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陌陌才申请资料都还没填就显示出来个账号陌陌功能受限限?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分享产品经理的那些事,&&分享互联网中的新鲜事,&&...&...
APP,哪些公司在刷榜
文/卢旭成作为丁香园CTO和微博上的活跃份子,冯大辉经常会收到这样的邮件:&兄弟,你的应用开发得不错,我正好有一些提供下载量以及软件排名的经验可以一起交流,加我qqXXX。&看到这样的邮件,冯大辉往往恨得牙痒痒。他感叹自己公司辛辛苦做&用药助手&等产品的体验和推广,一些对手却能通过刷榜的手段,很轻松地冲到苹果商店排行榜的前面。像冯大辉这样,被刷榜机构骚扰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还有很多。许多创业者告诉《创业家》,一般自己新做的APP发布或者更新旧版APP,刷榜公司的业务员会在微博或一些应用市场上看到,立马主动贴上来。新浪微博上有一个名为@APPStore刷榜那些事儿的帐号,主人老孙是互联网从业者,自称&火眼金睛,看尽各种刷榜欺诈违规操作真小人。金箍铁棒,专打尔等道貌岸然欺世盗名伪君子。 苹果不管,老孙管&。他视刷榜为&移动互联网里的地沟油&,使用一种名为APPFigures的工具,天天监测国内APP应用的排名曲线,一旦发现异常即进行曝光。被他点名的,包括多家知名公司。那些做刷榜生意的
9月21日,《创业家》记者以开发者身份,加了一个在微博上主动寻找猎物的刷榜公司业务员黄军。他自称系九州传媒员工,一上来就应要求给了服务报价单(见上表),并解释 &税额&一栏的意思是如果要开发票需加对应的税。记者问他价格有没有优惠,他显然很想促成这单生意:&看您要刷到多少名,维持多久。长期的话,价格我会去跟老大申请,这个价格是刚刚调整的。&
&(苹果商店)免费总榜前25名,维持一周。&
&带不带发票?&
&iPhone版的是吧?&
&对,iPhone top25,冲榜1.6万元,维护一天1.35万元。&
&你说的冲榜是一天内完成?&
&是,基本都是下午6点钟左右上榜。&
&那(排名)曲线会不会太明显?&
&刷榜是公开的秘密了,大家都在做。苹果对突然的(曲线)上升也不会去过问,这就要看您怎么想了。用户是不知道这些的,用户只知道在榜单的前边去挑选产品。现在(总榜)前十就有两款是我们在操作的。&
&现在苹果经常调排名规则,我们刷的话,会不会有下架的风险?&
&这个您可以放心,我们的技术很过硬的,苹果在调整(规则),我们的技术部门也在突破。&黄军发来了一份标准合作合同,里面提到的乙方是&北京九州欢腾广告有限公司&。《创业家》查询工商资料发现,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注册资金50万元,法人是夏建国,经营范围是&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随后,《创业家》记者按高人指点,找到一家名为iTunesRank的公司,它据称是中国最大的APP刷榜公司,有100多人的团队,还有同行说其团队达200来人。同样要求做到iPhone免费总榜前25名,该公司的在线推广人员小良的报价是,&冲榜1.3万元,维护1.5万元/天。&小良解释,之前两者的价格都是1.3万元,现在&冲榜的位置快排满档期了,所以维护价格稍微做了调整。外面(其他公司)基本不接维持的单子了,都排到国庆了,我们这边的资源实力大些,所以目前还能接维持(的单子)&。另外一家小型刷榜公司也明确表示,因为临近中秋和国庆,生意火暴,因实力有限,其他单子只能节后做了。iTunesRank并没有成立公司,也没有合同,不会像黄军所在公司要求先签合同,打完款后才开始刷榜,而是允许客户&先刷榜后结算&。据小良透露,还没有出现过客户赖账的行为。与其他刷榜公司躲躲闪闪不同,解决网CEO许怀哲并不忌讳《创业家》写他就是做&刷榜生意&的人。许怀哲是CCTV&赢在中国&第一季创业挑战赛的12强选手之一。他说,当初转向移动互联创业的时候就想,要自己掌握推广技术:APP太多了,不推广谁知道啊?今年3月,苹果商店调整过一次算法,许怀哲团队攻克了技术难题,开始涉足刷榜生意,&既然这个能赚钱,那就赚一把快钱再说。这个快钱可以赚一年。&许怀哲称,这行要是没他早没了!&这行原来也有一堆人在玩,什么背景的都有,做游戏推广的,做SP的&&都是小作坊和工作室,低价竞争,价格一直往下走,我做哪行都只做大客户,我就死扛着价格。&
当《创业家》记者问他刷榜收入有没有上千万元规模时,他笑称,要是能赚那么多钱,自己不会只是跑到西藏旅游了。不过他认为刷榜就是一个&卖水&的生意,跟当年做搜索引擎的一样,刚开始也能支撑起上亿元营收的公司,后来SEO变成各个互联网公司的标配,都设有专门的部门来做。现在解决网有三四十名员工,有一大半在做刷榜业务。许怀哲计划好了,如果到明年3月刷榜这个生意没法继续了,就转推自己的APP。他倾向于做游戏或社交类APP,因为苹果商店上已培养出用户习惯了。刷榜的,一般都有投资《创业家》获得一份由刷榜公司万盛方思精心撰写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推广方案》,在这份PDF文件最后一页,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打死也不说&!这些刷榜公司确有职业道德,不管是九州传媒的黄军还是iTunesRank的小良,无论《创业家》怎样引诱,就是不说出自己公司服务过的客户名字。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都能对刷榜说个一二,而且称很多公司都在刷榜。但被问到自己有没有刷榜,几乎没有一家承认的,甚至一上来就主动撇清。有刷榜公司对《创业家》称,唱吧找遍了国内的刷榜公司(没有一家刷榜公司能单独承受那么大的量)在大规模地刷榜。但其创始人陈华坚决否认:&身正不怕影斜,我们巨大的用户量不是靠刷出来的。&厦门一家游戏公司的运营负责人向《创业家》解释如何鉴别一个APP应用是否刷榜:正常的APP下载量曲线应该随着新产品上线或者更新版本,慢慢出现一个个小高潮,到达顶峰后慢慢下滑。他表示,自己公司的一款游戏曾在细分榜保持第一的位置4-5天,后来一直往下掉。一个应用在正常情况下推到免费总榜的前几名很难,像《捕鱼达人2》推了69小时才达到免费总榜的前列。而那些之前没有任何广告投入、市场推荐和新品发布的应用,一下子直接进入前列就有刷榜的嫌疑了。刷榜显然是一件在道德上不那么光彩的事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刷呢?两个原因:第一,刷榜是&最经济&的APP推广手段;第二,刷榜往往与融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专做APP推广的安沃传媒一位推广经理介绍,APP正常推广的一整套传播方案做完,让排名提升到25-50名,需要投入10万-20万元,平均每个用户激活成本在10-20元间。而根据前述刷榜公司员工黄军的报价,进入免费总榜前25名才花1.6万元(不是激活),能带来1.5万个自然下载,&激活一个用户成本在1~1.5元之间。&某位业内人士这样说,打(刷)榜应该算是最便宜的,所以才那么多人去打。
红杉资本合伙人计越接受《创业家》采访时表示,某些公司把刷榜当做日常主要任务,每月固定开支几十万元,锁定长期排在总榜前100位或者前50位。这些公司一般都有A轮投资者,没有投资的个人开发者也玩不起。其实现有投资人一般都知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还直接鼓励创业者刷榜或锁榜,主要是为了下轮顺利融资。到了融资B轮的关键时期,某些APP的榜单表现尤其亮眼。无法马上变现的免费社交和工具类APP尤其有&作案动机&。
