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渠道写卡成功跳转过页面了 点验证的时候 为什么提示SIM卡验证未通过说是word怎么删除空白页卡 再写写不成说是实卡

(ASP)表单即时验证是否有空白项 不跳转页面 ASP能做到么?具体怎么做?_百度知道
(ASP)表单即时验证是否有空白项 不跳转页面 ASP能做到么?具体怎么做?
能不能想某些网站的注册一样,就是在填写表单时如果用户有一项必填项没有填,当用户点提交时,页面不跳转,而是直接在未填表单后显示提示。ASP具体怎么办?
提问者采纳
function CheckForm() {
if(document.UserLogin.UserName.value==&&)
alert(&请输入用户名!&);
document.UserLogin.UserName.focus();
if(document.UserLogin.Password.value == &&)
alert(&请输入密码!&);
document.UserLogin.Password.focus();
} }&/script&&form action=&Login.asp& method=&post& name=&UserLogin& onSubmit=&return CheckForm();&&用户名:&input name=&UserName& type=&text& id=&UserName& size=&10& maxlength=&20&&密
码:&input name=&Password& type=&password& id=&Password& size=&10& maxlength=&20&&&br&&input name=&Login& type=&submit& id=&Login& value=& 登录 &&&input name=&Reset& type=&reset& id=&Reset& value=& 清除 &&&/form&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用js脚本来处理在提交时做判断如果为空,Return false,不做提交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August 11th, 2011
非常刺激。Google+来了,不仅来了,而且在2个星期左右,搞到1000万用户,这个是什么概念?看看上一个梦幻产品的世界纪录:kik,从零到100万,用来14天。而前几个记录创造者的耗时数据:facebook从零到100万用了9个月;foursquare用了一年;Twitter的用户从零到100万用了两年。G+借着Gmail的道场,顶着Google的光环,夹带老buzz用户的抱怨,把这个记录一下子提高了10倍。
G+是搞什么的?G+到底有什么新神奇的法宝?G+到底在挖谁的坟墓?中国的山寨版G+会是谁?中国本土的G+又会给中国的海外上市投资带来什么影响?
互联网社交网络的特点:
首先G+是一个社交网络,实名制用户为主。
互联网社区有两个基本特点,1、出一个新产品容易,带走一个新用户也容易,但要带走这个用户和其他用户的联系是超级困难的。2、对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社区,只有大的社区吃掉小的社区,而没有小的社区吃掉大的社区。
这个道理投射到中国im市场,就可以理解如下:你自己从qq上离开很容易,你爱用GTalk,爱用飞信,爱用msn,爱用skype,爱用旺旺,你自己随便,但你想让你的家人,同学,同时甚至老板一起换到新的im工具上基本不可能。同样的社交产品,大者恒大,im市场也在验证。QQ不断拉开和其他im工具的差距,大的不断吃掉小的市场份额,甚至飞信这样的对手,有7亿手机用户群,有免费短信支持,也只能看着腾讯的背影,感慨望尘莫及。社交网络注定是大鱼吃小鱼的生存法则。
G+有什么新东西?
如果G+和facebook或者和twitter一模一样,那么用上面两个定理来一套,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它一定玩完了,没有一个客户需要开两个facebook或者两个twitter(中国本土的人人和新浪微博能存在是国情特殊,因为中国人发现其中有一个根本“不存在”,在浏览器里面就不能打开)。那么要想突破上面两个定理,必须再增加一条例外:这个例外就是用革命性的2.0商品来突破历史的1.0商品,这种革命绝对不能是那种形不似神似的改良商品。拿Gmail为例,Gmail出道前,email市场已经是一个超级成熟的市场,甚至有人觉得这个市场已经完全发展充分了,让用户去换一个邮箱地址是完全没有必要了。但gmail偏偏就是在一个已经充分发展的社交相关产品领域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的法宝就是有一个别人不能提供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偏偏是用户必须的又渴求的东西,属于革命性的改变。G+要想成功,必须提供这么一个甚至几个突破性创新的功能,从而满足客户内心深处那种饥渴的需求,那才能股东用户有足够的动力,同时打开facebook和G+(或者twitter和G+),最后在未来,只打开G+。
G+到底提供了什么新东西?Google给客户的邀请里面写了3点:1、圈子circle:将同窗好友、家人和同事分别放在不同的圈子里,可以有区别,分享内容自然不同!2、视频群聊:随时随地让朋友知道您是否有空和他们进行视频聊天。3、灵感话题:正是您感兴趣内容的 Feed,让您或您的朋友闲暇时总有东西可看或分享。
1、圈子circle的妙处:试想以下3个场景,a你玩了一个游戏,余味未尽,想在微博上给自己的狐朋狗友显摆一下自己的战果,但你发现,你的爸爸妈妈也在关注你,你这条微博是发还是不发?b前段时间微博上的局长开房事件,很显然他们只想让对方关注到,但不幸的是,最后全世界都关注到了。C你的前女友是同班同学,当你们两个和另外的同学在一起聊大学生活时候,你发现正关注你的现任女朋友会正暴怒中,因为她觉得你在和前任打情骂俏。
视频:用过facetime的就知道,没用过的视频聊天的人觉得是视频聊天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但用facetime的人发现是对这个产品是如此深度依赖,尤其是两个恋人之间的视频,尤其是你老家父母希望视频你的新生的小宝宝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东西是一个人生阶段的必需品。回头看看TOM借道skype入华初期给腾讯的那种焦灼的压力,skype实际上迫使腾讯在最短的时间把视频、语音两个原来的短板提升到一个不太差的水平。而且要注意的是,g+给的是视屏群聊。这无疑比一对一的视频聊天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灵感话题,Google除了搜索gmail等之外,还有一个成功的产品是googleReader。我对G+灵感话题的语义的理解是,不仅仅你可以buzz发牢骚,更重要的是你和你的圈友们会自觉分享你们一起热衷的话题,而这些共同的兴趣恰恰是你把他拉到这个圈子里面的关键因素。
G+在挖谁的坟墓?能否挖成功的关键?
目前有几种看法,一种是认为G+目前主要是朝facebook来的,另外一个观点认为G+对twitter的伤害更大。哪一个更对?我想举一个同样Google的产品来说明:chrome。Chrome这个产品,出生伊始,就是想和IE争雄。但在chrome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现在的chrome首先吃掉的是firefox的市场份额,只要在挤掉firefox后才能出现和IE决战的态势(这部分观点可详见旧文:《chrome的吃掉的市场份额其实不是ie的份额》)。
同样,现在我我更倾向这个看法:G+前期吃掉的是twitter的市场,只有从twitter中汲取足够的营养后,才会开始和facebook肉搏。
圈子circle和灵感话题这两个要素,目前在圈子circle和灵感话题应用上更多是针对twitter来的。而视屏聊天这个命门,那是直接扎向facebook。显然“圈子circle”功能是目前g+两周1000万用户的本质原因。而视频聊天,由于市面上android手机2.2,2.3版本对Google视频的聊天支撑不足,目前还不足以在移动互联网上撬动(糟糕的是作为一个中国用户,翻墙感受到G+视频聊天体验委实不敢恭维,但据说美帝的g+朋友之间的视频体验反馈还是不错)。
至于g+能否颠覆现有的网络格局。首先是功能有无革命性G+已经显示出他的新特性。正向当年的gmail一样,1G容量+邮箱全搜索+对话形式展现,撬动的都是邮箱的深度用户(要知道一个邮箱的深度用户对于换邮箱地址是不可忍受的一件事情,好比让一个移动深度用户换号一样困难),但gmail偏偏从最不想换邮箱地址的用户那里开始自己的帝国征程,正如现在联通借iphone神器所作的一样,让最不愿意换号的移动高端用户开始转网。所以G+能否成功,就看G+能否让twitter的深度用户或者facebook的深度用户跳转门庭。2周1000万,目前来的更多是Geek,以致有人说g+再失败也会变成一个极客社区。但另外有33%是女性的用户的数据正增加Google的乐观情绪,有女人的地方才有男人(有男人的地方不一定有女人),这个世界的Geek终究有限,G+能否继续发酵,最关键的是从1000万到5千万到1亿这个阶段,能否继续吸引更多普通的非geek深度用户入场才是真正考验G+的时刻。
G+能否颠覆现有的网络格局,其次关键不在g+,而在他的对手。毕竟g+的对手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老朽国王,如果twitter、facebook能够像中国的某些互联网一样,敢于模仿对手,就像网易当年首先跳出来也做G邮箱,像腾讯在最短的时间把视频和语言聊天提高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而不是像msn一样,腾讯的群都做了好几年了才羞羞答答的弄一个msn也可以群聊了(MSN弄一个群的功能,这个时间有多长?长到一个黄花闺女都要考虑自己的小孩去哪个幼儿园了上学了)。
所以G+能否成功,关键看两点,一个是自己能否像吸引geek一样吸引到普通的twitter/facebook深度用户;另外一个是对手尤其是facebook能不能学习g+甚至超过G+。这已经是两个大象之间的战斗,对任何一只大象来说,有时候一个转身都显得那么漫长。
G+有没有中国山寨版?没有意外应该很快会有的。就像人人模仿facebook,就像美团模仿groupon,新浪模仿twitter,微信米聊模仿kik一样,国内的群狼每天都盯着大洋对岸的互联网,出一个热点很快就有一堆人排队想学习。所以g+被人学习毫不意外。关键是被谁学?谁会学成并以之制敌?
