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学生砸食堂掀警车都不把我当人看?从他们身边经过,他们(她们)还是那样随意也不给我让道?是自己怎么了

为什么很多人鄙视杀马特?
是因为他们的火星文,五颜六色的发型还是其他什么行为?
按投票排序
250 个回答
不,相信我,不是鄙视。而是,通常有着主流审美观念的人,都会觉得,很难看。就我个人而言,我就是觉得,很难看,很难看,很难看。跟钱和社会地位没关系,都是工人,一个整整齐齐利利落落的年轻工人,和一个杀马特,站在一起,你会欣赏哪个?就算他脖子上,衣服上,戴着的都是纯金的链子,坐着豪车,我也一样厌恶他。因为【观感不好】,所以本能的,生理性的,厌恶他。就这么简单,用不着上纲上线。
我不鄙视,比较同情吧。因为几年前,大学暑假去工厂打工的我,认识了这么几个人。那是大一的暑假,因为想着干点啥挣点零花钱却又因为啥都不会就去上海工厂做工了。去了才发现,这里云集了一大批初中生,基本上来自河南、安徽、四川及少量本地的孩子。我那时候已经算是白纸了,但他们却显得更加的单纯无知,读的是私立不怎么正规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然后旁边的一位秀气的大我3岁的姑娘竟然是他们那帮小孩子的语文老师!!!!后来才发现,这个不大的包装厂聚集了普通农民工、中学生、大学生、中学生老师、厂长他不听话的中学生儿子等等。不铺垫了,进入主题重点....某个周五发工资了,每人大概1500左右。周一上班的第一天,我就震惊了。这群孩子都很兴奋,脸上各种幸福荣光。他们买了新衣服,男孩子们的裤子一身廉价的金属链子乒乓响,大爆炸头,脖子挂了一串串金属...女孩子们各类廉价背心吊带短裤加一头彩色发卡、高跟拖鞋,重点也是头发,大热的天,也不怕热,真心跟鸡窝似的....老实说,我实在不能欣赏。最后才慢慢了解,他们真的是最容易被骗钱的一类人,理发店,服装店、饰品店的那些老道的员工,一眼就能认出哪些人是最没有底气、最容易被说服掏钱的人,当然就是这群天天卖体力加班吃食堂白水菜小孩。做一个夸张的头发,连蒙带骗,至少要掏500块钱左右,占据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当然,剩余的三分之二也会花在山寨手机、廉价服饰上面....这群孩子真的很单纯,当然可能是因为认知有限的原因。把我当知识分子姐姐一样崇拜,追着我问大学里的事情,大学里的学生是怎么样打扮的?每天都做些什么事?(天知道我上的只是一个破三流学校,真心内伤,太对不起他们的崇拜了)尽管很多次想以姐姐的身份告诉那几位可爱的并且依赖我的女孩子钱不是这样花的,形象也不是这么收拾的,但是看见她们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自己有些想太多。还有那几位男孩子,热心肠,开朗,也会躲在角落叽叽咕咕议论自己暗恋的某位女孩子,他们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都是农民或者农民工。这群孩子走在街上,很明显就是人们眼中的'杀马特"吧,也许现在走在街上,碰见同事嘲笑这种人,我也会随声附和几句,但是,我内心里,无法做到嘲笑与鄙视。(趁中午休息的时间随便写的一些感受,求折叠)--------------------------------------------------------------------------------------------看见有很多人质疑我的发言与题主问题有偏差,我解释一下:当时我回答的时候前面已经有很多优秀的答案了,但是因为看到很多回答还不乏鄙视之嫌,我就顺着前几位关于“鄙视”的关键词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没有想到一夜之间答案被顶到前列,我的回答就显得很“题不对文”。嗯,望谅解。
转一篇文章,原帖地址“杀马特”:文化贫困产物
张天潘《南风窗》第4期 发表题为《“杀马特”:一个需要被了解的存在》在微博上,“杀马特”一词,一直是一个高频率用词。它音译于英文smart,意为时尚的、聪明的。但由于文化知识精英的话语垄断与价值重构,让“杀马特”从“smart”一翻译成中文,就成为了其反义词。现在在微博上流行的“杀马特”,几乎都是作为审丑狂欢下的贬义词而存在。在人们的眼中,“杀马特”们是这样一个群体:留着怪异发型,穿着夸张,佩戴古怪,浓妆艳抹,气质诡异,来自农村或城乡结合部90后青年。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这些被“杀马特”青年们,与去年流行起来的“洗剪吹组合”形象一起,构成了当下中国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他们如何融入城市、被城市接纳(现在是被嘲笑),如何完成自身的个人的现代化(现在是半现代化的惊悚穿着),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社会局势。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特别是与“小清新”风格的对比,能够直白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多元化背后的文化区隔与文化歧视。“杀马特”的文化特征与溯源
现在被视为“杀马特”的群体,他们多为农村出来的90后,中学毕业或中高职技校毕业。其在身份层次与文化价值观上,有着较为显著的特征。在其文化选择与喜好上,各种网络口水歌曲是他们的最爱。在外在上,他们的服饰是廉价的地摊货,使用的是国产山寨手机,然后用之自拍放到QQ空间,除此之外,他们的照片也有很多是照相馆拍摄,背景则通常是一块湛蓝色天空的幕布,或街头大头贴机器拍摄的大头贴。生活状态上,从学校走出后,直接离开了家里人,进入了乡镇以上的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城郊,租住在价格较低的民房或地下室,且是多人合租;职业上,成为理发店员工、保安、餐馆服务员、富士康这类的工厂的工人,是他们主要的就业去向,也不排除在一些灰色与黑色地带的工作,这一点和他们父辈很多都从事建筑业的苦活累活不一样,他们很难承受如此高强度的体力活。交际的圈子,也是同龄的老乡为主。当然,也延伸到网络世界,通过玩劲舞、QQ视频等,结识同龄的同兴趣爱好的网友。业余活动的地方,就是网吧、迪厅、路边大排档等。