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才慢慢的意识到,自己的缺陷,爱较真,喜欢爱钻牛角尖尖,再加上自己性格内向,同学对我都不愿开玩笑

【公益扶助】青海大学“放飞梦想,爱心护航”实践团队社会实践报告(原创首发)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这个内容不错,赞!
方式新!内容实!效果好!
这个内容不错,赞!
图文编辑模式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复旦黄洋被投毒,反映了大学生住宿制度上怎样的缺陷?怎样才能尽量防范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身边发生?
这样的事件反映了大学生住宿制度上怎样的缺陷?面对现实,怎样才能尽量防范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身边发生?
按投票排序
对这个案件我从一开始就一直追踪着看,当雅安地震覆盖了几乎整个微博,我也还是天天都在搜索这个案件的进展。昨天读到了凤凰网一篇被人认为有些“文艺”的报道:为什么呢,因为得知了嫌疑人林某的微博后,我上去看,直觉让我认为他就是凶手。虽然他中大本科的同学一再在微博上和人辩论,认为他是被冤枉的。看着看着,发现著名的@不加V (木子美)居然也被扯进来了,进一步得知林某是方粉,在木子美大战方舟子期间,林某因多次跑到木的微博上辱骂她,被木拉黑,拉黑后林某依然在自己的微博上骂木子美,这条微博我也看到了。木铁口断定林某就是凶手,她的分析见其微博。凤凰网这篇文艺分析出炉后,木更认为自己是神探。与此同时,微博天涯豆瓣上的网友们再度对清华朱令案展开了追索。这个案子我当年有耳闻,但并不清楚细节,这次终于仔仔细细看了大量的帖子,建立起了基本的轮廓。但我来知乎写这篇帖子,不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对案件本身的看法。而是今早看到 转发的一条微博:【调查显示过半大学生不满宿舍关系】针对广州地区大学1500份学生抽样调查显示,超一半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不满意,这并非个别学校独有,高校宿舍已成为大学生矛盾集中爆发地。专家分析学生独生子女多,常以自我为中心,舍友间交流得很少,小事容易引发矛盾。你怎么看?(新快报) 和网友们就此展开辩论——:大一新生互不相识,自主自愿组合有点困难。不过,无论如何,校方不宜把同专业同班级集中一块住宿。上课在一起,下课还在一起,人与人之间没有解压空间,矛盾容易累积锐化。:既然各有好处,请允许成年人自由选择,不必越俎代庖谈什么体验不同的人生观。我的遗憾就是抱与你同样观念的管理者造成的。//:回复:这跟中国人需要管有哪门子关系?谁说让单身者合居到结婚了?你这是把我的逻辑推到一个极端,有必要么?独居有独居的好处,合居也有合居的好处... (今天 06:04)转发(1):学校毕竟是公共设施,还自己选择,有那么矫情么?每个学生都自由选择,那估计宿舍全得改别墅。能不能选择是次要,现在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才是关键。 :叫你們不信星座,給學生派宿舍,就應該照星座來派:我读大学时,我们宿舍的做法是把不合我们胃口的人逼走。有室友甚至把这样的人的东西全部搬出去..... :遇上好的舍友要靠缘分是不是:回复:听懂了,大致就是成龙中国人需要管的道理。请问何以不规定单身者一直合居到结婚,“感受不同的人生与人生观”?:呵呵,吵架时有发生,毕竟7个人一个寝室。有时团结有时分裂。回复:18岁了,成年了,一定要圈养在校园或大学城里吗?中国年轻人比西方大学生更傻,还是更需要管理?更不需要隐私空间与自由选择?我一直想不通这个问题。 //:各学校宿舍紧张啊,自由选不太好办 (4月22日 23:04)这些讨论,一下子让我的思维活跃起来。这就是看杨早这样的人文学者的微博的好处,他总是能从寻常处让你突然猛醒,发现这些问题其实早就深藏在你内心,沉睡已久。省重点中学的尖子生,担任英语课代表、学习委员的我,到了大学竟然留级了,这件事算我人生路上的头一个挫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回想为什么我会留级,真的只是不喜欢父亲帮我选的专业这么简单的一个因素吗?专业肯定是关键因素,因为我是第二专业志愿录取的,而当时不到17岁的我,心高气盛,哪里想过自己还会被第二专业志愿录取,所以甩手就把第二志愿的专业填写交给我爸,自己跑江南玩去了。我爸是数学教授,得到这个机会,忙不迭把我的第二志愿填写成他的心愿:物理,还无线电物理,不知道我高考成绩里物理分数最低啊!但专业不是唯一让我不爽的因素。看到杨早(他本科是中山大学)写的那句“我自己上本科时,就对宿舍关系非常不满,我们宿舍还集体去做过心理咨询。不能选择舍友,是最大的矛盾之源”,这不也是我当时在第一个宿舍时的心情写照吗,只不过那会儿是80年代初,心理咨询还没听说过。身处成都的川大,也比不上身处广州的中山大学那么开放。因为留级了,才会对同班同学、对宿舍室友有比较。这貌似我的不幸,却又更是我的幸运。因为我在留级的这个班上找到了自己的BF(好奇者或可访这个旧帖:)我的确不喜欢第一个寝室的室友们。因为这里面几乎没有爱读闲书的姑娘。我说几乎,是因为里面还有一两个姑娘愿意看看《读者》、《青年文摘》和琼瑶小说,但也就止步于此了。全寝室8个姑娘(连我在内),除了我之外,大家学习都算刻苦,其中三四个人只看课本,课本以外的书一概不碰,她们拿甲等或乙等奖学金。另外,8个姑娘里有两个真正的美女,一个来自云南,一个来自湖北,云南美女是系花级别的,还碰碰《读者》和琼瑶,湖北美女是班花级别的,只读课本,每年拿奖学金,最次也是乙等。有了这两个美女,班上男生就不安生了。可巧这个班上爱读点闲书的男生也几乎没有。所以从大一第一个学期开始,两个美女就不断出现班内班外的情况,两个人明争暗斗,让我这个对爱情怀有无限向往的人三观变得十分痛苦。当时那么年轻,说不嫉妒人家的美貌是假话,但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两个美女,又不是因为嫉妒。