一号种子选手:腾讯。先申明腾讯的Q+不是G+的山寨。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东西,只是起名字时候撞车了,而且Q+从起名字上可能还先行一步,但没办法,一堆人现在都以为Q+是山寨的G+,大谬误。但腾讯还是一定会模仿G+搞一个东西。至于这个东西是改造现在现有的腾讯空间还是另起炉灶再做一个,有待腾讯高层决策。之所以说改造腾讯空间,主要是腾讯空间是最需要g+的“圈子(circle)”的产品之一,我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问题,腾讯空间里面有一个工具叫访问密码,意思是阅读者必须知道主人设置的访问密码。这个设计是如此的搞笑,因为他要么是用接近人熟悉程度的“明码”,比如生日,要么是超级亲密人才知道的暗语。而这个设计使腾讯空间的主人建设的每一条内容都被限定了相似的阅读范围。任何一个腾讯空间的无法实现第一篇文章适合同学看,第二篇文章适合暗恋对象阅读,第三篇文章适合网友看。腾讯空间所谓密码设置导致要么所有文章都被同学看,要么所有文章都只能被暗恋对象看,而且更麻烦的是,腾讯空间的主人在设定阅读访问的时候,都在面临一个问题,他不能用一个密码问题精确区分相似熟悉(而感情偏好却不同)的AB两个人,只能大概区分群体,而且密码很可能很快就失效。但g+的circle极大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任何一个腾讯空间的主人都可以借用circle的功能,指定自己能给阅读的对象,从而更大的激活腾讯空间的生命力。但关键是腾讯靠空间卖一些小零件赚到钱了,不知道腾讯是计划另起一个炉子搞一个新的东西还是改进腾讯空间,或者是改进现在的腾讯朋友。反正腾讯毫无疑问会引入circle来解决他在sns社区从匿名制转到实名制度时候遇到的很多困难。但腾讯绝对是一个很好学的好学生,甚至有可能他模仿g+出来的商品因为融入更多中国特色从而并更适合中国人文化发展更好(正像现在新浪微博一样)。
二号种子选手:网易or人人。网易这个公司的问题是在游戏上赚的太多钱了,90%的收益由游戏支撑,以致在其他领域总是那么不够果敢,不肯落下但又不肯花大力气去追求现金流有限的产品,网易守着网易邮箱的的资源,守着门户的资源,好像搜索、翻译、im(泡泡)、微博、LBS(网易八方)等一个都不落下,但都没有做的真的雄霸一方的。这次学G+估计也会有学,但能学成什么样子也够呛。至于人人网,人人网已经紧跟facebook,所以在大方向上估计还是唯facebook马首是瞻。人人网学g+到什么程度,还是要看人人的祖师爷。
至于另外一个巨头:新浪,新浪在微博上太成功了,以至于这一次无法再转身学g+了。
G+对中国互联网版图的影响
G+因为是基于社交应用,加上他生父是本朝极恼火的Google,所以一出生毫无悬念的直接被墙了。G+自己能吸引到的大陆用户肯定是微乎其微(twitter/youtube/facebook一样没戏),但G+如果成功,那么他的学生将以其替补角色的切入点来改变中国互联网版图。
所以对于腾讯来说,G+的巨大成功是给腾讯一个超级机遇,这个机遇就是腾讯能否借学习g+在微博上翻盘,在sns社区进一步抑制人人。
试想一下,如果g+的发展路线图真的先吃掉的是twitter的,你说腾讯的学习g+的产品是不是对新浪有巨大的压力?如果G+未来真的大获成功(所谓成功标志就是至少干掉twitter/facebook里面的一个),那么说明互联网社区发展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像gmail替代原来5M的邮箱一样,就像搜索引擎取代门户成为互联网入口一样,大势所趋不可改变。而且这个circle新势力在中国的投影,可能就是腾讯,如果腾讯是G+最好的学生的话,那么腾讯这个学生要么干掉新浪微博,要么干掉人人。没被干掉的一个估计也被骚扰个半死。
所以现在持有新浪和人人股票的都要好好掂量掂量,盯紧G+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对twitter和facebook的影响,也行突然之间风向就变了。
August 11th, 2011
毫无悬念,汉王已经完蛋了。
虽然目前公司的净资产还有13.7亿,但2009年底汉王科技的存货金额仅为1.06亿元,到2010年一季度已上升至2.49亿元,到2010年二季度时更是飙升至4.38亿元(暂无2011年的数据),可见这个净资产里面存货的比重有多大。而今天,2011年汉王上半年的亏损从预计万直接翻一翻到1.65亿元。吹过牛皮要砸掉苹果的汉王高管们从信誓旦旦直接变成抓住一切机会套现,即使违规也在所不惜。更糟糕的是国内第一对手盛大文学的锦书已经把价格拉到499元的格局(实际上还再送499元,这笔费用可以在云中书城买书),而有研究机构认为汉王电子书的成本每台在800元左右。在对手盛大通过用内容补贴终端的经营模式竞争下,光靠终端而没有内容资源的汉王已经注定开始步入暮年。从盛而衰,不过短短12个月。如果没有意外,汉王剩下的就是倒计时了。
汉王之胜,胜在中国特色的礼品市场和时间窗口。如史玉柱的脑白金,其坐在保健品市场,实际上卖的是礼品。同样,利用中国特色的礼品市场,汉王一举将价格定在2000元一台的水准线上,在用广告轰炸,一时极盛。而且时间窗口非常合适。Ipad还未风起云卷,上网本和电子书还处于风马牛不相及的时候。随着苹果ipad快速崛起,时间窗口关闭,汉王只有降价一条道路,而礼品市场终归有限,脑白金是消耗品,今天吃了明天还可以再吃,汉王电子书是一个耐用品,送了一次无法再送第二次。同时汉王之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败在互联网。Ipad攻城略地,不是靠ipad单枪匹马,而是ipad中的app store上的千军万马,从ibook,到itunes,到stanza、facebook、新浪微博、filpboard,整个互联网上所有的公司都把拿出吃奶得劲做出最舒服的app来笼络ipad用户。纵观汉王,自己的书城经营始终无法打开局面,而国内关键对手盛大文学,是彻头彻尾从互联网发迹,近乎垄断国内网络文学内容后才在终端发力,目前在网络文学内容领域鲜见敌手,加上盛大集团的财力护驾,在终端上坚决亏本,全力夹击汉王。故汉王之败,属于典型的“卖终端”最后卖不过“卖内容”的。所以说死在互联网之手是毫不为过。
但即使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汉王还不是一文不值。1、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2、有一定的品牌;3、有大量能用的存货;4、在电子书和手写领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所以如果汉王到流血不支倒地的时候,不是没有收购的价值。
而收购的对象,绝对不能是联想,或者天语这样的PC、手机厂家,一个终端产家卖另外一个终端产家不亚于捆着一起死。收购汉王最佳的候选人就是现在互联网上对电子阅读内容觊觎的巨头,是百度、腾讯、阿里、新浪。百度已经在唾沫声中进入网络阅读领域,百度文库前段时间还被众多作家围殴,汉王流血到倒地之时,如果百度愿意收购自然能在电子书阅读领域和盛大再战三百回合。腾讯也一样,腾讯实际上在不声不响的搞自己的书城。这个从qq发布iphone版的qq阅读上可以看出端倪。而且腾讯历来是八爪鱼风格,不管有戏没戏,不管有赚没赚,都有搅浑水的冲动。至于阿里,阿里是扎根于电子商务市场的,对网络文学领域这个无实物媒介的电子商务失之交臂内心也觉的挺可惜,所以早早推出淘宝的“影视书城”(淘花网)蹲点等候良机,至于新浪,新浪爱问里面的数字盗版内容数量丝毫不亚于被抨击前的百度,但人家是盛大候小强的老东家,所以侯在每次下手时候对新浪都很温柔。可以说,这4个大家伙都有淌一滩网络文学这个浑水的动机。
但目前领跑者盛大文学羽翼已成,在内容上占据9成市场(但限于网络文学部分),在国内终端上也在双雄争霸之列,显然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想紧靠慢慢跟进就想赶上喝一口甜汤相当不容易。但如果能以地板价收购汉王,并在下血本,取道传统出版社,借国家版权管理逐步抓紧之际,那么未来在畅销电子书领域、电子教材领域,这远比网络文学更肥厚的奶酪上还不一定鹿死谁手。