2010年代之后的“杀马特”,倒推其文化渊源的话,应该是这样一个路径:城市里90后“脑残非主流”文化、西方的朋克、重金属等青年亚文化,也就是说,杀马特是受到了这十年间的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传染(这批人现在都已经转向为小清新或卖萌的萝莉、正太了,转向都市美男,男子阴柔化,韩版小男生),而非主流文化则沿袭自欧美国家的青年亚文化。但到了“杀马特”这里,这种青年亚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国外那种标新立异、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属风格(给人一种夸张的、歇斯底里、狂躁的感觉)、哥特文化(在文化上的表征就是以黑暗、阴郁、野蛮、死亡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现象,再具体形容就是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它并没有对主流文化进行“弑父”。因此,可以说,“杀马特”与国外非主流的青年亚文化,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相反,他们的这个形象,是试图接近主流的一次失败的努力。“杀马特”们努力构建一个自心目中理解的城市人形象,然后试图模仿之,在相似的群体中形成一种风潮。他们一直在试图接近城市文化,成为他们的一员,将cosplay(角色扮演)生活化,努力模仿日本视觉系的动漫形象、打耳洞、染头发、性放纵、装深沉忧郁等的城市另类青年,或唯美、抒情的文艺青年(小清新)的流行做法。但是融入这种文化,却是需要资本投入的,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无疑是很奢侈的,他们的经济能力,无法实现他们想象中的生活方式,于是,夸张的外形、廉价的服饰、国产山寨手机与网吧低像素摄像头的自拍照,只能塑造出了他们现在给人呈现的形象。他们的自认的流行时尚,在众多城市人看来,却是惊悚、夸张、二逼、土气,和一个穿着劣质西装配着运动鞋的农民是一个性质,只不过是另外的一种乡土气息,是一群21世纪的“闰土”。结果,在这个消费社会,他们成为了审丑狂欢的消费品,和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一样,成为“神一般的存在”。杀马特与小清新的区隔
与杀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续流行的“小清新”之风,它在青年文化形态上,与之构成了一个两极化,各处一端,绝无交叉,它们二者的差距,并非嬉皮士与雅皮士之间的差异,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矮挫丑”的屌丝与“白富美”的女神之间的距离,而这距离是卖多少个肾也难以填补的,构成了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在《区隔》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区隔出的社会分层。小清新是以接受过大学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女生为主,文化形式上,主要特征是:着装上,热衷淡淡的清雅色系,布鞋、白色亚麻衬衫和长脚踝的棉布裙子、无镜片眼镜、运动装,热爱的品牌是H&M、优衣库、专卖店的耐克阿迪等,“武器”装备笔记本电脑、LOMO相机照、单反、Iphone(苹果)手机,然后照出且经过PS的唯美的、逆光的、暖色调的各种照片,喜好在校内网或者微博上报到地点、发状态、发美食照片,上星巴克、喝依云矿泉水、抱布娃娃,养宠物狗,或者表现得很喜好宠物和小孩;喜好旅游,鼓浪屿、丽江、乌镇、港澳台、境外特别是韩日欧是她们心目中的圣地;村上春树、安妮宝贝、陈绮贞、柴静、刘瑜是她们的文化偶像。她们鄙视粗俗的杀马特,也不鸟愤世嫉俗的愤青,还时不时地装个萌,发个嗲,也会对时事有些关心,但最终的落点都是在“中国人怎么了?”“这个社会是怎么了?”等浅尝辄止而又空洞无物的问题上。更多的时候,她们是沉溺在自己小圈子的世界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若只如初见”、“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成为她们的黄金绝句。她们很多是前几年的“非主流”转型而来的,又将 “布尔乔亚”、“小资”的后备军。“杀马特”与“小清新”作为同时存在的文化现象,但其二者权力话语完全不同,这也造成了它们截然不同的社会待见。像文化批评家张柠教授,就对小清新报以褒赏的态度与看法,认为是“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出现”“‘小清新’一代审美趣味的重大变化,包含着对被西方启蒙文学排除在外的东方古典趣味的回归。”而最典型的是体现在官方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杀马特是受到谴责,而小清新是无干涉或支持的,体现出了暧昧或不公正的态度。
如果说像“旭日阳刚”等时常从网络中崛起且往往能获得同情与欢迎的人物代表着一种草根文化的话,那么杀马特们就简直是“杂草文化”,他们长着人们无视的地方,长成后也是无人关注,不仅不被尊重和重视,甚至还可能面临成为要被除去的负面影响,和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网络电影《四平青年》一样,成为禁止的对象。《四平青年》它是由吉林省四平市人民剧场的一群青年二人转演员,闲暇之余拍摄的网络电影,里面充满东北土话,粗口连篇,情节恶搞。在网上流行之后,官方(四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方面)的态度却异常明确,认为是“严重影响了四平市城市形象”,要求人民剧场辞退剧中所有演职人员,同时在网上删除视频。尽管客观地说,该电影粗俗不堪,但远没有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但尽管如此,网上受欢迎,并不代表着它受到重视,相反,人们是在其背后,如同围观“杀马特”一样,只是从中获取乐趣,以及假想式地认为他们在文化上挑战了官方的主流文化,给予一些掌声。但最终,这些演职人员,在大家眼里依然一群土里土气的杀马特。