意志和决心,谁也无法抗衡。
后来,母亲黄素琼回国,张爱玲选了个时机去还钱。没有玫瑰,没有长纸盒,二两小金条放在手心,简直担心会从手指缝里漏掉。她还陪着笑递过去,感谢母亲为她花了那么多钱,“我一直心里过意不去”。她说这是还她的。
这一招对黄素琼的打击,想来不比当初她忖度一切花在女儿身上是否值得的打击小。不管张爱玲说得多么客气,她怎么会不明白,这两根小金条上,聚集着的决绝与冷酷,她这样对女儿说:“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子’暧。”并落下泪。
这话让张爱玲诧异了一会,她认为的女神范文艺腔的母亲,竟然那时以佣人余妈碧桃她们的口气,说了这句南京俗语。
所以,也许她们母女最大的隔阂在这里,张爱玲始终高看了自己的母亲,像她五岁的时候,仰起脸看着她母亲梳头,以为她是那样美丽、强大、不可攻克。她也因此高估了母亲对自己的伤害,黄素琼一个也许过于随意的举动,被她读出太深刻的恶意。假如她能明了她母亲不过是个普通人,不可能处处完美,做事也欠思量,是否就能在更早的时候,多一分释然与原谅?
而黄素琼则是低估了女儿,当那些语言脱口而出时,她还是把女儿看成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以为自己的那些情绪发泄,不会在她心里留下痕迹——“反正是为了她好”,做母亲的,通常以为“政治正确”就够了。
自然那笔钱,那两根金条最后没还成,但张爱玲硬着心肠想,不拿也罢,不拿也没有别的了。我还了,你没要,这笔债也算了了,别以为你还能在我这里留点什么。听起来真绝情。
那之后的一个月,黄素琼去世,没有亲人在身边,不知道她最后的时刻是怎样度过的。她留给张爱玲一箱古董,张爱玲后来就是靠变卖那些古董,捱过了和赖雅在一起的困窘时日。
就在她母亲去世的前一年,张爱玲曾经怀孕,随后流产,许多人提起过这件事都会联想到《小团圆》,她将它写得触目惊心。在小说里,赖雅化名为狄汝,他劝盛九莉生:“生个小盛也好”。盛九莉笑道:“我不要,在最好的情形下也不想要——又有钱,又有可靠的人带”。那个男婴最终是顺着抽水马桶被冲下去了。她后来解释说她不想要孩子,是因为她“觉得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她心里对母亲是有歉疚的,但并不原谅。
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句话在张爱玲总结她和母亲的关系时出现。作为张的拥戴者,我对她在她这种感情上的完美主义有保留意见。她一向反对文艺腔,可是,我想说,她对于完美齐整的感情的追求,本身就是太文艺腔的一件事。
她的母亲最后只能是淌在她的血液里,她们甚至没有一张合影。
我宁愿想,她的母亲一定不是故意要那么暴躁严苛的,是命运要她这样,张爱玲若能理解这一点,会不会就会少点伤痛。就像我小时候我母亲一段时间里也曾极端暴躁,经常口不择言。自己是在很多年之后才领悟到,她不知道如何善待一个孩子,是因为那个阶段她不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她没有更好的方法,仅有的只是从她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母亲那里承袭而来的管教孩子的原始方式,用了最本能最直接的表达。也许她自己小时候也曾被她的母亲那样对待过,甚至更甚,在家里花不起五毛钱的学费,而她坚决想要上的时候,一定不比自己轻松多少。比起她曾遭遇的那些,我所受到的伤害也许确实不值一提,所以一直以来她也没有觉得这是个问题。
而这些,张爱玲有没有想过呢?也许她也想过,只是没有力量改变自己,就像她说的积习已经积重难返,她也没有契机让自己从中脱离。母亲到死,也没有得到她的原谅。
这样的例子,小到普通人的童年,大到名人的长成,无不搁着一颗无处安放的千疮百孔的心。传统里许多父母都有控制病,对子女言行的控制,对金钱的控制。当他们感觉自身说一不二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便把自己的口舌,甚至外在形式的金钱作为武器,劈向自己的孩子。
他们常常不知道当孩子成长所需的一切,经由他们用金钱来养成时,孩子并无清晰的金钱意识,他们伸手要零花钱,要的是一份依赖、信任,也是爱。如果这份爱被践踏,最后受伤的常常很难逆转,双方关系自此出现裂缝,甚至就此崩塌。
而这种崩塌,非得到当一个女人有了孩子,才知道做母亲多么不易,在自己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过程中,才会在意识到自己的粗疏,从而体谅当年的母亲。也因为变成女人,而将当年那个不成熟不完美的母亲视作姐妹,消解掉许多误会形成的隔膜。甚至于,当自己对一个孩子的母性扩大到对整个世界,回头再看母亲,她的很多错,对自己的很多伤害,也许都是因为当时环境限制令她不自知,而她自己成长期所遭遇过的伤害更没处排解,而我们也常常忽略她们每次说的,你们现在幸福多了,想当年,我要买件衣服时,别提了,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 ...