唯一可惜的是,汉王已经在A股上市的。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很诡异(所有海外巨头全线折翼,这算诡异吧?),但中国的A股远比中国互联网更诡异。姑且不说国内在A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挤上去的比如乐视网,市值一看,oh my god!市值53.6亿人民币,折算人民币是8亿美刀,而同期优酷是35亿美元,ku6是1.2亿美元。
而汉王恰巧就在A股上市了。从最高175元/股跌倒现在26元/股(期间有过一次10送10股)现在市值还在55亿左右。而且因为上市,汉王实际上手中还是藏了一笔丰厚的现金。也就是说,汉王因为在A股上市,他融到了比在美国等海外上市更丰厚的资金。所以即使高管扎堆套现,汉王的股价和他的实际资产相比,还是高的离谱。这就给收购方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现实存在的收购成本。中国的A股对于创业板、中小企业版等都是莫名其妙的高估,因为炒家远超过投资者,这个只要看看各个ST的股价就能理解,什么叫垃圾公司卖出神仙价。
所以才有本文标题的这句话:汉王是一个很好的收购对象,可惜在A股上市了。
August 11th, 2011
百度微博已经翘了。此文仅为时候诸葛亮来谈百度微博
围绕“人”运营的说吧已经寿终正寝
5月18日,百度说吧已经再调整,目前已经暂停注册、认证。用户登录后,就是一则暂停注册认证的通告。严格上百度在微博大战的第一轮已经完败。第二回合,百度会怎么做,有待继续观察。
谢文操盘百度说吧(实际上就是百度的微博),搞了一个实名认证。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个实名认证仅仅在于取悦监管机构,老百姓为了叽歪一下自己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可怜巴巴的贡献自己的身份证号给百度,至于么?何况,竞争对手新浪通过加V方式也曲线实现了对核心信息发布者进行的实名认证,所以说吧死亡的速度和下场只会甚过刚刚黯然下场的百度有呀。
微博的鼻祖是twitter,以人为焦点,follow是信息传递的方式,follow后的反推送相对很弱。百度说吧进场模仿,也也“人”为焦点,自己一没新浪名人资源,二没有腾讯QQ用户资源,自然触雷。所以只要百度还是盯着关键人,不管是被follow的名人还是follow的大众,百度说吧就注定难有胜算。百度强行进入微博这个市场,本就是一个臭棋,但百度有自己天然流量优势,如果运作得当,反败为胜固然艰辛,但据险而守也不是不可能。
从“关键人”到“关键词”,说吧才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百度如果自己还要坚持试一试微博这个市场,那就应该立足自己的两个核心优势,一个是流量,另一个是关键词。百度说吧应好好学习自己的老大哥“贴吧”的发展,放弃关键人,而盯紧关键词,这才有一线生机。
贴吧的模式是,从百度搜索入口,分流用户到贴吧。以炙热的关键词“非诚勿扰”为例,目前百度搜索一进去是百度奇艺,然后是pptv的应用,然后是百度视频,非诚勿扰官网,再往下是优酷,贴吧,百科。贴吧就是从关键词入手,把一群客户从搜索入口直接圈到自己的地盘。然后在贴吧里面,互联叽歪,互相拌嘴。所有跟进的用户,都不是跟人,而是跟这个关键词。
百度说吧,要想咸鱼翻身,也要学这个方式,同样以“非常勿扰”为例,要把最近一个时间点(1天或者2天内)某一个说吧用户叽歪的以“非诚勿扰”为核心词的一条最火爆(实际上是被交互或跟帖/标注喜欢/收藏等最多的)微博作为结果“搜”出来给用户,读者点击进入后是以“非常勿扰”为关键词的微博交互界面,在这个交互界面,自动“搜”出其他同关键词次要火爆的几条并行内容,如果有相关联当事人,也通过认证方式在这个页面中集中展现出来。用户要follow的是这个最具分量的关键词。在这个关键词的的大微博里面,非诚勿扰的女嘉宾可以为自己去辩护,主持人也可以呐喊,观众也可以点评。
这个模式里面,百度是将微博从新浪以人为核心变成以“关键词”(事件)为核心,即使是百度自己加i的高级别认证用户,如非诚勿扰的男女嘉宾等也仅仅是围绕这个关键词展现给搜索者。
对于任何一个重量热点新闻,都可以相似操作。比如最近炙热的“药家鑫案”,显然有极高的搜索频率,在百度的搜索页面,就应该在最热新闻下一条把百度说吧/贴吧内容跟进去。让律师、公众在这个“药家鑫”这个“关键词”的“说吧”下面参与讨论。
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微博视角从“关键人”到“关键词”的转变,实际上是贴吧围绕关键词进行“轻博客”化。
从“说吧”到“专题”,实际上是从“搜索属性”向“媒体属性”转化
在这个运作模式里面,实际上百度的说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微博。更本质的是一个类似于现在的各大门户的“新闻专题”,而且是一个动态的“新闻专题”,以“关键词”为核心。由于这个关键词是由巨大的新闻属性带来的,有比微博更强的媒体属性。比如“美军击毙本拉登”,微博上的热议,因为每个加V名人在自己不同的圈子里面发声,很难形成想门户新闻那样的“气场”,而百度要利用自己在流量和关键词上的能力,笼络其他媒体中编采队伍,吸引一批媒体记者(这个关键是给钱就有一批笔杆子入伙),在某一个关键词升成一个社会热点时候(在互联网上,没有任何一个网站比百度更清楚,哪个词正火速上升,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说吧、贴吧、百科、奇艺等交互中,形成一个百度特色的热点专题,适当的在专题节目链接到其他门户、地方媒体(地方事件往往需要地方媒体支持),包括现场当事人的“说吧”的最新态度,从而在这个热点下,吸引普通网民从原来新浪等门户把持的新闻阅读转到百度的“说吧”,把一个准静态的新闻专题变成网民的互动的辩论场,这样突出事件新闻的属性,也进而把名人卷入到这个事件新闻中,这样让关联性的名人也要在百度开说吧,也要在事关自己的事件中在百度说吧发声。(毕竟名人要有“事情”才是名人)。这样的“说吧”,才是有生命力的“说吧”,才能将百度原来机器的冷冰冰的搜索属性,转化为闹哄哄的媒体属性。
在百度,流量是命根,关键词是钱根。百度的说吧要想成功,就要牢牢抓住流量和关键词。
July 18th, 2011
本文为《销售与市场》杂志供稿。(成稿时间2011年4月)
从卖书、卖电脑、卖点卡、卖手机、卖化妆品、卖衣服、卖珠宝、现在卖车也正是开始了。2010年淘宝秒杀/团购smart之后,吉利熊猫又正式登上淘宝商城,开始正经八百的卖车。但仔细看吉利“全球鹰官方旗舰店”的最近的三个月的销售记录:最近1个月仅一辆车的战绩,还是秒杀售出的,而之前的交易记录全部是288团购保证金(下单后是实际上是去4s抵扣现金购车),如果把团购和秒杀销售记录排除,显然吉利熊猫网售的成绩单只能用四个字来描述:“惨不忍睹”!
被认为大有前途的网上售车,为什么如此冷清?是汽车天性就不宜网售?还是高价阻挡买者热情?抑或是公众对汽车大件售后的当心导致网售遇冷?
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标准化的商品是最容易进入网售渠道。图书和3C是最容易进入网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标准化。比如买书,同样的书不管你是在当当还是卓越买,你可以有无数的理由来评判当当和卓越在价格、物流、运费和退换货标准上的种种不同,但再挑剔的客户也很难找到一个理由说,当当买的书本身“质量”会比卓越更好,比如错别字更多,掉页可能性更高。3C等工业化产品也一样,京东卖的也好,淘宝商城卖的也好,新蛋卖的也好,消费者的对商品质量认可核心在于是否是原厂正品,渠道关键体现的是对是否是正品的信誉保障、价格以及退换货、维修的服务能力,而这个商品自身的质量是和厂家品牌息息相关。
显然,汽车也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业化商品,同一个流水线上下来的汽车而言,选前面一部和后面一部基本上是无差异的。这样的商品也是最适合在网络上销售的,实际上,现在网售汽车的潜在消费者而言,他并不当心网上买的车和4s的车有什么品质的上的差别。从这一点上看,汽车远比服装、家具更适合网售。毕竟服装还存在是否贴身、有无色差、尺码松紧、潮流的变化等等巨大的不确定性,但随着vancl、优衣库的热卖,最具个性化的服装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适合网售的,那么难不成是价格阻挡了汽车的网售么?
