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窃取移动互联网营销真正灵魂

移动互联网
&&>&&&&>&&
盘点10个真正改变了世界的应用程序  来源:T3  作者:智能手机改变了世界,而应用程序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应用程序是设备的灵魂,它们的存在才让智能手机变得更有意义。那么,哪些应用程序改变了传统的体验、甚至成为流行全球的文化现象呢?不妨来细数一下。
1. 愤怒的小鸟
迄今为止,《愤怒的小鸟》全球下载量突破10亿,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子游戏之一。它的意义非常重大,除了游戏普及化、减低门槛之外,对于智能手机成为主流游戏平台的推动也是非常巨大的。
2. Twitter
Twitter的出现显然是新闻业的一次革命,最初人们认为微博客类的短消息是毫无意义的,但它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的新闻消息平台,并影响着整个社交和媒体行业,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版本的微博,而其根源都来自于Twitter。
关键词:应用程序 谷歌 智能手机 Gadget Korg 1浙商通服务
&&&&&&&&&&
您当前的位置 : >
> > > 正文
揭秘蒙牛的战略蓄势
&&&&1、携手老大共创乳都
&&&&牛根生曾做过这样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草原是牛的故乡、奶的摇篮。千百年来,人们一提起内蒙古,首先想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不仅是宝贵的草原文化遗产,更是古人留给内蒙古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地域上看,世界畜牧专家认为,北纬45度左右是最佳的天然养牛带;内蒙古大草原恰位于北纬40&45度。从产业看,全世界年人均消费牛奶约为100公斤,我国仅为10公斤;在我国,牛奶制品有着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乳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从现实看,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拥有量和牛奶增长速度均居全国第一;2000年,呼和浩特还确立了&奶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以上诸要素,都是内蒙古创乳业品牌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整合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现实的大背景、大资源,2001年6月,蒙牛公司携手伊利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为主题,在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高密度地投放了公益灯箱广告,将经营企业品牌与经营地区品牌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传播,&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概念已在国人心目中渐趋形成,蒙牛在为内蒙古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同时,不仅巧妙地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更打消了伊利的戒心。
&&&&蒙牛非常聪明的一点,就是非常清楚自己在特定的时间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创业之初的蒙牛,首先需要占领的是本地市场,那么就不应该向国际知名品牌如达能、雀巢去借,也不应该向国内巨头光明、三元去借。最好的选择就是向伊利这样的本地霸主借,借伊利的势长自己的势。同时借自己的地域优势――呼和浩特这个全国最优的奶源之地。在这里,&中国乳都&之光除了照亮伊利,就是照亮自己了。而光明、三元等是无法借到这个光的。因此,他可以先在这里养精蓄锐,等到自己力量强大之后再冲杀出来。
&&&&2、借势国际资本武装
&&&&日,和林县盛乐经济园区蒙牛公司总部,一个隆重的签字仪式正在举行&&3家著名的国际金融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鼎辉、英联共同向蒙牛投资2600万美元。一般而言,企业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对外融资的需求。蒙牛并不缺钱,为何要引进国际资本呢?蒙牛决策层有着自己深远的考虑。
&&&&蒙牛的长远目标是做&世界牛&。三家投资公司注资蒙牛后,均派出董事进入蒙牛董事会,使蒙牛的法人治理结构国际化,从而相应提升蒙牛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其向国际水准看齐。三家投资公司皆为实力不菲、知名度很高的国际财团。作为专业化的国际投资公司,在其投资行为发生后,必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公布其交易信息。三家投资公司注资蒙牛后,也必须遵循上述程序。这就意味着蒙牛借助国际资本的跳板纵身跃入了国际视野从而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蒙牛乳业在香港上市,摩根士丹利是两家保荐人之一。
