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的一寸照片等于多少厘米放在这里就等于放在了网上全部人都看得见吗?

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你以为是模型吗?不是!是真实的纽约!这段5分钟的短片里是纽约生机勃勃的一天。摄影师拍摄了35000张移轴照片。移轴照片有特殊的疏离感,感觉就像在拍模型。业余者是外星人看我们的角度。
看看这个土豆视频:(时长: 05:30)你以为是模型吗?不是!是真实的纽约!这段5分钟的短片里是纽约生机勃勃的一天。摄影师拍摄了35000张移轴照片。移轴照片有特殊的疏离感,感觉就像在拍模型。业余者是外星人看我们的角度。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9-02 13:0109-02 13:0109-02 13:0209-02 13:0209-02 13:0209-02 13:0209-02 13:0209-02 13:0209-02 13:0309-02 13:03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出千扑克牌
出千扑克牌
哦?中国明朝古董?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宝贝呀,莫非这个花瓶又是他们老祖宗从圆明园抢回来的?
之前在国内看阿姨大伯扫厕所,那叫个爽快,大扫帚一抡,拖把一抹,窗子一擦,再拿水管一喷,最多半小时,完活,除了味道差点别的真没什么。这里的厕所倒是挺干净,没有味道,不过打扫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头一天上工,打扫两个厕所花了我4个钟头。虽然我找不到任何有力的证据来证实我的想法,仅仅是一种感觉,就好像本能一样,不过不管我怎么想,结果很快就见分晓了,站在tom的立场上,我希望我的感觉是错的。方便後期校色&br&&br&膠片時代,還有個作用是方便過TC用&br&在每一卷膠片正式拍攝前,拍攝幾格帶色卡和灰卡的畫面,過TC的時候會幫你根據這一格畫面把整roll調整到對應的曝光。&br&&br&數字時代使用方法&br&在每一個secne的每一個場景開拍前(每一次轉場甚至每一次光線變化的時候),拍攝一下色卡和灰卡,在後期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色卡和灰卡把你不同時間段拍攝的素材迅速的調整成統一的色調。&br&&br&舉個例子&br&我們在一個室內實景拍攝一對夫妻吵架的戲。我們打算利用較多自然光拍攝(比如《生命樹》),我們選用早上比較傾斜的日光拍攝,室內補光調整發差,但以自然光為主。&br&&br&這場戲戲份很重,我們一個早上拍不完,甚至一天之內也拍不完。&br&&br&早上開拍之前,我們拍一下色卡&br&然後拍拍拍,上午把幾個角度的全景鏡頭拍完了。&br&下午我們繼續拍,補拍一些中景和近景。拍之前給色卡來一下。&br&&br&好,今天收工,晚上回去看素材,導演突然覺得上午的戲不對(可能是表演不對,也可能是動作不連),明天早上重拍部份角度。&br&&br&第二天早上,拍之前我們給色卡來一下。&br&這場戲收工。&br&&br&day1的上午和day1的下午,以及day1的上午和day2的上午,拍攝的素材是同一場戲,但是3個階段的光線的色溫都會有不同。這個時候,你的色卡就很救命了。只需要匹配3個不同的色卡,你就可以很快完成這一場戲的一級調色和鏡頭間的色匹配。&br&&br&又或者,你進行多機拍攝,但是不同機器使用的鏡頭是不會完全一樣的,這個時候你3部機器都拍一下色卡,也會方便對色。
方便後期校色膠片時代,還有個作用是方便過TC用在每一卷膠片正式拍攝前,拍攝幾格帶色卡和灰卡的畫面,過TC的時候會幫你根據這一格畫面把整roll調整到對應的曝光。數字時代使用方法在每一個secne的每一個場景開拍前(每一次轉場甚至每一次光線變化的時候)…
现在看到的是构图里的画面,在摄影机后面,周围,摆了各种功率的灯具,灯前架着柔光。同时撑着若干的遮光板和反光板。&br&&br&画面的这个白天还内外景匹配的曝光,室内已经架了两个2.5k的灯,若干小灯。其中有一些漫射光还被屋子里这四十号工作人员吸收了,摄影师还要对摄助说:来,你去换套浅颜色衣服,这些人把光都吃掉了。如果穿黑衣服的录音听到了,就要上去干架了。&br&&br&电影里的布光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夜景,要一层,一层,一个个的区域的布置。&br&我去看过宁浩疯狂假期的现场,在建外soho,只有黄渤和另外一个角色,景别最大也就是中景。在直径三百平米的范围内,支起了二十二个灯,其中有五个一万以上功率的灯是不动的。&br&当时soho一层到二层有不锈钢的栏杆,栏杆在黄渤一侧,在离着黄渤一百五十米外有个屋子,屋子是玻璃门,距离玻璃门两米处有个保安。