所以说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屌丝终将难以逆袭。于是现在在微博上,被很多人关注的比如@杀马特强子、@留几手、@杀马特龙少等红人,塑造了自己“杀马特”形象,他们的微博用语中,东北土话等方言成为佐料,东北XX屯、河南驻马店、北京二拨子村等是这些微博用户的一个假想的来源地(而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是农民工流出地或居住地)。但通过其言行明显可见他们并非真正的杀马特,而是百分百的文化知识精英,只是借用或恶意使用这套语言与形象,用以嘲讽取乐,以制造网络狂欢,每一句话都将反讽进行到底,从而在文化尊严上,彻底贬低这一群体,强化了社会公众对于此群体的歧视与隔离。文化贫民“杀马特”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流动的加剧,所谓的“盲流”终于得以正名。最早进城的、生活改善起来的第一代农民工们,开始学习城里人一样,穿起了夜市地摊上购买的衣服(往往都是过时的,被城里人淘汰的样式),夹起了手提皮包,腰上也别上了手机。但社会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地落脚城市。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后代也从农村走了出来,进入到了城市。但命运又开了一次轮回的玩笑,他们的下一代,又在学习城里人样式,却成为了不农不城的“杀马特”。严格意义上说,“杀马特”们已经不再是农民了,只是户籍上,依然将他们烙印中这个身份之中,城市的城门,对于他们已经洞开,但城门之后,还有一层厚厚的挡风玻璃在隔绝着他们真正地进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杀马特”们将构成中国社会的“第三元”,他们对于父辈的农民形象来说,已经是属于光怪陆离、花枝招展的城里人了,不再是简朴、吃苦耐劳的庄家人;对于城市里人来说,他们的骨子里永远透露着乡土气息,无论多么努力展示,结果都是卸不掉身上的气质。在社会学意义上,他们成为了没有故乡、也没有未来的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在文化上,他同样面临着这种窘境,农村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城市以讥讽的眼光嘲笑他们。
同时,在话语权垄断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与中小城市的故事难以在都市媒体之上呈现,而大城市里的鸡毛蒜皮,都能够成为新闻。报纸、杂志、影视,都在一个劲地展示或奢华的或小清新的图像影响,倾销着城市消费主义膨胀的欲望。在这种耀眼光芒之下,杀马特们就成为了一群被遮蔽的群体,只有随着富士康十几连跳等情况下,才能够得以短暂的关注。他们生活在一个灰色地带,或者说是黑色幽默地带,他们的生活的那些场域,则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隔离区,是低素质、混乱和危险的象征。当然,客观地说,“杀马特”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有些粗糙不堪、不伦不类,但是要看到,这绝不代表着“三俗”(低俗庸俗媚俗)。这是现状社会大背景下的结果,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经济收入,残酷的生存环境以及逼仄的发展未来,他们或没有能力或没有意识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这是个人以及群体半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完整的结果,于是,他们的文化形态上就成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仅物质贫困文化也异常贫困的“文化贫民”。因此,在小清新们过着安逸的生活,享受着父母的宠爱,沐浴着大学的书香,随心所欲地消费着的时候,不应该再以高高在上的眼光,冷冷瞟着“杀马特”,然后报以显露无疑的蔑视。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注而非嘲讽,更多的同情而非鄙视,更多的宽容而非排斥,因为他们或许在你们还啃老的时候,就已经在无奈地靠自己的劳动,过上了漂泊异乡的打拼生活。他们正在以小清新们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地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南风窗》第4期 发表题为《“杀马特”:一个需要被了解的存在》
(发表有删减,此为完整版)
我也曾是鄙视杀马特大军的一员,觉得他们的品味真的很差,他们的审美真是很糟糕,看他们的发型,穿的衣服鞋子,带的装饰品,都感觉完全是没有任何美感而言。。我觉得当你去鄙视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时候,请先去了解这个人或者这个群体。没有了解就没有资格去鄙视。你可以不认可,可以反对,甚至是鄙视,不过请先弄清楚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杀马特的主流人群是15到25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是农村人口大量移民城市的代表,也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产物。他们大都来自农村或者比较落后的城镇,受到的文化教育层次一般都比较低,大多数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他们来到城市,在生产线,饭馆,娱乐场所,街头工作,经济收入也是处于城市人口收入的底层。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还经常要加班,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很枯燥的流水线工作。这样的一个群体总会对城市的环境产生疏离感,自卑感以及畏惧感。20岁左右的年轻人总是有追求的,总是要想办法表达自己的。