&&&&蒙牛的战略时间表是:2003年,中国乳业领导品牌&&已经做到了。2010年,世界乳业领先品牌&&蒙牛团队正以国际化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饱满的激情,向着目标阔步前行。
&&&&3、赞助申奥初显身手
&&&&借势,看似比较容易,人人都可以借。但如何才能借得对,借得准,却不是像说的那样简单。在《红楼梦》里一心要掌握贾府实权的薛宝钗说过一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不管企业也罢,个人也罢,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好风&,自然也上了&青天&。那种只靠自己的力量达到成功的观念早该扔掉了。
&&&&2001年炎热的夏季,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申奥&事件上,奥运会历来是商机无限,刚刚起步仅两年的蒙牛瞄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打算借助&申奥&的东风为&奥组委&捐助1000万,打响在全国市场的第一炮。蒙牛当时的想法是:既然要借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就必须抢占最佳资源,做中国&申奥&成功后的第一个捐款品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品牌价值。经过慎重推敲,蒙牛将捐款日定在了日,此时&奥组委&即将成立,并且距离&申奥&成功的7月13日仅仅提前3天,正是万众瞩目,翘首以待的时候,蒙牛此时出招,可将传播效果最大化。
&&&&蒙牛当时想了一个恰倒好处的捐款理由:内蒙古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是蒙牛的大本营,在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是一片荒地,是北京市西城区对口帮扶捐资100万元,启动了盛乐经济园区,可以说蒙牛与盛乐经济园区是同步发展起来的,蒙牛正是借助这个渊源,喊出了&北京援我100万,我助北京1000万!&的口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蒙牛在这个时候捐款,让人们感觉到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因此,蒙牛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即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可谓一箭双雕。
本网编辑:夏依
跟 蒙牛 相关的文章
(09/17)(01/27)(05/03)(07/03)(06/30)(04/28)(04/25)(10/10)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民营企业网”的文章,均为浙江民营企业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未注明来源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章,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认为文章有可能损害您的利益或知识产权,请与我们联系。
······
······
······
······
()()()()()()()()()()()()()()()
客服:1 客服传真:8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百强
&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号-1百度已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公司_奇闻解密-汇集天下奇闻,解密未解之谜!
百度已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本文摘要:在刚刚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财报中,百度证明了自己已经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在过去的这个季度,其来自移动端的营收占到了全部营收的42%,比第三季度整整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单月来自移动端的营收甚至超过了PC端。 这一进展比我的预计提前了至少...
在刚刚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财报中,百度证明了自己已经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在过去的这个季度,其来自移动端的营收占到了全部营收的42%,比第三季度整整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单月来自移动端的营收甚至超过了PC端。
这一进展比我的预计提前了至少一个季度。业界一直怀疑移动端的商业化能力,而百度用数字证明这是一个误解。这也使它在移动商业化方面,继续遥遥领先于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几大巨头。
上个季度,阿里巴巴来自移动端的营收占比为24.5%,仅比第三季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腾讯则在BAT三家公司中垫底,这迫使它在不久前冒着得罪用户的风险启动了微信广告计划,以缓解游戏等增值服务增长放缓的压力。