于是在拍摄的时候,摄影会大骂这个反射在栏杆上的晃动的东西是什么?然后五六个人撸起袖子小跑着冲去那个屋子,之后保安就蹲在那一动不动。&br&&br&画面里每一层的曝光,人脸的每个高光点,都是摄影和灯光花长时间布置出来的。这其中也夹杂着导演的审美。因为导演也可以说我不要这样的,我就要梅尔维尔那样糊了的画面。&br&&br&上面所说的也只是前期。整体的调整落在后期。&br&好莱坞对画面的整体控制,后期占的比例非常高,素材的画面也都是比较平没有太多反差,以便于后期修正。&br&第二张截图里额头上的那个高光点,可能有一顿重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配合着打出来的。
现在看到的是构图里的画面,在摄影机后面,周围,摆了各种功率的灯具,灯前架着柔光。同时撑着若干的遮光板和反光板。画面的这个白天还内外景匹配的曝光,室内已经架了两个2.5k的灯,若干小灯。其中有一些漫射光还被屋子里这四十号工作人员吸收了,摄影师还…
来自子话题:
没图说毛线&br&&img data-rawheight=&576& data-rawwidth=&1349& src=&/34dd80bf8cfeaadcc0c4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49& data-original=&/34dd80bf8cfeaadcc0c4c_r.jpg&&
没图说毛线
写着写着写成流水帐了====================&br&我做美术的经验不多,跟过一部现代戏的美术助理,做过三个研究生毕业作品的主美,先把这些经历讲讲。&br&
先说说第一次跟戏,潘长江的《男媒婆》,进组前刚参加完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复试,本科老师找来我干活,得知录取以后怀着满腔热血去了组里,前期只有制片,外联制片,我美术老大,两个置景,两个道具还有我7个人,只有我一个女生。现代戏,而且是电视剧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因为我第一次做,还是有点吃力,我们的美术指导前期不怎么出现,基本就是我老大把图做好了给他看看,过个目,我老大虽然是主美术,但是也事无巨细什么都做,几个主要场景都是他来出图,交给置景,置景再带着施工队做,中国的工人师傅们很厉害,你给他效果图,大概尺寸,不用再多细说,他就能给你做出很帮的东西来,而且我们那个置景师傅跟组已经20年了,活干的很利索,现代戏也不用加什么班,每天很轻松。置景师傅说,美术组里最辛苦的就是我了,虽然那些大的装景的活不用我来扛,但是所有墙上的装饰画、演员照片、展板、名片所有看得到的平面设计都由我来负责,由于没有经验,经常把尺寸弄错,要不就是被道具追在屁股后面要东西,最辛苦的是刚开机的那段时间,好几个场景的东西需要一下子出来,许多景是现成的,但是墙上没有内容啊,于是那几天都快和剧组的大喷绘机住一块儿了,早上七点去了,晚上一点离开,十一点收工算早的,不过到后来所有场景基本都定下来了,越到后面越轻松,一共拍了三个月,我前一个半月在疯狂熬夜,后一个半月在拼命补觉。好在我不用去现场,一般出了错有现场两个道具扛了,也不用和演员或者其他部门打交道,每天只和自己部门的人混,我又最小,大家都特别照顾我,所以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很充实很快乐。&br&
再来说下上研以后,上学期帮电影创作班的同学前后拍了三部片,虽然是学生作业,但是大家的创作才能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只能比男媒婆剧组更好不会差了。第一个合作的导演是女生,少女情怀,特别爱岩井俊二和娄烨,她片子场景的房间基本参照燕尾蝶里古力果房间布置出来,也不用出图,所有想法都在导演脑子里了,我只负责帮她参考选壁纸、窗帘和道具。虽然没动什么脑子,但女导演的要求都比较琐碎,总喜欢让大家一起耗着,明明都是无条件去帮忙的,在现场没什么事情,自己有事却不让走,让我对和女导演合作产生了阴影。第二位导演是在一起帮女导演的时候认识了,就顺带帮忙了,他对自己场景的想法没有女导演丰富,所以我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而且他很随和,我提议需要买什么他就直接买,不像女生那样控制欲强,我们一起在空屋子里想着柜子椅子床摆哪儿,机位在哪儿,在金五星百货选床单选窗帘,有些实在找不到或者要花很多钱买的老物件,就让我妈从家里寄过来,跟他的合作应该是我第一次真正自己想自己创作的经验,所以特别珍贵,后来杀青以后我们俩在一起了。第三位同学拍的是个年代戏,70年代的农村,完全没有经验啊,准备时间不足,只能就地取材,导演找了怀柔一个特别美丽的农舍,至今还在用麻纸糊窗户,我们就把老大爷家里所有会穿帮的东西拿走,根据机位需要把桌椅位置摆好,又从淘宝上买了一些老物件,也从家里搜罗了好多,最后出来的效果还算说的过去,但是只有我们心里清楚哪里年代穿帮了,实在没时间也就那样拍了。&br&