苹果现在有65万APP,通过按点击付费的广告、限时免费、微博营销等手段,能进总榜的前800位已经算很不错了。许怀哲认为,创业者大部分没钱投移动互联网广告,况且广告带来的流量是不是真的还得两说,而刷榜能让一个好的应用出现在苹果应用商店榜单的前面,让用户看到并试用,效果立竿见影。他甚至放言,现在很多大型的APP公司,都刷过榜。灵动快拍CEO王鹏飞不同意许怀哲的观点,他认为,开发者之所以要刷榜,一定是行业好,一定有做得不错的企业扎实地做产品,服务用户,一些不好的产品通过刷榜跑到榜单前面去了,这让好的产品损失了很多潜在用户。他告诉《创业家》,灵动快拍是刷榜的受害者,灵动快拍的APP之前在工具分类榜里排15名左右,最近一下子掉到30名左右了。因为有两款工具类APP在刷。以iPhone为例,用户原来还靠第三方推荐应用,现在都直接从苹果商店榜单里选,大部分用户不知道哪些应用是刷上来的,他们习惯于浏览下载,排名靠前的应用下载量就高。9月14日,经纬创投分析师庄明浩写了这样一条微博,&我觉得这条新闻能够解释今天APP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一名和第二名&并附上一则新闻,新闻标题是&图吧获人人IDG等C轮3000万美元风投&。追信CEO申颖超觉得,现在APP刷榜的玩法有点类似早年移动梦网的SP(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玩法。当年移动梦网WAP首页也有排名,主要指标是收入和点击。很多SP拿到了全网接入的资质后,为了把营收做上去,买了一堆手机卡消费自己的业务。按移动梦网的政策,要上交15%的管道费给中移动,剩下的85%还回到自己的口袋里。如果每月花掉100万元,回来85万元营收,然后再以这个业绩把公司卖给PE、VC,10倍的估值,估值1亿多元。前述厦门那家游戏公司的负责人认为苹果商店自身的缺陷也会让刷榜愈演愈烈。苹果商店比较倾向于大众类应用,比如《捕鱼达人》、《保卫萝卜》等轻量游戏,对细分产品不利。这让产品同质化很严重,竞争激烈。一个新开发团队如果做差异化,在细分榜里很难出来。所以现在很多开发者,要么是熬着,等苹果商店规则改变,比如推出一些新的细分商店;要么是花大价钱做好产品和创意,赌一个;要么是刷榜。他断言,苹果新发布的iOS6将会让刷榜更严重,因为它把免费新品发布的选项都去掉了,那些新品没有展现的机会。
美国互联网趋势:移动!移动!移动!
(BI)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总共 100 多页幻灯片,内容无所不包。如果你关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那么这份报告不应该错过。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上网的人口已经占据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总数量超过 20 亿。 也就是说,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依然是一个超大型局域网,要覆盖全球大部分人口仍有一段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的潜力还很大,因为用户增长仍未到达极限。而未来的&上网人口&中,将有不少人是通过移动设备与网络相相连。&, 由于基建的落后,非洲国家的人民发现手机是更便捷的上网方式;他们也相当依赖手机,不但喜欢通过手机来收听收音机,而且喜欢通过手机来完成支付。现在,80% 的移动支付交易发生在东非,肯尼亚的移动支付服务 M-Pesa& 现在每天要处理的交易金额达 2000 万。(注:本段文字为下方图表的解读。下同)
目前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依然以雅虎所开创的广告模式为主。在美国,最大的广告主在线上广告的投入已经占总投入的 38%,比 2006 年时增长了 15%。而广告业从 2009 年以来,一直在增长&&互联网公司的收入相应得到了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要比线下广告大。
如果要细分,美国线上广告挤压了除电视广告以外其它广告种类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印刷广告&&2006 年到 2011 年,印刷类市场份额已经从 20% 降低至 9%,电台广告则从 11% 降低至 7%。 而这五年之间,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反而有小幅增长,从 41% 增加到42%。但在未来,电视广告市场仍将步入衰落。因为移动设备的发展,相当多人看到电视广告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盯着&第二屏幕&,广告的实际效果不比从前,其价值需要重新计算。
最重要的是,传统的付费电视频道的用户数量一直在下降,已经成为趋势。相比之下, Netflix、YouTube、Hulu 等美国在线视频服务的收入都在增长。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电视机厂商开始将目光投向智能电视,而 Apple TV 一直是人们最期待的产品之。通过网络追连续剧,看电影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习惯。电视台、电视频道不再独占视频传播渠道。比如今年的火爆《中国好声音》,不少人应该是通过优酷、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新浪视频来观看的吧?(人们认为从《中国好声音》中获利最大的便是国内各大视频网站)
线上广告市场中,Google 成为一方霸主,市场份额达 62%,比 2011 年时增加了 19%。而作为竞争对手,Facebook 的市场份额为 11%,仍在增长当中。在数字广告市场,这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已经占 66%。加之其它网站的兴起,比如 YouTube、Hulu、Glam、Twitter、Demand,门户网站的市场份额遭到惨痛损失。AOL、MSN、Yahoo 三家门户网站 2006 年的市场份额统共为 54%,如今只有 19%&&雅虎新 CEO 梅耶尔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Facebook 的股票在 IPO 之后表现糟糕,几乎沦为笑柄。这是因为公司前景不明,人们还无法非常清晰的描述出 Facebook 的盈利模式,此外也受 Facebook 在移动市场动作缓慢影响。但股价不意味着全部。从以上数据中可看出 Facebook 的一直处于增长当中,加之现在 Facebook 通过&Gift&按钮进入电商市场,也许能够加快它的货币化速度。现在美国人花在社交网站的时间比门户网站要高,而且 Facebook 用户量依然在增长,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 10 亿,是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
Facebook 的广告盈利有朝一日将超过 Google ?BI 认为不太可能。&Google 是世界历史上最棒的广告产品,因为它就好像在商店里面卖广告一样。而 Facebook,则好像在人们聚会之时卖广告。&也许这就是 Facebook 踏足电子商务的背后原因。尽管目前&社交电商&只占电子商务市场的一部分,而且电子商务时候也只占整个零售业的一部分,但 、ShoeDazzle、iDeell、Zulily、Hautelook、Rue Lala、 LivingSocial、Gilt Groupe、Groupon& 等社交电商网站增长迅速。在社交电商领域,Facebook 也许能有所作为。