业界一直存在夸大百度面临的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倾向,通常是高估移动互联网对其作为一项颠覆性变革的风险,而忽略了其中的延续性因素。实际上,即便到了现在,我们仍然找不到比“框”更符合人性的需求响应方式,而其背后依赖的搜索能力在移动背景下仍然有效。
目前,百度“框”的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和微信、手机QQ处于同一水平。此前,业界对百度的主要担忧,是其始终没有一个像微信这样流行的强应用,这可能会影响其在移动入口的地位。
但“框”的巨大活跃用户量和移动营收的超预期增长,足以打破这种认识误区。实际上,移动转型对百度的机会要超过风险:由于移动互联网具有个人性和移动性,它反而会增加百度“框”的使用场景,比如百度地图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4亿。
同时,在PC时代百度一直无法突破的社交和交易两大领域,在移动场景下也有很大改变,其旗下的贴吧等产品活跃度都非常活跃,而凭借直达号等,交易功能也被带入了“框”。作为一家技术型的公司,以及相比其他公司更为开放的特点,可能为百度创造更多的传统行业深耕机会。
百度移动营收的强劲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使用场景带来的机会,比如一个用户在用百度地图时,可能直接就会实现预订酒店或餐馆订座,这将提高用户体验和流量转化效率。
正是误区的存在,百度的估值水平一直落后于主要的互联网巨头――因为这些误区会增加投资者对百度面临的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提高其风险等级,所要求的预期回报率也会相应提高:
在谷歌、阿里巴巴、Facebook和百度四家主要以广告或类广告模式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巨头中,其2014年的PS(市销率)分别为:5.5,18.94,15.7,9.69,PSG(经过增长率调整的市销率)分别为0.29,0.43,0.27,0.18,四家公司的PE分别为25,61.4,66.7,36。
但这种局面估计不会持久。我在去年3月的那篇《百度股价严重低估,或复制Facebook式逆袭》中,曾经提到业界对百度的认识可能会重新走Facebook的老路。实际上,从那以来,百度的股价上涨超过了50%,但这还远远不够,即便按照最接近的公司的估值水平,百度的市值也应该超过1100亿美元。
巧合的是,Facebook的股价是从2013年7月开始报复性修复的,在8月份内增长了近两倍,而在之前的那个季度,Facebook来自移动端的营收也是首次突破40%(达到41%)。
那么,在移动端营收达到当时Facebook的水平,且增长势头仍然没有减缓趋势的背景下,百度会加速估值修复吗?我认为,这取决于投资者调整认识的进度,但修复性行情应该会在年内发生,这是因为持续增长和百度官方在扭转认识方面可能会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将逐渐改变预期。
不久前,百度刚刚调整了其组织架构,显示了强烈的兑现年会上李彦宏关于“进攻”承诺的愿望。这次调整使百度创造了多个面向连接的引擎:
传统的搜索部门有强大的搜索能力,将会成为面向移动时代的基本能力,同时新的架构还可能会整合其原有的渠道与销售力量,并融入了百度糯米,以便耕耘传统行业的连接机会,这种强大的力量曾经在它与谷歌的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移动云与LBS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在移动端入口的能力,使其能更好的开发整体的移动化解决方案。而新业务部门则提供了另一种灵活机制,使其能够更灵活地探索各种提高用户端地位和行业深耕的机会,该部门由张亚勤领衔。
预计接下来百度可能会大幅增加市场攻势,来加强其在移动时代重新定义搜索的能力:该公司过去几年在语音、图像输入、人工智能等领域投入了重金,但一直没有真正让用户感受到这些(这也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对其的担忧)。
目前,我已在多个场合中发现百度的广告,内容是帮助用户重新认识移动场景下百度“框”的强大功能。但这可能会继续使其成本结构面临压力,在过去的这个季度,由于研发投入、市场费用增加、人员激励等因素拖累,其净利润增幅仅有16%,落后于营收增幅,这可能会使一部分投资者产生担忧。
但从更长远来看,这可能是转型期的公司必须付出的代价,相反,如果在需要投入的方面止步不前,反而更值得担忧:Facebook和谷歌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调整期阵痛,而现在轮到中国的几大巨头――阿里巴巴的净利润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了负增长。如何做出一个「有灵魂」的移动客户端产品,让用户在一个个细节中体会设计者的初心?
我用微信、网易新闻、艺龙无线,就在想 PC 互联网上的成熟玩家,怎样能抛下过往的成功包袱,从模仿到突变,做出一个形神体验全新的产品?回应和菜头兄,我的问题可能帽子太大,但其实还是有关“最初的动机”。所谓产品的“灵魂”,就是WHY?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不是WHAT也不是HOW,产品有多少功能或者能实现什么功能并不重要。一个产品用不用心,是能感觉出来的。我打开微信,看到一个孤独的人站在火星上,看着地球。就想起人类最深处的孤独感。打开网易新闻,看到有态度的新闻门户,头条的选择永远不是八卦而是时政民生,就理解这个团队的责任感与担当。打开艺龙无线,看到手绘的图标,轻轻一点芝麻开门,就觉得这个团队一定很年轻很有爱。
按投票排序