总结我过去一年的拍片经验,我觉得学生作业虽然没有报酬但却非常值得参与,大家齐心协力把一部片子拍好的热情在现在的影视圈已经太少见了。还有就是理论与实践是两回事,按照影视美术概论的指导是拍不出片子的,只有在亲历现场以后才能知道这个地方到底需要什么,导演想的是什么,我们在学校里需要培养的,是手头绘图功夫的提升,对空间感和审美意识的训练,还有最重要的是,通过电影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有广阔的胸怀。
写着写着写成流水帐了====================我做美术的经验不多,跟过一部现代戏的美术助理,做过三个研究生毕业作品的主美,先把这些经历讲讲。 先说说第一次跟戏,潘长江的《男媒婆》,进组前刚参加完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复试,本科老师找来我干活,得知录取…
电影摄影师的收入比剪辑师略高一档。在顶级层次是如此,在入门层次也如此,计算行业平均薪酬也是如此。&br&&br&对最顶级的摄影师来说,报酬浮动还是比较大的,跟影片总投资有关。好莱坞最好的那几位,单部片酬几十万美元吧。剪辑师低一点。&br&&br&一般是按周薪算,工会保障的最低周薪,摄影师工会规定是3000多美元,剪辑师工会规定是2000多美元。
电影摄影师的收入比剪辑师略高一档。在顶级层次是如此,在入门层次也如此,计算行业平均薪酬也是如此。对最顶级的摄影师来说,报酬浮动还是比较大的,跟影片总投资有关。好莱坞最好的那几位,单部片酬几十万美元吧。剪辑师低一点。一般是按周薪算,工会保障…
来自子话题:
1.演员的表演通常更为专业,投入,不易让人出戏&br&&br&2.布景,摄影手法,场景调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和质感。精心设计的灯光大大优化了演员的气质和外貌,甚至超脱于他们所做的行为,拥有了符号意义。这些让电影的情色镜头更为接近艺术展示,诱发了更多感性和审美联想&br&&br&3.电影情色镜头往往承载着推动情节发展,铺垫人物关系,引导观众情绪的作用,他是电影本身不可分割,顺理成章的一部分,是过程而不是目的,相对于目的性很强且切入生硬的AV,观感要自然流畅得多&br&&br&4.如果不是单单为H镜头而来,那么势必对于电影塑造的人物和情节投入了一定的情感,这引发了更多感性上的联系
1.演员的表演通常更为专业,投入,不易让人出戏2.布景,摄影手法,场景调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和质感。精心设计的灯光大大优化了演员的气质和外貌,甚至超脱于他们所做的行为,拥有了符号意义。这些让电影的情色镜头更为接近艺术展示,诱发了更多感性和审…
来自子话题:
&p&谢邀,无心回答问题,来一段我个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吧:&/p&&br&&p&Eva的EOE中——&/p&&br&&p&&b&小受是趁着明日香昏迷的时候握着明日香的手给自己撸管的,&/b&&/p&&p&&b&否则他是怎么有机会射在自己右手上的呢?&/b&&/p&&br&&p&拿楼上某匿名用户的图来让大家感受一下哈:&/p&&img src=&/e3ceead039fd1467a6dbf5_b.jpg& data-rawheight=&395& data-rawwidth=&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e3ceead039fd1467a6dbf5_r.jpg&&&img src=&/fc03ec5f8de203ca7c8cfab527b9b361_b.jpg& data-rawheight=&402& data-rawwidth=&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fc03ec5f8de203ca7c8cfab527b9b361_r.jpg&&&br&&p&&strong&至少我的答案很有开创性嘛~&/strong&&/p&&br&&p&欸~我毕竟是世界第一Eva脑残粉,宇多田光世界第二~【害羞】&/p&
谢邀,无心回答问题,来一段我个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吧:Eva的EOE中——小受是趁着明日香昏迷的时候握着明日香的手给自己撸管的,否则他是怎么有机会射在自己右手上的呢?拿楼上某匿名用户的图来让大家感受一下哈:至少我的答案很有开创性嘛~欸~我毕竟是世界第…