班上的男生没有一个能打动我的,但人家追两个美女,却还是让我心里酸溜溜的。我经常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请脑补郭达蔡明赵丽蓉的小品《追星族》里郭达跺脚的鼓点儿)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不适应,但是都比不上整个寝室里没有谁说得上我感兴趣的话这种不适应来得强烈。我对她们讨论的男生不感兴趣,对她们讨论的买衣服话题也不感兴趣。我在这个寝室里找不到同类,有强烈的孤独感。虽然在初中和高中我同样有很强的孤独感,但那时我学习成绩好,和家人在一起。到了大学,你不得不和一群你几乎完全不感兴趣的人朝夕相处,还学着自己没兴趣的专业,这对我这种从小被宽松的家庭教育惯出一颗自由心的人来说,爆发是迟早的。那时还没有学分制,我也不知道如何转专业,就干脆选择了自暴自弃:不上课,不预习不复习,哗啦就留级了。留级了倒好了,我得调整寝室,原寝室的人也受不了我的作息不规律啊,人家上课我睡觉,人家睡觉我看书,个性还够横。所以原寝室的室友们一致希望我转寝室,当时还有点小受伤,但待到调整了寝室后,就觉得自己太有福气了!怎么讲——换的一个寝室,居然住的不是一个班的同学,而是几个班多出来的零头。其中一个姑娘和我原来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系的,她就是因为和原寝室室友处不好才自己设法调换到这个寝室的,她很喜欢我,我也不烦她,所以看到我换过来高兴得很。其他室友因为和我不是一个班的,容易相安无事。这下好了,我留级了,却不用和下面这个年级班上的任何一个女生住在同一个寝室,这种福气,现在回头想想,在当时的大学,哪里去找?我顿时心情大好,原本就是自由乐观的个性,留级了也不影响我四处打量男生。在新寝室,虽然还是我行我素,但也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懂得作息不吵闹室友。室友也因此从一开始对我的目瞪口呆逐渐到坦然接受。为啥目瞪口呆呢?因为我爱听音乐,会吹口哨,还常常随着音乐自己就起舞了(这倒也是受高年级一个爱跳舞的学姐的影响)。新寝室里没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大美女,普遍是怯生生的低年级小土妞儿,爱上自习,但却不乏有灵气的姑娘。到我毕业那年,有天我在寝室里吃着水果。吃惊地发现,寝室里最腼腆的姑娘(也是她班上学习最好的),居然也像我一样,跟着音乐就跳起舞来,动作还怪协调。她还喜欢找我借书看。她比我低一届,听说这娇滴滴的四川内江姑娘,毕业后居然勇敢地随着班上一个黑黑壮壮的高个儿新疆小伙去了乌鲁木齐。新寝室完全接纳了我,容忍并接受了在一般同学看来自由得有点过头的我,让我如鱼得水,我在这个寝室里交了大学里最好的朋友,我和她们相互交换女孩子们的那点心事。她们的朴实温和,和上一个寝室里充斥着的虚荣好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重要的是,这个寝室有好几个和我一样爱读各种闲书的姑娘,她们也和我一样爱随手写点东西。而新的班级,也以同样的朴实温和,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快乐充实。新班级不像上个班级那样爱组织同学到处去玩耍,爱吹牛夸大自己的同学不多,班上也有8个女生,是不是由于没有那么耀眼的美女,所以相互之间的相处貌似也更融洽?不过真不好说,毕竟我不在其中,没多少发言权。其实我的故事多么平淡无奇,又有什么值得写出来的呢。可我还是写了,因为我现在才真正意识到在大学里我是太幸运了,因不幸而得到了幸运。日后漫长的岁月里都见证了一个人童年形成的天性的难以更改:我很难和我不感兴趣的人长期相处,我基本上不愿意做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在我每次学习或工作过的地方,一群人中我若能交上一两个朋友,都是很难得的了。但不是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吗,这样不也很正常?我在知乎上很少接受邀请而回答问题,因为我只回答我真正有兴趣回答的问题。这不是傲慢,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我没兴趣的,回答不好,勉强回答了,既不尊重自己,又不尊重他人。我有兴趣的回答的,既娱己又说不定顺便助了人。我想,知乎上那些有邀就答还彬彬有礼的,多半也是乐在其中。留级后我反而得到了更快乐的大学生活,是因为我换了一个对我的身心成长更有利的寝室环境和班级环境,到现在我也无法设想能在原来的寝室和原来的班级呆上4年。我只忍耐了两年就放弃了。在大学的头两年,我经常会遇到主动和我交朋友的其他班的女同学,大都是在班上落单被孤立的有个性的女生,不知道什么叫做和光同尘,不知道什么叫做求同存异。她们羡慕我的张扬,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落单的孤独状态。So,我双手赞成杨早对大学寝室的看法,将来的大学,不应该再限制学生和谁住一起,那样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悲剧。因为将来的大学生,依然是独生子女居多,依然还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缺乏团队合作经验,沟通存在障碍是必然的,东西南北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却非要在人为的安排下突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四年,想想都够骇然。而我,若无父母和当年非常尽责的大学老师的爱护,若无转换寝室的幸运,能不能度过留级后的心理危机,难说!已经有人在问了:不让限制,那不乱套了? 喂,旁边不还有欧美大学给着很多借鉴的例子吗?增加了管理难度,当然,不然要大学行政人员干啥?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可以在茶馆一住半年,照样写论文写小说(还有情书),学校也并未劝他从茶馆归来,也没有辅导员来查寝室有谁没有夜归。