想到这,想起论坛里曾有人问过,为什么很多人的童年都遭受过父母的暴力对待过,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
当时我回复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其中一段是,「自己常常被妈妈打,一直持续到上了初中一年级。最后一次我妈打我,我蜷缩在洗手间的水池边,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满心满眼的恨,委屈和各种绝望。
那一刻,我余光隐约瞥见我妈站在门口,手里仍然拿着竹条,怔怔地望着我,许久扔了它,说了一句,起来!
在脱离被打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青春期的叛逆,跟我妈顶撞,回嘴,被我妈说生女儿没用的话。那时候常常觉得为什么她是我妈,而我是她女儿。
我们家信奉天主教,圣母玛利亚被传扬成最圣洁的母亲。那时候的我常常在痛苦无解的时候抬头对着天空说自己在世间遭遇的一切,被打骂,被误解,常常说得泪流满面,然后内心里会对自己说,我有人理解有人疼,她看着呢,她在天上。
上了大学以后直到工作,我发现我妈妈变了,变得温和,变得喜欢牵着我的手,一起走去教堂的路上,她会跟路过的熟人说,对,这是我女儿。
我经常跟朋友调侃说,啊,是啊,我就是被打大的。也会在妈妈在的场合,跟家人说笑说,对啊,就是差点没被我妈打死啊。
然后我妈会为难地笑着说,嗯。
现在,我妈如果来看我,我喜欢她坐在我身边,趁她不注意细细观察她。她的皱纹,她的白发,她发福的身材。通常有时,在我妈离开,电梯门关掉的那一瞬,我的眼眶瞬间就热了。
我想,小时候被妈妈打骂,某种程度上可能因为她太不容易了。在她没有想到更好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时,她唯一能排解的就是从祖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传统养育方法。
她爱我,可她没有更好的方式。
理解了这一点,那些被打的时光就像一剂透香的中药,虽然苦,却治愈了内心不满的过往。」
于自己而言,会努力保持边界,告诉自己应该客观地去理解他们,每个在语言/行为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要比一般温暖家庭的人多两个人生功课,一是努力去消除这种暴力对自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警醒自己,日后不要成为这样的养育者。所以其实对父母不当养育方式的理解和原谅,无形中是想要对自己从心发起一场自我救赎。(文/尤寺净,尤寺净微信公众号/唯净是美·jiangyijing21)浅析网络语言暴力及其治理对策-牛bb文章网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网络语言暴力的频繁发生,给网络用户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本文拟从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出发,剖析其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环境的效果。【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 成因 危害性 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的各个方面都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于此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伴随而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语言暴力。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到今年马来西亚籍艺人因“马航事件”招致无辜谩骂,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愈演愈烈,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行者们在对社会事件口诛笔伐的同时,也侵犯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和谐的网络环境。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网络语言暴力目前在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戴玉磊将其定义为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程素卿则将其定义为:“大量网民对某一具体事件中的具体对象发起的一系列具有侮辱性、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论,从而影响此对象及其亲友的正常学习、生活,并对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的事件”。笔者认为综合网络语言暴力的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应将其定义为大量不负责任的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的一系列具有侮辱性、攻击性、煽动性言论,并通过人肉搜索或利用网络舆论干涉司法,将事件蔓延至现实生活中,造成事件当事人及其亲友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文字形式。文字形式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最初形式。主要通过键盘打字的方式,在论坛、博客、聊天室等网络平台发表评论,或者在网络上散发谣言,通过自己的文字激起他人愤怒情绪,进而对特定的人进行语言暴力攻击。以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为例,一位男子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长信,痛斥了一位怀疑与他妻子有染的学生,随即数百网民就加入了攻击行列,其中更有人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在极短的时间内,蔓延至整个网络,这些陌生人通过网络工具搜索这名学生的身份和地址,把其逼出大学,更令他的家人不敢出门。这次事件使中国网民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招致国外的强烈关注,中国网民也被国内外人士被称为“网络暴民”。