不是很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会那么强势的预先判定“有灵魂”?灵魂也需要躯干,否则并无可以憩息之地。用户在细节上能够体会到设计者的初心,这样的产品除非是设计师设计给设计师看的,否则设计不应该如此喧宾夺主。观察很多成功的产品,都是由木讷的程序员凭借简单动机做出来的。他们没有想着要做伟大的产品,更没有想着要做有灵魂的产品,程序员没有那么多形容词做前置定语。他们只是想做一个东西,具体而切实地解决一个问题。做到了这一步,又去想如何解决好一个问题。最后,才是优雅地解决好一个问题。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已经难能可贵,更要耗尽无穷移山心力。哪里会有闲情逸致去思考灵魂为何?初心为何?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没有一次是能建功的,而走一步看一步往往还有机会站上峰顶。
微信的成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品背后的灵魂,然而这种「灵魂」对产品经理/设计师的要求实在太高,因为要成为一个丰满有内涵有品味、有洞察力的人并不容易,又要懂得如何在产品中注入这些特质,还要有很好的执行力,更加不容易。@Andy Pan 曾在另外一个问题下回答过产品透露出来的「情感」,我认为跟这里说的灵魂是共通的:围绕产品的情感植入,我觉得包括两方面:产品内,产品外。 产品外的情感主要在营销,这里面苹果的Think Different, 1984都是佳作,不一定都是煽情,也有轻松诙谐篇,苹果的PC vs. Mac就是一篇篇值得回味的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 产品内的情感离我最近,让我最感动的是微信上个版本启动时Michael Jackson的图片: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至于选择这幅图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一定不是临时急就篇,大家聚在一起说“来,我们头脑风暴一下,搞个图片上流一把”(oh boy, people are doing this every day huh?) 我只觉得:“微信的MJ闪屏是长期团队气质和某种情绪积累的自然流露。” 好的情感植入和输出,本来就是主观的,个人的。如果一个产品的第一负责人自己有鲜明的个性和思想,这事儿会比较靠谱。否则,我宁愿看到一个不“情感”但是特性上有亮点,方便好用的产品。因为,生硬的模仿的情感,很别扭。用的滥,很cheap;用的偏,很山寨。用Ricky的话:有的感觉很受用,有的却如同怪味豆。你要做产品的情感植入和输出,不是靠一堆码字和公关的人头脑风暴,是:首先你问自己,你对这个产品真的有情感吗? @mily 说的「不矫情」意思也是一样的,见她和@Andy Pan 的微博:除了@allenzhang, 我还在另一位腾讯产品总监@Hans 身上看到非常浓的人文气息,那种气质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我在去年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Hans:你“相信人文和自然的力量”具体是指什么?这种力量是对人的职业发展推动还是对产品的推动?以下是他在回答下的评论补充:正如德鲁克等大师的语言,个体化的时代快速到来。 从这个意义讲,要做出有创造力和深度的产品,不仅需要对用户的洞察,产品设计师还应该有其独特深刻的价值观。所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深刻价值观的人,然后,做一个自己深爱的产品(至少,学着真正爱自己的产品)。我邀请了多位产品经理来回答,包括了问题中提及的微信、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产品经理,还有我认为是深刻理解这个理念的@mily 和@Andy Pan . 我很期待大家的回答,只是想在等待回答之前,先让大家了解下知乎上已有的,与之相关的好回答:)
当大家都在谈论微信是如何如何「有灵魂」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因为此时此刻我不寂寞,我不会像启动画面的兄弟那样自己仰望星空并期待着远方一颗星星闪烁着向我放电。但当我使用网易新闻的时候,我就能感觉的「有灵魂」了,因为它是个有态度的新闻媒体,我也是一个有态度的人,我们的价值观相交了。其实他的灵魂一直在那,只是你有没有发现,会不会认可而已。或许我某一天寂寞了,我就看到了微信的灵魂了。所以我觉得所有产品都是「有灵魂」的,从它出生的第一天就有。就连一个木马一个病毒都是有灵魂的,它的每一行代码都在散发着它的侵略性和邪恶的目的。补充一点,想让自己的产品的「灵魂」被认可和发现,就把产品做得简单和纯粹,就好像一个人,好也要好得纯粹,坏也要坏得彻底,别人自然容易明白你是谁,你要干嘛。乔布斯说过,你能做的事情不多,把一个你认定的事情做到极致。细节不能决定你是不是「有灵魂」,反而是你所做的所有事情是不是都在散发同样的气质和信仰。那些把自己弄得「低调而不失华丽」「温顺中透着狂躁」「理性中带有感性」的人和产品,我往往没兴趣也记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就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做,等于什么都没做。你的灵魂太复杂,那才是真正的没有灵魂。
产品灵魂的观点用在移动互联网行业还有点早,楼主提到的那三个apps最多只能叫运营技巧,apple的产品线综合起来才能让消费者看出产品的DNA,每个细节都是有规律可循,而不是为了什么灵魂故意故弄玄虚,产品的创新最根本还是要从用户需求出发,把每个细节做到位,让消费者产生共鸣,这才能说是好的设计。
解决用户实际问题后才能让用户评价你的产品是否有灵魂,哪个产品一开始做出来就有灵魂了?