今年 5 月底,&互联网女王&玛丽?米格发布了《》,关键字只有&移动&一个,显示了她对移动未来强大的信心。BI 的报告指出,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量已经超越个人电脑的销售量。这一趋势未来几年将一直持续下去,而且将越来越明显。BI 毫不客气地说,&未来是属于移动的。&美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 50%,市场逐步走向饱和,增长率将不如从前。但对于全球来说,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尚未达到 50%,功能手机的保有量依然很高。在这样情况下,移动开发者需要考虑面向其它国家的用户,才能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
经过 BI 的调查,智能手机用户在玩游戏和社交网站上花的时间最多。其中,社交网站越来越吸引人,2011 年第一季度时人们平均在社交网站上花 15 分钟,一年后,这个数字提高到 24 分钟。而同一时间内,人们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从 25 分钟减少到 24 分钟。
如果从流量角度观察,手机还成为移动音乐载体,Pandora 占据手机流量的大部分。不过,在国内由于 3G 上网套餐价格相对较高,而且流量偏少,就生活所见大部分人依然是在网络下载了歌曲,然后在手机上听。若国内 3G 移动套餐价格进一步降低,那么移动电台类应用也许将更受欢迎。
目前移动设备的网络流量占整个网络流量的 12%,三年前该数字仅为 1%,增长迅猛。原因很简单,因为手机可以随身携带,这也相当于将网络带在身边。在这样的环境下,移动电商开始兴起&&美国电商网站 Gilt 一周内的交易,有 20% 是通过移动客户端完成,到了周末该数字还要上升到 40%。而 38% 美国用户都曾经使用手机购买产品或服务。即便在实体商店中,消费者也依然会打开手机,来帮助他们作出购买的决定。
玛丽?米格曾指出尽管未来是属于移动的,但仍缺乏有效的盈利手段,&虽然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但其货币化转化速度却比传统互联网慢五倍。&目前情况的确如此,因为人们尽管经常利用移动设备上网,但却无法转化为广告效益。BI 认为,这也许是因为移动设备的&屏幕真的太小了。&但没关系,移动广告增长速度很快,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在移动广告领域,Google 的表现非常抢眼,占据 60% 的市场份额。这也能解释为何近期 Google 股票的表现如此之好(已经刷新历史新高,成为科技领域第二值钱公司),因为它切合今年&移动之年&的主题。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广告主的移动广告花销,有 62% 是花在移动搜索上。难怪 BI 要夸奖 Google 是&最棒的广告产品&。
BI 的报告指出,应用下载量逐年增长,今年年末 App Store 的下载量将达到 450 亿次,Google Play 最近的下载量也有很大的突破,超过 150 亿次。而回顾这两年的数据,手机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应用,而非直接上网。到 2011 年 12 月,美国用户每天平均会花 94 分钟在手机应用上,而直接浏览网络的时间平均为 72 分钟。这从越来越多的网站为移动版进行优化便能反射出用户需求的变化。
现在 89% 的应用是免费的&&因为&免费&商业模式成为了主流,前 100 名收入最高的应用中有 66% 是免费的,这些应用中的 93% 支持应用内支付,而且有 83% 是游戏应用。游戏是最赚钱的应用,如果计算前 200 名收入最高的应用,有 70% 是游戏。
移动既然如此重要,未来 iOS 与 Android 的争斗将更加激烈,苹果会不再次挥舞专利大棒呢?我们也期待微软的 Windows Phone 能够获得不错的成绩,免得整个移动市场波澜不惊,缺乏趣味。至于 RIM,我希望它能够如期顺利推出 BlackBerry X,不再拖延。这已经是我对它最大的祝福。
移动应用的黄金四分类
编者按:目前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移动应用,Chris Dixon根据人们使用应用的方式给出了一个&黄金四分类&。这一分类可以为那些想做一个新应用的开发者和想判断一个应用是否有价值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指导。
消磨时间的应用
代表是各类游戏:比如水果忍者和愤怒的小鸟。这类应用就是供用户在短暂的闲暇时间里使用,比如等人或者排队时。当然有一些应用兼具消磨时间和核心应用两种特性。比如Facebook,排队时隔一会就刷新下好友新鲜事属于消磨时间,但是发送Facebook站内信息就属于核心功能了。
此类应用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冷下去。人们很容易迷上新游戏,但也很容易觉得厌烦。如果你想创立一个专门做消磨时间应用的大公司,你需要建立相应的制作、营销和货币化机制,就像Zynga做的一样。
核心应用是你主屏幕上的应用,相机、照片、联系人、日历、短信等等。核心应用的使用模式大多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了。过去人们一般会带着纸质日历,或者是莱卡相机。核心应用对用户的黏性是惊人的,如果你能做出一款用户众多的核心应用,那将是一笔长期的生意。
对创业公司来说一个可能的进入策略是用自己的应用来置换某类核心应用。Instagram正是用这一招成功取代了手机内置相机的地位。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视频版Instagram是否会取代手机内置摄像机成为核心应用。相较而言,创造一种全新的核心应用类别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有Foursquare,它成功的创造出了&签到&这一之前从未有过的核心应用。
这类应用一般不会出现在你的主屏幕上,但是在某些情况会非常有用。比如当你需要打车时,Uber能帮你实时找到空车;或者当你需要在餐馆订位置时,Opentable可以帮你轻松订位。这类边缘应用一般着眼于特定的细分市场,做精做细,让消费者在碰到此类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它们。此类应用大多需要用户进行购买,因此更容易产生现金流。
消息提醒类应用
消息提醒类应用在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人们一般对联系类应用比如email、短信会开启消息提醒。其他的应用目前还没有广泛采用此类消息提醒,因为提醒的时机选择不当会很容易让用户心烦,而且这种后台程序会极大的消耗电池电量。随着将来提醒系统更加智能,手机电池容量的增大,这一领域的应用会逐渐增多。当然这一分类并未遵循严格的&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MECE原则,有些应用可能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处于不同的分类中(文中的Facebook就是一例)。评论中也能看到一些网友对此分类提出各种质疑:第四类的消息提醒应用同前三类应用的分类层级不一。各位读者对此分类有什么看法么?