他们不想被遗忘,所有他们想变得不一样一些,也变得可以被人认可。大概由于他们自身文化审美的限制,在模仿别人的时候(日韩的明星,他们觉得日韩的明星代表主流的或者正确的审美),他们产生了偏差,从而产生了第一代杀马特。往后去,大概他们觉得夸张的造型可以获得关注,可以表达自己的不甘于默默无闻,可以向整个社会证明自己还存在,所以就在那些入城农村年轻人中产生了这种杀马特文化,也算是一种亚文化的传承。我想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是整个国民教育,应试制度的垃圾,还有城乡经济文化发展速度差距太大,贫富分化过于严重。在谈论这一群体的时候应该包容一些。我来自农村,身边有这样的一群起读书,一起玩,一起长大的朋友,后来很多没有继续读书,在初中毕业,有的没有初中毕业就到上海,无锡,苏州等城市打工。很多人很聪明,比我聪明,我和他们玩的时候总会发现自己玩的很多东西都不如他们。他们也很能吃苦,这也比我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因为当时农村对教育的不重视,总是在干扰学习,所以渐渐放弃了读书。当然也有本来家庭条件很好却喜欢玩,不爱读书的。他们中有的人就是所谓的杀马特:红头发,爆炸头,亮亮的复杂的多口袋的衣服,很深的眼影,很夸张的耳坠。以前过年回去总会和他们一起喝喝酒,玩玩。从他们的言语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对于城市的向往,还有就是对于在城市生活的无归属感和迷茫。而最常说的就是挣了钱回老家盖房子娶老婆安安稳稳过日子。如今有几个已经回老家结婚了,有了孩子,剪去了红色的头发,不再穿奇怪的衣服,为人夫,为人父,大概算过着自己以前想要的生活。其实年轻的时候,无论是谁,总要轻狂一些,杀马特大概就是一个群体的年少轻狂,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鄙视呢?本质上和在人人发状态,在微博发消息,在QQ写签名,在豆瓣刷存在感都是同样的东西。原本20岁左右就是一个让人缺乏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容易缺乏存在感的年纪!最后要说的是当你鄙视杀马特的时候,请想一想,如果他们有好的家庭条件来读书,上大学,有读书很多的爹妈,身边有很有文化的朋友,可以有四年闲暇的时间去进行审美的学习,我想,说的不好听一些,就是头猪也可以做得和你我一样!!!----------------------------------------------------------------------分割线这是一个问题,我从下面复制过来,我上面可能没说清楚,所以借这个问题补充下。Q:答主你是告诉我们,鄙视时应该考虑社会加之其身的不公。那我也可以告诉楼主,没有人生而为罪犯,很多小偷甚至杀人犯,如果社会给他们一条更好的生路,或者按您说的给他们一个优秀的道德教育和成长环境,他们中很多人得到救赎。但我们会这样考虑吗?不会,我可以理解你的苦衷,但不代表我可以接受你的行为,这就是在社会。否则,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社会在推动,没有任何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虽然有点太上纲上线,但我觉得理还是不亏的。A:好吧,上面有个回答也说了,你为什么要把杀马特和小偷,杀人犯联系在一起呢?这具有可比性?哪里对你或者对别人做出了伤害了?哪里对不起你了呢?不排除有的杀马特会成为小偷,成为杀人犯,但这有什么必然关系呢?这本来就没有可比性。非要拿对待罪犯的态度来对待杀马特本身就不对。前提都不对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还有社会,社会就是你说的那样,冷漠,麻木,不公。这是无法改变的,至少现在,但不应该社会是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啊,那样的话社会还哪里来的几步。还有,社会是什么?现在或者说几年以前人们还极度鄙视同性恋呢?这种鄙视还不是慢慢在消除?全世界有死刑的国家还有多少?废除死刑也不是一下两下的事吧?这就是进步!另外,关于罪犯之类的人,我想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吧,你看新闻总会发现一些受到迫害而走向犯罪的人,这类例子太多了,你百度下就可以知道。这类人难道不应该值得同情吗?于法,必须受到制裁,与情,则有应该原谅的地方。最后,还是那句话,不要做没有意义的对比。还有我不指望你会去同情,也无法阻止你去鄙视,当然,这是人的权利和自由。你要说,老子就鄙视,老子就看不起那群人,老子就觉得他们是渣。OK!没问题。不会因为这个你就不高尚了。也不会因为这个杀马特就不存在了。存在总有其原因,具体原因不再细说。只是要说,当你看不起或者鄙视什么的时候,请包容一下。
你们的品味虽然很糟,但这是因为你们没受过好的教育,这不是你们的错,所以我很同情你们。我觉得这个姿态已经鄙视到爆了。(BTW,看这么多字不如去听陈奕迅的《浮夸》,完美阐释前面的回答。不过到底放在这里贴切与否我就不知道了)
我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我在小的时候,我们那片只有在外面混的人才会染发,正常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礼仪检查都是不可能染发的。那些人三天两头打架斗殴,经常有学生被抢劫,治安一塌糊涂,有时候甚至两个学校的流氓互相打,在操场上面打起来管都管不住,我想知乎上的人大概是很少有人经历这种状况的。所以染个五颜六色的头发根本就是流氓的象征好吧,而且你看看那些杀马特的照片,哪点能显示他们像好人啊,每个看上去都一副攻击力满满的样子。杀马特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可怜,你要是打游戏的时候碰到那种杀马特你就知道了,这帮人在网上都是直接叫嚣道要杀你全家。标新立异就等于学着当流氓啊?为何标新立异就不能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再上几年学呢?现在大学或者正规技校的门槛很高吗?为何他们让我的安全感流失我还要同情他们?我们的社会上又不是没有从农村出身,本本分分的底层劳动者,除了心理有点问题,谁歧视过他们?我同情这些人,那谁来同情真正想要融入城市的底层劳动者?