视频、音频形式。网络语言暴力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在现实中拍摄或录制包含暴力语言的视频和音频,通过网络渠道上传到互联网上,或者对已经存在的网络视频进行更改,加入暴力语言后重新上传到互联网上,利用视频激起网民情绪,对特定人或事进行语言暴力攻击。以李玫瑾为例,因为其对药家鑫一案的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说法,部分网民制作视频对其进行语言暴力,她的名字被修改成各种版本,且改得甚为龌龊,不堪入目,不仅如此,她的学历还遭受到质疑,还有她的头衔也沦为一些肮脏的字眼。滥用“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指通过搜索引擎和知情人士匿名公开信息,将当事人及其亲友的信息发布在网络平台的搜索方式。这本来是一种方便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被滥用的危害性却极其巨大。一旦公民因为一些不被普遍认同的事情被人肉搜索,其隐私权会被侵害,同时也会招致网络语言暴力攻击。以去年的“到此一游事件”为例,中学生丁锦昊因在埃及旅游时,在卢克索神庙的浮雕刻上 “丁锦昊到此一游”,事情一经网络曝光,网民们大肆口诛笔伐,丁锦昊很快就被人肉搜索,不仅自己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影响了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利用网络舆论干扰司法。利用网络舆论干扰司法,主要是指网络上的部分个体,在网络上散播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利用网络舆论,对正在审判的案件或者将要审判的案件进行所谓的网络审判或民意调查,达到干扰司法的行为。以药家鑫案为例,由于各方都利用网络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法院始终处于网络舆论漩涡的中心,导致整个案件一波三折,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司法活动。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网络语言暴力对个人的危害。网络语言暴力虽然不能直接伤害到公民的身体,但是却是对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的大肆践踏,对他们精神和心理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不仅只是在网上对当事人造成困扰,这种伤害还会危及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国古人讲:“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网络语言暴力往往会导致当事人内心脆弱不堪,自甘灭亡,或者变的暴虐异常,甚至有报复社会的行为。当一个人面对网络语言暴力时,要么是被血淋淋的唾沫淹死,要么是变的疯狂。而且由于人肉搜索的不正当使用,这种暴力会扩散到其家庭和社交网络,使当事人的朋友和家人的生活陷入混乱之中。网络语言暴力对社会的危害。网络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空间,它是目前传播速度最快的传媒,这种快速传播信息的形式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但是也方便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快速传播,会使得网络语言暴力由一个简单的个人侵权演变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不文明的言语方式会在网民的相互模仿中成为习惯,网络社会里的不良生活方式难免会在现实世界里复制,现实社会因此受到影响。网络语言暴力的发起者在网上留下的暴力言论很多都会被人复制到其他地方,新的网民在看到信息的时候往往会不加调查,在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进行再次传播,误导更多的人运用网络语言暴力的手段对当事人进行评价,这些语言暴力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影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体系。中国的网民大部分是青少年,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一旦被网络语言暴力影响,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彭宇案,一起简单的民事纠纷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影响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滑坡,极大地冲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网络语言暴力对国家的危害。网络语言暴力对国家的主要危害主要体现在国家安全和司法系统方面。网络谣言是网络语言暴力的一部分,这种言论一旦被国外敌对势力利用,不可避免的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另外,由于网络的便利和迅捷,开始有一部分人利用网络舆论干涉司法,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现在的互联网上,不负责任的捏造的恶炒的低俗的东西有很多,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的是吸引眼球而不是文章、帖子内在的精神,而是如何以惊人的言论和图片、视频吸引民众目光,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在这种思潮下,网络诚信和网络道德显得微不足道。如今年美国的“杀死中国人”时间,在流传到网络后,引起了两国网民的激烈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外交关系。四、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对策网络语言暴力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因而对其的整治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其一、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加大以法治网的力度。