微信进行时,2011年度国内最佳科技产品
互联网行业有一句话,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说的是时机的重要性。网景浏览器不是第一款浏览器,它的成功除了革命性的用户体验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那个时候有了足够的网站可供网民浏览;Google 并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它的成功除了精妙的算法,最根本的是互联网上内容越来越多,网民对搜索需要越来越强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Kik Messenger 15天获得100万用户让人们看到又一个机会的出现。但是虽然在 Kik 之后出现了大量类似应用,在这次机会上把握得最好的当属腾讯出品的微信。据微信团队公布的最新数据,微信用户已超过5000万,在用户量上把米聊、 Talkbox、Kik、Whatsapp 等都远远甩在了后面。&即便是和2010年成长最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博比,手机应用微信的增长速度仍然非常惊人。以新浪微博为例,其注册用户数达到5000万用了15个月,微信获得同样的注册用户数只用了10个月。&虽然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经验丰富,比如手机QQ一直都是移动设备上安装量最大的应用,但微信的发展速度仍然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和十年前QQ 起家主要依靠低端用户不同,微信的用户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的茫茫人海中,其中不乏姜文、冯小刚、徐静蕾等大牌明星。每天,因为摇一摇功能,微信都会为用户 &摇&出超过1亿次线上碰面机会。而它也成为了腾讯公司战略级产品,在马化腾亲自督战之下,有望成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的Killer App。&微信的幕后功臣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团队(以下简称&广研&)也由此成为年度最耀眼的产品团队。&作为中国最大、拥有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在推广其新产品的时候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腾讯推出什么产品,只要借助拥有数亿的QQ 用户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事实上,在电商、下载、视频等诸多领域,腾讯凭资源都未获得期盼中的领导者地位。但是,由前Foxmail创始人、现腾讯&超级产 品经理&张小龙领导的这支团队,却在成功打造了QQ邮箱的巨大成功后,再度用微信这款移动客户端将产品体验做到极致,毫无疑问,其中必有成功规律。&微信的火爆绝非是因为腾讯拥有海量的用户:假设如果产品本身不够优秀,有再多的用户也都会很快流失殆尽。聚焦于微信个案,从想法到产品成型,从发挥出潜力获得资源倾斜,到最后成为腾讯的战略级产品,其自身也有诸多被外界忽略的独特的因素。&在和微信团队的接触过程中,本刊记者感觉到他们对产品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而腾讯的产品经理文化、应需而变的产品理念也让人印象深刻。&这并不是短期内靠砸钱能复制出来的。&腾讯CTO熊明华认为。作为张小龙和广研的直接上级,他对微信团队不吝赞美之词。&微信的节奏&&&&&就在不久前,微信又推出了主打&生活方式&的新版本,对自身又来了一次升级式的角色重塑。回顾一年来,微信自文字通信工具到通信信息中心、多媒体通 信工具,再到陌生人社交,时至今日又被重新定义,其一代一代的角色转换,可谓变化多端。然而其中始终有用户需求这条线索贯穿,使其整个团队与产品走出了自 己的节奏。&张小龙提起微信缘起时说,一直关注移动互联网的他在2010年10月份时看到了Kik这类应用呈现崛起之势,一时兴起就给腾讯高层马化腾等相关负责 人写了封邮件,内容是建议公司启动一个关于手机通讯工具类的项目,张小龙在邮件中也提及到,这类工具将来有可能会对QQ都造成冲击。此前,在邮箱主业已经 成型稳定的情况下,广研尝试了QQ手中邮,作为邮箱业务的延伸来切入手机端。&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那封邮件,认同了张小龙的看法,原来公司很早就有了类似的想法,移动互联网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关注领域,当时,马化腾还直接在邮件中确定了腾讯要做的这款产品就取名叫&微信&。这个项目广研争取了下来,作为研究性项目启动。&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以及国内多个地方,大大小小类似的应用也各自在紧张快速地推进着。有了想法和决策,此时最缺的资源并不是资金,而是优秀的工 程师。三个月后,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微博上表示米聊推进的速度非常快,但也直言:&米聊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足够的优秀的工程师 。&&微信第一批成员不到十人,广研暂停了QQ手中邮这个项目抽调来人手。微信支持iPhone、Android和Symbian三个手机系统,每一个平 台两个开发人员,再加上几个后台人员就开始做了。当时目标是两个月做出来,2011年1月下旬,微信各平台版本陆续推出,开始和米聊、盛大Kik等类似产 品争抢用户的手机界面。&这类通讯应用诞生伊始即以&免费短信&和更方便、更人性化的网络即时通讯来作为宣传卖点,随之而来的是业内对其政策风险的担忧,如果这类应用大量普及开来,势必会对运营商的短信业务产生冲击。&本刊去年4月份采访张小龙时,他当时提到微信会尝试着向message box发展,即用户点一个东西就能收到各种信息。微信用自家产品来操作,打通了QQ留言、邮箱的新邮件、微博私信等,成为了一个移动端的统一的消息通知中 心。出于谨慎,微信并未在一开始就通过导入手机通讯录来获取用户,而是仅仅通过QQ账号体系来导入关系?链。&微信的用户增长曲线中,几个用户爆发点值得关注。2011年5月之前,微信积累了四五百万用户,用户尝试过发送文字信息后,新鲜感就很快消逝了。但 此后新功能陆续推出,用户数和活跃度随之激增。张小龙介绍,第一个转折点是微信对讲功能的加入,第二个时间点是7月份发布了寻找附近好友功能,第三个时间 点是10月份摇一摇功能和漂流瓶的加入。