现在的大学管大学生像管幼儿园,怕你玩游戏,得,大一不给用电脑。怕你不睡觉,得,统一熄灯开灯。 这种军事化管理,省心的是管理者,但这种机制,想多出创新型人才——难啊,指不定啥时候还把人才在瞬间就给毁了。还得多少个黄洋朱令,才能换来大学宿舍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地震救灾那么难的事儿,咱们不也有很多民间高手学着越做越好。大学生宿舍管理,为啥就不能多听听大学生们的呼声,同时,也多搬几块他山之石备着学习借鉴。好了,一到议论环节我就手软,打住吧,先放几块他山之小石头在这儿(也有自家人抛的小砖头),大家捡着玩:===面对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现实,咋办===学生自由选择寝室的这一天,现在看起来似乎遥遥无期,但要知道,当年我读大学,对学分制/转专业也看作是遥遥无期,但实际上在我毕业后不到十年就开始实行学分制了。那,面对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现实,不得不与合不来的室友相处时,该怎样面对呢?刘墉在给他的女儿刘帆的一封信中专门谈到了这一点——
孩子!我也有过青春期,那时候我念大同中学,总跟几个要好的同学,沿着新生南路,走路回家。  但是,我们从来不要另外一个同学加入,远远看见他也在路上,就故意放慢步子,把距离拉开。我们甚至偷偷用泥巴扔那个同学。   我们还编各种故事,讽刺那个同学,说他家养的猴子像他一样,小气贪心,有一次同学去他家,掉了一个五毛钱的硬币,立刻被猴子抢去吞进肚子。同学气了,过去掐住那猴子的脖子,叮叮当当,猴子居然吐出十几个硬币。   我后来常想,那个同学有什么地方不对?他一点没有不好,只是特别会K书,K书的时候不理人,又不“泄答案”给别人。 他是对的,没有不对,我以前为什么排斥他?大家又为什么要编故事去伤害他?我也常想,而今他在哪里?还可不可能见面?觉得对他有好多好多亏欠。   孩子!世界这么大,能够住在同一地区,进入同一个学校,真是了不得的缘分。   所以当老师告诉你们,如果有人敢恐吓你们,可以随时向师长报告,学校会立刻把“坏学生”停学的时候;当“家长会”催促学校装设各种监视设备和金属侦测器,防止校园暴力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却是教你怎么去关怀同学——
当你和同学笑作一团的时候,要注意那躲在角落没有笑的人;当你为成功高兴的时候,要安慰那些失败者。当外校转来新生的时候,别怕他跟不上,拖垮全班的成绩,而要想想如果有一天你自己成为转学生,会不会遭遇同样的困难。   还有,当你坐在一个位子上,看到别人招手要你过去时,你应该先跟旁边的人打个招呼,说:“对不起!他们可能需要我,如果你不介意,我就过去。“
黄洋和朱令的父母若也能像刘墉这样随时在这样的”生活琐事“上点拨他们,对室友复杂暧昧的心理能够较为敏锐地察觉到一些而懂得做适当的退让和自我防护,也许能帮他们远离惨祸?
美国了不起的优秀教师雷夫,写了本《56号教室的奇迹》,在这本书里雷夫老师花了较多篇幅谈为人处世上他的得失。他说,给他很大启发的是一本书,书名叫《杀死一只知更鸟》,著名演员派克主演了同名电影。 在这部小说里,温文尔雅的白人律师勇敢地站出来为被冤枉的黑人辩护,但这位律师却会每天都向镇上喋喋不休有点长舌妇的某老小姐礼貌地脱帽致意,虽然仅限于此。这是典型的不得罪小人,对小人保持必要的礼貌的君子做法。这个人物带给雷夫老师的,甚至是救命的力量。
某次,雷夫班上一个女生的酒鬼父亲,提着手枪与雷夫和自己的女儿隔街对峙。而雷夫保持了一贯的平和冷静,在那样的场景下并不对酒鬼报以蔑视,而是依然用尊重的态度对待酒鬼。对峙一阵后,酒鬼垂下手,没开枪。之后,雷夫力劝这位女生和她的母亲离开这位酒鬼父亲,女生的母亲听从了劝告,带着女儿离开了酒鬼。酒鬼又另娶妻,后妻也有一个女儿。某天传来不幸消息,酒鬼杀了这母女俩。
雷夫亲身经历的这个故事告诉他,面对情绪炸药桶,无论多么危险,惟有保持平静,才会有生的希望,若以情绪来回报,则会轻易地点燃炸药桶。
在血气方刚的年龄,多么需要看到这样的文字,在读雷夫老师的书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应该这样去读的。
拿到最新一期《中堂闲话》杂志,开篇是陈徒手的文章”1949年后梁思成人际关系小考“,读后颇多叹息。摘录文章最后一段:
「学生黄汇60年代初清华毕业欲赴新疆,梁思成曾经感慨地告诫:”对你表面好的人,不一定对你好。有的对我好的人,最后批我时很不实事求是。但是这就是社会。要学会与人相处,不要像在学生时代孩子一般。“
黄汇记得,梁先生说这些话时,语速很慢,间断地迸出短句,笑容渐无。」
学贯中西的梁任公,未必没告诫爱子思成在做学问之余,也翻翻《菜根谭》,温习这样的告诫: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故语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然而,回过头来讲,制度建设依然是根本。制度首先要保证人和人之间有了安全的距离,在这个前提下调整心态,自我加强修养也都才有了保障。若在寝室里连基本的作息都难以保证,空谈让人包容、忍耐,无异于缘木求鱼。附 在中青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节选:
我读博的时候,一位同学与同舍的外系学生不睦,主要原因是对方常带女友回来并且半夜玩游戏,找宿管科要求换寝室,迟迟无果。这时候发生了一位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将同舍另一位研究生用哑铃砸死再跳楼自杀的恶性案件,宿管科效率立即加快,只要有类似投诉,都赶紧调换。但这不是治本之道。
从读本科开始,我就想不明白一个道理: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为什么没有选择居处与同舍的权利?为什么同样年龄,西方的大学生可以选择住在校内或校外,可以自由搬迁,而中国大学生却被“一分定终身”,四年被圈养在高墙之内?是中国大学生更弱智更没有选择能力,还是他们更不需要个人隐私与自由意志?