谢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dfb793bb7b2eb6ae6c3a6f6& href=&/people/dfb793bb7b2eb6ae6c3a6f6& data-tip=&p$b$dfb793bb7b2eb6ae6c3a6f6&&@Martin&/a&的诚意,但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dfb793bb7b2eb6ae6c3a6f6& href=&/people/dfb793bb7b2eb6ae6c3a6f6& data-tip=&p$b$dfb793bb7b2eb6ae6c3a6f6&&@Martin&/a&已经回答的很好,仅作补充。&br&最近这几部伍迪艾伦的电影我都没看,但是都是大流士康吉掌镜,我就想说说了。&br&老实说,Darius Khondji最好的三部曲是《Seven》《Evita》《Stealing Beauty》。&br&三部电影的导演,三部不同的风格,这三部电影的他,已经攀登到电影摄影的最尖端。&br&大卫芬奇的诡秘冷峻,艾伦帕克的宏大叙事,贝托鲁奇浓郁的欧洲风貌,在康吉的镜头下都表现的非常好。&br&随后他拍摄几部作品,从《海滩》开始就变得商业化,后面的《致命译员》《温布尔登》都是流程作业,你根本看不出来是他的作品。&br&波兰斯基的《第九门》和老搭档皮埃尔热内的《异形四》虽有创作,但是导演功力不够直接拖累他的创作。王家卫的《蓝莓之夜》,老实说,他们两不是1+1=2的关系。&br&大卫芬奇的强势使得他们的第二部《Picnic Room》难产。相信他也很苦恼。&br&大流士康吉遇到伍迪艾伦,的确是天作之合,一个对细节要求严格的导演和欧洲的背景故事,我感觉正对康吉的路数。&br&细看《偷香Stealing Beauty》,应该能感受到欧洲作品的滋味在里面。&br&关于DI,我觉得没什可说的。&br&数字中间片已经是神器,经过DI的洗礼,一个很一般的画面会被调到很棒的效果,这一点不必多说。&br&但是就是由于康吉和老头伍迪艾伦,这两部电影都是电影胶片,难得看见Delux洗印工艺啊!&br&最后说一句,用胶片拍摄,在罗马洗印厂用Delux工艺洗印,是每个摄影师的梦吧!!&br&当然很多人觉得数字好,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诋毁胶片。&br&只有胶片,才能带来那种梦幻一般的柔和度。
谢谢的诚意,但是已经回答的很好,仅作补充。最近这几部伍迪艾伦的电影我都没看,但是都是大流士康吉掌镜,我就想说说了。老实说,Darius Khondji最好的三部曲是《Seven》《Evita》《Stealing Beauty》。三部电影的导演,三部不同的风格,这…
「视觉暂留」是对人眼机制的一种理解,意思是光在照射到视网膜后,可以保留一段时间,让人产生画面延续的印象。这个原理由欧洲科学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发现。之后有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前仆后继地从事连续摄影和放映的研究,最终导致了活动影像(电影)的发明。&br&&br&但是,更深入的研究让人们认识到,「视觉暂留」作为一种仅仅是眼部的机制,对电影原理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于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又有科学家、心理学家发现了「似动现象」,从脑部机制来进一步解释人们对活动影像的接受。&br&&br&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发明的,但发明电影的人在当时对电影的原理也认识不透彻,后来才找到了「似动现象」这种更好的解释。
「视觉暂留」是对人眼机制的一种理解,意思是光在照射到视网膜后,可以保留一段时间,让人产生画面延续的印象。这个原理由欧洲科学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发现。之后有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前仆后继地从事连续摄影和放映的研究,最…
在灯光足够的前提下:1、决定一个合适的光孔(由叙事的要求、前后景的关系),以及滤镜。&br&2、决定一个合适的光比。差一档1:2、差二档1:4、差三档1:8~(由影片风格、叙事内容决定)&br&3、打底子光、遮挡杂光。照度表测量环境照度水平。按要求增减。&br&4、所有灯全开,挡住辅光,照度表测量人物位置主光照度。按要求适量增减主光量。&br&5、更加严格的挡住主光、以及逆光,测量辅光照度。按要求适量增减辅光。(乳白球伸缩都可,但同一场景状态要统一)&br&6、可以用亮度表测量和调整背景中的装饰小光源。&br&7、增加和调整勾边光、眼神光、小玄光等等人物装饰小光源。&br&8、复查光孔、检查机器状态。开拍