在你评论之前,请参阅
当中国人鄙视某一特殊群体的时候,鄙视的不单单是该群体的文化,还有他们的社会地位。
杀马特的主流群体是年轻中国城市移民,非主流的主流群体是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囊中羞涩,没有社会地位,很难获得关注,在青春叛逆期缺乏心理健康的引导的同时受流行文化刺激,自然诞生了这样的群体。拥有强大力量的主流群体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来衡量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杀马特和非主流都是一种次文化并且应当得到承认,其模仿的日本视觉系和日式哥特也仅仅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产物。其区别仅仅是财力,专业性以及社会接受程度,可以视作是一种新文化的萌芽。如果群体之中有人来引导和创作,把外来文化融合吸收,最终是有可能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
我觉得可以用来对比的是小清新。杀马特和小清新的区别是小清新群体有一定财力,容易被社会广泛接受,专业性强。如果杀马特群体也能用着单反摆出专业的造型穿一身名牌放着好听的BGM说话写文内涵十足,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去鄙视反会而加入杀马特。
中国现在的鄙视链是一个很肤浅的事情。过去中年人鄙视青年人穿喇叭裤高跟鞋是从意识形态上鄙视,现在则多是从物质上粗暴衡量。实际文化应该是平等的,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目前还不成熟,不能从开放的角度去宽容看待这个世界。
当代流行文化进入中国,也就短短20年时间,从输入文化到创造文化,也就10年不到。要说鄙视,谁都没资格看不起谁。
也许那只是他们的一面,刚看到微博里的一组图片,全是90后,躁动的年龄让他们拥有张扬的个性,但是现实的需求让他们不得不每天重复单独无聊的工作。我多想走进那阳光斜射的车间,那里有我逝去的青春/*
update */因为我高中毕业后到大三的每个暑假都到工厂做过暑假工,然后也接触过认识了很多你们看到的这些所谓的杀马特打扮的人,即使你们否定鄙视他们,但是你们不能一棒子打死他们。因为很多人他们当时和我差不多大刚成年,有的甚至还没成年,他们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学历,他们刚一个人远离家乡初入社会,青春期特有的一些个性 张扬,不羁,叛逆让一些孩子开始把自己打扮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个性模样,但是在我们一些人看来就是杀马特,乡村肥猪牛。但是那仅是你们看到的而已..在和他们一起睡觉的那段时间,有几个我刚开始害怕和他们接触,因为在我刚高中毕业来说,还是害怕和这些打扮的乱七八糟的人一起玩的,但是他们对我很热情,而且也都愿意帮我,我记得当时查高考成绩,想去找个网吧上网,但是我刚来不知道哪里有网吧,一个打扮杀马特的室友说他知道哪里有个小网吧,还说一个人估计怕了(到了才发现那个小网吧确实很难找,一个人也的确有点怕)就说陪我一起去。尼玛当时就感动了,然后就一起去上网了..后面这两个月一直和这些杀马特的室友玩,晚上就是有时候和他们一起去上下网,没事就借他们的自行车去玩。而且他们在车间做事的时候都非常认真,有几个人赚的钱还要给家里的妹妹弟弟做学费(很多都是四川贵州那边的,估计都是比较穷人家的孩子,比我还穷),有的希望多赚点钱给家里的那个土坯房换个新颜,有的希望多赚点钱过年回家好相亲。是的,人家杀马特也是有梦想,有目标的,我觉得人还是看待事物宽容一点,因为谁也有那么几年青春叛逆的时候,人家也希望引起人家的注意,就好比有的人读书的时候上课老喜欢引起同学关注的道理一样的,只不过人家没那个机会,只好打扮成那样过早的接触社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许不是所有的杀马特都有梦想,有奋斗目标但是我们真的没有资格去鄙视那些杀马特的人
“矫枉过正”这件事仿佛在知乎上挺常见的。无论是前几天关于“女孩在火车站求6元路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是关于“凤姐”的讨论。好像越难以被世俗接受的东西在知乎上越容易被洗白,一个或者感人或者励志的故事,一碗浓郁的鸡汤,一个模糊的逻辑。你们的善良溢得到处都是。当中国人鄙视某一特殊群体的时候,鄙视的不单单是该群体的文化,还有他们的社会地位。杀马特的主流群体是年轻中国城市移民,非主流的主流群体是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囊中羞涩,没有社会地位,很难获得关注,在青春叛逆期缺乏心理健康的引导的同时受流行文化刺激,自然诞生了这样的群体。拥有强大力量的主流群体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来衡量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抱歉,这种强奸的逻辑恕我不敢苟同。没错,杀马特的人群是处于城市边缘的城市移民,非主流也主要存在于青春期的少年,但是,我看不惯杀马特,并不等于我鄙视城市移民的价值观。“拥有强大力量的主流群体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来衡量他们”,如果我理解无误的话,“主流群体”应该是指一些受过完整的良好的教育的我们吧。