吉利应该是中国国产车的二线品牌,熊猫1.3MT价格是59800元,这个价格看起来很高,但并非中国电子商务的“巅峰”价格。就以钻石类商品为例,以独立的钻石B2C网站“钻石小鸟”为参考,铂钻不少款式都在几万元之上,也卖的不错,至于专业网售实物黄金(金条)的,比如深圳招金网上商城,基本上每周都有动辄单笔几万的交易。可以说,近6万的价格的的确确是吉利熊猫销售不佳的现实阻碍,但绝非本质原因。
也有不少人认为,网售卖车难在售后服务。4s业内人士都知道,你就是在4s点里面买的车,一旦提车后再想退回,罕有先例,实际上不管线上线下,提车后退车基本上都是不可能。而保养、维修,现在正规的汽车都是全国联保,网售的汽车也不存在维保问题(去哪家4s店维保,实际上是去送钱给那家店,4s是拍巴掌欢迎呀),淘宝商城的吉利全球鹰把4s名录都列出来,购车后均可享受4s的售后维保服务,服务难目前看不是核心原因。
至于支付,这一点上吉利和淘宝、银行们倒是配合密切,借记卡、信用卡全款、信用卡分期等都基本覆盖,而且也支持千元级别的定金支付,交车时候再线下付款,基本上在支付消费上,不存在什么大的障碍。
那么吉利熊猫在登陆淘宝开售,博得大小媒体免费广告宣传下,近“0分”的战绩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熊猫汽车网售,“大碍”已清,但“诱因”不足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兴起,核心源动力在于“便宜”、“方便”。前者体现网上东西的价格,要比线下店便宜,否则难以吸引客户;其次“方便”,免除线下购物的体力辛劳,只要在家等候,拆包验货即可享受购物之乐。“便宜”和“方便”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动力,而信誉保障、维保服务、支付安全这些领域的努力都是降低门槛,减少阻力,而不是增加动力。在网上售车领域,信用保障(原厂公司开店,卖假货断无可能)、支付安全(支付宝+千元定金模式保障)、维保放心(吉利把支持的4s全部放在网络上,4s维保不成问题)都已经基本成形,但些方向的努力仅仅是打消客户网上买车的顾虑,却不能成为触发客户在网上买车的“诱因”,反而以下几大诱因目前均未获得足够支撑!
不怕总价高,最怕没优惠;
吉利目前双色熊猫在淘宝价最低款价格是59800,而线下店是暂时没有放量售卖双色熊猫,吉利在这里耍了一个小聪明,通过型号配置将两款相对高端产品限定在网络销售,而中低端的主流产品在线下销售,而真正上心的客户,将线下相近配置(至于颜色等暂不列入考虑)一比较,发现,线上的双色熊猫实际上没有价格竞争力。反而线下店还有现金、保险等真正实惠的优惠。而国产车消费者本身主流就是价格敏感型(对性价比要求高),59800的价格(1.3 MT),甚至都已经超过或逼近新奥拓,雨燕这样的老牌合资车的下限。
可以说,在裸车价格上,吉利线上没有做到比线下明显优惠。仅仅借双色等噱头显然不能打动各类网购老买家。线上购车,没有真正打动人心的价格优惠,消费者不会自己做傻子。
单一商品,独木难支;
吉利在网上售车,用产品线来区分线上线下的商品,这种策略原本是希望明确区分两个渠道,从而避免左右手互博,又借力网络,努力抬高自己熊猫高配款的“高端”形象。但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网上商品单一,选无可选。试想一下,如果vancl只提供一款服装,并没有价格优惠,客户能下单么?如果京东就2~3款同品牌高配置的电脑,客户大量能下单么?显然,单一商品,独木难支。任何人要真想卖车,未来必须是全系列全品牌全部上榜销售,至少主要系列要上线。
提车服务成为抱怨核心;
仔细观察吉利淘宝商城店的消费记录和客户留言,提车周期之长已经成为客户留言抱怨的核心内容,而上次吉利还仅仅是购物购物券的团购,客户持券后实际上是到店购车,本质上是线下购车,而现在是整车网售,在销售环节和4s关系更加疏远,提车等其他线下销售服务如何保证,也是消费者担心的。实际上网络购车,目前还无法体现到其他网购商品的那种拆包验货的便捷体验,搞不好很可能还带来更多的不便捷体验(比如提车、自主选牌、报牌等问题)。
现有的促销策略也不尽理想。
吉利网售,考虑现有的庞大的线下渠道,短期内不敢在网售价格上发力,吉利于是选择买车赠送礼品,通过赠送礼品来实际形成降价,目前的4款礼品分别是:gucci钱夹+amarni男表/Gucci钱夹+D&G晶钻女表/HTC野火手机+ipad1代/飞利浦Ambisound家庭影院/,应该说这4款礼品都还是比较“扎实”的,在市场上也有一定的价格认可,但可惜的是,这些商品和吉利本身客户群难有重合,比如HTC野火+IPad1,android手机爱好者和苹果的平板的拥趸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而对“果粉”而言,吉利熊猫的品牌和定位绝对是无法进入其购车视野的,所以现在的网售促销策略,虽然吉利拿出的一定的真金白银,但实际上却不能达到实现真正促销。
而以上四点问题的存在还是表因,更本质核心原因在于网上售车的主体:吉利淘宝官方店。因为制造商进入销售渠道,目前无法解决线下线上左右互博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目前真正成规模的电商基本上都不是从线下转型发展出来的。京东就关了线下店才真正成就了今天的京东;当当、卓越都不是书商转型,凡客、好乐买就是完全的线上店;纵观中国独立B2C电商Top30强,有传统线下背景(大量资源)的仅有苏宁易购和国美商城两家,这两家本身就不是制造商,而是渠道销售商,即使砸入重金,目前还在十强之外。而作为制造厂家,被认为最成功的从线下进入线上的传统品牌是李宁,连30强都不能进入,何况李宁目前也在面临线下线上左右互博的问题,李宁为此还打造了主要面对网售的品牌“乐途”来规避这一问题。
对于吉利汽车而言,他本质上是造车的,遍地的4s是他的合作伙伴,是经销商,吉利目前断无可能像早期的京东一样,关闭线下店,专心致志的经营线上店。所以作为制造厂的吉利,自己进入淘宝商城,自己成为一个去面对全国的消费者,就会面对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同一款车,你能做到线上价格比线下更低么?能做到提车时候,线上购物的比线下的更快提车么?如果不能,客户为什么要网购汽车?
所以做为制造商的汽车厂家,进入电商渠道,用网上渠道和自己的线下代理商渠道竞争客户,这是最大违背自己制造商的核心利益,这才是此次吉利全球鹰网点惨淡成绩单的核心原因。
汽车电子商务的主体,希望寄托在汽车网站上。
不管你是买一本书、一部手机、一张卡,还是一辆汽车,当你在网上购买时候,实际上你就已经放弃在线下购买,汽车也是,在网络上每多卖一部车,就是多挤掉线下一部车的份额,从这个角度来说,线上线下就是完全对立矛盾的(如果是线下买车,但仅仅是线上支付,这种和吉利最早的团购买车代币券一样,不能算真正的线上购车)。
未来真正的汽车B2C网站,必须是那些敢于打破现有4S线下销售模式的新公司,敢于革掉传统4S店的真正的互联网代理商,从在一定上说,今天淘宝商城上,把吉利换成其他厂家,不管是奇瑞、大众还是宝马,当他们以制造商身份进入淘宝商城,想简单利用淘宝的渠道就和自己传统线下渠道竞争客户,也将是同样的结果。
而能够承担B2C汽车网售使命的,最大的可能还是在现在类似汽车之家、太平洋汽车、易车网、爱卡等这样的汽车互联网公司。他们目前核心业务收入都是在汽车厂家和落地4s们提供的广告收入,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开始进入二手车交易领域,随着将来二手交易的不断扩大,进入新车售卖领域,估计也是迟早的事情。
汽车之家、易车网,他们进入汽车网售领域,由于没有线下店,他们才会拿出和全国4S竞争的勇气,在价格上勇于烧钱来拓展市场,在服务上勇于拿出革新的态度来服务客户。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角度来打造整个汽车销售的新链条,就像京东一样,最后成为国美、苏宁的的对手,也成为所有线下代售点的对手,只有这样的互联网汽车B2C才有可能成功。
June 15th, 2011
摘要:突破柜台、突破网银,支付宝快捷支付将全面影响现有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相对地位,并全面巩固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的垄断地位
支付宝最近和农行、工行开通了快捷支付,在支付宝的宣称页面,目前都是使用“快捷支付(含卡通)”这样的用语,对于普通的客户而言,咋一看以为快捷支付就是卡通。实际上这是支付宝目前一个皮下两张不一样的的底。
先说说卡通。这个相对来说是老产品了。目前主流银行借记卡工农中建招都有上线支持,而在信用卡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兴业民生中信光大华夏有支持。快捷支付是一个新产品,目前仅工行、农行借记卡支持。
这里将两个流程做一个比较,以便于细看二者之间的区别。(均以工行的借记卡为开通对象)。
开卡通的流程:
客户登录支付宝,申请工行借记卡卡通,先确认自己在支付宝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和支付宝支付密码;(这个步骤实现的页面是支付宝页面)
然后支付宝把验证页面信息送到工行网关,客户在工行的页面上确认卡号、开卡通协议的终止日期,单笔限额、当日累计限额;(这个步骤实现页面是在工行页面)