在灯光足够的前提下:1、决定一个合适的光孔(由叙事的要求、前后景的关系),以及滤镜。2、决定一个合适的光比。差一档1:2、差二档1:4、差三档1:8~(由影片风格、叙事内容决定)3、打底子光、遮挡杂光。照度表测量环境照度水平。按要求增减。4、所有灯…
1、支持「卖一个镜头,买隔音罩」的观点。既然你要做剧照摄影,那么就得在装备上专业起来。&br&&br&2、实在没办法了(比如你的隔音罩丢了),那么就看你平时和录音组的关系了。有的时候,录音师可以容忍快门声。(严格说起来,就算你有隔音罩,在室内某些戏的拍摄时,快门声还是能被话筒收进去,就看录音师的判断了。)&br&&br&3、不过尽量还是在演员走戏和排练的时候拍。(&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28bb2b6ff09a4ab2efff& href=&/people/28bb2b6ff09a4ab2efff& data-tip=&p$b$28bb2b6ff09a4ab2efff&&@yolfilm&/a& 的回答中,是按照标准作业流程来考虑问题的。不过内地剧组很少有对剧照这么重视的。无奈。)&br&&br&4、如果能和摄影组和灯光组的老大处的不错,也可以在导演说「这条过了」之后,冲上去和演员说:留步!请拍个剧照!前提是演员配合度高,灯光组能配合你不断电,摄影组不觉得你碍事。&br&然后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痛痛快快拍几张。&br&&br&&br&补充一下:&br&内地剧组中,很多中等以上规模制作的影片,海报摄影已经单独分离出来。海报团队会根据设计稿专门派摄影师来剧组拍摄角色造型图片,基本不再由剧照摄影师拍摄人物素材了。
1、支持「卖一个镜头,买隔音罩」的观点。既然你要做剧照摄影,那么就得在装备上专业起来。2、实在没办法了(比如你的隔音罩丢了),那么就看你平时和录音组的关系了。有的时候,录音师可以容忍快门声。(严格说起来,就算你有隔音罩,在室内某些戏的拍摄时…
两种做法,一种是后期特效,比较简单,但要做得自然就很难。&br&一种是在镜头前放置一个类似于棱镜或者破碎的透镜这样的装置,使光线在进入镜头前就发生折射。&br&这种在镜头加半透遮挡物的做法比较常见,有些是做前景,让景观产生层次感,有些是扭曲光线,让画面有不一样的feel。楼主的图属于后者。&br&许多摄影师用捏扁的空矿泉水瓶、水晶球、塑料串珠、放大镜碎片,或者抹点凡士林,都是让画面更有意思的做法。
两种做法,一种是后期特效,比较简单,但要做得自然就很难。一种是在镜头前放置一个类似于棱镜或者破碎的透镜这样的装置,使光线在进入镜头前就发生折射。这种在镜头加半透遮挡物的做法比较常见,有些是做前景,让景观产生层次感,有些是扭曲光线,让画面有…
实际上,对我而言,我只能通过景物透视压缩的程度来根据画面来判断大概是长焦,中焦,还是广角镜头。具体的焦段,比如16毫米,还是18毫米还是20毫米,或者长焦段 50毫米,或者60毫米,我是无法判断的。&br&另外同样一个镜头。比如35毫米的电影镜头,如果安放在16毫米摄影机上,或者是3/4英寸的ccd上面,就成了70毫米的景深效果。因为它只占有了原来35毫米镜头像场范围的一半左右。这样就更加无法判断焦距了。除非你实现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规格。&br&另外对于变型宽银幕镜头来说。它的判断标准就更加奇怪了。比如一个60毫米的变形宽银幕镜头。它在垂直方向的实际像场范围和普通35毫米电影规格的60毫米镜头差不多,但是在水平方向上,却有接近35毫米的宽度。不是非常专业的摄影师是无法判断的。&br&希望能有所帮助
实际上,对我而言,我只能通过景物透视压缩的程度来根据画面来判断大概是长焦,中焦,还是广角镜头。具体的焦段,比如16毫米,还是18毫米还是20毫米,或者长焦段 50毫米,或者60毫米,我是无法判断的。另外同样一个镜头。比如35毫米的电影镜头,如果安放在1…
来自子话题:
简而言之,多数电影中的散景光晕是椭圆形,是由于&b&形变镜头&/b& (Anamorphic lense)的应用而产生的。注意Leon的IMDB技术信息如图:&img data-rawheight=&640& data-rawwidth=&650& src=&/bfa2ee19b2e3b08f366bb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bfa2ee19b2e3b08f366bb5_r.jpg&&&br&
可见,此片使用了形变镜头的技术。&br&&br&
关于这种镜头的来由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不完全准确,因为自产生以来电影胶片记录和放映的技术规范就有至少几十种,此处以帮助理解为主要目的)&br&