我们当然是用我们的价值观来衡量他们,事实上我们都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在衡量任何事,我觉得这和我们是怎样的人群没有关系。因为我相信还有很多别的“城市移民”的“价值观”也是对他们嗤之以鼻的。这和人群没有关系。事实上用人群来划分价值观这事儿挺恶心人的。杀马特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当我们在网上发段子调侃他们,或者别的什么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人真的是在鄙视我们看到的东西,并没有牵扯到他们的社会地位。而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到“鄙视”这个程度,瞧不起罢了。人人这么忙,哪有人真的有功夫有精力鄙视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什么人啊。鄙视自己还鄙视不过来呢。如果杀马特群体也能用着单反摆出专业的造型穿一身名牌放着好听的BGM说话写文内涵十足,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去鄙视反会而加入杀马特。……不管你们会不会,反正我不会,我爸会打断我的狗腿的。(摊手)而且我看有提到中国各种文化的”鄙视链“是吧,这怎么能和鄙视链扯到一起呢。如果我没记错,这个鄙视链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韩剧的,巴拉巴拉。”这个鄙视链确实挺遭人烦的,是因为这几种剧各有各的受众人群,而划分层次是带有一种强烈的个人主观判断的成分在里面,施加于他人,自然不公,关键在于被比较的几点还是有可比性。而杀马特,杀马特文化,如果你硬把他们和中国别的文化放在一起来比较(我专门没举例子因为我想了半天真的没有合适的),构成这个鄙视链为他们声讨……我真的……没,没词儿了……实际文化应该是平等的,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目前还不成熟,不能从开放的角度去宽容看待这个世界。嗯,那么我还是希望中国人不要那么“开放”吧。说了半天,其实我想说的是:1.我们还是要有一定的审美和文化追求,对于这些迷失在中国城市化大潮中的“杀马特”,要有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牵强的“理解”。2.对于世俗上丑恶的“洗白”不代表你就高尚。当然不排除审美另类的人真的欣赏他们。希望你们关了电脑下次见到他们的时候,还能想起来你们说过的话和点过的赞,而不是丢过去一句“一群傻逼”。
鄙视,是人对一切“丑+蠢”事物的正常反应。
最近课上学的:在后现代语境下,精英阶层再也不能全权决定“什么是时尚”,人们对时尚的审美体现出分流化的趋势。服装不再标定阶级。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老师给出了一个打扮非常后现代的女性形象)老师说:虽然她身上的服饰不再能确定地昭示阶级,但是她敢这么穿,至少说明她不是小职员at work. 她会被目为时尚行业从业者,或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年轻女性。即:非正式的、出格的装扮本身也昭示着阶级:敢于这样装扮的人,非有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不能被社会接受。(想想奕迅嫂吧)而杀马特们本身阶层低下,却做着“衣食无忧阶层”才能做的随意打扮的事情,这就招人鄙视了。
严重反对前几名→_→
杀马特其实是一种不成功的对于视觉系的模仿,我们不能把杀马特局限于农民工审美或者是穷孩子之类,客观来说这是有很大去别的。
我们平日有的人可能看不起农民工所谓的品味,这是雅和俗之间的问题,身为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人,进入城市的时候是没有阿迪耐克,没有佳能宾得,没有巴赫也没有布拉德皮特的。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局限了他们使得他们不能够了解到这些东西,所以说,这是眼界开阔的问题,不是品味的事儿。
我不想提鄙视链,但我必须说说为什么杀马特招人厌。
从最浅显的来说,着装是不符合中国传统意义的,故而稍微上点年纪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轻浮的现象而对杀马特敌视。
这是其一,且当做老骨头们没有见识,不论对错。
其次是杀马特衍生的环境,杀马特中有很多是学生,而这些学生中有很多又是学习不好的学生,(当然也有例外),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显得自卑而落后,于是乎他们要寻找一种包含学校,显眼,自尊,称赞,这样关键词的事情来挽回自尊心。获得他们自认为应有的崇敬。这样一来,这种满嘴脏话,抽烟酗酒,发型奇怪,衣着不羁,男女成群的形象必然引起他们的注意。要知道,现在很多杀马特是有类似于校园帮派或者社区帮派这样的地位,这种装束让这些人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严重的可能会产生类似于信仰之类的情节。
这样的社会形态是最不能容于父母眼中的,试问哪位家长愿意让孩子拼刀动拳头的。所以说,杀马特这种形象就和小混混挂钩,而且难以分离,没有老一辈会相信世界上有“纯洁”的杀马特。这是其二。
第三点,杀马特对于社会的态度。
杀马特一般是以颓废,特立独行,忧郁,伤情的类似形象出现,这些形象本身就包含了负面的意义,而叛逆期的孩子们,刚好又能把这些与传统背道而驰的特征发扬光大,这不打起来才怪。