自然,将一个个年轻人随机地整齐地码放在宿舍楼里,对管理者是最方便的。然而由此带来的内心积郁与冲突隐患,又该如何化解?可以很轻易地举出大学生外出租房的种种弊端,可是,哪一类人租房没有这些弊端?为什么我们不肯让一个成年人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校内或校外住,跟谁一起住。
糟糕的宿舍关系,与糟糕的婚姻关系,虽有深浅亲疏之别,生活状态却差异不大,都是要跟自己不喜欢、不顺眼甚至深恶痛绝的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有家庭暴力,也有宿舍暴力(包括排挤歧视等冷暴力)。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用制度调整资源配置,来防止这种双输的后果。
老一辈的人是理解不了现代大学生的住宿需求的。过去大学青年思想单纯美好、思维一体化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谢邀。我先来总结一下很多微博舆论:1.国内教育没救了2.复旦个烂学校专门教人渣3.读书好有什么用一样没人品但是对不起,这件事和这些论点都没有关系哪里都有犯罪事件,哪个名校都有枪击案,拿个别案例去质疑学校质量,属于单纯的缺乏逻辑等复旦连出10起命案才具备初步的统计意义,到时候再来追究学校的责任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新:顺便说一下所谓”剧毒药品监管不力“的问题。喷的最起劲的朋友,我送一句话: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学实验室,往往就那么3-5个人,监管都是自己管自己、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为主。好好的研究人员,整天像防贼似的防着,用小腿想都知道不可能。监守自盗的事,实在是没法管,很多机构都没有完备的解决方法,大学实验室这么一个人力物力都缺的地方,你说能怎么办?你找一个保安每天给那3-5个人全身扫描么?你来出钱?杀了人,一心一意的找杀人犯就是了,你去怪卖刀的干嘛?还住宿制度的缺陷,至于这么上纲上线的吗?至于一定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吗?至于一定要把个别问题看成群体事件吗?地球太危险了,活在这世界上对你就是一种制度缺陷,你还是别活了,太折磨人了不多说了,天朝网民就那个样,懒得多吐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新再更新:今天一看,又是一个被改的面目全非的题目。我表示这种动不动改问题的行为,知乎一定要管管了。我辛苦写的答案,过几天一看变得文不对题了,这对作者是不是太不尊重了?
反映的是家庭教育的缺陷,是性格人格的缺陷,不是大学宿舍的缺陷!小学中学比大学更加不自由呢,不能选同学不能选老师不能选学校。去查查那些在小学中学受到同学孤立的经历,尤其是再加上个迫害学生的班主任的话。可以叫惨不忍睹!那!又!怎!么!样!环境只是弱者的遮羞布而已,真的强大只会更强。
千万不要搞舆论审判,现在提供的信息连该患是否为中毒致死尚无直接证据(没有活体毒理学和尸检病理学和毒理学证据)要知道错判一个好人的社会代价要远超放走一个坏人,大家不要起哄,当心从众为恶。不要跟风,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干嘛老扯上中国式教育;个案不具有普遍性;美国价值观就高过中国了?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最主要的问题是沟通和理解。 还有学校的住宿制度严重有问题。我觉得解决宿舍矛盾有几个方面:1。宿舍的选择是随机还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来分的?2。自选宿舍。即使第一年是盲分,那以后3年总可以自己选吧?3。宿舍该每年换,人也该。那这样子相对的矛盾会比较少。(比如这一年你不喜欢某某人,可是当你想到只不过一年而已。什么冲动都没啦~~)4。男女合楼,这样分化了同性间的竞争。 整个宿舍楼的气氛都会不一样。(在美国大学,男女普遍同楼不同室,厕所通用。 我就住在男女同层的宿舍, 挺热闹的。)5。认识不同的人,室友应该像家人。要诚实的交往。就像我明天有考试,我就会让室友关大灯开桌灯。6。 每周尽量找时间谈谈,总结。不管谈什么,就聊天贝。7。每间宿舍最多住4个人。这样磨合起来容易点。关系也会密切点。8。宿舍的设计要改。尽量做到开放,欢迎。
如果我说跟独生子女制度和家长的教育有关,不知道多少人会赞同/反对我。我女儿今年8岁,已经她经历了主动邀请小朋友--反对邀请小朋友--再邀请小朋友--再次反感邀请小朋友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我身边几个朋友的孩子,基本上都很难跟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说白了,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如何相处,别管一起玩的是大孩子还是小的孩子,自己顾自己,全然不管别的孩子的感受。想要的必须要得到,得不到的要么哭要么动手。看到别的男孩子推搡我女儿,总有一种把那孩子拎出去教育的冲动,女儿在我的教育下,懂得谦让不好胜,现在看竟然是有些吃亏的。如今00后的孩子已经进入高中,短期内类似的事件无法避免,可能个人的观点比较悲观吧!未来十五年,将是中国教育制度下最乱的十五年。农村的孩子没有合适的教育条件,无法补课无法跟上进度,逐渐被淘汰。品学兼优的反而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同学之间亲密无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做朋友(正常同学关系)的前提是家庭各方面条件相似,条件差的甚至没有朋友。同学之间翻脸比翻书还快,利用自己的条件打架斗殴越来越严重,性质越来越恶劣,手段越来越狠。用心学习的与利用家庭条件混文凭的混在一起,后者坐等家里老子安排就业,一切都不放在眼里。综上所述,事情本源不是大学制度上的缺陷,而是教育和社会出了问题。有孩子的知友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我不是吐槽,是很为女儿将来的生活环境担忧!!!--------------------------------------------------------------------------------- 我赞同他的回答,孩子从小没有一个豁达的心态的话,遇到事情采用极端手段处理,根本无法防范。别管室友是强壮无比还是脆弱不堪,如果就挑你睡觉的时候下死手,根本无法防范。如果不是饮水机下毒,而是公开递给你一瓶下药的饮料呢?如何甑别,总不能告诉孩子室友的饮料不能喝吧……