35mm胶片在电影的拍摄中与在相机上是不同的,在拍摄电影是胶片是竖着用的,也就是说,齿孔不在画面的上下而是左右(如图)&img data-rawheight=&299& data-rawwidth=&323& src=&/9d8bcc8ba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3&&&br&
在这种情况下,记录的画面比例,是传统的4:3。这在很多早期的电影中也很常见。例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等。&br&
随着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多电影人发现,宽银幕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完成观影体验,同时能够很好地区别于电视。于是2.35:1, 2.40:1等更宽的画幅成为了电影创作的主流。(因为家中的电视又要看电影又要看电视,所以现在大多数电视所用的16:9,就是折中于2.35:1和4:3之间的一种比例,竟然也发展成主流了)但是这样的宽画幅如果正常拍摄的话,画面只能铺占35mm胶片的一小部分。在满足横向的宽度同时,纵向损失了很大一部分有效的感光面积。&br&如图:&br&&img data-rawheight=&229& data-rawwidth=&267& src=&/0cf575fe5ad3ca3f7230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7&&我们能观察到,四齿孔的纵向范围上,有接近两个齿孔的感光面积是浪费掉的(胶片左侧是记录音频的两条音轨,这与现在的super35技术不同)。&br&于是有人收到一战时为拓宽坦克视野而发明的形变镜头启发,发明了应用于电影的形变镜头(Anamorphic lense)。这种镜头能够将横向的画面进行压缩,从而使一副宽画幅的画面被压缩成4:3的比例,如图:&img data-rawheight=&147& data-rawwidth=&258& src=&/e3cc36b6e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8&&
这样一来,胶片上的所有成像面积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但是所得到的画面直接放映的话,人物是竖长条的。所以,在放映时,压缩的画面要通过同样但是逆向的技术恢复成宽画幅呈现在宽银幕上。&br&
由于这种形变镜头会造形变,画面中越是在焦外的物体所发生的形变越大,所以用这种技术拍摄的电影散景中的光晕呈椭圆形。特别是在摄影师对于画面中的前后景进行变焦的时候,我们会明显感到,画面中物体在焦外被轻微纵向拉伸,这都是拜形变镜头所赐。这种技术有很多种制式,例如Panavision(后来变成公司名了),Cinemascope等,这样的轻微形变的画面,也是一些影迷和导演心中“电影感”“胶片质感”的体现。许多忠于胶片的导演比如诺兰就是panavision的大客户。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马丁·斯科塞斯等,也仍然在使用这种拍摄技术。&br&&br&
(目前数码拍摄的宽银幕电影,也有运用这种技术的但是特别特别少,大多数是直接用16:9拍,然后把上下多余的地方截下去,很方便,很粗放,逼格很低)&br&&br&以上知识全是网上东拼西凑自学而来,有不准确的地方欢迎指正。&br&最后上一张形变镜头的图,就是这样的。&br&&img data-rawheight=&591& data-rawwidth=&790& src=&/767eff1258cefcea5a4d4f7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767eff1258cefcea5a4d4f78_r.jpg&&
简而言之,多数电影中的散景光晕是椭圆形,是由于形变镜头 (Anamorphic lense)的应用而产生的。注意Leon的IMDB技术信息如图: 可见,此片使用了形变镜头的技术。 关于这种镜头的来由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不完全准确,因为自产生以来电影胶片记录和放映的…
来自子话题:
&img src=&/7c9e76da7fa40469caf5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c9e76da7fa40469caf5_r.jpg&&纪念于承惠老师。
纪念于承惠老师。