然后用工行的网盾或者口令卡进行验证后开通。(这个步骤实现页面是在工行页面)
开通卡通后,客户只要使用自己的支付宝账户+支付宝支付密码+支付宝的安全验证(证书或短信)等即可进行支付。支付时候,卡通直接从关联银行卡把款划走。
开快捷支付的流程:
客户下单后到支付环节,选中工行快捷支付,然后提供姓名、身份证、输入卡号、输入手机号和支付密码,(要求该手机号必须在工行先有预留,如果没有预留,必须先在工行柜台添加;)
输入该手机收到的支付宝验证短信(以上信息全匹配,快捷支付开通成功并支付成功)
目前工行借记卡的快捷支付默认单笔和日累计都是2000,月1万限额。
开通后,客户将来支付,也只要使用自己的支付宝账户+支付宝支付密码+支付宝的安全验证(证书或短信)等即可进行支付。
二者核心区别:
快捷支付完全在支付宝一端完成(虽然需要和银行相关的验证信息,但由支付宝后台替用户送到相应银行进行验证,对用户而言,他仅需要面对支付宝,而不用自己和银行页面打交道),支付宝也拥有用户客户完整的信息;
开卡通的前提是用户已经开通的对应银行的网银(否则用户就没有证书或口令卡,开通卡通在银行界面就验证不过),而快捷支付不需要客户在银行端已经开通过网银或网上支付,仅仅需要客户开卡时候有在银行预留过手机号码,极大降低了客户实现网上支付的的“门槛”;
而这两点决定了快捷支付将给整个网上支付行业带来一个近乎革命性的突破。
以目前京东和支付宝“离婚”为例,将来快捷支付将会给支付宝带来的更多的筹码。
京东和支付宝离婚,在面上看是支付宝比其他第三方支付的扣率高出许多,本质上确是淘宝商城的影响。所有在京东使用支付宝消费的客户信息,京东通过订单上收货人信息获得,而淘宝商城通过支付宝上登记的信息获得消费客户信息。一旦淘宝商城使用支付宝的信息,对京东的客户用短信、edm来营销淘宝商城的商品,京东显然不能接受。所以这是双方矛盾的焦点。而京东敢于抛开支付宝的底气在于:所有的支付宝用户本质上都是各大银行的网银用户,在支付时候抛弃支付宝,而使用银行直连、快钱等进行替代,对京东而言,不但客户损失不多,而且还更节约扣率。
但支付宝有了快捷支付后,局面就大不一样了。
没有开网银,想开通网银支付不需要跑一次柜台;目前依据银监会的规定,开通网银客户必须亲自到柜台去办理,但现在支付宝快捷支付模式,巧妙的打了政策的擦边球:没有开通网上银行,所以不需要跑柜台,而是利用快捷支付实现了网上支付的功能。这里面政策的空子在于:我就开通网上支付,而不是开通网银;其次,我开通的是支付宝快捷支付,这能不能算网银支付也没有明确。(支付宝对快捷支付全赔的承诺也替银行挡住了“风险控制”部门的压力)。再考虑网银客户布局现状。目前国内网银的覆盖率在三层上下,也就是说,近70%的银行卡客户处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开通网银,现在无需跑柜台即可享受网上支付,已经把目标对准了这剩下的7层客户。
不需要使用客户体验较差的usbkey、口令卡等银行限定的认证工具;目前最基础的安全认证是usbkey模式,而usbkey对操作系统、浏览器、usbkey本身硬件、证书过期展期等都有巨大的依赖,客户体验差,操作难,也是各行历来网银投诉的重灾区。现在支付宝的快捷支付把客户完全从usbkey、口令卡等烦人的银行认证领域撇开。(支付宝的快捷支付除了密码之外,最关键的安全保障是手机短信,短信口令模式目前最主要是兴业、浦发、交行等在用,以一次性安保密码器的中行在前段时间网银失窃风波之后也全面转向了短信口令)
在支付时候,实现了非支付宝不可的局面。原来是开网上支付,并先开网银。对于独立B2C来说,不用支付宝,我还可以选财付通,不用财付通我还可以选快钱,不用快钱,我还可以选汇付、首信、环讯、易宝等,实在不行,我还可以使用银行直连。只要你开了网上支付,就直接拥有和和其他主流第三方支付、银行直连支付的功能。但对于没有跑柜台没有网银客,就直接开通支付宝快捷支付的客户来说,客户实际上没有开通网上支付,也就是说,除了支付宝以外所有第三方支付,包括银行直连都不能支付。
所以,一旦快捷支付(非卡通模式)所覆盖的银行越来越多,像京东这样的商户再想和支付宝说拜拜就要三思而行了,因为从理论上有七成的客户是没有网银,是不支持银行直连,也不支持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但他们能够通过支付宝且不跑柜台情况下立即进行线上支付。虽然京东还有货到付款功能,但考虑到这个服务成本远远大于普通的网上支付成本,只能在极端情况下考虑。
以安全的名义来垄断,快捷支付成形后,支付宝安全认证很可能加速浮出水面。
快捷支付的扩张,必定带来银行业本身的压力。毕竟跨过柜台、跨过网银,将使银行全面丧失对零售客户端管控。虽然处于特殊中国国情考虑,银联等有特殊地位的公司也可能获得银行的支持从而获得开通快捷支付,其他小规模第三方支付因为对银行的影响力有限,想开通快捷支付代价相当大。而仅仅依赖短信为关键认证的网上支付模式很可能让部分深度用户觉得有安全隐忧。如无意外,在快捷支付成形之后,支付宝会加快推出自己独立控制的“支付宝安全认证”,这个认证是采用usbkey模式、或目前支付宝已经在用的浏览器文件证书、或采用类似中行、光大的安保令牌、类似QQ在手机端的手机令牌,甚至是目前还未出现的另外一种安全模式都有可能,所谓模式仅仅是实现技术问题,其核心思路在于,利用一个有一定成本的和门槛的安全“硬件”,结合支付宝支付密码和手机短信,从而在硬件上将客户牢牢掌控在支付宝手里。
试想一下,如果支付宝在阿里集团自己仓存物流体现建设成功之后,通过自己的物流方式,给每一个客户赠送一个类中行光大目前的安保证书,这个证书配合短信口令同时起安全作用。这时候,支付宝可以360的安全营销策略,大声喊出只有支付宝才是安全的,从而将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直接挡在门外。要知道现在你在阿里体制之外支付,从支付宝转到其他支付还是轻轻松松(目前主要的门槛是各个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浏览器控件这个小门槛,可如果客户被教育成认为必须短信+安保密码才能是安全支付之外,在支付时候再想从支付宝迁移到其他任何一个第三方支付公司,客户会慎之又慎。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没有监管方面的压力,支付宝还会倒逼部分中小股份制银行,将银行的网银高级验证体系从现在以CFCA为最高保障的usbkey体系转为支付宝提供的安全体系。从而在源头进一步逼死同业竞争对手。
快捷支付,突破柜台,也突破网银,把银行物理网点的支撑功能打碎,把银行在电子渠道核心(网银)的框架也打烂掉,从此,如图就像在通信业里面的电信联通成为网络信息流量的管道工一样,而银行丧失对终端客户的制约和控制,成为网络电子货币流量的管道工,而支付宝变身能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基础平台,那时候,能真正管住支付宝的就只有政府了,也许那一天,考虑到国家对金融管控的安全感,不管马云自己内心怎么想,想送还是不想送,都已经由不得他了。
March 22nd, 2011
摘要:目前微信的产品策略和手机QQ重叠不清,未能正确借力QQ现有的优势,反而给对手留下发展空间。
随着kik的梦幻式成长(用户数从零到100万, Twitter用了两年. foursquare用了一年. facebook用了9个月. 而kik仅用了15天),中国互联网“学生”们迅速跟进,目前速聊、米聊、kiki、微信、vimi、有信、个信等同类产品(为方便起见,本文暂称这类产品为“类kik产品”)大量浮出水面,这里不乏重量级的选手,比如:微信是腾讯的产品、kiki是盛大的产品、米聊是小米科技(雷军是其投资人)的产品。本文不讨论这类产品所谓“山寨”这个问题,而是就腾讯微信这个产品上目前的商业策略谈谈自己的浅见。
如果仅仅从软件产品角度观察类kik和手机QQ,相似点远比不同点更多。
和QQ一样,使用类kik产品通讯的两个人都必须安装同一公司产品的客户端;
发送信息过程和QQ也极其相似,选择某一个类kik好友,编辑内容后发出消息;
在手机上使用时候,都是走数据通道,仅需要极其少量的流量费用,成本极低;
手机QQ已经支持ios、android、symbian、winMobile、Java等平台,类kik产品虽然近期才发展起来,目前大部分产品支持ios、android、symbian,对java和winmobile支持有限。
Push(推送)功能和免登录;类Kik产品在信息的传输中采用的是push推送模式,服务端收到信息后,会自动将这个信息推送到手机客户端,然后手机客户端通过手机的各种提示功能提示用户新信息到达。所谓的推送早期是黑莓在邮件服务上的一项服务。而QQ(也有一小部分部分类kik商品)采用Pull模式,就是该程序常驻后台,同时手机客户端必须要隔一小段时间自动和服务端交互一次,把自己最新的信息拉回到客户端。
免登录功能;QQ需要登录后才能使用,而类kik产品你如果全默认选择的话,在第一次启动的时候有登陆过登陆就可以了,之后你退出该软件(只要不是用户注销)还是再重启手机都没影响。
这两点不同点,用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来“体验”就是短信vs手机QQ。短信是你只要手机开机(需要插sim卡,部分类kik产品可以支持不插sim卡),你有新短信就会收到,不需要“登录”这个动作,而手机QQ你必须在手机上打开并登录你的QQ才能收到对方发送的消息。