转载:(上) 4月17日撰写 新华评论&& 培养学子人文情怀,防投毒事件重演 遭到投毒的复旦大学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16日因抢救无效去世。初步调查,已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如果案情最终被确认是同学投毒,这起高智商犯罪对高校乃至社会而言都是“不幸中的不幸”,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天之骄子”何至于此。 在社会上,高学历人才沦为罪犯并不罕见。但在国内知名大学里发生学生投毒的残忍案件,依然令人震惊…………建设安全校园,要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但和谐的校园关系仅靠几声呼吁是换不来的,还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端正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高等教育不能成为单纯的知识教育,还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学会悲悯、关爱和同情。 ------------------------------- 事实还不清楚,谨以目前流露出的一点信息,我可以暂时先作出这些假设推论: 涉嫌投毒的学生被形容为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好吧,我懂了,这是一棵小白菜,他的家庭已经把他废了,这是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分裂的、自我支离破碎的人。 受害的学生黄杨成绩是“第一”,可见其优秀,并且被形容为富有活力、善于人际交往,好吧,这是个牛逼闪闪的人物,他像一个炽热的灯泡,把它那个阴暗的、破碎的室友,无情的穿透,肢解,照耀得连个影子都不剩了。 那么在这位室友的心中,他感到被抹杀了,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他感到自己岌岌可危的灵魂之塔正在被室友不断摇撼。他很羞愧,无地自容,不想死,但自己却越来越觉得自己真是该死。 但他同时感到或许该死的是黄洋——那个摧毁他的人。黄洋死了,他就不必死了。 同居一室,无遮无挡,但只要关掉那晃眼的灯(或许灯泡不止一个),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他所习惯的、感到自在的、那个黑暗的面目,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自身的黑暗。他必须做到接受自己,否则就是生不如死,他无处可逃,只能杀死那个正在杀死他的人。 所以,新华社,你旁征博引八股文呼吁在学校建设人文情怀就是放你娘的九曲连环屁。人文情怀始于摇篮,始于人之初那几个月的母婴关系,一个人格完整的母亲,并且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才能养育具有“人文情怀”的孩子,也就是这孩子有人性。 但是,WG后遗症也好,重男轻女的文化糟粕也好,导致中国绝大部分母亲都有各种深及人格的创伤,再加上那短的可笑的产假,制造了上亿的问题婴儿,由此可见,中国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合情合理的,并且会恶化下去,这是恶性的循环。 呵呵呵。 其实我只是想说绝大部分因为一点小恩怨杀人的人,具有边缘型分裂人格特征,极度缺乏安全感,极端自卑。 他杀掉对方,是因为他感受到对方正在杀死自己,他以为自己所做的是奋起自卫罢了。写这个的目的是提醒大家,在玐朝保命必须要有心理学常识,玐朝盛产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最后想说: 很可能最后嫌犯交代他是误杀,官方结论也是有利益关系或私人恩怨云云云云,各位信一半就好了,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杀人这事说出来没人信,大概嫌犯也就不说了,或者他自己也不清楚动机居然是这个,即使嫌犯说了,警察也不会对大众说,因为警察认为大众不会相信这种荒谬的理由,还不如发展其它理由让事情看上去更合理,给大众一个交代的同时,掩盖中国社会真正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太难面对的问题。 就像马加爵事件,真相才不是马加爵家境贫寒受到蔑视,而是马加爵电脑里都是毛片被同学嘲笑是色情狂,农村出身的他认为这太诛心了,他害怕同学散播,才杀人灭口。 呵呵呵呵呵呵。 (下) 4月19日撰写 先把一段话说在前头: 林某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嫌犯,以下只是是我姑且的推论。 如果判决之前的公众讨论会影响检察机关和法庭的公正,那么该挨刀的也是这个国家的法制,而永远不该是公众的舆论自由。 有些人打着无罪推论的高尚招牌,嗷嗷地反对网民对案情的猜想性分析,除了说明他是个滑稽的法盲之外,可见他还非常习惯在人治社会中跪行。 且让舆论的归舆论,法律的归法律。 开始正文: 林同学被冤枉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从各个侧面的信息来看,他完全符合一个分裂型杀人犯的心理标本: 警方披露杀人动机为生活琐事。太对了,不过那些都是表象,平淡生活琐事之下是汹涌的心潮,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越是琐碎,就越是真实,越真实,就越有摧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同居一室,黄洋变成一面贴身的照妖镜,使林同学的自卑感时刻无处遁形,他感到自己变的越来越渺小,越来越虚无,似乎一切都在失控。 