首先你要知道:没有电影摄像师,正确的称呼是电影摄影师。摄像和摄影,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是确实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你没有搞清楚的话,后面的路比较难。&br&其次,电影摄影师所需要的技术储备,在胶片时代过去之后,门槛变得非常低,但是同时也容易让初学者很难做得专业。&br&想要成为一个电影摄影师,需要付出的技术储备,电影品味的积累,人际交往都非常多,远非你可以简单做到的。参加摄制组,目前就我看是最最直接的方式。若干题主有需要,可以联系我。
首先你要知道:没有电影摄像师,正确的称呼是电影摄影师。摄像和摄影,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是确实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你没有搞清楚的话,后面的路比较难。其次,电影摄影师所需要的技术储备,在胶片时代过去之后,门槛变得非常低,但是同时也容易让初…
来自子话题:
《帝国大厦》,全片485分钟,就帝国大厦那一个镜头,看完海报就等于看完全片
《帝国大厦》,全片485分钟,就帝国大厦那一个镜头,看完海报就等于看完全片
对于电影摄影来说,真正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在电影摄影方面的美学进步已经非常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索德伯格的摄影风格,其实是一件没有太大必要的事情。&br&可能是缘于当年他自己拍摄《性谎言录像带》的成功,他自己更愿意亲自掌控摄影机。不过成名以后的大制作《卡夫卡》,他找了别人做摄影,这部影像极为华丽的作品没有获得成功,这也许又让他觉得有重新拿起摄影机的必要。&br&总的说来,他自己的电影摄影,更像是导演工作的一个延续,其摄影的着力点应该更偏重于构图和运动,至于用光,反差,其实具备基本美学常识的人,都应该快速掌握,在好莱坞级别的灯光师的帮助下,这一切也都不是大问题。&br&以《Traffic》为例,那种泾渭分明的颜色分类,对于职业电影摄影师来说,或许会想“风格过于明显而且造作”而放弃,但是对于导演来说,这都不必在乎。&br&所以说,对于他的电影摄影,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风格和方法,硬要总结,我也不敢,毕竟我不熟悉他的工作现场,我很难判断哪些是他有意为之,哪些是无意凑巧。&br&论风格,他不如很多职业摄影师,有点杜可风的意思,但是也不是。&br&他大约是Harris Savides(空灵有意境的镜头),Laszlo Kovacs(记录风格),Chris Doyle(高浓彩色和低反差用光)等人的混合体,也可能什么也不是。
对于电影摄影来说,真正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在电影摄影方面的美学进步已经非常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索德伯格的摄影风格,其实是一件没有太大必要的事情。可能是缘于当年他自己拍摄《性谎言录像带》的成功,他自己更愿意亲自掌控摄影机。不过成名以后…
泻药。&br&&br&“如何通过电影画面来判断焦距?” &br&唔……省略各种基础知识若干,如楼上两位所bala,逆向推理确实很难也没有什么意义。&br&我猜想问这个问题的人大概是想通过别人电影的画面来选择自己拍摄时的焦距?&br&那么我就来回答一下“拍摄电影的时候怎样来选择焦距?”。&br&&br&在我以前的如何制造电影感的系列文章透视篇中我曾经小提到了一下关于镜头的选择和焦距的选择。(原文地址请戳:&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cn/s/blog_4b862e750102vcpf.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如何制造电影感&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包括最近我和一些中国来的导演和摄影师工作沟通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导演和摄影师喜欢跟我强调“长焦调远景”,意思就是用个100mm+的telephone lens(长焦镜头)来拍全景。