以查找附近好友功能为例,过去大家不知道微信有多少用户,但你一打开这功能,附近找到了很多同样使用微信的用户, 就形象地知道其用户有多少。&微信一个个功能都精准击中了用户需求点,像是提前有着完整的规划,但事实恰恰相反。张小龙指出:&产品是逐步演变的,也是进化的。互联网变化很快,产品很难在第一步就规划好后半年、一年的路线。&他更多的时候只是想下一个版本要做什么,而不是提前想好接下来的两个版本。&这种做法需要有很好的敏锐度。他对《环球企业家》说:&我们更希望看到产品人员在这一个月他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用户背后的那一种需求潮流,用户不一定 会直接说出来,但是你能感受到。&这种应需而变,平衡好了计划和变化之间的关系,使得产品开发始终有一条最终的判断准绳。而同时,产品也随着用户成长,最 大限度地在用户厌倦之前,以新东西带来新鲜感。&微信先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关系入手,再提供陌生人间的交友,同样也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事实上,你很难认定它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社区。它更偏向 QQ那样是一个通讯工具。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微信以通讯工具模式来构建。从通讯工具的角度来看,微信与其他类似应用在处理用户的通讯和社交 关系上产生分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很多人会希望给一个产品很清晰的定位,要么做熟人的,要么做陌生人。张小龙觉得这些都是从概念上来分析的,而不是从用户的需求层面来思考的。&任何 人电话簿里的号码本肯定是有熟人也有陌生人的,所以我们并没有先给自己一个概念上的框框,然后在那个框框里面做事情。我们更多的是考虑这个需求是不是一个 普遍的需求。至于满足需求,可能带来一个复杂度。产品经理的责任,就是在于怎么样把一个复杂的需求最后以一个简单的模型,通过产品的形态来展现出来。&&厚积薄发&&厚积薄发&与创业团队相比,微信诞生之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淀。它的一大优势就是背靠广研,并非平地起高楼。微信项目中的很多开发人员都是从广研QQ邮箱团队 调配的,除了新招聘的技术人员和应届毕业生外,QQ邮箱团队时不时会在关键时刻对微信给予支持。比如微信2.0版本发布前后,QQ邮箱所属的阅读空间项目 组就从一半的数量直至全部都空降到微信上。近期,广研着手将两个团队正式分拆开来。过去两拨人混在一起,你来我往,可以说在产品理念和团队文化上二者有直 接的血缘关系。&在腾讯的版图上,广研离企鹅帝国的心脏深圳只有两小时的车程。然而不同于深圳、北京、上海这些多产品以及多部门密集的重镇,广研在过去主要负责打磨 QQ邮箱这个成型产品。逢有采访,它的产品公关人员会从深圳乘坐高铁赶来。偏于一隅,它为外界所知甚少,即使在腾讯内部也略显神秘。&这是一支产品能力很强的团队。据腾讯内部人员称,早在QQ邮箱时代,马化腾就经常表扬广研邮箱团队,在广研办公室的走廊里,毗邻新员工照片墙,挂着 表彰QQ邮箱的腾讯年度创新大奖和年度重大业务突破奖锦旗,而单就后者来说,邮箱业务就获得2次,微信也获得了2011年的重大业务突破奖。在去年首届腾 讯微创新奖中,9个获奖项目广研占了3个,其中两个属于微信的摇一摇和视频。从获奖次数上看,广研可算作腾讯的创新标杆。&实际上,QQ邮箱项目的诞生并不像微信诞生时那么命好。QQ邮箱前身是腾讯于2005年收购的由张小龙带领开发的Foxmail。在由一个客户端软 件向互联网网页产品转型时其遭到当头一棒的挫折:以软件设计的思维去设计一个很复杂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后结果发现用户根本不买账,体验很糟糕,公司管理层 也对产品不满意。那段时间是QQ邮箱团队最艰难的时候,熊明华也经常到广研来帮助他们扭转思维,招聘合适的互联网工程师。&互联网的思路是敏捷开发,做好核心功能快速推向市场,根据反馈再改进。这就考验设计者对产品核心与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邮箱团 队抓住了产品的核心:快速、稳定的邮件收发速度和简洁的用户体验。过了这个坎,简洁的要求以及对用户体验的追求就深入人心了。而邮箱时代承载着大量数据处 理的后台技术和能力就直接对微信起到了作用,让新生应用稳定,降低了丢信息、发不出去信息的情况。&在QQ邮箱延伸功能、不断试错的历程中,有很多经验积累下来,比如在阅读空间、邮箱广播、短消息、QQ手中邮这些相关产品和功能中,广研团队无形中 加深了对关系链的导入与重建、移动端产品特性、简洁通信等的理解。以首次尝试轻量级通信的短消息功能为例,据广研内部员工称,张小龙专门围绕其讲了一次通 信协议演化课,阐述自己对通信的理解。相比邮件较重的通信方式和QQ较轻的通信方式,邮箱中的短消息产品尝试着用一种新方式来统一通信。虽然效果并不理 想,未成为普遍的应用,但这种思维方式不可能不对之后微信通信产生影响。而微信正是介于QQ和短信之间的异步通信工具。&经验积累能帮助微信团队加速学习,而团队保持创业般的激情在一个大公司里显得异常难得。广研的工程师被戏称为&矿工&,他们经常晚上开发,与广州的 黑夜作伴。这也是延续着QQ邮箱时代的节奏,在弹性工作制下,他们中午会熄灭办公室的日光灯,有的人躺在行军床上午休。长期打磨一个产品的团队在转向新产 品上虽说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换一个产品来将过往的经验倒出来重新设计和实验新产品,经历一个个用户量暴增的时刻,这也让他们感到兴奋。&而张小龙在团队管理上信奉管人是服务于管产品,根据产品需要来调配人手,最终目的是做好产品。为了增加新鲜感,项目中的产品人员也会经常轮换,被全 面锻炼。与用户的接触也是要求之一。在微博上,微信产品经理会花专门的时间来收集用户关于微信的建议和问题,进行反馈。张小龙提起微信缘起时说,一直关注 移动互联网的他在2010年10月份时看到了Kik这类应用呈现崛起之势,一时兴起就给腾讯高层马化腾等相关负责人写了封邮件,内容是建议公司启动一个关 于手机通讯工具类的项目,张小龙在邮件中也提及到,这类工具将来有可能会对QQ都造成冲击。此前,在邮箱主业已经成型稳定的情况下,广研尝试了QQ手中 邮,作为邮箱业务的延伸来切入手机端。&马化腾很快回复了那封邮件,认同了张小龙的看法,原来公司很早就有了类似的想法,移动互联网是公司未来的重要关注领域,当时,马化腾还直接在邮件中确定了腾讯要做的这款产品就取名叫&微信&。这个项目广研争取了下来,作为研究性项目启动。&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以及国内多个地方,大大小小类似的应用也各自在紧张快速地推进着。