有这样一个细节是林同学本科时代被女生拒绝过,近期的准女友事后披露林同学性格古怪,可见他是个不善于与异性交往的人,对于正值婚恋年龄的男人来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林同学老家是盛行早婚的潮汕地区),这让他感到焦虑甚至绝望。很多校园杀手都是在恋爱受挫后行凶的呵呵呵。 为什么一个大男人会把对于一个女人的失望推展成对世界的绝望呢?这与早年母婴关系有重大联系。对于6个月以前的婴儿来讲,母亲一人就等同于全世界,婴儿无法行动,无法说话,只有全知全能的母亲,才能让他免于饥寒痛苦,否则就是危及生存的恐惧、愤怒、绝望。如果母亲照顾婴儿不周到、传达给婴儿不良的情绪,婴儿就会认为全世界都不欢迎他,如果母亲疏忽或忙于生计,让婴儿感到分离、无助,那么婴儿就会真切感到必死的绝望。 林同学表面上长大了,但他的潜意识里,依旧藏着这个绝望的婴儿。 婴儿处于分裂期,无法理解 “照顾我的好妈妈” 与 “抛弃我甚至惩罚我的坏妈妈” 是同一个人,这种分裂会在婴儿成长的后期慢慢弥合,这个弥合完成的是否完整,也取决于母婴关系的质量,如果这个时候母亲过多的扮演 “坏人” 的角色,分裂就会在深深的潜意识里持续,甚至终身如此。 刚才说到6个月的婴儿会认为母亲是全世界,这说的其实还不够,更确切的说是他认为母亲也是自己,世界与他合一,地球都是为他而转的。所以他在分裂母亲的同时,也把自己分裂成一个好我,一个坏我。 这就是为何林同学平时蛮好的,甚至还在地震时给四川捐款,他是分裂的。 接着说案情,林同学对女性、对世界失望且失控的同时,黄洋却号称“妇女之友”,活跃,人缘好。这对林同学来讲实在是个严重的刺激。我认为这个因素构成强大的杀人动机。 我的地域偏见又来了不好意思:潮汕地区十分迷信,至今盛行许多很原始的民间崇拜活动,林同学的妈妈还 “信佛” ,林同学可能不知不觉受到这种民间文化的熏陶,加上他的被迫害妄想倾向,很可能认为冥冥之中黄洋就是那个吸走了他的好运和活力的那个“魔”,他要赶在自己被害死之前,除掉他报仇,同时净化世界。 黄洋入院后,林同学微博曾说:出来混就不要怕死……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显然是他在替天行道。 就像很多基督教文化背景的杀人狂,妄想他谋杀的对象是撒旦的化身,自己深受其害,而且幻想自己担当着某种使命,是上帝的正义使者。 林同学把对整个人生的不安、恐惧、愤怒,都投射到这个与他密切生活在一起的室友身上了,他恣意地恨着黄洋。当林同学失去对世界的掌控(潜意识里,对失控意味着被母亲抛弃、死亡),他就会神差鬼使地控制这个室友,绝对的极致控制,就是杀死他。 很多人在质疑,认为林同学这么智商高的人,不会在微博上说“出来混早晚要还”这类引发怀疑的话,也不会蠢到明知道自己有研究过这个毒素,还发神秘短信给黄洋的师兄,由此暴露。 不过我认为,林同学就是想让世界知道杀人的是他。 为什么呢? 首先:林同学并没有破坏现场销毁证据。谋杀是对自身力量的展示,他以此告诉自己,也告诉世界,他并不是对这烂污又荒谬的世界毫无办法,他有知识有能力去影响它,掌控它。林同学之前活的所谓是忍辱负重,这次杀人,他终于爆发了他的能量,他感到强大有力,甚至萎靡的自尊心都借此膨胀起来,这是蛮自豪的一件事,人总是忍不住要炫耀的。 就像很多连环杀手还专门写信给报社炫耀自己的聪明呢。 其次:林同学自己已经不想活了,而自杀找死这事,常常意味着个人意志对世界的否定。林同学已经表现出很多悲观厌世的言行,对于一个如此内向又如此自尊的人来讲,媒体上能出现这么多证据,已经可以推断他对人生已经多么绝望。他做的只是去死,再拉个最恨的人垫背而已。所以他要等黄洋毒入膏肓的时候,才发出那个神秘的短信,而且在整个救治的过程中冷静从容,因为一切都是他的计划,他保证自己在舆论的高潮中被逮捕,高调出镜,为的是摇撼公众的心,让公众感受他的力量,并为此恐惧,这样,他就可以更好的报复这个把他逼入死角的世界。 我认为如果警察没有在黄洋死亡前后的舆论高潮中排查到他,他还会再作出种种暗示,引导警察去找到他。 林同学最后的台词是:“别看你活的如鱼得水、鱼水之欢、欢天喜地,我要一票否决你,我能一票否决你,否决这个不接纳我世界。” 呵呵呵呵呵。
不要跟室友对着干 即使她是个极品……
防范很简单啊这样就好了:
我先简要正面回答问题,然后再讲讲自己的故事。反映了大学生住宿制度上怎样的缺陷?我并不觉得大学生住宿制度上有怎样的缺陷,同时认为有些知友提到的不强制大学住宿或者改成单人间是不现实的。后者不用说了,大多数学校不会有那么多钱以及那么多地来建单人间的。目前我事实上是住单人间的,我觉得缺乏跟人交流还是不太好。至于说不应强制住宿,国外的年轻人在初高中的时候成长环境比我们国家的年轻人要宽松的多,他们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谈恋爱、打工,等他们进入大学他们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了。而我们的年轻人初高中那就是学习的机器,进入大学撒开了欢儿要是没人管着点真不行,即使管着还有那么多人沉迷网络游戏之类的呢,再加上性教育不够深入和完善,要不靠查寝来约束着点,姑娘小伙子们可以随便夜不归宿,不知道要多出多少事儿呢。黄洋是研究生,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是不强制住校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显然住校的生活成本要低的多。对于住宿制度,我唯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发生矛盾,学校一定要允许换寝室。这一点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在的学校做的都很好。怎样才能尽量防范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身边发生?我觉得唯一的方法只能是——与人为善。那天晚上看到复旦投毒的消息,第二天早上一醒来又看到波士顿爆炸案,我的心情特别复杂。人的生命真的太脆弱了,防不胜防,如果说复旦投毒案还有可能是俩人之间有矛盾的话,波士顿的那些人招谁惹谁了呢?与人为善也不一定能防的住,只能说攒点人品,也许好人会有好报的。=====================================================================没想到前边已经写了很长了,但我还是想讲故事。不确定有没有我的本科同学混知乎,所以匿了。但真要有熟人,一看也就能认出我了。我跟我本科的一位室友,都应该感谢彼此不杀之恩。