杀马特大多不希望自己被管束,约束,而强烈的归属感使得他们不允许外人对他们提出负面的评价,这就产生了冲突,这个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战争也是因此出现。
其实我就是想说农民工不一定是杀马特,农民工值得被尊敬,而杀马特需要被引导。要治本。
我只是驚嘆他們不知何處來的自信,沒錢裝大款,卻不知他們眼中的貴貨是別人眼中的垃圾(le se)。有一次在珠海,由於趕時間,在南屏下車改打的,當我招手叫停一輛的士時,一群殺馬特搶過車門,一下子塞進5個人,他們在車裡嘻笑,仿佛是在笑我這個打不到的的可憐蟲,而我只淡定地繼續招手等下一輛,內心想著:算了,你們難得五個人湊一起打個起步價內的的去步行街吃個路邊攤,你們上輩子沒打過的,我讓讓也應該。殺馬特們低下的素質、貧瘠的文化、井底之蛙的視角和不敢苟同的審美是招惹鄙視目光的原因,不能怪我們。
他们并非对这个世界有意冒犯,而是生活给了他们这样的结局。1.审美文化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意思是,一个地区的人怎么打扮与这个地方的人均GDP有关。我的家乡是一个沿海四线城市,这种杀马特形式的审美,曾经十年前也就是2004年左右,在当地学生群体里面流行。后来的几年,这些打扮就越来越少见。我甚至以为网上流传的杀马特图片都是很多年前的老照片。直到去年,偶然在网上又遇到了一群非主流少年,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像十年前我在学校里感觉到的一样。曾经我觉得这种流行是与时代相适应的,这种想法只对了一半,因为我们并非处在同样的时代,它在不同地方是有时滞的。某些城市的现在,也许是上海或广州的过去。现在流行非主流的城市,也许就是十年前的我的家乡。后来受到了王明夫先生《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寻找产业机会》影响,对于这类问题,试着从发展水平的角度解释和思考。现在还保持非主流杀马特审美的地区几乎都集中在相对偏远的小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常驻居民很少有这种现象出现了。2.为什么非主流对应欠发达,而不是发达地区呢这个问题涉及太多审美心理和美学的观点,我并不专业。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说,非主流出现的欠发达地区审美表达比较压抑,长期压抑形成了相对一致的低于自我审美预期心理。说白了,大家都不是很有钱打扮,所以都有点土。这个时候出现一点火花,就会点燃非主流式的打扮风潮,因为那是他们的审美需要方向——脱离正常。这么说并没有贬低的意思,而是说这种审美表达是压抑的释放。我们可以看到,所谓非主流打扮,就是头发颜色、造型刻意异于自然状态,穿环,异于自然人类形态的妆容,以及我们看起来恶俗、实际上是土气和平庸的对立面的特异服装。这就是对审美压抑的反抗表现。或者可以这么说,对于这些人群来说,一个北京女白领群体比较喜欢的型男的吸引力,并不会高于一个杀马特男生。说白了,他们那样的打扮是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美才那样做。另外,他们的装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给人距离感,至少是他们认为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有时候被叫做酷。这个扯得就更远了,简单说,保持酷酷的距离感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来源于人对于陌生的向往,这种向往又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审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然性的。就好像国内有很多人近几年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保健品,而这种趋势和现象在更发达的地区早就出现。美国的保健药物广告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就铺天盖地,台湾地区的同胞也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乐于吃各种保健药。再举个例子,过去几年大家是否觉得男生染发挺好看的,而现在的审美又转向自然发色,在某些小城市,染满头金发仍然被认为很酷。这种解释有点像六十四卦演变的思维(为什么每次扯都这么远啊!)。一种环境条件所造就的结果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虽然有时候可以跨越式发展,但大多数情况下是顺次发展。3.我们为什么不喜欢他们(以下观点有主观因素,你完全可以不同意)首先,有一部分出于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厌恶,这种情感很类似于城市人对农民工朋友的不喜欢。难道真的是因为农民工衣着脏而受到某些人的排斥吗?如果你和好朋友因为某种活动弄得满身脏兮兮,你会非常排斥他吗(处女座除外)?这种排斥已经隐含了有钱人对没钱人的排斥,或者说我们认为他们之所以脏兮兮是因为干粗活,而我的朋友脏兮兮是因为玩闹。这一条相信很多人会反对,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并不会明显的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只是受到日常生活的潜在逻辑影响而必然出现。