有了想法和决策,此时最缺的资源并不是资金,而是优秀的工 程师。三个月后,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微博上表示米聊推进的速度非常快,但也直言:&米聊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足够的优秀的工程师 。&&微信第一批成员不到十人,广研暂停了QQ手中邮这个项目抽调来人手。微信支持iPhone、Android和Symbian三个手机系统,每一个平 台两个开发人员,再加上几个后台人员就开始做了。当时目标是两个月做出来,2011年1月下旬,微信各平台版本陆续推出,开始和米聊、盛大Kik等类似产 品争抢用户的手机界面。&这类通讯应用诞生伊始即以&免费短信&和更方便、更人性化的网络即时通讯来作为宣传卖点,随之而来的是业内对其政策风险的担忧,如果这类应用大量普及开来,势必会对运营商的短信业务产生冲击。&本刊去年4月份采访张小龙时,他当时提到微信会尝试着向message box发展,即用户点一个东西就能收到各种信息。微信用自家产品来操作,打通了QQ留言、邮箱的新邮件、微博私信等,成为了一个移动端的统一的消息通知中 心。出于谨慎,微信并未在一开始就通过导入手机通讯录来获取用户,而是仅仅通过QQ账号体系来导入关系?链。&微信的用户增长曲线中,几个用户爆发点值得关注。2011年5月之前,微信积累了四五百万用户,用户尝试过发送文字信息后,新鲜感就很快消逝了。但 此后新功能陆续推出,用户数和活跃度随之激增。张小龙介绍,第一个转折点是微信对讲功能的加入,第二个时间点是7月份发布了寻找附近好友功能,第三个时间 点是10月份摇一摇功能和漂流瓶的加入。以查找附近好友功能为例,过去大家不知道微信有多少用户,但你一打开这功能,附近找到了很多同样使用微信的用户, 就形象地知道其用户有多少。&最佳产品经理&&最佳产品经理&作为QQ邮箱和微信的灵魂人物,张小龙去年8月升为腾讯副总裁,将参与到腾讯公司的创新项目规划中。&他在产品方面很有灵性。&马化腾曾如此评价张小龙。&张小龙说话语速和缓,回答问题时常会先思考一下。熟悉他的人知道其爱熬夜,一般凌晨三四点前不睡,整晚上听音乐CD,这也是他除了网球和摄影之外的娱乐方式。&他是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这是他性格中极为迷人的一面。&其朋友对本刊表示。&在做微信时,张小龙有几个月每天开车上下班路上就一直播放着两张迈克尔&杰克逊的碟,越听越过瘾。他觉得那就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种感觉,很 难用文字来表述清楚。以至我认为他的这些歌已经影响了我们的产品体验了。&音乐的体验移植到产品上,其要求就是在产品里面每一个环节也要做得酣畅淋漓,要 很顺滑、要很爽、要很流畅。&张小龙坦言他会生出一种很强烈的情绪来感谢和纪念他。这个想法冒了很多次,都被他自己按住了,但后来感觉太强烈终于按耐不住了,&我说不行,我们一 定要放,把他的纪念版放上去。当时对我们挑刺的人还是挺多的,我觉得这句话也特别适合。&于是,3.0版本的微信启动页面上就有了一幅迈克尔&杰克逊的图 片,配有文字:&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迈克尔&杰克逊把流行音乐演绎到了极致,而张小龙对产品的专注也到了极致。Foxmail最早版本由张小龙一个人写成,之所以被取名为 Foxmail,是因为开发者张小龙当时喜欢读金庸的小说,尤其是喜欢令狐冲这个人物。在那个软件英雄辈出的时代,张小龙已与求伯君、王江民、王志东、鲍 岳桥、梁肇新等齐名。而今与他同时代扬名的开发者或功成名就,或者转行,经过转型的张小龙依然在做着互联网产品。&外界与张小龙谈产品,他会侃侃而谈自己系统的独到的见解。但除了产品之外,他不大关心别的事情。为此,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大众的心理和行为习 惯。他对产品感觉更像是一种本能反应,有前腾讯员工向本刊透露:&当移动互联网起步之后,我在任何一个新兴的App上注册体验,很快就会发现Pony(马 化腾)和Allen(张小龙),他们就像整日粘在互联网上一样。如果他认为你可以和他聊产品,那么他会非常有耐心,而且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而距离产品越 远,他就越是显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本质上来说,张小龙笃信产品本身,市场推广是第二位的,这可以从他对市场推广的态度上得出结论:他会非常直接地告诉市场推广人员,只有做好产品才是真的,其他的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对于广研,以及对于QQ邮箱和微信来说,没有盈收的KPI压力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有利条件,这使得他们专心致志地聚焦到产品本身。与他密切接触过的业 内人士告诉本刊,在商业方面只要涉及影响用户体验的,&张小龙就会表现得像一个小动物警惕面对野兽那样毛都炸起来,他会非常严守他对用户体验的路线。&&腾讯CTO熊明华认为,张小龙的长处之一是总能坚持正确的看法。&他收到了很多建议、意见,让他加这个、加那个,以至于后来公司高层给他这些,他能 坚持住。他一方面讲道理说他觉得不合适,但是如果某个领导说这个要加,他说那等我离开腾讯之后你再加吧。&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善于沟通,也善于拒绝的人, 最终会以产品效果说话,给大家以信心。&做产品并非仅看模式、架构就行了,到极致的状态意味着对细节&苛求&。张小龙也一直对自己的团队强调,做产品要有爱。这一方面是产品经理对自己的事业要有热爱,另一方面也是做出来的产品要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对用户有关爱。&广研的团队成员叶娃对一个细节印象极为深刻。在微信刚做出来用户签名档时,上面是没有任何提醒的,后来张小龙看了就说,在签名档没填的时候就显示一 个&未填写&。叶娃疑惑怎么这个他能想到而自己没想到呢?张小龙点破其中差距:&因为你平时都把自己当专家,而我认为自己是傻瓜。&这是做产品应有的思路 和心态,不是夸夸其谈,不是对理论的研究,而是脚踏实地地思考每一个交互点,每一个细节和用户感受。&作为一个热衷将产品做到极致的人,张小龙也推崇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微信3.1版本的新功能介绍的背景图片是Whole Earth Catalog杂志最后一期的封底,封底上的两句话 Stay hungry. Stay foolsih 因为乔布斯的引用而广为人知。微信团队的这种做法既是向乔布斯致敬,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要把产品做到足够好用足够简单。(文/《环球企业家》)