我那位室友年纪比我们大多数同学年纪都小,所以我以前一直把她的奇葩之处归结于还不成熟,什么四年换五个男朋友之类的,我就懒得细说了。闹别扭的原因特别扯,本科生可以进实验室参加科研,名额有限,由于我成绩比较好,班长把名额给了我。于是从此就不跟我说话了。我还特别圣母的主动要跟她和解,人家根本不理我。后来老师让她也加入我们的项目,人家也从来不出现,我还又圣母的把一切成果都挂着她的名字。寝室四个人分裂成两派,我学习好,还有另外一个姑娘长得漂亮,剩下那位特别人畜无害的朴实的姑娘跟她好。这么多年我也没整明白那位人畜无害的姑娘是真跟她好呢,还是做好人做惯了。闹别扭之后,寝室里就没有人说话了,渐渐地连其他寝室的同学都不来玩了,嫌我们寝室压抑。其实不说话也还好,但如果有什么东西我碰过,她再碰,她就会特别夸张地说:“哎呀,好脏!”那时候我真TM想捅死她,投毒太不过瘾了,一定得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可我归根结底是个烂好人,是个怂人,我做不出来。我非得换寝室不可了,我不捅她我还怕她捅我呢。上课睡觉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真有那爱学习的困了掐自己或者站着听课也是有的,你猜人家怎么对抗睡意?人家拿小刀割自己的胳膊!割得胳膊上都是血口子!对自己都能这么狠的人,我可惹不起。好在辅导员允许我们自由结合,我和那位漂亮的姑娘搬到了别的寝室,后面的两年的宿舍生活非常和谐、美好。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它让我发现即使我没做错事也会惹到别人,有些人根本不跟你讲道理。但我觉得我还是要做个好人,哪怕是个烂好人。归根结底一句话吧,别跟人结梁子,尽最大程度化解矛盾,避免冲突,也许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保护自己的事情。
无论怎样分配宿舍都会有弊端不知道大家为什么都觉得宿舍制度有问题,就算是单独住,也不见得就perfect了,人天生是群居动物,一个人总会感觉孤独,有个什么感冒发烧之类的就更加凄凉了,宿舍人再不济,总不至于看着你病在床上也不管不问吧(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奇葩存在的可能)。至于防范那些埋怨制度的也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我们很少能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块儿,但我们能选择保持距离,工作以后总不能因为这个一直换单位吧。虽然我们宿舍相处的并不是很亲密,甚至很冷淡,各自过各自的,上课不一块儿,也不一块儿玩儿,两年了也就出去聚过一次,但这有什么关系,大家都很自觉,从来不打扰别人,也从来没闹过矛盾。至于发生荼毒这样的事儿也是个例而已,不能不相信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楼上匿名的那位说的不错,与人为善,不管什么样的人,尽量少闹矛盾,对于带刺儿的人保持一定距离就行,跟他较劲自己也难受,说不定还有危险,何必呢?要是真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就只能自认倒霉了,这种奇葩毕竟不多。
说真的,我是习惯在家有个属于自己空间的小角落可以允许自己的拥有一点无害于他人的小隐私。但是这种拥有属于自己小隐私的空间到大学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几个人的生活都相互敞露在对方的视野里。隐私的保护完全在于个人的修养。俺们学校竟然还在寝室里给每个人都配了一个密码箱,这种做法在多大意义上是防小偷?还是在实际效用上的防内贼!(如果是防外来小偷,大家共用一个密码箱就可以了啊,还节省资源)当然我也可以一点一点适应。但是适应到底意味着什么,压抑还是改变自己,这种压抑或者改变到底意味着什么,改变对自己来说真的是好事吗?就算在家里,跟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住在一起,也会有一个空间可以容许自己在自我与家庭或者更大的空间内自由选择,这小小的空间是个人与社会的缓冲。不要跟我说什么集体感,像我们这种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对集体有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一定独立空间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与以前那种兄弟姐妹一大群挤在一个房间里过日子的成长环境有着质的区别。独生子女接受的集体是学校的集体,是兴趣爱好的集体,很少是以生活亲密程度为依据建立的集体。我们不是拒绝集体感,只是这种集体感必须与自己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会特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而不是相同点,所以很容易产生与他人不和的想法。有时我会觉得寝室外的其他同学比较容易相处,其实这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容易相处,交往以不打扰个人最基本的隐私感为界限。可能会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容忍力差,可是容忍力强并不意味着要无限扩大自己的容忍范围。社会环境变化了,带来的改变在上一代人看来是问题,他们给出的解决方式就是以他们那个时代的方式改造,而不是考虑这种变化的生长土壤已经变了,南橘北枳的事他们丝毫不会理会!(可能有点过激了)