消息状态:为方便客户使用,kik用“S、D、R”来告诉消息发送者其消息目前的状态,S(已发)表示已经消息已经发送,表示你的kik消息已经送达到服务器端、D(送达)表示送到,既你的消息已经从服务器端送达到对方客户端,但对方还没有打开阅读;R(已读)表示对方已经打开并读到这条信息。国内像米聊还提供一个“待发送”功能,指的是发送者的消息还没有发送到服务器端。消息状态具体在手机上的显示模式如下图所示分别(左右图片分别来源于kik和米聊网站截图)。
在拓展时候,大部分类kik产品是对你的手机通信录进行搜索,如果你的手机通讯录上某一个朋友也已经安装过同类产品,而对方的手机上也有你的手机号,则系统就自动将两个人作为朋友关系关联起来。而不像QQ,通过先知道对方的QQ号才能再互加成好友。
其他细节,比如类kik产品能显示对方是否正在输入等,能自动的选择wifi、3G、GPRS接入方式等。
可以说,假如仅仅从产品功能角度,类kik产品实际上不能突破QQ在中国布下的天罗地网。Push还是pull仅仅是技术环节的问题,用户关注的是能否即时收到消息,而不会关注自己手机上收到消息是用push还是pull的方式,至于免登录和消息状态,如果QQ愿意,随时都可以在自己的客户端轻松实现(开机自动登录+默认账户/密码直接登录),那么能否认为QQ会自然覆盖类kik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呢?这关键要看两者在技术之外更大也更核心的区别。
关系圈才是QQ和类kik产品核心的差别。
IM的使命就是通讯。腾讯QQ也是全力促进让自己的用户和更多的用户完成通信。从不断扩大自己即时通信范围角度而言,没有人能够赢过腾讯,即使是中国移动背景的飞信也不例外。腾讯已经成为你和自己初中、高中、大学等同学沟通的工具,成为你和你商业合作伙伴沟通的工具,成为你和你同事沟通的工具,成为你和你亲戚沟通的工具,成为你和你和网络上另外一个陌生人最主要的沟通的工具。事实上,在中国,除了网购交易之外,腾讯QQ成为你在互联网上和任何一个人进行即时通信的首选工具,基本上打开任何一个人的QQ,它都在不断的增加你QQ的好友数量,从熟悉到一般熟悉到陌生,统统收纳。
但如果让你把你所有的QQ好友的手机号码都放进你的手机里面,让他们可以在你开机的时候,随意发出一个“在?”或者“hi”,不管你在睡觉、在开会、在看电影、在吃饭的时候,通过手机直接触达,你会容忍么?你一定会说,不行。因为你现在QQ好友里面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和你还不够亲密,他们可以给你发QQ,但还不能随便给你发短信(你也不想在手机上收到他们发送过来的短信)。毕竟你们两个人还没有一起同宿舍过,或者还没有一起喝醉过,或者没有一起泡过妞,或者没有一起坐过牢。正如一首歌词写的,“我们还没有萍水相逢过”,所以,“Sorry,你还不能随时闯进我的手机并叫醒我。”
正是这一点,铸就了类kik产品和QQ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不是用软件功能来区分的,而是由人生活圈的亲密程度决定的。当你使用类kik产品时候,由于类kik产品增加好友的机制是通过手机通讯录来发展,接受信息也是通过手机客户端来接收,类kik产品是和你的手机紧密捆绑的。你类kik产品上的好友,都是互相持有对方的手机号码,是被你许可可以在任何时间把他想发出的消息(短信)送抵到你的手机上,很显然,这群人的人数是有限的,显然,QQ上面的大部分人都不能获得这个“亲密授权”。
类kik和QQ实际最本质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级别的交际圈子。QQ的圈子更大了,是可以不断膨胀的,是一个亲友、网友、陌生人都可以往里面装的,但类kik的圈子是受控的,如果没有意外,这个圈子仅仅是你QQ上某几个最亲近的几个人才被许可的。正是这个区别,决定了现在腾讯微信正跑在一个错误的商业运营策略上。
微信现在的商业策略错在哪里?
微信应为是腾讯公司的产品,等于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在出生伊始,就被赋予腾讯家族的支持。微信这个类kik产品和他的老师kik或者同学米聊等相比,其商业策略上有几个特殊点。
1、支持用QQ号和邮箱注册;
2、微信系统会自动告诉用户,他的哪些QQ好友正在使用微信,用户只需回复即可加对方到好友列表(其他类kik是看两个手机号是否互相在对方通讯录里面,微信是看两个QQ号是否互相是好友);
3、在消息状态上,微信采用了最保守的方式,微信网站上解释如下:“问:我如何知道对方是否阅读了我的信息?答:无法知道。是否已读的状态信息在我们看来是属于个人隐私,我们希望给您一个轻松自由的沟通环境,因此我们不会将是否已读的状态进行传送。”
1、2两点都和QQ号紧密相关。用QQ号注册,如果两个QQ本来是互相是好友,并都使用了微信,系统就在两个人的微信上提醒用户加对方为好友。按这个逻辑,如果越来越多的QQ好友开通微信,客户的微信和手机QQ就越接近。而这些人通过微信这个通道,从QQ上的一个好友变成一个能随时给你发短信的人,而这正坏了手机这个有强烈个人隐私产品的大忌。随着越来越多你不够熟悉的QQ好友进入手机,并随时给你发送短信,使微信和QQ的人际圈重合度越高,也让微信这个产品离手机通讯录(手机好友)越远。
正因为使用QQ来关联两个微信用户,所以在消息状态上,微信把消息状态隐含成为理所当然。因为收发微信的两个人远不够亲密,你看还是没看他发了的微信,是不能告诉他的。但类kik的其他商品,恰恰是对方和你足够亲密,亲密到收消息的人自己都认为他如果没有阅读到该消息就应该实时告诉给发消息的人,换言之,当你都已经开放给你亲密朋友随时给你发短信的通道了,那么你有没有阅读这个短信,对于短信发送者而言,根本就够不上一个隐私问题,但对一个不亲密的朋友,你有没有阅读他的短信就确实是一个隐私问题了。估计即使是马化腾先生自己,他最频繁使用的那个QQ号里面的不少朋友都没有他的手机号,他也无法接受,他QQ里面的朋友能够随随便便的用微信来“骚扰”他。
所以,现在的腾讯微信,为了在运营过程中为了更好沾一点QQ的荣光,自己和QQ走的太近,反而成为手机QQ的附庸,这样的微信是走不远的。微信只有把自己和QQ关系圈轻重程度撇清,把自己如果看成一个更亲密的短信替代品(手机通讯录朋友),微信才会有更深远的未来。
从QQ朋友中精确定位出“亲密好友”,并用“亲密好友”的影响力来拓展微信
微信作为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如果完全不利用QQ的强大影响力开疆辟土,而完全采用其他类kik产品,仅仅通过手机号扫描来关联用户并发展用户,那对自己丰富的腾讯系资源而言,那是暴殄天物,也不能最快的占据这个市场,不能最快的占据这个市场等于是给对手留下发展空间的机会。
如果仔细分析QQ的关系圈,可以发现,一个人的QQ里面的不仅仅有陌生人,不够熟悉的人,也肯定有他最熟悉的人。微信要想快速发展,关键是替他的用户“精确”的挖掘出这些亲密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替客户在300个QQ好友中,精确定位出那5~30个最亲密的好友,而不是一股脑儿的把所有QQ朋友都推到微信上。
如何精确定位?目前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替用户精确圈定最“亲密”的好友。
一个是利用客户在QQ上的分组,其中某些组的用户是用户认为最亲密;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己决定哪一批组可以整批推送微信到对方手机上以待对方确认;
利用手机QQ,手机QQ是腾讯已经进驻手机一个产品,在手机QQ上最频繁发生通信的那几个人是可以认为接近最亲密的客户;
手机通讯录中的短信沟通,已经进行频繁短信交流的用户基本上就是微信目标好友。
在QQ中最频繁沟通的用户,正常也是最亲密的用户。
所以,微信要做的就是快速替用户把他自己最亲密的用户定位到,从而协助用户只要轻轻松松排除少数几个人,或者再主动添加几个人即可完成QQ关系圈中极度亲密好友的再限定,从而替客户把最亲密的“微信好友”给圈出来,同时也开发这一批用户在QQ端发送消息到手机的微信端,这样的微信才能充分利用QQ的余荫快速发展,并取QQ关系圈的益处,又避免QQ关系圈的不足,从而“衔枚疾行”,不给米聊这样的对手留下机会。
结束语:对腾讯来说,微信做好或者不好其实并不是整个公司的核心。它在这个产品线上的核心是,不能让其他公司做的比他好。比如米聊如果做的比微信更好,用户更多那才是对腾讯真正的麻烦。但目前的情况是,微信把自己定位为靠近qq的一个即时通信工具,而不是手机短信(手机通讯好友)高级替代品,这实际上给可能的对手留下巨大的空间,因为用kik类产品的人并不希望QQ上的所以好友大批量的进入他的手机微信里面,他们要的产品是一个更好用的“短信”,一个不要1毛钱费用的短信,一个能够看到对方是否有效阅读到“短信”的产品,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和自己极亲密人无间沟通的产品。
微信现行的策略恰恰正给对手留下发展空间。现在才商业策略,把微信和QQ捆的太紧,从而把“不是QQ好友”的“手机通讯录亲密好友关系圈”留给竞争对手去发展,一旦对手快速积累起庞大用户群,对腾讯而言,将是一个比飞信更头疼的对手。
—-本文发表于《销售和市场》——
February 27th, 2011
摘要:诺微联盟中,nokia负责手机制造,微软负责手机操作系统。角色的分工,注定了nokia已经输了,但微软胜负未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核心高地在哪里?