&&来自&&的投稿
Android 上那些“不守规矩”的应用们
我曾经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使用过 Android 设备很长一段时间,也一直感叹它的强大与便利。而我有机会接触 iOS 设备之后,却更是为 iOS 系统的灵巧、便利和美观惊叹。运行同样的应用, iOS 设备总是显得更为灵动和友好。 iOS 设备无比迅捷的响应能力更是令我印象深刻,据称这是由于系统界面绘制时,图形进程优先级别不同造成的。而作为一个刚刚入门的 Android 开发者,我最近阅读了许多 Android 应用的开发指导与规范,也确实按照这些规范开发了几个 Android 应用,但却感到越来越不是滋味。虽然这些指导与规范十分合理与明确,但很明显,许多现有的 Android 应用不知为何都没有遵守它们。我自己每天使用的 Android 设备上虽然安装了近百个应用,但真正称的上&规范&的却寥寥无几。这使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运行 Android 系统的设备虽然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但更多时候糟糕的应用才是造成用户体验不佳的罪魁祸首。&生命周期&规范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 Android 应用的标准生命周期正式开始于被启动并显示应用界面,此后只要用户没有离开应用界面,那么这个应用将始终处于&可见&阶段。换言之,一旦用户通过什么操作从当前应用中跳出,那么这个应用将进入下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后台&阶段。离开当前应用的方式有很多种,可能是当前应用启动了另外一个应用,也可能是用户通过&返回&或者&主界面&按钮主动离开了应用。在处于&后台&阶段的应用可以随时回到&活动&阶段&&只要用户通过任务管理器或者任何别的方式重新启动了它。处于&后台&阶段的应用也通常可能会因为内存不足被终止。由于处于&后台&阶段的应用可能会被不可预期的终止,Android 允许应用在切换到后台时一定会有机会对当前数据进行保存。不过与此同时,处于&后台&阶段的应用被终止时其实也有机会保存数据,但这个保存机会是否存在取决于系统内存的紧张程度。因此,通常建议 Android 开发者在应用切换到&后台&阶段时保存对用户来说十分重要的数据,比如 Gmail 应用会在切换到&后台&时保存邮件的草稿。而那些对用户来说不那么重要的数据,比如 Gmail 应用从服务器上缓存到一半的邮件数据,建议在应用被终止时再尝试保存,因为它们可以随时从服务器上重新拉取,丢了也无关紧要,何况他们相对更为庞大,容易在进行保存操作时拖累系统效能。但我在操作调试器监视自己的 Android 设备时,却注意到一些内置了广告服务的应用,尤其是游戏应用,会在切换到&后台&时尝试保存从服务器上获取到的广告图片。这些图片数据不仅很大,而且数量也不算少,导致游戏切换到主界面时速度很慢,降低了用户的操作体验。这么做的原因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些应用无论如何都希望在你没有网络连接时向你展示广告。而在 iOS 系统上,应用被切换到后台时也有机会执行操作。但系统和用户随时都可以强行结束应用,这种情况下应用没有机会执行任何操作。这也使得很多开发者更小心地处理自己的应用,以免因占用资源太多被系统关闭,而不会出现 Android 上那种肆无忌惮的做法。值得一提的 Google 官方指导完全没有做这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Google Play 也没有因此对应用进行下架。&数据存储&规范iOS 上由于没有文件系统,且对应用产生的缓存和用户数据都有非常苛刻的存储规范,否则就会被苹果公司下架,因此应用对于存储数据的位置十分统一。但在 Android 上,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获取大容量存储器读写权限之后,很多应用都会在其根目录中生成缓存文件。除了上文提到的广告,这些文件甚至可能是应用程序用于存储自身状态的。因为有些应用希望在被卸载重新安装后仍能找回先前的配置。但这也造成很多问题。首先这给用户管理存储器带来了巨大的不便:要如何处理这些自己冒出来的文件?其次这种行为也无故减少了存储器的可用容量:如果用户再也不打算安装这个应用了怎么办?事实上,Android 系统已经设计了可用于应用存储内部数据的几种方式。除了机身内部对应的数据文件,如果应用确有必要,也可以在大容量存储器的 Android/Data 位置存储数据,这些数据也能在应用卸载时一并被 Android 系统自动删除。不过许多开发者对此完全不在意,仍然肆无忌惮的在用户存储器内生成各种文件。某著名新闻客户端生成的存储文件甚至会给用户造成严重困扰,使用户相册无故出现不相干的图片。因为其缓存文件夹没有遵守命名规范,在文件夹名前加&.&或者在文件夹内放置 .nomedia 文件以防止媒体扫描应用搜索。另一款著名即时通讯软件更是夸张,竟然同时生成两个文件夹缓存数据。Google 官方指导同样没有在这方面提出限制和要求,只是简单解释了几种数据存储方式的用法和用例。&交互界面&规范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里第一个反应是: Android 有应用交互界面规范吗?遗憾的是, Android 2.3 之前的确是没有明确的应用交互界面规范。但在 Android 系统来到 4.0 之后, Google 终于意识到应用交互界面的规范化有多么的重要,因此推出了基于 Holo 主题的应用交互指导。现在,包括淘宝,人人和一众 Google 自己的应用已经依照新规范重新开发,它们看上去兼具美感和实用性。但也有一些应用刚愎自用,甚至照搬 iOS 系统上的界面。希望未来它们能够有所改变,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除了上文提到的 Android 应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Android 上的一些著名应用不守规矩的行为更是夸张,比如某款通讯录应用就会尝试将自己的短信接受优先级别设置成比系统应用还高,一度导致了 Android 防病毒程序 Dr.Web 报告病毒。某款网盘应用则关联了 Android 系统内所有可以注册的文件类型,导致用户打开任何文件时都会被询问&是否要上传到网盘?&这些问题的具体细节太过复杂,在此略过不表。总体上来说, Android 是一个自由的系统。就连 Google 官方指导也都弥漫着这种气息。它很少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一直不停的解释&能怎么做&。比方说,应用图标的形状以及风格完全不受限制。或许 Google 认为圆角矩形的磁贴风格并不是设计师唯一的选择。Google 也没有强制开发者必须使用&&云端数据备份接口。更没有强调&&是应用程序接受推送数据的唯一方式。就连&&主题风格也仅仅是推荐开发者采用,并没将不符合规范的应用从 Google Play 下架。有评论认为 Google 太过仁慈而导致应用程序总会有些不守规矩的小动作,但我认为自由和开放不能因此而受到影响。更多时候,还是希望开发者能够仔细研究自己的程序可能造成的问题,不要怎么方便怎么来,多从用户的考虑角度一下。