复旦黄洋被投毒,反映了大学生住宿制度上怎样的缺陷?呵呵,就扯吧。反映了医院对剧毒物品管理不严,还有医院对中毒诊断水平有限,如果中毒,望及早报警处理,以避免遗憾发生。怎样才能尽量防范这样的事情在自己身边发生?不住在一起就能解决问题?恐怖份子还上街杀不认识的人呢。你没那么高学历,你不是医学或者生物专业的,你没惹到什么高级官员或者特工组织的,你这辈子不会享受如此待遇。掌握你生活规律的人,都有机会对你下毒,感觉不对马上催吐,你对社会这么不信任了,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说句心里话,宿舍改成单人间,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想说的是,目前的住宿制度真的不太好,宿舍关系紧张,如果住宿制度灵活一点,学校的管理水平再高一点,虽然不能说杜绝,但很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不只是社会出现了问题,学校的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是我们的心理出问题了!当然这是因果关系!为什么会出现暴力事件,为什么行凶者都如此愤怒,残忍?其实我认为是他们内心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而这自卑来源于不自知---对自己不认识,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些什么?而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慢慢建立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们很难发现,一个善良、谦逊、从容、自信的人会做出很出格的事情!而这样的人大部分会被贴上EQ(情商)很高的标签。 然而,在这个绝大多的人都没有信仰的国度,除了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的正确引导),或者成长过程中自己逐步建立心理方面的认识;也不大容易造就一个情商很高,有自我认知能力,能从容面对生活的“年轻人”。人们会因为生长、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影响和改变。我们应该怎样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从而真正让孩子们能够“心理健康”的成长呢?1 在小学、初高中及大学定期组织心理学讲座,邀请著名的心理学老师讲课。从小到大,我只在大学的心理咨询师主动的接受过一次心理辅导,但效果并不好。原因是我质疑心理老师的能力以及对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管理,所以心理设防。然而,身边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认同自己会有某些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去看心理医生等同于自己是精神病人。希望把心理学讲座引入校园,也是希望向学生们传达,这是一门他们需要了解,并且能够帮助自己的“学科”;希望他们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从小建立心理学的兴趣。不希望心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是因为我还是会担心必修会让这门课变成死记硬背,以考试为目的的灌输教育。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孔子学院开满世界的同时,我们祖国的花朵们却逐步丢掉了这些传统美德,延续成了少教育机构挣钱的途径。在每次新生入学举行的军事化训练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定期组织学生们学习孔孟道德教育呀?我们的汉服很美、我们的春节越来越不如圣诞欢乐、我们自己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时间越来越被外语学习占据、我们越来越国际化、越活越像别人...我们正在成为国际村里的村民。3 努力让自己做个好父母。每个父母多花一点时间给孩子,跟他们交流沟通,成为朋友。多给他们关爱跟关注,少一些责备与压制。多给孩子快乐的成长环境吧,他们生来不是为了高考、为了成功、为了成为你们为他们设定好的社会角色;他们应该享受孩童时的童话梦、应该学会生活、应该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应该拥有由他们自己选择的平凡或者精彩的人生!!如果每个父母都稍微耐心的研究如何教育孩子,以身作则,培养一位可爱、善良、豁达、自信的孩子也并不会是难事。相反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只希望培养全才、状元、神童,那么孩子的心理能会健康?而不能成为父母心目中想要的角色以及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人也绝非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最后,在说说大学住宿制度。即便是学校为每位学生安排了独立寝室,难道学校还应该给学生安排独立的老师吗?我们都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我们应该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真诚为别人的成就喝彩,学会活出自己的人生,学会完善自己,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在这里,我也只能是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力量不大,不能改变什么。只希望将来自己能做好一位母亲的角色,让社会少一个不幸的生命,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珍惜来到世间的短短几十年光景!逝者安息,生者如斯!自己文笔不好,思维混乱,表达不好。希望大家指正。
道德教育应该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置,学校应该重视,我们更应该重视。道德的提高不是通过批判他人,而是通过自我检视。
我只是觉得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已经离开我们了,如果林是无辜的,那么正发生在他的身上的要不会比黄学长好多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钻牛角尖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