或者说,这种潜在的排斥并不代表你品德和礼貌有问题,而是出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必然。所谓对农民工兄弟的尊重和平等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那么难让多数人做到呢?原因就是尊重才是偶然和刻意,一种正确和值得学习的刻意。其次,我们会觉得他们是不务正业的。穿着这样显然是难以从事所谓正经职业的。另外这种装扮看上去也不是cosplay式的临时装扮,如果这就使他们的常态,那不务正业就是他们的常态。这种心理可能更多出现在年长一点的观察者当中。参考一下对网瘾少年和舞厅少年的厌恶吧。(说到cosplay,他们打扮的一样怪异,为什么大家的态度会不一样呢?)另外还有对异己的排斥。尤其是对于这些年轻人的同龄人来说,如果出于异于自己而排斥并不稀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排斥异己并不是说和我不一样我就不喜欢,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是说他们与我的世界观不一样。这种排斥参考资本主义对供铲趴体的仇视。也不排除跟风不喜欢。看到其他人,尤其是比自己更精英的人的行为和观点,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
因为他们的发型挡住了很多人的视线
我们之所以反感杀马特,无非就因为两个字“装逼”而已。他们之所以会被我们鄙视,是因为他们无比强烈的想要“鄙视”我们你经济不景气,你追求梦想,你标新立异,没什么不可以,只要你穿衣干净、整洁、得体,我们一样会尊重你。但是你强烈的希望高人一等,强烈的希望从内到外的改变自己,从而让别人都高看你一眼,这样你就可以看不起别人,不屑的吐槽一句“土鳖”。你奇装异服,烫了奇怪的头发,染了奇怪的颜色,花的是你父母在外打工辛辛苦苦给你赚来的学费?还是你自己在发廊打工,酒店里端盘子,汽修店里做学徒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你这么做,只为了彰显你自己如何如何高贵,我们如何如何土鳖。装逼者之所以受人讨厌,是因为他们总喜欢标榜自己没有的东西,甚而用这种标榜来攻击别人。杀马特尤其受人鄙视的缘故就在于此,要是他们仅仅奇装异服,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这个时代奇怪的人太多,大家也见怪不怪了。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你们奇装异服也就罢了,还整天秀着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的染烫店里整出来的头发,到处炫耀自己如何如何“贵族”。没错,你没看错,“贵族”,这是杀马特最常用的代号,他们喜欢称自己为贵族,喜欢标榜自己没有的,甚至这辈子都不会有的东西。他们还喜欢戴着“贵族”的高帽,借此攻击我等“土鳖”,乡下人,没见过世面。饶是我们脾气再好,也不能被装逼者攻击,所以才奋起反击。这些年,我们自诩素质已经增长了不少,对于乡下来的同胞,发自内心的友好,我们知道他们生活不易,我们知道他们也有梦想,多少年前,我们自己也是乡下人。对于那些只身在大城市打拼的同胞,我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尊重。但是杀马特却是一个扭曲了的梦想,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而是鄙视他人。我并不否认杀马特群体里有好人,但是这和问题本身无关,哪个群体里也有好人坏人。事实上,每个群体里最多的人,是不好不坏的那批人不是吗?如果说我们鄙视杀马特是因为鄙视链的话,那么这条鄙视链的最开端,就是杀马特自己。—————————吐槽分割线————————————————————————————事实上,杀马特的问题比这要复杂的多,其中还不乏居心不良者,打着杀马特的名号,聚拢了一大批人,所谓“家族”。介于题主的问题和我所了解的浅薄,只能写这么多了。
这个问题真好。杀马特这样的青年亚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很有意思。要说起来可以写几千字,唉简略写写算了。社会文化有区隔,所有的文化矛盾就来自区隔。区隔的本质是阶层。你来自某一个阶层,便会认同某一种审美文化。所以为什么同样是亚文化,小清新就慢慢受人待见了,因为小资产阶级多了。你喜欢那长裙子人字拖单反标准配搭,是因为你认可这一阶层。趣味不是凭空的。你看不起那大链子,骷髅纹身,是因为你居高临下地看着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二代。当然不必尝试去认同,我们在我们的位置上,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审美趣味的同时,接纳和理解一切与自己有区隔的文化。如此才算一个知识分子吧。
说杀马特是对“视觉系”低劣模仿的人你们够了。。。动动脑子也知道他们不可能知道外国还有这门“艺术”,明明是你们说的社会底层,别否认,怎么会有,闲功夫去看什么艺术,还是小众的神马视觉艺术,有多少人是因为杀马特知道这个“艺术”的,反正我是其中一。
因为丑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生写身边的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