&br&&br&开始我挺疑惑的,因为我本人一直在拍小成本的微电影,场地往往都有极大的限制性,而且接受的好莱坞的教育也一直是wide shot using wide lenses, close up using long lenses. (拍全景用广角镜头,拍特写用长焦镜头)&br&&br&然后我也有请教过ASC的一些摄影师,请教他们的lense choice (镜头选择,焦段选择),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br&&br&今天遇到了这么好玩的一个问题,我准备总结一下我的观察试验结果(以下讨论基于35mm相机上匹配头,不要扯35mm头上16mm机这种问题……)&br&&im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src=&/d664abec8d5b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d664abec8d5bd_r.jpg&&&im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src=&/ca1fb4d64e9df08b7f0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ca1fb4d64e9df08b7f03_r.jpg&&手残的我简单滴做了一个演示模型,正方形是我们的表演区间(顶视图),红色方框代表我们长焦头,黄色代表我们的短焦头。(其实应该是扇形,不过我为了强调空间关系,用长方形最直接。)&br&&br&我们拍一个人站在房屋中间的话,用长焦(红色),我们只能拍到大概1/3的房屋横截面,但是我们可以拍到整个房屋纵截面,前景、中景、后景相间距离变长了,演员在纵向的表演区间变大了。同理可推短焦,虽然前中后景之间的距离变短了,但是!你看,整个房子的横截面全都看得见了耶。整整比长焦宽了两倍有木有。&br&&br&yea yea,这些我都懂。but what if...(但是如果……)我用长焦拍全景呢?就是说我用红色,但是想和现在的黄色一样罩住整个横截面呢?会变成这样:&br&&br&&img data-rawheight=&6000& data-rawwidth=&3264& src=&/4bea1d6b5fc7a3a85fa2d8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4bea1d6b5fc7a3a85fa2d88_r.jpg&&我想用我的短短的宽去罩住整个现实中房屋的长度,那么我的红色方块得变大,换言之就是相机得往后面去才能实现拉大红色面积从而达到一个全景。然后当我条件允许我退到那么后达到了这个距离之后,再看我的前景、中景和后景,他们相隔之间的实际距离一下子全部拉开了,景深变化了(光圈党的福音)。&br&&br&所以好像只要搞明白了这个关系,再来分析一下别人的电影焦段的选择和为什么要这样选:&br&&br&Long Lens Distant 长焦镜头距离&br&长焦能让观众识别环境中马上把注意力放在你拍摄的物体身上。这种方法特别在长焦调远景时,相机离你的演员很远,然后你的后景离演员更远的时候起效果。&br&&img data-rawheight=&559& data-rawwidth=&997& src=&/c1415fda34f4c0b7e05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7& data-original=&/c1415fda34f4c0b7e058_r.jpg&&例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很经典的一个长焦调全景的镜头就很好的利用了长焦镜头的距离,虚化了繁杂的背景(但是观众又能感受到街景),然后注意力落在了二人身上。而且演员的移动速度也会受到focal length的影响,在长焦镜头前,演员纵向移动的速度会显得慢了下来,横向移动速度将会显得快。这样有一种让观众觉得演员被困在了一个纷乱的世界的感觉。&br&&br&-------------------------&br&累了,改天再码。反正大概这么个意思吧。短焦镜头反之好了。
泻药。“如何通过电影画面来判断焦距?” 唔……省略各种基础知识若干,如楼上两位所bala,逆向推理确实很难也没有什么意义。我猜想问这个问题的人大概是想通过别人电影的画面来选择自己拍摄时的焦距?那么我就来回答一下“拍摄电影的时候怎样来选择焦距?…
「办公室的故事」&br&&br&卡卢金娜:你总是支支吾吾的。&br&诺瓦谢立:不,我没支支吾吾的。&br&诺瓦谢立:我没法摸透您是怎么样的人。&br&卡卢金娜:干嘛要摸我?别摸我!&br&卡卢金娜:您说我铁石心肠?&br&诺瓦谢立:不,您豆腐心肠。&br&卡卢金娜:说我冷若冰霜?&br&诺瓦谢立:哪啊!我说您热情奔放。&br&卡卢金娜:说我没心肝?&br&诺瓦谢立:不,您肝胆俱全。&br&卡卢金娜:说我干巴巴的?&br&诺瓦谢立:不,您湿乎乎的……
「办公室的故事」卡卢金娜:你总是支支吾吾的。诺瓦谢立:不,我没支支吾吾的。诺瓦谢立:我没法摸透您是怎么样的人。卡卢金娜:干嘛要摸我?别摸我!卡卢金娜:您说我铁石心肠?诺瓦谢立:不,您豆腐心肠。卡卢金娜:说我冷若冰霜?诺瓦谢立:哪啊!我说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照片放在哪个文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