对于如何把产品做好这个事情,特别是有灵魂这件事情,我的回答其实让所有人都很失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做产品一开始,不要那么矫情好不好,能做一个用户愿意用的产品就不错了。也许我是一个不太有追求的人。或者说,理性。
这让我想起了2009年基本代表了中国社区设计最高水平的产品白社会。这个产品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基本上现在来看平常,但是当时已经到了炫技的地步了。后来呢?就如楼主说的网易新闻,我以前用zaker,后来用今日头条。我为啥不用网易新闻?因为我不爱看编辑编辑的内容我就喜欢看订阅号推的内容。所以你就是再有情怀我不在乎啊产品首先要解决的是需求。。。是需求,是需求,是需求你猜多少人是因为那个孤独的背影使用了微信,还是因为摇一摇可以摇周边的妹子?
有一个比较浅的观点:如果关注的需求点比较高,贴近人性的根本诉求,那做出来的解决方案更有文化感;比如社交产品可能基本的需求是 方便的找到朋友,找到有趣的内容看,方便的互动,这些是用功能点来解决的;而更根本的诉求可能是 人人都觉得寂寞,这是产品文化可以引发用户共鸣的点;
回应和菜头兄,我的问题可能帽子太大,但其实还是有关“最初的动机”。所谓产品的“灵魂”,就是WHY?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不是WHAT也不是HOW,产品有多少功能或者能实现什么功能并不重要。一个产品用不用心,是能感觉出来的。我打开微信,看到一个孤独的人站在火星上,看着地球。就想起人类最深处的孤独感。打开网易新闻,看到有态度的新闻门户,头条的选择永远不是八卦而是时政民生,就理解这个团队的责任感与担当。打开艺龙无线,看到手绘的图标,轻轻一点芝麻开门,就觉得这个团队一定很年轻很有爱。马斯洛讲人的需求有多个层次:美图秀秀能满足你的生理需求,360能满足你的安全需求,但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都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一个还处在需求层次被较低满足的人,能很难去捕捉高级需求的心理。微信是用来沟通,沟通是为了什么。艺龙是用来订酒店机票,订酒店机票的背后是什么?产品经理把虚无飘渺的用户还原到一个真实具体的人,也许那个人就是自己,与之对话。做一个东西,做一个有用的东西,做一个有用的好东西,这背后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如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想没有很少有几个互联网的产品是从诞生第一天起,就直达用户的内心。可能需要多次的升级,在做的过程中找到做的意义。
个人感觉做所谓有灵魂的产品,首先保证自己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在一个有灵魂的团队……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做了一个产品,竭尽所能打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那么产品就是有一定是灵魂的……你会在完善产品的同时把自己/团队的灵魂带进产品里去……
我打开微信,看到一个孤独的人站在火星上,看着地球。就想起人类最深处的孤独感。打开网易新闻,看到有态度的新闻门户,头条的选择永远不是八卦而是时政民生,就理解这个团队的责任感与担当。打开艺龙无线,看到手绘的图标,轻轻一点芝麻开门,就觉得这个团队一定很年轻很有爱。一句话我觉得已经足够回答这个问题:你会因为上面这些细节而使用这个产品,还是因为它的核心功能?你只是在经常使用这些应用之后偶尔看到一个设计而心生感悟,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感悟,就能引申到产品灵魂的层面,我认为这是对其他应用开发者极大的不尊重。如果这个界面后面不是微信不是可以代替短信跟好友即时通信的功能,而是一篇漏洞百出的垃圾软文,你还会觉得这个产品有灵魂么?不要妄论灵魂,一点点小细节只能说明开发者在这个应用上足够用心,其他什么也说明不了。你可以说孤独的人站在火星上这个界面很有爱,很用心,但不能因此推断出这个产品有灵魂。
我想的就比较单纯,挖掘产品和需求的本质,做出来的产品直指人心。无论是寂寞的微信,还是有态度的新闻,其结果都是产生情感共鸣,而这个共鸣其实就是你的需求本质。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寂寞了,想交朋友,哪里好起来方便机会又大呢?好吧微信,于是米聊就萎了。我对时事不满,或许还经常抱怨,于是我看一些有态度的新闻和不死板的评论,可能和我想法一样,于是网易吧,新浪就哭了。你觉得呢?