首先,我国法律对网络语言暴力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就使得我们很难界定哪些网络语言行为构成侵权。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地确定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及其法律责任,进而更好的规范网民的言行。其次,我国法律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侵权的规制主要在侵权责任法以及其他一些法律中,但规定的都比较笼统,在实践中的适用存在很大困难,因此需要尽快出台配套的司法解释。再次,明确网络服务商义务和责任。作为内容服务商,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内容,也要承担侵权责任。若其知道违法信息存在不去删除,亦或是权利人举报侵权信息,要求删除相关内容,网络服务商不删除就需承担违法责任。其二、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净化网络语言环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素养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公民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要通过教育,提高公民文明上网、文明使用网络以及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鉴别力,以及正确、公正理解网络报道的事实的能力。只有这样,网络语言环境就能得到极大的净化,网络语言暴力就能得到极大的遏制。其三、强化网上舆论引导,控制、减少各种“噪音”。互联网极大的拓展了民众的言论空间,各种利益诉求得以表达,各种意见可以平等讨论。但是言论自由和表达权必须要以符合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及公众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无端侵犯他人隐私权,公然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谣言混淆公众视听,这样的“噪音”当然必须努力加以控制、清除。五、结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言论自由可以滥用,我们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要考虑到公共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不仅同公民的网络道德密切相关,也与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规制网络语言暴力要采取多种方式,既要注意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采取措施,也要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规范。只有在人们心里建立起牢固的门槛,才能将网络语言暴力拒之门外。参考文献:[1]戴玉磊.浅析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机制[J].开封大学学报,2009.[2]程素卿.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J].语文建设,2012.[3]李宪灵.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 分享: >网络文体,时下风头正劲。从“咆哮体”到“蓝精灵体”,从“校长撑腰体”到“王家卫体”,再到“赵本山体”,这些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的语段,扮作嬉笑怒骂各种神态,在互联网内外方兴未艾、遍地开花。或源自对童年的怀恋,或表达对生活的不满,或呼唤社会良知的回归,网络文体以集体喷发的态势,超越“雷”、“囧”、“给力”、“神马”等风靡一时的字词,成为网民疏解情绪、表达意见的新媒介,甚至跃升为网络语文的强势形态。  随着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全社会的道德反思,“你是某大(学)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某大(学)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某大(学)替你赔偿”的“校长撑腰体”火了。&&
近来,著名动作明星赵文卓与甄子丹就新片解约纠纷掀起网络骂战。3月20日舒淇在微博上挺甄子丹“敬业认真”,意外被卷入口水战,致使其早年拍摄的古装艳照又被翻出,在网上疯转。大批网友到舒淇微博上留言,骂声不绝。舒淇一怒之下于3月26日凌晨删掉自己的全部微博,并取消所有关注,退出微博“是非之地”,只留下千万粉丝空对这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仿佛对这件事早有预知,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治理网络语言暴力刻不容缓》,说网络语言暴力使汉语“日趋粗鄙化”,并且掩盖真善美,导致社会空气污秽,“残害我们的精神世界”,“不管别人的行为多么荒诞不经,也不必使用语言暴力。”&&
近来,“网络暴力”频频见诸媒体,广受关注。这个新词语,描述的是近几年来在网络上愈演愈烈的、以“暴力”形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的现象,其特点是参与的网民数量众多,声势浩大,很容易给当事者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并带来心理创伤。  在日前由本报教科文部与人民网联合举办的“让网络远离暴力”座谈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暴力”现象越过了道德和法律底线,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亟须 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防治,让网络逐渐远离“暴力”。