谈移动互联网应用
周末参加了pmcaff组织的产品经理峰会,里面有个主题是谈移动互联网应用相关的,对这块个人没有做过,只能简单谈下个人的一些想法。
讨论中提到的一点,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市场增速会很快,是传统互联网的多少倍不好说,但是简单以现有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来讲,2-3年时间5-10倍的增速是完全可能的,毕竟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毕竟小。另外移动互联网短期不可能取代传统互联网,这点很重要,移动互联网短期不可能解决大量的内容创作的难题,传统互联网是生产力,而移动互联网只是加速器,少数跟LBS,导航,手机CT能力绑定比较紧的应用除外。
首先谈下基于SNS模式下的各种社交或增值类应用,也看到了一些创业的例子,在这里首先还是回到产品规划和定位的一个问题,即客户群细分和差异化,这点做不好基本没太多的机会,在现在细分市场下基本没可能再做大而全的东西。这点做好了接下来不可避免的带来第二个问题,特别是做SNS类应用,即用户群和用户基数的积累,用户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这些用户哪些能够发展为强关系用户。
我们做产品不能有太多不切合实际的假设,假设不成立后面的推断自然也不成立。比如做SNS类应用,万万不能假设已经有强关系的用户群存在,所以我们的产品应用和场景是可行的。但是很多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无法解决掉。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讲,现在移动互联网类应用中一个是满足用户玩的需求,各种游戏比较火;一种是满足用户省钱的需求,各种手机端优惠券的比较火。其余所有需求从Kano模型来说的话,都是可有可无的需求,满足这类需求的产品往往成功是很困难的,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同传统的Web2.0应用一样,我始终的观点都是积累较大的用户群,并使这些用户群产生强关系始终都比盈利模式重要,一开始往往盈利模式并不是太清楚,但是真正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数后自然会出现可行的盈利模式。
在传统互联网和web2.0的时候,真正的Mashup模式下应用并不多,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下应用这个模式将彻底改变。比如做手机导航软件的,我们看到地图是从四维图新买的,车流量信息又来自于一家交通监控厂家,而我们需要的是对各种应用和API进行糅合,形成有价值的新的应用。包括中国移动建立的开放式PaaS平台,提供足够的CT能力支持,大众开发者只要注册即可以使用相关的开放API,这种模式将是后续手机类应用的一个重要趋势。
对于LBS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独有特性,这个是传统互联网应用所不具备的。对于LBS应用我们看到也有很多,但是LBS其本质只会解决两个问题,即拿着手机的我与我附件基础设施的静态关系(酒店,银行,餐饮,厕所,商场,交通)等,一种是我和附件也安装了LBS应用的人的关系。或者就是两者相互结合后的一些应用,如街旁可能还增加其它LBS人员留下的足迹和评论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太关注SNS而忽视了第一种应用真正强大的价值,我们可以考虑很多场景来看第一种应用可以解决的问题:
1.我来到某个地方不熟悉,但是可以快速找到口碑好的餐馆(如大众点评)2.我需要找到附件有哪些优惠信息(买优惠券的,能否和LBS绑定,用户本身需求是触发的而无计划性)3.附件有没有银行取款机?有没厕所可以方便下?4.要到哪些去?给出明确的导航路线,如何走?如何坐车?5.我要主店,我附近有哪些宾馆,最好还能够对比进行选择,还有优惠可以享受。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移动互联网应用可以更好的满足非计划性需求,我临时想到了要做什么,而我想到的需求可以快速的得到满足和匹配。如果提前想到的需求,传统互联网往往能够更好,更便捷的满足你。最近看到很多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一开始稍微有点用户群或流量,就开始不停的加广告而急于盈利,这往往是适得其反,要知道真正真正的盈利模式远远不止单纯的广告。
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多的场景是传统的互联网应用逐步都开始做移动客户端,但是要相信会存在另外一个趋势,即开始一个应用只有移动客户端,再过渡到传统互联网端。移动互联网是及时信息的交互,而传统的互联网端则可以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这种配合模式同样存在。
移动互联网会很火,但是总结下前面谈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移动应用需要考虑LBS,CT能力的融合,这是移动应用特有的优势。2.移动应用可以更好的满足非计划性需求,随时随地的满足,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点。3.不要基于已有强关系的SNS用户基数为假设来做任何应用,这个假设很多时候不成立。4.做移动应用首先考虑抓住用户基本需求,而非可有可无的需求。
49347人关注
49347人关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陌陌账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