细节就是别整那么多功能,本来就是用一个功能,非整的大而全,又耗电量又耗流量
做为一个无线互联网的从业人员,简单说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最近一段经历的总结先说大方面--市场、趋势大家(这个“大家”的范围已经广到传统行业)都认为无线互联网是下一个浪潮。所以,很多人、企业都想赶上这个浪潮。但是(这个但是真的很大),有多少人想明白无线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它能带来什么。仅仅是用手机上网这么简单么?!上面貌似一堆废话,现在切入正题做为一款好的app(其实任何产品皆是),首先设计者要有最原始的冲动,既你为什么要做这个app。如果仅仅是因为看好这个市场、觉得会有人会需要这个功能、现在无线很热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这些都不够,可以说你的出发点不纯、你的原动力不足。我心目当中的好app,是我自己现实生活中感觉很不爽,需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这个出发点,在延伸到商业模式、当下趋势,我认为才是合情合理的。最后,好的app不是做出来的,是改出来的。不要期望上来就做个很牛的app,先做出来再谈牛不牛。否则,都是纸上谈兵。p.s:引用@苏杰的一句话:好产品改变生活。###############################################################################再来补充几句:产品的气质、精髓在诞生之初就确定了,所谓的细节使后天改出来的。
所谓有灵魂的产品,是依照产品设计者的理念和原则, 不断 “选择”的结果。关键不是做哪个功能,而是决定不做哪个功能。如果是从成熟产品出发,那么这个选择就更加的艰难,因为每剔除一个功能,就会引来一批用户的不满。然而因为剔除这个功能,使得产品的核心能够更加深入和专注的话,渐渐的就会积累起全新的优势。比如最近比较火爆的Pintrest,它就做图片轻博客,然后做到极致,就有惊人的爆发力,能够一炮而红。你说从它去兼容微博、做交友、做社区可以吗?可以是可以,但是不会像现在做的这么精,很容易显得平平无奇。
灵魂这个词确实太大了,我觉得您想说的大概是用户体验吧但用户体验是依附在功能上的,有时候功能的完整性就是全部的体验。比如12306作为一个应用的话,牠能任何时候都有票,能下单,能支付那就是最佳的体验了,要是速度快一点,不天天维护,那就是有灵魂了。比如某界面原来是平面的,你想搞成3D动画的。那确实感觉更酷了,但可能造成开发难度大了bug多了,比如出现了应用崩溃,或者耗电明显增加。那不管你怎么用心良苦,用户都可能卸载你的应用。用户体验,或者上升到灵魂也好,是一个整体。每个细节的完善当然很重要,但必须平衡好跟整体的关系。当然站在PM的角度,总是希望榨干苦逼程序员,让应用既看上去帅气,又摸起来顺滑,跑起来又稳又快,体积越小越好,哈哈
用户价值大于用户体验。一个艺术家也许蓬头垢面,但是他得画作有灵魂;一个所谓设计师西装革履,也许他得作品确实山寨。灵魂与否只在于其精气神概念,类似武侠里面的游走之气,而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招式,就算是单以招式为长的独孤九剑,其几位继承者无一不是个性鲜明之人,人有其性,不拘泥于细节,关乎大局。所谓的细节讨巧,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为用户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才是更加重要。
首先你得有灵魂。
我个人理解哈,所谓的「有灵魂」的客户端,就是指「做的再烂也有一大堆用户边骂边用」的客户端,我觉得豆瓣就挺典型的。有些客户端你做的再好,也没人愿意用,这就是没有「灵魂」的。如果你恰好有机会参与开发一个「有灵魂」的App,也许可以试试不要为了照顾「低端用户」而设计土鳖功能,如果你参与的是经得起骂的「有灵魂」的App,大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低端用户」进入「普通用户」的行列,让一部分土鳖用户骂骂无所谓,反正他们还是会用的:)
微信的成功和这些只对品牌有影响的美誉装B点有关系吗?窃以为微信成功因素有4:资源:1、能用QQ关系链;
2、腾讯无线渠道;其他的资源都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比如QQmail资源等,都只能影响进程,不会决定成败;产品设计:
1、聊天列表:解决了手机终端无法像pc处理多个聊天窗口的问题,这个当然是借用了成熟设计,但是刚好解决了手机QQ的交互缺陷;
2、比手机QQ早推出语音功能;以上是微信成功的4个核心因素。任何一个缺少,都会导致微信失败。至于情感化设计、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等,都不是决定性因素,顶多是影响了爆发时间点。先做后做,早做晚做,正常团队来选择的话区别都不大。至于米聊的团队:可能没到正常水平,呵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移动互联网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