在PC时代,如果问核心高地在哪里,毫无疑问,不是dell、不是hp,而是微软。他凭借操作系统,和intel联盟;联想、dell、hp等仅仅是他驱动的狼群,这些狼群的背后真正的狮子是微软。因为任何一台pc,你可以选择用amd替换intel;用dell替代ibm,但你基本上没有办法用linux来替代微软。所谓核心高地,就是不可替代的。
在桌面互联网时代;即使Google春风几度,赚的盆满钵满,但极端情况下,你用bing替代Google容易,用Google替代微软就难了。所以在桌面互联网时代,微软固然已经老去,但微软的平台并没有着火。微软没有在互联网夺得他想要的核心,但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固有的领土。
再回到手机上。毫无疑问,手机操作系统是手机的核心高地。Android和他的伙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Google的android和moto、htc、三星等放在一起,毫无疑问,android是核心,moto等知识配角。对于苹果,用一个不合适的比喻,让山寨们去做,他们也能做出苹果的工艺,但对于苹果的核心ios;山寨却只能模仿一个形似而神不似。在苹果体现里面,ios和它的app store才是核心。所以在手机领域,谁有操作系统谁就有最后的发言权。
回到nokia和微软的联盟,nokia负责了手机制造着一部分,微软承担了手机部分。这个角色的分工,就注定了本文的主题:nokia已经输了,但微软胜负未明!
假如明年,用wp7的nokia即使大卖,比如说大卖超过android手机的话,nokia会赚到钱,但更没有意外的是,其他手机厂家将大面积步nokia的后尘,和微软结盟。成功的诺微联盟给微软是盟主,而nokia仅仅是所以所有小兄弟中最大的一个。微软赢了,而nokia还得继续和使用wp7的其他手机,这个名单里面很可能有htc、acer、联想等。微软会和以前的intel在中国一样,有时候需要用联想制衡其他pc制造商,而在另外一个时候,也会毫不迟疑用其他pc制造商来制衡联想。
诺微联盟成功,微软会是intel,而nokia只能是intel最重要的伙伴之一的联想。
而如果诺微的手机不能大卖,微软输了自然不假,而nokia也输了。用wp7不能拯救nokia之后,灰溜溜的nokia再回头和Google的android牵手,显然不能像这次Google和微软抢婚时候获得的利益更大,那时候才是赔了时间又折钱。
所以,nokia和微软结盟,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nokia已经放弃了在手机操作系统这个核心领域的竞争,放弃就是失败,nokia已经输了,无非是输多输少,但微软却是历史性的获的一个机遇,如果成功,将和ios、android三足鼎立。
February 27th, 2011
摘要:近年,手机被苹果重新发明,移动互联网崛起。但nokia还是以前的nokia,没有变化的nokia只能被不断改变的世界遗弃。
几年前,你问一个人为什么选择nokia,不外乎以下几个观点:1、大品牌,可靠;2、信号好;3、操作便捷;4、耐摔;5、故障率低(返修率低)、6、符合企业管理者、白领人员等身份标志。
几年后,nokia在iphone(ios)和android系列手机夹击下,大有风雨飘渺之势。这两年,nokia自己有什么改变没有?基本没有,nokai还是两年前的nokia,但世界不是两年前的世界了。外部世界的改变是nokia平台着火的原因。而nokia和微软的合纵连横成败,实际上取决于nokia和微软能否适应外部世界大变革的需求。
几年来世界发生了什么?
1、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
Nokia没有发明手机,但是在前几年,nokia是定义了手机的基本标准:中规中矩。手机充分满足以下几个需求。1、打电话;2、发短信;3、管理号通讯录;后来逐步增加了GPRS下聊QQ、音乐、收邮件、拍简单照片、简单小游戏、看电子书、地图导航。在电话、短信和通讯录领域,毫无疑问,塞班为nokia服务的很好,nokia的手机制造的工艺性也是nokia的护城河。后来从QQ这个功能开始,黑莓在邮件领域;多普达在导航领域;大屏幕手机在电子书领域等都有和nokia一搏的能力。但总手机整体上,除了winmobile之外,其他基本不靠谱。所以nokia还是手机界的一哥。
局面的改变是苹果。从ipod shuffle开始,从音乐为突破口,ipod首先轻松挤垮了所有的mp3,都是放音乐,或者说都是播放数码音乐,shuffl像一个艺术品一样播放数码音乐,其他mp3是工业品那样播放。让后是touch/iphone;苹果在照片管理、游戏、聊天、电子书、导航上全部都有了像ipod播放音乐一样的那种效果,所以即使没有通信功能的touch也大热大卖。从shuffle到touch到iphone,他们共有的就是ios和那种艺术的味道。
没有悬念,ios的苹果和nokia的对决,其结果就像shuffle同普通名牌MP3对决一样,胜负已明。
在苹果那里,手机第一次不仅仅是手机了,手机是iphone这个多媒体娱乐终端一个组成部分。Nokia被击败不是因为对方是手机公司,而是对方是一个搞多媒体娱乐终端的公司。你只要想明白一个有信号们的手机还能供不应求就能理解nokia为什么失败了。
这就像早期的电脑是用来计算和办公,后期的电脑首先是用来上网/电影/娱乐,其次才是计算和办公。
这时候nokia的工业技术也救不了苹果。(苹果的返修率等比nokia高,但是又有谁关注这个东西呢?)
2、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苹果和3g如干柴烈火,一碰既燃。App大行其道,在手机上,移动互联网搅和的天翻地覆。你在街边拍下照片,上传到facebook或者flick,在等候公车时候,用手机看twitter(国内是新浪微博)的消息,转发回复;在候机时候,回复最最要伙伴的邮件;使用kik而不是短信和你的恋人狂聊;通过大众点评网来找附近的餐馆;查阅美团/拉手每天的最新优惠;甚至你不在在报刊亭买南方周末,你已经该习惯用手机来阅读;你在夜深人静时候,用手机来观察浩瀚的心海,在驱车时候,用手机gps导航; 至于淘宝购物;查询快递更是频繁;这一切,突然之间不是通过你的笔记本,而变成手机(只能终端)了。而nokia还是几年前的nokia,在你需要这么多服务的时候,即使原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nokia满足不了移动互联网;所以nokia发现平台着火了。
这个世界的变化,就像手机改版呼机一样,即使传呼做得更好,呼机也一样注定被丢进垃圾桶。Nokia一样,nokia这几年基本没有大变化,所以nokia只能面对一个着火的平台。
这个世界,无论是谁,一成不变的公司只能被快速变化的世界遗弃。
January 17th, 2011
摘要:线上的归腾讯,线下的归groupon。我们是彼此的选择。理性选民/文
2010年是团购市场爆发年,2011年预计是从百团大战发展到春秋N霸,这个N大概不超过5。在2011年岁首,市场就传闻groupon入华,并联姻QQ,股份双方五五波等。
Groupon为什么选择腾讯?
Groupon是团购网站的鼻祖。随着其在美国的成功,通过并购控股等方式,已经在巴西、德国等美国本土之外落地生根。中国的市场是如此广阔,groupon不愿意放弃东方的奶和蜜是groupon入华的最大原因。Gourpon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印度、以色列均是通过收购完成。之所以采用收购进入异地市场,主要原因和团购本身特点有关。
全世界的团购网络公司都在模仿groupon,和一般的团购公司相比,groupon除了在资金和品牌(还只能说全球品牌,在当地不一定比本土品牌更强)上有一定优势,其商业模式、技术和本土公司不相上下;而同本土企业沟通、本地化队伍等,往往还不如本土公司。而相对更“传统”的Google等公司相比,“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技术主导性要大大强于团购,他们自信可以通过技术带给客户的体验而挤垮对手;“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更“轻”,“轻”到在某些国家/地区,Google甚至连一个员工都没有,而groupon不行,他需要更庞大的线下队伍,而且大部分还要落到所在城市本地队伍。所以groupon的进入中国的扩张途径注定是收购。收购最大的目标无非两个,本地化的线下商务团队以及线上流量,前者比后者更重要!