最近,网友“伊湘丽影”发了一篇《狠话风行中国》的帖子,其中写到像“全家死光光”、“不是人是畜生”等狠话、骂人的话在网络上蔓延开来。很多网友对这种网络语言暴力表示反感,呼吁进行治理。“下我的电影不回帖,出门撞汽车”、“看帖不回帖,小心冤魂缠身”,记者发现,诸如此类的狠话在网上司空见惯。 看帖已经成为很多网友网上休闲的一种方式,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好好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非得骂爹骂娘才能证明自己的勇气和见解。 从去年的“铜须门”事件就可见网络语言暴力的泛滥和危害。一起婚外恋被人披露在网上,流言蜚语和指责谩骂铺天盖地,甚至还有网友发出了“追杀令”。&&
我是一个网络语言暴力的受害者,我也感谢网络锻炼了我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小时候父母管教比较严,从小就遭受过多年的身体暴力;上网了,又遭受多年的网络语言暴力。我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百毒不侵了,反抗暴力的种子也早就埋下了。上网十余年来,我从来没有针对任何一个人有过语言暴力,我在我的微博上都用很干净的语言来写。最近质疑圈地书记的太太赵丽华,我发的微博都是以证据和事实来说的,但是我遭受到的反击却是语言暴力。赵丽华说过要把我用王水给融了,她说要约一百名女子去我学校拉条幅、打架、对我进行“定点摘除”等等。&&
近日,演员舒淇怒删微博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网友感叹“人言可畏”,对网络语言暴力是否应该进行立法规制也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如何对网络行为进行合理规制也尤为重要。为此,《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专门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胡安潮。网络暴力不是法律概念:“网络暴力不是一个法律概念,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胡安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胡安潮认为,网络暴力在很多情况下都能与侵权联系在一起,可以被认为是网络侵权行为,是指网络上的一种侵害。
10月27日,全国30多家知名网站的互动社区、微博负责人与代表共同参加了由环球网主办的“文明上网,抵制网络语言暴力”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是国内互联网媒体自发响应全国创建“文明网站”活动的一项积极举措。座谈会同时邀请了韩国《中央日报》资深记者及高校专家出席,就“文明上网,抵制网络语言暴力”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的各网站负责人还共同签署《文明上网,抵制网络语言暴力》宣言。  座谈会上,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环球网、腾讯网和搜狐网7家大型网站的社区及互动部门负责人作为与会30余家网站的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就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思路和具体措施分别发表看法。&&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开始在中小学生当中流行,孩子们对网络语言的过分关注甚至导致了他们对原词本意的混淆,给传统语言带来冲击。然而,面对网络文化的入侵,学生们表示坦然,老师家长却如临大敌。记者在郑州市中原区互助路小学六年级调查发现,说起网络语言学生个个都是滔滔不绝。我是打酱油滴,意思是说我是路过的。虾米东东是什么东西的意思。囧就是很倒霉的意思。我知道有个表酱子意思是说不要这样子。郑州市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室主任王旸告诉记者,最近他们做过有关中小学生网络语言的调研,他们发现,在孩子们当中,最普遍使用的网络语言包括六种类型。&&
“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等,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组织方式,因其创新性、独特性、参与性,一时间备受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热捧。在近两年的高考中,更是有学生使用“淘宝体”答题作文。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淘宝体”有其“革命”性的一面,比如,创新力明显、交互性突出、提供了参与语言创造的空间,丰富了表达意愿的手法,等等。但它同时对传承语言文化、推动大众交流提出了挑战和冲击。语言体系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沉淀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但过多的语言暴力正在使它日趋粗鄙化。尤其在网络世界,随处可见谩骂的留言和跟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纯粹的情感宣泄和恶意攻击,似乎非脏话、黑话不足以表达观点。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卷入网络论战的所谓社会名人、知识分子,甚至是名牌大学的老师,也同样肆无忌惮、满嘴脏话,其语言暴力倾向非常严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客观、冷静的沟通机制淹没在口水大战中。
75年前,25岁的阮玲玉在悲愤中离开了人世,身后只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如今,随着网络传播手段的推陈出新,互联网上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布信息、发表见解,但也给不实传言乃至恶意谣言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加之网上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审核,大量虚假信息以讹传讹。这些谣言不仅侮辱了当事人名誉和人格,损害了网络公信力,甚至成为触发某些公共事件以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长城网法制频道专题报道&&&& &策划:李浩 张社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语言暴力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