对于本地的线下商务,在中国,团购已经如火如荼,groupon要进来,收购的对象不外乎前5名(5名之后的团购网站,在国内本身就还没有实现多省多城同时运作,完全不能满足groupon要求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落地的要求。)我估计,groupon前五名都接触过。由于前几名要么背靠大树,比如QQ团等),要么以及融来大笔风投,比如拉手/美团,已经全国布网,并初步成型。
所以groupon入华对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前5名是主动的,但具体前5名哪一个最终结成秦晋之好,则更多是被动的。
腾讯为什么选择groupon。
1、3Q后的腾讯更原因亲近合作伙伴。团购不是腾讯的核心业务,腾讯的商业模式是IM,IM是一切流量的来源。以前在非核心领域腾讯素来都是跟随战略,但3Q大战后正有所改变,这也是腾讯愿意和别人握手,去亲近合作伙伴的原因。如果3Q大战推迟半年爆发,我个人觉得腾讯和Groupon在持股上五五波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腾讯:groupon=51:49的概率更大。但3Q之站之后,腾讯在互联网各个自己非核心产业上,相对更放的下,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和腾讯一起握手。
2、腾讯是一个“轻”公司。团购在互联网公司里面,相对是比较“重”的公司。腾讯和Google这样的公司比较相像,是轻公司。即使腾讯现在盘子铺的很大,在北京广州都有核心研发部分,但对腾讯目前涉足的任何一个业务来说,都“轻”公司的模式,人员集中在某地,用网络和数据来服务各地的人群。但团购不一样,他需要在各地都有你们的本地话团队。像浙江这样的省,你在杭州要有一个团队,在宁波要有一个团队,在温州要有一个团队,甚至随着业务想更多城市发展,说不定哪一天嘉兴、台州可能都需要有自己的团队。 对任何一个轻量话的公司而言,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挑战,在国内60个城市~150个城市铺设自己的队伍,同时要异地管理300~1000名员工,包含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品牌授权管理等问题是腾讯以前从来没有遇见的,甚至未来是否尾大不掉也非常难说。所以腾讯实际上在团购领域是非常慎重,目前拓展地域非常有限。目前仅14个城市,而拉手美团都已经突破30个以上。而且腾讯在14个城市中,大部分还是代理公司在操作。这14个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代理公司的员工,而不是腾讯自己的子弟兵。随着团购对普通用户的影响力越大,而代理公司是拿着腾讯的品牌和流量在操盘,如果将来哪一个代理公司出问题,对腾讯的品牌等都是不小的伤害,很可能在团购上得不偿失。所以轻公司的腾讯实际上在运作团对“重”型的团购项目时候,是比较不舒服的。
而Groupon入华正好给腾讯这个机会。五五波。腾讯和groupon将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腾讯还是利用QQ这个发动机,将源源不断的流量倒到自己的团购网站去。这一点上,“轻”公司的腾讯已经驾轻就熟,只要几个人,要多少海量流量就有多少海量流量。而Groupon而接盘腾讯所有线下工作,将代理公司部分正规军化,并同时在国内更多城市设点。这个合资公司的人将来基本上都是groupon的人。
线上的归腾讯,线下的归groupon。五五波这个微妙的平衡就是基于这一点。这也是两个巨头一见钟情的原因。也正因为这一点,将来双方在发生争议的时候,更多的会利用这一点来定夺拍板权。
January 13th, 2011
团购网站的现状:有一次模仿而无二次创新
千团大战。从目前看, QQ、新浪等门户巨头虽然还在加紧围剿,但目前拉手和美团已经抢的先发,暂列第一第二,糯米F团等已经是第二梯队了。
但不管是拉手美团还是QQ新浪,所有的团购都是一模一样的服务,同质化严重到除标题外,每家界面都基本一样,彼此之间的竞争基本局限于两个方面,1、加紧全国化布局,这个拉手动作最大,现在圈到钱的美团也咄咄逼人,最近1个月在各地开花;2、同城抢单。互相盯对方的单子,抢单现象层出不出。3、更奇怪的是,一段时间甚至集中搞抽奖,从音响到苹果全系列到汽车到房子,无所不用其极,我甚至怀疑,彩票网站也搞抽奖会不会效果比团购网更好。。
这几部分目前看,更多是线下的功夫。从互联网角度而言,拉手、美团从技术上,从商业模式上等实际上都没有突破groupon在团购领域商业模型的天花板。这和QQ在im、阿里在电商、新浪在微博上的二次创新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
团购网现状的不足:简单拉皮条,而不懂经营夜总会
只管粗放拉人,而不管经营。目前团购网站自己竞争白热化,同城之间的拼杀开始陷入低价、更低价的怪圈。每一单质量的高低基本体现在能强迫合作商务折扣给到多少。从而利于这个折扣拉倒足够多人,至于这个用户是否能够被商家留住就全靠商家的努力了。团购网站说穿了已经是一天一折扣,低价再低价。
而对于团购网站的客户而言,在拉手或者美团下单,和在qq团下单毫无区别,从一个团购网站迁徙到另外一个也接近零成本。大批手机用户,更是直接使用综合团购的app软件,每天同时跟踪多个团购网站的内容。巩固用户粘性除了简单习惯之外,目前基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现在的团购网站,在其驻点的城市,一端连着上千家商户,另一端连着上十多万客户,仅仅依靠每天一次打折将其中一个商户和其中一部分兴趣客户关联起来,对于更多的商户和客户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如果用一个“粗俗”的比喻就是:团购网站目前只会简单拉皮条,不懂经营夜总会。
学习携程,梳理线下商户的资源打包出售给客户。
团购网站精耕细作可以学习的对象是携程。携程是为数不多的将机票、酒店、旅游等综合打包成一个产品的公司。团购网站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合作过的所有商户,梳理整合,将口碑好,顾客满意度价高的商户整合,打包出售。举几个案例:案例1,福州有过团购野战CS。由于在便宜郊区,出行,比如就餐实际上都必须在当地解决。这时候,团购网站可以提供结合当地的就餐、出行等综合打包服务。案例2,对于美食。提供专用的**团独享套餐,该套餐同时包含多个餐饮商户的优惠套餐价格,顾客可以在团购网站上任选几款消费,券卡差额可以充值或在团购网团购项目上消费。3、团购网站承诺包销。比如某类糕点,礼品盒、月饼盒,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代售,从而鼓励客户持续消费。这些都是比较精细的打包。粗放狂一点的就是由团购网站和商户谈一个全年包销多少返点折扣,从而团购网站自己通过各种组合,刺激客户消费。更简单一点就是谈折扣卡,持有这个折扣卡的若干时间内二次、三次消费销售一定折扣。
如果能进入这个领域,团购网站就真正把自己和千万客户和百万商家联合在一起。通过组合、打包,提供对手无法提供的打包服务,从而在团购上进一步让利,并在整合服务上获得高利益的回报。而这种模式,一旦做成功,将是对手极难模仿的。
这个模式最后将是一个整合线下商户的新携程的模式。团购网站有足够的客户群,在平台上有足够的商户,还能提供足够的综合服务,其最具想象力的地方就是,团购网站通过这个方式,真正将线下商户和线上零售客户贯穿起来,真正实现O2O(Online to Offline)的电子商务理念
Select Month
July 2015 &(1)
April 2015 &(2)
March 2015 &(5)
November 2014 &(1)
September 2014 &(1)
February 2014 &(1)
October 2013 &(1)
August 2013 &(2)
June 2013 &(4)
April 2013 &(2)
March 2013 &(3)
February 2013 &(1)
January 2013 &(9)
November 2012 &(1)
October 2012 &(3)
September 2012 &(1)
August 2012 &(1)
March 2012 &(1)
November 2011 &(2)
August 2011 &(3)
July 2011 &(1)
June 2011 &(1)
April 2011 &(2)
March 2011 &(1)
February 2011 &(3)
January 2011 &(4)
December 2010 &(2)
November 2010 &(5)
October 2010 &(3)
September 2010 &(2)
August 2010 &(2)
July 2010 &(2)
June 2010 &(1)
May 2010 &(4)
April 2010 &(8)
March 2010 &(5)
February 2010 &(4)
January 2010 &(7)
December 2009 &(3)
November 2009 &(5)
October 2009 &(9)
September 2009 &(9)
August 2009 &(5)
July 2009 &(11)
June 2009 &(18)
May 2009 &(7)
April 2009 &(8)
March 2009 &(5)
February 2009 &(6)
January 2009 &(5)
December 2008 &(9)
November 2008 &(12)
October 2008 &(21)
September 2008 &(9)
August 2008 &(11)
July 2008 &(15)
June 2008 &(11)
May 2008 &(29)
April 2008 &(6)
March 2008 &(12)
February 2008 &(14)
January 2008 &(1)
December 2007 &(1)
September 201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